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雅安历年中考语文文言文阅读试题17篇(含答案与翻译)(截至2024年)_第1页
四川雅安历年中考语文文言文阅读试题17篇(含答案与翻译)(截至2024年)_第2页
四川雅安历年中考语文文言文阅读试题17篇(含答案与翻译)(截至2024年)_第3页
四川雅安历年中考语文文言文阅读试题17篇(含答案与翻译)(截至2024年)_第4页
四川雅安历年中考语文文言文阅读试题17篇(含答案与翻译)(截至2024年)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1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四川雅安历年中考语文试题(文言文阅读)(截至2024年)陋室铭刘禹锡(唐)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斯是陋室,惟吾德馨。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可以调素琴,阅金经。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孔子云:何陋之有?爱莲说周敦颐(宋)水陆草木之花,可爱者甚蕃。晋陶渊明独爱菊;自李唐来,世人盛爱牡丹;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予谓菊,花之隐逸者也;牡丹,花之富贵者也;莲,花之君子者也。噫!菊之爱,陶后鲜有闻;莲之爱,同予者何人;牡丹之爱,宜乎众矣。22.下列加点实词意义相同的一项是()A.草色入帘青征于色,发于声B.阅金经苏、黄共阅一手卷C.中通外直政通人和D.陶后鲜有闻无鲜肥滋味之享23.把下面文言句子翻译为现代汉语。①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②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答案】22.B23.①这没有嘈杂的音乐扰乱双耳,没有繁重的公文劳累身心。②我唯独喜爱莲花从淤泥中生长出来却不沾染(污秽)。【解析】【22题详解】本题考查一词多义。A.名词,颜色/名词,脸色;B.两个“阅”都是动词,阅读;C.形容词,贯通/形容词,通达,顺利;D.形容词,少/形容词,新鲜;故选B。【23题详解】本题考查文言文翻译。翻译时应注意如下重点字词的意思:①“丝”指弦乐器。“竹”指管乐器。丝竹:弦乐器和管乐器的总称,在这里指世俗的乐曲。之:结构助词,用于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乱:形容词的使动用法,使……乱,扰乱。案牍:指官府文书。劳:形容词的使动用法,使……劳累。形:形体、躯体。②予:我。独:只,唯独。之:结构助词,用于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淤泥:河沟、池塘里积存的污泥。而:连词,表转折,却。染:沾染(污秽)。“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是省略句,完整的句子是:予独爱莲之出(于)淤泥而不染。【点睛】参考译文:《陋室铭》:山不在于高,有了仙人就成了名山。水不在于深,有了龙就显得灵异。这是简陋的屋子,只是我(住屋的人)的品德好(就不觉得简陋了)。苔藓长到阶上,使台阶都变绿了;草色映入帘里,使室内染上青色。说说笑笑的都是博学的人,来来往往的没有无学问的人。可以弹不加装饰的琴,阅读佛经。没有嘈杂的音乐声扰乱耳朵,没有官府的公文使身体劳累。南阳有诸葛亮的茅庐,西蜀有扬子云的亭子。孔子说:“有什么简陋的呢?”《爱莲说》:水上和陆地上草本木本的花中,值得喜爱的有很多。晋代陶渊明唯独喜爱菊花。自从唐朝以来,世上的人们很喜爱牡丹。我唯独喜欢莲花,它从淤泥中生长出来,却不受淤泥的沾染;它经过清水的洗涤后,却不显得妖媚。它的茎中间是贯通的,外形是笔直的,不生枝蔓,不长枝节。香气传播得越远越清幽,它笔直洁净地立在那里,(人们)可以远远地观赏它们,却不可靠近去玩弄它。我认为,菊花,是花中的隐士;牡丹,是花中的富贵的花;莲花,是花中的君子。唉!对于菊花的喜爱,在陶渊明之后就很少听说了。对于莲花的喜爱,像我一样的还有什么人?对于牡丹的喜爱,人该是很多了。(2024年四川雅安)苏武①单于②欲因此时降武。律③谓武曰:“苏君,律前负汉归匈奴,拥众数万,马畜弥山④,富贵如此!苏君今日降,明日复然。空以身膏草野,谁复知之!”武骂律曰:“汝为人臣子,不顾恩义,畔主背亲,何以汝为见!”律知武终不可胁,白单于。单于乃幽⑤武,置大窖⑥中,绝不饮食。天雨雪,武卧啮雪,与旃毛⑦并咽之。数日不死。匈奴以为神,乃徙武北海⑧上无人处。久之,单于使陵⑨至海上,为武置酒设乐。因谓武曰:“子卿壹听陵言……”武曰:“自分已死久矣!王必欲降武,请毕今日之欢,效死于前!”陵见其至诚,喟然叹曰:“嗟呼,义士!陵与卫律之罪上通于天!”因泣下沾衿,与武决去。(节选自《史记·苏武传》,有删改)【注释】①[苏武]字子卿,西汉大臣,出使匈奴,因部下副中郎将张胜参与匈奴内部事务,受牵连,被扣留,十九年后方获释回汉。②[单于]匈奴首领。③[律]卫律,西汉官员,后投降匈奴。④[弥山]满山。⑥[幽]囚禁。⑥[窖]地穴。⑦[旃毛]毡毛。⑧[北海]今贝加尔湖。⑨[陵]李陵,西汉将领,兵败后无奈投降匈奴。24.把下面文言句子翻译为现代汉语。天雨雪,武卧啮雪,与旃毛并咽之。25.“泣下沾襟”意思是眼泪落下,浸湿了衣襟。李陵为什么要哭泣?请结合文意简答。【参考答案】24.当天空下起雪时,苏武躺在雪地上,用牙齿咬碎雪块,与毛毯上的毛一起咽下。25.李陵哭泣是因为他被苏武的忠诚和坚定的气节所感动。他看到了苏武在面对生死抉择时仍然坚守自己的信仰和原则,这让他深感敬佩和自责。李陵认为自己无法与苏武相提并论,因此流下了感动的泪水,衣襟也被泪水浸湿了。【解析】【24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对句子翻译能力。我们在翻译句子时要注意通假字、词类活用、一词多义、特殊句式等情况。重点词有:雨,动词,落下,降下;啮,咬,嚼;旃毛,毡毛。【25题详解】本题考查文言文内容的理解。文中李陵对苏武说:“子卿壹听陵言……”,苏武坚决表示:“自分已死久矣!王必欲降武,请毕今日之欢,效死于前!”苏武这番宁死不降的坚定话语,充分展现了他对汉朝的忠诚和坚贞不屈的气节。苏武在极端恶劣的环境中,“天雨雪,武卧啮雪,与旃毛并咽之”,仍坚守信念,毫不屈服。而李陵“不顾恩义,畔主背亲”,内心感到无比愧疚和自责,与苏武的忠贞形成了鲜明对比。这种强烈的反差深深触动了李陵,他意识到苏武的高尚品质,为自己的行为感到惭愧,从而“泣下沾襟”。【参考译文】单于想趁这个时候使苏武投降。卫律对苏武说:“苏君,我卫律以前背叛汉朝归附匈奴,拥有数万部众,马和牲畜满山,如此富贵!苏君今日投降,明日也会这样。白白地把身体给野草做肥料,谁又能知道呢!”苏武骂卫律道:“你做人家的臣子,不顾及恩德义理,背叛君主、背弃亲人,我为什么要见你!”卫律知道苏武终究不可胁迫,报告了单于。单于就把苏武囚禁起来,放在大地穴里面,断绝供应,不给他喝的、吃的。天下雪,苏武卧着嚼雪,同毡毛一起吞下充饥。过了几天也没有死。匈奴认为他是神,就把苏武迁移到北海边没有人的地方。过了很久,单于派李陵到北海,为苏武安排了酒宴和歌舞。李陵趁机对苏武说:“子卿您听一听我的话……”苏武说:“我料想自己已经是死去很久了!您一定要逼迫我投降,那就请结束今天的欢乐,让我死在您面前!”李陵见他极其真诚,长叹道:“唉,义士!我李陵和卫律的罪过简直大到通天了!”于是流泪浸湿了衣襟,和苏武诀别离去。(2024年四川雅安)①环滁皆山也。其西南诸峰,林壑尤美,望之蔚然而深秀者,琅琊也。峰回路转,有亭翼然临于泉上者,醉翁亭也。作亭者谁?山之僧智仙也。名之者谁?太守自谓也。②若夫日出而林霏开,云归而岩穴暝,晦明变化者,山间之朝暮也。野芳发而幽香,佳木秀而繁阴,风霜高洁,水落而石出者,山间之四时也。朝而往,暮而归,四时之景不同,而乐亦无穷也。③已而夕阳在山,人影散乱,太守归而宾客从也。树林阴翳,鸣声上下,游人去而禽鸟乐也。然而禽鸟知山林之乐,而不知人之乐;人知从太守游而乐,而不知太守之乐其乐也。(选自《醉翁亭记》,有删改)22、下列加点实词意义相同的一项是()(3分)A.名之者谁

有仙则名B.有亭翼然临于泉上

临表涕零C.太守归而宾客从

男有分,女有归D.太守之乐其乐也

好之者不如乐之者23、把下面文言句子翻译为现代汉语。(3分)野芳发而幽香,佳木秀而繁阴。【参考答案】22、DA命名/出名,有名;B居高面下/面对;C回去/女子出嫁;D以…为乐)23、野花开放,有一股(或散发出)清幽的香味,好的树木枝叶繁茂,形成浓密的绿阴。(2023年四川雅安)诸葛孔明千载人①,其用兵行师,皆本于仁义节制②,自三代以降,未之有也。盖其操心制行,一出于诚。二十余年之间,君信之,士大夫仰之,夷夏服之,敌人畏之。上有以取信于主,故玄德临终,至云“嗣子不才,君可自取”;后主虽庸懦无立,而举国听之而不疑。下有以见信于人,后主左右奸佞,充塞于中,而无一人有心害疾者。司马懿案行其营垒处所,叹为天下奇才。(选自《容斋随笔·诸葛公》,有删改)【注释]①千载人:影响千年的伟人。②节制:节度法制。24、把下面文言句子翻译为现代汉语。(3分)后主左右奸佞,充塞于中,而无一人有心害疾者。25、简要概括选文中诸葛亮被称为“千载人”的原因。(3分)【参考答案】24、后主身边奸邪谄媚的小人,充满宫中,却没有一个怀有嫉恨暗害诸葛亮之心的人。25、用兵仁义、忠心赤诚、受人信服、治理有方。(答出任意三点,意思相近即可得满分)【参考译文】诸葛孔明是千载伟人,他用兵行军,指挥作战,都以仁义之道为本,这是自夏商周三代以来未曾有过的。他的思虑行为,全都出于(对刘玄德和恢复汉室事业的)忠诚。在二十多年的时间里,国君信任他,士大夫仰慕他,汉族与少数民族的百姓都信服他,敌人畏惧他。对上,他以忠诚取得君主的高度信任,所以玄德临死时甚至对他说:“如果我的儿子确实不具备做国君的才能,你可以自取帝位。”即使后主刘禅虽平庸懦怯,无所建树,也把整个国家交给诸葛亮而毫无怀疑。对下,他的才德威望为部属所信服,后主身边奸邪谄媚的小人,充满宫中,却没有一个怀有嫉恨暗害诸葛亮之心的人。敌帅司马懿仔细考察诸葛亮军营壁垒后,叹服他是天下奇才。(2023年四川雅安)范仲淹二岁而孤,家贫无依。少有大志,每以天下为己任,发愤苦读,或夜昏怠,辄以水沃面;食不给,粥而读。既仕,每慷慨论天下事,奋不顾身。乃至谗受贬,由参知政谪守邓州。仲淹刻苦自励,食不重肉,妻子衣食仅自足而已;常自诵曰:“士当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也。”25.把下面文言句子翻译为现代汉语。(3分)被谗受贬,由参知政事谪守邓州。26.(1)范仲淹是一个怎样的人?(2)有什么依据?请结合原文材料用自己的话简答。(3分)【参考答案】25.(3分)遭受(受到)谗言诽谤(1分)而被(皇帝)贬官,(1分)由参知政事降职(远调)作邓州太守。(1分)26.(3分)(1)胸有大志,或关心(热爱)国家(1分)(2)①年轻时,常常把治理国家大事作为自己应尽的责任。(每以天下为己任)(1分)②做官后,常常慷慨激昂地讨论天下事,不顾自身利益。(1分)③常自我鼓励,自诵曰:“士当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也。”(以此话鼓励自己)(1分)(以上3点,答出两点即可)【参考译文】范仲淹两岁时就失去父亲,家中贫困没有依靠。他年轻时就有远大的志向,常常把治理国家大事作为自己应尽的责任。他发愤苦读,有时晚上困了,就用水冲头洗脸有时连饭也吃不上,就喝粥坚持苦读。做官以后,常常情绪激昂地谈论天下大事,奋不顾身。以至于遭受谗言诽谤而被贬官,由参知政事降职作邓州太守。范仲淹刻苦磨炼自己,吃饭只有一样肉食,妻子和孩子的衣服和食物仅自给自足罢了。他经常吟诵自己作品中的两句话:“读书人应当在天下人忧虑之前先忧虑,在天下人快乐之后才快乐。”(2016四川雅安)十年春,齐师伐我。公将战。曹刿请见。其乡人曰:“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刿曰:“肉食者鄙,未能远谋。”乃入见。问:“何以战?”公曰:“衣食所安,弗敢专也,必以分。”对曰:“小惠未徧,民弗从也。”公曰:“牺牲玉帛,弗敢加也,必以信。”对曰:“小信未孚,神弗福也。”公曰:“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对曰:“忠之属也。可以一战。战则请从。”公与之乘。战于长勺。公将鼓之。刿曰:“未可。”齐人三鼓。刿曰:“可矣。”齐师败绩。公将驰之。刿曰:“未可。”下视其辙,登轼而望之,曰:“可矣。”遂逐齐师。既克,公问其故。对曰:“夫战,勇气也。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彼竭我盈,故克之。夫大国,难测也,惧有伏焉。吾视其辙乱,望其旗靡,故逐之。”22.选出加点实词意义相同的一项(2分)A.肉食者谋之陛下亦宜自谋B.肉食者鄙,未能远谋不蔓不枝,香远益清C.问:“何以战?”尝趋百里外从乡之先达执经叩问D.一鼓作气若有作奸犯科,及为忠善者23.选出加虚词意义或用法相同的一项(2分)A.乃入见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B.可以一战域民不以封疆之界C.战于长勺客之美我者,欲有求于我也。D.登轼而望之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24.把下面的文言句子翻译为现代汉语。(3分)衣食所安,弗敢专也,必以分人。【参考答案】22.(2分)A(谋划)解析:B.长远的/传得远,远播;C.询问/请教;D.振作/做、干23.(2分)B(介词,凭借)解析:A.于是、就/竟然;C.在/对;D表承接或修饰/表并列24.(3分)衣食这类用来养生的东西,(1分)我不敢独自享用,(1分)一定把它分给别人(1分)(2016四川雅安)阅读下列文言短文,用“/”为画线句子断句,只能断8处。(4分)王欢字君厚,乐陵人也。安贫乐道,专精耽学,不营产业,常丐食诵《诗》。虽家无斗储意怡如也其妻患之或焚毁其书而求改嫁欢笑而谓之曰卿不闻朱买臣妻邪时闻者多哂之欢守志弥固遂为通儒。(节选自《晋书》)【参考答案】虽家无斗储/意怡如也/其妻患之/或焚毁其书而求改嫁/欢笑而谓之曰/卿不闻朱买臣妻邪/时闻者多晒之/欢守志弥固/遂为通儒。【参考译文】王欢,字君厚,乐陵人。他安于贫困的现状,以坚守自己的信念为快乐。精神专一地沉迷于学业之中,不谋求家业,常常边乞讨食物边诵读《诗经》,虽然家中没有一斗粮食的储蓄,内心还是安适愉快。他的妻子为这件事感到忧心,有时焚烧他的书而要求改嫁,王欢笑着对他的妻子说:“你没有听说过朱买臣的妻子吗?”当时听到这话的人大多嘲笑他。王欢却更加坚守他的志向,最终成为了一位博学的人。(2015四川雅安)【甲】口技林嗣环京中有善口技者。会宾客大宴,于厅事之东北角,施八尺屏障,口技人坐屏障中,一桌、一椅、一扇、一抚尺而已。众宾团坐。少顷,但闻屏障中抚尺一下,满坐寂然,无敢哗者。遥闻深巷中犬吠,便有妇人惊觉欠伸,其夫呓语。既而儿醒,大啼。夫亦醒。妇抚儿乳,儿含乳啼,妇拍而呜之。又一大儿醒,絮絮不止。当是时,妇手拍儿声,口中呜声,儿含乳啼声,大儿初醒声,夫叱大儿声,一时齐发,众妙毕备。满坐宾客无不伸颈,侧目,微笑,默叹,以为妙绝。未几,夫齁声起,妇拍儿亦渐拍渐止。微闻有鼠作作索索,盆器倾侧,妇梦中咳嗽。宾客意少舒,稍稍正坐。忽一人大呼“火起”,夫起大呼,妇亦起大呼。两儿齐哭。俄而百千人大呼,百千儿哭,百千犬吠。中间力拉崩倒之声,火爆声,呼呼风声,百千齐作;又夹百千求救声,曳屋许许声,抢夺声,泼水声。凡所应有,无所不有。虽人有百手,手有百指,不能指其一端;人有百口,口有百舌,不能名其一处也。于是宾客无不变色离席,奋袖出臂,两股战战,几欲先走。忽然抚尺一下,群响毕绝。撤屏视之,一人、一桌、一椅、一扇、一抚尺而已。【乙】卖油翁欧阳修陈康肃公尧咨善射,当世无双,公亦以此自矜。尝射于家圃,有卖油翁释担而立,睨之,久而不去。见其发矢十中八九,但微颔之。康肃问曰:“汝亦知射乎?吾射不亦精乎?”翁曰:“无他,但手熟尔。”康肃忿然曰:“尔安敢轻吾射!”翁曰:“以我酌油知之。”乃取一葫芦置于地,以钱覆其口,徐以杓酌油沥之,自钱孔入,而钱不湿。因曰:“我亦无他,惟手熟尔。”康肃笑而遣之。5.下列加点实词解释错误的一项是()A.微笑,默叹,以为妙绝绝:极点B.中间力拉崩倒之声间:夹杂C.当世无双,公亦以此自矜矜:矜持D.见其发矢十中八九,但微颔之颔:点头赞许6.下列句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都相同的一项是()A.于厅事之东北角高祖因之以成帝业B.手有百指,不能指其一端其真无马邪C.乃取一葫芦置于地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D.有卖油翁释担而立野芳发而幽香7.下列对文章的理解和分析有误的一项是()A.《口技》中反复使用数词“一”和“百”,道具之少与声音之多形成鲜明对比,生动地写出了表演者高超的技艺。B.《口技》中对犬吠,妇人欠伸,夫呓语,儿啼,夫醒,大儿醒且絮絮不止一系列细节的描写,使听众如临其境。C.《卖油翁》中陈尧咨射箭技艺“当世无双”,卖油翁看他射箭却是“睨之”“微颔之”,是因为卖油翁精通射箭。D.两文都写人的高超技艺,前篇用正面侧面描写的手法,突出了口技之妙;后篇寥寥数语就写出了倒油技术的娴熟。8.用现代汉语翻译文中画线的句子。(6分)(1)宾客无不变色离席,奋袖出臂,两股战战,几欲先走。(3分)(2)康肃忿然曰:“尔安敢轻吾射!”翁曰:“以我酌油知之。”(3分)【参考答案】5、(3分)C6、(3分)D7、(3分)C8、(6分)(1)(3分)客人们没有不吓得变了脸色,离开座位,捋起衣袖露出手臂,两条大腿哆嗦打抖,几乎想要抢先跑掉。(2)(3分)康肃公听后愤愤地说:“你怎么敢轻视我射箭的武艺!“老翁说:“凭着我倒油的经验就可懂得这个道理。”【参考译文】【甲】京城里有个擅长口技的人。一天正赶上有一家大摆酒席,宴请宾客,在客厅的东北角,安放了一座八尺高的围幕,表演口技的艺人坐在围幕里面,里面只放了一张桌子、一把椅子、一把扇子、一块醒木罢了。客人们一起围坐在围幕前面。过了一会儿,只听到围幕里面醒木一拍,全场安静下来,没有敢大声说话的。

远远地听到深巷里的狗叫声,就有一个妇人被惊醒,打着呵欠,伸着懒腰,她的丈夫说着梦话。一会儿,小孩子也醒了,大声哭着。丈夫也被吵醒了。妇人拍着孩子喂奶,小孩含着奶头还是哭,妇人一面拍着孩子,一面轻声哼着哄他睡觉。又有一个大孩子醒了,唠唠叨叨地说个不停。在这个时候,妇人用手拍孩子的声音,嘴里哄孩子的哼哼声,小孩子含着奶头啼哭的声音,大孩子刚刚醒来的声音,丈夫大声呵斥大孩子的声音,同时都发出来,各种声音都表演得维妙维肖。全场的客人没有一个不伸长脖子,斜眯着眼睛,微笑着,暗暗地赞叹,认为表演得好极了。

没有过多久,丈夫打鼾的声音响起来了,妇人拍小孩也慢慢地拍,慢慢地停止了。隐隐约约地听到有老鼠悉悉索索的声音,盆子等器具倾斜打翻的声音,妇人在睡梦里的咳嗽声。客人们听到这里,心情稍微放松了些,渐渐把身子坐正了一些。

忽然有一个人大声呼叫:“起火啦”,丈夫起来大声呼叫,妇人也起来大声呼叫。两个小孩子一齐哭了起来。一会儿,有成百上千人大声呼叫,成百上千的小孩哭叫,成百上千条狗汪汪地叫。中间夹杂着劈里啪啦房屋倒塌的声音,烈火燃烧发出爆裂的声音,呼呼的风声,千百种声音一齐响了起来;又夹杂着成百上千人的求救的声音,救火的人们拉倒燃烧着的房屋时一齐用力的呼喊声,抢救东西的声音,泼水的声音。凡是在这种情况下应该有的声音,没有一样没有的。即使一个人有上百只手,每只手有上百个指头,也不能指出其中的哪一种声音来;即使一个人有上百张嘴,每张嘴里有上百条舌头,也不能说出其中的一个地方来啊。在这种情况下,客人们没有不吓得变了脸色,离开座位,捋起衣袖露出手臂,两条大腿哆嗦打抖,几乎想要抢先跑掉。

忽然醒木一拍,各种声响全部消失了。撤去围幕一看里面,一个人、一张桌子、一把扇子、一块醒木罢了。(2015四川雅安)祖莹字元珍,范阳道人也。父季真,位中书侍郎、钜鹿太守。莹年八岁能诵《诗》《书》,十二为中书学生,好学耽书,以昼继夜,父母恐其成疾,禁之不能止。常密于灰中藏火,驱逐童仆,俟父母寝睡之后,燃火读书,以衣被蔽塞窗户,恐漏光明,为家人所觉。由是声誉甚盛,内外亲属呼为“圣小儿”。中书监高允每叹曰:“此子才器,非诸生所及,终当远至。”时中书博士张天龙讲《尚书》,选为都讲。生徒悉集,莹夜读书劳倦,不觉天晓,催讲既切,遂误持同房生赵郡李孝怡《曲礼》卷上座。博士严毅,不敢还取,乃置《礼》于前,诵《尚书》三篇,不遗一字。讲罢,孝怡异之,向博士说,举学尽惊。25.把下面文言句子翻译为现代汉语。(3分)此子才器,非诸生所及,终当远至。26.祖莹这个人的主要特点是什么?选文主要叙写了祖莹的哪两件事?请用自己的话简要回答。(3分)【参考答案】25.译文:这个孩子的才能不是大多数人能够达到的,(2分)他最终会有所作为的。(或:他最终会走得很远)。26.主要特点是勤学而有学问(主要是“勤学”)(1分);主要两件事:燃火夜读(1分),背讲《尚书》(1分)(意思对即可)【参考译文】祖莹,字元珍,是范阳遒人。父亲叫季真,担任中书侍郎、钜鹿太守职务。祖莹八岁的时候能够背诵《诗》、《书》,十二岁时是中书的学生。他迷恋读书,日日夜夜地学习,他的父母害怕他会生病,禁止他这样做,却没能使他停止读书。他经常偷偷地在灰里藏木炭,赶走童仆,等到父母睡着之后,点燃木炭读书,用他的衣服和被子遮盖窗户和门,担心漏光,被家里人发觉。因为这件事情,他的名声传得更广了,里里外外的亲属都叫他圣小儿。他还特别喜欢写文章。中书监的高允每次(谈到他都)感叹说:“这个孩子的才能不是大多数人能够达到的,他最终会大有作为的。”当时中书博士张天龙讲《尚书》,选为主讲。学生们都聚集来听。祖莹在夜里读书不觉疲倦,不知道天亮了。老师十分着急地催促他去讲课,他却错拿了住在同一个房间的学生——赵郡李孝怡的《曲礼》卷去听课。博士严厉,他不敢再回去,就把《曲礼》放在面前,背诵多篇《尚书》,不遗漏一个字。祖莹讲完之后,孝怡因为对他感到惊异,就向博士说这件事,所有的学生都很惊讶。(2014四川雅安)送东阳马生序(节选)宋濂余幼时即嗜学。家贫,无从致书以观,每假借于藏书之家,手自笔录,计日以还。天大寒,砚冰坚,手指不可屈伸,弗之怠。录毕,走送之,不敢稍逾约。以是人多以书假余,余因得遍观群书。既加冠,益慕圣贤之道,又患无砚师、名人与游,尝趋百里外,从乡之先达执经叩问。先达德隆望尊,门人弟子填其室,未尝稍降辞色。余立侍左右,援疑质理,俯身倾耳以请;或遇其叱咄,色愈恭,礼愈至,不敢出一言以复;俟其欣悦,则又请焉。故余虽愚,卒获有所闻。当余之从师也,负箧曳屣,行深山巨谷中,穷冬烈风,大雪深数尺,足肤皲裂而不知。至舍,四肢僵劲不能动,媵人持汤沃灌,以衾拥覆,久而乃和。寓逆旅主人,日再食,无鲜肥滋味之享。同舍生皆被绮绣,戴珠缨宝饰之帽,腰白玉之环,左佩刀,右备容臭,煜然若神人;余则缊袍敝衣处其间,略无慕艳意。以中有足乐者,不知口体之奉不若人也。盖余之勤且艰若此。22.选出加点文言实词意义相同的一项是()(2分)A、至舍太丘舍去B、余幼时即嗜学邹忌修八尺有余C、同舍生皆被绮绣将军身被坚执锐D、大雪深数尺广故数言欲亡23.选出加点文言虚词意义或用法相同的一项()(2分)A、当余之从师也四时之景不同B、无从致书以观以头抢地尔C、蕴袍敝衣处其间其真无马耶D、故余虽愚故君子有不战,战必胜矣24.把文中加横线的句子翻译为现代汉语。(3分)余立侍左右,援疑质理,俯身倾耳以请……【参考答案】22.选C(两个都是通“披”,穿的意思)【A、学舍,书馆/离开;B、我/多;D、几/屡次、多次】23.选D(两个都是因此的意思)【A、用在主谓之间,无实义/的;B、来/用;C、他们/难道】24.翻译:我站在(老师的)旁边伺候着(1分),提出疑难,讯问道理(1分),弯着身子,侧着耳朵来请教。(大意1分,“左右”“援”“质”“以为”四个得分点,2分,错1-2个得分点,扣1分;错3-4个得分点,扣2分。)(2014四川雅安)管仲夷吾者,颍上①人也。少时尝与鲍叔牙游②,鲍叔知其贤。管仲贫困,常欺鲍叔,鲍叔终善遇之,不以为言。已而鲍叔事齐公子小白③,管仲事公子纠④,及小白立为桓公,公子纠死,管仲囚焉。鲍叔遂进管仲。管仲既用,任政于齐,齐桓公以霸,九合诸侯,一匡天下,管仲之谋也。管仲曰:“吾始困时,尝与鲍叔贾,分财利多自与,鲍叔不以我为贪,知我贫也。吾尝为鲍叔谋事而更穷困,鲍叔不以我为愚,知时有利不利也。吾尝三仕三见逐⑤于君,鲍叔不以我为不肖,知我不遭时也。吾尝三战三走,鲍叔不以我为怯,知我有老母也。公子纠败,召忽死之,吾幽囚受辱,鲍叔不以我为无耻,知我不羞小节而耻功名不显于天下也。生我者父母,知我者鲍子也。”鲍叔既进管仲,以身下之。子孙世禄于齐,有封邑者十余世,常为名大夫。天下不多管仲之贤,而多鲍叔能知人也。选自《史记·管晏列传》注释:①颍上:地名。②游:交游,交往。③小白:齐桓公的名字,他是“春秋五霸”之一。④纠:小白的异母哥哥。⑤见逐:被赶走。29.

下列句子中“于”字的用法和其它三句不同的一句是(

)(2

分)A.

怀民亦未寝,

相与步于中庭。

B.

任政于齐。C.

每假借于藏书之家。

D.

公与之乘,

战于长勺。30.

结合句意,

解释句中加点词。(2

分)①公子纠死,

管仲囚焉。(

)

②尝与鲍叔贾。(

)③知我不羞小节而耻功名不显于天下也。(

)④子孙世禄于齐。(

)31.

翻译下列句子。(4

分)①吾尝为鲍叔谋事而更穷困。翻译:

②鲍叔既进管仲,

以身下之。翻译:

32.

①请用一个四字词语概括鲍叔牙的主要特点。(1

分)②文段主要采用了什么表现手法来表现鲍叔牙的特点?(1

分)【参考答案】29.C(2分)30.(2分)①被拘禁或被关押(“拘禁”或“关押”不得分);②经商或做买卖;③以⋯⋯为耻(“羞耻”不得分);④享受俸禄(“俸禄”不得分)。(每个0.5分)31.(4分)①我曾经替鲍叔牙谋划事情却(使他的处境)更加窘迫。(“穷困”1分,全句大意1分;若将“穷困”的主语弄错或未补出,整句不得分。)②_______鲍叔牙推荐管仲做官以后,甘心自己的地位居于管仲之下。(“进”0.5分;“下”0.5分;全句大意1分。)32.①知人善荐。(1分)(答成“知人善任”不得分);②正面描写和侧面描写相结合。(1分)【参考译文】管仲名叫夷吾,是颍上人。他小时候,常常和鲍叔牙一块儿游玩,鲍叔牙知道他是有才干的人。管仲家庭贫困,时常欺侮鲍叔牙,鲍叔牙始终很好地对待他,也不说他什么怨言。不久,鲍叔牙侍奉齐国公子小白,管仲待奉公子纠。等到小白立为齐桓公的时候,公子纠被鲁国杀死,管仲被囚禁。鲍叔牙就向齐桓公推荐管仲。管仲既然做了桓公的宰相,在齐国执政,桓公凭借着管仲而称霸,多次会合各国的诸侯,做一番匡正天下的事业,这都是管仲的智谋。管仲说:“我当初贫困时,曾经和鲍叔一起做买卖,分财利时自己总是多要一些,鲍叔并不认为我贪财,而是知道我家里贫穷。我曾经替鲍叔谋划事情,却使他更加困顿不堪,陷于窘境,鲍叔不认为我愚笨,他知道时运有时顺利,有时不顺利。我曾经多次作官多次都被国君驱逐,鲍叔不认为我不成器,他知道我没遇上好时机。我曾经多次打仗多次逃跑。鲍叔不认为我胆小,他知道我家里有老母需要赡养。公子纠失败,召忽自杀,而我宁愿在牢中受到羞辱,鲍叔不认为我没有羞愧之心,他知道我不因小节而感到羞耻,而以功名不能显扬于天下为耻辱。生养我的是父母,真正了解我的是鲍叔啊。”(2013四川雅安)【甲】吴广素爱人,士卒多为用者。将尉醉,广故数言欲亡,忿恚尉,令辱之,以激怒其众。尉果笞广。尉剑挺,广起,夺而杀尉。陈胜佐之,并杀两尉。……徒属皆曰:“敬受命。”乃诈称公子扶苏、项燕,从民欲也。袒右,称大楚。攻陈,陈守令皆不在……乃人据陈。数日,号令召三老、豪杰与皆来会计事。三老、豪杰皆曰:“将军身被坚执锐,伐无道,诛暴秦,复立楚国之社稷,功宜为王。陈涉乃立为王,号张楚。【乙】陈胜王凡六月。已为王,王陈。其故人尝与佣耕者闻之,之陈,扣宫门曰:“吾欲见涉。”宫门令欲缚之。自辩数,乃置,不肯为通。陈王出,遮道而呼涉。陈王闻之,乃召见,载与俱归。客出入愈益发舒,言陈王故情。或说陈王曰:“客愚无知,颛妄言,轻威。”陈王斩之。诸陈王故人皆自引去,由是无亲陈王者。节选在《史记·陈涉世家》)26.选出下列加点实词意义相同的一项()(2分)A.徒属皆曰:“敬受命。”属予作文以记之B.吴广素爱人春冬之时,则素湍绿潭,回清倒影C.伐无道,诛暴秦伐竹取道,下见小潭D.由是无亲陈王者故人不独亲其亲27.选出下列加点虚词意义不相同的一项()(2分)A.其故人尝与佣耕者闻之余人各复延至其家B.以激怒其众寡人以五百里之地易安陵C.自辩数,乃置由是先社遂诣亮,凡三往,乃见D.其故人尝与佣耕者闻之又间令吴广之次所旁丛祠中28.把下面文言句子翻译为现代汉语。(6分)(1)广故数言欲亡,忿恚尉,令辱之。(3分)译文:(2)客愚无知,颛妄言,轻威。(3分)译文:【参考答案】26.D(2分)27.D(2分)28.(6分)(1)(3分)(吴广故意再三地提出要逃走,使他们发火(恼怒),让他们责罚他。大意1分,“数”1分,“忿”1分)(2)(3分)(您的“客人愚昧无知,专门胡说八道,有损于您的威严。(大意1分;颛:专擅,专门,只知道,1分‘轻:使动用法,解释为“破坏”“损伤”等即可,1分)【参考译文】【乙】陈胜称王总共六个月的时间。当了王之后,以陈县为国都。从前一位曾经与他一起雇佣给人家耕田的农民听说他做了王,来到了陈县,敲着宫门说:“我想要见陈胜。”守宫门的长官要把他捆绑起来。经他反复解说,才放开他,但仍然不肯为他通报。等陈王出门时,他拦路呼喊陈胜的名字,陈王听到了,才召见了他,与他同乘一辆车子回宫。客人在宫中出出进进越来越随便,常常跟人讲陈胜从前的一些事。有人就对陈王说:“您的客人愚昧无知,专门胡说八道,有损于您的威严。”陈王就把来客杀死了。各位陈王的老朋友都自己离开了,从此再没有亲近陈王的人了。(2012四川雅安)邹忌讽齐王纳谏邹忌修八尺有余,而形貌昳丽。朝服衣冠,窥镜,谓其妻曰:“我孰与城北徐公美?”其妻曰:“君美甚,徐公何能及君也?”城北徐公,齐国之美丽者也。忌不自信,而复问其妾曰:吾孰与徐公美?”妾曰:徐公何能及君也?”旦日,客从外来,与坐谈,问之客曰:“吾与徐公孰美?”客曰:徐公不若君之美也。”明日徐公来,孰视之,自以为不如;窥镜而自视,又弗如远甚。暮寝而思之,曰:吾妻之美我者,私我也;妾之美我者,畏我也;客之美我者,欲有求于我也。”于是入朝见威王,曰:“臣诚知不如徐公美。臣之妻私臣,臣之妾畏臣,臣之客欲有求于臣,皆以美于徐公。今齐地方千里,百二十城,宫妇左右莫不私王,朝廷之臣莫不畏王,四境之内莫不有求于王:由此观之,王之蔽甚矣。”王曰:‘善。”乃下令:群臣吏民能面刺寡人之过者,受上赏;上书谏寡人者,受中赏;能谤讥于市朝,闻寡人之耳者,受下赏。”令初下,群臣进谏,门庭若市;数月之后,时时而间进;期年之后,虽欲言,无可进者。燕、赵、韩、魏闻之,皆朝于齐。此所谓战胜于朝廷。28.本文选自《 》,邹忌是战国时期齐国人。标题中的“讽”是 之意。“纳”是接受、采纳之意。(2分)29.请选出朗读节奏划分有误的一项( )(2分)A.臣/诚知/不如徐公美 B.臣之妻/私臣,臣之妾/畏臣C.今齐地方/千里,百二十/城 D.上书/谏寡人者,受/中赏30.请选出加点字的注音、注释有误的一项( )(2分)A.朝服衣冠(zhāo早晨) 皆朝于齐(cháo朝见)B.时时而间进(jiàn间或、偶然) 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jiàn参与)C.吾孰与徐公美(shú谁) 公来,孰视之(shú仔细)D.期年之后(qī几乎) 王之蔽甚矣(bì受蒙蔽)31.下面语句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2分)B.A.臣诚知不如徐公美 臣之妻私B.A.此诚危急存亡之秋也 不宜偏私,使内外异法也D.C.朝廷之臣莫不畏王 王曰:“善”D.C.辍耕之垄上 行善积德32.翻泽文中画线的句子。(2分)能谤讥于市朝,闻寡人之耳者,受下赏。翻泽: 33.齐国“战胜于朝廷”,达到“大治”的原因是什么?(2分) 答: 【参考答案】28.《战国策》或《战国策·齐策一》也可) 劝谏(讽谏)(以讽喻的形式规劝或用暗示比喻之类的方法,委婉地规劝。)(2分)29.C(2分) 30.D(2分) 31.A(2分)32.能在公众场所议论我(君王的过失),使我听到的人,获得下等奖赏。(“于市朝”、“闻”各1分,共2分)33.齐国“战胜于朝廷”,达到“大治”的原因是:①齐国有邹忌这样敢于并善于劝谏君王的忠臣;②齐威王能够接受和采纳群臣的劝谏和意见。(意对即可,每点1分,共2分)(2011四川雅安)【甲】臣本布衣,躬耕于南阳,苟全性命于乱世,不求闻达于诸侯。先帝不以臣卑鄙,猥自枉屈,三顾臣于草庐之中,咨臣以当世之事,由是感激,遂许先帝以驱驰。后值倾覆,受任于败军之际,奉命于危难之间,尔来二十有一年矣。先帝知臣谨慎,故临崩寄臣以大事也。受命以来,夙夜忧叹,恐托付不效,以伤先帝之明,故五月渡泸,深入不毛。今南方已定,兵甲已足,当奖率三军,北定中原,庶竭驽钝,攘除奸凶,兴复汉室,还于旧都。此臣所以报先帝而忠陛下之职分也。至于斟酌损益,进尽忠言,则攸之、祎、允之任也。【乙】亮躬耕陇亩,好为《梁父吟》。身长八尺,每自比于管仲、乐毅,时人莫之许也。惟博陵崔州平、颍川徐庶元直与亮友善,谓为信然。时先主屯新野。徐庶见先主,先主器①之,谓先主曰:“诸葛孔明者,卧龙也,将军岂愿见之乎?”先主曰:“君与俱来。”庶曰:“此人可就见②,不可屈致③也。将军宜枉驾顾之。”由是先主遂诣④亮,凡⑤三往,乃见。此为《隆中对》。注解:①【器】重视。②【就见】到诸葛亮那里去拜访。③【屈致】委屈(他),招(他上门)来。④【诣】去拜访。⑤【凡】总共。4、解释下列加点字的意思。(4分)先帝不以臣卑鄙( ) 将军宜枉驾顾之( )遂许先帝以驱驰( ) 由是先主遂诣亮( )5、下列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2分)A、①三顾臣于草庐之中②先主器之 B、①颍川徐庶元直与亮友善②君与俱来C、①先帝不以臣卑鄙②故临崩寄臣以大事也D、①凡三往,乃见②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6、将下边两个句子译为现代汉语。(4分)①臣本布衣,躬耕于南阳,苟全性命于乱世,不求闻达于诸侯。②身长八尺,每自比于管仲、乐毅,时人莫之许也。7、甲文中作者自述本志的句子是 (2分)8、甲文中与乙文所叙述的“由是先主遂诣亮,凡三往,乃见。”这件事情相关的句子是 (2分)9、从甲乙两文看,你认为诸葛亮是一位什么样的人? (2分)10、阅读成都武侯祠内的一副对联,回答后边的问题。(2分)两表酬三顾,一对足千秋。对联中“两表”指的是 ,“一对”指的是 。【参考译文】【乙】诸葛亮亲自在田地中耕种,喜爱吟唱《梁父吟》。他身高八尺,常常把自己和管仲、乐(yuè)毅相比,当时人们都不承认这件事。只有博陵的崔州平,颍川的徐庶与诸葛亮关系甚好,说是确实这样。适逢先帝刘备驻扎在新野。徐庶拜见刘备,刘备很器重他,徐庶对刘备说:“诸葛孔明这个人,是卧龙啊,将军是否愿意见他?”刘备说:“您和他一起来吧。”徐庶说:“这个人只能你去他那里拜访,不可以委屈他,召他上门来,将军你应该屈尊亲自去拜访他。”因此先帝就去拜访诸葛亮,总共去了三次,才见到诸葛亮。(2010四川雅安)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具答之。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闻讯。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间隔。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停数日,辞去。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既出,得其船,便扶向路,处处志之。及郡下,诣太守,说如此。太守既遣人隧其往,寻向所志,遂迷,不复得路。南阳刘子骥,高尚士也,闻之,欣然规往。未果,寻病终。后遂无问津者。29、在括号里给下面句中加点字注音,并将它的意思写在横线上。①便要还家()②诣太守,说如此()。30、下列各种说法中不正确的一项是()A、“闻之,欣然规往”中的“之”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