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高级中学名校试卷PAGEPAGE1广东省佛山市H7联盟2024-2025学年高二上学期期中联考本试卷满分100分,考试用时75分钟。注意事项:1.答题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考生号、考场号、座位号填写在答题卡上。2.回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回答非选择题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写在本试卷上无效。3.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4.本试卷主要考试内容:人教版选择性必修1,选择性必修2第1章。一、选择题:本题共16小题,共40分。第1~12小题,每小题2分;第13~16小题,每小题4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1.内环境的各种化学成分和理化性质的相对稳定是机体维持稳定状态的前提条件。下列相关叙述正确的是()A.人体细胞外液维持相对稳定的温度是保持多种酶活性的必要条件B.人体剧烈运动产生的乳酸和CO2均会导致血浆pH迅速降低C.细胞外液渗透压变化是因为内环境中无机盐含量发生变化D.血浆成分及其含量可反映机体的健康状况,不同个体所用的参考值不同【答案】A〖祥解〗一、内环境是由细胞外液构成的液体环境,包括血浆、组织液、淋巴液。组织液、淋巴液的成分和各成分的含量与血浆的相近,但又不完全相同,最主要的差别在于血浆中含有较多的蛋白质,而组织液和淋巴液中蛋白质含量很少。二、稳态是指正常机体通过调节作用,使各个器官、系统协调活动,共同维持内环境的相对稳定状态。内环境稳态的实质是指其组成成分和理化性质处于相对稳定的状态。【详析】A、酶需要适宜的温度、pH等条件才能正常发挥其催化作用,人体细胞外液体温保持相对稳定,是保持多种酶活性的必要条件,以维持内环境稳态,A正确;B、内环境有稳定的缓冲对,人体剧烈运动产生的乳酸和CO2不会导致血浆pH迅速降低,B错误;C、细胞外液的渗透压与无机盐和蛋白质均有关系,细胞外液渗透压变化不一定是因为无机盐含量的变化,C错误;D、血液中的生化指标能够反映出机体的健康状况,不同个体所用的参考值范围一致,D错误。故选A。2.蟾蜍的胃以及连接胃的部分自主神经系统如图所示,已知刺激A点会加快胃的蠕动。下列叙述正确的是()A.神经纤维X为副交感神经,机体处于兴奋状态时该神经活动占优势B.神经纤维X、Y分别属于传入神经和传出神经,不受意识支配C.若同时刺激A、B点,胃蠕动会减慢,则说明两神经纤维的调节强度不同D.两神经纤维对胃蠕动的调节作用相反,这不利于胃对食物的消化【答案】C〖祥解〗神经系统包括中枢神经系统和外周神经系统,中枢神经系统由脑和脊髓组成,脑分为大脑、小脑和脑干;外周神经系统包括脊神经、脑神经。【详析】A、刺激A点会加快胃的蠕动,故神经纤维X为副交感神经;当机体处于兴奋状态时,交感神经活动占优势,A错误;B、神经纤维X为副交感神经,神经纤维Y为交感神经,二者均属于传出神经,不完全受意识的支配,B错误;C、若同时刺激A、B点,即同时刺激副交感神经和交感神经,发现胃蠕动会减慢,则说明两神经纤维调节强度不同,副交感神经的调节强度低于交感神经,C正确;D、交感神经和副交感神经都会使内脏器官活动加强或减弱,如交感神经能使胃肠蠕动和消化腺的分泌活动减弱,副交感神经能使胃肠蠕动和消化腺的分泌活动加强。两神经纤维对胃蠕动的调节作用相反,有利于胃对食物的消化,D错误。故选C。3.人体进行正常生命活动离不开神经调节和体液调节。下列叙述正确的是()A.寒冷环境下,下丘脑通过神经—体液调节来维持体温的相对恒定B.参与体液调节的化学物质需要由体液传送,而神经调节不需要C.血糖平衡调节中只有体液调节,该过程需要多种器官共同参与D.晨跑结束后,机体通过体液调节可使呼吸、心率立即恢复正常【答案】A〖祥解〗体温调节过程主要通过反射活动实现,即神经调节为主动,内分泌腺作为反射弧的效应器,体温稳态的维持是神经-体液共同调节的结果。【详析】A、寒冷环境下,皮肤的冷感受器接受刺激产生兴奋,兴奋传至下丘脑体温调节中枢,然后经传出神经作用于皮肤毛细血管和汗腺,毛细血管收缩,汗腺分泌减少,此外甲状腺分泌甲状腺激素、肾上腺分泌肾上腺激素加快细胞代谢,因此寒冷环境下,下丘脑通过神经—体液调节来维持体温的相对恒定,A正确;B、神经调节过程中递质经过组织液(体液)传送,B错误;C、血糖平衡调节中有神经调节和体液调节,胰岛细胞分泌激素受血糖浓度的直接影响,同时也受交感神经和副交感神经的调节,C错误;D、晨跑结束后,机体通过副交感神经使呼吸、心率立即恢复正常,D错误。故选A。4.有科学家提出抑郁症是由脑内部分区域单胺类神经递质的分泌失调导致的。单胺再摄取抑制剂、单胺受体拮抗剂(与单胺类神经递质竞争受体)以及单胺氧化酶(能降解单胺类神经递质)抑制剂都是相关的抗抑郁的药物。下列推测不合理的是()A.抑郁症的发生与突触间隙内兴奋性神经递质的含量减少密切相关B.单胺再摄取抑制剂通过抑制突触前膜对单胺类神经递质的回收来治疗抑郁症C.单胺氧化酶抑制剂通过抑制单胺类神经递质的降解来增加单胺类神经递质的量D.单胺受体拮抗剂通过破坏突触后膜的特异性受体导致兴奋不能传递【答案】D〖祥解〗抑郁通常是短期的,可以通过自我调适、身边人的支持以及心理咨询好转,当抑郁持续下去而得不到缓解时,就能形成抑郁症。一般抑郁不超过2周,如果持续2周以上,应咨询心理科医生,以确定是否患有抑郁症。积极建立和维系良好的人际关系,适量运动,调节压力,都可以帮助我们减少和更好的应对情绪波动。【详析】A、出抑郁症是由脑内部分区域单胺类神经递质的分泌失调导致的,因此抑郁症的发生与突触间隙内兴奋性神经递质的含量减少密切相关,A正确;B、单胺再摄取抑制剂通过抑制突触前膜对单胺类神经递质的回收来治疗抑郁症,B正确;C、单胺氧化酶能够降解单胺类递质,单胺氧化酶抑制剂通过抑制单胺类神经递质的降解来增加单胺类神经递质的量,C正确;D、单胺受体拮抗剂与单胺类神经递质竞争受体,并不是破坏突触后膜的特异性受体导致兴奋不能传递,D错误。故选D。5.多囊卵巢综合征是一种由激素分泌异常引起的疾病。其发病机理如图所示,图中GnRH为促性腺激素释放激素(十肽),LH为黄体生成素。下列叙述正确的是()A.GnRH、性激素均属于类固醇激素,均可以口服B.由图可知,性激素的分泌过程中存在分级调节和负反馈调节机制C.LH可随血液运输流经全身,但并不能作用于全身细胞D.多囊卵巢综合征患者可额外使用性激素来缓解卵巢增生【答案】C〖祥解〗分析题图可知,性激素的调节过程为下丘脑→促性腺激素释放激素(GnRH)→垂体→黄体生成素(LH)→性腺→性激素,同时性激素还能对下丘脑和垂体进行正反馈调节,据此答题即可。【详析】A、GnRH根据题意属于十肽,不可以口服,会在肠胃中被水解,性激素均属于类固醇激素,可以口服,A错误;B、分析图可知,下丘脑分泌GnRH作用于垂体,促进垂体分泌LH,LH作用于卵巢进而促进性激素的分泌,此过程体现了性激素分泌的分级调节,另外性激素分泌增多会促进下丘脑和垂体分泌激素的过程,属于正反馈调节,即性激素的分泌存在分级调节和正反馈调节,B错误;C、LH随血液运输流经全身,但由于只有卵巢细胞含有能与LH特异性结合的受体,所以其仅对卵巢发挥作用,C正确;D、多囊卵巢综合征患者是激素分泌异常造成的,根据图示可知,是性激素分泌过多造成的,因此不能再通过额外使用性激素来缓解卵巢增生,D错误。故选C。6.细胞因子风暴是一种不受控制的全身性炎症反应,由感染、全身性疾病等多种因素引发,可导致机体稳态失衡,甚至使患者死亡。下列相关叙述错误的是()A.机体内的神经递质、激素、细胞因子等都属于信息分子B.感染会引起细胞因子的产生,这是免疫防御功能的体现C.B细胞接受抗原刺激后可分化为浆细胞,后者能产生抗体D.在免疫过程中细胞因子只能参与体液免疫,而不能参与细胞免疫【答案】D〖祥解〗免疫系统的基本功能:①免疫防御:机体排除外来抗原性异物的一种免疫防护作用。这是免疫系统最基本的功能。该功能正常时,机体能抵抗病原体的入侵。②免疫自稳:指机体清除衰老或损伤的细胞,进行自身调节,维持内环境稳态的功能。③免疫监视:指机体识别和清除突变的细胞,防止肿瘤的发生。机体内的细胞因物理、化学或病毒等致癌因素的作用而发生癌变,这是体内最危险的“敌人”。【详析】A、机体内的神经递质、激素、细胞因子等都属于信息分子,A正确;B、细胞因子是由免疫细胞或其他细胞产生的发挥免疫作用的免疫活性物质,感染会引起细胞因子的产生,这是免疫防御功能的体现,B正确;C、B细胞接受抗原刺激后可分化为浆细胞,浆细胞能产生抗体,C正确;D、在免疫过程中细胞因子既参与体液免疫,也参与细胞免疫,D错误。故选D。7.人乳头瘤病毒(HPV)感染与宫颈癌的发生密切相关。在HPV感染人体细胞时,细胞表面的人类白细胞抗原(HLA)可以将抗原呈递给T细胞表面的T细胞受体,从而激活免疫系统对感染细胞的清除。注射HPV疫苗能一定程度上预防宫颈癌。下列叙述错误的是()A.人体内的B细胞和T细胞受到HPV疫苗刺激后会合成特定的mRNAB.正常女性感染HPV后,机体只能发生体液免疫,不能发生细胞免疫C.HPV再次入侵时,记忆T细胞迅速分裂分化形成细胞毒性T细胞D.HPV疫苗分三次接种的目的是让机体产生更多的抗体和记忆细胞【答案】B〖祥解〗体液免疫过程为:大多数病原体经过吞噬细胞的摄取和处理,暴露出这种病原体所特有的抗原,将抗原传递给T细胞,剌激T细胞产生淋巴因子,少数抗原直接刺激B细胞,B细胞受到刺激后,在淋巴因子的作用下,开始一系列的增殖分化,大部分分化为浆细胞产生抗体,小部分形成记忆细胞,抗体可以与病原体结合,从而抑制病原体的繁殖和对人体细胞的黏附。【详析】A、人体内的B细胞和T细胞受到HPV疫苗刺激后会发生分裂分化形成特定细胞,细胞分化的过程实质是基因的选择性表达,故会合成特定的mRNA,A正确;B、HPV为病毒,会侵入到宿主细胞,该过程需要体液免疫与细胞免疫的协调配合,B错误;C、当HPV再次侵入机体时,记忆T细胞可迅速增殖分化形成细胞毒性T细胞,细胞毒性T细胞将靶细胞裂解死亡,C正确;D、HPV疫苗分三次接种,目的是为了使机体产生更多的抗体和记忆细胞,获得较为持久的免疫力,D正确。故选B。8.在生长素的发现过程中,很多科学家进行了大量的实验探究,其中两个实验(实验均用到了胚芽鞘、琼脂)如表所示。下列叙述错误的是()实验一实验二实验组1实验组2实验组3实验组4实验组对照组A.实验一的实验组3、4说明生长素分布不均匀导致胚芽鞘弯曲生长B.实验一可以说明胚芽鞘尖端产生的“影响”能够透过琼脂C.在实验二中,胚芽鞘中生长素的极性运输与光照无关D.实验二证明胚芽鞘的弯曲生长确实是由一种化学物质引起的【答案】A〖祥解〗1880年达尔文通过实验推想,胚芽鞘尖端可能会产生某种物质,这种物质在单侧光的照射下对胚芽鞘下面的部分会产生某种影响。1910年,鲍森·詹森通过实验证明,胚芽鞘顶尖产生的刺激可以透过琼脂片传递给下部。1914年,拜尔他通过实验证明,胚芽鞘的弯曲生长,是因为顶尖产生的刺激在其下部分布不均匀造成的。1928年,温特用实验证明造成胚芽鞘弯曲的刺激是一种化学物质,并把这种物质命名为生长素。1934年荷兰科学家郭葛等人从植物中提取出吲哚乙酸—生长素。【详析】A、实验一的实验组3、4自变量为尖端有无,因此可说明胚芽鞘弯曲与尖端有关,A错误;B、实验一的实验组1、3,自变量为尖端下是否插入琼脂片,因变量是尖端是否弯曲,由结果可知在胚芽鞘尖端和下部之间用琼脂片隔开,胚芽鞘尖端产生的影响可以透过琼脂片传递给下部,B正确;C、实验二中没有光照处理,但实验组胚芽鞘弯曲生长,因此可推测胚芽鞘中生长素的极性运输与光照无关,C正确;D、由实验二可知,实验组的琼脂片可引起胚芽鞘弯曲,对照组不能,说明胚芽鞘的弯曲生长确实是由尖端产生的一种化学物质引起的,D正确。故选A。9.尿崩症分两种:由抗利尿激素(ADH)的缺乏引起的中枢性尿崩症(CDI)和由肾脏对ADH敏感性缺陷引起的肾性尿崩症(NDI)。临床上可通过禁水加压(禁止饮水10h后补充ADH)实验进行确诊。下列说法错误的是()A.尿崩症患者的细胞外液渗透压往往高于正常人的B.CDI可能是下丘脑或垂体发生病变所致C.NDI患者体内ADH的含量可能比正常人的更高D.在禁水加压实验后,NDI患者的尿液渗透压降低【答案】D〖祥解〗抗利尿激素由下丘脑分泌,能促进肾小管和集合管对水分的重吸收,导致尿液渗透压升高。尿崩症形成的原因是抗利尿激素分泌不足,其尿液渗透压较低。抗利尿激素与受体结合后才能发挥作用,作用后即失活,因此肾性尿崩症的病因是肾脏对ADH敏感性缺陷,相应细胞表面缺乏受体,使抗利尿激素不能发挥作用,检测患者体内抗利尿激素的含量与正常人相比要多。【详析】A、尿崩症患者有多尿的症状,细胞外液中大量水分被排出,从而导致患者细胞外液渗透压往往比正常人的高,A正确;B、中枢性尿崩症(CDI)是由于抗利尿激素(ADH)的缺乏引起的,抗利尿激素是由下丘脑分泌垂体释放的,因而CDI可能是下丘脑或垂体发生病变所致,B正确;C、NDI是因肾脏对ADH敏感性缺陷引起的肾性尿崩症,所以患者体内ADH的含量与正常人相比要多,C正确;D、禁水加压实验后,NDI患者的肾脏对ADH敏感性缺陷,补充ADH几乎不起作用,因此尿液渗透压不变,D错误。故选D。10.草莓果实发育和成熟各阶段不同植物激素相对含量的变化情况如图所示。下列叙述错误的是()A.在草莓果实膨大期,赤霉素和生长素具有协同作用B.草莓果实发育过程中,生长素主要促进细胞核的分裂C.在草莓果实的发育过程中不同种激素的调节表现出一定的顺序性D.在草莓果实完全成熟期,脱落酸的主要作用是促进细胞分裂【答案】D〖祥解〗一、生长素合成部位:幼嫩的芽、叶和发育中的种子。主要生理功能:低浓度促进生长,高浓度抑制生长。二、细胞分裂素合成部位:主要根尖。作用①促进细胞分裂②促进芽分化、侧枝发育、叶绿素合成。三、乙烯合成部位:植物各个部位,作用:①促进果实成熟②促进开花③促进叶、花、果实脱落。四、赤霉素合成部位:未成熟的种子,幼根,幼芽。作用:①促进细胞伸长,从而引起植株增高②促进种子萌发、开花、果实发育③促进细胞分裂与分化。五、脱落酸合成部位:根冠、萎蔫的叶片等。主要生理功能:①抑制细胞分裂②促进气孔关闭③促进叶和果实的衰老、脱落④维持种子休眠。【详析】A、赤霉素可以促进细胞的伸长、促进细胞的分裂和分化,生长素可以促进细胞核的分裂,因此在草莓果实膨大期,赤霉素和生长素具有协同作用,A正确;B、草莓果实发育过程中,生长素主要促进细胞核的分裂,B正确;C、由图分析可知,草莓果实发育受生长素、赤霉素、脱落酸、乙烯多种激素调控,不同激素的调节表现出一定的顺序性,C正确;D、在草莓果实完全成熟期,脱落酸的主要作用是促进果实的衰老和脱落,D错误。故选D。11.科学家用红光和红外光照射的方法对一批莴苣种子进行处理,然后将其置于暗处。一段时间后,这些莴苣种子的发芽情况如表所示。下列叙述错误的是()组别光照射处理方式发芽情况对照组无光照不发芽实验组1红光发芽实验组2红光→红外光不发芽实验组3红光→红外光→红光发芽实验组4红光→红外光→红光→红外光不发芽A.由上述实验结果推测,红光促进莴苣种子发芽,红外光抑制莴苣种子发芽B.光敏色素可以吸收红光,红光可以为莴苣种子的萌发提供足够的能量C.红光刺激会引起光敏色素的结构发生改变,进而影响特定基因的表达D.各组莴苣种子用光照射处理后再置于暗处,可以避免自然光照对实验结果产生影响【答案】B〖祥解〗分析题文描述及表格信息可知,本实验的目的是探究不同光照射处理方式对莴苣种子的发芽的影响,自变量是不同光照射处理方式,因变量是莴苣种子是否发芽,无光照组作为对照组。【详析】A、比较组1和组2的实验结果可知,实验组1只用红光照射,莴苣种子发芽,说明红光能促进莴苣种子发芽。实验组2用红光照射后再用红外光照射,莴苣种子不发芽,说明红外光能抑制莴苣种子发芽,A正确;B、种子在萌发时需要的能量由细胞呼吸提供,种子不进行光合作用,光敏色素可以吸收红光,红光不能为种子萌发过程提供能量,红光作为信息分子,B错误;C、红光作为一种信号能被种子中的光敏色素捕捉,刺激会引起光敏色素的结构发生改变,这一变化的信息会经过信息传递系统传导到细胞核内,影响特定基因的表达,C正确;D、实验目的是探究红光和红外光照射处理对莴苣种子的发芽率影响,则处理后的种子要置于暗处,是为了避免光照对实验结果造成影响,D正确。故选B。12.下列关于“培养液中酵母菌种群数量的变化”实验的叙述,错误的是()A.对酵母菌的计数可采用抽样检测法B.实验时要先盖盖玻片再加酵母菌培养液C.加入酵母菌培养液后应稍待片刻再用显微镜计数D.压在小方格界线上的酵母菌全部都要计算在内【答案】D〖祥解〗探究培养液中酵母菌种群数量的变化实验步骤:①酵母菌的培养:条件为液体培养基,无菌培养;②振荡培养基:使酵母菌分布均匀;③抽样;④观察计数:先将盖玻片放在计数室上,然后将酵母菌培养液滴在盖玻片一侧,让培养液自行渗入,再用吸水纸吸去多余的培养液,待细胞全部沉降到计数室的底部,再用显微镜进行计数并计算;⑤重复步骤④,连续观察7天;⑥绘图分析。注意事项:该实验无需设计对照实验,因不同时间取样已形成对照;该实验需要做重复实验,取平均值,目的是尽量减少误差;若每个小方格内酵母菌数量过多,需要重新稀释培养基再计数。【详析】A、酵母菌为单细胞生物,可以用抽样检测法进行计数,A正确;B、先将盖玻片放在计数室上,然后将酵母菌培养液滴在盖玻片一侧,B正确;C、加入酵母菌培养液后,待细胞全部沉降到计数室的底部,再用显微镜进行计数并计算,C正确;D、压在小方格界线上的酵母菌,遵循计上不计下,计左不计右的原则,D错误。故选D。13.非洲猪瘟病毒(ASFV)的靶细胞是猪的巨噬细胞等,ASFV是对养猪业危害最为严重的病毒之一,猪体内几种免疫细胞参与机体免疫的机制如图所示,其中①表示抗原,②③表示有机物,④~⑩代表某种细胞。下列叙述错误的是()A.图中能识别抗原的细胞有④⑤⑦⑧⑨⑩B.细胞④是辅助性T细胞,该细胞需要在胸腺中发育成熟C.ASFV初次入侵猪体内时,细胞⑦对其具有记忆,会快速作出应答D.ASFV再次入侵猪体内时,引发的二次免疫反应中的物质②来自细胞⑥【答案】C〖祥解〗体液免疫过程:①一些病原体可以和B细胞接触,为激活B细胞提供第一个信号;②树突状细胞、B细胞等抗原呈递细胞摄取病原体,而后对抗原进行处理,呈递在细胞表面,然后传递给辅助性T细胞;③辅助性T细胞表面特定分子发生变化并与B细胞结合,这是激活B细胞的第二个信号;辅助性T细胞开始分裂、分化,并分泌细胞因子;④B细胞受到两个信号的刺激后开始分裂、分化,大部分分化为浆细胞,小部分分化为记忆B细胞。细胞因子能促进B细胞的分裂、分化过程。⑤浆细胞产生和分泌大量抗体,抗体可以随体液在全身循环并与病原体结合。抗体与病原体的结合可以抑制病原体的增殖或对人体细胞的黏附。【详析】A、题图分析,④辅助性T细胞、⑤B细胞、⑦记忆B细胞、⑧细胞毒性T细胞、⑨记忆T细胞、⑩抗原呈递细胞都能识别抗原,A正确;B、④为辅助性T细胞,T细胞在胸腺成熟,B正确;C、ASFV初次入侵猪体内时,体内没有对其有记忆的⑦记忆细胞,再次入侵时,细胞⑦才对其具有记忆,C错误;D、若ASFV再次侵入猪体,由于记忆细胞的作用,引发的二次免疫应答比初次免疫应答反应快且强,物质②抗体由⑥浆细胞分泌,D正确。故选C。14.黑颈长尾雉是我国一级重点保护动物,是栖息于森林中的大型鸟类。科研人员发现在某森林中黑颈长尾雉长期维持在60只左右。下列相关叙述错误的是()A.在调查种群密度时,若标记物太明显,容易使被标记个体被天敌捕捉,则统计结果会偏大B.根据调查的黑颈长尾雉的老年、成年、幼年个体数可确定其年龄结构类型C.建立自然保护区,改善黑颈长尾雉的栖息环境,可以提高其环境容纳量D.若气候适宜,且一定时间内,黑颈长尾雉的出生率增加,则其数量一定快速上升【答案】D〖祥解〗调查活动能力强、活动范围大的种群密度常用标记重捕法,对于植物,常用样方法。【详析】A、若标记物过于明显,会导致第二次捕获的个体中带标记的个体偏少,导致统计结果偏大,A正确;B、根据调查的黑颈长尾雉的老年、成年、幼年个体数可确定其年龄结构类型,可以预测其一段时间的种群数量变化趋势,B正确;C、建立自然保护区,可以改善黑颈长尾雉的栖息环境,可以提高其环境容纳量,是对黑颈长尾雉最有效的保护,C正确;D、气候适宜,而其他条件不一定适宜,如食物和栖息空间不一定充足,也可能有天敌或其他竞争物种,其数量不一定快速上升,D错误。故选D。15.某中学生物兴趣小组探究了生长素类调节剂2,4-D溶液对大蒜瓣生根的影响,实验结果如表所示,因不慎弄丢甲、乙、丙、丁各组对应的浓度数据,在表中分别用①②③④表示。下列分析正确的是()组别甲乙丙丁2,4-D溶液的浓度/(mg/L)①②③④一定时间后各组生根数量的平均数/根61042A.2,4-D是植物体内产生的对植物生长发育有显著影响的微量有机物B.若甲为对照组,①为0,则可说明高浓度2,4-D溶液会抑制大蒜瓣生根C.用不同浓度的2,4-D溶液处理大蒜瓣,不可能获得相同的生根数目D.探究2,4-D溶液促进大蒜瓣生根最适浓度的预实验可不设置对照组【答案】B〖祥解〗分析题意,本实验目的是探究生长素类调节剂2,4-D溶液对大蒜瓣生根的影响,实验的自变量是2,4-D溶液的浓度,因变量是大蒜瓣生根情况。【详析】A、2,4-D是植物生长调节剂,是人工合成的,A错误;B、若甲为对照组,则丙和丁生根数目少于对照组,可以说明高浓度抑制其生根,B正确;C、用不同浓度的2,4-D溶液处理大蒜瓣,可能获得相同的生根数目,两个浓度分别位于最适浓度两侧,C错误;D、预实验必须设置对照组,D错误。故选B。16.为降低某草原田鼠的影响,生态学家通过引入其天敌狐狸来进行防治。引入狐狸前后田鼠当年种群数量与一年前种群数量的比值用λ表示,λ的变化情况如图所示。下列分析错误的是()A.0~3年,λ>1且保持不变,田鼠的种群数量呈“J”形增长B.3~6年,λ持续下降,田鼠种内竞争激烈,数量持续下降C.第15年的λ和第21年的相同,但田鼠的种群数量不相等D.15~18年,影响田鼠种群数量变化的主要因素属于密度制约因素【答案】B〖祥解〗图中0~6年,λ>1,种群数量增加;6~12年,λ<1,种群数量下降;12~15年,λ=1,种群数量基本不变;15~21年,λ<1,种群数量下降。【详析】A、0~3年,λ>1且保持不变,即λ为大于1的定值,故田鼠的种群数量呈“J”形增长,A正确;B、3~6年,λ持续下降但仍大于1,田鼠种群数量增加,B错误;C、15~21年,λ<1,种群数量一直在下降。故第15年的λ和第21年的λ相同,但田鼠的种群数量不相等,C正确;D、天敌、食物等因素属于密度制约因素,第15年引入狐狸,故15~18年,影响田鼠种群数量变化的主要因素属于密度制约因素,D正确。故选B。二、非选择题:共60分。考生根据要求作答。17.针灸作为一种传统的中医疗法,具有悠久的历史,通过代代相传和不断发展,已经在全球范围内得到了广泛认可和应用。回答下列问题:(1)对小腿的穴位进行针灸时,患者虽然害怕但小腿并没有因针刺而缩回,这是因为脊髓的缩腿反射中枢受到______的调控。《素问》中有“吸则内针,无令气忤,静以久留,无令邪有”的记载。请从刺激的角度分析,让针“久留”的目的可能是______。(2)皮内针的针刺留于相应穴位后,可诱导肥大细胞脱颗粒,使其释放组胺、5-羟色胺(一种神经递质)和肿瘤坏死因子(一种细胞因子)等物质,其中______能增强血管通透性,使血管内渗出物质进一步刺激神经末梢。(3)阈电位是神经元产生动作电位的临界值。图甲、乙分别表示利用细针和粗针进行针灸治疗时,针刺部位附近神经末梢的电位变化。细针治疗______(填“引起”或“未引起”)动作电位,判断依据是______。(4)研究表明:针刺后,脑脊液中产生的某些物质会引发镇痛效果,请设计一组实验来验证镇痛效果是针刺后脑脊液中产生的物质导致的。实验中镇痛效果的检测方法不做要求。简要写出实验思路和预期结果。实验材料:若干只健康大鼠,各种操作器械。实验思路:______。预期结果:______。【答案】(1)①.大脑皮层②.长久留针产生持续刺激(2)组胺(3)①.未引起②.细针刺激引起的膜内外电位差没有超过阈电位(4)①.实验思路:取年龄、性别、生理状况等相同的健康大鼠平均分为A、B、C、D四组,对A组大鼠不施加针刺,取其脑脊液注入C组大鼠脑中,对B组大鼠施加针刺,然后取其脑脊液注入D组大鼠脑中,分别检测C、D两组大鼠的镇痛效果②.预期结果:C组大鼠无镇痛效果,D组大鼠有镇痛效果〖祥解〗人体神经调节的方式是反射,反射的结构基础是反射弧,反射弧由感受器、传入神经、神经中枢、传出神经和效应器五部分构成。兴奋在反射弧上单向传递,兴奋在突触处产生电信号到化学信号再到电信号的转变。【小问1详析】对小腿的穴位进行针灸时,患者虽然害怕但小腿并没有因针刺而缩回,这是因为低级中枢—脊髓的缩腿反射中枢,受到高级中枢—大脑皮层的调控。《素问》中有“吸则内针,无令气忤,静以久留,无令邪有”的记载。从刺激的角度来看,长久留针可以产生持续的刺激。【小问2详析】肥大细胞释放的组胺具有增强血管通透性的作用,组胺使血管内渗出物质进一步刺激神经末梢。【小问3详析】阈电位是神经元产生动作电位的临界值。图甲、乙分别表示利用细针和粗针进行针灸治疗时,针刺部位附近神经末梢的电位变化。由图可知,甲图—细针治疗,并未达到能引起膜内外电位分布发生改变的阈电位,故没有引起动作电位的产生,只是膜内外的电位值发生了变化。【小问4详析】针刺后会在脑脊液中产生某些物质,从而引发的镇痛效果,要验证镇痛效果是由脑脊液中产生的物质导致,要控制的自变量为是否施加针刺,故设计实验如下:实验思路:取年龄、性别、生理状况相同的大鼠分为A、B、C、D四组;对A组大鼠不施加针刺,取脑脊液注入C组大鼠脑中(对照组);对B组大鼠施加针刺,取脑脊液注入D组大鼠脑中(实验组)。分别检测C、D两组大鼠的镇痛效果。预期结果:因为本实验为验证性实验,即脑脊液中产生的某些物质会引发镇痛的效果,故C组大鼠无镇痛效果,D组大鼠有镇痛效果。18.糖尿病是一种严重危害人类健康的常见病。1型糖尿病通常在青少年时期发病,该病患者的胰岛素分泌减少;2型糖尿病多见于30岁以后的成年人,肥胖、焦虑和长期处于应激状态导致的胰岛素抵抗(指机体对胰岛素的生理作用的反应性降低或敏感性降低的状态)是该病的常见诱因。回答下列问题:(1)实验表明,口服等量葡萄糖后,肥胖者往往需要比体型正常者分泌更多的胰岛素才能调节血糖至正常水平,推测肥胖者患______(填“1型”或“2型”)糖尿病的风险更大。请用箭头和文字构建1型糖尿病患者静脉注射的胰岛素经过内环境到达肝细胞的概念模型:______。(2)胰岛素抵抗与2型糖尿病的发生的关系如图所示,胰岛素抵抗可能是胰岛素的结构或功能发生改变导致的,也可能是______敏感性下降引起的。在应激状态下,肾上腺素等激素的含量会升高,这会使______浓度升高,进而促进胰岛素分泌,长此以往会导致______细胞负荷加重,进而使该细胞受损,最终导致2型糖尿病的发生。(3)胰岛素与胰岛素受体(InR)结合后,会激活一系列的信号传导途径,从而促进葡萄糖转运蛋白(GLUT)转移到细胞膜上,增加细胞对葡萄糖的摄取。同时,还能影响炎症因子(能抑制GLUT的表达和活性)的产生。推测α-亚麻酸通过影响InR活性从而使糖尿病患者的血糖降低的作用机制是______。【答案】(1)①.2型②.(胰岛素→)血浆→组织液→肝细胞(2)①.胰岛素受体②.(空腹)血糖③.胰岛B(3)α-亚麻酸通过提高InR的活性,进而增加细胞膜上GLUT的数量,促进血糖进入组织细胞氧化分解;同时InR通过抑制炎症因子的产生,削弱炎症因子对GLUT的抑制作用,提高葡萄糖的转运效率,使血糖浓度降低〖祥解〗一、胰岛素的作用:(1)促进各组织、细胞对血糖的吸收;(2)促进葡萄糖的氧化分解;(3)促进肝脏、肌肉组织合成糖原;(4)促进葡萄糖转化为非糖物质;(5)抑制肝糖原分解;(6)抑制非糖物质转化为葡萄糖。二、胰高血糖素的作用:(1)促进肝糖原分解;(2)促进非糖物质转化为葡萄糖。【小问1详析】已知人体胰岛素缺乏和胰岛素抵抗分别导致1型糖尿病和2型糖尿病,肥胖者往往比体型正常者分泌更多胰岛素才能调节血糖至正常水平,推测肥胖者患2型糖尿病的风险更大。静脉注射的胰岛素经过内环境到达肝细胞的概念模型:胰岛素→血浆→组织液→肝细胞。【小问2详析】由题可知,胰岛素抵抗可能是胰岛素的结构或功能发生改变导致的,也可能是胰岛素受体敏感性下降引起的。在应激状态下,肾上腺素等激素的含量会升高,这会使空腹血糖升高,直接促进胰岛素分泌,长此以往导致胰岛B细胞负荷加重,最终受损,最终导致2型糖尿病的发生。【小问3详析】根据题干信息分析可知,“α-亚麻酸通过影响InR活性从而使榶尿病人血糖降低的作用机制是α-亚麻酸通过提高靶细胞膜上胰岛素受体(InR)的活性,进而提高GLUT的活性,促进血糖进入组织细胞氧化分解,同时胰岛素受体(InR)通过抑制细胞内炎症因子的活性,削弱其对GLUT的抑制作用,提高葡萄糖转运效率,使血糖浓度降低。19.白癜风是一种常见的获得性色素脱失性皮肤黏膜病,因表皮黑色素细胞受损而出现色素脱失斑症状,是一种复杂的免疫介导疾病,其部分致病机理如图1所示。回答下列问题:(1)氧化反应会产生自由基,可破坏细胞内的生物分子,导致黑色素细胞释放X。在免疫调节过程中,X相当于______。(2)由图可知,激活细胞毒性T细胞的一个途径是______(答出1种)等抗原呈递细胞(APC)处理X并呈递给T细胞,T细胞分化产生的Th17细胞可以______(填“减弱”或“增强”)调节性T细胞对细胞毒性T细胞的抑制作用;激活细胞毒性T细胞的另一个途径是______。激活后的细胞毒性T细胞会使靶细胞裂解、死亡。(3)从免疫学的角度分析,白癜风属于免疫系统的______功能紊乱导致的自身免疫病。细胞毒性T细胞特异性识别黑色素细胞的同时会产生IFN-γ,为研究IFN-γ在黑色素缺失过程中的作用,科研人员以白癜风模型鼠作为实验组,以正常小鼠作为图2对照组,连续数周检测IFN-γ的表达水平,结果如图2所示,结果显示______。【答案】(1)(特异性)抗原(2)①.树突状细胞(或B细胞或巨噬细胞)②.减弱③.抗原直接作用于细胞毒性T细胞(3)①.免疫自稳②.实验组的IFN-γ表达水平高于对照组的〖祥解〗一、人体免疫包括非特异性免疫和特异性免疫,非特异性免疫包括第一、二道防线,第一道防线由皮肤和黏膜组成,第二道防线由体液中的杀菌物质和吞噬细胞组成;特异性免疫是人体的第三道防线,由免疫器官、免疫细胞借助于血液循环和淋巴循环组成,包括细胞免疫和体液免疫两种方式。二、自身免疫病是指机体对自身抗原发生免疫反应而导致自身组织损害所引起的疾病,例如风湿性心脏病、类风湿性关节炎、系统性红斑狼疮等。【小问1详析】细胞衰老的“自由基学说”认为,在细胞生命活动中,细胞不断地进行各种氧化反应,在这些反应中很容易产生自由基。自由基产生后,可破坏细胞内的生物分子,导致黑色素细胞释放X。在免疫调节过程中,X相当于特异性抗原。【小问2详析】由图可知,黑色素细胞释放的抗原还可被树突状细胞吞噬摄取和处理并将抗原呈递给T细胞,T细胞分化为Th17细胞,进而解除了调节性T细胞对细胞毒性T细胞的抑制作用,这是细胞毒性T细胞激活的第一途径。抗原可直接作用于细胞毒性T细胞,这是细胞毒性T细胞激活的第二个途径。激活后的细胞毒性T细胞会使靶细胞裂解、死亡。【小问3详析】免疫系统的功能是免疫防御、免疫自稳、免疫监视,其中免疫自稳指机体清除衰老、损伤的细胞器或细胞结构。结合题图可知,白癜风是免疫系统的免疫自稳这一基本功能紊乱引发的自身免疫病。分析图2可知,为研究IFN-γ在黑色素缺失过程中的作用,科研人员以白癜风模型鼠作为实验组,以正常小鼠作为图2对照组,连续数周检测IFN-γ的表达水平,定期检测发现实验组的IFN-γ表达水平高于对照组的。20.油菜素内酯(BR)是植物体内一种重要的激素,被称为第六类植物激素。科研人员通过对花生幼根施加一定浓度的BR来探究其对生长素生理作用的影响,测量并统计主根的长度,结果如图所示。回答下列问题:(1)植物体内生长素起作用的方式和动物体内激素起作用的方式基本相似,它不像酶那样催化细胞代谢,也不为细胞提供能量,而是给细胞______,与BR等植物激素共同起着______细胞生命活动的作用。少量的生长素即可对植物的生长发育有显著影响,但是植物体还要源源不断合成生长素,推测其原因是______。(2)该实验的自变量是______。生长素发挥作用时,首先与______结合,引起细胞内发生一系列信号转导过程,进而诱导特定基因的表达,从而产生效应。重力引起水平放置的幼苗主根中近地侧和远地侧生长素浓度不同,______侧细胞伸长较快,最终使根表现为向地生长。(3)据图分析,生长素与100nmol/LBR同时处理花生幼根时,对主根伸长的影响是______。该实验______(填“能”或“不能”)证明BR既能促进主根伸长也能抑制主根伸长,理由是______。【答案】(1)①.传达信息②.调节③.生长素起作用后就失活(2)①.是否施加(100nmol/L的)BR和生长素的浓度②.生长素受体(或特异性受体)③.远地(3)①.随生长素浓度的增加,两种激素对主根伸长的抑制作用先增强后减弱②.不能③.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中国叶绿素测定仪行业市场前瞻与投资战略规划分析报告
- 2023-2029年中国中成药水丸行业市场深度分析及投资战略规划建议报告
- 闸门启闭机行业深度研究报告
- 中国玉柴零部件项目投资可行性研究报告
- 2024-2030年中国家用消杀产品行业市场发展监测及投资潜力预测报告
- 2024年视频网站综艺节目广告行业竞争格局分析及投资规划研究报告
- 福建省2024中考道德与法治课前小测第22课时建设法治中国
- 福建省2024中考道德与法治课前小测第10课时规则与道德
- 小学解方程能力提升训练题500道
- 2025年中国畜用药行业市场调查研究及发展战略规划报告
- 化工原理完整(天大版)课件
- 2025年江苏连云港市赣榆城市建设发展集团有限公司招聘笔试参考题库附带答案详解
- 砥砺前行决心谱写华章
- 2025年开学教导处发言稿(5篇)
- 机电设备安装旁站监理方案
- 2025年度民政局离婚协议书范本模板官方修订2篇
- 《百达翡丽名表介绍》课件
- 《集装箱标识辨识》课件
- 2024年临床输血管理委员会年终的工作总结
- 2025版《VOCs废气处理设施安全检查表》(全)
- 整形医院客户管理培训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