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北省唐山市滦州市2024-2025学年七年级下学期历史开学调研试卷(含答案)_第1页
河北省唐山市滦州市2024-2025学年七年级下学期历史开学调研试卷(含答案)_第2页
河北省唐山市滦州市2024-2025学年七年级下学期历史开学调研试卷(含答案)_第3页
河北省唐山市滦州市2024-2025学年七年级下学期历史开学调研试卷(含答案)_第4页
河北省唐山市滦州市2024-2025学年七年级下学期历史开学调研试卷(含答案)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9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河北省唐山市滦州市2024-2025学年七年级下学期历史开学调研试卷一、选择题(共18题;共40分)1.下面是一组在北京人遗址出土的物品图片,它们传递给我们的信息是()A.北京人过着群居生活 B.北京人的饮食十分讲究C.北京人已经会使用火 D.北京人已懂得人工取火2.传说炎帝教民开垦耕种,种植五谷和蔬菜;还发明纺织,会煮盐,教人们交换物品。对这些传说理解正确的是()A.这些说法与考古发现之间相互矛盾,完全不足以凭信B.将这些发明看成是那个时代的产物,更加接近于真实C.证实了这些发明都是炎帝个人的创造D.当时通过禅让制推举部落联盟的首领3.《竹书纪年》记载:“自禹至桀十七世……用岁四百七十一年。”但因未留下文字,故夏朝历史一直存疑,直至河南偃师二里头遗址的挖掘,为夏朝的存在提供了考古学依据。由此可见()A.考古发现可以印证文献记载B.历史记载必须经过考古发现证实C.考古发现创造新的古代文明D.史书记载比考古发现更真实可信4.《百家讲坛》中在介绍隋朝最重要的贡献时曾评价道:“可以毫不夸张地讲,隋文帝也罢,隋朝也罢,一半的功业就在于此。”该贡献是指()A.确立了选拔人才的察举制度B.结束了长期分裂使中国重归统一C.开凿灵渠促进了南北经济文化交流D.文成公主入藏促进了吐蕃的发展5.下题图为我国出土的一些镶嵌绿松石铜牌,形制、纹饰略有差异,但制作工艺接近,二里头出土的铜牌所处的时代最早,三星堆最晚。对此合理的解释是()A.当时神权色彩浓厚 B.夏朝青铜器已普及C.区域文明存在交流 D.商朝出现阶级分化6.下列有关古代宗教方面的知识叙述错误的是A.佛教的创始人是穆罕默德B.基督教兴起于公元1世纪左右C.伊斯兰教促进了阿拉伯半岛的统一D.三大宗教的传播都得到了统治者扶持7.面对春秋战国时期诸侯争霸、政权更迭、生灵涂炭的乱局,各流派提出了不同的治世方案。秦统一的历史证明,最适合当时社会形势的方案是()A.儒家 B.墨家 C.道家 D.法家8.两晋南北朝时期,著述之风日盛,著作的范围和数量远远超过前期。与此同时,在科学技术方面也有许多专著问世。在书法、绘画艺术上,出现了很多书画大家。他们之所以能在书法、绘画艺术的天地里崛起,这与下列文明成果密切相关()A.指南车 B.地动仪 C.造纸术 D.大明历9.正确区分历史史实与史论,是学习历史的重要方法。下列表述属于史论的是()A.汉武帝是具有雄才大略的政治家B.公元前138年,张骞出使西域C.东汉末年,张角创立了太平道D.280年,西晋灭吴,统一了全国10.西域都护作为西汉朝廷派驻西域的最高行政长官,管辖西域36国,其废立国王、化解矛盾、册封官爵、赐以印绶等军政活动的最终决定权由中央掌握,这表明当时在西域()A.管理机构形同虚设 B.东西联系亟需加强C.中央权力得到强化 D.民族交融有待深化11.杜佑《通典》记载:“至(贞观)八年、九年,频至丰稔,米斗四五钱,马牛布野,外户动辄数月不闭。至(贞观)十五年,米每斗值二钱。”此社会状况的出现得益于谁的统治()A.唐太宗 B.武则天 C.唐高宗 D.唐玄宗12.汉赋深受“楚辞”和诸子散文影响,兼有诗歌和散文的特征;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先后出现了以曹操父子为代表的建安文学、东晋陶渊明的田园诗、南北朝民歌等文学形式。据此可以得出的正确认识是()A.文学创作受民族交融的影响B.文学创作受中外交流的影响C.文学创作的社会条件是国家统一D.文学创作在传承的基础上不断创新13.如图为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的政权更替示意图,据此图可判断,这一时期我国社会发展的特点是()A.政权分立割据,王朝更替频繁 B.北方战乱频繁,国家实现统一C.北方经济衰退,江南经济发展 D.北方局势稳定,民族交融加14.赤壁之战是中国历史上著名的以少胜多的战役,该战役发生的时间与下列轴线上的序号相对应的是()A.① B.② C.③ D.④15.把握历史的时代特征并提炼主题是同学们学习历史的重要方法。看下表归纳“三国两晋南北朝”的时代特征是()第四单元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三国鼎立西晋的短暂统一和北方各族的内迁东晋南朝时期江南地区的开发北魏政治和北方民族大交融A.中国境内早期人类与文明的起源B.政权分立与民族交融C.早期国家与社会变革D.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建立和巩固16.东晋初年,帝(司马睿)初慎江东,威名未著,(王)敦,与从弟导等同心翼戴,以隆中兴,时人为之语日“王与马,共天下”。这段材料说明的最主要问题是()A.王敦王导有谋反之心B.王敦和司马睿同为皇帝共有天下C.东晋皇权被相权左右D.东晋政权得到了贵族的大力支持17.杜甫在《春水》中的诗句“连筒灌小园”,是对一种灌溉工具的描述。这种工具是下图中的()A. B.C. D.18.孝文帝针对北魏礼乐异于中原的现实,多加厘革,诸如祭祀、丧礼、冠礼等均改用汉制;同时,禁止鲜卑同姓之间的通婚,大力倡导他们与汉人诸姓通婚。这些措施()A.促进北方农业生产发展 B.提高官员的政治素养C.促进了鲜卑政权的汉化 D.推动了北魏统一南北二、综合题(共4题;共60分)19.春秋战国时期,整个社会处于急速的变化动荡之中,学术思想非常活跃,诸子百家纷纷著书立说,各执己见,出现了思想文化繁荣的景象。请将下列人物、学派和主张言论进行搭配。人物学派主张或言论A∶老子a∶儒家①"民为重""君为轻"B∶孔子b∶道家②∶世间万物运行均有规律C∶孟子③∶己所不欲,勿施于人20.统一是中国历史的主流。巩固统一,维护社会稳定,有利于中华文明的绵延不绝。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秦王扫六合(六合,天地四方。扫六合,横扫天下之意),虎视何雄哉!挥剑决浮云,诸侯尽西来。——李白《古风》(节选)材料二

措施政治文化经济交通统一车轨军事北击匈奴,修长城材料三延尉李斯议曰:“周文、武所封子弟同姓甚众,然后属疏远,相攻击如臭,诸侯更相诛伐,周天子能禁止。今海内赖陛下神灵一统,皆为郡县,诸子功臣以公赋税重赏赐之,甚足易制,天下无异意,则安宁之术也。置诸侯不便。”——《史记·秦始皇本纪》请回答:(1)材料一中的秦王指的是谁?这段材料赞赏的是他的什么功绩?(2)材料二表格中列出了秦始皇巩固统一的一些措施,请你写出政治、文化、经济方面的措施。(3)从材料三中可以看出,李斯反对的是周朝的什么制度,它有什么消极的影响?李斯的反对得到了皇帝的支持,在地方上实行了什么制度,这一制度又有什么积极的影响?21.历史事件、历史现象之间互相联系。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初,骞行时百余人,去十三岁,唯二人得还。——《汉书·张骞传》材料二古代中国与世界的贸易交往与文化往来频繁,请读丝绸之路路线图,探寻远去的历史。材料三材料四江南之为国盛矣……地广野丰,民勤本业,一岁或稔,则数郡忘饥。……丝绵布帛之饶,置衣天下。——《宋书》天下无事,时和年丰,百姓乐业,谷帛殷阜,几乎家给人足矣。——《晋书·食货志》(1)材料一反映的是哪一历史事件?材料一与材料二有什么内在联系?(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说说丝绸之路的开辟有何作用?(3)材料三、四反映的历史现象之间,有什么内在联系?(4)通过综合以上分析,你能得到什么启示?22.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曹操和袁绍都想吞并对手,称雄北方。200年,双方进行了一场大决战。曹操采取声东击西各个击破的战术,偷袭援军的粮囤,烧掉其全部军粮,迅速歼灭援军主力,曹操大败袁绍,为以后统一北方打下基础。材料二李白有诗云:“二龙争战决雌雄,赤嵌楼船扫地空。烈火张天照云海,周瑜于此破曹公。”材料三如下图(1)材料一和材料二分别描述的是哪次战役?其中,材料二描述的战役对当时局势产生了怎样的影响?(2)给材料三图片呈现的内容命名。图中的建业是今天的哪一座城市?(3)上述材料反映的历史时期有哪些主要特征?

答案解析部分1.C根据图片“烧骨、灰烬”,可知北京人已经会使用火了。北京人会使用天然火,他们用火烧烤食物、驱赶野兽,照明、防寒,火的使用增强了人们适应自然的能力,C符合题意;

北京人过着群居生活,但从图片“灰烬”无法传递这一信息,排除A;

图片“灰烬”反映的是北京人会使用火,不能说明北京人在饮食方面讲究荤素搭配,排除B;

山顶洞人已懂得人工取火,排除D。

故答案为:C。

本题考查中国境内早期人类的知识。难度适中,理解题干信息,掌握中国境内早期人类的基本史实,分析选项利用排除法即可作答。2.B根据所学可知,从考古发现推测,位于黄河流域的半坡人已经能够种植粟,懂得了纺织,传说中炎帝主要活动于陕西渭河流域,与半坡人所处的空间大致重合,据此可知,将传说中炎帝的发明看成是那个时代的产物更加接近于真实情况,B正确,C错误;考古发现证明,远古传说具有一定的合理性,A错误;

通过禅让制推举部落联盟首领的是尧舜禹,D错误。

故答案为:B。

本题考查炎帝的传说,考查学生对远古传说和真实历史之间的理解能力,难度适中,在学习中理解炎帝黄帝等远古传说与真实历史之间的区别与联系即可。3.A

《竹书纪年》对夏朝有记载,而河南偃师二里头遗址的挖掘为夏朝的存在提供了考古学依据,这表明考古发现的二里头遗址与文献《竹书纪年》对夏朝的记载相互印证,所以选项A“考古发现可以印证文献记载”表述正确,A正确;

虽然考古发现能为历史记载提供有力证据,但不能说历史记载“必须”经过考古发现证实。有些历史记载可以通过多种其他方式相互佐证,比如不同文献之间的互证等,该选项说法过于绝对,所以选项B错误,B错误;

考古发现是对古代文明的探索和揭示,并非“创造”新的古代文明,选项C表述错误,C错误;

史书记载可能会因为时代、作者主观因素等出现偏差,而考古发现是基于实物的研究,更具直观性和客观性,所以一般来说考古发现比部分史书记载更真实可信,D错误。

故答案为:A。

本题考点是夏朝历史。解题方法:结合考古文献的影响分析题干内容,然后与选项对比即可。4.BB:根据题干“可以毫不夸张地讲,隋文帝也罢,隋朝也罢,一半的功业就在于此”和结合所学可知,隋朝统一顺应了人民群众的意愿,589年,隋文帝灭掉陈朝,统一全国。隋的统一,结束了长期分裂的局面,使中国重归统一,B项符合题意;

A:西汉确立了选拔人才的察举制度,A项不符合题意;

C:秦始皇开凿灵渠,隋朝大运河的开通促进了南北经济文化交流,C项不符合题意;

D:唐朝文成公主入藏促进了吐蕃的发展,D项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B。

本题考查隋朝统一,考查学生的理解和分析能力,解题关键是掌握基础知识。5.C6.A7.D8.C依据所学知识可知,东汉蔡伦改进造纸术后,纸广泛使用开来,这推动了著述、书法、绘画的发展,C正确;

指南车是中国古代用来指示方向的一种机械装置,A错误;

地动仪是东汉时期的张衡发明,是世界上最早的测报地震的仪器,B错误;

大明历是由南北朝时期祖冲之创制的一部历法,D错误。

故答案为:C。

本题考点是造纸术。解题方法:结合所学分析题干中书法绘画发展迅速的原因是什么,然后与选项对比即可。9.A依据所学可知,史实即是对历史事件或历史人物的客观叙述,史论即对历史事件和历史人物的评论。汉武帝是具有雄才大略的政治家属于史论。

A项汉武帝是具有雄才大略的政治家属于史论,符合题意;

BCD三项都是对历史事件的客观叙述,属于历史史实,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A。

本题难度适中,考查学生对历史概念的理解及学生的分析能力。本题的关键点是分析题干,注意准确识记史实与史论的区别。10.C据题干信息“西域都护作为西汉朝廷派驻西域的最高行政长官,管辖西域36国,其废立国王、化解矛盾、册封官爵、赐以印绶等军政活动的最终决定权由中央掌握”可知,材料信息表明西域都护是西汉朝廷派驻西域的最高行政长官,负责管辖西域36国,但最终决定权由中央掌握,说明西域归属于中央政府统治下,加强了中央权力,故选C项。

材料表明西域都护具有地方管理权力,“管理机构形同虚设”之说错误,排除A项。

材料了中央政府加强了对西域地区的管辖,并未涉及东西联系亟需加强,排除B项。

材料了中央政府加强了对西域地区的管辖,没有反映民族交融有待深化,排除D项。

故答案为:C。

本题主要知识考点是西域都护。主要考查学生对历史知识的识记、理解能力,运用所学知识,准确解读材料信息的能力,解题关键在于理解并识记西域都护的相关历史知识。11.A12.D13.AA:根据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的政权更替示意图,可知当时政权分立,王朝更迭频繁,A项符合题意;

B:魏晋时期动乱,并未实现统一,B项不符合题意;

C:材料并未涉及江南开发相关内容,C项不符合题意;

D:材料并未体现出民族之间的交融,D项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A.

本题主要考查了魏晋南北朝的更迭,解答本题要求学生结合魏晋南北朝更迭的特征及影响来分析,侧重考查考生灵活运用所学知识,准确把握材料主旨的能力。14.A15.B16.DA:题干未体现王敦王导有谋反之心,A项不符合题意;

B:题干未体现王敦和司马睿同为皇帝共有天下,B项不符合题意;

C:题干未体现东晋皇权被相权左右,C项不符合题意;

D:根据题干“王与马、共天下”和结合所学可知,316年,内迁的匈奴人灭掉西晋。随后,镇守长江下游的皇族司马睿于317年重建晋王朝,以建康为都城,史称东晋。司马睿和南下的北方山东大贵族王导交往密切,他当皇帝,得益于王导为首的南北大贵族的拥戴。司马睿政治上依靠王导,军事上依靠王导的堂兄王敦。王氏其他子弟也都得到不同程度的重用。司马睿举行即位大典时,居然邀请王导共坐御床,时人称之为“王与马,共天下”。这段材料说明的最主要问题是东晋政权得到了贵族的大力支持,D项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D。

本题主要考查学生综合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理解并识记东晋“王与马,共天下”的相关史实。17.B根据题干“连筒灌小园”和所学知识可知,诗句中描述的生产工具是筒车,观察题干图片可知,B是筒车,B项正确;

观察题干图片可知,A是耧车,是播种工具,排除A项;

C是曲辕犁,是耕作工具,排除C项;

D是秧马,是插秧工具,排除D项。

故选B项。

本题难度适中,考查筒车的相关史实及学生对图片的解读能力和对历史知识的识记、理解能力。理解并识记筒车的相关史实。“连筒灌小园”是解答本题的关键。18.C根据题干“孝文帝针对北魏礼乐异于中原的现实,多加厘革,诸如祭祀、丧礼、冠礼等均改用汉制;同时,禁止鲜卑同姓之间的通婚,大力倡导他们与汉人诸姓通婚”可知,北魏孝文帝的一系列汉化措施,有助于促进鲜卑政权的汉化,C正确;

题干没有涉及农业生产发展,A错误;

题干重在强调汉化措施,并未涉及官员的政治素养,B错误;

北魏只统一了黄河流域,D错误。

故答案为:C。

本题考点是北魏孝文帝改革。解题方法:结合北魏孝文帝改革的相关知识分析题干内容,然后与选项对比即可。19.依据题干信息,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老子是道家学派的创始人,他认为世间万物运行均有规律,人们应顺应自然;孔子是儒家学派的创始人,他的核心思想是“仁”,“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等;孟子是战国时期儒家的代表人物,他提出“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等思想;

故答案为:本题考查识记能力。解答时,依据题干信息,结合对课本所学知识的准确记忆回答,这类知识点,就是要准确记忆。20.(1)略(2)政治:建立了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或郡县制等);文化:统一文字;经济:统一货币(或统一度量衡)。(3)分封制,导致国家分裂,郡县制,加强中央集权,维护国家统一。(1)根据材料一“秦王扫六合”和结合所学可知,公元前230年至公元前221年,秦始皇兼并关东六国,建立起我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多民族的国家。这段材料赞赏了秦始皇统一六国。

(2)根据所学可知,政治上:秦始皇建立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国家的最高统治者称皇帝,拥有至高无上的权威,总揽全国一切军政大权。皇帝之下,设有中央政权机构,由丞相、太尉、御史大夫统领,分别掌管行政、军事和监察事务,最后的决断权由皇帝掌控。在地方上,建立由中央直接管辖的郡县制,郡县的长官都由朝廷直接任免。文化上:为消除文字上的差异,秦始皇命丞相李斯等人统一文字,制定笔画规整的小篆,作为通用文字颁行全国。统一文字有利于政令顺利推行,有利于不同地域的人民顺畅沟通,有利于文化的交流和发展。经济上:秦始皇下令废除六国的货币,以秦国的圆形方孔半两钱作为统一货币,在全国流通。统一货币有利于国家对经济的管理,促进各地经济交流。为改变以前各诸侯国使用的长度、容量和重量标准不-的状况,秦始皇规定以秦制为基础,统一度量衡制度,所有度量衡用器由国家统一监制。度量衡的统一,便利了经济的发展。

(3)根据材料三“周文、武所封子弟同姓甚众,然后属疏远,相攻击如矣,诸侯更相诛伐,周天子能禁止。”可知,李斯反对周朝的分封制,分封制导致国家分裂。根据材料“今海内赖陛下神灵一统。皆为郡县,诸子功臣以公赋税重贯赐之,甚足易制,天下无异意,则安宁之术也。置诸侯不便。”和结合所学可知,在地方上,建立由中央直接管辖的郡县制,郡县的长官都由朝廷直接任免。郡县制加强中央集权,维护国家统一。

故答案为:

(1)秦王:秦始皇(嬴政);功绩:统一六国。

(2)政治:建立了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或郡县制等);文化:统一文字;经济:统一货币(或统一度量衡)。

(3)制度:分封制;消极影响:导致国家分裂。制度:郡县制,积极影响:加强中央集权,维护国家统一。

本题以三则材料为依托,考查秦灭六国、秦巩固统一的措施、秦确立中央集权制的相关知识,考查学生阅读史料、获取与解读信息、调动与运用知识等能力,解题时要注意题干中的关键信息,从材料中找出关键句子,对这些语句进行分析,把它和课本所学结合回答。21.(1)事件:张骞出使西域联系:使汉朝和西域的交往日趋频繁;为丝绸之路的开通创造了条件。(2)作用:丝绸之路是古代东西方往来的大动脉。促进了中国同其他国家和地区的贸易与文化交流。(3)联系:北方人口大量南迁,给江南地区输送了大量的劳动力;也带来中原先进的生产工具和生产技术;促进了江南地区经济的开发。(4)启示:要敢于创新、开拓进取;注重引进人才的交流,引进先进的生产工具与生产技术,促进经济发展。(1)事件:根据材料一“初,骞行时百余人,去十三岁,唯二人得还。”结合所学可知,材料反映的历史事件是张骞出使西域。为了联络大月氏,共同夹击匈奴,公元前138年西汉张骞第一次出使西域。联系:根据材料二图片结合所学可知,材料二反映的是丝绸之路。公元前138年和公元前119年,汉武帝派张骞两次出使西域,打通了汉与西域的通道,有利于汉与西域各国的经济文化联系,为开辟丝绸之路奠定了基础。在张骞出使西域的基础上,开通的沟通东西方的交通要道叫丝绸之路。(2)作用:结合所学可知,通过丝绸之路,中国的丝绸、漆器等物品和铸铁、开渠、凿井等技术传到西方。因此丝绸之路是古代东西方往来的大动脉,促进了中国同其他国家和地区的贸易与文化交流。(3)联系:结合所学可知,材料三图片反映的历史事件是北人南迁,材料四“江南之为国盛矣……地广野丰,民勤本业,一岁或稔,则数郡忘饥。……丝绵布帛之饶,置衣天下。”“天下无事,时和年丰,百姓乐业,谷帛殷阜,几乎家给人足矣。”反映的历史事件是江南经济的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