人教版一年级数学下册教案:第6单元 100以内的加法和减法(一)_第1页
人教版一年级数学下册教案:第6单元 100以内的加法和减法(一)_第2页
人教版一年级数学下册教案:第6单元 100以内的加法和减法(一)_第3页
人教版一年级数学下册教案:第6单元 100以内的加法和减法(一)_第4页
人教版一年级数学下册教案:第6单元 100以内的加法和减法(一)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39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6100以内的加法和减法(一)

单元集体备课

100以内的加法和减法(一)是在学生基本掌握了100以内数的读法、写法和数的组成,以及整十数加一位数和相应的

减法的基础上进行编排的。本单元的教学内容,既是对已经学过的20以内加、减法计算的巩固和应用,又是学习多位数

加、减法以及乘、除法的基础。本单元的计算按难易程度分为四段编排:整十数加、减整十数;两位数加一位数(包括不

进位和进位)、整十数;两位数减一位数(包括不退位和退位)、整十数;含小括号的加、减混合运算。解决问题部分,安

排的是用连加连减计算的问题。

本单元的内容分为四部分:第一部分一个例题,教学整十数加、减整十数;第二部分两个例题,例1教学不进位两

位数加一位数、整十数,例2教学进位两位数加一位数;第三部分教学两位数减一位数、整十数,共三个例题,例1教

学不退位,例2教学退位,例3教学含小括号的;第四部分,解决问题共两个例题,例4教学同数连加,例5教学减去

相同数的问题。

本单元的计算是教学的重点,其中两位数加一位数(进位)和两位数减一位数(退位)的计算是教学的难点。而含有小括

号的加、减混合运算的口算对于一年级学生来说,只要学生知道有小括号的要先算小括号里面的,会按照正确的运算顺

序口算含有小括号的加、减混合式题即可。

学生已经掌握了100以内数的读法、写法和数的组成,以及整十数加一位数和相应的减法的计算方法,而100以内

的加法和减法计算主要是化归为20以内整十数加一位数和相应的减法来计算,因此这一部分计算对于学生来说问题不大,

关键是要让学生理解算理。

1.注重使用动手操作、主动探索、合作交流的方式掌握算法。借助小棒、计数器等直观学具的操作使学生理解算理。

组织好练习,选择好的练习形式,注意练习的针对性,讲求实效,对较难掌握、容易出错的内容要多练,多进行口头练

习。

2.注重培养学生初步的应用意识和解决简单问题的能力。教学本单元解决问题的内容时,应充分利用教科书资源,为

学生创设发现数学问题的情境,经历将这些问题抽象为数学问题的过程,并组织学生运用所学的数学知识、方法与策略

解决问题。从而不断让学生经历运用数学知识解决身边的数学问题的过程,了解数学在现实生活中的作用,体会学习数

学的重要性,促进学生应用意识的形成并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1.整十数加、减整十数◎教学笔记

A教学内容

教科书P62例1,完成P62“做一做”,P63“练习十四”。

A教学目标

1.理解整十数加、减整十数的算理,掌握整十数加、减整十数的算法并能进行正确的计算。

2.在观察、比较、合作交流中逐步培养学生主动探究和独立思考的意识,体验算法的多样化,培养思维的灵活性。

3.让学生在学习中体验解决问题的成功与喜悦,树立学好数学的自信心。

A教学重点

掌握整十数加、减整十数的口算方法。

A教学难点

理解整十数加、减整十数的算理。

A教学准备

课件、小棒、计数器。

A教学过程

一、复习知识,逐步铺垫

课件出示习题。

/婕件出示

1.口算。

3+6=9-7=5+4=9-3=

30+5=10-4=50+4=6-2=

2.填一填。

80里面有()个十,()个十是50。9个十是(),40里面

有()个十。

学生独立完成后指名回答,教师对做得又快又好的学生给予鼓励。

【设计意图】复习与本节教学内容有关的已有知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为后面学习整十数加、减整十数打下基

础。

二、情境呈现,揭示课题

课件出示教科书P62例1。

师:根据情境图,你能提出一个数学问题并列出算式吗?

【学情预设】预设1:左边和右边一共有多少本书?列式:10+20。

预设2:右边比左边多多少本书?列式:20-10o

【教学提示】要尊重学生的不同算法,从直观到抽象,让学生理解为什么要“相同计数单位相加◎教学笔记共有

30本书,右边有20本,左边有多少本?列式:30-20o

师:观察这些算式里的数,你发现了什么?

【学情预设】都是两位数,个位都是0。

师:像这样个位上是。的两位数被称为整十数。今天我们就来学习整十数加、减整十数。(板书课题:整十数加、减

整十数)

【设计意图】通过主题情境图的引入,让学生学会用数学的眼光看待身边的问题,培养学生善于发现问题和提出问

题的能力,在具体情境中引入今天所要学习的知识。

三、探究新知,直观建模

1.自主计算10+20„

(1)师:10+20等于多少?你是怎样计算的?请同学们拿出学具,边摆边和同桌说一说。

教师巡视,注意收集不同的计算方法。

(2)汇报方法。

师:谁来说一说你是怎样算的?

【学情预设】预设1:小棒摆放,左边1捆小棒,右边2捆,共3捆,就是30根。

教师追问:为什么不1根1根地摆?(这里都是以“十”为单位的)

预设2:用数的组成,10里面有1个十,20里面有2个十,1个十和2个十合起来是3个十,也就是30。

预设3:在计数器上拨珠计算,因为1+2=3,所以10+20=30。

教师根据学生的回答板书。

【设计意图】本环节通过让学生借助小棒和计数器操作,加深对计数单位“十”的认识,引导学生以“十”为单位进行操

作,在操作的基础上,鼓励学生将算的过程用语言表达清楚,做到“理清法明”。

2.迁移类推,计算30-20。

师:30-20等于多少?应该怎样计算呢?

(1)学生独立计算。

(2)小组内讨论交流。

【学情预设】预设1:摆小棒,先摆3捆,再拿走2捆,剩下1捆,1捆就是10根,所以30-20=10。

预设2:用数的组成,30里面有3个十,20里面有2个十,3个十里去掉2个十还剩下1个十,也就是10,所以30-20=10。

预设3:利用计数器计算,因为3-2=1,所以30-20=10。

教师根据学生的回答板书。

【设计意图】有了整十数加整十数计算的基础,相应的减法计算放手让学生尝试计算,迁移类推,掌握减法的计算

方法。

3.总结算法,归纳方法。

师:观察以上算法,它们有什么相同点?

【学情预设】都是以“十”为单位,想几个十加、减几个十。

师:计算整十数加、减整十数,就是要想几个十加、减几个十,计算方法与10以内加减法基本相同,可以先想“几

加几、几减几”,再在得数几的后面添0。

【设计意图】在给学生展示多样化的计算方法的基础上,通过教师的引导,使学生体会相同单位的数才可以直接相

加减。

四、巩固应用,深化理解

1.完成教科书P62“做一做”和P63“练习十四”第4题。

学生独立完成后订正。

【学情预设】“做一做”第1题:学生能迅速说出得数,并能说明是怎样算的。

“做一做”第2题、习题第4题:学生能迅速完成,完成后教师要引导学生比较每一组的算式,找◎教学笔记可点,

通过类比掌握计算方法。

2.完成教科书P63“练习十四”第1、2题。

(1)学生独立完成。

(2)在小组内交流分享并订正错例。

【学情预设】都是口算,要注意学生解答的速度和准确率。

3.完成教科书P63“练习十四”第3题。

(1)学生独立看图列式。

(2)师:为什么“40+3”和“40+30”的结果不一样呢?

【学情预设】40+3是整十数加一位数,计数单位不同,40+30是整十数加整十数,计数单位相同。

4.完成教科书P63“练习十四”第5题。

学生独立完成后订正。【教学提示】

【学情预设】这是一道整十数加、减法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学生能较容易进行解答。第(1)(2•先引导学生需

(3)问提出用加、减法解决的问题就行。比较两幅图,再比

5.完成教科书P63“练习十四”思考题。较两个算式的相

(1)师:通过读题,你知道了什么信息?同点和不同点。

【学情预设】把10、20、30、40、50填入圆圈里,要使每条直线上三个数的和相等。

(2)学生尝试解答。

(3)小组内交流解题方法。

师:你是怎样解答这道题的?

【学情预设】预设1:无规律填空后调整找到答案。

预设2:直接找到正确答案。

预设3:先把30放在正中间,然后把10和50作为一组,20和40作为一组,分别填写在一条线段的两端。

师:先确定中间数,再看其他四个数,这种方法最简便。

五、课堂小结

师:通过这一节课的学习,你有哪些收获?

A板书设计

整十数加、减整十数

10+20=3030-20=10

1个十加2个十得3个十,就是30。3个十减2个十得1个十,就是10。

因为1+2=3因为3-2=1

所以10+20=30所以30-20=10

A教学反思

整十数加、减整十数的计算方法与10以内加、减法的计算方法基本相同,不同点是这里是以“十”为计数单位。教学

时可选择不同的直观模型:成包的书、成捆的小棒和计数器,从具体到抽象,便于学生以“十”为单位进行探索,更好地

加深学生对算理的理解和掌握算法。

2.两位数加一位数、整十数◎教学笔记

第1课时两位数加一位数(不进位)、整十数

A教学内容

教科书P64例1,完成P64“做一做”,P66“练习十五”第1〜3题。

A教学目标

1.学会两位数加一位数(不进位)、整十数的口算方法,理解算理并能正确地进行口算。

2.通过摆小棒等操作活动,体会两位数加整十数、两位数加一位数(不进位)的不同的计算方法,培养学生观察、操作

和比较的能力。

3.培养学生的探究意识,独立思考解决数学问题的能力以及学生之间合作交流的意识。

A教学重点

掌握两位数加一位数(不进位)、整十数的口算方法。

A教学难点

理解两位数加一位数(不进位)、整十数口算的算理。

A教学准备

课件、小棒、计数器。

A教学过程

一、复习知识,情境引入

1.课件出示习题。

课件出示

口算。

50+3=40+4=20+7=

50+30=40+40=20+70=

师:先独立口算,然后说一说你是怎样算的。

【学情预设】口算比较简单,学生能轻松说出结果。说算法时大多数学生能回忆起“整十数加一位数”是几个十加几

个一,“整十数加整十数”是几个十加几个十。

2.课件出示教科书P64例1主题情境图。

师:小红和小林每天都在坚持练习写字,从图中你知道了什么信息?

【学情预设】小林已经写了25个字,还需要再写2个,小红写了20个字。

师:根据图中提供的信息,你能提出什么数学问题?

【学情预设】预设1:小林一共要写多少个字?

预设2:小林和小红已经写了多少个字?

师:要解决这些问题,应该怎样列式?

【学情预设】学生很容易列出算式:25+2,25+20o◎教学笔记

师:“25+2”和“25+20”该怎样计算呢?这就是我们今天要学习的内容。[板书课题:两位数加一仪外s、心仅八整十

数]

【设计意图】通过复习口算,为学习活动提供必要的知识和方法准备。创设写字的情境,引入今天所要探究的内容,

充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探究新的知识。

二、自主探究,直观建模

1.探究“两位数加一位数(不进位)”的口算方法。

(1)师:“25+2”等于多少?请你尝试计算,并和同桌交流。

学生借助小棒摆、算,教师巡视,发现典型方法。

(2)交流汇报想法。

师:谁来说说你是怎样算的?

【学情预设】预设1:摆小棒,左边摆2捆又5根,右边摆2根,5根小棒和2根小棒合起来是7根小棒,所以一共

有27根小棒。

预设2:口算,先算5+2=7,再算20+7=27。

师:为什么两种方法都是先算“5+2”呢?

【学情预设】预设1:5根和2根都是单根的小棒,不是成捆的小棒。

预设2:5和2都是个位上的数,所以先相加,再加十位上的数。

师小结:25是由2个十和5个一组成,要加的数2表示2个一,所以要先把5个一和2个一加起来,也就是相同数

位上的数才能直接相加。

2.探究“两位数加整十数”的口算方法。

(1)师:“25+20”又该怎样计算呢?

学生先独立计算,然后再小组内探讨交流。

【学情预设】预设1:摆小棒,左边摆2捆又5根,右边摆2捆,先把左边的2捆和右边的2捆合起来是4捆小棒,

也就是40,即20+20=40,再算40+5=45。

预设2:在计数器上拨珠计算,因为2+2=4,所以20+20=40,再算40+5=45。

师:为什么要先算“20+20”呢?

【学情预设】预设1:2捆和2捆都是成捆的小棒,都是表示几个十,而5是5根小棒,表示5【教学提示】

预设2:2和2都是十位上的数,所以先相加,再加个位上的5。摆完小棒后,

师小结:25是由2个十和5个一组成,20里有2个十,25中的2个十和20中的2个十相加得;要引导思考,“2”十

位和十位上的数相加。同谁相加,20中

【设计意图】在这里,借助小棒操作,在摆一摆的活动中感悟算理和算法,在相互的交流中明价的“2”同谁加,

3.比较“两位数加一位数(不进位)”和“两位数加整十数”的异同。为什么?

师:25+2和25+20在计算时有什么不同?

【学情预设】计算25+2时,要先算5+2;计算25+20时,要先算20+20。

根据学生的回答,教师板书计算过程。如:cue

25+2=2725+20=45

205

740

师小结:我们在口算两位数加一位数(不进仅.人建丁双明,必现走儿1'一不U八1'一相加、几个十和几个十相加,即

相同数位上的数才能直接相加。(板书)

【设计意图】通过对比“25+2”和“25+20”的计算方法,突出相同数位上的数才能直接相加,有利于◎教学笔记中算

法的准确把握和灵活运用。

三、巩固应用,内化算理

1.完成教科书P64“做一做”。

(1)师:说一说每一题第一步先算什么。

根据前面学习的内容,学生很快能说出第一步先算什么。

(2)学生独立在教科书上完成。

(3)口述口算的方法:先算什么?再算什么?

【学情预设】大部分学生能很快完成,有少数学生可能会出错,搞混淆数位相加的位置,要让学生多口述口算方法。

【设计意图】通过有联系的两题,以上下对比的方式进行训练,突出教学重点,进一步巩固数位的概念。

2.完成教科书P66“练习十五”第1、2题。

(1)学生独立在教科书上完成,比一比,看谁完成得又快又对!

(2)集体交流订正。

【学情预设】都是两位数加一位数(不进位)、整十数的口算练习,学生能很快完成,少数学生完成速度较慢。

【设计意图】通过训练,使学生进一步体会“相同数位上的数才能直接相加“,并灵活运用所学的知识进行计算。

3.完成教科书P66“练习十五”第3题。

师:怎样计算一共有多少个学生?

学生独立完成后与同桌交流。

【学情预设】这是一道用加法求和解决问题的练习题,只是把数字换成两位数加整十数,学生能够正确完成解答。

【设计意图】通过运用两位数加整十数来解决有关加法的问题,使学生在运用中加深对加法意义的理解。

四、全课小结

师:在今天学习的计算中,你有什么新的收获?

A板书设计

两位数加一位数(不进位)、整十数

25+2=2725+20=45

I/X

205J205

740

相同数位上的数才能直接相加。

A教学反思

本节教学着重让学生理解相同数位上的数才能直接相加的算理,这是后面学习两位数加两位数的基础。从写字的情

境图引出两个实际问题,列出有联系的两道加法算式后,让学生通过操作理解算理,探索算法。采用左右对比的方式,

将演示算理的小棒图与表示口算过程的算式对照,使学生“理清法明”。最后再通过比较两者的异同,使学生深刻领悟“相

同数位上的数才能直接相加”。

第2课时两位数加一位数(进位)◎教学笔记

A教学内容

教科书P65例2,完成P65“做一做”,P66“练习十五”第4、6题。

A教学目标

1.探索并掌握两位数加一位数(进位)的口算方法,体会“进位”的含义,理解算理,掌握算法。

2.经历通过学具操作、观察思考、对比研究、合作交流等方式的研究过程,理解并掌握“个位相加满十进一”的算理。

3.在丰富的数学活动中,感受知识之间的联系,体会数学的价值。

A教学重点

理解并掌握两位数加一位数(进位)的口算方法。

A教学难点

理解“个位相加满十进一”的算理。

A教学准备

课件、小棒。

A教学过程

一、复习铺垫,揭示课题

1.课件出示习题。

刑件出示

口算。

9+8=35+20=4+7=32+5=

20+78=35+2=4+71=32+50=

师:谁能又快又对地说出答案?

学生回答时教师要注意引导学生说说是怎样计算的。

2.数小棒情境图。

卷件出示

看图列式。

【教学提示】

一共有多少根小棒?

此处是本节

师:你是怎样计算的?

课的重难点,要求

【学情预设】学生很容易列式并算出得数:24+5=29o

学生边摆边说8+5

师:如果右边摆的是根小棒,又会出现什么情况?

6满了十怎么办,帮

【学情预设】4根小棒和6根小棒合起来是10根小棒,又可以捆成一捆。助学生理顺思路,

师:今天我们就来学习像这样的两位数加一位数的进位加法。[板书课题:两位数加一位数(进位

理解算理。

【设计意图】通过复习学过的20以内进位加法和两位数加一位数的口算,梳理已有的知识经验,m'WJj

立“进位”的直观表象,为知识的迁移打下基础。

二、创设情境,探究算法

课件出示教科书P65例2主题图。

◎教学笔记

1.情境引入,提出问题。

师:一(1)班正在开联欢会,讲台上有一些饮料,我们一起来看看。

师:从图中你知道了哪些信息?

【学情预设】学生可能会说:桌子上有一箱饮料,里面有28瓶,旁边摆了5瓶。

师:根据这些信息,你能提出什么数学问题?

【学情预设】预设1:一共有多少瓶饮料?

预设2:箱子里的比外面的多几瓶饮料?

学生提出的问题不唯一,合理就行。

师:同学们提出了几个有价值的问题,非常棒!今天我们就来解决“一共有多少瓶”的问题。怎样列式能解决这个问

题呢?

【学情预设】学生很快列出算式28+5。

【设计意图】让学生在熟悉的情境中提出问题,并得到今天所要探究的内容,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

2.学具操作,直观感悟。

师:28+5该怎样计算呢?同桌之间用小棒摆一摆、想一想、说一说。

(1)同桌合作操作,算出结果并相互说一说是怎样得出结果的。教师巡视指导。

(2)交流汇报方法,教师根据学生回答板书。

【学情预设】预设1:左边摆2捆又8根小棒,右边摆5根小棒。从右边5根小棒中拿2根小棒和左边的8根小棒凑

成10根,10根捆成1捆,左边合成3捆,也就是30,再加剩下的3根,就是33。

师:谁能把这种想法用算式表示出来?

用算式表示为:先算28+2=30,再算30+3=33。

预设2:左边摆2捆又8根小棒,右边摆5根小棒。左边的8根小棒和右边的5根小棒合起来是13根,20加13等

于33o

师:这种想法用算式怎么表示?

先算8+5=13,再算20+13=33。

师小结:刚才同学们用两种方法计算了28+5。第一种方法就是“凑十法”,先算28+2=30,再算30+3=33;第二种方

法是先把单根的小棒相加,再和两捆合在一起,即先算8+5=13,再算20+13=33。(板书)

【设计意图】这一部分先让学生动手操作,再看演示,口述不同的口算方法,借助小棒打捆,建立“进位”的直观表

象,运用多种方式使学生理解算理,突破重点。

3.课件演示,自主表述。

师:下面我们把刚才的计算过程用课件演示一遍,注意观察,并用自己的话把整个计算过程说一说。

(1)课件演示方法一,然后学生试讲。

:放出小◎教学笔记

【学情预设】学生说操作过程可能表述得不完整,教师要引导学生按照“先……再……”的顺序有条理地表述。4.比

较异同,体会联系。

师:刚才两种算法都是把2捆小棒变成3捆小棒,2捆小棒是怎样变成3捆小棒的?为什么要打捆?

【学情预设】学生可能会说相加后满了10根,所以要打捆。根据学生回答强调,10个一就是1个十,满十就要打捆。

师:今天学的计算需要向十位进1,即两位数加一位数的进位加法。

【设计意图】通过比较异同,说明个位上的两个数相加满10,就要向十位进1。渗透“十进位值制”思想。

三、即时练习,深化算理

1.完成教科书P65“做一做”第1、2题。

(1)学生独立完成。

(2)同桌之间交流反馈。

【学情预设】第1题:学生可能会出现两种算法,只要列式正确即可。

第2题:说出结果时让学生说一说口算方法。

2.课件出示习题。

刑件出示

快乐的小猴。(说一说口里填几。)

67+2=638+4=

9+19二46+7=

学生完成后指名汇报,并说一说是怎样计算的。◎教学笔记

【学情预设】第一题个位相加不满十,不进位;后三题均满十,后三题的十位上的数都要加1。3.兀,以女竹p:6练

习十五,,第4、6题。

学生独立完成后小组交流订正。

【学情预设】第4题:这是一道用加法解决问题的练习,只需把数字按照两位数加一位数(进位)来运算,学生正确完

成没有问题。

第6题:找到哪些题较容易出错,寻找错误原因要分析讨论。

【设计意图】通过各种形式的练习,加法“进位”的专项训练,进一步巩固两位数加一位数(进位)的计算方法,让学生

对计算方法的理解更清晰、更有条理。

四、回顾反思,总结提升

师:通过本课的练习,你对加法计算有什么新的收获?

A板书设计

两位数加一位数(进位)

28+5=33

处#28+2=30,先算8+5=A,

再算30+3=33o再算20+13=330

A教学反思

本节课的教学遵循实际问题引入一列式并探索算法一整理并呈现算法一交流并理解算理,从具体到抽象的学

习过程,使学生掌握算法,运用多种方式帮助学生理解算理,并体现了算法多样化思想。同时设计多种形式的练习,帮助

学生在练习中掌握口算方法。

A作业设计

见“状元成才路”系列丛书《创优作业100分》对应课时作业。

zhaoyangzisuanylsuantianyitian

照样子,算一算,填一填。

参考答案

5054353375

练习课(1)◎教学笔记

A教学内容

教科书P66~67“练习十五”相关内容。

A教学目标

1.进一步理解两位数加一位数、整十数的算法和算理,巩固对计算方法的掌握。

2.通过练习,计算两位数加一位数、整十数能达到熟练口算的程度。

A教学重点

掌握两位数加一位数、整十数的口算方法。

A教学难点

理解“相同数位上的数才能直接相加”的算理。

A教学准备

课件。

A教学过程

一、基础练习

1.课件出示习题。

0件示

师:算对结果就能帮小鸟找到家。

【学情预设】学生能很快口算出得数,找到标有相应数字的房子,为小鸟找到家。

2.完成教科书P66“练习十五”第5题。

(1)学生独立完成。

(2)同桌之间交流汇报。

师:观察每一组算式的上下两行,你发现了什么?

【学情预设】预设1:每一组上面相加的两个数都是下面一题个位上的数。

预设2:每一组上面的计算都是下面一题口算的第一步。

师:两位数加一位数(进位)的口算,第一步要先算出个位上的数相加的和。

【设计意图】通过两题的口算训练,进一步让学生明白两位数加一位数、整十数的口算过程不止一步,算法的关键

是第一步先算什么。促使学生掌握“相同数位上的数才能直接相加”的算理。

二、练习指导

1.完成教科书P67“练习十五”第7题。

(1)师:从题中你知道了什么?

【学情预设】鸭有25只,鹅有8只,要求鸭和鹅一共有多少只。

(2)学生独立完成后全班交流订正。

【学情预设】用进位加法解决问题的难度不大,列式后让学生说一说是怎样算的。

2.完成教科书P67“练习十五”第8题。

⑴师:题目要求怎样做?◎教学笔记

【学情预设】先说出得数十位上的数,再计算。

(2)以第一组(13+7和13+70)为例。

师:这两题得数的十位上是几?你是怎样想的?

【学情预设】13+7的得数十位上是2,因为个位上3和7相加满了10,要向前一位进1。而13+70的得数十位上是

8,因为十位上的1+7=8(个)十,且个位不用进位,所以得数的十位上是8。

(3)学生独立完成剩下几题后小组内交流。[干颦L

学生在自主

3.课件出示变式练习。

练习时,教师要针

/婕件出示对不同的学生进

行个别辅导。

45+3=()845+5=()045+7=()2

26+()=3226+()=33()4+9=83

学生独立完成后交流。

【设计意图】采用对比练习的方式,要求学生先说出十位上的数,紧接着设计对应的变式训练,既巩固了相同数位

上的数才能直接相加的计算方法,又突出了“进位”的训练,同时渗透了估算能力的培养。

三、自主练习

1.完成教科书P67“练习十五”第9题。

(1)比一比,看谁最先完成。

(2)同桌之间交流订正。

【学情预设】此题是两位数加一位数(进位)和一位数加两位数的口算练习,少数同学计算还是容易出错,错例要展示,

寻找错因。

2.完成教科书P67“练习十五”第10题。

学生独立完成后小组内交流。

【学情预设】有的学生是计算完一题连一条线,有的是把所有算式都算完后再连线,都是可以的,但要指导学生用

直尺规范地连线。

3.完成教科书P67“练习十五”第11题。

(1)学生独立完成。

(2)和同桌交流得数并说说自己是怎样算的。

(3)师:观察每一组的加数,你有什么发现?

【学情预设】学生表达得不是很完整,只要是说到一个加数不变,另一个加数在变,或者一个加数不变,另一个加

数变大(或变小),和也随着变大(或变小)的内容即可。

【设计意图】通过自主练习,提高学生口算的熟练程度和正确率,沟通知识间的联系,达到融会贯通的目的。

四、课堂小结

师:这节课你学到了什么?

A教学反思

本节课是通过各种形式的综合口算练习题,提高学生灵活计算的能力,并注重突出重点和专项练习。通过训练,学

生计算的正确率比较高,口述计算过程比前几节课有很大的进步,清晰、简洁、有条理多了。但有少数学生的做题速度

仍比较慢,课后应加强练习。

练习课(2)

A教学内容

教科书P68“练习十五”相关内容。

A教学目标

1.进一步巩固两位数加一位数、整十数的口算,强化计算方法。

2.通过练习,能够熟练、准确地计算两位数加一位数、整十数的口算。

3.培养学生收集信息和交流信息的能力,会解决生活中的数学问题。

A教学重点

训练两位数加一位数、整十数的口算方法。

A教学难点

解决稍复杂的数学问题。

A教学准备

课件、小圆片。

A教学过程

一、基本练习

1.课件出示习题。

卷件出示

填出口里的数。

14+3=口72+44=|~|625+6=匚I1

36+4=[]059+2=[]159+20=[

学生迅速口答,然后交流。

师:观察得数十位上的数,你有什么发现?

【学情预设】学生能够迅速完成口答。完成后观察两位数加一位数后十位上的数的变化会发现:两位数加一位数,

个位相加不满十,十位的数不变;如果个位相加满十,就要向十位进1。

2.听口算比赛。

师:现在我们来举行听口算比赛。我每报一道口算题,同学们听完后迅速写出答案。准备好了吗?

教师依次报以下口算。

23+9=40+2=5+36=7+87=6+32=

58+30=40+21=74+5=25+7=50+35=

报完后课件出示答案,学生订正。

【设计意图】通过复习两位数加一位数的计算,进一步巩固计算方法,重点强调进位。

二、自主练习

学生自主完成教科书P68“练习十五”第12、14、15题。

完成后集体交流订正。

【学情预设】第12题:本题是同数连加的练习,既有进位加法,又有不进位加法,计算过程中有可能出现错误,要

注意纠错。

第14题:此题是学生比较熟悉的形式,可以让学生把算的结果写下来后再比较大小。

第15题:本题是关于两位数加一位数、整十数的连加计算,计算时要分步,注意最好把第一步的结果写下来,这样

不容易出错。

【设计意图】通过自主练习多种形式的两位数加一位数、整十数的习题,在巩固计算的同时,提◎教学笔记会力。

三、练习指导

1.完成教科书P68“练习十五”第13题。

(1)师:从题中你知道了什么?

【学情预设】少数学生可能只从文字中注意到有35只蚂蚁在做操,没有发现旁边还有不在做操的蚂蚁,要注意引导

学生观察,从图中收集的信息需完整。

师:谁能把发现的信息和问题完整地说一说?

【学情预设】有35只蚂蚁在做操,有7只蚂蚁在旁边观看,一共有多少只蚂蚁?

(2)学生独立完成后全班交流订正。

【学情预设】弄清题意后学生很容易独立完成。列式为:35+7=42(只)或7+35=42(只)。

【设计意图】以对话的形式给出一个条件,另一个条件从情境图中收集,培养学生收集信息的能力•洋】云方两俗数

加一位数的方法解决问题。【教学提示】

2.完成教科书P68“练习十五”第16题。学生汇报交

(1)读题获取信息。流时,不能仅仅只

师:小军和小红在玩投飞镖,我们来看看吧!对答案,对于出错

师:根据他们投飞镖的情况,你知道了什么?的学生,要分析错

【学情预设】从图中可知每人都投中了三次,小军三次的得分分别是30分、15分、10分,小Z误的原因并更正。吉

25分、20分、5分,求谁的得分多。图中数据比较多,要注意观察清楚,不要看错数据。

(2)列式解答。

师:要怎样解决呢?

【学情预设】看懂题意后学生很容易列出算式,注意解答要规范。

小军:30+15+10=55(分)小红:25+20+5=50(分)

55>50口答:小军的得分多。

【设计意图】进一步训练学生学会将情境图中提供的信息用语言表述出来,培养收集信息的能力。

3.师生共同完成教科书P68“练习十五”思考题。

(1)操作活动:摆圆片。

操作一:

师:请同学们拿出圆片摆两行,第一行摆6个,第二行摆10个。

学生动手操作,摆好后不要再移动。

师:第二行要给第一行几个圆片两行才能同样多?

【学情预设】通过操作容易发现,需要给第一行2个圆片两行才能同样多。

操作二:

师:接着摆,第一行摆6个圆片,第二行摆12个圆片,此时第二行要给第一行几个圆片两行才能同样多?

【学情预设】第二行给第一行3个圆片两行才能同样多。

师:想一想,如果不摆圆片,假使第二行比第一行多8个圆片,第二行要给第一行几个圆片两行才能同样多?

【学情预设】思考有困难的学生可以继续摆圆片,借助工具来解决。

师:通过刚才摆圆片,你发现了第二行比第一行多的圆片数与第二行给第一行的圆片数之间有什么关系?结合摆的

圆片图引导学生说一说,总结规律。

【学情预设】学生用语言完整表述有困难,能举例说明,把意思表述出来即可。如:第二行比猱◎教学笔记片,

第二行给第一行2个圆片两行就同样多;第二行比第一行多6个圆片,第二行给第一行3个圆片两行w厅少。

(2)师:我们再看看教科书上的思考题,通过读题,你知道了什么信息?

【学情预设】芳芳给平平3枚邮票,他们的邮票就一样多了。题目要求原来芳芳的邮票比平平的多几枚。

师:怎样解答?你是怎样想的?

【学情预设】有了前面的摆圆片发现的规律,学生会想到芳芳给平平3枚邮票,他们的邮票就一样多,那么原来芳

芳的邮票就必须比平平多3+3=6(枚)。

【设计意图】这是一道比较抽象的思考题,学生直接理解起来比较困难。而借助动手操作,通过先摆圆片,将二者

的关系直观呈现,变抽象为直观,发现二者之间的关系,然后应用规律解决就比较容易。

四、课堂小结

师: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你有哪些收获?

A教学反思

本节课围绕着两位数加一位数、整十数的口算和解决问题进行教学,口算方法掌握较好,大部分同学较熟练,但是

部分学生在计算进位加法时还是容易出错。在解决问题的教学中要注重培养学生收集信息和交流的能力。

A作业设计

见“状元成才路”系列丛书《创优作业100分》对应课时作业。

suanyisuan

、算一算。

47+7=36+10=25+4+7=

8+18=57+20=62+20-2=

31+2=44+5=38-8+40=

开学时我们班转走了后来又转入

5人,还有35人。了6人。

1.这个班原来有多少人?

2.班上现在一共有多少人?

参考答案

一、(竖排)542633467749368070

二、1.35+5=40(人)

2.35+6=41(人)

3.两位数减一位数、整十数◎教学笔记

第1课时两位数减一位数(不退位)、整十数

A教学内容

教科书P69例1,完成P69“做一做”,P71“练习十六”第1、2题。

A教学目标

1.借助计数器理解两位数减一位数(不退位)、整十数的口算算理,掌握两位数减一位数(不退位)、整十数的口算方法,

并能正确口算。

2.经历探索两位数减一位数(不退位)、整十数口算的计算方法的过程,学会用数学的方法进行交流。

3.通过数学学习,感受100以内的减法和20以内的减法之间的密切联系,体会数学的价值。

A教学重点

掌握两位数减一位数(不退位)、整十数口算方法。

A教学难点

理解“相同数位上的数才能直接相减”的算理。

A教学准备

课件、计数器。

A教学过程

一、复习知识

1.课件逐一呈现,学生抢答。

卷件出示

口算。

35+4=42+3二5+21=

35+40=42+3050+21=

2.以第一组35+4和35+40为例,全班交流算法。

师:35+4是怎样计算的?35+40呢?这两题计算时有什么相同的地方?

【学情预设】35+4先计算个位上的5+4,而35+40先计算十位上的3+4,这两题在计算时都是把相同数位上的数相

加。

【设计意图】这里旨在帮助学生回忆、梳理已有的知识经验,为学习两位数减一位数(不退位)、整十数的口算打下基

础。

二、情境引入,探究算法

1.情境呈现,揭示课题。

课件出示教科书P69例1主题情境图。

多才请"35本动漫书;

借出20本。y

选出3本。

(1)师:仔细观察,从图中你知道了哪些数学信息?◎教学笔记

【学情预设】预设1:有35本故事书,借出2本。

预设2:有35本动漫书,借出20本。

师:根据以上两条信息,你能提出什么数学问题?

【学情预设】学生不难提出以下数学问题:还剩多少本故事书?还剩多少本动漫书?

让学生完整地将信息和问题说一说。

【设计意图】通过创设情境,让学生感受到数学来源于生活,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同时培养学生发现问题和提出

问题的能力。

师:怎样列式?

学生能很快列出算式:35-2,35-20。

(2)揭示课题。【教学提示】

师:这两个算式有什么特点?学生交流时,

【学情预设】学生可能回答:都是减法算式,第一题是两位数减一位数,第二题是两位数减两彳教师可引导学生十

数。结合计数器操作

师:这两道题该怎样计算呢?这就是我们今天要探究的两位数减一位数(不退位)、整十数的计过程中几个十、几两

位数减一位数(不退位)、整十数]个一及十位和个

2.借助计数器,自主探索。位的计算顺序表

(1)动手操作,感悟算理。述,突出算式的区

师:请同学们拿出计数器,每位同学都在计数器上拨一拨,边拨边说自己是怎样得出结果的。别,同时内化位值

学生动手操作,教师巡视。概念。

【学情预设】通过对前面相关知识的学习,学生已经积累了一定的操作经验,只是这里的操作由小棒父成J计数器。

对于35-2,要从个位上拨去2颗珠子,35-20从十位上拨去2颗珠子,大部分学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