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历史选择性必修2经济与社会生活-第五单元-交通与社会变迁-第13课-现代交通运输的新变化_第1页
高中历史选择性必修2经济与社会生活-第五单元-交通与社会变迁-第13课-现代交通运输的新变化_第2页
高中历史选择性必修2经济与社会生活-第五单元-交通与社会变迁-第13课-现代交通运输的新变化_第3页
高中历史选择性必修2经济与社会生活-第五单元-交通与社会变迁-第13课-现代交通运输的新变化_第4页
高中历史选择性必修2经济与社会生活-第五单元-交通与社会变迁-第13课-现代交通运输的新变化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4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第13课现代交通运输的新变化

1.汽车的发展(1)福特T型汽车(1908年)①地位:世界上第一款真正意义上的量产车;它的生产是当时先进的工业生产技

术与管理的典范。②影响:汽车的设计越来越科学化、人性化和精细化;汽车逐步成为现代社会广

泛使用的重要交通工具。1|陆海交通的发展(2)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的汽车工业①汽车工业发展起来,成为国民经济的支柱产业之一。②到2018年底,中国汽车保有量超过2.4亿辆。2.高速公路的发展(1)原因:汽车工业的发展推动着道路的建设。(2)概况①世界:两次世界大战之间出现;二战后,在各国广泛发展;1929—1932年,德国修建

了世界上第一条高速公路。②中国:1988年建成的上海沪嘉高速,是中国大陆第一条高速公路。3.高速铁路的发展(1)世界:1964年,日本的“东海道新干线”通车运营,这是世界上第一条商业运营

高铁。(2)中国①2008年,京津城际铁路通车运营,中国进入高铁时代。②中国高铁在核心技术上实现自主创新,整体技术领先世界。③中国高铁积极“走出去”,在众多国家开展高铁项目。4.航运业的发展(1)世界①20世纪,航运技术进一步提高,突出表现在航海雷达的使用和海事卫星通信系

统的发展。②船舶制造呈现出大型化、专业化、高速化和自动化等多种趋势。(2)中国造船业的变化:1978年前主要是为国防建设服务,此后逐渐融入市场。1.世界航空的发展(1)1903年,美国莱特兄弟设计的“飞行者1号”成功升空,飞机时代开始。(2)1914年,美国开通从旧金山到洛杉矶等航线。(3)1919年,定期的国际航班在欧洲开通。(4)自20世纪70年代开始,宽体客机成为空中运输的主流。2.中华人民共和国的航空发展1950年,第一家航空公司——中苏民用航空股份公司成立,开通中苏国际航

线和国内航线。2|航空的发展1.交通的进步给人们生活带来的最大便利是人流和物流时间的缩短。2.城市公共交通的发展,促进了城市经济的繁荣、人口的增长以及市区面积的扩

大。3.交通的进步改变了人们的日常生活。4.大众旅游的潮流出现,普通民众开阔了视野,增长了知识。3|现代交通与社会生活1

新中国交通运输业发展的原因

1.新中国的成立提供政权保障。2.改革开放促进经济社会发展,推动交通运输业的发展。3.政府制定政策扶持交通运输业发展。4.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设,推动交通运输业的发展。5.科学家的不懈努力,创新进取。2解答“因果关系”类选择题的方法技巧

1.表现方式(1)题干列出了某一历史结果,备选项列出的是原因,常出现的标志性词语有“原

因是”“目的”“是为了”等,而在考查原因时又多进行细化,如考查“根本原

因”“直接原因”“历史原因”“主观原因”等。(2)题干列出的是历史原因,备选项列出的是结果,常出现的标志性词语有“影

响”“结果”等。2.审题方法(1)正确理解有关概念的含义,如原因方面要区别客观原因与主观原因、主要原

因与次要原因、直接原因与间接原因、历史原因与根本原因等。(2)注意历史事件之间的内在联系,全面分析和把握影响历史发展的各种因素。(3)做题时要准确把握题干与备选项之间的逻辑关系,弄清二者之间谁是因谁是果。3.解答方法(1)采取时间顺序的方法判断因果关系,时间在前者是因。(2)运用基本理论的推理得出答案,如客观存在决定主观意识,那么客观存在就是

因,主观意识是果。(3)类似的还有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等,利用这些基本

理论就比较容易作出判断。

典例20世纪60年代初,党中央开始将国家建设的重点放在西南和西北地区,先后建成了四川攀枝花钢铁工业基地、甘肃酒泉钢铁厂、成昆铁路干线、成都航

空工业基地、西北航空航天工业基地和核工业新基地等重大项目。这一战略决

策的主要目的是

(

)A.应对日趋紧张的国际形势B.改变西部地区的落后面貌C.建立独立的国民经济体系D.完善国家的基础设施建设A解析

依据材料并结合所学可知,20世纪60年代前期,面对日趋紧张的国际形势

和美苏日益严峻的战争威胁,党中央作出重大决策,进行三线建设,将建设的重点

放在西南、西北地区,A项正确;三线建设的主要目的是应对日趋紧张的国际形

势,维护国家主权和安全,而非“改变西部地区的落后面貌”“建立独立的国民

经济体系”,排除B、C两项;三线建设主要涉及重工业,不是基础设施建设,排除D

项。

唯物史观——近代中国铁路建设与列强的侵略材料晚清具有代表性的铁路建设一览表铁路起止点建设日期(年)所用轨距(毫米)建造国中东铁路满洲里—绥芬河1898—19021524俄国安奉铁路丹东—沈阳1904—1905762日本京奉铁路北京—沈阳1881—19121435清政府正太铁路石家庄—太原1904—19071000清政府胶济铁路青岛—济南1899—19041435德国道清铁路道口—焦作1902—19071435英国汴洛铁路开封—洛阳1903—19091435清政府京绥铁路北京—包头1905—19231435清政府津浦铁路天津—南京1908—19121485英德芦汉铁路北京—汉口1898—19061435清政府粵汉铁路汉口—广州1900—19361435清政府沪宁铁路上海—南京1905—19081435英国滇越铁路海防(越南)—河口—昆明1901—19101000法国——摘编自崔卫华、杨成林《中国近代铁路遗产的时空分布与遗产价值研究》

问题从材料中提炼一个有关晚清铁路建设的信息,并加以简要分析。(要求:观点明确,史论结合,逻辑清晰)提示

信息:根据表格提供的信息,可从铁路名称、起止点、建设日期、所用轨距、建造国等情况,总结晚清铁路建设的特点与规律。分析:结合表格信息及所学知识,定位时代特征,分析列强竞相在中国主持修建铁路的本质,指出其影响,并评价近代中国的铁路建设。唯物史观指出,“现象”指事物的外在联系和表面特征,是事物的外在体现;

“本质”是指事物的根本性质,是组成事物的各要素之间的内在联系。本质决定现象,现象体现本质。从这一角度出发,认识到近代各资本主义国家竞相参与中

国铁路建设,实质是为了各自的侵略利益。第一步:阅读材料,从中找出相互关联的信息,确定主题。据材料可知,19世纪末20

世纪初,中东、安奉、胶济、道清、津浦、沪宁、滇越等铁路,由俄国、日本、

德国、英国等国修筑,可得出信息:当时列强把控中国铁路修筑权。第二步:对信息进行初步分析,指出现象背后的本质。甲午战争后,列强掀起瓜分

中国的狂潮,各国纷纷在中国划分势力范围,修建铁路成为其拓展势力范围的重

要手段。列强凭借其技术、资金和特权优势(第二次工业革命、垄断组织、不平

等条约等),在中国铁路修筑中抢占先机。第三步:进一步指出此现象的影响。列强直接或者间接控制中国铁路的修筑,体

现了列强对华资本输出的侵略要求,进一步加深了中国的半殖民地半封建化程

度,导致民族危机进一步加深;客观上,该做法传播了西方先进技术,推动了中国交通运输业的近代化历程。最后,概括总结,照应主题。晚清时期的铁路建设,是列强侵华的重要手段,折射出

中国近代化道路的艰难曲折。

例题11908年1月,清政府与英国华中铁路公司和德国德华银行签订《津浦铁路借款合同》,第17条载明“此铁路建造工程以及管理一切之权,全归中国国家

办理”,规定由清政府选用公司认可之英、德总工程师各一人,此两总工程师须

听命于总办或其代办。对此理解合理的是

(

)A.清政府力图保障国家路权B.中国当时无铁路专业人才C.中国路权长期被列强操纵D.清政府腐败,借款出卖路权A解析

据材料可知,当时清政府虽需借款筑路,但强调了中国建造、管理权,且外

国总工程师须听命于中国的总办或其代办,体现了清政府力图保障国家路权,故

选A项,排除C、D两项;清政府选用英、德总工程师不能等同于中国当时无铁路

专业人才,排除B项。

例题2下表反映出当时

(

)19世纪末至20世纪初国有铁路发展概况表铁路线开通千米完成年份投资回报率北京—沈阳987189722.7北京—汉口1306190515.8上海—南京32719086.2天津—浦口110719126.2北京—绥远49019155.6A.国有铁路发展“一枝独秀”

B.清末新政推动了中国铁路快速发展C.民间资本投资受阻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