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师表》比较阅读108篇(历年中考语文文言文阅读试题汇编)(含答案与翻译)(截至2024年)_第1页
《出师表》比较阅读108篇(历年中考语文文言文阅读试题汇编)(含答案与翻译)(截至2024年)_第2页
《出师表》比较阅读108篇(历年中考语文文言文阅读试题汇编)(含答案与翻译)(截至2024年)_第3页
《出师表》比较阅读108篇(历年中考语文文言文阅读试题汇编)(含答案与翻译)(截至2024年)_第4页
《出师表》比较阅读108篇(历年中考语文文言文阅读试题汇编)(含答案与翻译)(截至2024年)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32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历年中考文言文阅读试题汇编《出师表》比较阅读(截至2024年)【甲】臣本布衣,躬耕于南阳,苟全性命于乱世,不求闻达于诸侯。先帝不以臣卑鄙,猥自枉屈,三顾臣于草庐之中,咨臣以当世之事,由是感激,遂许先帝以驱驰。后值倾覆,受任于败军之际,奉命于危难之间,尔来二十有一年矣。(节选自诸葛亮《出师表》)【乙】二十一年①春正月,夷进攻威远、靖远诸台。守者羸兵数百,公②遣将恸哭请师,无应者。初,公之以海运入都也,时从故人饮酒肆中……已而叹曰:“丈夫受国恩有急死耳!终不为妻子计。”公老母年八十余,长子奎龙,吴淞参将,前卒。幼子先遣归。及是,乃缄一匣寄家人,坚不可开。公死后启视,则堕齿数枚,旧衣数袭而已。公既自度众寡不敌而援绝,乃决自为计,住靖远台,昼夜督战。已而夷大䑸③奄至,公率游击麦廷章奋勇登台大呼,督厉士卒,士卒呼声撼山。海水沸扬,杳冥昼晦,自卯至未,所杀伤过当,而身亦受数十创,血淋漓,衣甲尽湿。(节选自鲁一同《关忠节公家传》)[注]①二十一年:清道光二十一年(1841年)。②公:关天培,清末将领。③䑸:舰队。13.解释下列加点词在文中的意思。(1)臣本布衣布衣:_________________(2)三顾臣于草庐之中顾:___________________(3)终不为妻子计计:___________________(4)公既自度众寡不敌而援绝度:___________________14.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两处需要断句,请在相应位置用“/”标出。丈夫受国恩有急死耳!15.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尔来二十有一年矣。(2)公遣将恸哭请师,无应者。16.诸葛亮和关天培有哪些共同的精神品质?请结合【甲】【乙】文段概括并简要分析。【参考答案】13.①.平民②.拜访③.考虑④.估计14.丈夫受国恩/有急/死耳!15.(1)自那时以来(已有)二十一年了。(2)关天培派遣将领痛哭着求救兵,没有人答应。16.勇于担当,忠诚报国。诸葛亮、关天培都在危难之际挺身而出,勇担重任。诸葛亮鞠躬尽瘁,兴复汉室;关天培舍生取义,保家卫国。【解析】【13题详解】本题考查文言词语。解答时要联系课内词语含义,根据语境做出判断。(1)臣本布衣:我本来是平民。布衣:平民。(2)三顾臣于草庐之中:三次去我的茅庐拜访我。顾:拜访。(3)终不为妻子计:终不应为妻子儿女考虑而贪生怕死。计:考虑。(4)公既自度众寡不敌而援绝:关天培已经自己估计敌众我寡,难以抵挡,并且又没有援军。度:估计。【14题详解】本题考查断句。这句话意思是:大丈夫蒙受国恩,国事有急,为国而死罢了。“丈夫受国恩”是完整的主谓宾语句,“有急”省略了主语“国事”,“死耳”表现关天培为国牺牲的精神。据此断句为:丈夫受国恩/有急/死耳!【15题详解】本题考查翻译语句。直译为主,意译为辅。重点字词:(1)二十有一年:从刘备访诸葛亮于隆中到此次出师北伐已经二十一年。有:通“又”,跟在数词后面表示约数。(2)遣:派遣。请师:求救兵。无应:没有人答应。【16题详解】本题考查分析人物。结合甲文“受任于败军之际,奉命于危难之间”和乙文“丈夫受国恩有急死耳!终不为妻子计”分析,诸葛亮在刘备遇到兵败的时候接受任务,形势危急之时奉命出使;关天培在国家危难之际视死如归,可见他们都在危难之际挺身而出,勇担重任。甲文“先帝不以臣卑鄙……由是感激,遂许先帝以驱驰。后值倾覆,受任于败军之际,奉命于危难之间,尔来二十有一年矣”因为刘备三顾茅庐的谦恭之举,使诸葛亮感奋激发,于是答应为刘备奔走效劳,“遂许先帝以驱驰”,诸葛亮穷尽一生为刘备奔走效劳,兴复汉室。乙文“自卯至未,所杀伤过当,而身亦受数十创,血淋漓,衣甲尽湿。”关天培在京城时就经常说国事有急,大丈夫蒙受国恩,应当为国而死绝不能贪生怕死。当英军进攻威远、靖远时,面临炮台守备力量薄弱、寡不敌众的危局,他亲临靖远炮台,昼夜督战、浴血杀敌,身体受数十处创伤最终壮烈殉国。他的言行一致展现了强烈的爱国精神和舍生取义的献身精神。由此可知,他们都勇于担当,忠诚报国。【参考译文】【甲】我本来是平民,在南阳亲自耕田,在乱世中苟且保全性命,不奢求在诸侯之中出名。先帝不因为我身份卑微,屈尊下驾来看我,三次去我的茅庐拜访我,征询我对时局大事的意见,我因此十分感动,就答应为先帝奔走效劳。后来遇到兵败,在兵败的时候接受任务,形势危急之时奉命出使,从这以来二十一年了。【乙】道光二十一年春正月,英军进攻威远、靖远等炮台,防守这里的只有几百个瘦弱的士兵,关天培派遣将领痛哭着请求援军,却没有得到答复。当初,关天培因为海运的事务到京城,有时和老友去酒店喝酒……不久感叹说:“大丈夫蒙受国恩,国事有急,为国而死罢了,终不应为妻子儿女考虑而贪生怕死。”关天培的母亲已经八十多了,长子奎龙是吴淞参将,战死。他幼小的孩子先被送回去,等到这时就封了一口木匣寄给家人,木匣非常的坚固不可打开,关天培死后家人打开看,里面仅有数枚掉落的牙齿,几身旧衣罢了。关天培已经自己估计敌众我寡,难以抵挡,并且又没有援军,于是决定自己定下计策,住在靖远炮台,日夜督战。不久,英军的大船突然到来,关天培率领游击麦廷章勇猛地登上炮台,大声呼喊,督促激励士兵,士兵们呼声震天,海水汹涌澎湃,白昼昏昏暗暗如同黑夜。从卯时一直到未时,被杀死击伤的敌人超过自己一方,关天培自己也身受数十处创伤,鲜血淋漓,染湿了全身的衣服和战盔、铠甲。(2024年安徽)【甲】①臣本布衣,躬耕于南阳,苟全性命于乱世,不求闻达于诸侯。先帝不以臣卑鄙,猥自枉屈,三顾臣于草庐之中,咨臣以当世之事,由是感激,遂许先帝以驱驰。后值倾覆,受任于败军之际,奉命于危难之间,尔来二十有一年矣。②先帝知臣谨慎,故临崩寄臣以大事也。受命以来,夙夜忧叹,恐托付不效,以伤先帝之明;故五月渡泸,深入不毛。今南方已定,兵甲已足,当奖率三军,北定中原,庶竭驽钝,攘除奸凶,兴复汉室,还于旧都。此臣所以报先帝而忠陛下之职分也。至于斟酌损益,进尽忠言,则攸之、祎、允之任也。(选自诸葛亮《出师表》)【乙】岳飞字鹏举,相州汤阴人。少负气节,沈①厚寡言,家贫力学,尤好《左氏春秋》、孙吴兵法。生有神力,未冠,挽弓三百斤,弩八石。学射于周同,尽其术,能左右射。同死,朔望②设祭于其冢。父义之,曰:“汝为时用,其徇③国死义乎!”(选自《宋史•岳飞传》)【注】①沈:同“沉”,深沉。②朔望:阴历每月的初一日和十五日。③徇:同“殉”,为某种目的而死。6.

解释加点词在文中的意思。(1)三顾臣于草庐之中_____

(2)未冠,挽弓三百斤_____7.

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句子。(1)此臣所以报先帝而忠陛下之职分也。(2)学射于周同,尽其术,能左右射。8.

【甲】文情辞恳切,感人肺腑。请从以下两句中任选一个加点词,联系全文,说说你对该词所蕴含情感的理解。(1)由是感激,遂许先帝以驱驰。(2)夙夜忧叹,恐托付不效。我选:_____(填词语),我的理解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9.

有评者说:“义”是诸葛亮和岳飞共同的人生准则。岳飞遵循的“义”是什么?在他身上是如何体现的?请结合【乙】文内容回答。【参考答案】6.①.拜访

②.

古代男子二十岁举行冠礼,表示已成年。

7.

(1)这就是我用来报答先帝,效忠于陛下的职责。(2)他向名师周同学习射箭,学到了周同的所有本领,可以左右开弓

8.①.

示例:(1)感激

②.

感动而奋发,表达了对刘备知遇之恩的感激之情。(2)担心。表达了忘身忧国的一腔忠贞。

9.

岳飞的“义”是情义(或重情重义)和正义(或家国情怀)。既有对师傅的“孝”,也有对国家的“忠”。师傅周同死后,岳飞每月初一、十五都到他坟前祭奠,赢得父亲赞誉,认为他能将来为国家、为正义而献身。【解析】【6题详解】本题考查重点文言词语在文中的含义。解释词语要注意理解文言词语在具体语言环境中的用法,如通假字、词性活用、古今异义等现象。(1)句意为:三次到茅庐之中拜访我。顾:拜访。(2)句意为:不到二十岁,岳飞就能拉开三百斤的大弓。冠:古代男子二十岁举行冠礼,表示已成年。【7题详解】本题考查文言翻译。解答时一定要先回到语境中,根据语境读懂句子的整体意思,然后找出关键实词、虚词,查看有无特殊句式,直译为主,意译为辅。(1)重点词语。此:这。臣:我。所以:用来。报:报答。职分:职责。(2)重点词语:学射:学习射箭。于:向,尽:完全。术:本领。【8题详解】本题考查内容理解。从(1)(2)两句中任选一个加点词,联系全文,说出自己对该词所蕴含情感的理解即可。(1)“由是感激,遂许先帝以驱驰”意思是:因此使我感动奋激,答应为先帝奔走效劳。加点词“感激”意思是感动而奋发,结合“臣本布衣,躬耕于南阳,苟全性命于乱世,不求闻达于诸侯。先帝不以臣卑鄙,猥自枉屈,三顾臣于草庐之中,咨臣以当世之事”可知,作者回顾三顾茅庐至临危受命以来与先帝共同创业的历程,表明自己淡泊的志趣,与对先帝的无限感激。(2)“夙夜忧叹,恐托付不效”意思是:我整天担忧叹息,唯恐先帝托付给我的事不能完成。加点词“恐”意思是担心,结合“故五月渡泸,深入不毛。今南方已定,兵甲已足,当奖率三军,北定中原,庶竭驽钝,攘除奸凶,兴复汉室,还于旧都”可知,继叙二十一年遭际之后,续述白帝托孤后的心情、工作,表达了忘身忧国的一腔忠贞。【9题详解】本题考查内容理解。根据乙文“同死,朔望设祭于其冢。父义之”(周同死后,岳飞每月初一和十五都到周同墓前摆上供品祭奠。他父亲认为儿子为人仁义)可知,师傅周同死后,岳飞每月初一、十五都到他坟前祭奠,父亲认为他仁义。古人认为师徒如父子,一日为师终身为父,可见岳飞对师傅如期祭奠,突显了他的“孝”,表现了他的重情重义。根据乙文“汝为时用,其徇国死义乎!”(如果你将来能够为国家效力,应该会为国家、为正义而献身吧!可知,岳飞具有为国家、为正义而献身的品质,结合岳飞岳母刺字“精忠报国”以及为收复失地,一生征战,为的是大宋江山可知,“义”中有对国家的“忠”,是正义。【参考译文】【甲】我本来是一介平民,在南阳务农亲耕,只想在乱世中苟且保全性命,不谋求在诸侯之中闻名显达。先帝不因为我身份低微、见识短浅,而委屈自己,三次去我的茅庐拜访我。征询我对时局大事的意见,因此使我感动奋激,答应为先帝奔走效劳。后来遇到兵败,在兵败的时候接受任务,在危机患难之间奉行使命,那时以来已经有二十一年了。先帝知道我做事小心谨慎,所以临终时把国家大事托付给我。接受遗命以来,我整天担忧叹息,唯恐先帝托付给我的事不能完成,以致损伤先帝的知人之明,所以我五月渡过泸水,深入到人烟稀少的地方。现在南方已经平定,武器装备已经充足,应当激励、率领全军将士向北方进军,平定中原,希望竭尽我平庸的才能,铲除奸邪凶恶的敌人,恢复汉朝的基业,回到旧日的国都。这是我用来报答先帝,效忠陛下的职责本分。至于处理事务,斟酌情理,有所兴革,毫无保留地进献忠诚的建议,那就是郭攸之、费祎、董允等人的责任了。【乙】岳飞,字鹏举,相州汤阴人。年少时的岳飞就有气节,沉默忠厚,很少言语,家里虽穷但他勤奋好学,特别喜欢读《左氏春秋》、孙膑吴起的兵法。天生有惊人的力量,不到二十岁,岳飞就能拉开三百斤的大弓和八石重的硬弩,他向名师周同学习射箭,学到了周同的所有本领,可以左右开弓。周同死后,岳飞每月初一和十五都到周同墓前摆上供品祭奠。他父亲认为儿子为人仁义,说:“如果你将来能够为国家效力,应该会为国家、为正义而献身吧!”(2024年甘肃兰州)【甲】先帝创业未半而中道崩殂,今天下三分,益州疲弊,此诚危急存亡之秋也。然侍卫之臣不懈于内,忠志之士忘身于外者,盖追先帝之殊遇,欲报之于陛下也。诚宜开张圣听,以光先帝遗德,恢弘志士之气,不宜妄自菲薄,引喻失义,以塞忠谏之路也。宫中府中,俱为一体,陟罚臧否,不宜异同。若有作奸犯科及为忠善者,宜付有司论其刑赏,以昭陛下平明之理,不宜偏私,使内外异法也。(《出师表》节选)【乙】二年春三月庚午,大司马大将军光①薨。上②始亲政事,又思报大将军功德,乃复使乐平侯山③领④尚书事,而令群臣得奏封事,以知下情。五日一听事,自丞相以下各奉职奏事,以傅奏⑤其言,考试功能。侍中尚书功劳当迁及有异善⑥,厚加赏赐,至于子孙,终不改易。枢机周密,品式备具,上下相安,莫有苟且⑦之意也。(《汉书》节选)[注]①光:大将军霍光。②上:汉宣帝。③山:霍山,霍光的兄孙。④领:兼任之意。⑤傅奏:陈奏,向君上报告。⑥异善:特殊贡献。⑦苟且:敷衍。11.解释下列句中加点词语。(1)以光先帝遗德______(2)以知下情______12.翻译下列句子。(1)盖追先帝之殊遇,欲报之于陛下也。(2)上下相安,莫有苟且之意也。13.甲文中诸葛亮给后主的建议与乙文中汉宣帝的治国举措有相通之处,请完成下表:诸葛亮的建议(简要概括)汉宣帝的治国举措(用原文回答)①令群臣得奏封事,以知下情。论功行赏②【参考答案】11.①发扬光大②知道,了解12.(1)大概是他们追念先帝对他们的特殊的礼遇,想要报答在陛下您身上。(2)朝廷上下和谐相处,同心同德,没有人抱着苟且敷衍的态度办事。13.①广开言路(意思相近即可)②侍中尚书功劳当迁及有异善,厚加赏赐,至于子孙,终不改易。【解析】【11题详解】本题考查文言实词。(1)句意:来发扬光大先帝遗留下来的美德。光:发扬光大。(2)句意:来了解地方百姓的情况。知:知道,了解。【12题详解】本题考查文言语句的翻译。答题时先要理解重点词语的意思,然后初步翻译,再根据现代汉语的习惯进行调整,做到文从字顺。直译为主,意译为辅。注意重点字词:(1)盖:大概是;追:追念;殊遇:特殊的礼遇;欲:想要;报:报答。(2)相安:和谐相处,没有矛盾;莫:没有;苟且:敷衍。【13题详解】本题考查文言文内容理解。根据甲文“诚宜开张圣听”可知,诸葛亮建议后主要广泛听取臣下的意见,与汉宣帝“令群臣得奏封事,以知下情”的治国举措相通,故①处答案可概括为:广开言路。根据乙文“侍中尚书功劳当迁及有异善,厚加赏赐,至于子孙,终不改易”可知,汉宣帝的治国举措为:凡任侍中、尚书的官员有功应当升迁,或有特殊成绩,就厚加赏赐,甚至及于他们的子孙,长久不改变。这与诸葛亮给后主的建议“论功行赏”相通,故②处答案为:侍中尚书功劳当迁及有异善,厚加赏赐,至于子孙,终不改易。【参考译文】【甲文】先帝开创的大业未完成一半却中途去世了。现在天下分为三国,蜀汉国力薄弱,处境艰难。这确实是国家危急存亡的时期啊。不过宫廷里侍从护卫的官员不懈怠,战场上忠诚有志的将士们奋不顾身,大概是他们追念先帝对他们的特殊的礼遇,想要报答在陛下您身上。(陛下)你实在应该扩大圣明的听闻,来发扬光大先帝遗留下来的美德,振奋有远大志向的人的志气,不应当随便看轻自己,说不恰当的话,以致于堵塞人们忠心地进行规劝的言路。皇宫中和朝廷里的大臣,本都是一个整体,奖惩功过,不应有所不同。如有作恶违法的人,或行为忠善的人,都应该交给主管官吏评定对他们的惩奖,以显示陛下处理国事的公正严明,而不应当有偏袒和私心,使宫内和朝廷奖罚方法不同。【乙文】后元二年三月庚午日,大司马大将军霍光去世。汉宣帝才开始亲自治理政事,又想报答大将军霍光的大德,便封霍光兄长霍去病的孙子霍山为乐平侯,命他以奉车都尉的身份主管尚书事务。并且召集群臣,来了解地方百姓的情况。每隔五天,自丞相以下,群臣各就自己负责的事务分别奏报,再将他们陈述的意见分别下达有关部门试行,考察、检验其功效。凡任侍中、尚书的官员有功应当升迁,或有特殊成绩,就厚加赏赐,甚至及于他们的子孙,长久不改变。中枢机构严密,法令、制度完备,朝廷上下和谐相处,同心同德,没有人抱着苟且敷衍的态度办事。(2024年黑龙江龙东)【材料一】先帝知臣谨慎,故临崩寄臣以大事也。受命以来,夙夜忧叹,恐托付不效,以伤先帝之明,故五月渡泸,深入不毛。今南方已定,兵甲已足,当奖率三军,北定中原,庶竭驽钝,攘除奸凶,兴复汉室,还于旧都。此臣所以报先帝而忠陛下之职分也。至于斟酌损益,进尽忠言,则攸之、祎、允之任也。(选自诸葛亮《出师表》)【材料二】备之既死,举国而属之孔明。孔明有立功之志,而无成功之量。乃以区区新造之蜀,日引而北,以求吞魏而复刘氏。故常千里负粮以邀一日之战,不以败还,即以饥退。其数动其众而亟于立功,功每不就而众已疲。此孔明用兵之失也。夫蜀之为国,岩僻而固,非图天下者之所必争。然亦未尝不忌其动,以其有窥天下之变,乘之而出也。虽然蜀之与魏其大小强弱之势盖可见也。曹公虽死,有司马仲达以制其兵,而魏未有变。孔明于此,宜因备之亡,深自示弱,以怠魏心,使其无意于我。励兵储粟,伺其一旦之变,因河、渭之上流,裹粮卷甲,起而乘之,则莫不得志。(选自何去非《蜀论》,有删改)8.下列对材料二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虽然/蜀之与魏/其大小强弱之势/盖可见也。B.虽然/蜀之与魏其大小/强弱之势/盖可见也。C.虽然/蜀之与魏/其大小强弱/之势盖可见也。D.虽然/蜀之与魏其大小/强弱/之势盖可见也。9.下列对材料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崩,古指帝王或王后之死,与《杞人忧天》“天地崩坠”中的“崩”意思不同。B.属,同“嘱”,委托,与《三峡》“属引凄异,空谷传响”中的“属”意思不同。C.怠,使……懈怠,与《送东阳马生序》“弗之怠”中的“怠”用法、意思相同。D.乘,趁,趁着,与《行香子》“偶然乘兴,步过东冈”中的“乘”意思相同。10.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刘备信任诸葛亮,临终把国家大事托付给他,诸葛亮牢记先帝遗愿,尽忠尽职。B.诸葛亮接受遗命后,就立下了建功立业的志向,却因治国无方导致了伐魏失败。C.作为一个国家,蜀汉不是图谋天下的人的必争之地,是因为这里偏僻,地形险固。D.曹操死后,司马仲达掌管着魏国的军队,魏国的形势没有发生变化,比较稳定。11.把材料中画横线的语句翻译成现代汉语。(1)受命以来,夙夜忧叹,恐托付不效,以伤先帝之明。(2)乃以区区新造之蜀,日引而北,以求吞魏而复刘氏。12.对于出兵伐魏,材料二作者何去非和诸葛亮观点不同,请简要分析原因。【参考答案】8、A

9、C

10、B

11、(1)接受遗命以来,日夜担忧兴叹,只恐怕托付给我的大任不能完成,从而损害先帝的英明.(2)他率领着新生的蜀汉,不断地向北进军,意图吞并魏国,恢复刘氏的汉朝统治。12、

诸葛亮认为出兵伐魏是对先帝托付的忠诚履行,同时也是为恢复汉室而努力。他积极采取进攻策略,目的明确且具有强烈的责任感。何去非则认为诸葛亮在实力对比不利的情况下冒然进攻,使得兵力未能有效利用,导致失败。他主张用“深自示弱”的策略来以逸待劳,储备实力以待时机。因此,两人观点的不同在于对形势的判断与对战术选择的不同,诸葛亮倾向于主动进攻,而何去非主张防守待机。【导语】这篇文言文阅读以诸葛亮与何去非的不同观点为中心,展现了对诸葛亮北伐策略的不同解读。材料一选自诸葛亮的《出师表》,表达了其对先帝遗志的忠诚及其北伐中原的决心,体现了忠心爱国的形象。材料二则采取何去非的观点,从地缘政治和战争策略分析,认为诸葛亮虽有功名志向,但未能充分估计敌我力量对比,导致用兵失策。整体传达了历史人物与事件的多角度思考。8题详解:本题考查文言文断句。根据文言文断句的方法,先梳理句子大意,结合语法,然后断句。一般来说,主谓之间,谓语和宾语、补语之间应该有停顿。句意:尽管如此,蜀与魏之间的大小强弱之势还是显而易见的。“虽然”表示转折语气,应停顿;“蜀之与魏”表示两国是并列关系,应停顿;“其大小强弱之势”来表示两国从大小、强弱两个方面进行比较,是一个完整的陈述句,应停顿;“盖可见也”表示对前句的总结;故断为:虽然/蜀之与魏/其大小强弱之势/盖可见也;故选A。9题详解:本题考查理解文言文实词。C.“弗之怠”的意思是“不敢有所怠慢”,其中的“怠”是“怠慢”的意思,是动词,两个“怠”字的意思和用法不一样;故选C。10题详解:本题考查理解文章内容。B.结合乙文“孔明有立功之志,而无成功之量”“其数动其众而亟于立功,功每不就而众已疲”,可知:诸葛亮虽然有着建立功业的志向,但却缺乏成就大业的度量,他北伐的行动过于冒进,他急切想建立功勋,北伐行动太频繁,导致军队疲惫,战斗力下降,才会导致了伐魏失败。文章没有提及“治国无方”的因素。故选B。11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对句子翻译能力。我们在翻译句子时要注意通假字、词类活用、一词多义、特殊句式等情况,如遇倒装句就要按现代语序疏通,如遇省略句翻译时就要把省略的成分补充完整。重点词有:(1)夙夜:日夜;不效:没有效果;伤:损害;(2)新造:新生;日:每日;北:向北进军;吞:吞并。12题详解:本题考查对比阅读。结合材料一“今南方已定,兵甲已足,当奖率三军,北定中原,庶竭驽钝,攘除奸凶,兴复汉室,还于旧都。此臣所以报先帝而忠陛下之职分也”可知:在诸葛亮认为,南方的局势已经稳定,应当要趁着军队士气正盛,一鼓作气,收复北方,兴复刘汉江山,报答陛下的知遇之恩。完成陛下的遗愿。结合材料二“乃以区区新造之蜀,日引而北,以求吞魏而复刘氏”“故常千里负粮以邀一日之战,不以败还,即以饥退。其数动其众而亟于立功,功每不就而众已疲”可知:在何去非看来,蜀国的国力还不雄厚,每次打仗希望速战速决,他不是因为失败而返回,就是因为饥饿而撤退。因为急功冒进导致北伐失利。结合材料二“夫蜀之为国,岩僻而固,非图天下者之所必争。然亦未尝不忌其动,以其有窥天下之变,乘之而出也”“孔明于此,宜因备之亡,深自示弱,以怠魏心,使其无意于我。励兵储粟,伺其一旦之变”,可知:在何去非看来,蜀国地理偏远,易守难攻,不必着急北伐,要懂得示弱,麻痹敌人,暗中练兵屯粮,等到合适时机在进行北伐,那就会实现愿望的。【参考译文】【材料一】先帝深知我做事谨慎,所以临去世时把国家大事嘱托给我了。接受遗命以来,日夜担忧兴叹,只恐怕托付给我的大任不能完成,从而损害先帝的英明,所以我五月率兵南渡泸水,深入荒芜之境。如今南方已经平定,武库兵器充足,应当鼓励和统率全军,北伐平定中原地区,我希望竭尽自己低下的才能,消灭奸邪势力,复兴汉朝王室,迁归旧日国都。这是我用来报答先帝,并尽忠心于隆下的职责本分。至于掂量利弊得失,毫无保留地进献忠言,那就是郭效之、费违、董允的责任了。【材料二】刘备去世之后,整个国家(指蜀汉)都托付给了诸葛亮。诸葛亮虽然有着建立功业的志向,但却缺乏成就大业的度量。他率领着新生的蜀汉,不断地向北进军,意图吞并魏国,恢复刘氏的汉朝统治。因此,诸葛亮经常长途跋涉携带粮食,期望在一天之内就能取得战斗的胜利。然而,他不是因为失败而返回,就是因为饥饿而撤退。他频繁地调动军队,急于建立功勋,但每次行动往往未能成功,结果军队已经疲惫不堪。这就是诸葛亮在用兵上的失误。蜀国作为一个国家,地势险峻偏僻而坚固,不是那些意图争夺天下的人所必须争夺的地方。然而,也不能不警惕它的举动,因为它有可能趁着天下形势的变化,乘机而出。尽管如此,蜀与魏之间的大小强弱之势还是显而易见的。曹操虽然去世了,但还有司马仲达来统制魏的军队,魏国内部并没有发生大的变化。在这种情况下,诸葛亮应该利用刘备去世的机会,尽量表现出自己的弱势,以放松魏国对蜀的警惕,让他们无意中忽视蜀的存在。同时,蜀应积极训练军队,储备粮食,等待魏国一旦出现变故,便可沿着黄河、渭水的上游,携带充足的粮食和装备,迅速行动,乘机而起,这样就能实现自己的战略目标。(2024年山东日照)【甲】先帝创业未半而中道崩俎,今天下三分,益州疲弊,此诚危急存亡之秋也。然侍卫之臣不懈于内,忠志之士忘身于外者,盖追先帝之殊遇,欲报之于陛下也。诚宜开张圣听,以光先帝遗德,恢弘志士之气,不宜妄自菲薄,引喻失义,以塞忠谏之路也。宫中府中,俱为一体,陟罚臧否,不宜异同。若有作奸犯科及为忠善者,宜付有司论其刑赏,以昭陛下平明之理,不宜偏私,使内外异法也。侍中、侍郎郭攸之、费祎、董允等,此皆良实,志虑忠纯,是以先帝简拔以遗陛下。愚以为宫中之事,事无大小,悉以咨之,然后施行,必能裨补阔漏,有所广益。将军向宠,性行淑均,晓畅军事,试用于昔日,先帝称之曰“能”,是以众议举宠为督:愚以为营中之事,悉以咨之,必能使行阵和睦,优劣得所。亲贤臣,远小人,此先汉所以兴隆也;亲小人,远贤臣,此后汉所以倾颓也。先帝在时,每与臣论此事,未尝不叹息痛恨于桓、灵也。侍中、尚书、长史、参军,此悉贞良死节之臣,愿陛下亲之、信之,则汉室之隆,可计日而待也。【乙】蒋琬,字公琰,零陵湘乡人也。亮卒,以琬为尚书令。东曹掾杨戏素性简略,琬与言论,时不应答。或欲构①戏于琬曰:“公与戏语而不见应,戏之慢上,不亦甚乎!”琬曰:“人心不同,各如其面;面从后言,古人之所诫也。戏欲赞吾是耶,则非其本心,欲反吾言,则显吾之非,是以默然,是戏之快也。”又督农杨敏曾毁婉曰:“作事愦愦②,诚非及前人。”或以白琬,主者请推③治④敏,琬曰:“吾实不如前人,无可推也。”主者重据听不推,则乞问其愦愦之状。琬曰:“苟其不如,则事不当理,事不当理,则愦愦矣。复何问邪?”后敏坐⑤事系狱,众人犹惧其必死,琬心无适莫⑥,得免重罪。其好恶存道,皆此类也。(节选自陈寿《三国志•蜀书•蒋琬费祎姜维传》)【注释】①构:陷害。②愦愦:糊涂。③推:推究。④治:惩处。⑤坐:因……获罪。⑥适莫:厚薄,即偏见。(1)解释下列加点词。①诚宜开张圣听②是以先帝简拔以遗陛下③或以白琬④苟其不如(2)翻译下列句子。①亲贤臣,远小人,此先汉所以兴隆也。②戏之慢上,不亦甚乎!(3)请回答问题。①【甲】文中诸葛亮为后主提出了哪三条建议?②从哪几件事可以看出蒋琬是一个“良实”之人?【答案】(1)①扩大;②给予,赠送;③有人(有的人);④如果。(2)①亲近贤臣,疏远小人,这是先汉能够兴盛的原因。②杨戏怠慢上级,不是太过分了吗!(3)①开张圣听(广开言路)、赏罚分明、亲贤远佞②有人构陷杨戏,然而蒋琬认为杨戏是一个诚实的人;杨敏曾经毁谤蒋琬,蒋琬不予追究;杨敏犯罪坐监,蒋琬不存成见,使杨敏得以免除重罪。【参考译文】【乙】蒋琬,字公琰,零陵郡湘乡县人。诸葛亮去世,朝廷任命蒋琬为尚书令。东曹掾杨戏性格素来简略,蒋琬同他谈话,他有时不应不答。有人想在蒋琬面前诬陷他,便对蒋琬说:“您与杨戏讲话而他不答理,其傲慢上级,不是太过分了吗!”蒋琬回答说:“各人心性不一样,就像人的容貌有差异,当面应承背后非议,这是古人告诫人们注意之事。杨戏想要赞成我,但不是他的本心,想要不赞成我,又怕暴露我的不是,所以默然不应,这正是他的诚实之处啊!”又督农杨敏曾经毁谤过蒋琬说:“做事昏昏然,确实不如前人。”有人以此话告诉蒋琬,主管官员请求让他们去推究其事治罪杨敏,蒋琬说:“我确实不如前人,有什么可推究杨敏的呢?”主管官员再次陈说而蒋琬不允推究。主管官员则请蒋琬去责问杨敏说他昏昏糊糊的情状。蒋琬说:“若不如前人,则处事不合理,处事不合理,则昏昏糊糊。还有什么好问的呢?”后来杨敏犯罪坐监,大家都担心他必死无疑,而蒋琬心中不存成见,故杨敏得以免除重罪。蒋琬的好恶爱憎合乎道义,都像这样。(2023年甘肃)【甲】先帝创业未半而中道崩殂,今天下三分,益州疲弊,此诚危急存亡之秋也。然侍卫之臣不懈于内,忠志之士忘身于外者,盖追先帝之殊遇,欲报之于陛下也。诚宜开张圣听,以光先帝遗德,恢弘志士之气,不宜妄自菲薄,引喻失义,以塞忠谏之路也。宫中府中,俱为一体,陟罚臧否,不宜异同。若有作奸犯科及为忠善者,宜付有司论其刑赏,以昭陛下平明之理,不宜偏私,使内外异法也。(节选自《出师表》)【乙】二年春三月庚午,大司马大将军光①薨。上②始亲政事,又思报大将军功德,乃复使乐平侯山③领④尚书事,而令群臣得奏封事,以知下情。五日一听事,自丞相以下各奉职奏事,以傅奏⑤其言,考试功能。侍中尚书功劳当迁及有异善⑥,厚加赏赐,至于子孙,终不改易。枢机周密,品式备具上下相安莫有苟且之意也。(节选自《汉书》)【注释】①光:大将军霍光。②上:汉宣帝。③山:霍山,霍光之兄孙。④领:兼任之意。⑤傅奏:陈奏,向君上报告。⑥异善:特殊贡献。9、选出下列句子中加点词意思或用法相同的一项(

)(2分)A.此诚危急存亡之秋也

臣诚知不如徐公美(《邹忌讽齐王纳谏》)B.然侍卫之臣不懈于内

欣然起行(《记承天寺夜游》)C.以知下情

策之不以其道(《马说》)D.自丞相以下各奉职奏事

自非亭午夜分(《三峡》)10、将甲乙两文中画线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4分)①盖追先帝之殊遇,欲报之于陛下也。②上始亲政事,又思报大将军功德。11、请用“/”给下面的句子断句,断两处。(2分)品式备具上下相安莫有苟且之意也12、甲文中的“先帝去世、天下三分、益州疲弊”是诸葛亮向后主刘禅分析蜀国当时面临的①

,而有“侍卫之臣不懈于内”和“忠志之士忘身于外”则阐述了②

,情辞恳切,言之有理。(2分)13、甲文中诸葛亮给后主的建议与乙文中汉宣帝的治国举措有相同之处,请概括出来。(2分)【参考答案】9、A10、(1)这是他们追念先帝对他们的特别的知遇之恩,想要报答陛下。(2)汉宣帝才开始亲自治理政事,又想报答大将军霍光的大德。11、品式备具/上下相安/莫有苟且之意也12、不利处境;有利条件。13、广开言路,论功行赏。【参考翻译】【乙】后元二年三月庚午日,大司马大将军霍光去世。汉宣帝才开始亲自治理政事,又想报答大将军霍光的大德,便封霍光兄长霍去病的孙子霍山为乐平侯,命他以奉车都尉的身份主管尚书事务。并且召集群臣,听取他们对朝政事务的意见。每隔五天,自丞相以下,群臣各就自己负责的事务分别奏报,再将他们陈述的意见分别下达有关部门试行,考察、检验其功效。凡任侍中、尚书的官员有功应当升迁,或有特殊成绩,就厚加赏赐,甚至及于他们的子孙,长久不改变。中枢机构严密,法令、制度完备,上下相安无事,没有人抱着苟且敷衍的态度办事。(2023年辽宁本溪)【甲】臣本布衣,躬耕于南阳,苟全性命于乱世,不求闻达于诸侯。先帝不以臣卑鄙,猥自枉屈,三顾臣于草庐之中,咨臣以当世之事,由是感激,遂许先帝以驱驰。后值倾覆,受任于败军之际,奉命于危难之间,尔来二十有一年矣。先帝知臣谨慎,故临崩寄臣以大事也。受命以来,夙夜忧叹,恐托付不效,以伤先帝之明,故五月渡泸,深入不毛。今南方已定,兵甲已足,当奖率三军,北定中原,庶竭驽钝,攘除奸凶,兴复汉室,还于旧都。此臣所以报先帝而忠陛下之职分也。(选自诸葛亮《出师表》)【乙】先帝虑汉、贼不两立,王业不偏安,故托臣以讨贼也。以先帝之明,量臣之才,固知臣伐贼,才弱敌强也。然不伐贼,王业亦亡,惟坐而待亡,孰与伐之?是故托臣而弗疑也。臣受命之日寝不安席食不甘味,思惟北征,宜先入南。故五月渡泸,深入不毛,并日而食。臣非不自惜也,顾①王业不可偏安于蜀都,故冒危难以奉先帝之遗意,而议者谓为非计。今贼适疲于西,又务②于东,兵法乘劳③,此进趋之时也。(选自诸葛亮《后出师表》)【注释】:①顾:考虑,顾虑。②务:致力。③乘劳:趁着疲劳。8、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意思相同的一项是()(2分)A.猥自枉屈

自三峡七百里中B.三顾臣于草庐之中

皆以美于徐公C.以先帝之明

无从致书以观D.此进趋之时也

山川之美9、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4分)(1)臣本布衣,躬耕于南阳。(2)是故托臣而弗疑也。10、用“/”为乙文画波浪线的句子断句。(断两处)(2分)臣受命之日寝不安席食不甘味11、请概括出甲文中对作者产生重大影响的事件。(至少两件)(2分)12、请分别找出甲乙两文中诸葛亮认为当前出师北伐条件已经具备的句子。(2分)甲:

乙:

【参考答案】8、D9、(1)我本是个平民,在南阳亲身耕种。(2)所以(把这事)托付给我而不再犹豫。10、臣受命之日/寝不安席/食不甘味11、先帝当初三顾茅庐,对作者有知遇之恩;作者临危受命,与先帝患难与共;先帝临终托孤,寄以兴复汉室的大业。(答“三顾茅庐”“临危受命”“白帝城托孤”等意近也可,任写两点即可)12、甲:今南方已定,兵甲已足。乙:今贼适疲于西,又务于东。【参考译文】【乙】先帝考虑到蜀汉和曹贼不能并存,贼不能并存,帝王之业不能苟且偷安于一地,所以委任臣下去讨伐曹魏。以先帝那样的明察,估量臣下的才能,本来就知道臣下要去征讨敌人,是能力微弱而敌人强大的。但是,不去讨伐敌人,王业也是要败亡的;是坐而待毙,还是主动去征伐敌人呢?因此委任臣下,一点也不犹疑。臣下接受任命的时候,睡不安稳,食无滋味。想到要去北伐,应该先南征。所以五月里渡过泸水,深入不毛之地,两天才能吃上一餐;臣下不是不爱惜自己呵,而是看到帝王之业不可能局处在蜀地而得以保全,所以冒着危险,来执行先帝的遗愿,可是争议者说这不是上策。而敌人恰好在西面疲于对付边县的叛乱,东面又要竭力去应付孙吴的进攻,兵法要求趁敌方劳困时发动进攻,当前正是赶快进军的时机呵!(2023年辽宁阜新)【甲】亲贤臣,远小人,此先汉所以兴隆也;亲小人,远贤臣,此后汉所以倾颓也。先帝在时,每与臣论此事,未尝不叹息痛恨于桓、灵也。侍中、尚书、长史、参军,此悉贞良死节之臣,愿陛下杂之信之,则汉室之隆,可计日而待也。(节选自《出师表》)【乙】楚庄王欲伐晋,使豚尹①观焉。反曰:“不可伐也。其忧在上,其乐在下。且贤臣在焉,曰沈驹。”明年,又使豚尹观,反曰:“可矣。初之贤人死矣,谄谀多在君之庐者。其君乐而无礼,其下危处以怨上,上下离心。兴师伐之,其民必反。”庄王从之,果如其言矣。(节选自《说苑·奉使》)【注】①豚尹:楚国大臣。10.解释加点词的意思。(1)此悉贞良死节之臣()(2)反曰()11.下列加点词意思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A.未尝不叹息痛恨于桓、灵也尝射于家圃B.可计日而待也杂然而前陈者C.谄谀多在君之庐者甚矣,汝之不惠D.果如其言矣其真无马邪12.翻译下面句子。兴师伐之,其民必反。13.阅读两个文段,用自己的话填空。【乙】文中豚尹起初认为楚不可伐晋的原因主要有两个,一是_____________________,二是_______________;之后又认为可伐晋的条件之一与【甲】文所阐述的________________道理相同。【答案】10.①.全,都②.同“返”,回来。11.B12.出兵讨伐他们,他们的民众一定会造反。13.①.国君忧患意识强;②.百姓安居乐业;③.亲近小人,疏远贤臣。【解析】【10题详解】本题考查重点文言词语在文中的含义。解释词语要注意理解文言词语在具体语言环境中的用法,如通假字、词性活用、古今异义等现象。(1)句意为:这些人都是忠贞诚实、能够以死报国的忠臣。悉:全,都;(2)句意为:豚尹回来说。反:同“返”,回来。【11题详解】本题考查文言虚词的意思和用法。解释词语要注意理解文言词语在具体语言环境中的用法。A.于:介词,对于/介词,在;B.而:都是连词,表修饰;C.之:助词,的/助词,用于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不译;D.其:代词,他的/副词,难道;故选B。【12题详解】本题考查文言翻译。解答时一定要先回到语境中,根据语境读懂句子的整体意思,然后找出关键实词、虚词,查看有无特殊句式,直译为主,意译为辅。重点词语:兴师:出兵。伐:讨伐,攻打。必:一定。反:造反,反叛。【13题详解】本题考查内容理解。(1)(2)根据【乙】文“不可伐也。其忧在上,其乐在下”(不可讨伐。他们的君主忧患意识很强,百姓安居乐业)可知,国君忧患意识强,百姓安居乐业;(3)根据【乙】文“初之贤人死矣,谄谀多在君之庐者”(当初贤臣死了,一些溜须拍马的人都围在晋君身边),找到【甲】文“亲小人,远贤臣,此后汉所以倾颓也”可知,亲近小人,疏远贤臣。【参考译文】【甲】亲近贤臣,疏远小人,这是西汉兴盛的原因;亲近小人,疏远贤臣,这是东汉衰败的原因。先帝在世的时候,每逢跟我谈论这些事情,对于桓帝、灵帝没有一次不(发出叹息)感到痛心遗憾的。侍中、尚书、长史、参军,这些人都是忠贞诚实、能够以死报国的忠臣,希望陛下亲近他们,信任他们,那么汉朝的复兴就指日可待了。【乙】楚庄王准备攻打晋国,派豚尹前往察探。豚尹回来说:“不可讨伐。他们的君主忧患意识很强,百姓安居乐业。并且有一位贤臣在朝,叫做沈驹。”第二年,再派豚尹去晋国探察,回来说:“现在可以了。当初的贤臣死了,一些溜须拍马的人都围在晋君身边,晋君追求安乐而失去礼节;下面的百姓心生怨恨。正逢他们上下离心离德之际,兴师讨伐,他们的民众一定会支持大王。”楚庄王采纳了这个建议,果然像他说的那样了。(2023年山东烟台)【甲】臣本布衣,躬耕于南阳,苟全性命于乱世,不求闻达于诸侯。先帝不以臣卑鄙,猥自枉屈,三顾臣于草庐之中,咨臣以当世之事,由是感激,遂许先帝以驱驰。后值倾覆,受任于败军之际,奉命于危难之间,尔来二十有一年矣。先帝知臣谨慎,故临崩寄臣以大事也。受命以来,夙夜忧叹,恐托付不效,以伤先帝之明,故五月渡泸,深入不毛。今南方已定,兵甲已足,当奖率三军,北定中原,庶竭驽钝,攘除奸凶,兴复汉室,还于旧都。此臣所以报先帝而忠陛下之职分也。至于斟酌损益,进尽忠言,则攸之、祎、允之任也。愿陛下托臣以讨贼兴复之效;不效,则治臣之罪,以告先帝之灵。若无兴德之言,则责攸之、祎、允等之慢,以彰其咎。陛下亦宜自谋,以咨诹善道,察纳雅言,深追先帝遗诏。臣不胜受恩感激。今当远离,临表涕零,不知所言。(节选自诸葛亮《出师表》)【乙】亮少有逸群之才,英霸之器,身长八尺,容貌甚伟,时人异焉。遭汉末扰乱,随叔父玄避难荆州,躬耕于野,不求闻达。时左将军刘备以亮有殊量,乃三顾亮于草庐之中;亮深谓备雄姿杰出,遂解带写诚,厚相结纳。及魏武帝南征荆州,刘琮举州委质,而备失势众寡,无立锥之地。亮时年二十七,乃建奇策,身使孙权,求援吴会。权既宿服仰备,又睹亮奇雅,甚敬重之,即遣兵三万人以助备。备得用与武帝交战,大破其军,乘胜克捷,江南悉平。后备又西取益州。益州既定,以亮为军师将军。备称尊号,拜亮为丞相,录尚书事。及备殂没,嗣子幼弱,事无巨细,亮皆专之。于是外连东吴,内平南越,立法施度,整理戎旅,工械技巧,物究其极,科教严明,赏罚必信,无恶不惩,无善不显,至于吏不容奸,人怀自厉,道不拾遗,强不侵弱,风化肃然也。当此之时,亮之素志,进欲龙骧①虎视,苞括四海,退欲跨陵边疆,震荡宇内。又自以为无身之日,则未有能蹈涉中原、抗衡上国者,是以用兵不戢②,屡耀其武。然亮才,于治戎为长,奇谋为短,理民之干,优于将略。而所与对敌或值人杰加众寡不侔③攻守异体故虽连年动众未能有克。(节选自陈寿《三国志·蜀书·诸葛亮传》)【注】①骧:xiāng,向上举。②戢:jí,收藏兵器。③侔:móu,相等,等同。8.下列对文中划波浪线部分的断句,完全正确的一项是()A.而所与对敌/或值人杰/加众寡不侔/攻守异体/故虽连年动众/未能有克B.而所与对敌/或值人杰加/众寡不侔/攻守异体/故虽连年动/众未能有克C.而所与对敌/或值人杰/加众寡不侔/攻守异体故/虽连年动/众未能有克D.而所与对敌/或值人杰加/众寡不侔/攻守异体故/虽连年动众/未能有克9.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A.庶竭驽钝庶:期望,希望B.以彰其咎彰:揭示C.时人异焉异:对……感到惊异D.身使孙权使:使者10.下列对两篇选文的理解和分析有误的一项是()A.甲、乙两篇文章都写到了诸葛亮躲避乱世,亲自耕种田地,不求做官出名,以及刘备多次到诸葛亮居住的草庐去拜访他的事情。B.甲文为“表”,作者追述了三顾茅庐、临危受命、临终托孤往事,抒发了对先帝的感激,对刘备父子的忠心,以及兴复汉室的决心。C.乙文为“传”,略写了诸葛亮的身世,详写了他出山后为刘备奔走效劳、功绩突出并官拜丞相的经历,作者还对其做出了评价。D.乙文中陈寿认为,诸葛亮不管是整治训练军队,还是运用奇谋都有突出的才能,而治理百姓的才干强于他作为将领的能力谋略。11.用现代汉语翻译文中划线句子。(1)陛下亦宜自谋,以咨诹善道,察纳雅言。(2)道不拾遗,强不侵弱,风化肃然也。【答案】8.A9.D10.D11.(1)陛下也应自行谋划,征求、询问治国的好方法,采纳正确的言论。(2)不会捡拾道路上遗落的东西,强大的不会欺负弱小,社会风气安定平静,秩序良好。【解析】【8题详解】本题考查文言文断句。根据文言文断句的方法,先梳理句子大意,结合语法,然后断句。句意:而且跟他敌对的,人家有的得到杰出的人才相助,再加上众寡悬殊,攻和守的局势也不是一成不变,所以虽然每年劳师动众,却不能成功。根据句意断为:而所与对敌/或值人杰/加众寡不侔/攻守异体/故虽连年动众/未能有克。故选A。【9题详解】本题考查文言实词。D.句意:亲自出使孙权。使:动词,出使;故选D。【10题详解】本题考查内容理解。D.乙文第二段“然亮才,于治戎为长,奇谋为短,理民之干,优于将略”意思是:然而诸葛亮的才干,在理兵方面比较擅长,出奇谋却是他的弱点,治理人民的器识又远胜于做为一名将军的谋略。据此可知出奇谋是诸葛亮的弱点,“运用奇谋都有突出的才能”有误;故选D。【11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对句子翻译能力。我们在翻译句子时要注意通假字、词类活用、一词多义、特殊句式等情况。重点词有:(1)宜自谋:应自行谋划;咨诹善道:询问(治国)好方法;雅言:指正确合理的言论;(2)拾遗:捡拾遗落的东西;侵:指欺负;肃然:安定平静,秩序良好。【参考译文】【甲】我本来是平民百姓,在南阳务农亲耕,只想在乱世中苟且保全性命,不奢求在诸侯之中扬名显身。先帝不因为我身份卑微、见识短浅,而委屈自己,三次去我的茅庐拜访我。征询我对时局大事的意见,由此使我感动奋发,答应为先帝奔走效劳。后来遇到兵败,在兵败的时候接受任务,在危机患难之间奉行使命,那时以来已经有二十一年了。先帝知道我做事小心谨慎,所以临终时把国家大事托付给我。接受遗命以来,我早晚忧愁叹息,唯恐先帝托付给我的事不能完成,以致损伤先帝的知人之明,所以我五月渡过泸水,深入到人烟稀少的地方。现在南方已经平定,兵员装备已经充足,应当激励、率领全军将士向北方进军,平定中原,希望用尽我平庸的才能,铲除奸邪凶恶的敌人,恢复汉朝的基业,回到旧日的国都。这就是我用来报答先帝,并且尽忠陛下的职责本分。至于处理事务,斟酌情理,有所兴革,毫无保留地进献忠诚的建议,那就是郭攸之、费祎、董允等人的责任了。希望陛下能够把讨伐曹魏,兴复汉室的任务托付给我,如果没有成功,就惩治我的罪过,从而用来告慰先帝的在天之灵。如果没有振兴圣德的建议,就责罚郭攸之、费祎、董允等人的怠慢,来揭示他们的过失;陛下也应自行谋划,征求、询问治国的好方法,采纳正确的言论,深切追念先帝临终留下的教诲。我感激不尽。今天我将要告别陛下远行了,面对这份奏表禁不住热泪纵横,不知道该说些什么话。【乙】诸葛亮年轻时有超群的才能,英雄霸王的气概。身长八尺,面容相貌十分伟岸,当时人认为他与众不同。遇到汉末的动乱,诸葛亮随叔父诸葛玄到荆州避难。亲自在田间耕种,不求声望显达。这时左将军刘备认为诸葛亮有特殊的才能,于是多次到草屋去拜访诸葛亮。诸葛亮十分称道刘备的杰出才能,于是结交了他,感情深厚。等到曹操南征,荆州刘琮把整个荆州当作礼物送给了曹操而自己投降曹操,但刘备失去了权势和地位,人数少而且没有立足之地。诸葛亮当年27岁,就进谏奇策,亲自出使孙权,向吴国求援。孙权早就敬佩刘备,又看到诸葛亮非常雅致,十分敬重他,立即派兵三万人来帮助刘备。刘备能够用兵于赤壁之战打败曹军,乘胜攻下曹军,江南都平定了,后来刘备又向西攻打益州。益州已经平定,任命诸葛亮为军师。将军刘备称帝,任命诸葛亮为丞相。兼任录尚书事。刘备去世后,继位的刘禅年幼愚弱,政事不分大小,全由诸葛亮专权处理。于是向外连结东吴,内部平定南越的叛乱,明订法律制度,整顿军备,又对于工器技巧,倾力研究改良,科刑和教化都很严明,奖惩必定遵守诚信的原则,没有做恶事不受惩戒的,更没有做好事而不受表扬的。终于能做到官吏中没有奸诈的,而且人人心存自励,不会捡拾道路上遗落的东西,强大的不会欺负弱小,社会风气安定平静,秩序良好。在这段期间内,诸葛亮充分表现出他的志向来,那就是激进的话想要囊括全天下,保守的话也想要跨越既有的疆界,震荡国内。又他自以为一旦他死了,那么就再也无人能涉足中原,与占尽优势的国家相抗衡了,所以他不停地用兵,一再地显耀他的武略。然而诸葛亮的才干,在理兵方面比较擅长,出奇谋却是他的弱点,治理人民的器识又远胜于做为一名将军的谋略。而且跟他敌对的,人家有的得到杰出的人才相助,再加上众寡悬殊,攻和守的局势也不是一成不变,所以虽然每年劳师动众,却不能成功。(2023年四川泸州)【甲】出师表(节选)诸葛亮臣本布衣,躬耕于南阳,苟全性命于乱世,不求闻达于诸侯。先帝不以臣卑鄙,猥自枉屈,三顾臣于草庐之中,咨臣以当世之事,由是感激,遂许先帝以驱驰。后值倾覆,受任于败军之际,奉命于危难之间,尔来二十有一年矣。先帝知臣谨慎,故临崩寄臣以大事也。受命以来,夙夜忧叹,恐托付不效,以伤先帝之明,故五月渡泸,深入不毛。今南方已定,兵甲已足,当奖率三军,北定中原,庶竭驽钝,攘除奸凶,兴复汉室,还于旧都。此臣所以报先帝而忠陛下之职分也。至于斟酌损益,进尽忠言,则攸之、祎、允之任也。【乙】诫子书诸葛亮夫君子之行,静以修身,俭以养德。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夫学须静也,才须学也,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淫慢则不能励精,险躁则不能治性。年与时驰,意与日去,遂成枯落,多不接世,悲守穷庐,将复何及!10.下列句中加点词的意思与现代汉语一致的一项是()A.先帝不以臣卑鄙 B.由感激,遂许先帝以驱驰C.非淡泊无以明志 D.险躁则不能治性11.下列句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A.受任于败军之际水陆草木之花(《爱莲说》)B.还于旧都皆以美于徐公(《邹忌讽齐王纳谏》)C.故临崩寄臣以大事也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岳阳楼记》)D.此臣所以报先帝而忠陛下之职分也而不知太守之乐其乐也(《醉翁亭记》)12.下列句子停顿有误的一项是()A.三顾臣/于草庐之中,咨臣/以当世之事。B.先帝/知臣谨慎,故/临崩/寄臣/以大事也。C.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D.淫慢则/不能/励精,险躁则/不能/治性。13.下列对选文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甲文是诸葛亮出师伐魏前呈给后主的表文,乙文是诸葛亮写给儿子的家书。B.甲文追述了三段往事:先帝三顾茅庐,自己临危受命,北上兴复汉室。C.乙文中诸葛亮告诫儿子,成才须谨记三个条件:立志、学习、惜时。D.甲文情辞恳切,感人肺腑;乙文在殷殷教诲中蕴含着深切的期望。14.翻译下列句子,臣本布衣,躬耕于南阳,苟全性命于乱世,不求闻达于诸侯。【参考答案】10.C11.A12.D13.B14.我本来是平民,在南阳亲自耕种,在乱世中苟且保全性命,不奢求在诸侯中出名。【10题点津】本题考查古今异义。A.句意:先帝不因为我身份卑微,见识短浅。卑鄙:身份卑微,见识短浅。“卑鄙”的今义:(语言、行为)恶劣;不道德。因此“卑鄙”的古义和今义不同;B.句意:我因此十分感动,就答应为先帝奔走效劳。感激:感动。“感激”的今义:深深的感谢,引申指激动。因此“感激”的古义和今义不同;C.句意:不恬静寡欲无法明确志向。淡泊:内心恬淡,不慕名利。“淡泊”的今义:内心恬淡,不追名逐利。因此“淡泊”的古义和今义一致;D.句意:放纵懈怠就无法振奋精神,轻薄浮躁就不能陶冶性情。险:轻薄。“险”的今义:险要;危险。因此“险”的古义和今义不同;故选C。【11题点津】本题考查一词多义。A.两个“之”都是助词,的;B.动词,到/介词,比;C.介词,把/连词,因此;D.连词,表并列,和/连词,表转折,却;故选A。【12题点津】本题考查文言文断句。作答时可结合语法结构来分析。D.“淫慢”和“险躁”是主语,其后应断开,“则”起到承接上文引出下文的作用,“不能励精”是充当谓语成分,不能断开,“不能治性”也是充当谓语成分,不能断开,正确的断句因是:淫慢/则/不能励精,险躁/则/不能治性;故选D。【13题点津】本题考查理解文章内容。B.“北上兴复汉室”不是追忆的往事,而是诸葛亮向刘禅表明的决心,即将北定中原,兴复汉室;故选B。【14题点津】本题考查翻译句子。翻译时应注意如下重点字词的意思:布衣:麻布衣服,借指平民百姓。躬耕:亲自耕种。于:在。苟:苟且。全:保全。闻达:显达,有名望。【参考译文】【甲】我本来是平民,在南阳务农亲耕,在乱世中茍且保全性命,不奢求在诸侯之中出名。先帝不因为我身份卑微,见识短浅,降低身份委屈自己,三次去我的茅庐拜访我,征询我对时局大事的意见,我因此十分感动,就答应为先帝奔走效劳。后来遇到兵败,在兵败的时候接受任务,在危机患难之间奉行使命,那时以来已经有二十一年了。先帝知道我做事小心谨慎,所以临终时把国家大事托付给我。接受遗命以来,我早晚忧愁叹息,只怕先帝托付给我的大任不能实现,以致损伤先帝的知人之明,所以我五月渡过泸水,深入到人烟稀少的地方。现在南方已经平定,兵员装备已经充足,应当激励、率领全军将士向北方进军,平定中原,希望用尽我平庸的才能,铲除奸邪凶恶的敌人,恢复汉朝的基业,回到旧日的国都。这就是我用来报答先帝,并且尽忠陛下的职责本分。至于处理事务,斟酌情理,有所兴革,毫无保留地进献忠诚的建议,那就是郭攸之、费祎、董允等人的责任了。【乙】君子的行为操守,从宁静来提高自身的修养,以节俭来培养自己的品德。不恬静寡欲无法明确志向,不排除外来干扰无法达到远大目标。学习必须静心专一,而才干来自学习。不学习就无法增长才干,没有志向就无法使学习有所成就。放纵懒散就无法振奋精神,急躁冒险就不能陶冶性情。年华随时光而飞驰,意志随岁月而流逝。最终枯败零落,大多不接触世事、不为社会所用,只能悲哀地坐守着那穷困的居舍,其时悔恨又怎么来得及?(2023年山东枣庄)【甲】十年春,齐师伐我。公将战,曹刿请见。其乡人曰:“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刿曰:“肉食者鄙,未能远谋。”乃入见。……公与之乘,战于长勺。公将鼓之。刿曰:“未可。”齐人三鼓。刿曰:“可矣。”齐师败绩。公将驰之。刿曰:“未可。”下视其辙,登轼而望之,曰:“可矣。”遂逐齐师。选自《曹刿论战》【乙】臣本布衣,躬耕于南阳,苟全性命于乱世,不求闻达于诸侯。先帝不以臣卑鄙,猥自枉屈,三顾臣于草庐之中,咨臣以当世之事,由是感激,遂许先帝以驱驰。后值倾覆,受任于败军之际,奉命于危难之间,尔来二十有一年矣。选自《出师表》【晓其意·体会先贤形象】8.两军阵前“公将鼓之”,鲁庄公①___的举止凸显曹刿的从容不迫;乱世之中“三顾草庐”,刘备三次到草庐②___的谦恭引发诸葛亮的耿耿忠心。(根据句中加点字的意思填空)9.从文中或铿锵有力,或感人肺腑的言语中,可以读出人物深沉的情感。“肉食者鄙”的意思是①____,体现了曹刿对国事的忧虑;“由是感激,遂许先帝以驱驰”的意思是②____,体现了诸葛亮对先帝的感念。11.善于继承才能善于创新,延续民族文化的血脉才能更好地实现人生价值。你从曹刿或诸葛亮身上学到了什么优秀品格?请结合选文作答。【参考答案】8.①击鼓进军②拜访9.①当权者目光短浅②因此我感奋激发,于是答应为先帝奔走效劳11.示例一:面对强敌压境,曹刿深知“肉食者鄙”的现状,战前主动进见,战中从容应敌,他身上这种勇于担当的优秀品格值得我学习。示例二:我从诸葛亮身上学到了知恩图报的优秀品格。诸葛亮被先帝三顾茅庐的诚意感动,于危难之间接受任命,一生对先帝忠心耿耿,这种知感恩、重情义的品格令我敬慕。(2023年山西)阅读《出师表》的节选文字,回答911题。①臣本布衣,躬耕于南阳,苟全性命于乱世,不求闻达于诸侯。先帝不以臣卑部,狼自枉屈,三顾臣于草庐之中,咨臣以当世之事,由是感激,遂许先帝以驱驰。后值倾霍,受任于败军之际,奉命于危难之间,尔来二十有一年矣。②先帝知臣谨慎,故临崩寄臣以大事也。受命以来,風夜忧叹,恐托付不效,以伤先帝之明,故五月渡泸,深入不毛。今南方已定,兵甲已足,当奖率三军,北定中原,庶竭帑钝,俵除奸凶,兴复汉室,还于旧都。此臣所以报先帝而忠階下之职分也。至于斯飘损益,进尽忠言,则作之、祎、充之任也。③愿等下托臣以讨贼兴复之效;不效,则治臣之罪,以告先帝之灵。若无兴德之言,则责作之、祎、充等之慢,以彰其各。階下亦宜自谋,以咨诉善道,察纳雅言,深追先帝遗诏。臣不胜受恩感激。今当远离,临表涕零,不知所言。9.下面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A.躬耕于南阳躬:亲自B.至于斯酎损益益:益处C.以告先帝之灵告:祭告D.则责作之、祎、允等之慢慢:缓慢10.下面句子中加点词古今意义不同的一项是A.先帝不以臣卑鄙B.奉命于危难之间C.先帝知臣谨慎D.恐托付不效11.下面对文章的理解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第①段作者从叙述自己身世入手,追述了先帝丰顾茅庐、自己临危受命这两件往事。B.第②段写作者已经完成“兴复汉室,还于旧都”的重任,以此回报了先帝的知遇之恩。C.第③段作者阐明了自己和其他朝臣的责任,并以“階下亦宜自谋,以咨诹善道,察纳雅言,深追先帝遗诏”来劝勉刘禅。D.选文句句发自肺腑,情辞恳切,体现了“表”这种文体“动之以情”的特征。【参考答案】9、D10、A11、B(2023年天津)【甲】侍中、侍郎郭攸之、费祎、董允等,此皆良实,志虑忠纯,是以先帝简拔以遗陛下。愚以为宫中之事,事无大小,悉以咨之,然后施行,必能裨补阙漏,有所广益。将军向宠,性行淑均,晓畅军事,试用于昔日,先帝称之曰能,是以众议举宠为督。愚以为营中之事,悉以咨之,必能使行阵和睦,优劣得所。亲贤臣,远小人,此先汉所以兴隆也;亲小人,远贤臣,此后汉所以倾颓也。先帝在时,每与臣论此事,未尝不叹息痛恨于桓、灵也。侍中、尚书、长史、参军,此悉贞良死节之臣,愿陛下亲之信之,则汉室之隆,可计日而待也。(选自《出师表》)【乙】郗超与谢玄①不善。苻坚将问晋鼎④,既已狼噬梁、岐,又虎视淮阴矣。于时朝议遣玄北讨,人间颇有异同之论。唯超曰:“是必济事”。吾昔尝与玄共事,见使才皆尽虽履屐之间亦得其任。以此推之,或必能立勋。”大功既举,时人咸叹超之先觉,又重其不以爱憎匿善。(选自《世说新语·识鉴》),有改动)【注释】①郗超、谢玄:均为东晋大臣。②善:关系友好。③苻坚:前秦君主。④问晋鼎:图谋夺取东晋政权。⑤梁、岐:指梁州、岐山一带地区。⑥济事:办成事情。⑦履展:鞋履和木展,形容不起眼的小事。20.解释下列句中加点字词的意思。(4分)(1)是以先帝简拔以遗陛下( ) (2)必能神补阙漏,有所广益( )(3)人间颇有异同之论 ( ) (4)大功既举 ( )21.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字词的意义和用法都相同的一项是( )(2分)A.未尝不叹息痛恨于桓、灵也 吾昔尝与玄共事B.愚以为营中之事 以此推之,或必能立勋C.未尝不叹息痛恨于桓、灵也 于时朝议遣玄北讨D.悉以咨之 人间颇有异同之论22.用“/”给文中划横线的句子断句(断两处)。(2分)见使才皆尽虽履屐之间亦得其任23.翻译下面的文言语句。(4分)(1)必能使行阵和睦,优劣得所。(2)既已狼噬梁、岐,又虎视淮阴矣。24.甲文中诸葛亮北上伐魏之前,向朝廷举荐了一批文臣武将,他们的共同特点是 ①乙文中郗超力排众议,坚定相信谢玄的能力,这表明他既有先知先觉的本领,同时也有 ② ”(用乙文原语句回答)的胸怀。(2分)【参考答案】20.(1)简拔(

选拔

)(2)阙漏(

缺失疏漏)(3)异同(不同)(4)举

(成功,建立

)21.(A)分析:A都是“曾经”B认为/按照C对/在D代词,他们/结构助词,的22.见使才皆尽/虽履屐之间/亦得其任分析:发现他用人都能各尽其才,即使是小事,也能得到妥善的处理。23.(1)译文:一定能够使部队团结和睦,德才高低的人各有合适的安排。(2)译文:(荷坚)已经像恶狼一样侵吞了梁州、岐州,又像猛虎一般盯住了淮河以南地区。或者(荷坚)已经贪婪地占据梁州、岐山一带,又对淮阴地区怀有野心。24.①品德忠诚善良②“不以爱憎匿善”【参考译文】东晋大臣郗超和谢玄不和。此时,前秦的苻坚准备发动进攻夺取东晋政权。已经像恶狼一样侵吞了梁州、岐州,又像猛虎一般盯住了淮河以南地区。当时朝廷商议对策,打算让谢玄北上讨伐苻坚,世人对此颇有争议。只有郗超说:“谢玄这个人率师北伐一定能成功。我过去曾经和他一起在桓宣武府中共事,发现他用人都能各尽其才,即使是小事,也能得到妥善的处理。由此推断,他一定能建立功勋。”谢玄立大功后,当时的人们都赞叹郗超有先见之明,又敬重他不因个人喜恶而漠视别人的长处。(2022年湖北黄冈)出师表诸葛亮先帝创业未半而中道崩殂,今天下三分,益州疲弊,此诚危急存亡之秋也。然侍卫之臣不懈于内,忠志之士忘身于外者,盖追先帝之殊遇,欲报之于陛下也。诚宜开张圣听,以光先帝遗德,恢弘志士之气,不宜妄自菲薄,引喻失义,以塞忠谏之路也。宫中府中,俱为一体,陟罚臧否,不宜异同。若有作奸犯科及为忠善者,宜付有司论其刑赏,以昭陛下平明之理,不宜偏私,使内外异法也。侍中、侍郎郭攸之、费祎、董允等,此皆良实,志虑忠纯,是以先帝简拔以遗陛下。愚以为宫中之事,事无大小,悉以咨之,然后施行,必能裨补阙漏,有所广益。将军向宠,性行淑均,晓畅军事,试用于昔日,先帝称之曰能,是以众议举宠为督。愚以为营中之事,悉以咨之,必能使行阵和睦,优劣得所。亲贤臣,远小人,此先汉所以兴隆也;亲小人,远贤臣,此后汉所以倾颓也。先帝在时,每与臣论此事,未尝不叹息痛恨于桓、灵也。侍中、尚书、长史、参军,此悉贞良死节之臣,愿陛下亲之信之,则汉室之隆,可计日而待也。19.下列选项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A.此皆良实 良实:忠良诚实的人B.陟罚臧否陟:赞扬C.以光先帝遗德 光:发扬光大D.危急存亡之秋 秋:时候20.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句子亲贤臣,远小人。此先汉所以兴隆也。21.下列选项中,对选文内容与写法的理解分析正确的一项是()A.诸葛亮先阐述蜀国当时的有利条件,接着陈述不利处境,最后提出三条建议。B.诸葛亮以先帝叹惜痛恨桓、灵二帝昏庸误国为告诫,意在劝谏刘禅赏罚分明。C.选段语言华丽,言辞间充满殷切期望,每句话既不失臣子身份,也切合长辈口吻。D.选段在谈论形势、提出建议中,表达作者对先帝的“感激”和“兴复汉室”的决心22.在不同的情况下,每个人都有自己的选择。阅读《出师表》选段与链接材料,分别说说诸葛亮、文天祥、欧阳修的选择。【阅读链接】辛苦遭逢起一经,干戈寥落四周星。山河破碎风飘絮,身世浮沉雨打萍。惶恐渝头说惶恐,零丁洋里叹零丁。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宋〕文天祥《过零丁洋》方仁宗皇帝临朝之末年,顾念后事①,谓如公者②,可寄以社稷之安危,及夫发谋决策,从容指顾③,立定大计,谓千载而一时④。功名成就,不居而去⑤,其出处进退⑥,又庶乎⑦英魄灵气,不随异物⑧腐散,而长在乎箕山⑨之侧与颍水⑩之湄。——〔宋〕王安石《祭欧阳文忠公文》【注释】①后事,身后之事。这里指老皇帝死后王位继承之事。②谓如公者,(宋仁宗)说像先生这样的人才。③指顾:手指目盼,比喻行动迅速。④千载而一时:千载难逢的大事,一下子就得以决断了。⑤不居而去:不以有功自居,而是请求退职而去。⑥山外进退:从出官职,到民家隐处。⑦庶乎:大概,几乎。⑧异物:肉体、尸体。⑨箕山:山名,在今河南登封县东南。⑩颍水:颍河,源头在登封县境内的颍谷。【解答】(1)本题考查文言词语的翻译。解答此类题目,一定要先翻译句子,知道句意然后再解释词语,并要注意通假字、古今异义、词类活用等特殊情况,平时要注意积累并识记一些常见的实词。ACD.正确。B.有误,句意:晋升、处罚、赞扬、批评。陟,晋升。故选:B。(2)本题考查句子翻译。翻译的要求是做到“信、达、雅”,翻译的方法是“增、删、调、换”,具体到某一句子时要注意通假字、词类活用、一词多义、特殊句式等情况,如遇倒装句就要按现代语序疏通,如遇省略句翻译时就要把省略的成分补充完整。重点词有:远,疏远。此,这。所以,……的原因。句意:亲近贤臣,疏远小人,这是先汉兴旺发达的原因。(3)本题考查对内容的理解。A.有误,诸葛亮先陈述不利处境,接着阐述蜀国当时的有利条件,最后提出三条建议。B.有误,诸葛亮以先帝叹惜痛恨桓、灵二帝昏庸误国为告诫,意在劝谏刘禅亲贤臣,远小人。C.有误,选段语言整齐,句式工整,言辞间充满殷切期望,每句话既不失臣子身份,也切合长辈口吻。D.正确。故选:D。(4)本题考查对内容的理解。《出师表》中诸葛亮先陈述不利处境,接着阐述蜀国当时的有利条件,最后提出三条建议,表达了对先帝的“感激”和“兴复汉室”的决心。《过零丁洋》中,“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直抒胸臆,表明了自己以死明志的决心,表达了文天祥舍生取义、视死如归的坚定信念,体现了他的民族气节。《祭欧阳文忠公文》中欧阳修“功名成就,不居而去”表现了他淡泊名利,功成身退的高洁志趣。答案:(1)B(2)亲近贤臣,疏远小人,这是先汉兴旺发达的原因。(3)D(4)诸葛亮选择的是“兴复汉室”,为国尽忠。文天祥选择的是视死如归、舍生取义。欧阳修选择的是功成身退、淡泊名利。【点评】文言文翻译“六字诀”:1.留。即保留原文中的专有名词、国号、年号、人名、地名、官名、职称、器具名称等,可照录不翻译;2.直。即将文言中的单音节词直接译成以该词为语素的现代汉语的双音节或多音节词;3.补。即将文言文中省略的词语、句子成分,在译文中适当地补充出来;4.删。即删去不译的词。凡是古汉语中的发语词、判断词、在句子结构上起标志作用的助词、凑足音节的助词等,在现代汉语中没有词能替代,便可删去;5.调。即对文言文中不同于现代汉语句式的特殊句式,翻译时要进行必要的调整,使译文完全符合现代汉语的表达习惯;6.换。即对古今意义相同,但说法不同的词语,翻译时都要换成现在通俗的词语,使译文通达明快。【参考译文】先帝开创的统一大业没有完成一半,就中途去世了。如今天下分裂成魏、蜀、吴、三个国家。蜀汉人力疲乏,民生凋敝,这实在是危急存亡的时候啊。然而朝中官员在首都毫不懈怠,忠诚有志的将士在外面舍生忘死,是因为追念先帝对他们的特殊厚待,想要报恩于陛下啊。实在应该广泛地听取别人的意见,发扬先帝遗留下来的美德,振奋有志向的人们的志气,不应该过分看轻自己,说出不恰当的话,以致堵塞人们忠言劝谏的道路。皇宫中,朝廷中,都是一个整体,奖惩功过好坏,不应该因在宫中或在府中而异。如果有做奸邪事情,犯科条法令和做了好事的人,都应该交给主管的官员判定他们受罚或者受赏,来显示陛下公正严明的治理,而不应该偏袒,有私心,使朝廷内外的刑赏法令不同。侍中郭攸之、费祎,侍郎董允等人,这些都是善良诚实的人,他们的志向和思虑都忠诚纯正,所以先帝把他们选拔来举荐给陛下。我认为宫廷中的事情,无论大小,都拿它们来和他们商量,然后实行,一定能够弥补缺点和疏漏之处,得到更多的好处。将军向宠,性格品德善良公正,通晓行军打仗,以前任用他的时候,先帝称他能干,所以大家商议推举向宠担任中部督。我认为军营中的事情,都拿来和他商量,一定能够使兵营行阵和睦,好的差的各得其所。亲近贤臣,疏远小人,这是先汉兴旺发达的原因;亲近小人,疏远贤臣,这是后汉倾覆衰败的原因。先帝在世时,每次和我谈论这些事情,没有不对桓、灵二帝的昏庸感到痛心遗憾的。侍中、尚书陈震、长史张裔、参军蒋琬,这些人都是忠贞优秀、以死报国的大臣,希望陛下亲近他们信任他们,那么蜀汉的兴隆就指日可待了。【链接译文】《过零丁洋》回想我早年由科举入仕历尽千辛万苦,如今战火消歇已经过四年的艰苦岁月。国家危在旦夕似那狂风中的柳絮,自己一生的坎坷如雨中浮萍,漂泊无根,时起时沉。惶恐滩的惨败让我至今依然惶恐,可叹我零丁洋里身陷元虏自此孤苦无依。自古以来,人终不免一死!倘若能为国尽忠,死后仍可光照千秋,青史留名。《祭欧阳文忠公文》当仁宗皇帝在朝的最后几年,考虑到他身后的事情,曾经说过,像先生这样的人才,可以把国家的前途委托。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