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广安历年中考语文文言文阅读试题21篇(含答案与翻译)(截至2024年)_第1页
四川广安历年中考语文文言文阅读试题21篇(含答案与翻译)(截至2024年)_第2页
四川广安历年中考语文文言文阅读试题21篇(含答案与翻译)(截至2024年)_第3页
四川广安历年中考语文文言文阅读试题21篇(含答案与翻译)(截至2024年)_第4页
四川广安历年中考语文文言文阅读试题21篇(含答案与翻译)(截至2024年)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20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四川广安历年中考语文试题(文言文阅读)(截至2024年)【甲】三峡自三峡七百里中,两岸连山,略无阙处。重岩叠嶂,隐天蔽日,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至于夏水襄陵,沿溯阻绝。或王命急宣,有时朝发白帝,暮到江陵,其间千二百里,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春冬之时,则素湍绿潭,回清倒影,绝𪩘多生怪柏,悬泉瀑布,飞漱其间。清荣峻茂,良多趣味。(郦道元《三峡》节选)【乙】二翁登泰山昔有二翁,同邑而居。甚友善。甲翁之妻子去乡,唯叟一人而已。一日,叟携酒至乙翁第①,二人对酌,不亦乐乎!乙翁曰:“向吾远游冀、雍②,然未尝登泰山,君有意同行乎?”甲翁曰:“是山余亦未登然老矣恐力不胜。”乙翁曰:“差矣,汝之言!曩③者愚公年且九十而移山,今吾辈方逾六旬,何老之有!”甲翁曰:“甚善!”翌日,二叟偕往,越钱塘,绝长江,而至泰阴。夜宿,凌晨上山。乙翁欲扶之,甲翁曰:“吾力尚可,无需相扶。”自日出至薄暮,已至半山矣。【注释】①第:房屋、宅子、家。②冀、雍:古代两个州名,在今约山西、陕西、甘肃一带。③曩:以往、过去。23.请用“/”为下面句子断句。(限断两处)是山余亦未登然老矣恐力不胜。24.结合语境,解释下列加点的实词。(1)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__________________(2)清荣峻茂__________________(3)甲翁之妻子去乡__________________(4)差矣,汝之言__________________25.下列句中加点字意思与用法相同的一项()(请将答案填涂在答题卡选择题相应位置,答在此处无效)A.春冬之时公将鼓之B.自三峡七百里中孤常读书,自以为大有所益C.同邑而居笑而止之曰D.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扶苏以数谏故26.请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1)两岸连山,略无阙处。(2)曩者愚公年且九十而移山,今吾辈方逾六旬,何老之有!27.【甲】文写游三峡,【乙】文写登泰山。两文在表达方式和表现的主题上有什么不同?【参考答案】23.是山余亦未登/然老矣/恐力不胜。24.①.这里指飞奔的马②.茂盛③.妻子和儿女④.你25.C26.(1)两岸都是相连的山,全然没有中断的地方。(2)从前的愚公,快九十岁了还可以移山,现在我们才过了六十岁,哪里老呢!27.表达方式:甲文主要运用了描写的表达方式;乙文主要运用了记叙的表达方式。主题:甲文突出了三峡山和水特点,表达了作者对祖国壮丽山河的热爱和赞美之情;乙文通过讲述二翁登泰山的故事告诉我们:只有具备锲而不舍的精神和顽强的意志,才能战胜困难的道理。【解析】【23题详解】本题考查文言文的断句。文言文断句首先要读懂句子的意思,根据句子的意思可以准确断句。句子意思读不懂的时候,也可根据虚词、对话、修辞、句子结构成分、文言文固定格式、习惯句式等断句。该句意为:那山我也没有登过,然而老了,恐怕力气不够不足以登上它。“余”是整句话的主语,“亦未登”是人物的状态,“是山”指前文中的泰山,可作为这句话的宾语,其后应断一处,表达了“我”没有登上这座山的情况。“然”表转折,“老矣”表现“我”现在的年龄状态,也是后文“恐力不胜”的背景。据此可断句为:是山余亦未登/然老矣/恐力不胜。【24题详解】本题考查文言词语在句中含义。解释词语要注意理解文言词语在具体语言环境中的用法,如通假字、词类活用、古今异义等现象。(1)该句意为:即使骑上飞奔的马,驾着疾风,也不如它快。奔:这里指飞奔的马。(2)该句意为:水清树荣山高草茂。茂:茂盛。(3)该句意为:甲老翁的妻子、子女离开故乡。妻子:妻子和儿女。(4)该句意为:你说的不对!汝:你。【25题详解】本题考查文言词语在句中的含义及用法。A.助词,的/助词,补足音节,不译;B.介词,在/名词,自己;C.都是:连词,表顺承;D.动词,及,比得上/连词,因为;故选C。【26题详解】本题考查文言句子翻译。翻译时,要做到字字有着落,直译、意译相结合,以直译为主,注意重点字词的翻译。重点词:(1)略无:完全没有;阙:通“缺”,缺口,空隙。(2)曩:先前、以前;且:将近;方:才;逾:超过。【27题详解】本题考查文章表达方式及主题的对比阅读。从表达方式上看,《三峡》是一篇典型的游记散文,郦道元通过细腻的笔触,详细描述了三峡的自然风光、地理环境,主要采用了描写的表达方式。如:“两岸连山,略无阙处。重岩叠嶂,隐天蔽日”“春冬之时,则素湍绿潭,回清倒影,绝𪩘多生怪柏,悬泉瀑布,飞漱其间”等等。《二翁登泰山》则通过叙述和对话的形式,讲述了两位老翁一起攀登泰山的故事,主要采用了记叙的表达方式。从主题上看:根据甲文中“重岩叠嶂,隐天蔽日,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清荣峻茂,良多趣味”等句可知,作者通过描绘三峡壮丽景色,展现了自然界的神奇与美丽,同时也表达了作者对祖国壮丽山河的热爱和赞美之情。根据乙文“曩者愚公年且九十而移山,今吾辈方逾六旬,何老之有”“吾力尚可,无需相扶”等句可知,作者通过展现两位老翁在攀登过程中的心理变化、相互鼓励以及最终的成功登顶这一过程,传达了“有志者事竟成”的积极思想,告诉人们只要有坚定的信念和不懈的努力,就能战胜困难的道理。同时,也传达了人与人之间应该相互鼓励、相互帮助的美好品质。据此总结作答即可。【参考译文】【甲】在三峡七百里之间,两岸都是连绵的高山,完全没有中断的地方;重重叠叠的悬崖峭壁,遮挡了天空和太阳。若不是在正午半夜的时候,连太阳和月亮都看不见。等到夏天水涨,江水漫上小山丘的时候,下行或上行的船只都被阻挡了,不能通航。有时候皇帝的命令要紧急传达,这时只要早晨从白帝城出发,傍晚就到了江陵,这中间有一千二百里,即使骑上飞奔的马,驾着疾风,也不如它快。等到春天和冬天的时候,就可以看见白色的急流,回旋的清波。碧绿的潭水倒映着各种景物的影子。极高的山峰上生长着许多奇形怪状的柏树,山峰之间有悬泉瀑布飞流冲荡。水清,树荣,山高,草盛,确实趣味无穷。在秋天,每到初晴的时候或下霜的早晨,树林和山涧显出一片清凉和寂静,经常有高处的猿猴拉长声音鸣叫,声音持续不断,非常凄凉怪异,空荡的山谷里传来猿叫的回声,悲哀婉转,很久才消失。所以三峡中渔民的歌谣唱道:“巴东三峡巫峡长,猿鸣三声泪沾裳。”【乙】从前有两个老翁,住在同一个巷子里,关系非常友好。甲老翁的妻子、子女离开故乡,只有他自己而已。一天,他带着酒去乙翁的家,两个人一起喝酒,十分快乐!乙翁说:“以前我曾去翼,雍两州远处交游,但没有登过泰山,你能不能和我一起去呢?”甲翁说:“那山我也没有登过,然而老了,恐怕力气不够不足以登上它。”乙翁说:“你说的不对!从前的愚公,快九十岁了还可以移山,现在我们才过了六十岁,哪里老呢!”甲翁说:“那太好了。”第二天,两个老人都去了,走过钱塘,渡过长江,到泰山北面。晚上住下休息,凌晨上山,乙翁要扶他,甲翁说:“我的力气还可以,不用互相搀扶。”从太阳出来到薄暮降临,已经走过了半座大山。(2024年四川广安)【甲】庆历四年春,滕子京谪守巴陵郡。越明年,政通人和,百废具兴,乃重修岳阳楼,增其旧制,刻唐贤今人诗赋于其上,属予作文以记之。予观夫巴陵胜状,在洞庭一湖。衔远山,吞长江,浩浩汤汤,横无际涯,朝晖夕阴,气象万千,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前人之述备矣。然则北通巫峡,南极潇湘,迁客骚人,多会于此,览物之情,得无异乎?……嗟夫!予尝求古仁人之心,何哉?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是进亦忧,退亦忧。然则何时而乐耶?其必曰“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乎!噫!微斯人,吾谁与归?时六年九月十五日。(范仲淹《岳阳楼记》节选)【乙】江①出西陵,始得平地,其流奔放肆大②。南合沅湘③,北合汉沔④,其势益张。至于赤壁之下,波流浸灌⑤,与海相若。清河⑥张君梦得谪居齐安⑦,即其庐之西南为亭,以览观江流之胜,而余兄子瞻名之曰“快哉”。今张君不以谪为患,窃会计⑧之余功,而自放山水之间,此其中宜有以过人者。将篷户瓮牖⑨无所不快;而况乎濯长江之清流,揖西山之白云,穷耳目之胜以自适也哉!不然,连山绝壑,长林古木,振之以清风,照之以明月,此皆强人思士之所以悲伤憔悴而不能胜者,乌⑩睹其为快也哉!元丰六年十一月朔日,赵郡苏辙记。(苏辙《黄州快哉亭记》节选)【注】①江:长江。②肆大:形容水流壮阔。③沅湘:沅江、湘江。④汉沔:汉江、沔江。⑤浸灌:水势浩大。⑥清河:张君(张怀民)的家乡。⑦齐安:黄州。⑧会计:是指征收钱谷,管理财务行政等事务。⑨篷户瓮牖:篷户,用篷草编门;瓮牖,用破瓮做窗。⑩乌:哪里。25.用“/”为下面句子断句。(限断一处)清河张君梦得谪居齐安26.解释下列句中加点词。(1)百废具兴________________(2)是进亦忧,退亦忧______________(3)以览观江流之胜________________(4)今张君不以谪为患_______________27.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A.属予作文以记之投以骨B.揖西山之白云予尝求古仁人之心C.其流奔放肆大其正色邪D.或异二者之为乌睹其为快也哉28.请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1)微斯人,吾谁与归?(2)至于赤壁之下,波流浸灌,与海相若。29.【甲】【乙】两文都综合运用了多种表达方式,融叙事、写景、议论、抒情于一体,都体现出了古人______________的人生态度。但两文“乐”的内涵不同,【甲】文之“乐”是______________,【乙】文之“乐”是______________。【答案】25.清河张君梦得/谪居齐安26.①.同“俱”,全、都②.这样③.胜景④.被贬官27.B28.(1)如果没有这样的人,我与谁一道归去呢?(2)流到赤壁的下面,波浪滚滚,如同大海一样。29.①.豁达乐观②.爱国爱民的情怀③.随遇而安的旷达胸怀【解析】【25题详解】本题考查文言文断句。作答时可结合句意和语法结构来分析。“清河张君梦得”是主语,“谪居齐安”是动宾结构,在剧中做谓语和宾语,通常主语和谓语中间要断开,因此“清河张君梦得”后面要断开;句意:清河张梦得,被贬官后居住在齐安。故断句为:清河张君梦得/谪居齐安。【26题详解】本题考查文言实词。作答时可结合句意来分析加点字词的意思。(1)句意:各种荒废的事业都兴办起来了。具:同“俱”,全、都。(2)句意:这样来说在朝廷做官也担忧,在僻远的江湖也担忧。是:这样。(3)句意:用来观赏长江的胜景。胜:胜景。(4)句意:张梦得不把被贬官而作为忧愁。谪:被贬官。【27题详解】本题考查一词多义。A.连词,来/介词,把;B.两个“之”都是助词,的;C.代词,代指长江/副词,或许;D.名词,指心理活动,即两种心情/动词,是;故选B。【28题详解】本题考查文言文翻译。作答时应注意如下重点字词的意思:(1)微:(如果)没有。斯人:这种人(指前文的“古仁人”)。谁与归:就是“与谁归”,是宾语前置句。归:归依。(2)至:到。之:助词,的。下:下面。浸灌:浸,灌,意思都是“注”,此处指水势浩大。相若:相似。【29题详解】本题考查理解文章内容和对比阅读。甲文范仲淹写这篇文章的时候正贬官在外,“处江湖之远”,本来可以采取独善其身的态度,落得清闲快乐,但他认为个人的荣辱升迁应置之度外,他和古仁人不同,他“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更是体现了他乐观豁达的态度。乙文作者畅言“快哉”二字,不仅因为快哉亭所处地理位置的景象使人心旷神怡,而且因为宦途失意之人如果“不以物伤性”,则无论处于什么环境,都能“自放山水之间”而独得其快。作者肯定张梦得不以物伤性,自放于山水之间的那种“何适而非快”的乐观豁达的态度。综合以上即可知,两篇文章都体现了古人豁达乐观的人生态度;结合甲文“然则何时而乐耶?其必曰‘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乎”可知,甲文的“乐”是“后天下之乐而乐”的爱国爱民的情怀;结合乙文“今张君不以谪为患,窃会计之余功,而自放山水之间,此其中宜有以过人者。将篷户瓮牖无所不快;而况乎濯长江之清流,揖西山之白云,穷耳目之胜以自适也哉”可知,乙文的“乐”是“自放山水之间”随遇而安的旷达胸怀。【参考译文】【甲】庆历四年的春天,滕子京被降职到巴陵郡做太守。到了第二年,政事顺利,百姓和乐,各种荒废的事业都兴办起来了。于是重新修建岳阳楼,扩大它原有的规模,把唐代名家和当代人的诗赋刻在它上面。嘱托我写一篇文章来记述这件事情。我观看那巴陵郡的美好景色,全在洞庭湖上。它连接着远处的山,吞吐长江的水流,浩浩荡荡,无边无际,一天里阴晴多变,气象千变万化。这就是岳阳楼的雄伟景象。前人的记述已经很详尽了。虽然如此,那么向北面通到巫峡,向南面直到潇水和湘水,降职的官吏和来往的诗人,大多在这里聚会,他们观赏自然景物而触发的感情大概会有所不同吧?……唉!我曾经探求古时品德高尚的人的思想感情,或许不同于以上两种人的心情,这是为什么呢?是由于不因外物好坏和自己得失而或喜或悲。在朝廷里做高官就应当心系百姓;处在僻远的江湖间也不能忘记关注国家安危。这样来说在朝廷做官也担忧,在僻远的江湖也担忧。既然这样,那么他们什么时候才会感到快乐呢?他们一定会说:“在天下人忧之前先忧,在天下人乐之后才乐”。唉!如果没有这种人,我同谁一道呢?写于庆历六年九月十五日。【乙】长江出了西陵峡,才进入平地,水势奔腾浩荡。南边与沅水、湘水合流,北边与汉水汇聚,水势显得更加壮阔。流到赤壁之下,波浪滚滚,如同大海一样。清河张梦得,被贬官后居住在齐安,于是他在房舍的西南方修建了一座亭子,用来观赏长江的胜景。我的哥哥子瞻给这座亭子起名叫“快哉亭”。张梦得不把被贬官而作为忧愁,利用征收钱谷的公事之余,在大自然中释放自己的身心,这是他心中应该有超过常人的地方。即使是用蓬草编门,以破瓦罐做窗,都没有觉得不快乐,更何况在清澈的长江中洗涤,面对着西山的白云,尽享耳目的美景来自求安适呢?如果不是这样,连绵的峰峦,深陡的沟壑,辽阔的森林,参天的古木,清风拂摇,明月高照,这些都是伤感失意的文人士大夫感到悲伤憔悴而不能忍受的景色,哪里看得出这是畅快的呢!元丰六年十一月初一,赵郡苏辙记。(2023年四川广安)【甲】十年春,齐师伐我。公将战,曹刻请见。其乡人曰:“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刿曰:“肉食者鄙,未能远谋。”乃入见。问:“何以战?”公曰:“衣食所安,弗敢专也,必以分人。”对曰:“小惠未遍,民弗从也。”公曰:“牺牲玉帛,弗敢加也,必以信。”对曰:“小信未孚,神弗福也。”公曰:“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对曰:“忠之属也。可以一战。战则请从。”公与之乘,战于长勺。公将鼓之。刻曰:“未可。”齐人三鼓。刿曰:“可矣。”齐师败绩。公将驰之。刿曰:“未可。”下视其辙,登轼而望之,曰:“可矣。”遂逐齐师。既克,公问其故。对曰:“夫战,勇气也。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彼竭我盈,故克之。夫大国,难测也,惧有伏焉。吾视其辙乱,望其旗摩,故逐之。”(选自《曹刿论战》)【乙】楚庄王欲伐陈①,使人视之。使者曰:“陈不可伐也。”庄王曰:“何故?”对曰:“其城郭高,沟洫②深,蓄积多也。”宁国③曰:“陈可伐也。夫陈,小国也,而蓄积多,赋敛重也,则民怨上矣。城郭高,沟洫深,则民力罢④矣。兴兵伐之,陈可取也。”庄王听之,遂取陈焉。(选自《楚庄王欲伐陈》)【注】①陈:国名。②洫:护城河。③宁国:楚国大臣。④罢:同“疲”。25.请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词。(每空1分,共4分)(1)虽不能察 (2)夫大国,难测也(3)其城郭高 (4)则民怨上矣26.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语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2分)A.使人视之 安陵君因使唐雎使于秦B.夫陈,小国也,而蓄积多 狼亦黠矣,而顷刻两毙C.何以战 不以物喜,不以己悲D.兴兵伐之,陈可取也 辍耕之垄上27.请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每小题2分,共4分)(1)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2)庄王听之,遂取陈焉。28.请阅读选文,按要求完成下面两个小题。(4分)(1)【甲】文第一自然段中曹刿认为鲁庄公凭借“”(用原句回答)能取得战争的胜利;【乙】文中陈国因为“”(用原句回答)导致战争的失败。(每空1分,共2分)(2)鲁庄公和楚庄王最终取胜的共同原因是什么?(2分)【解答】(1)本题考查文言实词含义的理解。解答此题的关键是先理解词语所在句子的含义,然后结合句意来推断词语意思。①句意为:即使不能一一明察。察:明察。②句意为:像齐国这样的大国,他们的情况是难以推测的。测:推测,估计。③句意为:城墙筑得高。郭:外城。④句意为:那么老百姓一定会怨恨君主。上:国君。(2)本题考查一词多义。解答此题的关键是先理解词语所在句子的含义,然后结合句意来推断词语意思。A.不同,派遣/出使;B.相同,连词,表示转折关系;C.不同,凭借/因为;D.不同,代词,指陈国/去,往。故选:B。(3)本题考查文言文句子翻译。翻译文言文句子要尽量保持原文遣词造句的特点,直译和意译相结合。①中重点词语有:谋,谋划。间,参与。句意为:大官们会谋划这件事的,(你)又何必参与呢?②中重点词语有:遂,于是。取,攻占。句意为:楚庄王听从了宁国的建议,于是攻下了陈国。(4)本题考查内容理解和概括。①从“公日:‘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对日:‘忠之属也。可以一战。战则请从’”可知,[甲]文第一段中曹刿认为鲁庄公凭借“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能取得战争的胜利;从[乙]文“夫陈,小国也,而蓄积多,赋敛重也,则民怨上矣。城郭高,沟洫深,则民力罢矣。兴兵伐之,陈可取也”可知,陈国因为“赋敛重也,则民怨上矣”或“城郭高,沟洫深,则民力罢矣”导致了战争的失败。②[甲]文鲁庄公听取了曹刿的建议,采取了正确的战略战术,终于使弱鲁战胜了强齐。从[乙]文“庄王听之,遂取陈焉”可知,楚庄王听取了大臣宁国的建议并采取了行动,攻下了陈国。据此,鲁庄公和楚庄王最终取胜的共同原因是他们都善于听取他人的正确建议。答案:(1)①明察;②推测,估计;③外城;④国君;(2)B(3)①大官们会谋划这件事的,(你)又何必参与呢?②楚庄王听从了宁国的建议,于是攻下了陈国。(4)①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赋敛重也,则民怨上矣(城郭高,沟洫深,则民力罢矣)②都善于听取正确的意见。【点评】文言文内容理解分析题,解题方法:1.引用原文句子回答;2.摘录原文关键的词语回答;3.用自己的话组织文字回答。三种方法,采用第一、二种方法回答的准确率一般会比较高。【参考译文】【甲】鲁庄公十年的春天,齐国军队攻打我们鲁国。鲁庄公将要迎战,曹刿请求拜见鲁庄公。他的同乡说:“当权的人自会谋划这件事,你又何必参与呢?”曹刿说:“当权的人目光短浅,不能深谋远虑。”于是入朝去见鲁庄公。曹刿问:“您凭借什么作战?”鲁庄公说:“衣食(这一类)养生的东西,我从来不敢独自专有,一定把它们分给身边的大臣。”曹刿回答说:“这种小恩小惠不能遍及百姓,老百姓是不会顺从您的。”鲁庄公说:“祭祀用的猪牛羊和玉器、丝织品等祭品,我从来不敢虚报夸大数目,一定对上天说实话。”曹刿回答说:“小小信用,不能取得神灵的信任,神灵是不会保佑您的。”鲁庄公说:“大大小小的诉讼案件,即使不能一一明察,但我一定根据实情(合理裁决)。”曹刿回答说:“这才尽了本职一类的事。可以(凭借这个条件)打一仗。如果作战,请允许我跟随您一同去。”鲁庄公和曹刿同坐一辆战车,在长勺和齐军作战。鲁庄公将要下令击鼓进军。曹刿说:“还不行。”等到齐军三次击鼓之后。曹刿说:“可以追击了。”齐军大败。鲁庄公又要下令驾车马追逐齐军。曹刿说:“还不行。”说完就下了战车,察看齐军车轮碾出的痕迹,又登上战车,扶着车前横木远望齐军的队形,这才说:“可以追击了。”于是追击齐军。打了胜仗后,鲁庄公问他取胜的原因。曹刿回答说:“作战,靠的是士气。第一次击鼓能够振作士兵们的士气,第二次击鼓士兵们的士气就开始低落了,第三次击鼓士兵们的士气就耗尽了。他们的士气已经消失而我军的士气正旺盛,所以才战胜了他们。像齐国这样的大国,他们的情况是难以推测的,怕他们在那里设有伏兵。后来我看到他们的车轮的痕迹混乱了,望见他们的旗帜倒下了,所以下令追击他们。”【乙】楚庄王想要去讨伐陈国,派人到陈国侦察。使者(回来以后)说:“陈国不能够讨伐。”楚庄王说:“什么缘故呢?”(使者)回答说:“(陈国)城墙筑得高,护城河挖得深,积蓄的财粮很多呀。”宁国说:“陈国可以讨伐。陈国是个小国家,却财粮积蓄很多,(这)是(因为)赋税沉重,那么老百姓一定会怨恨君主!城墙筑得高,护城河挖得深,那么老百姓力气用到衰竭了。派军队去讨伐它,陈国是可以攻下的。”楚庄王采纳了宁国的建议,于是攻下了陈国。(2022年四川广安)【甲】虽有嘉肴,弗食,不知其旨也;虽有至道,弗学,不知其善也。是故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知困,然后能自强也。故曰:教学相长也。《兑命》曰“学学半”,其此之谓乎!(选自《虽有嘉肴》)【乙】古之学者为己,以补不足也;今之学者为人,但能说之也。古之学者为人,行道以利世也;今之学者为己,修身以求进也。夫学者犹种树也,春玩其华①,秋登②其实;讲论文章,春华也,修身利行,秋实也。(选自《颜氏家训》)【注】①华(huā):花。②登:进用,这里指摘取。23.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词。(4分)(1)虽有至道 (2)学学半 (3)以补不足也 (4)但能说之也 24.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语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2分)A.弗食 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B.故曰:教学相长也 故虽有名马,濡辱于奴隶人之手C.古之学者为己 何陋之有D.行道以利世也 不得志,独行其道25.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4分)(1)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知困,然后能自强也。(2)夫学者犹种树也,春玩其华,秋登其实。26.阅读选文,回答下列问题。(4分)(1)【甲】文开篇用类比手法论述了学习的 ,【乙】文开篇则用对比手法论述了学习的 。(2分)(2)请结合【乙】文用自己的话谈谈求学的真正意义。(2分)【参考答案】23.(1)最好的道理(2)同“敩”,教导(3)弥补(4)只(每小题1分,共4分)24.B(2分)25.(1)知道了自己的不足,然后就能自我反思;知道了自己因惑的地方,然后才能勉励自己。(2分)(2)学习就像种树一样,春天可以观赏它的花朵,秋天可以摘取它的果实。(2分)26.(1)重要性(重要)(1分) 目的(作用)(1分)(意思相近即可)(共2分)(2)充实自己,弥补自身不足;推行主张,造福社会;涵养德行,以利于事。(每写出一点1分,答出其中两点,意思相近即可)(共2分)【参考译文】【乙】古代求学的人的是了充实自己,以弥补自身的不足,现在求学的人是为了取悦他人,向他人炫耀;古代求学的人是为了他人,推行自己的主张以造福社会,现在求学的人是为了自身需要,涵养德性以求做官。学习就像种果树一样,春天可以赏玩它的花朵,秋天可以摘取它的果实。讲论文章,就好比赏玩春花;修身利行,就好比摘取秋果。(2021四川广安)【甲】晋太元中,武陵人捕鱼为业。缘溪行,忘路之远近。忽逢桃花林,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渔人甚异之,复前行,欲穷其林。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便舍船,从口入。初极狭,才通人。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具答之。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停数日,辞去。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既出,得其船,便扶向路,处处志之。及郡下,诣太守,说如此。太守即遣人随其往,寻向所志,遂迷,不复得路。南阳刘子骥,高尚士也,闻之,欣然规往。未果,寻病终。后遂无问津者。【乙】南阳刘子骥,好游山水。尝采药至衡山,深入忘反。见有一涧水,水南有二石囷①。一闭一开水深广不得渡。欲还失道,遇伐薪人问径,仅得还家。或说囷中皆仙方灵药及诸杂物。子骥欲更寻索,不复知处。长沙醴陵县有小水,有二人乘舟取樵,见岸下土穴中水逐流出,有新斫②木片逐流下。深山中有人迹,异之,乃相谓曰:可试入水中,看何由尔。”一人便以笠自障,入穴。穴才容人。行数十步,便开明朗然,不异世间。[注]①囷(qūn):这里指似四形谷仓的巨石。②斫:砍伐。24.用“/”为下面句子划分节奏。(标两处)(2分)一闭一开水深广不得渡。25.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词。(4分)(1)黄发垂髫 (2)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 (3)尝采药至衡山 (4)深入忘反 26.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语意义和用法相同的项是()(2分)A.乃不知有汉 乃相谓曰B.忘路之远近 水陆草木之花C.一人便以笠自障 先帝不以臣卑鄙D.其真无马邪 余人各复延至其家27.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4分)(1)阡陌交通,鸡犬相闻。 (2)深山中有人迹,异之。 28.【乙】文中的“开明朗然”与【甲】文中的 一词相仿。(1分)29.【甲】文写刘子骥“欣然规往”“未果”,【乙】文写刘子骥“欲更寻索,不复知处”。作者这样安排的目的是什么?(2分) 【参考答案】(1)本题考查学生划分文言句子节奏的能力。文言语句的节奏划分一般以句意和语法结构为划分依据,一般来说,主谓之间应该有停顿,句中领起全句的语气词后应该有停顿,几个连动的成分之间也应该有停顿。所以划分句子节奏时,除了要考虑句子的意思,还要考虑句子的结构。句意为:一扇关一扇开,水极深,水面相当宽广,他无法渡到对岸去。故停顿为:一闭一开/水深广/不得渡。(2)本题考查学生对文言实词的理解能力。解答此类题目,要在理解句意的基础上解释词语,尤其注意通假字、古今异义、词类活用等特殊情况。①句意:老人和小孩。垂髫:小孩。②句意:带领着自己的妻子儿女及乡邻们来到这与世隔绝的地方。妻子:妻子和儿女。③句意:曾经到衡山采药。尝:曾经。④句意:深入衡山忘了出来。反:同“返”,返回。(3)本题考查学生对一词多义现象的辨析能力。解答此类问题,首先要明确句意,然后要注意积累词语的不同用法,最后结合句意理解词语的不同用法。A.乃:竟然/乃:于是,就;B.之:的/之:的;C.以:用/以:因为;D.其:表反问语气,难道/其:他们(的)。故选:B。(4)本题考查学生对句子翻译能力。翻译的要求是做到“信、达、雅”,翻译的方法是“增、删、调、换、补、移”,我们在翻译句子时要注意通假字、词类活用、一词多义、特殊句式等情况,如遇倒装句就要按现代语序疏通,如遇省略句翻译时就要把省略的成分补充完整。①重点词:阡陌,田间小路。交通,交错相通。闻,听到。句意:田间小路交错相通,(村落间)能听见鸡鸣狗叫的声音。②重点词:迹,踪迹。异,感到惊异,以……为异。句意:深山中竟然有人活动的踪迹,(他们两个人)对此感到很奇怪。(5)本题考查学生对词语的理解能力。“开明朗然”的意思是:眼前就明亮起来。【甲】文中的“豁然开朗”的意思与之相近。(6)本题考查学生的比较阅读能力,解答此题需要先疏通文意,了解内容。根据具体内容分析。作者是有意这样安排的,这说明桃花源是不存在的,是作者虚构的。暗示这样神秘美好的境界是虚构的,表达了作者对理解境界的向往之情。在当时的现实生活中是不存在的,反映出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追求。答案:(1)一闭一开/水深广/不得渡。(2)①小孩;②妻子和儿女;③曾经;④同“返”,返回。(3)B(4)①田间小路交错相通,(村落间)能听见鸡鸣狗叫的声音。②深山中竟然有人活动的踪迹,(他们两个人)对此感到很奇怪。(5)豁然开朗。(6)暗示这样神秘美好的境界是虚构的,在当时的现实生活中是不存在的,反映出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追求。【点评】“之”的用法:①旁人皆为之感怆(之:代词)②吾欲之南海,何如?(之:往,到……去)③与民同游观之乐(之:的)④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之:用于主语和谓语之间,取消句子的独立性)⑤久之,目似瞑,意暇甚(之:补充音节)⑥何陋之有?(之:宾语前置的标志)⑦马之千里者(之:定语后置的标志)【参考译文】【甲】东晋太元年间武陵郡有个人,以打鱼为生。有一天,他沿着溪水划船,忘记了路的远近。忽然遇到一片桃花林,紧靠着两岸生长有几百步。其中没有其他树,花草鲜嫩美丽,落花纷纷。渔人感到很惊奇。继续往前走,想走到林子的尽头。林子的尽头是溪流的源头,于是出现了一座小山,山上有一个小洞口,隐隐约约好像有点亮。渔人于是离开船,从洞口进去。起初很狭窄,仅容一个人通过。又走了几十步,突然变得开阔明亮。这里土地平坦宽阔,房屋整整齐齐,有肥沃的田地,美丽的池塘和桑树竹子之类。田间小路交错相通,鸡鸣狗叫之声可以互相听到。在那里人们来来往往耕种劳作,男女的穿着打扮,完全都像桃花源外的世人,老人和小孩,都安闲快乐。桃花源里的人见到渔人,大吃一惊,问渔人从哪里来。渔人详细地回答了他的问题,有人便邀请渔人到自己家里去,摆酒杀鸡做饭来款待他。村中的人听说有这样一个人,都来打听消息。他们自己说他们的祖先为了躲避秦时的战乱,带领着自己的妻子儿女及乡邻们来到这与世隔绝的地方,不再出去了,于是就与外面的人断绝了来往。桃花源里的人问现在是什么朝代,竟然不知道有汉朝,更不必说魏朝和晋朝了。渔人把自己听到的事一一详细地告诉了他们,村中的人都感叹惋惜。其余的人又各自把渔人请到自己的家中,都拿出酒食来款待他。渔人逗留了几天以后,告辞离开了。这里的人对渔人说:“这里的情况不值得对外边的人说啊!”渔人离开桃花源以后,找到了他的船,顺着从前的路回去,处处都做了标记。到了郡城,拜见了太守,说了自己的这番经历。太守立即派人跟随他前往,寻找以前做的标记,竟然迷了路,再也找不到通往桃花源的路了。南阳人刘子骥,是志向高洁的隐士,听说了这件事,高兴地计划前往。没有实现,不久就病死了。此后就再也没有人访求桃花源了。【乙】南阳的刘子骥,喜欢游山玩水,曾经到衡山采药,深入衡山忘了出来。路上看到一道山涧,水的南面有两扇石门,一扇关一扇开,水极深,水面相当宽广,他无法渡到对岸去。想要返回却已经迷失了道路,遇到砍柴的人,刘子骥就向他问路,只能找到回去的路罢了。有的人说石门里都是仙家的药方和灵验的药以及各种奇妙的东西。刘子骥想要再次去寻找那个地方,不再能知道它在哪里。长沙的醴陵县有一条小河,有两个人乘船去砍柴,看到河岸下面的一个土洞当中有水顺着河流的方向流出,其中有新砍的木片随着水漂出来。深山中竟然有人活动的踪迹,这两人感到很奇怪,互相商量道:“可以试着到水里,看看是什么原因有这木片漂出来的。”其中一个砍柴人就用斗笠护着自己进入了河岸边的洞穴,洞穴仅能容一人通过,走了几十步,眼前就明亮起来,里面情景不同于人世间的景象。(2020四川广安)【甲】太行、王屋二山,方七百里,高万仞。本在冀州之南,河阳之北。北山愚公者,年且九十,面山而居。惩山北之塞,出入之迂也。聚室而谋曰:“吾与汝毕力平险,指通豫南,达于汉阴,可乎?”杂然相许。其妻献疑曰:“以君之力,曾不能损魁父之丘,如太行、王屋何?且焉置土石?”杂曰:“投诸渤海之尾,隐土之北。”遂率子孙荷担者三夫,叩石垦壤,箕畚运于渤海之尾。邻人京城氏之孀妻有遗男,始龀,跳往助之。寒暑易节,始一反焉。河曲智叟笑而止之曰:“甚矣,汝之不惠。以残年余力,曾不能毁山之一毛,其如土石何?”北山愚公长息曰:“汝心之固,固不可彻,曾不若孀妻弱子。虽我之死,有子存焉;子又生孙,孙又生子;子又有子,子又有孙;子子孙孙无穷匮也,而山不加增,何苦而不平?”河曲智叟亡以应。操蛇之神闻之,惧其不已也,告之于帝。帝感其诚,命夸娥氏二子负二山,一厝朔东,一厝雍南。自此,冀之南,汉之阴,无陇断焉。【乙】鲁公治国,欲凿池,父曰:“无地置土。”公遂止。或曰:“土可垒山。”公善之,欲行。妻曰:“不畏小儿女颠踬①耶?”公复止。或曰:“筑径通之设栏护之又何忧焉?”公从之,又欲行。家人有止之者曰:“园成必添仆妇,下房不足,甚可虑也。”公犹夷②不能决,事又寝③。【注】①颠踬:被东西绊倒。②犹夷:迟疑不决的样子。③寝:停止。24.请用“/”为下面句子断句。(标两处)。(2分)筑径通之设栏护之又何忧焉?25.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词。(4分)(1)固不可彻________(2)子子孙孙无穷匮也________(3)鲁公治国________(4)公犹夷不能决________26.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语用法和意义相同的一项是()(1分)A.惧其不已也其真无马邪B.汝心之固公善之C.以残年余力以君为长者D.而山不加增鸣之而不能通其意27.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4分)(1)叩石垦壤,箕畚运于渤海之尾。(2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园成必添仆妇,下房不足,甚可虑也。(2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8.【甲】文愚公移山的原因是“_______________”,移山的目的是“______________”。(用原文回答,2分)29.结合【甲】【乙】两文内容,谈谈你获得的启示。(2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参考答案】24.筑径通之/设栏护之/又何忧焉?(标正确一处得1分)25.(1)改变(2)穷尽(3)修建(4)决断或决定26.D27.(1)(他们)敲石头、挖泥土,用箕畚装土石运到渤海边上。(2)园子修好了,必定要添仆人(打理),(给仆人住的)下房没有了,很值得考虑。28.原因:惩山北之塞,出入之迂也。(1分)目的:指通豫南,达于汉阴。(1分)(回答完整给分)29.启示:愚公坚定信念,移山成功;鲁公畏手畏脚,修园失败。我从中获得的启示是:做任何事情都要有目标,有决心,有毅力,不怕困难,勇往直前,坚持到底就会成功,否则将一事无成。(围绕“目标”“毅力”“不怕困难”等关键词语回答)【参考译文】【乙】鲁公修建一个园子,想要凿出一个池子。他的父亲说:“没有地方放土。鲁公于是停下来了。有人说:“土可以堆成山。”鲁公认为(这个意见)不错,想按照他的方法去做。他的妻子说:“你就不怕小女儿跌倒吗?”鲁公又停下来了。(又)有人说:“如果你修条小路通到园子里,设个栅栏围着它,又有什么好担心的呢?”鲁公听从了他的话,又想按照这个人的办法做。家里又有人阻止他说:“园子修好了,必定要添仆人(打理),(给仆人住的下房)没有了,值得考虑啊。”鲁公犹豫不决,(修园这件)事情就停下来了。(2019四川广安)【甲】鱼,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鱼而取熊掌者也。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生亦我所欲,所欲有甚于生者,故不为苟得也;死亦我所悉,所恶有甚于死者,故患有所不辟也。如使人之所欲莫甚于生,则凡可以得生者何不用也?使人之所恶莫甚于死者,则凡可以辟惠者何不为也?由是则生而有不用也,由是则可以辟惠而有不为也。是故所欲有甚于生者,所恶有甚于死者。非独贤者有是心也,人皆有之,贤者能勿丧耳。(节选自《鱼我所欲也》)【乙】子墨子曰:“万事莫贵于义。今谓人曰:‘予子冠履,而断子之手足,子为之乎?’必不为。何故?则冠履不若手足之贵也。又曰:‘子子天下,而杀子之身,子为之乎?’必不为。何故?则天下不若身之贵也。争一言以相杀,是贵义于其身也。故曰:万事莫贵于义也。”(节选自《万事莫责于义》)25.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词。(4分)故患有所不辟也(

)如使人之所欲莫甚于生(

)不若手足之贵也(

)予子冠履

)26.下列各组句子加点词语意思或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2分)A.非独贤者有是心也是亦不可以已乎B.所欲有甚于生者

万事莫贵于义C.故不为苟得也

必不为。何故?D.所识穷乏者得我与呼尔而与之27.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4分)非独贤者有是心也,人皆有之,贤者能勿丧耳。

万事莫贵于义也。

28.两文都很推崇“义”,请选出下列最符合“义”的品质的一组(

)(3分)A、鸢飞戾天者,望峰息心;经纶事务者,窥谷忘反。B、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C、墙角的花,你孤芳自赏时,天地便小了。D、鲁提辖拳打镇关西,鲁智深大闹野猪林。29.甲文用“舍鱼而取熊掌”论证了

的观点,乙文用“冠履不若手足之贵”论证了

的观点。(2分【参考答案】25.(4分)“辟”同“避”,躲避。(1分)假如,假使(1分)不如,比不上(1分)给(1分)26.B(2分)27.(4分)不只是贤德的人有这种思想(本性),人人都有这种思想(本性),只不过贤德的人能够不丧失罢了。(2分)一切事物没有比正义更可贵的。(2分)28.B(3分)29.舍生取义(舍生而取义者也)(1分)万事莫贵于义(1分)(共2分)【参考译文】【乙】墨子说:“一切事物没有比正义更珍贵的了。(如果)现在对别人说:‘送给你帽子和鞋子,但要砍断你的手和脚,你愿愿意做(这件事)吗?这人肯定不愿意。为什么呢?就是因为帽子和鞋子比不上手足珍贵。又说:‘给你天下,然后把你杀死,你愿意做(这件事)吗?’肯定不愿意。为什么呢?就是因为天下比不上生命珍贵。(可是)为了争论一句话而互相残杀,这就是把正义看得比生命更为珍贵啊!所以说:一切事物没有比正义更珍贵的。”(2018四川广安)【甲】环滁皆山也。其西南诸峰,林壑尤美。望之蔚然而深秀者,琅琊也。山行六七里,渐闻水声潺潺,而泄出于两峰之间者,酿泉也。峰回路转,有亭翼然临于泉上者,醉翁亭也。作亭者谁?山之僧智仙也。名之者谁?太守自谓也。太守与客来饮于此,饮少辄醉,而年又最高,故自号曰“醉翁”也。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山水之乐,得之心而寓之酒也。(节选自欧阳修《醉翁亭记》)【乙】修之来此,乐其地僻而事简,又爱其俗之安闲。既得斯泉于山谷之间,乃日与滁人仰而望山,俯而听泉。掇幽芳而荫乔木,风霜冰雪,刻露清秀,四时之景,无不可爱。又幸其民乐其岁物之丰成,而喜与予游也。因为本其山川,道其风俗之美,使民知所以安此丰年之乐者,幸生无事之时也。夫宣上恩德以与民共乐刺史之事也。遂书以名其亭焉。(节选自欧阳修《丰乐亭记》)25.请用“/”为下面句子断句(标两处)(2分)夫宣上恩德以与民共乐刺史之事也。26.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含义(4分)①林壑尤美(

②有冀然临于泉者(

)③既得斯泉于山谷之间(

④掇幽芳而荫乔木(

)27.下列各组句子加点词语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A.山行六七里

山之僧智仙也B.望之蔚然而深秀者

修之来此C.名之者谁?

遂书以名其亭焉D.山水之乐

乐其地僻而事件28.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4分)(1)山水之乐,得之心而寓之酒也。译文:

(2)修之来此,乐其地僻而事简,又爱其俗之安闲。译文:

29.【乙】段中

(用原文语句回答)交代了作者为亭子取名“丰乐亭”的原因。甲段所在文章和乙段都表现出作者

(提取【乙】段中四字短语回答)的高尚情怀。(3分)答:

【参考答案】25.夫宣上恩德/以与民共乐/刺史之事也(每处1分,共2分)26.(4分)①格外(特别、尤其)(1分)②像鸟儿张开翅膀一样(1分)

③这(1分)

④遮阴纳凉(1分)27.C(2分)28.(4分)(1)欣赏山水美景的乐趣,领会在心里,寄托在酒上。(2分)②我来到这里,喜欢它地方僻静而公事清简,又爱它的风俗安恬闲适。(2分)29.乐其岁物之丰成(1分)

安此丰年之乐者(1分)与民同乐(1分)(共3分)【参考译文】【乙】我来到这里,喜欢这地方僻静而政事简单,又爱它的风俗安恬闲适。在山谷间找到这样的甘泉之后,于是每天同滁州人来游玩,抬头望山,俯身听泉。春天采摘幽昋的鲜花,夏天在茂密的树下乘凉,刮风落霜结冰飞雪之时,更鲜明地显露岀它的淸肃秀美四时的风光,无一不令人喜爱。那时又庆幸遇到百姓为那年谷物的丰收而高兴,乐意与我同游。于是为此根据这里的山脉河流,叙述这里风俗的美妤,让百姓知道能够安享这种丰收之年的快乐,是因为有幸生于这太平无事的年代。宣扬皇上的恩德,和百姓共享欢乐,这是刺史职责范围内的事。于是就写下这篇文章来为这座亭子命名。(2017四川广安)【甲】十年春,齐师伐我。公将战。曹刿请见。其乡人曰:“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刿曰:“肉食者鄙,未能远谋。”乃入见。问:“何以战?”公曰:“衣食所安,弗敢专也,必以分人。”对曰:“小惠未徧,民弗从也。”公曰:“牺牲玉帛,弗敢加也,必以信。”对曰:“小信未孚,神弗福也。”公曰:“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对曰:“忠之属也。可以一战。战则请从。”公与之乘。战于长勺。公将鼓之。刿曰:“未可。”齐人三鼓。刿曰:“可矣。”齐师败绩。公将驰之。刿曰:“未可。”下视其辙,登轼而望之,曰:“可矣。”遂逐齐师。既克,公问其故。对曰:“夫战,勇气也。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彼竭我盈,故克之,夫大国,难测也,惧有伏焉。吾视其辙乱,望其旗靡,故逐之。”(《曹刿论战》)【乙】夫战,勇气也,再而衰,三而竭。国藩于此数语,常常体念。大约用兵无他巧妙,常存有余不尽之气而已。孙仲谋之攻合肥,受创于张辽;诸葛武侯之攻陈仓,受创于郝昭皆初气过锐渐就衰竭之故。惟荀罃之拔逼阳,气已竭而复振;陆抗之拔西陵,预料城之不能遽下,而蓄养锐气,先备外援,以待内之自毙。此善于用气者也。(节选自曾国藩《挺经》)【注释】①荀罃(yīng):春秋时晋国大将。②逼阳:姓,古夷族一支。③遽:迅速。25.请用“/”为下面句子断句(标两处)。(2分)受创于郝昭皆初气过锐渐就衰竭之故。26.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含义。(4分)(1)又何间焉()(2)望其旗靡()(3)惟荀罃之拔逼阳()(4)先备外援()27.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意思相同的一项是(2分)A.孙仲谋之攻合肥故克之B.预料城之不能遽下此何遽不为福乎C.此善于用气者也京中有善口技者D.渐就衰竭之故故克之28.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4分)(1)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2)大约用兵无他巧妙,常存有余不尽之气而已。29.结合【甲】【乙】两文内容,用自己的话概括用兵者应该怎样利用士气取胜?(2分)【参考答案】25.受创于郝昭/皆初气过锐/渐就衰竭之故。(划正确一处得1分)(共2分)26.(1)参与(2)倒下(3)攻下(4)准备(每个1分,共4分)27.C(2分)28.(4分)(1)大大小小的案件,即使不能件件都了解得清楚,但一定要处理得合情合理。(2分)(2)大概用兵并无其他奥妙,经常保持锐气而不用尽罢了。(2分)29.参考示例:(1)当敌人士气衰竭,我方士气高涨时要及时进攻。(2)要善于保存士气,不要“初气过锐”。(3当士气衰竭时要设法振作士气。(4)当不能迅速取胜时,要善于蓄养锐气。(共2分,答对其中两点即可得满分)【参考译文】【乙】第一次击鼓能振作(士兵们的)勇气,第二次(击鼓士兵们的勇气)就减弱了,第三次(击鼓士兵们的勇气)就枯竭了。我对这几句话,经常思索玩味。大概用兵并无其它奥妙,经常保持锐气不可用尽就可以罢了。三国时,孙权攻打合肥,受挫于张辽;诸葛亮攻打陈仓,受挫于郝昭,两者失败都因起初气势太盛,过于锐不可当,渐渐就衰竭无力的缘故。只有荀罃攻克逼阳,士气衰竭而又重新振作;陆抗攻克西陵,事先预料难以迅速取胜,因而养精蓄锐,先安排好外援,等待城中敌人力尽自毙。这也是善于利用士气作战的人了。(2016四川广安)【甲】小石潭记从小丘西行百二十步,隔篁竹,闻水声,如鸣佩环,心乐之。伐竹取道,下见小潭,水尤清冽。全石以为底,近岸,卷石底以出,为坻,为屿,为嵁,为岩。青树翠蔓,蒙络摇缀,参差披拂。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日光下澈,影布石上。佁然不动,俶尔远逝,往来翕忽。似与游者相乐。潭西南而望,斗折蛇行,明灭可见。其岸势犬牙差互,不可知其源。坐潭上,四面竹树环合,寂寥无人,凄神寒骨,悄怆幽邃。以其境过清,不可久居,乃记之而去。【乙】游白水书付过绍圣元年十月十二日,与幼子过①游白水佛迹院,浴于汤池,热甚,其源殆②可熟物。循山而东,少北,有悬水百仞,山八九折,折处辄为潭,深者缒(zhuì)③石五丈,不得其所止;雪溅雷怒,可喜可畏。水际有巨人迹④数十,所谓佛迹也。暮归倒行,观山烧,火甚,俯仰度数谷。至江上月出,击汰中流,掬(jū)⑤弄珠璧。到家二鼓,复与过饮酒,食馀甘⑥煮菜,顾影颓然,不复甚寐,书以付过。东坡翁。(选自《东坡志林》)(注:①幼子过:苏轼的三儿子苏过。②殆:大概。③缒(zhuì):用绳子拴住人或物放下去。④巨人迹:巨大的脚印。⑤掬(jū):捧。⑥馀甘:即橄榄。)25.用“/”给下面的句子断句。(每句只划一处)(2分)(1)皆若空游无所依。(2)与幼子过游白水佛迹院。26.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含义。(4分)(1)全石以为底()(2)悄怆幽邃()(3)从小丘西行百二十步()(4)浴于汤池()27.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4分)(1)其岸势犬牙差互,不可知其源。(2)水际有巨人迹数十,所谓佛迹也。28.仁者乐山,智者乐水。两段选文中柳宗元与苏东坡对水的体验各不相同,下列说法错误的一项是(2分)()A.“闻水声,如鸣佩环,心乐之”写出了水声悦耳和诗人的愉悦心情。B.“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让柳宗元感受到了小石潭水清澈的特点。C.“深者缒石五丈,不得其所止”描绘出了潭水之深;“雪溅雷怒”写出了水急、声响如雷的特点。D.“水尤清冽”用潭水的清澈来表明柳宗元不与官场同流合污,清高自赏的思想感情。29.【甲】【乙】两文都作于作者被贬谪之后,分别表达了各自怎样的思想感情?(2分)【参考答案】25.(2分)(1)皆若空游/无所依。(2)与幼子过/游白水佛迹院。26.(4分)(1)把……当作(2)忧伤的样子(3)向西(4)热水27.(4分)(1)两岸的地势像狗的牙齿那样相互交错,不能知道溪水的源头。(2)水边有几十个巨大的脚印,大概就是所谓佛的痕迹吧。28.(2分)D29.(2分)《小石潭记》抒发了作者被贬的失意和孤凄之情;《游白水书付过》表达了作者对自然的亲近和热爱之情。【参考译文】【乙】绍圣元年十月十二日,我与小儿子苏过一起游览白水山佛迹院。在温泉中沐浴,水很热,它的源头大概能把东西煮熟。沿着山向东走,在稍微偏北的地方,有大约一百丈高的瀑布。山路曲折了八九处,每个曲折的地方就有潭水。潭水深的地方,用绳子拴住石头从上往下放下去五丈,还到不了底。潭水像雪花般飞溅,声音如雷鸣般轰响,令人既欢喜又畏惧。水边的悬崖上有几十处巨大的脚印,这就是人们所说的佛迹。傍晚时我们顺原路返回,看着山中燃烧的火一般的夕阳,上上下下地越过几个山谷。到了江边,此时月亮从山后面出来,我们用船桨击打起朵朵浪花,玉盘似的月影倒映着晶莹的浪珠,真可以捧起来玩赏了。回到家已是二更时分,我与苏过再次饮酒,吃着橄榄煮菜。回头看自己的影子,我精神振作不起来,再也睡不着觉。写下这些文字交给苏过。东坡老人。(2015四川广安)【甲】秦王谓唐雎曰:“寡人以五百里之地易安陵,安陵君不听寡人,何也?且秦灭韩亡魏,而君以五十里之地存者,以君为长者,故不错意也。今吾以十倍之地,请广于君,而君逆寡人者,轻寡人与?”唐雎对曰:“否,非若是也。安陵君受地于先王而守之,虽千里不敢易也,岂直五百里哉?”秦王佛然怒,谓唐雎曰:“公亦尝闻天子之怒乎?”唐雎对曰:“臣未尝闻也。”秦王曰:“天子之怒,伏尸百万,流血千里。”唐雎曰:“大王尝闻布衣之怒乎?”秦王曰:“布衣之怒,亦免冠徒跣,以头抢地尔。”唐雎曰:“此庸夫之怒也,非士之怒也。夫专诸之刺王僚也,彗星袭月;聂政之刺韩傀也,白虹贯日;要离之刺庆忌也,仓鹰击于殿上。此三子者,皆布衣之士也,怀怒未发,休祲降于天,与臣而将四矣。若士必怒,伏尸二人,流血五步,天下缟素,今日是也。”挺剑而起。(选自《唐雎不辱使命》)【乙】信陵君杀晋鄙,救邯郸,破秦人,存赵国。赵王自效迎。唐雎谓信陵君曰:“臣闻之曰,事有不可知者,有不可不知者雎;有不可忘者,有不可不忘者。”信陵君曰:“何谓也?”对曰:“人之憎我也,不可不知也;我憎人也,不可得而知也;人之有德于我也,不可忘也;吾有德于人也,不可不忘也。今君杀晋鄙,救邯郸,破秦人,存赵国,此大德也。今赵王自效迎,卒(cù)然①见赵王,愿君忘之也。”信陵君曰:“无忌②谨受教。”(选自《战国策》)【注释】①卒然:突然。“卒”,通“猝”。②无忌:信陵君的名。(四)文言文阅读(见阅读材料四,试卷第6页,完成25-29题。)(14分)用“∕”给下面的句子节奏。(只划一处)(1分)安陵君受地于先王而守之26.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4分)(1)岂直五百里哉(2)天下缟素(3)破秦人(4)吾有德于人也27.翻译下列句子。(4分)(1)以君为长者,故不错意也。译文:(2)无忌谨受教。译文:28.从古到今,像唐雎一样“不辱使命”的外交人才还有许多。试举一例并用一句话概括其主要事迹。(2分)答:29.【乙】文中唐雎劝说信陵君的方式与【甲】文中唐雎劝说秦王的方式有什么不同?(3分)答:【参考译文】【乙】信陵君杀了晋鄙,救下邯郸,打败了秦兵,使赵国得以幸存。赵孝成王亲自到郊外去迎接他。这时,唐雎对信陵君说:“我听说,事情有不可以知道的,有不可以不知道的;有不可以忘掉的,有不可以不忘掉的。”信陵君说:“这话怎样讲呢?”唐雎回答说:“别人憎恨我,不可以不知道;我憎恶别,是不可以让人知道的;别人有恩德于我,是不可以忘记的;我有恩德于别人,是不可以不忘记的。如今,你杀了晋鄙,救下邯郸,打败秦兵,保存了赵国,这对赵国是大恩德。现在,赵王亲自到郊外迎接你。你很快就会见到赵王了,希望你把救赵王的事忘掉吧!”信陵君说:“无忌我敬遵你的教诲。”

(2014四川广安)【甲】生与忧患.死于安乐舜发于畎亩之中,博说举于版筑之间,胶鬲举于鱼盐之中,管夷吾举于士,孙叔傲举于海,百里奚举于市,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人恒过然后能改,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乙】孟子论仁、礼、义孟子曰:“是焉得为大丈夫①乎!子未学礼乎?丈夫之冠②也,父命③之;女子之嫁也,母命之,往送之门,戒之:‘往之女家也,必敬必戒,无违夫子④!’以顺5为正者,妾妇6之遣也。居天下之广居7,立天下之正位8,行天下之大道9;得志,与民由10之:不得志,独行其道。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谓大丈夫。”(选自孟轲(孟子·滕文公下))【注释J①丈夫:成年男子。②冠:古时男子二十岁称作成年,要举行加冠礼。③命:教导。④夫子:丈夫。⑤顺:恭顺,孝道。⑥妾妇:妇女,这里“妾”“妇“连用。⑦广居:宽大的房子,孟子用来比喻“仁”。8勘正位:正确的位置,孟子用来比喻“礼”。9大道:大路,孟子用来比喻“义”。10由:遵循大道走。(2013四川广安)【甲】记承天寺夜游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念无与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乙】儋耳①夜书己卯上元,余在儋耳。有老书生数人来过,曰:“良月佳夜,先生能一出乎?”予欣然从之。步城西,入僧舍,历小巷,民夷②杂揉,屠酤③纷然,归舍已三鼓④矣。舍中掩关熟寝,已再鼾⑤矣。放杖而笑,孰为得失?问先生何笑,盖自笑也;然亦笑韩退之⑥,钓鱼无得,更欲远去,不知钓者未必得大鱼也。(选自《东坡志林·卷一·记游》)【注释】①儋耳:今海南省儋县,苏轼于1097年被贬至此。文章写于己卯(1099)年,是他谪居儋耳第三年。②民夷:民,汉族;夷,当地土著,少数民族。③屠酤:屠,屠户;酤,卖酒者;这里泛指各种店铺商贩。④三鼓:三更,即半夜,今23点至1点。⑤再鼾:一觉醒来又睡去,形容睡过一段时间。⑥韩退之:韩愈曾写诗述其钓鱼钓不着大鱼,埋怨水太浅,要另觅垂钓佳处,暗指自己境遇不好,不得志。26.给下面一句话划分朗读节奏。(2分)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27.解释下列加点字意思。(4分)念无与乐者()盖竹柏影也()予欣然从之()钓鱼无得,更欲远去()28.翻译下列语句。(4分)(1)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译文:(2)步城西,入僧舍,历小巷。译文:29.甲乙两文都是作者贬谪时夜游所作,请从表达的思想情感上比较其异同。(4分)答:【参考译文】【乙】己卯年元宵节,我当时在儋耳。有几个老书生来拜访我,说:“这么好的月夜,先生能一起出去吗?”我高兴地答应了。走到了城西,进入了和尚的住所,经过了小巷,只见汉人和少数民族住在一起,杀猪的,卖酒的,市井里人熙熙攘攘,回到家中已经三更了。家里的人闭门熟睡,鼾声响起,一觉醒来又睡去。(我)放下拐杖,不禁笑了笑,什么是得,什么是失呢?苏过问我为什么笑,大概是自己笑自己吧。然而也是笑韩愈钓鱼没有钓到,还想要到更远的地方钓鱼,却不知道在海边的人也未必能钓到大鱼。(2012四川广安)【甲】鱼,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鱼而取熊掌者也。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生亦我所欲,所欲有甚于生者,故不为苟得也;死亦我所恶,所恶有甚于死者,故患有所不辟也。如使人之所欲莫甚于生,则凡可以得生者何不用也?使人之所恶莫甚于死者,则凡可以辟患者何不为也?由是则生而有不用也,由是则可以辟患而有不为也。是故所欲有甚于生者,所恶有甚于死者。非独贤者有是心也,人皆有之,贤者能勿丧耳。(选自《孟子·告子上》)【乙】子墨子曰:“万事莫贵于义。今谓人曰:‘予①子②冠履③而断子之手足,子为之乎?’必不为。何故?则冠履不若手足之贵也。又曰:‘予子天下,而杀子之身,子为之乎?’必不为。何故?则天下不若身之贵也。争一言④以相杀,是贵义于其身也。故曰:万事莫贵于义也。”(选自《墨子》)【注释】①予:给,送。②子:你,代词。③履:鞋子。④一言:一句话,即关系到正义与非正义的一句话。29.解释下列加点的词。(4分)(1)故患有所不辟也()(2)非独贤者有是心也()(3)今谓人曰()(3)何故()30.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4分)(1)如使人之所欲莫甚于生,则凡可以得生者何不用也?(2)予子天下,而杀子之身,子为之乎?31.【甲】文运用比喻论证来阐明观点,具体来说是用这个比喻来阐述的观点;【乙】文论证层层深入,首先论证了帽子鞋子不如手脚珍贵,其次论证了,然后论证了生命不如义珍贵,最后强调了的中心论点。(4分)32.【甲】【乙】两文都阐明了“义”的重要性,您认为“义”的内涵是什么?今天还有坚持的必要吗?为什么?(3分)【参考答案】29.患:祸患,灾难是:这、这样谓:对……说故:缘故、原因评分说明:每空1分,共4分30.(1)如果人们想要的东西没有比生命更重要的,那么,凡是一切可以保住生命的手段哪有不采用的呢?(2)送给你天下,却要你的性命,你愿意这样做吗?评分说明:关键词翻译正确,语句通顺,意同即可。每小题2分,共4分31.舍鱼而取熊掌舍生取义天下不如生命珍贵万事莫贵于义(一切事物没有比正义更可贵)评分说明:每空1分32.“义”是正义,是有利于人民、民族、国家的大义。(1分,答到“正义、大义”均可得1分)任何时候,我们都应该坚持人民(国家)的利益高于一切的原则,所以我们应该坚持。(2分)【参考译文】【乙】墨子说:“一切事物没有比正义更珍贵的了。(如果)现在对别人说:‘送给你帽子和鞋子,但要砍断你的手和脚,你愿愿意做(这件事)吗?这人肯定不愿意。为什么呢?就是因为帽子和鞋子比不上手足珍贵。又说:‘给你天下,然后把你杀死,你愿意做(这件事)吗?’肯定不愿意。为什么呢?就是因为天下比不上生命珍贵。(可是)为了争论一句话而互相残杀,这就是把正义看得比生命更为珍贵啊!所以说:一切事物没有比正义更珍贵的。”(2011四川广安)【甲】自三峡七百里中,两岸连山,略无阙处;重岩叠嶂,隐天蔽日。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至于夏水襄陵,沿溯阻绝。或王命急宣,有时朝发白帝,暮到江陵,其间千二百里,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春冬之时,则素湍绿潭,回清倒影。绝多生怪柏,悬泉瀑布,飞漱其间,清荣峻茂,良多趣味。每至睛初霜旦,林寒涧肃,常有高猿长啸,属引凄异,空谷传响,哀转久绝。故渔者歌曰:“巴东三峡巫峡长,猿鸣三声泪沾裳!”(《三峡》)【乙】风烟俱净,天山共色。从流飘荡,任意东西。自富阳至桐庐一百许里,奇山异水,天下独绝。水皆缥碧,千丈见底。游鱼细石,直视无碍。急湍甚箭,猛浪若奔。夹岸高山,皆生寒树,负势竞上,互相轩邈,争高直指,千百成峰。泉水激石,泠泠作响;好鸟相鸣,嘤嘤成韵。蝉则千转不穷,猿则百叫无绝。鸢飞戾天者,望峰息心;经纶世务者,窥谷忘反。横柯上蔽,在昼犹昏;疏条交映,有时见日。(《与朱元思书》)28.解释下列加点的词。(4分)(1)沿溯阻绝()(2)猛浪若奔()(3)故渔者歌曰()(4)经纶世务者()29.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4分)(1)素湍绿潭,回清倒影。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