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2024年下学期—年级科教学支配
制订人:
一、学情分析
班现有学生一人,其中男生—人,女生—人。上期期末考试
参考人数人平分—,及格人数—,及格率—,优秀人数—,
优秀率—,最高分—,最低分—O本班在学校排名—,本年级在乡
镇排名,县抽考科目在县排名______0上期可取的阅
历:,存在的主要问
题:,主要失分缘
由:O
二、教材分析
本册教材共有____单元(章),分单元板块,主要学问点:
1、长度单位本单元是在学生已学过“比长短”,对长短的要领有了初步的相识,并学会直观比
较一些物体长短的基础上,来学会一些计量长度学问的。重点是使学生初步建立长度的观念,了解1
厘米和1米的实际长度和它们之间的进率。难点是让学生相识线段,了解线段的特征,关键是在教学
中留意呈现长度单位形成的过程。使学生体会统一长度单位的必要性,再让学生亲自看一看,比一比,
量一量等实践活动中,了解1厘米、1米的实际长度,并初步相识线段、学习量、画线段的方法。
2、100以内的加法和减法(二)本单元是在学生学过口算两位数加、减一位数和两位数加、减
整十数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重点是使学生理解地驾驭两位数加减、两位数的笔算方法。加强估算思
路的学习,留意培育学生良好的书写用惯。难点是使学生理解进位加法和退位减法的算理。关键是让
学生从熟识的生活情景中去提出所要解决的计算问题,在解决问题中增加学习爱好,引导学生利用旧
学问迁移学习新学问,通过动手操作加强对算理的理解。
3、角的初步相识本单元是在学生初步相识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重点
是使学生初步相识角和直角,知道角的各部分名称。难点是让学生用三角板推断直角和画直角。关键
是在让学生通过多种活动相识角和直角,在折一折、比一比、画一画等动作操作活动中,加强对角和
直角的相识。
4、表内乘法(一)表内乘法是学生学习乘法的起先,它是今后学习表内除法和多位数乘、除法
的基础,重点是让学生体会乘法运算的意义,在理解的基础上熟记2-6的乘法口诀。难点是“4”、“6”
乘法口诀的学习。关键是加强直观教学,让学生在动手操作的实践活动中正确建立乘法的含义。采纳
多种形式的练习,使学生熟记2・6的乘法口诀。
5、视察物体本单元包括从不同位置视察物体、轴对称、镜面对称。这些内容都是学习空间与图
形学问的必要基础。重点是指导学生视察物体、建立空间观念。难点是在学生“按对称轴画出另一半”
等动于实践活动,关键是依据学问引入一一概念教学一一适应应用的依次逐步绽开教学,体现学问的
形成过程。
6、表内乘法(一)本单元的内容是在2-6的乘法口诀的基础上接着学习7、8、9的乘法口诀。
重点是使学生理解每一句乘法口诀的意义,明白乘法口诀的来源。难点是使学生熟记7-9的乘法口诀
和在解决实际问题时学会分析数量关系。关键是充分利用2-6的乘法口诀学习方法的思索方法迁移学
习7、8、9的乘法口诀,采纳多种方法,多种形式来激发学生熟记口诀的爱好,解决问题时要联系生
活实际,加强直观操作。
7、统计本单元是在一年级学习简洁的统计图表的基础上,让学生进一步体验数据的收集、整理、
描述和分析的过程,初步相识条形统计图(1格表示2个单位)和统计表。重点是让学生体验数据的
收集、整理、描述和分析的过程。难点是让学生把收集来的信息转化为统计表和条形统计图。关键是
依据实际敏捷选取素材进行教学。留意调动学生的主动性,培育学生的实践实力,合作创新精神。
8、数学广角本单元包括排列组合和简洁逻辑推理,排列组合是学习概率统计学问的基础,重点
是渗透排列组合,简洁推理等数学思想方法,难点是培育学生有依次地、全面地是靠问题的意识。关
键是让学生在操作活动中学习。
三、教学目标
全期目标(课程标准关于本学科本学段的有关要求及本册应达到的要求):
1、驾驭100以内笔算加、减法的计算方法,能够正确地进行计算,初步驾驭100以内笔算加、
减法的估算方法,体会估算方法的多样性。
2、知道乘法的含义和乘法版式中各部分的名称,熟记全部乘法口诀,娴熟地口算两个一位数相
乘,
3、初步相识长度单位厘米和米,初步建立1米、1厘米的长度观念,知道1米粉00厘米,初步
学会用刻度尺量物体的长度,初步形成估计物体长度的意识。
4、初步相识线段,会量整厘米线段的长度,初步相识角和直角,知道角的各部分名称,会用三
角板推断一个角是不是直角,初步学会画线段、角和直角。
5、能分辨从不同位置视察到的简洁物体的形态,初步相识轴对称现象,并能在方格纸上画出简
洁图形的轴对称图形,初步相识镜面对称现象。
6、初步了解统计的意义,体验数据的收集、整理、描述和分析的过程,会用简洁的方法收集和
整理数据,初步相识条形统计图(1格表示2个单位)和统计表,能依据统计表中的数据提出并回答
简洁的问题。
7、通过视察、揣测、试验等活动,找出最简洁的事物的排列数和组合数。培育学生初步的视察、
分析及推理实力,初步形成有依次地、全面地思索问题的意识。
8、体会学习数学的乐趣,提高学习数学的爱好,建立学好数学的信念。
9、养成细致作业、书写整齐的良好习惯。
10、通过实践活动,体验数学与日常生活的亲密联系。
学生成果目标:期中:人平分达,及格率,优秀率
o期末:人平分达,及格率,优秀率,排名
前进个名次。
四、教学重点
1、能正确娴熟的进行100以内的加减法。
2、熟记全部乘法口诀,娴熟地口算两个一位数相乘。
五、教学难点
六、教学策略
主要是实行一些什么样的措施提高教学质量,提高学生的素养。(不能
少于五点)
七、培优辅后
培优名单
姓名上期成果目标成果辅导对策
辅后名单
姓名上期成果目标成果辅导对策
八、进度支配
2024年下学期年级科教学进度支配表
周上课本周课
次日期教学内容及课时(以周为单位支配内容)备注
天数时
预
9.1—9.42
备
19.5—9.115
29.12—9.184
39.19—9.255
49.26—10.25
510.3—10.92
610.10—10.165
710.17—10.235
810.24—10.305
910.31—11.65
1011.7—11.134
1111.14—11.205
1211.21—11.275
1311.28—12.45
1412.5—12.114
1512.12—12.184
1612.19—12.255
1712.26—1.15
18L2—1.8(腊月11)4
191.9—
注:中秋节9月15日一9月17日,9月18(周日)上班;国庆节10月1日~10月7日,
10月8日(周六)、10月9日(周日)上班;元旦节31日(周六)、1日(周日)、2日
(周一)放假。放寒假时间:元月11日(腊月十四)左右。
第一单元:长度单位
第一节厘米和米
第1课时统一长度单位
教学内容:教材第1-2页。
教学目标
学问与技能:使学生初步了解长度单位形成的过程,体会统一长度单位的必要性,知道长度单位的作
用.
过程与方法:让学生在亲身体验的创建活动过程中,建立起对长度单位的理解。
情感看法与价值观:在动手操作的过程中,体会统一单位的必要性,激发学习数学的爱好。
教学重、难点:体会统一长度单位的必要性,知道长度单位的作用。
教具准备:1、例1的主题图课件;2、硬币、曲别针、文具盒、橡皮、铅笔、等边三角形纸片、正方
体小方块等。
教学设计:
教学过程老师批注
一.情境引入
1、出示例1主题图课件。
师:同学们,这幅情境图中都有什么
生1:大石头。生2:地毯。生3:长方形布生4:竹竿。
师:同学们视察得不错,那你们知道它们有多长吗?
(假如有的同学不知道怎么办,老师可让他们接着视察情境图)
生1:把两臂伸直测量。
生2:用拄zh匕去测量。
生3:用脚去测量。
生4:用身体的一部分骈测量。
师:测量的结果是多少?
生1:大石头有2个两臂伸直的长度。
生2:长方形布有5挂zhd长。
生3:竹竿有4个脚长.
师:什么东西最长?
生:
(因为测量用的标准不同,所以无法推断谁最长)
师:同学们,两臂伸直的长度.一挂的长度,一只脚的长度,这三者的长度不一
样,也就无法推断大石头、长方形布、竹竿的长度谁最长,对吗?
生:对。
师:同学们的困惑,老师也知道。这就是我们这节课要学习的内容。
板书课题:统一长度单位。
二.探究新知
(一)统一长度单位
当古代的人们没有独创长度单位的时候,他们是怎么做的呢?
(出示例1情境图。)视察这些图,你了解到了哪些信息?
引导学生说:古人用张开的手臂丈量石头的宽度,以一挂或脚长为标准量物
体的长度。
你觉得他们的这些方法怎么样?[学生自由发言)
老师小结:其实,我们每个人身上都携带着几把尺子。一挂(zhd)、一步、
一魔(比小)都能测量物体的长度,几千年前的古人就想出了很多这样的方法来测
量物体。现在我们就用一挂作单位,量一量桌子的长度。(师生共同测量课桌的
长.)
沟通汇报:课臬的长是几拄?生1:5挂。生2:5挂半。
老师提出疑问:我量了只有3挂。我们量的都是同样的课桌,为什么量的结
果不一样呢?
让学生充分发表看法,使他们逐步明白:每个人一挂的长度不同,进行测量
后,量的结果也不同。
追问:要怎样才能得到相同的结果呢?你有什么好的方法?
学生:用相同的标准进行测量。
老师小结:因为测量选用不同的标准,它们的长度单位不同,所以测量的结
果可能会与事实不符。这就须要统一长度单位,这节课我们一起来相识长度单位。
(-)整体感知,相识厘米。
1.视察尺子,相识刻度
请同学们拿出自己准备好的尺子,把你的尺子和同桌的比较一下,视察它们
有叶么相同点呢?(学生可能回答:都有竖线、还有数字)
这些竖线有的长有的短,我们把它叫做刻度线。每一个数字都对着一条比较
长的刻度线,第一个数字是0,我们就把这条刻度线叫做刻度0。后面的呢?(刻
度1……)让我们来读一下这些刻度。
尺子上有这样的字母一一cm,也有的同学的尺子上是“厘米”两个字,其实
cm就表示厘米的意思。“厘米”是一个统一的长度单位。测量比较短的物体的长
度,一般用“厘米”作单位。
2.相识I厘米。
老师指出:这个刻度。很重要,它就像起跑线一样,表示从这里起先。从刻
度0到刻度1的长度就是1厘米。(板书:1厘米)
尺子上还有哪一段的长度也是1厘米呢?谁上来指指看?
老师边讲解边示范(加手势):从刻度2到刻度3之间这一大格的长度是1
厘米,从刻度3到刻度4之间这一大格的长度也是1厘米,从刻度4到刻度5呢?
我们发觉了什么?(每一个大格的长度都是1厘米。)因为每个大格的长度都一
样,所以我们在用尺子量物体的长度时才有了统一的标准。
同学们你们觉得1厘米的长度怎么样啊?(很短。)是呀,1厘米的确很短。
追问:生活中有哪些物体的长度大约是1厘米呢?(让学生自由发言,)
老师课件呈现食指的宽度、田字格的宽度、图钉的长度。
用1厘米来说一句话:我们的食指宽大约是1厘米。你也能用1厘米说一句
话吗?
学生主动发言。
3.相识几厘米。
师:刚才同学们相识了1厘米,那现在老师要增加难度了,看从0到3的长
度是几厘米,从0到7呢?
学生自主学习。
4.教学例3(量一量)。
(1)先拿出课前准备好的纸条,用手比划下它的长度,说说它可能是几厘米,
同桌合作量一量。再汇报沟通。
老师边讲解边示范:把尺的刻度0对准纸条的左端,再看纸条的右端对着几,
纸条的长度就是几厘米。提示学生留意在测量时要把尺子平放在要测量的物体边
上,沿着物体的直边来量,量时要按紧尺子。
(2)假如尺子坏了,最小的刻度是2,你还能量出这张纸条的长度吗?怎么
量?(把尺的刻度2对准纸条的左端,再看纸条的右端对着几,把大数减小数,
就是这张纸条的长度。)
5.实践应用。拿起数学书,找到封面上比较短的那条边,估计这条短边大
约有多长?再量一量,看你估计得是否精确。再量一量数学书长边的长。
三.动作操作
【,师:我们现在明白了,在测量物体长度的时候应当选用统一的长度单位。
2、老师提问:那么你认为选择什么物品作统一的长度单位比较合适呢?
(引导学生通过比较和自己的感受得出用正方体小方块比较合适)
3、组织学生用统一的长度单位进行测量。
(1)用正方体小方块量文具盒的长。
(2)用正方体小方块量数学课本的宽。
4、学生沟通测量的结果
5、老师归纳:文具盒大约有24个小方块长,课本的宽要短一些,大约是
1b个小方块长,这样的结果才是符合事实的。可见,统一长度单位是我们实际
生活的须要。
四.巩固练习
1、量一量下面图中蔬菜的长度。
(1)课件演示蔬菜由零乱到整齐,
(2)老师提问:它们的长短还会不会混乱呢?我们可以用什么作统一的长
度单位来测量呢?
(3)学生在练习本上填写每种蔬菜大约有几个方格长。
(4)集体订正。
2、估一估文具的长度。
(1)用课件展示零乱的文具。
(2)老师提问
估一估,这些文具大约有几个小方块长?
你准备怎样估呢?
学生在练习本上填写每种文具大约有几个小方块长。
集体订正。
五、课堂小结
1、老师提问:同学们,我们这节课学习了什么内容?你有什么收获?
2、老师归纳:我们今日学习了长度单位。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无论是课
本的宽,还是文具的长,乃至路程的远近,都离不开长度的计量,当然也就离不
开长度单位了。
以后,我们还会进一步学习和了解它们。
教学反思:
第2课时相识厘米用厘米量
教学内容:教材第3页
教学目标
学问与技能:让学生通过看一看,记一记,找一找等多种实践活动形式,初步相识长度单位厘米,逐
步建立对立1厘米的印象。
过程与方法:让学生学会运用刻度尺测量较小物体的长度,同时培育学生的估测意识,发展学生的空
间观念。
情感看法与价值观:在实践活动中培育学生共同合作的良好看法,并在实际视察和操作,使学生养成
细心、细致的学习习惯。
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相识厘米、体会厘米的实际意义。
难点:让学生建立对1厘米的表象。
教学教具:
例2、例3主题图课件、学生尺、练习纸、可度量长度的物体若干
教学设计:
教学过程老师批注
一、情境引入
师:请同学们细致视察老师手中的两根不同颜色的线绳,你觉得哪根长一
点呢?
师:哪位同学能想想山方法,有依据的说出哪根长点,哪根短点?(引出
尺子A)
师:特别好,为了精确、便利地表示的长度,我们的祖先就独创了带有刻
度的尺子,那么,究竟怎样用尺子时呢?
下面,我们就一起来学习用尺量的方法,然后再来解决这个问题,好吗?
二、探究新知
1、教学例2
(1)出示例2主题图
师:请同学们细致视察,你发觉了什么?
生:...
“0”表示起点,就像我们赛跑时都要从起点起先跑,那我们用尺子时物体
长度时,也要从”0“起先量。
(2)相识、感受1厘米
师:同学们,你们知道自己的食指、田字格、图钉的宽度吗?请你们把自
己的食指、田字格放在尺子上,你发觉了什么?(引出1厘米)
师:请同学们找找,自己尺子上,还有哪些是1厘米的。
生:从刻度2到3,或者3到4……都是1厘米。
师:这说明白什么呢?
尺子上每相邻的两条长刻度线之间的一大格的长度都是1厘米。厘米可以
用“cm”表示。
师:我们大家现在一起用手比划一下,1厘米多长,相互看一下,记住了吗?
闭上眼睛想一想,1厘米有多长。
学生同桌两人相互比划给对方看,加强感知,增加记忆。
(3)相识几厘米
师:我们现在知道1厘米有多长了,那3厘米又有多长呢?
师:同学们还能在尺子上找到其他3厘米的长度吗?
学生在直尺上找出3厘米,同桌两人相互沟通。
2、教学例3
课件出示例3主题图
师:你能量出下面纸条的长度吗?
生:把纸条的放在尺子上就可以量出来。
师:随意放尺子上量吗?
生:不是,把尺的刻度0对准纸条的左端,再看纸条的右端,对着儿,就
是纸条的长度。
三、巩固应用
1、师:老师这里有一把尺子,可是它断了一节,没有刻度0,只剩下刻度
3到刻度10,那么这把尺子能不能用来量物体的长度啊?同学们能不能帮老师想
一想方法。
(1)让学生小组内探讨,沟通测量物体的方法。
(220指名学生到讲台前用这把尺子测量一件物体的长度。(比如铅笔盒)
(3)方法:把尺子上的刻度3与铅笔盒的一端对齐,然后看铅笔盒的另一
端落在尺子上的什么位置,这个位置上的数字是几,用最终的这个数字减去数字
3,就可以计算出铅笔盒的长度。
2、其他测量长度的工具(课件展示)
卷尺、米尺、皮尺
3、其他的长度单位
尺、寸、英寸、米、公里、码、里、海里
四、课堂小结
今日我们相识了厘米,学会了用尺去量物体的长度,请同学们用手比划一
下1厘米的长度,想一想用米尺量物体的长度时,要把物体的左端对谁尺的哪
里?怎么知道物体的长度呢?
教学反思:
第3课时相识米用米量
教学内容:教材第4页
教学目标
学问与技能:
1、使学生相识长度单位米,初步建立1米的长度观念。
2、使学生知道1米的实际长度,知道1米=100厘米。
过程与方法:通过实际测量活动,使学生初步学会用米尺测量较长物体的长度
情感看法与价值观:在实际操作中培育学生的合作精神,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提高学习主动性。
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建立米的长度观念,知道1米=100厘米,能用米尺测量较长物体的长度。
难点:用米为长度单位测量较长物体的实际长度。
教学教具:
课件、米尺、直尺
教学设计:
教学过程老师批注
一、复习导入
1、复习提问:用手比划1厘米有多长,并说说自己的哪个手指的宽是1厘
米,
2、让学生在尺上指出2厘米、4厘米、5厘米的实际长度。
3、测量黑板,引入新课。
老师请•名学生拿着厘米尺到讲台前,告知大家他的尺的K度,再量出黑
板的长度,看看量了几次。
这名学生在黑板前用20厘米长的厘米尺、一次一次地依次量,下面的学生
一边看,一边与同桌沟通看法。
学生量完后,老师说明:前面我们学习了长度单位厘米,知道量比较短失
物召领析长度可以用厘米作单位。假如要量黑板或操场的长用厘米作单位就不便
利了,那么用什么工具测量合适呢?今日我们就学习用米作单位量比较长的物体
的长度。(板书课题:相识米,用米量)
二、探究新知
1、相识、感受米
师:同学们,这是米尺,它的长度是1米。
让学生视察自己带来的1米的卷尺,和老师1米长的直尺的刻度是一样的。
师:1米究竟有多长呢?
同桌两人,一人仲宜双臂,一人用米尺量,发觉伸直的两臂原长度大约是1
米.
师:你们能用手中的米尺再量一量从地面到讲台的什么地方是1米吗?
学生用米尺测量,发觉从地面到讲台桌面的高度也是1米。
师:大家细致视察,看看1米有多长,你能比划一下吗?
师:好,现在,同学们请闭上眼睹,想一想1米有多长,然后,说说我们
四周,哪些物体的长度大约是1米呢?
2相识米和厘米间的进率
师:同学们,前面我们学习了厘米,今日我们又学习了米,那么米和厘米
是叶么关系呢?
上节课我们学习了厘米,1厘米有多长呢?同学用两手指比一下,老师在黑
板上1米长的线段的上面并排画出1厘米。1米有多长呢?同学们用两手比一下,
那么米和厘米之间的有什么关系。
老师出示折尺,这是一把折尺,伸直正好是1米,与1米的直尺相比,一
样长,看一看这把尺上有多少厘米。10厘米、20厘米、30厘米...100厘米。
再看看这把1米的直尺,1米里面有100厘米。请同学们看看你的卷尺,1米里
面也是有100厘米,同时,老师在黑板上1米长的线段上,以10厘米为单位,
分成10份。
板书:1米=100厘米
用直尺来量米尺,发觉1米=100厘米。
4、用米量。
测量身高(小组合作)
三、课堂小结
今日我们学习了长度单位米,请大家用两肾比划一下1米的长度,想一想1
米等于多少厘米,100厘米等于多少米,我们量比较长的阴笑什么尺去量比较便
利?量时要从哪里量起?量到哪里?
教学反思:
其次节相识线段
第1课时线段的相识及画法
教学内容:教材第5-6页
教学目标
学问与技能:让学生自己视察、感知线段,体验线段的两个特征:直的和可度量。
过程与方法:通过实践活动,使学生学会量线段、画线段的方法。
情感看法与价值观:培育学生的视察、想象、操作实力,合作意识及运用学问解决实际问题的实力。
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难点:学会量线段、画线段的方法。
教学教具:
刻度尺、各种弯的、直的实物若干,如:牙膏、吸管、绳子以及相应的课件等。
教学设计:
教学过程老师批注
一、情境引入
课件出示:消防员叔叔为了抢救国家,人民的生命财产争分夺秒,刻不待
时地从鬲高的铁管上滑下来的场面。
师:同学们,你们知道英勇的消防员叔叔为了抢救国家、人民的生命财产
时都是争分夺秒的,当每次接任务时,为什么他们都是从高高的铁管上滑下来而
不走楼梯呢?(比较快A)。什么从铁管滑下来比走楼梯快呢?
师: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类似这样的事例还有很多,下面我们就一起来
探讨这个问题。
二、探究新知
教学例6
1、感知线段的直
师:请拿出袋里的东西看一看、摸一摸,你发觉了什么?
学生视察准备好的牙膏盒、药盒、直的、曲的肖管、铅笔、绳子、铁丝等。
学生汇报
师:你觉得桌子上哪些东西是直的?
学生快速找出自己认为是直的东西。
师:请大家相互检查谁拿对了,谁拿错了,并且相互订正。
2、感知线段的两个端点。
师:请同学们再看一看、摸一摸那些直的东西,除了直以外,你还发觉了
什么?
学生自由发言。
师:假如从铅笔的随意一端起先:摸到铅笔的另一端,我们就可以把其中
的一端看作一个点,把另一端也看作一个点,我们把这两个点叫做端点。像书本
的边、直的吸管那样都有两个端点。
3、从实例理解线段
师:请同学们视察课本第5页例6,拉紧一条线叫线段吗?
老师在讲台演示,然后让学生拿出课前准备好的线照着操作,指名一名学
生到讲台前演示给同学们看,感知什么是线段。
师:同学们知道线段都有什么特点?
实物投影展示:
(1)线段是直的,(2)线段有两个端点;(3)线段可以量出长度。
小结:我们把像课本第5页中间的图叫线段,线段是直的,有两个端点。可
以量出长度。比如书本的边、盒子的边、铅笔、直的吸管都可看作是线段,
4、量线段和估线段
师:线段可以度量吗?
让学生量一量课本上面线段的长度,并说说量法。
小结量法:先把尺子上的。刻度对准线段的左端,再看右端对着刻度几,就
是几厘米。
老师出示横、竖两条同样长的线段,请学生估计这两条线段哪条长、哪条短
或者同样长呢?
学生自由发表想法。
学生通过用尺子度量,发觉这两条线段是一样长的。
小结:不矿长的线段通常用厘米和米可以量出它的长度。而生活中的线有
时须要估计一下,有时又要通过实践来得出正确的结论,这是视觉的误,同学们
在生活中要留意这个问题。
5、画线段
老师让学生用手势表示3厘米大约有多长。
学生尝试画3厘米的线段,并说出画法。
师:刻度尺有不同的标记方法,只要驾驭画法就能精确画出绩段。
三、拓展延长
1、师:你们明白消防员叔叔为什么一接到任务后立刻从铁管滑下来,而不
走楼梯了吗?
2、生活中运用这个原理的例子还有很多,你们能说说看吗?
四、课堂小结
今日我们学习了什么是线段,怎样量出一条线段的长度,以及怎样画线段,
谁能说说线段有什么特征,怎样量线段的长度?怎样画一条4厘米长的线段?要
从天的哪里画起?画到刻度几厘米的地方?
五、课外作业
完成第5页做一做1-2题,用卷尺量一量四周环境,量跳远距离。
教学反思:
第2课时长度单位的正确运用
教学内容:教材第7页
教学目标
学问与技能:进一步强化1厘米、1米的长度观念,对不同物体的长度能正确选用长度单位。
过程与方法:通过动手实践及小组合作沟通,让学生明确如何正确运用长度单位。
情感看法与价值观:培育学生视察、想象、估测实力,以及运用所学学问解决实际问题的实力。
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难点:依据物体长度的不同,会正确地运用长度单位。
教学教具:
刻度尺、杯子、橡皮等实物若干,相应的课件。
教学设计:
教学过程老师批注
一、复习引入
用手势比划出1厘米、5厘米、1米各有多长。
播放课件:长颈鹿与小羊比本事的动画片
师:在长颈鹿和小羊比本事时,为什么长颈鹿赢了。
生:因为长颈鹿长得高。
师:长颈鹿究竟有多高呢?是5厘米还是5米,由此引入新课。
二、探究新知
1、想一想
课件同示高大的长颈鹿图片
师:你们在现实生活中见过长颈庖吗?在哪里见过?
生:在动物园里见过。
师:联系实际想一想,你和长颈鹿比,谁高?
生:长颈鹿比我高。
2、议一议
提出问题:长颈鹿高5厘米还是5米?
学生小组合作,通过手势比划感知5厘米和5米有多长,并在组内沟通自己
的想法,师巡察,留意发觉有代表性的观点为,为向全班汇报作准备。
3、说一说
学生汇报自己的想法。
小结:测量较短的物体,通常用厘米作单位,测量较长(高)的物体,一般
用米作单位。
三、课堂练习
P7做一做
学生在小组内沟通,说说自己是怎样确定括号里的长度单位的。师在巡察时
对个别小组进行点拨引导。
四、课堂小结
谈谈自己本节课有什么收获?
教学反思:
第一单元检测评析
其次单元100以内的加法和减法(二)
第一节加法
第1课时加法
教学内容:教材第UT2页
教学目标
学问与技能:让学生驾驭两位数加一位数(不进位)加法的竖式计算方法,初步驾驭竖式计算的基本
要求和格式,提高学生的计算实力和归纳实力。
过程与方法:在口算的基础上,利用小棒、计数器等直观材料,让学生经验探究竖式计算方法的过程,
加深对竖式计算方法和格式的理解。
情感看法与价值观:进一步感知计算与生活的联系
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难点:初步驾驭竖式计算的基本要求和格式,提高学生的计算实力和归纳实力。
教学教具:
课件、计数器、小棒
教学设计:
教学过程老师批注
一、情境导入
师:小挚友,你们想不想去参观博物馆
生:想
师:就让我们和这些同学一起动身吧!(课件展示课本11页的情境图)
二、探究新知
1(1)视察情境图,从图中你知道了哪些数学信息?学生回答后可用表格
的形式出示。
班级二(1)班二(2)班二(3)班二(4)班带队老师
人数(人)35323734每班2人
(2)依据这些信息,你能提出什么数学问题?
学生在小组内沟通,然后汇报,师选择性地板书例1的问题。
2、学习例1
二(1)班学生和本班的带队老师一共多少人?
(1)学生列出算式:35+2
师:为什么用加法计算?
只要学生用自己的话说出“求一共有多少人,就是把二(1)班的学生数和
本班带队才师数合起来”就行,培育学生的语言表达实力。
(2)怎样计算35+2二?借助手中的小棒和计数器分别试一试。
学生独立尝试
组织汇报:你是怎样计算的?
生1:我先算5+2=7,再算30+7=37
生2:我是通过摆小棒算出来的,先摆3捆和5根,再摆2根,5根和2根
合起来是7盆腔,7根与原来的3捆合起来也就是37根。
生3:我是通过在计数器上拨珠算出来的
师:拨计数器的过程可以用一种形式展示出来,那就是竖式。
3、学习竖式
师生拿出计数器,一边操作一加农炮提问:
算35+2时,先在十位上拨几个珠子,个位上拨几个珠子?加2时应在哪一
位上拨几个珠子?
师讲解竖式的写法:先写第一个加数35,再在35的下面左侧写上“+”,
右侧写2。你们认为2应对着35的3还是5呢?(通过计数器,学生回答这个
问题应当不困难)最终在加数下面画上一根横线,表示等号。
师:你认为应当从什么数位起先计算?同桌的小挚友相互议一议。
学生说自己的看法和理由
小结:为了以后计算进位加法的漉利,我们在竖式计算时,都从个位起先
计算。个位上5+2=7,应对齐个位,十位上的3要写在横线下面,对齐十位,
小组探讨加法竖式计算时,应怎样对位?学生用自己的语言表述。
明确:个位对个位,十位对十位,可以归纳为相同数位上的数对齐。
4、变式训练
(1)-(2)班学生和本班的带队老师一共多少人?
(2)二(3)班学生和本班的带队老师一共多少人?
三、巩固提高
1、12页做一做第1题,学生独立尝试,再说说是怎样对位的。
2、12页做一做第2题。可让学生试着用语言描述题意,知道“{”是合起
来的意思,进一步领悟加法的意义,巩固竖式的格式。
四、课堂小结
这节课你有哪些收获?
今日我们学习了两位数加一位数,相同的数位要对齐,先从个位加起。
教学反思:
第2课时两位数加两位数(不进位)
教学内容:教材第13页
教学目标
学问与技能:使学生学会两位数加两位数(不进位加)的计算方法,能娴熟地进行竖式计算。
过程与方法:通过视察、操作,学生自主、合作归纳出笔算加法的法则,培育学生的归纳概括实力和
操作实力。
情感看法与价值观:培育学生主动探究学问的精神和细致计算的良好习惯。
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难点:驾驭两位数加两位数(不进位加)的笔算方法,能正确计算。
教学教具:
条幅、课件、题卡、小棒、计数器。
教学设计:
教学过程老师批注
一、复习导入
□算并说出算法
32+730+2321+728+60
二、探究新知
(-)动画激趣,导入新知
1、出示动画课本第11页学生参观博物馆的情境图。
问:从图中你知道了哪些住处?
2、师:因为到博物馆很远,我们给同学们准备了能乘坐70人的大客车,
大家想一想,应当哪两个班坐一辆车呢?
假如我们让二(1)班和二(20班的同学合乘一辆车,让二(3)班和二(4)
班的同学合乘一辆车,行吗?
我们先来看看二(1)班和二(2)班的同学可不行以合乘一辆车,请列出
算式。(板书:35+32)
3、师:同学们,能不能用自己宠爱的方法计算一下。
学生自由计算,老师巡察,适时帮助学困生。等学生有大部分完成后,抽
生汇报。可能有以下几种算法。
生1:口算法
生2:摆小棒法。先摆3捆零5根再摆3捆零2根,最终合计6捆零7根。
(学生边说边演示)
生3:先在计数器上的十位拨3个珠子,个位上拨5个珠子。然后在十位上
加3个珠子个位加2个珠子,十位上的6个珠子与个位上7个珠子合起来表示的
数是67.(学生边说边演示)
学生在说算法时老师适时板书,用纸条写好。十位和捆数用一种颜色,个
位和根数用一种颜色。然后再出示多媒体让学生进一步感知三种算法。
(二)合作解决竖式计算
师:刚才同学们利用口算和动手摆小棒、拨计数器算出了35+32的结果,
真棒!现在我们可用竖式计算一下:
1、媒体呈现,感知竖式
35
+32
2、小组合作探究新知
(1)依据屏幕呈现及摆小棒、用计数器的方法列出竖式。
(2)为什么这样列式,说出理由。
(3)在列竖式中应留意什么,怎样计算?学生合作,老师巡察,适时点拨。
3、小组汇报合成新知。
4、归纳:相同数位对齐,从个位加起。(同时板书:相同数位对齐,从个
位加起)让学生读、理解重点词语。自己写一写,同桌相互检查看谁写得更好,
指导书写。
三、运用新知
1、35+23=43+26=
抽生表演,老师重点指导学困生。然后集体订正。
2、当医生诊断
3547178
+4+12+22+11
755819291
让学生当医生,既可提高他们的学习爱好,又可巩固他们对竖式计算的驾
驭,还可防微杜渐,避开自己在练习时出现相同的错误。
四、课堂小结
本节课你有什么收获?快跟同学共享一下。
教学反思:
第3课时两位数加两位数(进位)
教学内容:教材第14页
教学目标
学问与技能:让学生在摆小棒的活动中自主探究出进位加法的计算方法。
过程与方法:自己探讨出两位数加两位数(进位加)时应当留意的问题。
情感看法与价值观:在小组探讨的过程中,培育学生的合作、沟通意识。
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让学生自主探究,总结出送位加法的计算方法。
难点:个位满十、向十位进一。
教学教具:
实物投影、课件、小棒
教学设计:
教学过程老师批注
一、情境导入
课件出示课本第11页情境图,并提出问题二(1)班和二(3)班能合乘一
辆车吗?
师:能干脆回答刚才提出的问题吗?
生:不能,因为我们还不知道二(1)班和二(3)班共有多少人,只有把
两个班的人数加起来才知道能不能合乘一辆车。
师:你们能计算吗?
学生齐答:能!
师:小组内试一试。
二、探究新知
反馈:
小组1:我们组列式是35+37,是从35数45、55、65,然后再66、67、68、
69、70、71、72,一个一个数出来,最终是72。
小组2:我们是30十30-60,5+7是12,60+12是72.
师:同学们想了不少方法,是不是摆一摆小棒,看一看该如何算比较好?
组织沟通
小组上台展示并说明。(边摆边说)
小组1:请同学们数一数一共有多少捆?多少个单根?
生:6捆,12根
生:还可把12根据成1捆和2根。
小组承即把12根捆成1捆和2根。
生:是72根,因为有7捆和2根。
师:大家看到这种摆法特别好,一看就知道是几根,但是我们总不能摆着
小棒计算每一个算式,同学们想一想有没有别的简便方法?
生:可以列竖式做!
师:你会列吗?
生:我会!
师:用竖式试一试看怎么算?
生:
35
+3i7
72
个位上5加7得12,个位写2,然后在十位上登记一个1,再十位上3加3
得6,再加上登记的1是7.
师:你为什么彷下这个1呢?
生:进位呀!
师:什么时候进位?怎么进位?
生:满十就要进位,从个位向十位进位。
依据学生的回答,老师以课件完整地出示计算过程。
引导学生回答二(1)班和二(3)班不能合乘一辆车的道理。
练习课本第14页做一做,引导学生想出计算步骤并计算,以巩固竖式计算
进位加。
老师小结,并板书同学们探讨的结果。笔算加法应留意:要把相同数位对
齐,从个位加起来,个位满十要向十位进
三、巩固练习
1、练习二第4题,学生独立完成。
强调两点:①个位相加满十向十位进一。②十位上的数相加时别忘了加进
上的1.
2、练习二第5题,先让学生回顾进位加法应留意的问题,再说说三个病例
分别错在哪里。
四、课堂小结
这节课你学会了什么?有什么须要帮助的?
教学反思:
其次节减法
第1课时不退位减
教学内容:教材第17T8页
教学目标
学问与技能:通过学习,使学生理解笔算两位数减两位数(不退位)的算理,驾驭竖式的写法并能正
确的计算。
过程与方法:通过学生自主探究,小组探讨等方式理解竖式中数位要对齐的重要性,让学生学会与他
人合作学习。
情感看法与价值观:培育学生细致视察、细致计算的良好习惯。
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驾驭笔算两位数减两位数的运算法则并能正确计算。
难点:理解相同数位对齐后才能计算的道理。
教学教具:
课件、挂图、小圆片、吸铁石、计数器和小棒
教学设计:
教学过程老师批注
一、情境导入
师:同学们,你们知道2024年奥运会是在哪里举办的吗?(北京)是啊,
2024年的奥运会在北京举办,经过运动员们的奋力拼搏,我国共夺得了51枚金
牌,是获得金牌最多的国家。(课件出示课本第17页奥过会金牌榜)
引导学生细致视察画面并思索
1、画面给我们供应了哪些数学信息?学生视察、汇报。
2、你能提出数学问题吗?引出问题:美国比俄罗斯多多少枚金牌?
3、应怎样列多呢?引导学生列出36・23
4、视察所列算式,引出课题。
板书课题:两位数减两位数
二、探究新知
1、同桌相互说一说:你怎样算36-23二
2、指名说怎样算的?激励算法的多样性。
3、动手操作:用圆片在数位依次表上摆出36.
师:十位上的3个圆片表示多少?个位上的6个圆片表示多少?
4、老师演示课件,请学生留意视察,口术过程,强调从个位的6个中去掉
3人,从十位的3个中去掉2个。
学生也可用计数器拨、用小棒摆。
5、学生视察后思索:如何列竖式笔算?小组探讨。
6、学生汇报探讨结果,老师依据学生的口述列出竖式
36
・23
13
问:列竖式时应留意什么?
生:相同数位要对齐。
师:对了,数位对齐后我们才能去减。
个位:6-3=3写在对着个位上6和3的横线下。
十位:3-2=1写在对着十位上3和2的横线下。
7、师:同学们,刚刚老师在算36-23=13时你们留意了没有,老师是先算
哪儿?再算哪儿?
引导学生归纳,相同数位对齐,从个位减起。
三、课堂练习
1、课本第18页做一做第1题。
学生自主完成,全班集体订正。
2、课本第20页练习三第1题在书上完成,第2题板演。
四、应用新知
师:同学们,这节课你们有什么收获?用你们所学的学问来解决问题:班
上实行跳绳竞赛,第一组跳了85下,其次组跳了97下,第三组跳了94下,哪
个组是第一名?第一名比第三名多跳了多少下?
五、课堂小结
相同数位对齐,从个位起先减,个位减个位,十位减十位。
教学反思:
第2课时退位减
教学内容:教材第19页
教学目标
学问与技能:使学生会计算100以内的两位数减两位数的退位减法。
过程与方法:让学生理解退位减法的算理,从而概括出“两位数减两位数退位减法”的计算法则。
情感看法与价值观:培育学生良好的计算习惯。
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难点:理解退位减法的算理,正确计算。
教学教具:
小棒
教学设计:
教学过程老师批注
一、复习引入
1、口算
80-735-863-426-742-5
2、竖式计算
52-2179-3765-24
3、出示51根小棒,让学生口述从51根小棒中拿走6根。
说说还有多少根?并探讨为什么得数十位上是4而不是5,今日我们接着学
习两位数退位减法的笔算。(板书课题:退位减法)
二、探究新知
(-)学习例2
1、师在2024年奥运会上,中国的金牌数最多,是51枚,美国其次,是36
枚,美国比中国少多少枚金牌?
你会计算吗?请大家试试。
2、选择有代表性的算法板书。都是51-36,有的得数是25,有的得数是15.
究竟哪个数对呢?下面我们用摆小棒的方法探讨解决。
3、学生动手操作,形成表象。
每位学生拿出一张纸,自己画上数位表,在数位表上摆出51根小棒。
4、提问:从51根中去掉6根该怎么办。
师生共同探讨操作;从整捆小棒中打开一捆和I根小棒,合起来就是11根,
从11根中去掉6根剩5根,再从剩下的4捆中去掉3捆还剩1捆,所以51-36
得15是正确的。
5、师:通过摆小棒,我们知道了51-36=15,假如用竖式怎样计算呢?
看竖式,首先遇到1减6不够减,刚才我们拿小棒时遇到了从1根小棒拿6
根不够减,是怎样做的呢?(从1根里拿6根不够拿,我们是从5捆里拿1捆,
把它拆开是10根,和个位上的1根合起来再拿的)
6、问:在笔算时,当个位上的1减6不够减时,也要从十位上拿出1,叫
做从十位上退I,这时十位上是几减几?为什么是4减3?引导学生回忆操作过
程,从1根里拿6根不够拿,我们是从5捆里拿1捆,把这拆开是10根,和个
位上的1根合起来,所以只剩下4捆,十位上是4,可以这样说,从十位退1,
十位上的数就少了1,为了不遗忘从十位退1,要在竖式中被减数的十位上点一
个退位点。
(二)学习例3
1、板书:50-24
首先列竖式要留意什么问题?(相同的数位对齐)
(板书竖式)从哪位算起?个位上。减4不够减,怎么办?
2、学生自己独立完成。
3、相互沟通
(1)(从十位退一)也就是从十位借一,和个位上的。组成10,现在就可
以减了,10-4=6,个位上写6.
(2)雨具闰上的5被借走了一个1,还剩几?4-2=2个位上写2.
4、四个小组探讨:笔算减法要留意什么?(相同的数位要对齐,从个位减
起,假如个位不够减,要从十位退1,在个位上加10再减)
三、巩固练习
1、第19页做一做
2、练习三第4-5题,学生独立完成后,强调退位减法应留意的问题。
四、总结
这节课你学会了什么?有什么须要帮助的?
教学反思:
第3课时求比一个数多(少)几的数
教学内容:教材第23-24页
教学目标
学问与技能:经验解决求比一个数多1少)几的数的实际问题的过程,领悟基本的解决问题的方法,
学会解答这样的实际问题。
过程与方法:通过探究解决问题的数学活动,培育学生运用学问解决问题的实力。
情感看法与价值观: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体验数学与生活的联系,增加应用数学的意识,并获得胜
利的体验。
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经验解决求比一个数多(少)几的数的实际问题的过程。
难点:领悟解决求比一个数多(少)几的数的实际问题的方法。
教学教具:
图片、多媒体课件、扑克牌。
教学设计:
教学过程老师批注
一、嬉戏导入
师:小挚友,今日老师和大家一起来玩翻牌嬉戏,我们分成男、女生队来
进行竞赛,哪队翻到的牌的数大,哪队就赢。要求:在翻牌后,用“谁比谁大几,
谁比谁小几”说一说。
二、探究新知
1、求比一个数多几的数。
课件出示学校二年级卫生评比状况,一班得了12面小红旗,二班和三班的
小红旗数被遮住了。只知道二班比一班多得3面,二班得了多少面?
学生用圆片代替小红旗,动手摆一摆,然后在小组内沟通自己的摆法。选
代表进行沟通汇报。
生:先摆出一班的12页红旗,也就是摆12个圆片。再摆二班的,当二班
摆到12个时,还要再摆3个,也就是15个。
师:比照刚才摆圆片的过程,想一想,可以怎样列式计算二班要摆多少面
小红旗?
学生列式计算口答:12+3=15(面)
依据算式,说说为什么要用加法计算?学生小组内沟通探讨。
小结:要求出二班应得多少面小旗,只要把与一班接的同样多的圆片数加
上比一班多的人个,就可以求出摆的个数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白酒回购合同协议合同书
- 景观绿化工程服务合同
- 购销合同货物清单
- 边坡防护工程劳务合同
- 用图形进行编码(教学设计)2024-2025学年四年级上册信息技术苏科版
- 8 比尾巴(教学设计)2024-2025学年语文一年级上册统编版
- 人教版初中历史与社会七年级下册 6.3.2草原风情 教学设计
- 浙江工商大学杭州商学院《供应链管理》2023-2024学年第二学期期末试卷
- 云南经贸外事职业学院《生物技术专业文献检索与科技论文写作》2023-2024学年第二学期期末试卷
- 中国药科大学《单片机原理》2023-2024学年第二学期期末试卷
- 《教育强国建设规划纲要(2024-2035年)》解读与专题培训
- 2024年湖南公务员考试申论试题(省市卷)
- 2025年春新人教版化学九年级下册课件 第九单元 溶液 1-课题1 溶液及其应用 第1课时 溶液的形成
- 2024-2025学年高中物理第十二章机械波4波的衍射和干涉课时作业含解析新人教版选修3-4
- 2025年新华师大版数学七年级下册全册导学案
- 《供热工程》课件
- 仓管员业务技能培训
- 安全管理人员七大职责
- 《国民经济行业分类与代码》
- 音乐教育国际化进程-洞察分析
- 植入式静脉给药装置护理技术课件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