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2025学年高中历史第一单元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第2课“罢黜百家独尊儒术”课后篇巩固提升新人教版必修3_第1页
2024-2025学年高中历史第一单元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第2课“罢黜百家独尊儒术”课后篇巩固提升新人教版必修3_第2页
2024-2025学年高中历史第一单元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第2课“罢黜百家独尊儒术”课后篇巩固提升新人教版必修3_第3页
2024-2025学年高中历史第一单元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第2课“罢黜百家独尊儒术”课后篇巩固提升新人教版必修3_第4页
2024-2025学年高中历史第一单元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第2课“罢黜百家独尊儒术”课后篇巩固提升新人教版必修3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5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PAGEPAGE1第2课“罢黜百家,独尊儒术”课后篇巩固提升基础巩固1.汉代初年推行“无为而治”的政策,主见“顺民之情,与之休息”。其思想来源于()A.道家学说 B.墨家学说C.法家学说 D.儒家学说解析据材料“无为而治”“顺民之情,与之休息”可知是黄老无为思想,其来源于道家学说,故A项正确。答案A2.下列引文可以作为汉代政策从“无为”转变到“有为”的缘由的是()A.“汉兴,接秦之弊,诸侯并起,民失作业而大饥馑”B.“约法省禁”“废除烦苛”“减田租,十五税一”C.“汉兴七十余年之间……非遇水旱之灾,民则家给人足,都鄙廪庾皆满,而府库余货财”D.“诸侯惟得衣食租税,不与政事”“不行黜陟而藩国自析”解析汉代政策的转变主要是因为经济复原,社会发展。汉初,由于斗争破坏,经济残缺,统治者实行与民休息的政策,即实行“无为”政策;汉武帝时期,社会发展,经济旺盛,西汉面临加强中心集权的任务,所以从“无为”转变到“有为”。故答案为C项。答案C3.“先秦诸子的‘百家争鸣’与董仲舒的独尊儒术,从思想的联系来看,两者之间存在明显的继承关系。”“明显的继承关系”主要是指董仲舒()A.丰富了儒家思想的内涵B.继承并融合了先秦诸子的政治思想C.结束了文化争鸣的局面D.以新儒学开创了思想统一的新局面解析董仲舒在创立新儒学的过程中,糅合了诸子百家中道家、法家和阴阳五行家的一些思想主见。因此,B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正确答案。答案B4.下列示意图表达了政治、教化、思想、儒学四位一体的主见,这一主见可能出现在()A.《史记·孔子世家》 B.《史记·秦始皇本纪》C.《汉书·董仲舒传》 D.《旧唐书·韩愈列传》解析汉代董仲舒的新儒学思想占统治地位,其影响遍及了各个领域,如国家政治、学校教化和学术思想,故C项正确。答案C5.下图反映了汉朝太学博士人数的增长状况。据该图可知西汉时期()A.儒家思想的统治地位进一步巩固B.完善的教学体系已经形成C.太学教学质量得到较大提升D.法家、墨家等思想已经消逝解析此图反映了汉朝太学博士人数在汉武帝之后的增长状况,由此可知西汉时期儒家思想统治地位进一步巩固,汉武帝接受董仲舒“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建议后,儒学成为各级学校必修的主要内容和朝廷选官的考察标准,故A项正确。答案A6.汉武帝时,董仲舒上“天人三策”,提出“愿陛下兴太学,置明师,以养天下之士”的建议。其“养士”的主要目的是()A.教授诸子经典,以求“经世致用”B.培育政府官员,扩大统治基础C.统一思想,维护政治稳定D.明定规制,确立官学体系解析董仲舒上“天人三策”要求兴太学,以养天下之士。太学以儒家经典为教授内容,这体现了董仲舒的思想大一统观点,而思想上大一统是为政治大一统服务的,故C项正确。A、B、D三项都不是主要目的。答案C7.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秦和汉,对经学的看法,在表面上似乎很不一样,本质上却没有什么不同。秦始皇焚书坑儒,偶语《诗》《书》者弃市,以古非今者族……汉推崇儒家,敬重经学,以利禄的手段争取思想文化的最高统治权……汲黯对汉武帝说:“陛下内多欲而外施仁义。”……汉武帝时,董仲舒、公孙弘、兒宽,“三人皆儒者,通于世务,明习文法,以经术润饰吏事。天子器之”。——摘编自白寿彝总主编《中国通史》(1)依据材料,分析作者为什么认为秦、汉对经学的看法“本质上……没有什么不同”。(2)依据材料并结合所学学问,评价汉代统治者重视经学的举措。参考答案(1)秦朝“焚书坑儒”与汉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都是为了用思想上的统一巩固政治上的统一。(2)汉武帝把儒家思想同封建官僚政治亲密结合,重用信奉儒家思想的人做官,以此激起重视经学的社会风气,从而达到用思想上的统一来巩固政治上的统一的目的。其手段体现了儒家“仁”的治国理念,取得了良好的社会效果,使儒家思想渐渐成为维护封建统治的正统思想。实力提升一、选择题1.有学者指出,在先秦诸子百家中,儒法两家尖锐对立。秦朝尊崇法家,厉行法治,遭到儒家指责。秦朝灭亡后,取代法家的是道家。文景以后,道家淡出政治舞台,儒家取而代之,登上正统学说的宝座。这表明秦汉时期()A.渐渐相识到法、道思想的弊端B.持续了“百家争鸣”的思想局面C.对待思想流派看法变化不定D.依据统治须要选择治国思想解析秦朝推行法家思想,汉初实行道家“无为而治”,汉武帝时期推行儒学,均是依据统治须要选择治国思想,故D项正确。答案D2.学术界认为,汉武帝时期,国内经济旺盛,政治统一的新形势,给思想界、学术界提出了新任务。“新任务”应是()A.创建出各种新思想以促进文化旺盛B.为中心集权制度供应理论依据C.创建出适合大一统政治的思想体系D.为实现儒家独尊创建各种条件解析汉武帝时期,为实现汉朝的长治久安,迫切须要一种适应大一统政治须要的思想体系,用思想上的统一来巩固政治上的统一。故选C项。答案C3.汉武帝“用主父偃谋,令诸侯以私恩裂地,分其子弟……”和接受董仲舒的“罢黜百家,独尊儒术”都体现的思想是()A.“君权神授”思想 B.“大一统”思想C.反专制思想 D.民本思想解析汉武帝实行“推恩令”,主要是为了加强中心集权,体现出“大一统”的思想,“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是思想统一服务于政治统一的须要,故B项正确。答案B4.历史学家吕思勉在《中国制度史》中指出:“两汉之世,(皇帝)遇日食灾变,则下诏责躬求言。”下列思想内容与这一现象的出现有关的是()责躬求言A.“三纲五常” B.“天人感应”C.“君权神授” D.“春秋大一统”解析分析材料信息“(皇帝)遇日食灾变,则下诏责躬求言”可知,假如人君无道,天就会降下灾异加以指责和威慑,因此人君必需遵循天道,实行仁政,由此体现“天人感应”思想。故B项正确。答案B5.汉代,儒学从诸子百家之一快速取得肯定优势,并从今成为历代统治者推崇的正统思想,主要是因为它()A.注意道德教化B.糅合了百家之长C.借助政府力气D.同教化亲密结合解析儒学形成独尊局面,主要是因为它适合当时封建统治者的须要,得到了政府的推广和支持。故选C项。答案C6.在思想文化方面,秦代重在“禁”,汉代重在“尊”。其相同点是()A.强化儒家伦理道德 B.禁绝其他思想学派C.激起社会剧烈抗拒 D.解决意识形态问题解析本题考查秦汉对思想文化的限制。秦代焚书坑儒,故A项错误;汉代“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但并没有禁绝其他学派思想的流传,故B项错误;激起社会抗拒与史实不符,故C项错误;秦代的“禁”与汉代的“尊”都是为了加强对思想文化的限制,解决意识形态问题,巩固统治,故D项正确。答案D7.西汉太学设立后,博士弟子有肯定的名额、待遇、考核和任用程序,其成为进入仕途的一种重要途径。而博士专掌经学传授,儒学成为“官学”。这反映出儒学取得独尊地位得益于()A.西汉政府设置特地传授儒学的机构B.西汉政府办事程序的严密C.其与官僚政治及教化的亲密结合D.信奉儒家思想的群体空前扩大解析题干反映了学习儒家思想成为进入“仕途”的途径,这说明白儒家思想实现了与封建官僚政治的亲密结合;儒学成为“官学”,说明儒学垄断了教化,实现了与封建教化的亲密结合。故选C项。答案C8.汉代“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对儒学重在“尊”,这主要表现在()A.提高儒学地位,禁绝其他思想学派B.将儒家经术贯穿于学校教化和入仕途径中C.将儒家经术作为国家培育和选拔人才的唯一标准D.接受行政手段强制解决意识形态问题解析汉武帝“独尊儒术”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起用儒学家参加政治,以儒学作为任官授爵的标准;二是教化为儒学所垄断。故B项正确。答案B9.汉武帝时代,西汉官场出现了“刻深吏多为爪牙用者,依于文学之士”的习气。该风气的形成实质上是()A.推行中外朝制度的结果B.颁布“推恩令”的结果C.实行察举制的结果D.“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结果解析材料表明,汉武帝时代“文学之士”在官场上处于优势,这是汉武帝推崇新儒学,实行“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结果。因此,D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正确答案。答案D10.汉武帝“令天下郡国,皆立学校官”,以至形成了从皇帝、丞相、博士到地方官都会讲经学的局面。上述局面的出现()A.加速了儒学独尊局面的形成B.标记着儒学以外其他学派的消亡C.促成了中心集权的行政机制D.导致了思想学术界的黑暗和倒退解析材料表明,汉武帝大力推行儒学教化,并使各级官员参加其中,这有利于儒学的推广,加速了儒学独尊局面的出现。故选A项。答案A11.《礼记·曲礼》有关报仇之义,认为父仇势不两立,为父祖报仇被视为孝义之举,至西汉逐步禁止。而魏律规定:“贼计杀人,以劾而亡,许依古义听子弟得追杀之。”这表明魏的律令呈现出()A.复古主义的特色 B.严刑峻法的特色C.以儒入法的特色 D.程序简化的特色解析董仲舒新儒学主见“父为子纲”。魏律允许“子弟”追杀杀父仇人,体现出儒家思想对法律的影响。因此,C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正确答案。答案C12.在汉武帝“罢黜百家”的时代,其他思想学派并未完全被禁止,儒家以外的学者不仅可以公开教学,许多人还入朝为官。这反映出()A.西汉并未形成儒学独尊的局面B.汉武帝时代仍提倡“百家争鸣”C.汉武帝推崇“无为而治”理念D.“罢黜百家”充分利用儒家理念解析汉武帝“罢黜百家”,不是实行强制措施,而是通过宣扬教化,并把儒家理念同教化和选官制度亲密结合,通过仁义的手段达到了统一思想、儒学独尊的目的。故选D项。答案D二、非选择题13.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丞相李斯曰:“……今皇帝并有天下,别黑白而定一尊。私学而相与非法教,人闻令下,则各以其学议之;入则心非,出则巷议,夸主以为名,异取以为高,率群下以造谤。如此弗禁,则主势降乎上,党与成乎下,禁之便。臣请史官非秦记皆烧之,非博士官所职,天下敢有藏《诗》《书》、百家语者,悉诣守、尉杂烧之。有敢偶语《诗》《书》者弃市,以古非今者族,吏见知不举者与同罪。”——《史记·秦始皇本纪》材料二臣愚以为诸不在六艺之科孔子之术者,皆绝其道,勿使并进。邪辟之说灭息,然后统纪可一而法度可明,民知所从矣……古之王者明于此,是故南面而治天下,莫不以教化为大务。立高校以教于国,设庠序(教学的地方)以化于邑,渐民以仁,摩民以谊(同义),节民以礼,故其刑罚甚轻而禁不犯者,教化行而习俗美也。——《汉书·董仲舒传》(1)依据材料一,归纳李斯言论的要点。(不得摘抄材料原文)(2)依据材料二,归纳董仲舒言论的要点。(不得摘抄材料原文)(3)概括指出这两种言论的相同点和不同点。参考答案(1)私学兴盛,诸子百家评议国政,造谣惑众,不利于中心集权的加强;建议实行“焚书”政策,限制思想,实行文化专制。(2)“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兴办儒学教化,注意思想教化,以礼治民。(3)相同点:为适应封建君主专制中心集权须要,加强思想限制。(如能答出以下内容亦可:都主见以一种服务于君主专制统治的思想来取代思想自由的局面;用政治权力干预、限制思想和学术的自由发展)不同点:前者强调以法家思想排斥其他各家,后者强调以儒家思想来取代“百家争鸣”;前者主见用残暴手段来实现文化专制,后者强调教化和灌输;前者主见以法治国,后者主见以德治国。14.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在董仲舒看来,天是百神大君,天具有仁义礼智信,皇帝是天的儿子。人间的一切都是天造就的。天依据自己的模样造就了人,人秉承天的意志长出了身体,这就是人符天数。天有三百六十六日,人骨有三百六十六节;天有十二个月,人骨有十二大节;天有五行,人有五脏;天有四季,人有四肢;天有昼夜,人有视瞑。田地有上下之别,人间有尊卑之别。君为臣纲,父为子纲,夫为妻纲,这是合于天道的伦理范畴。——摘编自《中国哲学与文化》材料二日变修德,月变省刑,星变结和。凡天变,过度乃占。国君强大,有德者昌;弱小,饰诈者亡。太上修德,其次修政,其次修救,其次修禳,正下无之。——《史记·天官书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