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省雅安市雅安中学2024-2025学年高一上学期12月月考语文试题2_第1页
四川省雅安市雅安中学2024-2025学年高一上学期12月月考语文试题2_第2页
四川省雅安市雅安中学2024-2025学年高一上学期12月月考语文试题2_第3页
四川省雅安市雅安中学2024-2025学年高一上学期12月月考语文试题2_第4页
四川省雅安市雅安中学2024-2025学年高一上学期12月月考语文试题2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3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雅安中学20242025学年上期12月考试高一年级语文试题本试卷分选择题和非选择题,满分150分,考试时间150分钟。注意:1.答题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座位号和准考证号填写在答题卡相应位置上。2.选择题用2B铅笔填涂到答题卡上,非选择题必须将答案填写在答题卡规定位置。回答非选择题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写在试卷上无效。3.考试结束,将答题卡交回。一、现代文阅读(37分)(一)现代文阅读I(本题共5小题,1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①缺乏变动的文化里,长幼之间发生了社会的差次,年长的对年幼的具有强制的权力。这是血缘社会的基础。血缘的意思是人与人的权利和义务根据亲属关系来决定,亲属是由生育和婚姻所构成的关系。血缘,严格说来,只指由生育所发生的亲子关系。事实上,在单系的家庭组织中所注重的亲属确实多由于生育,所以说是血缘也无妨。②生育是社会持续所必需的,任何社会都一样,所不同的是说有些社会用生育所发生的社会关系来规定各人的社会地位,有些社会却并不如此。前者是血缘的。大体上说来,血缘社会是稳定的,缺乏变动;变动得大的社会,也就不易成为血缘社会。社会的稳定是指它结构的静止,填入结构中各个地位的个人是不能静止的,他们受着生命的限制,不能永久停留在那里,他们是要死的。血缘社会就是想用生物上的新陈代谢作用——生育,去维持社会结构的稳定。父死子继:农人之子恒为农,商人之子恒为商——那是职业的血缘继替;贵人之子依旧贵——那是身份的血缘继替;富人之子依旧富——那是财富的血缘继替。到现在很少社会能完全抛弃血缘继替,社会结构如果发生变动,完全依血缘去继替也属不可能。③血缘所决定的社会地位不容个人选择。世界上最用不上意志,同时在生活上又是影响最大的决定,就是谁是你的父母。谁当你的父母,在你说,完全是机会,且是你存在之前的既存事实。社会用这个无法竞争,又不易藏没、歪曲的事实来作分配各人的职业、身份、财产的标准,似乎是最没有理由的了;如果有理由的话,那是因为这是安稳既存秩序的最基本的办法。只要你接受了这原则,(我们有谁曾认真地怀疑过这事实?我们又有谁曾想为这原则探讨过存在的理由?),社会里很多可能引起的纠纷也随着不发生了。④血缘是稳定的力量。在稳定的社会中,地缘不过是血缘的投影,不分离的。“生于斯、死于斯”把人和地的因缘固定了。生,也就是血,决定了他的地。世代间人口的繁殖,像一个根上长出的树苗,在地域上靠近在一伙。地域上的靠近可以说是血缘上亲疏的一种反映,区位是社会化了的空间。我们在方向上分出尊卑:左尊于右,南尊于北,这是血缘的坐标。空间本身是混然的,但是我们却用了血缘的坐标把空间划分了方向和位置。当我们用“地位”两字来描写一个人在社会中所占的据点时,这个原是指“空间”的名词却有了社会价值的意义。这也告诉我们“地”的关联派生于社会关系。⑤在人口不流动的社会中,自给自足的乡土社会的人口是不需要流动的,家族这个社群包含着地域的涵义。村落这个概念可以说是多余的。儿谣里“摇摇摇,摇到外婆家”,在我们自己的经验中,“外婆家”充满着地域的意义。血缘和地缘的合一是社区的原始状态。⑥但是人毕竟不是植物,还是要流动的。乡土社会中无法避免的是“细胞分裂”的过程,一个人口在繁殖中的血缘社群,繁殖到一定程度,他们不能在一定地域上集居了,那是因为这个社群所需的土地面积,因人口繁殖,也得不断地扩大。扩大到一个程度,住的地和工作的地距离太远,阻碍着效率时,这个社群就不能不在区位上分裂——这还是以土地可以无限扩张时说的。事实是,每个家族可以向外开垦的机会很有限,人口繁殖所引起的常是向内的精耕,精耕受着土地报酬递减律的限制,逼着这个社群分裂,分出来的部分到别的地方去找耕地。⑦如果分出去的细胞能在荒地上开垦,另外繁殖成个村落,它和原来的乡村还是保持着血缘的联系,甚至用原来的地名来称这新地方。这种活动似乎否定了空间的分离。这种例子在移民社会中很多。在美国旅行的人,如果只看地名,会发生这是个“揉乱了的欧洲”的幻觉。新英伦、纽约(新约克)是著名的;伦敦、莫斯科等地名在美国地图上都找得到,而且不止一个。就拿我们自己来说吧,血缘性的地缘更是显著。我十岁就离开了家乡吴江,在苏州城里住了九年,但是我一直在各种文件的籍贯项下填着“江苏吴江”。抗战时期在云南住了八年,籍贯毫无改变,甚至生在云南的我的孩子,也继承着我的籍贯。我们的籍贯是取自我们的父亲的,并不是根据自己所生或所住的地方,而是和姓一般继承的,那是“血缘”,所以我们可以说籍贯只是“血缘的空间投影”。(选自费孝通《乡土中国·血缘和地缘》,有删改)1.下列对原文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血缘社会大体上是稳定的,缺乏变动,长幼之间有社会差次,年长的具有强制的权力。B.血缘与地缘是一组相对的概念,作者认定的血缘关系是基于生育构成的亲子关系界定的。C.血缘社会中由生育产生的社会关系决定了每个人的社会地位,社会的稳定依靠生育维持。D.乡土社会的人口一般不需要流动,但耕地不足等原因也会引起社群的分裂与人口的迁移。2.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A.血缘社会有稳定的社会结构,存在着血缘上的继替关系,到现在很少社会能完全抛弃血缘继替。B.血缘社会把血缘作为分配各人的职业、身份、财产的标准,一旦此标准得不到认可,就可能引发矛盾。C.血缘地缘合一是乡土社会社区的原始状态,所以在农村地区同一村落聚居的人们都是有血缘关系的。D.稳定的社会中地域上的靠近是血缘上亲疏的一种反映,可见乡土社会中地缘与血缘的关系密不可分。3.下列选项,不能体现原文文化特征的一项是()A.我国古代文人常用籍贯为自己的文集命名,如苏辙生于四川眉山,祖籍河北栾城,文集名为《栾城集》。B.《史记》记载,佣耕出身的陈胜对同伴说:“苟富贵,勿相忘。”同伴说:“若为佣耕,何富贵也?”C.我国很多自然村的名字都有一定的渊源,如革命圣地西柏坡村与邻村东柏坡村原为一村,原名柏卜。D.很多家族教诲子孙都有家训。浙江《钱氏家训》中规定:心术不可得罪于天地,言行皆当无愧于圣贤。4.原文4~7段主要使用了哪些方法来论证血缘与地缘的关系?请简要说明。5.现代社会中,不少人在表格里填写的“籍贯”所在地,对自己来说是个陌生的地方。请结合文本分析这种现象产生的原因以及“籍贯”对我们的意义。(二)现代文阅读II(本题共4小题,18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又见香雪铁凝我的短篇小说《哦,香雪》写于1982年,香雪是小说女主人公的名字。1985年在纽约一次同美国作家的座谈会上,曾经有一位美国青年要我讲一讲香雪的故事,我毫不犹豫地拒绝了他。原因有二:一是我认为我的小说无法当作故事讲;其次在我的内心深处,觉得一个美国青年是无法懂得中国贫穷的山沟里的一个女孩子的世界的。然而这位美国人把持着话筒再三地要求我,以至于那要求变成了请求。身边我们那位读过《哦,香雪》的美国翻译也竭力撺掇着我,表示他定能把我的故事译得精彩。于是我用三言两语讲述了小说梗概。我没有想到在场的人们竟为这小说兴奋不已。一家名叫《毛笔》的杂志的主编对我说:“你知道你的小说为什么打动了我们,因为你表现了一种人类心灵能够共同感受到的东西。”接着他又问我是否读过肯尼迪总统的就职演说,我说很抱歉我从未读过。他说肯尼迪在演说里就向人们描述过他当年是怎样从家乡小村里走出来第一次坐火车的,肯尼迪的内心感受令人泪下。我没有过多地关注肯尼迪的感受,令我留意的是主编前边的那句话:“你表现了一种人类心灵能够共同感受到的东西。”与其说我因这句褒奖而获得了虚荣心的极大满足,不如说是这句话使我忽然有点明白我为什么要写小说。上述一切仿佛是旧话重提了。之所以重提旧话,是因为今年中国儿童电影制片厂将我的《哦,香雪》拍成了电影。可以想象把《哦,香雪》拍成电影是怎样的艰难。这个没有故事的故事不仅会使人在将来的上座率、拷贝数上为之伤神,导演和摄影也会对它望而却步。日子定在晚秋,我重返九年前曾经住过的那个小村苟各庄,当年它是河北涞水县最穷的村子之一。《哦,香雪》的拍摄点就在这村子附近——北京房山与河北涞水交界处的十渡风景区。我记得那年也是晚秋,我在苟各庄下了火车,站在高高的路基向下望去,就看见了路基下村口那个破败的小学校:没有玻璃、没有窗户棂的教室门窗大敞着,一群衣衫褴褛的小学生正在黄土院子里做着手势含混、动作随意的课间操,几只黑白猪在学生的队伍里穿行……土地的贫瘠和多而无用的石头使这里的百姓年复一年地在困顿中平静地守着自己的一份日子,没有怨恨,没有奢求,没有发现他们四周那奇妙峻美的大山是多么的诱人,也没有发现一只鸡和一斤挂面的价值区别,于是就有了北京人只需乘二百华里的火车,用一斤挂面到这里换一只鸡的怪事。如今苟各庄已是河北省著名的旅游风景区野三坡的一部分,从前的香雪们也早已不再像等情人一般地等待火车,她们有的考入度假村做了服务员、导游,有的则成了家庭旅馆的女店主。她们的目光从容、自信,她们的衣着干净、时新,她们的谈吐不再那么畏缩,她们懂得了价值,她们说:“是啊,现在我们富了,这都是旅游业对我们的冲击啊。”而仅仅两年前,她们还把旅游说成流油”——真是一桩流油的事哩!我乘了一辆面包车,去看摄制组最后的拍摄。一位在野三坡度假村当客房服务员的苟各庄姑娘小玉,因了对拍电影的好奇,也和我一同前往。一路上小玉不停地为什么事情咯咯笑着,一只项链式电子表在她胸前荡来荡去。我们在十渡站下了车,我看见白色站牌已换成小说中的站名:台儿沟。这是一个卧在大山之中的山区小站,几条单薄的铁轨寂静地伸向远方。此时没有火车通过,站台上也没有旅客等车。只在候车室那扇小小的绿色门前,并排挤着四五个挎着荆编篮子的半大女孩,篮子里有核桃和大枣。坚硬的山风把她们的嘴唇吹得发紫,她们把双手袖在薄棉袄的袖筒里,脚上是家做的花布单鞋。哦,香雪!我认出了她们,也认出了饰演香雪的薛白。现在她分明是苟各庄姑娘了,如同九年前我熟悉的女孩子一样。这时与我同车来的小玉也发现,原来站台上这几个装束寒酸的女孩便是电影演员了。“像!”小玉说。她望着面前的薛白们,眼光有点惊奇,还有点居高临下:“真像!”小玉又说,“和早先我们穿的一样。”她对“早先”二字加重着语气。那么,香雪仿佛是个早先的故事了,仿佛已是小玉们依稀可辨的一个遥远,又仿佛是无中生有的存在。一瞬间我几乎有点为香雪、为导演、为摄影师、为我自己感到沮丧:日子果真是那样的多变么?香雪已不复存在,为什么人们非要钻进这大山,苦苦地制造一个香雪出来?然而香雪分明地站在我的眼前,她挎着一篮子核桃,是要卖给火车上的旅客的,可是她还不会讨价还价,只会说:“你看着给吧!”我想起我所尊敬的一位老作家曾经说过:“在女孩子们心中,埋藏着人类原始的多种美德……”我明白了,香雪并非从前一个遥远的故事,并非一个与小玉的“早先”衣束相像的女孩,那本是人类美好天性的表现之一,那本是生命长河中短暂然而的确存在的纯净的瞬间。有人类就永远有那个瞬间,正是那个瞬间使生命有所附丽。我深知这一切都是因了我的无中生有,虽然香雪的确是我在那个小村苟各庄的发现。我想无论对于小说还是电影,懂得艺术来源于生活并不困难:但要明白无中生有对小说和电影的意义,就似乎不大容易。而我所说的无中生有,恰恰是指作家对生活和生命本身更深层次的总体把握与判断。你理应知晓生活是创造的源泉,你更应懂得无中生有对于创造的重要,越来越发觉因了我的无中生有,香雪才获得长久存在的意义;因了无中生有的香雪,才有读者觉出她表现着人类心灵能够共同感受的东西。(摘编自《铁凝散文》2022年版,有删改)6.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A.“用三言两语”讲了《哦,香雪》梗概,表现出“我”因小说本身和文化沟壑的原因而不想讲,却又不得不讲的尴尬。B.作者专门写到小玉胸前荡来荡去的一只项链式电子表,以此展现了现代文明带给苟各庄的女孩子们的变化。C.文章末尾,作者高度肯定了“无中生有”对文学、艺术等的作用,强调了创造精神对于创作者的重要性。D.写北京人乘二百华里的火车到苟各庄用一斤挂面换他们一只鸡的事,是为了突出苟各庄村民的朴实、北京人的精明。7.下列对文本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A.文章语言虽朴实却不乏生动,如描写十渡站见到的场景时,“卧在大山之中”“坚硬的山风”运用比喻生动地展现了环境的特征。B.文中画横线的段落使用排比和问句,情感饱满而深沉,展现出作者因质朴纯净的香雪已远去而引发的思考,同时为下文的转折蓄势。C.这篇散文回忆与现实交织,时间跨度较大,内容丰富,但都是围绕着《哦,香雪》来组织材料,体现了散文形散神聚的文体特征。D.本文综合运用记叙、议论、描写等表达方式,不仅点面结合地呈现了苟各庄的发展变化,还传达出自己对文学创作的思考、感悟。8.面对这个“没有故事的故事”,作者感慨将《哦,香雪》拍成电影很艰难。请结合教材及本文,谈谈艰难的原因。9.铁凝曾说:“文学作品中最能够打动人心的是作者的真诚和他那些真诚的发现。”本文体现了作者哪些真诚的情感和真诚的发现?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二、古代诗文阅读(34分)(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19分)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材料一:夫骥一日而千里,驽马十驾则亦及之矣。将以穷无穷,逐无极与?其折骨绝筋,终身不可以相及也。将有所止之,则千里虽远,亦或迟或速、或先或后,胡为乎其不可以相及也?不识步道者,将以穷无穷,逐无极与?意亦有所止之与?夫“坚白”“同异”“有厚无厚”之察①,非不察也,然而君子不辩,止之也;倚魁之行②,非不难也,然而君子不行,止之也。故学曰:“予迟彼止而待我,我行而就之,则亦或迟或速、或先或后,胡为乎其不可以同至也?”故跬步而不休,跛鳖千里;累土而不辍,丘山崇成。厌其源③,开其渎,江河可竭;一进一退,一左一右,六骥不致。彼人之才性之相县也④,岂若跛鳖之与六骥足哉?然而跛鳖致之,六骥不致,是无它故焉,或为之,或不为尔。道虽迩,不行不至;事虽小,不为不成。礼者,所以正身也;师者,所以正礼也。无礼,何以正身?无师,吾安知礼之为是也?;礼然而然则是情安礼也师云而云则是知若师也。情安礼,知若师,则是圣人也。故非礼,是无法也;非师,是无师也。不是师法而好自用,譬之是犹以盲辨色,以聋辨声也,舍乱妄无为也。故学也者,礼法也;夫师,以身为正仪而贵自安者也。(节选自《荀子·修身》)材料二:观其立言指事,根极理要,敷陈往古,掎挈当世⑤,拨乱兴理,易于反掌,真名世之士、王者之师。又其书亦所以羽翼六经,增光孔氏,非徒诸子之言也。盖周公制作之,仲尼祖述之,荀、孟赞成之,所以胶固王道,至深至备,虽春秋之四夷交侵,战国之三纲弛绝,斯道竞不坠矣。(节选自杨倞《荀子序》)【注】①“坚白”“同异”“有厚无厚”:战国时期名家学说中的一些命题。②倚魁:怪异。③厌:堵塞。④县:同“悬”。⑤掎挈:掎摭,指摘。10.材料一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案标号涂黑。礼A然B而然C则D情安礼也E师F云G而云H则是I知若师也。11.下列对材料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其折骨绝筋”与《劝学》“非能水也,而绝江河”的“绝”意思不相同。B.“我行而就之”与《劝学》中“金就砺则利”的“就”意思相同。C.“是无它故焉”与《师说》“或师焉,或不焉”的“焉”用法相同。D.“非徒诸子之言也”与《师说》“人非生而知之者”的“之”用法及意思相同。12.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A.对于无止境地追求无法穷尽的不切实际的目标,荀子是否定的,他认可君子之行有所止。B.再小的事,不去做就不会成功,如果一会儿前进一会儿后退,时而向左时而向右,也是不利的。C.本文说理生动形象,如用“犹以盲辨色,以聋辨声”强调了“礼”“师”对人们的重要性。D.荀子继承并发展了孔子的儒家学说,杨倞认为荀子学说有助于巩固王道,其地位高于孟子。13.把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夫骥一日而千里,驽马十驾则亦及之矣。(2)礼者,所以正身也;师者,所以正礼也。14.材料一第一段中“跛鳖千里”的比喻阐明了什么道理?请简要概括。(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阅读下面这首词,完成下面小题。临江仙【明】杨慎滚滚长江东逝水,浪花淘尽英雄。是非成败转头空。青山依旧在,几度夕阳红。白发渔樵江渚上,惯看秋月春风。一壶浊酒喜相逢。古今多少事,都付笑谈中。【注】杨慎:明中叶文学家,因“大礼议”受廷杖,剥夺官爵,谪戍于云南永昌卫,年七十二,死于贬所。15.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本词开篇便与苏轼的《念奴娇·赤壁怀古》“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一样,气势恢宏,词境壮阔,有豪放之风。B.词中,作者采用了触景生情、借景抒情的手法,“长江”“青山”“夕阳”“秋月”“春风”等意象都寄托了作者深深的情感。C.“白发渔樵”刻画出作者乡野农夫的形象,表现了他晚年生活的落魄,能与偶尔来访的好友喝壶浊酒、交谈就已经很满足了。D.全词意味无穷,豪放中有含蓄,高亢中有深沉,词中高远的意境和深邃的人生哲理打动人心。16.本词与苏轼的《念奴娇·赤壁怀古》相比,在思想感情上有何异同?(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6分)17.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1)杜甫《登高》中“_________,_________”两句都使用了叠字,从听觉、视觉上突出了对景伤怀的感受。(2)苏轼《念奴娇·赤壁怀古》中,用比喻的手法写波涛汹涌景象的两个语句是“________,_______”。(3)《劝学》中说君子需要通过广泛学习不断反思来提升自己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三、语言文字运用(19分)(一)语言文字运用I(本题共3小题,10分)阅读下面文字,完成下面小题。意象赖以存在的要素是物象。意象是客观的,它不依赖人的存在而存在,也不因人的喜怒哀乐而发生变化。但是物象一旦进入诗人的构思,就要受到两方面的加工:一方面,经过诗人审美经验的淘洗与①,以符合诗人的美学理想和美学趣味;另一方面,又经过诗人思想感情的化合与点染,渗入诗人的人格和情趣。经过这两方面加工的物象,才是意象。因此可以说,意象是借助客观物象表现出来的主观情意,或者是融入主观情意的客观物象。一个物象可以构成意趣各不相同的许多意象。同是由“云”所构成的意象,例如“孤云”,带着贫士幽人的孤高。陶渊明《咏贫士》:“万族各有托,孤云独无依。”“暖云”则带着春天的感受。罗隐《寄渭北徐从事》:“暖云慵堕柳垂条,骢马徐郎过渭桥。”“停云”却带着对亲友的思念。陶渊明《停云》:“霭霭停云,濛濛时雨。八表同昏,平路伊阻。”……同一个物象,经过这两方面加工的物象,所以构成的意象也就②。诗人在构成意象时,可以③物象某一方面的特点,以加强诗的艺术效果;也可以将另一物象的特点移到这一物象上来;还可以围绕某一物象作为联想的起点,营造出世界上根本不存在的东西。总之,意象不是物象的④。从物象到意象是艺术的创造。18.依次填入文中横线的词语,全部恰当的一项是()A.筛选大相径庭夸张生搬硬套B.筛选大相径庭夸大墨守成规C.挑选背道而驰夸大生搬硬套D.挑选背道而驰夸张墨守成规19.下列选项中,与文中画波浪线处双引号用法相同一项是()A.红烛啊!/“莫问收获,但问耕耘。”B.包扎所设在一个小学里,大小六个房子组成“品”字形。C.火车特有的气息坚定了她的信心,她学着“北京话”的样子,轻巧地跃上了踏板。D.有几个“慈祥”的老板把捡来的菜叶用盐浸浸就算作工友的菜肴。20.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2处语病,请进行修改,使语言表达准确流畅。可少量增删词语,不得改变原意。(二)语言文字运用II(本题共2小题,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