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2025学年甘肃省庆阳市正宁县第一中学高一上学期11月月考历史试卷_第1页
2024-2025学年甘肃省庆阳市正宁县第一中学高一上学期11月月考历史试卷_第2页
2024-2025学年甘肃省庆阳市正宁县第一中学高一上学期11月月考历史试卷_第3页
2024-2025学年甘肃省庆阳市正宁县第一中学高一上学期11月月考历史试卷_第4页
2024-2025学年甘肃省庆阳市正宁县第一中学高一上学期11月月考历史试卷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3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2024—2025学年甘肃省庆阳市正宁县第一中学高一上学期11月月考历史试卷

一、单选题(★★)1.据考古发现,位于江西省万年县的仙人洞距今至少14000年,在其遗址出土的石器中有打制和磨制两种。打制石器有刮削器和砍砸器;磨制石器有梭形器、有孔石器和砺石等。……出土的大量兽骨,以斑鹿为多,还有少量羊和野猪骨,鱼骨、螺壳也很多。据此可知当时()

A.人们的生活仍以渔猎为主B.已形成了较高的农耕文明C.已具备了国家的初始形态D.是旧石器时代的社会状况(★★)2.仰韶文化的合葬墓采取男女分区集体埋葬,男子多为二次迁葬。有母子合葬的现象,但没有一对成年男女合葬或父子合葬的现象。这表明()

A.仰韶时期已经产生了私有制B.中华文明具有多元的特点C.仰韶文化处于母系氏族社会D.中国进入了奴隶社会时期(★★★)3.考古发现,三星堆古城为代表的古蜀文明与中原夏商王朝发生过密切的联系,受到了夏商王朝的冶金和以青铜礼器和玉礼器为代表的中原礼制的强烈影响,同时在信仰方面又保持了鲜明的自身特色。据此可知,中华文明()

A.说明了中华文明领先于世界B.证明了南方文明比北方文明先进C.反映了中华文明起源多元一体D.印证了区域经济文化的均衡发展(★★)4.在古文献中,记录有这样的传说:神农“作耒耜,教天下种谷,立历日……”这一传说()

A.没有来源完全不可信B.含有原始农业的信息C.反映了私有制的出现D.与考古发现完全一致(★★)5.根据史书记载,夏朝已有刑法和赋税制度,还出现了官吏、军队等权力要素。夏朝的君主向万民发号施令,拥有生杀予夺的统治权力。这反映出夏朝()

A.已经迈入阶级社会B.统治比较残暴C.权力意识开始萌发D.国家机器强大(★★★)6.商朝出现了文字、数学,有了礼制。商朝文明很注重法制和契约,把严刑峻法放在德治之上,开创了中国古代的法制文化。这可用来说明商代()

A.社会文明得到发展B.仁政思想传播广泛C.农业经济高度发达D.政权具有神秘色彩(★★★)7.周王朝分封出去的夏遗族非姬姓诸侯国称作“诸夏”,商遗族非姬姓诸侯国及其内附东夷等方国、部落称作“诸华”。殷商不是夏。从春秋时代起,我国古籍上就开始将“华”与“夏”连用,合称“华夏”族。这说明当时()

A.文化领先于周边各族B.华夷有别理念初显C.形成了早期民族国家D.民族认同观念发展(★★★)8.从考古发掘的实物看,春秋战国时期,周王畿及三晋地区使用的是由农具铲演变而来的布币;燕、齐、赵等地铸行由工具刀演变而来的刀币;魏、秦、燕等国,开始出现一种新型的圆形有孔的货币,一般认为源自纺轮。这说明,当时()

A.诸侯林立经济隔绝B.商业贸易繁荣C.区域分工已经出现D.各国奖励耕织(★★★)9.古代玉器为礼之重器,孔子用玉比喻理想人格:温润而泽,仁也;缜密以栗(坚硬),知(智)也;廉(棱角)而不刿(割),义也;垂之如队(坠),礼也。这一比喻寄托了()

A.隆礼重法的精神B.无为而治的理想C.修身明德的追求D.选贤任能的理念(★★)10.某学者的研究表明,秦汉以后,天子对天自称时不称姓,臣子给天子上表也不自称姓,这种现象意味着代表自己小家的姓在面对“天下”这个大家时必须隐去,天下人都共有一个姓,这个姓就是“天下号”,即汉、唐等王朝号。这体现出()

A.天下共同体的理念B.公天下的政治局面C.君主专制空前强化D.家族政治走向衰落二、多选题(★★★)11.据《史记·秦始皇本纪》记载,始皇帝嬴政去世后,中车府令赵高冒充他发号施令,宗室群臣无不俯首遵行,所发号令甚至可以左右整个国家。据此可知()

A.官僚政治体制失效B.皇权效力影响巨大C.王室政治地位下降D.中枢权力发生异变三、单选题(★★)12.在中国古代历史上,统一后的秦朝只存在十几年,隋朝也不过二十几年,两个均为“短命”王朝,其灭亡原因具有相似性。下列分析正确的是()

A.轻徭薄赋,劝课农桑B.藩镇割据,刑法严酷C.大兴土木,穷奢极欲D.励精图治,吏治清明(★★)13.《汉书》中描述了这样一个区域,“东则接(连接)汉,厄以(把……作为关隘)玉门、阳关,西则限以葱岭”。汉朝称此区域为()

A.辽阳B.西域C.荆楚D.江南(★★)14.“文景之治”和“光武中兴”分别是西汉和东汉时期出现的盛世局面。这两个时期政局稳定,经济发展,人民生活安定。出现这两个社会局面的共同原因是()

A.统治者都为了裁减官员而合并郡县B.统治者都主张“以德化民”,释放奴婢C.统治者都减轻农民赋税D.统治者都允许少数民族内迁(★★)15.据《晋书》记载,前秦苻坚是一个博学多才艺,有经济大志的君主,在汉人王猛的辅助下,苻坚一度统一北方,王猛也官至丞相、尚书令、领司隶校尉等。根据上述材料可以推测出的信息是()

A.少数民族政权采用中原模式的统治B.北方少数民族学习汉族的典章制度C.魏晋时期民族隔阂仍然广泛存在D.前秦政权在民族交融中逐渐壮大(★★)16.秦汉时期的匈奴、西晋末期的“五胡”,凡是南下进入中原地区的,最后都在文献视野内基本消失。他们消失的主要原因是()

A.军事征服B.政府改革C.民族交融D.自然灾害(★★)17.据载,东晋初年,“偷石头(城)仓米一百万斛,皆是豪将辈,而直打杀仓督监以塞责”;江南“万顷江湖”,尽被世家豪族霸占。这一现象出现主要缘于()

A.经济重心南移B.士族阶层专权C.民族矛盾加剧D.王朝更替频繁(★★)18.六朝一般是指“吴,东晋,南朝宋、齐、梁、陈”这六个朝代,承汉启唐,创造了极其辉煌灿烂的“六朝文明”,唐朝人许嵩在《建康实录》一书记载了这六个朝代,故而得名。六朝共同点是()

A.少数民族内迁政权B.处于北方建都洛阳C.相对安定统一北方D.处于南方建都建康(★★)19.东晋时期,以太湖流域和浙东宁绍平原为中心的三吴地区成为江南最繁荣的地方。随着经济的发展,当地出现了许多新兴富豪。据史书记载,当时的余姚县,仅县南就有“豪族数百家,子弟纵横,递相庇荫”。这些“江南土豪”得以兴起的经济因素是()

A.三吴地区坐拥优越的自然条件B.北民南迁使江南经济得到开发C.均田制推动土地获得合理利用D.东晋政权实行不抑兼并的政策(★★)20.北魏太武帝拓跋焘在位期间,重新设立尚书省,新置秘书省,改定律令,将儒教观念引入新制定的法律条文中。同时,在尚书省、秘书省中大量安置世家人士,任命他们为中书博士。这些举措()

A.消除了民族隔阂B.有利于人才选拔C.促进了民族交融D.导致了皇权旁落(★★)21.公元489年,北魏孝文帝派了一支使团出使萧齐王朝。此行除了通使问好,改善魏、齐两国关系外,北魏使者还向当时的齐武帝萧赜出示了一份书单,希望南朝按照书单借给魏国一批书。南朝最终不肯借书,北魏孝文帝无奈,只得在北朝范围内广泛征求各种书籍。北魏孝文帝“求书”旨在()

A.学习农耕文明,厉行汉化改革B.加强皇权政治,打击门阀士族C.传播儒家文化,发展教育事业D.消除民族隔阂,缓和南北矛盾(★★★)22.孝文帝迁都洛阳后,在汉魏都城的基础上对洛阳城进行了改造。《洛阳伽蓝记》记载:“京师东西二十里,南北十五里。”洛阳城中设置220余个里坊区,里坊多以“孝义”“仁义”“昭德”等为名。孝文帝此举意在()

A.弘扬儒家文化B.承续华夏正统C.减少变革阻力D.加速民族交融(★★)23.潘镛先生在其《隋唐时期的漕运与运河》一文中认为是隋炀帝意欲“坐镇国都大兴(长安)城,以东都洛阳为经济重镇展开双臂,以右臂伸向江南,左臂伸向东北,掌握住全国的经济、政治和军事命脉……”洛阳的优势得益于()

A.地处开阔的平原B.地处于河运中心C.靠近主要产粮区D.皇帝的个人意志(★★★)24.唐朝安史之乱期间和以后,藩镇割据局面持续了100多年。河朔三镇节度使不论是世袭还是军士拥立,都要得到朝廷形式上的认可;此外绝大多数藩镇,如中原、边疆、东南型藩镇,其节度使的调任和派遣基本上都由中央决定。由此可知,唐朝藩镇()

A.拥兵自重相互混战B.有效加强中央对地方的控制C.导致国家由盛转衰D.一定程度上延续了唐朝统治(★★)25.唐朝时,男女之间的社会正常交往比较自由公开,无论是宫廷、官宦、民间都是如此,从流传下来的众多仕女图中可以看出,唐朝的女性长裙曳地、轻纱绕臂,当时女性可以参加各种活动.唐三彩中就有大量女性骑马的造型。这主要体现出唐代()

A.社会风气开放包容B.游牧文化渗入社会生活C.封建伦理观念瓦解D.女性社会地位得到提高四、材料题(★★★)26.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汉代学者许慎在《说文解字》中曾评述战国时代列国各有差异的状况:“分为七国,田畴异亩。车涂异轨,律令异法,衣冠异制,言语异声,文字异形。”秦国通过战争消灭六国,建立了统一的国家,实现了“大一统”的政治局面。虽然从秦代到汉初,仍然可以看到不同地域文化风格的若干鲜明的差异。但是,秦的统一已经为大一统的文化共同体的建设奠定了重要的基础。——摘编自张岂之《中国历史)材料二开皇元年,杨坚按照少内史崔仲方的建议,废除北周的六官制度,确立三省六部制度。尚书、门下、内史三省的长官都是宰相。尚书省的事务庞杂,任务繁重,故又下设六部,分管各项政务。这种几个宰相执政的制度,可以防止外戚或个别大臣专权篡位,有利于巩固最高统治者的地位。开皇三年,兵部尚书杨尚希说:“窃见当今郡县,倍多于古。或地无百里,数县并置;或户不满千,二郡分领。具僚已众,资费日多;吏卒增倍,租调岁减;民少官多,十羊九牧。”他建议“存要去闲,并小为大”,这样,“国家则不亏粟帛,选举则易得贤良。”杨坚根据这一建议,把(北)齐、(北)周以来的州、郡、县三级制,改为州县两级制。——摘编自白寿彝《中国通史》(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秦朝为“大一统”奠定基础的措施。(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隋初的制度创新及其影响。(3)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述秦朝和隋朝的共同之处。(★★★★)27.阅读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春秋时期诸侯林立。春秋以后被消灭的诸侯国数不胜数,强大的诸侯国灭掉小诸侯国之后并没有采取分封,而是以县、邑的形式赏赐给有功之臣进行管理。战国时期,君王开始有意识地削弱一县最高长官的权力,这一时期以“郡”为单元的行政主体不断出现并扩大,郡长官也是由君王直接任免,地方权力基本被收归到了中央。——摘编自陆杰封《中国古代政治制度史》材料二汉高祖刘邦建汉之初,中央机构继承秦制,皇帝之下设三公九卿。在地方上则实行“郡国并行制”,即一方面设郡,郡下设县,另一方面分封同姓和异姓子弟为王,建立诸侯国,诸侯国下面也有自己的郡、县。《汉书·高惠高后功臣表》说:“建文、景五世间,流民既归,户口亦息,列侯大者至三四万户,小国自倍,富厚如之。”——摘编自刘太祥《汉文化研究丛书:汉代政治文明》材料三封建王朝时期君王对地方制度的改革以及行政管理权的划分,都离不开中央集权,郡县制的出现将地方权力收归中央,历代统治者往往在地方同一层级设置不同类别的官员,这些官员权力侧重不同,相互独立和制约,都受中央垂直管理。此外,古代统治者还从依靠天灾、天象到借助道德、制度等,一直在探索对地方权力的制约和监督。——摘编自杨罩婷《中国古代治理智慧》等(1)指出材料一所体现的地方管理制度的变化,并简析其原因。(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郡国并行制的“两面性”。(3)综合上述材料并结合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