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记选读教案20_第1页
史记选读教案20_第2页
史记选读教案20_第3页
史记选读教案20_第4页
史记选读教案20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66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太史公自序》教案

教学目标:

1.掌握积累下列常用文言实词:报、让、宜、权、被、垂、次、俟;

掌握积累下列常用文言虚词:以、而。

2.在学习《报任安书》的基础上,进一步了解司马迁,了解他的家世谱系,了解他的生活经历,

了解他的志向抱负,了解他著《史记》的始末。

3、在了解了司马迁其人的基础上,分析他创作《史记》的条件、指导思想,为以后的专题学

习做好铺垫。

教学重难点

进一步了解司马迁,了解他的家世谱系,了解他的生活经历,了解他的志向抱负,了解他著《史

记》的始末。

教学课时

3课时

第一课时(归纳•整理)

课前布置:通过重读《报任安书》,回顾司马迁饥《史记》的相关资料,推荐一位同学课上讲

解。

教学要点

借助课下注解、工具书、译文,圈点勾划、疏通课文,掌握重要的文言字词,并加以整理。

教学过程

一、示标导入

《太史公自序》是司马迁为《史记》写的序言。序言又称序,通常用以说明编写该书的意

图,意义,主要内容,全书重点及特点,有关编写过程及情况,编拌及体例等。学习司马迁的

这篇自序可以让我们更好地阅读《史记》。.

二、讨论释疑

朗读课文。正音,断句。

三、成果展不

疏通课文。圈点勾划。

字词总结:

常用文言实词:报、让、宜、权、被、垂、次、俟

常用文言虚词:以、而。

(二)古今异义词

至于去市长河古文故事往往

(三)通假字

反阙指罔失承拂

(四)活用字词

1

相显则死善恶君臣子闻是非

(五)一词多义

所以次

四、师生点评

1.给加点字注音。

(1)颛顼(zhudn)(xu)(2)徇朝歌(xun)

(3)会稽(kuai)(4)牝牡雌雄(pin)

(5)弑君(shi)(6)改正朔(shud)(7)股肱(gong)

2.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语。

⑴绍重黎之后,使复典之(继承)(掌管)(2)而也朝歌(巡行)

⑶南略邛、窄、昆明,还报命(巡行)(回复)

(4)是岁天子始建汉家之封(封禅)(5)则学者至今则之(视为准则)

(6)小子何敢让焉(推辞)

(7)守经事而不知其直,遭变革而不知其山合适)(权变,变通)

⑻被之空言而不敢辞(遭受)(9)垂空文以断礼义(留下)

(10)于是论次其文(编次)(11)则文学彬彬稍进(文字兼备)

(12)俟后世圣人君子(期待)

3.找出下列句子中活用的词并解释。

(1)诸侯之相王,王印于殷(王(印于殷):名词作动词,封为王)

(2)明主贤臣忠君死义之士(死,为动词,为……而死)

(3)是非二百四十二年之中(是非:名词作动词,评定是非)

(4)善善恶恶,贤贤贱不肖(善(善):形容词作动词,奖励;恶(恶形容词作动词,惩罚;

贤(贤):形容词作动词,尊重;贱:形容词作动词,抑制)

⑸既科条之矣(科条:名词作动词,按类别条目编排)

4.解释下列句子中古今异义的词语。

(1)使复典之,至于夏商。古义:到今义:另提一事

(2)而太史公留滞周南,不得与从事。古义:参与其事今义:投身

⑶小子何敢让焉。古义:谦词,我今义:男孩子

(4)余所谓述故事,整齐其世传。古义:故事,旧事今义:故事,虚构的事情,

古义:整齐,整理今义:整齐,有条理

(5)《诗》《书》往往间出矣。古义:不断今义:经常

5.找出下列句子中的通假字并写出本字。

(1)《春秋》文成数万,其指数千。

“指”通“,旨”

(2)罔罗天下放失旧闻。

“罔”通“网”;“失”通“佚”

(3)辅拂股肱之臣配焉。

2

‘‘拂''通"弼”

6.解释下列句中“以”字的意义或用法。

⑴在赵者,以传剑论显。(介词,凭借)

(2)贬天子,退诸侯,讨大夫,以达王事而已矣。(目的连词,用来)

第二课时(思考•感悟)

教学要点

1.整体感知课文内容并编写内容提要。

2.研究司马迁为什么要写《史记》。

教学过程

一、示标导入

这篇自序介绍了哪些内容?(让学生编写内容提要)

(,一)自叙家世谱系。(1—3)

(二)叙年轻时的生活经历和接受父亲临终的嘱托,立志创作《史记》。(4-6)

(三)阐述自己创作《史记》的目的。(7.-10)

(四)叙自己忍辱写《史记》。(11)

(五)《史记》产生的历史条件和《史记》全书的体例和规模。(12-13)

二、讨论释疑

简析课文内容。(P1—2)

§1简析:世典周史一一说明修史是司马迁祖传的家学,创作《史记》是自己义不容辞的责任。

§2.简析:先祖中的军事家、掌管经济的官员。.

§3太史公职掌天文,不管民事。太史公有子名迁。

第一部分:司马迁自叙家世谱系。

§4简析:学习和游历为以后的创作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开阔眼界,形成他的历史观。(读万

卷书,行万里路。)

§5简析:临终嘱托的情景,父子执手流涕,场面凝重感人。三层意思:1、写信史是祖传的

绪业,完成这一使命就是“孝亲”;2、以周公、孔子为榜样,通过写史,兴礼乐,正王道;3、

嘱托司马迁牢记己愿,完成遗愿。完成嘱托,既是孝亲的表现,也是时代的召唤。

§6简析:两件事:当上太史令,为写《史记》作准备,参与并完成了制定太初历的工作。

第二部分:司马迁叙述自己年轻时期的生活经历和接受父亲临终嘱托,立志创作《史记》。

§7简析:立志要做周公、孔子之后的第三人,对为何要创作《史记》的说明,也是司马迁对

《史记》的一个自我评价。

§8简析:以回答壶遂问题为由,评述孔子为何作《春秋》。褒贬是非,替天下人树立行为的

标准和规范,以“达王事”。实际上暗示自己创作《史记》的目的,是在对《史记》作自我评

价,也在提醒世人,注意《史记》的作用。

3

3.成一家之言的心愿一一与壶遂的对话是为了说明了什么?

(1)孔子为什么著《春秋》?

著《春秋》“是非二百四十二年之中,以为天下仪表,贬天子,退诸侯,讨大夫,以达成王事”。

(2)举《诗》《书》《礼》《易》《乐》的作用目的是什么?

强调《春秋》是天下人之“仪表”,是“王道之大者也”,是“礼义之大宗也”,“拨乱世反

之正,莫近于《春秋》”。

(3)壶遂认为孔子是在什么情况下作《春秋》的?司马迁同意他的看法吗?

“上无明君,下不得任用”

司马迁不同意他的看法,他认为孔子作《春秋》“采善贬恶,推三代之德,褒周室,非独刺讥”。

(4)司马迁为什么要提及孔子著《春秋》的事?从与壹壶的辩论中,可以看出司马迁写《史

记》的目的是什么?他为什么否认自己是创作,而认为是“整齐”?

采用汉代初年学者常用的问答体的形式,借评述孔子作《春秋》,表明自己著《史记》的目的“

说明自己著《史记》就是想效仿孔子,通过论述历史,评判是否,褒善惩恶,为天下仪表。他

否认是创作,非本心话,是为了逃避世俗的劫难,怕世俗人犹壹壶那样批他著《史记》是如孔

子那样是囚为“上无明君,下不得任用”,或者为发个人私愤。

4.总结写《史记》的目的。

为完成家族的使命,父亲的遗愿,为适应时代的要求,为了效仿孔子作《春秋》“贬天子,退

诸侯,讨大夫,以达成王事”,成就一家之言。

四、师生点评

五、检测反思

背诵课文第11段

第三课时(发现•创新)

教学要点:

1.进一步探究司马迁为什么能写成《史记》。

2.重点研讨司马迁的“义”"时”“名”。

3.司马迁的精神世界有何现实意义?对你有什么启发?

教学过程

一、示标导入

检查背诵

二、讨论释疑

司马迁为什么能写成《史记》?

1.时代的因素:当时政治相对稳定,经济繁荣,文化学术发展较快。

依据:壹壶的话(第九小节)司马迁的话(第十小节)历史条件(第十二小节)

5

2.家族的影响:史官世家赋予司马迁的使命感、责任感,先祖多方面的才艺对司马迁的熏陶。

3.自身的努力:自幼攻读古代典籍,青年时期两次游历开阔了眼界,积累了许多第一手的资

料。

依据:(第四段)

(1)年十岁诵古文。

(2)游历。第一次游历,到过浙江、江苏、山东、河南、安徽、湖南等地的许多地方;第二

次奉使出使巡视西南地区。

4.前人的表率作用:孔子作《春秋》褒善惩恶给了他启迪,在自己遭受挫折的时候,屈原、

左丘明等人“述往事,思来者”,最终能“立功扬名于后世”给了他很大的激励作用。

三、成果展示

四、师生点评

重点解析:司马迁将《自序》放在七十列传之中,清人金圣叹说:”此篇,于《史记》为序,

于太史公,便是自己的列传。”(《天下才子必读书》卷八)《自亭》阐述写列传的主旨是褒奖

那些“扶义傲傥,不令己失时,立功名于天下”的人.那么司马迁的“义”是什么?“不失时”

的“时”又指什么?他“立功名于天下”了吗?

什么是“义”?“义”就是“宜”,也就是应该做的事:司马迁认为什么是自己应该做的事呢?

替李陵说话,司马迁就认为是自己直该傲的。从《报任安书》中我们知道他与李陵并没有什么

私交,司马迁替李陵说话更直接的原因是对当朝的那些见风使舵的大臣们的不满,认为这些人

平素只知“全躯保妻子“,别人做事稍有不当,“随而媒薮其短”。尽管现在看来司马迁替李

陵说话是错误的,但我们应该看到他是有感而发的。这只是一个例子.但从这件事上我们.可以

感受到司马迁作为一个史官的强烈的责任感、使命感一一褒善贬恶。这种责任感、使命感的最

高表现就是他在《自序》中反复表示的要效法孔子作《春秋》来写《史记》,就是说要通过论

载历史来“贬天子,退诸侯,讨大夫”,“为天下仪表”。这就是司马迁的“义”。从《史记》

这本书看,司马迁也确实做到了“扶义傲傥”。

司马迁所说的“不令己失时”的“时”又指什么呢?首先是指时代、机遇。司马迁在《自

序》里说周公卒后五百年有孔子,现在离孔子卒又有五百年了,又到了需要“绍明世”、“继

《春秋》”的时代,而这个机遇,这个责任应该属于自己,“小子何敢让焉”!其次,这个“时”

还有利用有限生命之意。司马迁之所以选择了自请腐刑,是因为他感到自己肩负的修史的使命

还没有完成,如果这时候去死,“若九牛亡一毛,.与螃蚁何以异?”(《报任安书》)司马迁以

最大的勇气,忍受了“最下”至“极”的屈辱,赢得了完成《史记》的生命和时间。司马迁没

有“令己失时”。

司马迁在《报任安书》中说:“古者富贵而名磨灭不可胜记,唯倜傥非常之人称焉。”和

这篇《自序》一样,《报任安书》里也提到了周文王、孔子、屈原、左丘明、孙膑、吕不韦、

韩非子。两篇文章都提到这些人显然不是偶然的,它透露了一个信息:司马迁认为这些人将自

己的主张写入书册,传给后人,也是“立功名于天下”。因此,司马迁表示写就“成一家之言”

的《史记》,则“偿前辱之责,虽万被戮,岂有悔哉!”(《报任安书》)司马迁是认为《史记》

的成书表明自己已经“立功名于天下”了,所以他把为自己写的列传一一《太史公自序》排在

6

七十列传之中。今天看来,“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的《史记》的存世,也确实让司

马迁这位“倜傥非常之人”“立功名于世”了。

五、检测反思

学习司马迁的求实精神和不屈人格。

设问:司马迁的精神世界有何现实意义?对你有何启发?

(各抒己见,小组交流,全班交流)

7

《刺客列传》教案

教学目标:

1、学习掌握“爱”“报”“蹑”“却”“造”“厌”“顾”“坐”“诣”等重要实词的意义C

2、学习掌握“虽”“之”“以”“因”等虚词的用法。

3、了解古代有关乐律等方面的文化常识。

4、翻译时能依据句式特点并能落实句中重要文言实词和虚词。

5、学习课文通过人物的语言、行动、表情、神态,在尖锐复杂的矛盾冲突中来表现人物的形

象的艺术。

教学重点与难点:

1、学习掌握“爱”“报”“蹊”“却”“造”“厌”“顾”“坐”“诣”等重要实词的意义。

2、学习掌握“虽”“之”“以”“因”等虚词的用法。

课时安排:6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整体了解,疏通课文。

2.学习第1一4段,积累重点文言词语。

3.了解荆轲生平事迹,分析人物性格特点。

一、示标导入

今天我们学习《刺客列传》,进一步体会《史记》刻画人物的艺术。原文分别写了四个刺

客,本文节选的是其中荆轲刺秦王的部分。另外三个刺客是:

专诸:春秋时期吴国人,家住阳山之野,靠为人屠猪维持生计,当时伍子胥隐居于此,与

其交好。后来,吴公子光欲刺其兄吴王僚,来见伍子胥,请其荐一勇士,伍子胥荐了专诸。为

了刺杀吴王僚,专诸于是隐太湖学治鱼三月。藏鱼肠剑于鱼腹,成功地刺杀了吴王僚。当时,

吴王僚之子公子庆忌与其手握兵权的母弟掩余、烛庸均被派出征楚国,因此,公子光谋成王位,

即吴王阖闾。

要离:春秋时期吴国人,因其折辱壮士丘连,被推为天下勇士。自吴王僚死后,阖闾立国,

公子庆忌逃往艾城,招纳死士,接连邻国,欲待时乘隙,伐吴报仇。公子庆忌骨腾肉飞,走逾

奔马,手能接飞鸟,步能格猛兽,矫捷如神,万夫莫敌。因此阖闾日夜忧虑。时伍子胥又荐赢

弱体细的勇士要离刺杀庆忌。要离献计残身灭家,取得庆忌信任,终于成功刺杀了庆忌。(典

故“壮士断臂”即来源于此)专诸和要离成就了一代霸主吴王阖闾(春秋五霸之一)。

聂政:战国时期魏国人,原居以地深井,因得罪乡里,带母及其姐窖避居齐国都城临淄,

乃吴起好友。后吴起因私利将其荐给豪富严遂,聂政到达韩国都城平阳后,成功的刺杀了忘恩

负义的韩相国侠累。

二、讨论释疑

学习第1—4段,找出文中的重点字词和语言现象。

8

结合有关注释,理解1-4段课文,完成下列练习,等待班级交流。(可以独立完成,也可以和

同学共同完成)

其先乃齐人,徙于TL先:先人,祖先.乃,是°徙:迁移-

以术说卫元君说.:劝说,说服。

徙卫元君支属于野王:迁移野王不只是支属,卫元君也在内。支属,旁支亲属。

盖聂怒而目之目:瞪眼逼视。

吾曩者目摄之摄:通“慑威慑,震慑。一说降服。

翻译:

1、曩者吾与论剑有不称者,吾目之

2、固去也,吾曩者目摄之

3、荆轲嘿而逃去,遂不复会

三、成果展示

1.“荆卿好读书击剑”一句有何暗示?

(既暗示荆轲其实是儒雅之士,又为以后刺杀秦王做了交代.)

2.与盖聂论剑,受怒目即离去,这个细节表现了荆卿怎样的个性?对后来的故事有怎样的影

响?

(强烈地维护自尊,也暗示荆轲剑术未能精益求精,为后文刺杀秦王不能成功而伏笔。)

四、师生点评

战国末期,秦并天下,势不可挡。秦军灭韩破赵,大兵直压燕境。燕太子丹既出于个人恩

怨,更出去国家的危难,派荆轲行刺秦王,以图最后孤注一掷,延缓燕国危机。

五、检测反思

整理并掌握1—4段字词,预习第5,-7段。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学习第5—7段,积累重点文言词语。

2.了解荆轲生平事迹,分析人物性格特点。

一、示标导入

检查1—4段的字词掌握情况。

二、讨论释疑

学习第5-7段,找出文中的重点字词和语言现象。

结合有关注释,疏通5-7段课文,完成下列练习,等待班级交流。(可以独立完成,也可以和

同学共同完成)

善击筑者高渐离筑:古代弦乐器,像琴,属于打击乐。

然其为人沉深好书沉深:深沉稳重。

会燕太子丹质秦亡归燕会:适逢,正赶上U质:做人质V

9

稍蚕食诸侯稍:逐渐,一点一点地。蚕食:像蚕吃桑叶一样地逐渐侵吞。

奈何以见陵之怨,,欲批其逆鳞哉?见陵:被欺凌。见,被。陵:侵犯,欺侮。批,触犯。

太子丹受而舍之舍:使……住下来C

足为寒心寒心:提心吊胆。

太傅之计旷日弥久旷日弥久:时间长久。

连接一人而后交后交:新交,晚交。其为人智深而勇沉勇沉:勇敢沉着,勇气潜于内

心。

三、成果展示

翻译下列句子。

1、奈何以见陵之怨,欲批其逆鳞哉!

2、夫樊将军穷困于天下,归身于丹,丹终不以迫于强秦而弃所哀怜之交,置之匈奴,是固丹

命卒之时也。

3、愿因太傅而得交于田先生,可乎?

四、师生点评

1、从第5段看出荆轲与一般的刺客有什么不同?

(一不同:喜欢读书,个性深沉;二不同:交往的人都是特别有见识或者有一技之长的人;三

不同:个性不羁,好喝酒,大街上唱歌、哭泣旁若无人。)

2、在对待樊於期的问题上,反映出鞠武和太子丹怎样的特点?

(鞠武的自私势利,胆怯懦弱;应当说他的话是大道理,也是利于燕国的,但是已经难以实施,

或者根本上己经来不及实施。太子丹的义气豪爽,威武不屈。)

五、检测反思

整理并掌握5—7段字词,预习第8、9段

第三课时

【教学目标】

1.学习第8—9段内容,积累重点文言词语。

2.了解荆轲生平事迹,分析人物性格特点。

【教学步骤】

一、示标导入

检查5—7段的字词掌握情况。

二、讨论释疑

学习第8、9段,找出文中的重点字词和语言现象。

结合有关注释,理解8、9段课文,完成下列练习,等待班级交流。〔可以独立完成,也可以和

同学共同完成)

驾马先之鸳马:劣等马。言光已死,明不言也明:表明,显示。

田先生不知丹之不肖不肖:不成材,没出息。此谦词。

臣海内之王者臣:使……臣服,称臣.

10

固请勿让让:推辞。供太牢具太牢:牛、羊、猪三种牲畜各一头,是古代祭祀的重礼。

借指贵重美食。车骑美女恣荆轲所欲恣:听任,随其所欲。

二、成果展示

翻译下列句子。

1、光窃不自外,言足下于太子也,愿足下过太子于宫。

2、长者为行,不使人疑之。

3、夫为行而使人疑之,非节侠也。

4、非尽天下之地,臣海内之王者,其意不厌。

四、师生点评

评论太子丹刺秦王的计划:“.丹之私计,愚以为诚得天下之勇士使于秦,窥以重利;秦王贪,

其势必得所愿矣。诚得劫秦王,使悉反诸侯侵地,若曹沫之与齐桓公,则大善矣;则不可,因

而刺杀之。彼秦大将擅⑩兵于外而内有乱,则君臣相疑,以其间诸侯得合从,其破秦必矣。”

(太子丹刺秦王的计划,一是胁迫秦王订立盟约,退还所侵略的诸侯的土地。这是不可能的,

即使订立盟约也不会履行,因为大家很清楚,秦王的目标是要统一国家。一是使秦国大乱,诸

侯再次合纵消灭秦国。也是不可能的,即使秦王赢政被杀,秦国会有其他国君出现,也是要继

续吞并六国的,再说六国诸侯已经无能力和无心思联合了。)

五、检测反思:整理并掌握8、9段字词,预习第10T2段。

第四课时

【教学目标】

1.学习第10—12段,积累重点文言词语。

2.了解荆轲生平事迹,分析人物性格特点。

一、示标导入

检查8、9段的字词掌握情况。

二、讨论释疑

学习第10-12段,找出文中的重点字词和语言现象。

研读第10—12节,积累文言词汇,疏通文意

基础知识疏理:

1、词语解释

(1)臣乃得有以报:有用来……的办法

(2)秦之遇将军可谓深矣:残酷,刻毒

(3)父母宗族皆为戮没:杀死;没入官府为奴

(4)然则将军之仇报:既然这样,那么

(5)而为治行:准备行装

(6)仆所以留者:……的原因。

2、词类活用

(1)进兵北略地:名词作状语,向北

11

(2)秦兵旦暮渡易水:名词作状语,早晚

(3)丹不忍以己之私:形容词用作名词,私心

(4)於期乃前日:方位名词用作动词,走上前

(5)乃遂盛樊於期首函封之,:名词用作状语,用匣子

(6)其人居远未来:形容词用作名词,远地

(7)顷之,未发,太子迟之:形容词的意动用法,“以……为迟”,认为……迟

3、古今异义(只写古义)

(1)今行而毋信,则秦未可亲也古义:信物;今义:书信

(2)於期仰天太息流涕古义:眼泪;今义:鼻涕

(3)樊将军穷困来归丹:走投无路古义:走投无路,陷入困境;今义:生活贫穷

(4)丹不忍以己之私而伤长者之意古义:品德高尚之人;今义:年长之人

(5)今闻购将军首金千斤古义:重金收买;今义:购买

(6)樊於期偏袒扼挑而进:古义:袒露一只臂膀;今义:偏护双方中的一方

4、特殊句式

(1)此臣之日夜切齿腐心也(判断句)

(2)往而不返者,竖子也!(判断句)

(3)仆所以留者,待吾客与俱。(判断句)

(4)取之(以)百金(省略句)

(5)秦王购之(以)金千斤(省略句)

(6)以(之)试人(省略句)

(7)其人居远未来,而为(之)治行(省略句)

(8)父母宗族皆为戮没.(被动句)

(9)燕见陵之愧除(被动句)

(10)太子及宾客知其事者(定语后置句)

5、句子翻译

(1)樊将军穷困来归丹,丹不忍以己之私而伤长者之意,愿足下更虑之!

(2)秦之遇将军可谓深矣,父母宗族皆为戮没。今闻购将军首金千斤,邑万家,将奈何?

(3)日己尽矣,荆卿岂有意哉?丹请得先遣秦舞阳。

三、成果展示

1、荆轲刺秦王的谋划,表现了怎样的性格特点?写太子丹“不忍”,有何作用?

明确:荆轲的谋划抓住了如何见秦王这个关键问题。他提出用樊将军首与督亢地图为信物骗取

秦王信任,具有超人的胆识和气魄。他在太子心急如焚时才提出这个计划,可见城府很深。太

子“不忍”,反衬了荆轲智谋非凡。

2、荆轲私见樊於期,为什么能使樊於期慷慨献身?

明确:荆轲三问樊於期,首先从秦王的刻毒.残忍说起,动之以情,进行初步试探;进而从“解

燕国之患,而报将军之仇”方而晓之以义,引而不发,进一步观察反映;在樊将军急于知晓的

12

情况下,他才和盘托出行刺打算,征询意愿。荆轲胆大心细,自知知人,对樊将军有着深刻的

了解0荆轲舍身取义的精神,更使樊将军激动得“偏袒扼腕而进”。樊将军自刎献身,既表现

了他的义勇刚烈,也表现了对荆轲的理解与信任C

四、师生点评

荆轲怒叱太子的原因是什么?显示了什么性格?

明确:荆轲“有所待”,遭到太子的猜疑。太子的不信任对侠义之士来说,无异于人格侮辱。

“士可杀而不可侮二荆轲忍无可忍,怒叱太子,显示了刚烈的性格。

五、检测反思

整理并掌握10T2段字词,预习第13、14段。

第五课时

【教学目标】

1.学习第13、14段,积累重点文言词语。

2.了解荆轲生平事迹,分析人物性格特点。

一、示标导入

检查10-12段的字词掌握情况。

二、讨论释疑

学习第13、14段,找出文中的重点字词和语言现象。

研读第13—14节,积累文言词汇,疏通文意

1、词语解释

(1)厚遗秦王宠臣赠送

(2)诚振怖大王之威果真;惊慌,害怕

(3)比诸侯之列排列,比照

(4)以次进按次序

(5)愿大王少假借之希望,稍稍宽恕

(6)秦王发图打开

(7)图穷而匕首见尽;通“现”出现

(8)轲自知事不就成功

(9)诸郎中执兵皆陈殿下排列

(10)以其所奉药囊提荆轲打,投掷

(11)轲被八创遭受

(12)箕踞以骂两腿张开,坐在地上,以示轻蔑对方

(13)未尝见天子:不曾

(14.)而卒惶急,无以击轲:没有用来……的办法

2、词类活用

(1)荆轲顾笑舞阳,前为谢曰:名词用作动词,走上前

(2)皆白衣冠以送之:名词用作动词,穿着白色的衣服,戴着白色的帽子

13

(3)发尽上指冠:名词作状语,向上

(4)非有诏召不得上:名词用作动词,上前

(5)乃朝服:名词用作动词,穿上上朝的礼服

(6)燕王拜送于庭,使使以闻大王:动词的使动用法,使……闻,禀告

(7)群臣怪之:形容词意动用法,以……为怪,认为……奇怪

(8)箕踞以骂曰:名词作状语,像箕一样

3、古今异义

(1)持千金之资币物古义,礼品;今义,货币

(2)北蕃蛮夷之鄙人:古义,粗鄙的人;今义,卑鄙的人

(3)图穷而匕首见:古义,穷尽;今义,缺少钱财

(4)诸郎中执兵:古义,宫廷的侍卫;今义,称中医医生

(5)於是左右既前杀轲:古义,身边侍臣;今义,方位名词

4、特殊句式

(1)皆陈(于)殿下(省略句)

(2)群臣侍殿上者(定语后置句)

(3)燕王拜送于庭(状语后置句)

三、成果展示

“易水送别”与“廷刺秦王”,是《史记》中脍炙人口的精彩情节。作者分别是如何描写的?

明确:“易水送别”

①抓住特点:如对送行者的描写,抓住“白衣冠”这个特点;

②突出重点:在众多的人物描写中,重点写荆轲;“既祖,取道”略写,重点写慷慨悲歌,渲

染了一种悲壮的气氛。

③顾及全面:太子、宾客、高渐离、士等在场人物都顾及到,而且逍过写“士皆瞋目,发尽上

指冠”渲染凄凉悲怆的氛围和同仇敌忤的气势。

④结合写景:风萧萧,易水寒,衬托了慷慨悲壮之情。

“廷刺秦王”

①多用短句,渲染了千钧一发,你死我活的紧张形势。突出动作描写,展示了双方生死搏斗扣

人心弦的曲折过程。

②通过语言、神态、表情描写,栩栩如生地刻画人物形象。荆轲“顾笑舞阳,前为谢曰”“知

事不就,倚柱而笑,箕踞以骂”,读之如见其形,如闻其声。

③衬托手法,突出了荆轲的英雄形象,年十二就杀人的秦舞阳“色变振恐”,衬托荆轲镇定自

若,秦群臣恐急慌乱,衬托了荆轲的英雄虎胆,威慑秦廷,以秦王不怡良久,衬托了荆轲的威

武壮烈。

四、师生点评

句子翻译

1、及宾客知其事者,皆白衣冠以送之。(第13段)

14

2、皆愕,卒起不意,尽失其度。(笫14段)

3、不成者,以欲生劫之,必得约契以报太子也。(第"段)

五、检测反思

整理并掌握13、14段字词,预习第15-18段。

第六课时

【教学目标】

1.学习第15—18段,积累重点文言词语。

2.了解荆轲生平事迹,分析人物性格特点。

一、示标导入

检查13、14段的字词掌握情况。

二、讨论释疑

学习第15-18段,找出文中的重点字词和语言现象。

研读第15—18节,积累文言词汇,疏通文意。

1.词语解释

(1)当坐者治罪,办罪

(2)拔蓟城攻陷

(3)代王嘉乃遗燕王喜书送

(4)秦逐太子丹、荆轲之客,皆亡追缉逃亡

(5)彼庸乃知音,窃言是非同“佣”,被雇佣的人竟然、私下

(6)鲁句践己闻在……之后

(7)与夏无且游,具知其事交往详细地

2.词类活用

(1)更容貌而前名作动,走上前

(2)下与抗礼名作动,离开座位

(3)宋子传客之意动,以……为客,用客礼款待

(4)天雨粟名作动,下雨

3.句子翻译

(1)秦所以尤追燕急者,以太子丹故也。今王诚杀丹献之秦王,秦王必解,而社稷幸得血食。

(第15段)

秦军之所以特别急迫追击燕军,是因为太子丹的缘故。现在如果您杀掉太子丹,把他的人头献

给秦王,秦王一定会解兵退去,而社稷或许也侥幸得到祭祀。

(2)于是遂诛高渐离,终身不复近诸侯之人。(第16段)

于是秦始皇就杀了高渐离,终身不敢再接近从前东方六国的人了。

(3)曩者吾叱之,彼乃以我为非人也!(第17段)

过去我呵斥他,他就认为我不是同类人了V

15

(4)然其立意较然,不欺其志,名垂后世,岂妄也哉!(第18段)

但他们的志向意图都很清楚明朗,都没有违背自己的良心,名声流传到后代,这难道是虚妄的

吗!

三、成果展示

1.本文在正面刻画荆轲形象的同时,也颇为生动地描写了田光、樊於期、高渐离,以及鞠武、

太子丹乃至秦舞阳的形象。说说这些人物对荆轲形象的刻画所起到的作用。

(田光之节侠,樊於期之刚烈,高渐离之坚毅,是对荆轲沉勇刚毅性格的不同角度烘托;而柳

武的谋而懦、秦武阳的暴而怯,则是对荆轲性格的反衬。)

2.对荆轲刺秦王的行为,历代有截然不同的评价。请搜集有关材料,组织讨论,说说自己对荆

轲形象及其刺秦王行为的看法。

(对荆轲的评价历来见仁见智,苏洵在《六国论》中认为荆轲的行为“始速祸焉”,朱熹认为

荆轲是“匹夫之勇”,也有很多人对他表示称赞,比如,左思的《咏荆轲》称颂他“虽无壮上

节,与世亦殊伦”,“贱者虽自贱,重之若千钧”,陶潜说他“其人随己没,千载有余情”。不管

怎样,荆轲刺秦王不是为一己之私.,是为“国家大事”,所以他的故事才会流传千百年,历久

而不衰。

荆轲具有义侠的性格,又受太子丹的厚遇重任,明知身入不测之秦是极其危险的事,

但还是毅然前往,直至事败仍然“倚柱而笑,箕踞以骂”。荆轲刺秦王这件事并不能真正挽救

燕国的危亡,荆轲也是为报太子丹的知遇之恩才毅然前往的。荆轲之所以值得肯定,并不在于

为太子丹报私怨,而在于他站在斗争的最前列反对秦国对山东六国的进攻和挽救燕国的危亡。

千百年来,受压迫的人们之所以敬仰荆轲,也正是基于他那种同情弱小和反抗强暴的义侠精神。

当然这当中也流露出“士为知己者死”的因素这既是荆轲本身的局限,也是作者的局限。从

荆轲刺秦王的做法来看,这种个人的恐怖手段是不可取的,企图凭借个人的拼杀来改变历史

的进程更是不可能的,这些都反映了历史的和阶级的局限。)

四、师生点评

陶渊明有一首《咏荆轲》的诗,请评论陶渊明的态度。

《咏荆轲》

陶渊明

燕丹善养士,志在报强嬴。招集百夫良,岁暮得荆卿。君子死知己,提剑出燕京。

素骥鸣广陌,慷慨送我行。雄发指危冠,猛气冲长缨。饮饯易水上,四座列群英。

渐离击悲筑,宋义唱高声。萧萧哀风逝,淡淡寒波生。商音更流涕,羽奏壮士惊。

心知去不归,且有后世名。登车何时顾,飞盖入秦庭。凌厉越万里,逶迤过千城。

图穷事自至,豪主正怔营。惜哉剑术疏,奇功遂不成。其人虽已没,千载有余情。

(《太史公自序》的“七年而太史公遭李陵之祸……退而深惟……”一段,以及列入存目的《报

任安书》中关于忍辱负重.、发愤著书的表述,其实司马迁的这一遭遇与荆轲、韩信、范雎有共

同之处,荆、韩、范三人的做法对司马迁有前鉴和激励因素。激励完成自己的志向。)

(“易水送别”以音乐的凄婉与慷慨和诗歌的苍凉悲壮渲染壮别气氛,语气长短有致而富于情

16

韵;而“刺秦王”则以密集的动词、形容词渲染生死搏斗的激烈场面,语句简短、节奏急促,

从而使文字表现艺术和内容表达要求,达到了.完美的统一。)

(大意:

善于收养门客,志向是到嬴姓的秦国报仇。要从招募的壮士中百里挑一选杰出的,年深日

久后选中了荆轲。君子甘愿为知己者死,荆轲决定离燕国京都赴秦为太子丹报仇。荆轲启程前

随行的白色骏马在路上嘶鸣,周围都是一片为其送行的慷慨激昂之气。荆轲的怒发撑起了高高

的帽子,豪猛之气冲击着添帽的长丝带。在易水河边为荆轲摆酒设宴以壮行,周围坐席上都是

英雄壮士。琴师高渐离以名为'筑'的乐器奏出悲壮的乐曲,勇士宋义则高唱激人的歌声。岸

边上哀风萧萧,易水中寒波淡淡。乐声中的‘商'调使人悲痛流涕,'羽'调的高亢激越则使

壮士动容。心中清楚这是一去不归的征程,但会将英明流传于后世。荆轲登车的时候果敢得没

有回头后看,高速奔腾的马车朝秦国而去。快速行驶了万里之遥的路程,途中漫长曲折经历上

千座城池。当向秦王晋献燕国地图时匕首一现就自然暴露出了刺杀一事,这使秦王嬴政大吃一

惊而怔在那里。可惜荆轲的剑术不够精熟,这一举世奇功没能实现C荆轲这个人虽然死去了,

但人们对他的怀念之情却会千载流传。

品评:

大约作于晋宋易代之后。诗人以极大的热情歌咏荆轲刺秦王的壮举,在对奇功不建的惋惜

中,将自己对黑暗政治的愤慨之情,赫然托出。写得笔墨淋漓,慷慨悲壮。

按照事件的经过,描写了出京、饮饯、登程、搏击几个场面,尤其着力于人物动作的刻画,

塑造了一个大义凛然的除暴英雄形象。比如,“提剑出燕京”,写出了荆轲仗剑行侠的英姿;“雄

发指危冠,猛气充长缨”,更以夸张的笔法写出荆轲义愤填膺、热血沸腾的神态。而“登车何

时顾”四句,排比而下,一气贯注,更写出了荆轲义无反顾、直蹈秦邦的勇猛气概。诗中虽没

有正面写刺秦王的场面,但从“豪,主正怔营”一句,可以想见荆轲拔刀行刺之时那股令风云变

色的虎威。

还通过环境气氛的渲染来烘托荆轲的精神面貌。最典型的是易水饮饯的场景。在萧杀的

秋风中、滔滔的易水上,回荡着激越悲壮的乐声,“悲筑”、“高声”、“哀风”、“寒波”相互激

发,极其强烈地表达出“壮士一去兮不复还”的英雄主题。)

五、检测反思

整理并掌握15-18段字词。

17

高祖本纪

教学目标:

1、了解司马迁笔下刘邦这一人物形象。

2、认识体会《史记》中“不虚美、不隐恶”的史家传统。

3、感悟文本,领略《史记》文史结合的特点。

4、了解司马迁首创的互见法。

教学重点:

1、学习课文中重要文言词语及句式。

2、揣摩文本中体现的文学艺术特色。

教学难点:

3、全面了解刘邦这一人物形象。

课时安排:4

第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示标导入

班固在《汉书-司马迁》中引刘向、扬雄之言,赞扬《史记》“其文直,其事核,不虚美,

不隐恶,故谓之实录。”今天,学习本文,可让我们较全面地了解一个有血有肉、活生生的汉

局祖。

二、讨论释疑

自读课文,整体把握文章内容、结构。

三、展示成果

全文可分为三部分:

一、(从开始到“生孝惠帝、鲁元公主”),介绍刘邦的姓氏、籍贯、出生、家庭,以及做泗水

亭长的种种行事。

二、(从“沛公引兵西”到“大赦天下”),写刘邦入关灭秦,打败项羽,建立帝业的过程。

第一阶段:刘邦领兵西进,队伍不断壮大,并率先入关,为日后的成功奠定了基础。

第二阶段:写楚汉相争。

第三阶段:刘邦称帝。

三、(从“未央宫成”到文末),刘邦称帝后的情况。

四、师生点评

在历史转折的打舞台上,项羽和刘邦演出了一幕千古流传、惊心动魄的楚汉相争的威武雄

壮的戏剧。整因为如此,《项羽本纪》和《高祖本纪》堪称《史记》中晶莹夺目、交相辉映的

18

双璧。它们虽然以项刘争夺天下的历史事件为主要内容,但在司马迁的笔下,绝无重复累赘的

内容,而是互相衬托,相得益彰。《项羽本纪》多写项羽的英雄气概和刚愎暴虐,展示其灵魂

深处个人权利欲望和人性伦理的矛盾斗争C《高祖本纪》则主要记叙了汉高祖得天下与评定天

下的艰难历程。

五、检测反思

同步练习(P25—27)

第二课时

教学过程:

一、示标导入

学生自读「7段,疏通文章。

一、讨论释疑

1、这一阶段主要写了哪些情节?

2、郦生见沛公这一情节中,体现了刘邦什么特点?

3、“破之”“因大破之”“遂破之",你能悟出刘邦节节取胜的原因吗?

4、对于阻止刘邦入秦宫休息,原文只有,“樊哙、张良谏”,而《史记留侯世家》中有大

段文字记载,这是什么述史方法?有什么作用?

5、刘邦进入关中,推翻秦朝后,施仁爱于百姓,以此来赢得关中人民的拥护。这种“仁

爱”具体表现在哪些方面?

三、展示成果

1、郦生见沛公,与秦军大战蓝田、入关约法三章等。

2、勇于改错,虚心听取意见。

3、善于用人用计,这是他在交战中取得胜利的根本原因。

4、互见法,它是将一人事迹,一件史事,分散在数篇之中参错互见,彼此互补。作用是多方

面的:互见法详此略彼,叙述史事条理分明,避免重复;互见法正名实,于回护之中不失历史

真实;互见法是塑造传记人物形象的一个好方法;互见法两传存疑,广载异闻,以备参考。

5、三方面:第一,轻财物而重义气。第二,保障关中百姓的人身利财产安全。第三,减轻百

姓负担。

四、师生点评

在历史转折的打舞台上,项羽和刘邦演出了一幕千古流传、惊心动魄的楚汉相争的威武雄

壮的戏剧。整因为如此,《项羽本纪》和《高祖本纪》堪称《史记》中晶莹夺目、交相辉映的

双璧。它们虽然以项刘争夺天下的历史事件为主要内容,但在司马迁的笔下,绝无重复累赘的

内容,而是互相衬托,相得益彰。《项羽本纪》多写项羽的英雄气概.和刚愎暴虐,展示其灵魂

深处个人权利欲望和人性伦理的矛盾斗争“《高祖本纪》则主要记叙了汉高祖得天下与评定天

19

下的艰难历程。

五、检测反思

同步练习(P25—27)

第三课时

教学过程:

一、示标导入

学生自读8-17段,疏通文章。

二、讨论释疑

1、这一阶段主要写了哪些情节?

2、找出运用互见法的例子。

3、文中刘邦两用张良计的目的各是什么?体现刘邦怎样的性格特点?

4、垓下之战刘邦为何能取胜?

5、在这一阶段,主要运用了什么写作手法?

6、刘邦最终能战胜项羽的根本原因在于什么?

三、展示成果

1、:刘邦赴鸿门谢罪、项羽分封诸侯,刘邦决策东进,进兵追击项羽,在垓下打败项羽。

2、(答案略)

3、第一次是为了争权天下,第二次是为了扩大自己的力量。性格特点:善识人用人,有

胸怀,能容人,知退让。

4、一、以众击寡。二、韩信运用谋略,阵法战法奇特。三、匹面楚歌,瓦解斗志。

5、主要用对比的手法,写了项羽由强到弱、刘邦由弱到强的变化过程。

6、知人善任,虚心纳谏,从民所望。后方巩固,兵力由弱转强,逐渐居于优势。

四、师生点评

1、提问:这一阶段主要写了哪些情节?

明确:刘邦称帝、高祖置酒洛阳南宫

2、提问:刘邦称帝后总结他成功的经验,说明了什么道理?

明确:说明了刘邦知人善任,虚怀若谷;项羽不善用人,刚愎自用。

五、检测反思

同步练习(P28—29)

第四课时

教学过程:

一、示标导入

20

1、学生自读18-207段,疏通文章。

2、探讨人物形象。

二、讨论释疑

1、最后一部分写了哪些情节?

2、未央宫里,在众臣面前戏弄其父,说明什么?

3、高祖帝业确定,衣锦还乡,可以说是人生顶峰,为什么还落泪呢?

4、探讨人物形象。

三、展示成果

1、未央宫举杯噱父、高祖还乡、高祖之死。

2、刘邦粗俗鄙陋的一面。

3、沛县是刘邦创业的起点,风风雨雨走过多年,意味着创业的艰难;虽已“威加海内”,

但守业更为不易;回到故乡,触景生情,他怎么能不悲喜交集,感慨悲歌呢?“大风起兮云飞

扬”,表面上写自然风云,实际上是写他的奋斗历程。"威加海内兮归故乡”这是写实。这一句,

既表现了西汉政权的无比强大,又表现了汉天子的非凡威势,也表现了他浓厚的乡土之思。“安

得猛士兮守四方”,着眼未来,抒发他的愿望和理想,他已敏锐地感觉到,政权背后存在着内

外忧患和人才的缺乏,为大汉王朝守四方的“猛士”又在哪里?悲凉之感油然而生。回故乡

的悲与喜交织在一起,怎不让人“泣数行下二

4、刘邦是司马迁笔下最生动.、最丰满、最有个性的.人物形象之一。

刘邦是一个雄才大略的政治家,特点是:其一,有远见卓识,突出表现在他入关后的所作

所为,率先入关却“还军霸上,待诸侯至而定约束耳”。消除了秦地百姓的后顾之忧,也在各

路诸侯中树立了威望。入关后与民约法三章,实行一系列宽政爱民的措施,赢得了秦地人民的

热烈拥护“得到人民的拥护是他日后节节取胜的根本原因。其二,智谋超人。他性格上所表现

出来的宽厚、大度、狡诈甚至无赖都可以说明他有谋有略,非同一般。在军事策略方面,措施

得当。其三,善于使用和驾驭人。他能够正确使用张良、萧何、韩信等人,这是他统一全国的

成功之处。他还善于听取意见、立刻改错。

在作者笔下,刘邦确实有超过项羽的眼光和才干,但作者没有把他描绘成“圣君”。在作

者的“实录”下,还写了刘邦性格上的缺点及流氓无赖行径。

四、师生点评

一、体会文中“不虚美,不隐恶”的史家传统。

“不虚美,不隐恶”,就是记叙态度严谨,反映事实准确;不仅善恶必书,而且恰如其分;

对“善”不虚张,对“恶不隐讳。

司马迁记叙历史事件和人物,一般不做全盘肯定或否定,而是原原本本讲清人物言谈行事,

以及事物的变化和发展,依据事实,给予客观的评价。如本文写刘邦,他既有远大的战略眼光

和处理问题的才干;又有奸诈圆滑、不讲信义的性格毛病。

“不虚美,不隐恶”,不仅要求史家作史要有根有据,全面系统地直书史事,而且“要求史

家具有求是、存真的.高尚史德“不仅需要眼光,而且需要胆量和气魄.

21

二、领略《史记》文史结合的特点。

《史记》擅长描写人物。它能抓住史实及人物特点,把人物放在历史中,并通过人物反映

历史.司马迁笔下的历史人物,个个栩栩如生,形象鲜明C

本文人物形象鲜明生动,主要通过以下艺术手法来完成:

1、用对比的手法塑造人物。

2、用讽刺的方法臧否历史人物。

3、用典型细节刻画人物。

4、用个性化语言表现人物的性格特点。

五、检测反思

同步练习

22

《管仲列传》教案

教学设想:

本文位于苏教版选修教材《〈史记〉选读》第四专题“《史记》的理想人格”的板块,这

个板块的学习,旨在了解作者“读其书,想见其为人”的知人论世理念,了解司马迁对历史人

物人本主义的解读。

专题目标:

1、能够流畅地朗读出课文。

2、积累文言知识;体会并学习本文人物描写的素材采集。

3、了解管仲和他的才干以及从政成功的原因。

时间设定:2教时

第1教时

要点:朗读课文,理解内容,积累文言知识

过程:

一、导入

初中课文《隆中对》中有一段话是说诸葛亮在未出山之前,常常自比乐毅、管仲,“时人

莫之许也”,今天我们学《管仲列传》,看看管仲是个怎样的人物。

二、朗读课文

1、注意读音

鲍()仓縻()匡()曹沫()[读音mei四声]

3、指名朗读

三、理解第1段

1、自读课文,理解下列字词的意思,并和同学交流

游一一常欺鲍叔一一终叠遇之——不以为宣一一管仲囚焉一一遂进管仲一一以霸------

匡天下

2、班级交流

(游----交往

常欺鲍叔一一欺诈,指管仲与鲍叔牙合伙做生意,分利时欺骗对方而多拿钱。

终善遇之一一始终友好地对待他。

不以为宜一一不杷这个事情对外人说。

23

管仲囚焉一一被囚禁。

遂进管仲一一举荐。

以霸----因此称霸。

一匡天下一匡扶天下。)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