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子》四章 练习(含答案)统编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上册_第1页
《老子》四章 练习(含答案)统编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上册_第2页
《老子》四章 练习(含答案)统编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上册_第3页
《老子》四章 练习(含答案)统编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上册_第4页
《老子》四章 练习(含答案)统编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上册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7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老子》四章练习(含答案)统编高中语文选择性必

修上册

6.1《老子》四章练习

一、文言文阅读

阅读材料,完成小题。

材料一:

古者先王尽力于亲民,加事于明法。彼法明,则忠臣劝;罚必,

则邪臣止。忠劝邪止而地广主尊者,秦是也;群臣朋党比周,以隐正

道,行私曲而地削主卑者,山东是也。乱弱者亡,人之性也;治强者

王,古之道也。越三勾践恃大朋之龟【注】与吴战而不胜,身臣人宦

于吴反国弃龟明法亲民以报吴则夫差为擒故恃鬼神者慢于法,恃诸侯

者危其国。曹恃齐而不听宋,齐攻荆而宋灭曹。邢恃吴而不听齐,越

伐吴而齐灭邢。许恃荆而不听魏,荆攻宋而魏灭许。郑恃魏而不听韩,

魏攻荆而韩灭郑。今者韩国小而恃大国,主慢而听秦、魏,恃齐、荆

为用,而小国愈亡。故恃人不足以广壤,而韩不见也。荆为攻魏而加

兵许、鄢,齐攻任、扈而削魏,不足以存韩,而韩弗知也。此皆不明

其法禁以治其国,恃外以灭其社稷者也。

臣故曰:明于治之数,则国虽小,富;赏罚敬信,民虽寡,强。

赏罚无度,国虽大,兵弱者,她非其地,民非其民也。无地无民,尧、

舜不能以王,三代不能以强。人主又以过予,人臣又以徒取。舍法律

而言先王以明古之功者,上任之以国。臣故曰:是愿古之功,以古之

赏,赏今之人也。主以是过予,而臣以此徒取矣。主过予则臣偷幸;

臣徒取则功不尊。无功者受赏,则财匮而民望;财匮而民望,则民不

尽力矣。故用赏过者失民,用刑过者民不畏。有赏不足以劝,有刑不

足以禁,则国虽大,必危。故曰:小知不可使谋事,小忠不可使主法。

(节选自《韩非子•饰邪》,有删改)

材料二:

其安易持,其未兆易谋;其脆易泮,其微易散。为之于未有,治

之于未乱。合抱之木,生于毫末;九层之台,起于累土;千里之行,

始于足下。为者败之,执者失之。是以圣人无为,故无败;无执,故

无失。民之从事,常于几成而败之。慎终如始,则无败事。是以圣人

欲不欲,不贵难得之货,学不学,复众人之所过。以辅万物之自然而

不敢为。

(节选自《老子》第六十四章,有删改)

【注】大朋之龟;又称“十朋之龟”,指用以占吉凶、决疑难的

十类龟,古人视为大宝。

1.材料一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把相应序号填写

到答题卡上对应位置,超出三项无效。

身臣入A宦于吴B反国C弃龟D明法E亲民F以报G吴H则夫差

为擒

2.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朋党”,指为争权夺利,排斥异己而结合起来的集团,在本

文意为拉帮结派。

B.“偷幸”,意思为苟且侥幸,与《鸿门宴》中“妇女无所幸”

意思不相同。

C.“民望”,民众心生怨恨,与现代汉语“众望所归''的“众望”

意思不同。

D.“其安易持”中的“安”与《大学之道》中“静而后能安”的

“安”意思相似,都指安然未变。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材料一开篇运用了举例和对比论证,以秦国和山东六国的国

运对比,来证明彰明法度的重要性。

B.材料一选用越王勾践的故事,也论证了治理国家要显明法度。

C.材料一中用较大篇幅说明韩国的灭亡,指明其灭亡原因完全

在于它自身不彰明法度。

D.材料二运用“千里之行,始于足下”等自然、社会现象说明

“为之于未有,治之于未乱”的观点。

4.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有赏不足以劝,有刑不足以禁,则国虽大,必危。

(2)沛公曰:“君安与项伯有故?”张良曰:“秦时与臣游,项

伯杀人,臣活之。”(《鸿门宴》)

5.在治国理政的理念上,老子和韩非子有何不同?请结合选文

简要评析,并说明你的观点。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

文本一:

老子者,楚苦县厉乡曲仁里人也。姓李氏,名耳,字聃,周守藏

室之史也。

孔子适周,将问礼于老子。老子曰:“子所言者,其人与骨皆已

朽矣,独其言在耳。且君子得其时则驾,不得其时则蓬累而行。吾闻

之,良贾深藏若虚,君子盛德,容貌若愚。去子之骄气与多欲,态色

与淫志,是皆无益于子之身。吾所以告子,若是而已。”孔子去,谓

弟子曰:“鸟吾知其能飞鱼吾知其能游兽吾知其能走走者可以为罔游

者可以为纶飞者可以为簿。至于龙,吾不能知其乘风云而上天。吾今

日见老子,其犹龙邪!”

老子修道德,其学以自隐无名为务。居周久之,见周之衰,乃遂

去。至关,关令尹喜曰:“子将隐矣,强为我著书J于是老子乃著书

上下篇,言道德之意五千余言而去,莫知其所终。

或曰:老莱子亦楚人也,著书十五篇,言道家之用,与孔子同时

云。

(《史记老庄申韩列传》节选)

文本二:

其安易持,其未兆易谋,其脆易泮,其微易散。为之于未有,治

之于未乱。合抱之木,生于毫末;九层之台,起于累土;千里之行,

始于足下。为者败之,执者失之。是以圣人无为,故无败;无执,故

无失。民之从事,甘于几成而败之。慎终如始,则无败事。是以圣人

欲不欲,不贵难得之货,学不学,复众人之所过,以辅万物之自然而

不敢为。

(第六十四章)(选自《老子》)

6.文本一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

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

鸟吾知A其能飞B鱼吾知C其能游兽吾知其能走D走者可以为罔

游者E可以为纶F飞者G可以为雄

7.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守藏室之史:“藏室”是藏书之所。“守藏室史”亦称“征藏史

征,,是典掌之意,与“守”相同,就是管理周王朝图书的史官。

B.僧,是古代用来射鸟的拴着丝绳的短箭,因拴着丝绳而能收

回再次利用。后来也泛指短箭。

C.泮,同“判”,分离之意;累,同”墓”,土筐,累土,一筐

io

D.《老子》又名《南华经》,全书的思想结构是道是德的“体”,

德是道的“用”。政治上主张无为而治,权术上讲究物极必反,修身

上力求性命双修。

8.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本一中老子认为,品德高尚的君子时运来了就要出去做官,

时运不济就和蓬草一样随风飘转。这跟儒家“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

善天下”的思想完全相同。

B.文本一中孔子在告别老子后,对弟子们说的一番话,彰显了

圣人虚怀若谷、温良恭俭的品格,同时也侧面烘托了老子见识远过于

常人。

C.文本二中老子认为无论做什么事情,都必须有坚定的毅力,

只有从小事做起,才可能成就大事业。

D.文本二中老子认为圣人要有高远的追求。他强调圣人要追求

常人不想要的东西,要学习那些常人所不学习的大道理,而不要妄为

妄动。

9.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吾闻之,良贾深藏若虚,君子盛德,容貌若愚。

(2)民之从事,常于几成而败之。慎终如始,则无败事。

10.文本一中哪些地方能够表现出“老子,隐君子也"?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老子者,楚苦县厉乡曲仁里人也。姓李氏,名耳,字聃,周守藏

室之史也。

孔子适周,将问礼于老子。老子曰:“子所言者,其人与骨皆已

朽矣,独其言在耳。且君子得其时则驾,不得其时则蓬累而行。吾闻

之,良贾深藏若虚,君子盛德,容貌若愚。去子之骄气与多欲,态色

与淫志,是皆无益于子之身。吾所以告子,若是而已。“孔子去,谓

弟子曰:“鸟吾知其能飞鱼吾知其能游兽吾知其能走走者可以为罔游

者可以为纶飞者可以为曾。至于龙,吾不能知其乘风云而上天。吾今

日见老子,其犹龙邪!”

老子修道德,其学以自隐无名为务。居周久之,见周之衰,乃遂

去。至关,关令尹喜曰:“子将隐矣,强为我著书J于是老子乃著书

上下篇,言道德之意五千余言而去,莫知其所终。

或曰:老莱子亦楚人也,著书十五篇,言道家之用,与孔子同时

云。

(《史记•老庄申韩列传》节选)

材料二:

三十辐,共一毂,当其无,有车之用。蜒埴以为器,当其无,有

器之用。凿户牖以为室,当其无,有室之用。故有之以为利,无之以

为用。

(《老子》第十一章)

企者不立,跨者不行,自见者不明,自是者不彰,自伐者无功,

自矜者不长3其在道也,曰余食赘行,物或恶之,故有道者不处。

(《老子》第二十四章)

知人者智,自知者明。胜人者有力,自胜者强。知足者富,强行

者有志。不失其所者久,死而不亡者寿。

(《老子》第三十三章)

H.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鸟吾知/其能飞/鱼吾知/其能游/兽吾知/其能走/走者可以为

罔/游者可以为纶/飞者可以为雄

B.鸟/吾知其能飞/鱼/吾知其能游/兽/吾知其能走/走者可以为

罔/游者可以为纶/飞者可以为僧

C.鸟吾知/其能飞/鱼吾知/其能游/兽吾知/其能走/走者可以为

罔游者/可以为纶飞者/可以为僧

D.鸟/吾知其能飞/鱼/吾知其能游/兽/吾知其能走/走者可以为

罔游者/可以为纶飞者/可以为僧

12.下列对文本中相关文化常识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一般认为,道家学派的创始人是老子,《老子》的核心思想是

“道道家学派的另一位巨擘是庄子,他主张人要以道为师,随顺

造化,其基本底蕴是对社会人生的同情与关怀。

B.《老子》又名《南华经》,全书的思想结构是道是德的“体”,

德是道的“用、政治上主张无为而治,权术上讲究物极必反,修身

上力求性命双修。

C.“藏室”是藏书和档案之所。“守藏室之史"即“藏室史”,亦

称“征藏史”,“征”是典掌之意,文中指管理周王朝图书的史官。

D.辐:车轮中连接轮辆和车毂的直条。毂:车轮中心的圆木,

有洞可以插车轴,可代指车轮或车。

13.下列对原文格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本一中老子认为,品德高尚的君子时运来了就要出去做官,

时运不济就和蓬草一样随风飘转。这跟儒家“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

善天下”的思想完全相同。

B.文本一中老子认为真正生意做得好的商人即使家有万贯看上

去也好像什么都没有的样子,德行非常高尚的君子,表面上看起来却

是十分的愚钝。

C.文本二中《老子》运用三个例子来说明“有”和“无”的关系,

并认为“无用”才是最大的用,正是因为有了“无二“有”才能发挥

作用。

D.文本二中《老子》认为自以为是的人不能彰显,自我夸耀的

人不能建功。

1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是皆无益于子之身。吾所以告子,若是而已。

(2)其在道也,曰余食赘行,物或恶之,故有道者不处。

15.文本一中,体现了老子哪些思想主张?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题。

文本一:

老子者,楚苦县厉乡曲仁里人也。姓李氏,名耳,字聃,周守藏

室之史也。

孔子适周,将问礼于老子。老子曰:”子所言者,其人与骨皆已

朽矣,独其言在耳。且君子得其时则驾,不得其时则蓬累而行。吾闻

之,良贾深藏若虚,君子盛德,容貌若愚。去子之骄气与多欲,态色

与淫志,是皆无益于子之身。吾所以告子,若是而已。"孔子去,谓

弟子曰:“鸟吾知其能飞鱼吾知其能游兽吾知其能走走者可以为罔游

者可以为纶飞者可以为僧。至于龙,吾不能知其乘风云而上天。吾今

日见老子,其犹龙邪!”

老子修道德,其学以自隐无名为务。居周久之,见周之衰,乃遂

去。至关,关令尹喜曰:“子将隐矣,强为我著书。“于是老子乃著书

上下篇,言道德之意五千余言而去,莫知其所终。

或曰:老莱子亦楚人也,著书十五篇,言道家之用,与孔子同时

云。

(《史记•老庄申韩列传》节选)

文本二:

三十辐,共一毂,当其无,有车之用。蜒埴以为器,当其无,有

器之用。凿户牖以为室,当其无,有室之用。故有之以为利,无之以

为用。

(《老子》第十一章)

企者不立,跨者不行,自见者不明,自是者不彰,自伐者无功,

自矜者不长。其在道也,曰余食赘行,物或恶之,故有道者不处。

(《老子》第二十四章)

知人者智,自知者明。胜人者有力,自胜者强。知足者富,强行

者有志。不失其所者久,死而不亡者寿。

(《老子》第三十三章)

16.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鸟吾知/其能飞/鱼吾知/其能游/兽吾知/其能走/走者可以为

罔/游者可以为纶/飞者可以为僧

B.鸟/吾知其能飞/鱼/吾知其能游/兽/吾知其能走/走者可以为

罔/游者可以为纶/飞者可以为僧

C.鸟吾知/其能飞/鱼吾知/其能游/兽吾知/其能走/走者可以为

罔游者/可以为纶飞者/可以为僧

D.鸟/吾知其能飞/鱼/吾知其能游/兽/吾知其能走/走者可以为

罔游者/可以为纶飞者/可以为雄

17.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字”指在本名外所起的表德行或本名含义的名字,社交场合

自称己名,称他人之字表敬。

B.矮,是古代用来射鸟的拴着丝绳的短箭,因拴着丝绳而能收

回再次利用。后来也泛指短箭。

C.毂:车轮中心部位,周围与辐条的一端相接,中间的圆孔用

来插车轴。

D.道家,先秦时期的思想流派,以杨朱、老子和庄子等为代表

人物,这三人分别有“无为"“齐物”“贵己”等三种主张。

18.下列对原文格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本一中老子认为,品德高尚的君子时运来了就要出去做官,

时运不济就和蓬草一样随风飘转。这跟儒家“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

善天下”的思想完全相同。

B.文本一中孔子在告别老子后,对弟子们说的一番话,彰显了

圣人虚怀若谷、温良恭俭的品格,同时也侧面烘托了老子见识远过于

常人。

C.文本二中《老子》运用三个例子来说明“有”和“无”的关系,

并认为“无用”才是最大的用,正是因为有了“无”,“有”才能发挥作

用。

D.文本二中《老子》认为自以为是的人不能明辨是非,自我夸

耀的人不能成就大功。

19.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吾闻之,良贾深藏若虚,君子盛德,容貌若愚。

(2)其在道也,曰余食赘行,物或恶之,故有道者不处。

20.文本一中哪些地方能够表现出“老子,隐君子也”?

二、情景默写

21.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论语•卫灵公》中,孔子表达“严于己,宽于人”的句子

B“,”o

(2)《老子》第十一章中,老子总结无形的东西能给人们带来实

际用途的句子是“,”。

(3)《老子》第三十三章中,与“人贵有自知之明”的意思相近

的句子“,\

三、语言表达

22.阅读下面这段文字,简要概括道家思想对当代生态文明建设

的借鉴意义,要求保留关键信息,句子简洁流畅,不超过70个字。

道家的创始人老子说:“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

侯外庐解释道:“这里所谓天、地、人、自然诸观念虽然蒙混,但是

人的社会秩序适应物的自然秩序,这种关系却表示得十分明白。”当

前,我们正大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生态文明关注的就是人与环境、

人与自然的关系。另外,《老子》中说:“我格三宝,持而保之。一日

慈,二曰俭,三日入敢为天下先。”其中的“俭”指的是节俭。这与今

天我们倡导的在资源开发与节约中,把节约放在优先位置,以最少的

资源消耗支撑经济社会持续发展理念有一定契合之处。道家道教的建

筑大多依山势而建,不对山体作大的改变,而是利用一些自然形胜建

设,使人产生曲径通幽或别有洞天的美感。“如宫观及三十六岩等岩

庙,大都位于险峰峭壁、人迹难至之处,但其风光绮丽,景色迷人”,

说的就是道家道教在建筑方面追求人文与自然和谐统一,很少破坏自

然环境。

23.下面文段有四处语病,请指出其序号并做修改,使语言表达

准确流畅。

最近,①一些地方积极运用科技手段贬低餐饮浪费的行为,令人

眼前一亮。②餐桌二的风尚新,映照着深植于中华传统文化的“节俭

基因”。③无论是“克勤于邦,克俭于家”的劝勉,还是“俭节则昌,

淫佚则亡”的告诫,有关俭与奢的箴言,沉淀着历史的启迪,牵动着

中国人家风与国运的思考。④崇俭戒奢的思想,凝结着中国哲学智慧。

⑤从孔子“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的幸福观,到老

子“去甚、去奢、去泰”的思辨,再到墨子对“节用”理念的提倡……

⑥有关节俭的表达,委托着对人与自然良性关系的期待,也蕴藉着人

与社会的相处之道c

四、现代文阅读

古琴的文化内涵

古琴,蕴含着丰富而深刻的文化内涵,千百年来一直是中国古代

文人、士大夫爱不释手的器物。特殊的身份使得琴乐在整个中国音乐

结构中属于具有高度文化属性的一种音乐形式。“和雅”“清淡”是琴

乐标榜和追求的审美情趣,“味外之旨、韵外之致、弦外之音”是琴乐

深远意境的精髓所在。

古琴的韵味是虚静高雅的,要达到这样的意境,则要求弹琴者必

须将外在环境与平和闲适的内在心境合而为一,只有这样,才能达到

琴曲中追求的心物相合、人琴合一的艺术境界。在这一方面,伯牙的

经历可称为后世的典范。传说,伯牙曾跟随成连学琴,虽用功勤奋,

但终难达到神情专一的境界。于是成连带领伯牙来到蓬莱仙境,自己

划桨而去。伯牙左等右盼,始终不见成连先生回来。此时,四周一片

寂静,只听到海浪汹涌澎湃地拍打着岩石,发出崖崩谷裂的涛声;天

空群鸟悲鸣,久久回荡。见此情景,伯牙不禁触动心弦,于是拿出古

琴,弹唱起来。他终于明白成连先生正是要他体会这种天人交融的意

境,来转移他的性情。后来,伯牙果真成为天下鼓琴高手。

琴者,禁也。作为“圣人之•器”的琴,演奏时自然有其独特而严

格的规范。《红楼梦》第八十六回,贾宝玉得知林黛玉会弹琴时,便

要妹妹为自己演奏一曲。林黛玉这时讲到:“若要抚琴,必择静室高

斋,或在层楼的上头,在林石的里面,或是山巅上,或是水涯上c再

遇着那天地清和的时候,风清月朗,焚香静坐,心不外想。”又说,

“若必要抚琴,先须衣冠整齐,或鹤整,或深衣,要如古人的像表,

那才能称圣人之器,然后盥了手,焚上香J

在中国众多的音乐形式中,古琴集儒道两家思想精髓于一身。

儒家主张入世哲学,重视人生的现实问题,强调艺术对人伦的教

化作用。儒家所提倡的音乐讲究中正平和,不追求声音华美富丽的外

在效果。“琴者,禁也。禁止于邪,以正人心。”古琴要担负起禁止淫

邪、端正人心的道德责任。唐代薛易简在《琴诀》中讲:“琴为之乐,

可以观风教,可以摄心魄,可以辨喜怒,可以悦情思,可以静神虑,

可以壮胆勇,可以绝尘俗,可以格鬼神,此琴之善者也J

道家崇尚自然,强调无为和逍遥,反对人们强加于自然的各种行

为。道家最理想的音乐应该是“大音希声”“至乐无乐”的境界。庄

子进一步将音乐分成“天籁”“地籁”与“人籁”三类,认为只有“天

籁”才是音乐的最高层面,其根本也是提倡自然天成,反对人工雕琢

的音乐。

这些思想深深影响了以后的琴人。陶渊明的琴桌上常年摆着一张

琴,既无弦也无徽。每当他酒酣耳热、兴致盎然时,总要在琴上虚按

一曲。李白有诗写道:“大音自成曲,但奏无弦琴。"从中我们不难悟

出道家思想对琴乐的渗透与融合。

24.下列关于“古琴”的表述,错误的一项是()

A.古琴是中国古代文人、士大夫爱不释手的器物,琴乐也因此

具格高度的文化属性。

B.“和雅”“清淡”的琴乐追求“味为之旨、韵外之致、弦外之

音”。

C.古琴虚静高雅的韵味要求弹琴者必须将外在环境与平和闲适

的内在心境合二为一。

D.古琴要担负起禁止淫邪、端正人心的道德责任。林黛玉关于

弹琴要求的言论诠释了这一点。

25.下列对“古琴集儒道两家思想精髓于一身”的解说,不正确

的一项是()

A.儒家所提倡的音乐,讲究中正平知,不追求声音华美富丽。

“和雅”的琴乐正是这一审美情趣的体现。

B.儒家主张入世,重视人生现实问题,强调艺术对人伦的教化

作用。“琴者,禁也”旨在止邪正心。

C.道家崇尚自然,强调无为和逍遥,反对人们强加于自然的各

种行为。“清淡”的琴乐与道家追求正好合拍。

D.庄子推崇“天籁”,提倡自然天成,反对人工雕琢的音乐c这

深深影响了以后的陶渊明以及唐代的薛易筒、李白等人。

26.下列表述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文章依次阐述了琴乐的审美情趣和深远意境,古琴的韵味和

演奏时应有的规范,古琴对儒家和道家的巨大影响。

B.伯牙在蓬莱仙境,心弦被触动,便拿出古琴,弹奏起来。他

意识到古琴演奏应达到天、人、琴合一的意境。

C.儒家入世的哲学主张,使弹琴者在演奏时自然有其独特而严

格的规范,《琴诀》阐发的正是这一点。

D.道家思想对琴乐的渗透与融合是古琴“和雅"审美情趣形成的

原因,作者引用李白的诗句,增强了说服力。

读下面的文言语段,完成小题。

让县自明本志令

曹操

(1)孤始举孝廉,年少,自以本非岩穴知名之士,恐为海内人

之所见凡愚,欲为一郡守,好作政教以建立名誉,使世士明知之c故

在济南,始除残去秽,平心选举,违途诸常侍。以为强豪所忿,恐致

家祸,故以病还。

(2)去官之后,于谯东五十里筑精舍,欲秋夏读书,冬春射猎,

求底下之地,欲以泥水自蔽,绝宾客往来之望。然不能得如意。

(3)后征为都尉,迁典军校尉,意遂更欲为国家讨贼立功,欲

望封侯作征西将军,然后题墓道言“汉故征西将军曹侯之墓”,此其

志也。而遭值董卓之难,兴举义兵。是时合兵能多得耳,然常自损,

不欲多之;所以然者,多兵意盛,与强敌争,倘更为祸始。故汴水

之战数千,后还到扬州更募,亦复不过三千人,此其本志有限也。

(4)后领兖州,破降黄巾三十万众。又袁术僭号于九江,下皆

称臣,衣被皆为天子之制,两妇预争为皇后。志计已定,人有劝术使

遂即帝位,露布天下,答言“曹公尚在,未可也”。后孤讨禽其四将,

获其人众,遂使术穷亡解沮,发病而死。及至袁绍据河北兵势强盛孤

自度势实不敌之但计投死为国以义灭身足垂于后。幸而破绍,枭其二

子。又刘表自以为宗室,包藏奸心,乍前乍却,以观世事,据有当州,

孤复定之,遂平天下。身为宰相,人臣之贵已极,意望已过矣。

(5)今孤言此,若为自大,欲人言尽,故无讳耳。设使国家无

有孤,不知当几人称帝,几人称王。

(6)所以勤勤恳恳叙心腹者,见周公有《金朦》之书以自明,

恐人不信之故。然欲孤便尔委捐所典兵众以还执事,归就武平侯国,

实不可也。何者?诚恐己离兵为人所祸也c既为子孙计,又己败则国

家倾危,是以不得慕虚名而处实祸,此所不得为也。前朝恩封三子为

侯,固辞不受,今更欲受之,非欲复以为荣,欲以为外援为万安计。

(7)江湖未静,不可让位;至于邑土,可得而辞。今上还阳夏、

柘、苦三县户二万,但食武平万户,且以分损谤议,少减孤之责也。

(节选自《三国志魏书武帝纪》,有删改。)

27.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及至袁绍/据河北兵/势强盛/孤自度势实不敌之/但计投死/

为国以义灭身/足垂于后

B.及至袁绍据河北/兵势强盛/孤自度势/实不敌之/但计投死为

国/以义灭身/足垂于后

C.及至袁绍/据河北兵/势强盛/孤自度/势实不敌之/但计投死为

国/以义/灭身足垂于后

D.及至袁绍据河北/兵势强盛/孤自度/势实不敌之/但计投死为

国/以义/灭身足垂于后

28.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孤:古代王侯自谦之称。曹操当时是丞相,被封武平侯,故

此自称。

B.孝廉:汉代选举官吏的科目。“孝”指孝悌之人,“廉”指清廉

之士。

C.侯:是古代高于“公”“伯”的爵位。爵位制度是古代重要的

政治制度。

D.僭号:一是指冒用帝王的称号,二是指超越本分的封号。在

这里是第一个意思C

29.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A.曹操想建功立业,却招致怨恨。曹操起初想做个好太守,他

在济南革除弊政,公正地选拔、推荐官吏,却遭到豪强权贵的怨恨。

B.曹操辞官还乡后,欲与世断绝。他辞官还乡后,建了一栋学

舍,准备在此读书打猎,曾一度产生断绝与宾客交往的念头。

C.曹操先后打败敌人,位极人臣。他打败了袁术、袁绍和刘表

后,又收编了黄巾军,当上了宰相,他认为自己的地位已显贵至极。

D.曹操审慎考虑进退,以减少谤议。他拒绝交出兵权,但主动

提出退还三县的封地,希望能够减少别人对他的议论和指责。

30.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故汴水之战数千,后还到扬州更募,亦复不过三千人,此

其本志有限也。

(2)既为子孙计,又己败则国家倾危,是以不得慕虚名而处实

祸,此所不得为也C

五、名著阅读

31.阅读下面的《老子》语录,说一说这些语录传达了哪些做事

的道理。

天下难事必作于易,天下大事必作于细。

其安易持,其未兆易谋,其脆易泮,其微易散。

32.下列思想主张的提出与老子无关的是()

A.无为B.仁政C.道D.性善论E.性恶论

33.阅读下面的材料,完成问题。

材料一

子贡问于孔子曰:“君子之所以见大水必观焉者,是何?”

孔子曰:“夫水,遍与诸生而无为也,似德。其流也埠下,裾拘

必循其理,似义。其洸洸乎不漏尽,似道。若有决行之,其应佚若声

响,其赴百仞之谷不惧,似勇……其万折也必东,似志。是故君子见

大水必观焉。”

(《荀子•宥坐》)

材料二

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处众人之所恶,故几于道。居善

地,心善渊,与善仁,言善信,政善治,事善能,动善时。

(《老子•第八章》)

孔子和老子都不满足于纯粹的观赏自然,而是试图沟通水之美与

人类道德精神之间的内在联系,以探求水的社会意义和价值,并由此

推衍出立身处世的准则。试根据上述两则材料的内容,概括儒家和道

家对人处于逆境时的态度有何不同。

阅读下面的材料,完成各题。

不尚贤,使民不争;不贵难得之货,使民不为盗;不见可欲,使

民心不乱。是以圣人之治也,虚其心,实其腹,弱其志,强其骨。常

使民无知无欲,使夫智者不敢为也。为无为,则无不治矣。

(《老子》第三章)

是以圣人处无为之事,行不言之教;万物作而师始,生而弗有,

为而弗恃,功成而弗居。夫唯弗居,是以不去。

(《老子》第二章)

34.“不尚贤,使民不争;不贵难得之货,使民不为盗;不见可

欲,使民心不乱。”这句话体现的是_________(学派)的的

思想。

35.老子认为,造成天下动乱的根本原因是什么?请用自己的话

作简要概括。

36.联系材料,请解释老子“无为”思想的含义并作简单评价。

六、非选择类

37.道家思想,是古代一种思想流派,最早追溯到春秋战国时期,

道家用“道”来探究自然、社会、人生之间的关系。道家提倡道法自

然,无为而治,与自然和谐相处。《道德经》有云:“是以圣人欲不欲,

不贵难得之货,学不学,复众人之所过,以辅万物之自然而不敢为。

”这句话的意思是:

38.将下面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自见者不明,自是者不彰,自伐者无功,自矜者不长。

七、选择类

39.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自矜者不长矜:夸耀

B.强行者有志—强:强大

C.不贵难得之货货:财物

D.蜒填以为器挺:揉和

40.下列句中,没有通假字的一项是()

A.当察乱何自起B.知人者智,自知者明

C.故盗贼有亡D.余食赘行

41.对下列各句中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凿户牖以为室户牖:门窗

B.当其无,有车之用当:当做

C.蜒埴以为器,当其无埴:黏土

D.自伐者无功;自矜者不长伐:夸耀

42.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痛的一项是()

A.蜒埴以为器—埴:黏土

B.凿户牖以为室—牖:窗户

C.故有道者不处一处:相处

D.民之从事,常于几成而败之几:接近

八、小阅读-课内

43.通读《〈老子〉四章》全文,概括四章选文的内容要点。

44.在《〈老子〉四章》第一则语录里,老子认为“有”和“无”

是怎样的关系?

45.《〈老子〉四章》第六十四章中有“合抱之木……始于足下”,

《荀子•劝学》中有“积土成山……无以成江海“,这两段话包含着

怎样共同的自然之理?从同一自然之理出发,体现了老子和荀子各自

怎样的形象特点?

九、小阅读-课外

46.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文后题目。

游南岳①记

戊戌秋,余偕陈子乔、林固庵二人之衡山。舆行两日抵其麓c阴

雨骤注,咫尺晦昧,兴几尽。诘朝②,云暂开,祝融峰忽现天际,旋

露而旋灭。

强之行,山径崎岖,舁者③无所用其力,各蹑其展以上。午憩半

山亭。亭以下清澈,其上云深不可测。饮毕,经三十六湾,羊肠屈曲,

尤奇险可畏。瀑布奔流怒号于万仞下,一失足,人莫援以手。秋日自

上蒸之,云五色夺目。所历之境,恍惚不可为状。俄而一岫现,以为

凌绝顶也。奋登之,则闻钟声、磬声、鸡犬声、行歌互答声唱和天半,

仰之不见其处。从容攀跻,抵上封寺,宿焉。

云至,寺忽划然而断,峰巅挺现云中,如螺,如髻,如大海孤岛,

绝无依傍。风动云舞,山岳俱摇,令人眩悸不能自持。夜半,风大作,

殿上铁瓦欲飞。晓起视之,云尽为风散矣。乃攀危石凌绝顶。近瞩荆、

襄,远览宇宙,一目万里,洞然无蔽。

吾窃因之而有感焉。卑而近者,其境易窥;高而远者,其妙难见。

天地之蕴奥,每多有所秘藏而不可以骤知。使因偶有所得而遂快然自

足,亦将无以极宇宙之大观,尽显乎造物之奇。故安于蒙昧而不进者,

自弃也;得其半而即欲自止者,画也。弹其力之所能为,以求其境之

可至。至于疑似眩乱,天或未有以启之,又终有所不能达也,尽乎人

复得乎天,而后此心庶乎无憾矣!此余之所以有感于斯也。

余闻衡岳之上多幽洞异岩,为昔贤所曾游者。余将遍访而详览之,

以悉得其概。盖观其大,又欲有以尽其细也。二子其亦有此志乎?

(取材于清•罗泽南《游南岳记》,布删改)

【注】①南岳:衡山。下文中的“祝融峰”为衡山最高峰。②诘

朝:次日清晨。③舁者:轿夫。

文章最后一段“二子其亦有此志乎”一句中,“志”指的是什么?

请简要概括。

十、材料作文

47.阅读下面材料,根据要求作文。

“虚室生白”,这句话出自《庄子》。庄子想说的是,生止于满,

而源于虚。

所有过往,皆为序章。轻轻放下过去,眼光投向未来,由满入虚,

于是,空而后生,这就是“虚室生白”之意。

正如一棵树,经历了春的初生、夏的繁茂,于满满当当之时,就

会停下生长的脚步,由满入虚,直至下一个年轮的开始。秋冬的萧条,

由满入空。而这样的虚与空,为来年的生,腾出了空间。

上述材料能给追求理想的当代青年以启示,请结合你的思考写一

篇演讲稿。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

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参考答案

1.BDH2.D3.C4.(1)有奖赏不能起到鼓励作用,

有刑罚不能起到禁止的作用,那么一个国家即使强大,也一定会危险。

(2)刘邦说:“你怎么和项伯有交情?”张良说:”在秦朝的时

候,项伯和我有交往,项伯杀了人,我救活了他/使他活了下来。

5.不同:①韩非子主张治国理政应当彰明法度(赏罚符合法度)c②

老子则主张无为,顺应自然规律不妄为。

我的观点:道法结合。既要遵循自然规律,又要让治国理政有法

可依。“道”为“法”的基础;“法”可维护“道:

6.BDF7.D8.A9.(1)我听说,善于经商的人把

货物隐藏起来,好像什么东西也没有,君子具有高尚的品德,他的容

貌好像很愚钝。

(2)一般人做事,常在接近成功时遭致失败。一如开始时那样

审慎面对事情的终结,就不会失败。10.①老子研究道德学问,

他的学说以隐匿声迹,不求闻达为宗旨。②见周朝衰微了,于是就离

开周都。③阐述了道德的本意,共五千多字,然后才离去,没有人知

道他的下落。

11.B12.B13.A14.(1)这些对于您自身都是没

有好处的,我用来告诉您的话,像这些罢了。

(2)用道的观点来看,就叫做剩假、赘瘤,人们常常厌恶它们,

所以有道的人绝不这么做。15.①出仕态度主张得其时就做官,

生不逢时就任其自然。②君子修养主张谦虚戒欲,抛弃不切实际的志

向。③做学问主张以隐匿声迹、不求闻达为宗旨。

16.B17.D18.A19.(1)我听说,善于经商的人

把货物隐藏起来,好像什么东西也没有,君子具有高尚的品德,他的

容貌好像很愚钝。

(2)(这些行为)用道的观点来看,就叫作剩饭、赘瘤,人们常

常厌恶它们,所以有道的人不这样做。20.①老子研究道德学问,

学说以隐匿声迹,不求闻达为宗旨;②见周朝衰微了,就离开周都;

③阐述了道德的本意,共五千多字,然后就离去,没有人知道他的下

落。

21.躬自厚而薄责于人则远怨矣故有之以为利

无之以为用知人者智自知者明

22.道家强调重视人与自然的关系,强调适应自然、注重节俭的

总原则,在实践中一定要积极尝试。

23.①将“贬低”改为“减少”;②将“风尚新”改为“新风尚”

③在“家风与国运”前加“对”;⑥将“委托”改为“寄托工

24.D25.D26.B

27.B28.C29.C30.(1)所以汴水之战时,我部下

只有几千人,后回到扬州再去招募,也仍不超过三千人,这是因为我

本来的志向就很有限。

(2)这既是为子孙打算,也是考虑到自己失败,那么国家将有颠

覆的危险.因此不能贪图虚名而使自己遭受实际的祸害.这是不能做

的啊。

31.做事情从简单处入手从一点一滴做起;在问题出现之前去解

决它,这就需要人有未雨绸缪的意识。(意思对即可)

32.BDE

33.①儒家认为,人处于逆境之时,要表现出君子的高尚道义。

君子应该根据环境的变化而有不同的表现,但不论身处逆境时的外在

表现如何,内心都应该坚持高尚的道义。②道家认为,身处逆境时,

不要去争,要利用自己的柔去滋润万物,要善于适应包容一切。

34.(1)道家(2)无为而治35.追求功名利禄。36.含

义:顺应客观态势,尊重自然规律,不妄为,不乱为。

评价:老子的回归纯洁、克制欲望的主张对于减轻或避免社会矛

盾,有一定的作用,对我们今天的社会管理仍有借鉴作用;但这在当

时尖锐的社会矛盾下,是难以实现的;再者,为了让老百姓克制欲望

而使百姓“无知”,更是对文明的一种扼杀,是一种倒退。

37.所以圣人想要常人所不想要的,不珍贵难得的货品,学习常

人所不学习的,补救众人所犯的过错,以辅助万物的自然变化而不加

以干预。

38.自我显露的不能显明,自以为是的不能彰显,自我夸耀的不

能建功,自我夸耀的不能长久。

39.B

40.B

41.B

42.C

43.第十一章,通过列举分析典型的日常生活用品,阐明了“无

之以为用”的道理C

第二十四章,通过列举一系列的社会人生现象,剖析了“自见”

“自是”“自伐”“自矜,,的危害,从反面证明了“无我”的重要性,

阐明了无为立身的主张。

第三十三章,强调了加强自我修为的重要性。人要有自知之明,

要经常反省自己,要不断地战胜自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