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生物与免疫学反转录病毒学校成都刘莉讲解_第1页
微生物与免疫学反转录病毒学校成都刘莉讲解_第2页
微生物与免疫学反转录病毒学校成都刘莉讲解_第3页
微生物与免疫学反转录病毒学校成都刘莉讲解_第4页
微生物与免疫学反转录病毒学校成都刘莉讲解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47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微生物与免疫学—反转录病毒学校:成都职业技术学院主讲人:刘莉目录反转录病毒的概念与艾滋病的发展反转录病毒的生物学性状0102目录CONTENTS反转录病毒的致病性与免疫性03艾滋病的防治原则04反转录病毒的概念与艾滋病的发展01HumanImmunodeficiencyVirus(HIV)Human意为人类。Immunodeficiency意为免疫缺陷Virus即病毒。反转录病毒

反转录病毒的概念与艾滋病的发展历史回顾1981年在美国纽约发现首例1983年法国巴斯德研究所发现相关病毒1986年正式命名为人类免疫缺陷病毒1985年我国发现一例AIDS,他是美籍阿根廷人,来中国旅游;同期发现四位我国浙江省居民感染HIV,他们都是血友病患者,接受了进口的血液制品—第八因子。

1981年,美国Gottlieb医生收治4例卡氏肺孢菌肺炎、广泛的粘膜白假丝酵母菌病、扩散性巨细胞病毒感染的病人,均为年轻的男性同性恋,其外周血几乎查不到CD4细胞。病史不支持有先天性免疫功能缺陷,因此,该病命名为获得性免疫缺陷综合症(acquiredimmuno-deficiencysyndrome,AIDS),即艾滋病。

1983年,法国Montagnier等首次从一例慢性淋巴结肿大的男性同性恋患者中分离到一株新的逆转录病毒,称为淋巴结肿大相关病毒。1986年,统一命名为人类免疫缺陷病毒(humanimmuno-deficiencyvirus,HIV)。

反转录病毒的概念与艾滋病的发展1996年7月,美籍华裔科学家何大一提出了鸡尾酒疗法。2001年河南省上蔡县文楼村AIDS爆发流行被媒体披露。2003年国家卫生部对外公布的艾滋病感染数84万。截至2010年10月底,累计报告艾滋病病毒感染者和病人37万余例,其中病人13万余例,死亡6.8万余例。艾滋病的传播有从高危人群向一般人群扩散的趋势。

反转录病毒的概念与艾滋病的发展

反转录病毒的概念与艾滋病的发展

反转录病毒的概念与艾滋病的发展

反转录病毒的概念与艾滋病的发展

反转录病毒的概念与艾滋病的发展

反转录病毒的概念与艾滋病的发展用行动拯救艾滋阴影下的美丽(组图)这是2006年8月29日,一名感染了艾滋病毒的印度女子在埃达的一家艾滋病咨询中心与工作人员交谈。

反转录病毒的概念与艾滋病的发展病原学

HIV属于逆转录病毒科,慢病毒亚科。HIV分两型,即HIV-l型及HIV-2型,分别发现于1983年和1985年。世界范围内的流行主要由HIV-l型所致,HIV-2型仅在西非如象牙海岸、几内亚等国家呈地方性流行。HIV既有嗜淋巴性又有嗜神经性。

反转录病毒的概念与艾滋病的发展

反转录病毒的概念与艾滋病的发展

反转录病毒的概念与艾滋病的发展反转录病毒的生物学性状02生物学特性HIV对外界抵抗力较弱对热敏感:56℃×30分钟能灭活对化学消毒剂也敏感:0.2%次氯酸钠5分钟,10%家用漂白粉、2%戊二醛、50%乙醇等10分钟均能被灭活。但对紫外线、γ射线不敏感。

反转录病毒的生物学性状反转录病毒的致病性与免疫性03传染源

感染HIV的人是本病的唯一传染源,包括病人和无症状带毒者。HIV存在于人的体液及分泌液,包括血液、精液、子宫阴道分泌液、乳汁中。HIV感染者在抗HIV阳转前即有传染性,以患者传染性最强。

反转录病毒的致病性与免疫性传播途径

相比而言,个体在感染最初期和AIDS发作早期传染性最强。主要有三大传播途径。

反转录病毒的致病性与免疫性

1.性接触

这是本病的主要传播途径。欧美地区以同性和双性恋为主。非洲地区则以异性恋传播为主。

反转录病毒的致病性与免疫性

2.通过血液传播

占全球感染者的5%-10%,有五种主要方式:

反转录病毒的致病性与免疫性1.输入带HIV的血液或血制品;2.接受器官或骨髓移植;3.人工授精;4.静脉药瘾者;5.共用污染的注射器及针头。

反转录病毒的致病性与免疫性3.母婴传播亦为本病重要传播途径。感染本病孕妇在妊娠期间(经胎盘)、分娩过程中及产后哺乳传染给婴儿。

反转录病毒的致病性与免疫性4.其它途径

医护人员护理艾滋病人时,被含血针头刺伤或污染破损皮肤传染,但仅占1%。应用病毒携带者的器官移植或人工受精亦可传染。密切的生活接触亦有传播可能。

反转录病毒的致病性与免疫性

反转录病毒的致病性与免疫性致病机制HIV对CD4+细胞的破坏病毒感染致免疫病理所引起的细胞损伤导致免疫系统功能的改变神经细胞的损害

反转录病毒的致病性与免疫性HIV对CD4+细胞的破坏HIV对CD4+细胞的破坏病毒感染致免疫病理所引起的细胞损伤

反转录病毒的致病性与免疫性HIV(蓝色)攻击T细胞

反转录病毒的致病性与免疫性

本病潜伏期较长,感染病毒后需2~10年才发生以机会性感染及肿瘤为特征的艾滋病。从感染病毒到发病,临床上分为四期急性感染期、潜伏期、艾滋病相关综合征期、艾滋病期。不是每个感染者都会完整地出现四期表现。

反转录病毒的致病性与免疫性急性感染期HIV侵袭人体后6天~6周,53-93%的感染者出现似感冒的急性症状:70%有发热、头痛、咽痛、恶心呕吐、关节痛。50%有皮疹,如丘疹、荨麻疹、疱疹等。75%可有全身淋巴结肿大。50%可发生神经系统改变如畏光、冷漠、脑膜炎等。

反转录病毒的致病性与免疫性

反转录病毒的致病性与免疫性潜伏感染可持续长5~15年,临床无症状,有些患者出现无痛性淋巴结肿大。HIV组织中低水平复制。CD4+T细胞不断减少。免疫系统的损害加重。

反转录病毒的致病性与免疫性AIDS相关综合征发热、盗汗、全身倦怠、慢性腹泻及持续性淋巴结肿大等;毛状白斑等口腔疾病。

反转录病毒的致病性与免疫性

反转录病毒的致病性与免疫性典型的AIDS此期以下特点:(1)发生各种致命性机会性感染(2)恶性肿瘤(3)其它综合征等

反转录病毒的致病性与免疫性

反转录病毒的致病性与免疫性

反转录病毒的致病性与免疫性

反转录病毒的致病性与免疫性艾滋病的防治原则04一般性预防措施

加强宣传教育,普及预防知识。建立HIV监测系统,掌握AIDS流行动态。艾滋病的预防

艾滋病的防治原则垂直传播:要求HIV感染者不要妊娠。已妊娠者应终止妊娠或接受抗病毒治疗。对感染者生下的婴儿,则不应母乳喂养,以防止哺乳期感染。

艾滋病的防治原则2001年世界艾滋病日主题

艾滋病的防治原则2002、2003年世界艾滋病日主题:相互关爱,共享生命。包含了两层含义:一是对艾滋病病人和感染者而言,鼓励他们鼓起生活的勇气,勇敢面对现实,提高生活质量;二是对全社会而言,倡导人们反对歧视,鼓励和动员全社会为艾滋病病人和感染者创建一个宽松的生活环境。

艾滋病的防治原则20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