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2025步步高学习笔记历史(部编版)必修上 第二单元 第6课 从隋唐盛世到五代十国_第1页
2024-2025步步高学习笔记历史(部编版)必修上 第二单元 第6课 从隋唐盛世到五代十国_第2页
2024-2025步步高学习笔记历史(部编版)必修上 第二单元 第6课 从隋唐盛世到五代十国_第3页
2024-2025步步高学习笔记历史(部编版)必修上 第二单元 第6课 从隋唐盛世到五代十国_第4页
2024-2025步步高学习笔记历史(部编版)必修上 第二单元 第6课 从隋唐盛世到五代十国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1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第6课从隋唐盛世到五代十国课程标准1.了解隋唐时期封建社会的高度繁荣。2.认识隋唐时期民族交融和区域开发的新成就。学习目标1.立足于时空观念,了解隋朝统一的过程,多角度对隋亡唐兴的原因作出历史解释。2.从唯物史观角度理解唐朝盛世局面出现的原因,认识唐朝民族政策的积极影响。3.理解安史之乱是唐朝由盛转衰的转折点,客观分析唐朝灭亡的原因,培养学生历史解释等学科素养。4.核心概念:隋唐大运河、贞观之治、开元盛世、都护府、节度使、藩镇割据。知识点一隋朝兴亡1.隋朝建立与统一(1)建立:581年,北周外戚杨坚代周称帝,改国号隋,定都长安,是为隋文帝。(2)统一:589年,杨广率军灭陈,结束了南北长期分裂的局面。2.隋朝的建设概念阐释义仓在中国传统社会,由于社会生产力不发达,人民面对饥荒时的自救能力较弱。义仓是一种由民间出资、民间管理的自救性质的仓储形式,对古代的赈济救荒起到了一定的作用。3.隋朝灭亡(1)原因隋炀帝的暴政大兴土木,穷奢极欲,又三次大举征伐高丽各地起义生产遭到严重破坏,民不聊生,最终引发大规模起义(2)灭亡:618年,隋炀帝在江都被部将杀死,隋朝灭亡。思维点拨隋朝统一的原因(1)民族交融的趋势为隋朝统一全国提供了有利条件。(2)南北方人民的共同劳动,使南北方经济得到发展,为隋朝统一全国提供了物质条件。(3)广大人民经过长期战乱,人心向往统一,企盼有个较为安定的社会环境。透析教材阅读教材第一子目“学思之窗”栏目,分析大运河对隋朝的影响。提示影响:积极方面:贯通南北,促进南北经济交流;促进运河沿岸城市发展;促进南北方文化交流与民族交融;维护国家统一,巩固中央集权。消极方面:加重人民负担,激化阶级矛盾,导致农民起义。知识点二唐朝的繁荣与民族交融1.唐朝的繁荣(1)统一:618年,李渊在长安称帝,建立唐朝,是为唐高祖,随后统一全国。(2)唐朝盛世贞观之治原因唐太宗吸取隋亡的教训,轻徭薄赋,劝课农桑;戒奢从简;知人善任,虚怀纳谏表现在他统治时期,国家出现了少有的开明政治局面,史称“贞观之治”武周政权建立武则天废唐称帝,改国号为周发展社会经济持续发展开元盛世原因唐玄宗统治前期,选贤任能,改革吏治;发展生产;大兴文治;改革兵制表现将唐朝推向全盛时期,史称“开元盛世”。这一时期,经济有很大发展,社会空前繁荣2.民族交融(1)民族关系(2)作用:①唐朝周边少数民族建立的政权,对祖国边疆地区的开发作出了积极贡献。②扩大了中原王朝的管辖范围。③促进了民族交融,有利于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和发展。透析教材1.阅读教材第二子目“历史纵横”栏目与图片《敦煌莫高窟壁画唐朝牛耕图中的曲辕犁》,思考:曲辕犁的发明对古代农业的发展有何意义?提示借助畜力提高生产能力,减轻人力负担;便于农业精耕细作,提高农业生产效率;工具的改进,带来人们劳作方式的变化;促进了社会生产力的发展等。图解历史唐中央与突厥的关系透析教材2.阅读教材第二子目图片《职贡图》及相关内容,研判该作品的史料价值。提示《职贡图》作为图像史料(文物史料),有助于了解唐朝开放的对外政策、中外关系和朝贡体系的特点;可以透视当时的绘画水平和审美观念;还可以了解外国使节和我国边远民族地区的社会等级、出行方式、容貌服饰和物产信息等。因此,其具有较高的艺术价值和史学价值,但作为艺术作品,带有一定的主观色彩,使用时要注意甄别,注意与其他史料相互印证。知识点三安史之乱、黄巢起义和五代十国1.安史之乱(755—763)(1)背景边疆形势开元年间,边疆形势因版图拓展日益紧张军事失当唐玄宗在边境重地增置军镇,军镇长官节度使兵力随之扩大,国家出现外重内轻的局面政治腐败唐玄宗统治后期,怠于政事,任人唯亲,朝政趋于腐败(2)概况:755年,安禄山和史思明发动叛乱,历时八年,后被唐平定。(3)影响概念阐释节度使是指唐代开始设立的地方军政长官。始设于唐睿宗时期,初只掌军事。玄宗时期,为了御边,节度使总揽军、政、财大权,势力膨胀,形成强大的地方割据势力。安史之乱后,内地也相继设置。因其拥兵自重,自任官吏,不服政令,遂形成唐末五代藩镇割据的局面。2.藩镇割据3.唐朝覆亡4.五代十国(1)五代:唐朝灭亡后,50多年间,黄河流域先后经历后梁、后唐、后晋、后汉、后周五个王朝。(2)十国:指南方各地先后出现的吴越、南唐等九个割据政权和山西的北汉。(3)周世宗改革:五代十国后期,后周世宗顺应形势,革除弊政,后周实力逐渐增强,为后来北宋结束五代十国分裂局面奠定了基础。透析教材阅读教材第三子目“史料阅读”栏目,思考:唐朝后期逐渐走向衰亡的原因。提示藩镇势力在镇压农民起义的过程中逐渐壮大;节度使数量增多;唐政府对藩镇势力采取了姑息、纵容的政策;地方武将掌握军、政、财权,势力强大,中央权力削弱。图解历史唐朝的兴衰问题思考五代十国时期,后晋成德军节度使安重荣曾提到“天子宁有种耶?兵强马壮者为之尔”!由此可知五代十国的实质是什么?提示唐末藩镇割据的继续和扩大。主题一唐朝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发展唐朝民族关系材料大唐是中国封建社会的鼎盛时期,国力强盛,经济发达,科技文化繁荣,是公元6-9世纪世界最先进的国家。唐王朝是一个多民族的国家,少数民族多在北、东北、西北、西南、东南边州,而在西北陇右道西部的西域为突厥、九姓胡、回鹘等众多少数民族繁衍、生息的地域,也是突厥、吐蕃、回鹘与唐争夺的战略要地。正确处理边州,特别是与西域诸胡的关系,乃唐发展繁荣的支柱。——摘编自程喜霖《略论唐朝治理西域的战略思想与民族政策》解读提取关键信息“鼎盛时期”“一个多民族的国家”并结合所学知识回答。思考:根据材料内容并结合所学知识,围绕“唐朝的民族政策”,自拟论题并加以阐述。(要求:论题明确,史论结合,表述清晰。)提示论题:唐朝民族政策促进民族交融发展。阐述:唐朝国力强盛,奉行较为开明的民族政策,民族关系得到很大发展;唐朝初期,通过打败突厥贵族的进攻、在西域设置安西都护府和北庭都护府、册封少数民族首领等措施,加强了唐朝对边疆的治理;文成公主入藏、唐蕃会盟及唐太宗被北方少数民族尊称“天可汗”,成为唐朝民族关系发展的历史缩影与历史见证。总之,唐朝注重发展民族关系,民族交融得到较大的发展。历史解释——认识唐朝的民族交融(1)原因①魏晋南北朝时期的民族交融使唐朝民族间的隔阂减小。②唐朝前期国家统一,政治稳定,经济繁荣,文化发达。③唐朝的陆路交通可通往不少边疆地区。④统治者采取开明的政策,较为平等地对待少数民族。(2)主要方式(3)特点①以通婚、和亲方式促进民族交融;②以议代战,交换使节,进行文化交流,修德政;③因地制宜,各地实行不同的民族政策,尊重民族习惯。(4)影响①政治:保持了边疆地区的和平稳定,有利于国家统一。②文化:促进了各民族文化相互交流,孕育了多元一体的中华文化。③经济:各民族相互交流、贸易,促进了经济发展与物种交流。④民族:促进了汉族先进文明广泛传播,边疆民族文化给中华文明注入了新鲜的血液。主题二隋唐的兴盛与衰亡隋唐盛世与兴亡材料一(炀帝)筑西苑,苑周二百里,上好以月夜从宫女数千骑游西苑……开通济渠,引汴水,开邗沟,置离宫,造龙舟……上行幸江都,御龙舟,龙舟四重,皆饰以金玉,舳舻相接二百余里。帝谓侍臣曰:“高丽小虏,侮慢上国;今拔海移山,犹望克果,况此虏乎!”乃复议伐高丽。——摘编自《资治通鉴·隋纪》材料二唐太宗与唐玄宗前期的统治唐太宗唐玄宗政治勤于政事,擅长用人,虚心纳谏征用贤能,整顿吏治经济减轻人民的劳役负担,鼓励发展农业生产发展经济、改革税制文化增加科举考试科目,鼓励士人报考注重文教,编修经典——摘编自崔明德《中国民族关系十讲》解读提取材料一中的关键信息,如“数千骑游西苑……开通济渠”“造龙舟”“饰以金玉”“伐高丽”等,联系所学知识,回答即可;根据材料二提供的“政治”“经济”“文化”等比较角度,结合所学,组织答案。思考:(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隋朝灭亡的主要原因。(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唐太宗与唐玄宗前期出现盛世局面的共同原因。提示(1)主要原因:大兴土木,开通大运河,劳民伤财,穷奢极欲;自恃强势,对外远征高丽;农业生产遭破坏,阶级矛盾激化,农民大规模起义。(2)共同原因:政治上,重视人才,善于用人,吏治清明;经济上,重视发展生产;文化上,重视科学与教育,尊崇儒学。1.唯物史观——隋唐社会经济发展的原因(1)国家统一,社会安定。(2)统治者调整统治政策,保证了农民的生产时间。(3)比较妥善地处理了民族关系,促进了边疆地区的进一步开发。(4)较为开放的对外政策,吸取国外的生产技术和科学文化。(5)大运河的开凿,利于南北经济文化交流。(6)劳动人民的辛勤劳动及生产工具的改进。2.家国情怀——隋唐兴亡对当今国家治理的启示(1)必须认识到人民力量的伟大,正确使用民力,发挥效力。(2)制度建设至关重要,当今社会必须依法治国。(3)尊重知识,尊重人才,任人唯贤,社会才能发展和进步。(4)多听不同意见,根据具体情况,随时调整政策,以适应实际情况。知识体系学科术语1.隋朝在民族交融的基础上结束分裂,开通大运河,为我国封建经济和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发展、繁荣奠定基础。2.“贞观之治”和“开元盛世”使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得到进一步巩固与发展。3.安史之乱导致唐朝由盛转衰。907年,唐朝灭亡后,五代十国分裂局面出现。五代十国时期是唐后期以来藩镇割据的继续和发展时期,也是藩镇势力由盛转衰的转折时期。百家争鸣藩镇割据对唐王朝的影响安史之乱后,地方诸侯林立的藩镇局面形成,是将唐王朝拖向滑坡道路的祸首……认为,藩镇的存在不是必然会削弱帝国的政治权威与统治力,并将其逐渐推向灭亡深渊的根源。在与藩镇的博弈之中,唐帝国通过不断的学习与调整,重新树立起它对藩镇的权威与控制力。因此,唐政权不仅在乱后重新生存了下来,而且延续时间比代表“盛唐”气质的帝国前期还要长。——李碧妍《危机与重构:唐帝国及其地方诸侯》解读安史之乱后的藩镇割据,严重削弱了唐朝的统治力量,不利于加强中央集权,但延续了唐朝的统治。教材补遗隋唐城市建设时至隋唐,坊市制更趋完善、规范,管理更为严格。每个坊区四周均筑有围墙。坊门天明击鼓而开,日落击鼓而闭,夜间不得随便出入。限制白天市场交易,市区之外不准交易。唐后期,随着城市经济发展,一些工商业发达城市的坊市制度渐趋废弛,政府的城市社会管理制度也随之更新。——冯兵、黄俊棚《隋唐五代坊市制与城市社会管理》解读唐朝后期坊市制度变化有利于工商业的发展,促进了城市建设格局的改变,推动了城市社会管理制度的革新。情境阅读周世宗改革周世宗柴荣的改革处在极为特殊复杂的背景下,政权更迭频繁,割据势力众多,互相征伐,致使百姓无以为生,阶级矛盾异常尖锐。柴荣一即位就下诏招贤纳谏,搜罗人才,下诏让军中年老多病愿归家务农者一律放免回家……周世宗鼓励开垦荒田,并把无主荒田分配给逃亡人耕种,并允许他们向政府请求承佃耕种,使农民乐意还乡,激发了生产积极性。他迫使大批僧侣还俗,并对刑法进行了改革。此外周世宗还进行了扩建京城、订定历法、音乐以及改革科举弊端、搜访遗书的工作。——改编自柴达、刘晓光《浅谈周世宗改革的特点》解读周世宗改革领域广,涉及面宽,改革时间短,增强了后周的综合国力;缓和了社会矛盾;为北宋结束分裂、统一中原奠定基础。感悟与思考记录点滴心得培养历史学科素养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1.隋朝修建了含嘉仓、洛口仓、永丰仓等众多的官仓,粮食储藏丰盈。府库中的布帛等其他物资也不计其数,甚至到唐太宗贞观十一年(637年),隋府库中的各种物资还未用完。这从侧面反映出隋朝()A.交通发达对经济发展的促进B.社会经济的高度繁荣C.赋税制度的完备D.统治者的腐化堕落答案B解析根据材料可知,隋府库中的各种物资到唐朝时还未用完,说明其物资充盈,从侧面反映出隋朝社会经济的高度繁荣,B项正确;材料未涉及交通对经济发展的影响,排除A项;材料内容未体现隋朝赋税制度情况,排除C项;D项不符合材料主旨,排除。2.唐太宗认为,处理与边疆民族的关系“惟有二策,一则选徒十万,击而虏之,二则结以婚姻,缓辔羁縻。”下列处理民族关系举措属于唐太宗时期的是()A.联合回纥灭西突厥B.灭东突厥,被尊为“天可汗”C.与吐蕃“长庆会盟”D.册封靺鞨大祚荣为渤海郡王答案B解析结合所学可知,贞观初年,唐朝灭亡东突厥汗国,草原各族共同尊奉唐太宗为“天可汗”,B项正确;唐高宗联合回纥灭西突厥,排除A项;长庆会盟,是在唐穆宗时期,排除C项;唐玄宗册封靺鞨族粟末部首领大祚荣为渤海郡王,排除D项。3.如图中的会盟碑立于西藏拉萨大昭寺门前,为唐穆宗时唐朝与某一少数民族会盟的遗物。该少数民族是()A.吐蕃 B.突厥C.靺鞨 D.回纥答案A解析唐朝与吐蕃订立友好盟约,立“唐蕃会盟碑”,A项正确;唐朝通过武力征服了突厥,排除B项;唐玄宗时,册封靺鞨族粟末部首领大祚荣为渤海郡王,排除C项;唐玄宗时,册封回纥首领为怀仁可汗,排除D项。4.(2023·阜阳高一下期末)“东汉之衰,宦官最名骄横。然皆假(借)人主之权,依凭城社(皇帝),以浊乱天下,未有能劫胁天子如制婴儿,废置在手,东西出其意,使天子畏之若乘虎狼而挟蛇虺(huī,毒蛇),如唐世者也。所以然者,非他,汉不握兵,唐握兵故也。”与汉末相比,唐后期()A.宦官已经手握重兵 B.皇帝更加倚重宦官C.皇帝年幼大权旁落 D.宦官控制藩镇兵权答案A解析司马光认为汉代宦官不掌握军队,唐代宦官掌握兵权,故选A项;司马光所强调的重点在于宦官是否“握兵”,而不是皇帝是否更加倚重宦官,排除B项;材料强调的不是皇帝因年幼而大权旁落,排除C项;题干并没有说宦官掌握“藩镇”的兵权,排除D项。5.唐朝中后期,从边地到中原出现诸多大小藩镇,“大者连州十余,小者犹兼三四”。这些藩镇名义上从属于中央,实际上导致“土地、民赋非天子有”。这一局面开始出现于()A.平定突厥后 B.安史之乱时C.黄巢起义后 D.五代十国时答案B解析据材料及所学可知,安史之乱期间和以后,形成藩镇割据局面,B项正确;唐太宗和唐高宗时期平定了突厥,而藩镇割据出现于唐朝中后期,排除A项;唐末爆发黄巢起义,排除C项;五代十国是在唐朝灭亡后,排除D项。课时精练[分值:57分]1.(2023·西安高一上期中)《河南志》这样描述隋唐时期大运河洛阳段:“天下之舟船所集,常万余艘,填满河路,商旅货易,车马填塞。”这说明隋唐大运河的基本功能是()A.用于战略防御 B.发展对外贸易C.掌控经济命脉 D.沟通南北经济答案D解析据材料可知,隋朝大运河贯通南北,对促进商品交易、推动南北经济交流起了重要作用,故选D项;“用于战略防御”只是功能之一,而非基本功能,排除A项;“发展对外贸易”不合史实,排除B项;“掌控经济命脉”不合史实,排除C项。2.(2023·台州高一上期中)杜佑在《通典》中记载隋朝“天下义仓又皆充满”,而唐太宗却说:“隋开皇十四年大旱,人多饥乏。是时仓库盈溢,竟不许赈给,乃令百姓逐粮……炀帝恃此富饶,所以奢华无道,遂致灭亡……凡理国者,务积于人,不在盈其仓库。”材料反映出()A.国富民穷是隋朝的弊端B.隋朝短暂,却“盛极一时”C.义仓遍置于隋朝乡间D.生产破坏而民不聊生答案A解析据材料可知,隋朝时期,国家粮食充足,而民众却“多饥乏”,故选A项;“隋朝短暂,却‘盛极一时’”不合题意,排除B项;“义仓遍置于隋朝乡间”只是材料内容的一部分,而非材料主旨,排除C项;“生产破坏”与材料“天下义仓又皆充满”相悖,排除D项。3.唐太宗李世民继位后吸取隋亡的历史教训,轻徭薄赋,劝课农桑,戒奢从简,知人善任,虚怀纳谏。在他统治时期,国家出现了少有的开明政治局面。这一局面史称()A.“文景之治” B.“贞观之治”C.“光武中兴” D.“康乾盛世”答案B解析唐太宗统治时期,轻徭薄赋,劝课农桑,戒奢从俭,知人善任,虚怀纳谏。在他统治时期,国家出现了少有的开明政治局面,这一局面史称“贞观之治”。故选B项。4.(2023·辽宁名校联盟高一上联考)据《南宋临安两志》记载:自陈置钱塘郡,隋废郡为杭州,户一万五千三百八十。唐贞观中,户三万五百七十一,开元中,户八万六千二百五十八。隋时苏州人户只有1.8万,唐天宝年间增至7.6万多户,元和年间又发展到10万多户。这主要缘于()A.政局颇为稳定 B.经济重心南移完成C.大运河的开通 D.铁犁牛耕开始普及答案A解析据材料可知,自隋至元和年间,封建国家相对统一稳定,为南方经济的发展创造了重要条件,故选A项;南宋时期经济重心南移完成,排除B项;大运河的开通并不直接导致杭州和苏州人口的增长,排除C项;汉代铁犁牛耕开始普及,排除D项。5.唐以前,耕犁是长直辕犁,回转困难。唐朝时,江南农民在长期生产中将耕犁改进为一种轻便的短曲辕犁。在敦煌莫高窟第四百四十五窟的壁画中有曲辕犁耕作图。据此可知()A.先进耕犁技术推广到边疆B.中原与边疆生产方式一致C.经济发展的区域特色明显D.南方经济水平已超越北方答案A解析据材料可知,唐代江南农民发明曲辕犁后,推广到了西北地区,故选A项;中原与边疆生产方式并不一致,排除B项;材料并未提到经济发展的区域特色,排除C项;宋代时南方经济水平才超越北方,排除D项。6.唐前期规定“诸非州县之所不得置市”。后期则规定:“中县户满三千以上,置市令一人、史二人,其不满三千户以上者,并不得置市官。若要路须置,旧来交易繁者,听依三千户法置。”由此可见唐后期()A.市的建置制度已有所调整B.县不满三千户绝不许设市C.市的交易不再受官府监管D.只有州县所在地才许设市答案A解析对于市的建置制度,唐朝前期不准设市,后期必须要满足一定的条件,可见随着经济的发展,该制度做了相应的调整,故A项正确;从材料可知,县不满三千户不许设市官,而不是不许设市,故B项错误;官府对市的监督相对宽松是在宋朝以后,故C项错误;材料中除了依据户口设市外,也可以通过市场交易的繁荣程度来设市,故D项错误。7.(2023·温州高一上期中)交河位于吐鲁番西10余千米处,因河水分流绕城而得名,唐朝为加强对边疆的管理曾在此设立()A.西域都护府 B.安西都护府C.安北都护府 D.单于都护府答案B解析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交河位于西域,唐朝时期在西域地区设置安西都护府,故选B项;西汉时期,设置西域都护府,排除A项;安北都护府是唐朝管理北方边疆的军政机构,所辖地区基本上包括今蒙古国和俄罗斯部分地区,排除C项;单于都护府是唐朝建立的管理北方边疆东突厥故地的重要机构,所辖地区基本上位于今内蒙古自治区境内,排除D项。8.据《新唐书》记载,唐朝后期的节度使经常是“父死,子握其兵而不肯代”,或者是“取舍由于士卒,往往自择将吏”,而天子“顾力不能制,则忍耻含垢,因而抚之,谓之姑息之政”。这表明唐朝后期()A.皇帝成为傀儡B.中央集权遭到严重削弱C.国家四分五裂D.藩镇割据局面开始形成答案B解析根据材料可知,唐朝后期的节度使要么是父死子继,要么是由士卒自行选择,朝廷对此只能承认,说明唐朝地方藩镇势力强大,中央对地方的控制力减弱,中央集权受到严重削弱,B项正确。9.(2023·孝义高一上期末)后周太祖郭威进行军事改革,限制地方武夫军事集团的权力,诛杀跋扈的将领,并重建文官系统和恢复律令。郭威的改革()A.避免了武将夺权现象发生B.意图消除藩镇割据的威胁C.结束了五代十国的分裂局面D.体现了重文轻武治国理念答案B解析据材料可知,五代时期后周郭威实行军事改革,目的就是消除自唐末以来藩镇割据的威胁,故选B项;“避免了”表述过于绝对,排除A项;北宋统一结束了五代十国的分裂局面,排除C项;北宋时期实行重文轻武的治国理念,排除D项。10.(2023·保定高一上联考)据欧阳修统计:“五十三年之间,易五姓十三君,而亡国被弑者八,长者不过十余岁,甚者三四岁而亡。”这一现象的出现()A.说明唐朝政局动荡不安B.反映了皇帝地位的衰落C.促成了“五代十国”局面D.冲击了儒家的伦理道德答案D解析根据材料可知,五代时期篡弑频发,无论是子弑父还是臣弑君,都是对伦理道德的破坏,故选D项;材料阐释的是五代十国时期而不是唐代,排除A项;“皇帝地位的衰落”不符合史实,排除B项;材料并未阐释“五代十国”局面形成的原因,排除C项。11.(2023·沧州高一上期中)大运河打通了南北诸河流的联系,将扬州和全国连接成一体,扬州自此成为东南地区的交通枢纽,至中、晚唐时期,成为“雄富冠天下”的一方都会;而运河最南端的余杭,在大运河的影响下,也从一个边境前哨地一跃而成为繁荣的商业城市。材料反映出大运河的开通()A.改变了南北经济格局B.促进了沿岸城市的发展C.加快了隋朝统一进程D.加强了中外文化的交流答案B解析据材料可知,大运河的开通促使扬州成为东南地区的交通枢纽,运河最南端的余杭成为繁荣的商业城市,故选B项;隋唐时期的经济重心依然在北方,改变了南北经济格局的说法与史实不符,排除A项;隋朝统一之后开通了大运河,而不是运河的开通促进了隋朝的统一,排除C项;运河的开通,促进了国家内部南北经济交流,加强了中外文化的交流与史实不符,排除D项。12.(2023·深圳高一下期末)唐朝的长安、洛阳、扬州、成都等大城市大小粮仓星罗棋布。含嘉仓东西长六百余米,南北长七百余米,密集排列着四百多粮窖。这说明了当时()A.社会经济繁荣 B.城市规划工整C.奢靡之风盛行 D.土地兼并严重答案A解析根据材料信息可知,唐代的粮仓数量多、面积大,反映了这一时期社会经济繁荣,故选A项;城市布局情况并非材料主旨,排除B项;材料反映唐代粮仓数量多、面积大,与奢靡之风无关,排除C项;材料并无有关土地兼并的信息,排除D项。13.唐代画家阎立本所绘制的作品《步辇图》(如图),集中描绘了吐蕃赞普松赞干布派大相禄东赞为使臣,向唐太宗请求通婚的情景。其反映的实质问题是()A.和亲政策加强对边疆地区的治理管辖B.政治婚姻需经册封制度认可C.大唐先进文明的影响力与向心力D.少数民族画风影响中原地区绘画答案C解析《步辇图》中请求通婚的情景,反映的实质问题是大唐先进文明的影响力与向心力,C项正确;唐朝时中央政权对西藏地区的管辖还未建立,排除A项;B项与《步辇图》反映的实质问题无关,排除;材料并未体现少数民族画风影响中原地区绘画,排除D项。14.(2023·商丘名校高一上期中)下表所示为安史之乱主要原因的记载。据此可知()记载出处李林甫威权日盛……上意不下宣,下情不上达,所以渐致潼关之祸,皆权臣误主[唐]颜真卿《颜鲁公集》(李林甫)乃奏言:文臣为将,怯当矢石,不若用寒畯胡人……上悦其言,始用安禄……卒使禄山倾覆天下[宋]司马光《资治通鉴》虽安史之变,不尽由于女宠,然色荒志怠,惟耽乐之从……酿成大祸而不知[清]赵翼《廿二史札记》安史之乱主要原因乃是府兵制的破坏与边兵力量的增强,亦即外重内轻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