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2023—2024学年云南省红河哈尼族彝族自治州第一中学高一下学期3月月考语文试卷
一、现代文阅读(★★★★)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材料一:历史学者往往将中国文明的独特性与同一性,归因于中国文化传统,尤其是以儒家为代表的正统思想的塑造。但根据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立场,中华民族共同体的形成有其坚实的物质基础。先从地理环境来看,青藏高原隆升形成三级阶梯式地貌,在阶梯过渡带及海陆交接处,是不同时期人们活动迁徙的地理空间,是孕育复杂多元人文样态的自然环境。这种地理结构同时孕育了中华民族向内凝聚的统一性和对外开放的包容性。西部地理结构内聚,中国地势西高东低、江河东流,生活在西部的人群,向东部大平原发展比翻越高原峻岭向西发展对自身更为有利。北部地理结构开放,草原戈壁连接蒙古高原与欧亚大草原,使得北亚与东北亚的游牧渔猎人群多次南下,中原农耕人群多次南迁北上。这就形成了中华民族共同体的基本运动方向:不断向内凝聚,多元融为一体。再从经济条件看,作为中华民族主体部分的汉族所处的中原地带,在经济富裕和社会文明程度上始终高于少数民族聚居的四周边疆地区。这种“中原富于周边”的地理优势,从根本上决定了中原地带不对外扩张谋求生存空间。我们应当看到,在中国历史上,随着人口的增多,中原农耕地区也不乏人多地少的生存困境,何以中原地带不对外扩张呢?这不得不从农耕文明的生产方式中得到合理的解释。农耕文明在生产方式上的显著特征在于“地理依赖性”。由于长城以北的草原地带无法实行农耕文明,农耕文明只能在小农生产的条件下“高度内卷”,而不是对外拓殖经济版图。重要的是,农耕文明与游牧文明的互动竟然产生了两种文明在经济上彼此依赖的耦合互补结构,这一点已经为茶马互市的历史所验证:马对农耕文明而言是军国大计。茶对游牧文明而言则是牧民生计,二者彼此依赖,互通有无。更为重要的是,经由以茶马互市为代表的族群交往交流交融,将各区域各族群凝聚成难以分割的经济共同体,农耕文明与游牧文明从冲突走向融合,中华民族也由多元走向一体。四周融入中心的向内聚合不仅体现在经济领域的商贸往来,也鲜明地体现在政治领域中的政权更迭。自秦汉以来,中央集权、政治统一始终是中华民族政治的主流,边疆族群入主中原后也都积极维护中华民族大一统格局,都以统一天下为己任,都以中华文化的正统自居,从而产生了文化共同性。与用武力对外征服,中心向四周扩张的帝国模式相比,向内聚合机制具有突出的和平性。值得注意的是,向内聚合是少数民族主动融入中华民族的过程,具有突出的包客性。越是包客,超能得到认同,越是得到认同,越能维护统一,这又促进了中华文明的统一性,使中华民族共同体凝为一体、牢不可破。(摘编自张梧《准确把握中华民族共同体的形成机制》)材料二:中国在汉代走向精耕细作的小农经济,深刻影响了中国文明的形态与发展方向。中国思想演化的始发点是生生、生长,这必然与农耕生活有关。因为农耕之事。生长唯大,人们播下种子指望谷物生长。因而浇水施肥、改良土壤、深耕细作。中国人理解的存在之道,就是生长之道。从博弈论视角来看。“旋涡模式”是历史中国的生长方式,即四方族群不断聚集于中原而逐鹿中原,中原因此成为一个“旋涡”,将周边多族群、多文化卷入旋涡的博弈游戏中,历史中国得以在逐鹿中原的旋涡模式中不断生长扩大,并保持了文明的连续性。历代统治者逐鹿中原的动力,在于掌握了中原丰富的精神文化资源,就可以最大化地节省统治成本,达到最大化的统治利益。在中原精神资源中,最重要的是文字,掌握了文字也就掌握了历史的书写权,就有了文化上大一统的可能。中原最早发明和掌握了文字,以汉字为载体的思想系统,是当时中国最具优势的精神资源,正如许倬云所说,“这一文字成就,使商人拥有管理大型政治共同体的工具,也使商文化具有涵化其他同时代文化的重要资源”。周人之所以能够接续商人成为当时中国的领主,也是因为他们继承了商人拥有的文化资源。更重要的在于,象形的汉字。因其不以语音为中心,使用其他语言的所有其他族群都能够占有或分享汉字,这反而使汉字可以独立于中原语音而成为普遍共享的精神载体。这种开放性与可共享性,决定了争夺中原的各方势力都可以非排他性地使用这项资源,进而向周边不断辐射与扩展文明的影响力。中原的精神资源还体现在周代开创的天命观与大一统观念,两者都以皇天无亲、唯德是辅的天命无私原则,成为政治合法性获取的最低成本策略,也是最高收益策略,可以带来滚雪球效应。这样,中原的精神权力和合法性资源就成为天下群雄争夺的目标,“逐鹿中原”成为集体的理性选择。因此,中国之所以能维持长久存在、历经变化而不被解构,在于它有一种“通过自身的变化而把外部性转化为可以借力的力量”。中国不断地在变,从商人变成周人,从周人变成华夏族,从华夏经过秦汉的大一统整合变成“秦人”“汉人”,就像滚雪球一样将周边的族群与文化不断卷入、融合进原来的华夏共同体,生长壮大为一个核心明确、边缘模糊、可以无边生长的“文化中国”。(摘编自王凯歌《中华文明何以五千年不断流》)1.下列对原文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中国三级阶梯式地理结构,孕育了中华民族向内凝聚的统一性和对外开放的包容性。B.中原地带人多地少的生存困境,导致了以“地理依赖性”为特征的生产方式的形成。C.“旋涡模式”从博弈论的角度,探讨中国文明能够在不断发展中保持连续性的原因。D.如果周人没有继承商人拥有的文化资源,就不太可能接续商人成为当时中国的领主。2.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材料一和材料二都谈到了中华民族共同体不断向内凝聚、多元融为一体的特点,并且都认为农耕生活对这个特点的形成有深刻影响。B.材料一以茶马互市为例,论述了中国历史上中原地带不对外拓殖经济版图,而是在小农生产的条件下“高度内卷”的原因、结果和意义C.材料二指出,农耕生活实践影响着中国思想演化的始发点,自汉代走向精耕细作的小农经济,又深刻影响了中国文明的形态与发展方向。D.材料二认为,四方族群不断聚集于中原而逐鹿中原。使中原成为有着强大向心力的旋涡,这一旋涡以向心运动带动历史中国不断生长扩大。3.运用对比论证时,用作对比的事物必须有明确、统一的对比点。结合材料一的内容,下列选项与材料一中画线句子的内容,能构成对比论证的一项是()
A.古代罗马人重视吸纳“四围之优秀力量”为己用,当它在扩张中遇到比自己更先进的希腊文明时,曾对希腊文化顶礼膜拜。B.古代两河流域文明是因农业扩展到河谷地带,为解决农作物灌溉以及退潮后土地和水源再分配诸问题而产生的复杂社会组织。C.西欧文明所在的地中海地区因地形破碎而生存空间狭小,自古希腊时代起就已出现“人多地少”的矛盾,因而采取对外殖民的方式。D.古希腊文明的地理范围属于地中海气候,夏季高温而干燥,不利于需要高热高湿的作物如水稻和薯类的生长,因此农业生产不是很发达。4.根据材料一内容,下列选项对下面这幅图表的解读不恰当的一项是()
A.共同体模式是文明程度低的民族向文明程度高的民族不断聚合中形成的。B.帝国模式是强者用武力向四周弱者的扩张,因缺乏包容性而带有侵略性。C.共同体模式中,中心区域具有的坚实物质基础是让四周向其聚合的关键。D.两种扩展模式均有不同文明间的冲突,但主导者都是文明程度先进的一方。5.构成“旋涡”向心力的“精神资源”表现在哪些方面?请结合材料二简要说明。(★★★)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山前该有一棵树张者①这是个啥地方嘛,都是光秃秃的石头,裸山。②树不知道跑哪去了,草也难觅踪迹,花儿那些娇惯的美丽都躲在人们的记忆里了。③这是一个矿区,属于天山深处的神秘所在,一个不适合人类居住的地方。可是,由于找到了一种神秘的石头,兵团突然从三个建制团中抽调了近千人,集结到了这里,并起名506矿。506矿到底有什么矿?我第一次听到它的传说是在晚上熄灯后,我那刚上一年级的弟弟从被窝那边爬到我这头,然后对我耳语道:“你知道506矿是什么矿吗?”我问什么矿?他神秘地说“是铀矿。”铀矿是什么矿呢?弟弟又降低声音回答:“铀矿是造原子弹的。”④原子弹的赫赫威名谁不知道,于是,我们生活的地方就有了一种神秘色彩,哪怕是喝着苦泉水也不觉得苦了,因为我们的父母正干着一件天大的事情。⑤父母被调入矿山后,我们这些孩子就跟随着父母上了山,这样,一个简陋的学校就在山前用石头搭建了起来,屋顶用的是红柳枝和油毡。每天的上课铃声让正在开矿的父母们十分安心,只是他们开山的炮声却让我们十分惊恐。在炮声隆隆中上课,飞石砸在房顶上,如天神的战鼓。胡老师正领读课文《曹刿论战》:“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听到房顶的咚咚声,我们有一种身临其境的感觉,大家就会心一笑。胡老师也笑,望望房顶说,三而竭了,没事。同学们就哄堂大笑,疲惫的午后课堂突然就活泼了一下。胡老师是一个大学教授,发配到新疆就成了我们的小学老师。我们这些在绿洲出生的新疆兵团人的二代,通过胡老师了解到外面的大千世界。他坚持让我们每周写一篇作文,比方:《苦泉水》《戈壁滩》等。当他望着远方的戈壁和漫山遍野的石头让我们写《树》时,我们不干了,因为我们的眼前根本没有绿色,更别说树了。⑥有同学就喊,胡老师,我们山上连一棵树都没有,怎么写?胡老师就说,眼前没树,心中难道没有树吗?回家问问父母吧。⑦于是,同学们就写了很多不一样的树。有村口的大榕树,有门前的大槐树。我爹给我讲了老家的大桑树。他边讲边咽着口水,说起了小时候吃桑葚的故事,那些黑紫的甜蜜安慰了他童年的饥饿和贫困。父母们都是有故乡的人,他们来自五湖四海,为了屯垦戍边来到了新疆。他们每一个人心中都有一棵树,而每一种树都寄托着他们的乡愁。比方:写大槐树的父母是北京人,写大榕树的老家是福建人……我爹是河南人,他给我讲了门前大桑树的故事。⑧可是,我们这些土生土长的“兵二代”,眼前连一棵树都没有。我们望着窗外所有的石头,喊:“山前该有一棵树!”⑨我们是从山下绿洲来的,那里就有树。有沙枣树、白杨树……还有一棵最茁壮的胡杨树,就生长在胜利渠边上。水罐车从胜利渠给我们拉淡水,会从那棵孤独的胡杨树边路过。⑩那棵茂密的胡杨树孤独地生长着,在夏季它给我们带来一片巨大的绿荫,到了秋天,它那金黄的叶子展开来照亮了荒原。它是那么茁壮,又是那么孤独,美得却让人震撼。⑪那次关于树的作文课,让我们想起了那棵胡杨树,大家就齐声喊,把那棵胡杨树移到我们山前吧,让我们回家能找到路。⑫胡老师说:“山上没有水,树不能活。”⑬同学们喊:“山上没有树,人不能活。”⑭大家七嘴八舌地说,我们可以喝山上的苦泉水,用山下拉来的甜水浇灌。胡老师被我们打动了,眼眶有些红,下课时他没有和我们告别,就独自走了。⑮没想到,我们的无理要求有了结果。矿长派出了东方红拖拉机,拉着爬犁子,还派了一辆水罐车,要去为我们移那棵胡杨树了。胡老师让同学们坐上了水罐车,下山去看移树的过程,让同学们好好观察,要写作文。⑯那棵美丽的胡杨树将移到我们的山前,成为我们的故乡树。从此,我们的心里也有一棵大树了,无论将来走到哪里,那棵树都会存在。无论我们走多远,那棵树都会在山前指引着我们回家。那棵胡杨树还没有生叶,只有一些似是而非的萌芽。但我们知道它会有枝繁叶茂的那一天。大人们沿着胡杨树四周挖了一个大圆圈,然后那圆圈越挖越深,挖了一个很大的坑。树根终于露了出来,大人们就用稻草绳把带土的根部绑成了一个大圆球,再然后用撬杠和拖拉机拉动大圆球,让它滚上大爬犁。⑰它实在太高大了,树根那个大圆球和树干被捆在爬犁子上,有一半树枝还拖在地上。拖拉机拉着爬犁在前,累得直冒黑烟。装满了甜水的水罐车跟在后面,整个队伍开始向山上移动,远远望去像一个送亲的队伍。⑱胡杨树被运上山后,就栽在我们小学校操场中央。如果你上山,很远就能看见它。它高高地耸立着,成了上山者的路标。坐在教室里依窗而望,也能看到它伟岸而又粗壮的树干,这让我们安心,给我们带来希望。栽树的时候全矿的人都来了,那简直就是一个节日。人们眼巴巴地望着从水罐车内放出的甜水浇灌它,用舌头舔着自己干裂的嘴唇。⑲一口水只能解一时之渴,一棵树却能带来永远的绿荫。(有删改)6.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孩子们提出要移植胡杨树,虽然胡老师很感动,他先离开了,是为了想办法满足孩子们的愿望。B.文中描写胡杨树时,反复使用“孤独”一词,强调了孩子们对胡杨树的同情,使后文写移植显得合情合理。C.“山上没有树,人不能活”,简短有力的话语,是矿区恶劣环境的侧面显现,也是孩子们内心世界的呐喊。D.胡杨树被栽种到校园,全矿的人都来看栽树,因为不仅是孩子,成年人同样需要一棵树,这是人们对崇高精神的共同追求。7.下列对小说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小说开头先以口语化的问句起笔,再以拟人的手法形象地描写了矿区的自然环境,渲染氛围,为下文移植胡杨树做铺垫。B.小说以我与弟弟的对话交代了506矿的重要性,为故事铺展出时代背景,也避免了平铺直叙的乏味,笔法灵活,富有趣味。C.小说描写胡老师领读《曹刿论战》的情节,看似闲笔,却由开山炮声自然引出了孩子们的课堂,写出了师生们痛苦无奈的心态。D.小说用“我们”儿童视角叙述故事,使读者产生真实感;在平缓的叙述中穿插多处抒情议论,凸显了作品的内在意蕴。8.文章围绕“树”展开叙事,环环相扣,见事见情,请结合文本分析“我们”对树的情感变化过程。9.小说标题“山前该有一棵树”,作者张者曾说“树,不仅仅是遮荫那么简单”,请结合文本分析山前为什么该有一棵树?二、文言文阅读(★★★)阅读下列的文言文,完成小题。材料一:嗟乎!师道之不传也久矣!欲人之无惑也难矣!古之圣人,其出人也远矣,犹且从师而问焉;今之众人,其下圣人也亦远矣,而耻学于师。是故圣益圣,愚益愚。圣人之所以为圣,愚人之所以为愚,其皆出于此乎?爱其子,择师而教之;于其身也,则耻师焉,惑矣。彼童子之师,授之书而习其句读者,非吾所谓传其道解其惑者也。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或师焉,或不焉,小学而大遗,吾未见其明也。巫医乐师百工之人,不耻相师。士大夫之族,曰师曰弟子云者,则群聚而笑之。问之,则曰:“彼与彼年相若也,道相似也。位卑则足羞,官盛则近谀。”呜呼!师道之不复可知矣。巫医乐师百工之人,君子不齿,今其智乃反不能及,其可怪也欤!(韩愈《师说》节选)材料二:子厚少精敏,无不通达。逮其父时,虽少年,已自成人,能取进士第,崭然见头角。众谓柳氏有子矣。其后以博学宏词,授集贤殿正字。俊杰廉悍,议论证据今古,出入经史百子,踔厉风发,率常屈其座人。名声大振,一时皆慕与之交。贞元十九年,由蓝田尉拜监察御史。顺宗即位,拜礼部员外郎。遇用事者得罪,例出为刺史。未至,又例贬永州司马。居闲,益自刻苦,务记览,为词章,泛滥停蓄,为深博无涯涘。而自肆于山水间。元和中,尝例召至京师;又偕出为刺史,而子厚得柳州。既至,叹曰:“是岂不足为政邪?”因其土俗,为设教禁,州人顺赖。其俗以男女质钱,约不时赎,子本相侔,则没为奴婢。子厚与设方计,悉令赎归。其尤贫力不能者,令书其佣,足相当,则使归其质。观察使下其法于他州,比一岁,免而归者且千人。衡湘以南为进士者,皆以子厚为师,其经承子厚口讲指画为文词者,悉有法度可观。其召至京师而复为刺史也,中山刘梦得禹锡亦在遣中,当诣播州。子厚泣曰:“播州非人所居,而梦得亲在堂,吾不忍梦得之穷,无辞以白其大人;且万无母子俱往理。”请于朝,将拜疏,愿以柳易播,虽重得罪,死不恨。遇有以梦得事白上者,梦得于是改刺连州。呜呼!士穷乃见节义。今夫平居里巷相慕悦,酒食游戏相徵逐,诩诩强笑语以相取下,握手出肺肝相示,指天日涕泣,誓生死不相背负,真若可信;一旦临小利害,仅如毛发比,反眼若不相识。落陷穽,不一引手救,反挤之,又下石焉者,皆是也。此宜禽兽夷狄所不忍为而其人自视以为得计闻子厚之风亦可以少愧矣。(韩愈《柳子厚墓志铭》节选)10.材料二画波浪线部分有三处需断句,请写出序号。此宜A禽兽B夷狄所不忍为C而其人自视D以为得计E闻子厚之风F亦可以G少愧矣。11.下列对材料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句读,指断开句子的知识。一句话中间的停顿称为句,一句话后面的停顿称为读。B.巫医,古代巫和医不分,故并举。巫主要以祝祷、占卜等为业,也为人治病。C.进士,古代科举殿试及第者之称,是科举考试最高功名,前三名为状元、榜眼、探花。D.司马,官名,唐朝州设司马,作为刺史的佐官,实际并无职权,多用于处置贬官或安置闲散官员。12.下列对原文内容概括与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材料一以议论为主,阐述了从师学习的重要性,并运用对比的手法,批判士大夫耻学于师的风气。B.材料二夹叙夹议,高度赞扬了柳宗元文章与品德,也表现了韩愈与柳宗元之间深厚的情谊。C.柳宗元不忍刘禹锡被派到播州,上疏讲述具体情况,愿和他替换,因此刘禹锡得以到连州做司马。D.柳宗元才华横溢,精通经史典籍,在出仕被贬后,他也并未消沉,而是刻苦为学,写诗作文。13.把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是故圣益圣,愚益愚。圣人之所以为圣,愚人之所以为愚,其皆出于此乎?(2)其俗以男女质钱,约不时赎,子本相侔,则没为奴婢。14.材料二多方面赞颂了柳宗元的为人品格,请结合材料概括说明。三、诗歌鉴赏(★★★)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下面小题。江城子•十年生死两茫茫苏轼十年生死两茫茫,不思量,自难忘。千里孤坟,无处话凄凉。纵使相逢应不识,尘满面,鬓如霜。夜来幽梦忽还乡,小轩窗,正梳妆。相顾无言,惟有泪千行。料得年年肠断处,明月夜,短松冈。15.下列对这首词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这是苏轼为悼念原配妻子王弗而写的一首悼亡词,“尘满面,鬓如霜”寥寥数字,刻画的是外部形象,却表现出丰富复杂的思想感情。B.“无处话凄凉”既是诗人自己无法向千里之外长眠地下的爱妻诉说,亦包括亡妻亦无法向千里之外的诗人诉说凄凉在内。C.整首诗歌以“梦”为线索,上片写实,下片记梦,用语浓墨重彩,抒写出对亡妻的情意缠绵,字字血泪,情调凄凉哀婉。D.这首诗是记梦诗,李白的《梦游天姥吟留别》也是通过记梦来写实,表达诗人对现实生活的真实感受。16.将苏轼的《江城子》与李白的《梦游天姥吟留别》抒发的感情进行比较,试简要分析两首诗歌表达感情的不同。四、名篇名句默写(★★)17.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1)《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中,面对孔子的询问,曾皙描绘了在大自然里沐浴迎风的闲适情景的两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2)《桂枝香·金陵怀古》一词中,词人感叹六朝的历史像流水一样逝去,并未曾给当朝的人留下教训和反思的诗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3)张孝祥认为自己在岭外的官场生涯内心坦荡,在《念奴娇·过洞庭》中以比喻形式来抒写自己内心高洁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五、语言文字运用(★★★)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中国龙文化历史悠久,A。在中国古代的神话传说中,龙或作为B的创世之神,齐名盘古;或参与了伏羲女娲的婚配,繁衍人类;或帮助黄帝打败蚩尤,一统天下;或协同大禹治理江河,泽及后世。鉴于我国神话传说与历史起源难以隔离的关系,可以说,所有的C、华夏儿女,都蒙受过龙的福祉。在古代社会,龙是中华民族大融合的参与者和见证物,龙的精神体现了团结凝聚的精神;同时,龙又被奉作水神,总司灵泽,因此,龙的精神又包括了造福苍生的精神。进入现代社会之后,龙逐渐由神物演变为吉祥物,有着腾飞、振奋、开拓、进取等寓意,因此,龙的精神,又增添了踔厉前行,奋发有为的内涵。①中国是龙的家园,龙文化早已渗透到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②不管是工艺美术、建筑名胜、歌舞影视,还是婚丧礼仪、服饰冠履、岁时节令,龙都占据着醒目的位置,展现着独特的民族文化底蕴。③适逢龙年,作为“龙的传人”,当秉承龙的精神,弘扬纵横江天,浩然宇内的民族大气。④18.请在文中横线处依次填入恰当的成语。19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电子商务平台服务提供合同
- 5G通信技术应用开发服务合同
- 融资合同补充说明模板范文
- 商业房产交易居间合同范本
- 粮食仓储建设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
- 2025年钛锌板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
- 2025-2031年中国便利店零售行业市场深度分析及投资规划建议报告
- 2025年万能开关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
- 中国中型拖拉机行业发展潜力预测及投资战略规划报告
- 2025年套装文具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
- 第1课+古代亚非【中职专用】《世界历史》(高教版2023基础模块)
- 赵尚志爱国主义教育班会
- 产品生产技术方案
- 《陶瓷模型制作》课程标准
- 异位妊娠的临床表现医学课件
- 《卖火柴的小女孩》的语文说课课件
- 经济数学基础(高职)全套教学课件
- 员工工作失误给公司造成损失赔偿的制度
- 石材幕墙维修方案
- 人工智能导论-课件 第1章 人工智能的前世今生
- 当那一天来临混声合唱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