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夏翁文言文阅读答案
夏翁文言文阅读答案「篇一」
[明]钟惺夏梅说阅读答案
夏梅说
[明]钟惺
梅之冷,易知也,然亦有极热之侯。冬春冰雪,繁花粲粲,雅俗争赴,此其极
热时也。三、四、五月,累累其实,和风甘雨之所加,而梅始冷矣。花实俱往,时
维朱夏,叶干相守,与烈日争,而梅之冷极矣。故夫看梅与咏梅者,未有于无花之
时者也。
张谓《官舍早梅》诗所咏者,花之终,实之始也。咏梅而及于实,斯已难矣,
况叶乎?梅至于叶,而过时久矣。廷尉董崇相官南都,在告①,有夏梅诗,始及于
叶。何者?舍叶无所谓夏梅也。予为梅感此谊,属同志者和焉,而为图卷以赠之。
夫世固有处极冷之时之地,而名实之权在焉。巧者乘间赴之,有名实之得,而
又无赴热之讥,此趋梅于冬春冰雪者之人也,乃真附热者也。苟真为热之所在,虽
与地之极冷,而有所必辩焉。此咏夏梅意也。
[注]在告:官员在家休息。
24.下列说法符合文意的一项是()(2分)
A.作者认为人们在冬季争相赏梅是因为仰慕梅花傲霜斗雪的风骨。
B.作者写盛夏时节,梅树“花实俱往”,更显出梅花不与群芳争艳的孤傲。
C.从文章内容推断,张谓《官舍早梅》诗中所描写的应是仲春时节的梅花。
D.作者为了表达对董崇相的情谊,请朋友作诗唱和,并画夏梅图赠送给他。
25.文章第一段中:“极热”指的是,“冷极”指的是
o(2分)
26.对“夫世固有处极冷之时之地,而名实之权在焉”一句埋解正确的一项是
()(2分)
A.这世间原木有些人,固然身处寒冷的时节,偏远的地方,但把名利和权势也
带到了那里。
B.这世间原本有些人,虽然处在极受冷落的‘时运和境地,但名利和权势仍在
手里。
C.这世间原本有些人,虽然倍受冷落,而表面上仍然掌握着实际的权力。
D.这世间有些人,原本处在极受冷落的时运和境地,但又重新获得了名利和
权势。
27.文章最后一段中的“巧者”意为,他们的“巧”表现在
。(3分)
28.这是一篇讽喻文章,请对本文的写作思路伦简要评析。(4分)
参考答案:
24.C
25.梅繁花粲粲、雅俗争赴的热闹;梅花实俱往、无人问津的冷清。
26.B
27.既趋炎附势又投机取巧的人;趁着拥有名利权势的人貌似受冷落的时候趋
附示好。
28.本文谈梅论世、托物寓意,借人对梅的态度类比人对人的态度,从时令气
候的冷热、赏梅咏梅的冷热,谈到人情世态的冷热,以此表达对趋炎附势的虚伪之
徒的批判,构思新颖巧妙,耐人寻味。
夏翁文言文阅读答案「篇二」
(二)现代文阅读(18分)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8」1题。
书笺小祭夏坚勇
①好久不写信了。
②写信是一种享受,铺开信纸,听笔尖沙沙地低吟浅唱,恰如红泥火炉,清茗
对坐;或漫步林间,半口悠游。写到得意处,忍不住回读遍,想象着对方看信时
会意的神态。此中快慰,用“如沐春风”“醍醐灌顶”都不足以形容。
③写最后一封信是在什么时候呢?大约是那个暮春的下午吧。我坐在阳台上给
远方的朋友写信。春阳口暖,空气中浮动着游丝般的飞絮;市声浮躁,阳台内升腾
着暄气和螟热。所有这些,都化成了一种可以称为情调的东西,在信笺上浸润渲
染。写这样的信会有一种全身心的投入,可电话铃响了,遥远而亲切的声音恰恰来
自收信的那一位,欣喜之后是简明扼要的回答,然后互道“再见”。
④信,自然是不用寄了。因为说到底并没有什么大不了的事情。对着电话,我
一阵黯然。
⑤电话现在是越来越普及了,而且还在轰轰烈烈地普及下去,它的触角几乎无
所不在。于是,我常常会想起信笺的温馨。
⑥十年前,我在北京进修时,接到一封朋友来信,信中内容早已淡如烟云,但
最后两句话至今难忘:“你走以后,这里越发冷寂,只有园子里的杏花开了几朵,
其他一切依然。”北京城正瑟缩在料峭寒气之中,但南国那几朵杏花传递的温馨却
充盈了我的情怀。
⑦到了秋天,在窗外萧萧的落叶声中给家中写信,随手便流出这样的句子:
“秋风渭水,落叶长安。天气越来越冷了,总念着你和孩子。”妻后来告诉我,她
读到这些时,在灯下流泪了。
⑧有时会猜想,如果电话普及早上半个多世纪,我们今天将不会看到鲁迅和许
广平在《两地书》中鲜为人知的倾述,也不会听到巴金和萧珊在《家书》中深情蕴
藉的低语,那将是一种怎样的缺德!如果电话普及早上几十个世纪,中国文学的绚
丽画廊简直将要为之黯然失色,这里会缺失苏东坡的“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
天”,这首传唱千古的杰作是他在中秋之夜写给弟弟子由的;会缺失李白的“思君
若汶水,浩荡寄南征”,因为这首诗的标题是“沙丘城下寄杜甫”;也会缺失白居
易那首长达一百韵、一千字的《代书诗》,那是他在苏州刺史任上,代替书信寄给
任越州刺史的好友元稹的。在苏州和越州之间的官道上,驿马扬蹄疾驰,负载着挚
友之间生死以之的情谊和魂牵梦萦的思念,也负载着华夏历史上一幅流韵久远的文
化景观。
⑨这样的场景,因为电话铺天盖地而来,慢慢看不到了。人们都在为方兴未艾
的电话热而欢呼,谁也没有想过这种欢呼背后的代价。电话方便,快捷,伸手可
及,可失却了情调,失却了韵味,失却了等待、期盼、憧憬、焦灼,以及由此而引
起的误解。从根本上讲,电话是一种快速回撞式的语言系统,它是体育运动中的壁
球;而书信却能传递一种更为舒展也更为宽厚的人类情感,它是________0
⑩又要说到陈年旧事了。我在北京学习结束前,给家中写了一封信,告诉回去
的.日期和车次。可直到快要离京时.,我还没买到车票,再写信是来不及了。上苍
有眼,最后关头我终于上了车。二十多个小时,没有座位,没有水喝,极度困顿
中,支撑我意志的就是妻在前方车站深情远眺的身影。晚间十点,从车窗里看到妻
孤单的身影,一路的疲惫早已风流云散,赶紧冲出车门,挽起妻温热的手,在白雪
皑皑的大地上走出一路久别重逢的浪漫。
后来妻责怪我,买不到车票,为什么不打电话回来更正呢?我说偏是这样好,
有意思。
1993年初春
(选自《唐朝的驿站》,有删改)
8.作者在第⑤段说,他“常常会想起信笺的温馨”,这“信笺的温馨”具体
指什么?请联系全文,分条作答。(6分)
9.请结合语境,将文章第⑨段空缺处补充完整,使之成为一个比喻句,并对
这个比喻句进行简要赏析。(4分)
10.文章不要最后两段,读来依然完整,作者为什么要写这一部分内容?请结
合全文,简要分析。(4分)
11.围绕“信”,作者追忆了多件与之相关的往事,文章题目可否改为“书笺
小忆”?请结合文章内容,简要作答。(4分)
答案:
8.①写信时浸润消染于信笺的情调与写到得意处的快慰;②信笺传递的温煦和
对收信人情怀的充盈;③书信带给中国文学画廊的绚丽多彩,带给中国文化景观的
丰富情韵。
9.示例(略)
10.①“我”写家书告知回家的日期和车次,出现意外也没打电话,表达对书
信这种交流方式的偏爱;②照应上文书信所含期盼、焦灼、憧憬、责怪等情感的论
述,丰富了书信的情感内涵:③以充满温馨的细节结尾,承续给妻子的上一次写
信,让文章充满温暖。
11.不能。“书笺小忆”只是写出了对书信相关往事的回忆,作者用“祭”想
要表达的是书信被取代而使生活情味缺失的伤感,因书信消失会使中国文学及中国
文化有所缺失的遗憾,为人们没认识普及电话所付出的代价的痛心。
夏翁文言文阅读答案「篇三」
关于夏乃声音的季节的阅读及答案
夏乃声音的季节,有雨声,有雷声:有蛙声、鸟呜及蝉唱,蝉声足以代表
夏.故夏天像一首绝句。
绝句该吟该诵,或添几个衬字歌唱一番。蝉是太自然的一队合唱团;以优美的
间色,亮的节律,吟诵着一首绝句,这绝句不在唐诗选,不在宋诗集,不是王维的
也不是李白的,是蝉对季节的感触,是它们对仲夏有共同的情感,而写成的一首抒
情诗。诗中自有其生命情调,有点近乎自然诗派的朴质,又有些旷远飘逸,更多的
时候,尤其当它们不约而同地收住声音时。我觉得它们胸臆之中,似乎有许多豪情
悲壮的故事要讲。也许,是一首抒情的边塞诗。
晨间听蝉,想其高洁。蝉该是有翅族中的隐士吧!高据树梢,餐风饮露。不食
人间烟火。那蝉声在晨光朦胧之中分外轻逸,似远似近,又似有似无。一段蝉唱之
后,自己的心灵也跟着透明潦净起来,有一种“何处惹尘埃”的了悟。蝉亦是禅。
午后也有蝉,但喧嚣了点。像一群吟游诗人,不期然地相遇在树阴下,闲散地
歇它们的脚。拉拉杂杂地,他们谈天探询、问候季节,倒没有人想作诗,于是声浪
阵阵,缺乏韵律也没有押韵,他们也交换流浪的方向,但并不热心,因为“流浪”
其实并没有方向。
我喜欢在黄昏一面听蝉一面散步。走进蝉声的世界里,正如欣赏一场音乐演唱
会一般,如果懂得去听的话。有时候我们抱怨世界愈恭愈丑了,现代文明的噪音太
多了;其实在一滩浊流之中,何尝没有一潭清泉?在机嚣交织的音图里,也有所谓
的.“天籁”。我们只是太忙罢了;忙得与美的事物擦身而过都不知不觉。也太专
注于自己,生活的镜头只摄取自我喜怒哀乐的大特写,其他种种,都是一派模糊的
背景。如果能退后一步看看四周,也许我们会发觉整个图案都变了。变的不是图案
本身,而是我们的视野。所以,偶尔放慢脚步,让眼眸以最大的可能性把天地随意
浏览一番,我们将恍然大悟:世举还是在时时装扮着自己。而有什么比一面散步一
面听蝉声更让人心旷神怡?听听隶朋好友的倾诉,这是我们常有的经验。聆听
万物的倾诉,对我们而言,亦非难事,不是吗?
1.作者为什么说夏天“像一首绝句?
2.请概括说明作者在展间、午后、黄昏听蝉的感受。
晨间:
午后:
黄昏:
3.人们“抱怨世界愈来愈丑了,现代文明的噪音太多了”的根本原因是什
么?
4.在选一句,简要说明句式的特点和妙处。
①夏乃声音的季节,有雨声,有雷声,有蛙声、鸟鸣及蝉唱。
②走进蝉声的世界里,正如欣赏一场音乐演唱会一般,如果懂得去听的话。
《夏乃声音的季节》答案
1.因为“夏乃声音的季节”,声音中最有显著特点的是蝉声,蝉声足以代表
夏,有优美的音色、明朗的节律和对季节的感触,质朴、飘逸、豪壮得像一首绝
句。
2.晨间的蝉声高洁,能让人的心灵透明澄净,有一种“何处惹尘埃”的了
悟。午后的蝉声喧嚣,就像一群吟游的诗人在一起谈天探询、问候季节,自然随
意。黄昏的蝉声像音乐,让人心旷神怡。
3.①太忙,忙得与美的事物擦身而过都不知不觉。
②太专注于自己,生活的镜头只摄取自我喜怒哀乐的大特写。
4.(1)短句罗列、排列诸种声音,内容丰富,节奏感强。
(2)倒装句语言显得多姿多彩,饶有情趣,强调“听”的重要。
夏翁文言文阅读答案「篇四」
李白
楼观岳阳尽,川迥洞庭开。
雁引愁心去,山衔好月来。
云间连下榻,天上接行杯。
醉后凉风起,吹人舞袖回。
[注释]乾元二年,李白流放途中遇赦,回舟江陵,南游岳阳而作此诗。
8.诗歌第二联中有两个字用得好,请分别指出并加以赏析。(6分)
9.从颈联看,诗人运用了哪种修辞手法写出了岳阳楼的什么突出特点?抒发了
作者什么情感?(5分)
参考答案:
8.分别是“引”“衔(2分)“引”“衔”运用拟人手法,形象地写出了大
唯颇赋人情,将诗人的愁心带走;山懂得人的心意,把好月送来,与诗人共享。(4
分)
9.运用夸张的手法,形象地写出岳阳楼的突出特点“高”。(3分)抒发了作者
遇赦后登上岳阳楼欢乐喜悦、超脱豁达的情感。(2分)
夏翁文言文阅读答案「篇五」
夏天的色彩是金黄的。按绘画的观点,这大约有其中的道理。春之色为冷的
绿,如碧波,如嫩竹,贮满希望之情;秋之色为热的赤,如夕阳,如红叶,标志着
事物的终极。夏正当春华秋实之间,自然应了这中性的黄色一一收获之已有而希望
还未尽,正是一个承前启后、生命交替的旺季。你看,麦子刚刚割过,田间那挑着
七八片绿叶的棉苗,那朝天举着喇叭筒的高粱、玉米,那在地上匍匐前进的瓜秧,
无不迸发出旺盛的‘活力。这时她们已不是在春风微雨中细滋慢长,而是在暑气的
蒸腾下,蓬蓬勃发,向秋的终点作着最后的冲刺。
1.写夏天,作者为什么要写到春色和秋色?
2.作者在文章中曾有“他们肩上挑着夏秋两季”这样的话,上面的语段中也
有表达差不多意思的句子,它们是
3.文段中加粗的句子是什么意思?
4.文段最后一句“向秋的终点作着最后的冲刺”该怎样理解?
5.仿照文段中画线的句子,以“夏”或者“冬”为话题,再造一个句子。
参考答案:
1.用“春色”和“秋色”来烘托夏天独有的“金黄”,从而写出了夏天色彩
方面的特点。
2.“收获之已有而希望还未尽,正是一个承前启后、生命交替的旺季”
3.“收获之已有”指“麦子刚刚割过”,“希望还未尽”指“棉苗、高粱、
玉米、瓜秧等还在生长”。
4.指庄稼等向着秋天这个终点冲击,趋向成熟。
5.“略”。
夏翁文言文阅读答案「篇六」
夏翁
夏翁,江阴巨族。尝舟行过市桥,一人担粪,倾入其舟,溅及翁衣。其人旧识
也,僮辈怒,欲殴之。翁曰:“此出不知耳,知我宁肯相犯!”因好语遣之。及
归,阅债籍,此人乃负三十金无偿,欲因以求死。翁为之折券①。
长洲尤翁开钱典②。岁底,闻外哄声,出视,则邻人也。司典者前诉日:“某
将衣质钱,今空手来取,反出詈语③,有是理乎!”其人悍然不逊,翁徐谕之曰:
“我知汝意,不过为过新年计耳。此小事,何以争为?”命检原质,得衣帷四五事
④,翁指絮衣曰:“此御寒不可少。”又指道袍曰:“与汝为拜年用,他物非所
急,自可留也。”其人得二件,默然而去。是夜竟死于他家,涉讼经年。盖此人因
负债多已服毒知尤富可蚱既不获则移于他家耳。或问尤翁:“何以预知而忍乏?”
翁曰:“凡非理相加,其中必有所恃,小不忍则祸立至矣。”人服其识。
(冯梦龙《智囊・知微》)
【注】①折券:撕毁债券,不再索取,即免债的意思。②钱典:当铺。③詈
(1!)语:骂人的话。④事:量词。件,样。
阅读题目:
16.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错误的一项是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建筑施工合同转让协议
- 砂砾购销合同
- 房地产项目顾问服务合同
- 售货机销售合同协议
- 医药研发服务合同
- 第12课《自定主题活动三:制作方便面盒滑翔机》(教学设计)-2023-2024学年四年级下册综合实践活动浙教版
- Unit 6 教学设计2024-2025学年人教版(2024)七年级英语上册
- 六安职业技术学院《兽医流行病学专题》2023-2024学年第二学期期末试卷
- 石家庄城市经济职业学院《化学合成实验》2023-2024学年第二学期期末试卷
- 中国地质大学(北京)《水生态保护与修复》2023-2024学年第二学期期末试卷
- 2025年01月2025广东深圳市何香凝美术馆公开招聘应届高校毕业生2人笔试历年典型考题(历年真题考点)解题思路附带答案详解
- 园林聘用劳动合同
- 300亩文冠果树栽培基地建设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
- 六年级下册音乐全册教案湖南文艺出版社湘教版
- Tracepro-实例学习教程
- 进货单出货单(Excel表格模板)
- 《病理学》教案
- 综合日语第二册练习册(修订版)答案精编版
- 公众责任保险实用教案
- 吴齐南先生生平
- 守株待兔中英文PPT课件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