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态梯田建设水土保持技术规范_第1页
生态梯田建设水土保持技术规范_第2页
生态梯田建设水土保持技术规范_第3页
生态梯田建设水土保持技术规范_第4页
生态梯田建设水土保持技术规范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9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ICSXX.XXXXX团体标准T/HBSLXXXX-2025生态梯田建设水土保持技术规范Technicalstandardforsoilandwaterconservationinecologicalterraceconstruction(征求意见稿)xxxx-xx-xx发布xxxx-xx-xx实施河北省水利学会发布T/HBSLXXXX-2025目次前  言 生态梯田建设水土保持技术规范1范围本文件规定了生态梯田建设中水土保持工程的基本规定以及规划、设计、施工的内容与要求。本文件适用于北方土石山区生态梯田建设工程的建设和管理。2规范性引用文件下列文件中的内容通过文中的规范性引用而构成本文件必不可少的条款。其中,注日期的引用文件,仅该日期对应的版本适用于本文件;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包括所有的修改单)适用于本文件。GB50288-2018灌溉与排水工程设计标准GB51018-2014水土保持工程设计规范GB/T16453.1-2008水土保持综合治理技术规范-坡耕地治理技术GB/T16453.2-2008水土保持综合治理技术规范-荒地治理技术GB/T16453.3-2008水土保持综合治理技术规范-沟壑治理技术GB/T16453.4-2008水土保持综合治理技术规范-小型蓄排引水工程GB/T25993-2010透水路面砖和透水路面板SL267-2001雨水集蓄利用工程技术规范SL277-2019水土保持监测技术规程标准SL312-2005水土保持工程运行技术管理规程SL592-2012水土保持遥感监测技术规范CJJ/T188-2012透水砖路面技术规程TD/T1033-2012高标准基本农田建设标准TD/T1036-2013土地复垦质量控制标准TD/T1048-2016耕作层土壤剥离利用技术规范DB13/T2019-2014河北省坡改梯工程建设技术规范3术语和定义3.1生态梯田系指对坡度在5°~25°之间的坡耕地、荒地及传统梯田,以生态优先为原则,通过修筑水平梯田、治理坡面水系、修筑坡面道路与客土改造、地力培肥等工程措施,结合现行新型低碳环保技术及工艺,形成保水保肥、景观生态的综合梯田系统。3.2地块系指包括若干个田块的独立区域,由田间路相连。3.3田块系指满足耕作需求的独立单元。4总体要求4.1结合乡村振兴战略、美丽乡村建设,生态梯田建设应符合空间规划,充分考虑水土资源承载力,区域统筹、统一建设、综合整治。应遵循节能、环保、绿色、实用、经济、低影响开发。4.2根据不同区城自然资源特点、经济社会发展水平、土地利用状况,合理确定工程建设内容和规模。4.3坚持“以水定地、以水定产”原则,结合当地水资源及雨水情况统筹规划梯田建设工作。优化水资源利用,发展节水灌溉,联合运用雨水、地表水、地下水、土壤水,优先利用雨水、地表水,最后利用地下水,加强土壤水管理,高效利用土壤水。4.4生态梯田地块内应土石方平衡;应合理确定田块田坎高度、田面宽度,减少土石方挖填,合理调配土石方、减少二次倒运,充分利用产生的石方修筑田坎。4.5田间道路包括施工路、生产路、作业路,路网规划应与田面规划、灌排系统、防护林体系、储运设施、生活设施等规划相协调;路网应沿山脊线、沟谷、等高线,顺坡就势布置;田间路直达田块数占田块总数比率≥90%;片麻岩丘陵区、黄土沟壑区有坡度的路宜修建水泥路。4.6电力设施应结合路网设计,并与田面规划、灌排系统、防护林体系、储运设施、生活设施等规划相协调。线路网应根据地形地貌地质条件选择地埋、架空形式,沿山脊线、沟谷、等高线,顺坡就势布置。田间路直达田块数占田块总数比率≥90%。4.7应注重表土资源保护利用,改良土壤、培肥地力,防止土壤污染。4.8地块建设宜优先布设截排水,先截后建。4.9不同地貌类型区生态梯田应该因地制宜重点规划。片麻岩丘陵区应注重埂坎防护,宜采用土石结合坎、植物或“植物+工程”护坡等形式,防止产生重力侵蚀,应注重表土保护、节水灌溉;石灰岩丘陵区应利用地形条件,注重雨水资源的利用,截排蓄引,保护耕地,建设石坎应就地取材,节约资源;黄土沟壑区应根据沟道发育程度规划地块,宜采取沟头防护工程、岸坡植物防护工程,防止沟岸扩张;宽浅式沟道宜采用引水拉沙、淤地造田的方式建设梯田。5.基础调查5.1调查内容包括气候、地质、土壤、水文、植被、土地利用现状、水土流失、水土保持现状,基础设施、耕作与农业种植、社会经济状况、区域规划内容以及区域地形图。5.2气候包括年均气温、极端最高气温、极端最低气温、≥0℃和≥10℃的积温、年均降水量、10年一遇最大降雨量、50年一遇最大降雨量、太阳辐射和无霜期等。5.3地质包括基岩类型、地质构造等。5.4土壤包括土层厚度、土壤类型、土壤质地、土壤结构、土壤有机质含量、土壤氮磷钾含量、土壤pH值、土体构型、土壤生物等。5.5水文包括地表水资源和地下水资源。地表水包括汇水面积、下垫面类型、径流系数等;地下水包括赋存条件、含水层厚度、单位涌水量、水质等资料。5.6植被包括主要植物种类、植被类型、植被覆盖度等。5.7土地利用现状包括土地利用类型、结构和程度,应对规划区进行全面调查、统计。5.8水土流失状况包括土壤侵蚀类型、面积、强度、危害等。5.9水土保持现状:水土保持措施类型及数量。5.10基础设施:拟建区周边交通设施(含田间道路)、灌排设施、电力设施、农田生态防护及管理等。5.11耕作与农业种植:拟建区周边农业种植结构,机械化耕作程度以及现代高效生态农业发展等。5.12社会经济状况:人口、劳动力、农业产值、产业结构和人均耕地、人均收入等。5.13区域规划包括项目所在地的区域总体规划、水土保持规划。水资源规划、节水灌溉发展规划、防洪规划,士地利用规划、农业发展规划、林业发展规划和生态保护规划等。5.14地形图(比例尺为1:5000-1:10000),有特殊要求的可自测1:2000地形图。6建设目标6.1建设原则6.1.1生态优先、节能环保原则实现生态红线外的经济效益,应生态、节能、环保、施工简单、易操作,最大程度减少水土流失。6.1.2区域统筹、统一建设原则应以“山、水、林、田、湖、草、沙”为建设原则,区域统筹,统一建设,使梯田工程融合于自然、人文环境当中,体现工程建设的整体性和综合性。6.1.3因地制宜、分区施治原则应根据当地水土资源承载力、社会经济发展水平,合理确定工程建设的内容和规模。应根据片麻岩丘陵区、石灰岩丘陵区、黄土沟壑区的特点分区施治,确定措施种类、施工工艺。6.1.4集约高效、综合效益原则应集约土地利用,提升造地数量、质量;应高效利用现有水、土资源,实现经济、社会、生态综合效益。6.1.5先进低碳、经济实用原则工程应采用新技术、新工艺和新材料,确保工程实用安全、技术先进、经济合理。6.2建设目标6.2.1根据水保法、生态红线、河湖岸线(四区一线)、地方空间规划,达到有效土层厚度、土壤质地、砾石含量、pH值、有机质等土地质量指标;梯田使用方向及土壤质量宜符合TD/T1036-2013《土地复垦质量控制标准》的要求。6.2.2梯田田块规划、基础设施占地率、灌溉保证率、田间路通达占比、农田防护面积宜符合GB51018水土保持工程设计规范及TD/T131033-2012《高标准基本农田建设标准》的要求。6.2.3增加经济效益指标,对比坡耕地、荒坡地及传统梯田生态效益指标,改建后生态效益不降低或显著提升,经济社会效益显著。7水土保持工程7.1分类7.1.1生态梯田工程包括片麻岩丘陵区生态梯田、石灰岩丘陵区生态梯田及黄土沟壑区自然沟壑建设梯田。生态梯田工程分区表见附录A。7.1.2生态梯田水土保持工程包括梯田工程、防洪工程、小型蓄水工程、灌输工程、道路工程、防护林工程以及区域内的沟道治理工程等。生态梯田水土保持工程布局表见附录B。7.2设计7.2.1梯田工程地块设计应符合以下要求:a.丘陵区地块应选择地表区域相对完整的缓坡,黄土沟壑区地块应选择宽浅式沟道,片麻岩丘陵区、黄土沟壑区地块宜在1hm2以上,石灰岩丘陵区地块宜在0.5hm2以上;b.地块内应土石方平衡,建设土石方量及运移量计算宜按GB16453.1-2008中9.1.4水平梯田工程量计算内容。田块设计应符合以下要求:a.划分田块应因地制宜,细化土石方平衡,客土厚在60cm以上;b.田面、田坎设计应结合机械设备配置,优化施工工艺;c.田面要外高内低,向内有2°~3°倾斜角;田面走向按自然坡形随坡就势布设,田面沿等高线方向的比降为3‰~5‰;d.田面宽度根据坡度、利用方向和径流量来确定,缓坡宜宽、陡坡宜窄;15°以下荒地,片麻岩丘陵区田面宽度宜为10m~20m,石灰岩丘陵区田面宽宜为5m~15m;15°~25°荒地,丘陵区田面宜在5m~10m;15°以下荒地建设坡式梯田,片麻岩丘陵区沟埂间距宜在5m~15m,石灰岩丘陵区沟埂间距宜在10m~15m;15°~25°荒地建设坡式梯田沟埂间距宜在5m~15m;石灰岩丘陵区缺少土壤资源,田面设计宜按陡坡算,田面宜在5m~15m;黄土沟壑区田面宜在10m~30m;e.片麻岩丘陵区、黄土沟壑区宜建土石坎、植生袋坎,石灰岩丘陵区宜建石坎,宜采用弓形断面结合台阶形式;田坎宜分挖方和填方进行的防护,填方宜用浆砌形式,挖方面宜用土石坎或干砌等形式;土石结合坎的土质坡面防护宜优先采用矮株型耐旱植物防护;高陡田坎应进行稳定性分析,增设马道、截排水措施;f.田埂设计应注重竖向排水,宜设置田埂溢流口;g.梯田修平后,结合施用有机肥,采用旋犁翻30cm左右,促进生土熟化,同时应注重防止土壤污染;梯田种植第一年宜选种或向作豆科等绿肥植物,提高地力。7.2.2防洪工程防洪工程包括地块上下游、地块内部、田块间的截排水系统。防洪工程布置,应符合以下规定:a.地块规划后,应优先布设截排水系统(横向、纵向),再进行地块内的田块、灌溉、道路工程布置,保证地块安全;b.坡度较陡路段,路堑一侧路肩排水,宜采用高低肩形式,路堑一侧排水沟侧壁高(坡脚防护),路面一侧排水沟沟壁低(易汇路面雨水),采用浆砌石或水泥形式;平缓路段宜采用碎石排水沟;c.集水池宜采用分散式集水形式,用以满足喷洒农药,缓解“卡脖旱”,及小区域灌溉需求;d.田埂高度在满足防洪标准的前提下可蓄水,溢流槽应在每一阶上分别外排,不能逐级溢流,防治溢流设施冲毁。田块内防涝排水系统,应符合以下规定:a.排涝标准应满足田面积水不超过作物最大对淹水深和耐淹时间,应由设计暴雨重现期、设计暴雨历时和排出时间确定,梯田田面排水宜采用5a~10a,ld暴雨3d排至作物耐淹水深;b.梯田坡面排水沟及排水建筑物均应达到GB50288-1999第2章规定的工程级别,其工程等别划分标准见DB13/T2019-2014附表A.2;c.梯田排水沟及主要建筑物防洪标准的设计重现期应根据排水区的自然条件及影响大小等因案,经技术经济论证确定,一般按重现期5a~10a。排水系统布设应达到排水畅通、水不乱流的要求,地块以上坡面和地块区内小型排水工程布设按GB/T16453.4-2008,3.2的规定执行。截水沟基本沿等高线布设,与等高线取1%-2%的比降,当截水沟比降较大时,应在沟中每隔5m~10m修筑一高20cm~30cm的小土挡,截水沟出水端应与坡面排水沟相接,并在连接处做好防冲设施。坡面排水沟宜优先利用天然排水沟道。缺少天然排水沟道的地方,可沿梯田间道路一侧或两侧设置排水系统。坡面排水沟一般布设在截水沟的两侧或较低一侧,用以排出截水沟不能容纳的地表径流,排水沟终端应连接天然排水道或下(上)山道路一侧或两侧的排水沟,将多余的地表流安全排出。在保证排水通畅的前提下,坡面排水系统可与水井、蓄水池综合布置,集蓄利用坡面径流。截水沟、排水沟结构一般以土质为主,有条件的可采用块石、预制件结构,土质排水沟应分段设置跌水,排水物纵断面可采取与梯田区大断面一致,以每台田面宽为一水平段,以得台田坎高为一跌水,在跌水处做好防冲措施(铺草皮或石方衬砌)。7.2.3小型蓄水工程小型蓄水工程包括集雨池、水窖、塘坝、蓄水池等。蓄水池设计除应符合SL267及GB/T16453.4-2008,3.3.3的规定。片麻岩丘陵区土壤渗水快,不易收集雨水,不宜修建小型蓄水工程。7.2.4灌输工程灌输工程包括首部工程、输水管线、灌溉设施等。灌溉工程设计应考虑集雨池连通、利用排水沟灌溉、雨水、地表水、地下水、土壤水联合运用。灌溉工程末端应重点考虑节水措施,节排蓄引结合。片麻岩丘陵区、黄土沟壑区地块宜采用滴灌、微灌等形式,石灰岩丘陵区地块宜采用管灌、喷灌等形式。7.2.5道路工程路网应沿山脊线、沟谷、等高线,顺坡就势布置;田间路直达田块数占田块总数比率≥90%;片麻岩丘陵区、黄土沟壑区有坡度的路宜修建水泥路;田间路宜采用透水形式,设计及建材选择按照GB/T25993及CJJ/T188执行。7.2.6防护林工程生态防护优化布局林带田坎、田埂(植物篱)植物配置优化。根据因害设防原则,合理设置农田防护林,农田防护林走向应与田、路、渠、沟有机结合,以渠、路定林,路、林平行设置。树种的选择和配置,应选择表现良好的乡土品种和适合当地条件的配置方式;种植位置应考虑农民耕作习惯,尽量避免对作物种植和采光产生影响。路、沟、渠防护林一般布置在靠近梯田一侧,一般采用单行或双行种植方式,在风沙危害严重地区可采用多行种植。利用田块间的间隙和地块周围的荒地建设片林、林带,经济林、防护林与用材林相结合,综合布设坡面防护林。利用梯田埂坎建设防护林应确定埂坎利用方式,优先选种经济价值高、对田面作物生长影响小的经济林树种和多年生优良牧草、多年生经济作物。鼓励林粮间作、果粮间作。7.2.7生态防护工程生态防护工程指地块内或者地块间存在沟道,冲蚀沟仍在发育,潜在危及岸坡、沟底生态梯田工程,须对沟道进行治理的情况。片麻岩丘陵区、黄土沟壑区宜采取土石、植物谷坊坝等,石灰岩丘陵区宜采取堆石谷坊坝。黄土沟壑区生态防护工程,应符合以下要求:a.宜建设淤地坝,利用沟道径流泥沙,填充沟道,增加田块;b.应在沟头上游修建围埝,防治沟头前进,拦蓄上游汇水;c.宜在沟头上游及沟道两岸以上栽植灌木林,稳固坡岸,防止扩张;d.宜在发育完全的沟道沟底、岸坡进行生态梯田及相应水土保持工程建设。7.3施工7.3.1梯田工程田面施工应综合考虑施工道路形式、挖填方量及地形,确定适宜的施工器械。表土剥离,坡面造地施工时从一端开始,首先按照测定好并标记的梯田外沿线,向内按设计宽度,将表层多年风化累积的土壤和较疏松的半风化母质层挖起,堆放于上方不施工处或后方不施工处的坡面上,待修好田基后放回将来的田面上。施工顺序由下而上。田面修筑,在田基客土填筑后回填表土;同时混入10cm厚腐熟有机肥。最后修成外高里低的小反坡田面,田面内倾角<3°。梯田外沿筑高30cm~50cm的田埂拦蓄水分和田面径流。整个田面纵向沿等高线朝向一个方向保持3‰~5‰的比降。田坎修筑,沟谷造地时堆积田坎尽量选用含土量较高的材料,每层堆积厚度不超过40cm,经过推土机或者压路机反复轧实后,逐层修建,外壁坡度不宜超过35°。石灰岩施工采取小范围爆破宜采用向内爆破形式;合理安排挖填工序,避免临时堆石扰动。7.3.2防洪工程田面修好后,靠内侧基部田坎处挖一条拦蓄上部田坎径流和本阶田面径流、蓄排水两用、深20cm~30cm的沟槽作为田面排水沟。排水沟与田面沿等高线保持同样的比降。到最低端后,连接到纵向排水沟,出口略高于纵向排水沟。在每块田块排水沟出水低端、靠近山脊处,修筑从上到下的、宽40cm、深50cm的纵向排水沟,将所有田面排水沟连在一起,最下端与沟谷排水道连在一起。纵向排水沟间隔不超过100m。遇到土质疏松处应当用水泥浆砌或者直接铺设半圆形的钢筋水泥预制排水管。7.3.3小型蓄水工程按照规划,在地块下游选取天然汇流处,修筑集雨池(窖),并与截水沟和纵向排水沟连接。应先确定集雨池(窖)的位置和大小,选定汇水池位置,挖好基坑,浆砌或者钢筋水泥浇筑池(窖)壁,留好排沙口和出水口。在山坡最高田面上部5m~10m处,按照灌溉要求,修建蓄水池。7.3.4灌输工程灌输工程施工严格遵守GB/T50363-2006的要求。输水系统,首先修建从水源到蓄水池的输水主管道,可采用厚度6mm~8mm、直径80mm~120mm的无缝钢管或PE管,然后按照设计要求,需要配置动力提水的配置适当的动力设备和提水设备。修建送水系统,按照灌溉方法,分区分别铺设从蓄水池到不同地块的送水主管道、支管道和毛管道。安装出水设施,按照设计要求和灌溉方式,在毛管上安装符合GB/T50363-2006要求的出水设施。供水管道和配水管道安装后应经试验合格后才能进行覆土回填,回填压实系数应达到设计要求。7.3.5道路工程道路施工按照GB/T16453.2执行;透水路面施工按照GB/T25993执行。7.3.5防护林工程造林季节应根据当地气候、树种和种植习惯确定,并符合以下规定:a.春季造林一般应在苗木萌动前7d~10d、土壤解冻达到栽植深度时造林;b.雨季造林应尽量在雨季开始后的前半期、连阴天土壤璃情好时造林;c.秋冬造林应在树木停止生长后和土地封冻前抓紧造林,冻害严重的山区不宜秋季造林。苗木质量应符合以下规定:a.严格按照设计标准要求起壮苗、好苗,防止苗、劣苗、病苗等混入;b.起苗前2d~3d应浇水,起苗后分级、包装、运送,整个过程需注意根部保湿,防止受冻和遭受风吹日晒;c.起苗后应尽快栽植,做到随起随裁。如因故不能及时栽,应采取假植,做到疏排、深埋、C踩实,适量浇水,如栽植时间较长,或大苗长途运送,发苗前应将根系短期浸水复壮。苗木栽植应符合以下规定:a.按设计的株行距和整地尺寸挖好栽植坑;b.栽植时应栽正,根系舒展,深浅适宜;c.填土时先填表土,后填生土,分层踩实。7.3.6生态防护工程谷坊、淤地坝施应符合水土保持综合治理技术规范沟壑治理技术GBT16453.3-2008中4.4施工、4.4工程施工要求。8.运行管理8.1梯田工程、防洪工程、小型蓄水工程和灌输工程的运行管理成按SL312-2005第2章的规定执行。每年汛前汛后应对防洪工程、小型蓄水工程进行维修养护,确保运行安全。8.2农田防护林工程运行管理成按GBT16453.2-2008中7水土保持造林管理的规定执行。农田防护林和埂坎植物篱应加强管护,及时补植、补种。8.3生态防护工程运行管理按GBT16453.3-2008中4.5管理、5.6工程管理的规定执行。8.4田面应按照现行法规进行作物管理,宜采用复合种植形式,选择矮化品种,有机肥使用应符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