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省福州市2025届高三第二次月考语文试题及答案_第1页
福建省福州市2025届高三第二次月考语文试题及答案_第2页
福建省福州市2025届高三第二次月考语文试题及答案_第3页
福建省福州市2025届高三第二次月考语文试题及答案_第4页
福建省福州市2025届高三第二次月考语文试题及答案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6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福建省福州市2025届高三第二次月考语文试题及答案一、现代文阅读(35分)(一)现代文阅读I(本题共5小题,1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躺平”是《咬文嚼字》评选的2021年度热词,它曾作为青年群体的症候引起广泛关注。在早期研究中,学界对此尽管认知态度不一,但一致认为,“躺平”的“不思进取”甚至以“不思进取”为荣的表达,与主流文化形成了对抗。在其热度逐渐消退的今天,我们可以更从容地反思年轻人使用“躺平”时的心态。我们的调查结果显示,“躺平”在传播中变成了一个漂浮的能指,不再具备稳定的内涵,其使用既有基于自我保护或维系社交的实用需求,也有基于自我宣泄或自我激励的情感需求。其对抗性也呈现出目标失焦的特征。“躺平”一词确有对抗性,但其对抗目标十分模糊。大多数受访者在谈到自己的“躺平”经历时表示“其实当时并没有想很多”。他们只是在社交媒体中分享和交换自己的主观经验,一旦被他人认可,受到社会证实,便会成为一种“共享现实”,产生“集体共鸣感”。然而,正如陈龙在《对立认同与新媒体空间的话语再生产》中所言,在新媒体空间中,所谓的社区认同实质上是一种高度抽象化、虚拟化的幻想,正因为如此,社交媒体中的对抗性很大程度上只是停留在话语上,并没有多少实际效应和明确所指。部分“躺平”青年对主流价值表现出间歇性质疑的态度,他们在面对主流标准时,会有求之不得的挫败感和委屈感。“在考研这条路上,我真的努力了,结果还是不如意,‘躺平’算了。”“我不能‘躺平’下去了,我整个人都快废了,而且一点也不快乐,没有人喜欢我。”从这些受访者的表述中可以看出,埋藏在“躺平”语录的表层对抗性之下的,是青年群体在自我价值实现过程中的踌躇与迷茫,以及渴望被社会主流认同的强烈欲求。“躺平”是暂时性的“弱者”的话语反抗方式,有利于动员主流社会进行反思。马中红在《商业逻辑与青年亚文化》中将互联网中的亚文化实践视作弱势青年以文化资本撬动经济资本的途径。“躺平”青年的这一话语实践也在遵循这种逻辑:一方面,他们借助话语中明确且强烈的对抗性来引起社会关注,从而试图打破自己当前的困局;另一方面,“躺平”青年在以反主流的姿态引起社会关注的同时,又在努力地使自己的人生主流化。“躺平”一词中所谓的对抗性,往往是其唤起彼此共鸣的手段,他们联合大规模使用“躺平”,助推“躺平”的兴起,从而寻求生活的解困之道。这种联合对抗,更像是联合自救。有学者使用“脱逸”概念来阐释互联网时代青年亚文化实践者凭借新媒介技术抵抗权威与自娱自乐的态度。“脱逸”一词来自苏轼的诗句“天骥虽老,举鞭脱逸”,用以描绘马脱缰而奔的行为和情态,包含着冲破禁锢,重获自由的喜悦之意。以“躺平”为代表的网络流行语中既承载有目前学界所界定的“抵抗”色彩,也包孕着苏轼笔下的“脱逸”之内涵。从玩世不恭式的对抗性话语转向相对严肃性的社会症候性话语,再转变到流行的日常性话语,“躺平”的话语性质经历了从抵抗话语脱逸成变相认同式话语的过程。很多时候,“躺平”已经“脱逸”成为青年们的一种社交话语,他们在使用“躺平”语录的同时,并不完全指向具体的“躺平”实践。法国心理学家塔尔德提出了“模仿律”概念,认为社会是由一群倾向于相互模仿的人组成的,而对网络流行语的模仿与传播即可视作当下青年主动融入社会语境的社会化尝试。近年来,网络流行语数量之多、破圈频率之快,实则反映出当下青年群体融入社会的迫切愿望。而这一动机,就决定了网络流行语与主流社会价值观之间势必不会是对立关系。相反,借助社交媒体的传播,网络流行语在模仿与脱逸中以“对抗性”的姿态实现了对社会共识的反哺。部分学者将青年群体的亚文化行为视为青年以个性来反抗集体性的表现,这沿袭的是西方文化中的二元对立思维模式。而中国的多元融合文化传统为中国人在人生与社会境遇中提供了多元的价值选择,这也使中国文化具有“或此或彼”的更为柔滑的文化特点,人们在生活的任何缝隙中都可以找到生命存在的空间,因此也就失去了对抗的逻辑前提,很少面临西方文化那种“非此即彼”的极端困境。具体到“躺平”这一话语中,可以看到,青年群体依旧期待着能被主流社会认可,其个性化表达中蕴含强烈的集体化、社会化内涵,只不过当下青年在接纳主流文化的过程中表现出一种更为曲折的方式,即所谓的“期待被认可,拒绝被收编”。(摘编自韩敏卢松岩《回到中国文化的对抗认同:网络流行语“躺平”的话语脱逸与共识反哺》)1.下列对原文相关内容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早期研究者普遍认为,青年一代的“躺平”思想及话语具有消极色彩。B.在情感作用上,“躺平”有时呈正向价值,成为青年自身的动力机制。C.“躺平”青年的挫败感、委屈感,源自他们内心深处对主流价值的不认同。D.“躺平”青年的示弱方式可以提高社会关注度,形成对主流共识的反哺。2.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A.“躺平”一词的内涵和外延在人们传播过程中不断发生改变。B.社区认同的抽象化、虚拟化使“集体共鸣感”缺少实际效应。C.“躺平”一词的脱逸过程,实际也是其抵抗性逐步消解的过程。D.西方的“二元对立”思维模式,难以准确解释中国的文化现象。3.下列选项,最适合作为论据来支撑最后一段观点的一项是()A.人是一种模仿性的生物,而模仿正是促使人类进行文化创造和社会融合的根本性冲动之一。——塔尔德B.人们能够按社会要求规范自己的行为,但代价是欲望受到压抑,文明就意味着自由的丧失。——弗洛伊德C.在一个社群所用共同语言之外,也必然会因个人间的需要而产生许多少数人间的特殊语言。——费孝通D.中国人消融了西洋概念里团体与个人这两端,中国人的个体与团体不是“对立”的关系,而是“关系”的关系。4.“小镇做题家”是《咬文嚼字》2022年度热词,指“出身小城,埋头苦读,擅长应试,缺乏一定视野和资源的青年学子”。很多青年以此自嘲,引起广泛共鸣与热议。请结合文本相关内容,从“对抗认同”的角度分析这一现象。5.为深入解读青年的“躺平”心态,作者采用了哪些方法?请根据文本概括。【答案】1.C2.B3.D4.①“小镇做题家”用自嘲的方式,通过展现自身视野和资源的弱势来反抗教育资源不平等的现实,以引起主流社会的关注和反思,从而改变群体的困局;②同时也希望通过自身积极改变命运的努力获取社会主流价值的认同。5.①调查采访获取第一手资料。②查找文献(引用学者观点)作为理论参考。③分析“躺平”的心理动机和语义流变。④追溯“躺平”心态的民族文化根源。【解析】【1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对文本内容的理解和分析能力。C.“源自他们内心深处对主流价值的不认同”曲解文意。根据原文第四段“他们在面对主流标准时,会有求之不得的挫败感和委屈感。……埋藏在‘躺平’语录的表层对抗性之下的,是青年群体在自我价值实现过程中的踌躇与迷茫,以及渴望被社会主流认同的强烈欲求”,可知“躺平”青年之所以会感到挫败、委屈,是因为他们内心深处对主流价值深刻认同却又求之不得。故选C。【2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对文本内容的推断能力。B.“社区认同的抽象化、虚拟化……缺少实际效应”张冠李戴。根据原文第三段“在新媒体空间中,所谓的社区认同实质上是一种高度抽象化、虚拟化的幻想,正因为如此,社交媒体中的对抗性很大程度上只是停留在话语上,并没有多少实际效应和明确所指”,可知缺少实际效应的应该是“社交媒体中的对抗性”。故选B。【3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分析论点、论据和论证方法的能力。最后一段的观点是:青年个性化表达中的集体化、社会化内涵源自中国文化中缺少个性与集体性的二元对立。A.阐述的是人类模仿性的社会价值。B.阐述个人自由与社会规范的对立关系。C.阐述小众语言产生的必然性。故选D。【4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根据原文第三段“埋藏在‘躺平’语录的表层对抗性之下的,是青年群体在自我价值实现过程中的踌躇与迷茫,以及渴望被社会主流认同的强烈欲求”,第五段“一方面,他们借助话语中明确且强烈的对抗性来引起社会关注,从而试图打破自己当前的困局;另一方面,‘躺平’青年在以反主流的姿态引起社会关注的同时,又在努力地使自己的人生主流化……从而寻求生活的解困之道”,可知“对抗认同”是指通过“对抗”的方式求得“认同”。“小镇做题家”由于地域限制,缺乏一定视野和资源,处地弱势,存在一定程度的教育不公平事实。因此,“小镇做题家”试图打破自己当前的困局,也希望通过不断做题来积极改变命运,渴望被社会主流认同。【5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分析论点、论据和论证方法的能力。从第二段“我们的调查结果显示”,第三段“大多数受访者在谈到自己的‘躺平’经历时”,第四段“从这些受访者的表述中可以看出”中,可知通过调查采访获得第一手资料,增强了解读的针对性。文章第三、五段分别引用陈龙《对立认同与新媒体空间的话语再生产》和马中红《商业逻辑与青年亚文化》中的论述,第六、七、八段分别引用了法国心理学家塔尔德等学者的观点作为理论参考,增强了解读的说服力。第五段中“‘躺平’青年的这一话语实践也在遵循这种逻辑”分析了“躺平”产生的心理动机。第六段中“从玩世不恭式的对抗性话语转向相对严肃性的社会症候性话语,再转变到流行的日常性话语,‘躺平’的话语性质经历了从抵抗话语脱逸成变相认同式话语的过程”分析了“躺平”话语性质的转变,增强了解读的逻辑性和严谨性。第八段中“中国的多元融合文化传统为中国人在人生与社会境遇中提供了多元的价值选择……”深入分析了躺平现象的民族文化根源,增强了解读的现实意义。(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4小题,16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卡尔·萨根和上帝的对话王晋康卡尔·萨根死了,死于上帝之子耶稣诞生2000年后,公元1996年12月2日。他的灵魂,或曰他的薪神,或曰他的思维,缓缓离开了那具肉体,那具使用了62年后被骨髓癌毁坏的躯壳,开始向天界升去。就在这时,他看见了对面那个老人。老人深目高鼻,瘦骨嶙峋,简陋的褐色麻衣遮不住干枯的四肢,长发长须飘拂着,遮没了半个面孔。他向萨根伸出双臂:“欢迎你,我的孩子。”卡尔·萨根微蹙双眉,冷静地打量着他,在嘴角绽出一丝微笑:“我想,你就是那个大写的他,是主宰宇宙万物的上帝?”老人平和地微笑着:“对,那是我的一个名字。孩子,我特意来迎接你进入天堂,跟我来吧。”萨根却没有回应上帝的热忱,他冷静地说:“那么,我想你知道我的名字?”“当然知道。卡尔·萨根,20世纪美国的科学先生。你一生无私无畏,弘扬科学之光,鞭挞伪科学、邪教和一切愚昧的东西。在民众心目中,尤其在青少年心目中,你已成了科学的化身。”萨根应声道:“那你当然知道我对上帝的态度!非常遗憾,我从不信仰上帝。”上帝狡黠地笑着:“我知道不少科学家笃信上帝,他们认为唯有上帝才能管理这个无限的宇宙,使宇宙处处充满秩序与和谐。你不认为宇宙需要一个创造者和管理者吗?”“一个至高无上的管理者?”萨根答道,“我和所有科学家一样,敬畏大自然简洁之美,相信宇宙到处存在着普适的、严密的、精巧的秩序。”萨根毫不留情地接着说:“很可惜,在20世纪已经没有一个科学家相信生命是你创造的。生命是无生命物质用自组织方式产生的,也就是说,是从‘无’中产生的;它是单源的;生命的产生全都遵循同一种简洁有效的法则。有了这三条,就足以解释生物大千世界中的严密秩序——实际上,不严密才见鬼呢。”他直视着上帝,“上帝,你认可这种解释吗?”上帝并不以为忤,宽厚地说:“听起来是与‘上帝造物’同样有力的解释,甚至更好一些。我不必否认它。”萨根终于笑了,迎上前去与上帝拥抱:“向你致敬我已经开始喜欢你了,你的确是一个宽厚仁慈的老人。这可真是怪事,恰恰在你坦率地否认自身之后,我才愿意信奉你的存在。”上帝也笑着紧紧拥抱他:“不奇怪嘛,宇宙本身就建立在悖论之上。”他拍拍萨根的肩膀,“你尘缘已了,随我进天堂吧。”但卡尔·萨根却挣脱上帝的拥抱,后退半步,再次陷入沉思。“不,我的尘缘尚未了结。”萨根愁凉地说,“我的思考还没有完成。因为直到病逝,我一直在思考一个更为深刻的悖论。我昼思夜想,不得安宁。”“噢,是吗?说给我听听。”他含笑望着萨根。萨根转过身,凝望着苍茫的天宇:“宇宙从大爆炸中诞生时,遵循着一个先天的、严密的法则,以至于科学家在150亿年后,可以在实验室里复现大爆炸后的情景。关于这条永恒的法则,也许2000年前一个中国老人的表述更为简洁。这个人叫李聃,又称老子,他……”萨根突然转了话题,问,“中国也在你的疆域之内吗?据我所知,中国人历来缺乏对宗教的热忱。”上帝平静地向答:“噢,当然在我的磁域之内,普天之下莫非王土嘛。不过,”他露齿一笑,“中国人是比较挑剔的信徒,在那儿我不得不换几个模样和几个名字。”萨根会心地笑了,接着说:“老子把宇宙决则称为‘道’,他说道不死,是为玄牝——大道是永恒的,它是繁育万物的产门。老子又说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大道生出深元之气,再分阴阳,阴阳交合,生出万物。你看,多么简洁深刻的表述。”上帝颌首说:“噢,一个伟大的哲人。”“那么,我们就用这个简洁的名词——道,来称呼宇宙最深层次的法则吧。道是不死永存的,道翱翔于物质和时间之外,严厉地监督着万事万物的运行,不管宇宙是在爆炸、在膨胀,还是在走向灭亡——可是到这儿我就搞不懂了!”萨根苦恼地说。上帝静静地凝视着他,等他说下去。“因为这种‘道’就本质而言,是一种信息。可是,信息的载体是什么?换句话说,管理这个宇宙的‘道’是如何产生的?是在宇宙爆炸的巨响中随着物质世界而自动诞生的?假如我们这个宇宙在数百亿年后归于毁灭,这个宇宙之道会不会穿越混沌而延续到下一劫?”他苦笑道,“也许我该这样问,上帝啊,请你回答,在下一个宇宙中,上帝是否仍是你?”他苦恼地看着上帝:“我的智力无法回答这个问题,也许集全部人类的智慧也无法回答。”长久的沉默。最后上帝平静地说:“上帝就是你自己。”卡尔·萨根失望地摇摇头,沉重地说:“其实我已猜到了你的回答。”上帝沉默着。萨根叹口气,踽踽地转过身,俯瞰着脚下的世界。他的后背略显佝偻,他背负着沉重的痛苦,那是思想者的痛苦。上帝眼神古怪地盯着他,然后,上帝目光一闪,蹑手蹑脚地走过去,径直穿过萨根的身体。卡尔·萨根打了一个冷战。他听到上帝的笑声,他感到亿万粒子击中了他身上每一颗细胞、每一颗原子。片刻的震荡后,视界清晰了。他看见了自己的赤脚,看见一袭褐色的麻衣,一双枯瘦的双臂,和自己头上浓如狮毛的长发长须。他发现自己具有天目天耳,可以听到光线的震荡,看到夸克的玩闹。他忽然醒悟到,他已与上帝合为一体。上帝与我,不,上帝与我们。他聆听着自己的内心,感受到,在这个人形宇宙内,有无数思维包在强劲地搏动,有老子、柏拉图、牛顿、爱因斯坦、霍金、萨根……无数的思维汇成了上帝永恒的思索。天地苍茫,宇宙洪荒,也许这些理性思考足够锋利,能穿破宇宙轮回时的绝对混沌而长存。(有删改)6.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A.小说开头写萨根去世的时间、病因及灵魂飞升的情景,营造出亦真亦幻的氛围,为下文写萨根与上帝对话做了艺术的铺垫。B.“那是我的一个名字”“在那儿我不得不换几个模样和几个名字”等语句,突显了上帝的法力,也表现了中西文化的差异。C.作者运用想象、比拟、视听结合等手法,细腻生动地描写了萨根与上帝合为一体后的独特感受;让人如临其境,如见其状。D.本文是一篇科幻小说,但不以情节的跌宕曲折取胜,而是重在借科学家与上帝的对话,深刻表达作者对科学与人生的哲思。7.下列对小说结尾段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A.“我”和“我们”的人称变化,既表现萨根思考的深入,也能引发读者共鸣。B.“人形宇宙”与上文中“上帝就是你自己”都言简而意丰,强调了人的伟力。C.作者指出,中外古人关于“宇宙”的理性思考才是破解当代科学难题的利器。D.本段叙议结合,赋予了“上帝”更深广的形象内涵,深化了本文的人文题旨。8.小说中卡尔·萨根对“上帝”的态度经历了哪些变化?请简要说明。9.刘慈欣曾评论说,王晋康的科幻作品具有“现实风格和中国味道”。如果要以“现实风格和中国味道”为题写一则《卡尔·萨根和上帝的对话》的小评论,请结合文本,列出评论要点。【答案】6.B7.C8.①刚见面时,不信任和嘲讽;②当“上帝”承认生命起源的科学论断后,变为认可与喜爱;③当萨根陷入思考困境时,既期待又失望;④萨根与“上帝”合二为一后,对化身为理性思考的“上帝”有了企助、赞美的态度。9.(现实风格)小说以真实的科学家卡尔·萨根为主要人物,内容涉及生命起源、宇宙大爆炸等已知科学问题,表达了对有关科学、人文等问题的理性思考。(中国味道)小说塑造的人物形象神似中国古代的智者,后半部分着重写中国传统文化中的“道”,表达上多处使用中国古代的文化概念和名言。【解析】【6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对文本相关内容的理解以及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能力。B.“突显了上帝的法力”错。文中上帝在中西方有不同的名字,只是为了表现了中西文化的差异,与“上帝的法力”没有关系。故选B。【7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文章重要语段的作用的能力。C.“中外古人关于‘宇宙’的理性思考才是破解当代科学难题的利器”错,于文无据。原文“无数的思维汇成了上帝永恒的思索。天地苍茫,宇宙洪荒,也许这些理性思考足够锋利,能穿破宇宙轮回时的绝对混沌而长存”,可看出是说这些理性思考也许能穿破宇宙轮回时的绝对混沌而长存。故选C。【8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文章重要情节能力。①原文“卡尔·萨根微蹙双眉,冷静地打量着他,在嘴角绽出一丝微笑:‘我想,你就是那个大写的他,是主宰宇宙万物的上帝?’”据此看出,刚见面时,不信任和嘲讽;②原文“萨根转过身,凝望着苍茫的天宇”“上帝平静地向答:‘噢,当然在我的磁域之内,普天之下莫非王土嘛。不过,’他露齿一笑,‘中国人是比较挑剔的信徒,在那儿我不得不换几个模样和几个名字。’”“萨根会心地笑了”。据此看出,当“上帝”承认生命起源的科学论断后,变为认可与喜爱;③原文“‘那么,我们就用这个简洁的名词……可是到这儿我就搞不懂了!’萨根苦恼地说”“因为这种‘道’就本质而言,是一种信息。可是……”他苦笑道,“也许我该这样问……上帝是否仍是你?”据此看出,当萨根陷入思考困境时,既期待又失望;④原文“他听到上帝的笑声,……他忽然醒悟到,他已与上帝合为一体”“上帝与我,不,上帝与我们。他聆听着自己的内心,感受到,在这个人形宇宙内,有无数思维包在强劲地搏动,……无数的思维汇成了上帝永恒的思索”,据此看出,萨根与“上帝”合二为一后,对化身为理性思考的“上帝”有了企助、赞美的态度。【9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评价作者表现出的价值判断和审美取向的能力。原文“卡尔·萨根死了,死于上帝之子耶稣诞生2000年后,公元1996年12月2日”“我和所有科学家一样,敬畏大自然简洁之美,相信宇宙到处存在着普适的、严密的、精巧的秩序”“生命是无生命物质用自组织方式产生的,也就是说,是从‘无’中产生的;它是单源的;生命的产生全都遵循同一种简洁有效的法则。有了这三条,就足以解释生物大千世界中的严密秩序”“道是不死永存的,道翱翔于物质和时间之外,严厉地监督着万事万物的运行,不管宇宙是在爆炸、在膨胀,还是在走向灭亡”“因为这种‘道’就本质而言,是一种信息。可是,信息的载体是什么?换句话说,管理这个宇宙的‘道’是如何产生的?是在宇宙爆炸的巨响中随着物质世界而自动诞生的?假如我们这个宇宙在数百亿年后归于毁灭,这个宇宙之道会不会穿越混沌而延续到下一劫?”。由此看出,从现实风格的角度,小说以真实的科学家卡尔·萨根为主要人物,内容涉及生命起源、宇宙大爆炸等已知科学问题,表达了对有关科学、人文等问题的理性思考。原文“‘宇宙从大爆炸中诞生时,遵循着一个先天的、严密的法则,以至于科学家在150亿年后,可以在实验室里复现大爆炸后的情景。关于这条永恒的法则,也许2000年前一个中国老人的表述更为简洁。这个人叫李聃,又称老子,他……’萨根突然转了话题,问,‘中国也在你的疆域之内吗?据我所知,中国人历来缺乏对宗教的热忱。’”“老子把宇宙决则称为‘道’,……老子又说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大道生出深元之气,再分阴阳,阴阳交合,生出万物”。由此看出,从中国味道的角度,小说塑造的人物形象神似中国古代的智者,后半部分着重写中国传统文化中的“道”,表达上多处使用中国古代的文化概念和名言。二、古代诗文阅读(37分)(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22分)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借荆州之说,出自吴人事后之论,而非当日情事也。夫借者本我所有之物而假与人也,荆州本刘表地,非孙氏故物。当操南下时,孙氏江东六郡方恐不能自保,诸将咸劝权迎操,权独不愿,会备遣诸葛亮来结好,权遂欲借备共拒操,其时但求敌操,未敢冀得荆州也。亮之说权也,权即曰:“非刘豫州莫可敌操者。”乃遣周瑜、程普等随亮诣备,并力拒操。是且欲以备为拒操之主,而己为从矣。亮又曰:“将军能与豫州同心破操,则荆、吴之势强,而鼎足之形成矣。”是此时早有三分之说,而非乞权取荆州而借之也。赤壁之战,瑜与备共破操。华容之役,备独追操。其后围曹仁于南郡,备亦身在行间,未尝独出吴之力,而备坐享其成也。破曹后,备诣京见权,权以妹妻之。瑜密疏请留备于京,权不纳,以为正当延挈英雄,是权方恐备之不在荆州以为屏蔽也。即以兵力而论,亮初见权曰:“今战士还者及关羽精甲共万人,刘琦战士亦不下万人。”而权所遣周瑜等水军亦不过三万人。且是时刘表之长子琦尚在江夏,破曹后,备即表琦为荆州刺史,权未尝有异词,以荆州本琦地也。时又南征四郡,武陵、长沙、桂阳、零陵皆降。琦死,群下推备为荆州牧。备即遣亮督零陵、桂阳、长沙三郡,收其租赋,以供军实。又以关羽为襄阳太守、荡寇将军,驻江北;张飞为宜都太守、征虏将军,在南郡;赵云为偏将军,领桂阳太守。遣将分驻,惟备所指挥,初不关白孙氏,以本非权地,故备不必白权,权亦不来阻备也。迨其后三分之势已定,吴人追思赤壁之役,实借吴兵力,遂谓荆州应为吴有,而备据之,始有借荆州之说。抑思合力拒操时,备固有资于权,权不亦有资于备乎!权是时但自救危亡,岂早有取荆州之志乎!羽之对鲁肃曰:“乌林之役,左将军寝不脱介,戮力破曹,岂得徒劳无一块土。”此不易之论也。其后吴、蜀争三郡,旋即议和,以湘水为界,分长沙、江夏、桂阳属吴,南郡、零陵、武陵属蜀,最为平允。而吴君臣伺羽之北伐袭荆州而有之反捏一借荆州之说以见其取所应得。此则吴君臣之狡词诡说,而借荆州之名遂流传至今,并为一谈,牢不可破,转似其曲在蜀者,此耳食之论也。(节选自赵翼《廿二史札记》卷七)10.材料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而吴君臣A伺羽之北伐B袭荆州C而有之D反E捏一借荆州之说F以见G其取所应得11.下列对材料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会,恰逢,与《促织》“会征促织,成不敢敛户口”的“会”意思相同。B.诣,晋谒,造访,与《桃花源记》“及郡下,诣太守”的“诣”意思相同。C.妻,名词活用作动词,与《鸿门宴》“籍吏民,封府库”的“籍”用法相同。D.者,定语后置的标志,与《劝学》“非蛇鳝之穴无可寄托者”的“者”用法相同。12.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A.刘备借荆州说法,流传已久,作者认为这是东吴事后的捏造,并不符合当时实际情况。B.荆州本来是刘表的地盘,曹操大军压境时,孙权只想联合刘备抵挡曹操,保住自家江东六郡。C.孙权说,除了刘备没有人能抵挡曹操,简直把刘备集团视为抗曹主力,而己方担任友军角色。D.华容之战,刘备独自率军追击曹操;在南郡围攻曹仁,刘备也是出力更多,并没有坐享其成。13.把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其时但求敌操,未敢冀得荆州也。(2)转似其曲在蜀者,此耳食之论也。14.赤壁之战后,孙权也并不认为荆州是东吴的,从哪些事实可以看出来?请简要概括。【答案】10.BDF11.D12.D13.(1)(孙权)这(那)个时候只是要求能抵挡住曹操,不敢希望得到荆州。(2)反而好像这事理亏(过错)在蜀,这是未加分辨没有根据的观点。14.①孙权拒绝周瑜扣留建议,让刘备驻防荆州作为东吴屏障;②刘备上表推刘琦任荆州刺史,孙权没有反对;③刘备分派部下驻治荆州各郡,孙权没有阻止。【解析】【导语】本文通过分析历史背景,指出“借荆州”之说是东吴方面的事后捏造,不符合当时实际。文章详细解说了赤壁之战时期各方的战略局势,强调孙权在联合刘备抗曹之初,并无意图占有荆州。通过对劝曹休战、借兵抗曹与权备合作关系的讨论,作者澄清了吴蜀联手的实情,质疑后人对刘备“借荆州”的诠释,反映出更深刻的历史见解与思考。【10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文断句的能力。句意:但是,吴国君臣趁着关羽北伐,偷袭并占领荆州,反而捏造一个借荆州的说法,来显得他们只是夺取自己应该得到的地盘。“而吴君臣伺羽之北伐”,主谓宾结构,“羽之北伐”作“伺”的宾语,句意完整,B处断开;“袭荆州而有之”,句意联系紧密,由“而”连接,中间不断开,D处断开;“反捏一借荆州之说”,动宾结构,“反”为状语修饰谓语“捏”,“一借荆州之说”为宾语,F处断开。故选BDF。【11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言词语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的能力。A.正确。句意:恰逢刘备派遣诸葛亮来结盟。/恰逢又碰上征收蟋蟀,成名不敢向老百姓摊派。B.正确。句意:于是派遣周瑜、程普等人跟随诸葛亮去拜会刘备。/到了郡城,造访太守。C.正确。“妻”,名词活用作动词,嫁给男子为配偶/“籍”,名词活用作动词,造册登记。句意:孙权将妹妹嫁给他。/登记了官吏、百姓,封闭了仓库。D.错误。“者”,定语后置的标志/表停顿,与后句“也”组成判断句。句意:现在返回来的士卒以及关羽率领的精兵共有一万人。/如果没有蛇、鳝的洞穴,它就无处存身。故选D。【12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的能力。D.“刘备也是出力更多”错误,围攻曹仁,刘备与孙权都出了力,看不出谁多谁少。故选D。【13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并翻译文言文句子的能力。(1)“但”,只、只是;“敌”,抵挡、对抗;“冀”,希望、期待。(2)“曲”,理亏、过错;“耳食”,不明实情、不知真相;“此……也”,判断句。【14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筛选概括信息的能力。①结合“瑜密疏请留备于京,权不纳,以为正当延挈英雄,是权方恐备之不在荆州以为屏蔽也”可知,孙权拒绝周瑜扣留建议,让刘备驻防荆州作为东吴的屏障;②结合“备即表琦为荆州刺史,权未尝有异词,以荆州本琦地也”可知,刘备上表推刘琦任荆州刺史,孙权没有反对;③结合“遣将分驻,惟备所指挥,初不关白孙氏,以本非权地,故备不必白权,权亦不来阻备也”可知,刘备分派部下驻治荆州各郡,孙权没有阻止。参考译文:借荆州的说法,出自吴国人事后的言论,却不是(符合)当时真实的情况。借的意思,是本来我拥有的东西借给他人,(但)荆州本来是刘表的地盘,不是孙家旧物。在曹操南下时,孙家正担心江东六郡不能保住,众多将领都劝孙权迎降曹操,孙权一个人不愿意,恰逢刘备派遣诸葛亮来结盟,孙权就想借助刘备共同对抗曹操,这个时候只要求能抵挡住曹操,不敢希望得到荆州。诸葛亮劝说孙权,孙权就说:“不是刘备,豫州没有人能够抵挡曹操。”于是派遣周瑜、程普等人跟随诸葛亮去拜会刘备,合力抵挡曹操。这些(表明孙权)几乎要将刘备作为抵抗曹操的主力,而自己只作为配合的友军了。诸葛亮又说:“如果孙将军您能够与刘豫州同心打败曹操,那么荆、吴的势力变强,三足鼎立的局势就形成了。”这么说来,这个时候早就有三分天下的说法,而不是请求孙权夺取荆州再借用它。赤壁大战,周瑜与刘备共同打败曹操。华容战役,刘备一方追击曹操。后来在南郡围困曹仁,刘备亦身在军中,不曾单独出自吴的力量,而刘备坐享其成。打败曹操后,刘备到京口会见孙权,孙权将妹妹嫁给他。周瑜偷偷上疏请求把刘备留在京口,孙权没有采纳,他认为正是招揽任用英雄的时候,这样看来,孙权正担心刘备不在荆州作为自己江东抵挡北方的屏障。就拿兵力来说,诸葛亮刚见孙权的时候说:“现在返回来的士卒以及关羽率领的精兵共有一万人,刘琦手下的战士也不少于一万人。”而孙权调遣的周瑜等人的水军总共也不超过三万人。而且这个时候刘表的长子刘琦还在江夏,打败曹操后,刘备就上表奏命刘琦担任荆州刺史,孙权不曾有不同意见,因为荆州本来就是刘琦的地盘。同时刘备又向南征讨四郡,武陵、长沙、桂阳、零陵都归降刘备。刘琦去世,荆州群下推举刘备为荆州牧。刘备就派遣诸葛亮督管零陵、桂阳、长沙三郡,收取这些地方的租赋,来提供军粮。又任命关羽为襄阳太守、荡寇将军,驻守江北;张飞为宜都太守、征房将军,驻在南郡:赵云为偏将军,兼任桂阳太守。派遣将领分驻荆州,只由刘备指挥,完全不禀报孙吴,因为这些地方本来不是孙权的地盘,所以刘备不必告知权孙,孙权也不来阻止刘备。到后来天下三分的局势已经确定,吴人回想赤壁之战,实际上借助了吴的兵力,就认为荆州应该被吴拥有,然而刘备已占据着荆州,这才出现借荆州的说法。再说回顾双方合力抵抗曹操时,刘备固然有借助孙权的地方,孙权不也有借助刘备的地方么!孙权这时一心只挽救自身危亡,难道早已有夺取荆州的志向么!关羽回答鲁肃说:“乌林一战,左将军(刘备)睡觉都没有脱下铠甲,全力打败曹操,怎么能够白白辛劳没有一块领土。”这是不可改动(十分正确)的言论。后来吴、蜀争夺三郡,很快就议和,用湘水作为分界,把长沙、江夏、桂阳分给吴,把南郡、零陵、武陵分给蜀,这样最是公平得当。但是,吴国君臣趁着关羽北伐,偷袭并占领荆州,反而捏造一个借荆州的说法,来显得他们只是夺取自己应该得到的地盘,这是吴君臣狡诈诡辩的言论。而借荆州的说法就流传到现在,混作一谈,牢不可破,反而好像这事理亏(过错)在蜀方,这是未加分辨没有根据的观点。(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阅读下面这两首古诗,完成小题。乡村四月翁卷绿遍山原白满川,子规声里雨如烟。乡村四月闲人少,才了蚕桑又插田。插秧偈契此和尚手把青秧插满田,低头便见水中天。六根①清净方为道,退步原来是向前。【注】①六根:佛教语,指六种感觉器官,即眼、耳、鼻、舌、身、意。此处亦指秧苗的根须。15.下列对这两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乡村四月》首句中“绿”和“白”是指树木和河水,使用的手法与李清照《如梦令》中的“绿肥红瘦”相同。B.“子规声里雨如烟”,视听结合,写出了江南静谧又迷蒙的特有景致,与“又闻子规啼夜月”的意境不同。C.《插秧偈》中“把、插、低、见”四个动词连续使用,与杨万里的《插秧歌》一样,详写了热火朝天的劳动过程。D.《插秧偈》与杨万里的《插秧歌》,都描写了农人插秧的景象。虽然两诗反映的侧重点有所不同,但都值得品味。16.同写劳动,《乡村四月》重在“情”,《插秧偈》重在“理”。请结合诗句分别赏析“情”“理”之趣。【答案】15.C16.(1)《乡村四月》的“情”:抒发的是对田野风光的喜爱之情和对农民辛勤劳动的赞美之情。(2)《插秧偈》的“理”:①“手把青秧插满田”,指种下善念、希望、善因之类的意思。②“低头见天”,低头便能欣赏蓝天。低调谦虚,便可眼界开阔。③“六根清净”,摒弃杂念,才可消除烦恼忧虑,获得真正的生活之道。④“退步原来是向前”,形象地说明了以退为进的哲理。【解析】【导语】翁卷的《乡村四月》通过描绘江南四月忙碌的田园风光,传递了一种自然和谐的田园之乐,折射出诗人对乡村生活的热爱。契此和尚的《插秧偈》则融合了禅意,借插秧活动寓喻人生哲理,体现了一种超越于生活劳作之上的智慧与追求。【15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综合鉴赏诗歌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的能力。C.“详写了热火朝天的劳动过程”错误。《插秧偈》中“把、插、低、见”四个动词连续使用,是概括描写,生动地描绘了农夫插秧的场景,展现了农夫在插秧时的动作连贯性和专注度。而不是“详写了热火朝天的劳动过程”。故选C。【16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评价诗歌思想内容和情感的能力。(1)《乡村四月》中,“绿遍山原白满川,子规声里雨如烟”,作者以白描手法写江南农村初夏时节的景象,突出水乡初夏生机之景,后两句“乡村四月闲人少,才了蚕桑又插田”歌咏江南初夏的繁忙农事,勾画了乡村四月农家的忙碌气氛,表现了诗人对乡村生活的热爱和赞美之情。(2)《插秧偈》中,“手把青秧插满田”,播种田地可得收获,谓积德行善可得福报。“低头便见水中天”由空间写到心中世界,描写了插秧时眼前所见的情景:插秧时弯腰低头,因而看见了水田中倒映着的蓝天白云,使人顿觉豁然开朗,整个诗句是一种禅意,一种顿悟,一种诗情,一种美景。暗含低调谦虚,便可眼界开阔之意。“六根清净方为道”,六根:指眼、耳、鼻、舌、身、意。此句以六根清净方可学佛修道,比喻插秧时洗净秧根有利秧苗成长。强调摒弃杂念,才能获得真正的生活之道。“退步原来是向前”中的“退步”既是实写,又隐含着以退为进的意思。作者借插秧总结出深奥的哲理,以退为进,不失为做人的准则。(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3小题,6分)17.补写出下列句子的空缺部分。(1)张教授来到一个偏远荒凉之地调研,他住房子旁边芦苇丛生,竹影婆娑,此情此景,让他不禁想起白居易《琵琶行》中的描述“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在《登泰山记》中,作者连用两个比喻形象生动地描绘登顶后所见的两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扁舟”在古代文人眼里不仅仅是一只小船,更是承载着无尽的漂泊之苦、思乡之情、对自由生活的向往等等,如“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①.住近湓江地低湿②.黄芦苦竹绕宅生③.汶水、徂徕如画④.而半山居雾若带然⑤.驾一叶之扁舟⑥.举匏樽以相属(玉鉴琼田三万顷着我扁舟一叶/谁家今夜扁舟子何处相思明月楼/人生在世不称意明朝散发弄扁舟)【解析】【详解】本题考查学生默写常见的名篇名句的能力。易错字词有:“湓”“徂徕”“匏樽”“鉴”。三、语言文字运用(本题共5小题,18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曾几何时,“养生”一词似乎还只是中老年人的专利,然而在最近的几年里,(甲)。按理说,年轻人应当是A的,但现实却是,由于不健康的饮食习惯和生活方式,当下的年轻人变得越发“脆皮”,许多疾病的发病年龄也呈现年轻化的趋势。在这样的背景下,当下的年轻人掀起了一股“朋克养生”的热潮。(乙),前半截代表“摇滚自由”,后半截却意味着“努力自救”。“熬夜敷面膜”“蹦迪戴护膝”……这代年轻人的养生模式堪称矛盾的集合体。他们挣扎在放纵与自律之间,尽管口口声声称自己追求健康,但却经常通宵熬夜、暴饮暴食。一方面,他们想尽办法来创造各式各样的身体保养方法;另一方面,他们却在行动上与养生B,疯狂地追求无序的、零乱的以及不规律的生活方式。但是,健康不是“数学题”,一正一负可以相互抵消。肆意伤害身体后再进行补救,无异于江心补漏。营养专家冯长艳说:“这样养生对健康并没有好处,还有可能适得其反。”有人认为,这种“边耗边补”的养生模式聊胜于无,至少比什么都不做要好吧?殊不知,一边“朋克”一边“养生”等于反复折腾自己的身体。若长此以往,有“养生”做“朋克”的遮羞布,可能会让人更加肆无忌惮地“朋克”,到头来伤害的还是自己的健康。其实,①“朋克养生”悄然流行,②折射出年轻人对自身健康状况的重视和担忧。③自身健康是每个人的第一责任人。④如何应对压力和焦虑、如何进行健康管理,⑤是每个年轻人都要学习的必修课。⑥年轻人只要对生命足够敬畏,⑦保持规律节制的生活习惯,⑧才能朋克半生仍少年。18.当下一些写作者好用引号,这些引号的使用有些有必要,有些没必要。请从下面例句中任选两句,判断该处使用引号是否必要,并说明理由。例1:当下的年轻人变得越发“脆皮”例2:健康不是“数学题”例3:这种“边耗边补”的养生模式聊胜于无19.请在文中画横线处填入恰当的成语。20.请在文中括号内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5字。21.文中最后一段标序号的部分有两处表述不当,请指出其序号并做修改,使语言准确流畅,逻辑严密,不得改变原意。22.将“熬夜敷面膜”“蹦迪戴护膝”两组短语放在句子中很有表现力,请结合语境、短语的构成分析其表现力。【答案】18.例1:有必要,该处引号表示特殊含义,表示当下年轻人身体的脆弱、孱弱。例2:没必要,该处没有表示特殊含义(直接引语、强调)意义,“数学题”只是作为“健康”的比较对象,没必要使用引号。例3:有必要,该处引号表示强调,强调了“朋克养生”的特点——“一边损耗身体,一边补救身体”。19.A.生龙活虎(朝气蓬勃/身强力壮)B.背道而驰(南辕北辙)20.甲:年轻人也开始加入了养生的行列乙:将“朋克养生”拆开看21.③每个人是自身健康的第一责任人⑥年轻人只有对生命足够敬畏22.①短语内部词意矛盾,形成反差,“敷面膜”是为了保护皮肤,“熬夜”却有损皮肤健康;“戴护膝”是为了保护膝盖,“蹦迪”会损害膝盖健康。②在该语境中,说明“熬夜敷面膜!蹦迪戴护膝”的行为在年轻人中具有代表性与典型性。③短语并列,节奏感强。【解析】【18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正确使用标点符号的能力。例1:有必要。“脆皮”在这里并非其原本字面所指的物体质地脆的意思,而是被赋予了特殊的含义,用来形象地描述当下年轻人身体呈现出的脆弱、孱弱的状态,这种特殊含义通过引号来体现,所以使用引号是必要的。例2:没必要。“数学题”在此处只是单纯地作为一个与“健康”进行对比的对象,并没有表示出如特殊含义、直接引语、强调等需要使用引号的典型情况,所以此处使用引号是多余的。例3:有必要。理由:“边耗边补”准确地概括了“朋克养生”这种独特养生模式的核心特点,即一方面在损耗身体,另一方面又试图进行补救,通过加上引号起到了强调这一特点的作用,让读者能更清晰地抓住这种养生模式的关键所在,所以使用引号是合适的。【19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正确使用成语的能力。A处:此处是要体现年轻人本应具有的充满活力、健康强壮的状态,与后文提到的年轻人因不健康生活方式而变得“脆皮”形成对比,所以可填“生龙活虎”“朝气蓬勃”或者“身强力壮”。生龙活虎:是形容活泼矫健,富有生气。朝气蓬勃:是充满生气和活力的样子。身强力壮:是指身体强壮有力。B处:这里说年轻人一方面创造保养身体的方法,另一方面却采取无序、不规律的生活方式,两种行为相反,目的相反,所以可填写“背道而驰”或者“南辕北辙”。背道而驰:是朝着相反的方向奔跑,比喻行动方向和所要达到的目标完全相反。南辕北辙:是想往南而车子却向北行,比喻行动和目的相反。【20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语言表达之情境补写的能力。甲处:前文提到“养生”曾只是中老年人的专利,后面要转折说年轻人的情况,结合后文内容可知是年轻人也开始参与到养生这件事中来,所以可填写“年轻人也开始加入了养生的行列”。乙处:本空后面紧接着对“朋克养生”进行了解释,将其拆分成前半截和后半截分别说明含义,所以此处应填写“将‘朋克养生’拆开看”。【21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辨析并修改病句的能力。原文语病有两处:③处:“自身健康是每个人的第一责任人”主客颠倒,应将“每个人”和“自身健康”互换位置。⑥处:“只要……才……”关联词搭配不当,应将“只要”改为“只有”。【22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分析语句表达效果的能力。①“熬夜敷面膜”中,“敷面膜”通常是人们在正常作息下为了保养皮肤、让皮肤更好而采取的措施,意味着对皮肤的呵护,而“熬夜”则是一种明显对皮肤有害的行为,二者词意形成鲜明的矛盾反差。“蹦迪戴护膝”里,“戴护膝”是为了保护膝盖,“蹦迪”是一种较为剧烈运动,容易对膝盖造成损伤,这两个词放在一起同样构成了强烈的反差。这种反差突出了“朋克养生”行为的矛盾性和不合理性。②在描述当下年轻人“朋克养生”的语境中,列举“熬夜敷面膜”“蹦迪戴护膝”这样的短语,能够非常形象且典型地代表年轻人那种既想要放纵享受生活,又试图进行一些补救措施的普遍行为方式,说明了这种矛盾的养生行为在年轻人中是具有代表性与典型性的,让读者更直观地理解“朋克养生”的特点。③这两个短语以并列的形式呈现,“熬夜敷面膜”和“蹦迪戴护膝”在结构上相似,都是两字+三字的动宾短语,读起来节奏明快,朗朗上口,增强了语言的表现力和感染力,给读者留下深刻的印象。四、写作(60分)23.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马克思认为“完整的人”应该以一种全面的方式占有自己全面的本质。荣格说:“与其当个完美的人,我更想当个完整的人。”你对“完整的人”有怎样的思考?请写一篇文章。要求:自选角度,自拟标题,明确文体;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少于800字。审题:这是一道引语类材料作文题。材料引用马克思和荣格的话,引出对“完整的人”的思考。马克思所说的“完整的人”应该以一种全面的方式占有自己全面的本质,强调人要全面发展,涵盖各个方面的本质属性,包括物质与精神、理性与情感、实践与思考等多方面的统一。荣格的“与其当个完美的人,我更想当个完整的人”,指出“完整”与“完美”的不同,完美可能更侧重于没有瑕疵、尽善尽美,而完整则更注重人的各个层面的和谐统一,不追求绝对的完美。两则材料虽然侧重的内容不同,但共同点都在于强调追求成为“完整的人”的意义和价值,考生可以抓住这两则材料的共同点——“完整的人”这一关键词,探讨“完整的人”的内涵和特征,思考如何成为一个完整的人,分析“完整的人”在当今社会的重要性等等。综上,考生有以下的立意角度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