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2025学年高中历史第三单元第二次世界大战第7课第二次世界大战的结束讲义新人教版选修3_第1页
2024-2025学年高中历史第三单元第二次世界大战第7课第二次世界大战的结束讲义新人教版选修3_第2页
2024-2025学年高中历史第三单元第二次世界大战第7课第二次世界大战的结束讲义新人教版选修3_第3页
2024-2025学年高中历史第三单元第二次世界大战第7课第二次世界大战的结束讲义新人教版选修3_第4页
2024-2025学年高中历史第三单元第二次世界大战第7课第二次世界大战的结束讲义新人教版选修3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7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PAGEPAGE1第7课其次次世界大战的结束[目标导航]课程标准重点难点了解各大战场重要战役等史实,相识反法西斯国家是怎样通向成功之门的。1.了解盟军的反攻及欧洲其次战场的开拓。(重点)2.理解开罗会议、德黑兰会议、雅尔塔会议和波茨坦会议的内容及影响。(难点)一、盟军的反攻1.太平洋战场(1)1942年8月,美军领先绽开反攻,夺占所罗门群岛的瓜达尔卡纳尔岛,牢牢驾驭了太平洋战场的主动权。(2)1945年初,日军的海空军主力基本被歼灭。2.北非战场(1)时间:1942年11月起先。(2)战况①美英联军在西北非实行代号为“火炬”的两栖登陆。②1943年5月,被困于突尼斯的德意军队倒戈。北非战事结束。③1943年7月,盟军在意大利的西西里岛登陆,意大利墨索里尼政府垮台。(3)影响:意大利退出斗争,法西斯轴心国起先瓦解。3.苏德战场(1)战况①1943年7月,德军大规模进攻库尔斯克,双方在普罗霍罗夫卡地区发生了其次次世界大战中规模最大的坦克会战,德军损失惨重。②1944年1月起,苏军对德军发动10次大规模进攻。(2)影响①德军从今一蹶不振,失去了苏德战场的主动权。②罗马尼亚、保加利亚、匈牙利等法西斯仆从国退出斗争。归纳总结1942年8月,太平洋战场的美军领先绽开反攻,到1945年初,日军的海空军主力基本被歼灭;在北非战场,盟军两线夹击德意军队,德意军队倒戈;在地中海战场,盟军在意大利西西里岛登陆,墨索里尼政府垮台;在苏德战场,普罗霍罗夫卡地区的坦克战使德军损失惨重,德军失去了苏德战场的主动权。思维点拨1.北非战场是美英盟军协作作战;太平洋战场主要是美军单独作战;苏德战场是苏联红军单独作战。但在整体上国际反法西斯联盟各国相互协作。2.作为法西斯集团成员国之一,意大利发生政变,新政府领先退出斗争,标记着法西斯轴心国起先瓦解。二、欧洲其次战场的开拓1.政治合作:召开会议(1)开罗会议①召开:1943年11月,美、英、中三国政府首脑罗斯福、丘吉尔、蒋介石在开罗实行会议,签署了《开罗宣言》。②内容:日本所窃取于中国的领土,如东北、台湾、澎湖列岛等,归还中国。(2)德黑兰会议①召开:苏、美、英三国首脑斯大林、罗斯福、丘吉尔在德黑兰实行会议。②内容:确定1944年5月由美英军队在法国北部登陆开拓其次战场,三国还就战后处置德国和成立国际组织等重要问题交换了看法。概念阐释其次战场其次战场是指英美在欧洲开拓的反对德国法西斯的战场,即以英国为基地,横渡英吉利海峡,在欧洲西部登陆,开拓一个与苏德战场相呼应的欧洲其次战场,干脆对德国作战。2.军事行动:开拓其次战场(1)过程①1944年6月6日,由美国的艾森豪威尔指挥,代号为“霸王行动”的战役打响。②美英盟军在法国北部诺曼底地区的滩头强行登陆,1944年8月,巴黎光复。(2)影响:法西斯德国处于东西两线作战的被动局面中,加速走向灭亡。三、德国法西斯的覆亡1.雅尔塔会议(1塔实行会议。(2)内容:会议对加快斗争进程、战后对德国的处理以及确保战后世界的和平与平安等重大问题做出了一系列重要支配。

2.欧洲战事结束(1)1945年春,在粉碎了德国在阿登地区的最终一次反攻后,西线英美盟军强渡莱茵河,在鲁尔区围歼了西线德军主力。(2)东线的苏军也发动强大攻势,兵临德国首都柏林城下。4月,美苏军队在易北河会师。同时苏军对柏林发动了最终进攻。4月30日,苏军最终攻克柏林。(3)5月8日,德国签署无条件倒戈书,欧洲斗争结束。易混易错1.雅尔塔会议涉及中国的内容主要是苏、美两国背着中国政府签订的隐私协定,同意苏联提出的欧洲斗争结束后三个月内参与对日作战的条件;维护外蒙古现状,保证苏联在中国东北的铁路、港口等方面拥有特权。2.雅尔塔会议对加速反法西斯斗争的成功进程和促进战后和平稳定局面的形成起到了重要的主动作用,为联合国的建立奠定了基础。但会议具有明显的大国强权政治和绥靖政策的倾向,严峻损害了中国等国的主权。四、日本倒戈和大战的结束1.背景(1)1945年初,在太平洋战场上,美军已日益靠近日本本土。(2)波茨坦会议①召开:1945年7月,苏、美、英三国首脑会见于柏林旁边的波茨坦。②内容:会议重申了雅尔塔会议关于处理德国的精神,并以中、美、英三国的名义发表了《波茨坦公告》。(3)中美苏的最终一击①1945年8月6日和9日,美国在日本的广岛和长崎分别投下一颗原子弹。②8月8日,苏联对日宣战,对中国东北的日本关东军予以毁灭性打击。③中国抗日军民也发动战略反攻。2.倒戈:1945年9月2日,日本正式签署倒戈书,其次次世界大战最终成功结束。思维点拨1.其次次世界大战中反法西斯国家的协作,不仅表现在战场上、军事上的分工与协作,同时也表现在各国在政治、经济领域的相互协作与合作,表明世界上不同社会制度、不同意识形态的国家可以团结合作。2.欧亚各国人民方式多样的反抗斗争,牵制了德、意、日法西斯的力气,协作了反法西斯主要盟国的军事行动,成为欧亚各国人民取得反法西斯斗争成功的主要缘由。

学问图示主题一欧洲其次战场的开拓史料一1942年4月,罗斯福给丘吉尔的信中说:“你我两国人民要求开拓一个战场,以便卸下俄国人肩上的压力……即使还没有得到完全成功,这终归是一个巨大的收获,必需实现这个支配。”[史料解读](1)体现了罗斯福力主开拓其次战场,以利于斗争形势的发展。[问题思索](1)从?答案罗斯福主见1942年起先开拓欧洲其次战场。苏联和美英军队可以从东西两个方向进攻德国,削减牺牲和损失。史料二1942年5月,丘吉尔在给苏联的《备忘录》中写道:“我们正在为1942年8月或9月登陆一事进行打算……事前很难预料到到时候是否具备实现登陆的条件。因此,我们无法在这方面做出许诺。”[史料解读](2)体现了丘吉尔包藏私心,拒绝开拓其次战场,让苏德相互减弱。[问题思索](2)从史料二来看,对于1942年开拓其次战场的问题,丘吉尔持什么看法?他持这种看法的目的是什么?答案看法:丘吉尔和英国政府拖延甚至拒绝1942年开拓其次战场。目的:让苏德军队相互减弱,德军的减弱可以削减英国的牺牲,苏军的减弱可以削减以后苏联同英国的对抗。史料三1942年8月,斯大林给丘吉尔的《备忘录》中写道:“1942年在欧洲组织其次战场是莫洛托夫(苏联外长)在伦敦逗留期间早已经确定的……我们还了解到组织其次战场的目的是使东线德军撤往欧洲……英国政府拒绝在1942年开拓其次战场……我和我的同事们认为1942年存在着开拓其次战场的最有利条件。”[史料解读](3)有利条件是指当时德国军队主力集中于苏德战场,而德国在西线的军事力气比较薄弱。[问题思索](3)从史料三来看,斯大林为什么主见开拓欧洲其次战场?他所说的“1942年存在着开拓其次战场的最有利条件”是什么?答案缘由:斯大林认为开拓其次战场可以削减苏联的压力,同时东西夹击可以快速歼灭德国法西比较薄弱。欧洲其次战场开拓的缘由及作用(1)缘由①军事力气对比有利于同盟国,希望尽早结束斗争。②力图限制苏联影响。③争取在战后欧洲取得有利地位。(2)作用:①其次战场的开拓,拖住了德国法西斯的大批兵力,有力地支持了苏军的反攻作战,也消退了德军跨海折服英国的干脆威逼。②它鼓舞了欧洲人民的斗志,促进了反抗运动的进一步发展。从今以后,德国法西斯陷于东西夹击、腹背受敌的逆境之中,加速了德国法西斯的灭亡。主题二其次次世界大战中的重要国际会议史料一彩虹是由各不相同的颜色组成的,但它们汇合在一起,就成了一条绚丽夺目的彩带。我们的国家也是如此。我们有不同的习惯、哲学和生活方式。……我们的志向是可以汇成一个和谐的整体的……当我们结束这历史性的聚会,我们定能在世界的天空上看到那条希望的彩虹。——德黑兰会议期间罗斯福的演讲[史料解读](1)说明不同制度意识形态可以合作。[问题思索](1)结合德黑兰会议的背景,说明史料一中“彩虹”的寓意是什么?“我们”有什么共同的“志向”?答案寓意:合作。共同志向:战胜法西斯,实现世界和平。史料二“我三大盟国此次进行斗争之目的,在于制止及惩处日本之侵略……三国之宗旨在剥夺日本自1914年第一次世界大战起先以后在太平洋所夺得的或占据之一切岛屿,在使日本所窃取于中国之领土,例如满洲、台湾、澎湖列岛等,归还中国。”——《其次次世界大战全景纪实》[史料解读](2)说明从法律上确定了台湾及其附属岛屿是中国领土,从而奠定中美英合作的政治基础。

[问题思索](2)史料二中的“三国”是指哪三国?结合时代背景分析史料二的主动意义。答案三国:中、美、英。意义:三国一样合作抗日。史料三1945年2月11日,《苏、美、英三国关于日本的协定》正式签署,苏、美、英三大国领袖同意,在德国倒戈及欧洲斗争结束2个月或3个月内苏联将参与同盟国方面对日作战。1945年5月8日,德国签署了无条件倒戈书,欧洲斗争结束。8月8日,苏联对日宣战,派遣远东红军出兵日军限制下的中国东北,与此同时,美国、中国也加紧了反击日军的步伐,到了15日,日本天皇就发表了《终战诏书》。[史料解读](3)说明雅尔塔会议解决了苏联对日作战问题,加速了日本法西斯的灭亡和其次次世界大战的结束。[问题思索](3)谈谈你对史料三的看法。答案雅尔塔会议解决了苏联参与对日作战的问题,体现了世界反法西斯各国的政治合作与军事合作,加速了日本法西斯的灭亡和其次次世界大战的进程,具有主动意义。其次次世界大战中四次重要的国际会议时间主要背景参与国作用开罗会议1943年11月世界反法西斯斗争形势发生根本转变中美英三国协同对日作战,《开罗宣言》为战后中国收回台湾供应了法律依据德黑兰会议1943年冬天世界反法西斯斗争形势发生根本转变苏美英使三国得以协同对德作战,加速了德国的灭亡雅尔塔会议1945年2月欧洲其次战场开拓,苏军与英美盟军东西夹击德国苏美英进一步协调了盟国的行动,加速了德、日法西斯的灭亡波茨坦会议1945年7月德国倒戈,太平洋战场美军向日本进逼,中国战场起先反攻苏美英对维护战后欧洲和世界和平起了主动作用,加速了日本法西斯的灭亡

1.其次次世界大战期间,美日双方在下图所示地点发生过长达半年的激烈争夺战。该战役()A.拉开了太平洋斗争的序幕B.导致太平洋斗争起先出现转折C.推动国际反法西斯联盟的建立D.使美军此后牢牢驾驭太平洋战场主动权答案D解析解读图片可知,图中的岛屿是瓜达尔卡纳尔岛,在瓜达尔卡纳尔岛战役后,日军最终完全丢失了战略主动权,此后美军牢牢驾驭太平洋战场主动权,D正确。日本偷袭珍宝港,拉开了太平洋斗争的序幕,A错误。中途岛海战后,太平洋斗争起先出现转折,B错误。太平洋斗争的爆发,干脆推动了国际反法西斯联盟的建立,C错误。2.1943年7月,德军集中精锐部队又一次对苏联军队发动战略性进攻。苏军调集重兵严阵以待,双方绽开空前规模的坦克大战,德军损失惨重并从今失去了苏德战场的主动权。这次战役是()A.莫斯科战役 B.库尔斯克战役C.阿拉曼战役 D.斯大林格勒战役答案B解析结合材料中“1943年7月”“苏德战场的主动权”等信息,可知为库尔斯克战役。3.细致阅读下图所示历史漫画。该漫画发表的干脆历史背景是()A.阿拉曼战役的结束B.欧洲其次战场开拓C.北非德意军队倒戈D.美军转入对日反攻答案C解析材料反映出1943年墨索里尼政权的倒台。阿拉曼战役结束时,北非战事还未结束,墨索里尼政权还存在,故A错误;1944年欧洲其次战场开拓时,墨索里尼政权已经倒台,故B错误;1943年北非德意军队倒戈,为盟军在西西里岛登陆和墨索里尼政权的倒台供应条件,故C正确;太平洋战场的美军转入对日反攻,与欧洲墨索里尼政权的倒台无干脆关系,故D错误。4.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对于日本真正战败的缘由,当事者和历史学家看法不一……有两个不变的压倒一切的因素早已确定了日本的命运:首先是日本经济的弱点——它的经济潜力只有美国的15%……但是美国人——这是其次个确定的因素——精彩地动员和发挥自己的力气,对日作战,美国拥有军事优势……而这是根本的。——米歇尔《其次次世界大战》材料二我们所想到的是日本人以武士道的精神,舍命反抗,至死方休……要一个人一个人地歼灭日本人的反抗,一寸土地一寸土地地折服那个国家,很可能要丢失100万美国人和50万英国人的生命。——丘吉尔《其次次世界大战回忆录》材料三8月6日,美国以第一颗原子弹投到日本海军基地——广岛……事后调查该市死伤总数,死者计6万人,伤者10万余人,而伤者亦大多数无法治疗。——《日本拒绝乞降受降目击记》(1)材料一认为日本战败的缘由是什么?(2)你对日本人民遭遇原子弹轰炸的悲剧如何相识?答案(1)日本的经济潜力不如美国。美国拥有军事优势。(2)很多日本人是原子弹的受害者,造成这一悲剧的元凶是日本法西斯集团,美国政府也负有确定的责任。解析本题给出了三段材料,探究日本战败的缘由,在解答时要紧扣材料,依据材料供应的信息回答。课时训练[基础达标]1.1941年,希特勒傲慢地打开“戈培尔唱机”,鼓吹“闪电战”的丰功伟绩。1943年,希特勒颓丧地坐在唱机旁,乏累不堪的戈培尔也累得脱了形。1943年,导致希特勒颓丧的事务有()①斯大林格勒战役的失败②法西斯轴心国集团起先瓦解③北非德意军队防线的崩溃④诺曼底登陆成功A.①②③④ B.①②③C.①②④ D.②③④答案B解析①②③发生于1943年,④发生于1944年。2.1945年2月,苏、美、英三国首脑斯大林、罗斯福、丘吉尔在苏联的雅尔塔实行会议。关于这次会议的说法,正确的是()①加速反法西斯斗争的结束②声明敦促日本无条件倒戈③奠定战后两极格局的基础④探讨了战后对德国的处理A.①②③ B.②③④C.①②④ D.①③④答案D解析依据雅尔塔会议的内容可知,这次会议加速了反法西斯斗争的结束,奠定了战后两极格局的基础,探讨了战后对德国的处理,①③④正确,故D正确;敦促日本无条件倒戈的是《波茨坦公告》,②错误,故A、B、C错误。3.下图是其次次世界大战中一次闻名战役示意图,该战役()A.发生在1943年7月B.是代号为“火炬”的两栖登陆战C.将开罗会议的详细确定付诸行动D.使德国处于东西两线作战局面答案D解析结合材料中的“英吉利海峡”可推断为诺曼底登陆,它使德国处于东西两线作战局面。4.1944年6月6日,盟军将领巴顿将军在给儿子乔治的信中写道:“BBC电台今日早晨说,盟军空降部队和登陆艇大规模在海岸登陆。虽然没有亲自参与此次军事行动,但我率领的这支英雄部队很快就会在那里了。”信中所提的“此次军事行动”()A.表明反法西斯盟国起先联合行动B.成为了其次次世界大战的主要转折点C.推动巴黎的光复和法国的解放D.促使法西斯轴心国起先瓦解答案C解析世界反法西斯联盟建立于1942年,在此之后的反法西斯斗争都属于盟国之间的联合行动,与材料时间不符,故A项错误;其次次世界大战的转折性战役都发生于1942年,故B项错误;从“1944年”“盟军空降部队和登陆艇大规模在海岸登陆”可知是诺曼底登陆,其意义是开拓了欧洲其次战场,加速了德国法西斯的灭亡,同年8月,盟军进入巴黎,法国光复,故C项正确;促使法西斯轴心国起先瓦解的事务是1943年美英盟军在意大利的西西里岛登陆,迫使意大利倒戈,故D项错误。5.其次次世界大战后期,盟国召开代号为“公共交通起讫点”的会议,杜鲁门认为它“只是一次炒冷饭,是一次把已有的协定付诸实施的会议”。杜鲁门指的是()A.开罗会议 B.德黑兰会议C.雅尔塔会议 D.波茨坦会议答案D解析解答本题时,抓住题目中的“炒冷饭”“把已有的协定付诸实施”这一特征,即可明确杜鲁门所指的会议确定是最终召开的会议。故正确选项为D。6.其次次世界大战期间,中国曾两次与英美发表重要宣言或公告,这说明()A.英美对日侵华的看法发生了根本改变B.英美为了中国领土完整而对日作战C.中、英、美是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