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八年级上册物理期末复习全册知识点提纲_第1页
人教版八年级上册物理期末复习全册知识点提纲_第2页
人教版八年级上册物理期末复习全册知识点提纲_第3页
人教版八年级上册物理期末复习全册知识点提纲_第4页
人教版八年级上册物理期末复习全册知识点提纲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7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人教版八年级上册物理期末复习全册知识点提纲

第1课时长度和时间的测量机械运动

一、基础知识

1.时间测量

国际单位:秒(S)

其他单位:时(h)、分(min)

单位换算:lh=60min,lmin=60s

测量工具:停表、秒表、石英表、日暑

2.长度测量

国际单位:米(m)

其他单位:千米(Km)、分米(dm)、厘米(cm)、毫米(mm)、微米(um)、

纳米(nm)

单位换算:(两条线)

从左往右X103;从右往左X10-3

Km<——>m<——t>nun<——>pun<——>nm

m<——>dm<——>cm<——>mm

从左往右x10;从右往左xIO:

测量工具:刻度尺

刻度尺的使用:

(1)会看:看刻度尺的零刻度线、分度值和量程;

(2会放:零刻度线磁被测物体的一端,有刻度线的一边要紧靠被测物体且与

被测边保持平行。若该刻度尺是厚刻度尺,则应该将其立放;

(3会读:读数时,视线应该正对(垂直)刻度线,且读数时,要估读到分度值

第1页共22页

的下一位;

(4)会记:记录数值时,要同时记录数值和单位。

注意:(1)在计算长度时,计算的结果应与测量值的读数保留蛔的位数;

(2)在选择测量工具时,并不是测量工具的精确度越高越好,应该根据实际需

求来选择适当的测量工具。

测量长度的特殊方法:累积法(测多算少)、化曲为直法、等效替代法、三角板

刻度尺配合法等。

常考长度:物理书的长度约为25cm;课桌的高度大约为0.75m。

3.测量误差

定义:测量值与真实值之间的差异。

测量误差与测量错误的比较:

区别测量误差测量错误

①不遵守测量仪器的使用规

①不同测量者读取的估计值不同;

产生原因贝1」;②读取、记录测量结果时

②跟测量工具的精确程度有关

粗心

不可避免,只能减小。减小方法:

减小或避米用止确的测量方法,就可以

①采用多次测量求平均值:②采用

免精确度更高的测量工具;③运用合避免

理的实验方法

4.机械运动

定义;物体位置随时间的变化。

参照物:人们在判断物体的运动时,被选来作为标准的物体。

注意:(1)参照物的选择是根据需要和方便来确定,任何物体都可以作为参

照物;(2)不能选取讲究对象本身作为参照物。

运动和静止的相对性:判断一个物体是静止还是运动,取决于所选的参照物,选

第2页共22页

择参照物不同,结论一般不同。

比较物体运动快慢的方法:

(1)相同时间,比较路程;

(2)相同路程,比较时间;

(3)物理学中是采用相同的时间比较路程的方法来比较物体运动快慢的。

5.速度

定义:物体通过的路程与所用时间的比值。它表示物体在这个过程中运动的快

慢。数值上等于物体单位时间内通过的路程。

公式:v二[变形s=vt或t=;

基本单位:米/秒(m/s)

其他单位:千米/时(Km/h)

单位换算:1m/s=3.6Km/h(看似小的反而大)

常考速度:人步行的速度l.lm/s;骑自行车的速度是5m/s;人跑步的速度大

约是10m/Sc

6.匀速直线运动

定义:速度大小丕变的直线运动。

注意:物体做匀速直线运动时,任意相同时间内物体通过的路程始终相等,它

的速度保持不变。速度大小可用公式v=;进行计算,但是v与s和t无关,不

能说"与s成正比,或与t成反比。对匀速直线运动而言,v是一定的,s与t

第3页共22页

成正比。

7.变速直线运动

定义:物体运动的速度发生变化的直线运动。

注意:物体做变速直线运动时,可用公式v二;计算平均速度来粗略描述物体

的运动情况。

二、重点实验

测量平均速度:

(2)测量工具:停表和刻度尺

(3)实验时,斜面应浪保持较小的坡度,目的是使小车在斜面上运动的时间较

长,便于测量时间;

(4)使用金属板的目的是便于记录时间;

(5)小车通过上半段路程的平均速度小王经过整个斜面的平均速度小于通过下

半段的平均速度。即人<口全<忏

第2课时声现象

一、基础知识

1.声音的产生、传播与接收

产生:声音是由物体的振项产生的,一切正在发声的物体都在振动,振动停止,

发声停止,但声音不会立即消失。

传播: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固体、液体、气体都可以传播声音,真空丕熊传

第4页共22页

声。声音在介质中以留的形式向外传播。

声音的传播速度与介质的种类和温度有关。一般情况下,当温度相同时,V

固“液>上笃。声音在空气中(的传播速度为

15℃)340m/so

接收:声波传入人耳使鼓膜振动,该振动信号经听小骨及其他组织传到听觉神

经,听觉神经把信号传给大脑,人就听到了声音;耳聋分为传导性耳聋和神经性

耳聋,传导性耳聋可以利用置假导的方法听到声音。

回声:回声是声音在传播过程中遇到障碍物反射回来使人再次听到的声音。

人耳区分回声与原声的最短时间是大王旦工(人耳距离障碍物至少大于17

米),利用回声可以测定距离,其原理是*也O

回声和原声叠加可以加强原声,所以在室内说话比在室外空旷处更响亮。天

坛的回音壁就是利用了声音的全反射的原理。

2.声音的特性

乐音:悦耳的声音叫乐音,醺、响度和意色是乐音的三个特征。

乐音的三特

音调响度

声声的大小(强

定义声音的高低声音特有的品质

弱)

々.振动幅度(振幅

发声体振动频率(频率越大,响度越大);

发声体的材料和

影响因素越高,音调越高,声音b距离发声体的

结构等。

越尖锐)远近(距离发声休

越近,响度越大)

第5页共22页

波形

处女导音,男低音;b引吭身歌、大声说N分辨不同的乐

常考实例调节琴弦的长短、粗细、话、用力敲(吹)器;b闻具声知其

松紧乐器人

说明:(1)响度和音调没有必然的联系,音调高响度不一定就大,音调低响

度不一定就小。(2)音色只跟发声体本身有关,不受音调和响度的影响。(3)

声音在同种介质中传播时,音调和音色一般不会变化,响度会随着传播距离的变

化而变化。

生活中的音调:(1)女生声音清脆、尖细、刺耳,音调直;男生声音低沉、粗

犷,音调低;(2)管乐器:靠空气柱的振动发声,空气柱越短,音调越高;(3)

鼓乐器:靠鼓皮的振动发声;(4)弦乐器:靠芨的振动发声,弦越短、越细、

越紧,音调越高。

3.声的利用

超声波:频率高于迺2曲的声音称为超声波,如海豚、蝙蝠发出的声波,应

用:超声波清洗机、B超、超声洁牙、除结石;利用回声定位原理可以制成倒车

雷达、声呐。

次声波:频率低于迎忆的声音称为次声波,如地震、海啸、台风、核爆炸发出

的声波。应用:预测自然灾害、大象交流。

人的听觉范围:人~20000海。

声与信息和能量:声音可以传递信息和能量。

4.噪声的危害和控制

第6页共22页

定义:(1)从物理学的角度看,噪声是指发声体无规则振动发出的声音。

(2)从环境保护的角度看,噪声是指妨碍人们正常休息、学习和工作的声音。

减弱噪声的途径:(1)在邑原处减弱,如禁止高声喧哗;(2)在传播过程中

减弱,如在道路两旁种树;(3)在人耳处减弱,如戴耳罩。

二、重点实验

1.如图所示,(1)将钢尺的一端伸出桌面,用手拨动使其上下振动发出声音。

说明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2)钢尺伸出桌面的长度越氐,振动越慢,音

调越低,钢尺伸出桌面的长度越短,振动越快,音调越高,说明声音的高低与声

源振动的龌有关;(3)使钢尺伸出桌面的长度不变,用较大的力拨动钢尺,

观察到钢尺的振幅较大,听到声音的响度较大,月较小的力拨动,观察到钢尺的

振幅较小,听到声音的响度较小,说明声源振幅越大,声音的响度越大。

2.如图是探究声现象时常用的装置为国

(1)图中所示的实验现象说明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

(2)乒乓球在实验中起转换放大音叉振动的作用。

(3)加大力度敲音叉,根据发生的现象,可得到响度与振幅有关的结论。

第3课时温度物态变化

一、基础知识

1.温度与温度计

第7页共22页

温度:表示物体的冷热程度。

单位:摄氏度,符号:二

在1标准大气压下,冰水混合物的温度是0℃,沸水的温度是100℃,0℃

和100℃之间分成100等份,每一等份代表rc.

常用温度廿测温原理:液体的热胀冷缩。

使用:①使用前要先观察它的量程和分度值,选择合适的温度计;②温度计的

玻璃泡要全部浸入待测液体中,不能碰到容器壁或底;③待温度计的示数稳定后

再读数,读数时玻璃泡要继续留在待测液体中;④读数时,视线与温度计中液柱

的上表面相平;⑤记录时,要同时记录数值和单位。

体温计:①可以离开人体读数;②由于有缩口(作用:准上不准下),液体不能

自动流回玻璃泡,使用前必须要甩两卜,使液体流回玻璃泡;③量程:35℃“42℃。

2.物态变化

熔化:物质从固态变成液态的过程,熔化吸热。

熔点:晶体熔化时的温度。

凝固:物质从液态变成固态的过程,凝固放热。

凝固点:液体凝固时的温度。

注意:同种物质的凝固点和熔点相同。

晶体和非晶体:

晶体非晶体

有无固定

有无

的熔点

熔化图象「江AB段:固态;BC段:

固液共存态;CD段:

磔液态;B点刚刚开始Z

熔化;C点熔化结束

熔化过程

吸收热量,温度不变吸收热量,温度升高

特点

熔化条件温度达到熔点,继续吸热吸收热量

第8页共22页

凝固图象JEF段:液态;FG段:温度

1

―«固液共存态;GH段:

固态;0时制

F点凝固开始;

G点凝固结束

凝固过程

放出热量,温度王经放出热量,温度降低

特点

凝固条件温度达到凝固点,继续放热放出热量

常考实例冰、海波、蔡、各种金属石蜡、松香、沥青、玻璃

汽化:物质从液态变成气态的过程。汽化有两种方式:蒸发和沸腾沸气化吸热。

液体沸腾时要继续吸热,但温度不变,这个温度叫沸点。

比较:蒸发和沸腾

名称然沸腾

发生温度任何温度下二g温度时(沸点)

发生位置液体表面液体表面和内部同时发生

剧烈程度麒剧烈

有于制冷

有无

作用

蒸发快慢的影响因素:液体的温度高低、液体的表面积大小和液体表面空气流动

快慢。

液体沸腾的条件:一是温度达到沸点,二是继续吸热。液体在沸腾过程中温度丕

变。液体的沸点与气压有关,气压越高,沸点越高。

液化:物质从气查变成液查的过程。液化有两种方法:压缩体积和降低温度。

液化放热,任何物质温度降到足够低时都可以液化。

注意:水沸腾时产生的"白气〃,不是水蒸气,而是水蒸气遇冷液化形成的小

水滴,漂浮在空气中形成〃白气",水蒸气是看不见的。

升华:物质从固态直接变成气态的过程,升华吸热。

第9页共22页

凝华:物质从气态直接变成固态的过程,凝华放热。

3.物态变化的应用

电冰箱:液态氟利昂在冷冻室中汽化吸热,气态氟利昂在冷凝器中液化放热。

干冰:①人工降雨:干冰升华吸热、水蒸气遇冷液化;②储存运输食物;③舞台

布景(云雾缭绕的效果)。

4.大自然中的物态变化

白天江、河、湖、海以及大地表层中的水不断蒸发,当含有很多水蒸气的空

气升入高空中,水蒸汽遇冷液化成大量的小水珠或凝学成大量的水冰晶,这就是

我们看到的云;在一定的条件下,小水珠和小冰晶越来越大,在到一定程度时就

会下落,下落过程中,冰晶熔化成水滴,与原来的水滴一起落到地面,这就形成

了画;当夜间气温降低时,白天空气中的水蒸气会在夜间较冷的地面、花草、石

块上液化成小水珠,这就是雷;如空气中有较多的浮尘,水蒸气就液化成小水珠

附在这些浮尘上面,就形成了霎;在秋冬季节,地面温度迅速降到了0℃以下,

空气中水蒸气直接凝华成固态的小晶体,形成霜或雪.

5.常考实例

(1)衣橱里的卫生球经过一段时间会变小或消失,是升华现象,会理;

(2)装在瓶子时的水变少了是汽化现象,会吸热;

(3)冬天嘴里呼出“白气"是液化现象,会放热;

(4)冬天窗户上出现的冰花是鲜现象,会放热;

(5)冬天冰冻的衣服变干了是升华现象,会吸热;

(6)冬天戴眼镜的人从室外走向室内,镜片上会蒙上一层小水珠是液化现象,

会放热;

(7)冬天用湿手摸室外的铁器时觉得粘手是凝固现象,会放热;

第10页共22页

(8)碘加热成蒸气是凿现象,会蟹;

(9)夏天冷饮杯壁会〃冒汗〃属于液化现象,会放热;

(10)灯泡用久了灯丝变细,是升华现象,会吸热;灯泡壁变黑是凝华现象,

会放热。

注意:①窗户上出现小水珠或小冰晶的规律:冬内夏外;②如图1所示,当敞

口烧杯B中的水沸腾后,再继续加热,试管A中的水丕会沸腾,原因是:试管A

中的水的温度虽然达到了沸点,但是不能继续吸热。总结:水中烧水水不开;③

如图2所示,当烧杯中的冰熔化一半时,继续加热,试管中的冰不会熔化,因为

试管中的冰的温度虽然达到了熔点,但不能继续吸热。总结:冰中化冰冰不化。

二、重点实验

L探究晶体熔化时温度规律

(1)器材安装顺序:从下往上。

(2)水浴加热法优点:均匀加热。

(3)石棉网的作用:使物体均匀受热。

(4)记录时间间隔不宜过长,避免错过熔化过程。

2.探究水沸腾时温度变化的特点

(1)安装顺序:先固定A,再固定B;

(2)缩短加热时间的方法:①用火焰外焰进行加热;②增加水的初温;③适当

减少水的质员;④在烧杯上加一下盖子。

(3)沸腾前,气泡由下到上,逐渐变小。沸腾时,气泡由下到上,逐渐变大。

(4)撤去酒精灯后,水没有立刻停止沸腾,是因为:石棉网温度高于烧杯底部

温度,烧杯继续从石棉网吸热。

(5)水温上长特点:先快后慢。

(6)沸点不是100C的原因:当地大气压低于一个标准大气压,使得水的沸点

低于100℃。盖子密封效果较好,使得烧杯内的气压高于一个标准大气压,水的

沸点高于

(7)杯口出现“臼气”的原因:水蒸气遇冷液化形成小水珠。

第n页共22页

第4课时光的直线传播光的反射

一、基础知识

1.光的直线传播

光源:能够自行发光的物体叫光源,如:太阳、萤火虫、发光的电灯。

注意:月亮不是光源(月亮反射太阳光)。

传播:光在在同种沟匀介质中沿直线传播。

光沿直线传播的现象:小孔成像、影子的形成、日食、月食、一叶障目、坐井观

天等。

应用:激光准直、射击瞄准、排成直线等。

小孔成像:

___"几___

6回"包也)二二”油艇

①它成的是倒立的实像。像的形状和物体的形状相同,与孔的形状无关.(如

太阳光穿过树叶间的空隙,在地面上出现很多小圆点,这是太阳的实像。)

②像的大小与物体到孔的距离(物距u)、孔到光屏的距离(像距v)有关,

物距越小,像距越大,像越大。

光速:c二且包空m/s,光在真空中的传播速度最快。

光年:天文学中的长度单位。(光在一年内传播的距离)

2.光的反射

光的反射:光射到物体表面时,有部分光被物体表面应或回原介质中的现象。

光的反射定律:、_

①反射光线与入射光线、法线在同一平面内(三线共面);②反射光线和入

射光线分居法线两侧(两线分居);③反射角等于入射角,简称(两角用

第12页共22页

0④当光垂直射向镜面时,入射角等于角等于0。,反射角等于上,光

的传播方向改变180。°⑤在光的反射现象中,光路可逆.

注意:①光线是不存在的,它是人们为了描述光的传播路径而假想出来的。②

反射角和入射角是反射光线和入射光线与法线的夹角。③在描述光的反射定律

时,“反”字在前。④法线是反射光线与入射光线夹角的角平分线,与反射面垂

直。

3.镜面反射和漫反射

类型定义特点常考实例

一束平行光照射到光滑镜只能在反射光的镜面、黑板反光、

镜面反射

面后,会被平行地反射方向看到物体玻璃、水面

一束平行光照射到凹凸不

能从各个方向看电影屏幕、黑板上

漫反射平的表面,会被反射向四

到物体的字

面八方

镜面反射和漫反射都遭日光的反射定律。

4.平面镜成像

原理:光的反射

成像原理:

成像特点:平面镜所成的像是正立的虚像;像和物体的大小相等;像和物

体到镜面的距离相等;像和物体的连线踵邕于镜面脚像与物体关于镜面为

如。(八字:等大、等距、垂直、虚像)

平面镜的作用:一是可以成像,如穿衣镜;二是可以改变光路,如潜望镜。

应用:平面镜:穿衣镜、舞蹈室的镜子,潜望镜、牙医用的小镜子。

5.球面镜

第13页共22页

凸面镜:对光有发散作用,能够扩大视野,成正立、缩小的虚像。

凹面镜:对光有会聚作用,可以制造平行光源。

凹面镜的应用:汽车前灯的反光装置、手电筒的反光装置、太阳灶、耳鼻喉医生

用的小镜子。

凸面镜的应用:汽车后视镜、街头路口的反光装置。

二、重点实验

1.探究光的反射定律

如图所示为研究光的反射定律的实验装置。

(1)实验过程中,纸板应该与镜面逵邕放置。

(2)纸板的作用:a.检验反射光线、法线和入射光线是否在同一平面上;b.

显示光路。

(3)前后翻折纸板,目的是探究反射光线、入射光线、法线是否在同一平面上,

把纸板NOF前后翻折,纸板上看不到光路,但光依然金原位置。

(4)当光从F0射入时,光沿0E射出,说明在光的反射现象中光路是可逆的。

(5)多次实验的目的是寻找普遍规律,避免偶然性。

2.平面镜成像

(1)实验时,应在型鱼的环境中进行。

第14页共22页

(2)实验时,应选择较薄玻璃板。

(3)看到两个像的原因:玻璃板前后两个表面反射成像。

(4)用玻璃板代替平面镜的目的:透光,便于观察像的位置。

(5)未点燃的蜡烛的作用:替代点燃的蜡烛的喙。

(6)使用两根相同的蜡烛的作用:便于比较像与物的大小关系。

(7)多次实验的目的:寻找普遍规律,避免偶然性。

(8)平面镜成像像与物关于平面镜岂地。

(9)无论怎样移动未点燃的蜡烛,都不能与点燃的蜡烛的像重合,是因为玻璃

板没有竖直放置。

(10)实验方法:替代法.

第5课时光的折射透镜及其应用

一、基础知识

1.光的折射

定义:光从一种介质斜射入另一种介质时,光路发生偏折的现象。

N

规律:(1)光发生折射时,折射光线与入射光线、法线在JS二5取内(三

线共面)。

(2)折射光线和入射光线分居法线两侧(两侧分居)。

(3)光从空气斜射入水或其他介质时,折射角小于入射角,空气中的角大。

第15页共22页

(4)光垂直射向界面,传播方向不改变(折射角和入射角都等于0°)。

说明:(1)在光的折射现象中,光路是可逆的。

(2)发生光的折射时一般同时还发生光的反射。入射角增大时,反射角继汇,

折射角增大°

常考现象:铅笔折断、池水变浅、海市蜃楼、叉鱼时叉看到的鱼的下方、通过篝

火看到人影晃动、星星眨眼、铅笔错位。

2.光的色散

定义:太阳光(白光)被分解成红、橙、黄、绿、蓝、靛、紫等各种色光。

原理:光的折射。

色光的三原色:红、绿、蓝。利用这三种色光能混合出各种色光。

物体的颜色:由互射或迎的色光决定,其余色光被物体吸收。

3.看不见的光

(1)红外线:红光之外的辐射。应用:遥控、遥感,如:红外线夜视仪、家

用电器遥控器C

(2)紫外线:紫光之外的辐射。应用:荧光效应一使荧光物质发光,如脸钞

机;杀菌、促进骨骼生长。

注意:过量的紫外线照射对人体有害。

4.凸透镜和凹透镜

凸透镜:中间厚、边缘薄的透镜

凹透镜:中间薄、边缘厚的透镜

三个名词:光心0、焦点F、焦距f

作用:凸透镜对光线起至鼠作用,凹透镜对光线起缆散」乍用。

凸透镜的三条特殊光线:(1)过光心,方向不变。

第16页共22页

5.凸透镜成像规律及应用

(1)成像规律及应用:

与物体

物距U正、倒大、小虚、实像距V应用

u>2f倒缩小实异侧f<v<2f照相机

u=2f倒等大实异侧v=2f测焦距

f<u<2f倒觥实异侧v>2f投影仪

u=f不成像////平行光

u<f正放大虚同侧v>u放大镜

(2)巧记规律:①一焦定虚实,二焦定大小,虚正实倒;②成实像时,物近像工

像变大,物远像近像变小;成虚像时,三者同变化.即无论成实像还是

虚像,都是物体离焦点越近,像越大。③当凸透镜成实像时,若u>v,则物

大于像,物体移动速度大于像移动速度;若u《,则物小于像,物体移动速度

小于像移动速度。④凸透镜成实像的条件:u+v>4f0⑤当u+v>4f时,将凸

透镜在光屏和蜡烛之间移动,可以成两次实像,且两次所成的像性质不同。

6.生活中的透镜

(1)照相机:照相机的镜头相当于山透窿,它成的是倒立缩小的实像。如果

在照了集体像后再照个人像,则应将镜头靠近人。

(2)投影仪:投影仪中的平面镜的作用是改变光的传播方向。投影仪成的是倒

立放大实像,若成像在光屏的右下角,要让像成在光屏中央,则应将幻灯片向右

第17页共22页

下角移动。若要让光屏上的像变大,则应将镜头靠近幻灯片,同时将投影仪里

亶_光屏。(原因:成实像时,物近像远像变大)

(3)放大镜:使用时,物距小于焦距,成正立放大的虚像。

7.眼睛和眼镜

构造:人眼相当于一个可以自动调节遮虬的照相机。晶状体和角膜的共同作

用相当于照相机的凸透镜(镜头),视网膜相当于胶片。

正常眼:(1)正常眼成像原理:晶状体和角膜的共同作用相当于凸透镜,

把光会聚到视网膜上就形成物体的像,这个像是倒立缩小的实像,

(2)正常眼的明视距离为25cm。

(3)正常眼的远点:无限远:近点:大约10cm处。

视角:我们能不能看清一个物体与视角大小有关,视角与物体本身的大小和物

体到眼睛的距离有关.同一个物体,距离眼睛越远,视角越小,物体看起来遨

小。

近视眼与远视眼

项目近视眼远视眼

视觉特征近处清晰,远处模糊远处清晰,近处模糊

晶状体太厚,折光能力太一

成因晶状体太薄,折光能力太理

—@

成像情况

看远处的物体看近处的物体

远处物体的像成在视网膜直

成像位置近处物体的像成在视网膜反方

矫正方法凹透镜凸透镜

矫正

眼镜的度数

焦度:(P单位:m1

^=7

度数:D单位:度

第18页共22页

D=100q)

如:若透镜的焦距是G5m,则焦度是2m-i,度数为200度。

8.显微镜与望远镜

显微镜:看到的是倒立放大的虚像,物镜相当于投影仪,目镜的作用相当

于放大镜,f物有目,显微镜是二次放大,其放大倍数是物镜与目镜放大倍数

的乘积。

望远镜:看到的是倒立缩小的虚像,物镜相当于照相机,目德相当于放大

镜/f物〉f目。

二、重点实验

凸透镜成像规律

(1)实验时,应将蜡烛、凸透镜、光屏三者的中心放在同一高度,目的:通

像在光屏中央.

(2)实验一段时间后,蜡烛变短了,此时,成像在光屏上端或光屏上看不到蜡

烛的像,要使蜡烛的像仍然在光屏中央,应将蜡烛向上移,或1各光屏向上移

动,或者将凸透镜向工移动。

(3)当蜡烛、凸透镜、光屏三者的中心'在同一高度时,无论怎样移动光屏都看

不到蜡烛的像,原因可能是物距小于凸透镜的焦距,成的是虚像;物距等于焦

距,不成像;物距略大于凸透镜的焦距,凸透镜焦距太长,成像太远,光具座太

良。

(4)实验过程中,如其在光屏上能承接到蜡烛的像,将蜡烛与凸透镜交换位置,

光屏上递_得到蜡烛的像,但是成像性质会发生改变。

(5)如果在实验过程中,当蜡烛在光屏上成实像时,用手指挡住了部分凸透镜,

光屏上班得到蜡烛完整的像,但与原来相比较变暗,且光屏上不能得到手

第19页共22页

指的像。

第6课时质量密度

一、基础知识

1.质量

定义:物理学中把物体所含池固的多少叫做物体的质量,用m表示

主单位:千克(kg)

其他常用单位:克(g)、吨(t)、毫克(mg)

单位换算:1"1000kg,1kg=1000g,lg=1000mg

说明:质量不随物体的火逅、状态、位置及温度的改变而改变,它是

物体的一个基本属性。

测量仪器:托盘天平、案秤、台秤、杆秤等。

常考实例:两个鸡蛋的质量约为100g,一个中学生的质量约为50kg,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