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文言文阅读50篇详解(基础篇)_第1页
小学文言文阅读50篇详解(基础篇)_第2页
小学文言文阅读50篇详解(基础篇)_第3页
小学文言文阅读50篇详解(基础篇)_第4页
小学文言文阅读50篇详解(基础篇)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62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小学文言文阅读50篇详解(基础篇)

1'杨氏之子

梁国杨氏子九岁,甚聪惠。孔君平诣其父,父不在,乃呼儿出。为设果,果有杨梅。孔

指以示儿曰:“此是君家果。”儿应声答曰:“未闻孔雀是夫子家禽。”

翻译:梁国有一户姓杨的人家里有个九岁的儿子,非常聪明。孔君平来拜见杨氏子的父

亲,可是父亲不在,于是便叫杨氏子出来。杨氏子为孔君平端来水果,水果中有杨梅,

孔君平指着杨梅对杨氏之子,并说:“这是你家的水果。”杨氏子马上回答说:“我可

没有听说孔雀是先生您家的鸟。”

拓展:本文选自《世说新语》。作者是南朝宋代的刘义庆。这是我国第一部志人小说。

注释

氏:姓氏,表示家族的姓。

甚:非常。

惠:惠同“慧”,智慧的意思。

诣:拜见。

乃:就;于是。

未闻:没有听说过。

示:给...看。

曰:说。

未:没有

闻:听,听说°

第1页共67页

夫子:旧时对学者或老师的尊称。

本课描述了杨氏之子的聪明,把杨氏之子巧妙的回答描写得惟妙惟肖,幽默风趣。

2、学奔

弈秋,通国之善弈者也。使弈秋诲二人弈,其一人专心致志,惟弈秋之为听;一人虽听

之,一心以为有鸿鹄将至,思援弓缴而射之。虽与之俱学,弗若之矣。为是其智弗若与?

日:非然也。

译文

弈秋是全国之内善于下围棋的人。让弈秋教导两个人下围棋,其中一人专心致志的

学习,只听弈秋的教导;另一个人虽然也在听弈秋的教导,却一心认为有天鹅要飞来,

想要拉弓箭去把它射下来。虽然和前一个人一起学棋,但棋艺不如前一个人好。难道是

因为他的智力不如前一个人吗?说:不是这样的。

注释

弈秋:弈:下棋。(围棋)。秋,人名,因他善于下棋,所以称为弈秋。古人会把职业

和人名连在一起,比如庖丁是叫丁的厨师。师旷是叫旷的乐师。

通国:全国。通:全。

之:的。

善:善于,擅长。

使:让。

诲:教导。

其:其中。

惟弈秋之为听:只听弈秋(的教导)。

虽听之:虽然在听讲。

第2页共67页

以为:认为,觉得。

鸿鹄:天鹅。(大雁)

援:引,拉。

将至:将要到来。

思:想。

弓缴:弓箭。缴:古时指带有丝绳的箭。

之:谓,说。

弗若:不如。弗:不。是否定词。

矣:了。

与:吗?

日:说。

非然也:不是这样的。然,这样。

道理:通过弈秋教两个人学下围棋的事,说明了做事必须专心致志,绝不可以三心二意。

弈秋同时教两个学习态度不同的人下围棋,学习效果截然不同,指出这两个人学习结果

不同,并不是在智力上有多大差异。

3、陈元方候袁公

陈元方年十一时,候袁公。袁公问日:“贤家君在太丘,远近称之,何所履行?”元方

曰:“老父在太丘,强者绥之以德,弱者抚之以仁,恣其所安,久而益敬。"袁公曰:

“孤往者尝为邺令,正行此事。不知卿家君法孤,孤法卿父?”元方日:“周公、孔子

异世而出,周旋动静,万里如一。周公不师孔子,孔子亦不师周公。”

译文

第3页共67页

陈元方十一岁时,去拜会袁公(袁绍)。袁公问:“你贤良的父亲在太丘做官,远

近的人都称赞他,他到底做了些什么事情?”元方说:“我父亲在太丘,对强者用德行

去安抚;对弱者用仁慈去安抚,让人们心安理得地做事,久而久之,大家就对他老人家

更加敬重。”袁公说:“我曾经也当过邺县县令,正是做这样的事情。不知是你的父亲

效法(学习)我,还是我学你的父亲?”元方说:“周公、孔子生在不同时代,虽然时

间相隔遥远,但他们的行为却是那么一致。周公没有学孔子,孔子也没有学周公。”

注释

1、候:拜访,问候。

2、履行:实施,实行。

3、绥:安,体恤。

4、孤:封建时代王侯对自己的谦称。还有寡人,孤家等称呼。・

5、师:学习。

6、尝:曾经。

7、卿:客气,亲热的称呼,有表示尊敬的意思在里面。

8、法:效法,仿效。也就是学习的意思。

9、称:称赞,赞不绝口

10、周公:周武王姬发的弟弟。姓姬名旦,周文王姬昌第四子。为西周初期杰出的政治

家、军事家和思想家,被尊为儒学奠基人。周公解梦的周公就是他。

11、周旋动静:这里指思想和行动。

12、益:更加

13、以:用

14、恣:放纵、无拘束,这里指顺从。

拓展:袁公是什么样的人?比较自负,问题刁钻。

第4页共67页

元方是什么样的人?机智应变。

4、叶公好龙

叶公子高好龙,钩以写龙,苗以写龙,屋室雕文以写龙。于是天龙闻而下之,窥头于牖,

施尾于堂。叶公见之,弃而还走,失其瑰魄,五色无主。是叶公非好龙也,好夫似龙而

非龙者也。

译文

叶子高先生喜欢龙,衣带钩、酒器上刻着龙,居室里雕刻装饰的也是龙。在这种情

况下,天上的真龙知道了这件事,就从天上下降到叶公家里,龙头搭在窗台上探望,龙

尾伸到了厅堂里。叶公一看见真龙,转身就跑,吓得他像失了魂似的,惊恐万状,不能

控制自己。由此看来,叶公并不是真的喜欢龙,他喜欢的只不过是那些像龙却不是龙的

东西罢了。

注释

叶公:春秋时楚国叶县县令沈诸梁,名子高,封于叶,所以叫叶公。

子高:叶公的名字。

钩:衣服上的带钩。

写:画。

凿:通“爵",古代饮酒的器具。

屋室雕文:房屋上雕刻的图案、花纹;“文”是通假字。通“纹”。

以:在

闻:听说。

下之:从天上到叶公住所欠。

窥(kui):这里是探望、偷看的意思。

第5页共67页

牖(you):窗户。

施(yi):延伸,同“拖”。

堂:厅堂。

还(xuan)走:转身就跑。还,通假字。通“旋"。

走:逃跑。

五色无主:脸色一忽儿白,一忽儿黄。五色,这里指脸色。

是:由此看来。

好:喜欢。

夫:这,那。

是叶公非好龙也:由此看来,叶公并不是真的喜欢龙。

拓展:

这个成语的意义是:比喻表面上或口头上爱好、赞赏某事物,实际上并不爱好,或者实

际上并不了解,一旦真正接触,不但并不爱好或赞赏,甚至还惧怕它,反对它。

道理

这个故事,用很生动的比喻,辛辣地讽刺了叶公式的人物,深刻地揭露了他们只唱高调、

不务实际的坏思想、坏作风。通过这个故事,我们要丢弃”理论脱离实际”的坏思想、坏

作风,树立实事求是的好思想、好作风。同时也讽刺了名不副实、表里不一的人。

5、援苗助长

第6页共67页

宋人有闵其苗之不长而携之者,芒芒然归,谓其人曰:“今日病矣!予助苗长矣!”其

子趋而往视之,苗则槁矣。天下之不助苗长者寡矣。以为无益而舍之者,不耘苗者也;

助之长者,携苗者也,非徒无益,而又害之。

译文

有个担忧他的禾苗长不高而把禾苗往上拔的宋国人,一天下来十分疲劳地回到家,

对他的家人说:“今天累坏了,我帮助禾苗长高了!"他儿子小步跑去看那禾苗的情况,

禾苗却都枯萎了。天下不希望自己禾苗长得快一些的人很少啊!以为禾苗长大没有用必

而放弃的人,就像是不给禾苗锄草的人。帮助它生长的人,就像这个拔苗助长的人,不

但没有好欠,反而害了它。

注释

闵(min):通假字,同“悯”,担心,忧虑。

长(zhang):生长,成长。

M(ya):拔。

芒芒然:,同“茫茫然”,疲惫不堪,很疲劳的样子。

谓:对,告诉。

其人:他家里的人。

病:疲劳,困苦,精疲力尽,文中是引申义

予:我,第一人称代词。表示我的词,还有余、吾。

趋:小步快走。

往:去,到……去。

槁(gmo):草木干枯,枯萎。

之:放在主调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无实义,不译。

寡:少。

第7页共67页

耘苗:给苗锄草。

非徒:非但。徒,只是。

益:好处。

拓展:

成语:攘苗助长。抠:拔起。把苗拔起,帮助其生长,比喻不管事物的发展规律,强求

速成,反而把事情弄糟。

寓意:1、客观事物的发展自有它的规律,纯靠良好的愿望和热情是不够的,很可能效果

还会与主观愿望相反。这一寓言还告知一具体道理:”欲速则不达”。

2、人们对于一切事物都必须按照客观规律去发挥自己的主观能动性,才能把事情做好。

反之,单凭自己的主观愿望去做,即使有善良的愿望,美好的动机,结果也只能是适得

其反。

3、要按照自然规律做事,不要急于求成,否则,只能是适得其反。

6、孟母三迁

邹孟轲母,号孟母。其舍近墓。孟子之少时,嬉游为墓间之事。孟母日:“此非吾所以

居分子。”乃去,舍市旁。其嬉游为贾人炫卖之事。孟母又曰:“此非吾所以欠吾子也。”

复徙居学宫之旁。其嬉游乃设俎豆,揖让进退。孟母日:“真可以欠居子矣。”遂居。

及孟子长,学六艺,卒成大儒之名。君子谓孟母善以渐化。

译文

邹这个地方孟轲(孟子)的母亲,世人称她孟母。他家的房子靠近墓地。孟子玩游

戏就学了些祭拜之类的事。他的母亲说:“这个地方不适合孩子居住。”就离开了,房

子靠近集市旁,孟子玩游戏时学了些商人吆喝叫卖的事情。孟子的母亲又说:“这个地

第8页共67页

方还是不适合孩子居住。”又将家迁徙(搬)到学宫旁边。孟子玩游戏时学习会了在朝

廷上鞠躬行礼及进退的礼节。孟母说:“这里真可以是孩子居住的地方。”就在这里定

居下来了。等到孟子长大了,学习六艺,最终成为了著名的圣贤。君子们说孟子的母亲

善于逐步地教育孩子。

注释

舍:家。

墓间之事:指埋葬、祭扫死人一类的事。

处子:安顿儿子。

乃:于是,就。

嬉:游戏,玩耍。

市:集市。

贾(gu)人:商贩,商人。古代商人也成为商贾。

炫卖:同“炫”,沿街叫卖,夸耀。

徙:迁移。

俎豆:古代祭祀用的两种盛器,此指祭礼仪式。

徙居:搬家。

及:等到。

大儒:圣贤。

揖让进退:即打拱作揖、进退朝堂等古代宾主相见的礼仪。

揖:作揖。

遂:最后。

卒:最终,终于。

寓意:良好的环境对人类的成长和生活而言是十分重要的。

第9页共67页

7、一毛不拔

一猴死,见冥王,求转入身。王曰:“既欲做人,须将毛尽拔去。”即唤夜叉拔之。方

拔一根,猴不胜痛叫。王笑曰:“看你一毛不拔,如何做人?”

译文

一只猴子死后见到了阎王,(向阎王)要求投胎做人。阎王说:“既然你想做人,就需

要将毛全部拔掉。”于是(阎王)就叫夜叉给猴子拔毛。刚刚才拔下了一根,猴子就忍

不住痛得叫了起来。阎王笑道:“看你,连一根毛都舍不得拔,怎么做人呢?”

注释

既:既然

之:代指猴毛

方:才

胜:能忍受。不胜就是不能忍受,不能承受。

拓展:

成语:一毛不拔:形容为人非常吝啬自私。

8、愚人食盐

昔有愚人,至于他家。主人与食,嫌淡无味。主人闻已,更为益盐。既得盐美,便自念

言:“所以美者,缘有盐故。少有尚尔,况复多也?"愚人无智,便空食盐。食已口爽,

反为其患。

译文

第10页共67页

从前有个愚蠢的人,到其他人(朋友)家,主人给他食物吃。他嫌弃食物太淡没有

味道。主人知道之后,于是给他增加了盐。感觉到了盐的美味之后,就自言自语说:“味

道鲜美的原因,是因为有了盐的缘故。很少就如此,何况更多一些呢?”这个愚蠢的人

没有智慧,就只空口吃盐。味觉败坏,反而成为他的祸患。

注释

1食:食物。2闻已:听到之后。3更:再次。4益:增加。5既:已经。

6空:空口。7口爽:口味败坏。爽:差、败坏。8所以:....的原因。9复:再。10

智:智慧。12故:缘故。13反:反而。14患:祸患。

9、刻舟求剑

楚人有涉江者,其剑自舟中坠于水。遽契其舟,曰:“是吾剑之所从坠。”舟止,从其

所契者入水求之。舟已行矣,而剑不行,求剑若此,不亦惑乎!

译文

有个渡江的楚国人,他的剑从船中掉到水里。他急忙在船边上用剑在掉下剑的地方做了

记号,说:“这是我的剑掉下去的地方。”船停了下来,这个楚国人从他刻记号的地方

跳到水里寻找剑。船已经航行了,但是剑没有行进,像这样寻找剑,不是很糊涂吗!

注释

涉:过,渡。

者:……的人,定语后置的标志。其:他的,代词。

自:从。

坠:落。

于:在,到。

第11页共67页

遽:急忙»立刻。

契:用刀雕刻,刻。

是:指示代词,这,这个,这儿,这样。

吾:我的。

之: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

所从坠:从剑落下的地方。坠:落下

其:他,代词。

求:找,寻找。

之:剑,代词。

矣:了。

而:然而,表转折。

若:像。

此:这样。

不亦惑乎:不是很糊涂吗?惑,愚蠢,糊涂。“不亦.....乎”是一种委婉的反问句式。

成语:刻舟求剑,比喻人的眼光未必与客观世界的发展变化同步,也比喻办事刻板,拘

泥而不知变通。

寓意:

这个故事对那些思想僵化、墨守成规、看不到事物发展变化的人是一个绝妙的讽刺。故

事告诉我们:办事不能只凭主观愿望,不能想当然,要根据客观情况的变化而灵活欠理。

10、伯牙绝弦

第12页共67页

伯牙善鼓琴,钟子期善听。伯牙鼓琴,志在高山,钟子期曰:“善哉,峨峨兮若泰山!”

志在流水,钟子期日:“善哉,洋洋兮若江河!”伯牙所念,钟子期必得之。子期死,

伯牙谓世再无知音,乃破琴绝弦,终身不复鼓。

译文

伯牙擅长弹琴,钟子期擅长倾听琴声。伯牙弹琴的时候,心里想到巍峨的泰山,钟

子期听了赞叹道:“太好了!就像巍峨的泰山屹立在我的面前!”伯牙弹琴时,心里想

到宽广的江河,钟子期赞叹道:“好啊,宛如一望无际的江河在我面前流动!”无论伯

牙弹琴的时候心里想到什么,钟子期都会清楚地道出他的心声。钟子期去世后,伯牙就

此认为世界上再也没有他的知音了。于是,他坚决地把自己心爱的琴摔破了,挑断了琴

弦,终生不再弹琴,以便绝了自己对钟子期的思念。

注释

善:擅长,善于。

鼓:弹奏。

听:倾听。

绝:断绝。

志在高山:心中想到高山。

善哉:赞美之词,有夸奖的意思。即"好啊"、“妙啊”。善,好;哉,语气词,表示感

叹。

峨峨:高

兮:语气词,相当于“啊”。

若:像……一样。

志在流水:心里想到河流。

洋洋:广大。

第13页共67页

念:心里所想的。

必:一定,必定。

之:他。

谓:认为,以为。

知音:理解自己心意,有共同语言的人。

乃:就。

复:再,又。

弦:在这里读作xi由1的音。

拓展:

这篇短文是两个词语的出欠:知音和高山流水。

高山流水:“高山流水”比喻知己或知音,也比喻乐曲高妙。同时也是古琴曲的名字。

11、文侯与虞人期猎

魏文侯与虞人期猎。是日,饮酒乐,天雨。文侯将出,左右曰:“今日饮酒乐,天又雨,

公将焉之?”文侯曰:“吾与虞人期猎,虽乐,岂可不一会期哉!”乃往,身自罢之。

魏于是乎始强。

译文

魏文侯和虞人约定去打猎。这天,魏文侯与百官饮酒非常得高兴,天下起雨来。文侯要

出去赴约,旁边的人(随从的侍臣)说:“今天饮酒这么快乐,天又下雨了,您要去哪

里呢?”魏文侯说:“我与虞人约好了去打猎,虽然在这里很快乐,但是怎么能不去赴约

呢?”于是就前往约定地点,亲自取消了打猎的活动。魏国因为这个原因开始变得强大。

注释

第14页共67页

虞人:管理山泽的官。

期猪:约定打猎时间。期:约定

是:这

罢:停止,取消。

之:到,往。

焉:哪里

岂:怎么

可:能

乃:于是就

启示:

做人要讲究诚信,不能因为自己的快乐或事情就违背承诺。

12、画蛇添足

楚有祠者,赐其舍人卮酒,舍人相谓曰:“数人饮之不足,一人饮之有余。请画地为蛇,

先成者饮酒。”一人蛇先成,引酒且饮之,乃左手持卮,右手画蛇,曰:“吾能为之足。”

未成,一人之蛇成,夺其卮曰:“蛇固无足,子安能为之足?”遂饮其酒。为蛇足者,

终亡其酒。

译文

楚国有个管祭祀的官员,赐给门客们一壶酒。门客们互相商量说:“几个人喝这壶酒不

够,一个人喝这壶酒才有剩余。请大家在地上画蛇,先画成的人喝这壶酒。”一个人先

把蛇画好了。他拿起酒壶将要饮酒,就左手拿着酒壶,右手画蛇,说:“我能够给蛇添

上脚!”没等他画完,另一个人的蛇画成了,夺过他的酒说:“蛇本来没有脚,你怎么

能给它添上脚呢?”于是就把壶中的酒喝了。

第15页共67页

那个给蛇画脚的人,最终失去了那壶酒。

注释

赐:赏给,古代上给下,长辈给晚辈送东西叫赐。

舍人:门客,手下办事的人

乃左手持卮(zhi):古代饮酒用器具。

相谓:互相商议。

为蛇:画蛇。

引:拿,举。且:将要

固:本来,原来。

子:对人的尊称,您;你。

安能:怎能;哪能。

为:给;替。

遂:于是;就。

亡:丢失,失去。

成语

比喻做了多余的事,非但无益,反而不合适。也比喻虚构事实,无中生有。

启示

1、做事不可多此一举,否则有时还会失去一些东西,得不偿失,弄巧成拙。2.无论做什

么事情都要尊重客观事实,实事求是。

13、掩耳盗铃

第16页共67页

范氏之亡也,百姓有得钟者,欲负而走,则钟大不可负;以锤毁之,钟况然有声。恐人

闻之而夺己也,遮掩其耳。恶人闻之,可也;恶己自闻之,悖也!

译文

范氏逃亡的时候,有个得到了一口钟的百姓,想要背着它逃跑。但是,这口钟太大

了,不可以背起来,他就打算用锤子毁掉它。那口钟就“珑”地发出了很大的响声。他

害怕别人听到钟声,来把钟夺走了,就急忙把自己的耳朵捂住。害怕别人听到钟的声音,

这是可以理解的;但捂住自己的耳朵就以为别人也听不到了,这就太荒谬了。

注释

(1)范氏之亡也:范氏是春秋末期晋国的贵族,被其他四家贵族联合打败后,逃在齐

国。亡,逃亡。

(2)钟:古代的打击乐器。

(3)则:但是

(4)负:用背驮东西。

(5)况(huang)然:形容钟声。

(6)遽(ju):立刻。

(7)悖(bCi):荒谬。

(8)恶:害怕。

成语:

把耳朵捂住偷铃铛,以为自己听不见别人也会听不见,比喻自欺欺人。

寓意:凡是要客观存在的东西,它不会依人的主观意志为改变。

第17页共67页

14、精卫填海

又北二百里,日发鸠之山,其上多柘木,有鸟焉,其状如乌,文首,白喙,赤足,名曰:

“精卫”,其鸣自祓。是炎帝之少女,名曰女娃。女娃游于东海,溺而不返,故为精卫,

常衔西山之木石,以埋于东海。漳水出焉,东流注于河。

译文

再向北走二百里,有座山叫发鸠山,山上长了很多柘树。有一种鸟在那里,它的形

状像乌鸦,头上有花纹,白色的嘴,红色的脚,名字叫精卫,它的叫声像在呼唤自己的

名字。这是炎帝的小女儿,名叫女娃。女娃去东海游玩»溺水身亡»再也没有回来,所

以化为精卫鸟。经常叼着西山上的树枝和石块,用来填塞东海。漳河就从这里(发鸠山)

起源,向东流去,注入黄河。

注释

1、曰:本意是说,这里可以解释为叫作。

2、发鸠之山:古代传说中的山名

3、拓木:拓树,桑树的一种

4、状:形状

5、乌:乌鸦

6、文首:头上有花纹。文,同“纹”,花纹

7、其鸣自音同“叫”):它的叫声是在呼唤自己的名字

8、是:这

9、炎帝之少女:炎帝的小女儿

10、故:所以

11、湮:填塞

第18页共67页

拓展:

《山海经》:

是中国先秦古籍。一般认为主要记述的是古代神话、地理、物产、巫术、宗教、古史、

医药、民俗、民族等方面的内容。有些学者则认为《山海经》不单是神话,而且是远古

地理,包括了一些海外的山川鸟兽。

15、世无良猫

某恶鼠,破家求良猫。厌以腥膏,眠以毡蜀。猫既饱且安,率不食鼠,甚者与鼠游戏,

鼠以故益暴。某恐,遂不复蓄猫,以为天下无良猫也。是无猫邪?是不会蓄猫也。

译文

有个人讨厌老鼠,倾尽所有的家财寻求到很好的猫。用鱼肉喂养,用棉垫、毯子给

猫睡。猫已经吃得饱饱的并且过得安安稳稳,大都不捕鼠了,有时猫甚至与老鼠一块嬉

戏,老鼠因为这个原因更加凶暴。这人害怕了,就再也不养猫了,认为天下没有好猫。

这是没有好猫吗?这是他不会养猫的原因。

注释

(1)某:某个人;有一个人。

(2)恶:讨厌;厌恶。

(3)破家:拿出所有的家财。破:倾尽

(4)厌:满足。

(5)以:用。

(6)腥膏:鱼和肥肉。腥:代指鲜鱼。膏:肥肉。

(7)阑:(ji)(蜀攀)古书上说的一种植物,似芹,可食,子大如麦粒。俗称“鬼麦”。

毡蜀:毡子和毯子。

第19页共67页

(8)且:并且。

(9)率:大都。

(10)故:缘故。

(11)益:更加。

(12)暴:凶暴。横行不法。

(13)遂:于是;就。

(14)逐:驱逐,赶走。

(15)蓄:养。

(16)以为:认为

启示:

溺爱是不可取的,温室里是培养不出栋梁来的。环境过于安分,就会懒散,不思进取。

16、郑人买履

郑人有欲买履者,先自度其足,而置之其坐。至之市,而忘操之。已得履,乃日:“吾

忘持度。”反归取之。及反,市罢,遂不得履。人曰:“何不试之以足?”曰:“宁信

度,无自信也。”

译文

有个想要买鞋子的郑国人,先测量好自己脚的尺码,把尺子放在他的座位上。等到

到了集市,却忘了带尺子。已经拿到了鞋子,却说:“我忘记带尺子了。”就返回家去

取尺子。等到他返回集市的时候,集市已经散了,最后郑国人就没能买到鞋子。

有人问他说:“为什么你不用自己的脚去试一试呢?”

他说:“我宁可相信尺子,也不相信自己的脚。”

第20页共67页

注释

L.欲:将要,想要。

2.者:(怎么样)的人。

3.先:首先,事先。

4.度(du6):衡量。用尺子度量的意思(动词)

5.而:然后

6,置:放,搁在。

7.之:代词,它。

8.其:他的,指郑人的。

9坐:通“座”,座位。

10.至:等到。

11•之:到……去,前往。(动词)

12.操:拿、携带。(动词)

13.已:已经。

14.履:鞋子,革履。(名词)

15.乃:于是(就)

16.持:拿,在本文中同“操”。(动词)

17.反:通"返",返回。

18.罢:引申为散了,完结的意思,这里指集市已经解散。

19.遂:于是。

20.宁(ning):副词。宁可,宁愿。

21.自信:相信自己。

22.以:用。

31.吾:我。

第21页共67页

拓展:

这个故事告诉人们:对待事物要会灵活变通、随机应变,不能墨守成规,死守教条。

这篇故事的作者是韩非子。

17、读书要三到

凡读书......须要读得字字响亮,不可误一字,不可少一字,不可多一字,不可倒一字,

不可牵强暗记,只是要多诵数遍,自然上口,久远不忘。古人云,“读书百遍,其义自

见”。谓读得熟,则不待解说,自晓其义也。余尝谓>读书有三到,谓心到,眼到,口

到。心不在此,则眼不看仔细,心眼既不专一,却只漫浪诵读,决不能记,记亦不能久

也。三到之中,心到最急。心既到矣,眼口岂不到乎?

译文

只要是读书,就要每个字都读得很大声,不可以读错一个字,不可以少读一个字,不可

以多读一个字,不可以读颠倒一个字,不可以勉强硬记,只要多读几遍,自然而然就顺

口而出,即使时间久了也不会忘记。古人说过:“读书百遍,其义自见。”就是说书读

得熟了,那么不依靠别人解释说明,自然就会明白它的道理了。我曾经说过:读书有三

到,谓心到、眼到、口到。心思不在书本上,那么眼睛就不会仔细看,心和眼既然不专

心致志,却只是随随便便地读,就一定不能记住,即使记住了也不能长久。三到之中,

心到最重要。心既然已经到了,眼和口难道会不到吗?

注释

误:错。

倒:颠倒。

牵强喑记:勉强默背大意。

见:同“现”,表露出来。

第22页共67页

晓:知道。

漫浪:随随便便,漫不经心。

急:重要,要紧。

矣:相当于''了"

岂:时常,习

乎:吗,语气词

余尝谓:我曾经说过。谓,说

拓展:

朱熹,行五十二,字元晦,一字仲晦,号晦庵,晚称晦翁,谥文,又称朱文公。南宋著

名的理学家、思想家、哲学家、教育家、诗人、闽学派的代表人物,世称朱子,是孔子、

孟子以来最杰出的弘扬儒学的大师。

18、晏子使楚

晏子使楚。楚人以晏子短,为小门于大门之侧而延晏子。晏子不入,曰:“使狗国者从

狗门入,今臣使楚,不当从此门入。”侯者更道,从大门入。见楚王。王曰:“齐无人

耶?”晏子对曰:“齐之临淄三百闾,张袂成阴,挥汗成雨,比肩继踵而在,何为无人?”

王曰:“然则何为使予?”晏子对曰:“齐命使,各有所主:其贤者使使贤主,不肖者

使使不肖主。要最不肖,故宜使楚矣!”

译文

晏子出使到楚国。楚人因为晏子身材矮小,在大门的旁边开一个小门请晏子进去。

晏子不进去,说:“出使到狗国的人从狗门进去,今天我出使到楚国来,不应该从这个

狗门进去。”迎接宾客的人带晏子改从大门进去。(晏子)拜见楚王。楚王说:“齐国

没有人可派吗?"晏子回答说:“齐国的都城临淄有七千五百户人家,人们一起张开袖

第23页共67页

子,就能遮天;挥洒汗水,就是下雨;街上行人肩膀靠着肩膀,脚尖碰脚后跟,怎么能

说齐国没有人呢?"楚王说:“既然这样,那么为什么会派你来呢?"晏子回答说:“齐

国派遣使臣,各有不同的规矩,那些有德有才的人被派遣出使到有德有才的君主所在的

国家,没有德没有才的人被派遣出使到没有德没有才的国王所在的国家。我晏要是最没

有德才的人,所以只好出使到楚国来了。”

注释

使:出使,被派遣前往别国。后面的两个使字,一个作名词即使者,一个作动词即委派。

以:因为。

短:长短,这里是人的身材矮小的意思。

袂(m©i):衣袖

命:命令,这里是委任、派遣的意思。

主:主张,这里是规矩、章程的意思。后面的主字,是指主人、国君。

不肖:不贤,这里指没有德才的人。

拓展:

故事赞扬了晏子爱国,机智勇敢,善于辞令,灵活善辩的外交才能与不惧大国、不畏强暴

的斗争精神。讽刺了狂妄自大,傲慢无理,自作聪明的人。

19、富人之子

齐有富人,家累千金。其二子甚愚,其父又不教之。

一日,艾子谓其父曰:“君之子虽美,而不通世务,他日曷能克其家?”

父怒曰:“吾之子敏而且恃多能,岂有不通世务者耶?”

艾子曰:“不须试之他,但问君之子,所食者米,从何来?若知之,吾当妄言之罪。”

父遂呼其子间之。其子嘻然笑曰:“吾岂不知此也?每以布囊取来。”

第24页共67页

其父愀然改容曰:“子之愚甚也!彼米不是田中来?”

艾子曰:“非其父不生其子。”

译文

齐国有个富人,家里有很多钱,但是他的两个儿子很笨,儿子的父亲又不教他。一天,

艾子对富人说:“您的儿子虽然很好,但(您的儿子)不通世务,他日后怎么能够持家

呢?”富人大怒道:“我的儿子,聪明并且具有各种本领,怎么会不了解世间的各种事

情呢?”艾子说:“不如试一试他,只要问你的儿子,米是从哪里来的,如果知道,我承

担造谣的罪名。”父亲就叫他的儿子来问他,儿子笑嘻嘻地说:“我怎么会不知道呢?

米是从布袋里取来的。”富人神情变得严肃,改变面容说:“儿子(你)太笨了,难道

不知道米是从田中来的吗?”艾子说:“不是他的父亲不生他的儿子(有这样的父亲,

儿子怎么会不笨呢)。”

注释

累:积攒、拥有

曷:何,怎能。

克:胜任。

敏:灵敏,聪明。

恃:依靠,指具有。

多能:多种本领。

当:担当,承担。妄言:乱说,造谣。

愀然改容:神色变得严肃。改容,改变面色。

以:从。

寓意:

第25页共67页

讽刺了只“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的教育方法,更说明了有其父必有其子的道理,孩

子不可以娇生惯养,否则对他很不利,因此教育方法也很重要。

20、北人食菱

北人生而不识菱者,仕于南方,席上啖菱,并壳入口。或曰:“食菱须去壳。”其人自

护所短,曰:“我非不知,并壳者,欲以去热也。”问者曰:“北土亦有此物否?”答

日:“前山后山,何地不有?”夫菱生于水而非土产,此坐强不知以为知也。

译文

有个出生在北方不认识菱角的人,在南方做官,(一次)他在酒席上吃菱角,(那

个人)连角壳一起放进嘴里吃。有人对他说:“吃菱角必须去掉壳再吃。”那人为了袒

护住自己的短欠,说:“我不是不知道,连壳一起吃进去的原因,是想要清热解毒。”

问的人说:“北方也有这种东西吗?”他回答说:“前面的山后面的山,哪块地没有呢?”

菱角生长在水中,(他)却说是在土里生长的,这是因为他为了装作有学问,硬要把不知

道的说成知道的。

注释

1.北人:北方人。

2.识:知道°

3.菱:俗称菱角,形状像牛头,紫红色,水生植物,果实可以煮着吃。性喜温暖和充足

阳光,盛产于我国中部和南部。果实有硬壳。

4.仕于:(仕途)在……做官。于,在。

5.席:酒席。

6.啖:吃。

第26页共67页

7.并壳:连同皮壳。

8,或:有人。

9日:说。

10.食:食用,在这里可以指吃。

11.去:去除,去掉。

12.护:掩饰。

13.短:缺点,短处,不足之欠。

14.并:一起。

15.欲:想要。

16.以:用来。

17.答:回答。

18.何:哪里。

19.而:表示转折,此指却

20.坐:因为,由于。

21.强(qi%ig):本文中指“勉强”。

拓展:

知识是无穷无尽的,人不可能什么都懂,因此不能不懂装懂。如果不懂装懂,就难免露

馅出丑,若“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孔子的话)”,反而不会有人笑你,应实事求

是,才能弄懂问题。

21、滥竽充数

齐宣王使人吹竽,必三百人。南郭系士请为王吹竽,宣王说之,原食以数百人。宣王死,

洛王立,好----听之‘欠士逃。

第27页共67页

翻译

齐宣王让人吹竽,一定要三百人一起吹奏。南郭处土请求给齐宣王吹竽,宣王感到

很高兴,拿数百人的粮食供养他。齐宣王去世了,齐漕王继承王位,他喜欢听一个一个

的演奏,南郭父士听到这件事后,便逃走了。

注释

(1)出自《韩非子》。滥:失实的,假的。竽:一种古代乐器,即大笙。“滥竽”即不

会吹竽。充数:凑数。

(2)齐宣王:战国时期齐国的国君。姓田,名辟疆。

(3)使:让。

(4)必:一定,必须,总是。

(5)南郭:复姓。住在南城的人就以自己的住欠作为姓氏。类似的还有东郭、南宫、西

门等。

(6)欠士:古代称有学问、有品德而没有做官的人为处士,相当于“先生”

(7)请:请求,要求。

(8)为:给,替。

(9)说:通“悦”,对.....感到高兴。

(10)糜食(linsi)以数百人:拿数百人的粮食供养他。康:粮食。食:供养。

(11)以:用,拿。

(12)潜王:齐国国君,宣王的儿子。

(13)立:继承王位。

(14)好:喜欢,喜悦,此欠是喜欢。

拓展:

第28页共67页

这个寓言比喻没有真才实学的人混在行家里面充数,或是用不好的东西混在好东西里充

数。南郭先生也成了滥竽充数者的代名词。南郭处土的行为骗得了一时,却骗不了一世。

强调个人应该勤学苦练,使自己具有真才实学。

22、人有亡斧者

人有亡斧者,意其邻人之子。视其行步,窃斧也;视其颜色,窃斧也;听其言语,窃斧

也;动作态度,无为而不窃斧者也。俄而掘其沟而得其斧,他日,复见其邻之子,其行

动、颜色、动作皆无似窃斧者也。

翻译

有个丢了斧子的人,他怀疑是他的邻居家的儿子偷去了,他看到那人走路的样子,

像是偷斧子的;看那人脸上的神色,像是偷斧子的;听他的言谈话语,像是偷斧子的;

一举一动,没有一样不像是偷斧子的人。没多久,他挖沟时却找到了自己的斧子。另一天,

他再看见他邻居的儿子,就觉得他的行为、表情、动作,都不像偷斧子的人。

注释

者:……的人。

亡:丢掉,丢失。亡羊补牢的亡也是这个意思。

意:同“臆”,估计,怀疑,猜想。

其:指代邻人之子。

窃:偷盗。

无为而不窃斧也:没有一样不像偷斧子的人。

他日:另一天。

复:再,又。

俄:一会儿,不久。

视:看。皆:都。行动:走路的姿势。颜色:容颜神色、表情。

第29页共67页

拓展:

成语:疑邻盗斧

启示:做人欠事要实事求是,从实际出发,不能凭空猜想。

23、父善游

有过于江上者,见人方引婴儿而欲投之江中,婴儿啼。人问其故。曰:“此其父善游。

其父虽善游,其子岂遽善游哉?以此任物,亦必悖矣。

翻译

有个经过江边的人,看见一个人正拉着一个小孩想把他投到江里,小孩吓得直哭。

这人问他原因,那人回答:“这孩子的父亲擅长游泳。”

孩子的父亲虽然擅长游泳,这个小孩难道也立即会游泳吗?用这种观点对待事物,

也一定是违反常理的。

注释

1.方,正在。

2.引:拉,牵。岂:难道

3.故:原因。

4,善:擅长

5,遽:立即。

6.以此任物:用这种观点来对待事物。任,对待。任物:对待事物。以:用。

7.悖:违反。

拓展:

第30页共67页

道理:知识与技能是无法遗传的。一个人单纯强调先天智力和体能因素的作用,而忽视

后天刻苦学习的重要性,那是可笑的。

24、晏子谏杀烛邹

齐景公好弋,使烛邹主鸟而亡之。公怒,诏吏欲杀之。晏子曰:“烛邹有罪三,请教之

以其罪杀之。”公曰:“可。”于是召而数之公前,曰:“烛邹,汝为吾君主鸟而亡之,

是罪一也;使吾君以鸟之故杀人,是罪二也;使诸侯闻之以吾君重鸟而轻士,是罪三也。

数烛邹罪已毕,请杀之。”公曰:“勿杀!寡人闻命矣。”

翻译

齐景公喜欢捕鸟。他命令(派)烛邹管理鸟。鸟却逃跑了。齐景公生气了,叫来官

员要杀掉他(烛邹)。晏子说:“烛邹有三条罪状,请让我列举他的罪状然后杀掉他。”

齐景公说可以。于是召见烛邹,在齐景公面前列举他的罪行,说:“烛邹!你给我们君

王管理鸟,却让鸟逃跑了,这是第一条罪行;让我们君王为了一只鸟的原因就要杀人,

这是第二条罪行;让诸侯听到这件事,认为我们的君王看重鸟而轻视士人,这是第三条

罪行。烛邹的罪已经列举完毕,请杀死烛邹。”景公说:“不用杀了,我明白你的指教

了。

注释

好:爱好,喜爱。

弋:(yi)带有绳子的箭,用来射鸟;这里指用弋射;捕鸟。

使(使烛邹主鸟):命令,派遣(上级对下级)。

主:掌管,主管,负责管理;

诏:诏书,皇上的命令或文告。这里指下令。

数(shu):历数;列举

第31页共67页

使(使吾君、使诸侯):致使,让。

是:这。

故:原因,缘故。

重:重视,以……为重。

轻:轻视,以....为轻。

闻命:接受教导。命:命令,这里指教导。

寡人:古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