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山东省潍坊第七中学2024-2025学年高一下学期开学摸底考试语文试卷本卷满分150分,考试时间150分钟。注意事项:1.答卷前,考生务必用黑色字迹钢笔或签字笔将自己的姓名、考生号、考场号和座位号填写在答题卡上。用2B铅笔将考生号填涂在答题卡相应位置上。2.作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2B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选项的答案信息点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答案不能答在试卷上。3.非选择题必须用黑色字迹钢笔或签字笔作答,答案必须写在答题卡各题目指定区域内相应位置上;如需改动,先划掉原来的答案,然后再写上新的答案;不准使用铅笔和涂改液。不按以上要求作答的答案无效。4.考生必须保持答题卡的整洁。考试结束后,将答题卡交回。一、现代文阅读(35分)(一)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5小题,19分)材料一:(费孝通《乡土中国》第四章“差序格局”思维导图)材料二:《乡土中国》中“差序格局”一词高度概括了中国传统的社会结构、人际关系的逻辑和传统文化的特点。具有丰富的文化意蕴和鲜明的社会特征。一是差序格局的等级性。差序格局中的“序”,有等级之意。在儒家文化中,我国社会结构尤为注重人伦。“伦是有差等的次序。”君臣、父子、夫妇、政事、长幼、上下等都有着严格的伦理界限,不可逾越。“亲亲也、尊尊也、长长也、男女有别,此其不可得与民变革者也。”在传统社会中,差序格局与礼治秩序紧紧弥合在一起,可以说,差序格局是伦理纲常、等级有序等儒家伦理存在的社会基础,礼治秩序从文化上不断型塑造着、强化着差序格局的存在。二是差序格局的伸缩性。“在这种富于伸缩性的网络里,随时随地是有一个‘己’作中心的。”在家族中,以己为中心,血缘关系越近,关系网络就越紧密。依中国传统家族文化言,五服之内一般被视为差序格局的里层,五服之外则可伸缩,弹性度较大;外戚中,更是“一表三千里”。从广泛意义上论,地缘、友缘、学缘、业缘等关系有时也纳入差序格局中的关系范畴。如“老乡见老乡,两眼泪汪汪”“亲不亲故乡人,美不美家乡水”“一辈子同学三辈子亲”等民谚俚语对这种情形作了生动的描摹。差序格局“范围的大小也要依着中心的势力厚薄而定”,中心势力愈雄厚,“格局”就愈大,反之就越小。三是差序格局的壁垒性。在传统社会中,差序格局体现的是稀缺资源的配置模式。当资源稀缺时,如何分配资源,在没有国家计划和市场调节的情况下往往由个人依据与“己”关系亲疏远近这一标准进行。离“己”愈近,得到的资源可能就愈多。究其实质,这种资源配置模式的根本目的在于使自己利益最大化,保持已有差序格局的稳定性,同时具有强烈的排外性。而在整个社会中,差序格局则成了社会资源合理配置与自由流动的结构性壁垒。差序格局在社会转型过程中不断被现代因子影响和浸染,在一定程度上改变着差序格局旧有的特质。有学者对费先生提出的差序格局作了拓展,认为当前我国存在着城乡差序格局、权力差序格局等。(摘编自陈占江《差序格局与中国社会转型》)材料三:当人们普遍意识到社会急剧转型、农村面貌已经翻天覆地的时候,我们还需要阅读《乡土中国》,还可以从这样的阅读中得到颇具价值的启示。因为,作者所关注的并非只是当时的农村问题,而是整个中国文化传统问题,是中国文化传统与社会变迁的问题。我们可以引用梁治平在其《古代法:文化差异与传统》一文中所说的一段话来印证上述观点:“一个被称作传统的东西,如果确实符合传统这个词的真实含义,那么,它就不仅仅是一个历史上曾经存在的过去,同时还是一个历史地存在的现在。因此,我们不但可以在以往的历史中追寻传统,而且可以在当下生活的折射里发现传统。今人对于历史的关注和对传统的兴趣,恐怕主要是从这里来的。”费孝通先生在《乡土重建》中也表达了上述观念:“传统的方式不但有记载可按,而且有现实的生活可查……”明白了“传统”的此一层面的意义,我们即可重新看待和挖掘《乡土中国》的当代价值。如在《乡土中国》中,费孝通提出了乡土社会理论中的差序格局概念可能无法适用于当代日趋复杂的人际关系,但是我们可以继承和发展差序格局理论,聚焦于现实生活中人际关系法则的研究,从现实中发现中国人注重人情与面子的人际交往关系的传统。(摘编自胡成《<乡土中国>与传统文化的重建》)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3分)A.费孝通《乡土中国》中提出的“差序格局”网络的中心是“己”,各个网络的范围都不相同,界限清晰,具有很大的伸缩性。B.差序格局强调社会关系的等级差别,在传统社会中,儒家倡导的礼治秩序决定了差序格局的长期存在。C.差序格局深深嵌入中国传统乡土社会中长达数千载,有着顽强的生命力和强大的历史惯性,但随着时代的变迁,差序格局旧有的特质也在根本性改变。D.差序格局作为社会学意义上的一个概念,具有丰富的文化意蕴,在当前社会转型过程中,依然颇具启示意义。【答案】D【解析】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A.“界限清晰”错,根据材料一思维导图应该为“界限模糊”。B.“儒家倡导的礼治秩序决定了差序格局的长期存在”错,差序格局与传统社会中儒家倡导的礼治秩序紧紧弥合在一起,根据材料二原文“差序格局是伦理纲常、等级有序等儒家伦理存在的社会基础,礼治秩序从文化上不断塑造着、强化着差序格局的存在”,并非“决定”。C.“差序格局旧有的特质也在根本性改变”错,原文材料二为“差序格局在社会转型过程中不断被现代因子影响和浸染,在一定程度上改变着差序格局旧有的特质”,是一定程度的改变,不是“根本性改变”。故选D。2.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从材料一的思维导图可以看出,费孝通先生试图通过与“团体格局”的社会结构相比较,来阐明“差序格局”的概念内涵。B.材料二整体上采用总分总结构,主体部分采用并列结构,从三个方面揭示“差序格局”的特点,思路清晰,层次分明。C.材料二在论述过程中综合运用了事例论证、引用论证、比喻论证等多种方法,论证有力,说理透彻。D.材料三中引用梁治平的话,意在说明:传统不仅存在于过去,也存在于当下,传统可以在历史中追寻,也可以从当下发现,这对重新挖掘《乡土中国》的当代价值有重要意义。【答案】C【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的能力。C.材料二中没有“比喻论证”。从结构上看,材料二共有五段,第一段是总说,围绕“差序格局”一词作高度概括;第二至四段,分别以“一是差序格局的等级性”“二是差序格局的伸缩性”“三是差序格局的壁垒性”作为段首语,从三个方面揭示“差序格局”的特点,是分说,呈并列关系;第五段是概括总结。文章总体呈“总分一总”的结构。从论证手法上看,“伦是有差等的次序。”“亲亲也、尊尊也、长长也、男女有别,此其不可得与民变革者也。”“在这种富于伸缩性的网络里,随时随地是有一个‘己’作中心的。”这里大量的使用引证法,通过直接引用《乡土中国》中的论述,增强文章的说服力。“依中国传统家族文化言,五服之内一般被视为差序格局的里层,五服之外则可伸缩,弹性度较大;外戚中,更是‘一表三千里’。从广泛意义上论,地缘、友缘、学缘、业缘等关系有时也纳入差序格局中的关系范畴。如‘老乡见老乡,两眼泪汪汪’亲不亲故乡人,美不美家乡水‘一辈子同学三辈子亲’等民谚俚语对这种情形作了生动的描摹”此处使用例证法,列举现实生活中的事例,增强说理的透辟性。故选C。3.下列说法中,不能说明差序格局是以“己”为中心的一项是()(3分)A.弟子入则孝,出则悌。(《弟子规》)B.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孟子·梁惠王上》)C.志不强者智不达,言不信者行不果。(《墨子·修身》)D.身修而后家齐,家齐而后国治,国治而后天下平。(《礼记·大学》)【答案】C【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分析论点、论据和论证方法的能力。A.“弟子入则孝,出则悌"解释为“为人弟为人子的人进家要孝顺父母,出外要顺从兄长”。可见体现了差序格局是以“己”为中心的。B.意思是在赡养孝敬自己的长辈时,不应忘记其他没有亲缘关系的老人。在抚养教育自己的小孩时不应忘记其他没有血缘关系的小孩。可见体现了差序格局是以“己”为中心的。C.“志不强者智不达,言不信者行不果”强调的是立志和诚信的重要性,与题干表述不符。D.由“身”到“家”到“国”到“天下”,符合材料一第二段的表述。可见强调以“己”为中心,体现差序格局的特点。故选C。4.材料二和材料三都谈到了费孝通的“差序格局”,但侧重点又有所不同。请结合材料简要分析。(4分)【答案】材料二侧重论述“差序格局”等级性、伸缩性、壁垒性等三大社会特征,并指出在现代中国转型时期“差序格局”呈现的新变化。材料三侧重从传统文化的重建角度,让人们认识到“差序格局”及《乡土中国》在当代的研究价值和意义。【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的能力。材料二,“‘差序格局’一词……具有丰富的文化意蕴和鲜明的社会特征”“一是差序格局的等级性”“二是差序格局的伸缩性”“三是差序格局的壁垒性”“差序格局在社会转型过程中不断被现代因子影响和浸染,在一定程度上改变着差序格局旧有的特质”,侧重论述“差序格局”等级性、伸缩性、壁垒性等三大社会特征,并指出在现代中国转型时期“差序格局”呈现的新变化。材料三,结合“费孝通先生在《乡土重建》中也表达了上述观念:‘传统的方式不但有记载可按,而且有现实的生活可查……”“明白了’传统‘的此一层面的意义,我们即可重新看待和挖掘《乡土中国》的当代价值”等内容,再结合题目“<乡土中国>与传统文化的重建”可知,侧重从传统文化的重建角度,让人们认识到“差序格局”及《乡土中国》在当代的研究价值和意义。5.《红楼梦》第四回“雨村判案”故事的梗概为:冯家和薛家因为争买一个丫头(其实是甄士隐女儿甄英莲)而发生争执,拐子收了冯家钱又把丫头卖给薛家,薛蟠便喝令手下人把冯家公子冯渊打死了。贾雨村正要判案的时候一个幕僚拦住他,给他看“护身符”,贾雨村便改了结果,向冯家说薛蟠得病死了,就多赔了点银子给冯家,冯家就没什么好说的了,贾雨村借此拉拢薛家。请结合材料二的内容,简要分析这一情节如何体现“差序格局”伸缩性的特点。(6分)【答案】“雨村判案”中,英莲本是贾雨村恩人甄士隐的女儿,但贾雨村从自身的利益出发,着意讨好四大家族,体现了每个人随时随地是有一个“己”作中心的差序格局;而差序格局范围的大小也要依着中心的势力厚薄而定,中心势力愈雄厚,“格局”就愈大。“四大家族”构成的权力结构也是由内到外一层层递减,内圈紧密的四大家族一荣俱荣,外圈薄弱的毫无关系的贾雨村也能借此与他们攀上关系,这充分体现了差序格局圈子可伸缩的特点。【解析】本题考查学生把握文章观点,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雨村判案”中,英莲本是贾雨村恩人甄士隐的女儿,按照情理,贾雨村的差序格局中英莲应该是靠近中心的,但贾雨村从自身的利益出发,着意讨好四大家族,把薛家的利益放在了前面,“在这种富于伸缩性的网络里,随时随地是有一个‘己’作中心的”可知,体现了每个人随时随地是有一个“己”作中心的差序格局,也即每个人的差序格局不固定,具有伸缩性。贾雨村趋向贾家,结合“差序格局‘范围的大小也要依着中心的势力厚薄而定’,中心势力愈雄厚,‘格局’就愈大,反之就越小”可知是因为贾雨村被贾家的大“格局”吸引,差序格局范围的大小也要依着中心的势力厚薄而定,中心势力愈雄厚,“格局”就愈大。“四大家族”自己的差序格局是有等级性的,构成的权力结构也是由内到外一层层递减,内圈紧密的四大家族一荣俱荣。贾雨村和贾家本不沾亲,但他还是想极力讨好贾家,想借此与他们攀上关系,这充分体现了差序格局圈子可伸缩的特点。(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4小题,16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9题。动人的北平林语堂北平好像是一个魁梧的老人,具有一种老成的品格。一个城市与人相似,各有不同的品格,北平是豪爽的,北平是宽大的。他包容着新旧两派,但他本身并不稍为之动摇。穿高跟鞋的摩登女郎与着木屐的东北老妪并肩而行,北平却不理这回事。胡须苍白的画家,住在大学生公寓的对面,北平也不理这回事。新式汽车与洋车、驴车媲美,北平也不理这回事。在高耸的北京饭店后面,一条小路上的人过着一千年来未变的生活,谁去理那回事?离协和医院一箭之地,有些旧式的古玩铺,古玩商人抽着水烟袋,仍然沿用旧法去营业,谁去理那回事?穿衣尽可随便,吃饭任择餐馆,随意乐其所好,畅情欣赏美山——谁来理你?北平又像是一株古木老树,根脉深入地中,藉之得畅茂。在他的树荫下与枝躯上寄生的,有数百万的昆虫。这些昆虫如何能知道树的大小,如何生长根,在地下有多少深,还有在别枝上寄生的是什么昆虫?一个北平居民如何能形容老大的北平呢?一个人总觉得他不了解北平。在那里已经住了十年以后,你偶然会在小路上发现一个驼背的老人,后悔没有早日遇见他;或是一个可爱的老画家,露着大肚子坐在槐树下的竹椅上用芭蕉扇摇风乘凉梦想他过去的日子。或是一个踢毽子的老人,他能把毽子放在头顶上一点一点的移动着,然后由背后掉下来时,平落在他的鞋底;或是一个刀手;或是一个前朝的县太爷。一个人怎敢说他了解北平呢?北平是一个“珠玉之城”。它是具有紫金的御色屋顶,以及宫殿庭园楼榭的珠玉之城。它为珠玉结成的古城,它有紫色的“西山”,青带似的“玉泉”,“中央公园”垂老的杉树,以及“天坛”、“先农坛”。并且北平有蓝天洁月,雨夏凉秋,与高爽的冬日气候。北平像是一个国王的梦境,它有宫殿、御园、百尺宽的大道、艺术博物院、大学、医院、庙塔、艺商,与旧书摊林立的街道。北平是贫富共居的地方,每个邻近的铺号都许一个贫老的记账取货,街上贩卖的东西很便宜。你可以流连在那里的一个茶馆里,一整个下午不走。北平是采购者的天堂,是一个到处能买货的地方,商贩也会带着货物走上门来;在清晨,门外路上货贩众多,叫卖声形成极美妙的调门儿。北平是清静的,它是一个住家的城市,每家都有一个院落,每院都有一个金鱼缸和一株梧桐或石榴树;那里的果蔬新鲜;桃就是桃,柿就是柿。他是一个理想的城市,每个人都有呼吸之地;农村幽静与城市舒适媲美。那里的街道排列恰当,清晨在花园中拔白菜的时候,抬头可以看到西山的雄姿——然而距离一家大百货商店,只有一箭之地。北平有多样性——多样的人。他有法律与触犯法律的人,守法的警察与作奸犯科的警察,盗贼与保护盗贼的人,乞丐与乞丐之王。它有圣贤、罪人、回教徒、除妖的藏人、算命、拳手、和尚、妓女、中国与俄国的职业舞女、日本和朝鲜的走私者、画家、哲学家、诗人、收藏家、青年大学生、影迷。它有卑鄙的政客、年老息影的县官、新生活运动者、现充女佣的前清官吏的太太。使北平成为理想的居住城市的原由,可列举下列三点来加以说明:北京城虽始建于十二世纪,但它现在的式样是明朝永乐皇帝在十五世纪初建造的,因之富有皇室的华贵。紫禁城位于北城的中心,周围绕有城壕与金色瓦顶的墙垣,背后是煤山,山上共有五座亭台,顶上盖有灿烂彩色的瓦。由煤山可以看到那条中轴,附近还有鼓楼。三海位于紫禁城的西面与西南面,那里是皇室的画舫遨游之地。与中轴平行的是两条康庄的大道,在东城是哈德门大街,在西城是宣武门大街,每条大街宽约六十英尺,在紫禁城前连接两街东西直通的大道,是宽逾百尺的天安门大街,在外城南门附近,位于中轴东西两端的,是天坛与先农坛。那里是皇帝祈年风调雨顺之处。因为中国人对建筑美的观念,须兼顾雅适而不仅在高伟,宫殿屋顶所以都属于平阔一类的,也因为皇帝之外,无人许住楼房,所以到处都显得极其宽阔。因是使北平显得如此舒适可爱的,成为居民的生活方式。居住在繁华街衢附近的人,也都能安详生活。那里的生活程度很低,生活也颇富意味。政府官员与阔人可以聚餐于大饭馆,而洋车夫用一个铜板,也可以买到油盐酱醋,不论在什么地方,附近总会有一个杂货店,与茶馆的。那儿很自由去追求你的学问、娱乐、嗜好,或者去赌博和搞政治。没有人理会你穿什么衣服,做什么事。这就是北平的兼容并包之处,你可以和贤人与恶人往来,和学者与赌徒往来,或者和画家往来。如果你要是有闲,你可以在城内的九个公园中,任意游逛,坐在竹椅上或是杉树下的藤椅上,整一下午喝你的茶;所费不过是两角五分。那些茶役常是和蔼客气。或者在夏天的下午,你可以去游什刹海(湖),或者你可以出西直门去游览颐和园。在路过颐和园的途中,你可以在那里流连一整天的时光。沿途经过许多美丽的景象,玉泉山的大理石塔便在望了,在那里你可以流连一个下午,面前就是西山,景色迷人,可以数月忘返。但是北平最迷人的,是住在那里的常人,他们不是圣贤和教授,而是人力车夫。从西城到颐和园洋车费一元左右,你或者以为这是很便宜的。这的确是便宜,而车夫却欣然收之。看着车夫们沿途互相取乐,笑论别人的不幸遭遇,你会有莫名其妙之感。在晚上返家的途中,你也许会遇到一个褴褛的老年人力车夫。他向你讲述他的遭遇时,口吻该谐清雅。如果你以为他年纪过老,想要下车步行时,他一定要强拉你回家。但是如果你突然跳了下来,然后把车钱照付,他向你表示的那种竭诚感激,是你有生以来从未见过的。(选文有删节)【注】本文写于20世纪30年代,约为1931年—1935年间。6.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3分)A.文本展现北平自然的、文化的、生活的各种景象,着重表达作者对这座“珠玉之城”华贵气息和皇家文化的热爱。B.作者写道“一个人总觉得他不了解北平”“一个人怎么敢说他了解北平呢”,强调北平难以全面关照,因而只能选取大量零碎细节来描写。C.北平有多样性的人,其中包括触犯法律的人、作奸犯科的警察等。在热爱北平之余,作者也由此为北平的鱼龙混杂而叹息。D.本文不仅描写了北平景象,还表达了一种特别的情怀,作者既不全然保守,也非全面革新,而是以包容态度表达热爱、喜悦之情。【答案】D【解析】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的能力。A.“着重表达作者对这座‘珠玉之城’华贵气息和皇家文化的热爱”错误,作者不仅赞美北平的华贵气息,也热爱北平的平民色彩。B.“因而只能选取大量零碎细节来描写”错误,本文并非只取零碎细节,作者努力展现北平立体全景,还有深远历史景象,展现散文形散神不散的特点。C.“作者也由此为北平的鱼龙混杂而叹息”错误,写多样性的人是为了展现北平的丰富与包容,作者并没有担忧、叹息之意。故选D。7.下列对文本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本文开篇将北平比作“一个魁梧的老人”,“具有老成的品格”,作者在赞美北平历史悠久,也叹息北平的守旧与落后。B.本文运用“散点透视”的描写视角,选取多个场景作为欣赏点,它们彼此独立又相互关联,共同构成丰富画面。C.文中列举“北平成为理想居住城市”的理由,将北平的建筑布局式样、居民生活方式、市井人生样貌凝诸笔端。D.本文具有雅俗交融的语言风格,既以通俗亲切的口语带来亲切感,又以诗意的语言展现北平静美、优雅一面。【答案】A【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对文本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能力。A.“也叹息北平的守旧与落后”错误,作者将北平比作老人,是为了赞美北平历史悠久与包容性,并没有叹息其守旧、落后之意。故选A。8.林语堂是现代散文大家,本文展现了他独具情韵的表达。请赏析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4分)【答案】①对比,第二段“穿高跟鞋的摩登女郎”与“着木屐的东北老妪”对比,“新式汽车”与“洋车、驴车”对比,现代文明与古老传统在北平相互对照、碰撞又和谐共生场景,展现北平的大度和包容。②反问句式,“谁去理那回事”“谁来理你”,加强语气,强调北平对不同事物共存的毫不在意,凸显北平的包容情怀。③比喻,将北平比作“一株古老的树木,根脉深入地中,藉之得畅茂”,把生活在北平的人比作“数百万昆虫”,“数百万昆虫”靠古树滋养繁衍生息,生动形象地写出北平拥有深厚底蕴的古老和包容性。【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品味精彩的语言表达艺术的能力。“穿高跟鞋的摩登女郎与着木屐的东北老妪并肩而行”“新式汽车与洋车、驴车媲美”使用对比手法,现代文明与古老传统在北平相互对照、碰撞又和谐共生场景,展现北平的大度和包容。“谁去理那回事”“谁来理你”使用反问句式,表达意思更肯定,语气更强烈、生动,强调北平对不同事物共存的毫不在意,凸显北平的包容情怀。“北平又像是一株古木老树,根脉深入地中,藉之得畅茂。在他的树荫下与枝躯上寄生的,有数百万的昆虫”使用比喻手法,将北平比作“一株古老的树木,根脉深入地中,藉之得畅茂”,把生活在北平的人比作“数百万昆虫”,生动形象地写出北平拥有深厚底蕴的古老和包容性。9.林语堂在创作中常常有“泛美主义”的倾向,即用审美的眼光和态度看待生活中的一切,无处不有美的内蕴。本文认为“北平最迷人的,是人力车夫”,请根据作者的创作倾向并结合文本,对此作简要分析。(6分)【答案】“泛美主义”的倾向,指用审美的眼光和态度看待生活中的一切。①文中的车夫生活在社会底层,靠出卖劳力为生的,他们收入微薄。其中还有些“褴褛的老年车夫”,人生遭遇并不顺畅。这些底层人的生活本身称不上美。②作者用审美的眼光看待车夫。从车夫“欣然收之”“沿途相互取乐”,老年车夫“以诙谐清雅的口吻讲述自己的遭遇”,可见他们以一种乐观、超然的态度面对生活。③作者发现和赞美的,正是他们精神上的悠游、自在,通过他们来表现北平这座城市的包容、舒适可爱。【解析】本题考查学生评价作者表现出的价值判断和审美取向的能力。据题干可知,“泛美主义”的倾向,指用审美的眼光和态度看待生活中的一切。由“从西城到颐和园洋车费一元左右,你或者以为这是很便宜的。这的确是便宜”“在晚上返家的途中,你也许会遇到一个褴褛的老年人力车夫。他向你讲述他的遭遇时”可知,文中的人力车夫生活在社会底层,甚至还有褴褛的老年车夫,他们靠出卖劳力为生,收入微薄,人生也不顺畅。这些底层人的生活本身称不上美。由“这的确是便宜,而车夫却欣然收之”“向你讲述他的遭遇时,口吻该谐清雅。如果你以为他年纪过老,想要下车步行时,他一定要强拉你回家。但是如果你突然跳了下来,然后把车钱照付,他向你表示的那种竭诚感激,是你有生以来从未见过的”可知,他们虽生活在社会底层,却以一种乐观、超然的态度面对生活。人力车夫的身上,体现出精神上的悠游、自在,这种生活状态与“北平是宽大的。他包容着新旧两派”相一致,作者正是通过他们来表现北平这座城市的包容、舒适可爱。二、古代诗文阅读(35分)(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20分)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4题。材料一:泰山之阳,汶水西流;其阴,济水东流。阳谷皆入汶,阴谷皆入济。当其南北分者,古长城也。最高日观峰,在长城南十五里。余以乾隆三十九年十二月,自京师乘风雪,历齐河、长清,穿泰山西北谷,越长城之限,至于泰安。是月丁未,与知府朱孝纯子颍由南麓登。四十五里,道皆砌石为磴,其级七千有余。泰山正南面有三谷。中谷绕泰安城下,郦道元所谓环水也。余始循以入,道少半,越中岭,复循西谷,遂至其巅。古时登山,循东谷入,道有天门。东谷者,古谓之天门溪水,余所不至也。今所经中岭及山巅,崖限当道者,世皆谓之天门云。道中迷雾冰滑,磴几不可登。及既上,苍山负雪,明烛天南。望晚日照城郭,汶水、徂徕如画,而半山居雾若带然。戊申晦,五鼓,与子颍坐日观亭,待日出。大风扬积雪击面。亭东自足下皆云漫。稍见云中白若樗蒲数十立者,山也。极天云一线异色,须臾成五采。日上,正赤如丹,下有红光动摇承之。或曰,此东海也。回视日观以西峰,或得日或否,绛皓驳色,而皆若偻。(节选自姚鼐《登泰山记》)材料二:桐城之西北,连山殆数百里,及县治而迤平。其将平也,两崖忽合,屏矗墉回,崭横若不可径。龙溪曲流,出乎其间。以岁三月上旬,步循溪西入。积雨始霁,溪上大声淙然,十余里,旁多奇石、蕙草、松、枞、槐、枫、栗、橡,时有鸣巂。溪有深潭,大石出潭中,若马浴起,振鬣宛首而顾其侣,援石而登,俯视溶云,鸟飞若坠。复西循崖可二里连石若重楼翼乎临于溪右或曰宋李公麟之“垂云沜”也,或曰后人求李公麟地不可识,被而名之。石罅生大树,荫数十人,前出平土,可布席坐。南有泉,明何文端公摩崖书其上,曰“媚笔之泉”。泉漫石上为圆池,乃引坠溪内。左丈学冲于池侧方平地为室,未就,邀客九人饮于是。日暮半阴,山风卒起,肃振岩壁,榛莽、群泉、矶石交鸣,游者悚焉,遂还。是日,姜坞先生与往,露从,使鼐为记。(节选自姚鼐《游媚笔泉记》)【注】①《游媚笔泉记》是姚鼐随其伯父姚范等游览本乡名胜媚笔泉后写的一篇游记,此文作于乾隆二十八年(1763)姚鼐成进士返里之后。10.材料二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3分)复西循崖A可二里B连石C若重楼D翼乎临于溪右E或曰F宋李公G麟之“垂云沜”也【答案】BDE【解析】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文断句的能力。句意:接着沿着悬崖往西走大约二里,层叠的石头好像高楼,翅膀一样探出在溪流的右方。有人说这是宋代李公麟所说的“垂云沜”啊。“可二里”补充说明“西循崖”的距离,B处断开;“连石若重楼”,主谓宾结构,句意完整,D处断开;“翼乎临于溪右”,状语后置句,“于溪右”为后置状语,E处断开。“曰”后内容为间接引用,不断开。故BDE三处需要断句。11.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山南水北叫做阳,山北水南叫做阴。我国许多地名与此有关,如淮阴、汉阳、华阳。B.“望晚日照城郭”与“壬戌之秋,七月既望”(《赤壁赋》)中“望”字含义不同。C.“振鬣宛首而顾其侣”与“侣鱼虾而友麋鹿”(《赤壁赋》)中的“侣”用法不同。D.就,指完成,选文中的含义与“金就砺则利”(《劝学》)中的“就”的含义相同。【答案】D【解析】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言词语含义及识记古代文化常识的能力。A.正确。B.正确。远望。/农历十五日。句意:远望夕阳映照着泰安城。/壬戌年秋天,七月十六日。C.正确。伴侣。/意动用法,以……为伴侣。句意:甩着鬃毛回头看它的伙伴。/与鱼和虾为伴侣,与麋鹿结交朋友。D.错误。完成。/靠近。句意:还没建成。/金属制的刀剑拿到磨刀石上去磨,就能变得锋利。故选D。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姚鼐用很少的笔墨描绘的泰山夕照图,景色逼真,意境开阔,有风雪初霁的光辉,有晚日照城郭山水的美景。B.日出前,“大风扬积雪击面”,风雪交加,描写景致与泰山道上“迷雾冰滑”照应,展现了一派寒冬景象。C.《游媚笔泉记》开篇描写桐城西北龙眠山的山势与源出于此的龙溪水势。龙眠山绵亘数百里,但在将平之处,两崖忽合。D.《游媚笔泉记》以水为明线,还有一条暗线是游程。作者所到之处都有龙溪或媚笔泉的水相伴。【答案】D【解析】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的能力。D.“以水为明线,还有一条暗线是游程”错误,本文以游程为明线,暗线是水。故选D。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分)(1)回视日观以西峰,或得日或否,绛皓驳色,而皆若偻。(2)石罅生大树,荫数十人,前出平土,可布席坐。【答案】(1)回头看日观峰以西的山峰,有的被日光照到,有的没照到,或红或白,颜色错杂,都像弯腰曲背鞠躬致敬的样子。(2)石缝中长出大树,能遮蔽几十人,前面有平地,可以铺席而坐。【解析】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并翻译文言文句子的能力。(1)“或”,有的;“驳色”,颜色错杂;“偻”,脊背弯曲的样子。(2)“石罅”,石缝;“荫”,动词,遮蔽;“布”,布置,铺。14.请简要分析《游媚笔泉记》与《登泰山记》所表达的情感的异同。(3分)【答案】同:探访胜景,寄情山水,表现出对大自然的热爱。异:《游媚笔泉记》中以“山风卒起”令人悚然,扫兴而归,显出此地其实僻野荒冷,不宜久留,含蓄表示出作者不喜欢隐逸山林的意向。【解析】本题考查学生评价探究文中思想情感的能力。《登泰山记》叙述作者偕友人冬日登泰山观日出的经过,生动地表现了雪后初晴的瑰丽景色和日出时的雄浑景象,抒发了作者赞美祖国河山的情怀。《游媚笔泉记》作者先写桐城西北的形胜,次写循溪西入,沿途所见之景物风光,而后自然地落在媚笔泉,既把媚笔泉与桐城、小溪沿途的景物风光连为一幅完整的图画,也在人们眼前现出作者探幽赏奇的志趣。探访胜景,寄情山水,充分表现出作者对大自然的热爱。《游媚笔泉记》作者对媚笔泉的记述,先是写媚笔泉景致,犹有访古赏奇的情怀;然后写左学冲筑室幽居,盛情邀饮,却以“山风卒起”,令人悚然,扫兴而归。显出此地其实僻野荒冷,不宜久留。结合注释,此时作者刚中进士第,正是大展拳脚的时期,含蓄表示出作者不喜欢隐逸的意向。参考译文:材料一:泰山的南面,汶水向西流;它的北面,济水向东流。南面山谷的水都流入汶水,北面山谷的水都流入济水。在那南北山谷分界的地方,是古长城。最高处的日观峰,在古长城南面十五里。我在乾隆三十九年十二月,从京城冒着风雪启程,经过齐河、长清两县,穿过泰山西北面的山谷,跨过长城的界限,到了泰安。这月丁未日,我和泰安知府朱孝纯字子颍的从南面的山脚上山。四十五里长的路上,都是石头砌的台阶,有七千多级。泰山正南面有三个山谷。(其中)中谷的水环绕泰安城,这就是郦道元书中所说的环水。我起初沿着中间的山谷进山,走了一小半段,越过中岭,又沿着西面的山谷走,就到了山顶。古时候登泰山,是沿着东面的山谷进去,路上有个天门。这东边的山谷,古时候称它为“天门溪水”,我没有到过那里。现在(我)经过的中岭和山顶,有个像门槛一样横在路上的山崖,人们都叫它天门。一路上大雾弥漫、冰冻溜滑,石阶几乎无法攀登。等到登上山顶以后,只见青黑色的山上覆盖着白雪,雪反射的光照亮了南面的天空。远望夕阳映照着泰安城,汶水、徂徕山就像是一幅美丽的山水画,停留在半山腰处的云雾,又像是一条舞动的飘带似的。戊申这一天是月底,五更的时候,我和子颍坐在日观亭里,等待日出。这时大风扬起的积雪扑面打来。日观亭东面从脚底往下一片云雾弥漫,依稀可见云中几十个白色的像骰子似的东西,那是山峰。天边的云彩形成一条线(呈现出)奇异的颜色,一会儿又变成五颜六色的。太阳升上来了,红的像朱砂一样,下面有红光晃动摇荡着托着它。有人说,这是东海。回头看日观峰以西的山峰,有的被日光照到,有的没照到,或红或白,颜色错杂,都像弯腰曲背鞠躬致敬的样子。(节选自姚鼐《登泰山记》)材料二:桐城的西北方向,重山叠岭大概有好几百里,一直到县衙所在地才开始平坦。平地和山地交界的地方,两座山崖合立一起,像屏障一样耸立,高的横的缝隙几乎不能走人。像龙一样曲折的溪流,从这里边流出来。去年三月上旬,我们徒步顺着溪流从西边走进去。连续下了较长时间的雨,天气刚刚转晴,溪流发出很大的哗哗声。走了十多里路,山道两旁有很多奇形怪状的石头、蕙草、松树、枞树、槐树、枫树、栗树、橡树等,不时听到杜鹃的叫声。溪下面有个很深的大水潭,一块大石头露出在水面上,好像在里面洗澡的马刚刚站起身,甩着鬃毛回头看它的伙伴。扒着石头向上爬,俯视云彩,飞鸟看起来就像要坠落的样子。接着沿着悬崖往西走大约二里,层叠的石头好像高楼,翅膀一样探出在溪流的右方。有人说这是宋代李公麟所说的“垂云沜”啊,有人说后人寻找李公麟记载的地方,没有找到,于是这块石头就被命名。石缝中长出大树,能遮蔽几十人,前面有平地,可以铺席而坐。树南边有泉水,明代的何文端先生的摩崖书刻在上边,泉水叫做“媚笔之泉”。泉水漫过石头形成一个圆形的水池,上边的溪水流落进去。左丈学冲在水池边的平地上建造房子,还没建成,邀请九位客人在这里饮酒。傍晚天气转为半阴,山风突然刮起来,猛烈地吹打悬崖峭壁,树木草丛、许多泉水、碎石乱响,游玩的人感到十分害怕,于是回去了。这一天,我的伯父姜坞先生也去了,我跟随他,他让我记下来这件事。(姚鼐《游媚笔泉记》)(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阅读下面这首明诗,完成15~16题。古战场赤壁感怀方逢时危矶绝峭倚清江,人道曹刘旧战场。往事已随寒浪灭,遗踪惟有暮山长。云霞尚带当年赤,芦荻空余落日黄。欲吊英雄千古憾,渔歌声里又斜阳。15.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危”“绝”“清”三字勾画出赤壁矶岩高壁峭、江水澄澈的雄奇清丽景象,意境开阔,气势宏大。B.“人道”二字,将眼前的景物与历史人物紧密联系起来,创设了广阔的空间和悠久的时间背景。C.颔联写古战场赤壁的过往一去不返,但历史英雄人物的遗迹尚可在苍山中找到,诗人感情由失落转向宽慰。D.尾联运用直抒胸臆和以景结情的手法,表达对历史英雄人物的景仰与追念,“又”字蕴含壮志难酬的失落。【答案】C【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分析理解诗歌思想内容的能力。C.“诗人感情由失落转向宽慰”理解有误。不是“宽慰”而是遗憾,“遗踪惟有暮山长”,虽然能见到英雄留下的遗迹,但却无法寻觅英雄,表达了作者对物是人非的感慨和遗憾之情。故选C。16.请从景和情的角度赏析本诗的颈联。(6分)【答案】景:颈联描绘的是夕阳西下的景象,色彩浓厚鲜丽,以“当年赤”“落日黄”表景色壮美。情:寓情于景,“尚带”暗含作者对昔日英雄的赞美之情,“空余”则表达了作者对英雄不再、物是人非的遗憾惋惜。【解析】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诗歌炼句的能力。从景物描写角度可得知,颈联主要描绘的是古战场夕阳西下的情景:云霞绯红,仿佛带着当年赤壁之战中刀光剑影的痕迹;水边芦苇丛中,泛着金色的落日余晖;场景恢弘,景色壮美。但同时颈联又并非单纯的写景句,还寄托了作者复杂的情感,从一些用词中可以看出来。根据“尚带”“空余”两个对仗性质的动词可知,作者对眼前这片美景,在赞叹之外其实还有很多的遗憾:云霞固然壮美,但芦荡里的落日余晖却再也见不到当年英雄的身影,不免感到遗憾惋惜、物是人非。(三)名句名篇默写(本题共1小题,6分)17.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6分)(1)在《登泰山记》中,作者写自己在泰山顶上观日出,“
”一句对天气的描写与前文“迷雾冰滑”照应,再次突显了天气的恶劣。(2)古代对人的称呼大有讲究,在《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中,有的以字称人,而“
”一句则以小名称人,从中我们可以读出京口当地百姓对于该人物的亲切与自豪之感。(3)作为中国传统文化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二十八星宿经常出现在古诗文中。苏轼《赤壁赋》中“
”一句用星宿给月亮定位。(4)《菩萨蛮·书江西造口壁》中,共用了三个“山”字。这三句含有“山”字的词句的含意截然不同,其中“
”以高山不能阻止流水,比喻主和派终难阻止抗敌复国力量的发展。(5)荀子《劝学》连用多个比喻,通过登高而招、顺风而呼等四组比喻,说明“
”,只是善于利用外物而已。(6)韩愈的《师说》是写给少年李蟠的,“
”说明了李蟠的儒学素养。【答案】大风扬积雪击面人道寄奴曾住徘徊于斗牛之间青山遮不住君子生非异也六艺经传皆通习之【解析】本题考查学生默写常见的名句名篇的能力。需要重点注意的字,如“徘”“徊”“遮”等。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一)语言文字运用Ⅰ(本题共2小题,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18~19题。外界说起东北的“貂”文化总是带上一点“既豪又土”的酸酸的微妙,在今天,如果不对审美进行评判,单纯与消费能力挂钩的穿貂行为可以看作是一种人人平等的进步。放在古代,不是买不买得起,______。上乘的貂、狐、猞猁狲、银鼠、海龙(海獭)、虎、豹等为细裘,为皇室及文武百官穿用;鹿、狼、猪、羊皮毛等为粗裘,为宫中底层杂役或平民百姓所用。“天下见其服而知贵贱,望其章而知其势”,皇帝穿貂是展现“朕打下了江山”的优越感,平民穿貂却要冒着僭越获罪的风险。貂属哺乳纲,鼬科,性格孤僻,喜欢独居。生活讲究,洞穴里卧室、厕所、餐厅分隔明确。本身自带“风吹皮毛毛更暖,雪落皮毛雪自消”的高级品质。人们不仅寻求貂,______,在很多貂猎区都存在“敬貂神”的传统,比如捕貂时不能穿戴貂衣皮帽,走出百步之外才可以剥皮,巫医甚至还拿貂鼻入药治疗胃痛。肇兴于东北地区的清朝统治者,对貂皮有着更为深厚的感情,类似于汉高祖建立舆服制度,清统治者也规定了严格的用貂制度。东北紫貂皮早在汉代就名满天下,按照清代的典章制度,______,其余人非赐不得用。皇后、亲王和贝勒等只能用薰貂。《天工开物》介绍说:“一貂之皮,方不盈尺,积六十余貂皮仅成一裘。”以当时皇室用紫貂皮均价20两银子一张来看,“五花马,千金裘”的说法并不夸张。18.下列有关文本内容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文中括号的作用是对前文进行解释说明,表达的意思是“海龙”又名“海獭”。B.“朕打下了江山”中的双引号属于不完全引用,在句中做定语,修饰“优越感”。C.“僭越”和“肇兴”是两个书面语,分别是“超越本分”和“初起、始兴”的意思。D.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病因属于介词误用。应将其中的“以”改为“按照”。【答案】D【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对标点符号、词语含义和病句的把握能力。D.“介词误用。应将其中的‘以’改为‘按照’”错误。该句不属于介词误用,属于宾语残缺,应改为“以……的行情(情况)来看”。故选D。19.请在文中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0个字。(6分)【答案】①而是敢不敢穿的问题;②而且对貂持有敬意;③紫貂是皇帝的专用品;【解析】本题考查学生语言表达之情境补写的能力。第一处,和前面“不是”相搭配的是“而是”,根据“上乘的貂、狐、猞猁狲、银鼠、海龙(海獭)、虎、豹等为细裘,为皇室及文武百官穿用”“平民穿貂却要冒着僭越获罪的风险”可知,一般百姓是不敢穿貂的,可填“而是敢不敢穿的问题”。第二处,和前文“不久”相搭配的连词为“而且”,根据“在很多貂猎区都存在‘敬貂神’的传统”可知,很多地区人们对貂怀有敬意,可填“而且对貂持有敬意”。第三处,根据“东北紫貂皮早在汉代就名满天下”可知,紫貂的名贵。再根据“其余人非赐不得用。皇后、亲王和贝勒等只能用薰貂”可知,紫貂只能是皇帝使用,可填“紫貂是皇帝的专用品”。(二)语言文字运用Ⅱ(本题共3小题,11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20~22题。朱自清没有想到,与自己惺惺相惜的挚友会遭逢一场大劫难。1946年7月11日,李公朴遭到暗杀,15日下午,在李公朴葬礼上,闻一多愤怒地跳上讲台,厉声痛斥国民党特务的无耻行径,在散会回家路上遭特务暗杀。得知闻一多被杀害,朱自清悲愤、激怒。他不顾个人安危,出席成都各界人士举行的闻一多追悼会。二十多年没写新诗的他,悲愤地写下《挽一多先生》:“你是一团火,照彻了深渊,指示着青年,失望中抓住自我……你是一团火,照见了魔鬼,烧毁了自己!遗烬里爆出个新中国!”国民党政府的腐败贪婪致使抗战胜利后国内
①
,1947年1月,全国十个城市50万余学生示威游行,要求撤出驻华美军,废除《中美商约》。国民党政府仅在北京就逮捕了两千多人,朱自清对此
②
,在抗议宣言上签了名。报纸发表后,有朋友看到国民党黑名单,上面第一个就是朱自清。朱自清的妻子得知后颇为焦急,要他小心些,朱自清却是轻轻冷笑、毫无惧色:“不用管它。”巨大的压力、贯穿一生的清贫和繁重的工作,使得朱自清的身体
③
。1948年夏,他的体重只有38.8公斤。也就是这个时候,他在拒绝领取美援面粉的声明上签下了自己的名字。1948年8月12日,朱自清先生在北平病逝。一代大师匆匆而去,背影长留。20.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成语,全部恰当的一项是()(3分)A.民不聊生深恶痛绝每况愈下B.生灵涂炭嫉恶如仇江河日下C.民不聊生嫉恶如仇江河日下D.生灵涂炭深恶痛绝每况愈下【答案】18.A【解析】本题考查学生正确使用成语的能力。第一处:“民不聊生”偏重于指人民无法生活;“生灵涂炭”偏重于指人民遭受灾难,语义较重。语境中形容国民党政府的腐败贪婪的后果,与“国内”境况搭配,可填“民不聊生”。第二处:“嫉恶如仇”形容正义感极强,对待坏人坏事就跟对待仇敌一样。“深恶痛绝”指对某人或对某事物厌恶、痛恨到极点。语境中形容朱自清对国民党政府愤恨态度,可填“深恶痛绝”。第三处:“每况愈下”偏重在笼统地表示“越来越坏”;“江河日下”偏重在“一天天坏下去”,多用于事业或精力衰败。语境中形容朱自清的身体状况一天不如一天,可填“每况愈下”。故选A。21.文中多次使用数词,任选两处说说它们在文段中不同的表达效果。(4分)【答案】①二十多年,此处用概数,表现了闻一多先生之死,给朱自清先生带来的巨大的悲愤,将放弃多年的新诗的笔重又拾起创作。②50万余,用概数,表现示威游行学生之多。③38.8公斤,用确数,明确的数字表现朱自清先生的身体状况,更为准确而真实。【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数次表达效果的能力。原文“二十多年没写新诗的他,悲愤地写下《挽一多先生》……”中“二十多年”强调时间之久。朱自清已经这么久没再写作新诗,但是闻一多先生之死给他带来巨大的悲痛,以至于重又拾起创作,表达悲痛的程度深而巨大,也传达了朱自清先生对杀害闻一多的人的愤慨之情。原文“全国十个城市50万余学生示威游行”中的“50万余”,数量比较大,同时用概数“余”,表达了示威游行学生之多,传达出事件引起的反响之大和社会的愤怒之盛。原文“他的体重只有38.8公斤”中“38.8公斤”运用了确切的数字,这个数字用来说明一个成年人的体重,让人读后就能感受到对方的消瘦,明确的数字表现朱自清先生的身体状况,此处用准确的数据让读者感觉到准确和真实,对朱自清先生威武不屈的精神肃然起敬。22.仿照朱自清《挽一多先生》“你是一团火,照彻了深渊,指示着青年,失望中抓住自我”,以“挽朱自清先生”为题写一首小诗。(答题卡上不用写题目。诗句之间以“/”隔开。)(4分)【答案】例:你是一团火,照亮了黑暗,引领着国人,危难中挺直胸膛。【解析】本题考查学生语言表达之仿写的能力。“你是一团火,照彻了深渊,指示着青年,失望中抓住自我”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把闻一多的精神比作一团火,后面三个分句“火”的作用展开,点明闻一多的精神力量。仿写时首先要明确句式“你是……(偏正结构),……了……(动宾结构),……着……(动宾结构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工作服定做合同协议
- 冷链物流体系建设与维护合同
- 承包韵达快递业务合同书
- 路面硬化施工合同协议书
- 抵押房屋借款合同
- 新能源研发及生产供应合同
- 南京艺术学院《生物化学上实验》2023-2024学年第二学期期末试卷
- 华南师范大学《护理学基础实验(2)》2023-2024学年第二学期期末试卷
- 山西财贸职业技术学院《化学与创业》2023-2024学年第二学期期末试卷
- 烟台工程职业技术学院《管理工程数学基础一》2023-2024学年第二学期期末试卷
- 区域销售规划方案
- 中国服装零售行业发展环境、市场运行格局及前景研究报告-智研咨询(2025版)
- 2024年广东公务员考试申论试题(公安卷)
- 期末 (试题) -2024-2025学年人教PEP版英语五年级上册
- 专题17 物质结构与性质综合题-五年(2020-2024)高考化学真题分类汇编(解析版)
- 语文学习任务群的解读及设计要领
- 2024年山东省高考生物试卷真题(含答案解析)
- 光伏发电站项目安全技术交底资料
- 富血小板血浆(PRP)临床实践与病例分享课件
- 光伏工程施工组织设计
- 《护理科研》课件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