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江苏省历年中考语文试题(文言文阅读)(截至2022年)【甲】崇祯五年十二月,余住西湖。大雪三日,湖中人鸟声俱绝。是日更定矣,余拏一小舟,拥毳衣炉火,独往湖心亭看雪。雾凇沆砀,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湖上影子,惟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与余舟一芥、舟中人两三粒而已。到亭上,有两人铺毡对坐,一童子烧酒炉正沸。见余大喜曰:“湖中焉得更有此人!”拉余同饮。余强饮三大白而别。问其姓氏,是金陵人,客此。及下船,舟子喃喃曰:“莫说相公痴,更有痴似相公者。”(张岱《湖心亭看雪》)【乙】蜀人张岱,陶庵其号也。少为纨袴子弟,极爱繁华,好精舍,好鲜衣,好美食,好骏马,好华灯,好烟火,好梨园,好鼓吹,好古董,好花鸟,兼以茶淫橘虐①、书蠹诗魔②,劳碌半生,皆成梦幻。年至五十,国破家亡,避迹山居,所存者,破床碎几,折鼎病琴,与残书数帙③,缺砚一方而已。布衣疏食,常至断炊。回首二十年前,真如隔世。甲申④以后,悠悠忽忽,既不能觅死,又不能聊生,白发婆娑,犹视息人世⑤。恐一旦溘先朝露⑥,与草木同腐。因思古人如陶渊明、徐渭等,皆自作墓铭,余亦效颦为之。甫构思,觉人与文俱不佳,辍笔者再,虽然,尽言吾之癖错,则亦可传也。(张岱《自为墓志铭》,节选)【注释】①茶淫橘虐:喜爱品茶和下象棋。②书蠹诗魔:迷恋书籍和诗歌。③帙:本,册。④甲申:明朝在这一年灭亡。⑤视息人世:苟活于人世。⑥溘先朝露:比喻突然死亡。7、解释下列加点的字词。(3分)(1)人鸟声俱绝
(2)焉得更有此人(3)布衣疏食
(4)余亦效颦为之
8、用现代汉语写出下列两个句子的意思。(5分)(1)雾凇沆砀,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2)尽言吾之癖错,则亦可传也。9、《湖心亭看雪》是一篇怀旧散文,表面上虽没有说孤独,但却处处让人感觉到作者的孤独。请联系同样写于明朝灭亡后的乙文加以分析。(5分)10、对甲、乙两文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2分)A.“一痕”“一芥”“两三粒”,使用白描手法,取得了以少胜多、无声胜有声的效果。B.“见余大喜”一句表面上写金陵人高兴,实际上也写出了张岱本人的兴奋心情。C.“余强饮三大白而别”写出了张岱贪饮,包含趣味相投、“酒逢知己千杯少”的喜悦。D.《自为墓志铭》选段主要表达了悼己伤怀、世事消亡、感念故国的哀伤之情。【参考答案】7、(1)消失(2)哪能(3)穿布衣,穿麻布衣服、粗布衣服(4)仿效、学习、借鉴其它同义解释亦可,对一个得1分,得满3分为止。有小毛病,如写了一个错别字等,可以不扣分。8、(1)雾气凝结成的冰花一片弥漫,天与云、与山、与水浑然一体,天上和地下全都是白色。或:冰花周围弥漫着白气,天与云、与山、与水浑然一体,天上和地下全都是白色。(2)完全写下我的癖好过错,那么也是可以记载(流传后人)的。第(1)题3分,“雾凇”“沆砀”“一白”是重点。第(2)题2分,“癖错”“传”是重点,“错”也可以解释为“缺点”。9、①“独往湖心亭看雪”中“独”字,写出了作者无人陪伴的孤独。(答成“孤高自赏”,也对)②张岱自幼“极爱繁华”,喜欢热闹,“大雪三日,湖中人鸟声俱绝”,因天气原因不能出门,无事可做,孤独感顿生。③“上下一白”言其大,“一痕、一点、一芥、两三粒”言其小。这是个人在大自然面前因渺小而感觉到的孤独。④作者与“金陵客”是漂泊者的偶遇,只能“强饮三大白而别”,这是一种“天地之间皆过客”的孤独。⑤“莫说相公痴,更有痴似相公者。”作者通过独特的方式来化解故国之愁,却被“舟子”一个“痴”字戳得更痛,这是一种不被理解的孤独。⑥作者创作《湖心亭看雪》时,年届半百,清军南下,国破家亡,这让他感到更加的孤独。(“国破家亡,避迹山居”,更有繁华落尽后的孤独之感)答出任意两个点,得4分;多答出一个点,加1分;得满5分为止。10、CC项,“张岱贪酒”“酒逢知己千杯少”证据不足。【乙选段参考译文】蜀人张岱,号陶庵。年少时候是富家子弟,十分留恋繁华的场所,喜欢住漂亮的房子,爱穿鲜艳华丽的衣裳,经常吃美食,骑骏马,家里有华丽的灯饰,爱观看烟火,喜欢唱戏,喜欢声乐,懂古董,喜欢花鸟,并且沉溺于喝茶下棋,迷恋书籍和诗歌,忙忙碌碌大半生,最后都成了梦幻泡影。五十岁的时候,国破家亡,隐居在山里躲避战乱,所剩下的只有烂床、破茶几、坏的铜鼎、弹不了的琴,以及几本残旧不堪的书、一块缺角的砚而已。穿麻布衣服吃粗粮,还经常吃了上顿没下顿。想想二十年前,简直就是两个世界。甲申年(1644年)之后,我活得闲散慵懒,神志恍惚,既不能寻死,又不能维持生活,白发盘绕,仍然在人世间苟全活命。只怕有朝一日突然逝去,像草木一样腐烂。想到古人如陶渊明、徐渭都自己写作墓志铭,我也要仿效他们写一篇。刚提笔构思,又觉得自己为人与文笔都不是很好,于是再三地拿起、放下笔。虽是这样,完全写下我的癖好过错,也是可以记载下来(流传后人)的。(2022年江苏常州)【甲】《傅子》①曰:“言出于口,结②于心。守以不移,以立其身,此君子之信也。”故为臣不信不足以奉君;为子不信不足以事父。故臣以信忠其君,则君臣之道益睦;子以信孝其父,则父子之情更隆。夫仁者不妄为,知③者不妄动。择是④而为之,计⑤义而行之。故事立而功足恃⑥也,身没而名足称也。虽有仁智,必以诚信为本。盖以诚信为本者,谓之君子;以诈伪为本者,谓之小人。君子虽殒⑦,善名不减;小人虽贵,恶名不除。(节选自《臣轨·诚信章》)[注释]①《傅子》:西晋傅玄所著政论著作。②结:牢记。③知:同“智”。④是:正确。⑤计;考虑,谋划。⑥恃:依赖。⑦殒:死。【乙】陈太丘与友期行,期日中。过中不至,太丘舍去,去后乃至。元方时年七岁,门外戏。客问元方:“尊君在不?”答曰:“待君久不至,已去。”友人便怒日:“非人哉!与人期行,相委而去。”元方曰:“君与家君期日中。日中不至,则是无信;对子骂父,则是无礼。”友人惭,下车引之。元方入门不顾。(选自《陈太丘与友期行》)6.请用“/”标出下面下面句子的朗读停顿。(标一处)(2分)此君子之信也7.解释文中加点词语。(4分)①守以不移()②则君臣之道益睦()③太丘舍去()④元方入门不顾()8.把下列向子期译皮现代汉语。(4分)①盖以诚信为本者,渭之君子。译文:②日中不至,则是无信。译文:9.请根据[甲]文内容理解其论述层次,将下面的图表补充完整。(4分)10.[乙]文中“友人”的言行,可以证明[甲]文中“以诚信为本”的观点。请谈谈你的理解。(4分)【参考答案】6、此/君子之信也。7、改变更加离开回头看8、①以诚信为本的人,才称之为君子。②到了中午时分而没有到,就是没有信用。9、①言行一致并坚定不移。②不胡作非为,选择正确的道义之事。10、乙文中陈太丘和朋友相约在中午,但朋友没到,这就是不讲诚信,可以证明甲文中“以诚信为本”的观点,说明守信用的人才会受到别人尊重。【参考译文】【甲】《傅子》说:“言语从嘴里说出而发自内心,坚持这样做下去,使自己立足于社会,这就是君子的信义了。”所以作为臣子没有信义是不值得去侍奉君王;作为儿子没有信义是不值得去侍奉父亲。所以臣子凭借信义效忠他的君王,那么君臣之间的相处就更加和睦;儿子凭借信义孝顺他的父亲,那么父子之间的情义就更加浓厚了。有德行的人不胡作非为,有智慧的人不胡乱行动。选择正确的去做,考虑到道义了再去行动。所以事业有成就而功劳就有依靠了,身死后名声也值得称道了。即使仁爱而多智,也一定要以诚信为本。以诚信为本的人,才称之为君子;而以弄虚作假,伪装假冒为本的人,就是小人。君子即使死了,但他好的名声不会减损;小人即使身份显赫,但他坏的名声不能消除。(2022年江苏淮安)“旷达豪放苏东坡”专题学习活动,老师选择了苏轼的三篇作品进行专题阅读,请完成6~11题。(21分)【甲】和董传留别粗缯大布裹生涯,腹有诗书气自华。厌伴老儒烹瓠叶,强随举子踏槐花。囊空不办寻春马,眼乱行看择婿车。得意犹堪夸世俗,诏黄新湿字如鸦。【乙】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记承天寺夜游》)【丙】臣自颍移扬,过豪、寿、楚、泗等州,所至麻麦如云。臣每屏去吏卒,亲入村落。访问父老,皆有忧色,云:“丰年不如凶年。天灾流行,民虽乏食,缩衣节口,犹可以生。若丰年举催积欠,胥徒在门,枷棒在身,则人户求死不得。”言讫泪下,臣亦不觉流涕。又所至城邑,多有流民……臣闻之孔子曰:“苛政猛于虎。”昔常不信其言以今观之殆有甚者。水旱杀人,百倍于虎;而人畏催欠,乃甚于水旱。臣窃度之,每州催欠吏卒,不下五百人。以天下言之,是常有二十余万虎狼散在民间,百姓何由安生?朝廷仁政何由得成乎?(节选自《苏轼文集》中华书局1986年版)6.下列对甲诗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3分)A.首联苏轼自夸身上虽穿着粗衣劣布,但因为饱读诗书而气质高雅。B.颔联“踏槐花”源自“槐花黄,举子忙”俗语,指学子忙于春游活动。C.颈联写董传身处失意和困窘,意志消沉,不再追求自己的人生目标。D.尾联意为相信董传定能金榜题名,春风得意,表达了对董传的期许和祝愿。7.解释下面加点的词语。(4分)(1)月色入户▲(2)亲入村落▲(3)臣亦不觉流涕▲(4)臣窃度之▲8.用斜线(/)给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断句,限两处。(2分)昔常不信其言以今观之殆有甚者9.用现代汉语翻译文中画横线的句子。(6分)(1)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2)天灾流行,民虽乏食,缩衣节口,犹可以生。10.“腹有诗书气自华”一句广为传诵,请你谈谈“气”和“诗书”的关系。(2分)11.林语堂在《苏东坡传》中说“苏东坡是个秉性难改的乐天派,是黎民百姓的好朋友”。请你结合乙、丙两文写出对“乐天派”和“黎民百姓的好朋友”的理解。(4分)【参考答案】6.(3分)D7.(4分)(1)门(2)亲自(3)眼泪(4)揣测,估量8.(2分)昔常不信其言/以今观之/殆有甚者(答对一处得1分,斜线超过两处不得分)9.(6分)(1)(3分)庭院的地面好像积满了水,澄澈透明,水中的水藻、荇菜交相错杂,原来是竹子和柏树的影子。(2)(3分)天灾流行,百姓虽然缺少粮食,俭省吃穿用度,还可以活下去。(第一句中“空明、交横、盖”,第二句中“乏、犹、生”为关键词,错一处扣1分)10.(2分)“气”指气质或精神气色,读书可以培养人高尚的品格和高雅的气质,提升人的精神境界。(中心明确,表述合理得2分)11.(4分)①作者在写作乙文时,是被贬黄州期间,正是人生失意之时,但文中无一处有悲凄可怜之态,反而随缘自适,“欣然”邀友赏月,透露出豁达乐观的天性。②丙文中作者深入民间,体察民情,当百姓因苦于官府催缴欠债难于活命而落泪时,“亦不觉流涕”,并将情况如实上奏朝廷,以期朝廷能施仁政,解百姓之忧,和“黎民百姓”忧戚与共,是“黎民百姓”的“好朋友”。(每点2分,表述充分即可)【参考译文】我从颍州到扬州,经过濠、寿、楚、泗等地方,所到之处遍地都是麻和麦子(丰收景象)。我常常摒退身边的人,亲自进入村庄。(我)询问父老乡亲,(他们)脸.上都有忧虑的神色,说:“丰收的年头还不如灾荒的年头。天灾流行,百姓虽然缺少粮食,俭省吃穿用度,还可以活下去。如果是丰收的年头,(官府)催缴积累的欠债,一群官府小吏上门,枷棒打在身上,一家人求死不能。”说完流下眼泪,我也忍不住落泪。(我)又到别的地方,看到很多流亡的百姓……我听过孔子说:“苛酷的统治比老虎还凶猛。”过去我常常不信这话,根据现在(情形)看,大概比这更严重。水灾旱灾伤害百姓,比老虎凶猛百倍;然而百姓害怕催缴欠债,竟然比畏惧水灾旱灾更厉害。我私下揣测,每州催缴欠债的士卒,不少于五百人。拿整个天下的情况来说,这就是有二十多万的虎狼散落在民间,百姓怎么能够安心生活呢?朝廷的仁政怎么能够实现呢?(2022年江苏连云港)【甲】万历辛丑年,父叔辈张灯龙山。沿山袭谷,枝头树杪①无不灯者,自城隍庙门至蓬莱岗上下,亦无不灯者。山下望如星河倒注,浴浴熊熊。山无不灯,灯无不席,席无不人,人无不歌唱鼓吹。男女看灯者,一入庙门,头不得顾,踵不得旋,只可随势潮上潮下,不知去落何所,有听之而已。父叔辈台于大松树下,亦席,亦声歌,每夜鼓吹笙簧与宴歌弦管,沉沉昧旦②。【注】①树杪(miǎo):树梢。②沉沉昧旦:不知不觉中天已经亮了。(选自张岱《陶庵梦忆·龙山放灯》,有删减)【乙】潭西南而望,斗折蛇行,明灭可见。其岸势犬牙差互,不可知其源。坐潭上,四面竹树环合,寂寥无人,凄神寒骨,悄怆幽䆳。以其境过清,不可久居,乃记之而去。(选自柳宋元《小石潭记》)7.解释下列句中加点词的意思。①山下望如星河倒注(
)
②头不得顾(
)③其岸势犬牙差互(
)
④乃记之而去(
)8.下列各句与例句中“于”的意义相同的一项是例句:父叔辈台于大松树下A.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论语)十二章》)B.刻唐贤今人诗赋于其上(《岳阳楼记》)C.燕、赵、韩、魏闻之,皆朝于齐(《邹忌讽齐王纳谏》)D.所欲有甚于生者(《鱼我所欲也》)9.用“/”标出下面句子的两处朗读停顿。父
叔
辈
张
灯
龙
山10.翻译下列句子。(1)自城隍庙门至蓬莱岗上下,亦无不灯者。(2)斗折蛇行,明灭可见。11.【甲】文描绘龙山放灯的盛况,【乙】文描写小石潭环境的清冷,请结合下面的文言小贴土,说说【甲】【乙】两文各自寄寓的情感。【文言小贴士】张岱在《陶庵梦忆·序》中说:“想余生平,繁华靡丽,过眼皆空,五十年来总成一梦。”【参考答案】7.像
回头
参差不齐
离开8.B9.父叔辈/张灯/龙山10.(1)从城隍庙到蓬莱岗,到处都挂灯。(2)(溪流)像北斗七星那样的曲折,(又)像蛇爬行一样的蜿蜒,(有时)看得见,(有时)看不见。11.【甲】小石潭景物的幽清美与作者心境的凄清美形成了强烈的比衬,有力地反衬出作者那种无法摆脱的压抑心情,也含蓄地表露了作者对冷酷现实的不满。【乙】表达了对放灯的喜爱和过去美好生活的留恋。【解析】7.本题考查重点文言词语在文中的含义。解释词语要注意理解文言词语在具体语言环境中的用法,如通假字、词性活用、古今异义等现象。(1)句意为:从山下往上看,漫山灯火就像天上的星河向人间倒灌。如:像;(2)句意为:头也回不得。顾:回头或回头看;(3)句意为:两岸的形状像犬牙似的参差不齐。差互:参差不齐;(4)句意为:就记下这番景致离开了。去:离开。8.本题考查文言虚词的意义。解释词语要注意理解文言词语在具体语言环境中的用法。例句“父叔辈台于大松树下”中“于”的意思是“在”。A.对,对于;B.在;C.到;D.比;【参考译文】【甲】万历辛丑年(1601),父叔辈在龙山放灯。沿山道路上、山谷里、树枝上,没有地方不挂灯;从城隍庙到蓬莱岗,到处都挂灯。从山下往上看,漫山灯火就像天上的星河向人间倒灌,水势汹涌,山间到处有灯,灯下到处有席,席间到处有人,每个人都在唱歌打鼓欢庆。所有看灯的男男女女,一进入庙里面,头也回不得,脚也转不得,只能跟随人潮前行,也不知道要走去什么地方,只能随大流。父辈们坐在大松树下的台阶上,也是席地而坐,也在大声歌唱,每天晚上都是在丝竹管弦的声音中,不知不觉迎来天亮。【乙】向石潭的西南方向望去,(溪流)像北斗七星那样的曲折,(又)像蛇爬行一样的蜿蜒,(有时)看得见,(有时)看不见。两岸的形状像犬牙似的参差不齐,看不出溪水的源头在哪里。坐在石潭旁边,四面被竹林树木包围着,静悄悄的,空无一人,(这气氛)使人感到心神凄凉,寒气透骨,幽静深远,弥漫着忧伤的气息。因为环境过于凄清,不能长时间地待下去,就记下这番景致离开了。(2022年江苏泰州)与梅圣俞①〔北宋〕欧阳修【第一封】某启②。雨不止,情意沉郁。泥深不能至书局,体候想佳③。某以手指为苦旦夕来书字太难恐遂废其一支。岂天苦其劳于笔砚,而欲息之邪?闷中谨白。【第二封】某启。阴雨累旬,不审体气如何?北州人有致达头鱼者,素未尝闻其名,盖海鱼也。其味差可食,谨送少许,不足助盘飨④,聊知异物耳。稍晴,便当书局再相见。【第三封】某启。经节阴雨,犹幸且晴,不审尊候何似?闲作《归田乐》四首,只作得二篇,后遂无意思,欲告圣俞续成之,亦一时盛事。来日食后,早访及为望。(选自《给孩子读短信:古人的尺牍》,锺叔河著,现代出版社2020年9月版)【注】①梅圣俞:名尧臣,作者的好友。②某启:旧时书信的开头。某,自我谦称。启,陈述、禀告。③体候想佳:想必你的身体和精神都很好。④盘飨(sūn):饭食。5.给画直线的句子加标点,正确的一项是(
)A.某以手指为苦旦夕来书,字太难,恐遂废其一支B.某以手指为苦,旦夕来书字太难,恐遂废其一支C.某以手指为苦旦夕来,书字太难恐,遂废其一支D.某以手指为苦旦夕来书字,太难恐,遂废其一支6.翻译画波浪线的句子。北州人有致达头鱼者,素未尝闻其名,盖海鱼也。7.参照示例,分别概括第二、三封短信的主要内容。(不超过7个字)【示例】第一封:告知好友手指疼第二封:①___第三封:②___8.这三封短信写出了作者和梅圣俞的友情,下列句中表现的情谊与此类似的是(
)A.先帝不以臣卑鄙,猥自枉屈,三顾臣于草庐之中……(诸葛亮《出师表》)B.(鲁肃)与蒙论议,大惊曰:“卿今者才略,非复吴下阿蒙!”(《孙权劝学》)C.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苏轼《记承天寺夜游》)D.见余大喜曰:“湖中焉得更有此人!”拉余同饮。(张岱《湖心亭看雪》)【参考答案】5.B
6.北边州郡有送给我达头鱼的人,一直没有听说过它的名字,大概是一种海鱼吧。
7.送给好友达头鱼
邀请好友赏诗歌
8.C
【解析】5.考查文言语句断句。句意:我的手指痛得厉害,如今早晚执笔写字都感困难,恐怕会要成为残废。根据句意可加标点为:某以手指为苦,旦夕来书字太难,恐遂废其一支。故选B。6.考查文言语句翻译。注意重点字词:致:送;者:……的人;素:一直;未尝:从来没有;闻:大概。7.考查内容理解概括。由【第二封】“北州人有致达头鱼者,素未尝闻其名,盖海鱼也。其味差可食,谨送少许,不足助盘飨,聊知异物耳”概括可得:送给好友达头鱼;由【第三封】“闲作《归田乐》四首,只作得二篇,后遂无意思,欲告圣俞续成之,亦一时盛事”概括可得:邀请好友赏诗歌。8.考查内容理解。由选文可知,欧阳修在与好友梅尧臣的书信中告知自己手疼,告知要送达头鱼和邀请对方共赏诗歌,由此可见二人是生活中相互依托、无话不说的好友,同样也是志趣相投的知音。A.诸葛亮和刘备之间的友谊是臣对君主的知遇之恩;B.鲁肃被吕蒙的进步和勤学折服,从心底敬佩吕蒙,二人之间是为吴国命运共进退,同患难的关系;C.张怀民和苏轼是至交好友,又因为先后被贬到黄州,感情更加真挚深厚。生活中二人无话不谈,志趣相投;D.张岱和金陵人在大雪三日后夜游西湖偶遇,两人为巧遇知音的关系;故选C。【参考译文】【第一封】某启。这雨下个不停,下得人的情绪低到了极点。路上又全是泥泞,不能前往书局相见,只能写信问好了,想必你的身体和精神,一定都很好吧。我的手指痛得厉害,如今早晚执笔写字都感困难,恐怕会要成为残废。难道是老天爷怜惜我写字写得太苦,想用这个办法让我休息吗?真是闷得受不了啊!【第二封】某启。连日阴雨,不知道你的身体可好?北边州郡有送给我达头鱼的人,一直没有听说过它的名字,大概是一种海鱼吧。尝尝味道还可以,便分送一点给你,充当大菜可能不够一盘,只是尝尝新罢了。天晴以后,我们相约书局再见。【第三封】某启。连续节气阴雨连绵,现今尚且天气放晴,不知道你衣食起居怎样呢?我闲暇时光想写作《归田乐》四首,目前只写出了两篇,后来就没有了思路,想要托付圣俞将剩余几篇完成欣赏,这也是一时美满的事。来日吃过饭后,我一定尽早登门拜访。(2022年江苏南京)李少翁传(节选)李少翁者,名莳,字德春,豫章人。翁家世受医,精脉法。翁乃沉默长者,入门无流视,未尝预问病者病,第令伸臂出示,手指一着腕上,形神忽往①。久之,指离于腕,徐以一二语病者隐结②,少焉投药,犹掇③之耳。余尝谓翁诊脉甚苦,而投药甚快。余始不甚识翁,会余弟妇病风眩,状类尸蹶④,举家喧言“瞑矣”!翁至,视其脉:“治也!”进一匙而苏。期以逾月,法当病如前,再进一匙,乃愈。余始奇其言,神其术。后余数患奇疾,法当死,翁数起之。已而,友得绵疾,翁起如之,以是益神翁医。于是,人争家之,念缓急可立应。翁赴人急甚于己,百里外,中夜叩门,不以家累为解,不以风雨寒暑为辞。会岁两大祲⑤,翁煮药如池,积片成丘。翁所医者莫知其名,安问糈⑥?翁性不忤物⑦,不以人所不能而愧人,不以人所不知而傲人。翁足迹半朱门,不传言,对主人未尝暴僮仆之过。所游病者家,酒法食单,丰约优劣之数,不挂齿牙。其为长者如此。翁为人诊脉,思虑与病者相通。与人处,不相疑。余以知李翁,几乎道者也,非医者也。(选自《钟惺散文选集》,有删改)【注】①形神忽往:全身心迅速投入到诊断病情上。②隐结:隐伏的病根。③掇(duō):拾取。④尸蹶:一种病症,类似休克。⑤祲(jìn):瘟疫。⑥糈(xǔ):粮食。这里指报酬。⑦忤物:冲撞人。9、用斜线(/)标出下面句子的朗读停顿(共两处)。(2分)余尝谓翁诊脉甚苦10、写出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意思。(4分)(1)期以逾月
(2)余数患奇疾(3)会岁两大祲
(4)安问糈
11、用现代汉语写出文中画线句的意思。(4分)余始奇其言,神其术。12、文中有多件事能体现李少翁医术高明,请概括其中的两件事。(4分)13、结合具体内容分析李少翁作为医者的“仁心”。(4分)【参考答案】9、余/尝谓/翁诊脉甚苦10、(1)越过(2)多次,屡次(3)适逢,恰巧遇到(4)怎么,哪里11、我才觉得他的话神奇,觉得他的医术神奇。12、①给人看病,不问病情,只诊脉就能判断病根。②只用两次药,就治好“我”弟媳妇的“风眩”之病。③多次治好“我”的奇疾。④治好朋友的慢性病。(答出任意两件事,各2分)13、①李少翁能急人所难,有求必应。即便远在百里外,即便在半夜,只要有人求医,必定前往。②李少翁以治病救人为己任。暴发瘟疫时,他配方煮药,只为救人,不图报酬。③诊病时与病人思虑相通。(答出任意两点,各2分)【参考译文】李少翁,名莳,字德春,豫章郡人。李少翁家世代学医,精于诊脉之法。李少翁是不太爱说话的长者,病人进门,他很少去看(病人),也不曾事先问病人的病情,往往是让病人伸出胳膊,用手指一贴在手腕上,就全身心迅速投入到诊断病情上。这样过了很长时间,他的手指离开病人的手腕,他慢慢地用一两句话说出病人隐伏的病根。一会儿就开好了药,像是拾取东西(那样快)。我曾经认为李少翁诊脉非常辛苦,开药却很快。我开始并不太认识李少翁,赶上我的弟媳得了风眩病,样子像尸蹶,全家都嚷着说“恐怕不行了”!这时李少翁来了,看了一下脉,说:“还可以治!”喂了一勺药,弟媳就苏醒过来。又过了一个月,弟媳和前面一样又有尸蹶的症状,又喂了一勺药,弟媳的病就痊愈了。(这时候)我才觉得他的话神奇,觉得他的医术神奇。后来我也多次患了奇怪的疾病,按普通的方法我会死去,李少翁多次让我起死回生。过了一段时间,我的朋友得了一种慢性病,李少翁也像救我一样救活了他,因此(我)更加认为李少翁医术神奇。从此,人们争着把他请到家里(给病人看病),他会考虑病情的轻重缓急而立即答应什么时候去诊治。李少翁奔赴别人的急难(的急切程度)超过(对待)自己的私事(的急切程度),有时病人远在百里之外,病人家属半夜来敲门请医,李少翁不因为家里的事情不去医治,也不会因为风雨寒暑而推辞。适逢有一年发生了两次大的瘟疫,李少翁煮的药像池塘里的水一样多,煮药的药片积累下来都堆成了小山。李少翁救治的病人中没有人知道他的姓名,他又会要什么报酬呢?李少翁的性格好,从不冲撞别人,不因为别人做不到而让别人惭愧,也不因为别人有所不知而轻视别人。李少翁去过很多官宦人家,从不说别人家里的情况,也从未向主人揭露过奴仆的过错。到患者家里去看病,吃的喝的都很简单,从不把别人给的诊费多少挂在嘴上。李少翁就是这样德高望重。李少翁为别人诊脉,想法与病人相通。和别人相处,不会怀疑别人。我因此认为李少翁几乎是个得道之人,而不是医者了。(2022年江苏南通)留园记出阊门外三里而近,有刘氏寒碧庄焉,而问寒碧庄无知者,问有刘园乎,则皆曰有。盖是园也,在嘉庆初为刘君蓉峰所有,故即以其姓姓其园而曰刘园也。咸丰中,其泉石之胜、花木之美,亭榭之幽深,诚足为吴中名园之冠。及庚申,辛酉间,大乱臶至①,吴下名园半为墟莽。而所谓刘园者则岿然独存。同治中,芜秽不治,至光绪二年,为比陵盛旭人方伯所得,乃始修之。平之,攘之,剔之,嘉树荣而佳卉茁,奇石显而清流通,凉台燠馆,风亭月榭,高高下下,迤逦相属。春秋佳日,方伯与宾容觞咏其中,而都人士女亦或掎裳连袂而往游焉,于是出阊门者又无不曰刘园刘园云。方伯求余文为之记。余曰:仍其旧名乎,抑肇锡③以嘉名乎。方伯曰:否,否。寒碧之名至今未熟于口,然则名之易而称之难也。吾不如从其所称而称之。人曰刘园,吾则日留园,不易其音而易其字,即以其故名而为吾之新名。”余叹曰:美矣哉斯名乎,称其实矣!夫大乱之后、兵燹之余,高台倾而曲池平,不知凡几,而此园乃幸而无恙,岂非造物者留此名园以待贤者乎?吾知留园之名常留于天地间矣!(选自《中华百年经典散文》,作者清代俞樾,有删节)【注】①游(jiàn)至:相继而至。②毗(pī)陵:今江苏常州市。③肇:开始;锡:通“赐”11.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意思相同的一项是()(2分)A.盖是园也 斯是陋室(《陋室铭》)B.诚足为吴下名园之冠 朝服衣冠(《邹忌讽齐王纳谏》)C.嘉树荣而佳卉茁 清荣峻茂(《三峡》)D.即以其故名而为吾之新名 公问其故(《曹刿论战》)12.下面括号内对加点词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A.芜秽不治(污浊) B.迤逦相属(曲折连绵)C.方伯与宾客觞咏其中(饮酒赋诗) D.兵燹之余(战火焚毁破坏)13.把文中的画线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4分)(1)故即以其姓姓其园而日刘园也。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而此园乃幸而无恙,岂非造物者留此名园以待贤者乎!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14.文中哪句话从侧面表现了留园的景致之美?(1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15.如果你陪同外地的亲戚去留园游玩,请根据文章内容选择你最感兴趣的一个方面,向他们介绍留园。(3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参考答案】11.C12.A13.(1)所以就用他的姓作为这个园子的姓叫作刘园。(2)但是这个园子竟然侥幸没有遭受灾祸,难道不是大自然留下这个有名的园子来等待有德行的人吗!14.都人士女或掎裳连袂而往游焉,于是出阊门者又无不日刘园刘园云。15.根据材料内容,任选角度,如园林景致、历史沿革、园名由来等,用自己的话表述,意思对即可。【参考译文】出阊门外三里后,有一个刘氏寒碧庄。问有寒碧庄吗,没有知道的人,问有刘园吗,他们都说有。原来这个留园,在嘉庆初年为刘君蓉峰所有,所以就用他的姓作为这个园子的姓叫作刘园。咸丰年间,其山水之胜,花木之美,亭榭的幽深,这确实可以称为吴下名园第一名。到庚申、辛酉间,大混乱相继而至,吴地的名园有一半成为废墟。而所谓刘园则岿然独存。同治年间,荒芜不治。到光绪二年,为江苏常州市人方伯得到,于是开始整修它。平整土地、清除混乱、剔除杂草。好的树木变得茂盛而好的花卉茁壮生长,奇奇形怪状的石头显露出来而小溪也变得畅通。凉台热馆,风亭月榭,高高下下,连绵相连。春秋佳日,方伯和宾客饮酒赋诗在其中,而京都男女也有人拉着衣服连袖而去游览了。于是在这出阊门的人没有不说刘园、刘园的。方伯请求我写文章为留园做记。我说:“沿用原来名字吗?你不赐给一个吉祥的名字吗?”方伯说:“不,不。寒碧庄知名到现在还没有被人熟知,难道不知道改名容易,被人熟知难呀。我不如跟从这个名称而称呼它。人说刘园,我就说留园,不改变他的音而改变它的字,就在他原来的名字,为我的起的新名字。”我感叹说:美啊,这些名字吗,符合实际的!等到战火焚毁破坏后,高台倾倒而曲池平,不知道有多少,但是这个园子竟然侥幸没有遭受灾祸,难道不是大自然留下这个有名的园子来等待有德行的人吗!我知道留园的名声常常停留在天地间了。(2022年江苏苏州)王舆,合淝人。舆初为小校,从周本攻危全讽①。临战,本视贼水栅②,部分诸将,指旁山头一小营,谓舆曰:“尔往为我取彼。”舆唯唯③,而色不欲行。本曰:“尔惮往耶?”舆曰:“公必不以舆为不武,请得此栅破之,舍而趋彼何为?”本大喜曰:“尔亦知此为必争之地耶?吾本自行,今为尔功,劳而遣之。”舆乘轻舟,袭破其前锋,遂排栅入,诸军继进,贼大溃。与监军甄廷坚不相得,会廷坚被诬告有贰志,烈祖④遣使械⑤廷坚。舆刺知之,密告廷坚,因为谋曰:“今独可即日乘轻舟,归阙待罪,毋与中使⑥遇。”廷坚恐惧,不暇为他谋,即从其计。至金陵,遇赦得免。舆少从军攻润州,为巨弩所射,中右耳。矢自左耳出,又中旁一人,犹立死。舆扶归营,卧百余日复起耳至老不聩亦无瘢痍⑦。攻颍州,倚营门,仗剑驱士卒登城。城上机石发,中营门及铠之半,皆糜碎,而舆不伤,莫不异之。(选自陆游《南唐书》,南京出版社,有删节)[注]①周本、危全讽:均为人名。②栅:设置水寨时插在水中的木桩。③唯唯:应答声。④烈祖:指南唐皇帝李昪(biàn)。⑤械:特指枷锁、镣一类的刑具。此处作动词。⑥中使:皇帝派出的使者。⑦瘢痍(bānyí):创伤后留下的瘢痕。7.给画波浪线句子断句,文博拿不准,请你用“/”标出来。(限三处)(3分)卧百余日复起耳至老不聩亦无瘢痍8.文中有三个词语,文栋不理解,请你参考表格提示的方法解释。(只写出词义)(3分)方法指引文中语句字词解释【借助工具书】《古代汉语词典》惮:1.dàn①畏难,害怕。②敬,敬畏。③通“瘅”,劳苦。2.dá④惊惧。尔惮往耶惮:(1)▲【课内迁移】“莫不异之”中的“异”,根据《桃花源记》中“渔人甚异之”的“异”,可理解为“对……感到惊异”的意思。遂排栅入遂:(2)▲【成语推断】“舍而趋彼何为”中的“趋”,可以根据成语“趋之若鹜”中的“趋”推断为“奔向,奔赴”的意思。不暇为他谋暇:(3)▲9.文中画横线的语句,文雅觉得不大好懂,请你翻译。(4分)舆少从军攻润州,为巨弩所射,中右耳。▲▲10.文栋认为文中王舆个性鲜明,请你结合选文简析其形象特征。(4分)▲▲【参考答案】7.(3分)卧百日/复起/耳至老不聩/亦无瘢痍(答对一处得1分)8.(3分)(1)害怕(2)就,于是(3)空闲,闲暇(每空1分)9.(4分)王舆年少时跟随军队攻打润州,被巨大的弓弩射伤,射中右边耳朵。(“从军”1分,“为……所”表被动1分,“中”1分,语句通顺1分)10.(4分)勇武有谋略:王舆发现水栅重要性,并乘舟袭破。明辨是非、胸怀宽广:王舆虽然与甄廷坚关系不和,但依然坚信他的清白,并为他献计脱险。(每点2分,如仅概括特点没有结合具体内容,每点1分。)【参考译文】王舆是合淝人。王舆起初担任小军官,跟从周本攻打危全讽。临近战斗,周本查看敌军的水栅,部罢安排各位将领,指着旁边山头的一座小营地,对王舆说:“你前去替我攻下那里。”王舆唯唯应答,但从脸色上看不想前去。周本说:“你害怕前去吗?”王舆说:“您一定不认为我不勇武,请允许我前去攻破这个水栅,舍弃这样做却去攻打山头为了什么呢?”周本大喜说:“你也知道这里是兵家必争之地吗?我本来是自己前去攻打,现在就把它作为你的功劳,劳烦派遣你前去。”王舆乘着轻便船只,突袭攻破敌军的前锋部队,于是排除水栅进入敌营,各路人马相继进军,敌军大败溃逃。王舆和监军甄廷坚关系不和,恰逢甄廷坚被诬告有反叛之心,南唐烈祖李昪派使者用枷锁把甄廷坚抓回去。王舆探询知道了这件事,秘密告诉了甄廷坚,趁机为他谋划说:“你如今只有在今天乘坐轻便船只,回到朝廷等待治罪。”甄廷坚感到害怕,没有闲暇制定其它谋略,就听从了他的计策。到了金陵,遇到赦免得以免罪。王舆年少时跟随军队攻打润州,被巨大的弓弩射伤,射中右边耳朵。箭从左边耳朵射出,仍然立刻死去。王舆被搀扶着回到营地,躺了一百多天,又起来,耳朵到老了也不聋,也没有留下瘢痕。进攻颍州,王舆倚着营门,拿着剑驱使士兵登城。城上发射石块,射中营门以及一半的铠甲,都碎烂了,而王舆没有受伤,没有人不对此感到惊异。(2022年江苏宿迁)卢象昇,宜兴人。象昇虽文士,善射,娴将略。崇祯六年,贼流入畿辅,据西山,象昇击却之。象昇每临阵,身先士卒,与贼格斗,刃及鞍勿顾,失马即步战。逐贼危崖,一贼自巅射中象昇额,象昇提刀战益疾。贼骇走,相戒曰:“卢廉使遇即死,不可犯。”十年九月,清兵驻于牛兰。上赐象昇尚方剑,督天下援兵。象昇麻衣草履,誓师及郊。当是时,嗣昌、起潜①主和议。象昇闻之,顿足叹曰:“予受国恩,恨不得死所,有如万分一不幸,宁捐躯断脰②耳。”决策议战,然事多为嗣昌、起潜挠。疏请分兵,则议宣、大、山西三帅属象昇,关、宁诸路属起潜。象昇名督天下兵,实不及二万,次顺义。象昇将中军,大威帅左,国柱帅右,遂战。旦日,骑数万环之三匝。象昇麾兵疾战,呼声动天,自辰迄未,炮尽矢穷。奋身斗,后骑皆进,手击杀数十人,身中四矢三刃,遂仆。一军尽覆。侯弘文者,奇士也。散家财,募滇军随象昇讨贼。弘文率募兵至楚,巡抚王梦尹以扰驿闻。象昇上疏救,不得,弘文卒遣戍。天下由是惜弘文而多象昇。(节选自《明史•卢象昇传》,有删改)【注】①嗣昌、起潜:人名,指杨嗣昌、高起潜。②脰:颈,脖子。(1)下列句中加点字解释有错误的一项是A.刃及鞍勿顾(顾念、考虑)B.恨不得死所(遗憾)C.次顺义(编次)D.巡抚王梦尹以扰驿闻(使……听到)(2)下列句中的“之”与“象昇击却之”中的“之”用法相同的一项是A.下车引之B.何陋之有C.已而之细柳军D.益慕圣贤之道(3)翻译下列句子。①决策议战,然事多为嗣昌、起潜挠。②天下由是惜弘文而多象昇。(4)文中的卢象昇具有哪些优秀品质?请简要概括。【解答】(1)本题考查重点文言词语在文中的含义。理解文言词语的含义要注意其特殊用法,如通假字、词类活用、一词多义和古今异义词等。ABD.正确;C.有误,“次顺义”的意思是:军队驻扎在顺义。次:驻扎。不是“编次”。故选:C。(2)本题考查常见文言虚词在文中的意义。“象昇击却之”中的“之”,代词,他,他们。A.代词,他;B.宾语前置标志,不译;C.动词,到,往;D.助词,的。故选:A。(3)本题考查文言文句子翻译。翻译文言文句子要尽量保持原文遣词造句的特点,直译和意译相结合。①中重点词语有:为,被;挠,阻挠。句意为:(卢象昇)定出计策讨论作战方案,然而事情再三被杨嗣昌、高起潜阻挠。②中重点词语有:由是,因此;惜,惋惜。句意为:老百姓因此为侯弘文的(遭遇)感到遗憾而赞叹卢象昇的(义举)。(4)本题考查对人物形象的分析。在理解文意的基础上,结合人物的言行举止和事件分析概括作答。从第一段“象昇虽文士,善射,娴将略”可以看出,卢象昇是一个文武双全,善于谋略之人;从“象昇每临阵,身先士卒,与贼格斗,刃及鞍勿顾,失马即步战”可以看出卢象昇是一个身先士卒,作战英勇之人;从第二段“予受国恩,恨不得死所,有如万分一不幸,宁捐躯断脰耳和第三段“象昇麾兵疾战,呼声动天,自辰迄未,炮尽矢穷。奋身斗,后骑皆进,手击杀数十人,身中四矢三刃,遂仆”可以看出卢象昇是一个不怕牺牲,舍身爱国之人;从第四段叙写卢象昇上书想要救奇士侯弘文,可以看出,卢象昇是一个不畏权贵,正直重义之人;据此可概括作答。答案:(1)C(2)A(3)①(卢象昇)定出计策讨论作战方案,然而事情再三被杨嗣昌、高起潜阻挠。②老百姓因此为侯弘文的(遭遇)感到遗憾而赞叹卢象昇的(义举)。(4)先士卒,作战英勇;怕牺牲,舍身爱国;不畏权贵,正直重义。【点评】文言文内容理解题,解题方法:①引用原文句子回答;②摘录原文关键的词语回答;③用自己的话组织文字回答。三种方法,采用第一、二种方法回答的准确率一般会比较高。【参考译文】卢象昇是宜兴人。卢象昇虽然是个读书人,但是他擅长射击,娴熟于用兵谋略。崇祯六年,贼子侵犯到京城附近的地区,占据着西山,卢象昇攻打他们使他们退出占领区。卢象昇每次上阵地(参加战斗),作战时将领亲自带头,冲在士兵前面。和贼人搏斗,贼人的刀都碰到马鞍都不在意,没有了马就徒步作战。把贼人追逼到高峻的悬崖边(的时候),一个贼子从山顶射箭射中了卢象昇的额头,卢象昇却提着战刀作战更加迅猛。贼人惊骇逃走,互相警告说:卢廉使(官职名,指象昇)谁遇到谁就会杀死,不可以进攻他。(十年)九月,清兵驻扎在牛兰这个地方。皇帝召唤宣、大、山西三总兵杨国柱、王朴、虎大威进入营地护卫。皇帝赐卢象昇尚方宝剑,监督指挥国内增援的部队。卢象昇穿着麻布衣服和草鞋,出征前在城郊向战士宣布作战意义表明决心。在那个时候,杨嗣昌、高起潜主张和清兵停战、讲和。卢象昇听说这件事之后,情绪激昂(用脚跺地)地感叹说:“我蒙受国恩,(不知如何报答),遗憾不能死得其所,如果国灭(概率极小又偏偏发生不希望发生而竟然发生的事情),我宁愿断头死去啊!”卢象昇定出计策讨论作战方案,然而事情再三被杨嗣昌、高起潜阻挠。卢象昇上书请求分配兵力,于是选择了宣、大、山西三帅属于卢象昇指挥,关、宁诸路则归属高起潜。卢象昇表面上监督指挥国内军队,但实际上可以指挥的不到两万人。卢象昇的军队驻扎在顺义。卢象昇带领中军,虎大威带领左军,杨国柱带领右军,成功作战。第二天,清军数万骑兵包围了卢象昇军队三圈。卢象昇带领军队跟敌人打仗,喊话(指挥的)的声音很大(震到云间),从上午到下午,炮弹发射光了,箭也没有了。卢象昇奋力投身作战,后面随从的骑兵都和他一起上前作战,卢象昇搏杀了几十个敌人,身上遭到四支箭三把刀的伤害,才倒地(死去)。杨陆凯担心敌众毁坏卢象昇的尸体,所以趴在卢象昇的身上(掩护),杨陆凯背上被射了二十四支箭而死。卢象昇整个军队全都覆灭了。侯弘文是一个德行或才智出众的人。将自己的家产分发,招募滇军追随卢象昇讨伐贼人。侯弘文率领着招募兵到达楚地,巡抚王梦尹将侯弘文以侵扰驿站的罪名上报给皇帝。卢象昇上书解救侯弘文,但没有成功,侯弘文最后被放逐至边地、军台戍守。老百姓因此为侯弘文的(遭遇)感到遗憾而赞叹卢象昇的(义举)。(2022年江苏无锡)齐王使使者问赵威后。书未发,威后问使者曰:“岁①亦无恙邪?民亦无恙邪?王亦无恙邪?”使者不说,曰:“臣奉使使威后,今不问王而先问岁与民,岂先贱而后尊贵者乎?”威后曰:“不然,苟无岁,何以有民?苟无民,何以有君?故有舍本而问末者邪?”乃进而问之曰:“齐有处士曰钟离子,无恙邪?是其为人也,有粮者亦食,无粮者亦食;有衣者亦衣,无衣者亦衣。是助王养其民者也,何以至今不业也?叶阳子无恙乎?是其为人,哀鳏寡,恤孤独,振困穷,补不足。是助王息其民者也,何以至今不业也?北宫之女婴儿子无恙邪?彻②其环瑱③至老不嫁以养父母。是皆率民而出于孝情者也,胡为至今不朝也?此二士弗业,一女不朝,何以王齐国,子万民乎?”(选自《战国策·齐策四》)[注]①岁:收成。②彻;除,摘下。③环瑱(tiàn):古代垂挂在冠冕两侧的玉质饰物。4.用斜线“/”给下面句子断句。(限两处)(2分)彻其环瑱至老不嫁以养父母。5.下面句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3分)A.①书未发
②无从致书以观B.①使者不说
②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C.①臣奉使使威后
②使内外异法也D.①何以王齐国
②陈涉乃立为王6.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注意加点词语的解释。(6分)(1)今不问王而先问岁与民,岂先贱而后尊贵者乎?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不然,苟无岁,何以有民?苟无民,何以有君?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7.下列分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3分)A.赵威后先问齐国的收成如何,老百姓情况如何,最后才问到齐王是否无恙。这充分显示了赵威后作为一位政治家的民本思想。B.从赵威后对齐国使者的批评当中,我们可以了解到她的重用贤人、赏罚分明的政治文化见解。C.全文围绕一个“民”字,以赵威后对齐国使者的问话一贯到底,却问而不答,问而无答,问而不必答,充分提升了文势。D.钟离子、叶阳子和婴儿子这三位贤士孝女是帮助齐国治理的有德之人,却没有得到重用。赵威后以“无恙邪(乎)”发问,弦外之音是对齐王的指责。【参考答案】4、彻其环瑱/至老不嫁/以养父母5、B6、(1)现在不问候君主却先问收成和百姓,难道是以卑贱者为先(把卑贱的放在前面)而以尊贵者为后(把尊贵的放在后面)吗?(2)不是这样(不对),假如没有收成,哪里(凭什么,怎么能)有百姓?假如没有百姓,哪里(凭什么,怎么能)有君主?7、C【参考译文】齐襄王派遣使者问候赵威后,还没有打开书信,赵威后问使者:“今年收成还可以吧?百姓安乐吗?你们大王无恙吧?”使者有点不高兴,说:“臣奉大王之命向太后问好,您不先问我们大王状况却打听年成、百姓的状况,这有点先卑后尊吧?”赵威后回答说:“话不能这样说.如果没有年成,百姓凭什么繁衍生息?如果没有百姓,大王又怎能南面称尊?岂有舍本问末的道理?”她接着又问:“齐有隐士钟离子,还好吧?他主张有粮食的人让他们有饭吃,没粮食的人也让他们有饭吃;有衣服的给他们衣服,没有衣服的也给他们衣服,这是在帮助君王养活百姓,齐王为何至今未有重用他?叶阳子还好吧?他主张怜恤鳏寡孤独,振济穷困不足,这是替大王存恤百姓,为何至今还不加以任用?北宫家的女儿婴儿子还好吗?她摘去耳环玉饰,至今不嫁,一心奉养双亲,用孝道为百姓作出表率,为何至今未被朝廷褒奖?这样的两位隐士不受重用,一位孝女不被接见,齐王怎能治理齐国、抚恤万民呢?(2022年江苏徐州)【甲】赠萧瑀①李世民疾风知劲草,板荡②识诚臣。勇夫安识义?智者必怀仁。(选自《全唐诗》)【乙】贞观八年,房玄龄、高士廉于路逢窦德素,问北门③近来更何营造。德素以闻④,太宗乃谓玄龄曰:“君但知南衙事,我北门少有营造,何预⑤君事?”玄龄等拜谢。魏征进曰:“玄龄既任大臣,即陛下股肱耳目,有所营造,何容不知?且所为有利害,役工有多少,陛下所为善,当助陛下成之;所为不是,虽营造,当奏陛下罢之。此乃君使臣、臣事君之道。玄龄等问既无罪,而陛下责.之,臣所不解;玄龄等不识⑥所守,但知拜谢,臣亦不解。”太宗深愧之。(选自《贞观政要》)[注]①萧瑀:与魏征、房玄龄、高士廉等同为贞观二十四功臣。②板荡:这里指动乱之世。③北门:指皇宫后苑,下文“南衙”指中央官署。④以闻:把这件事告诉太宗(李世民)。⑤预:干涉。⑥识:知道。4.下列选项中停顿正确的一项是(2分)A.疾风/知劲/草玄龄等/不识所守B.疾风/知/劲草玄龄/等不识所守C.疾风/知劲/草玄龄/等不识所守D.疾风/知/劲草玄龄等/不识所守5.解释下列句中加点词的意思。(4分)(1)于路逢窦德素(2)玄龄既任大臣(3)而陛下责之(4)但知拜谢6.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4分)(1)陛下所为善,当助陛下成之。(2)太宗深愧之。7.回答下面问题。(5分)(1)自选角度赏析【甲】诗前两句。(3分)(2)【甲】诗题目有的版本叫“赐萧瑀”,你更喜欢哪一个?为什么?(2分)8.【乙】文和《邹忌讽齐王纳谏》都与“谏”有关,请结合内容简要分析不同之处。(4分)9.根据【甲】诗和【乙】文内容,简析太宗李世民是一个怎样的人。(4分)【参考答案】4.(2分)D5.(4分)(1)遇到(2)担任(3)责备(4)谢罪(每小题1分)6.(4分)(1)(如果)陛下所做的是对的,(就)应该辅助陛下做成这件事。(2)太宗深深地为这件事感到惭愧。(每小题2分)7.(5分)(1)示例1:运用比喻的修辞,(点出手法1分)用“疾风”来比乱世,以“劲草”来比“诚臣”,赞扬萧瑀在动荡时局中表现出一个臣子的忠诚。(简要分析2分)示例2:运用比兴的手法,(点出手法1分)以“疾风“劲草”起兴,引出“板荡“诚臣”,赞美萧瑀在危难时刻表现出一个臣子的忠心。(简要分析2分)(本小题共3分)(2)示例1:更喜欢“赐”,因为“赐”更能显示出太宗与臣下的身份之别。示例2:更喜欢“赠”,因这“赠”更能表现出太宗对大臣的尊重。(本小题2分,可选择任意一种,理由说明恰当即可。只作选择、未说明理由不得分)8.(4分)【乙】文中魏征用的是“直谏”方式,针对当前之事,直接指出太宗的过错;《邹》文中邹忌用的是“讽谏”方式,以生活之事类比,委婉地向齐王提出自己的政见。(每点2分)9.(4分)①尊重臣下、以礼相待:题诗称赞萧瑀是“诚臣”;②心胸宽广,善于纳谏(或“知错就改,从善如流”):知道自己责备大臣的话不妥后,“深愧之”;③行事冲动,考虑不周;认为房玄龄等人不该干预内廷之事并责问他们;④学养深厚,富有才华;给大臣萧瑀的赞诗中有前人名句的引用,有对“仁“义”“礼“智”等儒家思想的倡导。(每点2分,答对任意两点即可)【参考译文】贞观八年,房玄龄、高士廉在路上遇到窦德素,问皇宫后苑最近又在建造什么。窦德素将这件事生诉大字(李世民)太字就对房方龄坐(人)说:“你们只要管理中央官署里的政事就行了,我的皇宫后苑稍微建造一些(建筑)干涉到你们什么了呢?”房玄龄等(人)跪拜道歉。魏征(向皇上)进谏说:“房玄龄等人既然被任用为大臣,作为陛下的得力助手和耳目,有什么建造(建筑)不能使他们知道呢?况且所做的事情有好处与坏处(使用的)役工有多有少(如果)陛下所要建造的建筑是合理的,(大臣)就应该帮助陛下建成它;(如果)所要建造的建筑不合理,即使(已经开始)建造(大臣)也应当上奏陛下制止它。这是君主使用臣子、臣子侍奉君主的正确方法。房玄龄等(人)的询问既然没有过错,而陛下却责备他们,这是我不理解的;房玄龄等(人)也不知道自己应当坚守职责,只知道跪拜道歉,我也不理解。”太宗对此非常惭愧。(2022年江苏盐城)麹祥,字景德,永平人。永乐①中,父亮为金山卫百户。祥年十四,被倭掠。国王知为中国人,召侍左右,改名元贵。遂仕其国,有妻子,然心未尝一日忘中国也。屡讽王入贡。宣德②中,与使臣偕来。上疏言:“臣夙遭俘掠,抱衅痛心,流离困顿,艰苦万状。今获生还中国,夫岂由人。伏乞赐归侍养,不胜至愿。”天子方怀柔远人,不从其请,但许给驿暂归,仍还本国。祥抵家,独其母在,不能识,曰:“果吾儿,则耳阴有赤痣。”验之信,抱持痛哭。未几别去至日本启以帝意。国王允之,仍令入贡。祥乃复申前请,诏许袭职归养。母子相失二十年,又有华夷之限,竟得遂其初志,闻者异之。(选自《明史·孝义》)[注]①永乐,明第三帝成祖朱棣年号。②宣德,明第五帝宣宗朱瞻基年号。11.
解释下列句中加点词的意思。(1)父亮为金山卫百户(
)
(2)屡讽王入贡(
)(3)则耳阴有赤痣(
)
(4)闻者异之(
)12.
用“/”为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断句。(限两处,2分)未几别去至日本启以帝意13.
翻译句子。遂仕其国,有妻子,然心未尝一日忘中国也。14.
作者肯定了麹祥的哪些品质?【答案】11.
①.
担任
②.
劝谏
③.
暗面、背面
④.
以……为异12.
未几别去
/
至日本/
启以帝意13.
于是在那个国家(倭国)做官,有了妻子、儿女,但是内心不曾有一天忘记中原祖国。14.
作者赞美了麹祥矢志不渝、热爱祖国、恪守孝道的优秀品质。【解析】【11题详解】本题考查文言实词的理解。(1)句的意思是:他的父亲麹亮担任金山卫百户。为,担任,做。(2)句的意思是:(他)多次劝谏倭国国王(让他)到中国进贡。讽,劝谏。作答时,也可根据积累,结合课文《邹忌讽齐王纳谏》中“讽”的意思进行迁移。(3)句的意思是:就是(他)耳朵后面(背面)有赤痣。阴,背面。(4)句的意思是:听到的人都认为这件事很奇异。异:以……为异(认为……奇异)。【12题详解】本题考查文言文断句。根据文言文断句的方法,先梳理句子大意,分清层次,然后断句,反复诵读加以验证。本句的意思是:不久(麹祥)告别(母亲)离开,到了日本,(向倭国国王)陈述明朝皇帝的意思。根据句意,正确的断句应为:未几别去
/
至日本/
启以帝意。【13题详解】本题考查文言语句翻译。作答时注意要遵循语境原则(即联系上下文理解句子的意思)和“直译为主、意译为辅”的原则,对句中的重点实词,如“遂(于是)、妻子(妻子和儿女)”等要准确翻译,翻译后的句子要做到文通句顺。【14题详解】本题考查人物形象的分析。作答时要结合人物的言行举止进行分析。由“遂仕其国,有妻子,然心未尝一日忘中国也”可知,虽然麹祥遭到倭寇的掳掠,但他一心想着自己的祖国,并且从未忘记祖国,可见他热爱自己的国家;由“屡讽王入贡”“伏乞赐归侍养,不胜至愿”“母子相失二十年,又有华夷之限,竟得遂其初志”可见与母亲分离二十年,麹祥一直渴望回到自己的祖国,并且多次寻找机会回到中原,可见他坚守志向,矢志不移;由“伏乞赐归侍养”“祥乃复申前请,诏许袭职归养”可见,麹祥多次请求回去侍养母亲,这说明他孝顺,虽遭掳掠但仍恪守孝道。据此分析,概括麹祥的品质即可。【参考译文】麹祥,字景德,永平人。永乐年间,他的父亲麹亮担任金山卫百户。在麹祥十四岁的那年,麹祥被倭寇掳走。倭国国王知道他是中原人,诏令他在身边侍奉,把他改名元贵。于是他在倭国做了官,有了妻子和儿女,但(麹祥)内心没有一天忘记自己是中原人。(他)多次劝谏倭国国王(让他)到中原进贡。宣德时期,(他)与倭国使臣一起到明朝来。向皇帝上疏说:“我曾经遭到倭寇的掳掠,处于嫌疑危难之中自责心痛,流离失所困顿不堪,非常艰苦。现在能够活着回到中原,怎么还能任由别人安排。我请求您让我回家侍奉父母,(我)没有比这更大的愿望了。”皇帝正用恩德使远处的人来归附,不恩准他的请求,但是然他回驿站后可暂且归家,(然后)仍然返回倭国。麹祥回到家里,只有母亲在家,(母亲)已不认识他,说:“果真是我的儿子,就是(他)耳后有赤痣。”验证以后果然有,(母子)抱头大哭。不久告别(母亲)离开,到了日本,(向倭国国王)陈述明朝皇帝的意思。倭国国王应允了他,仍让他进贡。麹祥就再次(向朝廷)请求之前的愿望(侍奉母亲),皇帝下诏允许他承袭父亲的职位归养家中。他和母亲失散二十多年,又有华夏和蛮夷的限制,最终能够实现他当初的意愿,听到的人都认为这件事很奇异。(2022年江苏扬州)节度使王忠嗣,少以勇敢自负,及中一方,专以持重①中安边为务,常曰:“太平之将,但当抚循②训练士卒而已,不可疲中国之力以邀功名。”军中日夜思战,忠嗣多遣谍人伺其间隙,见可胜,然后兴师,故出必有功。每互市,高估马价,诸胡争卖马于唐,皆买之。由是胡马少,唐兵益壮,与吐蕃战。皆大捷。以部将哥舒输为制使,李光粥为兵马使。上③欲攻吐蕃石堡城,忠嗣上言:“石堡险固,非杀数万人不能克,所得不如所亡。不如俟其有衅④,然后取之。”上意不快。将军董延光自请将兵取石堡城,上命忠嗣助之。不得已奉语,而不尽副⑤延光所欲,延光怨之。李光弼曰:“大夫⑥虽迫于制⑦书,实夺其谋也。然此天字意也,彼无功,必归罪于大夫。”忠嗣日:“忠嗣岂以数万人之命易一官乎!吾志决矣,子勿复言。”光弼曰:“向者恐为大夫之累,故不敢不言。今大夫能行古人之事,非光弼所及也。”遂趋出。延光过期不克,言忠嗣沮⑧挠军计。上怒,贬忠嗣汉阳太中。上以哥舒翰帅兵,攻石堡城,获吐蕃四百人,唐士卒死者数万,果如王忠嗣之言。(选自《资治通鉴唐纪》,有改动)[注释]①持重:谨慎,稳重,②抚循,安抚慰问。③上,指唐玄宗,④衅:缝隙,同隙,破键,⑤副:相称,符合。⑥大夫:中唐以前,称将帅为大夫。⑦制:专王的命令,⑧沮:胆止。9.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4分)①唐兵益壮()②不如俟其有衅()③实夺其谋也()④向者恐为大夫之累()10.用现代汉语写出下面两个句子的意思。(4分)①诸胡争卖马于唐,皆买之。(2分)②忠嗣岂以教万人之命易一官乎!(2分)11.哪些事情表现了王忠嗣以“持重安边”为首要任务?请简要概括。(3分)12.本文多处使用对比或衬托的写法来突出人物形象。请举一例并加以说明。(2分)【参考答案】9.①更加②等候,等待③改变④从前,往昔10.①各地(或“许多”)胡人都争着把马卖给唐军(或“唐朝”“唐人”),唐军(或“唐朝”“唐人”)把马全都买下。②我怎么能够用几万人的生命来换取我一个人的官位呢!11.(1)何机兴师,出必有功;(2)高价买码,唐兵益壮;(3)反对攻打吐著,认为得不偿失。(意思对即可)12.不设统一答案。示例一:军中土车为了功名.求战心切与王忠嗣派人反复侦察、见机出兵形成对比,突出王忠制的谨慎稳重。示例二王忠洞反财攻打石堡城与董廷光主动请求率兵攻打形成对比,体观出王忠刷对士兵生命的关爱。示例三:哥舒输率兵攻打的结果,村托王忠刷预估攻打石堡城会损失巨大,得不偿失的确,突出王忠嗣高瞻远瞩,料敌如神。示例四:李光粥对王忠副态度的转变侧面村托王忠刷始终不愿用数万人的生命来保全官职,突出王忠嗣的正直善良。【参考译文】节度使王忠嗣,年轻时就以勇敢而自负,等到镇守一方,专把谨慎维护边疆安定作为首要任务,常常说:"和平年代的将帅,只要安抚训练士率就可以了,不要(通过)耗费国力来求职功名。”军中将士,日夜思战,王忠嗣就派遣暗探侦察敌人的动静,见有机可来,战而能胜,然后才出兵,所以出兵必有战功。每当与胡人贸易时,都高估马价。各地胡人都争着把马卖给唐军,唐军把马全都买下。因此胡人马少,而唐朝的军队更加强壮。与吐蕃战斗,唐朝都大获全胜。任命部将哥舒翰为副使,李光弼为兵马使。玄宗想让王忠嗣率兵攻打吐蕃所占领的石堡城,王忠嗣进言道。“石堡城坚国,不牺牲几万人不能攻克,我感怕所得不如所失。不如等有机可束时,然后再攻取。”玄宗很不高兴。而将军董延光却主动请求率兵攻打石堡城,玄宗就命令王忠嗣助战。王忠嗣不得已只好奉诏命,而实际上却不完全按董延光的想法办事,所以董延光怨恨他。李光弼对王忠嗣说:你虽然为皇上的诏令所逼而出兵助战,实际上改变了他的决策。但是攻打石堡城是皇上的主意,董延光无功,必然要归罪于休。”王忠嗣说:“我怎么能够用几万人的生命来接取我一个人的官住呢!我的主意已定,你不要再多说了。”李光弼说,“以前我是恐怕因你而受到连累,所以不敢不说。现在看到你能够像古代的贤人那样做事,不是我这种人比得上的。”于是恭敬地迈着小步快速退出。董延光超过期限还没有攻下石堡城,就上言说王忠嗣阻挠军令。玄宗大怒,贬王忠嗣为汉阳太守。重家命令哥舒输率兵,去攻打石堡城,俘虏了吐蕃四百人,而唐朝的士率死了数万。果然像王忠嗣所说的那样。(2022年江苏镇江)【甲】吴广素爱人,士卒多为用者。将尉醉,广故数言欲亡,忿恚尉,令辱之,以激怒其众。尉果答广。尉剑挺,广起,夺而杀尉。陈胜佐之,并杀两尉。召令徒属曰:“公等遇雨,皆已失期,失期当斩。藉第令毋斩,而戍死者固十六七。且壮士不死即已,死即举大名耳,王侯将相宁有种乎!”徒属皆曰:“敬受命。”乃攻大泽乡,收而攻陈。数日,号令召三老、豪杰与皆来会计事。三老、豪杰皆曰:“将军身被坚执锐,伐无道,诛暴秦,复立楚国之社稷,功宜为王。”陈涉乃立为王,号为张楚。当此时,诸郡县苦秦史者,皆刑其长吏,杀之以应陈涉。(司马迁《史记·陈涉世家》,有删改)【乙】以中国幅员之大,历年之久,不读史书,何能知其梗概?鉴往以知来,援古①以证今,此如弈者观谱,旧谱既熟,新局自创。天下事变虽繁,而吾人处之裕如②,盖应付之法,昔人言行往往有成例可资参证。从古迄今,事变至赜③,处之者有经有权④,观其得失而悟其会通,此读史之益也。人之阅历广则智识高,智识高则祸端之来无所惴缩。古人云:皮之不存,毛将焉附?史在诸学问中,可喻之为皮板。羔裘豹饰⑤者,爱毛而不爱皮板。抑知无皮板则毛何所丽⑥?印度为世界古国之一,其文化可称极高,而无历史以记载,至今印人不能追念其前代政化。然则居今而言复兴文化,舍注意读史,其道奚由⑦?(章太炎《读史与文化复兴之关系》,1932年秋演讲于苏州,有删改)【注释】①援古:引用古代事例。②裕如:轻松的样子。③赜:zé,精微,深奥。④有经有权:有时坚持原则,有时随机应变。⑤羔裘豹饰:穿着羊皮豹皮等裘毛衣服。⑥丽:附着。⑦其道奚由:从哪里选取道路?7.解释下列加点的词语。(1)吴广素爱人(2)宁有种乎(3)如弈者观谱(4)从古迄今(5)舍注意读史8.用现代汉语写出下列两个句子的意思。(1)诸郡县苦秦吏者,皆刑其长吏,杀之以应陈涉。(2)人之阅历广则智识高,智识高则祸端之来无所惴缩。9.下面这则论据不宜用来替换乙文的第三段,请你说说理由。《古文辑要》讲了一个故事,裴矩在隋朝为官,阿谀逢迎讨好隋炀帝,入唐为唐太宗大臣,却敢于直谏,甚至当面争论。司马光评论说:“君恶闻其过,则诤化为佞;君乐闻其过,则佞化为诤。”(诤,直言规劝;佞,花言巧语巴结人)10.对甲、乙两文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A.陈胜、吴广就是鲁迅说的“拼命硬干的人”,他们揭竿而起,英勇无畏地战斗,给历代统治者以深刻的历史警醒。B.司马迁特别擅长抒情,他《史记》是我国第一部编年体通史。鲁迅称赞《史记》是“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C.培根说“读史使人明智”,章太炎强调熟悉世界历史的重要,他们让我们懂得一个完全相同的道理。D.“鉴往以知来”让我们想起成语“以史为鉴”,两个“鉴”字都解释为“镜子”,《史记》就是这样一面很好的镜子。【参考答案】(1)本题考查文言词义。解答此题,需要有一定的文言知识储备,在学习中要注意识记文言实词,还要注意由课内到课外的知识迁移。①句意:吴广一向爱护士卒。向:平素,一向。②句意:难道是天生的贵种吗?宁:难道。③句意:就好像下棋的人看棋谱。弈者:下棋的人。④句意:从古至今。迄:至,到。⑤句意:舍弃读史书。舍:抛开,舍弃。(2)本题考查文言句子翻译。翻译时应当注意做到字字落实,尤其是重点实词的翻译;其次要注意句子中缺失的成分,如主语、宾语需要补全;最后要注意语句的通顺。①重点词有:邢,惩罚。句意:各郡县中吃尽秦朝官吏苦头百姓,都起来惩罚当地郡县长官,杀死他们来响应陈胜(的号召)。②重点词有:智识,见识。句意:人的阅历广,那么见识就高明;见识高明,那么祸端就无从产生。(3)本题考查对内容的理解。乙文的第三段“皮之不存,毛将焉附?史在诸学问中,可喻之为皮板”,强调“史书是诸多学问中最重要的”,史书如皮板,其他学问如毛发,史如不存,学问亦不能独存。材料中列举“裴矩在隋朝为官,阿谀逢迎讨好隋炀帝,入唐为唐太宗大臣,却敢于直谏,甚至当面争论”的事例,意在说明“君恶闻其过,则诤化为佞;君乐闻其过,则佞化为诤”,即“君王对臣子的影响。君正则臣贤,君不正则臣佞”。两者论证的不是同一道理,故不能替换。(4)本题考查对内容的理解。A.正确;B.有误,司马迁特别擅长叙事;C.有误,培根说“读史使人明智”,章太炎强调的是历史对文化的重要性,他们让我们懂得道理不相同;D.有误,“鉴往以知来”中的“鉴”是“借鉴”的意思。故选:A。答案:(1)①平素,一向;②难道;③下棋的人;④至,到;⑤抛开,舍弃(2)①各郡县中吃尽秦朝官吏苦头的百姓,都起来惩罚当地郡县长官,杀死他们来响应陈胜(的号召)。②人的阅历广,那么见识就高明;见识高明,那么祸端就无从产生。(3)乙文第三段的中心论点是“史书是诸多学问中最重要的”;材料中的故事讲述的“君王对臣子的影响。君正则臣贤,君不正则臣佞”。两者论证的不是同一道理,故不能替换。(4)A【点评】翻译句子的原则是“信”“雅”“达”,翻译时应当注意做到字字落实,尤其是重点实词的翻译;其次要注意句子中缺失的成分和特殊句式,如主语、宾语需要补全,倒装句要调整语序;再次要注意一词多义现象,要结合具体语境准确解释;最后要注意语句的流畅。【参考译文】【甲】吴广向来爱护士卒,士兵们有许多愿意替他效力的人。押送戍卒的两个军官喝醉了酒,吴广故意多次说想要逃跑,惹军官恼怒,让军官责辱自己,以便激怒那些戍卒。军官果真用竹板打吴广。军官又拔出宝剑来威吓,吴广跳起来,夺过宝剑杀死军官。陈胜帮助他,一同杀死了两个军官。陈胜、吴广召集并号令众戍卒说:“你们碰到了大雨,都已经误了朝廷规定的期限,误期就会杀头。就算朝廷不杀我们,但是防守边疆的人十个里头肯定有六七个死去。再说好汉不死便罢,要死就要取得大名声啊!王侯将相难道是天生的贵种吗?”众戍卒都说:“听从您的命令。”于是就冒充是公子扶苏、项燕的队伍,顺从人民的心愿。军队露出右臂作为标志,号称大楚。他们筑起高台,在台上结盟宣誓,用尉的头祭告天地。陈胜自立为将军,吴广为都尉。起义军首先攻下大泽乡,吸收民众参军后接着攻打蕲县。蕲县攻下之后,就派符离人葛婴率领部队去夺取蕲县以东的地方,攻打铚、酂、苦、柘、谯等地,都攻占下了。在行军时又沿途吸收群众参加起义军,等到达陈县,起义军已有战车六七百辆,骑兵一千多,步兵几万人。攻打陈县时,郡守和县令都不在城中,只有守丞在谯门中同起义军作战。守丞战败,被杀死了,起义军就进城占领了陈县。过了几天,陈胜下令召集三老、豪杰一起来集会议事。三老、豪杰都说:“将军亲身披着坚固的铁甲,拿着锐利的武器,讨伐无道的秦王,进攻暴虐的秦朝,重新建立楚国,论功劳应当称王。”陈胜就立为王,宣称要重建楚国。在这时,各郡县受秦朝官吏压迫的人,都惩罚那些当地各郡县的长官,杀死他们来响应陈涉。【乙】以中国幅员之辽阔,历史之悠久,不读史书,怎能知道它的大略情况?借鉴以往可以引为教训的事来了解未来,引用古代事例来证实现在的事,这就好像下棋的人看棋谱,旧的棋谱熟悉后,就会创设新的棋局。天下的事虽然繁杂,而我处理起来轻松自如,是应对的方法,古人的言行往往有现成的例子可以作为参考。从古到今,事情变得极为精微,处理事务的人有时坚持原则,有时随机应变,看他们的得失而自己融会贯通,这就是读史的好处。人的阅历广,那么见识就高明;见识高明,那么祸端就无从产生。古人说:皮都没有了,毛往哪里依附呢?史书在诸多学问中,可以比作皮,穿着羊皮豹皮等裘毛衣服的人,爱惜裘皮衣服上的毛,却不爱惜裘皮。可是没有皮,毛能附着在什么上呢?印度是世界古国之一,它的文化可称得上极高,而没有历史来记载,至今印度人不能追想怀念前人的政治文化。既然这样,那么现在说复兴文化,舍弃读史书,从哪里选取道路?(2021江苏常州)【甲】云花寺有圣画殿,长安中谓之七圣画。初,殿宇既制,寺僧召画工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