川崎病医学知识宣讲_第1页
川崎病医学知识宣讲_第2页
川崎病医学知识宣讲_第3页
川崎病医学知识宣讲_第4页
川崎病医学知识宣讲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35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是一种以全身血管炎为主要病理改变的急性发热性出疹性疾病,已取代风湿热成为我国儿童后天获得性心脏病的主要病因之一。心肌梗塞是主要的死因。1967年日本学者首先报道,现世界各地均有报告。

我国在1976年首次报告,近年病例数有增多。2/16/20251

流行病学发病率:约为49.4/10万(北京地区)我国尚未确切数据年龄:87.4%病例<5岁,年龄最小仅为20天发病高峰年龄:平均1.5岁性别:男女之比约1.83:1种族:亚裔尤其是日本裔多见,亚裔/美国混血儿是黑人的3倍,是白人的6倍.2/16/20252遗传:1.5~2%患者为双胞胎,其中50%

间隔7天之内发病。提示有遗传倾向或暴露于相同的致病因素。

季节:全年均可发病,冬春居多。

呈一定的区域暴发流行:日本1979,

1982,1986年先后有3次暴发流行,

韩国2次(1982,1983),由南向北

死亡率:已从0.4%降至0.1%2/16/20253感染:细菌、病毒、支原体、霉菌。2.化学因素:在急性期存在免疫失调,CD4,CD8,CD4/CD8目前推测是:在感染和自身遗传易患因素相互作用的结果,尤其是亚洲人群。病因(不清楚)2/16/20254免疫失调:Ts(CDs)B细胞活化、增殖、分化

IgG,A,M,E炎症反应白细胞介素(IL-1,4,5,6)细胞因子释放干扰素(INF-)

肿瘤坏死因子(TNF)

诱导正常人内皮细胞血清自身抗体

表达和产生新抗原吸引炎症细胞

内皮细胞溶细胞毒性

血管损害,动脉瘤、动脉狭窄不支持处:病变部位无免疫复合物沉积,血清C3不低

一般认为川崎病是一种免疫介导的全身性血管炎免疫失调:Ts(CDs)B细胞活化、增殖、分化

IgG,A,M,E炎症反应白细胞介素(IL-1,4,5,6)细胞因子释放干扰素(INF-)

肿瘤坏死因子(TNF)

诱导正常人内皮细胞血清自身抗体

表达和产生新抗原吸引炎症细胞

内皮细胞溶细胞毒性

血管损害,动脉瘤、动脉狭窄不支持处:病变部位无免疫复合物沉积,血清C3不低

一般认为川崎病是一种免疫介导的全身性血管炎2/16/20255病理改变病初以小血管炎为主,以后是中大动脉病变,好发于冠状动脉及其分支。Ⅰ期:1~9天,主要是小血管炎。微血管以及中大动脉周围炎。Ⅱ期:10~26天,冠状动脉主要分支及中动脉全层血管炎为突出。Ⅲ期:27~60天,中动脉发生肉芽肿及血栓,纤维组织增生,血管内膜增厚,冠状动脉分支可全部或部分阻塞。Ⅳ期:数月及更长的时间,急性血管炎基本消失,狭窄阻塞的血管可能修复,心肌可能遗留永久的疤痕。2/16/20256临床表现临床表现2/16/20257一、主要表现:A.发热持续5天或以上.临床表现2/16/20258B:1、皮肤改变:

多形性皮疹,以躯干为主,无疱疹及结痂.

2/16/202592/16/202510B:2.双侧结膜充血(无渗出物)

B:2.双侧结膜充血(无渗出物)

2/16/202511B:3.口腔粘膜改变:杨梅舌,口唇红、皲裂.2/16/2025122岁半女孩患川崎病:见显著红唇,结膜炎和面颊猩红热样红疹2/16/2025139岁男孩患川崎病:显著的舌炎;整个舌粘膜呈红色,舌乳头增大,该表现使人想到猩红热时的”草莓舌“2/16/2025149岁男孩患川崎病:注意典型的”红嘴唇“2/16/202515口唇皲裂、杨梅舌2/16/202516B:3、肢体末端:掌、足底潮红,指、趾硬肿,

2~3周后脱皮,以指、趾与甲床交界处明显.2/16/2025172/16/2025182岁半男孩患川崎病:显著的红掌2/16/2025192岁半男孩患川崎病:起始不太引入注意的足底红疹2/16/2025202/16/2025212/16/2025222/16/2025232/16/2025242/16/202525B:5.颈部:常为单侧淋巴结肿大

(非化脓性)直径0.5~1.5cm

2/16/202526临床表现二.其他表现:1.心血管:50%心肌炎,25%心包炎+少量心包积液,心衰,心肌损害、心律失常。

2.呼吸:咳嗽,偶有肺梗塞3.消化:腹痛,腹泻,肝功能损害,黄疸,胆囊积液

4.泌尿:蛋白尿,尿沉渣清,白细胞计数

5.神经:面神经瘫痪,肢体瘫痪(脑动脉闭塞),无菌性脑膜炎,癫痫等。

6.关节:肿痛2/16/202527川崎病病程中症状出现的时间2/16/202528实验室检查(无特异诊断手段)血液:WBC,中性粒细胞比例,BPC,尤其病程2~3周,ESR,CRP,血液粘滞度,2球蛋白,SGPT,SGOT,TNF。

尿液及脑脊液:WBC,但细菌培养(-)

2/16/202529EKG:ST段及T波改变,Q-T间期延长,

R波和T波下降是预测冠状动脉病变的线索

彩超心脏:冠状血管病变,RCA病变多见,近端多见

特殊检查

特殊检查2/16/202530超声心动图检查冠状动脉瘤扩大2/16/2025312/16/202532

特殊检查所见2/16/2025339岁男孩患川崎病:心导管检查(冠状动脉造影):见右冠状动脉一长条形动脉瘤(黑色箭头)注意:管径突然改变(红色箭头)2/16/2025342/16/2025352/16/202536

临床表现

主要表现

A.发热持续5天或以上

B.1.皮肤改变:多形性皮疹,以躯干为主,

无疱疹及结痂.

2.双侧结膜充血(无渗出物)

3.口腔粘膜改变:杨梅舌,口唇红、皲裂.

4.肢体末端:掌、足底潮红,指、趾硬肿,

2~3周后脱皮,以指、趾

与甲床交界处明显.

5.颈部:常为单侧淋巴结肿大(非化脓性)直径0.5~1.5cm

诊断:A+B中四项

或A+B中三项+超声发现有冠状动脉瘤

2/16/202537诊断标准1.不明原因发热5天以上2.双侧球结膜弥漫性充血3.口唇潮红,皲裂,口咽粘膜充血,杨梅舌4.病初手足趾肿胀,掌跖潮红。恢复期出现指趾端膜状脱屑或肛周脱屑5.躯干,四肢多形充血性红斑6.颈淋巴结非化脓性肿大,直径达1.5cm或更大国际会议标准中还附加一条即应除外其他疾病2/16/202538鉴别诊断主要:猩红热,

小儿类风湿病,

渗出性红斑,系统性红斑狼疮,其他:金葡菌烫伤样综合征,败血症。2/16/202539治疗1、静脉用丙种球蛋白(IVIG)

a.2g/kg,10~12h连续输入

b.每天400mg/kg5天

缩短病程,改善心肌功能,降低冠状

动脉损害(从20%~25%2%~4%)

2.口服阿斯匹林

美国:每天80~100mg/kg,热退后2~3天减为每天3~5mg/kg

日本:每天30~50mg/kg,每天5mg/kg

一般服6~8周后停药,有冠状瘤者长期服用。

3.其他:潘生丁,华法令,溶栓2/16/2025401.病程10天出现开始检测到2.未经有效治疗,15~25%病例经造影证实有冠状动脉瘤.3.随访2年.

约1~2%川崎病患者做搭桥手术死亡:心肌梗塞,动脉瘤破裂预后(与冠状动脉病变有关)2/16/2025418岁川崎病患儿动脉瘤,扩张的冠状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