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年高考3年模拟》A版江苏版语文专题八 古代诗歌赏析_第1页
《5年高考3年模拟》A版江苏版语文专题八 古代诗歌赏析_第2页
《5年高考3年模拟》A版江苏版语文专题八 古代诗歌赏析_第3页
《5年高考3年模拟》A版江苏版语文专题八 古代诗歌赏析_第4页
《5年高考3年模拟》A版江苏版语文专题八 古代诗歌赏析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37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专题八古代诗歌赏析考纲解读考纲要求鉴赏评价,能力层级为D级(1)鉴赏古代诗歌的形象、语言和艺术技巧(2)评价古代诗歌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考点阐释“形象”重在把握其内涵与抱负;”语言”重在领悟作者语言锤炼的精妙、效果及不同作者不同时代的语言风格;”艺术技巧”侧重熟悉诗歌的修辞手法、表达方式以及其他表达技巧与表达效果;”思想内容”侧重概括诗歌的主旨和简析形象的含义;”观点态度”侧重对诗歌作者的生活情趣、审美趣味、意象与情感倾向等方面的评价。考情观察从体裁看,以诗词为主;从时代看,以唐宋时期的诗词为主;从选材看,选一首诗歌的较多;从题型看,以简答题方式来考查;从考查重点看,既有针对某一点的考查,也有针对诗歌整体性的考查。分析解读诗歌的鉴赏评价是古代诗文阅读的一个重要内容。江苏的《考试说明》明确了古代诗歌阅读鉴赏主要是指能初步鉴赏古代诗歌的形象、语言和艺术技巧,评价古代诗歌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考试说明》虽把它定位在初步鉴赏的要求上,但是在实际的考查中,这一题型综合性强,对学生的整体素质要求高,因此把握起来有一定的难度,这就要求我们要重视起来,打好基础,掌握必要的鉴赏知识和技巧。1.唐宋诗词是命题的热点选材。诗以律诗、绝句为主,词以中调或小令为主。既有规律可循,形式上也长短适中。2.题目均为主观表述题。3.思想感情和艺术技巧是命题的热点。命题探究答案壮志难酬,怀抱未展;中年多病,时光日迫;国土沦丧,战事未宁。解析在整体把握的基础上定向答题区间”中间两联”,仔细审读,针对”愁”的原因分别找出相关内容:颔联第一句,”乾坤迮”可联系诗人所处的时代来理解;颔联第二句,”病”“中年”已言明诗人境况;颈联抓住”百战”“铁衣”“空”“五更”“画角”来理解。而后进行归纳,并尝试用简洁的诗词鉴赏术语概括出答案。核心考点分析并归纳概括诗歌内容要点。审题关键①答题区间在中间两联;②内容要能构成”愁”的原因;③要有”概括”,需要分类,不是细细罗列。解题方法①知人论世法,结合陆游生平与追求进行概括;②关键词想象法,针对诗句中透露原因的关键词进行合理补充想象,归纳原因;③诗词鉴赏术语概括法,在具体概括时力求用诗词鉴赏的术语概括,少使用大白话。易错警示①读不懂诗歌,不能把握诗歌内容情感;②不能归类概括,导致写了好几点其实都属于一方面;③概括用词不够准确,不会使用诗歌鉴赏术语。命题规律①江苏近几年对概括均有考查,且分值有增加的趋势,一般在3分以上;②考查形式为先明确一个问题指向,然后要求考生归纳概括。能力要求①具备一定的诗词理解鉴赏能力;②积累一定的诗歌鉴赏术语;③具有一定的语言概括能力。命题技巧①所选择的材料一般以唐宋诗词为主,内容相对浅显,便于学生理解;②限定归纳概括分析的范围,减少学生盲目寻找答题区间的时间,有效提高学生做题的效率;③如果诗词中个别字词学生可能没有见过,则加注释进行提示;④如果作者为学生应该理解的人物,则需要学生学会知人论世,借助平常所学知识进行理解。答案以”丹枫”照应”秋”;寓情于景,想象自己将来烟雨垂钓的画面,表达了自己隐逸的愿望,也暗含无奈和苦闷之情。解析明确尾联一般的特点有直抒胸臆、以景结情、运用典故和想象(虚写)等,”表达效果”一般包含技巧和效果两个方面。联系诗句,”明朝”二字暗示考生此句所写都为虚景,是诗人的想象;”烟雨桐江岸”是含情之景,”占丹枫系钓舟”是人物的活动,在这样的情境之下看似非常悠闲自得,但结合颔联和颈联以及诗人陆游的经历来看,可见这想象的情境只是壮志难酬之下的无奈之举。核心考点鉴赏诗歌语言和艺术技巧。审题关键①答题区间在尾联;②注意表达效果的要求,既要写出表达上的特点,又要写出其效果,且效果包括具体技巧本身的效果和在表达内容、情感等方面的效果。解题方法①抓关键词法,如由”明朝”可知尾联是虚写,是想象的内容;②技巧积累法,平常要对诗词艺术技巧进行积累和理解;③联想想象法,结合诗人身世,针对诗句内容进行合理的补充想象,补充完整诗句所未直接表达出的内容;④诗词鉴赏术语表达法,在具体作答时力求用诗词鉴赏的术语来表达。易错警示①读不懂诗歌,不能把握诗歌技巧与内容情感;②对诗词艺术技巧的理解应用不够熟练;③不会使用诗歌鉴赏术语,导致表述不清;④忽略表达效果中的情感内容。命题规律①江苏每年均有考查,且分值较高;②考查有明确的问题指向;③该题一般涉及诗词的主要内容、情感。能力要求①具备较高的诗词理解鉴赏能力,能整体上把握诗词内容以及情感;②掌握一定的诗词艺术技巧,会使用鉴赏诗歌的术语;③对诗词语言要有一定的敏感度,能捕捉到文字背后的意蕴,准确理解诗歌。命题技巧①着眼于对诗歌理解的整体把握,紧扣诗词的主要内容、情感进行命题;②命题要求结合全诗鉴赏又限定具体鉴赏的范围,能有效提高学生做题的效率;③题干设置上一般为考查”表达效果”,避免在表现手法、艺术手法等概念上的争议。[赏析]这首诗是陆游晚年写的,表现了当时朝廷虽偏安一隅,但作者仍具有报国的情怀与壮志。首联写我满头白发,稀疏枯败,回到故乡已经多年,年老了,岁月不饶人。颔联写我饮酒之后,登临高阁,向远处眺望,发现南宋的国土沦丧、朝廷腐败,随着时光的流逝,人到中年,我身体多病,写出了我的种种无奈与困惑。颈联写我看到当年的战衣,想起了当年许下报国的心愿,五更听到”画角”之声,徒增烦恼。尾联写我老了,不能上战场了,明天早晨在烟雨中的桐江岸,占丹枫,系钓舟,归隐田园吧。五年高考模块一自主命题·江苏卷题组1.(2016江苏,10—11)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回答问题。(11分)八声甘州辛弃疾夜读《李广传》,不能寐。因念晁楚老、杨民瞻①约同居山间,戏用李广事,赋以寄之。故将军饮罢夜归来,长亭解雕鞍。恨灞陵醉尉,匆匆未识,桃李无言。射虎山横一骑,裂石响惊弦。落魄封侯事,岁晚田园。谁向桑麻杜曲,要短衣匹马,移住南山。看风流慷慨,谈笑过残年②。汉开边、功名万里,甚当时、健者也曾闲。纱窗外、斜风细雨,一阵轻寒。[注]①晁楚老、杨民瞻:辛弃疾的友人。②杜甫《曲江三章》其三:”自断此生休问天,杜曲幸有桑麻田,故将移住南山边。短衣匹马随李广,看射猛虎终残年。”此处化用杜诗。(1)本词上阕选取了李广的哪些事迹?这样选材有什么表达效果?(5分)答:

(2)下阕寄寓了作者什么样的思想情感?请简要分析。(6分)答:

答案(1)第一问:灞陵受辱亭尉,射虎中石,功高难封侯。第二问:通过对这些事迹的提炼铺陈,营造了英雄晚景落魄的氛围,暗寓了作者有相似的境遇。(2)化用杜诗,回应朋友邀约同居山间的盛情,赞赏朋友的高风;借李广自比,表达了对南宋当局的不满;结句融情于景,抒写了壮志难酬的悲凉。2.(2015江苏,10)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回答问题。(11分)秋日题窦员外崇德里新居刘禹锡长爱街西风景闲,到君居处暂开颜。清光门外一渠水,秋色墙头数点山。疏种碧松通月朗,多栽红药待春还。莫言堆案无余地,认得诗人在此间。[注]堆案,堆积案头,谓文书甚多。(1)联系全诗,概括作者”开颜”的原因。(4分)答:

(2)简要赏析颔联、颈联的写景艺术。(4分)答:

(3)尾联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情感?(3分)答:

答案(1)朋友新居落成;周围景色优美;自己心情闲适;主人品味高雅;宾主志同道合。(2)选取景物,铺陈描摹(一渠水、数点山、碧松、红药);移步换景,富有层次(由远及近、由外而内);虚实结合,寓情于景(通月朗、待春还)。(3)赞美恭维之意;羡慕向往之情;志趣相同之感。3.(2014江苏,10)阅读下面两首唐诗,回答问题。(11分)休暇日访王侍御不遇韦应物九日驱驰一日闲,寻君不遇又空还。怪来诗思清人骨,门对寒流雪满山。访隐者不遇成二绝(其二)李商隐城郭休过识者稀,哀猿啼处有柴扉。沧江白石渔樵路,日暮归来雨满衣。(1)请简要分析第一首诗中作者情绪的变化过程。(3分)答:

(2)第二首诗中从哪些地方可看出”隐者”的身份?请简要概括。(3分)答:

(3)请分别赏析两首诗结句的表达效果。(5分)答:

答案(1)乘兴而往—怅惘不遇—欣赏叹慕。(2)城里少有人知;家住深山;与渔樵为伍;居室简陋。(3)第一首诗的结句,通过描写友人住处环境,揭示其诗歌独特风格的成因,并暗寓对友人品性的赞颂。第二首诗的结句,通过描写诗人不遇隐者、日暮归来而雨湿衣衫的情景,突出访人的执着和情怀的深挚(或:通过想象隐者日暮归来而雨湿衣衫的情景,展示其生活情趣)。[赏析]韦应物《休暇日访王侍御不遇》首句即扣标题中的“休暇日”,作者在官场忙碌劳累九天时间,好不容易得到一日的清闲,于是兴致勃勃地前往寻访王侍御,没想到不遇而还,“空”字写出作者不遇王侍御后的惆怅、若有所失的心情。作者回家后想,以前一直奇怪王侍御的诗歌给人清冷的感觉,原来因为他一直住在寒风侵袭、大雪满山的地方。结句暗示了王侍御诗歌风格的成因,侧面写出了对他的诗风、人格的赞美之情。全诗中作者的情感起伏波折,乘兴而去,怅惘而归,转而悟出了友人诗歌风格成因,也不虚此行吧。李商隐《访隐者不遇成二绝》(其二)诗歌首句便揭示隐者的居住环境,城郊的人几乎没人认识这位隐者,住处用柴门做成,远处传来悲哀的猿啼声。这两句侧面描写了隐者居住环境的偏僻荒凉与住处的简陋。江边白石铺成的小路,只有打鱼砍柴的人经过,让人想到隐者“渔樵于江渚之上”的隐逸生活,最后写自己访隐者不遇后傍晚回家大雨淋湿衣服,侧面写出作者对隐者的情深与执着。4.(2013江苏,9)阅读下面这首诗,然后回答问题。(10分)醉眠唐庚山静似太古,日长如小年。馀花犹可醉,好鸟不妨眠。世味门常掩,时光簟已便。梦中频得句,拈笔又忘筌。[注]唐庚,北宋文学家,此诗为其谪居惠州时所作。(1)说明”山静似太古”一句的含意。(2分)答:

(2)”世味门常掩,时光簟已便”一联表达了诗人什么样的心境?(4分)答:

(3)《宋诗钞》中说唐庚的诗”芒焰在简淡之中”,即平淡的背后往往蕴藏着激烈情感,试结合本诗作简要分析。(4分)答:

答案(1)用远古时期的宁静写出山中的幽静。(2)表达了厌恶官场、追求恬淡的心境。(3)”门掩世味”“拈笔忘筌”暗含诗人难忘世事,透露出幽愤不平之气;全诗却以”山”“馀花”“好鸟”等闲适悠远的意象,形成一种简朴的风格,意味平淡深长。模块二统一命题、省(区、市)卷题组1.(2017天津,14)阅读下面的宋诗,按要求作答。(8分)太湖恬亭[宋]王安石槛临溪上绿阴围,溪岸高低入翠微。日落断桥人独立,水涵幽树鸟相依。清游始觉心无累,静处谁知世有机。更待夜深同徙倚[注],秋风斜月钓舟归。[注]徙倚:徘徊,流连不去。(1)第二联描绘了怎样的画面?(2分)答:

(2)简析第三联所表现的诗人心境。(3分)答:

(3)尾联运用了多种艺术手法,任选一种加以简析。(3分)答:

答案(1)人景相融的宁静画面:断桥边夕阳西下,树影倒映水中,鸟雀在枝头相互依偎,诗人独自欣赏美景。(2)正因为能”清游”“静处”,享受清幽美景,诗人才能放下身边的俗事,觉得心无挂碍。表现了诗人宅心事外,与世相忘的闲适之心。(3)①虚写。”夜深同徙倚,秋风斜月钓舟归”是诗人想象的情景,这样写呈现了清幽闲逸的意境。②以景结情。描绘”夜深同徙倚,秋风斜月钓舟归”的画面,寄托了诗人的闲适之情,使全诗韵味悠长。③情景交融(借景抒情)。闲适之情与”夜深同徙倚,秋风斜月钓舟归”之景交融,使情感表达含蓄深长。(任选一种)2.(2016课标全国Ⅱ,8—9)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1)—(2)题。(11分)丹青引赠曹将军霸①(节选)杜甫先帝天马玉花骢②,画工如山貌不同。是日牵来赤墀下③,迥立阊阖生长风④。诏谓将军拂绢素,意匠惨淡经营中。斯须九重真龙出⑤,一洗万古凡马空。[注]①曹将军霸:曹霸,唐代著名画家,官至左武卫将军。②玉花骢:唐玄宗御马名。③赤墀:宫殿前的红色台阶。④阊阖:传说中的天门,这里指宫门。⑤斯须:一会儿。(1)如何理解曹霸画的马”一洗万古凡马空”?曹霸是怎样做到的?请简要分析。(5分)答:

(2)为了突出曹霸的高超画技,诗人作了哪些铺垫?请简要分析。(6分)答:

答案(1)第一问:曹霸所画玉花骢神奇雄俊,如飞龙跃出,其他人画的”凡马”在此马面前都不免相形失色。第二问:曹霸先凝神构思,苦心布局,然后落笔挥洒,顷刻之间一气呵成。(2)①画工如山貌不同:写曹霸要画的马已有众多画工画过,但画得都不成功。强调此马的雄俊非凡手可得,造成此马难画的印象。②迥立阊阖生长风:写真马昂头站立,给人万里生风之感,进一步点出画家要捕捉住此马飞动的神采尤其不易。3.(2016课标全国Ⅲ,8—9)阅读下面的宋诗,完成(1)—(2)题。(11分)内宴奉诏作曹翰①三十年前学六韬②,英名尝得预时髦③。曾因国难披金甲,不为家贫卖宝刀。臂健尚嫌弓力软,眼明犹识阵云高④。庭前昨夜秋风起,羞见盘花旧战袍。[注]①曹翰(923—992),宋初名将。②六韬:古代兵书。③时髦:当代俊杰。④阵云:战争中的云气,这里有战阵之意。(1)诗的颈联又作”臂弱尚嫌弓力软,眼昏犹识阵云高”,你认为哪一种比较好?为什么?请简要分析。(5分)答:

(2)这首诗与辛弃疾的《破阵子(醉里挑灯看剑)》题材相似,但情感基调却有所不同,请指出二者的不同之处。(6分)答:

答案(1)观点一:作”弱”“昏”好。①”臂弱”“眼昏”表明作者承认自己年老体衰的客观事实,但强调即便如此,也还是能够去冲锋陷阵;②更强烈地表现出作者只要一息尚存,就不忘杀敌报国的刚毅精神。观点二:作”健”“明”好。①”臂健”“眼明”表明作者认为虽然岁月流逝,但身体依然强健,当然还可以冲锋陷阵,为国驱驰;②表现出作者心存随时准备杀敌报国的坚定信念,而忘记自己老之将至。(答出①,给2分;答出②,给3分。意思答对即可)(2)①曹诗写自己虽已年老,但报国之心犹存,重在表达”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的豪情;②辛词通过追怀金戈铁马的往事,表达英雄白首、功业未成的悲慨。(每点3分。意思答对即可)4.(2016天津,14)阅读下面的诗,按要求作答。(8分)登裴秀才迪小台[唐]王维端居不出户,满目望云山。落日鸟边下,秋原人外闲。遥知远林际,不见此檐间。好客多乘月,应门莫上关。(选自《全唐诗》)(1)”满目望云山”句中”望”字一作”空”,你认为这两个字用哪个更好?请说明理由。(2分)答:

(2)请结合诗句说明颔联采用了哪些表现手法。(3分)答:

(3)你如何理解诗中的”闲”字?(3分)答:

答案(1)”望”:照应题目中的”登台”,引出后面描写的景物。或”空”:①营造空旷的意境;②流露出超然心态。(2)①动静结合。落日与鸟,是动态描写;秋日原野,是静态描写。②寓情于景。通过描写秋原的空阔,表现出诗人闲适的心境。(3)一个”闲”字,点出闲景、闲人、闲心,写出了闲境之美、闲适之情。5.(2016山东,14)阅读下面的元曲,回答问题。(8分)水仙子·舟中孙周卿孤舟夜泊洞庭边,灯火青荧对客船,朔风吹老梅花片。推开篷雪满天。诗豪与风雪争先,雪片与风鏖战,诗和雪缴缠。一笑琅然。(1)分析”诗豪与风雪争先,雪片与风鏖战,诗和雪缴缠”使用的两种修辞手法。(4分)答:

(2)结合作品,简要分析作者的情感变化。(4分)答:

答案(1)比拟、排比。”诗豪与风雪争先”“雪片与风鏖战”,用”争先”“鏖战”把”诗豪”“风”和”雪”拟人化,”诗和雪缴缠”,用”缴缠”将”诗”拟物,把抽象的”诗”具象化,生动形象地描写风雪交加的壮美,表现作者迸发的诗情。”诗豪与风雪争先,雪片与风鏖战,诗和雪缴缠”构成排比句,描写了作者的诗情与风雪难分难解的关系,渲染了气氛。(2)孤舟夜泊、青荧客船、朔风等,表现了作者的孤独之感、羁旅之思;漫天飞雪激发了作者的创作豪情,风雪鏖战,”诗豪”与风雪争先,”诗”又与雪缴缠,表现了作者啸傲孤独与风雪的豪迈气概;”一笑琅然”,抒发了作者战胜困境的快意和乐观旷达的情怀。6.(2016浙江,21—22)阅读下面两首诗,完成(1)—(2)题。(7分)北来人二首[宋]刘克庄试说东都①事,添人白发多。寝园残石马,废殿泣铜驼。胡运占难久,边情听易讹。凄凉旧京女,妆髻尚宣和②。十口同离仳,今成独雁飞!饥锄荒寺菜,贫著陷蕃衣。甲第歌钟沸,沙场探骑稀。老身闽地死,不见翠銮归![注]①东都:北宋都城汴梁。②宣和:宋徽宗年号。(1)赏析第一首中的画线句。(3分)答:

(2)这两首诗在叙事上有何特色?试作简要分析。(4分)答:

答案(1)运用对仗(对偶)、拟人的手法,借陵园、宫殿的荒凉残破之景,抒亡国之痛,情景交融。(2)①以对比加强叙事的抒情效果。用权贵歌舞宴饮,不问军情与百姓心系故国作对比,表达忧国忧民之情;以主人公一家亡国前后境况的对比,表现百姓流离之苦。②以”北来人”的口吻叙事,表达情感显得更真实、自然。③叙事中流露出个人的情感。如”今成独雁飞”流露了主人公家破人散的凄凉与孤独。7.(2015天津,14)阅读下面这首诗,按要求作答。(9分)雨过至城西苏家[宋]黄庭坚飘然一雨洒青春,九陌净无车马尘。渐散紫烟笼帝阙,稍回晴日丽天津。花飞衣袖红香湿,柳拂鞍鞯绿色匀。管领风光唯痛饮,都城谁是得闲人?[注]此诗作于宋哲宗元祐元年(1086),黄庭坚时任秘书省校书郎。是年,长期贬谪外放的苏轼被授予翰林学士、知制诰等要职。(1)诗中描写了春雨后的哪些景象?(2分)答:

(2)结合诗句说明颈联运用了哪些艺术手法。(4分)答:

(3)全诗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情感?(3分)答:

答案(1)尘土涤净紫烟渐散雨过日丽红花沾雨柳色葱翠(2)①对仗,如”花飞”对”柳拂”,”红香湿”对”绿色匀”。②比拟,如”柳拂”。③从视觉、嗅觉、触觉等多角度(运用通感)进行描写,如”衣袖红香湿”。(3)雨后天晴访友的喜悦之情;仕途上的踌躇满志或忙中偷闲的快乐。8.(2015山东,14)阅读下面的宋词,回答问题。(8分)卜算子张元幹[注]风露湿行云,沙水迷归艇。卧看明河月满空,斗挂苍山顶。万古只青天,多事悲人境。起舞闻鸡酒未醒,潮落秋江冷。[注]张元幹,宋代爱国词人。(1)请对上片前两句中的”湿”“迷”二字分别作简要赏析。(4分)答:

(2)”起舞闻鸡酒未醒,潮落秋江冷”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请作简要分析。(4分)答:

答案(1)①”湿”字,描写地面浓重的风露水汽使行云也充满湿气而显得厚重凝滞,突出了外在环境的潮湿、阴冷,表现了作者凄凉和沉重的心情。②”迷”字,描写水面迷蒙的雾气使归舟迷失了航向,烘托出朦胧、迷茫的氛围,表现了作者内心的迷惘。(2)①化用祖逖的典故,表现作者胸怀大志,而报国之志难以实现,内心悲愤无奈;②寓情于景,描写江潮的退落和秋江的冷寂,委婉地表达了作者面对国势衰退内心的悲凉,寄寓了浓郁的爱国情感。9.(2015四川,13)阅读下面这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8分)夏日游山家同夏少府骆宾王返照下层岑,物外狎招寻。兰径薰幽珮,槐庭落暗金。谷静风声彻,山空月色深。一遣樊笼累,唯馀松桂心。(1)请简要赏析”谷静风声彻,山空月色深”。(3分)答:

(2)本诗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感和志向?结合全诗简要分析。(5分)答:

答案(1)”谷静风声彻,山空月色深”这两句用山谷的幽静、空旷衬托风声格外之响与月色分外之浓,视听兼具,动静结合,突出表现了山间空旷、静寂的美好景致。(3分)(2)本诗表达了作者热爱自然之情,追求高洁坚贞、自由闲适之志。首联从夕照美景吸引作者游兴写起,点明访问山家之由;颔联写兰径和山家槐庭美景:幽兰散发阵阵香味,落日透过庭槐洒下斑驳光影,暗示山家主人为高洁隐士;颈联写山谷幽静空旷、风声之响、月色之浓,呈现出山间特有景致;尾联直接表达了诗人对自由闲适生活、坚贞高洁品格的追求。(5分)10.(2014课标全国Ⅱ,8—9)阅读下面两首诗,回答问题。(11分)含山店梦觉作[唐]韦庄①曾为流离惯别家,等闲挥袂客天涯。灯前一觉江南梦,惆怅起来山月斜。宿渔家[宋]郭震②几代生涯傍海涯,两三间屋盖芦花。灯前笑说归来夜,明月随船送到家。[注]①韦庄(约836—910):字端己,长安杜陵(今陕西西安东南)人。曾流离迁徙于汴洛、吴越等地。②郭震:字希声,成都人。生卒年及生平不详。(1)韦庄在诗中是用什么方法表现感情的?请简要分析。(5分)答:

(2)两首诗都写到”灯前”,这两处”灯前”各自表达了诗人什么样的感情?(6分)答:

答案(1)诗人是用衬托的方法来表现感情的。诗人虽然到处漂泊,但好像对此并不在意,认为这是”等闲”之事;而客中一觉梦醒,思家乡、念亲人的惆怅之情不禁油然而生。(写出”衬托”方法的,给2分;进行具体分析的,给3分。意思答对即可)(2)韦诗中,”灯前”表现了诗人旅途漂泊中的凄清、失神、怅惘之情;郭诗中,”灯前”表现了诗人住宿在渔家所感到的温暖、愉悦之情。(答出韦诗中”灯前”表现出什么样感情的,给3分;答出郭诗中”灯前”表现出什么样感情的,给3分。意思答对即可)11.(2013安徽,8—9)阅读下面两首诗,回答问题。(8分)秋斋独宿[唐]韦应物山月皎如烛,霜风时动竹。夜半鸟惊栖,窗间人独宿。和韦苏州[注]《秋斋独宿》[金]赵秉文冷晕侵残烛,雨声在深竹。惊鸟时一鸣,寒枝不成宿。[注]韦苏州:韦应物,因其曾任苏州刺史,故称”韦苏州”。(1)两首诗中诗人的心境有何异同?请作简要分析。(4分)答:

(2)请分别指出两首诗第一句使用的修辞手法,并加以赏析。(4分)答:

答案(1)相同点:两首诗都表现了诗人在秋夜的孤独之感。韦诗以风动竹、鸟惊栖、人独宿表现内心孤独;赵诗以惊鸟无宿暗寓诗旨,含蓄地道出诗人心境的孤独。不同点:韦诗孤独中又有淡静。皎月悦目,风竹悦耳,恬静怡人。赵诗孤独中更显凄冷。冷月残烛,秋雨寒枝,凄冷袭人。(2)韦诗:比喻,以烛喻月。山月皎洁,宛如夜烛相伴,照人无眠。赵诗:借代,借”晕”代月。”晕”配以”冷”,突出月夜寒意侵人;”晕”又预示天气变化,引出下句。教师用书专用(12—17)12.(2017山东,14)阅读下面的唐诗,回答问题。(8分)早上五盘岭①岑参平旦驱驷马,旷然出五盘②。江回两崖斗,日隐群峰攒。苍翠烟景曙,森沉云树寒。松疏露孤驿,花密藏回滩。栈道溪雨滑,畬田原草干。此行为知己,不觉蜀道难。[注]①唐代宗大历元年(766)春,岑参作为僚属随剑南西川节度使杜鸿渐入蜀平乱,途径五盘岭时作。五盘岭:秦、蜀交界处峻岭,其山道曲折盘旋,故名。②出五盘:攀越五盘山道登上山巅。(1)”江回两崖斗,日隐群峰攒”中的”斗”“攒”两字,生动传神,所写景物特征鲜明,请作简要分析。(4分)答:

(2)蜀道历来以艰险著称,为什么诗人却说”不觉蜀道难”?请结合全诗,谈谈你的理解。(4分)答:

答案(1)①”斗”字,描写两岸崖石耸峙欲错,犹如两兽相斗,凸显了江崖陡峭、峥嵘之势。②”攒”字,描写群峰相连,层次莫辨,仿佛聚在一起,刻画了峰峦密集、重叠之态。(2)①诗人入蜀是为报知己,为平蜀乱,虽然途中山峦重叠、险滩暗藏,但不觉艰险。②诗人登上山顶后,心旷神怡,因此所观之景虽奇险但他感觉富有情趣。13.(2017浙江,19—20)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1)—(2)题。(8分)采地黄者白居易麦死春不雨,禾损秋早霜。岁晏无口食,田中采地黄①。采之将何用?持以易糇粮。凌晨荷插②去,薄暮不盈筐。携来朱门家,卖与白面郎。与君啖肥马,可使照地光。愿易马残粟,救此苦饥肠![注]①地黄:玄参科植物名,其根可入药。②插:通”锸”。铁锹。(1)本诗前八句叙写,后六句叙写,反映了中唐时期悲惨的社会现实。(2分)

(2)这首诗的叙述与对比手法特色鲜明,试作赏析。(6分)答:

答案(1)采地黄卖地黄(2)叙述:①以采地黄者的口吻叙述,虽无一字怨语,读来却愈觉辛酸。②以时间顺序来叙述事情发展过程,层层深入,脉络分明,给人以清晰而深刻的印象。③从头到尾都是客观叙述。诗人寓情于事,貌似不动声色却渗透自己的爱憎之情。对比:①朱门与农家、白面郎与采地黄者、肥马食地黄与采地黄者饥肠无食等对比,揭露了贫富差距。②着重突出”人不如马”,加强了对比效果,揭露深刻,批判的锋芒更加犀利。14.(2015湖北,14)阅读下面这首宋诗,然后回答问题。(8分)劳停驿欧阳修孤舟转山曲,豁尔见平川。树杪帆初落,峰头月正圆。荒烟几家聚,瘦野一刀田。行客愁明发,惊滩鸟道前。[注]此诗为欧阳修被贬峡州夷陵令时作。劳停驿,驿站名。(1)简要说明此诗前两联景物描写的时空变化。(4分)答:

(2)简要分析第三联中”荒”“瘦”二字的妙处。(4分)答:

答案(1)此诗前两联写景,时空变化丰富。从时间节点来看,可分为两个时段,第一联为舟行之时(白昼),第二联为泊舟之后(暮夜)。从取景空间来看,一句一景,富于变化。孤舟山曲、豁尔平川、树杪帆落、峰头月圆,远、近、高、低,布置巧妙。(2)①从用字自然传神来看:数缕荒烟,几户人家,在暮色笼罩之下,尤显荒凉冷落;瘦野薄田,狭促如刀,瘦瘠之至。”荒”“瘦”二字,乃寻常字眼,但在此运用十分贴切,显得自然而工稳,能传达出诗人面对”荒村”“瘦田”的第一感觉,具有很强的感染力。②从情感寄寓来看:”荒”“瘦”二字,包含地僻、田瘦等多重意义,寄寓了诗人对山民的怜悯、关切,以及诗人被贬蛮荒的失意,极好地丰富了全诗的情感内涵。15.(2015安徽,8—9)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1)—(2)题。(8分)月圆①[唐]杜甫孤月当楼满,寒江动夜扉。委波金不定,照席绮逾依②。未缺③空山静,高悬列宿④稀。故园松桂发,万里共清辉。[注]①这首诗是唐代宗大历元年(766)秋天杜甫流寓夔州时所作。②绮逾依:这里指(席子上的)光彩更加柔美。③未缺:月圆。④列宿:众星。(1)这首诗前六句描写了月圆之夜的哪几幅画面?请用简洁的语言进行概括。(4分)答:

(2)本诗最后两句情感真挚,请从虚实结合的角度作简要赏析。(4分)答:

答案(1)孤月当空,清辉满楼;月映寒江,影动柴扉;月洒江波,浮光跃金;月照绮席,光彩交融;月挂空山,万籁俱静;月明中天,疏星寥落。(2)遥想故园桂花开放,是虚写;眼前清辉,是实写。故园桂花正该开放,虚中有实;万里清辉,实中有虚。虚实结合,表达了诗人对家乡的深切思念,寄托了诗人渴盼万家团圆的美好愿望。16.(2014山东,14)阅读下面两首宋诗,回答问题。(8分)寻诗两绝句陈与义楚酒困人三日醉,园花经雨百般红。无人画出陈居士①,亭角寻诗满袖风。爱把山瓢②莫笑侬,愁时引睡有奇功。醒来推户寻诗去,乔木峥嵘明月中。[注]①居士:文人雅士。②山瓢:天然粗陋的酒器。(1)”园花经雨百般红”与”乔木峥嵘明月中”两句所描写的景色特点有何不同?请作简要分析。(4分)答:

(2)诗中”陈居士”的形象特点是什么?请结合两首诗加以分析。(4分)答:

答案(1)①艳丽②清幽①”园花经雨百般红”描写的是雨后园林的美景,一场雨后,园中姹紫嫣红,色彩艳丽。②”乔木峥嵘明月中”描写的是月夜下的美景,明月高照,树木高耸峭拔,意境清幽。(2)①行为洒脱②情趣高雅①”楚酒困人三日醉”“爱把山瓢莫笑侬”,从陈居士喜欢喝酒可以看出他洒脱的性格特点。②”亭角寻诗满袖风”“醒来推户寻诗去”,白天寻诗,夜晚寻诗,表现了陈居士沉迷于诗歌创作的高雅情趣。17.(2014四川,13)阅读下面的清诗,回答问题。(8分)秋暮吟望赵执信小阁高栖老一枝[注],闲吟了不为秋悲。寒山常带斜阳色,新月偏明落叶时。烟水极天鸿有影,霜风卷地菊无姿。二更短烛三升酒,北斗低横未拟窥。[注]”一枝”语出《庄子·逍遥游》”鹪鹩巢于深林,不过一枝”。”老一枝”意为终老山林。(1)简要赏析颔联中”常”“偏”两字的妙处。(3分)答:

(2)本诗表现了诗人怎样的心境?结合全诗简要分析。(5分)答:

答案(1)”常”强调时间频度,将随朝暮变化的山色写为常著落日之色;”偏”突出情态,将新月照落叶的自然现象视为有意为之。”常”与”偏”改变景物的客观性,为情造景,凸显诗人心绪与情感。(2)诗人看似旷达、闲淡,实则落寞、惆怅。首联即说”了不为秋悲”,诗人的心境看似旷达、闲淡;中间两联寒山、落叶、霜风、残菊等意象的悲苦色调,透露出内心深处的忧伤与落寞;尾联烛光下饮酒的情景,流露出终老山林的惆怅。[赏析]标题中“秋暮”点明季节和时间,由此联想到古人的“悲秋”情怀。首联通过《庄子》的典故表明终老山林的隐逸情怀,“闲吟”体现了一种闲适心情;颔联是说寒山常笼罩在落日的余晖中,在秋天落叶纷飞的季节,一弯明亮的新月斜挂在天空,其中用“寒山”“斜阳”“新月”“落叶”四个意象加重了悲秋之感;颈联是说眺望远处,烟水茫茫,远处天边鸿雁飞过,近处的菊花因为霜风猛吹,落满一地,失去了它的神韵,“烟水”“鸿”“霜风”“菊”四个意象进一步加深了作者的悲秋之情;尾联是说二更时分,作者点燃蜡烛独酌,一直喝到北斗低横(夜已经很深了),也不想去看它,表现了作者的落寞情怀。这首诗在情感上先扬后抑。首联表明自己终老山林的隐逸情怀和秋暮吟望时的闲适心情,而后三联则表明作者虽然想终老山林,但是悲秋的伤感之情始终难于消除和释怀。三年模拟A组2016—2018年模拟·基础题组(每题训练时间为10分钟)1.(2018苏州期中调研,10—11)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回答问题。(11分)和邵尧夫安乐窝中职事吟①司马光灵台无事日休休②,安乐由来不外求。细雨寒风宜独坐,暖天佳景即闲游。松篁亦足开青眼,桃李何妨插白头。我以著书为职业,为君偷暇上高楼。[注]①邵尧夫:邵雍(1011—1077),北宋理学家,自号安乐先生,司马光退居洛阳时与其成了莫逆之交。职事:职事官,宋沿唐制,官员之有执掌者称职事官,此处为戏称。②灵台:心。休休:乐道之心。语出《诗经》:”良士休休。”(1)这首诗刻画了邵尧夫怎样的形象特点?请简要概括。(6分)答:

(2)分析尾联蕴含了作者哪些复杂的情感。(5分)答:

答案(1)①思想(性格):乐天知命、知足常乐、旷达和乐、随遇而安、淡泊恬静等。②生活:悠闲清雅、潇洒快活。③品质:志趣高洁。(2)①抒发自己在政治上失意后的乐天知命或无奈;②抒发自己在政治上失意后对坚贞高洁人格的坚守;③对朋友闲适生活的向往;④对朋友潇洒乐观人生观和淡泊恬静胸襟的钦佩与赞美;⑤抒写了和朋友之间志同道合的亲密友情。2.(2018宿迁、淮安期中,10—11)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回答问题。(11分)鹦鹉洲[注]李白鹦鹉来过吴江水,江上洲传鹦鹉名。鹦鹉西飞陇山去,芳洲之树何青青。烟开兰叶香风暖,岸夹桃花锦浪生。迁客此时徒极目,长洲孤月向谁明。[注]此地因祢衡作《鹦鹉赋》而得名。东汉末,祢衡恃才傲物,曹操想羞辱他却反被羞辱,就把他遣送给刘表。祢衡对刘表也很轻慢,刘表又把他送给黄祖。后其因与黄祖发生言语冲突而被害。(1)简要赏析颔联、颈联的表达特色。(6分)答:

(2)这首诗蕴含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5分)答:

答案(1)颔联:借用典故(借代),借鹦鹉西飞,暗写(代指)祢衡被黄祖杀害。以乐景衬哀情,以鹦鹉洲树木青翠反衬祢衡命运的悲惨。颈联:运用比喻,从视觉、嗅觉、触觉等多角度描写鹦鹉洲的美好的风光(以兰叶香、桃花开的春景,反衬出下文自己内心的孤苦之情)。(2)对祢衡的才华的倾慕之意;对祢衡的悼念之情;借祢衡抒发孤傲自得之意;遭遇贬谪的失意之情;漂泊异乡的孤独之情。3.(2017南京、盐城一模,10—11)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1)—(2)题。(11分)客舍悲秋,有怀两省旧游,呈幕中诸公①岑参三度为郎便白头,一从出守五经秋。莫言圣主长不用,其那②苍生应未休。人间岁月如流水,客舍秋风今又起。不知心事向谁论,江上蝉鸣空满耳。[注]①大历四年(769),由于戎泸间受乱军阻路,岑参在嘉州刺史任满后滞留蜀中。此诗即作于成都客舍。②其那:怎奈。(1)从全诗来看,作者”悲”的原因有哪些?(5分)答:

(2)请赏析诗的最后一句”江上蝉鸣空满耳”的妙处。(6分)答:

答案(1)不受重用;韶华易逝;苍生之痛;羁旅之苦;孤独寂寞。(共5分。一点1分)(2)借景抒情(或”以景结情”“融情于景”)。(2分)以”满耳”的蝉鸣衬托作者内心的孤寂;(2分)以秋蝉凄厉的鸣声收束全诗,将作者的种种悲愁表达得淋漓尽致。(2分)4.(2017苏州一模,10)阅读下面这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10分)三月过行宫李贺渠水红蘩拥御墙,风娇小叶学娥妆。垂帘几度青春老,堪锁千年白日长。(1)指出”风娇小叶学娥妆”采用的修辞手法,并简析这句诗的作用。(5分)答:

(2)有人评价说”末两句叹宫女也”,请结合诗句简要分析诗人之叹。(5分)答:

答案(1)拟人。(1分)”风娇小叶学娥妆”,写出春天”红”和”蘩”的新叶在风中摇曳,情状娇艳,好像在学宫女梳妆打扮。(1分)这句诗由景及人(由实而虚),引起下文;(1分)红、蘩新叶的娇艳明快之景与宫女寂寞老去的遭遇形成对比,有利于作者感情的抒发。(2分)(2)诗人以”几度”慨叹红颜易老,又以”千年”慨叹深锁宫中之长,两者对照(用夸张手法),写出了宫女的不幸遭遇,(3分)委婉地表达了诗人对她们的深切同情和对这一不合理现象的愤慨(悲哀、无奈)。(2分)5.(2017无锡一模,10)阅读下面这首明诗,回答问题。(11分)秋发庾岭①汤显祖枫叶沾秋影,凉蝉隐夕晖。梧云初暗霭,花露欲霏微②。岭色随行棹,江光满客衣。徘徊今夜月,孤鹊正南飞。[注]①万历十九年,汤显祖触怒权贵,被贬为徐闻典史(今属广东省),本诗作于赴任途中。②霏微:迷蒙。(1)请简要分析首联景物描写的作用。(4分)答:

(2)本诗的颈联中”随”“满”两个字最有表现力,请简要赏析。(4分)答:

(3)本诗尾联化用了曹操《短歌行》中的”月明星稀,乌鹊南飞”,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3分)答:

答案(1)通过描写黄昏时分的枫叶、夕阳中沉默的秋蝉等秋天的景物,寓情于景,(1分)点明了时令,(1分)烘托出萧瑟凄清的氛围,(1分)为全诗奠定了悲怆的感情基调。(1分)(2)”随”字写出两岸山色随小舟的行进而不断变换色彩的状态;”满”字写出了水面的粼粼波光与夕阳辉映,洒满了游子的衣襟。(2分)两字化静为动,以乐景衬哀情。(2分)(3)化用诗句,表达了作者孑然一身、独自徘徊的孤独愁闷与报国无门、无可依托的不平。(3分)6.(2017苏锡常镇四市三模,10)阅读下面两首唐诗,回答后面的问题。(10分)江南曲于鹄偶向江边采白,还随女伴赛江神。众中不敢分明语,暗掷金钱卜远人。采莲子(其二)皇甫松船动湖光滟滟秋,贪看年少信船流。无端隔水抛莲子,遥被人知半日羞。(1)比较两首诗主人公的不同形象。(6分)答:

(2)前人评价《江南曲》”一片心情只自知,‘偶向’‘还随’‘暗掷’妙极形容”,请简要分析。(4分)答:

答案(1)《江南曲》中刻画了一位神情恍惚、含蓄深情的思妇,《采莲子》中刻画了一位情窦初开、大胆纯真的采莲少女。(2)”偶向”“还随”表现女子在欢快热闹的活动中只是无意识地跟随女伴信手摘花、祭神祈福,”暗掷”描写出女子切盼远人归来而又不欲人知的微妙心理。7.(2017镇江一模,10)阅读下面这首诗,回答问题。(10分)戏呈孔毅父黄庭坚管城子①无食肉相,孔方兄②有绝交书。文章功用不经世,何异丝窠缀露珠?校书③著作④频诏除,犹能上车问何如。忽忆僧床同野饭,梦随秋雁到东湖。[注]①管城子:指毛笔。②孔方兄:钱。古时的铜钱中有方孔,故有此称。③校书:校书郎,旧掌校勘书籍。④著作:著作郎,旧掌编撰国史。(1)全诗以”戏”为脉络,请具体说说作者是如何戏说的。(4分)答:

(2)”文章功用不经世,何异丝窠缀露珠”用了什么修辞手法?请简要分析。(2分)答:

(3)请概括本诗所蕴含的作者的情感。(4分)答:

答案(1)①开头作者不明说自己不能升官发财,而说自己没有官相、钱拒绝和自己交往,幽默诙谐。②三、四句表面看来是自责,实际上以反语暗指、嘲笑自己的文章不为世人赏识。③五、六句诗表面上说自己尸位素餐,其实是对碌碌无为的官场生涯的不满或讽刺。④结尾不直说退隐,却写对往事的追忆,也给诗篇添加了戏说的风韵。(每点1分)(2)比喻。(1分)”丝窠缀露珠”,用清晨缀附于蛛网上闪闪发亮的露珠,来比喻外表华美而没有坚实内容的文章。(1分)(3)富贵无望的自嘲之情,政治上不得意(或文章不被赏识)的苦闷之情,对碌碌无为的官场的不满,弃官归隐之情。(每点1分)8.(2016苏锡常镇四市模拟,10)阅读下面这首宋词,然后回答问题。(10分)唐多令吴文英何处合成愁?离人心上秋。纵芭蕉不雨也飕飕。都道晚凉天气好;有明月,怕登楼。年事梦中休,花空烟水流。燕辞归、客尚淹留。垂柳不萦裙带住,谩长是、系行舟。(1)从全词看,”何处合成愁”中”愁”的内涵丰富,试具体阐释。(6分)答:

(2)”垂柳不萦裙带住,谩长是、系行舟”表达感情曲折委婉,试简要分析。(4分)答:

答案(1)羁旅漂泊思乡之苦;时光流逝功名无成之痛;客居他乡、伊人远去之伤。(6分,每点2分)(2)运用拟人手法,(1分)借埋怨垂柳不留伊人却留住”我”的行舟,(2分)委婉地表达了不能与伊人同归的惆怅与对伊人远去的不舍和思念。(1分)[赏析]此词反映了作者漂泊生涯中的失意情怀。词的上片是就眼前之景抒发离别之愁;下片拓宽一步,展示自己的心灵背景和深层意绪,为友人的惜别赋予了较深层的内涵,表现了词人命笔时的复杂心情和离别之际的纷纷意绪。本篇为惜别词。全篇以明畅清新的文字抒写游子悲秋之情和深重的离情别绪。词中“纵芭蕉不雨也飕飕”“花空烟水流”“垂柳不萦裙带住,漫长是、系行舟”等句,借景生情,借物拟人,感人地突现了离愁。上片写眼前景色,触景生情,抒发离别之愁。开篇即提出一问:什么情况是最使人忧愁的?接着便回答一句“离人心上秋”,不仅点明了分别的季节,还别出心裁地表现了自己此时悲凉的心情。“心上秋”三字,把秋天的萧瑟和内心的悲凉紧密结合起来,让人感到秋天更寒冷,心情更悲凉,较之平铺直叙来说愁苦更胜一筹,颇为新奇。芭蕉叶在风雨中摇曳,让词人又徒添了几分愁苦和凄凉。“飕飕”不仅是描写风吹芭蕉叶的情景,实际上也是词人内心的真实感受,是自然物和他的情感的交融。“都道晚凉天气好”一句虽然写得直白,却收到了很好的艺术效果,将词人常有的心境表现得淋漓尽致。在一个深秋的夜晚,皓月当空。这本是个合家团圆的日子,词人却不得不承受离别之苦。此情此景,站在高楼上远眺的词人,想到自己即将踏上遥远的征程,其内心的不舍和愁苦越是一发不可收,愁不堪言。下片继续抒情。所不同的是,下片的情感比上片更为深广,既有对友人的不舍,也有对年华已逝的惋惜。开头词人直抒胸臆,以一句“年事梦中休”表达流水无情、年华不再的感叹。“花空烟水流”的比喻非常形象逼真,营造了一个美妙的境界,给人一个随意想象的空间和一种完美的视觉享受。秋深燕归是自然景象,表达了词人在外漂泊、回不了家的痛苦;连垂柳也不能把词人与家人系在一起,就更痛苦了,这两句表现了词人离别之际的复杂心情和无限愁绪。B组2016—2018年模拟·提升题组(每题训练时间为10分钟)1.(2018无锡期中检测,10—11)阅读下面这首诗,回答问题。(10分)湘中[唐]韩愈猿愁鱼踊水翻波,自古流传是汨罗。藻满盘无处奠,空闻渔父扣舷歌。[注]贞元末年,韩愈官监察御史,因关中旱饥,上疏请免徭役赋税,遭谗被贬为连州阳山令。此诗即为作者贬谪途经汨罗江时所作。(1)诗的首句描绘了怎样的画面?这样写有什么作用?(5分)答:

(2)”空闻”二字感慨深沉,请结合全诗内容及诗人生平简要分析。(5分)答:

答案(1)画面:两岸山猿哀愁、江中鱼儿狂跳、江面波涛汹涌的凄清艰险的汨罗江景。作用:营造出一种愁惨感伤的气氛,奠定了全诗的感情基调,抒发诗人因谗遭贬的悲愤和牢骚。(2)”空闻”,即没有欣赏的兴趣。本想借凭吊屈原寄托失意,却无处祭奠,渔父的歌声令人茫然、愤慨;诗人以屈原自况,没有对渔父的企羡,而愿效仿屈原万死不辞。2.(2018盐城中学第一次段考,10—11)阅读下面这首词,回答问题。(11分)水调歌头叶梦得秋色渐将晚,霜信报黄花。小窗低户深映,微路绕攲斜。为问山翁何事,坐看流年轻度,拚却鬓双华。徙倚望沧海,天净水明霞。念平昔,空飘荡,遍天涯。归来三径重扫,松竹本吾家。却恨悲风时起,冉冉云间新雁,边马怨胡笳。谁似东山老,谈笑静胡沙![注]靖康之变后,叶梦得随宋高宗南渡,深得高宗亲重。后高宗向金求和,梦得被调离前线,于是上疏告老。此词即作于其间。(1)词的上阕前四句写了什么样的景象?有什么作用?(5分)答:

(2)根据下阕,概括词人表达的复杂情感。(6分)答:

答案(1)第一问:词人描绘了黄花开、霜降至、户窗掩映、山路盘曲的秋日傍晚清幽僻静的景象。第二问:交代了词人的山居生活环境,渲染了幽清孤寂的氛围,为下文抒发复杂的内心情感做铺垫。(2)①壮志难酬(英雄空老)的感喟之情;②归隐山水的无奈之情;③无法忘怀国家安危,时刻惦念抗金战事的矛盾之情(对……的关切之情);④对朝廷腐朽无能的愤懑之情。3.(2017南通二模,10—11)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回答问题。(11分)感皇恩朱敦儒[注]一个小园儿,两三亩地。花竹随宜旋装缀。槿篱茅舍,便有山家风味。等闲池上饮,林间醉。都为自家,胸中无事。风景争来趁游戏。称心如意,剩活人间几岁。洞天谁道在、尘寰外。[注]朱敦儒,北宋词人,因遭秦桧等弹劾罢职,晚年退居嘉禾。(1)上阕写出了小园的哪些特点?由此可看出主人公是什么身份?(5分)答:

(2)下阕表达了词人什么样的思想感情?请结合词句简要分析。(6分)答:

答案(1)小园特点:①面积小;②环境清幽(景色怡人);③设施简朴(简陋)。主人公身份:隐士(隐者)。(2)①胸中无事:远离官场、了无牵挂的惬意。②风景争来趁游戏:寄情山水、物我相适的愉悦。③称心如意:对晚年美好时光的珍爱。④剩活人间几岁:对去日无多的感伤。⑤洞天谁道在、尘寰外:退隐嘉禾,忘却尘世,超然物外。4.(2017南京、盐城二模,10—11)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回答问题。(11分)唐多令刘辰翁明月满沧洲。长江一意流。更何人、横笛危楼。天地不知兴废事,三十万、八千秋①。落叶女墙头。铜驼②无恙不。看青山、白骨堆愁。除却月宫花树下,尘坱莽③、欲何游。[注]①三十万、八千秋:佛家语,指灾难深重、历劫长久。本词作于1276年中秋前。是年正月,元兵入杭州。②铜驼:古代置于宫门外的铜铸骆驼。③坱莽:广大无边的样子。(1)简要分析上片开头两句在词中的作用。(5分)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