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2025学年高中历史第四单元雅尔塔体制下的“冷战”与和平第16课处于战争边缘的世界练习岳麓版选修3_第1页
2024-2025学年高中历史第四单元雅尔塔体制下的“冷战”与和平第16课处于战争边缘的世界练习岳麓版选修3_第2页
2024-2025学年高中历史第四单元雅尔塔体制下的“冷战”与和平第16课处于战争边缘的世界练习岳麓版选修3_第3页
2024-2025学年高中历史第四单元雅尔塔体制下的“冷战”与和平第16课处于战争边缘的世界练习岳麓版选修3_第4页
全文预览已结束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PAGE1-第16课处于斗争边缘的世界编者选题表学问点题号剑拔弩张的美苏争霸1、2激烈的核军备竞赛3核均势下的“恐怖和平”4、5综合6、7一、选择题1.美国艾森豪威尔就任总统后,提出了对苏联的两手政策,这表明()①美、苏关系出现了一些“和解”的迹象②美、苏放弃了对世界霸权的争夺③美、苏之间冲突得到基本解决④美国要同苏联结盟A.①②③④ B.①④ C.①② D.①解析:D艾森豪威尔总统提出对苏联的两手政策,的确使美苏关系出现了一些“和解”的迹象,后来的戴维营会谈就是这种迹象的表现,①正确;但是须要留意的是这种“和解”只是表面的,美、苏两国并没有放弃对世界霸权的争夺,美、苏之间的冲突依旧较为深刻,②③错误;④明显错误,故选D。2.“一堵墙像一把刀,插在一座城的中心,硬生生将一颗心脏,分成了阴阳,一滴泪碎成两瓣。”这首诗所描述的是()A.朝鲜的分裂 B.越南的分裂C.柏林的分裂 D.美苏的对峙解析:C“一堵墙像一把刀,插在一座城的中心”指的是柏林的分裂,故C项正确;“朝鲜的分裂”“越南的分裂”“美苏的对峙”均不符合“墙……城的中心”,A、B、D三项解除。3.美苏核军备竞赛的结果是()①造成了核斗争危机覆盖世界②美国是最终的成功者③使人类处于斗争的边缘④两国之间并未发生斗争A.①②③④ B.①②③C.①③④ D.①③解析:C美苏核军备竞赛,使人类始终生活在核火药桶上,①③正确;由于双方都拥有多次毁灭对方的实力,一旦发生核斗争,就不存在最终的成功者,②错误;尽管美、苏争夺激烈,危机不断,但双方竭力避开干脆碰撞,两国之间并没有发生斗争,④正确。4.如图为“冷战”时期的一幅漫画,内容是赫鲁晓夫(牙医)对古巴领导人卡斯特罗(病人)说:我比你更觉得疼。这幅漫画反映了()A.柏林危机B.马歇尔安排C.苏联导弹击落美国U-2飞机D.古巴导弹危机解析:D通过分析材料中的两个人物,我们可以推断这幅漫画与古巴导弹危机有关,通过对话内容可知,在这一时期的美苏争霸中苏联处于劣势。5.1962年10月27日,发生了古巴导弹危机中最严峻的事务,一架美国U-2飞机被击落,飞行员当场死亡。事发后,赫鲁晓夫紧急吩咐苏联驻古巴最高军事长官避开类似事务再次发生,肯尼迪则拒绝了美国部分强硬派军官提出的进行报复的要求。这表明当时()A.美苏两国实力相当B.美苏两国领导人已达成和解C.“冷战”重心仍在欧洲D.避开斗争符合美苏两国利益解析:D古巴导弹危机的较量中,苏联主动退让,表明美国占优势,故A项错误;从材料来看,只是苏联、美国都相对较为克制,并未和解,故B项错误;材料与“冷战”重心在欧洲无关,故C项错误;古巴导弹危机中,美苏都比较克制来避开斗争,故D项正确。二、非选择题6.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20世纪50年头,赫鲁晓夫上台后,逐步变更了斯大林时期的对外战略,提出同美国“平起平坐”“苏美合作”争夺世界霸权的对外政策。1955年5月,苏联与英美法奥签订条约结束了对奥地利的军事占据,东西关系起先解冻;1955年9月,苏联同联邦德国建立外交关系,正式承认联邦德国;1959年9月,赫鲁晓夫应邀访问美国,赫鲁晓夫与艾森豪威尔实行了戴维营会谈并发表公报,美苏在柏林问题上相互让步,美国公开希望赫鲁晓夫对中国施加压力,逼迫中国放弃统一中国的立场,阻挡中国自食其力发展核武器的道路;1961年,苏联主导民主德国修筑柏林墙,引发新一轮柏林危机;1962年,美国发觉苏联在古巴隐私建立导弹基地,引发美苏危机,美国总统肯尼迪下令对古巴实行军事封锁,苏联最终被迫撤走在古巴的导弹。(1)依据材料,概括赫鲁晓夫时期美苏关系的特点。(2)依据材料和所学学问,分析赫鲁晓夫时期苏美争霸产生的影响。解析:第(1)问,由材料“20世纪50年头,赫鲁晓夫上台后,逐步变更了斯大林时期的对外战略,提出同美国‘平起平坐’‘苏美合作’争夺世界霸权的对外政策”说明苏联主动与美国争夺霸权;由材料“1955年5月,苏联与英美法奥签订条约结束了对奥地利的军事占据,东西关系起先解冻……引发美苏危机”可知双方既有缓和又有剑拔弩张的时刻,但没有发生干脆的军事冲突;由材料“苏联最终被迫撤走在古巴的导弹”可知美国仍保有战略优势。第(2)问美苏双方相对缓和肯定程度上缓和了欧洲惊慌的政治局势,但美苏争霸中的剑拔弩张也造成了世界局势的长期惊慌与动荡,同时使中国的国际境况不断恶化,给中国的经济建设造成不利影响。答案:(1)特点:苏联主动与美国争夺霸权;双方既有缓和又有剑拔弩张的时刻,但没有发生干脆的军事冲突;美国仍保有战略优势。(2)影响:肯定程度上缓和了欧洲惊慌的政治局势;造成了世界局势的长期惊慌与动荡;使中国的国际境况不断恶化,给中国的经济建设造成不利影响。7.阅读下列材料:材料1962年,加勒比海地区发生了一场震惊世界的古巴导弹危机,这场危机差一点引发了核斗争。1962年10月14日,美国U-2间谍飞机第一次拍摄到了苏联在古巴建设中的中程导弹基地,接着美国情报部门又搞清了苏联运往古巴的中程导弹及其他武器等详细状况。10月22日晚肯尼迪发表电视演说,要求苏联从古巴撤出全部中程导弹。为了实施对古巴的封锁,还集结了战后以来最浩大的舰队,战略空军部队进入战备状态。苏联国防部长下达吩咐:苏联战略导弹部队、防空部队、潜艇成员提高全军的战备状态和警惕性。肯尼迪发出警告,美国无意对苏联的舰船开火,但假如无视封锁的规定,那什么状况都有可能发生。这是“冷战”时期美苏之间最严峻的一次干脆对峙,双方在加勒比海地区走到了核斗争的边缘。从1962年10月22日到12月14日间,肯尼迪和赫鲁晓夫之间来往的信件就有25封,在这些信件中,两人虽然相互指责对方的行为,但是都明确表达了避开世界因为这场危机陷入核大战、通过和平谈判的途径解决危机的剧烈愿望。另外,还有其他隐私通道。两国渐渐达成了谅解:“苏联从古巴撤走中程导弹、伊柳辛-28轰炸机及其附属设施,并且保证今后不再将进攻性武器运进古巴;美国承诺不侵扰古巴,等等”。——刘金质《冷战史》请回答:(1)依据材料并结合所学学问,指出美苏在“古巴导弹危机”中的对峙态势。(2)依据材料并结合所学学问,说明“古巴导弹危机”最终未能引发斗争的缘由。解析:第(1)问据材料结合当时美苏“冷战”格局的史实可知对峙态势是美国要求苏联从古巴撤出导弹;双方军队进入战备状态,斗争不堪一击;双方处于核斗争边缘。第(2)问从材料中“两人虽然相互指责对方的行为,但是都明确表达了避开世界因为这场危机陷入核大战、通过和平谈判的途径解决危机的剧烈愿望。另外,还有其他隐私通道。两国渐渐达成了谅解”,可知未能引发斗争的缘由有美苏双方都有避开世界核大战的共识;美苏双方都有和平谈判的愿望;美苏双方都有沟通的有效渠道;结合所学可知苏联是当时唯一可以和美国抗衡的政治、军事国家,故其缘由还有美苏双方力气(核力气)相对均衡,都不敢轻易动武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