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都龙泉驿区2024年七年级《语文》上册期末试卷与参考答案_第1页
成都龙泉驿区2024年七年级《语文》上册期末试卷与参考答案_第2页
成都龙泉驿区2024年七年级《语文》上册期末试卷与参考答案_第3页
成都龙泉驿区2024年七年级《语文》上册期末试卷与参考答案_第4页
成都龙泉驿区2024年七年级《语文》上册期末试卷与参考答案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22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8/26成都市龙泉驿区2024年七年级《语文》上册期末试卷与参考答案一、基础知识每小题3分共12分。1.下列加点字注音有误的一项是()A.抖擞(sǒu)吝啬(nìng)咄咄逼人(duō)B.徘徊(huái)菡萏(hàn)花团锦簇(cù)C.热忱(chén)狭隘(ài)精益求精(jīng)D.蜷伏(quán)称职(chèn)畏罪潜逃(qián)【答案】A【详解】本题考查字音的识记。A.吝啬(nìng)——lìn;故选A。2.下列句子书写正确的一项是()A.鸟鸣声与轻风流水应和着,牛背上牧童的短笛,这时候也成天在瞭亮地响。B.我的脾气变得爆怒无常,望着天上的雁阵,我会突然把面前的玻璃砸碎。C.没了屋顶的房子,任由风吹雨打,旁边还有一座教堂,钟楼也已经坍塌了。D.舅舅那里有三四只小猫,很有趣,正要送给人家,三妹便怂踊她去拿一只来。【答案】C【详解】本题考查字形的识记。A.瞭亮——嘹亮;B.爆怒无常——暴怒无常;D.怂踊——怂恿;故选C。3.下列语句中加点的成语使用有误的一项是()浣花溪公园由多个景点组成,风景美不胜收;观演广场是展示川西地方文化和供人休闲娱乐的场所,常年人声鼎沸;南门的诗歌大道上雕刻着历代诗人的名作,触摸诗碑,诗意油然而生,不禁想要随声附和创作一首。A.美不胜收 B.人声鼎沸C.油然而生 D.随声附和【答案】D【详解】本题考查成语的正确使用。A.美不胜收:美好的东西很多,一时看不过来。与句中形容“浣花溪公园的风景”的语境相符合,使用正确;B.人声鼎沸:比喻人声嘈杂,就像鼎中的水沸腾了一样。与句中描写“观演广场常年人很多”的语境相符合,使用正确;C.油然而生:指某种思想感情自然而然地产生。与句中形容“触摸诗碑”的感受的语境相符合,使用正确;D.随声附和:别人怎么说,就跟着怎么说。比喻没主见,只会盲从。句中形容“触摸诗碑,诗意油然而生”,想要创作一首诗。望文生义;故选D。4.下列语句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A.为培养锦州烧烤品牌,弘扬锦州烧烤文化,锦州连续两年举办了烧烤文化节。B.博物馆是保护和传承人类文明的重要殿堂,是连接现在、过去、未来的桥梁。C.成为预备航天员后,经过上千小时训练,实现精准操作,入选神舟十六号乘组。D.劳动不只是获得生存技能,更有助于内在价值的生成和理性思维能力的提升。【答案】D【详解】本题考查病句辨析。A.搭配不当,将“培养”改为“打造”;B.语序不当,应为“是连接过去、现在、未来的桥梁”;C.成分残缺,缺主语,“经过”前可加“他”;故选D。二、文言文阅读(共12分)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问题。甲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为政》)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雍也》)子曰:“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述而》)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子罕》)子曰:“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子罕》)子夏曰:“博学而笃志,切问而近思,仁在其中矣。”(《子张》)(节选自《论语十二章》)乙夫君子之行,静以修身,俭以养德。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夫学须静也,才须学也,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淫慢则不能励精,险躁则不能治性。年与时驰,意与日去,遂成枯落,多不接世,悲守穷庐,将复何及!(诸葛亮《诫子书》)5.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解释有误的一项是()A.好之者不如乐之者乐:以……为快乐B.饭疏食,饮水水:热水C.非淡泊无以明志明:坚定D.非静无以致远致:达到6.下列语句中加点词的用法和意义相同的一项是()A.与朋友交而不信乎学而时习之B.思而不学则殆则是无信C择其善者而从之屠自后断其股D.宋君令人问之于丁氏久之,目似瞑7.对文中画线句子翻译正确的一项是()子曰:“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A.孔子说:“军队可以改变主帅,平民百姓不可以改变志向。”B.孔子说:“三支军队可以夺取主帅,平民百姓不可以夺取志向”C.孔子说:“军队可以改变主帅,大丈夫不可以夺取志向。”D.孔子说:“三支军队可以改变主帅,大丈夫不可以改变志向。”8.下列甲乙两文对应语句观点最相似的一项是()A.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B.博学而笃志,切问而近思——君子之行,静以修身,俭以养德。C.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年与时驰,意与日去,遂成枯落。D.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淫慢则不能励精,险躁则不能治性。【答案】5.B6.B7.A8.C【5题详解】本题考查文言实词。B.有误,水,文言文中称冷水为“水”,热水为“汤”;故选B。【6题详解】本题考查一词多义。A.连词,表转折/连词,表顺承;B.均为连词,就;C.代词,他/代词,狼;D.代词,这件事/音节助词;故选B。【7题详解】本题考查文言句子翻译。本句重点词语:三军:指军队。夺:改变。匹夫:指平民中的男子,这里泛指平民百姓。志:志向。故选A。【8题详解】本题考查内容理解和对比阅读。A.前者强调学习和思考相结合,后者强调学习和立志的关系;B.前者强调广泛学习,坚定志向,后者强调宁静专一;C.两者都强调时间飞逝,要珍惜时间;D.前者强调不看重富贵,后者强调不要放纵懈怠;故选C。三、默写(共6分)9.默写古诗文中的名句名篇。(1)补写出下列名句中的上句或下句。①水何澹澹,___________。(曹操《观沧海》)②____________,秋风吹散马蹄声。(谭嗣同《潼关》)③人不堪其忧,____________。(《论语•雍也》)(2)请在李白《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和杜甫《江南逢李龟年》中任选其一,先写出题目再默写整首诗。____________【答案】①.山岛竦峙②.终古高云簇此城③.回也不改其乐④.李白《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杨花落尽子规啼,闻道龙标过五溪。我寄愁心与明月,随君直到夜郎西。/杜甫《江南逢李龟年》岐王宅里寻常见,崔九堂前几度闻。正是江南好风景,落花时节又逢君【详解】本题考查对名篇名句和古诗文的识记理解。默写题作答时,一要透彻理解诗文的内容;二要认真审题,找出符合题意的诗文句子;三答题内容要准确,做到不添字,不漏字,不错字。本题中应注意“竦峙、簇、啼、岐”等字的写法。四、现代文阅读(共10分)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问题。茶花赋杨朔①久在异国他乡,有时难免要怀念祖国。怀念极了,我曾想:要能画一幅画儿,时刻挂在眼前,有多好。我跟一位擅长丹青的同志商量,她说:“这是个难题,画什么呢?颜色也难调。”我想了想,也是,就搁下这桩心思。②今年二月,我从海外回来,一脚踏进昆明,心都醉了。我是北方人,论季节,北方也许正是搅天风雪,水瘦山寒,云南的春天却脚步儿勤,来得快,到处早像催生婆似的正在摧动花事。③花事最盛的去处数着西山华庭寺。不到寺门,远远就闻见一股细细的清香,直渗进人的心肺。这是梅花,有红梅、白梅、绿梅,还有朱砂梅。白玉兰花略微句点儿残,娇黄的迎春却正当时。④其实这还不是最深的春色。且请看那一树,齐着华庭寺的廊檐一般高,油光碧绿的树叶中间托出千百朵重瓣的大花,那样红艳,每朵花都像一团烧得正旺的火焰。这就是有名的茶花。不见茶花,你是不容易懂得“春深似海”这句诗的妙处的。朋友说:“在大理,差不多家家户户都养茶花。花期一到,各样品种的花儿争奇斗艳,那才美呢。”⑤茶花是美啊,生活中美的事物都是劳动创造的,应该感谢那为我们美化生活的人。⑥普之仁就是这样一位能工巧匠,我在翠湖边上会到他。翠湖的茶花多,开得也好,红彤彤的一大片,简直就是那一段彩云落到湖岸上。普之仁领我穿着茶花走,指点着告诉我这叫大玛瑙,那叫雪狮子;这是蝶翅,那是大紫袍……名目花色多得很。⑦我问:“栽培茶花一定也很难吧?”普之仁答道:“不很难,也不容易。茶花这东西有点特性,水壤气候,事事都得细心。又怕风,又怕晒,最喜欢半阴半阳。顶讨厌的是虫子。有一种钻心虫,钻进一条去,花就死了。一年四季,不知得操多少心呢。”⑧我又问道:“一棵茶花活不长吧?”普之仁说:“活的可长啦。华庭寺有棵松子鳞,是明朝的,五百多年了,一开花,能开一千多朵。”我不觉噢了一声:想不到华庭寺见的那棵茶花来历这样大。⑨正在这时,一群小孩也来看茶花,一个个仰着鲜红的小脸,甜蜜蜜地笑着,唧唧喳喳叫个不休。我说:“童子面茶花开了。”普之仁愣了愣,立时省悟过来:“真的呢,再没有比这种童子面更好看的茶花了。”⑩一个念头忽然跳进我的脑子,我得到一幅画的构思。(有删减)10.阅读文章⑥~⑧段,作者介绍了茶花的哪些特点?请简要概括。11.文章第②段画线句运用对比手法写昆明二月的天气,请结合文章分析其表达效果。12.请分析第④段画线句子在文中的具体作用。【答案】10.茶花红艳繁盛、名目花色多、娇贵、生命力强。11.突出写出云南的春天来得早,花开得早,表达了作者的惊喜之情。12.过渡,承上启下。【10题详解】本题考查对文章内容的理解与概括。根据第⑥段“翠湖的茶花多,开得也好,红彤彤的一大片,简直就是那一段彩云落到湖岸上”“指点着告诉我这叫大玛瑙,那叫雪狮子;这是蝶翅,那是大紫袍……名目花色多得很”可知茶花红艳繁盛、名目花色多;结合第⑦段“花这东西有点特性,水壤气候,事事都得细心。又怕风,又怕晒,最喜欢半阴半阳。顶讨厌的是虫子”可知茶花娇贵;结合第⑧段“华庭寺有棵松子鳞,是明朝的,五百多年了,一开花,能开一千多朵”可知茶花生命力强。【11题详解】本题考查对比手法的赏析。结合画线句子“我是北方人,论季节,北方也许正是搅天风雪,水瘦山寒,云南的春天却脚步儿勤,来得快,到处早像催生婆似的正在摧动花事”可知,将“北方”与“云南”的春进行对比,突出云南的春天来得早,花开得早的特点。“我从海外回来,一脚踏进昆明,心都醉了”可知,作者沉醉在云南春色中,表达了惊喜、热爱之情。【12题详解】本题考查段落的作用。“其实这还不是最深的春色”起到过渡作用,结合第③段内容,“这是梅花,有红梅、白梅、绿梅,还有朱砂梅。白玉兰花略微句点儿残,娇黄的迎春却正当时”可知,“这”承接上文对梅花、白玉兰的描写。结合第④段内容“且请看那一树,齐着华庭寺的廊檐一般高,油光碧绿的树叶中间托出千百朵重瓣的大花,那样红艳,每朵花都像一团烧得正旺的火焰。这就是有名的茶花”可知,这句话引出对茶花“春深似海”景色的描绘。五、作文(共60分)13.阅读下面的文字,按要求写作。《皇帝的新装》通过滑稽可笑的人物、荒诞离奇的情节给人以启示;《天上的街市》通过街灯、明星、街市想到牛郎织女自由自在的生活来表达美好愿望;《庄子•齐物论》记述庄子做了一个梦,梦见自己变成了蝴蝶翩然飞舞、四处游荡,感慨世间万物不断变化……发挥想象,我们能看到不一样的世界。请以“做一个梦”为题目,发挥想象,写一篇完整的文章。要求:①题目自拟;②除诗歌戏剧外,文体自选;③不抄袭、不套作,写出自己的真情实感;④不少于600字;⑤文中不得出现可能泄露考生信息的人名、校名、地名。【答案】例文:做一个梦夜色渐浓,月华如水,我静静地躺在床上,眼皮微微下垂,思绪渐渐飘散。在这宁静的夜晚,我决定做一个梦,一个属于自己的梦。梦中,我穿越了一片白茫茫的迷雾,来到了一片神秘的森林。这里,树木参天,枝叶繁茂,仿佛进入了另一个世界。我漫步在林间小径上,脚下是柔软的青苔,空气中弥漫着清新的气息。突然,一阵微风吹过,树叶沙沙作响,仿佛在低语着什么。我好奇地向前望去,只见一只美丽的蝴蝶在花丛中翩翩起舞。它的翅膀上闪烁着七彩的光芒,宛如一位优雅的舞者。我被它的美丽所吸引,不由自主地跟随着它的步伐。蝴蝶飞舞着,带我来到了一片清澈的湖泊旁。湖水碧绿如玉,波光粼粼,倒映着蓝天白云和周围的绿树红花。我俯下身,轻轻触摸着湖水,感受到一股清凉从指尖传来。这时,蝴蝶轻轻停在我的肩膀上,仿佛在告诉我什么。我闭上眼睛,静静地聆听。心中涌起一股莫名的感动,仿佛在这一刻,我与大自然融为一体。我感受到生命的律动,感受到宇宙的浩渺和神秘。渐渐地,我意识到这不仅仅是一个梦,而是一个启示。它告诉我,要珍惜眼前的美好,要与大自然和谐共处,要用心去感受生活的每一个瞬间。当我醒来时,阳光已经洒满了房间。我躺在床上,回味着那个美丽的梦。虽然它只是一个梦,但它却给我带来了无尽的思考和启示。从那以后,我开始更加关注身边的一切,用心去感受大自然的美丽和神奇。我学会了珍惜每一个瞬间,学会了用心去发现生活中的美好。做一个梦,让我收获了更多。它不仅让我体验到了不一样的世界,更让我对生活有了更深刻的理解和感悟。我相信,在未来的日子里,我会继续做一个又一个美好的梦,去探寻更多未知的领域,去感受更多生命的奇迹。【详解】本题考查命题作文。一、审题立意。首先,我们要明确题目“做一个梦”的含义。这里的“梦”并非指真实的睡眠中的梦境,而是指一种想象、一种愿景,是对现实世界的超越和重构。因此,这个题目要求我们发挥想象力,描绘出一个不同于现实世界的场景或情境,通过这个场景或情境来表达我们对生活、对世界的理解和期待。在立意上,我们可以选择积极、向上的主题,比如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对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追求、对未知世界的探索等。通过梦境的描绘,我们可以表达对这些主题的深刻理解和感悟,让读者在阅读过程中产生共鸣,感受到我们的真挚情感。二、构思选材。在构思方面,我们可以从自己的生活经历、阅读体验或社会现象中汲取灵感,寻找能够引发读者共鸣的梦境元素。比如,我们可以想象自己穿越到一个没有污染、充满生机的世界,感受那里的清新空气和美丽风景;或者我们可以梦见自己与古人对话,从他们的智慧中汲取力量;还可以梦见自己探索外太空,揭开宇宙的神秘面纱。在选材上,我们要注意梦境的描绘要具体、生动,让读者能够身临其境地感受到梦境中的氛围和情境。同时,我们还要注重梦境与现实之间的联系,通过梦境的描绘来反映现实生活中的问题或困境,并表达出我们对这些问题的看法和态度。此外,我们还可以运用一些修辞手法和表达方式,比如比喻、拟人、对比等,来增强梦境的表现力和感染力,让文章更加生动有趣。B卷(50分)一、诗歌鉴赏(共4分)阅读下面诗歌,按要求回答问题。从军北征唐•李益天山雪后海风寒,横笛偏吹行路难①。碛②里征人三十万,一时回首月中看。【注释】①偏:一作“遍”。行路难:乐府曲调名,多描写旅途的辛苦和离别的悲伤。②碛(qì):沙漠的意思。这里指边关。14.诗歌第一句除了交代地点时间,还有哪些作用?请结合诗歌分析。15.本诗与李益的《夜上受降城闻笛》都以“笛声”来触发征人的情思,他们的情思是否相同?请结合两诗分析。【答案】14.“雪后海风寒”点明了季节、气候,有力地烘托出了这次行军的环境气氛,突出行军的艰苦。15.本诗与李益的《夜上受降城闻笛》都以“笛声”来触发征人的情思,结合“碛里征人三十万,一时回首月中看”以及“不知何处吹芦管,一夜征人尽望乡”可知两首诗歌表达的情感相同,都在哀怨的笛声中传递出深沉悲凉的征人思乡情。【14题详解】本题考查诗歌内容理解。“天山雪后海风寒,横笛偏吹行路难”,意思是天山下了一场大雪,从青海湖刮来的风更添寒冷。行军途中,战士吹起笛曲《行路难》。诗的首句“天山雪后海风寒”,是这幅画的背景,只七个字,就把地域、季节、气候一一交代清楚,有力地烘托出了这次行军的环境气氛。这句诗通过“雪后”和“海风寒”的描绘,生动地展现了边塞地区特有的寒冷、荒凉和肃杀的氛围,为全诗奠定了悲壮的基调。这样,接下来不必直接描述行军的艰苦,只用“横笛遍吹”一句就折射出了征人的心情。【15题详解】本题考查诗歌情感把握和对比阅读。《夜上受降城闻笛》是唐代诗人李益创作的一首七言绝句。这首诗最大的特点是蕴藉含蓄,将所要抒发的感情蕴涵在对景物和情态的描写之中。诗的开头两句,写登城时所见的月下景色。如霜的月光和月下雪一般的沙漠,正是触发征人乡思的典型环境。环境的描写之中现出人物的感受。在这万籁俱寂的静夜里,夜风送来了凄凉幽怨的芦笛声,更加唤起了征人望乡之情。“一夜征人尽望乡”,不说思乡,不说盼归,而是以人物的情态行为展现其心理,写出了人物不尽的乡愁。《从军北征》中,笛声吹的是《行路难》的曲调,这本身就带有旅途辛苦和离别的悲伤意味。结合首句“天山雪后海风寒”所营造的寒冷、荒凉氛围,笛声更显得凄切哀婉,透露出征人内心的沉重和无奈。诗歌的后两句“碛里征人三十万,一时回首月中看”进一步展现了征人在异乡他地,思乡念亲之情难以抑制的情景。他们抬头望向同一轮明月,思乡之情在笛声的烘托下愈发浓烈。据此可知,本诗与李益的《夜上受降城闻笛》都以“笛声”来触发征人的情思表达的情感相同,都在哀怨的笛声中传递出深沉悲凉的征人思乡情。二、文言文阅读(共12分)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问题。秦人逢氏有子,少而惠,及壮而有迷罔之疾。闻歌以为哭,视白以为黑,飨香①以为朽,尝甘以为苦,行非以为是:意之所之,天地、四方,水火、寒暑,无不倒错者焉。杨氏告其父曰:“鲁之君子多术艺,将能已乎。汝奚不访焉?”其父之鲁。过陈,遇老聃,因告其子之证。老聃曰:“汝庸知汝子之迷乎?今天下之人皆惑于是非,昏于利害。同疾者多,固莫有觉者。且一身之迷不足倾一家,一家之迷不足倾一乡,一乡之迷不足倾一国,一国之迷不足倾天下。天下尽迷,孰倾之哉?向使②天下之人其心尽如汝子,汝则反迷矣。哀乐、声色、臭味、是非,孰能正之?且吾之言未必非迷,而况鲁之君子迷之邮③者,焉能解人之迷哉?荣汝之粮,不若遄④归也。”(节选自《列子•周穆王》)【注释】①飨香:闻香气。②向使:假如。③邮:同“尤”,最。④遄:急速。16.下列选项中加点词的含义解释有误的一项是()A.闻歌以为哭闻:听见B.尝甘以为苦尝:曾经C.过陈,遇老聃过;经过D.囚告其子之证证:病症17.把画线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①少而惠,及壮而有迷罔之疾。②今天下之人皆惑于是非,昏于利害。18.老聃对“逢氏找鲁之君子解其子之迷”的态度是怎样的?请结合文章分析。【答案】16.B17.①小的时候很聪明,等到大了却犯了神经错乱的病。②当今天下的人们都是非不清,不知道什么是利什么是害。18.结合“且吾之言未必非迷,而况鲁之君子迷之邮者,焉能解人之迷哉?荣汝之粮,不若遄归也”,可见老聃对“逢氏找鲁之君子解其子之迷”的态度是不赞同的。【16题详解】本题考查对字词的理解。B.有误,尝:品尝。故选B。【17题详解】本题考查文言文句子翻译。翻译文言文句子要尽量保持原文遣词造句的特点,直译和意译相结合。①句中重点词语有:少,小时候;及,等到;②句中重点词语有:之,的;皆,都。【18题详解】本题考查对文章的理解和分析。结合“且吾之言未必非迷,而况鲁之君子迷之邮者,焉能解人之迷哉?荣汝之粮,不若遗归也”意思是:何况我现在所说的也未必不是胡言乱语,更何况鲁国的先生是迷惑之最,还怎么能解除别人的迷惑呢?你带着你的钱财,不如赶紧回去吧。可见老聃对“逢氏找鲁之君子解其子之迷”的态度是不赞同的。【点睛】参考译文:秦国一户姓逢的家里有个儿子,小的时候很聪明,等到大了却犯了神经错乱的病。听到歌声认为是哭,看到白色认为是黑色,吃到香味感觉是腐朽的味道,尝到甜味认为是苦味,做事是错的却认为是正确的。(凡是)意识所感知的方面,天地,四方,水火,寒暑,没有不弄颠倒的。一位姓杨的告知那孩子的父亲说:“鲁国的先生很有学问本事,也许可以治好呢?你何不去求访求访?”那孩子父亲前往鲁国,经过陈国,遇到老子,就告诉(老子)他儿子的病症。老子说:“你怎么知道你儿子是神经错乱呢?当今天下的人们都是非不清,不知道什么是利什么是害。有同样的疾病的人多的是,完全没有觉察(得到)的人。何况自己一个人迷惑是不足以毁坏全家的,一家人迷惑不足以毁坏乡里,一个乡的人迷惑不足以毁坏整个国家,一国人迷惑不足以使天下大乱。天下的人全都迷惑,那还有上什么毁坏的了呢?假使天下人的意识都和你儿子一样,那倒反而是迷惑的了。悲哀和欢乐、声音颜色、味道、是非,(所有这些)谁又能证明哪是正确的呢?何况我现在所说的也未必不是胡言乱语,更何况鲁国的先生是迷惑之最,还怎么能解除别人的迷惑呢?你带着你的钱财,不如赶紧回去吧。三、名著及现代文阅读(共22分)19.《朝花夕拾》中反映的家庭教育问题至今还在我们身边出现,只是表现形式不同。下面哪一篇文章最能反映家庭教育问题?请先作出选择再说明理由。A.《藤野先生》B.《父亲的病》C.《五猖会》选择:___________理由:_________【答案】①.C②.父亲的教育方式不好,一次千呼万唤始得来的赛会被父亲的不理解和专制搅得索然无味,严重地挫伤了孩子幼小的心灵。这种教育方式只会损害儿童学习的积极性。【详解】本题考查名著内容理解。《藤野先生》是中国现代文学奠基人鲁迅于1926年在厦门大学时创作的回忆性散文。作者在文中回忆了在日本仙台医学专门学校(今日本东北大学)的留学生活,表达了对藤野严九郎先生的深切怀念之情。文中热烈赞颂了藤野先生辛勤治学、诲人不倦的精神以及严谨踏实的作风,特别是他对中国人民的诚挚友谊,同时也表现了作者强烈的爱国主义思想以及同帝国主义势力斗争的战斗精神。《父亲的病》选自文学家鲁迅的散文集《朝花夕拾,作者用讽刺的笔调写了庸医误人,以两个“名医”的药引一个比一个独特,表现了某些中医的故作高深,通过他们的相继借故辞去,体现出父亲的病一步步恶化,通过家庭的变故表达了对名医们庸医误人、故弄玄虚、勒索钱财、草菅人命的深切的痛恨和憎恶,在感叹中让人体会人生的伤悲。《五猖会》是现代文学家鲁迅于1926年创作的一篇回忆性散文,此文匠心独运,开篇就为参加赛会蓄势,先写童年看赛会,然后写《陶庵梦忆》里的热闹赛会,接着写自己见过的比较隆盛的赛会,这些都在为写五猖会做铺垫。然而,接着转写父亲要求“我”背书,“我”失望、郁闷至极,最后终于背书成功,得以去看五猖会,而作者并没写五猖会的盛况;表达了作者强烈谴责封建强权教育对孩子天性的扼杀。故选C。 理由示例:《五猖会》记述的是作者儿时盼望观看迎神赛会的急切、兴奋的情绪,而这种少年的欢快心情却因被父亲强迫背诵《鉴略》而冲淡,从而展示了旧式教育对于儿童天性的压制。“五猖会”既是大人们祈福的节日,也是孩子们率性玩乐的日子,但作者并没有感到高兴,这种沉重感深刻地压在作者的记忆中,表达了作者对封建教育对儿童心理摧残的谴责。20.下面四幅图展现的是《西游记》中的经典情节,请先写出情节名称,再任选图中一个人物,结合故事内容分析形象。【答案】示例:“三调芭蕉扇”。孙悟空不怕困难,足智多谋,机敏灵活;铁扇公主是慈母悍妻、狡猾奸诈、具有强烈的复仇意识、倔强泼辣、温柔多情、富有人情味。【详解】本题考查名著情节识记和人物形象分析。根据图片中“芭蕉扇”可知,相关情节为“三调芭蕉扇”:唐僧师徒西天取经,火焰山是必经之路,火焰山火大且不是一般的火,唯独芭蕉扇可以扇灭。芭蕉扇是铁扇公主的宝物。孙悟空第一次变成虫子去借芭蕉扇,铁扇公主给了一把假扇。孙悟空变成牛魔王骗走真扇,牛魔王变成猪八戒骗回真扇;孙悟空大战牛魔王,最终孙悟空胜,铁扇公主交出芭蕉扇,孙悟空扇灭火焰山,唐僧师徒继续向西赶路。在这个情节中,孙悟空为了熄灭火焰山的烈火,三次向铁扇公主借芭蕉扇。孙悟空的人物形象是机智勇敢、敢于斗争、坚持不懈。他面对铁扇公主的拒绝和阻挠,没有放弃,而是运用智慧和勇气,最终成功借到了芭蕉扇,熄灭了火焰山的烈火。铁扇公主是一位慈母,她对家人充满关爱,尤其是对自己的孩子红孩儿。然而,她也有悍妻的一面,性格倔强泼辣,具有强烈的复仇意识。当孙悟空前来借芭蕉扇时,她因为红孩儿被观音收走而心怀怨恨,坚决不借扇,甚至用芭蕉扇将孙悟空扇得无踪无影。其次,铁扇公主狡猾奸诈,善于使用计谋。在孙悟空二次来借扇时,她虽然再次用扇扇他,但悟空因为口含定风丹而一动不动。于是,铁扇公主急忙回洞,闭门不出。悟空变作一只小虫,乘公主喝茶之际进入铁扇公主腹中。公主腹疼难忍,答应借扇,但给的是一把假扇。这显示了铁扇公主在面对孙悟空时,能够迅速应对,运用智谋。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问题。在街头摆摊卖诗的年轻人花瓢白①在读书时代,语文考卷上的诗歌默写和鉴赏,往往会被认为是“送分题”。可在成年之后,热爱诗歌者寡,会写诗者更寡。②但隔花人偏偏把这个“毕业即丧失”的技能传承了下来。③因为写诗,隔花人在各大社交平台拥有一大批粉丝,被打上了“创作博主”等标签。但在现实中,这个女孩又过着足够普通的生活,绝不是一个传统认知里的文艺青年:她的卧室乱糟糟,一张摇摇晃晃的床感觉随时都要坍塌。她是一个理科生,学的专业也跟文学无关。她的诗也从不出现在精美的笔记本上,随手抓过一张草稿纸就可以写,不讲究平仄,不追求押韵。她也不怎么多愁善感,每天都很快乐。“隔花人”这个名字也取得随意,是她某天看到一段《红楼梦》的脂批,上面把宝玉隔花观美人的一幕比作“隔花人远天涯近”。她觉得这很符合当时的心情,就截取了前面三个字。④她也不怎么爱给人生做规划,包括到西双版纳摆摊卖诗,也是一瞬间的突发奇想——听表弟说那边有个好玩的夜市,就去了。这是她第一次尝试出摊,出乎意料地吸引了很多路人,也意外收获到许多陌生的善意。青旅老板听说她是摆摊卖诗的,就对她说:“你给我们写一首诗,我给你免半个月的房费。”厨师也招呼她一起吃饭,不收她的钱,并像家人一样嘱咐她:“我们吃什么你就吃什么,不要点外卖。”于是在西双版纳的2个月里,隔花人卖出了近50首诗,在那个物欲极低的城市里足以活下去。⑤然而,并非所有诗歌都能有所回响。⑥今年7月末,隔花人在秦皇岛做了另一个实验:在一个海边景点随机摆摊,只要有人愿意上前跟她聊天,她就给对方免费写诗。她想要测试,在一个并非商品交易的线下场景里,人们会不会为了诗歌主动建立连接,打破社恐的藩篱。结果,大多数游人匆匆一瞥就离去了。偶尔有几个路人停下来端详,却都怯于上前一步。隔花人就这样在海风中站了几个小时,直到夕阳隐入天际线,夜幕降临,告示牌上的“请和我说话,我给你写诗”几个大字也逐渐看不清。⑦“失落是人生的常态。”隔花人说。但她并没有觉得这个结局是不好的,“为什么不能接受一个没有人看的诗歌实验?我觉得这太好了,这就是生活的真相。”而且,这实验让她更理解了诗歌的本质:它是私人的、内向的,甚至是寂寞的。⑧在现代教育中,我们背诵诗、剖析诗,但几乎不写诗。如果长大后要做一个诗人,好像更是一件羞于启齿之事。⑨但隔花人觉得,诗歌没那么宏大和遥远,它也可以是接地气、说人话的。从西双版纳回北京后,隔花人一边工作,一边在网上发起了“带着诗歌上街去”的实验活动,她觉得在我们的城市空间中,有很多留白之处是可以创作的。“我不想诗歌被高高捧起,我希望它是随处可见的,也许就在我们生活中非常不起眼的角落,在那些我们所忽视的墙上、马路上,甚至一块镜子上。”隔花人说。⑩很多读者看了后觉得很有趣,也给她发一些生活中的随手拍。这个接力赛把越来越多的街道组在了一起。当诗歌变得通俗易懂,它就成为了一座座沟通交会的桥梁,抵达人类内心深处那些最不易察觉的共同情感。⑪至于线下卖诗这件事,隔花人一有空就会继续把摊子支起来。在她看来,摆摊卖诗可能会间断,但诗歌本身是不会间断的,它会源远流长地存活着。⑫而所有给别人写诗的过程,对隔花人来说就像。“宇宙是动荡的,我们都跟随着地壳运动。我们短暂认识了一下,可能过几天我们也会告别,但随机抵达我的世界的人,我会非常欢迎他。”(选自《读者》,有删改)21.文中写了隔花人与“街头诗歌”的几次经历以及不同的感受,请简要概括。22.文章第③段对隔花人进行了细致介绍,有何用意?请结合文章分析。23.文章第⑫段画波浪线处是一个不完整的比喻句,下面A、B两项中哪一项最适合填补空缺?请先作出选择再结合文章说明理由。A.两座原本孤立的小岛碰到了一起B.一场配合默契的接力消融了隔阂24.本文标题为“在街头摆摊卖诗的年轻人”,有何妙处?请结合全文分析。【答案】21.在西双版纳出售“街头诗歌”,收获很多善意,她感到很意外;在秦皇岛免费为人写诗无人问津,她感到失落并乐观接受。22.第③段细致介绍了隔花人在现实中的普通的生活和“隔花人”名字的来历,突出了她生活随意、创作随意、取名随意等特点,表现了她随意洒脱的个性;自然地引出了下文对她突发奇想去西双版纳出售“街头诗歌”的经历的描写。23.A24.点明了本文的主人公和主要内容,突出了隔花人的主要经历;标题新颖,能激发读者的阅读兴趣。【21题详解】本题考查内容理解和概括结合④段中“她也不怎么爱给人生做规划,包括到西双版纳摆摊卖诗,也是一瞬间的突发奇想——听表弟说那边有个好玩的夜市,就去了。这是她第一次尝试出摊,出乎意料地吸引了很多路人,也意外收获到许多陌生的善意。青旅老板听说她是摆摊卖诗的,就对她说:‘你给我们写一首诗,我给你免半个月的房费。’厨师也招呼她一起吃饭,不收她的钱,并像家人一样嘱咐她:‘我们吃什么你就吃什么,不要点外卖。’于是在西双版纳的2个月里,隔花人卖出了近50首诗,在那个物欲极低的城市里足以活下去”可概括为:在西双版纳出售“街头诗歌”,收获很多善意,她感到很意外;结合⑥段中“今年7月末,隔花人在秦皇岛做了另一个实验:在一个海边景点随机摆摊,只要有人愿意上前跟她聊天,她就给对方免费写诗。她想要测试,在一个并非商品交易的线下场景里,人们会不会为了诗歌主动建立连接,打破社恐的藩篱。结果,大多数游人匆匆一瞥就离去了。偶尔有几个路人停下来端详,却都怯于上前一步。隔花人就这样在海风中站了几个小时,直到夕阳隐入天际线,夜幕降临,告示牌上的“请和我说话,我给你写诗”几个大字也逐渐看不清”,⑦段中“‘失落是人生的常态。’隔花人说。但她并没有觉得这个结局是不好的,‘为什么不能接受一个没有人看的诗歌实验?我觉得这太好了,这就是生活的真相。’而且,这实验让她更理解了诗歌的本质:它是私人的、内向的,甚至是寂寞的”可概括为:在秦皇岛免费为人写诗无人问津,她感到失落并乐观接受。【22题详解】本题考查内容理解和句段作用。结合“但在现实中,这个女孩又过着足够普通的生活,绝不是一个传统认知里的文艺青年:她的卧室乱糟糟,一张摇摇晃晃的床感觉随时都要坍塌。她是一个理科生,学的专业也跟文学无关。她的诗也从不出现在精美的笔记本上,随手抓过一张草稿纸就可以写,不讲究平仄,不追求押韵。她也不怎么多愁善感,每天都很快乐”“‘隔花人’这个名字也取得随意,是她某天看到一段《红楼梦》的脂批,上面把宝玉隔花观美人的一幕比作‘隔花人远天涯近’。她觉得这很符合当时的心情,就截取了前面三个字”的内容可知,通过描绘隔花人生活的普通与随意,如卧室的杂乱、不讲究平仄和押韵的写作方式,以及取名“隔花人”的随意性等,展示了隔花人并非传统意义上的文艺青年形象。这种描绘有助于打破读者对诗人的固有印象,使隔花人的形象更加真实、接地气。突出了她生活随意、创作随意、取名随意等特点,表现了她随意洒脱的个性;联系④段中“她也不怎么爱给人生做规划,包括到西双版纳摆摊卖诗,也是一瞬间的突发奇想——听表弟说那边有个好玩的夜市,就去了”可知,这样的介绍为后文隔花人在街头摆摊卖诗的行为提供了背景和支撑,使她的行为更加符合其性格和兴趣特点。同时,也为读者理解隔花人如何看待诗歌、如何与他人分享诗歌提供了重要的线索。综上所述,文章第③段对隔花人的细致介绍旨在展示她的真实形象、性格特点和对诗歌的热爱,为后文的故事情节和主题表达提供有力的铺垫和支撑。【23题详解】本题考查内容理解和句子衔接。A项“两座原本孤立的小岛碰到了一起”这个比喻形象地描绘了原本相互独立、没有交集的个体因为某种原因而相遇、接触的情景。在文章中,隔花人通过摆摊卖诗,使得原本对诗歌不感兴趣或者没有机会接触诗歌的人与她产生了联系,就像两座孤立的小岛因为海浪的推动而相碰。这种比喻能够凸显出隔花人的行为带来的变化,以及这种变化对于个体之间关系的影响。文章强调了诗歌的普及性和沟通作用,隔花人通过摆摊卖诗和发起实验活动,使得诗歌变得通俗易懂,成为了一座座沟通交会的桥梁。在这个过程中,原本对诗歌陌生或者疏离的人们因为诗歌而聚集在一起,形成了新的联系和共同体验。这种从孤立到相遇的过程,与“两座原本孤立的小岛碰到了一起”这个比喻相契合。虽然B项“一场配合默契的接力消融了隔阂”也强调了诗歌交流中的默契和隔阂的消融,但A项更能够突出隔花人行为带来的变化和新的联系的产生。这种变化不仅限于隔阂的消融,更包括了个体之间关系的建立和发展。故选A。【24题详解】本题考查标题作用。本文主要讲述了年轻女孩隔花人热爱诗歌并在街头摆摊卖诗的经历。她通过写诗在社交平台上获得关注,但并不追求传统的文艺青年形象。她曾在西双版纳摆摊卖诗,意外收获了许多陌生人的善意和支持。然而,在秦皇岛的诗歌实验中,她发现并非所有人都会对诗歌产生兴趣和回应。尽管如此,她仍坚持认为诗歌是私人的、内向的,甚至是寂寞的,并希望它能成为随处可见、与人沟通交会的桥梁。她经常在街头摆摊卖诗,并相信诗歌本身会源远流长地存活着。她的经历展现了对诗歌的热爱和坚持,并试图让诗歌回归生活,成为沟通心灵的桥梁。结合文章主要内容可知,标题直接点明了文章的主人公及其主要行为,即隔花人这一年轻人在街头摆摊卖诗。这样的标题既简洁明了,又能够迅速吸引读者的注意力,引发读者的好奇心和阅读兴趣。全文围绕隔花人摆摊卖诗的经历展开,通过描述她的生活状态、摆摊过程以及人们对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