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历年中考文言文阅读试题汇编《曹刿论战》比较阅读(截至2023年)【甲】曹刿论战(节选)十年春,齐师伐我。公将战,曹刿请见。其乡人曰:“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刿曰:“肉食者鄙,未能远谋。”乃入见。问:“何以战?”公曰:“衣食所安,弗敢专也,必以分人。”对曰:“小惠未遍,民弗从也。”公曰:“牺牲玉帛,弗敢加也,必以信。”对曰:“小信未孚,神弗福也。”公曰:“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对曰:“忠之属也。可以一战。战则请从。”【乙】萧颖士风节萧颖士为唐名人,后之学者但称其才华而已。予反复考之,颖士有风节之士也。为集贤校理①,宰相李林甫欲见之,颖士不诣,林甫怒其不下已。后召诣史馆,又不屈,愈见疾,至免官,更调河南参军。时安禄山宠恣,颖士阴②语柳并曰:“胡人③负宠而骄,乱不久矣。东京其先陷乎!”即托疾去。禄山反,颖士往见郭纳,言御守计,纳不用。叹曰:“肉食者以儿戏御剧贼,难矣哉!”节度使源洧④欲退保江陵,颖士曰:“襄阳乃天下喉襟一日不守则大事去矣。公何遽⑤轻土地,取天下笑乎?”洧乃按甲不出。(选自《容斋随笔》有删改)注:①集贤校理:官名。②阴:暗地里。③胡人:指安禄山。④源洧wěi:人名。⑤遽:匆忙。9.下列加点字意思不相同的一项是()(2分)A.后之学者但称其才华而已/但微颔之 B.颖士不诣/及郡下,诣太守C.颖士阴语柳并曰/此中人语云 D.乱不久矣/无丝竹之乱耳10.翻译画波浪线的语句。(2分)肉食者以儿戏御剧贼,难矣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11.下列对文章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2分)A.面对“何以战”的问题,鲁庄公在曹刿的启发下,最终意识到民心在战争中的重要性。B.甲文语言简洁,骈散结合,错落有致;人物对话增强了叙事写人的生动效果。C.乙文画横线句子“襄阳乃天下/喉襟一日/不守则大事去矣”断句正确。D.乙文萧颖士分别从客观形势、退兵后果这两方面说服源洧按兵不动,固守襄阳。12,结合甲、乙两文内容,探究萧颖士和曹刿形象的共同之处。(3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参考答案】9.(2分)D10.(2分)那些身居高位要职的人抵御厉害的叛军如同儿戏,(想抵挡住也)太难了啊!(意思正确即可)11.(2分)C12.(3分)①都心怀国家(以国事为重)。曹刿身为平民,为君主出谋划策;萧颖士无论做官与否,或为郭纳出谋划策,或为源洧分析形势。②都有政治远见。曹刿认为得到百姓的拥护和支持才是取得胜利的保证;萧颖士能看出安禄山恃宠而骄,将来必有反心;或不让源洧退兵。③都对愚妄浅薄的当权者持否定态度。萧颖士评价郭纳以“儿戏”对抗敌人,轻敌自恃;曹刿说肉食者“鄙”,即目光短浅,都表明了他们对“肉食者”的不屑。(答对1点给1分,任意答对2点给满分)【参考译文】萧颖士是唐代的名人,后代学者只称赞他才华出众。我反复考证后发现,他还是一位高风亮节有胆识有度量的人。在他担任集贤校理时,当时的宰相李林甫想召见他,他却辞而不去,李林甫对他不屈从于自己很恼火。后来,李林甫又让他到史馆任职,他仍然不屈服,为此他更遭李林甫所忌恨,以至被免除史官职务,外调到河南府任参军。当时,安禄山依仗玄宗的宠信,恣意妄为,萧颖士暗中对柳并说:“胡人(指安禄山)依仗主上的宠信骄横跋扈,反叛朝廷的时间不会太久了,东都洛阳到时会首先陷落的!”不久,他便托病离开了洛阳。安禄山反叛以后,萧颖士去见郭纳,向他进献抵御叛军的策略,郭纳没有采用。萧颖士感叹道:“那些身居高位要职的人抵御厉害的叛军如同儿戏,(想抵挡住也)太难了啊!”节度使源洧想退保江陵,萧颖士劝说道:“襄阳是天下的咽喉要冲,兵家必争之地,一天不坚守,则大势即去,你何必匆忙放弃这个战略要地,让天下人取笑你呢?”源洧听从了他的建议,就按兵不出。(2023年湖南张家界)【甲】公与之乘,战于长勺。公将鼓之。刿曰:“未可。”齐人三鼓。刿曰:“可矣。”齐师败绩。公将驰之。刿曰:“未可。”下视其辙,登轼而望之,曰:“可矣。”遂逐齐师。(1)既克,公问其故。对曰:“夫战,勇气也。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彼竭我盈,故克之。夫大国,难测也,惧有伏焉。吾视其辙乱,望其旗靡,故逐之。”(节选自《曹刿论战》)【乙】癸亥,大军至白团卫村①下营。人马俱渴,营中掘井,及水辄坏,兵士取其泥绞汁而饮,敌众围绕,渐束其营。是日,东北风猛,扬尘折树。契丹主坐车中谓众曰:“汉军尽来只有此耳今日并可生擒然后平定天下。”令下马拔鹿角②,飞矢雨集。军士大呼曰:“招讨使③何不用军,而令士卒虚④死!”诸将咸请击之,杜威曰:“俟风势稍慢,观其进退。”守贞曰:“此风助我也,彼众我寡,黑风之内,莫测多少,若俟风止,我辈无噍类⑤矣。”即呼诸军齐力击贼,张彦泽、符彦卿、皇甫遇等率骑奋击,风势尤猛,沙尘如夜,敌遂大败。时步骑齐进,追袭二十余里。至阳城东,贼军稍稍成列,(2)我骑复击之,乃渡河而去。(节选自《旧五代史》)【注释】①白团卫村:契丹主带兵攻打后晋,杜威等迎战于白团卫村。②鹿角:指树障。③招讨使:官职名。④虚:白白地。⑤噍(jiào)类:这里指活着的人。6、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3分)(1)齐师败绩(2)吾视其辙乱(3)若俟风止7.下列句中加点词的意思相同的一组是()(2分)A.公与之乘呼尔而与之(《鱼我所欲也》)B.刿曰:“可矣。”高可二黍许(《核舟记》)C.契丹主坐车中谓众曰太守自谓也(《醉翁亭记》)D.时步骑齐进元方时年七岁(《陈太丘与友期行》)8、乙文中加色画线句子断句正确的一项是()(2分)A.汉军尽/来只有此耳/今日并可生擒/然后平定天下。B.汉军尽来/只有此耳/今日并可生擒/然后平定天下。C.汉军尽/来只有此耳/今日并可生擒然/后平定天下。D.汉军尽来/只有此耳/今日并可生擒然/后平定天下。9、用现代汉语翻译两文中画线的句子。(6分)10、曹刿和守贞都善于把握迎战时机,但抓取的战机有所不同,请简要分析。(4分)【参考答案】6、(1)军队(2)看(3)如果7、D8、B9、(1)战胜齐军后,鲁庄公问他(曹刿)取胜的原因。(2)我军骑兵又攻击他们,(贼军)就渡过黄河离开了。10、曹刿抓住“彼竭我盈”的时刻进攻;守贞趁风势猛烈、飞沙扬尘时进攻。【参考译文】癸亥年,晋军到达白团卫村安营。人马都渴了,(于是)在营中挖井,刚挖出水(井)就坍塌了。士兵们只好取井泥绞出泥汁喝。契丹大军包抄过来,渐渐围住营寨。这天,东北风猛烈,尘土飞扬,吹断树木。契丹国主坐在车中对众人说:“汉人军队全都来了,只有这么多。今日可全部活捉,然后平定天下。”命令(军士)下马,拔除晋营的树障,箭矢如雨点般射进晋营。营兵大声呼喊:“招讨使为何不出击,而让士卒白白送死!”诸将都请求出击,杜威说:“等风势稍缓,观察他们的进退情况再说。”守贞说:“这风正是来帮助我们的。敌众我寡,在黑风中,敌人推测不出我们有多少(兵力);如果等风停了,我们就没有一个能活着的人了。”立刻传令各军合力攻击敌军。张彦泽、符彦卿、皇甫遇等率骑兵奋力出击,风势更加猛烈,沙尘遮蔽天日,如同夜晚,敌军最终大败。当时步兵、骑兵一齐出击,追袭了二十多里。追到阳城(今山西阳城)东边,贼军刚要排成队列,我军骑兵又攻击他们,(贼军)就渡过黄河离开了。(2023年辽宁大连)曹刿论战《左传》①十年春,齐师伐我。公将战,曹刿请见。其乡人曰:“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刿曰:“肉食者鄙,未能远谋。”乃入见。问:“何以战?”公曰:“衣食所安,弗敢专也,必以分人。”对曰:“小惠未遍,民弗从也。”公曰:“牺牲玉帛,弗敢加也,必以信。”对曰:“小信未孚,神弗福也。”公曰:“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对曰:“忠之属也。可以一战。战则请从。”②公与之乘,战于长勺。公将鼓之。刿曰:“未可。”齐人三鼓。刿曰:“可矣。”齐师败绩。公将驰之。刿曰:“未可。”下视其辙,登轼而望之,曰:“可矣。”遂逐齐师。③既克,公问其故。对曰:“夫战,勇气也。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彼竭我盈,故克之。夫大国,难测也,惧有伏焉。吾视其辙乱,望其旗靡,故逐之。”9.下列文言文句子和成语中加点字意思相同的一项是()A.曹刿请见见缝插针B.弗敢加也雪上加霜C.下视其辙如出一辙D.公问其故故弄玄虚10.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1)小信未孚,神弗福也。(2)彼竭我盈,故克之。11.下列对选文的理解与分析不当的一项是()A.选文开头点出“远谋”,后文多次写曹刿的“远谋”,“远谋”二字乃全文“眼目”。B.“将鼓”“将驰”刻而出庄公的急躁冒进:“未可”“可矣”体现出曹刿对战况的精准把掘,表现了他高超的军事才能。C.选文将曹刿与乡人进行对比,以突出曹刿爱国、护国的责任感和政治热忱。D.全文剪裁合理,笔墨精练,详写战争起因、曹刿首论,略写战争经过、取胜原因。12.曹刿和毛遂皆“古今奇人”,他们“奇”在哪里?请结合选文和链接材料分析。【链接材料】曹刿请见,毛遂①自荐,皆古今奇人也。草茅下士,朝不列,燕不与②,急国家之难,奋义来前。刿一出而齐师败,遂一出而赵纵合。有此识见,故能鄙夷一切。刿曰“肉食者鄙,未能远谋”,遂曰“公等碌碌,不足比数③”,直将千古庸流④,一齐抹倒⑤,有志者可以知所自处矣。(节选自清代高建章、高麟超《左史比事》)[注]①毛遂:战国人,秦军围赵时,毛遂自荐,促成楚、赵合纵抗秦。②朝不列,燕不与:不能位列朝廷之上,不能参与朝廷宴会,指地位低下。③比数:凑数。④庸流:庸人。⑤抹倒:否定。【答案】9.C10.(1)这只是小信用,未能让神灵信服,神是不会保佑你的。(2)他们的士气已经消失而我军的士气正盛,所以才战胜了他们。11.D12.①曹刿是一个政治上远见卓识,敢于进谏,善于进谏,以民为本来决策战争,在国家危难之际挺身而出,有强烈的责任心与爱国热情。②毛遂是一个善与辩论、机智勇敢、大胆心细、富有才学、敢于展现自我而又自信的人。【解析】【9题详解】本题考查一词多义。A.见:被接见/看见;B.加:虚报/增加;C.辙:车辙/车辙D.故:原因/故意;故选C。【10题详解】本题考查的翻译能力。直译为主,意译为辅。(1)重点字词:信,信用。孚,使人信服。福,名词作动词,赐福,保佑。(2)重点字词:彼,代词,指齐军方面。盈,充沛,饱满,这里指士气旺盛。故,所以。【11题详解】本题考查对选文的理解与分析。D.结合第①段“十年春,齐师伐我”分析,“详写战争起因”理解有误。根据第①段“‘何以战?’公曰:‘衣食所安,弗敢专也,必以分人。’对曰:‘小惠未遍,民弗从也。’公曰:‘牺牲玉帛,弗敢加也,必以信。’对曰:‘小信未孚,神弗福也。’公曰:‘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对曰:‘忠之属也。可以一战。战则请从。’”、第②段“公将鼓之。刿曰:‘未可。’齐人三鼓。刿曰:‘可矣。’齐师败绩。公将驰之。刿曰:‘未可。’下视其辙,登轼而望之,曰:‘可矣。’遂逐齐师”、第③段“夫战,勇气也。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彼竭我盈,故克之。夫大国,难测也,惧有伏焉。吾视其辙乱,望其旗靡,故逐之”分析,详细描写了曹刿在战前、战中、战后的表现。对于战争双方的对峙、交锋等略写。故选D。【12题详解】本题考查对比分析。结合选文和链接材料分析即可。根据文本第①段“其乡人曰:‘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刿曰:‘肉食者鄙,未能远谋。’乃入见”、“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第③段“夫战,勇气也。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彼竭我盈,故克之。夫大国,难测也,惧有伏焉。吾视其辙乱,望其旗靡,故逐之。”分析,曹刿“奇”在是一个政治上、军事上有远见卓识,敢于进谏,善于进谏,以民为本来决策战争,在国家危难之际挺身而出,有强烈的责任心与爱国热情。根据链接材料“遂一出而赵纵合”、“公等碌碌,不足比数”、“直将千古庸流,一齐抹倒,有志者可以知所自处矣”分析,毛遂“奇”在是一个善与辩论、机智勇敢、大胆心细、富有才学、敢于展现自我而又自信的人。【参考例文】鲁庄公十年的春天,齐国军队攻打鲁国。鲁庄公将要迎战。曹刿请求鲁庄公接见自己。他的同乡说:“打仗的事当权者自会谋划,你又何必参与呢?”曹刿说:“当权者目光短浅,不能深谋远虑。”于是入朝去见鲁庄公。曹刿问:“您凭借什么作战?”鲁庄公说:“衣食这一类安身的东西,不敢独自享有,一定把它分给别人。”曹刿回答说:“这些小恩惠不能遍及百姓,百姓是不会听从您的。”鲁庄公说:“祭祀神灵的牛、羊、玉帛之类的用品,我(从来)不敢虚报数目,一定按照承诺的去做。”曹刿说:“这只是小信用,未能让神灵信服,神是不会保佑你的。”鲁庄公说:“大大小小的案件,虽然不能件件都了解得清楚,但一定要处理得合情合理。”曹刿回答说:“这才是尽了本职一类的事,可以凭借这个条件打一仗。如果作战,请允许我跟随您一同去。”鲁庄公和他共坐一辆战车,在长勺和齐军作战。鲁庄公将要下令击鼓进军。曹刿说:“现在不行。”等到齐军三次击鼓之后。曹刿说:“可以击鼓进军了。”齐军溃败。鲁庄公又要下令驾车马追逐齐军。曹刿说:“还不行。”说完就向下看,查看齐军车轮碾出的痕迹,又登上战车,扶着轼远望齐军的队形,这才说:“可以追击了。”于是追击齐军。战胜齐军后,鲁庄公问他这样做的原因。曹刿回答说:“作战,是靠敢作敢为毫不畏惧的气概。第一次击鼓能够振作士气。第二次击鼓士兵们的士气就开始低落了,第三次击鼓士兵们的士气就穷尽了。他们的士气已经消失而我军的士气正盛,所以才战胜了他们。像齐国这样的大国,他们的情况是难以推测的,怕他们设下埋伏。我看他们车轮碾过的痕迹散乱,望见他们的旗子倒下了,所以决定追击他们。”【链接材料】曹刿请求接见,毛遂自己推荐自己,他们都是奇人啊。他们虽然地位低下,但是他们的国家危难的时候都能奋勇前来。曹刿的到来能让齐国的军队败走,毛遂的到来能使楚王出兵联合抗击秦国的侵略。他们都有很有远见,所以能够鄙视一切。曹刿说“当权者目光短浅,不能深谋远虑”,毛遂说“你们这些平庸之辈,不值得在这里凑数”,直接把那些无能之辈,一下子否定,这是有大志的人可以凭借自己的才能去处理事情啊。(2023年重庆A)【甲】十年春,齐师伐我。公将战,曹刿请见。其乡人曰:“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刿曰:“肉食者鄙,未能远谋。”乃入见。……公与之乘,战于长勺。公将鼓之。刿曰:“未可。”齐人三鼓。刿曰:“可矣。”齐师败绩。公将驰之。刿曰:“未可。”下视其辙,登轼而望之,曰:“可矣。”遂逐齐师。选自《曹刿论战》【乙】臣本布衣,躬耕于南阳,苟全性命于乱世,不求闻达于诸侯。先帝不以臣卑鄙,猥自枉屈,三顾臣于草庐之中,咨臣以当世之事,由是感激,遂许先帝以驱驰。后值倾覆,受任于败军之际,奉命于危难之间,尔来二十有一年矣。选自《出师表》【晓其意·体会先贤形象】8.两军阵前“公将鼓之”,鲁庄公①___的举止凸显曹刿的从容不迫;乱世之中“三顾草庐”,刘备三次到草庐②___的谦恭引发诸葛亮的耿耿忠心。(根据句中加点字的意思填空)9.从文中或铿锵有力,或感人肺腑的言语中,可以读出人物深沉的情感。“肉食者鄙”的意思是①____,体现了曹刿对国事的忧虑;“由是感激,遂许先帝以驱驰”的意思是②____,体现了诸葛亮对先帝的感念。11.善于继承才能善于创新,延续民族文化的血脉才能更好地实现人生价值。你从曹刿或诸葛亮身上学到了什么优秀品格?请结合选文作答。【参考答案】8.①击鼓进军②拜访9.①当权者目光短浅②因此我感奋激发,于是答应为先帝奔走效劳11.示例一:面对强敌压境,曹刿深知“肉食者鄙”的现状,战前主动进见,战中从容应敌,他身上这种勇于担当的优秀品格值得我学习。示例二:我从诸葛亮身上学到了知恩图报的优秀品格。诸葛亮被先帝三顾茅庐的诚意感动,于危难之间接受任命,一生对先帝忠心耿耿,这种知感恩、重情义的品格令我敬慕。(2023年山西)【甲】十年春,齐师伐我。公将战,曹刿请见。其乡人曰:“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刿曰:“肉食者鄙,未能远谋。”乃入见。问:“何以战?”公曰:“衣食所安,弗敢专也,必以分人。”对曰:“小惠未遍,民弗从也。”公曰:“牺牲玉帛,弗敢加也,必以信。”对曰:“小信未孚,神弗福也。”公曰:“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对曰:“忠之属也。可以一战。战则请从。”公与之乘,战于长勺。公将鼓之。刿曰:“未可。”齐人三鼓。刿曰:“可矣。”齐师败绩。公将驰之。刿曰:“未可。”下视其辙,登轼而望之,曰:“可矣。”遂逐齐师。既克,公问其故。对曰:“夫战,勇气也。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彼竭我盈,故克之。夫大国,难测也,惧有伏焉。吾视其辙乱,望其旗靡,故逐之。”(《曹刿论战》)【乙】文帝之后六年,匈奴大入边。乃以宗正刘礼为将军,军霸上;祝兹侯徐厉为将军,军棘门;以河内守亚夫为将军,军细柳:以备胡。上自劳军。至霸上及棘门军,直驰入,将以下骑送迎。已而之细柳军,军士吏被甲,锐兵刃,彀弓弩,持满。天子先驱至,不得入。先驱曰:“天子且至!”军门都尉曰:“将军令曰‘军中闻将军令,不闻天子之诏’。”居无何,上至,又不得入。于是上乃使使持节诏将军:“吾欲入劳军。”亚夫乃传言开壁门。壁门士吏谓从属车骑曰:“将军约,军中不得驱驰。”于是天子乃按辔徐行。至营,将军亚夫持兵揖曰:“介胄之士不拜,请以军礼见。”天子为动,改容式车。使人称谢:“皇帝敬劳将军。”成礼而去。既出军门,群臣皆惊。文帝曰:“嗟乎,此真将军矣!曩者霸上、棘门军,若儿戏耳,其将固可袭而虏也。至于亚夫,可得而犯邪!”称善者久之。(《周亚夫军细柳》)(1)下列语句中加点词解释有误的一项是()A.居无何(经过)以其境过清,不可久居(停留)B.又何间焉(参与)数月之后,时时而间进(间或,偶然)C.使人称谢(致意,表示问候)长跪而谢之(道谢)D.其将固可袭而虏也(必,一定)汝心之固(顽固)(2)下列语句中加点词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A.称善者久之公将鼓之B.可以一战静以修身C、下视其辙其真不知马也D.成礼而去濯清涟而不妖(3)下列句子翻译有误的一项是()A.刿曰:“肉食者鄙,未能远谋。”译文:曹刿说:“当权者目光短浅,不能深谋远虑。”B.牺牲玉帛,弗敢加也,必以信。译文:祭祀用的牲畜、玉和丝织品,不敢随意增加,一定按照实情报告给神灵。C.天子为动,改容式车。译文:天子被感动,表情严肃起来,扶着车前横木俯下身子,表示敬意。D.将军亚夫持兵揖曰:“介胄之士不拜,请以军礼见。”译文:将军周亚夫手执兵器行礼说:“穿戴着盔甲之将不行跪拜礼,请允许我用军礼参见。”(4)下列说法有误的一项是()A.甲文写的是我国历史上著名的以弱胜强的长勺之战。此文节选自《左传》(《春秋左氏传》)。《左传》,儒家经典之一,是我国古代的一部编年体史书。B.甲文详细地记叙了战争的整个过程,它生动地说明:政治上取信于民、运用正确的战略战术和掌握战机,是取胜的必要条件。C.乙文节选自《史记》。《史记》是我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对后世的传记文学有深远的影响。鲁迅先生称此书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D.甲文中鲁庄公礼贤下士,虚心听取意见;乙文中文帝深明大义,识才敬才。两位君主都有值得肯定之处。【答案】(1)C(2)A(3)B(4)B【解析】【小问1详解】考查对文言词语的理解。C.“长跪而谢之”的意思是:直身而跪,并向唐雎道歉。谢:道歉。不是“道谢”。故选C。【小问2详解】考查对文言词语一词多义的理解。A.之:都是“补足音节,不译”;B.以:介词,凭借连词,/表目的,用来;C.其:代词,敌军/表推测语气,大概,恐怕;D.而:连词,表顺承,不译/连词,表转折,却;故选A。【小问3详解】考查文言语句的翻译。B.“牺牲玉帛,弗敢加也,必以信”的正确译文是:祭祀神灵的牛、羊、玉帛之类的用品,我(从来)不敢虚报数目,一定要做到诚实可信。“加”是虚夸,夸大。不是“增加”。故选B。【小问4详解】考查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分析。B.甲文重点不是记叙战争的经过,而是着重写曹刿对战前和战后总结以弱胜强的原因,重点在于“论战”,选项“甲文详细地记叙了战争的整个过程”的说法是错误的。故选B。【参考译文】【甲】鲁庄公十年的春天,齐国军队攻打鲁国。鲁庄公将要迎战。曹刿请求鲁庄公接见自己。他的同乡说:“打仗的事当权者自会谋划,你又何必参与呢?”曹刿说:“当权者目光短浅,不能深谋远虑。”于是入朝去见鲁庄公。曹刿问:“您凭借什么作战?”鲁庄公说:“衣食这一类安身的东西,不敢独自享有,一定把它分给别人。”曹刿回答说:“这些小恩惠不能遍及百姓,百姓是不会听从您的。”鲁庄公说:“祭祀神灵的牛、羊、玉帛之类的用品,我(从来)不敢虚报数目,一定要做到诚实可信。”曹刿说:“这只是小信用,未能让神灵信服,神是不会保佑你的。”鲁庄公说:“大大小小的案件,虽然不能件件都了解得清楚,但一定要处理得合情合理。”曹刿回答说:“这才是尽了本职一类的事,可以凭借这个条件打一仗。如果作战,请允许我跟随您一同去。”鲁庄公和他共坐一辆战车,在长勺和齐军作战。鲁庄公将要下令击鼓进军。曹刿说:“现在不行。”等到齐军三次击鼓之后。曹刿说:“可以击鼓进军了。”齐军溃败。鲁庄公又要下令驾车马追逐齐军。曹刿说:“还不行。”说完就向下看,查看齐军车轮碾出的痕迹,又登上战车,扶着轼远望齐军的队形,这才说:“可以追击了。”于是追击齐军。战胜齐军后,鲁庄公问他这样做的原因。曹刿回答说:“作战,是靠敢作敢为毫不畏惧的气概。第一次击鼓能够振作士气。第二次击鼓士兵们的士气就开始低落了,第三次击鼓士兵们的士气就穷尽了。他们的士气已经消失而我军的士气正盛,所以才战胜了他们。像齐国这样的大国,他们的情况是难以推测的,怕他们设下埋伏。我看他们车轮碾过的痕迹散乱,望见他们的旗子倒下了,所以决定追击他们。”【乙】汉文帝后元六年,匈奴大规模侵入汉朝边境。于是,朝廷委派宗正官刘礼为将军,驻军在霸上;委派祝兹侯徐厉为将军,驻军在棘门;委派河内郡太守周亚夫为将军,驻军细柳,以防备匈奴侵扰。皇上亲自去慰劳军队。到了霸上和棘门的军营,直接驱车而入,将士都下马迎送皇帝。随即来到了细柳军营,只见官兵都披戴盔甲,手持锋利的兵器,开弓搭箭,弓拉满,戒备森严。皇上的先行卫队到了营前,不准进入。先行的卫队说:“皇上将要驾到。”镇守军营的将官回答:“将军有令:‘军中只听从将军的命令,不听从天子的命令。’”过了不久,皇上驾到,也不让入军营。在这种情况下皇上就派使者拿符节去告诉将军:“我要进营慰劳军队。”周亚夫这才传令打开军营大门。守卫营门的官兵对跟从皇上的武官说:“将军规定,军营中不准驱车奔驰。”于是皇上的车队也只好拉住缰绳,慢慢前行。到了大营前,将军周亚夫手持兵器,双手抱拳行礼说:“穿戴着盔甲之将不行跪拜礼,请允许我按照军礼参见。”皇上因此而感动,脸上的神情也改变了,俯身扶着横木上,派人致意说:“皇帝敬重地慰劳将军。”劳军礼仪完毕后辞去。出了细柳军营的大门,许多大臣都深感惊诧。文帝感叹地说:“啊!这才是真正的将军。先前的霸上、棘门的军营,简直就像儿戏一样,匈奴是完全可以通过偷袭而俘虏那里的将军,至于周亚夫,难道能够侵犯吗?”长时间对周亚夫赞叹不已。(2023年四川达州)【甲】曹刿论战《左传》十年春,齐师伐我。公将战,曹刿请见。其乡人曰:“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刿曰:“肉食者鄙,未能远谋。”乃入见。问:“何以战?”公曰:“衣食所安,弗敢专也,必以分人。”对曰:“小惠未遍,民弗从也。”公曰:“牺牲玉帛,弗敢加也,必以信。”对曰:“小信未孚,神弗福也。”公曰:“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对曰:“忠之属也。可以一战。战则请从。”公与之乘,战于长勺。公将鼓之。刿曰:“未可。”齐人三鼓。刿曰:“可矣。”齐师败绩。公将驰之。刿曰:“未可。”下视其辙,登轼而望之,曰:“可矣。”遂逐齐师。既克,公问其故。对曰:“夫战,勇气也。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彼竭我盈,故克之。夫大国,难测也,惧有伏焉。吾视其辙乱,望其旗靡,故逐之。”【乙】楚将伐齐楚将伐齐,鲁亲之,齐王患之。张丐曰:“臣请令鲁中立。”乃为齐见鲁君①。鲁君曰:“齐王惧乎?”曰:“非臣所知也,臣来吊②足下。”鲁君曰:“何吊?”曰:“君之谋过③矣。君不与④胜者而与不胜者,何故也?”鲁君曰:“子以齐、楚为孰胜哉?”对曰:“鬼且不知也。”“然则予何以吊寡人?”曰:“齐、楚之权敌也,不用有鲁与无鲁。足下岂如令众而合⑤二国之后哉!楚大胜齐,其良士选卒必殪⑥,其余兵⑦以待⑧天下;齐为胜,其良士选卒亦殪。而君以鲁众合战胜后,此其为德也亦大矣。”鲁君以为然,身退师。(节选自《战国策》,有删改)注:①鲁君:鲁国国君。②吊:悼念死者。③过:错误。④与:帮助。⑤合:联合。⑥殪(yì):死。⑦亡:没有。⑧待:防备,抵御。(1)下面对句中加点的词解释错误的一项是A.小信未孚,神弗福也福:赐福,保佑B.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狱:监狱C.楚将伐齐,鲁亲之,齐王患之患:忧虑,担忧D.鲁君以为然,身退师身:亲自(2)下面各句中加点的词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A.乃入见乃为齐见鲁君B.衣食所安,弗敢专也,必以分人子以齐、楚为孰胜哉C.公与之乘,战于长勺君之谋过矣D.下视其辙,登轼而望之君不与胜者而与不胜者(3)下面对甲、乙两个文段理解分析有误的一项是A.甲文通过记叙齐鲁长勺之战的经过,表现了曹刿忠君爱国的精神和卓越的军事才能,刻画了一位出身下层而深谋远虑的谋士形象。B.乙文通过叙述张丐主动出使,劝说鲁国国君撤兵的故事,表现了他高超的外交才能。C.甲、乙两文都是关于战争题材的文章,甲文强调取信于民并运用正确的战术才能取得战争胜利,乙文则说明只有获得别国的帮助才能取胜的道理。D.甲、乙两文都运用对话描写来推动故事情节发展,塑造人物形象。甲文中主要描写曹刿与鲁庄公对话,乙文中主要描写张丐与鲁君对话。(4)用现代汉语翻译上面甲文中画横线的句子。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解答】(1)本题考查文言文字词解释。ACD.正确;B.有误,“狱”的意思是诉讼案件。故选:B。(2)本题考查文言文虚词的意义和用法。A.于是;B.把/认为;C.代词/结构助词,的;D.表修饰/表转折。故选:A。(3)本题考查对文章内容的理解。ABD.正确;C.有误,乙文说明了成功的外交同样也可以取胜。故选:C。(4)本题考查文言文句子翻译。重要词语有:一鼓,第一次击鼓;作,振作;再,第二次(击鼓);衰,衰减;三,第三次(击鼓);竭,尽。整句的意思是:第一次击鼓能够振作士气。第二次击鼓士兵们的士气就开始低落了,第三次击鼓士兵们的士气就耗尽了。答案:(1)B(2)A(3)C(4)第一次击鼓能够振作士气。第二次击鼓士兵们的士气就开始低落了,第三次击鼓士兵们的士气就耗尽了。【点评】文言文翻译“六字诀”:1.留。即保留原文中的专有名词、国号、年号、人名、地名、官名、职称、器具名称等,可照录不翻译;2.直。即将文言中的单音节词直接译成以该词为语素的现代汉语的双音节或多音节词;3.补。即将文言文中省略的词语、句子成分,在译文中适当地补充出来;4.删。即删去不译的词。凡是古汉语中的发语词、判断词、在句子结构上起标志作用的助词、凑足音节的助词等,在现代汉语中没有词能替代,便可删去;5.调。即对文言文中不同于现代汉语句式的特殊句式,翻译时要进行必要的调整,使译文完全符合现代汉语的表达习惯;6.换。即对古今意义相同,但说法不同的词语,翻译时都要换成现在通俗的词语,使译文通达明快。【参考译文】【甲】鲁庄公十年的春天,齐国军队攻打鲁国。鲁庄公将要迎战。曹刿请求鲁庄公接见自己。他的同乡说:“打仗的事当权者自会谋划,你又何必参与呢?”曹刿说:“当权者目光短浅,不能深谋远虑。”于是入朝去见鲁庄公。曹刿问:“您凭借什么作战?”鲁庄公说:“衣食这一类安身的东西,不敢独自享有,一定把它分给别人。”曹刿回答说:“这些小恩惠不能遍及百姓,百姓是不会听从您的。”鲁庄公说:“祭祀神灵的牛、羊、玉帛之类的用品,我(从来)不敢虚报数目,一定按照承诺的去做。”曹刿说:“这只是小信用,未能让神灵信服,神是不会保佑你的。”鲁庄公说:“大大小小的案件,虽然不能件件都了解得清楚,但一定要处理得合情合理。”曹刿回答说:“这才是尽了本职一类的事,可以凭借这个条件打一仗。如果作战,请允许我跟随您一同去。”鲁庄公和他共坐一辆战车,在长勺和齐军作战。鲁庄公将要下令击鼓进军。曹刿说:“现在不行。”等到齐军三次击鼓之后。曹刿说:“可以击鼓进军了。”齐军溃败。鲁庄公又要下令驾车马追逐齐军。曹刿说:“还不行。”说完就向下看,查看齐军车轮碾出的痕迹,又登上战车,扶着车前横木远望齐军的队形,这才说:“可以追击了。”于是追击齐军。战胜齐军后,鲁庄公问他这样做的原因。曹刿回答说:“作战,是靠敢作敢为毫不畏惧的气概。第一次击鼓能够振作士气。第二次击鼓士兵们的士气就开始低落了,第三次击鼓士兵们的士气就耗尽了。他们的士气已经消失而我军的士气正盛,所以才战胜了他们。像齐国这样的大国,他们的情况是难以推测的,怕他们设下埋伏。我看他们车轮碾过的痕迹散乱,望见他们的旗子倒下了,所以决定追击他们。”【乙】楚国准备进攻齐国,鲁国亲附楚国,齐王很忧虑此事。张丐说:“臣下请求去鲁国使它中立。”于是为齐国去拜见鲁国国君。鲁康公说:“齐王害怕了吗?”张丐说:“这不是臣下所能知道的事情,臣下是来哀悼您的。”鲁康公说:“为什么哀悼我?”张丐说:“君王的谋划错了。君王不帮助胜利者而去帮助失败者,这是什么缘故?”鲁康公说:“您认为齐、楚两国哪一方能取胜呢?”张丐回答说:“就是鬼也不知道。”鲁康公说:“这样说来,那么您凭什说哀悼寡人?”张丐说:“齐国、楚国势均力敌,不在乎有鲁国还是没有鲁国的帮助。您哪里赶得上保持中立在两国交战之后联合胜利一方啊。如果楚国大胜齐国,楚国的良将精兵一定有很多伤亡,其余的军队完全可以对付天下的侵略者;如果齐国取胜,齐国的良将精兵也会有很大死伤。然而君王率领鲁国的兵众联合战胜的一方,这大概施的恩德也够大了。”鲁康公认为很对,亲自率领军队后退。(2022年湖北鄂州)【甲】公与之乘,战于长勺。公将鼓之。刿曰:“未可。”齐人三鼓。刿曰:“可矣。”齐师败绩。公将驰之。刿曰:“未可。”下视其辙,登轼而望之,曰:“可矣。”遂逐齐师。既克,公问其故。对曰:“夫战,勇气也。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彼竭我盈,故克之。夫大国,难测也,惧有伏焉。吾视其辙乱,望其旗靡,故逐之。”(选自《曹刿论战》)【乙】“民无常勇,亦无常怯。有气①则实②,实则勇;无气则虚,虚则怯。怯勇虚实其由甚微不可不知。勇则战,怯则北③。战而胜者,战其勇者也;战而北者,战其怯者也。怯勇无常,倏忽往来,而莫知其方,惟圣人独见其所由然。”此《吕氏春秋·决胜》篇之语,予爱而书之。(选自《容斋随笔》)【注释】①气:精气。②实:充实。③北:败北,退败。10.选出下列句中加点词意思或用法相同的一项()A.公问其故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生于忧患,死于安乐》)B.望其旗靡望之蔚然而深秀者(《醉翁亭记》)C.战其勇者也其真无马邪(《马说》)D.而莫知其方今齐地方千里(《邹忌讽齐王纳谏》)11.将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夫大国,难测也,惧有伏焉。(2)此《吕氏春秋,决胜》篇之语,予爱而书之。12.请用“/”给下面句子断句,断两处。怯勇虚实其由甚微不可不知。13.【甲】文中曹刿做了哪两件事?请概括出来。14.【甲】文中表明作战中勇气变化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乙】文中也有类似的句子: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10.B11.(1)大国,(它的情况)是难以推测的,(我)怕有埋伏啊。或:(齐是)大国,难以摸清(它的情况),怕的是有埋伏。(2)这是《吕氏春秋•决胜》篇(里)的话,我喜爱这段话,并把它(抄)写下来。12.怯勇虚实/其由甚微/不可不知。13.①指挥作战;②分析取胜的原因。14.①.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②.民无常勇,亦无常怯。或:怯勇无常。【解析】【10题详解】此题考查是一词多义。A.名词,原因,缘故/连词,所以;B.都是动词,“看到”的意思;C.代词,他的/副词,加强诘问语气;D.道理/方圆;故选B。【11题详解】此题考查对文言句子的翻译能力。重点词:(1)夫:放在句首,表示将发议论,没有实际意义。难测:难以推测。测,推测,估计。伏:埋伏。(2)此:代词,这,这些语:话。予:我。书:抄写。【12题详解】此题考查的是文言句子的断句。解答此类试题时,首先要疏通文意,然后结合意思进行断句。“怯勇虚实其由甚微不可不知”翻译为“怯弱和勇敢、空虚和充实,它们产生的原因非常微妙,不能不知晓”。其中“怯勇虚实”列举了四种状态,“其由甚微”分析他们产生的原因微妙,最后“不可不知”强调了“知晓”的重要性。所以断句为:怯勇虚实/其由甚微/不可不知。【13题详解】此题考查的是对文段的感知和概括。甲段中第一段写曹刿指挥鲁军战胜齐军的经过。重点写了“击鼓”和“逐师”两件事。写曹刿指挥鲁军在“齐人三鼓”之后才开始反攻,写曹刿在观察了齐军败逃的情况之后才决定追击。第二段写曹刿论述赢得战役胜利的原因,他的论述可分为两方面:一是论述了利于开始反攻的时机——彼竭我盈之时;二是论述了追击开始的时机——辙乱旗靡之时。【14题详解】此题考查的是从文中搜集信息的能力。甲文中第二段论述了战争取胜的原因,其中之一就是要抓住有利时机反攻——彼竭我盈之时,文段中用“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表明了作战中勇气变化。乙文中“民无常勇,亦无常怯”一句与之类似,意思是“人民的勇敢不是永恒不变的,人民也没有永恒不变的怯弱”。【参考译文】【甲】鲁庄公和曹刿同坐一辆战车,在长勺和齐军作战。鲁庄公将要下令击鼓进军。曹刿说:“现在不行。”等到齐军三次击鼓之后。曹刿说:“可以击鼓进军了。”齐军大败。鲁庄公又要下令驾车马追逐齐军。曹刿说:“还不行。”说完就下了战车,察看齐军车轮碾出的痕迹,又登上战车,扶着车前横木远望齐军的队形,这才说:“可以追击了。”于是追击齐军。打了胜仗后,鲁庄公问他取胜的原因。曹刿回答说:“作战,靠的是士气。第一次击鼓能够振作士兵们的士气。第二次击鼓士兵们的士气就开始低落了,第三次击鼓士兵们的士气就耗尽了。他们的士气已经消失而我军的士气正旺盛,所以才战胜了他们。像齐国这样的大国,他们的情况是难以推测的,怕他们在那里设有伏兵。后来我看到他们的车轮的痕迹混乱了,望见他们的旗帜倒下了,所以下令追击他们。”【乙】“人民的勇敢不是永恒不变的,人民也没有永恒不变的怯弱。士气饱满内心就充实,内心充实就会勇敢;士气丧失内心就空虚,内心空虚就会怯弱。怯弱和勇敢、空虚和充实,它们产生的原因非常微妙,不能不知晓。勇敢就可以全力作战,怯弱就会临阵脱逃。打仗得胜的,凭借自己的勇气去作战;打仗失败的,是怀着胆怯的心态去作战。怯弱和勇敢变化不定,变动急速,没有人明白其中的道理,只有圣人知道它之所以这样的缘由。”这是《吕氏春秋·决胜》里所说的一段话。我喜爱这段话,就将它抄之于此。(2022年辽宁抚顺本溪辽阳)【甲】十年春,齐师伐我。公将战。曹刿请见。其乡人曰:“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刿曰:“肉食者鄙,未能远谋。”乃入见。问:“何以战?”公曰:“衣食所安,弗敢专也,必以分人。”对曰:“小惠未遍,民弗从也。”公曰:“牺牲玉帛,弗敢加也,必以信。”对曰:“小信未孚,神弗福也。”公曰:“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对曰:“忠之属也。可以一战。战则请从。”(选自《曹刿论战》)【乙】荆①庄王欲伐陈,使人视之。使者曰:“陈不可伐也。”庄王曰:“何故?”对曰:“城郭高,沟洫②深,蓄积多也。”宁国③曰:“陈可伐也。夫陈,小国也,而蓄积多赋敛重也则民怨上矣。城郭高,沟洫深,则民力罢④矣。兴兵伐之,陈可取也。”庄王听之,遂取陈焉。(选自《吕氏春秋》)【注释】①荆:古代楚国的别称。②沟洫(xù):指护城河。洫,沟渠。③宁国:楚国臣子。④罢:通“疲”,疲乏,疲劳。10、解释文中加点词的意思。(4分)①肉食者鄙
②神弗福也③对曰
④遂取陈焉11、选出下列句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
)(2分)A.忠之属也
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桃花源记》)B.何故
故临崩寄臣以大事也(《出师表》)C.兴兵伐之
水陆草木之花(《爱莲说》)D.必以信
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岳阳楼记》)12、翻译文中画线的句子。(4分)①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②荆庄王欲伐陈,使人视之。13、请用“/”给下面的句子断句。(断两处)(2分)而蓄积多赋敛重也则民怨上矣14、【甲】【乙】两文共同揭示出战争胜利的先决条件是
。(2分)【参考答案】10、①浅陋,这里指目光短浅
②赐福,保佑③回答(一般用于下对上的回答)④于是,就11、A12、①大大小小的案件,虽然不能件件都了解得清楚,但一定要根据自己的诚心处理。②楚庄王想要攻打陈国,派人去察看陈国的情况。13、而蓄积多/赋敛重也/则民怨上矣14、取信于民(2022年辽宁锦州)【甲】十年春,齐师伐我。十年春,齐师伐我。公将战,曹刿请见。其乡人曰:“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刿曰:“肉食者鄙,未能远谋。”乃入见。问:“何以战?”公曰:“衣食所安,弗敢专也,必以分人。”对曰:“小惠未遍,民弗从也。”公曰:“牺牲玉帛,弗敢加也,必以信。”对曰:“小信未孚,神弗福也。”公曰:“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对曰:“忠之属也。可以一战。战则请从。”公与之乘,战于长勺。公将鼓之。刿曰:“未可。”齐人三鼓。刿曰:“可矣。”齐师败绩。公将驰之。刿曰:“未可。”下视其辙,登轼而望之,曰:“可矣。”遂逐齐师。既克,公问其故。对曰:“夫战,勇气也。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彼竭我盈,故克之。夫大国,难测也,惧有伏焉。吾视其辙乱,望其旗靡,故逐之。”(选自《曹刿论战》)【乙】二师①陈于柏举。阖庐之弟夫概王,晨请于阖庐曰:“楚瓦②不仁,其臣莫有死志,先伐之,其卒必奔。”又曰:“而后大师③继之,必克。”夫概王以其属五千,先击子常之卒。子常之卒奔楚师乱吴师大败之子常奔郑。吴从楚师,及清发④,阖庐将击之。夫概王曰:“困兽犹斗⑤,况人乎?若知不免而致死,必败我。若使先济者知免,后者慕之,无有斗心矣。半济而后可击也。”阖庐从之,又败之。楚人为食⑥,吴人及之,楚师奔。败诸雍湿,五战及郢⑦。(选自《左传》,有删改)[注释]①二师:楚军和吴国联军。②瓦:子常。③大师:吴国大部队。④清发:水名,今湖北安陆。⑤斗:战斗。⑥为食:做饭。②郢:楚国都城。(1)下面句子中加点词意思或用法相同的一组是A.必以信与朋友交而不信乎(《<论语>十二章》)B.公问其故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生于忧患,死于安乐》)C.夫概王以其属五千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桃花源记》)D.先击子常之卒行道之人弗受(《鱼我所欲也》)(2)请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句子。①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②若使先济者知免,后者慕之,无有斗心矣。(3)请用“/”给下面的句子断句。(断三处)子常之卒奔楚师乱吴师大败之子常奔郑(4)阅读[甲][乙]两文,完成下列各题。①从[甲]文中“曹刿请见”“战则请从”能看出曹刿具有情怀。②人心向背是作战的基础,[甲]文民心的重要性体现在“”;[乙]文中“”印证夫概王也懂得这个道理(均用原文句子回答)③曹刿和夫概王都能够掌握作战时机,请从追击时机这一点,结合[甲][乙]两文分别进行分析。【解答】(1)本题考查文言词语的意义。A.信:实情,真实的话/诚信。B.故:缘故/所以。C.属:所属/类。D.之:助词,的人。故选:D。(2)本题考查文言句子翻译。①重点词语:鼓,击鼓;作,振作。句意:第一次击鼓能够振作士气,第二次击鼓士兵们的士气就开始低落了,第三次击鼓士兵们的士气就耗尽了。②重点词语:若,若果;慕,羡慕。句意:如果让先渡过河的人知道可以逃脱,后边的人羡慕他们,就没有斗志了。(3)本题考查文言断句。这句话的意思为:子常的士兵逃跑。楚军大乱,吴军把他们打得大败,子常逃奔郑国。根据意思可断句为:子常之卒奔/楚师乱/吴师大败之/子常奔郑。(4)本题考查对文章内容的理解。①作为一个非“肉食者”,一个普通人,曹刿在国家有难的时候主动“请见”国君,并恳请“战则请从”,从中可以看出他具有以天下为己任的爱国主义情怀。②甲文中“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一句,体现了鲁庄公的赢得民心之举,获得了曹刿的认可,体现了民心的重要。乙文中“楚瓦不仁,其臣莫有死志,先伐之,其卒必奔”一句,表明夫概王认识到楚瓦不仁,失去了民心,攻打他一定能取胜。这正表明他也懂得人心向背的道理。③甲文中曹刿善于捕捉战机,主要表现在他在齐人三鼓后才下令击鼓进军,以旺盛的士气击溃敌军;在发现敌人辙乱旗靡时才下令追击,避免陷入埋伏。乙文中“使先济者知免”“半济而后可击也”两句表明夫概王善于选择有利的时机进军敌人,从而击溃敌军。据此作答,意对即可。答案:(1)D(2)①第一次击鼓能够振作士气,第二次击鼓士兵们的士气就开始低落了,第三次击鼓士兵们的士气就耗尽了。②如果让先渡过河的人知道可以逃脱,后边的人羡慕他们,就没有斗志了。(3)子常之卒奔/楚师乱/吴师大败之/子常奔郑。(4)①以天下为己任的爱国主义②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楚瓦不仁,其臣莫有死志,先伐之,其卒必奔③曹刿在齐人三鼓后才下令击鼓进军,在发现敌人辙乱旗靡时才下令追击。这样既以旺盛的士气击溃了敌军,又避免陷入埋伏,充分体现了他对战机的把握。夫概王先散步先济者可免死的消息,然后在敌军“半济”时,下令进军,既避免了敌军的拼死抵抗,又使对方难于迎战,这充分体现了他对战机的把握。【点评】文言文翻译“六字诀”:1.留。即保留原文中的专有名词、国号、年号、人名、地名、官名、职称、器具名称等,可照录不翻译;2.直。即将文言中的单音节词直接译成以该词为语素的现代汉语的双音节或多音节词;3.补。即将文言文中省略的词语、句子成分,在译文中适当地补充出来;4.删。即删去不译的词。凡是古汉语中的发语词、判断词、在句子结构上起标志作用的助词、凑足音节的助词等,在现代汉语中没有词能替代,便可删去;5.调。即对文言文中不同于现代汉语句式的特殊句式,翻译时要进行必要的调整,使译文完全符合现代汉语的表达习惯;6.换。即对古今意义相同,但说法不同的词语,翻译时都要换成现在通俗的词语,使译文通达明快。【参考译文】【甲】鲁庄公十年的春天,齐国军队攻打鲁国。鲁庄公将要迎战。曹刿请求鲁庄公接见自己。他的同乡说:“打仗的事当权者自会谋划,你又何必参与呢?”曹刿说:“当权者目光短浅,不能深谋远虑。”于是入朝去见鲁庄公。曹刿问:“您凭借什么作战?”鲁庄公说:“衣食这一类安身的东西,不敢独自享有,一定把它分给别人。”曹刿回答说:“这些小恩惠不能遍及百姓,百姓是不会听从您的。”鲁庄公说:“祭祀神灵的牛、羊、玉帛之类的用品,我(从来)不敢虚报数目,一定按照承诺的去做。”曹刿说:“这只是小信用,未能让神灵信服,神是不会保佑你的。”鲁庄公说:“大大小小的案件,虽然不能件件都了解得清楚,但一定要处理得合情合理。”曹刿回答说:“这才是尽了本职一类的事,可以凭借这个条件打一仗。如果作战,请允许我跟随您一同去。”鲁庄公和他共坐一辆战车,在长勺和齐军作战。鲁庄公将要下令击鼓进军。曹刿说:“现在不行。”等到齐军三次击鼓之后。曹刿说:“可以击鼓进军了。”齐军溃败。鲁庄公又要下令驾车马追逐齐军。曹刿说:“还不行。”说完就向下看,查看齐军车轮碾出的痕迹,又登上战车,扶着车前横木远望齐军的队形,这才说:“可以追击了。”于是追击齐军。战胜齐军后,鲁庄公问他这样做的原因。曹刿回答说:“作战,是靠敢作敢为毫不畏惧的气概。第一次击鼓能够振作士气。第二次击鼓士兵们的士气就开始低落了,第三次击鼓士兵们的士气就耗尽了。他们的士气已经消失而我军的士气正盛,所以才战胜了他们。像齐国这样的大国,他们的情况是难以推测的,怕他们设下埋伏。我看他们车轮碾过的痕迹散乱,望见他们的旗子倒下了,所以决定追击他们。”【乙】两军在柏举摆开阵势。阖庐的弟弟夫椠王,早晨向阖庐请求说:“楚国的子常不仁,他的臣下没有拼死的决心,首先攻击他,他的士兵一定逃跑。然后大军接继上去,一定取胜。”用他属下的五千人抢先攻击子常的士兵。子常的士兵逃跑。楚军大乱,吴军把他们打得大败,子常逃奔郑国。吴军追赶楚军,追到清发,准备攻击楚军。夫㮣王说:“被困的野兽还要争斗,况且人呢?如果知道不免于死而拼命,一定打败我们。如果让先渡过河的人知道可以逃脱,后边的人羡慕他们,就没有斗志了。渡过一半之后就可以攻击了。”听从了他的话,又一次打败楚军。楚人做饭,吴军赶到,楚军逃奔,吴军吃完楚军做的饭又追赶下去。在雍澨打败楚军,经过五次战斗,吴军到郢都。(2022年辽宁盘锦)【甲】曹刿论战十年春,齐师伐我。公将战,曹刿请见。其乡人曰:“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刿曰:“肉食者鄙,未能远谋。”乃入见。问:“何以战?”公曰:“衣食所安,弗敢专也,必以分人。”对曰:“小惠未遍,民弗从也。”公曰:“牺牲玉帛,弗敢加也,必以信。”对曰:“小信未孚,神弗福也。”公曰:“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对曰:“忠之属也。可以一战。战则请从。”公与之乘,战于长勺。公将鼓之。刿曰:“未可。”齐人三鼓。刿曰:“可矣。”齐师败绩。公将驰之。刿曰:“未可。”下视其辙,登轼而望之,曰:“可矣。”遂逐齐师。既克,公问其故。对曰:“夫战,勇气也。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彼竭我盈,故克之。夫大国,难测也,惧有伏焉。吾视其辙乱,望其旗靡,故逐之。”【乙】闰月,逊将进攻汉军,诸将并曰:“攻备当在初,今乃令入五六百里,相守经七八月,其诸要害皆已固守,击之必无利矣。”逊曰:“备是猾虏,更尝事多,其军始集,思虑精专,未可干也。今住已久,不得我便,兵疲意沮,计不复生。掎①角此寇,正在今日。”乃先攻一营,不利,诸将皆曰:“空杀兵耳!”逊曰:“吾已晓破之之术。”乃敕各持一把茅,以火攻,拔之;一尔势成通率诸军同时俱攻,斩张南、冯习及胡王沙摩柯等首,破其四十馀营。汉将杜路、刘宁等穷逼请降。(选自《资治通鉴》)【注释】①持(jǐ):牵制8.解释下列加点词语在文中的意思。(每空1分,共4分)(1)肉食者鄙() (2)小信未孚() (3)乃敕各持一把茅() (4)以火攻,拔之() 9.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每句2分,共4分)(1)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2)兵疲意沮,计不复生。10.请用“/”给下面的句子断句,断两处。(2分)一尔势成通率军同时俱攻11.诸将认为“攻备当在初……击之必无利矣”,陆逊却认为“掎角此寇,正在今日”,陆逊如此判断的依据是什么?(用文中原句回答)(2分)12.甲、乙两文主要通过描写来刻画人物形象,甲文中的曹刿和乙文中的陆逊在指挥作战方面有哪些共同点?(4分)【参考答案】8.(4分)鄙:浅陋。这里指目光短浅。孚:使信服。敕:命令。拔:攻克、攻取(攻占、攻下)。9.(4分)(1)大大小小的案件(诉讼事件),虽然不能件件都了解得清楚,但一定要根据自己的诚心处理。(“狱”1分,句意1分)(2)将士疲惫,心情(神情)沮丧,再也无计可施。(“意”1分,句意1分)10.(2分)一尔势成/通率诸军/同时俱攻(断对一处给1分)11.(2分)今住已久,不得我便,兵疲意沮,计不复生。(多写不得分,少写酌情给分)12.(4分)语言描写(对话)(1分)。讲究战略战术(1分);准确把握敌我双方的形势(知己知彼),做出正确的判断(1分);掌握战机,果断行动(当机立断)(1分)。【参考译文】闰六月,陆逊要向蜀军发动进攻,部下将领都说:“发动进攻,应在刘备立足未稳的时候,如今蜀军已深入我国五六百里,和我们对峙了七八个月,那些险要的地方,都已经加强了防守,现在进攻不会顺利。”陆逊说:“刘备是个很狡猾的家伙,再加之经验丰富,蜀军刚集结时,他思虑周详,我们无法向他发动攻击。如今蜀军已驻扎很长时间,却仍找不到我军的漏洞,将士疲惫,心情沮丧,再也无计可施。现在正是我们对他前后夹击的好机会。”于是,下令先向蜀军的一个营垒发动攻击,战斗失利,将领们都说:“白白损兵折将!”陆逊说:“我已经知道了攻破敌人的办法。”命令战士每人拿一束茅草,用火攻击,得胜:又乘势率领各路军队全面出击,斩杀蜀军将领张南、冯习和胡人酋长沙摩柯等人,攻破蜀军营垒四十多座。蜀将杜路、刘宁走投无路,只得向吴军请求投降。(2022年辽宁营口)【甲】十年春,齐师伐我。公将战,曹刻请见。其乡人曰:“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刿曰:“肉食者鄙,未能远谋。”乃入见。问:“何以战?”公曰:“衣食所安,弗敢专也,必以分人。”对曰:“小惠未遍,民弗从也。”公曰:“牺牲玉帛,弗敢加也,必以信。”对曰:“小信未孚,神弗福也。”公曰:“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对曰:“忠之属也。可以一战。战则请从。”公与之乘,战于长勺。公将鼓之。刻曰:“未可。”齐人三鼓。刿曰:“可矣。”齐师败绩。公将驰之。刿曰:“未可。”下视其辙,登轼而望之,曰:“可矣。”遂逐齐师。既克,公问其故。对曰:“夫战,勇气也。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彼竭我盈,故克之。夫大国,难测也,惧有伏焉。吾视其辙乱,望其旗摩,故逐之。”(选自《曹刿论战》)【乙】楚庄王欲伐陈①,使人视之。使者曰:“陈不可伐也。”庄王曰:“何故?”对曰:“其城郭高,沟洫②深,蓄积多也。”宁国③曰:“陈可伐也。夫陈,小国也,而蓄积多,赋敛重也,则民怨上矣。城郭高,沟洫深,则民力罢④矣。兴兵伐之,陈可取也。”庄王听之,遂取陈焉。(选自《楚庄王欲伐陈》)【注】①陈:国名。②洫:护城河。③宁国:楚国大臣。④罢:同“疲”。25.请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词。(每空1分,共4分)(1)虽不能察 (2)夫大国,难测也(3)其城郭高 (4)则民怨上矣26.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语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2分)A.使人视之 安陵君因使唐雎使于秦B.夫陈,小国也,而蓄积多 狼亦黠矣,而顷刻两毙C.何以战 不以物喜,不以己悲D.兴兵伐之,陈可取也 辍耕之垄上27.请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每小题2分,共4分)(1)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2)庄王听之,遂取陈焉。28.请阅读选文,按要求完成下面两个小题。(4分)(1)【甲】文第一自然段中曹刿认为鲁庄公凭借“”(用原句回答)能取得战争的胜利;【乙】文中陈国因为“”(用原句回答)导致战争的失败。(每空1分,共2分)(2)鲁庄公和楚庄王最终取胜的共同原因是什么?(2分)【解答】(1)本题考查文言实词含义的理解。解答此题的关键是先理解词语所在句子的含义,然后结合句意来推断词语意思。①句意为:即使不能一一明察。察:明察。②句意为:像齐国这样的大国,他们的情况是难以推测的。测:推测,估计。③句意为:城墙筑得高。郭:外城。④句意为:那么老百姓一定会怨恨君主。上:国君。(2)本题考查一词多义。解答此题的关键是先理解词语所在句子的含义,然后结合句意来推断词语意思。A.不同,派遣/出使;B.相同,连词,表示转折关系;C.不同,凭借/因为;D.不同,代词,指陈国/去,往。故选:B。(3)本题考查文言文句子翻译。翻译文言文句子要尽量保持原文遣词造句的特点,直译和意译相结合。①中重点词语有:谋,谋划。间,参与。句意为:大官们会谋划这件事的,(你)又何必参与呢?②中重点词语有:遂,于是。取,攻占。句意为:楚庄王听从了宁国的建议,于是攻下了陈国。(4)本题考查内容理解和概括。①从“公日:‘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对日:‘忠之属也。可以一战。战则请从’”可知,[甲]文第一段中曹刿认为鲁庄公凭借“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能取得战争的胜利;从[乙]文“夫陈,小国也,而蓄积多,赋敛重也,则民怨上矣。城郭高,沟洫深,则民力罢矣。兴兵伐之,陈可取也”可知,陈国因为“赋敛重也,则民怨上矣”或“城郭高,沟洫深,则民力罢矣”导致了战争的失败。②[甲]文鲁庄公听取了曹刿的建议,采取了正确的战略战术,终于使弱鲁战胜了强齐。从[乙]文“庄王听之,遂取陈焉”可知,楚庄王听取了大臣宁国的建议并采取了行动,攻下了陈国。据此,鲁庄公和楚庄王最终取胜的共同原因是他们都善于听取他人的正确建议。答案:(1)①明察;②推测,估计;③外城;④国君;(2)B(3)①大官们会谋划这件事的,(你)又何必参与呢?②楚庄王听从了宁国的建议,于是攻下了陈国。(4)①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赋敛重也,则民怨上矣(城郭高,沟洫深,则民力罢矣)②都善于听取正确的意见。【点评】文言文内容理解分析题,解题方法:1.引用原文句子回答;2.摘录原文关键的词语回答;3.用自己的话组织文字回答。三种方法,采用第一、二种方法回答的准确率一般会比较高。【参考译文】【甲】鲁庄公十年的春天,齐国军队攻打我们鲁国。鲁庄公将要迎战,曹刿请求拜见鲁庄公。他的同乡说:“当权的人自会谋划这件事,你又何必参与呢?”曹刿说:“当权的人目光短浅,不能深谋远虑。”于是入朝去见鲁庄公。曹刿问:“您凭借什么作战?”鲁庄公说:“衣食(这一类)养生的东西,我从来不敢独自专有,一定把它们分给身边的大臣。”曹刿回答说:“这种小恩小惠不能遍及百姓,老百姓是不会顺从您的。”鲁庄公说:“祭祀用的猪牛羊和玉器、丝织品等祭品,我从来不敢虚报夸大数目,一定对上天说实话。”曹刿回答说:“小小信用,不能取得神灵的信任,神灵是不会保佑您的。”鲁庄公说:“大大小小的诉讼案件,即使不能一一明察,但我一定根据实情(合理裁决)。”曹刿回答说:“这才尽了本职一类的事。可以(凭借这个条件)打一仗。如果作战,请允许我跟随您一同去。”鲁庄公和曹刿同坐一辆战车,在长勺和齐军作战。鲁庄公将要下令击鼓进军。曹刿说:“还不行。”等到齐军三次击鼓之后。曹刿说:“可以追击了。”齐军大败。鲁庄公又要下令驾车马追逐齐军。曹刿说:“还不行。”说完就下了战车,察看齐军车轮碾出的痕迹,又登上战车,扶着车前横木远望齐军的队形,这才说:“可以追击了。”于是追击齐军。打了胜仗后,鲁庄公问他取胜的原因。曹刿回答说:“作战,靠的是士气。第一次击鼓能够振作士兵们的士气,第二次击鼓士兵们的士气就开始低落了,第三次击鼓士兵们的士气就耗尽了。他们的士气已经消失而我军的士气正旺盛,所以才战胜了他们。像齐国这样的大国,他们的情况是难以推测的,怕他们在那里设有伏兵。后来我看到他们的车轮的痕迹混乱了,望见他们的旗帜倒下了,所以下令追击他们。”【乙】楚庄王想要去讨伐陈国,派人到陈国侦察。使者(回来以后)说:“陈国不能够讨伐。”楚庄王说:“什么缘故呢?”(使者)回答说:“(陈国)城墙筑得高,护城河挖得深,积蓄的财粮很多呀。”宁国说:“陈国可以讨伐。陈国是个小国家,却财粮积蓄很多,(这)是(因为)赋税沉重,那么老百姓一定会怨恨君主!城墙筑得高,护城河挖得深,那么老百姓力气用到衰竭了。派军队去讨伐它,陈国是可以攻下的。”楚庄王采纳了宁国的建议,于是攻下了陈国。(2022年四川广安)【甲】十年春,齐师伐我。公将战,曹刿请见。其乡人曰:“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刿曰:“肉食者鄙,未能远谋。”乃入见。问:“何以战?”公曰:“衣食所安,弗敢专也,必以分人。”对曰:“小惠未遍,民弗从也。”公曰:“牺牲玉帛,弗敢加也,必以信。”对曰:“小信未孚,神弗福也。”公曰:“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对曰:“忠之属也。可以一战。战则请从。”公与之乘,战于长勺。公将鼓之。刿曰:“未可。”齐人三鼓。刿曰:“可矣。”齐师败绩。公将驰之。刿曰:“未可。”下视其辙,登轼而望之,曰:“可矣。”遂逐齐师。既克,公问其故。对曰:“夫战,勇气也。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彼竭我盈,故克之。夫大国,难测也,惧有伏焉。吾视其辙乱,望其旗靡,故逐之。”(《曹刿论战》)【乙】晏子为齐相,出,其御①之妻从门间窥其夫。其夫为相御,拥大盖,策驷马②,意气扬扬,甚自得也。既而归,其妻请去。夫问其故,妻曰:“晏子长不满六尺身相齐国名显诸侯。今者妾观其出,志念③深矣,常有以自下④者。今子长八尺,乃为人仆御,然子之意自以为足,妾是以求去也。”其后夫自抑损⑤。晏子怪而问之,御以实对,晏子荐以为大夫。(《史记•管晏列传》)【注释】①御:车夫。②驷马:四匹马拉的马车。③志念:气度。④自下:谦虚而甘居人下。⑤抑损:小心谨慎。(1)下列句子中加粗词语意思相同的一项是A.又何间焉 从门间窥其夫B.故逐之 夫问其故C.曹刿请见 其妻请去D.公将鼓之 晏子怪而问之(2)对【乙】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A.晏子长/不满六尺/身相齐国名显诸侯B.晏子长不满六尺/身相齐国/名显诸侯C.晏子长不满/六尺身/相齐国名显诸侯D.晏子长不/满六尺/身相齐国名显诸侯(3)下列对【甲】【乙】两文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两文都塑造了鲜明的人物形象。【甲】文中的曹刿谋虑深远周密、军事才能高超;【乙】文中的晏子平易谦逊、为国荐贤。B.两文刻画人物的主要方法相同。【甲】【乙】两文都主要通过直接描写的方法,分别刻画了曹刿及晏子这两个主要人物。C.两文的某些词语与古代文化有关。【甲】文中的“牺牲”与古代祭祀有关;【乙】文中的“相”“大夫”与古代职务有关。D.两文的语言都简练而富有表现力。【甲】文“未可”“可矣”写出了战事紧迫和曹刿的坚决果断;【乙】文“意气扬扬,甚自得也”写出了车夫的骄傲自满。(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①衣食所安,弗敢专也,必以分人。②然子之意自以为足,妾是以求去也。【参考答案】【解答】(1)本题考查学生对一词多义现象的辨析能力。解答此类问题,首先要明确句意,然后要注意积累词语的不同用法,最后结合句意理解词语的不同用法。A.间:参与/间:暗地;B.故:所以/故:原因,缘故;C.请:请求/请:请求;D.之:音节助词/之:代词。故选:C。(2)本题考查学生的断句能力。解答此类问题,首先要明确句意,然后根据句意进行分析。句意:晏子身高不满六尺,担任齐国的宰相,名声在各诸侯国中都很显赫。故断为:晏子长不满六尺/身相齐国/名显诸侯。故选:B。(3)本题考查学生对文章内容的理解能力。ACD.正确;B.有误,【乙】主要通过写车夫与他的妻子来刻画晏子的形象,这是间接描写。故选:B。(4)本题考查学生对句子翻译能力。翻译的要求是做到“信、达、雅”,翻译的方法是“增、删、调、换、补、移”,我们在翻译句子时要注意通假字、词类活用、一词多义、特殊句式等情况,如遇倒装句就要按现代语序疏通,如遇省略句翻译时就要把省略的成分补充完整。①重点词:安,有“养”的意思。弗,不。专,独自专有,个人专有。以,把。句意:衣食这一类安身立命的东西,不敢独自享有,一定把它分给别人。②重点词:然,然而。子,你。是,这。以,因为。去,离开。句意:然而看你的样子,好像还觉得很满足。这就是我要离开你的原因。答案:(1)C(2)B(3)B(4)①衣食这一类安身立命的东西,不敢独自享有,一定把它分给别人。②然而看你的样子,好像还觉得很满足。这就是我要离开你的原因。【点评】“故”的用法:①而两狼之并驱如故。(故:旧有的,原来的)②桓侯故使人问之。(故:特意)③公问其故。(故:原因,缘故)④故余虽愚。(故:所以,因此)【参考译文】【甲】鲁庄公十年的春天,齐国军队攻打鲁国。鲁庄公将要迎战。曹刿请求鲁庄公接见自己。他的同乡说:“打仗的事当权者自会谋划,你又何必参与呢?”曹刿说:“当权者目光短浅,不能深谋远虑。”于是入朝去见鲁庄公。曹刿问:“您凭借什么作战?”鲁庄公说:“衣食这一类安身立命的东西,不敢独自享有,一定把它分给别人。”曹刿回答说:“这些小恩惠不能遍及百姓,百姓是不会听从您的。”鲁庄公说:“祭祀神灵的牛、羊、玉帛之类的用品,我(从来)不敢虚报数目,一定按照承诺的去做。”曹刿说:“这只是小信用,未能让神灵信服,神是不会保佑你的。”鲁庄公说:“大大小小的案件,虽然不能件件都了解得清楚,但一定要处理得合情合理。”曹刿回答说:“这才尽了本职一类的事,可以凭借这个条件打一仗。如果作战,请允许我跟随您一同去。”鲁庄公和他共坐一辆战车,在长勺和齐军作战。鲁庄公将要下令击鼓进军。曹刿说:“现在不行。”等到齐军三次击鼓之后。曹刿说:“可以击鼓进军了。”齐军溃败。鲁庄公又要下令驾车马追逐齐军。曹刿说:“还不行。”说完就向下看,查看齐军车轮碾出的痕迹,又登上战车,扶着车前横木远望齐军的队形,这才说:“可以追击了。”于是追击齐军。战胜齐军后,鲁庄公问他这样做的原因。曹刿回答说:“作战,是靠敢作敢为毫不畏惧的气概。第一次击鼓能够振作士气。第二次击鼓士兵们的士气就开始低落了,第三次击鼓士兵们的士气就耗尽了。他们的士气已经消失而我军的士气正盛,所以才战胜了他们。像齐国这样的大国,他们的情况是难以推测的,怕他们设下埋伏。我看他们车轮碾过的痕迹散乱,望见他们的旗子倒下了,所以决定追击他们。”【乙】晏子是齐国的宰相,有一天坐车出门。车夫的妻子从门缝里偷看。她的丈夫为晏子的车夫,头顶上撑着大车篷,用鞭子赶着四匹大马,意气风发,十分得意。车夫不久后回到家里,他的妻子请求离开。车夫问其原因,他的妻子说:“晏子身高不满六尺,担任齐国的宰相,名声在各诸侯国中都很显赫。现在我看他,深谋远虑,自己却总是很谦虚的样子。如今你身高八尺,却只是个车夫,然而看你的样子,好像还觉得很满足。这就是我要离开你的原因。”从这件事后,车夫常常抑制自己的骄态,谦虚退让。晏子对此感到奇怪便询问车夫,车夫如实回答,于是晏子推荐他做了大夫。(2021湖南益阳)【甲】十年春,齐师伐我。公将战。曹刿请见。其乡人曰:“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刿曰:“肉食者鄙,未能远谋。”乃入见。问:“何以战?”公曰:“衣食所安,弗敢专也,必以分人。”对曰:“小惠未徧,民弗从也。”公曰:“牺牲玉帛,弗敢加也,必以信。”对曰:“小信未孚,神弗福也。”公曰:“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对曰:“忠之属也。可以一战。战则请从。”公与之乘。战于长勺。公将鼓之。刿曰:“未可。”齐人三鼓。刿曰:“可矣。”齐师败绩。公将驰之。刿曰:“未可。”下视其辙,登轼而望之,曰:“可矣。”遂逐齐师。(《曹刿论战》)【乙】上自劳军。至霸上及棘门军,直驰入,将以下骑送迎。已而之细柳军,军士吏被甲,锐兵刃,彀弓弩,持满。天子先驱至,不得入。先驱曰:“天子且至!”军门都尉曰:“将军令曰:‘军中闻将军令,不闻天子之诏。’”居无何,上至,又不得入。于是上乃使使持节诏将军:“吾欲入劳军。”亚夫乃传言开壁门。壁门士吏谓从属车骑曰:“将军约,军中不得驱驰。”于是天子乃按辔徐行。至营,将军亚夫持兵揖曰:“介胄之士不拜,请以军礼见。”天子为动,改容式车。使人称谢:“皇帝敬劳将军。”成礼而去。既出军门,群臣皆惊。文帝曰:“嗟乎,此真将军矣!曩者霸上、棘门军,若儿戏耳,其将固可袭而虏也。至于亚夫,可得而犯邪!”称善者久之。(《周亚夫军细柳》)10.下列加点的实词解释有误的一项是()A.军士吏被甲(同“披”,穿着)亚夫乃传言开壁门(墙壁)B.肉食者鄙(浅陋。这里指目光短浅)小大之狱(指诉讼事件)C.又何间焉(参与)曩者霸上、棘门军(先前)D.使人称谢(向人致意,表示问候)衣食所安弗敢专也(独自享有)11.下列加点虚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A.已而之细柳军醉翁之意不在酒B.何以战不以物喜,不以己悲C.登轼而望之鸣之而不能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商业垃圾日清合同
- 汽车无偿赠与合同
- 企业投资决策咨询服务协议
- 医疗器械使用风险与责任豁免协议
- 工业机器人应用研发合作协议书
- 9《猎人海力布》教学设计-2024-2025学年语文五年级上册统编版
- 第13课 现代战争与不同文化的碰撞和交流 教学设计-2023-2024学年高二下学期历史统编版(2019)选择性必修3文化交流与传播
- 第六单元写作 《“劝学”新说》-议论的现实针对性 教学设计 2024-2025学年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
- 外籍人士租房备案专项协议
- 法拍房租赁权冲突处理协议
- 接处警流程培训
- 《法律法规常识讲解》课件
- 《特种设备安全法》《特种设备安全监察条例》解读
- 呼吸专科护士年终总结汇报
- GB/T 15934-2024电器附件电线组件和互连电线组件
- CQI-23模塑系统评估审核表-中英文
- 情志护理方法
- 重庆七中2025届高三下学期零诊测试英语试题试卷含解析
- 药店入股合同协议书
- 传统文化教育融入教学计划
- 2024年征信知识测试题及答案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