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2025学年广东省深圳市盐田外国语学校七年级(上)期末历史试卷_第1页
2024-2025学年广东省深圳市盐田外国语学校七年级(上)期末历史试卷_第2页
2024-2025学年广东省深圳市盐田外国语学校七年级(上)期末历史试卷_第3页
2024-2025学年广东省深圳市盐田外国语学校七年级(上)期末历史试卷_第4页
2024-2025学年广东省深圳市盐田外国语学校七年级(上)期末历史试卷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1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第1页(共1页)2024-2025学年广东省深圳市盐田外国语学校七年级(上)期末历史试卷一、选择题(17小题,每小题2分,共34分)下列各题的四个选项,只有一项符合题意。1.(2分)通过考古学家的努力,在我国境内发现了距今约170万年﹣100万年元谋人、蓝田人、郧县人,这些考古发现,最能说明我国()A.有百万年的人类史 B.打制石器开始使用 C.考古工作领先世界 D.原始农业已经开端2.(2分)在距今5300﹣4000年的良渚、陶寺古城遗址中,发现有相当规模的城市,有随葬品丰厚或极少的墓地,有精美的玉器,特别是良渚古城遗址中还发现有玉琮、玉壁和象征军事指挥权的玉钺,陶寺古城发现有观象台。由此可以推断,古代中国()A.开始进入农耕时代 B.已经出现国家雏形 C.部落征战连绵不断 D.统治阶级生活腐化3.(2分)相传远古时期炎帝、黄帝和他所带领的先民们,在长期的生产和实践中,创造了丰硕的物质财富,还给我们留下了深刻的教诲和智慧,为中华文明的发轫和中华民族的形成准备了最初基础。这折射出()A.农耕文明高度发达 B.早期文明国家形成 C.部落联盟格局打破 D.华夏文明源远流长4.(2分)根据传说,商人始祖名叫契,有关他的出生,《诗经•商颂•长发》记载为“天命玄鸟,降而生商”。有关汤灭夏的战争,汤在战前发布誓词称“有夏多罪,天命殛(jí,诛的意思)之”,“余畏上帝,不敢不正”,由此看出,商人的社会活动()A.带有浓厚的迷信色彩 B.严格按照天命来行事 C.寻找灭亡夏朝的借口 D.寻找借口以灭亡夏朝5.(2分)读图《何尊》,中国首批禁止出国(境)展览文物、国家一级文物,是西周早期一个名叫何的西周宗室贵族所作的祭器。1963年出土于陕西省宝鸡市宝鸡县(今陈仓区)贾村镇。义务教育教科书《中国历史》七年级上册选用这一历史文物图片作为教材封面,主要是因为()A.制造工艺领先世界 B.青铜提炼技术高超 C.何尊表面精美绝伦 D.首次出现“中国”二字6.(2分)《史记》记载“平王立,东迁于洛邑,辟戎寇。平王之时,周室衰微,诸侯强并弱,齐、楚、秦、晋始大,政由方伯。”材料反映了()A.东周王朝统治被推翻 B.国家出现战乱的局面 C.王室衰微诸侯国崛起 D.民族交融进一步加强7.(2分)春秋时期,社会经济有很大发展,尤其是春秋后期,铁制农具和牛耕的出现和逐步推广,推动了社会进步。铁器和牛耕的使用()A.推动国家由分裂走向统一 B.有利于农业生产精耕细作 C.促使分封制度进一步瓦解 D.为争霸战争提供物质基础8.(2分)七(3)班同学在学习第6课《战国时期的社会变革》时,发现教材有“战国时期,中国开始进入封建社会”的论断。当时老师没有讲清,下课后同学们经过讨论后,得出的正确结论是()A.兼并战争连绵不断 B.变法运动波及多国 C.土地私有日益蔓延 D.诸子百家相互论战9.(2分)战国时期的墨子曾说“古者圣王之为政,列德而尚贤,虽在农与工肆之人,有能则举之,高予之爵,重予之禄,任之以事……”,材料体现墨子的思想是()A.重赏有贤德的官员 B.选拔贤能之人治国 C.实行重农抑商政策 D.国王要爱惜老百姓10.(2分)小明同学在学习秦朝历史中发现有这样的说法,即“百代皆行秦政法”,通过自学和查阅资料,他找到许多论据,能够佐证这一说法的是,秦朝()A.开创的政治制度影响深远 B.残酷的法律受到后世批评 C.政策法律尘封不变被沿用 D.灭亡的教训为后人所借鉴11.(2分)《汉书•景帝纪》记载:“至于孝文,加之以恭俭,孝景遵业,五六十载之间,至于移风易俗,黎民醇厚”。与材料描述相关的是()A.焚书坑儒 B.文景之治 C.光武中兴 D.宦官专政12.(2分)当代史学家翦伯赞有诗云:“汉武雄图载史篇,长城万里遍烽烟。何如一曲琵琶好,鸣镝无声五十年。”作者盛赞()A.汉武大帝的盖世功勋 B.万里长城的壮丽风景 C.匈奴民族的能歌善舞 D.和谐交融的民族关系13.(2分)《史记》的作者司马迁是我国古代伟大的史学家,他从小勤奋好学,饱读书籍,他继任太史令后,用10多年时间写出了不朽的历史巨著《史记》。以上材料说明了司马迁()A.勤奋学习的精神和持之以恒的毅力 B.爱憎分明的立场和秉笔直书的文风 C.不畏权威的意志和为国写史的努力 D.身残志坚的坚持和敢于创新的胆识14.(2分)读《三国方位图》(如图),符合三国鼎立时期魏、蜀、吴地理方位的是()A. B. C. D.15.(2分)《宋书》记载:“江南之为国盛矣……地广野丰,民勤本业,一岁或稔,则数郡忘饥……丝绵布帛之饶,覆衣天下。”材料旨在说明江南地区()A.地广人稀 B.人民勤奋 C.经济繁荣 D.和谐安宁16.(2分)东汉、魏晋时期,我国北方各族不断内迁,氐人和羌人迁入关中地区,匈奴人和羯人迁入汾河流域,鲜卑人则迁入辽河流域及河西走廊一带;他们与当地汉人错居杂处,学习汉人的农业技艺,汉族人民向北方各族学习畜牧经验,这促进了北方()A.牧业发展较快 B.各族交融频繁 C.人口日益增长 D.荒地得到开垦17.(2分)《齐民要术•种谷》写道,“顺天时,量地利,则用力少成功多。任情返道,劳而无获”,在这里,贾思勰强调农业生产需要()A.遵循自然规律,因地制宜 B.投入大量人力物力,才能获得成功 C.注意总结经验,改进工具 D.农民得科学方法,才能事半功倍二、综合运用题(36分)18.(20分)科技的发展、文化的繁荣,是古代中国成为文明古国的重要象征。阅读下列材料,然后回答问题。材料一:公元前256年,在(秦国)蜀郡守李冰的主持下,民众在成都附近的岷江上修建了大型的水利工程都江堰。都江堰是一座利用地形与水势实现无坝引水的综合工程,它使堤防、分洪、排泄、排沙、控流等功效合成为一个系统,发挥出防洪、灌溉、水运等多方面的作用,建成之后成都平原成为沃野。——摘自义务教育教科书《中国历史》七年级(上)材料二:1.防止匈奴贵族的侵扰,秦始皇下令又修筑了举世闻名的伟大工程一长城。在战国时期,秦、赵、燕三国都曾在北方“筑长城以拒胡”,秦始皇三十四年,秦始皇征调大量的人力、物力,把过去的秦、赵、燕三国长城连接起来,修筑了一条从临洮一直到辽东郡碣石的万里长城……长城的修筑,对保护北部边境人民生活和农业生活发展起了积极作用。一一摘自晁福林主编《中国古代史》(上)2.“因地形,用险制塞”,即利用自然山体的险阻筑长城以设防,这是秦朝大将蒙恬修筑长城所用的方法……长城是世界上修建时间最长工程量最大的古代军事防御工程。它印证了中华民族的发展和中华文明的进步,承载了团结统一众志成城的爱国精神;坚韧不屈自强不息的民族精神,守望和平开放包容的时代精神。——摘自燕山大学出版社《长城研究学》(2023)材料三:“伦乃造意(发明、创造)用树肤、麻头及敝布,以渔网为纸。……帝善其能,自是莫不从用焉,故天下咸称‘蔡侯纸’。”——摘自《后汉书•蔡伦传》请回答:(1)根据材料一和所学知识,概述都江堰的特点?简述都江堰的历史作用。(2)根据材料二和所学知识,说出秦朝长城修筑的方法,概括万里长城的古今意义。(3)根据材料三和所学知识,说出蔡伦改进造纸术基本方法,简析纸的发明有何意义?(4)根据以上三则材料和所学知识,分析古代中国科技文化进步的主要原因。19.(16分)制度创新是人类社会发展进步的一个重要表现。阅读下列有关我国古代政治制度的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下列问题。材料一:“武王追思先圣王,乃褒封神农之后于焦,黄帝之后于祝,帝尧之后于蓟,帝舜之后于陈,大禹之后于杞。于是封功臣谋士,而师尚父为首封。封尚父于营丘,曰齐。封弟周公旦于曲阜,曰鲁。封召公奭于燕。封弟叔鲜于管,封弟叔度于蔡。余各以次受封。”——摘自《史记•周本纪》材料二:丞相王绾等言:“诸侯初破,燕、齐、荆地远,不为置王,毋以填之,请立诸子,唯上幸许。”廷尉李斯议曰:“周文、武所封子第同姓甚众,然后属疏远,相攻击如仇雠(仇敌),诸侯更相诛伐,周天子弗能禁止。今海内赖陛下神灵一统,皆为郡县,诸子功臣以公赋税重赏赐之,甚足易制。天下无异议,则安宁之术也,置诸侯不便。”始皇曰:“天下共苦战斗不休,以有侯王。赖宗庙,天下初定,又复立国,是树兵也,而求其宁息,岂不难哉!廷尉议是。”——摘自《史记•秦始皇本纪》材料三:孝文帝推行改革鲜卑族生活方式政策的直接目标,是要用儒家的礼治与孝治思想来完成鲜卑族的文化变迁,继而确立北魏政权的正统地位。这一系列的改革措施使鲜卑民族在婚姻丧葬习俗、发式服饰、生活习惯等方面同汉族一样,具有同一种生活习惯和生活方式,逐渐接受汉文化,与汉族相融合。——摘编自岳雪莲《从北魏孝文帝改革看拓跋鲜卑的文化变迁》请回答:(1)根据材料一和所学知识,概述西周实行的分封制的目的和对象,说出分封制的历史作用?(2)根据材料二和所学知识,简述李斯反对分封制的理由,说出秦始皇采纳了哪位大臣的建议,在地方推行哪一制度?(3)根据材料三和所学知识,分析北魏孝文帝实行政治改革的特点,概述北魏孝文帝改革产生的影响?

2024-2025学年广东省深圳市盐田外国语学校七年级(上)期末历史试卷参考答案与试题解析题号1234567891011答案ABDADCBCBAB题号121314151617答案DACCB一、选择题(17小题,每小题2分,共34分)下列各题的四个选项,只有一项符合题意。1.(2分)通过考古学家的努力,在我国境内发现了距今约170万年﹣100万年元谋人、蓝田人、郧县人,这些考古发现,最能说明我国()A.有百万年的人类史 B.打制石器开始使用 C.考古工作领先世界 D.原始农业已经开端【解答】元谋人是我国境内目前已知的最早的古人类之一,距今约170万年。蓝田人发现于陕西蓝田,考古学家发掘出的一个完整头骨化石,距今约160万年。郧县人发现于湖北郧阳,目前考古学家发掘出的3个头骨化石,距今约100万年。这些考古发现,最能说明我国有百万年的人类史。故A符合题意;题干材料不能说明我国打制石器开始使用,排除B;题干材料不能反映我国考古工作领先世界,排除C;题干材料不能体现我国原始农业已经开端,也不符合史实,排除D。故选:A。2.(2分)在距今5300﹣4000年的良渚、陶寺古城遗址中,发现有相当规模的城市,有随葬品丰厚或极少的墓地,有精美的玉器,特别是良渚古城遗址中还发现有玉琮、玉壁和象征军事指挥权的玉钺,陶寺古城发现有观象台。由此可以推断,古代中国()A.开始进入农耕时代 B.已经出现国家雏形 C.部落征战连绵不断 D.统治阶级生活腐化【解答】根据题干信息“发现有相当规模的城市,有随葬品丰厚或极少的墓地,有精美的玉器,特别是良渚古城遗址中还发现有玉琮、玉壁和象征军事指挥权的玉钺,陶寺古城发现有观象台。”可知,良渚、陶寺古城遗址中有了城市的出现,有了阶级分化,出现了象征权力的玉器,还有观象台。这说明当时早期国家出现,阶级分化明显;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良渚、陶寺古城的考古发现证实,距今约5000年,长江下游地区已经出现早期国家,故B正确;题干强调的是良渚、陶寺古城遗址已经具备了早期国家雏形,没有涉及农耕生活,排除A;题干强调的是良渚、陶寺古城遗址已经具备了早期国家雏形,没有涉及部落征战,排除C;题干强调的是良渚、陶寺古城遗址已经具备了早期国家雏形,题干材料无法体现统治阶级生活腐化,排除D。故选:B。3.(2分)相传远古时期炎帝、黄帝和他所带领的先民们,在长期的生产和实践中,创造了丰硕的物质财富,还给我们留下了深刻的教诲和智慧,为中华文明的发轫和中华民族的形成准备了最初基础。这折射出()A.农耕文明高度发达 B.早期文明国家形成 C.部落联盟格局打破 D.华夏文明源远流长【解答】据题干“相传远古时期炎帝、黄帝和他所带领的先民们,在长期的生产和实践中,创造了丰硕的物质财富,还给我们留下了深刻的教诲和智慧,为中华文明的发轫和中华民族的形成准备了最初基础”可知,这折射出华夏文明源远流长。故D正确;炎黄时期是远古传说时期,不是原始农耕时期,排除A;题干材料不能反映早期文明国家形成,排除B;题干未涉及部落联盟的信息,反映的是炎黄时期对中华文明的影响,排除C。故选:D。4.(2分)根据传说,商人始祖名叫契,有关他的出生,《诗经•商颂•长发》记载为“天命玄鸟,降而生商”。有关汤灭夏的战争,汤在战前发布誓词称“有夏多罪,天命殛(jí,诛的意思)之”,“余畏上帝,不敢不正”,由此看出,商人的社会活动()A.带有浓厚的迷信色彩 B.严格按照天命来行事 C.寻找灭亡夏朝的借口 D.寻找借口以灭亡夏朝【解答】根据材料“天命玄鸟,降而生商”“有夏多罪,天命殛(jí,诛的意思)之”“余畏上帝,不敢不正”可知,商朝时期,统治者借助上天的意志处理国家事务,体现了神秘主义的特征,说明商人的活动带有浓厚的迷信色彩,A项正确;材料无法说明是否存在天命的情况,排除B项;“寻找灭亡夏朝的借口”属于表象,排除C项;“寻找借口以灭亡夏朝”并不是题干反映的主旨,排除D项。故选:A。5.(2分)读图《何尊》,中国首批禁止出国(境)展览文物、国家一级文物,是西周早期一个名叫何的西周宗室贵族所作的祭器。1963年出土于陕西省宝鸡市宝鸡县(今陈仓区)贾村镇。义务教育教科书《中国历史》七年级上册选用这一历史文物图片作为教材封面,主要是因为()A.制造工艺领先世界 B.青铜提炼技术高超 C.何尊表面精美绝伦 D.首次出现“中国”二字【解答】结合所学知识,考古学家在何尊的一百二十二字铭文里发现“宅兹中国”四个字,这是关于“中国”一词最早的文字记载,“中国”一词对于国家和民族的意义重大,这是义务教育教科书《中国历史》七年级上册选用这一历史文物图片作为教材封面的主要原因,D项正确;虽然何尊制造工艺精湛,但题干重点强调的并非其制造工艺领先世界这一点,排除A项;题干中未提及青铜提炼技术高超相关内容,且这也不是义务教育教科书选用它作为教材封面的主要原因,排除B项;何尊表面精美绝伦确实是它的一个特点,但相比之下,“中国”一词对于中华民族有着极其重要的意义,仅因表面精美绝伦不是选用它作为封面的主要原因,排除C项。故选:D。6.(2分)《史记》记载“平王立,东迁于洛邑,辟戎寇。平王之时,周室衰微,诸侯强并弱,齐、楚、秦、晋始大,政由方伯。”材料反映了()A.东周王朝统治被推翻 B.国家出现战乱的局面 C.王室衰微诸侯国崛起 D.民族交融进一步加强【解答】“平王立,东迁于洛邑,辟戎寇”表明周平王因躲避戎寇,将都城东迁到洛邑,开启了东周时期。“平王之时,周室衰微”直接点明周王室势力衰落。“诸侯强并弱,齐、楚、秦、晋始大,政由方伯”说明诸侯势力强大起来,大国兼并小国,像齐、楚、秦、晋等诸侯国开始崛起,而且国家政治由诸侯霸主掌控,可见东周时期王室衰微诸侯国崛起,C项正确;材料中只是说周室衰微,并没有提到东周王朝统治被推翻,排除A项;虽然材料提到诸侯强并弱,有战争的情况,但材料重点强调的是周室衰微和诸侯崛起,B项表述不准确,排除B项;材料中没有涉及民族交融的相关内容,排除D项。故选:C。7.(2分)春秋时期,社会经济有很大发展,尤其是春秋后期,铁制农具和牛耕的出现和逐步推广,推动了社会进步。铁器和牛耕的使用()A.推动国家由分裂走向统一 B.有利于农业生产精耕细作 C.促使分封制度进一步瓦解 D.为争霸战争提供物质基础【解答】从材料“尤其是春秋后期,铁制农具和牛耕的出现和逐步推广,推动了社会进步”和所学知识可知,铁器和牛耕的使用是生产力发展的表现,虽然对统一有一定影响,但不是直接推动国家统一的关键因素,A错误。从材料“尤其是春秋后期,铁制农具和牛耕的出现和逐步推广,推动了社会进步”和所学知识可知,铁制农具的使用可以更有效地深耕土地,牛耕则提高了劳动效率,二者结合使得农业生产可以进行更精细的耕作,有利于提高农作物产量,符合精耕细作农业生产模式的发展,所以铁器和牛耕的使用有利于农业生产精耕细作,B正确。分封制度进一步瓦解的主要原因是周王室衰微,诸侯国势力壮大,政治格局发生变化等,虽然铁器和牛耕的使用带来的经济发展会对政治制度产生影响,但不是促使分封制度瓦解的直接原因,C错误。为争霸战争提供物质基础的是通过一系列的政治、经济改革等综合措施,铁器和牛耕的使用只是促进了经济发展,为争霸战争提供物质基础表述不准确,D错误。故选:B。8.(2分)七(3)班同学在学习第6课《战国时期的社会变革》时,发现教材有“战国时期,中国开始进入封建社会”的论断。当时老师没有讲清,下课后同学们经过讨论后,得出的正确结论是()A.兼并战争连绵不断 B.变法运动波及多国 C.土地私有日益蔓延 D.诸子百家相互论战【解答】封建社会的核心特征之一是土地私有制的确立和发展。在战国时期,随着铁器和牛耕的推广,生产力得到提高,土地私有制逐渐取代了井田制,成为社会经济的基础。这一变化直接反映了社会制度的根本变革,即从奴隶社会向封建社会的过渡,C正确;兼并战争连绵不断更多反映的是政治和军事层面的状况,并不直接体现社会制度的变革,即是否进入封建社会,排除A;变法运动确实在战国时期广泛存在,且对社会产生了深远影响。然而,变法本身是社会变革的一种手段或表现,而非社会制度变革的标志,排除B;诸子百家相互论战主要体现了战国时期思想文化的繁荣和多元,虽然对社会有一定影响,但并不构成社会制度变革的标志,排除D。故选:C。9.(2分)战国时期的墨子曾说“古者圣王之为政,列德而尚贤,虽在农与工肆之人,有能则举之,高予之爵,重予之禄,任之以事……”,材料体现墨子的思想是()A.重赏有贤德的官员 B.选拔贤能之人治国 C.实行重农抑商政策 D.国王要爱惜老百姓【解答】墨子这句话的意思是古代圣王治理政务,是按品德排列位次、崇尚贤能的人,即使是从事农业、手工业、商业的人,只要有才能就举荐他,给他高爵位,给他厚俸禄,让他担任官职,重点强调了对贤能之人的选拔任用,“选拔贤能之人治国”与题干信息相符,B项正确;“重富有贤德的官员”表述不准确,材料强调的是从各个阶层选拔贤能,不局限于已有的官员,而且更强调选拔,A项错误;材料中没有提及“重农抑商政策”,C项错误;材料核心围绕选拔贤能,未体现“国王要爱惜老百姓”,D项错误。故选:B。10.(2分)小明同学在学习秦朝历史中发现有这样的说法,即“百代皆行秦政法”,通过自学和查阅资料,他找到许多论据,能够佐证这一说法的是,秦朝()A.开创的政治制度影响深远 B.残酷的法律受到后世批评 C.政策法律尘封不变被沿用 D.灭亡的教训为后人所借鉴【解答】根据材料“百代皆行秦政法”及所学可知,秦朝创立了专制主义中央集权体制,对此后的封建王朝产生了深远影响,A项正确;材料并未强调后世对秦朝法律的批批评,排除B项;政策法律尘封不变的说法错误,排除C项;材料未涉及借鉴秦朝灭亡的历史教训,排除D项。故选:A。11.(2分)《汉书•景帝纪》记载:“至于孝文,加之以恭俭,孝景遵业,五六十载之间,至于移风易俗,黎民醇厚”。与材料描述相关的是()A.焚书坑儒 B.文景之治 C.光武中兴 D.宦官专政【解答】题干信息“《汉书•景帝纪》记载:“至于孝文,加之以恭俭,孝景遵业,五六十载之间,至于移风易俗,黎民醇厚””可知,这段描述与文景之治有关;西汉王朝到了汉文帝和汉景帝时期,继续推行休养生息的政策,他们注重农业生产,提出以农为本,要求各级官吏关心农桑,并进一步减轻赋税和徭役,把田赋降到三十税一。文帝和景帝重视“以德化民”,提出勤俭治国,反对奢侈浮华。文景时期,政治清明,经济发展,人民生活安定,这一时期的统治局面,历史上称为”文景之治”。B项正确;焚书坑儒是秦始皇为加强思想控制而采取政策,与题意不符,排除A项;光武中兴是指东汉光武帝刘秀统治时期出现的盛世局面,与题意不符,排除C项;材料没涉及宦官专政,东汉末年出现宦官专政,排除D项。故选:B。12.(2分)当代史学家翦伯赞有诗云:“汉武雄图载史篇,长城万里遍烽烟。何如一曲琵琶好,鸣镝无声五十年。”作者盛赞()A.汉武大帝的盖世功勋 B.万里长城的壮丽风景 C.匈奴民族的能歌善舞 D.和谐交融的民族关系【解答】依据材料信息“何如一曲琵琶好,鸣镝无声五十年”是汉元帝时期昭君出塞的故事。汉元帝时期,昭君嫁给匈奴首领呼韩邪单于,是汉匈边境安定了较长的一段时间,促进了汉匈之的友好交往和文化交流。题目翦伯赞的诗句“何如一曲琵琶好,鸣镝无声五十年”即描述了昭君出塞的意义,D符合题意;汉武大帝的盖世功勋与题干信息无关,排除A;万里长城在题干信息未体现,排除B;匈奴民族的能歌善舞是匈奴民族的生活习惯与题干信息无关,排除C。故选:D。13.(2分)《史记》的作者司马迁是我国古代伟大的史学家,他从小勤奋好学,饱读书籍,他继任太史令后,用10多年时间写出了不朽的历史巨著《史记》。以上材料说明了司马迁()A.勤奋学习的精神和持之以恒的毅力 B.爱憎分明的立场和秉笔直书的文风 C.不畏权威的意志和为国写史的努力 D.身残志坚的坚持和敢于创新的胆识【解答】A.材料“他从小勤奋好学,饱读书籍,他继任太史令后,用10多年时间写出了不朽的历史巨著《史记》。”体现了司马迁勤奋学习的精神和持之以恒的毅力,A符合题意。B.仗义执言体现了爱憎分明的立场和秉笔直书的文风,排除B。C.材料体现不出爱憎分明的立场和秉笔直书的文风,排除C。D.遭受酷刑,肉体上和精神上遭到极大摧残。但他忍受着巨大的悲痛,发愤著述,体现了身残志坚的坚持和敢于创新的胆识,排除D。故选:A。14.(2分)读《三国方位图》(如图),符合三国鼎立时期魏、蜀、吴地理方位的是()A. B. C. D.【解答】208年,孙刘联军在赤壁之战中大败曹操,曹操无力南下,刘备攻占四川,并从曹操手中夺得汉中地区,有了立足之地,孙权在长江中下游的地位进一步稳固,220年,曹丕建立魏,定都洛阳;221年,刘备建立蜀,定都成都;222年,孙权建立吴,定都建业。故选:C。15.(2分)《宋书》记载:“江南之为国盛矣……地广野丰,民勤本业,一岁或稔,则数郡忘饥……丝绵布帛之饶,覆衣天下。”材料旨在说明江南地区()A.地广人稀 B.人民勤奋 C.经济繁荣 D.和谐安宁【解答】根据材料“江南之为国盛矣……地广野丰,民勤本业,一岁或稔,则数郡忘饥……丝绵布帛之饶,覆衣天下”所学知识可知,材料反映了江南地区经济发展,农业丰收,手工业发达,江南地区得到开发,C项正确;材料体现的是江南地区经济繁荣,不是地广人稀,排除A;人民勤奋不能反映材料主旨,排除B;材料未涉及江南地区和谐安宁,排除D。故选:C。16.(2分)东汉、魏晋时期,我国北方各族不断内迁,氐人和羌人迁入关中地区,匈奴人和羯人迁入汾河流域,鲜卑人则迁入辽河流域及河西走廊一带;他们与当地汉人错居杂处,学习汉人的农业技艺,汉族人民向北方各族学习畜牧经验,这促进了北方()A.牧业发展较快 B.各族交融频繁 C.人口日益增长 D.荒地得到开垦【解答】题干中不仅提到汉族向北方各族学习畜牧经验,北方各族也学习汉人的农业技艺,强调的是相互学习和交流,并非单纯牧业发展较快,A错误;北方各族内迁与汉人杂居,相互学习农业和畜牧经验,这种相互学习、交流的情况体现了各族交融频繁,B正确;题干中并没有关于人口增长相关内容的描述,C错误;题干重点强调的是民族之间的交流与融合,而非荒地开垦,D错误。故选:B。17.(2分)《齐民要术•种谷》写道,“顺天时,量地利,则用力少成功多。任情返道,劳而无获”,在这里,贾思勰强调农业生产需要()A.遵循自然规律,因地制宜 B.投入大量人力物力,才能获得成功 C.注意总结经验,改进工具 D.农民得科学方法,才能事半功倍【解答】《齐民要术》是北朝时期的著名的农学家贾思勰所著的一部农业科学著作,书中总结了我国北方劳动人民长期积累的生产经验,介绍了农、林、牧、副、渔业的生产技术和方法;强调农业生产要遵循自然规律,农作物必须因地种植,不误农时;提倡改进生产技术和工具。《齐民要术》是我国现存第一部完整的农业科学著作,在世界农学史上占有重要地位。《齐民要术•种谷》写道,“顺天时,量地利,则用力少成功多。任情返道,劳而无获”,在这里,贾思勰强调农业生产需要遵循自然规律,因地制宜。故选:A。二、综合运用题(36分)18.(20分)科技的发展、文化的繁荣,是古代中国成为文明古国的重要象征。阅读下列材料,然后回答问题。材料一:公元前256年,在(秦国)蜀郡守李冰的主持下,民众在成都附近的岷江上修建了大型的水利工程都江堰。都江堰是一座利用地形与水势实现无坝引水的综合工程,它使堤防、分洪、排泄、排沙、控流等功效合成为一个系统,发挥出防洪、灌溉、水运等多方面的作用,建成之后成都平原成为沃野。——摘自义务教育教科书《中国历史》七年级(上)材料二:1.防止匈奴贵族的侵扰,秦始皇下令又修筑了举世闻名的伟大工程一长城。在战国时期,秦、赵、燕三国都曾在北方“筑长城以拒胡”,秦始皇三十四年,秦始皇征调大量的人力、物力,把过去的秦、赵、燕三国长城连接起来,修筑了一条从临洮一直到辽东郡碣石的万里长城……长城的修筑,对保护北部边境人民生活和农业生活发展起了积极作用。一一摘自晁福林主编《中国古代史》(上)2.“因地形,用险制塞”,即利用自然山体的险阻筑长城以设防,这是秦朝大将蒙恬修筑长城所用的方法……长城是世界上修建时间最长工程量最大的古代军事防御工程。它印证了中华民族的发展和中华文明的进步,承载了团结统一众志成城的爱国精神;坚韧不屈自强不息的民族精神,守望和平开放包容的时代精神。——摘自燕山大学出版社《长城研究学》(2023)材料三:“伦乃造意(发明、创造)用树肤、麻头及敝布,以渔网为纸。……帝善其能,自是莫不从用焉,故天下咸称‘蔡侯纸’。”——摘自《后汉书•蔡伦传》请回答:(1)根据材料一和所学知识,概述都江堰的特点?简述都江堰的历史作用。(2)根据材料二和所学知识,说出秦朝长城修筑的方法,概括万里长城的古今意义。(3)根据材料三和所学知识,说出蔡伦改进造纸术基本方法,简析纸的发明有何意义?(4)根据以上三则材料和所学知识,分析古代中国科技文化进步的主要原因。【解答】(1)特点:根据材料“都江堰是一座利用地形与水势实现无坝引水的综合工程,它使堤防、分洪、排泄、排沙、控流等功效合成为一个系统,发挥出防洪、灌溉、水运等多方面的作用,”可知,都江堰的特点为是一座利用地形与水势实现无坝引水的综合工程。历史作用:根据材料“建成之后成都平原成为沃野”结合所学知识可知。都江堰使成都平原成为沃野,2200多年来一直发挥着重要作用。(2)方法:根据材料“把过去的秦、赵、燕三国长城连接起来,修筑了一条从临洮一直到辽东郡碣石的万里长城”可知,秦朝长城修筑的方法是把原来的长城连接起来。意义:根据材料“对保护北部边境人民生活和农业生活发展起了积极作用。”结合所学知识可知,长城对保护北部边境人民生活和农业生活发展起了积极作用,是古代劳动人民的智慧结晶。(3)基本方法:根据材料“伦乃造意(发明、创造)用树肤、麻头及敝布,以渔网为纸”可知,蔡伦改进造纸术基本方法为以废弃材料为原料。意义: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纸的发明及传播对世界文明作出重要贡献。(4)原因:根据上述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古代中国科技文化进步的主要原因政治上,逐渐趋向统一,社会相对安定;经济上,领先世界,为科技进步奠定了物质基础;民族关系上,民族交融,各民族间交流学习频繁,促使各民族共同发展;劳动人民的钻研。故答案为:(1)特点:一座利用地形与水势实现无坝引水的综合工程。历史作用:都江堰使成都平原成为沃野,2200多年来一直发挥着重要作用。(2)方法:把原来的长城连接起来。意义:长城对保护北部边境人民生活和农业生活发展起了积极作用,是古代劳动人民的智慧结晶。(3)基本方法:以废弃材料为原料。意义:纸的发明及传播对世界文明作出重要贡献。(4)原因:政治上,逐渐趋向统一,社会相对安定;经济上,领先世界,为科技进步奠定了物质基础;民族关系上,民族交融,各民族间交流学习频繁,促使各民族共同发展;同时劳动人民的钻研。19.(16分)制度创新是人类社会发展进步的一个重要表现。阅读下列有关我国古代政治制度的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下列问题。材料一:“武王追思先圣王,乃褒封神农之后于焦,黄帝之后于祝,帝尧之后于蓟,帝舜之后于陈,大禹之后于杞。于是封功臣谋士,而师尚父为首封。封尚父于营丘,曰齐。封弟周公旦于曲阜,曰鲁。封召公奭于燕。封弟叔鲜于管,封弟叔度于蔡。余各以次受封。”——摘自《史记•周本纪》材料二:丞相王绾等言:“诸侯初破,燕、齐、荆地远,不为置王,毋以填之,请立诸子,唯上幸许。”廷尉李斯议曰:“周文、武所封子第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