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高中历史人教版一轮课时作业5鸦片战争太平天国运动甲午中日战争和八国联军侵华_第1页
2019高中历史人教版一轮课时作业5鸦片战争太平天国运动甲午中日战争和八国联军侵华_第2页
2019高中历史人教版一轮课时作业5鸦片战争太平天国运动甲午中日战争和八国联军侵华_第3页
2019高中历史人教版一轮课时作业5鸦片战争太平天国运动甲午中日战争和八国联军侵华_第4页
2019高中历史人教版一轮课时作业5鸦片战争太平天国运动甲午中日战争和八国联军侵华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课时作业5鸦片战争、太平天国运动、甲午中日战争和八国联军侵华[授课提示:对应学生用书第309页]一、选择题(每小题4分,共48分)1.鸦片战争以后,由通商口岸发展壮大的城市,呈现出快速繁荣的景象。但这些繁荣的城市不仅没有承担起带动乡村经济发展的责任,相反“它们是外国商品进入中国的大门,也是中国财富外流的老鼠洞”。这一局面说明()A.中国城市发展有限无力带动农村经济B.农村经济落后严重影响城市经济发展C.中国沦为西方商品倾销市场和原料产地D.欧美列强控制着中国的政治经济命脉解析:解答本题的关键是抓住题干材料主旨,即通商口岸城市“是外国商品进入中国的大门,也是中国财富外流的老鼠洞”,此现象说明中国已经被卷入资本主义世界市场,成为西方列强的原料产地和商品倾销市场,故选C项。A、B两项与材料主旨不符,排除;材料主要涉及的是列强侵略对中国经济的影响,D项错误。答案:C2.《南京条约》申明:“英国驻中国之总管大员,与大清大臣无论京内、京外者,有文书来往,用照会字样;英国属员,用申陈字样;大臣批复用札行字样;两国属员往来,必当平行照会。”后来的《中美望厦条约》和《中法黄埔条约》又于“平行之礼”一条无不详为备列。“平行之礼”的提出,对当时中国的主要影响为()A.推动向西方学习思潮出现B.推动传统礼仪制度的进步C.传播资本主义的平等观念D.使夷夏之防观念受到冲击解析:传统夷夏之防观念强调中国的世界中心地位,“平行之礼”是对夷夏之防观念的冲击,故D项正确。答案:D3.1858年签订的中英《天津条约》中,清政府承认“英国自主之邦与中国平等”,驻华公使觐见清帝时“遇有碍于国体之礼,是不可行”,即不行跪拜之礼;“会晤文移,均用平礼”。公使应由对等的“内阁大学士尚书中一员”接待,文书由对等级别的部门回复,并不得使用“夷”人字眼;依照国际惯例,允许公使进驻京师。《北京条约》重新确认了上述约定。这表明()A.中国主权受到严重损害B.清政府讨好列强苟且偷安C.中国近代外交的不平等性D.中国外交被迫走向近代化解析:从题中的“平等”“均用平礼”“对等级别”等文字可以看出中国与外国外交具有了近代文明的色彩,故D项正确;A、B、C三项均不能从题干信息中获得,故排除。答案:D4.1860年,外国公使驻京。恭亲王奕请设“总理各国事务衙门”,咸丰帝只同意设“总理各国通商事务衙门”,但奕认为如此洋人“饶舌必多”,奏请去掉“通商”二字。这表明()A.公使进京有碍清廷内政B.对外通商尚未达成共识C.筹备洋务引发朝野纷争D.国际交往理念亟需改变解析:外国公使进驻北京,这是清王朝外交近代化的一种表现和进步,并非有碍清廷内政,故A项错误;晚清政府在此时与西方通商已成为一种必然和被迫的选择,并非没有在对外通商方面达成共识,故B项错误;材料中并未涉及洋务运动的相关信息,故C项错误;根据材料不难看出,晚清政府在此时依旧将与西方的交往限定在“通商”这一狭隘的领域,其最高统治者尚不具备综合的国际交往的理念,故D项正确。答案:D5.(2018·茂名市综合测试)材料:1753~1851年广西人口、耕地面积和额定地丁银变化表时间人丁(万口)耕地面积(顷)额定地丁银(两)1753年197.687,401——1820年742.989,812393,5451851年782.389,620694,984据上表可知太平天国运动爆发的原因可能是()A.广西农民生活处境艰难B.广西受到外国侵略加剧C.广西小农经济发展迅速D.广西较早接受国外先进农业技术解析:据材料1753~1851年广西“人丁”不断增加,“耕地面积”却不断减少,而“额定地丁银”则加倍增收可得:腐朽的封建剥削使阶级矛盾激化,广西农民生活处境艰难,故A项正确;外国的侵略加剧在材料中无反映,故B项错误;据材料可得耕地面积在减少,小农经济的发展在材料中无体现,故C项错误;广西较早接受国外先进农业技术在材料无体现,故D项错误。答案:A6.有些史学家认为,“太平天国的改革方案包含了很多激进的特征,对不满的民众很有吸引力”。其方案中对民众最具吸引力的是()A.平均分配土地B.产品上交国库C.建立民主政治D.兴办学校教育解析: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当时参加太平天国运动的广大农民的最迫切愿望是废除封建土地所有制,获得土地,故A项正确。产品上交国库体现了绝对平均主义,但是超越了农民小私有者的本性,成为一种空想,B项错误;《天朝田亩制度》与《资政新篇》没有涉及建立民主政治的内容,C项错误;兴办学校教育超越了当时农民阶级的认识,只能说明洪仁玕等农民领袖愿意向西方学习,D项错误。答案:A7.(2018·皖南八校联考)太平天国的文官考试在定都南京后即行开始,在整个统治期间未曾中断。考试形式在许多方面与清制相同,内容包括基督教的主旨和对太平军领袖的颂词;此外,考试的社会基础比较广泛。这表明太平天国()A.放宽了参与政治的限制B.得到了正统人才的支持C.个人崇拜氛围十分浓厚D.制度创新力度存在不足解析:材料中“内容包括基督教的主旨和对太平军领袖的颂词;此外,考试的社会基础比较广泛”表明放宽了限制,故A项正确;正统人才的支持,与材料中“内容包括基督教的主旨和对太平军领袖的颂词”不符,故B项错误;仅仅靠材料中“对太平军领袖的颂词”不能充分体现个人崇拜氛围十分浓厚,故C项错误;材料中“太平天国的文官考试”有所创新,而材料没有涉及其他制度创新,故D项错误。答案:A8.徐中约在评价甲午战争时指出:“政府与人民各行其是。战争压根儿没有影响到普通民众,这场战争几乎全是李鸿章的北洋水师与淮军在作战。西方观察家就精辟地将这场战争称为李鸿章一人与日本之间的战争。”从中可知()A.中国封建君主专制统治腐朽B.中日双方综合实力对比悬殊C.中国民族主义意识严重缺失D.中国主要军事将领妥协退让解析:解题的关键是抓住材料中的有效信息,如“政府与人民各行其是。战争压根儿没有影响到普通民众”,其主旨强调的是中国方面由于民族主义意识的严重缺失,人民根本没有参加到战争中来,结果“几乎全是李鸿章的北洋水师与淮军在作战”“李鸿章一人与日本之间的战争”,故答案为C项。而A、B、D三项在材料中无从体现,均可排除。答案:C9.(2018·南京模拟)清末爱国人士黄遵宪在给好友的信中写道,“新约既定天旋地转”“东南诸省所恃以联络二百余年所收为藩篱者”“拱手而让之他人”“敲骨吸髓,输此巨款,设机造货,夺我生产”。信中的“新约”()A.结束了清廷的闭关锁国政策B.开启了中国半殖民地化进程C.拓展了列强经济侵略的方式D.使清政府成为“洋人的朝廷”解析:据“东南诸省所恃以联络二百余年所收为藩篱者”“拱手而让之他人”等信息可判断出“新约”是割让澎湖列岛、台湾及其附属岛屿给日本的《马关条约》。据“设机造货”可知《马关条约》拓展了列强经济侵略的方式,故C项正确;A、B两项说的是《南京条约》,排除;使清政府成为“洋人的朝廷”的是《辛丑条约》,故排除D项。答案:C10.(2018·潍坊市模拟)在对外交往中,“天朝”和“中国”的使用频率:道光最初10年,“天朝”50余次,“中国”不满10次;道光十六年(1836年)四月至十七年四月“天朝”6次,“中国”5次;道光十八年一月至五月,“天朝”6次,“中国”14次,“中国”首次超过了“天朝”。这表明()A.中国国际地位持续下降B.洋务思想与传统的观念发生冲突C.中华民族主权意识增强D.清政府逐渐形成对等外交的理念解析:仅从材料中“天朝”和“中国”的使用频率的变化中得不出中国国际地位持续下降的结论,故A项错误;洋务思想最早出现在19世纪60年代,材料提供的时间是19世纪30年代,故B项错误;仅从材料中“天朝”和“中国”的使用频率的变化中得不出中华民族主权意识增强的结论,故C项错误;“天朝”是清政府抱着天朝上国的心态与外国交往的体现,“中国”首次超过了“天朝”表明清政府逐渐形成对等外交的理念,故D项正确。答案:D11.津京陷落后,西方列强虽没有把慈禧太后列为“首祸”,却以另一种方式“惩办”了她,把她赶出了深宫,使她在仓皇“西狩”途中亲尝了颠沛流离之苦的滋味,几乎丧尽了皇太后昔日的威严。给慈禧太后造成此影响的事件是()A.太平天国运动的北伐B.英法联军进入北京C.义和团在北京的发展D.八国联军侵华战争解析:“把她赶出了深宫,使她在仓皇‘西狩’途中亲尝了颠沛流离之苦的滋味,几乎丧尽了皇太后昔日的威严”可知外国侵略者占领了北京,并把慈禧太后赶出了北京,太平天国运动没有攻下北京,故A项错误;第二次鸦片战争时主政是皇帝而不是太后,故B项错误;义和团在北京的发展得到了慈禧太后的支持,故C项错误;八国联军占领了北京,将慈禧太后赶出了北京城,故D项正确。答案:D12.清政府从1865年到1894年,共举借外债6次约4000万两白银;从1895年到1899年共举借外债4次约3700万两白银。清政府外债不断增加的主要原因是()A.战争费用及战后列强索赔B.财政无法负担俸禄开支C.进出口贸易存在巨大逆差D.政府投入巨资兴办实业解析:根据材料时间段和所学知识不难得出,清政府在1895年至1899年举借外债数目暴增的主要原因就是支付甲午战争失败的巨额赔款,故A项正确;“财政无法负担俸禄开支”,这属于明显的史实错误,故B项错误;根据所学我们不难得知,近代中国进出口贸易额在此阶段并没有发生显著的变化,故C项错误;甲午战后,清政府只是放松了对民间设厂的限制而并没有投入巨资来兴办实业,故D项错误。答案:A二、非选择题(第13题25分,第14题12分,共37分)13.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粤西)遍地皆盗……盖承平久,孳息繁衍……地不能增而人加众,至二、三十倍,故相率为盗以谋食……取才之涂(途)太隘。逆匪杨秀清、韦昌晖(辉)、石达开之才皆非今翰詹(注:翰林和詹事两种官职的合称)及方面大臣所及也,特无其虚仪及媚骨尔。——汪士铎《乙丙日记》(1853~1856年)材料二洪仁玕在1859年发表的《资政新篇》中概括地提出了强化中央集权、采用西方技术以使中国经济和交通现代化以及发展与西方列强友好关系的政策。洪仁玕所提出的开设现代银行、颁发专利权、建造铁路和轮船以及发展采矿业等建议表明,他对西方力量所在的若干因素抱着全心全意的、虽然认识很不全面的赞赏态度。这些建议是太平天国经济理论的一个重大转变。——《中学历史教学参考资料》(1)根据材料一,指出作者对太平天国运动的基本态度,说明你的判断依据。作者认为太平天国运动兴起的因素有哪些?(15分)(2)为什么说《资政新篇》是“太平天国经济理论的一个重大转变”?分析这种转变未能成功的原因。(10分)解析:第(1)问的第一小问,从材料一中作者把太平天国将领“杨秀清、韦昌晖(辉)、石达开”等人称为“逆匪”即可判断;第二小问,根据材料一概括。第(2)问根据《资政新篇》的内容可知,其经济主张是发展资本主义,这和《天朝田亩制度》维护小农经济的政策相对立;“转变未能成功”应从社会环境、阶级基础等方面回答。答案:(1)态度:敌视(或否定)。依据:称太平军为“盗”和“逆匪”。因素:人口过度增长加剧人地矛盾,人民无以谋生;国家选拔人才的途径(科举制)过窄;太平军将领具有才干。(15分)(2)转变理由:仿效西方资本主义制度,发展近代工业和各项事业。未能成功的原因:缺乏相应的社会基础和实施条件;战争环境紧张,得不到广大农民的支持。(10分)14.(2018·豫东、豫北十校联考)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以往对中外关系和不平等条约的研究,基本上局囿于侵略与反侵略的角度,随着改革开放带来的学术思想的活跃和视野的开阔,研究者还从其他视角进行探讨,出现了多元化的趋向。例如,从国家利益的角度剖析条约交涉中的冲突,从文化的视角思考条约交涉中的问题。——摘编自李育民《废约史研究30年》运用中国近代史中关于中外关系和不平等条约的史实,对上述研究视角进行探讨。(12分)(说明:可以就近代中外关系和不平等条约研究视角中一个或多个要素之间的关系进行论证;也可以对研究视角进行修改、补充、否定或提出新视角,并加以论述。要求:观点明确,史论结合,史实准确)解析:回答时,首先根据材料中的提示“从国家利益的角度剖析条约交涉中的冲突,从文化的视角思考条约交涉中的问题”概括出答题的两个视角:国家利益的角度和文化的视角。也可另外选择视角,如从国际法或国际关系的角度。论证时,要根据自己选择的视角,结合中国近代史上重大事件的具体内容进行阐释,注意史论结合,逻辑严密,言之有理。答案:示例1视角:从国家利益的角度看,不平等条约的签订导致中外冲突不断。(4分)探讨:《南京条约》附件关于在通商口岸租赁土地、房屋和永久居住等的规定,引发广州人民入城斗争;英法向清廷提出修约要求,引发第二次鸦片战争;《马关条约》割辽东半岛、台湾及其附属岛屿、澎湖列岛给日本,引发台湾人民反割台斗争。(8分)示例2视角:从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