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2024学年第一学期高三语文教学质量调研试卷考生注意:1.本场考试时间150分钟。试卷共8页,满分150分,答题纸共2页。2.作答前,在答题纸正面填写姓名、准考证号。将核对后的条形码贴在答题纸指定位置。3.所有作答务必填涂或书写在答题纸上与试卷题号对应的区域,不得错位。在试卷上作答一律不得分。4、用2B铅笔作答选择题,用黑色字迹钢笔、水笔或圆珠笔作答非选择。一、积累运用10分1.按要求填空。(1)见贤思齐焉,_________。(《论语·里仁》)(2)_________,须行即骑访名山。(李白《_________》)(3)小宁为某学者的新书发布会撰写新闻稿,看到当地优秀的青年学者和博学的老教授都来了,于是在新闻稿中引用《兰亭集序》的句子:“_________,_________。”【答案】①.见不贤而内自省也②.且放白鹿青崖间③.梦游天姥吟留别④.群贤毕至⑤.少长咸集【解析】【分析】【详解】本题考查学生默写常见的名篇名句的能力。易错字:崖、姥、毕、咸。2.按要求选择。(1)小宁看到2024年诺贝尔文学奖的颁奖词,想起高中语文教材中也有不少课文的作者是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于是就此进行了一番梳理。请你把他的梳理表格补充完整。作者颁奖词赫尔曼·黑塞他那些灵思盎然的作品,一方面具有高度的创意和深刻的洞见,一方面象征古典的人道理想和高尚的风格。欧内斯特·海明威他能把一篇短小的故事反复推敲,悉心裁剪,以极①____的语言,铸入一个较小的模式,使人们获得极鲜明、极深刻的感受。加西亚·马尔克斯他的长篇小说以结构丰富的想象世界,糅混着②____与现实,反映出一整个大陆的生命矛盾。托马斯·特朗斯特罗姆通过凝练、透彻的意象,他为我们提供了通向现实的新途径。(2)将下列编号的语句依次填入语段空白处,语意连贯的一项是()。2024年的诺贝尔化学奖被授予人工智能的相关成果及科学家。这次获奖的相关研究定义了一个理论上可以解决所有科学问题的范式,即__________,__________。这一技术的应用范围并不限于生物、化学、物理等领域,其应用范围主要取决于如何__________,以及__________。人工智能在生物、化学、医药等健康领域的潜力才刚刚崭露一角,未来还大有发展空间。①确认现实世界是否有足够多的真实数据,训练和构建深度学习网络②将特定领域的问题或数据抽象成人工智能可以学习和处理的形式③再让人工智能经过深度学习网络,最后输出结果④从实际问题出发,将其转变为人工智能可以处理的输入数据A.②①④③ B.②③④① C.④①②③ D.④③②①【答案】(1)①.简洁②.魔幻(2)D【解析】【小问1详解】本题考查学生了解并掌握常见的文学常识的能力。①海明威语言简洁质朴,常用简单的词汇和简短的句式来表达复杂的思想和情感,以达到简洁有力的效果。②魔幻现实主义风格这是加西亚·马尔克斯小说最为突出的特点。他将神奇、魔幻的元素自然地融入到现实生活的场景与情节之中,使二者紧密交织、相辅相成,让读者在亦真亦幻的阅读体验中,深刻感受到拉丁美洲独特的文化魅力与神秘色彩。【小问2详解】本题考查学生语言表达之句子衔接排序的能力。首先,要确定两个空格处应该是定义“人工智能”解决科学问题的步骤。根据逻辑顺序,首先应该是确定问题,然后才是处理和输出结果。因此,第一个空格应该是④,排除AB;第二个空格应该是③,排除C;剩下的两个空格,它们描述的是“人工智能”应用范围的决定因素。根据逻辑顺序,首先需要将问题或数据抽象成人工智能可以处理的形式,然后才是确认是否有足够的数据来训练网络。因此,第三个空格应该是②,第四个空格应该是①。故选D。二、阅读70分阅读下面材料,完成各题。暑假期间,小宁被国产游戏《黑神话:悟空》中的文学运用方式深深吸引。他决定阅读相关文章,进行一番学习和探究。从“西游文学”到“游戏文学”:《黑神话:悟空》的文学破局①对已有文学作品进行改编、戏仿与重述,是游戏与文学结合过程中最常见、同时也是最原初的形式之一。这一方面可以降低玩家对游戏中叙事的理解与接受门槛,使了解作品的玩家能够快速代入游戏。从另一方面看,借用已有的文学作品显然还能够吸引非玩家群体加入到对游戏的关注与讨论中。这成为此次《黑神话:悟空》能够获得空前关注的原因之一。②《悟空》的宣传语是“直面天命”,然而游戏本身并没有选择直接以《西游记》的故事开篇,而是以“天命人”的视角切入。故事讲述了在西行结束后,齐天大圣孙悟空陨落,玩家作为“天命人”在听取齐天大圣的故事之后,需要过关斩将,取回“大圣六识”,最终直面天命,迎来结局。无论《悟空》讲述的故事到底是否完全成功,都让我们看到:从“西游文学”到“西游游戏”,经典的文学与叙事符号始终会在鲜活的讲述中变化流动。③在取材于“西游文学”的基础上,《悟空》本身的文学表达也是十分显著并且可圈可点的。游戏中的作品结构、台词脚本、人物判词、“影神图”故事以及作为民间讲唱文学的陕北说书,在解构与重述既有“西游文学”的同时,进一步营造出“黑神话”基调中的新西游故事,也使得这部游戏作品本身成为了一个文学载体;而文本、音乐、影像、玩家动作与游戏机制的交融更是成为了游戏的独特修辞,让《悟空》得以被视作特殊的游戏文学作品。④从《悟空》的热度与总体口碑来看,建立现代游戏作品与传统经典文学之间的联系所能实现的传播力度与影响效果是巨大的。从这一结果来看,《黑神话:悟空》通过挪用经典文学中的情节与符号来完成游戏的设计与制作,对于国产游戏发展及经典文学的现代传播而言都有一定的破局意义。但是,游戏中的文学运用方式显然还存在一些值得思考与讨论的地方。⑤首先,是关于游戏究竟应该在何种范围内挪用、改编或重述已有文学作品的问题。玩家及其他接受群体总体上认可游戏借鉴中国优秀文学与文化传统来完成内容建构,但在游戏可运用与改编已有文学作品的角度、尺度上则普遍存在争议。如果将游戏仅视作是玩具意义上的游戏,那么对原著进行大刀阔斧地重述显然不是问题,因为游戏作为游戏时值得讨论的只有它本身的游戏性高低;但如果将游戏视作文学的载体,寄希望于游戏以寓教于乐的方式广泛传播已有的优秀文化与积极观念,那么“原著党”的顾虑自然不无道理。⑥其次,游戏是否一定需要包含文学成分,又应当如何完成自己的文学表达。前者需结合游戏媒介的发展沿革来看:曾经的国产游戏选择与文学合作,一方面是为提高“角色扮演”过程中故事表现力,另一方面则可从艺术性的角度遮蔽其技术与设计上的短板。今日的《悟空》技术上相较于过去的国产单机游戏已有成倍的超越,但它却仍未抛弃文学叙述,这与游戏逐渐向艺术靠拢的总体设计趋势相关。文学的认识功能与审美功能使其能够最快、最便捷地充当游戏中艺术性与作品性确证的一环,提升游戏的审美体验与价值表达。⑦我们还需要追问的是,经典文学是否只有借助现代游戏才能实现自身的破局?文学流通的商品化与经典文学接受的学院化无疑同时挤压着早期文学作为审美娱乐对象的存在形态与接受空间。于是,如陕北说书一般的民间口传文学要凭借游戏的爆火方能走进更多人的视线之中,而关于《西游记》原著细节的具体讨论也是在这一期间才更显集中,这对传统文学之命运而言的确让人略感唏嘘,但从另一角度看,游戏对传统经典文学的破局意义又是重要的。⑧相比于作为学院必修与考核内容而存在的文本对象,数字游戏文学显然因游戏本身的玩乐性质而拥有了一层额外的娱乐性。相应的,作为玩家的阅读者也更易在这一接受过程中获得额外的愉悦性阅读体验。据此,借由游戏或将在一定程度上打破如今文学作品那种过于严肃的接受方式。因此,我们或许可以重估游戏文学的价值与潜能,来展望游戏与文学的更多可能。3.文章标题中“游戏文学”一词让小宁感到陌生,就本文看,以下最符合“游戏文学”形式特征的一项是()A.游戏文学是指在游戏剧情中对已有文学作品进行改编、戏仿与重述所形成的文学形式。B.从经典文学到游戏文学,经典的文学符号通过讲述中的变化流动才能在传播当中破局。C.游戏文学可以通过文本、音乐、影像、玩家动作与游戏机制的交融,形成独特的表达。D.游戏文学可以帮助经典文学克服流通商品化和接受学院化的固有缺陷,具有破局意义。4.以下是小宁描述的《黑神话:悟空》游戏中文学表达的几个特点,根据文意,其中受《西游记》影响最小的一项是()A.游戏中的陕北说书是个亮点,由原著中的灵吉菩萨在黄风岭边弹边唱,引导玩家。B.游戏采用古典小说的“章回体”结构,各章节被命名为:火照黑云、风起黄昏等。C.角色台词有文学性,如“步履不停,便是得救之法——敢问路在何方?路在脚下。”D.游戏使用“影神图”系统收录登场角色,并配有赞诗和故事而形成“影神图故事”。5.作为热爱《西游记》小说的“原著党”,以下观点中,小宁最不可能接受的一项是()A.游戏应在尊重原著基础上对已有文学作品进行挪用、改编或重述。B.游戏作为一种娱乐形式,自由地改编已有文学作品是可以接受的。C.《西游记》原著在当下想要实现自身的破局,必须依靠游戏助推。D.关于《西游记》原著细节的具体讨论不应仅仅围绕游戏元素展开。6.作为“原著党”,小宁还指出,《黑神话:悟空》歪曲了《西游记》的原故事,其实不利于文学经典的传播。请你结合下面两则材料展开分析,反驳他的观点。秀才曰:“我不是别人,我是花果山紫云洞八万四千铜头铁额猕猴王。我今来助和尚取经。此去百万程途,经过三十六国,多有祸难之处。”法师应曰:“果得如此,三世有缘。东土众生,获大利益。”当便改呼为猴行者。(节选自宋《大唐三藏取经诗话》)那猴道:“我是五百年前大闹天宫的齐天大圣。只因犯了诳上之罪,被佛祖压于此处。……只等师父来救我脱身。我愿保你取经,与你做个徒弟。”……三藏道:“我自救你,你怎得出来?”那猴道:“这山顶上有我佛如来的金字压帖。你只上山去将帖儿揭起,我就出来了。”(节选自吴承恩《西游记》第十四回)7.本文第⑤⑥段从不同角度讨论了游戏中的文学运用方式。小宁作为“原著党”对此有自己的看法,想在作者的公众号里留言。请你替他完成这则留言。(200字以内)【答案】3.C4.D5.C6.示例:《西游记》在《大唐三藏取经诗话》的故事基础上演化而来,将秀才直接改编为猴子,并增加了唐僧解救猴子的情节。可见,经典文学在传承过程中,会在鲜活的讲述中变化流动。《黑神话》中的西游故事,其变化也与此相近,不宜用“歪曲”直接否定。而西游故事在游戏的改编中逐渐丰富情节、深化内涵,同样有利于传播。7.示例:我认为,游戏在运用文学原著时,固然可以适当改编,但仍应保持原著的基本风貌和思想内核。游戏固然是供人娱乐的玩具,为了提升娱乐效果而改编原著有其合理性。但是游戏改编和运用文学原著,它便同时也是文学载体,应承担起以寓教于乐的方式传播文学中优秀文化与积极观念的功能。同时,即便在技术和设计上已经十分优秀,游戏也应当包含文学成分。尤其经典文学作品的认识功能与审美功能,可以提升游戏的审美体验与价值表达,有利于游戏作品的发展与进步。【解析】【导语】本文探讨了游戏《黑神话:悟空》中的文学运用方式及其意义。文章指出游戏对《西游记》进行改编,借用这一经典文学作品吸引玩家,同时也通过独特的文学表达方式形成了“游戏文学”。文章分析了游戏与文学结合的利弊,包括改编的尺度问题、文学表达在游戏中的必要性及影响。【3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筛选并辨析信息的能力。A.只是阐述了游戏文学形成的一种常见方式,比较片面,不能完整涵盖其形式特征;B.重点说的是经典文学符号在传播中破局的情况,并非聚焦游戏文学自身的形式特点;C.准确指出了游戏文学通过多元素交融形成独特表达,这很好地体现了它作为一种独特文学形式在表达呈现上的关键特征。D.突出的是游戏文学对经典文学的破局意义,并非直接指向其形式特征本身。故选C。【4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的能力。A.陕北说书的呈现形式且与原著中灵吉菩萨相关联,明显受《西游记》原著影响;B.采用古典小说“章回体”结构,是借鉴了《西游记》等古典文学常见的结构模式;C.角色台词也能看出与《西游记》取经主题等元素的呼应。D.“影神图”系统及相关故事,相对来说受《西游记》原著故事具体情节、人物设定等方面的影响程度最小,更多是游戏自身营造故事氛围的一种方式。故选D。【5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观点态度的能力。A.强调尊重原著基础上进行改编等,符合“原著党”维护原著的心理,是容易被接受的;B.从游戏娱乐性角度认可一定自由改编,在合理范围内“原著党”也能理解;C.说《西游记》原著破局必须依靠游戏助推,这种绝对化的说法不符合“原著党”对原著自身多元传播价值以及其他破局途径可能性的认可,所以最不可能被接受。D.提出不应局限于游戏元素讨论原著细节,重视了原著本身,也是“原著党”可能认同的。故选C。【6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根据文本内容进行判断、推理的能力。从所给材料来看,《西游记》这部经典文学本身就经历了一个不断演变发展的过程。在宋《大唐三藏取经诗话》里,最初是秀才表示要助和尚取经,而后到吴承恩所著的《西游记》中,就演变成了我们熟知的孙悟空自陈身世,被压在五行山下等待唐僧解救,进而愿保唐僧取经的情节。这中间无论是人物形象还是具体的情节设定,都发生了显著的变化。同样的道理,《黑神话:悟空》也是基于已有的“西游文学”进行的再创作。它虽然没有完全依照《西游记》原故事展开,但就如同历史上《西游记》从早期形态不断丰富完善一样,这款游戏以“天命人”的视角切入,讲述西行结束后孙悟空陨落等新故事,也是在对经典故事进行符合当下语境的创新演绎。这种创新并非是对原著的“歪曲”,反而是让西游故事有了新的呈现形式和拓展空间。在游戏的改编过程中,会融入新的元素、构建新的情节,进一步丰富了西游故事的整体内涵,也吸引了更多人去关注西游故事,进而引发对相关文学经典的探讨。从传播的角度而言,它能够让原本熟悉或不熟悉《西游记》的人都再次聚焦到这个经典故事上来,对于文学经典的传播起到的是积极的推动作用,所以说它不利于文学经典传播的观点是站不住脚的。【7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根据文本内容进行判断、推理的能力。由原文“如果将游戏仅视作是玩具意义上的游戏,那么对原著进行大刀阔斧地重述显然不是问题,因为游戏作为游戏时值得讨论的只有它本身的游戏性高低;但如果将游戏视作文学的载体,寄希望于游戏以寓教于乐的方式广泛传播已有的优秀文化与积极观念,那么‘原著党’的顾虑自然不无道理”可见,游戏在运用文学原著时,固然可以适当改编,但仍应保持原著的基本风貌和思想内核。游戏固然是供人娱乐的玩具,为了提升娱乐效果而改编原著有其合理性。但是游戏改编和运用文学原著,它便同时也是文学载体,应承担起以寓教于乐的方式传播文学中优秀文化与积极观念的功能。由原文“前者需结合游戏媒介的发展沿革来看:曾经的国产游戏选择与文学合作,一方面是为提高‘角色扮演’过程中故事表现力,另一方面则可从艺术性的角度遮蔽其技术与设计上的短板……文学的认识功能与审美功能使其能够最快、最便捷地充当游戏中艺术性与作品性确证的一环,提升游戏的审美体验与价值表达”可见,即便在技术和设计上已经十分优秀,游戏也应当包含文学成分。尤其经典文学作品的认识功能与审美功能,可以提升游戏的审美体验与价值表达,有利于游戏作品的发展与进步。阅读下文,完成各题。麻果记铁凝①我小时,一个麻果月饼的故事,父亲在我们耳边重复过无数遍,我竟然没有觉出它的乏味,每次听来还能以它展开些新的联想。②父亲讲这故事,总是先从麻说起:这麻,是一种草本阔叶植物,分为朽麻和线麻,朽麻打绳,线麻捻线。麻是麻秸的皮,劈时要到河里去沤,沤时很臭,朽麻最臭。或许是他从小生在农村的缘故,讲起麻来才能使你身临其境。故事的开篇没什么听头,父亲讲麻主要是引出麻的果实——麻果,那是朽麻上的果实。朽麻长得齐房高,叶呈桃圆形,碗样大。当一阵火星般的黄色小花撒向天地之后,便是这麻果的出现。麻果像一簇朝天的小酒杯,制服扣子般大小,“杯”口如一朵平面多瓣的花。瓣中嵌着乳白色的麻籽,剥开嚼嚼,有淡苦味儿,但清香。麻籽成熟后,由白变黑,“酒杯”炸开,它们被弹入大地,来年一齐破土而出。③于是中秋时,乡间女人总是采下一朵麻果,用它来点缀这天烤烙的月饼。这月饼的外形虽同于真正的月饼,但远不具月饼的价值,它只是那些购不起月饼的人家一种节日的替代,实则发面火烧矣!如果多一点豆馅或枣泥,再以麻果做印,便是更好的替代了。④父亲从来没有讲过他对这天月亮的记忆,在他的印象中这天最美的是下午那明丽的天空,和乡村大道上那盛开的“老鸹喝喜酒”——一种藕荷色的小喇叭花。大概那是因为这时奶奶正在灶前劳作吧,又是因了这天下午那明丽的天空,和那路边“老鸹喝喜酒”的盛开,使他执拗地认为,最好吃的不是细馅果子月饼,而是这钤有麻果印记的火烧。我常看到一个神气的男孩一手举着这火烧,跳过一棵棵“老鸹喝喜酒”在明丽的天空下奔跑,然后钻进一片朽麻地里找他的伙伴去海阔天空。⑤历史前进得毕竟太快了,转眼间我们的周围变成了另一个天地。当年我回家时进出市里的那条荒凉的城郊大道,现在已是商店林立。至于说到中秋时那月饼盛况,你会觉得那简直成了生产厂家和顾客的共同奢侈了。可父亲由于厌甜的胃口,对月饼这东西总是给以贬义。然而我却觉得父亲对各路月饼的淡漠,还是基于他的麻果火烧。那麻果总是随着这天下午的天空在他脑海中出现吧,虽然我也感受过这日下午天空的明丽,但我毕竟没有亲自尝过麻果火烧,甚至连朽麻都没有觅见。⑥后来我无数次地进山,无数次地出省,总不忘记去询问那朽麻,却总未得见。⑦一次我凭窗而立时,却发现了意外:一簇阔叶植物正从院子里堆着的煤山的边缘蹿出来,几片碗大的桃形圆叶在逆光下显出格外的活泼,几朵火星般的小花就在黑颜色里闪烁。我凭着过人的视力还发现,它的枝干上分明有几个朝天的“酒杯”——呀,朽麻!我迅速跑下楼去,跑进这三角形院子,来到这麻的跟前。一点儿不错,房样高的枝干,桃样的阔叶,火星般的花序,酒杯样的麻果。⑧我采下一个麻果,回家请父亲验证。父亲惊异地问我是哪儿来的,我指给他说就在窗外,就在眼前。他说,这麻果刚长出,还柔软,里面连籽都不曾有。成熟变硬要到中秋节,现在还不到阴历七月。我说,今年中秋节咱们也烙麻果月饼吧,哪知父亲却显得冷漠了。他说,想想罢了,真做出来你们倒不一定吃了,那不就是火烧嘛。⑨我不知父亲为什么一下子对麻果失去了兴致,他指的“你们”又是谁。也许是专指我,也许是对一代人的泛指。他一定在想,为什么要拿这久远的想象来冲击眼前呢?难道父亲真的捋胳膊挽袖子为我们做下这火烧后,我担保就不去月饼风景里奔跑了吗?到头来被冷落的或许还是这填了些豆和枣的面饼子,虽然它有我久觅不到的麻果作钤记,当今我们也不再需要这东西来作补充。这时父亲的淡漠,也许是对他从前那热烈想象的冷落吧。⑩然而,世间哪有不被冷落的热烈呢,热烈应该和想象同步才是。⑪让麻果永远是麻果吧!还有我未曾见面的“老鸹喝喜酒”。(有删改)8.第②段和第⑦段的画线句都以火星为喻体,却各有其妙,请加以赏析。9.“老鸹喝喜酒”这种话在文中多次出现,分析其作用。10.第⑩段画线句先用反问语气,后用趋向平缓的语气,通过语气变化传递出复杂而深沉的思想感情,请加以赏析。11.小宁发现,本文以麻果月饼的故事开篇,且以麻果月饼贯穿全文,于是主张以“麻果月饼记”为题,你同意吗?说说你的理由。【答案】8.第②段画线句是文中第一次描述麻果,以火星喻花,略带有说明性,写花谢果出,夸饰了花谢速度之快,描绘出麻果出场的隆重,巧妙表现出“我”更关注父亲所讲故事中的麻果的心理。第⑦段画线句以火星为喻体,写出朽麻花再次出现时在黑煤衬托下的远视状态,虽小但醒目,自然传递出“我”发现朽麻时的惊喜之情。9.(1)扩展了人物活动空间,丰富了乡村忆旧的内容。本文借助“老鸹喝喜酒”,描绘了更广阔的与父亲相关的乡村生活图景,使乡村大道、明丽的天空、灶前劳作的奶奶,都自然汇聚到这幅图景中。(2)烘托了人物心理,寄托了作者情思。这种花的盛开,烘托出彼时父亲精神的愉悦,寄托了作者对曾经美好的事物难以再现的遗憾。(3)增添了趣味性。这个名称充满乡土气息,带有童真童趣,不仅让“我”印象深刻,也容易吸引读者兴趣。10.前半句表示认清了一切记忆中美好过往终将随时代的变化归于平淡的事实,用反问句表达,语气强烈,强调其不可逆,理性认识与无奈、失落等情绪交织。后半句既表明认识到父亲当年讲述故事时也不免伴有想象的成分,又表明要存续那份美好也要留有想象的空间,不必也不能在现实中复现那份美好,思绪复杂,却用趋向平缓的语气道出,更有张力。11.不同意。本文虽然以麻果月饼的故事开篇,但该故事是以麻果为叙事核心展开;麻果月饼确实贯穿了全文,但其名称时而切换为麻果火烧,并非一以贯之,一以贯之的只有麻果;文中人物的情感主要寄托在麻果而非饼或火烧上,只有麻果作钤记的月饼才是父亲童年的美好记忆,没有麻果作钤记就失去了独特性,记忆就不会深刻,也会丧失很多童趣。因此,本文以“麻果记”为题更合适。【解析】【导语】这篇文章通过对麻果月饼的故事和父亲的回忆,描绘了一幅充满乡土气息的生活画卷。作者通过对细节的生动描述,如“老鸹喝喜酒”等,传达了一种对过去淳朴生活的怀念与当代物质丰富却精神缺失的对比。文章表达了对现代化生活中传统记忆逐渐淡漠的惋惜,凸显了记忆和情感在时间洪流中的变迁。【8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品味精彩的语言表达艺术的能力。第②段:此处是初次对麻果相关特征进行描述,以“火星般的黄色小花”来比喻麻果的花,带有一定的说明性质,是向读者介绍麻果开花到结果这一过程中的花的模样。将花比作火星,形象地体现出花出现时那种一闪而过的感觉,着重夸饰了花谢的速度之快,仿佛像火星划过天空一样短暂。这样的比喻让麻果的出场显得很隆重,仿佛是在花如火星般绚烂又迅速地谢去后,麻果作为主角登场了,也巧妙地反映出“我”在听父亲讲述故事时,更侧重于关注麻果本身,所以对它出场时的这一画面印象深刻。第⑦段:此时的情境是“我”意外发现院子里煤山边缘蹿出的朽麻,是以眺望的视角来写的,把那几朵小花比作火星,是在黑煤的背景衬托之下,虽然花朵很小,但却十分醒目。这样的比喻自然地传递出了“我”意外发现朽麻时的惊喜,因为此前“我”多次寻觅都未曾见到朽麻,此刻它却突然出现在眼前,惊喜之情溢于言表。【9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分析重要情节、语段作用的能力。(1)文中围绕“老鸹喝喜酒”这种花,牵出了诸多乡村生活中的场景元素。它把乡村大道、天空的明丽景象以及灶前劳作的奶奶等元素都串联到了一起,仿佛一幅生动的乡村生活画卷在读者眼前徐徐展开,让父亲记忆中的乡村生活有了更具体、更广阔的呈现空间,不再局限于单一的关于麻果月饼或者麻果本身的描述,丰富了整个乡村忆旧的内容层次。(2)在父亲的记忆里,这种花盛开的场景是和他心中觉得最美的中秋下午时光联系在一起,那时奶奶在灶前劳作,一切都显得那么美好,花的盛开烘托出父亲内心惬意、愉悦的精神状态,是他关于童年美好回忆的一部分。作者尽管听过父亲的描述,也感受过那明丽的天空,可如今这种花所代表的美好乡村生活场景却难以再现了,它寄托了作者对曾经美好事物消逝、难以再次亲身经历的那种遗憾情绪,成为了情感的一种承载物。(3)“老鸹喝喜酒”这个花名本身就极具乡土气息,非常接地气,而且带着一种童真童趣的感觉,让人联想到乡村生活中那些质朴又充满趣味的事物。它不仅让“我”对其印象深刻,在文中反复提及,同时也容易引起读者的兴趣,使读者更愿意深入去了解与之相关的故事以及背后蕴含的情感,为文章增添了独特的韵味。【10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体会分析文章思想情感的能力。①前半句反问句的表达效果:随着时代快速发展,曾经记忆中那些美好的过往,比如父亲记忆里带着麻果印记的火烧等,都渐渐在新的生活环境下失去了往日的光彩,逐渐归于平淡。用反问句表达,语气强烈且直接,强调了这种美好过往被时代冲淡、难以再恢复如初的不可逆性。其中既有对现实变化不可阻挡的理性认识,又饱含着对美好消逝的无奈、失落等复杂情绪。②后半句平缓语气的表达效果:后半句语气趋向平缓,这既表明作者意识到父亲当年讲述故事时,其中所包含的那些美好情节其实也并非完全是现实的如实呈现,同时也传达出一种思考,那就是要让那份美好继续留存下去,其实也需要给它保留在想象中的空间,不必非要在现实里去原样复现,因为现实的变化已经让曾经的事物难以契合当下了,用这样平缓的语气道出这种复杂思绪,反而更有一种情感上的张力。【11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文章标题的含义和作用的能力。不同意。①文章虽然开篇讲的是麻果月饼的故事,但整个故事展开的过程中,重点围绕的其实是麻果本身。无论是对麻果的生长形态、特征的细致描述,像它的植株样子、果实模样等,还是后续围绕它展开的寻找、发现以及与父亲关于用它做月饼或火烧的讨论等情节,都是以麻果作为核心元素在推进叙事的,麻果月饼只是依托麻果衍生出来的一个具体事物体现。②文中提到麻果月饼的同时,还时常将其称呼切换为麻果火烧,这说明重点不在于“月饼”这个形式,而是有着麻果印记的这一食物,不管叫什么名字,核心是麻果。它才是关键所在,如果以“麻果月饼记”为题,就会过于局限在“月饼”上,而忽略了核心的麻果及其背后的故事内涵。③从人物情感角度看,对于父亲而言,童年的美好记忆是与有着麻果作钤记的食物相关联的,这里的麻果赋予了那种普通面饼独特的意义,使其成为了难以忘怀的记忆。而对于作者来说,也是通过对麻果的寻觅、与父亲关于麻果相关食物的交流等情节,来寄托自己对父亲记忆、对乡村旧时光等诸多复杂的情感。所以以“麻果记”为题更能准确地体现文章的核心内容与情感。阅读下面两首诗歌,完成各题。离亭赋得折杨柳(二首)(唐)李商隐其一暂凭尊酒送无憀①,莫损愁眉与细腰。人世死前惟有别,春风争拟惜长条?其二含烟惹雾每依依,万绪千条拂落晖。为报行人休尽折,半留相送半迎归。【注】①无憀,即无聊。12.下列对这两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A.《其一》第二句巧用双关语,与第四句相呼应。B.《其二》前两句用拟人手法,状柳之饱含情意C.两首诗以同一视角展开叙写,内容却富于变化。D.两首都是离亭伤别、借柳寄慨之作,笔调婉曲。13.“春风争拟惜长条”这句,有人理解为春风愿意让人折,也有人理解为春风不愿让人折。你认为哪种理解更适切?请结合这两首诗简述理由。【答案】12.C13.答案示例1:前一种理解更适切。这样理解,两首诗更见曲折翻转之妙。①《其一》先用暗喻方式教人莫折,然后以生死衬离别之痛,直言可折,翻转之大渲染了离情之悲。②《其二》又有大的翻转,提出即使要折也只折一半,留一半用于迎归,使诗意更进一层。两首诗连续翻转,不仅情致曲折深刻,且给人以新奇之感。答案示例2:后一种理解更适切。这样理解,两首诗对柳的基本态度更有一致性,避免了情感的割裂。①《其一》第二句已经说“莫损”,尾句的“惜”字与此照应,移情于春风,强调人不忍离别,春风又何尝不是,劝人莫折。②《其二》则切换到柳的视角,劝人即使要折也要留一半,诗意更进一层,也重申了诗人惜柳“莫折”之意。这样理解,两首诗情意相通,一致中又富于变化,更有整体美感。【解析】【导语】两首《离亭赋得折杨柳》诗借折柳表达离愁别绪。第一首中,诗人以“愁眉”与“细腰”写惜别之情,强调人世间最难承受的是离别。第二首则通过“含烟惹雾”描绘柳条的多情,叮嘱行人不要将柳条折尽。这两首诗均以柳喻别,笔调婉曲,对离别情感的表达细腻而深刻。【12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歌的综合理解和赏析能力。C.“两首诗以同一视角展开叙写”错误,《其一》是从惜别之人的视角展开,《其二》是从柳的视角展开,两首诗视角不同。故选C。【13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评价作者的观点态度的能力。答案1:春风愿意让人折。①《其一》中“莫损愁眉与细腰”表面是在叮嘱不要损伤美人的眉与腰,实际是说不要过度攀折杨柳。“人世死前惟有别,春风争拟惜长条”中前一句强调了人世间除死之外,离别是最令人痛苦的事情。在这种沉重的离别情绪下,人们需要借助折柳来寄托离情别绪。这里的“春风争拟惜长条”可以理解为即使春风有怜惜柳条的心,想要保全柳条的完好,但相比人们离别的痛苦和对表达情感的急切需求,春风也应该理解人们折柳寄情的举动,情感翻转,春风不会阻止人们折柳。②《其二》中“为报行人休尽折,半留相送半迎归”,可以从侧面辅助这种理解。两首诗是一个整体的创作,第二首提到希望行人不要把柳条折尽,就柳来说,既然管送人,也就得管迎人,不必将它一齐折掉。折掉一半,送人离去;留下一半,迎人归来,则为更好。这种翻转,更能表现出一种积极的心态,给人以新奇之感。同时,两首诗都在抒发伤别的感情,通过折柳表达情意,所以这样解释更为通畅一致。答案2:①春风不愿让人折。《其一》中“莫损愁眉与细腰”意为不要损坏了你的柳叶眉与杨柳腰。这里的“愁眉”比喻柳叶,而“细腰”则比喻柳枝的柔软,劝人不要损伤柳条,流露出对柳条的怜惜之情。“春风争拟惜长条”写春风也似乎有情有意,它们那样地怜惜柳条,不让离苦之人去攀折,不想让其被损。“莫损”与“惜”相互呼应,表明春风不愿让人折柳的意愿。②《其二》中“为报行人休折尽,半留相送半迎归”则是诗人以杨柳的口吻劝行人不要把柳条折尽,因为柳条既可以用来送别,也可以用来迎接归人。折掉一半,送人离去;留下一半,迎人归来,则为更好。体现了惜柳之意。也与《其一》中的“莫损”诗意相通又富于变化。阅读下文,完成各题。山涛传①山涛,字巨源,河内怀人也。涛早孤,居贫。性好《庄》《老》,每隐身自晦。与嵇康、吕安善,后遇阮籍,便为竹林之交,著忘言之契。康后坐事,临诛,谓子绍曰:“巨源在,汝不孤□。”②涛年四十,始为郡主簿,举孝廉,州辟部河南从事。与宣穆后有中表亲,是以见景帝。帝曰:“吕望欲仕邪?”命司隶举秀才,除郎中。③晚与钟会、裴秀并申款昵。以二人居势争权,涛平心处中,各得其所,而俱无恨焉。及羊祜执政,时人欲危裴秀,涛正色保持之。由是失权臣意,出为冀州刺史。转北中郎将,入为侍中,迁尚书。以母老辞职,表疏数十上,久乃见听。④涛再居选职十有余年,每一官缺,辄启拟数人,诏旨有所向,然后显奏,随帝意所欲为先。故帝之所用,或非举首,众情不察,以涛轻重任意。或谮之于帝,故帝手诏戒涛,而涛行之自若,一年之后众情乃寝。涛所奏甄拔人物,各为题目,时称《山公启事》。⑤吴平之后,帝诏天下罢军役,示海内大安,州郡悉去兵。帝尝讲武于宣武场,涛因与卢钦论用兵之本以为不宜去州郡武备其论甚精帝称之曰天下名言也而不能用。及永宁之后,屡有变难,寇贼飙起,郡国皆以无备不能制,天下遂以大乱,如涛言焉。⑥初,陈郡袁毅尝为鬲令,贪浊而赂遗公卿,以求虚誉,亦遗涛丝百斤,涛不欲异于时,受而藏于阁上。后毅事露,槛车送廷尉,凡所以赂,皆见推检。涛乃取丝付吏,积年尘埃,印封如初。(节选自《晋书》)14.解释下列加点词在句中的意思。(1)康后坐事()(2)时人欲危裴秀()15.结合文意,为下列句子中的加点词选择释义正确的一项。(1)以二人居势争权,涛平心处中。()A.治理B.担任C.处于D.居住(2)故帝之所用,或非举首。()A.推举B.施行C.列举D.科举16.可填入第①段方框处的一项是()A.耳 B.哉 C.焉 D.矣17.第⑤段画线部分有五处需加句读,请用“/”标识出来。涛因与卢钦论用兵之本以为不宜去州郡武备其论甚精帝称之曰天下名言也而不能用。18.将第④段画线句翻译成现代汉语。或谮之于帝,故帝手诏戒涛,而涛行之自若,一年之后众情乃寝。19.联系本文内容,从为官和交友两个方面,分析山涛这一人物形象的特点(两方面各取一个主要特点即可)。【答案】14.①.因……犯罪,触犯法律②.使……危险,伤害,加害15.①.C②.A16.D17.涛因与卢钦论用兵之本/以为不宜去州郡武备/其论甚精/帝称之曰/天下名言也/而不能用18.有人向皇帝说山涛的坏话,所以皇帝亲笔写诏书告诫山涛,但是山涛做事一如既往,一年之后众人的议论和情绪才(逐渐)平息。19.①在为官方面,山涛有识见。他在皇帝下诏停止军役后,仍然提出不应削弱州郡武备,事实证明他是对的。在负责选拔人才时,他对人才甄选也很有见地。②在交友方面,山涛重情义,值得信赖。他为保裴秀,不惜得罪权臣。嵇康给儿子的遗言也能衬出这一点。【解析】【导语】这篇文章通过对晋代名士山涛生平事迹的描述,展现了他在官场和交友方面的特征。山涛为官清廉正直,能在权力斗争中保持中立,公正举才,受到帝王信任。他注重友谊,与竹林七贤交好,才德兼备。此外,对时局有深刻洞见,但未被采纳,展现了忠诚与洞察力的结合。【14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言实词在文中的意义的能力。(1)坐:因……犯罪,触犯法律。句意:嵇康后来获罪。(2)危:使……危险,伤害,加害。句意:当时的人想加害裴秀。【15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言实词在文中的意义的能力。(1)居:处于。句意:由于他俩处在高官争权力,山涛心平气和处在他们当中。故选C。(2)举:推举。句意:因此皇帝所任用的人,有的不是首先被举荐的人。故选A。【16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言虚词在文中的意义的能力。句意:有巨源在,你就不是孤儿了。A.“耳”通常表示限止语气,相当于“而已”“罢了”,放在此处不符合语境中嵇康对儿子说这话的意思。B.“哉”多用来表示感叹、疑问等语气,此处并不是要着重表达感叹或疑问。C.“焉”可作语气助词,有多种用法,常见表示感叹、疑问等语气,放在此处不符合语境。D.“矣”作文言助词,用在句子末尾,相当于“了”,用在此处符合语境、语气。故选D。【17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文断句的能力。句意:山涛于是与卢钦议论用兵之道,认为不该撤去州郡的武备,他的言论很精当。皇帝称赞他说:“这是天下名言。”然而不被采纳。“涛因与卢钦论用兵之本”,“涛”作主语,“论”作谓语,“用兵之本”作宾语,句子结构完整,故在“本”后断开;“以为不宜去州郡武备”,“以为”作谓语,“不宜去州郡武备”作宾语,句子结构完整,故在“备”后断开;“其论甚精”,“其论”作主语,“精”作谓语,句子结构完整,故在“精”后断开;“帝称之曰”,“曰”,对话标志,故在“曰”后断句;“天下名言也”,判断句,“……也”表判断,故在“也”后断句。综上,在“本”、“备”、“精”、“曰”、“也”后五处断句。【18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并翻译文言文句子的能力。“谮”,进谗言;毁谤;“手诏”,亲笔写诏书;“自若”,一如既往;“寝”,平息。【19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概括、分析人物形象的能力。①由“吴平之后,帝诏天下罢军役,示海内大安,州郡悉去兵。帝尝讲武于宣武场,涛因与卢钦论用兵之本以为不宜去州郡武备,其论甚精,帝称之曰天下名言也而不能用。及永宁之后,屡有变难,寇贼飙起,郡国皆以无备不能制,天下遂以大乱,如涛言焉”可知,他在皇帝下诏停止军役后,仍然提出不应削弱州郡武备,事实证明他是对的。凸显了他为官的智慧与远见卓识。由“涛再居选职十有余年,每一官缺,辄启拟数人,诏旨有所向,然后显奏,随帝意所欲为先。故帝之所用,或非举首,众情不察,以涛轻重任意。或谮之于帝,故帝手诏戒涛,而涛行之自若,一年之后众情乃寝。涛所奏甄拔人物,各为题目,时称《山公启事》”可知,在负责选拔人才时,他对人才甄选也很有见地,进一步展现出他为官时在人事选用这一重要事务上的能力与见识。②由“晚与钟会、裴秀并申款昵。以二人居势争权,涛平心处中,各得其所,而俱无恨焉。及羊祜执政,时人欲危裴秀,涛正色保持之。由是失权臣意,出为冀州刺史”可知,他为保裴秀,不惜得罪权臣。这种行为充分彰显了他对朋友的真挚情义。由“康后坐事,临诛,谓子绍曰:‘巨源在,汝不孤□’”可知,侧面烘托出山涛在交友过程中给朋友留下的是可靠、值得依靠的印象,他对待朋友是真诚且能让人放心的,进一步强化了他重情义、值得信赖这一交友方面的人物形象特点。参考译文:山涛传山涛字巨源,河内怀人。山涛早年丧父,家境贫困。喜好《庄子》《老子》,常隐身不显其才能。与嵇康、吕安有交情,后来遇到阮籍,建立了竹林之交而为竹林七贤,有了不必开口彼此就心领神会的默契。嵇康后来获罪,临刑前,对儿子嵇绍说:“有巨源在,你就不是孤儿了。”山涛四十岁,初任郡主簿,被推举为孝廉,州裹召他任部河南从事。与宣穆后是中表亲,因此见到景帝。景帝说:“吕望想做官吗?”命令司隶推举他为秀才,任郎中。晚年和钟会、裴秀诚恳亲密相待。由于他俩处在高官争权力,山涛心平气和处在他们当中,各得其所,而都没有遗憾。等到羊祜执政,当时的人想加害裴秀,山涛严正地维护他。因此违背了权臣的心意,出京任冀州刺史。转任北中郎将,入朝任侍中,改任尚书。因母亲年老辞职,数十次上表,很长时间才被接受。山涛再次任铨选官吏的职务十多年,每一官缺员,就拟定几个人,诏书有了意向,然后公开奏报,顺着皇帝的心意决定用人的先后。因此皇帝所任用的人,有的不是首先被举荐的人,众人心中不清楚,认为山涛选人轻重任意。有人向皇帝说山涛的坏话,所以皇帝亲笔写诏书告诫山涛,但是山涛做事一如既往,一年之后众人的议论和情绪才(逐渐)平息。山涛奏请甄别选拔的奏章,各自立了题目,当时称《山公启事》。吴平定后,皇帝下诏书停止军役,以示天下太平,州郡全部撤去军队。皇帝曾在宣武场讲武,山涛于是与卢钦议论用兵之道,认为不该撤去州郡的武备,他的言论很精当。皇帝称赞他说:“这是天下名言。”然而不被采纳。等到永宁年之后,屡次发生战乱,盗贼突起,郡国都因为没有武备而不能抵御,天下由此大乱,正如山涛所说的那样。起初,陈郡人袁毅曾任鬲令,贪污而且贿赂公卿,以此求得虚名,也送给山涛一百斤丝,山涛不愿异于时人,接受了丝而收藏在阁楼上。后来袁毅的事败露,被押入槛车交付廷尉,凡是接受贿赂的人,都受到追究。山涛便取出丝交给官吏,多年的尘埃堆积,印封都没开启。阅读下面材料,完成各题。甲①臣窃以常平仓始于汉之盛时,贱则贵而敛之,恐伤农也,贵则贱而散之,恐伤民也,虽唐虞①之政,无以易也。而青苗②者,唐衰乱之世所为也。所为青苗,苗青在田,贱估其直,收敛未毕,而必其偿,是盗跖③之法也。今以盗跖之法,而变唐虞不易之政,此人情所以不安,而中外惊疑也。②伏惟陛下观天地之变,罢青苗之举,归农田水利于州县,追还使者,以安民心,而解中外之疑。(北宋·范镇《请罢青苗法疏》,有删节)乙①臣伏睹近降中书札子四十道散下诸路,约束分俵④青苗钱,不得抑配⑤人户,并召情愿者,特申前诏耳,非臣前所奏之谓也。②异时下户之举息者大率千家才数十百家,今又尽驱而予之钱,是天下之下户皆举息矣。天下之下户既皆举息,则其心乃常恐乎公上之责其偿而莫宁其志也。且始之予之也,则人莫不愿其得;及责其偿,则岂能如予之之愿乎?臣恐官廪一散,若贷粮之不时得收,文移愈密,而天下多事矣。③且富民有道,在于节费,节费有道,在于减兵,减兵有道,在于以渐。为之十年,则岁积缗钱五百万矣。积而不已,以之为国则国用足,以之治民则民力宽,何用遣使汲汲于聚敛而取怨于天下之民乎?④伏乞检臣前奏,罢青苗钱,归农田水利于州县,而召还使者,则天下幸甚。(北宋·范镇《再请罢青苗法疏》,有删节)【注】①唐虞:即唐尧和虞舜的并称,传说中的上古贤君。②青苗:即青苗法,又称常平新法。每年青黄不接时政府给农民贷款贷粮,农民在夏秋两季收获时归还,并缴纳利息。③盗跖:春秋末期大盗,相传生性贪婪残暴。④分俵:分施,分给。⑤抑配:强行摊派。20.对甲、乙两文内容理解恰当的一项是()A.甲文认为,用青苗法代替常平仓,会导致国内外的惊疑和动荡。B.乙文认为,青苗法在实施时,是强制摊派的,皇帝应下诏约束。C.甲乙两文指出,青苗法的根本问题是从民间聚敛财富,容易造成民心不安。D.作者认为,甲文所提主张已被采纳了部分,因此再奏乙文,以便继续申述。21.分析甲文的论证方法。22.乙文就废止青苗法的奏请进一步论述了理由。请任选其中一条,从支持青苗法的立场写一段话进行反驳。【答案】20.C21.甲文将常平仓和青苗法相对比,指出常平仓调节物价,兼顾农事和百姓,堪比尧舜的善政;而青苗法压低粮价,又急于收债,是剥削百姓的盗跖之法。两相对比,突显两种政策差异之大,表明青苗法对百姓和朝廷都不利,应该停止。22.示例1:乙文指出青苗法扩大了举息范围,不仅贷款可能无法及时收回,追讨时文书的繁杂还会造成更多社会问题。这并不符合实际。首先,皇帝已下诏禁止强行摊派,举息百姓多出于自愿,举息范围未必扩大。其次,贷款贷粮的归还都在收获时,百姓已有偿债能力,官府可以组织有序收取。因此,乙文担心的情况不会发生。示例2:乙文认为,富民的方式在于节省开支,比如可以通过减兵来实现财富积累。这种看法有失偏颇。首先,减兵虽然节约开支,但也会削弱国家的军事实力,使国家面临危险。其次,财富积累需要“开源”和“节流”并行,不可有所偏废。因此,所谓减兵以富民的对策,并不合理。【解析】【导语】这篇文章通过两道奏疏呈现了北宋时期关于青苗法的争议。文中范镇对青苗法进行了严厉批评,认为与常平仓制度相比,青苗法更像是掠夺民众的财富,导致社会不安。甲文运用类比论证,将唐虞之政与盗跖之法相比,彰显其不合理性。乙文则进一步探讨了其实施的弊端,提出节费、减兵等建议作为国家良策。这些观点反映了当时改革政策在实践中引发的问题及官员间的分歧。【20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的能力。A.“会导致国内外的惊疑和动荡”错,甲文并未提到“会导致国内外的惊疑和动荡”,而是说“此人情所以不安,而中外惊疑也”,指的是民众不安和中外惊疑的原因,并未明确指出会导致动荡。B.“是强制摊派的”错,乙文并未认为青苗法在实施时是强制摊派的,而是说“不得抑配人户”,即不得强行摊派。C.正确。D.“甲文所提主张已被采纳了部分”错,乙文中并未提到甲文所提主张已被采纳了部分,而是继续请求废止青苗法。故选C。【21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分析论证方法的能力。甲文运用了对比的论证方法。甲文首先介绍了常平仓的制度及其优势:在物价低廉时收购谷物,以免影响农民利益;在物价高昂时售出谷物,以此防止伤害百姓的购买力。这样的制度被作者盛赞为与传说中的尧舜之治一样优秀,几乎不可替代。接着,作者把青苗法与常平仓进行对比,指出青苗法产生于唐朝动荡时期,具有压迫性质:在秋冬谷物尚未成熟时期就进行估价并催促偿还,逼迫百姓提前负担债务。作者通过对比常平仓与青苗法,突显二者在政策目标与实施效果上的截然不同,从而强调了青苗法的不足之处,认为其对百姓造成的损害如同盗跖法一样严重。这种对比论证的方法有效显现出青苗法的缺点,并以此建议废除此政策。22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探究材料中的某些问题,提出自己的见解的能力。示例一:由乙文原文“异时下户之举息者大率千家才数十百家,今又尽驱而予之钱,是天下之下户皆举息矣。天下之下户既皆举息,则其心乃常恐乎公上之责其偿而莫宁其志也。且始之予之也,则人莫不愿其得;及责其偿,则岂能如予之之愿乎?臣恐官廪一散,若贷粮之不时得收,文移愈密,而天下多事矣”可知,乙文指出青苗法扩大了举息范围,不仅贷款可能无法及时收回,追讨时文书的繁杂还会造成更多社会问题。然而,支持青苗法的立场可以从两个方面反驳:首先,由“臣伏睹近降中书札子四十道散下诸路,约束分俵青苗钱,不得抑配人户,并召情愿者,特申前诏耳,非臣前所奏之谓也”可知,目前的政策和皇帝的诏令保证了贷款不是强制摊派,而是基于自愿,实际的举息范围未必如乙文担心的那样大。其次,考虑到青苗法明确规定在收获时归还贷款,这个时机选择是基于百姓收入增长的周期,官府也有能力做到合理的组织和管理。因此,乙文的担心可能有夸大成分,在适当的规制下,青苗法实施过程中可以规避这些问题。示例二:由乙文原文“且富民有道,在于节费,节费有道,在于减兵,减兵有道,在于以渐”可知,乙文认为,富民的方式在于节省开支,比如可以通过减兵来实现财富积累。这种看法有失偏颇。首先,减兵虽然可以节约财政支出,但同时可能削弱国家的防御能力和军事威慑力,这在边境不稳或对外关系紧张的时期,可能导致更大的安危问题。其次,财富积累需要“开源”和“节流”并行,即“开源”不可有所偏废。国家的财政健康和富裕不仅依赖于削减开支,也要关注收入的增长,因此,单纯依靠减兵实现所谓的“富民”目标显得过于片面,并不合理。参考译文:甲臣私下认为,常平仓制度始于汉朝的鼎盛时期,当粮食价格低时,政府便以较高的价格收购,以避免伤害农民的利益;当粮食价格高时,政府则以较低的价格出售,以防止伤害民众。即使是唐尧和虞舜的贤明政治,也无法改变这一点。而青苗法,是在唐朝衰乱时期所采取的措施。所谓的青苗法,是在庄稼还在青苗阶段时,就低估其价值,尚未等到收获完毕,就要求偿还,这简直是盗跖那样的贪婪之法。现在用盗跖那样的方法,来改变唐尧和虞舜都不曾改变的政制,这就是为什么人们感到不安,国内外的民众都感到惊疑的原因。臣恳请陛下观察天地的变化,废除青苗法,将农田水利的管理权归还给州县,召回派出的使者,以安抚民心,并消除国内外的疑虑。乙臣观察到最近中书省下发了四十道公文到各路,规定分发青苗钱,不得强行摊派给民户,并且只召请愿意接受的人,这仅仅是重申先前的诏令,并不是臣之前所奏请的内容。在过去,需要支付利息的贫户大约一千家中才有几十到几百家,现在却将所有的贫户都驱使去借钱,这样天下所有的贫户都要支付利息了。既然天下的贫户都要支付利息,那么他们心中就会常常担心官府要求偿还,而无法安心。起初借钱时,人们没有不愿意得到的;但到了要求偿还的时候,怎么可能还像借钱时那样愿意呢?臣担心一旦官府的粮食分发出去,如果借出的粮食不能按时收回,文件往来会更加频繁,天下的事务也会变得更加繁杂。况且,使民众富裕的方法在于节约费用,节约费用的方法在于减少军队,减少军队的方法在于逐步进行。如果这样做十年,那么每年积累的铜钱将达到五百万。如果持续积累,用来国家开支则国家用度充足,用来治理民众则民众负担减轻,何必派遣使者急切地聚敛财富而引起天下民众的怨恨呢?臣恳请陛下审查臣之前的奏议,废除青苗法,将农田水利的管理权归还给州县,并且召回派出的使者,那么对天下来说将是极大的幸运。三、写作70分23.按要求写作。激情对于行动,是利大于弊吗?请联系生活实际,写一篇文章,谈谈你的认识与思考。要求:(1)自拟题目;(2)不少于800字。【答案】例文:张弛有度,让激情赋能行动“繁霜尽是心头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2024-2030年中国复方碘酊消毒液行业发展监测及投资战略研究报告
- 医院信息安全保密培训与咨询服务协议(2025年度)
- pet销售合同范本
- 2024年博乐市招聘教育公共服务人员考试真题
- 2025年度住宅租赁人身安全免责及租客安全责任书
- 2025年度房屋买卖代理委托补充协议书
- 中国卫星应用设备行业市场深度调查及发展前景研究预测报告
- 地下停车场装修人工合同
- 2025年度住宅小区车位共享租赁及智慧社区合作协议
- 钢结构企业提升核心竞争力策略研究报告
- -中国传统节日之春节习俗介绍主题班会14
- 2024年辽宁医药职业学院单招职业适应性测试题库含答案
- 2024上海市长宁区高三二模作文“成长的必经之路:责任与选择”审题立意及范文
- 诺如病毒应急演练汇报
- 医院检验科实验室生物安全程序文件SOP
- 生物质颗粒厂建设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
- 三创赛获奖-非遗文化创新创业计划书
- 2024届新高考二轮复习 以“防”突破无机制备型实验综合题 课件
- 《电线电缆介绍》课件
- 汽车驱动桥桥壳的优化设计
- 概念阶段定义产品包需求指南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