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省成都市2024年七年级《语文》下册期中试卷与答案(A卷)_第1页](http://file4.renrendoc.com/view14/M0B/37/32/wKhkGWexYwaALYq5AAGCWIEhTrg881.jpg)
![四川省成都市2024年七年级《语文》下册期中试卷与答案(A卷)_第2页](http://file4.renrendoc.com/view14/M0B/37/32/wKhkGWexYwaALYq5AAGCWIEhTrg8812.jpg)
![四川省成都市2024年七年级《语文》下册期中试卷与答案(A卷)_第3页](http://file4.renrendoc.com/view14/M0B/37/32/wKhkGWexYwaALYq5AAGCWIEhTrg8813.jpg)
![四川省成都市2024年七年级《语文》下册期中试卷与答案(A卷)_第4页](http://file4.renrendoc.com/view14/M0B/37/32/wKhkGWexYwaALYq5AAGCWIEhTrg8814.jpg)
![四川省成都市2024年七年级《语文》下册期中试卷与答案(A卷)_第5页](http://file4.renrendoc.com/view14/M0B/37/32/wKhkGWexYwaALYq5AAGCWIEhTrg8815.jpg)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6/23四川省成都市2024年七年级《语文》下册期中试卷与参考答案(A卷)A卷(共100分)一、基础知识(每小题3分,共12分)1.(22-23七年级下·四川成都郫都区·期中)下列词语中加点字注音无误的一项是()A.萦(yíng)带
殷(yān)红
鲜(xiān)为人知B.浊(zhuó)流
狂澜(nán)
沥(lì)尽心血C.澎湃(pài)
秩(zhì)序
慷慨(kǎi)淋漓D.亘(gèng)古
污秽(huì)
酣(hān)然入梦【答案】C【解析】本题考查易误读字字音。A.鲜(xiān)为人知——xiǎn;B.狂澜(nán)——lán;D.亘(gèng)古——gèn;故选C。2.(22-23七年级下·四川成都·校考期中)下列语句中书写正确的一项是(
)A.他从唐诗下手,目不窥园,足不下楼,兀兀穷年,历尽心血。B.耳朵里有不可捉摸的声响,像山泉在呜咽,像波涛在澎湃。C.经过一个小胡同,看见一个破落的大院,里面有几件踏败的小屋。D.农村里有这么个风俗,大廷广众之下,夫妇俩从不合坐一条板凳。【答案】B【解析】本题考查字形。A.历尽心血——沥尽心血;C.踏败——塌败;D.大廷广众——大庭广众;故选B。3.(22-23七年级下·四川成都七中·期中)下列句中加点成语使用有误的一项是(
)在班级辩论会上,辩手们就年轻人行事应该谦逊低调,还是锋芒毕露进行了激烈的辩论。辩论会上大多数同学热情高涨,但仍有少数同学说说笑笑,目不窥园。会后,班主任针对此种心不在焉的行为,进行了严肃的批评,可个别同学还是不以为意。A.锋芒毕露 B.目不窥园C.心不在焉 D.不以为意【答案】B【解析】本题考查成语使用。A.锋芒毕露,意思是锐气和才华全都显露出来。多指人好表现自己。使用恰当;B.目不窥园,形容学习专心致志,十分刻苦。含褒义;句中形容“但仍有少数同学说说笑笑”的景象,感情色彩不符;C.心不在焉,指心思不在这里,思想不集中。含贬义;使用恰当;D.不以为意,意思是不把它放在心上。使用恰当;故选B。4.(22-23七年级下·四川成都郫都区·期中)下列句子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A.会不会用心观察,能不能重视积累,是提高写作水平的基础。B.高速铁路具有服务大众、紧贴民生的特点。C.央视《朗读者》深受观众好评,是因为节目形式新颖、文化内涵丰富的缘故。D.学校开展地震安全常识教育活动,可以增强同学们的自我安全保护。【答案】B【解析】本题考查病句的辨析,A.搭配不当(两面对一面)。应删去“会不会”和“能不能”;C.句式杂糅。应删去“因为”或“的缘故”;D.成分残缺。“增强”缺宾语,在句末加“意识”;故选B。二、课内文言文阅读(每小题3分,共12分)(22-23七年级下·四川成都·校考期中)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的练习。【甲】陋室铭刘禹锡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斯是陋室,惟吾德馨。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可以调素琴,阅金经。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孔子云:何陋之有?【乙】爱莲说周敦颐水陆草木之花,可爱者甚蕃。晋陶渊明独爱菊。自李唐来,世人甚爱牡丹。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予谓菊,花之隐逸者也;牡丹,花之富贵者也;莲,花之君子者也。噫!菊之爱,陶后鲜有闻。莲之爱,同予者何人?牡丹之爱,宜乎众矣。5.下列语句中加点词的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A.有仙则名
名:出名 B.无案牍之劳形
形:形式C.予谓菊
谓:认为 D.陶后鲜有闻
鲜:少6.下列语句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①有龙则灵
②日中不至,则是无信B.①可以调素琴
②以我酌油知之C.①何陋之有
②水陆草木之花D.①濯清涟而不妖②结友而别7.对画线语句翻译正确的一项是(
)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A.不横生藤蔓,不旁生枝茎,香气远闻更加清芬,洁净地种植,可以远远观赏却不能轻视啊。B.没有藤蔓,没有枝茎,香气远闻更加清芬,洁净地挺立,可以远远观赏却不能轻视啊。C.没有藤蔓,没有枝茎,香气远闻更加清芬,洁净地种植,可以远远观赏却不能靠近赏玩啊。D.不横生藤蔓,不旁生枝茎,香气远闻更加清芬,洁净地挺立,可以远远观赏却不能靠近赏玩啊。8.下列对文章的理解和分析,有误的一项是(
)A.两文对题目中的物有描写。【甲】文描写了“陋室”的环境和居住“陋室”的日常生活,【乙】文描写了“莲”的雅致、高洁形象。B.两文都运用托物言志。【甲】文写陋室来表达作者高洁傲岸、安贫乐道的情操,【乙】文写莲来表现不慕名利、洁身自好的态度。C.两文都运用类比。如【甲】文用“诸葛庐”“子云亭”来类比“陋室”,【乙】文用“牡丹之爱”“菊之爱”来类比“莲之爱”。D.两文语言都是骈散结合。但是【甲】文以骈句为主,句式整齐、节奏分明;【乙】文以散句为主,句式长短相间、富于变化。【答案】5.B6.A7.D8.C【解析】5.本题考查对文言实词含义的理解。理解文言词语的含义可以根据句子的意思来辨析推断。B.无案牍之劳形:没有官府的公文使身体劳累。形:形体、身体;故选B。6.本题考查对一词多义的辨析能力。A.都是表示因果关系,“就”的意思;B.介词,用来/介词,凭借,依靠;C.助词,表示强烈的反问,宾语前置的标志,不译/助词,的;D.连词,表转折,却/连词,表顺承,才;故选A。7.本题考查学生翻译文言语句的能力。翻译语句时应注意重点词语的翻译。本句中应注意的词语有:蔓:名词用作动词,生枝蔓。枝:名词用作动词,长枝节。植:竖立;树立。正确翻译为:不横生藤蔓,不旁生枝茎,香气远闻更加清芬,洁净地挺立,可以远远观赏却不能靠近赏玩啊。故选D。8.本题考查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分析能力。C.有误,【乙】文用“牡丹之爱”“菊之爱“来衬托“莲之爱”,不是类比;故选C。参考译文:甲山不在于高,有了神仙就会有名气。水不在于深,有了龙就会有灵气。这是简陋的房子,只是我品德好就感觉不到简陋了。苔痕碧绿,长到台上,草色青葱,映入帘里。到这里谈笑的都是博学之人,来往的没有知识浅薄之人,可以弹奏不加装饰的琴,阅读佛经。没有弦管奏乐的声音扰乱耳朵,没有官府的公文使身体劳累。南阳有诸葛亮的草庐,西蜀有扬子云著书时居住过的草玄亭。孔子说:有什么简陋的呢?乙水上、陆地上各种草本木本的花,值得喜爱的非常多。晋代的陶渊明只喜爱菊花。从李氏唐朝以来,世上的人十分喜爱牡丹。而我唯独喜爱莲花从淤泥中长出却不被污染,经过清水的洗涤却不显得妖艳。它的茎内空外直,不生蔓不长枝,香气远播更加清香,笔直洁净地立在水中。人们只能远远地观赏而不能靠近赏玩它啊。我认为菊花,是花中的隐士;牡丹,是花中的富贵者;莲花,是花中品德高尚的君子。唉!对于菊花的喜爱,陶渊明以后就很少听到了。对于莲花的喜爱,像我一样的还有什么人呢?对于牡丹的喜爱,当然就很多人了!第Ⅱ卷(非选择题,共76分)三、默写(共6分)9.(22-23七年级下·四川成都七中·期中)默写古诗中的名句。(1)补写出下列名句的上句或下句。(任选其中两句作答,如三句皆答,按照前两句给分)①商女不知亡国恨,。(《泊秦淮》杜牧)②故园东望路漫漫,。(《逢入京使》岑参)③,寒光照铁衣。(《木兰诗》)(2)请在李商隐《贾生》和韩愈《晚春》中选择一首,先写上标题再默写。,。,。【答案】隔江犹唱后庭花双袖龙钟泪不干朔气传金柝《贾生》宣室求贤访逐臣,贾生才调更无伦。可怜夜半虚前席,不问苍生问鬼神。《晚春》草树知春不久归,百般红紫斗芳菲。杨花榆荚无才思,惟解漫天作雪飞。【解析】本题考查默写。注意易错字;犹、庭、袖、钟、朔、柝。四、现代文阅读(共10分)(22-23七年级下·四川成都郫都区·期末)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下面小题。说和做——记闻一多先生言行片段臧克家①“人家说了再做,我是做了再说。”②“人家说了也不一定做,我是做了也不一定说。③作为学者和诗人的闻一多先生,在30年代国立青岛大学的两年时间,我对他是有着深刻印象的。那时候,他已经诗兴不作而研究志趣正浓。他正向古代典籍钻探,有如向地壳寻求宝藏。他想吃尽、消化尽我们中华民族几千年来的文化史,炯炯目光,一直远射到有史以前。他要给我们衰微的民族开一剂救济的文化药方。1930年到1932年,“望闻问切”也还只是在“望”的初级阶段。他从唐诗下手,目不窥园,足不下楼,兀兀穷年,沥尽心血。杜甫晚年,疏懒得“一月不梳头”。闻先生也总是头发霉乱,他是无暇及此。饭,几乎忘记了吃,他贪的是精神食粮;夜间睡得很少,为了研究,他惜寸阴、分阴。④不动不响,无声无闻。一个又一个大的四方竹纸本子,写满了密密麻麻的小楷,如群蚁排衡。几年辛苦,凝结而成《唐诗杂论》的硕果。⑤做了再说,做了不说,这仅是闻一多先生的一个方面,——作为学者的方面。⑥闻一多先生还有另外一个方面,——作为革命家的方面。⑦这个方面,情况就迥乎不同,而且一反既往了。⑧作为争取民主的战士,青年运动的领导人,闻一多先生“说”了。起先,小声说,只有昆明的青年听得到:后来,声音越来越大,他向全国人民呼喊,叫人民起来,反对独裁,争取民主!他“说”了,跟着的是“做”。这不再是“做了再说”或“做了也不一定说”了。现在,他“说”了就“做”。言论与行动完全一致,这是人格的写照,而且是以生命作为代价的。⑨1944年10月12日,他给了我一封信,最后一行说:“另画寄上油印物二张,代表我最近的工作之一,请传观。”⑩这是为争取民主,反对独裁,他起稿的一张政治传单!⑪在李公朴同志被害之后,警报迭起,形势紧张,明知凶多吉少,而闻先生大无畏地在群众大会上,大骂特务,慷慨淋漓,并指着这群败类说:“你们站出来!你们站出来!⑫他“说”了。说得真痛快,动人心,鼓壮志,气冲斗牛,声震天地!⑬他“说”了:“我们要准备像李先生一样,前脚跨出大门,后脚就不准备再跨进大门。⑭他“做”了,在情况紧急的生死关头,他走到游行队伍的前头,昂首挺胸,长须飘飘。他终于以宝贵的生命,实证了他的“言”和“行”。⑮闻一多先生,是卓越的学者,热情澎湃的优秀诗人,大勇的革命烈士。⑯他,是口的巨人。他,是行的高标。(有删节)10.关于闻一多先生的“说和做”,文章写了哪两种情况?请分别概括这两种情况所用的事例。(4分)11.文章画线语句是细节描写,请简要分析它的表达效果。(3分)他走到游行队伍的前头,昂首挺胸,长须飘飘。12.文章最后一段有何作用?请根据文章简要分析。(3分)【答案】10.①两种情况:作为学者,他做了再说,做了也不说:作为革命家,他说了就做。②前种情况的事例:潜心写《唐诗杂论》。后一种情况的事例:起稿政治传单,在群众大会上演说,参加游行示威。11.形象地描绘了闻一多先生参加游行时傲然、昂扬的姿态,突出了他大无畏的革命精神,表现了作者对他的颂扬、景仰之情。12.①概括了闻一多先生言行一致的高尚人格,总结全文:②以成对的且具有对比性的语句结束全文,增强了文章的感染力:③照应与文章开头关于“说”与“做”的内容,使文章结构严谨。【解析】10.本题考查对文章内容的理解与分析。作者用闻一多先生的“说和做”总领全文,①—④段写闻一多先生“做了再说,做了不说”,表现闻先生“学者的方面”;后半部分⑦—⑮段写闻一多先生“说”了就“做”,言行完全一致,表现闻先生“革命家的方面”。再结合第⑦段“做了再说,做了不说,这仅是闻一多先生的一个方面,——作为学者的方面”,第⑧段“闻一多先生还有另外一个方面,——作为革命家的方面”。可得出答案,即“作为学者的方面和作为革命家的方面”。结合第④段“不动不响,无声无闻。一个又一个大的四方竹纸本子,写满了密密麻麻的小楷,如群蚁排衡。几年辛苦,凝结而成《唐诗杂论》的硕果”可概括出:潜心写《唐诗杂论》。结合第⑩段“这是为争取民主,反对独裁,他起稿的一张政治传单”,⑪段“闻先生大无畏地在群众大会上,大骂特务,慷慨淋漓,并指着这群败类说”,⑭段“在情况紧急的生死关头,他走到游行队伍的前头,昂首挺胸,长须飘飘”可概括出:起稿政治传单,在群众大会上演说,参加游行示威。11.本题考查人物描写及其作用。句中“走到游行示威队伍的前头”是动作描写,“昂首挺胸、长须飘飘”是外貌描写,这里对闻一多先生参加游行示威的动作和外貌描写,表现了闻一多先生不惧怕国民党特务的镇压和迫害,有着大义凛然、英勇无畏的精神。12.本题考查文中重要语段的作用。一般从结构上与内容上这两个角度来回答。结尾部分的文字,一般来说,结构:点题、首尾呼应、总结全文。内容:突出人物品质/情感、点明中心、深化中心等。此段在结构上,总结全文,与开篇“人家说了再做,我是做了再说”相照应,结构严瑾;内容上,最后一段运用议论抒情的方式,“卓越的学者,热情澎湃的优秀诗人,大勇的革命烈士”运用排比,有力地歌颂了闻一多高尚的品格,并且简练而精确地概括了闻一多的一生。表现了文章的主旨,“他,是口的巨人。他,是行的高标”表达对闻一多先生无私无畏、言行一致的特点,是对闻一多先生的高度赞美和评价。五、作文(60分)13.(22-23七年级下·四川成都·校考期中)照片记录了生活的瞬间,也记载了生命中的故事。请找一张你深有感触的照片或在头脑中搜寻有画面感的故事,以《照片里的故事》为题目写一篇文章。要求:①要有真情实感;②自定立意,表现精彩细节和过程;③不少于600字;④不得抄袭、套作;⑤不得出现真实的人名、校名和地名。【答案】例文:照片里的故事在我的相册里,藏着一张十分珍贵的照片。这是我最喜欢的一张照片,因为它记录着我的成长,记录着我们班到河边野炊的故事。一看到它,那次野炊的情景就立刻浮现在我的眼前。那是一个阳光明媚的春天,老师告诉我们要去野炊。我们在老师的带领下,拿着大包小包的食物、工具、调料,踏上了野炊的路程。来到河边,在老师嘱咐好安全事项后,我们的野炊就正式开始了。我们按照之前分好的组散开,先寻找各自的领地,然后在自己的地盘上铺上桌布,之后就开始搭炉灶做饭。我们小组挖了两个坑当炉灶,由小明负责烧火煮饭,我们剩余几个人负责洗菜炒菜。我们准备做一个莴笋炒腊肉,一个炒土豆片,一个紫菜蛋花汤。莴笋要去皮,土豆要切片,这都是技术活儿,对于业余的我们来说,还是有一定挑战的!一顿操作下来,莴笋被弄得坑坑洼洼,不见均匀,土豆也被我们切得大小、厚薄不均,不知道是丝儿还是块儿。但是,这毕竟是我们的劳动成果,看着它们,大家脸上都洋溢着热情与欢乐。一切材料准备就绪,马上开炒。我们先往锅里倒了一些油,由于锅底还有水分,油入锅后,就像个顽皮的孩子一样蹦来蹦去。我们的脸上、手上不小心被溅上了许多小油星,隐隐作痛。我顺势把切好的腊肉倒了进去,又赶紧舀来一勺盐放进锅里,溅油的情况才有所缓解。几分钟后,第一道菜终于做好了,我们心里别提多高兴了。菜都炒完后,老师品尝了我们的劳动成果,结果却出人意料:莴笋炒腊肉咸了;炒土豆片淡了;紫莱蛋花汤水太多了,就像白开水一样。看着我们失望的样子,老师笑着说:“不错嘛,这是你们自己的劳动果实。虽然不太理想,但我相信你们下次一定会做得更好!”老师说完,就用相机给我们拍了一张合照,照片上我们每个人的笑都是那么灿烂。一次野炊,留下了一段难忘的回忆;一张照片,记录了一个成长的故事。【解析】本题考查全命题作文写作。一、审题立意。题目中的“照片”规定了选材的范围,照片在我们的生活中并非稀罕之物,在写作这个题目的时候,很多同学会感觉没有难度,但仔细思索后又写不出新意,勉强而为也只是泛泛之作。很多同学会下意识地想到以自己为主人公的照片、以家人为主人公的照片,不知不觉中便缩小了选材范围,使材料的独特性大打折扣。所以,审题时一定要发散思维,以“照片”为原点进行多角度思考,跳出自己的圈子,或许能写出精彩的故事。二、选材构思。如果说“照片”是载体,那么“故事”便是主体。选好素材后,如何呈现照片背后的故事便成为本次写作的重点,因为只有故事“有血有肉”,才能更好地传递情感。写作时,一定要充分运用各种描写手法和修辞手法,对照片中的画面和人物进行细腻生动的描绘,从而收获一个能够感染读者心灵的文字躯体。眼前的这张照片曾给你的学习生活带来什么影响?对你来说,有怎样深刻的意义?可以写照片里的家庭故事:通过回忆童年的我去省城求诊,一场虚惊后,还在省城广场上照了一张照片的事情,叙述我感受到的父母之爱;可以写照片里的亲情故事:通过看外婆照片,想起和外婆一起捉小瓢虫的故事,表现和外婆亲密的关系,表达对逝去的外婆深深的怀念;可以写照片里的校园故事:通过一张与同学们及班主任的合影,回忆一次野炊的经历,表现融洽的师生关系和丰富多彩的校园生活;还可以写照片里的感人故事:通过描述自己手捧奖杯和舞蹈老师一起合影的故事,来表达对老师的感激之情等等。行文时,可以运用一些修辞手法,描写手法,并积极引用化用自己知道的诗词典故,增添文章的文采性,使语言更具有美感,从而提升文章档次。大家可运用卒章显志或升华主旨的方法,深挖照片的内涵,适当加入抒情性或议论性的语段,让习作的情感表达得更加到位。B卷(共50分)一、诗歌鉴赏(共4分)(22-23七年级下·四川成都七中·期中)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下面小题。润州听暮角【唐】李涉江城吹角水茫茫,曲引边声怨思长。惊起暮天沙上雁,海门斜去两三行。1.本诗写景角度颇具匠心,请结合一二句进行简要分析。(2分)2.“惊起暮天沙上雁”一句不言“己”而言“雁”,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情感?结合诗句简要作答。(2分)【答案】1.诗的前两句巧妙地借助幽怨的边声和茫茫的江水之长,从形、声或者(从视和听)两方面着笔,将抽象的心中的思乡之情,作了形象具体的刻画。2.答:借写鸿雁受惊吓腾空远飞,实际上也兼含了诗人当时“不虞”的遭际,寓情于景,表达自己远离家乡思乡却不得归的惆怅,或者(进一步寄托更强烈的思归之情。)【解析】1.本题考查赏析诗句。根据诗句“江城吹角水茫茫,曲引边声怨思长”,“江城”,临江之城,即润州。这里虽然是写耳闻目睹景象,但字里行间,都使人感到一个忧愤满怀的诗人影子。他伫立船头,眼望着茫茫江面,耳听着城头传来悠扬悲切的边地乐调。大凡羁途之士,虽非边地戍卒,总有异地思归之情。在这一点上,他们的感情是相通的。因而,一闻边地乐声,便立刻引起诗人的共鸣,勾起他思乡归里的绵绵情思。在这里,诗人巧妙地借助于边声的幽怨之长和江流的悠长,从形、声两个方面着笔,将抽象的心中的思归之情,作了形象具体的刻画。2.本题考查体会诗人感情。“惊起暮天沙上雁,海门斜去两三行”,暮角声起,江边沙滩上的鸿雁惊起,而飞向了远方。乍看,像是实景的描写,但仔细品味,这正是诗人有家不得归,而且天涯海角、越走越远的真实写照。诗人家居洛阳,方向在润州的西北;而惊雁是向南,越飞越远。莫说归里,就是连借飞雁而通家书的指望也没有。“惊起”二字,不言“己”而言雁,是所谓不犯正位的写法。写雁的受惊远飞,实际上也兼含了诗人当时远离家乡思乡却不得归的惆怅。二、课外文言文阅读(共12分)(22-23七年级下·四川成都郫都区·期中)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各题。冉氏烹狗记[清]崔述县人冉氏有狗而猛。遇行人辄噬之,往往为所伤。伤,则主人谢罪,出财救疗之。以是颇苦狗,然以其猛也,未忍杀。刘位东①谓余曰:“余尝夜归,去家门里许,群狗吠。余以柳枝横扫之,群狗皆远立,独冉氏狗竟前欲相搏。几伤者数矣。既归,念此良狗也。闻冉氏颇患苦此狗,旦若遇之于市,必嘱之使勿杀。居数日,冉氏之邻至,问其狗。曰:‘烹之矣。’惊而诘其故,曰:‘日者冉氏有盗,主人觉之,呼二子起,共逐之,盗惊而遁。主人疑狗之不吠也,呼之不应。将寝,闻卧床下若有微息者,烛之则狗也。垂头闭目,若惟恐人之闻其声息者。’以是故,遂烹之也。”嗟乎,天下之勇于搏人而怯于见贼者,岂独此狗也哉!(选自《清代散文选注》,有删改)【注释】①刘位东:人名,崔述的朋友。3.下列语句中加点词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2分)A.则主人谢罪
谢罪:道歉:B.几伤者数矣
数:多次C.惊而请其故
故:原因D.烛之则狗也
烛:烛火4.将文中画线句子翻译为现代汉语。(6分)①以是颇苦狗,然以其猛也,未忍杀。②旦若遇之于市,必嘱之使勿杀。5.从全文看,冉氏烹狗的原因有哪些?作者记述此事的用意是什么?请简要作答。(4分)【答案】3.D5.①那姓冉的因此而很讨厌那只狗,但是因为狗凶猛,不忍杀它。②早上如果在集市遇见他,一定嘱咐他不要杀。5.①狗常咬伤路人,给主人带来很大麻烦。②狗畏惧盗贼,不能看家护院。讽刺那些对自己人无比凶狠,对敌人却胆小怯懦的人(或:讽刺那些只会和普通人搏斗而面对盗贼胆小害怕的人)【解析】3.本题考查文言实词。D.句意:用烛火一照,正是那只狗。烛:名词作动词,用烛火照明;故选D。4.本题考查学生对句子翻译能力。我们在翻译句子时要注意通假字、词类活用、一词多义、特殊句式等情况。重点词有:(1)以是:因此;颇:很;苦:指讨厌;以:因为。(2)旦:早上;若:好像;市:集市;嘱:嘱咐。5.本题考查内容理解。第一问:根据第一段“遇行人辄噬之,往往为所伤。伤,则主人谢罪,出财救疗之。以是颇苦狗”可知,狗常咬伤路人,给主人带来很大麻烦;根据第二段“日者冉氏有盗,主人觉之,呼二子起,共逐之,盗惊而遁。主人疑狗之不吠也,呼之不应。将寝,闻卧床下若有微息者,烛之则狗也。垂头闭目,若惟恐人之闻其声息者”可知,狗畏惧盗贼,不能看家护院。第二问:文章结尾“嗟乎,天下之勇于搏人而怯于见贼者,岂独此狗也哉”点明作者的用意,狗面对普通人很凶猛,面对盗贼却胆小害怕;作者借此讽刺那些对自己人无比凶狠,对敌人却胆小怯懦的人。参考译文:本县姓冉的人家有一只很凶猛的狗。它碰到路人就要去咬,路人常被它咬伤。遇到有人被它咬伤,狗主人就去向被咬伤的人道歉,拿出钱来给人家治伤。因此(冉氏)为狗感到非常苦恼,但是因为狗凶猛,不忍杀它。刘位东告诉我说:“我曾经在夜里回家,离家门还有一里路左右,许多狗围着我汪汪地叫。我用柳枝向它们横扫过去,许多狗都远远立着,只有冉家那狗竟奔前来要和我搏斗。好多次,我差点被它咬伤。回家以后,我想这只狗倒是好狗啊。听说姓冉的很讨厌这只狗,早上如果在市集上遇到冉氏,一定叮嘱他不要杀掉(这只狗)。过了几天,冉家的邻居来了,我问起那只狗。他说‘已经杀掉烧来吃了。’我觉得奇怪,问他为什么。他说:‘有天盗贼进了冉家,主人发觉了,叫醒两个儿子起来,一起去追赶,盗贼害怕就逃跑了。主人疑惑那狗不叫,呼狗,狗不应。回房要上床,听到床下好像有喘息的声音,用烛火一照,正是那只狗。它低了头,闭了眼,好像唯恐有人听到它的声音的样子。’因为这个缘故,冉家就把它杀了烧来吃了。唉,天下与普通人勇敢搏斗而对盗贼胆小害怕的,难道只是这只狗吗!三、名著及现代文阅读(共22分)(一)名著阅读(4分)(22-23七年级下·四川成都·校考期中)下面语段出自《海底两万里》,请根据你对小说的阅读体验,完成后面的题目。这天夜晚,在我的脑子里,希望和恐惧交织在一起,搅得我久久难以成眠……最后,到了3月19日这个值得纪念的日子,早晨六点,尼摩船长出现了。“自由之海到了!”他对我说。6.“诺第留斯号”到达“自由之海”前遇到的困境,是下列中的哪一项(
)(2分)A.冰山封路 B.章鱼袭击 C.珊瑚礁搁浅 D.土著围攻7.语段中加点的“希望”具体指的是。(2分)【答案】6.A7.浮出水面,到达南极【解析】6.本题考查名著内容识记。选段叙写的是尼摩船长等人在南极被困在厚厚的冰下,船上极度缺氧,但船上所有人轮流用工具把底部厚10米的冰盖砸开,最后才逃上大海的经历后所说的话。所以他们遇到的困境是“冰山封路”。故选A。7.本题考查名著内容识记。根据原文“我的心在怦怦地跳。我们就要浮出水面,呼吸南极的新鲜空气了?不。突然间,砰的一声巨响,我知道,鹦鹉螺号撞到大冰盖的底部了。根据撞击声的沉闷声响,我判断冰层肯定依然很厚”可知,“希望”是指浮出水面,到达南极。(二)现代文阅读(18分)(22-23七年级下·四川成都·校考期中)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下面小题。乖孩子的劣迹周国平①我从小好静不好动,也不善于交往。这一点像母亲。父亲是喜欢交往的,时常带着我去亲戚、朋友、同事那里走动。②小时候去做客,大人们常常夸我乖。我的乖一开始可能源于怕羞,因为怕羞而只好约束自己,后来却更多是受大人们夸奖的约束了,竭力要保持他们眼中的乖孩子形象。父亲带我参加我的一个远房堂兄的婚礼,新郎新娘很喜欢我,把我带进新房,抱到一张椅子上,给我吃糖。有一颗糖滚到角落里去了,我多么想去捡啊,可是,我双脚悬空坐在椅子上,听着新郎新娘的赞美,就是没好意思下地。母亲用她自己的一件红绸棉袄给我改做了一件小棉袄,我不肯穿,有一次终于还是穿上了,跟着父亲去大伯父家。知道一个男孩穿大红色衣服是可耻可羞的,便躲在父亲的背后,于是愈加受到堂兄的取笑。③我想我生性还是比较老实的,有一个很小的事例。那是在父亲工作的税务局里,他的一个同事也带来了自己的孩子,一个伯伯给我们每人一小包白糖,我们俩就躲在一间空屋里玩起了过家家。其结果是,我的那一份白糖基本上都转移到了他的手中,吞进了他的肚里。④在家里,我比姐姐受宠得多,同时也比她心眼多得多。有一回,她向我提一个问题:“如果愿望可以随意满足,你最想要什么?”我立刻回答:“钱。”我觉得这是理所当然的——有了钱,我想要什么都可以买到了。她的回答是睡觉,因为睡着了就可以忘记一切苦恼。也许她是从某一本书中读来的,我不得而知,但至少我的回答证明了我当时的境界之平庸。⑤有一回,我和姐姐都养金鱼,每人两条,各养在一只小碗里。不几天,我的金鱼都死了,再去买两条,又都死了,而她的两条始终活泼。强烈的嫉妒使我失去理智,干下了可耻的勾当。趁没有人时,我走近她的小碗,心脏砰砰乱跳,捞起那两条鱼,紧紧握在手心里,估计它们死了,才放回碗中。没想到它们翻了几个筋斗,又游了起来。一不做,二不休,我把它们放进开水,再放回碗中。姐姐发现她的金鱼也死了,只是叹息了一声。现在她肯定早忘记小时候养金鱼这回事了,但我永远记得她的那两条金鱼,一条是红的,一条是黑的。这件事使我领教了嫉妒的可怕力量,它甚至会驱使一个孩子做出疯狂的事。⑥上小学时,我还偷过东西,共有两次。一个男生把玩具带到教室里,那是一只上了发条会跳的青蛙。我羡慕极了,我从来不曾有过这样可爱的玩具。我想象如果我有这一只青蛙,我该多么幸福。这个想象使我激动万分,终于在一天课后,我从那个男生的课桌里偷走了这一只青蛙。回家后,我只能藏着偷偷玩,不久就把它玩坏了。另一次是偷书。班上的同学把自己的图书凑起来,办起了一个小图书馆。我从中借了一本书,书中的主人公是一个喜欢恶作剧的男孩,甚至把苍蝇包在包子里给人吃。我一边看,一边笑个不停。我实在太想拥有这本有趣的书了,还回去后就又把它偷了出来。⑦现在我交代自己童年时的这些“罪行”,并不是要忏悔。我不认为这些“罪行”具有道德含义。我是在分析童年的我的内在状态。作为一个内向的孩子,我的发展存在着各种不同的可能性。如果一个孩子足够天真,他做坏事的心情是很单纯的,兴奋点无可救药地聚焦在那件事上,心情当然紧张,但没有罪恶感。⑧我庆幸我的偶尔不轨未被发现,否则几乎必然会遭到某种打击和屈辱,给我的生长造成阴影。(选自《读者》2022年第8期,略有删节)8.本文题为“乖孩子的劣迹”,文章分别用哪些事来写“乖”和“劣迹”?请分条概括。(5分)9.请简要分析第⑤段画线语句中“可耻的勾当”的表达效果。(3分)10.第④段写“我”和姐姐交流最想要的愿望,是否多余?请作出判断并简要说明理由。(4分)11.关于乖孩子的劣迹,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是什么?你的看法是什么?请简要作答。(6分)【答案】8.乖:在新房,有一颗糖滚到角落里“我”不好意思捡;穿大红色的衣服去大伯家。劣迹:用开水烫死姐姐的两条鱼;偷同学的玩具青蛙给玩坏了;偷班级图书馆的书。9.“可耻的勾当”本义指极端地违背了公共道德的坏事情,这里指“我”用开水烫死姐姐的两条鱼这件事,用情感色彩比较浓烈的词语,有力地衬托出嫉妒的可怕力量。10.示例:不多余,一方面表明了“我”当时的境界,另一当面也照应了下文,因为没有钱去买自己想要的东西,才会去偷书、偷玩具。11.作者的观点:“不认为这些‘罪行’具有道德含义”,内向、天真、单纯的孩子犯小错误的时候不要过分苛责,这是孩子的天性。看法:这些“劣迹”不具有道德含义,也没有在作者心里留下任何阴影,到了一定的时候,随着孩子的长大懂事,这些劣迹会自动消失。而且作者小时候是个内向的人,如果这些不轨被发现而受到批评指责的话,这会对作者产生意想不到的影响,从而对成长造成阴影。【解析】8.本题考查对文章内容的筛选和概括。依据第②段“父亲带我参加我的一个远房堂兄的婚礼,新郎新娘很喜欢我,把我带进新房,抱到一张椅子上,给我吃糖。有一颗糖滚到角落里去了,我多么想去捡啊,可是,我双脚悬空坐在椅子上,听着新郎新娘的赞美,就是没好意思下地”“母亲用她自己的一件红绸棉袄给我改做了一件小棉袄,我不肯穿,有一次终于还是穿上了,跟着父亲去大伯父家”可概括“乖”为:在新房,有一颗糖滚到角落里“我”不好意思捡;穿大红色的衣服去大伯家。依据第⑤⑥段“一不做,二不休,我把它们放进开水,再放回碗中。姐姐发现她的金鱼也死了,只是叹息了一声”“终于在一天课后,我从那个男生的课桌里偷走了这一只青蛙”“我实在太想拥有这本有趣的书了,还回去后就又把它偷了出来”可概括“劣迹”为:用开水烫死姐姐的两条鱼;偷同学的玩具青蛙给玩坏了;偷班级图书馆的书。9.本题考查对词语的赏析。对于词语的赏析,要在把握文章内容的基础上,结合上下文和具体的语句分析作答。“可耻”本义是指(人)所从事的活动,极端地违背了公共道德,而被众人所唾骂(可耻)的行为,“勾当”指坏事情。所以“可耻的勾当”本义是指极端地违背了公共道德的坏事情,这里用来指用开水烫死姐姐的两条鱼这件事情,很明显这件劣迹,算不上极端地违背了公共道德的坏事情,用这种情感色彩比较浓烈的词语,一方面可以吸引读者的阅读兴趣,另一方面也能够有力地衬托出嫉妒的可怕力量。10.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探究的能力。解答本题首先表明自己的态度,可肯定,也可否定。然后再阐明自己的看法。文章第④段写“我”和姐姐交流“最想要什么”的问题,“我”回答是“钱”,这一内容,不仅写出了我当时的真实想法,既交代了“我”后来因为没有钱去买自己想要的东西,而去偷书、偷玩具的“劣”迹,为下文做了铺垫,也丰富了文章的内容。如果认为多余,可围绕这段情节和文章的中心主旨关系不大进行阐述。如删除这段文字,对叙写“我”的“劣迹”影响不大,对主旨的表达影响很小。据此理解分析作答。11.本题考查学生对文章主旨的理解以及语言表达的能力。(1)根据文章最后两段“我不认为这些‘罪行’具有道德含义”“如果一个孩子足够天真,他做坏事的心情是很单纯的,兴奋点无可救药地聚焦在那件事上,心情当然紧张,但没有罪恶感”“我庆幸我的偶尔不轨未被发现,否则几乎必然会遭到某种打击和屈辱,给我的生长造成阴影”等内容可以看出,作者的观点是:我不认为这些“罪行”具有道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