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大二轮高考总复习历史考前冲刺限时练(五)_第1页
2018大二轮高考总复习历史考前冲刺限时练(五)_第2页
2018大二轮高考总复习历史考前冲刺限时练(五)_第3页
2018大二轮高考总复习历史考前冲刺限时练(五)_第4页
2018大二轮高考总复习历史考前冲刺限时练(五)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考前冲刺限时练(五)(时间:40分钟,分数:85分)一、选择题(每小题4分,共48分)24.《礼记》中说:“六十者坐,五十者立侍,以听政役,所以明尊长也。六十者三豆,七十者四豆,八十者五豆,九十者六豆,所以明养老也。民知尊长养老,而后乃能入孝弟(孝悌)。”对此理解准确的是()A.孝悌以尊长为前提 B.孝是儒学核心内容C.儒学强调三纲五常 D.儒学维护封建等级解析:材料“民知尊长养老,而后乃能入孝弟(孝悌)”的意思是人们要先懂得尊敬长辈,养济老人,然后才能做到在家孝敬父母,敬爱兄长,故A项正确。答案:A25.钱穆在《国史新论》中写道:“自经此项制度推行日久,平民社会,穷苦子弟,栖身僧寺,十年寒窗,也可跃登上第。”钱穆认为此项制度的意义是()A.彻底结束了贵族政治 B.平民有了提高地位的机会C.门第观念在民间消失 D.科举成为入仕的唯一途径解析:由材料信息“平民社会,穷苦子弟……也可跃登上第”可知,平民子弟参加科举考试后可以提高社会、政治地位,故选B项。答案:B26.乾隆五年,大臣胡定上奏曰:“近日富商巨贾,挟其重资,多买田地,或数十顷,或数百顷。农夫为之赁耕,每岁所入盈千万石。”上述现象对清代工商业的影响是()A.造成农民贫困市场狭小 B.促使工商业向乡村渗透C.扩大了手工业生产规模 D.导致了工商业资金的流失解析:从材料中得不出农民贫困市场狭小的信息,故A项错误;材料体现的是富商巨贾乐于购买田地,不把资金用于发展工商业,这不利于工商业的发展,故B项错误;从题干材料中不能得出手工业生产规模扩大,故C项错误;材料信息“挟其重资,多买田地”意味着大量资金被投到土地买卖上,致使工商业发展的资金匮乏,故D项正确。答案:D27.近代著名民族企业家荣氏兄弟早年在钱庄当过学徒,1896年开设广生银庄,业务兴旺,但他们认为“钱庄放账,博取微利”,不如投资实业。1902年与人合伙创办了保兴面粉厂,产品极受欢迎。这反映出()A.中国传统金融业衰落 B.“实业救国”思想的影响广泛C.民族工业“短暂春天”的到来 D.商人投资推动民族工业发展解析:题干中没有提到中国传统金融业衰落问题,排除A项;C项与题干时间不符;B项在材料中没有体现,排除。答案为D项。答案:D28.清末至民国,大量汉人涌入东北地区。满人对汉人的习俗加以优化整合,形成了既不完全同于中原地区又具有鲜明中原色彩的风俗习惯,使得东北地区文化习俗由民族性向地方性转化。这说明()A.满族全盘接受了汉族习俗 B.中原文化比东北文化更优越C.满汉文化融合有利于国家统一 D.当时政府的民族政策较为开明解析:材料说明汉人涌入东北后,满人借鉴吸收了中原文化,淡化了东北文化中的民族性,即满族色彩,增强了其地方性,这有利于国家统一,故选C项。A项表述错误,B、D两项材料无法体现,均排除。答案:C29.有学者认为,抗日战争的胜利,不仅成为中国从半封建半殖民地的旧中国到独立解放与和平崛起的起点,而且为夺取整个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进而为推动世界历史从动荡与战争的旧时期走向和平与发展的新时期做出了不可磨灭的重大贡献。由材料可知,该学者认为抗日战争()A.改变了中国的社会性质 B.结束了世界的动荡局势C.推动了中国文明的转型 D.改变了世界历史的走向解析:由材料的关键信息“为夺取整个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进而为推动世界历史从动荡与战争的旧时期走向和平与发展的新时期做出了不可磨灭的重大贡献”可以得出,该学者认为抗日战争推动世界走向和平与发展,一定程度上改变了世界历史的走向,故选D项。抗日战争促使中国走向独立解放与和平崛起,但材料没有提到社会性质的改变,故排除A项;B、C两项不符合史实且材料也没有体现。答案:D30.下面是1954~2008年历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少数民族代表占代表总数的比例示意图。该图可以说明()A.民族平等政策得到了很好的贯彻 B.人民代表大会制度逐渐健全C.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得到有效实施 D.少数民族的代表数逐年上升解析:示意图反映了1954~2008年历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少数民族代表数总体呈上升趋势。据此可知,新中国的民族平等政策在少数民族地区得到了有效的贯彻,故A项正确。图片信息无法反映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健全状况,B项错误;C项无法从图中得出;D项中的“逐年上升”不符合图片信息。答案:A31.1960年,北京新开路缝纫厂、南官房皮件厂等街道工厂的工人,利用假日在崇文门附近的城墙上开地播种萝卜等秋菜。这一现象折射出当时()A.“一五”计划取得重大成功 B.“八字”方针得到全面贯彻执行C.城乡差别逐步缩小 D.国民经济比例严重失调解析:本题主要考查20世纪50年代至70年代探索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实践。图片显示工厂工人利用假日从事蔬菜种植,说明当时蔬菜十分缺乏,这是由于大搞工业,导致农轻重比例失调,故D项正确;“一五”计划取得重大成功的标志是1957年东北重工业基地建成,故A项错误;“八字”方针在当时并没有得到全面贯彻执行,故B项错误;材料中没有涉及城市和农村对比的信息,故C项错误。答案:D32.独立后的美国基本上维持了独立之前的政治体制,这种体制完全适合美国社会,因此,美国的现代化与生俱来,不需要一个强大的政府来实现。但回观其他发达国家的历史,几乎都是在中央集权下完成现代化与政治改革的。这可以印证美国()A.联邦体制的优势 B.三权分立的作用C.邦联体制的弊端 D.民主共和的影响解析:抓住材料的关键信息“基本上维持了独立之前的政治体制”“完全适合美国社会”“不需要一个强大的政府来实现”等并结合所学知识可以得出,联邦体制巧妙地处理了中央和地方的关系,既保留了独立之前地方政府的较大自治权,又维护了行使国家主权的联邦政府的权威,发挥了中央和地方两方面的积极性,从而推动了美国的现代化进程,故选A项。答案:A33.苏联在实施斯大林模式时,实行了居民证制度。只给城镇居民发放居民证,农民没有居民证。没有居民证和其他有关证明文件,苏联公民是不能异地流动的。这一制度实施的主要目的是()A.服务于优先发展重工业的战略 B.强化城市政权便于镇压反革命C.实行劳动力的计划管理 D.杜绝城乡人口的流动解析:本题主要考查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题干所给材料“农民没有居民证”“苏联公民是不能异地流动的”说明苏联希望把农民固定在土地上发展农业生产以支援工业特别是重工业生产,故A项正确。镇压反革命在题干中没有涉及,故B项错误;实行劳动力的计划管理、杜绝城乡人口的流动属于发展重工业的手段,而非目的,故C、D两项错误。答案:A34.20世纪80年代,在当时决定未来产业发展方向的159项技术领域中,日本同时领先于美国和欧洲的有39项;当时世界十大银行中有八家是日本银行;世界五百强企业中日本企业占了244家。在日本产品的冲击下,美国制造业不断丢城失地,美国乃至整个西方舆论一片哗然,他们把日本再崛起看作是“第二次偷袭珍珠港”。这一评价反映出()A.美国丧失世界霸主地位 B.美国对日本崛起的担忧C.日本科技实力超过美国 D.日本军国主义沉渣泛起解析:本题主要考查二战后日本的崛起。材料中“日本同时领先于美国和欧洲的有39项”“美国制造业不断丢城失地”的现象均是由于日本崛起造成的,日本崛起被称为“第二次偷袭珍珠港”说明日本的崛起引起了美国的担忧,故B项正确;二战结束以来,美国一直占据世界霸主地位,故A项错误;日本虽然在众多技术领域领先,但科技实力还是落后于美国,故C项错误;材料中没有体现日本军国主义的相关信息,故D项错误。答案:B35.“历史发展的逻辑可能是极具讽刺意味的:一方面,美国无法放弃借助苏联解体的历史契机图谋世界霸权的野心;另一方面,美国越是想称霸,越是无法实现称霸的梦想,美国称霸的结果只会加速与其他世界强国实现世界权力均衡的进程。”该材料表明()A.美国放弃霸权政策,奉行多边主义B.世界格局多极化趋势不断加强C.美国与世界各强国之间势均力敌D.两极格局结束,单极世界形成解析:本题考查多极化趋势。从材料信息可知,苏联解体后,美国企图独霸世界,但此企图受到越来越多的力量的制约,这反映了世界格局多极化趋势不断加强,故选B项。答案:B二、非选择题(共37分)40.(25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伦敦集中了庞大的国家行政机构、大批工厂、金融和保险机构、宗教团体、俱乐部、博物馆、艺术馆,先进发达的服务业设施。1600年,伦敦有25万人,约为全国第二大城市诺里奇的16倍。到1801年,当一大批工业城市兴起后,伦敦人口达96万,仍是当时第二大城市曼彻斯特的11.4倍。伦敦都市区域扩大很快,远远超出旧城的范围,城市建筑沿着主要公路和铁路向郊外延伸,吞噬了邻近的威斯敏斯特、索斯沃克、格林尼治、德普特福德等,形成一个庞大无比的都市区——大伦敦市。——摘编自王章辉《近代英国城市化初探》材料二下面是19世纪后期至20世纪初上海流行的新的城市用语。时间新的城市用语1872年租界、洋房、接声筒、礼拜、女王、大菜、啤酒、马车、香水、洋肥皂、欧洲、风扇、自鸣钟、马路、地球、风雨针、电表1893年洋场、租界、工部局、煤气灯、电气灯、电报、电杆、地火、抛球场、东洋车、马路、外国戏院1906年地球、铁路、轮船、工程局、洋场、公会、警察、公家花园、博物院、商品陈列所、会审公堂、外国律师、领事、西商总会、洋务局、制造局、招商局、学务总会、女学堂、师范学堂、商会、银行、公司、印书局等——据邵建《新生活·新观念·新名词:以近代上海城市用语变迁为考察线索》整理(1)根据材料一,概括19世纪伦敦城市发展的特点,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原因。(10分)(2)根据材料二,指出19世纪后期至20世纪初上海城市发展的新变化,结合所学知识对其作简要评价。(10分)(3)19世纪伦敦和上海的发展反映了近代英国和中国城市化进程的差异。根据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成因。(5分)解析:第(1)问,特点可以依据材料中伦敦的机构、服务设施、人口及都市区域的扩大等信息归纳;原因可以从伦敦的城市性质、工业革命的时代背景等角度分析。第(2)问,新变化可以对城市用语进行分类后归纳概括;评价可从时代特征方面进行分析。第(3)问,可从影响中英城市化进程的相关因素方面比较分析。答案:(1)特点:城市功能综合性强;人口增长速度快;都市区域范围广。(6分)原因:伦敦作为首都的区位优势;工业革命的进行。(4分)(2)新变化:主权丧失;民族资本主义兴起;社会生活西化。(6分)评价:有利于促进社会的近代化进程;但也反映了近代中国的半殖民地化性质。(4分)(3)成因:社会性质的差异;经济发展水平不同;城市的性质不同等。(5分)41.(12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下面是2008年由世界图书出版公司出版的徐中约(美国)所著的《中国近代史》(副标题:1600~2000,中国的奋斗)的部分目录摘编。第一章“近代中国”的概念1.1“近代中国”始于何时?1.2“近代中国”形成的动力1.3新的综合思考第一编传统制度的延续,1600~1800年第二章清帝国的兴盛第三章政治和经济体制第四章社会和思想状况4.1中国社会(家庭;宗族;社会分层;士绅;科举)4.2思想潮流(清初对明朝心学的反击;清代中期的考证学)第五章对外关系5.1西欧人的来临(探险家和商人;传教活动,耶稣会影响的衰落与西方科学技术的引进)5.2俄罗斯的推进(穿越西伯利亚;早期派往中国的外交使团;《尼布楚条约》,1689年;图理琛出使留居俄国的土尔扈特部,1714年;《恰克图条约》,1727年;托时和德新的使俄,1729~1732年;俄国在中国的特殊地位)。关于“近代中国”这一话题,你认为作者要表达的主要观点是什么,请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加以说明。(所提观点应该明确清楚;说明可从一个或多个角度展开,符合历史事实,合理充分。)解析:本题可以根据所给信息,提取观点,并且从多角度多侧面辩证思考、论证、评析史学观点。避免单一的角度。比如可以将中国近代史的开端放在全球视角下,从材料中提取有关世界历史发展(全球)的重大事件及和与此相关联的中国发展中的重大事件进行论述;或内外因综合作用下来思考和认证,中国近代史的发展既有内因,也有外因,提取相关信息加以论证、说明。答案:示例一观点:对中国近代史开端的考查应该放在世界视野下展开。(3分)说明:1600年前后,随着新航路的开辟,世界开始走向整体;无论是西欧的探险家、商人、传教士的东来,还是俄罗斯的推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