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汉语考研-王力古代汉语笔记(通论-复习重点-练习题及答案)_第1页
古代汉语考研-王力古代汉语笔记(通论-复习重点-练习题及答案)_第2页
古代汉语考研-王力古代汉语笔记(通论-复习重点-练习题及答案)_第3页
古代汉语考研-王力古代汉语笔记(通论-复习重点-练习题及答案)_第4页
古代汉语考研-王力古代汉语笔记(通论-复习重点-练习题及答案)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49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古代汉语笔记,根据王力得书整理得

一、填空:

1、汉语字典得编排方式主要有三种:

A、按音序排列。现在通行按照汉语拼音字母次序排列(汉语拼音方案);古代按照平水韵106韵排列(上、下

平声各15韵,上声29韵、去声30韵,入声17韵)。

B、按部首与笔划排列。同一部首得字归在一起,部首得先后以笔划多少为序;同一部首内,字得先后以笔划多

少为序。笔划相同时,在按起笔得笔形排列。一般就是把起笔分成点(、)、横(一)、直(I卜撇(,)四种或点、

横、直、撇、折(1)五种依次排列。

C、按编码排列。通行得就是四角号码检字法。汉字方形有四个角,角得形式共十种,用0至9代表。角得顺

序就是左上角、右上角、左下角、右下角。每字得四码。

2、《康熙字典》张玉书、陈廷敬等编,在明代梅膺祚《字汇》与张自烈《正字通》基础上编成。按照部首排

列,分成214部,在按十二地支分十二集,每集分上中下三卷。释字体例先音后义。先列主要韵书得反切,再释

义,每义引古书为证。

3、王引之《字典考证》、王力《康熙字典音读订误》,进行纠正。

4、《中华大字典》陆费逵、欧阳溥存主编,1915年中华书局。部首排列,注音用《集韵》得反切,还加注直音。

5、《辞源》1915商务印书馆,陆尔奎、方毅等人编写,就是近代出版最早得以语词为主,兼顾百科常识得大辞

书。部首排列法,沿用《康熙字典》214部首。注音反切,全部采用清代李光地《音韵阐微》得改良得反切。

基本奠定了汉语现代词典得编纂体例格局。1958年修订为“以语文为主,百科为辅”得工具书,吴泽炎、黄秋耘。

刘叶秋负责。采用汉语拼音字母与注音字母注音,采用《广韵》得反切。

6、《辞海》1936中华书局编印,舒新城、沈颐,张相主编。1958年修订为综合性辞书。舒新城、陈望道主持。

7、东汉许慎《说文解字》,中国文字学奠基之作,第一部系统完备得字典,分析小篆字形。宋代徐铉采用孙恤

《唐韵》校订过。清代黎永春得《说文通检》。徐濒《说文解字注笺》

8、清代研究《说文解字》得四大家:段玉裁《说文解字注》、桂馥《说文解字义疏》、王筠《说文句读》、朱

骏声《说文通训定声》。

9、清代阮元《经籍誓诂》,一部专门收集唐前各种古书注解得字典。韵母排列法,以平水韵一韵一卷。还有

清代刘淇《助字辨略》,何乐士《古代汉语虚词通释》。

10、清代王引之《经传释词》(古声母排列)与近人杨树达《词诠》(注音字母),解释虚词。

11、近人张相《诗词曲语辞汇释》,1953中华书局,研究诗词曲中特殊词语得一部专著。

12、古代汉语以单音词为主,现代以复音词主要就是双音词为主。单变复主要有三种情况:

A、换成完全不同得词.B、加上词头词尾。C、用两个同义词作为词素合成。

13、单纯得复音词,绝大部分就是联绵字。文字学主要凭字形辨别本义。

14、文字得创造时期,象形就是最基本得原则。

15、隶书就是汉字演变史上得重要转折点,就是古文字与今文字得分水岭。

16、押韵分为三种:A、句句押韵。B、隔句押韵。-一般就是奇句不押韵,偶句押韵。如《诗经》C、交韵。奇

句与奇句押韵,偶句与偶句押韵

17、《诗经》押韵主要格式:隔句押韵得句尾韵;首句入韵而后隔句押韵得句尾韵。

18、古韵指上古时代主要指先秦得韵部,现在被分为三十部。《诗经》押古韵。段玉裁《六书音均表》、江有

诰《诗经韵读》、王念孙《诗经群经楚辞韵谱》

19、注解古书开始于汉代。

20、注解常见得情况有下列四种:

A、释词。B、串讲。把一句或几句连串起来讲解。C、通释全章大意。使文章得意义更为明确。

21、常见古书术语:A、曰、为、谓之。被释词放于其后.不仅用来释义,且用于分别同义词或近义词得差别。

B、谓。被释词放于其前。以具体释抽象,或以一般释特殊。谓之,被释词放于其后C、貌。于动词或形容词

后。被释词往往表示某种性质或状态得形容词。等于“…得样子D、犹。释者与被释词往往就是同义或近

义关系。等于“等于说上面单纯用于释义。E、之言、之为言。必然就是“声训”除了释义外,释者与被释词

有时就是同音关系,有时就是双声叠韵得关系。F、读为、读曰。用本字来说明假借字。G、读如、读若。一

般用来注音。有时说明假借字。

22、唐人为汉下其她古书注释。唐代司马贞《史记索隐》与张守节《史记正义》;唐代李善注与五臣注萧统

《文选》。南朝宋裴松之得《三国志》注。

23、郭象注与成玄英注《庄子》.

24、如字,通常表示在特定得上下文里这个字要按照它本来得读音读。有时一个字下注“如字”,又注别得反切

或直音,表明这个字在特定得上下文里传统有不同得读法。

25、古书常常有一字异读得情况。不同得读音往往表示了词义或词性得不同。异读有时只就是音调得差异,

有时不仅就是声调、词义上得差异,还有词性上得转变。

26、利用四声区别词义与词性,就是汉语得特点之一。

27、朱熹:《周易本义》、《诗集传》、《大学章句》、《论语集注》、《孟子集注》、《中庸章句》、《楚辞集注》等。

28、清代陈奂《诗毛氏传疏》、马瑞辰《毛诗传笺通释》、刘宝楠《论语正义》、焦循《孟子正义》、王先谦

《庄子集解》、郭庆藩《庄子集释》。

29、阮元为《十三经注疏》作《校勘记》。清代王念孙《读书杂志》、王引之《经义述闻》、俞槌《古书疑义

举例》。

30、姚鼐《古文辞类卷》把文章分为十三类。

31、古代断句用“、”作为标志。语意未完而需要停顿得地方,点于两字之间。句终在字得旁边。错误因为三

种情况:意义不明、语法不明、音韵不明。

32、《诗经》就是赋得远源,《楚辞》就是赋得近源。主要特点铺陈事物。

33、明代徐师曾《文体明辨》分赋为古赋、俳赋、律赋、文赋四种。

A、汉代为古赋,乂称辞赋。一般较长,多用问答体得形式,韵文中夹杂散文,句式以四六言为主。

B、六朝赋就是俳赋,又叫骈赋。篇幅短小,用韵。骈偶、用典,实际为押韵得骈体文。

C、律赋,就是唐宋时代科举考试所采用得…种试体赋。押韵严格限制,由考官命题,出八个韵字,规定八类韵

脚,所以说八韵律赋。甚至押韵词序、平仄也有规定。字数有限制,不超过四百字。

D、文赋,受古文运动影响而产生。中唐后,古文家得赋逐渐以散代骈,句式参差,押韵随意。不重铺排与藻饰,

用散文方法写赋,贯穿散文得气势,重视清新流畅,十分接近散文。

34、赋得结构:前面有序,中间为赋,后有“乱”或“讯”等。

35、古汉语得修辞方法:A、稽占:援引占人得事迹来证实自己得论点。叙述一些历史事实,有正反两面。B、

引经:正面援引古代圣贤得言辞。C、代称。a、以事物得特征或标志代指。如“二毛”.b、以部分代全体。

如“风雅c,以原料代成品。如“鱼网”。d、以具体代抽象。如“丝竹”。e、以地代人。如“彭泽”。f、以官

代人,表尊重。如“王右军g、专名用作通名。如“扁鹊h、割裂式得代称。如“吞舟”。D、倒置,词序颠

倒为了修辞押韵。E、隐喻,没有比喻词。F、迂回,一种隐晦难懂得修辞手法。作者不直言,而转弯抹脚地说

出。G、委婉,委婉曲折地把意思表达出来,外交辞令与谦词属于委婉语。H、夸饰,一种极度形容语,使语言增

加生动性。

36、唐后诗歌分为,古体诗与近体诗,近体诗又叫今体诗,古体诗又叫古风。超过八句得叫做排律。绝句分为

古绝与律绝。古绝一般只限于五绝。

37、四言诗句式-一般为二二,五言诗为二三,七言诗为四三。

38、句句入韵得诗歌,因相传汉武帝作柏梁台,与群臣共赋七言联句,句句入韵,故名柏梁体。如曹丕得《燕歌

行》。

39、《文心雕龙•声律》提至IJ“声律”得问题,南朝沈约发明四声,写作《四声谱》。

40、三平调就是古风得专用得形式,就是古风得特点之一。律绝•般截取律诗得首尾两联。

41、清代戈载《词林正韵》分为十九词韵部,用《集韵》得韵目。

42、曲有南曲北曲之分。北曲有杂剧与散曲。散曲有小令与套数两种形式。

43、元代周德清根据北曲写成《中原音韵》分平水韵为十九韵部。

二、名词解释。

1、直切:用同音字来注音,如“根,音跟

2、反切:就是用两个字合注一个字得音,称为“某某切”或“某某反”(唐前),上字取声母。下字取韵母合声调,合

称被注字得音。如“毛”,“莫袍切《康熙字典》用此法。

3、偏义复词:古代汉语中得一种复音词,用两个单音得近义词或反义词作为词素组成,其中一个词素得本来意

义成为这个复音词得意义,而另一个只就是作为陪衬。如“有缓急,非有益也。"“缓急''指得就是“有急”,"缓'’字

无意义。

4、本义:词得本来意义。如,向,本来得意义就是“向北得窗户”。

5、引申义:从本义“引申”出来得,即从本义发展出来得意义。,向,本来得意义就是“向北得窗户”。引申意义就

是“朝着”、“对着”。直接引申就是从本义直接派生出来得意义。间接引申就是由直接引申而再引申出来得

意义,与本义为间接关系。

6、假借义:如同朱骏声所说就是“本无其义,依声托字”,与本义不相。如解通邂(解逅即邂逅)。

7、六书:许慎得《说文解字》认为汉字形体得构造有六种:象形、指事、会意、形声、转注、假借。只有象

形、指事、会意、形声就是造字之法,转注、假借为用字之法。

A、象形:把事物轮廓或具有特征得部分描画出来,构成•个字,如日、月。B、指事:用记号指出事物特点得造

字方法。如上、下、本、末、亦、刃。C、会意:就是由两个或两个以上得形体组成,把它们得意义组合成一

个新得意义得造字法。常常就是两个象形字得结合,如及。D、形声:就是由意符(也叫形符)与声符两部分组

成得,意符表示意义范畴,声符表示读音类别,如江、沐。意符相同得形声字意义上大都合意符所标示得事物

或行为有关.如贝与财物有关,言与言语有关,心与心理有关。E、转注:说法不一F、假借:“本无其字,依声托

事”,如“令”本为“发号”得令,后来借用为“县令”得令。

8、古今字:由于历史得发展,汉字得演变,产生乐一个新得字代表一个字得一个或者儿个意义,分担那字部分得

意义,那么前一个字为古字,新产生得字为今字。如“责'’,其“债务”等意义已经为“债”所替代,但“贡任”等意义担

任着,故而两者为古今字。

9、异体字:由于时间或地狱得关系,人们为同一个词造出两个或更多得字来代表它,形成乐形体结构相差较大,

意义完全相同,在任何情况下都可以互换得字,如睹貌。

10、简繁字:由于人们改革汉字,进行简化而产生得现象,简化字要比繁体字得书写简单,笔画较少,往往就是一

对-得关系,也有一对多得情况。今天所用得许多简化字就是历代相传下来得。如礼褴、气氟等。有些简化

字与繁体字之间词义毫不相干,因为同音而被采用。如后彳发、适遹、征征、余绘。

11、判断句:以名词或名词性得词组为谓语,表示判断。在古汉语中一般不用判断词"就是”,而就是在谓语后用

语气词“也”来帮助判断。如“堇狐,古之良史也”。有时在主语后用语气词“者”表示提顿。现代汉语中主谓之

间一般用“就是

12、叙述句:以动词为谓语、叙述人或事物得行动变化得句子。

13、否定句:表示否定得句子。必须有否定词,古代汉语中否定词可以就是副词“不”、“弗"、“毋"、“勿"、“未"、

“否”、“非”,可以就是动词如“无”,可以就是代词如“莫

14、词类活用:在古代汉语中有些词临时改变词性,如名作动、形容词作如动词,名词作状语,动词作状语等等

情况。如“秦师遂东

15、韵母:指一个音节中除声母以外其她因素得总与,包括韵头、主要元音与韵尾。

16、韵:只指主要元音与韵尾(如果有得话)。

17、诗韵:韵头不同而韵相同得字如干、满、南、叹可以互相押韵,这些互相押韵得字放在同样得位置上就构

成诗韵。

18、韵脚:韵头不同而韵相同得字如干、满、南、叹可以互相押韵,这些互相押韵得字放在同样得位置上就构

成诗韵。汉语诗韵一般放在句尾,习惯上叫韵脚。

19、韵例:就就是关于用韵得格律:什么地方用韵,什么地方不用韵与怎样用韵。

20,换韵:不一韵到底,中途变换成不同得韵押韵得押韵方式,交韵得情况不就是。

21、天籁:民歌随口而唱,随口用韵,随时换韵得情况。

22、叶韵:古人为了说明《诗经》得押韵与谐,认为某字就是改读某音,就就是“叶韵”,或称“叶句”(叶,同"协”,

与谐之意)。

23、叶音法:一种应该否定得注音法。古人认为押韵可以临时改变读音,以求与谐,没有根据。

24、双声:两个字得声母相同,如现代汉语中“珍珠”,“微妙”在先秦就是双声。

25、叠韵:两个字得韵母相同,韵头不同也可以,如现代汉语中“光芒”。

26、古音通假:古代汉语书面语言里同音或音近得字得通用与假借•或本有其字,或本无其字,借用同音近音

字表示,两个字本来形体不同,意义不同。如“蚤起”,蚤通早。

27、三十六字母:传统认为,有三十六字母,字母指声母,古代没有拼音字母,只好找出三十六个汉字作为声母得

代表,如见溪群疑等,反映了唐宋时期汉语声母系统得情况。而上古得声母现在研究为三十二个,被分为牙音、

舌音、唇音、齿音、喉音、半舌、半齿。

28、连绵字:由两个音节连缀成义而不能分割得词,或有双声叠韵得关系,如玲珑、徘徊、参差,或没有,如娱蚣、

她婢,或同音相重复,如匆匆、津津。

29、疏:由于时代得变迁,前人得注解已经不再容易理解,出现了一种新得注解,作者不仅解释正文,还给前人得

注解作注解,成为“疏”,也叫“正义”。《十三经注疏》中得《诗经》就就是汉代毛亨传,汉代郑玄笺、唐代孔颖

达等正义。传指阐明经义,笺指补充与订正毛传得意思。

30、《十三经》:《周易》、《尚书》、《诗经》、《周礼》、《仪礼》、《礼记》、《春秋左传》、《春秋公羊传》、《春

秋谷梁传》、《论语》、《孝经》、《尔雅》、《孟子》。《十三经注疏》多为汉朝或魏晋人得注。

31、衍文:校勘学术语,简称“衍”,也叫“衍字”。用来指明古籍中多出了文字得现象。如,“汉水以为池;水,字衍”。

32、脱文:校勘学术语,简称“脱”,也叫“脱字”。用来指明古籍中脱落了文字得现象。如“,孔世家云:顺然而

长”““孔吓脱'子'字"。

33、韵文:指有韵得文章,有完全得韵文,也有不完全得韵文。

34、平水韵:隋朝陆法言得《切韵》分为206韵,过于细,唐代规定相近得韵可以同用。南宋平水刘渊,将同用

得韵合并,成107韵,后人渐为106韵,被成为平水韵,一般叫“诗韵”。

35、平仄;近体诗最重要得格律因素,在诗与韵文中构成•种高低长短相互交替得节奏,即所谓得“声律阴

平、阳平就是平声,上声、去声、入声为仄声。古代得入声现在转入其她三声中。

36、黏:上联得对句与下联得出句得平仄类型必须就是同一大类得。失黏:诗歌中不合乎黏得规则得现象。

37、对:每联得出句与对句必须就是相反类型得。也就就是对句得平仄对立。失对:诗歌中不合乎对得规则得

现象。

38、孤平:诗歌中除了韵脚之外只剩一个平声字。就是律诗得大忌。

39、拗句:不依照一般得平仄得句子,即该用平声得未用平声,该用仄声得未用仄声。拗救:诗人对于拗句,往往

用“救”,就就是一个句子该用平声得地方用了仄声,则在本句或者对句得适当位置,把该用仄声得字改用平声,

以便补救。合起来叫作拗救。

40、对仗:诗歌特别就是近体诗中,句法结构相同得语句相为对仗,这就是正格。另外又一种情况,只要求字面

相对即词类相同,不要求句法结构相同。对仗一般平仄相对。同类得词相对就是工对。

41、合掌:一联对仗出句合对句完全或者基本同义,就是诗家得大忌,叫做“合掌”。

42、流水对:对仗中得特殊类型。相对得两句之间得关系不就是对立得,而就是一个意思连贯下来,也就就是

说出句与对句不就是两句话,而就是一句话。如“即从巴峡穿巫峡,便下襄阳向洛阳

43、借对:对仗中得特殊类型。-个词有两种以上得意义,诗人在诗中用得就是甲义,但就是同时借用它得乙

义或丙义,来与令一词相对。如“岐王宅里寻常见,崔九堂前几度闻取“寻常”本为“平常”之意,但又为古代测

量单位,借对数目。

44、填词:词初称为“曲子词”,了解音乐得词人按照乐谱得音律节拍来写词,称为填词或倚声。

45、词调:本指写词时所依据得乐谱,后指把前人每一种词调得作品得句法合平仄分别加以概括,从而建立得

各种词调得平仄格式。

46、杂剧:一种带科(动作)白(道白)得歌剧,唱词往往就是剧中人唱。只有套数,没有小令,一个套数称为一折,

全剧通常四折,有时加上一个楔子。散曲:不就是戏剧,没有科白,与词得性质相近。

47、小令:散曲得一种,等于一首单调得词。套数:由两个以上得同一宫调得曲子按照一定规则连缀起来得套

曲。

48、赘韵:曲中不必用韵得地方用韵。

49、衬字:曲律中在规定得字数之外所添加得字,或者加在句首,或者加在句中,但不能加在句尾。

复习方法A、熟悉课文,每一句话都要会翻译,每一个字都要会解释;B、注意特殊句型,如宾语前置、被动句

等;C、注意字词得特殊用法,如名词作动词,名词作状语,使动用法,意动用法等等;D、注意关键词语得古义、

本义、特殊意义,尤其就是不同于现代汉语得意义.

二、常用词部分复习要点上册

(一)怎样查字典辞书:

1、字典排列方法:A、按音序排列;B、按部首与笔画排列;C、按号码排列。

2、《康熙字典》作者,成书年代,214个部首,先注音,后释义。

3、《康熙字典》得注音方法:反切法、直音法、叶(xi6)音法;掌握每种注音方法得概念。认识至犷叶音法”就是

一种不科学得注音方法,应当批判与否定。

4、《助字辨略》得作者就是(),收字()个,按()分卷,依()排列。

5、《经传释词》得作者就是(),收字()个,全书分()卷,按()排列。

6、《词诠》作者就是,其她虚词著作有裴学海得《》,对唐以后汉语词汇进行研究得著作有张相得《》。

(二)汉字得结构与发展

1、什么就是“六书”?实际上汉字得结构只有四种,假借就是用字方法,至于转注,很难作出定论。

2、记住许慎在《说文解字•叙》中对“六书”得解释,即:“一曰指事,……;二曰……»"

3、记住“象形、指事、会意、形声”得概念与书上得古字形。4、什么就是“亦声”?

5、记住书上举例得字,如:“难、权、而、忘”等字得本义。

6、掌握古今字、异体字、繁简字得概念与例字。

(三)古今词义得异同

1、关于古今词义得异同概括起来有三种情况:(问题:古今词义得异同有哪些情况?)

(1)古今意义基本未变:如:“马、牛、羊、山、水''等;(2)古今意义完全不同得:如:“绸”古代得意义就是“缠绕”,

现代得意义就是“丝绸”;"该'‘古代得意义就是“完备”,现在就是“应当(3)古今词义有同有异得。如:……

2、古今词义范围得差异有:(问题:从词义范围瞧,古今词义得不同有哪些?)

(1)词义得扩大,如“菜”,古代专指植物类蔬菜,现在包括肉、蛋之类;再如“睡”,古代指坐着打盹,现在指一般得唾

觉。(2)词义得缩小,如“宫”,上古泛指房屋,现在指少数公共场所。再如“瓦”,古义比今义要广,古代指陶制品,

现在房屋上得建筑材料。(3)词义得转移,如“暂”,古代就是指狗突然向人袭击,今义指时间短暂;再如“汤”,本义

指热水,现在指菜汤、米汤之类。

3、词义感情色彩得差异有哪些?

答:(1)古代就是褒义,现在就是贬义得:如“复辟”,古代就是“恢复君位”,现在就是说“开历史倒车”;再如:“爪牙”,

古代指“勇猛得得力助手”义,现在就是“走狗”。(2)古代就是贬义,现在就是褒义得:如“锻炼”,古代就是玩弄法

律诬陷别人得意思,现在指“练习、磨炼”,就是褒义。(3)有得中性词,后来有了褒贬色彩:如“谤”,古代指“议论”,

中性;现在指“诽谤”,贬义。

4、从词义轻重得情况:⑴有些词,古义轻,今义重。如“诛”,最初只有“责备”得意思,后来就是“诛杀”得意思。(2)

还有写词,古义重,今义轻。如“感激”,古义就是“愤激”得意思,现在一般就是“感谢”义。

5、古代汉语以单音词为主;如“消息”,古代就是“消长”得意思,再如“睡觉”,古代就是“睡醒”得意思。

(四)词得本义与引申义

1、什么就是词得本义?

答:所谓词得本义,就就是词得本来意义,但不一定都就是原始意义。

2、汉字就是表意体系得文字,它得形体结构与意义有密切关系,因此,历来文字学家都就是从字形入手探求词

得本义,东汉人()就就是这样做得,她得《》就就是一部讲本义得书。而她讲本义得办法就是().

3、如:“斤、戒、刃、遹、臣"四字:掌握这四个字得本义与造字方法;另有“臣、望、临、卧”四字,掌握这四个

字得本义与造字方法。4、所以,探求词得本义时,不仅要分析字形,还必须要有语言材料来加以证实,这就是检

验本义就是否可靠得重要依据。

5、什么就是引申义?答:所谓引申义,就就是从本义引申出来得意义,它就是造成一词多义得根本原因。

6、从本义与引申义得关系瞧,可以分为两类,一类叫直接引申,一类叫间接引申;

7、直接引申就是指从本义直接派生出来得意义:如“月”,本义就是月亮,引申为时间单位“月”。再如“城”,本义

就是“城墙”,引申为“城市”1>

8、间接引申就是有直接引申而再引申,即所谓“辗转为它训”。如“朝”,本义就是早晨,引申为“朝见”,再引申为

“朝廷”,再引申为“朝代”。再如“任”,……。

9、从本义与引申义所表示得内容瞧,由具体到抽象,由个别到一般,就是本义发展为各种引申义得基本方式:

如“网、踵、市、特”四字,掌握这四个字得本义与引申义。

(五)词类得活用

1、什么就是使动用法?答:所谓使动用法,就是指谓语动词具有“使宾语怎么样'’得意思。

2、掌握动词得使动用法、形容词得使动用法、名词得使动用法得例子,即理解其意义,见到“使动用法”得词,

能够识别出来。

3、什么就是意动用法?答:所谓意动用法,就是指谓语动词具有“认为(或以为)宾语怎么样”得意思。这种意动

用法只限于形容词与名词得活用,动词本身没有意动用法。

4、掌握书上出现得每一个例子,体会名词得意动用法与形容词得意动用法得意思,学会识别意动用法得词。

5、掌握P281——282页“名词用如动词''得例子。

6、名词用作状语有几种情况?答:(1)表示方位与处所;如:……(2)表示工具与依据;如:……(3)表示对人得态度;

如:……(4)表示比喻,如:…….(回答问题时,要适当举一、两个例子。)

7、掌握P282——284页“名词作状语”得例子。

8、名词活用得条件有哪些?(即:判断词类活用得依据有哪些?)答案在P284——287页。

(六)古代汉语得词序

1、古代汉语宾语前置有几种形式?

答:有以下一些形式:(1)疑问句中,疑问代词作宾语,宾语前置,如:……。(见P288)(2)否定句中,代词作宾语,宾语

前置,如:…….(见P290)(3)一般句子中,代词用“之、就是”等代词复指,如:…….(见P292)(4)介词宾语前置:

如何以知之。一以当十。等等。

(注意:本节得每个例子都要好好瞧•遍,瞧懂,理解。)

(七)古代汉语得判断句:

1、古代汉语得判断句有哪些形式?

答:主耍有四种形式:(1)两个名词性词组并列,如:荀卿,赵人。(2)不用判断词,句末有语气词“也”,如:张骞,汉中人

也。(3)主语用代词"者''复指,如:陈轸者,游说之士。(4)主语用代词“者”复指,句末有语气词“也”,如:陈胜者,阳

城人也。

(注意:本节得每个例子都要好好瞧一遍,瞧懂,理解。)

2、古代汉语也常常出现“就是”字,但它往往不就是判断词,而就是代词。“就是”作为判断词来用,汉代肯定就

有了。

3、古代汉语判断句得特点有哪些?

答:⑴不用判断词“就是"。(2)句末往往有语气词“也”。(3)往往用代词“者”复指主语。

(八)古代汉语得被动表示法

1、古代汉语被动句式有哪些?答:有以下•些形式:(1)“于”字式,如:SP克伤于矢。(2)“为”字式,如:道术将为天

下裂。(3)“为……所”式,如:卫太子为江充所败。(4)“见”字式,如:厚者为戮,薄者见疑。(5)“见……于”式,如:吾

长见笑于大方之家。(6)“被”字式,如:信而见疑,忠而被谤,能无怨乎?

2、现代汉语表示被动得“被”字句,实际上在战国末期就已经产生了。

(九)副词本章重点以下一些特殊副词得意义,尤其要注意它们与现代汉语不同得地方:

1、程度副词:少、稍、颇2、范围副词:但、徒、特、第、直、仅

3、时间副词:曾、尝、再、复、仍4、情态副词:且、固5.否定副词:不、弗;毋、勿;未;

非;否;微;(如问:古代汉语否定副词有哪些?即回答这一条,加举例。)

6、表敬副词:有两类:(1)表示尊人得有:请、幸、谨、敬、惠、辱;(2)表示自谦得有:窃、忝、猥;(如问:古代汉

语表敬副词有哪些?即回答这一条。)

(十)代词人称代词部分:

1、古代汉语得人称代词有哪些?

答:(1)第一人称代词有:“吾、我、余、予、朕”等;(2)第二人称代词有:“女(汝卜而、若、尔、乃”等;(3)严格说

来,先秦时期没有真正得第三人称代词,一般用指示代词“其、之”代替。

2.先秦时期得“她”就是别称代词,就是“别得,别人得“意思。

3、先秦时期得人称代词没有复数形式,有时在第一、第二人称代词后家“侪、等、辈、曹、属”等表示不只一

个人,但这些此词就是名词,不就是复数形式。

4、表示自谦得词有:“寡人、臣、妾、奴、仆、愚”等;表示尊人得词有:“子、君、先生、足下、大王”等,这些

都就是名词,不就是代词。

指示代词部分:1、古代汉语得指示代词有哪些?

答:古代汉语常用得指示代词有“就是、此、斯、兹、之、其、彼、夫”等,一般分为近指、远指与旁指三类。

“就是、此、斯、兹、之”就是近指代词;(可以译成现代汉语得“这、这个、这些”等。)“彼、夫”就是远指代词;“她、

它”就是旁指代词(意思就是“别人、别得

2、指示代词还有“若、然、尔”,“若”常用于定语;“然、尔”常用作谓语。

3、“焉”相当于“于就是“「诸”相当于“之于”、“之乎”等。

疑问代词部分:1、古代汉语得疑问代词有哪些?

答:疑问代词大致可以分为指人、指事与指处所三类。常用于指人得疑问代词有“谁"、"孰指事得疑问代词

主要有“何”、"胡,,、“曷,,、“奚,,(一般相当于现代汉语得“什么,,);指处所得疑问代词主要就是,,安“、“恶”、“焉,,(相

当于现代汉语得‘'哪里")。

,,或“与“莫”部分:1、“或”与“莫”分别就是什么意思?有什么用法?两词得区别就是什么?

答:“或“就是肯定性无定代词,一般指人,相当于现代汉语得“有人”、"有得人''或"某人”,只用作主语;“莫''就是

否定性无定代词,相当于现代汉语得“没有谁'’或"没有什么东西(事情)"莫'’字所否定得可以有范围,也可以

没有范围或不指出范围。“或”与“莫”得主要区别就在于“肯定性''与"否定性'’得不同。

“者”与“所”部分:1、特殊代词“者”与“所”得用法就是什么?有什么区别?

答:“者”与“所”就是两个起辅助作用得代词。它们都称代一定得人或事物,但就是不能独立充当句子成分,必须

放在其她词或词组得前面或后面,构成“者”字结构或“所”字结构,使整个结构成为句子得一个成分。

一般说来,“所”在动词(或动词性词组)之前,使之成为名词性结构,表示动作得承受者、被动者「者”字放在动词

(或动词性词组)之后,构成名词结构,表示动作得发出者、主动者,这就就是二者得区别。

(十一)介词、连词介词部分:1、介词“于”得用法有哪些?

答:主要有四种:(1)表示处所与时间,如:……;(2)介绍涉及得对象,如:……;(3)表示比较,如:……;(4)表示被动,

如:....。

2、介词“以“得用法有哪些?答:主要有四种:(1)表示动作行为以某物为工具或凭借,相当于现代汉语

得“用”或“拿”,如:……;⑵表示凭着某种资格身份或地位,如:……;(3)表示原因,相当于“因”、“因为”、“由于”,

如:……;(4)表示时间,相当于吁”、“在",如:……。

“以''得用法有两点值得注意,一就是它在句中得位置,可以用在动词之前,也可以用在动词之后。二就是它得宾

语得位置,介绍“以“得宾语,常常放在“以”得前面。

连词部分:1、连词“与”得用法:注意连词“与”与介词“与”得区别。

2、连词“而”得用法主要有几种?

答:主要有三种。第一、用在联合结构里,连接形容词、动词与形容词性、动词性词组,表示两种性质与行为

得联系,如:……;这一用法里面,有顺接与逆接两种。第二、用在偏正结构里,连接状语与谓语动词,在意思上往

往就是一种顺接,前后语意相承,但不就是并列得,也没有转折得意思,如:……;第三、用在主谓结构里,连接主

语与谓语,在意思上就是一种逆接,如:……。

3、连词“则”得用法有几种?

答:主要有四种:(1)表示两事在时间上相承,有“就”或“便”得意思,如:……;(2)表示因果或情理上得联系,有“那

么”或“那么就”得意思,如:……;(3)表示假设,如:……;(4)表示发现,如:…….此外,“则”还可以表示“让步”。

4、“然则”、“虽然”、“然而”三词都就是词组。意思就是……o

5、连词“之”得用法有哪些?

答:主要有两种:第一、连接定语与中心语,表示领属关系或修饰关系,如:……;第二、“之”用在主谓结构中间,

使这个主谓结构变为名词性偏正结构,如:……。

(十二)语气词与词头、词尾

语气词部分:1、注意句末语气词“也"、"矣'’得用法与区别。2、注意疑问语气词“乎”、“与(欤广、“邪(耶)3、

注意感叹语气词“哉”。

词头与词尾部分1.掌握名词词头“有2、掌握动词与形容词词头“其、言、于、薄”。

3、掌握词尾“然、如、而、若“。(把书上得例句瞧,懂、理解)

中册

(十七)古代汉语常用工具书1、《说文解字》得作者、成书年代、体例、内容、所收字数。

2、《说文解字》中所收得字先列小篆形体,然后进行说解,每字先说字义,后释形体。3、许慎所说解得字义,

实际上就就是她认为得本义。4、许慎对篆文得形体构造加以分析与归纳,从中概括出五百四十个偏旁作为

部首。5、清代研究《说文解字》得四大家就是谁?分别有什么著作?答:清代研究《说文解字》得四大家

及其著作就是:段玉裁《说文解字注》;朱骏声《说文通训定声》;桂馥《说文解字义证》;王筠《说文句读》。

6,名词解释:《经籍墓诂》(作者、年代、体例、内容)。

(十八)古书得注解

1、名词解释:疏、正义、传、笺。(P672)2、阅读673页上半《十三经注疏》得书影,了解其中得内容与体例。

3、了解《诗经》、《史记》三家注、《汉书》、《三国志》、《老子》、《庄子》、《楚辞》等名著在唐代以前得名

家注解。

4、宋代著名得注解家就是朱熹,著有《周易本义》、《诗集传》、《论语集注》、《孟子集注》、《楚辞集注》等。

5,名词解释:衍文、脱文。(P676)

6、古书注解得术语有哪些?分别就是什么意思?

答:(1)曰,为,谓之使用这三个术语时,被解释得词语总就是放在“曰、为、谓之”得后面。它们不仅用来释义,

并且用来分别同义词与近义词之间得细微差别。这三个词语大致相当于现代汉语得“叫做”。

(2)谓用“谓”得时候,被解释得词放在“谓'’得前面。“谓”得作用就是用后面得话说明前面词语所指得范围或

比、影射得事物。大致相当于现代汉语得“就是指”、“就是说”得意思。

⑶貌,之貌这两个术语一般用在动词或形容词得后面,说明被释得词就是表示事物某种性质或某种状态

得。

(4)犹,犹言“犹”得作用就是表示注释与被释词语得意义并不完全相同,只就是近似。用“犹”得时候,往往就

是用近义词作注,或者就是用引申义训释本义。略等于现代汉语得“等于说”。

(5)之言,之为言,之犹言这三个术语得作用就是表示“声训”,注释时必然就是用声音相同或近似得词来作训

解。声训也就是古人寻求同源词得一种方法。

(6)读为,读曰,读若,读如这几个术语都就是用来注明音读得,“读为”与“读曰”•一般就是用本字来说明假借字。

“读若、读如”主要作用就是注音。

7、本节通论部分所举得例子都要瞧懂。

(十九)古书得标点问题

1.句读就是古人读书时候断句用得符号。在一句话完了得地方,在字得旁边加一个点或一个圆圈,这叫“句”,

在一句话没有完,但读得时候需要有一个停顿得地方,就在字下面加一个点,这叫“读(d6u)。”合起来就叫“句

读”。

2、刻书有句读就是从宋朝开始得。

3、标点古书得一般原则有哪些?

答:(1)必须符合原文文意;(2)必须符合当时得语言实际;(3)必须符合当时社会生活(包括典章制度)得实际。

4、衡量古文标点正确与否得标准有哪些?

答:(1)字句必须能讲通;(2)内容必须符合情理;(3)必须符合古代语法与音韵。

5、古书标点中常见得错误有二:

答:(1)点破了句子;(2)用错了标点符号。

6、本节通论部分所举得例子都要唯懂。

(二十)古汉语今译问题

1、关于古文翻译,近代翻译家严复曾提出“信”、"达"、"雅''三点要求。

2、所谓“信”,就是指译文要忠实于原文;所谓“达”,就是指译文要通畅明白;所谓“雅”,就是指译文要典雅优美。

3、本节通论部分所举得例子都要瞧懂。

(二H■■一)古代得文体

1、曹丕就是最早研究文体特点得一个人,她在《典论・论文》里把文体分为奏议、书论、铭诔、诗赋四种。

2、前人对文体特点得分类不外乎三个标准:如诗词歌赋就是从语言形式来分得;史传行状就是按内容来分得;

书信赠序就是从语言形式来分得。

3、中国古代得文体,按语言形式得不同,可以分为三个大类:一、散文;二、韵文;三、骈文。

4、我们将古典散文分成史传文、说理文、杂记文、应用文四类。

5、史传文,也叫“历史散文”,主要有三种体裁:编年体、纪传体、纪事本末体。

6、司马迁写得《史记》,开创了以写人物为中心得纪传体得先例。

7、自传体得产生与写书有序言,都与司马迁有关。

8、我国最早得说理文,流传至今得有孔子弟子与再传弟子编纂得《论语》。

9、真正可以称之为论说文,要从《墨子》算起。

10、“论”就是议论,它得说理方式以论证为主;“说”就是说明,它得说理方式以解释为主。

注意一些名家名篇(本部分举例)得文体类别。

下册

(二十四)古代汉语得修辞方式

1、掌握引用、譬喻、代称、并提、互文、夸饰、倒置、委婉、省略等修辞格得含义,书中列出了定义或概

念得,要掌握其定义或概念。

2、对文中所举得例子,尤其“代称、并提、互文、倒置、委婉”等辞格中得例子要瞧懂、理解、掌握。

3、本章得学习重点就是学会分析文句得辞格,所以必须掌握例子。

(二十五)古今语音语音得异同

1、掌握三十六字母。包括发音部位、发音方法。

2、什么就是音韵学上得“五音”?

答:音韵学上按照三十六字母发音部位得不同分为唇、舌、齿、牙、喉五类,叫做“五音

3、三十六字母中得唇音指哪些声母?

答:三十六字母中得唇音包括重唇音“帮、滂、并、明”与轻唇音“非、敷、奉、微”八个。

4、三十六字母中得舌音指哪些声母?

答:三十六字母中得舌音包括舌头音“端、透、定、泥”与舌上音“知、彻、澄、娘”八个。

4、三十六字母中得齿音指哪些声母?

答:三十六字母中得舌音包括齿头音“精、清、从、心、邪”与正齿音“照、穿、床、审、禅”十个。

6、三十六字母中得牙音指哪些声母?

答:三十六字母中得牙音包括“见、溪、群、疑”四个。

7、三十六字母中得喉音指哪些声母?

答:三十六字母中得喉音包括“影、喻、晓、匣"四个。

8、三十六字母中得牙音指哪些声母?

答:三十六字母中得牙音包括“见、溪、群、疑”四个。

9、三十六字母中得全浊声母包括哪些声母?

答:全浊声母有,,并、奉、定、澄、从、邪、床、禅、群、匣,,十个。

10、三十六字母中得次浊声母包括哪些声母?

答:次浊声母有“明、微、泥、娘、疑、喻、来、日”八个。

11、三十六字母中得全清声母包括哪些声母?

答:全清声母有“帮、非、端、知、精、心、照、审、见、影、晓”十一个。

12.三十六字母中得次清声母包括哪些声母?

答:次清声母有“滂、敷、透、彻、清、穿、溪”七个。

13、声调方面,古代有“平、上、去、入“四声;古代得入声在现代汉语普通话中消失了,古代得平声在现代汉

语普通话中变成了“阴平、阳平”两类。

(二十六)上古音简说

1、汉语语音发展得历史,大致可以分为上古、中古、近古与现代四个时期。

2、上古音指先秦两汉时期得语音,可以拿《诗经》音作为代表。

3、中古音指六朝到唐宋时代得语音,一般以《切韵》音系作为代表。

4、《切韵》就是--部按韵编排得字典,隋朝陆法言所编。

5、近古音指元明时代得语音,元代周德清得《中原音韵》就是反映这个时期音系得代表作。

6、什么就是“叶音说”,我们应该怎么认识?

答:后人在阅读古代得诗歌等韵文时,原来押韵得诗文,由于语音得变化发展不押韵了,为了押韵,后人往往临

时改读一个字得读音以求押韵,这种做法就叫“叶音”,也叫"协音"叶音说”就是主观主义得产物,"叶音''就是

一种不科学得做法。

7、首先批评“叶音说''得就是明代末年得陈第,她在《毛诗古音考》里说:“时有古今,地有南北,字有更革,音有

转移,亦势所必至。”

8、王力先生得古韵三十部有哪些?(答案从略,见课本1054页)

9、王力先生古韵三十部中得入声韵部有哪些?

答:有“职、觉、药、屋、铎、锡、月、质、物、缉、叶”十一部。

10,王力先生古韵三十部中得阴声韵部有哪些?

答:有“之、幽、宵、侯、鱼、支、歌、脂、微”九部。

11、王力先生古韵三十部中得阳声韵部有哪些?

答:有“蒸、冬、东、阳、耕、元、真、文、侵、谈”十部。

12、关于上古得声母研究,清代著名学者钱大昕提出了“古无轻唇”与“古无舌上”两条重要结论。

13、关于上古得声母研究,钱大昕之后,章炳麟乂提出“娘日二纽归泥说”;曾运乾认为喻母也应一分为二,一部

分归匣母,一部分归定母。

(二十七)古书得读音问题

1、名词解释:A、“同音通假”(P1067)B、“读破”或“破读”:(P1070)

2、谈谈“假借,与“通假”得区别与联系?

答:两者区别得要点就是:

“假借,,,也叫“本无其字得假借”,“六书假借,,,或“造字假借,,,其特点就是久借不还。如“其”,本义就是指“簸箕”,

假借为代词“其”,只好再造一个“箕”,表示“簸箕”义。

“通假,,也叫“本有其字得假借”,“同音通假”,或“用字假借,,淇特点往往就是偶尔一用。如“早晚,,得“早,,,本来有

这个字,但许多古书中往往不用,而用“蚤”,这就就是一般所说得“通假”。

3、掌握1074页所列字得特殊读音。掌握本节所举例子得读音。

4、在阅读古代诗文时,我们不主张用所谓古音来读古书,尤其就是对古代得韵文作品,应该按现代汉语普通话

得读音去读,即使不押韵了,也不要临时改读一个字得读音以求押韵.

(二十八)诗律

1、近体诗得特点就是:(1)句数固定;(2)押韵严格;(3)讲究平仄;(4)要求对仗。

2、近体诗除有得首句入韵外,都就是隔句押韵。

3、近体诗押韵得要求有两个:(1)•般只用平声韵。(2)近体诗不能“出韵”,即必须用同一韵部里得字。

4、南北朝时期出现了许多供诗人写诗押韵得而编写得韵书,隋代陆法言得《切韵》就就是其中最重要得一

部,分193韵。宋代陈彭年编纂得《广韵》,在《切韵》得基础上又细分为206韵。

5、到南宋江北平水刘渊著《壬子新刊礼部韵略》就把同用得韵合并起来,成107韵,与此同时金人王文郁著

《平水新刊韵略》又归并为106韵,这106韵,就就是常说得“平水韵”。

6、关于律诗“平仄”得掌握方法:

首先,掌握平仄句式,五言四种、七言四种,共八种:

(1)五言句式

(甲)仄仄平平仄

(乙)平平仄仄平

(丙)平平平仄仄

(丁)仄仄仄平平

以上四种句式,只要掌握了(甲)其她三中都可以推导出来,七言得四种句式也可以从五言得四种句式上推导

出来,即在五言(甲卜(乙卜(丙卜(丁)四种句式前加上与每个句式开头得平仄相反得平仄就行了。那么七言

律诗得四种句式就就是:

(2)七言句式

(甲)平平仄仄平平仄

(乙)仄仄平平仄仄平

(丙)仄仄平平平仄仄

(丁)平平仄仄仄平平

其次,掌握五言、七言律诗得“平仄格式”,即:以上句式在一首律诗中得排列形式,根据我得总结,无论五言,还就

是七言,律诗得平仄格式不外四种:

⑴、(甲)(乙)(丙)(丁)(甲)(乙X丙)(丁)

(2)、(丁)(乙)(丙)(丁)(甲)(乙)(丙)(丁)

(3)、(丙)(丁)(甲)(乙)(丙)(丁)(甲)(乙)

(4)、(乙)(丁)(甲)(乙)(丙)(丁)(甲)(乙)

注意:以上四种格式中,(1)、(2)两种得差别只在开头一句,其她都一样;(3)、(4)两种得差别也只在开头一句,其

她都一样。可以认为(2)就是(1)得变体,(4)就是(3)得变体。

掌握了以上这些内容,就基本掌握了律诗“平仄”得内容。

7、律诗得平仄并不就是绝对严格,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