辽宁本溪历年中考语文文言文阅读试题13篇(含答案与翻译)(截至2023年)_第1页
辽宁本溪历年中考语文文言文阅读试题13篇(含答案与翻译)(截至2023年)_第2页
辽宁本溪历年中考语文文言文阅读试题13篇(含答案与翻译)(截至2023年)_第3页
辽宁本溪历年中考语文文言文阅读试题13篇(含答案与翻译)(截至2023年)_第4页
辽宁本溪历年中考语文文言文阅读试题13篇(含答案与翻译)(截至2023年)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1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辽宁本溪历年中考语文试题(文言文阅读)(截至2023年)【甲】先帝创业未半而中道崩殂,今天下三分,益州疲弊,此诚危急存亡之秋也。然侍卫之臣不懈于内,忠志之士忘身于外者,盖追先帝之殊遇,欲报之于陛下也。诚宜开张圣听,以光先帝遗德,恢弘志士之气,不宜妄自菲薄,引喻失义,以塞忠谏之路也。宫中府中,俱为一体,陟罚臧否,不宜异同。若有作奸犯科及为忠善者,宜付有司论其刑赏,以昭陛下平明之理,不宜偏私,使内外异法也。(节选自《出师表》)【乙】二年春三月庚午,大司马大将军光①薨。上②始亲政事,又思报大将军功德,乃复使乐平侯山③领④尚书事,而令群臣得奏封事,以知下情。五日一听事,自丞相以下各奉职奏事,以傅奏⑤其言,考试功能。侍中尚书功劳当迁及有异善⑥,厚加赏赐,至于子孙,终不改易。枢机周密,品式备具上下相安莫有苟且之意也。(节选自《汉书》)【注释】①光:大将军霍光。②上:汉宣帝。③山:霍山,霍光之兄孙。④领:兼任之意。⑤傅奏:陈奏,向君上报告。⑥异善:特殊贡献。9、选出下列句子中加点词意思或用法相同的一项(

)(2分)A.此诚危急存亡之秋也

臣诚知不如徐公美(《邹忌讽齐王纳谏》)B.然侍卫之臣不懈于内

欣然起行(《记承天寺夜游》)C.以知下情

策之不以其道(《马说》)D.自丞相以下各奉职奏事

自非亭午夜分(《三峡》)10、将甲乙两文中画线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4分)①盖追先帝之殊遇,欲报之于陛下也。②上始亲政事,又思报大将军功德。11、请用“/”给下面的句子断句,断两处。(2分)品式备具上下相安莫有苟且之意也12、甲文中的“先帝去世、天下三分、益州疲弊”是诸葛亮向后主刘禅分析蜀国当时面临的①

,而有“侍卫之臣不懈于内”和“忠志之士忘身于外”则阐述了②

,情辞恳切,言之有理。(2分)13、甲文中诸葛亮给后主的建议与乙文中汉宣帝的治国举措有相同之处,请概括出来。(2分)【参考答案】9、A10、(1)这是他们追念先帝对他们的特别的知遇之恩,想要报答陛下。(2)汉宣帝才开始亲自治理政事,又想报答大将军霍光的大德。11、品式备具/上下相安/莫有苟且之意也12、不利处境;有利条件。13、广开言路,论功行赏。【参考翻译】【乙】后元二年三月庚午日,大司马大将军霍光去世。汉宣帝才开始亲自治理政事,又想报答大将军霍光的大德,便封霍光兄长霍去病的孙子霍山为乐平侯,命他以奉车都尉的身份主管尚书事务。并且召集群臣,听取他们对朝政事务的意见。每隔五天,自丞相以下,群臣各就自己负责的事务分别奏报,再将他们陈述的意见分别下达有关部门试行,考察、检验其功效。凡任侍中、尚书的官员有功应当升迁,或有特殊成绩,就厚加赏赐,甚至及于他们的子孙,长久不改变。中枢机构严密,法令、制度完备,上下相安无事,没有人抱着苟且敷衍的态度办事。(2023年辽宁本溪)【甲】公与之乘,战于长勺。公将鼓之。刿曰:“未可。”齐人三鼓。刿曰:“可矣。”齐师败绩。公将驰之。刿曰:“未可。”下视其辙,登轼而望之,曰:“可矣。”遂逐齐师。既克,公问其故。对曰:“夫战,勇气也。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彼竭我盈,故克之。夫大国,难测也,惧有伏焉。吾视其辙乱,望其旗靡,故逐之。”(选自《曹刿论战》)【乙】“民无常勇,亦无常怯。有气①则实②,实则勇;无气则虚,虚则怯。怯勇虚实其由甚微不可不知。勇则战,怯则北③。战而胜者,战其勇者也;战而北者,战其怯者也。怯勇无常,倏忽往来,而莫知其方,惟圣人独见其所由然。”此《吕氏春秋·决胜》篇之语,予爱而书之。(选自《容斋随笔》)【注释】①气:精气。②实:充实。③北:败北,退败。10.选出下列句中加点词意思或用法相同的一项()A.公问其故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生于忧患,死于安乐》)B.望其旗靡望之蔚然而深秀者(《醉翁亭记》)C.战其勇者也其真无马邪(《马说》)D.而莫知其方今齐地方千里(《邹忌讽齐王纳谏》)11.将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夫大国,难测也,惧有伏焉。(2)此《吕氏春秋,决胜》篇之语,予爱而书之。12.请用“/”给下面句子断句,断两处。怯勇虚实其由甚微不可不知。13.【甲】文中曹刿做了哪两件事?请概括出来。14.【甲】文中表明作战中勇气变化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乙】文中也有类似的句子: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10.B11.(1)大国,(它的情况)是难以推测的,(我)怕有埋伏啊。或:(齐是)大国,难以摸清(它的情况),怕的是有埋伏。(2)这是《吕氏春秋•决胜》篇(里)的话,我喜爱这段话,并把它(抄)写下来。12.怯勇虚实/其由甚微/不可不知。13.①指挥作战;②分析取胜的原因。14.①.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②.民无常勇,亦无常怯。或:怯勇无常。【解析】【10题详解】此题考查是一词多义。A.名词,原因,缘故/连词,所以;B.都是动词,“看到”的意思;C.代词,他的/副词,加强诘问语气;D.道理/方圆;故选B。【11题详解】此题考查对文言句子的翻译能力。重点词:(1)夫:放在句首,表示将发议论,没有实际意义。难测:难以推测。测,推测,估计。伏:埋伏。(2)此:代词,这,这些语:话。予:我。书:抄写。【12题详解】此题考查的是文言句子的断句。解答此类试题时,首先要疏通文意,然后结合意思进行断句。“怯勇虚实其由甚微不可不知”翻译为“怯弱和勇敢、空虚和充实,它们产生的原因非常微妙,不能不知晓”。其中“怯勇虚实”列举了四种状态,“其由甚微”分析他们产生的原因微妙,最后“不可不知”强调了“知晓”的重要性。所以断句为:怯勇虚实/其由甚微/不可不知。【13题详解】此题考查的是对文段的感知和概括。甲段中第一段写曹刿指挥鲁军战胜齐军的经过。重点写了“击鼓”和“逐师”两件事。写曹刿指挥鲁军在“齐人三鼓”之后才开始反攻,写曹刿在观察了齐军败逃的情况之后才决定追击。第二段写曹刿论述赢得战役胜利的原因,他的论述可分为两方面:一是论述了利于开始反攻的时机——彼竭我盈之时;二是论述了追击开始的时机——辙乱旗靡之时。【14题详解】此题考查的是从文中搜集信息的能力。甲文中第二段论述了战争取胜的原因,其中之一就是要抓住有利时机反攻——彼竭我盈之时,文段中用“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表明了作战中勇气变化。乙文中“民无常勇,亦无常怯”一句与之类似,意思是“人民的勇敢不是永恒不变的,人民也没有永恒不变的怯弱”。【参考译文】【甲】鲁庄公和曹刿同坐一辆战车,在长勺和齐军作战。鲁庄公将要下令击鼓进军。曹刿说:“现在不行。”等到齐军三次击鼓之后。曹刿说:“可以击鼓进军了。”齐军大败。鲁庄公又要下令驾车马追逐齐军。曹刿说:“还不行。”说完就下了战车,察看齐军车轮碾出的痕迹,又登上战车,扶着车前横木远望齐军的队形,这才说:“可以追击了。”于是追击齐军。打了胜仗后,鲁庄公问他取胜的原因。曹刿回答说:“作战,靠的是士气。第一次击鼓能够振作士兵们的士气。第二次击鼓士兵们的士气就开始低落了,第三次击鼓士兵们的士气就耗尽了。他们的士气已经消失而我军的士气正旺盛,所以才战胜了他们。像齐国这样的大国,他们的情况是难以推测的,怕他们在那里设有伏兵。后来我看到他们的车轮的痕迹混乱了,望见他们的旗帜倒下了,所以下令追击他们。”【乙】“人民的勇敢不是永恒不变的,人民也没有永恒不变的怯弱。士气饱满内心就充实,内心充实就会勇敢;士气丧失内心就空虚,内心空虚就会怯弱。怯弱和勇敢、空虚和充实,它们产生的原因非常微妙,不能不知晓。勇敢就可以全力作战,怯弱就会临阵脱逃。打仗得胜的,凭借自己的勇气去作战;打仗失败的,是怀着胆怯的心态去作战。怯弱和勇敢变化不定,变动急速,没有人明白其中的道理,只有圣人知道它之所以这样的缘由。”这是《吕氏春秋·决胜》里所说的一段话。我喜爱这段话,就将它抄之于此。(2022年辽宁抚顺本溪辽阳)【甲】崇祯五年十二月,余住西湖。大雪三日,湖中人鸟声俱绝。是日更定矣,余拏一小舟,拥毳衣炉火,独往湖心亭看雪。雾松沆砀,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湖上影子,惟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与余舟一芥、舟中人两三粒而已。(选自《湖心亭看雪》)【乙】四林皆雪,登眺时见。絮起风中,千峰堆玉;鸦翻城角,万壑铺银。无树飘花,片片绘子瞻之壁①;不妆散粉,点点糁②原宪③之羹。飞霰④入林,回风折竹。徘徊凝览,以发奇思。画冒雪出云之势,呼松醪⑤茗饮之景,拥炉煨芋,欣然一饱随作雪景一幅以寄僧赏。(选自《小窗幽记》)【注释】①子瞻之壁:苏轼的《念奴娇·赤壁怀古》一词中有“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之句。②糁:散开,散落。③原宪:孔子的弟子,安贫乐道,甘于淡泊。④霰(xiàn):天空中降落的白色不透明的小冰粒。⑤醪(1áo):浊酒,汁渣混合的酒。10.选出下列各项中加点词意思相同的一项()A.上下一白/不敢出一言以复(《送东阳马生序》)B.画冒雪出云之势/恢弘志士之气(《出师表》)C.是日更定矣/斯是陋室(《陋室铭》)D回风折竹/斗折蛇行(《小石潭记》)11.将下面的文言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大雪三日,湖中人鸟声俱绝。(2)四林皆雪,登眺时见。12.请用“/”给下面的句子断句。(断两处)欣然一饱随作雪景一幅以寄僧赏。13.写出【乙】文中表现作者沉醉雪景、流连观赏的语句。14.【甲】【乙】两文作者同样是赏雪,但所寄情感却不尽相同。【甲】文寂寥空旷的意境隐含着作者的____________;【乙】文明丽鲜活的文字表达了作者的_________。【参考答案】10.B11.(1)接连下了三天大雪,湖中行人、飞鸟的声音都消失了。(2)四周的树林都是积雪,登高远眺时时可见。12.欣然一饱/随作雪景一幅/以寄僧赏。13.徘徊凝览,以发奇思。14.①家国之思;②自然之乐。【10题详解】本题考查一词多义。A.一:全,都/数量词,一;B.之:助词,的/助词,的;C.是:这/判断词,是;D.折:折断/曲折;故选B。【11题详解】本题考查的翻译能力。直译为主,意译为辅。(1)重点字词:俱,都;绝,消失。(2)重点字词:皆,都;雪,积雪;见,看见。【12题详解】本题考查文言文断句。可根据句意及语法结构等断句。翻译为:愉快地吃饱,然后画一幅雪景图,以寄给高僧欣赏。故可断句为:欣然一饱/随作雪景一幅/以寄僧赏。【13题详解】本题考查对文本内容的分析。根据“徘徊凝览,以发奇思”的意思“徘徊其间,仔细凝视观览,以萌生奇思异想”分析,符合“沉醉雪景、流连观赏”的要求。据此回答即可。【14题详解】本题考查文本表达情感。甲文用清新淡雅的笔墨,描绘了雪后西湖宁静清绝的景象,表现了作者的志趣,同时含蓄地表达了作者对故国(明朝)的怀念之情。据此得出答案:家国之思(故国之思等)。乙文通过描写雪后的景色,表达了作者对自然美景的喜爱之情。据此得出答案:自然之乐。【参考译文】【甲】崇祯五年十二月,我住在西湖边。大雪接连下了多日,湖中游人全无,连飞鸟的声音都消失了。这天初更时分,我撑着一叶小舟,裹着细毛皮衣,围着火炉,独自前往湖心亭看雪。湖面上冰花一片弥漫,天与云与山与水,浑然一体,白茫茫一片。湖上的影子,只有一道长堤的痕迹,一点湖心亭的轮廓,和我的一叶小舟,舟中的两三粒人影罢了。【乙】四周的树林都被积雪覆盖,登高远眺看到白雪如同柳絮一样在风中起舞,山峰积雪如同堆砌的玉,寒鸦在城角翻飞,山中万壑都铺上了一层银色。没有树木,却在飘花,片片如同苏子瞻所描绘的赤壁景色;不用装点,散落之粉点点如同原宪藜羹中的糁。飞散的雪花飘入林中,强劲的回风折断竹子,徘徊其间,仔细凝视观览,以萌生奇思异想。描绘飘着雪冒出云彩之景致,呼唤松子、茶茗的情景。围着火炉烤山芋,美美地吃饱,随后画了一幅雪景,以便寄给名僧评赏。(2021辽宁本溪)【甲】虽有嘉肴,弗食,不知其旨也;虽有至道,弗学,不知其善也。是故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知困,然后能自强也。故曰:教学相长也。《兑命》曰“学学半”,其此之谓乎!(选自《礼记正义》)【乙】古之学者为己,以补不足也;今之学者为人,但能说之也。古之学者为人,行道以利世也;今之学者为己,修身以求进也。夫学者犹种树也春玩其华①秋登②其实;讲论文章,春华也,修身利行,秋实也。(选自《颜氏家训》)【注释】①华:huā,花。②登:进用,这里指摘取。9.选出下列各句中加点词意思相同的一项(

)(2分)A.弗食

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马说》)B.故曰:教学相长也

公问其故(《曹刿论战》)C.但能说之也

但闻燕山胡骑鸣啾啾(《木兰诗》)D.行道以利世也

不得志,独行其道(《富贵不能淫》)10.将选文中画线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4分)(1)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知困,然后能自强也。_______________________(2)讲论文章,春华也,修身利行,秋实也。_______________________11.请用“/”给下面的句子断句,断两处。(2分)夫

实.12.阅读选文,回答下列问题。(4分)(1)【甲】文开篇用类比手法论述了学习的________.【乙】文开篇则用对比手法论述了学习的________。(2分)(2)请结合【乙】文,用自己的话谈谈求学的真正意义。(2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参考答案】9.C,2分。10.(1)知道了自己的不足,然后就能自我反思;知道了自己困惑的地方,然后才能勉励自己。(2)讲解谈论文章(讲论文章),就好比赏玩春花,涵养德行,以利于事(修身利行),就好比摘取秋果。每句2分,错、漏一处扣1分。计4分。11.夫学者犹种树也/春玩其华/秋登其实。每断对一处得1分,计2分。12.(1)重要,1分,目的,1分。计2分。(2)充实自己,弥补自身不足:推行主张,造福社会:涵养德性,有利做事。每写出一点得1分,答出其中两点即可。计2分。【参考译文】【乙】古代求学的人的是了充实自己,以弥补自身的不足,现在求学的人是为了取悦他人,向他人炫耀;古代求学的人是为了他人,推行自己的主张以造福社会,现在求学的人是为了自身需要,涵养德性以求做官。学习就像种果树一样,春天可以赏玩它的花朵,秋天可以摘取它的果实。讲论文章,就好比赏玩春花;修身利行,就好比摘取秋果。(2020辽宁本溪)【甲】宫中府中俱为一体,陟罚臧否,不宜异同。若有作奸犯科及为忠善者,宜付有司论其刑赏,以昭陛下平明之理,不宜偏私,使内外异法也。(选自《出师表》)【乙】长孙皇后遇疾,渐危笃。皇太子启后曰:“医药备尽,今尊体不瘳①请奏赦囚徒并度人入道②冀蒙福祜。”后曰:“死生有命,非人力所加。若修福可延,吾素非为恶者;若行善无效,何福可求?赦者,国之大事,佛道者,上③每示存异方之教④耳。常恐为理体之弊,岂以吾一妇人而乱天下法?不能依汝言。”(选自《贞观政要》)【注】①瘳(chōu):瘸愈。②度人入道:佛教语。意思是度人出家奉佛。③上:皇上,这里指唐太宗。④异方之教:这里指佛教。(1)选出下列加点词语意思和用法不相同的一项A.神弗福也何福可求B.以昭陛下平明之理常恐为理体之弊C.若有作奸犯科及为忠善者若行善无效D.国恒亡国之大事(2)将选文中画线语句翻译成现代汉语。①陟罚臧否,不宜异同。②岂以吾一妇人而乱天下法?(3)请用“/”给下面的句子断句,断两处。今尊体不瘳请奏赦囚徒并度人入道冀蒙福祜(4)请概括乙文的主要事件。(5)甲、乙两文谈及的问题相同,都是针对问题。诸葛亮与长孙皇后的情感也相同,两文都表达了他们的情感。【参考答案】(1)本题考查学生对一词多义现象的理解能力。在平时的学习中,一定要对文言词语中的一词多义现象做好积累,联系词意和例句进行归纳整理。解答此类问题,首先要明确句意,然后要注意积累词语的不同用法,最后结合句意理解词语的不同用法。A.神弗福也:神灵不会赐福(指保佑)的。福:赐福、保佑。何福可求:那又有什么福可求呢?福:福分;B.以昭陛下平明之理:来显示陛下公正严明的治理。之:结构助词,的。常恐为理体之弊:常怕做出有违事理体统的事情。之:结构助词,的。C.若有作奸犯科及为忠善者:如果有为非作歹犯科条法令和忠心做善事的人。若:如果。若行善无效:如果平素行善都无效。若:如果。D.国恒亡:国家常常会灭亡。国:国家。国之大事:国家的大事。国:国家。故选:A。(2)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句子翻译能力。翻译的要求是做到“信、达、雅”,翻译的方法是“增、删、调、换、补、移”,我们在翻译句子时要注意通假字、词类活用、一词多义、特殊句式等情况,如遇倒装句就要按现代语序疏通,如遇省略句翻译时就要把省略的成分补充完整。①重点词:陟,提升,提拔。罚,惩罚。臧否,善恶,这里形容词用作动词。意思是“评论人物的好坏”。句意:赏罚褒贬,不应该有所不同。②重点词:以,因为。法,法度。句意:现在怎能因为我一个妇人而乱了国家的法度。(3)本题考查学生的断句能力。首先要理解句子的意思,然后弄清句子的成分,不要把句子割裂开。句意为:现在母后的尊体仍不能痊愈,请奏知父皇赦免犯人,超度一些人入道,以求上天保佑母后痊愈。故句子断为:今尊体不瘳/请奏赦囚徒并度人入道/冀蒙福祜。(4)本题考查学生的概括能力。选文是长孙皇后与皇太子的对话。文中详写了长孙皇后的话,且以“不能依汝言”结束,可知长孙皇后拒绝皇太子的请求。因此结合皇太子所说内容作答即可。(5)本题考查比较阅读能力,解答此题需要先疏通文意,了解内容。根据具体内容分析。【甲】“不宜偏私,使内外异法也”与【乙】“岂以吾一妇人而乱天下法”都提及了执法问题,“不宜”和“岂”都表明了公正执法的态度,据此回答即可。答案:(1)A;(2)①赏罚褒贬,不应该有所不同;②现在怎能因为我一个妇人而乱了国家的法度。(3)今尊体不瘳/请奏赦囚徒并度人入道/冀蒙福祜。(4)长孙皇后拒绝皇太子(赦免囚徒让人出家奉佛)为其祈福的请求。(5)执法忠于皇帝、尊重法律。【参考译文】【乙】长孙皇后生了病,日渐危重。皇太子承乾对皇后请求说:“所有的医药都用遍了,现在母后的尊体仍不能痊愈,请奏知父皇赦免犯人,超度一些人入道,以求上天保佑母后痊愈。”长孙皇后说:“生死都是命里注定,不是人力所能改变的。如果涵养福气能延长寿命,那么我向来没做过坏事;如果做善事都没有效果,那么又去乞求什么福分呢?赦免犯人是国家的大事,佛道不过是皇上有意识保留的一种外来宗教罢了。常怕做出有违事理体统的事情,现在怎能因为我一个妇人而乱了国家的法度,不能按你说的办。”(2019辽宁本溪)【甲】余幼时即嗜学。家贫,无从致书以观,每假借于藏书之家,手自笔录,计日以还。天大寒,砚冰坚,手指不可屈伸,弗之怠。录毕,走送之,不敢稍逾约。以是人多以书假余,余因得遍观群书。既加冠,益慕圣贤之道。又患无硕师名人与游,尝趋百里外,从乡之先达执经叩问。先达德隆望尊,门人弟子填其室,未尝稍降辞色。余立侍左右,援疑质理,俯身倾耳以请;或遇其叱咄,色愈恭,礼愈至,不敢出一言以复;俟其欣悦,则又请焉。故余虽愚,卒获有所闻。(选自《送东阳马生序》)【乙】贞观三年,太子少师李钢有脚疾,不基践履。太宗赐步舆,令三卫举入东宫,诏皇太子引上殿,亲拜之,大见崇重。纲为太子陈君臣父子之道,问寝视膳之方,理顺辞直,听者忘倦。太子尝商略古来君臣名教,竭忠尽节之事,纲懔然曰:“托六尺之孤,寄百里之命,古人以为难,纲以为易。”每吐论发言,皆辞色慷慨,有不可夺之志,太子未尝不耸然礼敬。(选自《贞观政要》)【注】①李纲:太子李承乾的老师,备受李承乾崇重,②步舆:一种人抬的代步工具,类似于轿子。③三卫:唐禁卫军的合称。9.选出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语含义不相同的一项(3分)()A.未尝稍降辞色理顺辞直B.竭忠尽节之事此悉贞良死节之臣C.太子少师李纲有脚疾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D.寄百里之命故临崩寄臣以大事也10.将选文中画线语句翻译成现代汉语。(4分)(1)以是人多以书假余,余因得遍观群书。(2)纲为太子陈君臣父子之道。11.用简洁的语言概括【乙】文的主要内容。(3分)12.【甲】文中的宋濂和【乙】文中的太子在拜师,求学态度上有什么相同之处(2分【参考答案】9.C10.(1)因此人家多愿意把书借给我,我也因此能够看到各种各样的书。(2)李纲为太子讲述君臣父子之间的道义。11.唐太宗父子尊敬老师及李纲对太子的教诲。12.尊师;好学。【参考译文】【乙】贞观三年,太子少师李纲患有脚痛的疾病,不能穿鞋走路。于是唐太宗赏赐给他一辆代替步行的“车子”,并命令侍卫抬他进入东宫,还下诏命令皇太子亲自迎接他上殿,亲自行礼作揖,以示对他的敬重。李纲为太子讲述君臣父子之间的礼仪,还有日常饮食起居方面的礼节,道理明畅,言语直白,让听者不知疲倦。太子曾经与李纲商讨自古以来君臣之间的伦理纲常,以及效忠尽节之事,李纲正气凛然地说:“受托于先王,身负辅佐储君的使命,古人认为这件事十分困难,臣却以为十分容易。”每当论起此事,李纲一脸正气,言语激昂,透露出一种刚正坚定的志向,太子每次都为之肃然起敬。(2018辽宁本溪)【甲】王曰:“善。”乃下令:“群臣吏民能面刺寡人之过者,受上赏;上书谏寡人者,受中赏;能谤讥于市朝,闻寡人之耳者,受下赏。”令初下,群臣进谏,门庭若市;数月之后,时时而间进;期年之后,虽欲言,无可进者。燕、赵、韩、魏闻之,皆朝于齐。此所谓战胜于朝廷。(节选自《邹忌讽齐王纳谏》)【乙】高昌①平,帝②宴两仪殿,叹曰:“高昌若不失德,岂至于亡!然朕亦当自戒,不以小人之言而议君子,庶几获安也。”徵③曰:“昔齐桓公与管仲、鲍叔牙、宁戚四人者饮,桓公请叔牙日:‘盍④起为寡人寿?’叔牙奉觞而起曰:‘愿公无忘在莒时,使管仲无忘束缚于鲁时,使宁戚无忘饭牛车下时。’桓公避席而谢曰:‘寡人与二大夫能无惠夫子之言,则社稷不危矣。”’帝曰:“朕不敢忘布衣时,公不得忘叔牙之为人也。”(节选自《二十四史·魏徵传》)【解释】①高昌:地名。②帝:唐太宗。③徵:魏徵。④盍(hé):何不。9.选出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语含义和用法相同的—项()(2分)A、虽欲言,无可进者寡人与二大夫能无惠夫子之言B、门庭若市高昌若不失德C、闻寡人之耳者,受下赏使宁戚无忘饭牛车下时D、能谤讥于市朝使管仲无忘束缚于鲁时10.将选文中画线语句翻译成现代汉语。(4分)(1)群臣吏民能面刺寡人之过者,受上赏。(2)朕不敢忘布衣时,公不得忘叔牙之为人也。11.写出【甲】文中从国内外两个方面表现齐王纳谏后所取得的巨大成效的语句。(2分)12.【甲】文中齐王和【乙】文中唐太宗接受劝谏后,做法有何不同?(2分)【参考答案】9.D【解析】A言:进言,说/话。B.若:就像/如果。C.下:下等/下面。D.于:均为介词,在。10.(1)所有的大臣、官吏、百姓能够当面指责我的过错的,可得上等奖赏。(2)我不敢忘记当平民时的日子,您也不可忘记鲍叔牙的为人。11.(期年之后)虽欲言,无可进者。(燕、赵、韩、魏闻之)皆朝于齐。12.齐王:广开言路;唐太宗:反省自己(或告诫大臣)。【参考译文】【乙】高昌平定后,太宗在两仪殿宴请群臣,叹息说:“高昌如不丧失德行,哪能至于灭亡!但我也要告诫自己,不用小人的话来非议君子,也许就能获得安定了。”魏徵说:“从前齐桓公和管仲、鲍叔牙、宁戚四人一道饮酒,桓公对叔牙说:‘为什么不站起来为我祝寿?’叔牙捧杯站起来说‘:愿您不要忘了逃亡莒国的日子,愿管仲不要忘了被囚鲁国的日子,愿宁戚不要忘了车下喂牛的日子。’桓公离座向叔牙感谢道‘:我和两位大夫如能记住先生的话,国家就不会有危险了。’”太宗说“:我不敢忘记做平民的日子,您不可忘记鲍叔牙的为人。”(2017辽宁本溪)【甲】鱼,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鱼而取熊掌者也。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生亦我所欲,所欲有甚于生者,故不为苟得也;死亦我所恶,所恶有甚与死者,故患有所不辟也。【乙】孟子对(齐王)曰;“地方百里而可以王。王如施政于民,省刑罚,薄税敛,深耕易耨,壮者以暇日修其孝悌忠信,入以事其父兄,出以事其长上,可使制梃以挞秦楚之坚甲利兵矣。彼夺其民时,使不得耕耨以养其父母。父母冻饿,兄弟妻子离散。彼陷溺其民,王往而征之,夫谁与王敌?故曰:‘仁者无敌’,王请勿疑!”[注]耨(nòu):除草。制梃:拿起木棍。彼:这里指秦、楚两国。10、解释下列各句中的加点词语。(2分)(1)故患有所不辟也。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地方百里而可以王。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11、选出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意思相同的一项(2分)A、入以事其父兄入则无法家拂士B、王如施政于民皆以美于徐工C、王往而征之朝而往,暮而归D、壮者以暇日修其孝悌忠信邹忌修八尺有余12、将选文中画线语句翻译成现代汉语。(4分)(1)生亦我所欲,所欲有甚于生者,故不为苟得也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彼夺其民时,使不得耕耨以养其父母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13、【甲】【乙】两文分别体现了孟子怎样的观点?请用四字短语概括。(2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参考答案】10、(1)通“避”,躲避(2)称王11、C12、(1)生命是我所喜爱的,但我所喜爱的还有胜过生命的东西,所以我不做苟且偷生的事。(2)秦、楚两国夺占百姓的农时,使(百姓)不能耕作来奉养父母。13、【甲】;舍生取义。(1分)【乙】:仁者无敌。(1分)【参考译文】【乙】孟子回答道:“在任何方圆百里的小国家,都可以在自己的国土推行王道。大王如果肯对百姓施行仁政,减免刑罚,少收赋税,提倡精耕细作,及时锄草。使健壮的青年利用闲暇时间加强孝亲、敬兄、忠诚、守信的道德修养,做到在家能侍奉父兄,外出能尊长敬上,这样,即使是手里拿着木制的棍棒,也可以跟拥有坚实盔甲和锋利武器的秦、楚军队相对抗。(因为)他们(指秦,楚)侵占了百姓的农时,使他们无法耕种来赡养父母,父母受冻挨饿,兄弟妻子儿女各自逃散。他们坑害得百姓好苦,大王如果兴师前往讨伐它,有谁能跟大王较量呢?因此说:‘实行仁政者无敌于天下。’请大王不要再犹豫徘徊!”(2016辽宁本溪)【甲】于是入朝见威王,曰:“臣诚知不如徐工美.臣之妻私臣,臣之妾畏臣,臣之客欲有求于臣,皆以美于徐公.今齐地方千里,百二十城,宫妇左右莫不私王,朝廷之臣莫不畏王,四境之内莫不有求于王:由此观之,王之蔽甚矣.”(节选自《邹忌讽齐王纳谏》)【乙】灵公好妇人而丈夫饰者,国人尽服之.公使吏禁之,曰:“女子而男子饰者,裂其衣,断其带①而不止.晏子见,公问曰:“寡人使吏禁女子而男子饰,裂断其衣带,相望而不带.”裂衣断带相望②止者,何也?”晏子对曰:“君使服之于内,而禁之于外,犹悬牛首于门而卖马肉于内也.公何以不使内勿服,则外莫敢为也.”公曰:“善.”使内勿服,不逾月,而国人莫之服.(节选自《晏子春秋》)【注】①相望:相互都看得见.说明这类事很多.(1)选出下列各项中加点词意思相同的一项CA.B.C.D.(2)用现代汉语翻译甲、乙两文中画横线的句子.①由此观之,王之蔽甚矣.②不逾月,而国莫之服.(3)用简洁的语言概括甲文的主要事件.(4)简要说明邹忌和晏子在劝谏时的语言特点有何不同.【参考答案】(1)本题考查文言词语的辨析能力.解答此题的关键是先理解词语所在句子的含义,然后结合句意来推断词语的含义,进行比较,得出答案即可.A项,前句句意为:全国(女)人全都穿男人服装;“尽”,全,都.后句句意为:一顿有时能吃一石粮食;“尽”,吃完.选项加点词意义和用法不同.B项,前句句意为:灵公派官吏禁止她们;“使”,派.后句句意为:如果人们所追求的东西没有超过生命的;“使”,假使.选项加点词意义和用法不同.C项,前句句意为:您让宫内(妇女)穿扮男人服饰;“内”,宫内.后句句意为:使宫内和朝廷奖罚方法不同;“内”,宫内.选项加点词意义和用法相同.D项,前句句意为:您为什么不让宫内(女人)不穿扮(男人服饰;“以”,与“何”连用,表示疑问,为什么.后句句意为:都认为我比徐公美;“以”,认为.选项加点词意义和用法不同.故选:C.(2)本题考查翻译语句.解答时一定要先回到语境中,根据语境读懂句子的整体意思,直译为主,意译为辅.并按现代汉语的规范,将翻译过来的内容进行适当调整,达到词达句顺.第一句话,注意“观”,看;“蔽”,词类活用,受蒙蔽.句意为:由此看来,大王您受蒙蔽很深了.第二句话,注意“逾”,超过;“服”,词类活用,穿.句意为:没有超过一个月,都城的人(或国人)也就不穿了.(3)本题考查概括内容.解答此题的关键是在理解语段内容的基础上,找出相关的语句,概括即可.阅读甲文,了解内容,按照“什么人干了一件什么事”的格式,用简洁的语言概括为:邹忌以切身经历设喻,讽谏齐王除蔽纳谏.(4)本题考查理解劝谏的语言特点.解答此题的关键是在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找出相关的语句,概括即可.阅读甲文,了解内容可知,邹忌语言比较婉转,他从自己的家事延伸到国事,让齐王很容易接受;阅读乙文,了解内容,可知从“君使服之于内,而禁之于外,犹悬牛首于门而卖马肉于内也.公何以不使内勿服,则外莫敢为也”这句话中可知,晏子劝谏是比较直接.答案:(1)C(2)①由此看来,大王您受蒙蔽很深了.②没有超过一个月,都城的人(或国人)也就不穿了.(3)写邹忌以切身经历设喻,讽谏齐王除蔽纳谏.(4)邹忌;委婉(1分);晏子;直接(1分).【参考译文】【甲】因此邹忌上朝拜见齐威王,说:“我确实知道(自己)不如徐公美.(可是)我的妻子偏爱我,我的妾惧怕我,我的客人对我有所求,所以(他们)都认为我比徐公美.如今的齐国,土地方圆千里,有一百二十座城池,宫中的妃子及身边的侍从,没有不偏爱大王的,朝中的大臣,没有人不惧怕您的,国内的百姓,没有不对大王有所求的.由此看来,大王受蒙蔽(一定)很深了!”【乙】灵公喜欢妇女穿扮男人服饰,全国(女)人全都穿男人服装.灵公派官吏禁止她们,(并且)指出:“穿扮男人服饰的女子,撕破她的衣服,扯断她的衣带.”(虽然人们都)看见有人被撕破衣服,扯断衣带但还是不能禁止.晏子进见时,灵公问道:“我派出官吏禁止女子穿扮男人服饰,撕破她们的衣服,扯断她们的衣带,都亲眼看见还是止不住.为什么啊?”晏子回答说:“您让宫内(妇女)穿扮男人服饰,却在宫外禁止它,就如同在门口挂牛头却在里面卖马肉,您为什么不让宫内(女人)不穿扮(男人服饰),那么外面也就没有人敢了.”灵公说:“好.”令宫内不要女穿扮男人服饰,过了一个月,全国就没有女穿扮男人服饰了.(2015辽宁本溪)【甲】先帝知臣谨慎,故临崩寄臣以大事也。受命以来,夙夜忧叹,恐托付不效,以伤先帝之明,故五月渡泸,深入不毛。今南方已定,兵甲已足,当奖率三军,北定中原,庶竭弩钝,攘除奸凶,兴复议室,还于旧都。此臣所以报先帝而忠陛下之职分也。、【乙】诸葛孔明千载人①,其用兵行师,皆本于仁义节制,自三代以降②,未之有也。……二十余年之间,君信之,士大夫仰之,夷夏服之,敌人畏之。上有以取信于主,故玄德临终,至云"嗣子不才,君可自取③;后主虽庸懦无立,亦举国听之而不疑。下有以见信于人,故废廖立而立垂泣④,废李严而严致死⑤。魏尽据中州,乘操、丕积威之后,猛士如林,不敢西向发一矢以临蜀,而公六出征之,使魏畏蜀如虎。钟会伐蜀,使人至汉川祭其庙,禁⑥军士不得近墓樵采,是岂智力策虑所能致哉?[注]①千载人:千年的伟人。②自三代以降:自从夏商周三代以来。③自取:自取帝位,自己做皇帝。④立垂泣:(听到诸葛亮病逝的消息后)廖立垂泣不已。⑤严致死:(听到诸葛亮病逝的消息后)李严病发死去。⑤禁:禁止。11、下列各项中加点词含义相同的一项是()(2分)A、以伤先帝之明士大夫仰之B、临崩寄臣以大事也故玄德临终C、上有以取信于主牺牲玉帛,弗敢加也,必以信D、使人至汉川祭其庙使人之所恶莫甚于死者12、用现代汉语翻译选文中画线的句子。(4分)(1)此臣所以报先帝而忠陛下之职分也。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是岂智力策虑所能致哉?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13、【甲】【乙】两文同时写到了先帝的一件事,请用简洁的语言概括出来。(2分)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14、从【甲】【乙】两文中可以看出诸葛亮主要有哪两种令人敬仰的品格?(2分)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参考答案】11、B12.(1)这是我应当报答先皇的知遇之恩并且效忠陛下应尽的职责(2)这难道是智力和策划考虑能够做到的吗?【参考译文】诸葛孔明是千载伟人,他用兵行军、指挥作战,都以仁义之道为本,这是自夏商周三代以来未曾有过的。……在他掌权的20多年里,国君信任他,士大夫仰慕他,汉族与少数民族的百姓信服他,敌人畏惧他。对上,他以忠诚取得君主的高度信任,所以玄德临死时以至于对他说:“我的儿子没有才能,你可以自取帝位。”后主刘禅虽平庸懦怯、无所建树,也把整个国家交给他而毫无怀疑。对下,他的才德威望被部属信赖,所以长水校尉廖立与骠骑将军李严虽都被除名为民,但听到诸葛亮病逝的消息后,廖立垂泣不已,李严病发死去。当魏国完全占领中州之地以后,还挟有曹操、曹丕父子生前的积威,军中勇猛的将士如林,却不敢派一兵一卒发一支箭到蜀国,而诸葛亮却率领大军六出岐山、讨伐魏国,致使魏国上下畏惧蜀国如同畏虎。敌将钟会征讨蜀国时,特地派人至汉川祭礼诸葛亮庙,并下令军士,禁止在诸葛墓附近砍柴。这难道是智力高超或谋略过人所能获得的吗?(2014辽宁本溪)【甲】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故虽有名马,祗辱于奴隶人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间,不以千里称也。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是马也,虽有千里之能,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意,执策而临之,曰:“天下无马!”呜呼!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乙】冯异①定关中,自以久在外,不自安。有人上章②言:“异权威至重,百姓归心,号为‘咸阳王’,陛下应防其反之。”光武帝以此章示异。异上书谢③。诏④曰:“将军之于国家,恩犹父子,何嫌何疑,而有惧意?”及异大破敌军,诸将欲分其功。玺书⑤诮⑥大司马⑦以下,称异功若丘山。今人咸知异为名将,然非君之明,必图谗口矣。【注释】①冯异:人名,汉代名将。②章:奏章。③谢:谢罪。④诏:诏书,皇帝的命令或文告。⑤玺书:古代封口处盖有印信的文书。秦以后,专指皇帝的诏书。⑥诮:qiào,责备。⑦大司马:官名。11.选出下列各项中加点词含义相同的一项。A.安求其能千里也自以久在外,不自安B.不以千里称也称异功若丘山C.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诸将欲分其功D.然后有千里马然非君之明12.用现代汉语翻译选文中画线的句子。(4分)(1)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2)今人咸知异为名将。13.【乙】文中冯异遭遇了哪两件事?(2分)14.【甲】【乙】两段选文写出了统治者对待人才的不同态度,请分别概括出来。(2分)【参考答案】11.C,2分。12.(1)鞭策它,不按照正确的方法;喂养,又不足以使它发挥自己的才能,2分。

(2)现在的人都知道冯异是个名将,2分。13.有人提醒光武帝提防冯异有谋反之心,1分;冯异大败敌军后,诸将要分他的功劳,1分。14.【甲】文:埋没、摧残人才,1分;【乙】文:信任、保护人才,1分。【参考译文】冯异平定了关中,自己认为长时间呆在京城之外,心中不能自安。有人上奏章说:“冯异威势力很大,百姓归心,称他为“咸阳王,陛下应该防范他谋反。”光武帝把奏章给冯异看。冯异上书谢罪,光武帝下诏说:“将军对于国家,恩情犹如父子,有什么嫌疑,何必害怕呢?”等到冯异大败了敌军,许多将领打算分享他的功劳,光武帝下诏斥责大司马领头的这些人,称赞冯异的功劳如同山丘那样高。现在人们都知道冯异是一员名将,然而没有君主的贤明,一定会被谗言所迷惑。(2013辽宁本溪)从小丘西行百二十步,隔簧竹,闻水声,如鸣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