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宜宾历年中考语文文言文阅读试题20篇(含答案与翻译)(截至2024年)_第1页
四川宜宾历年中考语文文言文阅读试题20篇(含答案与翻译)(截至2024年)_第2页
四川宜宾历年中考语文文言文阅读试题20篇(含答案与翻译)(截至2024年)_第3页
四川宜宾历年中考语文文言文阅读试题20篇(含答案与翻译)(截至2024年)_第4页
四川宜宾历年中考语文文言文阅读试题20篇(含答案与翻译)(截至2024年)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9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四川宜宾历年中考语文试题(文言文阅读)(截至2024年)【甲】①十年春,齐师伐我。公将战,曹刿请见。其乡人曰:“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刿曰:“肉食者鄙,未能远谋。”乃入见。问:“何以战?”公曰:“衣食所安,弗敢专也,必以分人。”对曰:“小惠未遍,民弗从也。”公曰:“牺牲玉帛,弗敢加也,必以信。”对曰:“小信未孚,神弗福也。”公曰:“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对曰:“忠之属也。可以一战。战则请从。”②公与之乘,战于长勺。公将鼓之。刿曰:“未可。”齐人三鼓。刿曰:“可矣。”齐师败绩。公将驰之。刿曰:“未可。”下视其辙,登轼而望之,曰:“可矣。”遂逐齐师。③既克,公问其故。对曰:“夫战,勇气也。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彼竭我盈,故克之。夫大国,难测也,惧有伏焉。吾视其辙乱,望其旗靡,故逐之。”【乙】①时太原失守,官两河者率托故不行。泽曰:“食禄而避难,不可也。”即日单骑就道,从羸卒十余人。磁①经敌骑蹂躏之余,人民逃徙,帑廪枵然②。泽至,缮城壁,浚隍池,治器械,募义勇,始为固守不移之计。②泽兵进至卫南,度将孤兵寡,不深入不能成功。泽下令曰:“今日进退等死,不可不从死中求生。”士卒知必死,无不一当百,斩首数千级。金人大败,退却数十余里。泽计敌众十倍于我今一战而却势必复来使悉其铁骑夜袭吾军,则危矣。乃暮徙其军。金人夜至,得空营,大惊,自是惮泽,不敢复出兵。(节选自《宋史·宗泽传》)【注】①磁:磁州。②帑廪枵然:国库与粮仓空虚。16.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A.肉食者鄙鄙:目光短浅。 B.战则请从从:跟随。C.今日进退等死等:等待。 D.使悉其铁骑夜袭吾军使:假使。17.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A.泽计敌众十倍/于我今一战/而却势必复来/B.泽计敌众十倍于我/今一战而却/势必复来/C.泽计敌众十倍于我/今一战而却势/必复来/D.泽计敌众十倍/于我今一战而却/势必复来/18.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曹刿注重民心的作用,当庄公表示处理政事“必以情”之后,他认为可以一战了。B.宗泽为官勇敢多智,他单枪匹马夺回失守的太原城,又多措并举制定了固守之策。C.曹刿与宗泽都看重士气的重要性,宗泽在必死之境中激发了士卒以一当百的勇气。D.曹刿与宗泽在国家危难时挺身而出,与“肉食者”和“官两河者”形成鲜明对比。19.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牺牲玉帛,弗敢加也,必以信。(2)泽兵进至卫南,度将孤兵寡,不深入不能成功。【参考答案】16.C17.B18.B19.(1)祭祀用猪牛羊和玉器、丝织品等祭品,我从来不敢虚报夸大数目,一定对上天说实话。(2)宗泽领兵到达卫南,考虑到兵将不足,不深入敌营不能取得成功。【解析】【分析】【16题详解】本题考查理解文言重点词语意思。A.句意为:当权的人目光短浅。鄙:目光短浅。解释正确。B.句意为:如果作战,请允许我跟随您一同去。从:跟随。解释正确。C.句意为:今天进与退同样都是死。等:等同,一样。解释有误。D.句意为:假使他们出动全部骑兵在夜间偷袭我军。使:假使。解释正确。故选C。【17题详解】本题考查断句的能力。根据文言文断句的方法,可先梳理句子大意,然后依据句子意思进行断句。再结合语法结构辅助断句。本句句意为:宗泽考虑到敌军是自己的十多倍,现在这一战出其不意,敌军势必再来。其中,“泽计敌众十倍于我”是宗泽对敌情的正确分析,“今一战而却”是正确认识到今天这场战斗取胜的偶然性,“势必复来”是对未来战势的估计。所以,断句为:泽计敌众十倍于我/今一战而却/势必复来。故选B。【18题详解】本题考查理解辨析选文内容能力。B.“单枪匹马”指的是一人一马。原指单身一人上阵,没有帮助。比喻孤身一人或单独行动。依据【乙】文①段中“即日单骑就道,从羸卒十余人”句意可知,宗泽并不是一个人去收复太原的,还跟随着十多个瘦弱的士兵。故选B。【19题详解】本题考查文言语句翻译的能力。可以采取直接翻译和意译相结合的方法。同时注意一些特殊文言现象的准确理解与翻译。句中重点词语有:(1)牺牲:指祭祀用的牛,羊,猪等;玉帛:祭祀用的玉和丝织品;弗:不;加:虚夸,夸大;必:一定;信:实情。(2)至:到达;度:考虑;孤:少;寡:少;成功:取得成功。【参考译文】【甲】鲁庄公十年的春天,齐国军队攻打我们鲁国。鲁庄公将要迎战,曹刿请求拜见鲁庄公。他的同乡说:“当权的人自会谋划这件事,你又何必参与呢?”曹刿说:“当权的人目光短浅,不能深谋远虑。”于是入朝去见鲁庄公。曹刿问:“您凭借什么作战?”鲁庄公说:“衣食(这一类)养生的东西,我从来不敢独自专有,一定把它们分给身边的大臣。”曹刿回答说:“这种小恩小惠不能遍及百姓,老百姓是不会顺从您的。”鲁庄公说:“祭祀用的猪牛羊和玉器、丝织品等祭品,我从来不敢虚报夸大数目,一定对上天说实话。”曹刿回答说:“小小信用,不能取得神灵的信任,神灵是不会保佑您的。”鲁庄公说:“大大小小的诉讼案件,即使不能一一明察,但我一定根据诚心(合理裁决)。”曹刿回答说:“这才尽了本职一类的事。可以(凭借这个条件)打一仗。如果作战,请允许我跟随您一同去。”鲁庄公和曹刿同坐一辆战车,在长勺和齐军作战。鲁庄公将要下令击鼓进军。曹刿说:“还不行。”等到齐军三次击鼓之后。曹刿说:“可以击鼓进军了。”齐军大败。鲁庄公又要下令驾车马追逐齐军。曹刿说:“还不行。”说完就下了战车,察看齐军车轮碾出的痕迹,又登上战车,扶着车前横木远望齐军的队形,这才说:“可以追击了。”于是追击齐军。打了胜仗后,鲁庄公问他取胜的原因。曹刿回答说:作战,靠的是士气。第一次击鼓能够振作士兵们的士气,第二次击鼓士兵们的士气就开始低落了,第三次击鼓士兵们的士气就耗尽了。他们的士气已经消失而我军的士气正旺盛,所以才战胜了他们。像齐国这样的大国,他们的情况是难以推测的,怕他们在那里设有伏兵。后来我看到他们的车轮的痕迹混乱了,望见他们的旗帜倒下了,所以下令追击他们。”【乙】当时太原失守,在两河地区任职的官员全都借故推诿不肯前往。宗泽说:“食国家俸禄却躲避国难,这不行啊。”当天就独自骑马赴任,只带了十多个瘦弱的士兵。磁州经过敌兵铁骑践踏之后,百姓都逃跑搬家了,国库与粮仓空虚。宗泽到任后,修缮城池,疏浚护城河,置办作战器械,招募义勇兵士,开始为固守城池不转移的战略作打算。宗泽领兵到达卫南,考虑到兵将不足,不深入敌营不能取得成功。宗泽下令说:“今天进与退同样都是死,我们不能不从死中求生存。”士兵知道终归是一死,无不以一当百,杀敌几千人。金兵大败,溃退几十里。宗泽考虑到敌军是自己的十多倍,现在这一战出其不意,敌军势必再来。假使他们出动全部骑兵在夜间偷袭我军,就危险了。于是就连夜转移了自己的军队。金兵当晚(果真)到达,只得到一座空的军营,非常惊恐,从此害怕宗泽,不敢再出兵。(2024年四川自贡)①山无烟云,如春无花草。②山无云则不秀无水则不媚无道路则不活无林木则不生无深远则浅无平远则近无高远则下。③山有三远:自山下而仰山颠谓之高远,自山前而窥山后谓之深远,自近山而望远山谓之平远。高远之色清明,深远之色重晦,平远之色有明有晦。高远之势突兀,深远之意重叠,平远之意冲融而缥缈。其人物之在三远也,高远者明了,深远者细碎,平远者冲淡。明了者不短,细碎者不长,冲淡者不大,此三远也。④山有三大,山大于木,木大于人。山不数十重如木之大,则山不大。木不数十重如人之大,则木不大。木之所以比夫人者,先自其叶。而人之所以比夫木者,先自其头。木叶若干可以敌人之头,人之头自若干叶而成之,则人之大小,木之大小,山之大小,自此而皆中程度,此三大也。⑤山欲高,尽出之则不高,烟霞锁其腰,则高矣。水欲远,尽出之则不远,掩映断其派,则远矣。盖山尽出不惟无秀拔之高,兼何异画碓嘴?水尽出不惟无盘折之远,何异画蚯蚓?⑥正面溪山林木,盘折委曲,铺设其景而来,不厌其详,所以足人目之近寻也。傍边平远峤岭,重叠钩连缥缈而去,不厌其远,所以极人目之旷望也。远山无皴,远水无波,远人无目。非无也,如无耳。(选自宋代郭熙《林泉高致》)16.下列关于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A.山无云/则不秀无水/则不媚无道路/则不活无林木/则不生无深远/则浅无平远/则近无高远则下。B.山无云则不/秀无水则不/媚无道路则不/活无林木则不/生无深远则浅无/平远则近无/高远则下。C.山无云则不秀/无水则不媚/无道路则不活/无林木则不生/无深远则浅无/平远则近无/高远则下。D.山无云则不秀/无水则不媚/无道路则不活/无林木则不生/无深远则浅/无平远则近/无高远则下。17.下列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A.自山下而仰山颠谓之高远仰:仰视B.高远之势突兀突兀:耸立挺拔C.木叶若干可以敌人之头敌:敌对D.盘折委曲委曲:弯弯曲曲18.把文中两个画横线的文言句子翻译成白话文。(1)高远之色清明,深远之色重晦,平远之色有明有晦。(2)水尽出不惟无盘折之远,何异画蚯蚓?【参考答案】16.D17.C18.(1)高远色调清晰明朗,深远色调浓重幽暗,平远色调则是既明朗又幽暗。(2)水(如果)全部画出波纹不仅不会有盘曲折落渺远的感受,跟画蚯蚓有何区别呢?【解析】【分析】【16题详解】本题考查断句的能力。根据文言文断句的方法,可先梳理句子大意,然后依据句子意思进行断句。再结合语法结构辅助断句。本句句意为:山没有云彩就不会秀丽,没有水就不会润媚,没有道路就无活力,没有林木就无生机,没有深远就浅薄,没有平远就切近,没有高远就低下。其中“山无云则不秀”“无水则不媚”“无道路则不活”“无林木则不生”“无深远则浅”“无平远则近”“无高远则下”这六处语句是分别从无云、无水、无道、林木、深远、平远、高远七个方面简要说明云、水、路、林这些事物和达不到深远、平远和高远的意境对于绘画的重要性的。故断句:山无云则不秀/无水则不媚/无道路则不活/无林木则不生/无深远则浅/无平远则近/无高远则下。故选D。【17题详解】本题考查理解文言重点词语意思的能力。C.句意为:若干树叶相加相当于人的头部大小。敌:相当;故选C。【18题详解】本题考查文言语句翻译的能力。可以采取直接翻译和意译相结合的方法。同时注意一些特殊文言现象的准确理解与翻译。句中重点词语有:(1)之:的;色:色调;清:清晰;明:明朗;重:浓重;晦:幽暗。(2)尽:全部;惟:只有;盘:弯曲;折:折落;远:渺远;何:什么;异:区别。【参考译文】山如果没有烟云(的陪衬),就好像春天没有花草(的陪衬)。山没有云彩就不会秀丽,没有水就不会润媚,没有道路就无活力,没有林木就无生机,没有深远就浅薄,没有平远就切近,没有高远就低下。山有三远:从山下仰望山顶叫做高远(指仰视),从山前窥视山后叫做深远(指窥视),从近山眺望远山叫做平远(指平视)。高远色调清晰明朗,深远色调浓重幽暗,平远色调则是既明朗又幽暗。高远气势耸立挺拔,深远有重峦叠嶂之意态,“平远”情趣淡泊恬适而隐隐约约。人物处在三远中,在高远中人显得清晰明了,在深远中的人显得细碎,在平远中人显得淡泊平和。(画面中如果想要)人物显得明了,就不能画的太小;(画面中如果想要)人物显得细碎,就不能画的太长;(画面中想)人物淡泊平和,则不能画的太大。这就是三远。山有三大,山比树大,树比人大。山如果不比树大几十倍,那么山就算不上大。树如果不比人大几十倍,那么树也算不上大。树和人做比较,先要参考叶子。而人和树作比较,首先要参考头部。若干树叶相加相当于人的头部大小,人的头部大小是由若干树叶大小组成,那么人的大小,树的大小,山的大小,就都会合乎比例规则,这就是三大。要表现山的高大,全部画出则不会显得高,烟霞萦绕山腰才会显得高。要表现水的渺远,全部画出则不会显得渺远,通过遮掩映衬截断它的脉络才会显得渺远。大致说来,山如果巨细无遗地画出不仅没有秀拨高大感,又跟画舂米的杵有何区别呢?水(如果)全部画出波纹不仅不会有盘曲折落渺远的感受,跟画蚯蚓有什么区别呢?画正面溪山之时,(要让树木)弯曲盘绕,详细周到地安排设置景物,极尽详细之能事,以此来满足观赏者贴近探索细节的需求。画旁边平旷悠远的景象之时,要有重岩叠嶂物象相互钩连缥缈地伸向远方,极尽渺远隐约之能事,以此来满足欣赏者对极目远望的需求。远处的山没有褶皱,远处的水没有波澜,远处的人,没有眼睛。不是真的没有,而是看起来没有。(2024年四川宜宾)《游岳阳楼记》节选【明】袁中道洞庭为沅湘等九水之委,当其涸时,如匹练耳;及春夏间,九水发而后有湖……而岳阳楼峙于江湖交会之间,朝朝暮暮,以穷其吞吐之变态,此其所以奇也。楼之前,为君山,如一雀尾垆,排当水面,林木可数。盖从君山酒香朗吟亭上望,洞庭得水最多,故直以千里一壑,粘天沃日为奇。此楼得水稍讪,前见北岸,政须君山妖蒨,以文其陋。况江湖于此会,而无一山以屯蓄之,莽莽洪流,亦复何致。故楼之观,得水而壮,得山而妍也。游之日风日清和湖平于熨时有小舫往来如蝇头细字着鹅溪练上。取酒共酌,意致闲淡。亭午风渐劲、湖水汩汩有声。千帆结阵而来,亦甚雄快。日暮,炮车云生,猛风大起,湖浪奔腾,雪山汹涌,震撼城郭。予始四望惨淡,投箸而起,愀[注]然以悲,泫然不能自已也。昔滕子京以庆帅左迁此地,郁郁不得志,增城楼为岳阳楼。既成,宾僚请大合乐落之,子京曰:“直须凭栏大哭一番乃快!”范公“先忧后乐”之语,盖亦有为而发。夫定州之役,子京增堞籍兵,慰死犒生,边垂以安,而文法吏以耗国议其后。朝廷用人如此,诚不能无慨于心。第以束发登朝,入为名谏议,出为名将帅,已稍稍展布其才;而又有范公为知己,不久报政最矣,有何可哭?至若予者,为毛锥子所窘,一往四十余年,不得备国家一亭一障之用。玄鬓已皤,壮心日灰。近来又遭知己骨肉之变,寒雁一影,飘零天末,是则真可哭也,真可哭也!【注】愀,音qiǎo16.下列关于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A.游之日/风日清和/湖平于熨/时有小舫/往来如绳头细字/着鹅溪练上。B.游之日/风日清和/湖平于熨/时有小舫往来/如蝇头细字/着鹅溪练上。C.游之/日风日清/和湖平于熨/时有小舫往来/如蝇头细字/着鹅溪练上。D.游之/日风日清/和湖平于熨/时有小舫/往来如蝇头细字/着鹅溪练上。17.下列关于加点文言词语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A.湖水汩汩有声汩汩:水流声B.震撼城郭郭:外城C.直须凭栏大哭一番乃快快:快速D.第以束发登朝束发:年轻时18.把文中两个画横线的文言句子翻译成白话文。(1)故楼之观,得水而壮,得山而妍也。(2)予始四望惨淡,投箸而起,愀然以悲,泫然不能自已也。【答案】16.B17.C18.(1)所以楼的景象,有了水才雄壮,有了山才美丽。(2)我开始环顾四周一片惨淡,放下筷子站立起来,十分伤感,痛哭流泪到无法自持了。【解析】【16题详解】本题考查文言文断句。根据文言文断句的方法,先梳理句子大意,结合语法,然后断句。句意:我们出游的这一天,风和日丽,湖面像被熨烫过一样平坦,时常有小船来来往往,像蝇头小字,附着在白练似的溪流上。“游之日”为状语,后面停顿;“风日清和”、“湖平于熨”是两个主谓短语,中间停顿;“时有小舫往来”表述完整,与后面停顿;“蝇头细字”是“着鹅溪练上”的主语,中间停顿。故断句为:游之日/风日清和/湖平于熨/时有小舫往来/如蝇头细字/着鹅溪练上;故选B。【17题详解】本题考查重点文言词语在文中的含义。解释词语要注意理解文言词语在具体语言环境中的用法,如通假字、词性活用、古今异义等现象。C.句意:简直要扶着栏杆大哭一场才觉得痛快。快:痛快。故选C。【18题详解】本题考查文言语句的翻译。解答时,注意重点词语的含义及句式理解,并按现代汉语的规范,将翻译过来的内容进行适当的调整,达到词达意顺即可。重点词语:(1)故:所以;观:景象、气势;壮:雄壮;妍:美丽。(2)予:我;箸:筷子;愀然:忧惧;泫然:伤心流泪的样子;已:控制,把持。【参考译文】洞庭湖是沅江、湘江等九条河流汇集而成,(秋冬时节)湖面因为寒冷凝结,如同一匹白绢一般;等到春夏季节,九条河流发水以后才有(眼前)的湖面……而岳阳楼耸立于江湖交汇的地方,早早晚晚,看尽它变幻无穷的吞吐之态,这是岳阳楼奇特的地方。楼前面是君山,像一尊雀尾炉,劈开水面,正对着这座楼,山上的树木清晰可数。从君山上的酒香亭、朗吟亭上远望洞庭湖,见到的水面最大,所以只因千里茫茫的一个大山谷里水面远接天边,日光沐浴其中为奇妙。岳阳楼见到的水面稍窄,前面能看到长江北岸,正好必须以君山的妖媚来文饰它的不足(丑陋),何况江湖在此交汇的气势,如果没有一座山来包容,只是莽莽洪流,又有什么意趣呢?所以楼的气势,有了水才雄壮,有了山才美丽。所以楼的景象,有了水才雄壮,有了山才美丽。我们出游的这一天,风和日丽,湖面像被熨烫过一样平坦,时常有小船来来往往,像蝇头小字,附着在白练似的溪流上。举酒同饮,意趣闲淡,中午时分,风渐渐大起来,湖水有汩汩的声音。很多船只排阵而来,景色雄壮让人愉快。傍晚时分,状如炮车般的云升腾起来,狂风大作,湖面波浪奔腾,白色的波浪如雪山汹涌起伏,震撼内城和外城。我这时环顾四周一片惨淡,放下筷子站立起来,忧惧悲伤,伤心流泪而且不能自制了。从前滕子京被贬官到这里,因不得志而心情忧郁,扩大原有城楼的规模而有了现在的岳阳楼。等到完工,宾客同僚请典礼大乐庆祝落成。滕子京说:“简直要扶着栏杆大哭一场才觉得痛快!”范仲淹“先忧后乐”的话,是因为滕子京有作为而发的感慨。定州一役,滕子京增高城墙招摹士卒,告慰死者犒劳生者,边疆得以安宁。但后来执掌法律的官员却以耗费国家资财的罪名上书弹劾,以后朝廷如此用人,(把滕子京贬官到岳州)怎么能不心生感慨呢。但是,他年纪轻轻就入朝做官,在朝廷是有名的文臣,出朝廷外出统领军队是知名的武将,年轻时就稍稍展示了自己的才华,又有范仲淹这样的名士做知心好友,(贬官)不久政绩卓著至极,有什么值得哭的呢?而我,被诗文写作束缚,一下子就是四十多年,没有得到国家任何任用,黑色的鬓发已经白了,往日的壮志已经心灰意冷,近来又遭遇兄弟病故,我像冬日的大雁孤身一人,飘零天涯,这才真的值得哭啊,值得大哭一场啊!(2023年四川宜宾)冰雪文序张岱鱼肉之物,见风日则易腐,入冰雪则不败,则冰雪之能寿物也。今年冰雪多,来年谷麦必茂,则冰雪之能生物也。盖人生无不藉此冰雪之气以生,而冰雪之气必待冰雪而有,则四时有几冰雪哉!若吾所谓冰雪则异是。凡人遇旦昼则风日,而夜气则冰雪也;遇烦躁则风日,而清净则冰雪也;遇市朝则风日,而山林则冰雪也。冰雪之在人如鱼之于水龙之于石日夜沐浴其中特鱼与龙不之觉耳。故知世间山川、云物、水火、草木、色声、香味,莫不有冰雪之气;其所以恣人挹取受用之不尽者,莫深于诗文。盖诗文只此数字,出高人之手,遂现空灵;一落凡夫俗子,便成臭腐。此期间真有差之毫厘,失之千里。特恨遇之者不能解,解之者不能说。即使其能解能说矣,与彼不知者说,彼仍不解,说亦奚为?故曰:诗文一道,作之者固难,识之者尤不易也。干将之铸剑于冶,与张华之辨剑于斗,雷焕之出剑于狱,识者之精神,实高出于作者之上。由是推之,则剑之有光铓,与山之有空翠,气之有沆瀣,月之有烟霜,竹之有苍蒨,食味之有生鲜,古铜之有青绿,玉石之有胞浆,诗之有冰雪,皆是物也。苏长公曰:“子由近作《栖贤僧堂记》,读之惨凉,觉崩崖飞瀑,逼人寒栗。”噫!此岂可与俗人道战!笔墨之中,崖瀑何从来战!16、下列关于文中画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3分)A.

冰雪之在人/如鱼之于水/龙之于石/日夜沐浴其中/特鱼与龙不之觉耳。B.

冰雪之在/人如鱼之于水/龙之于石/日夜沐浴其中/特鱼与龙不之觉耳。C.

冰雪之在/人如鱼之于水龙/之于石日/夜沐浴其中/特鱼与龙不之觉耳。D.

冰雪之在人/如鱼之于水/龙之于石/日夜沐浴/其中特鱼与龙不之觉耳。17、下列关于加点文言词语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A.

则冰雪之能寿物也

寿:使……保持新鲜B.

盖人生无不藉此冰雪之气以生

藉:借助C.

凡人遇旦昼则风日

凡人:平凡的人D.

特恨遇之者不能解

恨:遗憾18、把文中两个画横线的文言句子翻译成白话文。(10分)(1)故曰:诗文一道,作之者固难,识之者尤不易也。(2)噫!此岂可与俗人道哉!笔墨之中,崖瀑何从来哉!【参考答案】16、A

17、C

18、(1)所以说:诗文(体现冰雪之气)的这一本质规律,做诗文的人原本就难,识别的人更不容易啊。(2)哎!这怎么能和平常人说呢!诗文之中,悬崖飞瀑的感觉从何而来呀!【参考译文】鱼肉一类的食物,见到风和阳光就容易变质,放入冰雪中就不会腐烂,这说明冰雪是能够使食物保鲜。今年冰雪多,来年谷物一定长得茂盛,就是说冰雪有助于谷物生长。大概人的一生没有不借助于冰雪这样的特质成长的,然而冰雪的特质必定要等到有了冰雪才能有体现,但一年四季又有多少冰雪呢!至于我所说的冰雪和这(自然界的冰雪)不一样。大凡人在白天就表现出风日一般的平常,但在夜晚就有冰雪的气质;遇上心情烦躁就表现出风日一般的平常,但心情清净了就有冰雪的气质;人在市井朝廷就表现出风日一般的平常,但居住在山林之中就有冰雪的气质。冰雪的气质在人的心中,就像鱼在深水中,龙在深山中一样,日夜置身其中,只不过是鱼和龙没有感觉到水和山而已。

所以懂得世间的山川、云物、水火、草木、色声、香味,都有冰雪的特点。其中可以任人酌取并受用不尽的,没有比诗文更高深的了。诗文仅为数不多的文字,出自高人之手,就显得超逸灵活;一旦落入凡夫俗子的手中,就变得秽恶。在认识的过程中真是相差虽小,但错误极大。只不过遗憾的是看到这样的诗文的人不能理解,理解了又不能评说。即使有能够评说的,和那些不懂的人评说,他仍不理解,评说又干什么呢?所以说:诗文的一般规律,做诗文的人原本就难,识别的人更不容易啊。春秋时代干将铸剑在于千锤百炼,和晋代张华从斗牛分野之间的天象辨别宝剑,雷焕在监狱中挖出宝剑相比,能识别的人的精通神奇实在高于铸剑的人之上。由此看来,剑有光芒和山有空阔翠绿、夜气有水雾、月亮有烟霜一般白亮、竹叶有苍翠深红、食物的味道有天然新鲜、古铜器有青绿色、玉器有古旧的光泽、诗文有冰雪一样的气质,这都是天然的物相。苏长公(苏轼)说:子由(苏辙)最近所作的《栖贤僧堂记》,读来悲惨凄凉,有悬崖飞瀑、逼人寒栗的感觉。哎!这怎么能和平常人说呢!诗文之中,悬崖飞瀑的感觉从何而来呀!(2022年四川宜宾)饮泉亭记[明]刘基昔司马氏有廉臣焉,曰吴君隐之,出刺广州,过贪泉而饮之,赋诗曰:“古人云此水,一歃杯千金。试使夷齐饮,终当不易心。”其后,隐之卒以廉终其身,而后世之称廉者,亦必曰“吴刺史”焉。有元宪副吴君为广西时,名其亭曰“饮泉”,慕刺史也,而宪副之廉,卒与刺史相先后。

至正十四年,宪副之孙以时,以故征士京兆杜君伯原所书“饮泉亭”三字,征予言。予旧见昔人论刺史饮泉事,或病其为矫心,甚不以为然。夫君子以身立教,有可以植正道,遏邪说,正人心,扬公论,皆当见而为之,又何可病而讥之哉?

人命之修短系乎天,不可以力争也,而行事之否臧由乎已,人心之贪与廉,自我作之,岂外物所能易哉?向使有泉焉,曰饮之者死,我乃奋其不畏之气,冒而饮之,死非我能夺也,而容有死之理而强饮焉,是矫也,是无益而沽名也,则君子病而不为之矣。大丈夫之心,仁以充之,礼以立之,驱之以刀剑而不为不义屈,临之以汤火而不为不义动。夫岂一勺之水所能幻移哉?

人之好利与好名,皆蛊于物者也,有一焉,则其守不固,而物得以移之矣。若刺史,吾知其决非矫以沽名者也,惟其知道,明而自信,笃也,故饮之以示人,使人知贪廉之由乎内,而不假乎外,使外好名而内贪浊者,不得以藉口而分其罪。夫是之谓植正道,遏邪说,正人心,扬公论,真足以启愚而立懦,其功不在伯夷、叔齐下矣。16、下列关于加点文言实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A.出刺广州

出:出任B.终当不易心

易:容易C.遏邪说

遏:遏制D.人命之修短系乎天

修:长17、下列关于加点文言虚词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A.昔司马氏有廉臣焉

焉:兼词,“于是”。B.夫君子以身立教

以:介词,用。C.大丈夫之心

之:助词,的。D.不得以藉口而分其罪

而:连词,来。18、把下列两个文言句子翻译成白话文。

(10分)①或病其为矫心,甚不以为然。②驱之以刀剑而不为不义屈,临之以汤火而不为不义动。【参考答案】16、B

17、A18①有人指责他矫情,很不认为他的行为是对的。②用刀剑逼迫却不被不义之行所屈服,面对如滚水似火焰一样的险境而不被不义之行所撼动。【参考译文】从前西晋有一个廉洁的官员,名叫吴隐之,出任广州刺史,经过贪泉饮水,赋诗说:“古人说此水,饮一杯值千金。如果让伯夷、叔齐来饮,应当是始终不变心的。”后来吴隐之最终以其廉洁自律而终其一生。后人称道廉洁之士时,也一定会称(他)为“吴刺史”。元代宪副吴君任职广西时,把(贪泉边)的亭子命名为饮泉”,是钦慕吴刺史的(缘故);而宪副的廉洁,最终可与吴刺史相提并论。至正十四年,宪副的孙子吴以时,拿着以前的征士京兆杜伯原所写的“饮泉亭”三个字,来征求我的意见(向我求取文章)。我过去看过前人谈论吴刺史饮泉的事,有人指责他矫情(或“故作姿态”,“掩饰真心”),很不认为他的行为是对的。君子用自身的行为来树立榜样,能用来培植正道,遏制邪说,匡正人心,弘扬公道的,(大家)都应当看到并且学习,又怎么可以指责并讥讽他呢?一个人的寿命长短是上天决定的,不可以凭借人力争取就能得到的。然而做恶事或善事,却是由自己决定的。人心的贪婪与清廉,是从自己内心产生的,难道是身外之物(或“外在的事物”)所能改变的吗?假如那里有(一口)泉水,说是喝了的人会死,我却奋发那种无所畏惧的勇气,冒死饮用,死亡不是我能决定的,而怀抱必死的念头而勉强饮用,这就是矫情,这是没有好处而是沽名钓誉,那么君子就会指责并且不去做这样的事。大丈夫的心胸,要用仁义充实,要用礼仪确立,用刀剑逼迫却不被不义之行所屈服,面对如汤似火一样的险境而不被不义之行所撼动,那难道是一勺水所能惑乱和改变的吗?人们喜好名利,都是被外物所蛊惑,(好名与好利)只要有一样,那么(他)的操守就不能稳固,因而外物就能够改变他了。像吴刺史这样的人,我知道他决不是矫情来沽名钓誉的人,只因为他深知道义,明智而自信,忠心实意,所以(他)饮了泉水来昭示世人,让人知道贪婪与廉洁都是发自内心的,而不是借助外物的(力量)的,让那些表面上追求名声然而内心贪婪污浊的人,不能用借口来减轻自己的罪过,这就是所说的扶植正道,遏制邪说,匡正人心,弘扬公道,真的是能够使愚顽的人开启心智,使懦弱的人变得自立,他的功绩不在伯夷、叔齐之下啊。(2021四川宜宾)冷泉亭记白居易东南山水,余杭郡为最。就郡言,灵隐寺为尤。由寺观言,冷泉亭为甲。亭在山下,水中央,寺西南隅。高不倍寻,广不累丈,而撮奇得要,地搜胜概,物无遁形。春之日,吾爱其草熏熏,木欣欣,可以导和纳粹,畅人血气。夏之夜,吾爱其泉渟渟,风泠泠,可以蠲烦析酲①,起人心情。山树为盖,岩石为屏,云从栋生,水与阶平,坐而玩之者可濯足于床下,卧而狎之者可垂钓于枕上。矧又潺湲洁物,粹冷柔滑,若俗土,若道人,眼耳之尘,心舌之垢,不待盥涤,见辄除去,潜利阴益,可胜言哉!斯所以最余杭而甲灵隐也。杭自郡城抵四封,丛山复湖,易为形胜。先是领郡者,有相里君造虚白亭,有韩仆射皋作侯仙亭,有裴庶子棠棣作观风亭,有卢给事元辅作见山亭,及右司郎中河南元藇最后作此亭。于是五亭相望,如指之列,可谓佳境殚矣,能事毕矣。后来者虽有敏心巧目,无所加焉,故吾继之,述而不作。长庆三年八月十三日记。【注释】①蠲(juān)烦析酲(chéng):解除烦恼,消除困倦。16.下列关于加点文言实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就郡言,灵隐寺为尤 尤:最B.广不累丈 累:重叠C.可谓佳境殚矣 殚:竭尽D.述而不作 作:炒作17.下列关于加点文言虚词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由寺观言 由:从 B.坐而玩之者可濯足于床下 而:连词,表转折关系 C.眼耳之尘 之:的 D.后来者虽有敏心巧目 虽:即使 18.把下列两个文言句子翻译成白话文。(10分) (1)春之日,吾爱其草熏熏,木欣欣,可以导和纳粹,畅人血气。(2)斯所以最余杭而甲灵隐也。【参考答案】(1)本题考查理解对文言实词含义的辨析能力。理解词语的含义时要注意文言词语的特殊用法,如通假、词类活用、一词多义和古今异义;能结合具体语境来准确辨析即可。涉及的词语都是常见的文言实词。解答时要联系上下文,根据语境作出判断。A.句意:在郡里,灵隐寺最突出。尤:最。解释正确。B.句意:宽不逾两丈。累:重叠。解释正确。C.句意:可以说,全郡的美景都在这些地方了。殚:竭尽。解释正确。D.句意:不再添造新的。作:建造,创造。解释不正确。故选:D。(2)本题考查理解对文言虚词含义的辨析能力。解答此题的关键是在理解句意的基础上来分析。A.句意:从寺庙看,冷泉亭第一。由:从。解释正确。B.句意:你坐着玩赏,可用床下清泉洗脚。而:连词,表并列关系。解释不正确。C.句意:你看到的听到的邪恶门道。之:的。解释正确。D.句意:后来主持郡政的人,即使有巧妙的心思和眼光。虽:即使。解释正确。故选:B。(3)本题考查翻译语句的能力。解答时一定要先回到语境中,根据语境读懂句子的整体意思,直译为主,意译为辅。并按现代汉语的规范,将翻译过来的内容进行适当调整,达到词达句顺。①句中重点词:欣欣,繁茂、充满生机。导,引入、疏通、顺应等。粹,精粹。句意为:春天的日子,我喜欢这里百草绿意弥漫,树木生机勃勃,可以由此顺应暖意吸纳精华,通畅全身血脉气息。②句中重点词:斯,这。甲,第一。句意为:这就是我之所以认为(山水)余杭为最佳(

郡的风景)灵隐寺为第一的地方。答案:(1)D(2)B(3)①春天的日子,我喜欢这里百草绿意弥漫,树木生机勃勃,可以由此顺应暖意吸纳精华,通畅全身血脉气息。②这就是我之所以认为(山水)余杭为最佳(

郡的风景)灵隐寺为第一的地方。欣欣:繁茂、充满生机。导:引入、疏通、顺应等。粹:精粹。(2)斯:这。甲:意动用法。同时还要注意,(2)句属于判断句式。【点评】文言文翻译方法:对,即对译法。也就是用现代汉语中等值的词去对换被译文言词的方法。增,即增添法。古汉语的词大多数是单音词,翻译时,要把这些文言单音词加以扩充,使之成为现代汉语中的双音词。删,即删减法。有的文言虚词,现代汉语没有相当的词表示它,不能硬译。有的文言虚词,现代汉语虽有同它相当的词,但如果勉强译出来,反而使句子累赘。属于这两种情况的文言虚词,翻译时则删去。移,即移位法。将文言句子按照现代汉语语法格式,调整语序。凡是与现代汉语的句法结构形式不一致的文言句子,翻译时不能照原句的语序排列,必须将不合现代汉语的语序部分加以调整。留,即保留法。凡是古今意思相同的词,以及帝号、国号、年号、人名、地名、官名、度量衡单位等,可照录于译文中,不必另作翻译。换,即替换法。不少文言文所表示的意义,在现代汉语中不是用原词表示,翻译时可用现代汉语中意义相当的词去替换。【参考译文】东南地区的山水胜景,余杭郡的最优;在郡里,灵隐寺最突出;从寺庙看,冷泉亭第一。冷泉亭筑在灵隐山下面,石门涧中央,灵隐寺西南角。它高不到两寻,宽不逾两丈,但是这里集中了最奇丽的景色,包罗了所有的美景,没有什么景物可以走漏的。春天,我爱它的草香薰薰,林树欣欣,在这里可以吐纳于清新空气之中,令人气血舒畅。夏夜,我爱它泉水轻流,清风凉爽,在这里可以消去烦恼,解除酒困,令人心旷神怡。山上的树林是亭子的大伞,四周的岩石是亭子的屏障。云生于亭梁之间,水漫到亭阶之上。你坐着玩赏,可用床下清泉洗脚;你卧着玩赏,可在枕上垂竿钓鱼。又加清澈的潺潺涧水,不息地缓缓在眼下流过。不论你是个凡夫俗子,或者是出家的人,你看到的听到的邪恶门道,你想着的要说的肮脏念头,不待那清泉洗涤,见了这里的景致,就会一下子全部消亡。这种无形中能获得的益处,哪能给你说得完!所以我说:冷泉亭,是余杭郡最优美的地方、灵隐寺第一的去处啊!余杭郡从郡城到四郊,山连山、湖连湖,有极多风景秀美的地方。过去在这里做太守的人,有位相里君,筑了虚白亭;仆射韩皋,筑候仙亭;庶子斐棠棣,筑观风亭;给事卢元辅,筑见山亭;右司郎中河南人元藇,最后筑了这个冷泉亭。这样,五亭相互可以望见,象五个手指并列一样。可以说,全郡的美景都在这些地方了,要筑的亭子已经全筑好了。后来主持郡政的人,即使有巧妙的心思和眼光,再要加什么也加不上了,所以我继承他们到这里以后,只是整修亭子,不再添造新的。长庆三年八月十三日记。(2020四川宜宾)【甲】周亚夫军细柳文帝之后六年,匈奴大入边。乃以宗正刘礼为将军,军霸上;祝兹侯徐厉为将军,军棘门;以河内守亚夫为将军,军细柳:以备胡。上自劳军。至霸上及棘门军,直驰入,将以下骑送迎。已而之细柳军,军士吏被甲,锐兵刃,彀弓弩,持满。天子先驱至,不得入。先驱曰:“天子且至!”军门都尉曰:“将军令曰“军中闻将军令,不闻天子诏'。”居无何,上至,又不得入。于是上乃使使持节诏将军:“吾欲入劳军。”亚夫乃传言开壁门。壁门士吏谓从属车骑曰:“将军约,军中不得驱驰。于是天子乃按辔徐行。至营,将军亚夫持兵揖曰:“介胄之士不拜,请以军礼见。”天子为动,改容式车。使人称谢:“皇帝敬劳将军。”成礼而去。既出军门,群臣皆惊。文帝曰:“嗟乎,此真将军矣!曩者霸上、棘门军,若儿戏耳,其将固可袭而虏也。至于亚夫,可得而犯邪!”称善者久之。(节选自《史记•绛侯周勃世家》)【乙】淮阴侯①列传(节选)信知汉王畏恶其能,常称病不朝从。信由此日夜怨望,居常鞅鞅②,羞与绛、灌等列。信尝过樊将军哙,哙跪拜送迎,言称臣,曰:“大王乃肯临臣!”信出门,笑曰:“生乃与哙等为伍!”上常从容与信言诸将能不,各有差。上问曰:“如我能将几何?”信曰:“陛下不过能将十万。”上曰:“于君何如?”曰:“臣多多而益善耳。”上笑曰:“多多益善,何为为我禽?信曰:“陛下不能将兵而善将将此乃信之所以为陛下禽也。且陛下所谓天授,非人力也。”(节选自《史记•淮阴侯列传》)【注】①淮阴侯,指韩信。②鞅鞅:通“怏怏”,不满意、不服气、郁闷失意的样子。(1)下列加点粗的解释正确的一项是A.军霸上 军:军队B.天子先驱至 先驱:先行引导的人员C.信尝过樊将军哙 过:超过D.大王乃肯临臣 临:将要(2)下列加点词的用法和意义相同的一项是A.乃以宗正刘礼为将军 生乃与哙等为伍B.军细柳:以备胡 以光先帝遗德C.已而之细柳军 称善者久之D.不足为外人道也 何为为我禽(3)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断句正确的是A.陛下不能将兵/而善将将/此乃信之所以为陛下禽也B.陛下/不能将兵/而善将将/此乃信之所以为陛下禽也C.陛下不能将兵/而善将将/此乃信之/所以为陛下禽也D.陛下/不能将兵/而善将将/此乃信之/所以为陛下禽也(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上常从容与信言诸将能不,各有差。(5)请分别概括甲乙两文中周亚夫、韩信的形象特点。【参考答案】8、(1)B(2)B(3)A(4)皇上曾经悠闲地和韩信谈论各位将军才能的高下,认为各有长短。(5)周亚夫恪尽职守、刚正不阿;韩信恃才自傲,骄傲自大,不够谦虚。【参考译文】【乙】韩信知道汉王畏忌自己的才能,常常托病不参加朝见和侍行。从此,韩信日夜怨恨,在家闷闷不乐,和绛侯、灌婴处于同等地位感到羞耻。韩信曾经拜访樊哙将军,樊哙跪拜送迎,自称臣子。说:“大王怎么竟肯光临。”韩信出门笑着说:“我这辈子竟然和樊哙这般人为伍了。”皇上经常从容地和韩信议论将军们的高下,认为各有长短。皇上问韩信:“像我的才能能统率多少兵马?”韩信说:“陛下不过能统率十万。”皇上说:“你怎么样?”回答说:“我是越多越好。”皇上笑着说:“您越多越好,为什么还被我俘虏了?”韩信说:“陛下不能带兵,却善于驾驭将领,这就是我被陛下俘虏的原因。况且陛下是上天赐予的,不是人力能做到的。”(2019四川宜宾)【甲】出师表(节选)诸葛亮先帝创业未半而中道崩殂,今天下三分,益州疲弊,此诚危急存亡之秋也。然侍卫之臣不懈于内,忠志之士忘身于外者,盖追先帝之殊遇,欲报之于陛下也。诚宜开张圣听,以光先帝遗德,恢弘志士之气,不宜妄自菲薄,引喻失义,以塞忠谏之路也。宫中府中,俱为一体,陟罚臧否,不宜异同。若有作奸犯科及为忠善者,宜付有司论其刑赏,以昭陛下平明之理,不宜偏私,使内外异法也。【乙】诸葛亮传(节选)陈寿诸葛亮之为相国也,抚百姓,示仪轨①,约②官职,从权制③,开诚心,布公道;尽忠益时者虽仇必赏,犯法怠慢者虽亲必罚,服罪输情④者虽重必释,游辞巧饰者虽轻必戮⑤,善无微而不赏,恶无纤而不贬;庶事精练⑥,物理其本⑦,循名责实,虚伪不齿;终于邦域之内,咸畏而爱之,刑政虽峻⑧而无怨者,以其用心平而劝戒明也。(选自《三国志》)【注释】①仪轨:礼仪法度。②约:省减。③权制:合乎时宜的制度。④服罪输情:认罪并表示悔改。⑤戮:这里指“处罚”。⑥庶事精练:精通各类政事。⑦物理其本:治理百姓从根本上入手。⑧峻:严厉。11.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3分)刑政虽峻而无怨者,以其用心平而劝戒明也。12.请概括甲文中诸葛亮给后主刘禅提出的两条建议,并写出乙文中分别与之对应的语句。(2分)【参考答案】11.刑法政令虽然严厉,但人们却没有怨恨,是因为他用心公平而劝诫明确清楚。(“以”“明”各1分,句意1分)12.(1)广开言路;“开诚心,布公道”。(1分)(2)赏罚公正分明;“尽忠益时者虽仇必赏,犯法怠慢者虽亲必罚”“善无微不赏,恶无纤不贬”(1分,两句任答一句均可)。【参考译文】【乙】诸葛亮担任丞相期间,安抚百姓,遵守礼制,约束官员,慎用权利,他以诚待人,做事公道。凡精忠为国、济世安民的人,即使是他自己的仇人也加以赏赐;触犯国法、玩忽职守的人,即使是自己的亲信也给予处罚;坦白自首、勇于自新的人,即使罪行很重也要从宽发落;巧言令色、文过饰非的人,即使罪行轻微也要加以严惩。再小的善良和功劳都给予褒奖,再微不足道的过错都予以严惩。他精通各项事务,善于找到问题的要害与关键。他讲求名实相符、言行一致,对于那些虚伪狡诈之人决不录用。他因此在整个蜀国赢得了普遍的敬畏和爱戴,施行的刑法政令虽然很严厉,却没有人怨恨他,这是因为他做事公正和劝勉告诫明确的缘故。(2018四川宜宾)曹刿论战十年春,齐师伐我。公将战,曹刿请见。其乡人曰:“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刿曰:“肉食者鄙,未能远谋。”乃入见。问:“何以战?”公曰:“衣食所安,弗敢专也,必以分人。”对曰:“小惠未徧,民弗从也。”公曰:“牺牲玉帛,弗敢加也,必以信。”对曰:“小信未孚,神弗福也。”公曰:“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对曰:“忠之属也。可以一战。战则请从。”公与之乘,战于长勺。公将鼓之。刿曰:“未可。”齐人三鼓。刿曰:“可矣。”齐师败绩。公将驰之。刿曰:“未可。”下视其辙,登轼而望之,曰:“可矣。”遂逐齐师。既克,公问其故。对曰:“夫战,勇气也。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彼竭我盈,故克之。夫大国,难测也,惧有伏焉。吾视其辙乱,望其旗靡,故逐之。”——选自《左传》仁者无敌梁惠王曰:“晋国,天下莫强焉,叟之所知也。及寡人之身,东败于齐,长子死焉;西丧地于秦七百年;南辱于楚。寡人耻之,愿比①死者一洒②之,如之何则可?”孟子对曰:“地方百里而可以王。王如施仁政于民,省刑罚,薄③税敛④,深耕易耨⑤,壮者以暇日修其孝悌⑥忠信,入以事其父兄,出以事长上⑦;可使制梃⑧以挞秦、楚之坚甲利兵矣。彼夺其民时,使不得耕耨以养其父母,父母冻饿,兄弟妻子离散。彼陷溺其民王而征之夫谁与王敌?故曰:‘仁者无敌。’王请无疑。”——选自《孟子》【注释】①比(bì):替,代。②洒:通“洗”,洗雪,雪耻。③薄:少收。④税敛:国家向百姓征收的钱粮。⑤耨(nòu):锄草。⑥悌(tì):孝顺兄长。⑦长上:比自己年长和地位高的人。⑧梃(tǐng):棍棒。8.下列加点词语解释正确的一项是()(2分)A.肉食者鄙 鄙:卑鄙B.既克 既:既然C.寡人耻之 耻:以……为耻辱D.出以事长上 事:做事9.下列加点词语意思、用法相同的一项是()(2分)A.公将鼓之 故逐之B.惧有伏焉 长子死焉C.可以一战 使不得耕耨以养其父母D.公问其故 入以事其父兄10.对文中画波浪线句子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2分)A.彼陷溺/其民王/而征之夫/谁与王敌B.彼陷溺其民/王而征之夫/谁与王敌C.彼陷溺其民/王而征之/夫谁与王敌D.彼陷/溺其民王/而征之/夫谁与王敌11.翻译(5分)(1)衣食所安,弗敢专也,必以分人。(3分)(2)地方百里而可以王。(2分)【参考译文】【乙】惠王说:“晋国曾一度在天下称强,这是老先生您知道的。可是到了我这时候,东边被齐国打败,连我的大儿子都死掉了;西边丧失了七百里土地给秦国;南边又受楚国的侮辱。我为这些事感到非常羞耻,希望替所有的死难者报仇雪恨,我要怎样做才行呢?”孟子回答说:“只要有方圆一百里的土地就可以使天下归服。大王如果对老百姓施行仁政,减免刑罚,少收赋税,深耕细作,及时除草;让身强力壮的人抽出时间修养孝顺、尊敬、忠诚、守信的品德,在家侍奉父母兄长,出门尊敬长辈上级.这样就是让他们制作木棒也可以打击那些拥有坚实盔甲锐利刀枪的秦楚军队了。“因为那些秦国、楚国的执政者剥夺了他们老百姓的生产时间,使他们不能够深耕细作来赡养父母。父母受冻挨饿,兄弟妻子东离西散。他们使老百姓陷入深渊之中,大王去征伐他们,有谁来和您抵抗呢?所以说:‘施行仁政的人是无敌于天下的。’大王请不要疑虑!”(2017四川宜宾)唐雎不辱使命(节选)秦王怫然怒,谓唐雎曰:“公亦尝闻天子之怒乎?”唐雎对曰:“臣未尝闻也。”秦王曰:“天子之怒,伏尸百万,流血千里。”唐雎曰:“大王尝闻布衣之怒乎?”秦王曰:“布衣之怒,亦免冠徒跣,以头抢地耳。”唐雎曰:“此庸夫之怒也,非士之怒也。夫专诸之刺王僚也,彗星袭月;聂政之刺韩傀也,白虹贯日;要离之刺庆忌也,仓鹰击于殿上。此三子者,皆布衣之士也,怀怒未发,休祲降于天,与臣而将四矣。若士必怒,伏尸二人,流血五步,天下缟素,今日是也。”挺剑而起。秦王色挠,长跪而谢之曰:“先生坐!何至于此!寡人谕矣:夫韩、魏灭亡,而安陵以五十里之地存者,徒以有先生也。”《晏子使楚》(节选)晏子使楚。楚人以晏子短,楚人为小门于大门之侧而延晏子。晏子不入,曰:“使狗国者从狗门入,今臣使楚,不当从此门入。”傧者更道,从大门入。见楚王。王曰:“齐无人耶?”晏子对曰:“齐之临淄三百闾,张袂成阴,挥汗成雨,比肩继踵而在,何为无人?”王曰:“然则何为使予?”晏子对曰:“齐命使,各有所主:其贤者使使贤主,不肖者使使不肖国。婴最不肖,故宜使楚矣!”8.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正确的一项是(

)(2分)A.伏尸百万

伏:埋B.休祲降于天

祲:吉祥C.比肩继踵而在

踵:腿D.延晏子

延:请9.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意思、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2分)A.公亦尝闻天子之怒乎

聂政之刺韩傀也B.挺剑而起

而安陵以五十里之地存者C.以头抢地耳

楚人以晏子短D.何至于此

楚人为小门于大门之侧10.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5分)(1)秦王色挠,长跪而谢之。(2分)译文:

(2)其贤者使使贤主,不肖者使使不肖国。(3分)译文:

【参考答案】8.D(A项应释为“倒下”蔌“使……倒下”;B项应释为“不祥”;C项应释为“脚跟”。)9.A(A项均为助词,都用地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B项均为连词,但第一个“而”表修饰或顺承关系,第二个“而”表转折关系;C项均为介词,但第一个“以”释为“用、拿”,第二个“以”释为“因为”;D项均为介词,第一个“于”释为“到”,第二个“于”释为“在”。)10.(5分)(1)秦王变了脸色,直身而跪,向唐雎道歉。(关键词“色”,“谢”,共2分。)(2)那些家),那些无才无德的人有德才的人被派遣出使到有德有才的君主(所在的国家),那些无才无德的人被派遣出使到无才无德的君主(所在的国家)。(关键词第一个“使”和“不肖”各1分,句意通畅1分,共3分。“贤”译为“贤明、贤能”,“不消”译为“不贤能的人”也可给分。)【参考译文】【乙】晏子出使到楚国。楚人因为晏子身材矮小,在大门的旁边开一个小门请晏子进去。晏子不进去,说:“出使到狗国的人从狗门进去,今天我出使到楚国来,不应该从这个狗门进去。”迎接宾客的人带晏子改从大门进去。(晏子)拜见楚王。楚王说:“齐国没有人可派吗?竟派您做使臣。”晏子回答说:“齐国的都城临淄有七千五百户人家,人们一起张开袖子,就能遮天;挥洒汗水,就是下雨;街上行人肩膀靠着肩膀,脚尖碰脚后跟,怎么能说齐国没有人呢?”楚王说:“既然这样,那么为什么会打发你来呢?”晏子回答说:“齐国派遣使臣,各有不同的规矩,那些有德有才的人被派遣出使到有德有才的君主所在的国家,没有德没有才的人被派遣出使到没有德没有才的国王所在的国家。我晏婴是最不贤,没有德才的人,所以只好出使到楚国来了。”(2016四川宜宾)《论语》八则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学而》)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为政》)子曰:“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子罕》)子贡问曰:“有一言而可以终身行之者乎?”子曰:“其恕乎!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卫灵公》)******子曰:“不患人之不己知,患不知人也。”(《学而》)子曰:“博学而笃志,切问而近思,仁在其中矣。”(《子张》)子贡曰:“君子之过也,如日月之食焉。过也,人皆见之;更也,人皆仰之。”(《子张》)司马牛忧曰:“人皆有兄弟,我独亡。”子夏曰:“商闻之矣:死生有命,富贵在天。君子敬而无失,与人恭而有礼,四海之内,皆兄弟也。君子何患乎无兄弟也?”(《颜渊》)8.下列词语解释正确的一项是()(2分)A.学而不思则罔(罔:有害)B.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然:这)C.切问而近思(切问:急切地追问)D.我独亡(亡:死亡)9.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意思、用法相同的一项()(2分)A.学而时习之 学而不思则罔B.仁在其中矣 其恕乎C.与人恭而有礼 未复能有与其奇者D.如日月之食焉 寒暑易节,始一反焉10.翻译(3分)子曰:“不患人之不己知,患不知人也。”11.“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是由儒家学派提倡的待人接物之道,请结合所学知识或生活体验,谈谈自己的理解。(3分)【参考答案】8.B(A罔:迷惑,意思是感到迷惑而无所适从;C切问:恳切地提问;D亡:通“无”,没有)。9.D(A前表承接,后表转折;B前代词,后语气词;C前介词“对”,后动词“参与”)10.(3分)孔子说:“不怕(担心)别人不了解自己,就怕(担心)自己不了解别人。”(“患”、“己知”各1分,句意畅达1分)11.(3分)示例:这句话的意思是自己所讨厌(不喜欢)的事情,不要施加在别人身上。这是对儒家“恕”的理解,是人与人之间相处的行为准则。(1分)这句话说明了在生活中,我们不要以自我为中心,而应推己及人,宽容待人。(2分)(如学生结合自己的生活经历,举出事例加以说明也可,但不能偏离这句话的主旨)(2015四川宜宾)【甲】晋太元中,武陵人捕鱼为业。缘溪行,忘路之远近。忽逢桃花林,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渔人甚异之。复前行,欲穷其林。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便舍船,从口入。初极狭,才通人。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节选《桃花源记》【乙】燕地寒,花朝节后,余寒犹厉。冻风时作,作则飞沙走砾。局促一室之内,欲出不得。每冒风驰行,未百步辄返。廿二日天稍和,偕数友出东直,至满井。高柳夹堤,土膏微润,一望空阔,若脱笼之鹄。于时冰皮始解,波色乍明,鳞浪层层,清澈见底,晶晶然如镜之新开而冷光之乍出于匣也。山峦为晴雪所洗,娟然如拭,鲜妍明媚,如倩女之靧面而髻鬟之始掠也。柳条将舒未舒,柔梢披风,麦田浅鬣寸许。游人虽未盛,泉而茗者,罍而歌者,红装而蹇者,亦时时有。风力虽尚劲,然徒步则汗出浃背。凡曝沙之鸟,呷浪之鳞,悠然自得,毛羽鳞鬣之间皆有喜气。始知郊田之外未始无春,而城居者未之知也。——节选《满井游记》18、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的词,意义及用法相同的一组是()(2分)A、忘路之远近聂政之刺韩傀也B、屋舍俨然。吴广以为然C、于是冰皮始解于是鴟得腐鼠D、山峦为晴雪所洗此为何若人19、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一致的是()(2分)A、欲穷其林泉而茗者B、渔人甚异之。作则飞沙走砾C、复前行红装而蹇者D、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毛羽鳞鬣之间皆有喜气20、请将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4分)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21、下列对两则选文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2分)A、选文【甲】通过渔人的所见飘荡、房舍、良田、美池以及男女耕作、老幼欢乐的情形,展示了桃花源生活的风貌,勾勒出了这个理想社会的雏形。B、选文【乙】通过对山光水色、柳条麦田的描写,有及对游人的欢欣、鱼鸟的悠然自得等情态,勾勒出了一幅满井春色图。C、选文【乙】的作者写初春景象,抓住了万物复苏的特点,如“柳条将舒未舒,柔梢披风,麦田浅鬣寸许。”写出了春回大地时柳枝初展、麦苗抽芽的神韵。D、【甲】【乙】两文都属于游记,均采用描写、抒情、议论等多种表达方式,描绘了美丽和谐的景象,表明了作者寄情山水,追求淡泊生活的志趣。【参考答案】18、C(之:的;无意义。然:……的样子;这样。为:被;是)于都“在”19、D(都是借代)(A穷:形作动,走到……的尽头。茗:名词作动词,煮茶喝。)(B异:形意动用法,以.....为异。飞:动词使动用法,使…飞;)(C前:名作状语,向前蹇:这里指驴,名词作动词,骑驴)20、这里土地平坦宽广,房屋排列整齐。有良田、美池、桑、竹之类的景物。田间小路纵横交错,互相通达,各家各户鸡鸣犬吠之声可以互相听到。21、D(桃花源记不是游记)【参考译文】【乙】北京一带气候寒冷,花朝节过后,冬天余下的寒气还很厉害。冷风时常刮起,刮起就飞沙走石。拘束在一室之中,想出去不可得。每次冒风疾行,不到百步就(被迫)返回。二十二日天气略微暖和,偕同几个朋友出东直门,到满井。高大的柳树夹立堤旁,肥沃的土地有些湿润,一望空旷开阔,(觉得自己)好像是逃脱笼子的天鹅。这时河的冰面刚刚融化,水波开始发出亮光,像鱼鳞似的浪纹一层一层,清澈得可以看到河底,亮晶晶的,好像明镜刚打开,清冷的光辉突然从镜匣中射出来一样。山峦被晴天融化的积雪洗过,纯净美好的样子好像刚擦过一样;娇艳明媚,(又)像美丽的少女洗了脸刚梳好的发髻一样。柳条将要舒展却还没有舒展,柔软的梢头在风中飘荡,麦苗破土而出,短小如兽颈上的毛,才一寸左右。游人虽然还不算多,(但)汲泉水煮茶喝的,端着酒杯唱歌的,穿着艳装骑驴的,也时时能看到。风力虽然还很强,但走路就汗流浃背。所有(那些)在沙滩上晒太阳的鸟,浮到水面上戏水的鱼,都悠然自得,毛羽鳞鬣当中都透出喜悦的气息。(我这)才知道郊野之外未尝没有春天,可住在城里的人(却)不知道啊。(2014四川宜宾)【甲】陈胜者,阳城人也,字涉。吴广者,阳夏人也,字叔。陈涉少时,尝与人佣耕,辍耕之垄上,怅恨久之,曰:“苟富贵,无相忘。”佣者笑而应曰:“若为佣耕,何富贵也?”陈涉太息曰:“嗟乎!燕雀安知鸿鹄之志哉!”二世元年七月,发闾左适戍渔阳,九百人屯大泽乡。陈胜、吴广皆次当行,为屯长。会天大雨,道不通,度已失期。失期,法皆斩。陈胜、吴广乃谋曰:“今亡亦死,举大计亦死;等死,死国可乎?”陈胜曰:“天下苦秦久矣。吾闻二世少子也,不当立,当立者乃公子扶苏。扶苏以数谏故,上使外将兵。今或闻无罪,二世杀之。百姓多闻其贤,未知其死也。项燕为楚将,数有功,爱士卒,楚人怜之。或以为死,或以为亡。今诚以吾众诈自称公子扶苏、项燕,为天下唱,宜多应者。”吴广以为然。【乙】舜发于畎亩之中,傅说举于版筑之间,胶鬲举于鱼盐之中,管夷吾举于士,孙叔敖举于海,百里奚举于市。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人恒过,然后能改;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18.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的词,意义及用法相同的一组是()(2分)A.辍耕之垄上舜发于畎亩之中B.佣者笑而应曰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C.为天下唱行拂乱其所为D.百姓多闻其贤曾益其所不能19.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的词,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2分)A.举大计亦死百里奚举于市B.必先苦其心志天下苦秦久矣C.扶苏以数谏故项燕为楚将,数有功D.等死,死国可乎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20.请将下面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3分)今亡亦死,举大计亦死,等死,死国可乎?译文:21.胨涉历尽艰辛最终“立为王,号为张楚”,舜、博说、胶鬲、管夷吾、孙叔敖、百里奚等均出身卑微但终成大业。请细读甲、乙两则选段,并摘选其中你认为最恰当的原句回答他们成功的缘由。(3分)答:【参考答案】18.(2分)D(A.动词,去,到;助词,的。B.连词,表修饰;连词,表转折。C.介词,向;动词,行为。D.都是代词,代人。)19.(2分)C.多次(A.发动,兴起;推荐,选拔。B.使……受苦;苦于(秦)。D.为……而死;死亡,灭亡。)20.(3分)如今逃跑也是死,起来造反也是死,同样都是死,为国家而死可以吗?(关键点:“亡”“举”“等”“死国”,各0.5分;翻译达意1分。)21.(3分)天将孤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指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缺首句或尾句各扣1分)(2013四川宜宾)【甲】[甲]余幼时即嗜学。家贫,无从致书以观,每假借于藏书之家,手自笔录,计日以还。天大寒,砚冰坚,手指不可屈伸,弗之怠。录毕,走送之,不敢稍逾约。以是人多以书假余,余因得遍观群书。既加冠,益慕圣贤之道。又患无硕师名人与游,尝趋百里外,从乡之先达执经叩问。先达德隆望尊,门人弟子填室,未尝稍降辞色。余立侍左右,援疑质理,俯身倾耳以请;或遇其叱咄,色愈恭,礼愈至,不敢出一言以复;俟其欣悦,则又请焉。故余虽愚,卒获有所闻。(选自《送东阳马生序》)【乙】初,权谓吕蒙曰:“卿今当涂掌事,不可不学!”蒙辞以军中多务。权曰:“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但当涉猎,见往事耳。卿言多务,孰若孤?孤常读书,自以为大有所益。”蒙乃始就学。及鲁肃过寻阳,与蒙论议,大惊曰:“卿今者才略,非复吴下阿蒙!”蒙曰:“士别三日,即更刮目相待,长兄何见事之晚乎!”肃遂拜蒙母,结友而别。(选自《孙权劝学》)18.解释下列词语。(2分A.援疑质理:B.刮目相待:19.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的词,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2分)A.每假借于藏书之家大兄何见事之晚乎B.余幼时即嗜学士别三日,即更刮目C.以是人多以书假佘蒙辞以军中多务D.未尝稍降辞色蒙辞以军中多务20.翻译下列句子。(3分)尝超百里外,从乡之先达执经叩问。译文:21.从甲、乙两段所述读书人的故事中,你悟出了哪些读书学习的道理?请用自己的话归纳出三条。(3分)答:【参考答案】18.(2分)A.提出疑难,询问道理。B.另眼相看,用新的眼光看待。19.(2分)B20.(3分)(我)曾经跑到百里以处的方,拿着经书向当地有道德有学问的前辈请教。21.(3分)参考要点:(1)读书要动手(手自笔录);(2)要大量阅读(遍观群书);(3)借书要讲信用(计日以还;不敢稍逾约)(4)要质疑问难,虚心请教(援疑质理,俯身倾耳以请);(5)要有名师指点(从乡之先达执经叩问;先达德隆望尊,门我弟子填其室);(6)学习要谦虚、恭敬(未尝稍降辞色;立侍左右);(7)学习要有严师(2012四川宜宾)十年春,齐师伐我。公将战。曹刿请见。其乡人曰:“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刿曰:“肉食者鄙,未能远谋。”乃入见。问:“何以战?”公曰:“衣食所安,弗敢专也,必以分人。”对曰:“小惠未徧,民弗从也。”公曰:“牺牲玉帛,弗敢加也,必以信。”对曰:“小信未孚,神弗福也。”公曰:“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对曰:“忠之属也。可以一战。战则请从。”……既克,公问其故。对曰:“夫战,勇气也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