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省部分学校2025届高三下学期2月调研语文试题及参考答案_第1页
江苏省部分学校2025届高三下学期2月调研语文试题及参考答案_第2页
江苏省部分学校2025届高三下学期2月调研语文试题及参考答案_第3页
江苏省部分学校2025届高三下学期2月调研语文试题及参考答案_第4页
江苏省部分学校2025届高三下学期2月调研语文试题及参考答案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8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江苏省部分学校2025届高三下学期2月调研语文试题及参考答案一、阅读(70分)(一)阅读Ⅰ(本题共5小题,1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往久远了追溯,中国古代的诗文评话语系统大都可以算作“文本细读”。“文本细读”是被普遍使用的批评方法。从批评模式上看,这些批评实践虽然有着不同的文本聚焦点,但都可以统称为“文本批评”。王先霈、胡亚敏主编的《文学批评导引》中写道:“‘文本批评’指一种立足文本、分析和阐释文学文本各要素的批评方法,文本成为这一批评的出发点和归宿。”受这一批评范式的影响,中国的文学批评实践在总体上经历了一次大的转型:在此之前,文学批评主要奉行的是社会历史批评,批评家主要关注的是作品与社会人生的关系、作品蕴藏的现实意义。后来,批评家越来越关注文本内部研究,作品被看作独立存在的世界。对文本全部内容的阅读、阐释、评判,才是批评的首要职责。这一转型是一场“静悄悄的革命”,具有重要的意义。“文本批评”模式及其所采用的细读法经常遭受的质疑是:割裂文本与外部的联系是不合理的。美国文论家韦勒克作为英美新批评的后期代表人物,对此亦有反思。他在《批评的诸种概念》中写道:“我曾将对文学作品本身的研究称为‘内部的’研究,将对作品同作者思想、社会等之间的关系的研究称为‘外部的’研究。但是,这种区分并不意味着应忽略甚至是蔑视渊源关系的研究,也并不是说内在的研究不过是形式主义或不相干的唯美主义。”这就是说,韦勒克把文学研究与批评分成“内部的”研究与“外部的”研究两种形态,而二者又是潜在地、深刻地联系着的,内部研究要顾及外部关系,外部研究要隐含内在的文本。文学文本是作家在特定的时代、环境、心理下创造出来的,必然带上写作者的主体性特点,与作者所处的时代、社会有着或隐或现的联系。尽管“文如其人”未必是绝对真理,也常常有“文”与“人”不一致甚至矛盾的时候,但“以文证人”或“以人证文”,依然是有效的文学研究路径。在细读式批评中,联系作家本人、社会背景,对深入、准确地理解文本,是有益而无害的。事物的发展往往从一个极端走向另一个极端。人们意识到“文本批评”模式存在的问题之后,就纷纷跑到接受美学、意识形态批评、文化批评的怀抱中去。他们在分析文学作品时,不太关注文本自身的内在逻辑,而是更加关注其中暗含的“倾向性”。这时候,文学作品的文学性、对作品自身逻辑的细读,在批评实践中受到忽略了。这是我们在当下呼吁重建文学性、加强文本细读的一个重要背景。因此,在批评实践中,内部研究与外部研究需要双向运动,形成一种互动、互生的立体运行。只有这样,批评家才可能更全面、更深入地理解作品。文本细读以文本研究为基础,又融入了社会学、文化学、心理分析学等方法,似乎更吻合读者的口味。它以“内部批评”为中心,又承袭了既往的社会历史批评,成为一种兼容并蓄的细读式批评。这正如陈晓明所说:“试图从小说艺术、思想特质以及历史语境三个维度来展开对文本的解读,由此来凸显当代中国小说的艺术变革所创造的新型的文学经验。”细读法首先对文本内部研究有用,但也适用于外部研究。之所以我们关注外部的某个因素,是因为文本内部有一定的“触发点”,正是这一点引导评论家去进行相关的外部研究。从这个意义上讲,细读法可以很好地连起内部研究和外部研究。

因此,好的文学批评,对于解读对象,既要“入乎其内”——精读作品,又要“出乎其外”——跳出作品,即从个别、特殊走向普遍、共性。坚持以作品为本体、为核心、为“属地”,批评可以引入社会、人生,引入作家、读者等维度,但须在文本相关的范畴内,不能话题无边、“喧宾夺主”。理想的做法是,在解读文本的进程中,渗透或者暗示出外在的部分和必要的背景来,而不损害对文本的关注和解读。优秀的、杰出的文学作品往往是对世界与人的隐喻、象征,要通过细读找到文本内外诸多因素的复杂关联。因此,文本解读要跳出作品中的有形时空,努力进入文本中蕴含的无形境界……形而上王国。这其实需要批评家有更丰富的知识、学养和出色的感觉、才华。一个批评家要懂得多种文体的艺术规律。当下很多评论家介入文学创作,这是很好的事情。这样的评论家在细读、批评作品时,才容易深入肌理、细部、空白处,进而达到对整个作品的宏观把握。由于打通了创作与批评,他们的思维也不局限于作品,他们往往更关注广阔的社会、人生。这其实也有助于推动文学批评的发展。在批评实践中,还需要评论家保持客观、公正的立场。细读式批评,着力的是对文本的剖析、阐释,批评家的判断、评价,就包含在述评中。你不能把一般作品说成是优秀作品,把优秀作品拔高到伟大作品,坚持艺术标准是至关重要的。这使人想到马克思、恩格斯对斐·拉萨尔历史剧本《济金根》的评价。他们一方面充分肯定了剧本,认为故事情节让人“惊叹不已”“比任何现代德国剧本都高明”;另一方面坚持“最坦率”的批评,指出了剧中人物身上的“席勒式”的概念化倾向。由此,他们还升华出一系列文学理论问题。马克思主义者对经典作家的批评实践,值得我们很好地研习与借鉴。(摘编自段崇轩《用细读法贯通文学的内外部研究》)1.下列对原文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中国古代的诗文评话语系统多数可以算作“文本细读”,也都可以统称为“文本批评”。B.受“文本是批评的出发点和归宿”这一批评范式的影响,中国的文学批评实践在总体上经历了从社会历史批评到关注文本内部研究的转型。C.把文本当作独立存在的世界,只对其进行内部研究,这一做法经常被质疑为割裂了文本与外部的联系。D.文学作品常常有“文”与“人”不一致甚至矛盾的时候,所以只有当“文如其人”时,“以文证人”或“以人证文”才是有效的文学研究路径。2.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当下呼吁重建文学性、加强文本细读的一个重要背景是:在批评实践中,我们忽略了对文学作品的文学性和其自身逻辑的细读。B.文学批评须在文本相关的范畴内引入社会、人生、作家以及读者等维度,但不能损害对文本的关注和解读。C.只要批评家能在批评实践中形成对文本的内部研究与外部研究的互动、互生的双向运动,就能更全面、更深入地理解作品。D.评论家介入文学创作,思维会更加开阔,更关注广阔的社会人生,也更容易获得对作品的宏观视野,从而推动文学批评的发展。3.下列选项最适合作为论据支撑“用细读法贯通文学的内外部研究”观点的一项是(3分)

A.《峨日朵雪峰之侧》中“但有一只小得可怜的蜘蛛”一句,虽与“雄鹰”“雪豹”的期望形成反差,但就前面的环境描写来看,也是合乎逻辑的。B.《百合花》中,新媳妇从开始照顾伤员的“又羞又怕”,到后来“庄严而虔诚地给他拭着身子”,从中可以看出新媳妇品格的变化。C.《登高》中“万里悲秋常作客”一句,既写出了深秋时节远行客子的漂泊之悲,也写出了“安史之乱”后杜甫的家国之忧。D.1978年十一届三中全会作出了改革开放的伟大决策,《哦,香雪》可谓应运而生,因此斩获了1982年的全国优秀短篇小说奖。4.作者提倡的理想的文学批评对批评家提出了哪些要求?(4分)5.若根据文本中“文本细读”古代诗文评价方法理论,为辛弃疾《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写一则文学简评,你会从哪些方面评价?请列出评论提纲。(6分)(二)阅读Ⅱ(本题共4小题,16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9题。轻轻地走与轻轻地来史铁生“轻轻地我走了,正如我轻轻地来”——我说过,徐志摩这句诗未必牵涉生死,但在我看,却是对生死最恰当的态度,作为墓志铭真是再好也没有。生命的开端最是玄妙,完全的无中生有。好没影儿的忽然你就进入了一种情况,一种情况引出另一种情况,顺理成章天衣无缝,一来二去便连接出一个现实世界。对我而言,开端,是北京的一个普通四合院。我站在炕上,扶着窗台,透过玻璃看它。屋里有些昏暗,窗外阳光明媚。近处是一排绿油油的榆树矮墙,越过榆树矮墙,远处有两棵大枣树,枣树枯黑的枝条镶嵌进蓝天,枣树下是四周静静的窗廊。与世界最初的相见就是这样,简单,但印象深刻。复杂的世界尚在远方,或者,它就蹲在那安恬的时间四周,看一个幼稚的生命慢慢睁开眼睛。奶奶和母亲都说过:你就出生在那儿。其实是出生在离那儿不远的一家医院。生我的时候天降大雪。一天一宿罕见的大雪,路都埋了,奶奶抱着为我准备的铺盖蹚着雪走到医院,走到产房的窗檐下,在那儿站了半宿,天快亮时才听见我轻轻地来了。母亲稍后才看见我来了。奶奶说,母亲为生了那么个丑东西伤心了好久,那时候母亲年轻又漂亮。这件事母亲后来闭口不谈,只说我来的时候“一层黑皮包着骨头”,她这样说的时候已经流露着欣慰,看我渐渐长得像回事了。但这一切都是真的吗?我蹒跚地走出屋门,走进院子,一个真实的世界才开始提供凭证。太阳晒热的花草的气味,太阳晒热的砖石的气味,阳光在风中舞蹈、流动。青砖铺成的十字甬道连接起四面的房屋,把院子隔成四块均等的土地,两块上面各有一棵枣树,另两块种满了西番莲。西番莲顾自开着硕大的花朵,蜜蜂在层叠的花瓣中间钻进钻出,嗡嗡地开采。蝴蝶悠闲飘逸,飞来飞去,悄无声息仿佛幻影。枣树下落满移动的树影,落满细碎的枣花。青黄的枣花像一层粉,覆盖着地上的青苔,很滑,踩上去要小心。天上,或者是云彩里,有些声音,有些缥缈不知所在的声音——风声?铃声?还是歌声?说不清,很久我都不知道那到底是什么声音,但我一走到那块蓝天下面就听见了他,甚至在襁褓中就已经听见他了。那声音清朗,欢欣,悠悠扬扬,不紧不慢,仿佛是生命固有的召唤,执意要你去注意他,去寻找他、看望他,甚或去投奔他。我迈过高高的门槛,艰难地走出院门,眼前是一条安静的小街,细长、规整,两三个陌生的身影走过,走向东边的朝阳,走进西边的落日。东边和西边都不知通向哪里,都不知连接着什么,唯那美妙的声音不惊不懈,如风如流……

我永远都看见那条小街,看见一个孩子站在门前的台阶上眺望。朝阳或是落日弄花了他的眼睛,浮起一群黑色的斑点,他闭上眼睛,有点儿怕,不知所措,很久,再睁开眼睛,啊!好了,世界又是一片光明……几只蜻蜓平稳地盘桓,翅膀上闪动着光芒……鸽哨声时隐时现,平缓,悠长,渐渐地近了,扑噜噜飞过头顶,又渐渐远了,在天边像一团飞舞的纸屑……这是件奇怪的事,我既看见我的眺望,又看见我在眺望。那些情景如今都到哪儿去了?那时刻,那孩子,那样的心情,惊奇和痴迷的目光,一切往日情景,都到哪儿去了?它们飘进了宇宙,是呀,飘去五十年了。但这是不是说,它们只不过飘离了此时此地,其实它们依然存在?梦是什么?回忆,是怎么一回事?倘若在五十光年之外有一架倍数足够大的望远镜,有一个观察点,料必那些情景便依然如故,那条小街,小街上空的鸽群,蜻蜓翅膀上的闪光和那个痴迷的孩子,还有天空中美妙的声音,便一如既往。如果那望远镜以光的速度继续跟随,那个孩子便永远都站在那条小街上,痴迷地眺望。要是那望远镜停下来,停在五十光年之外的某个地方,我的一生就会依次重现,五十年的历史便将从头上演。真是神奇。很可能,生和死都不过取决于观察,取决于观察的远与近。比如,当一颗距离我们数十万光年的星星实际早已熄灭,它却正在我们的视野里度着它的青年时光。时间限制了我们,习惯限制了我们,谣言般的舆论让我们陷于实际,让我们在白昼的魔法中闭目塞听不敢妄为。白昼是一种魔法,一种符咒,让僵死的规则畅行无阻,让实际消磨掉神奇。似乎所有的人都在白昼的魔法之下扮演着紧张、呆板的角色,一切言谈举止,一切思绪与梦想,都仿佛被预设的程序圈定。因而我盼望夜晚,盼望黑夜,盼望寂静中自由的到来。甚至盼望站到死中,去看生。我的躯体早已被固定在床上,固定在轮椅中,但我的心魂常在黑夜出行,脱离开残废的躯壳,脱离白昼的魔法,脱离实际,在尘嚣稍息的夜的世界里游逛,听所有的梦者诉说,看所有放弃了尘世角色的游魂在夜的天空和旷野中揭开另一种戏剧。风,四处游走,串联起夜的消息,从沉睡的窗口到沉睡的窗口,去探望被白昼忽略了的心情。另一种世界,蓬蓬勃勃,夜的声音无比辽阔。是呀,那才是写作啊。(节选自《我与地坛》)6.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文章第五段,通过对“生我的时候天降大雪”的描写,写出了天气的寒冷及奶奶内心的热切。B.“其实是出生在离那儿不远的一家医院”这话,让说“你就出生在那儿”的奶奶和母亲感到尴尬。C.史铁生自称是“职业是生病,业余在写作”,有关“生病”与“写作”的内容在文中都有涉及。D.“一层黑皮包着骨头”语言生动,情真意切,既照应前面的“丑东西”,又流露出母亲的欣慰之情。7.下列有关“另一种世界”的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另一种世界”言外之意是指与白昼相对的夜晚世界,作者用委婉的语言表达出自己对另一种世界的盼望。B.“另一种世界”是指不受“时间”“习惯”“舆论”限制的自由世界,即用写作创造的新世界。C.“另一种世界”表达出“我”对人生的有限与无限以及对生命的深刻思考,意蕴深厚,耐人品味。D.“另一种世界”是一个富有生命力的世界,它让“我”的心魂在黑夜出行,能脱离开残废的躯壳。8.作者说“但在我看,却是对生死最恰当的态度”,这“最恰当的态度”指什么?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4分)9.《我与地坛(节选)》第五段“蜂儿如一朵小雾稳稳地停在半空;蚂蚁摇头晃脑捋着触须,猛然间想透了什么,转身疾行而去;……满园子都是草木竞相生长弄出的响动,窸窸窣窣窸窸窣窣片刻不息”,本文第三段对四合院也有景物描写,这两处景物描写的作用是否相同?请简要分析。(6分)(三)阅读III(本题共5小题,20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0~14题。材料一:嗟乎!十年以来,余之凤波祸患苦无已时。然一岁之间,非先生过我,则我过先生,必且再三,一雪其心之所甚痛,竹灯木榻,即啖野葛之味,亦足乐也。自先生出门,余死一儿一孙两媳,刊章名捕,几陷穴胸焚巢之祸。我谓旦中,悔庵粤中将至,必有名香佳砚出而相玩。吾二三年间所历之苦缕现于前泫然累欷相对庶几可以忘矣。岂知风波之民,即此一日之累欷相对者,天亦不欲以假之乎!余之交先生与文虎,盖在壬申之岁也。当是时,东林、复社争相依附,予所居僻远尘市,亦不乏四方之客。丧乱之后,其迹如扫,瑞当尝曰:“文虎之亡,百里之内,自履安而外,谁复窥黄氏之藩篱者?”晚潮落日,孤篷入港,虽里媪荛儿,亦知其为先生访余兄弟之舟也。吾老母癸酉四旬,癸未五旬,先生与文虎皆如期而至。癸巳六旬,先生揭揭度阡陌间,坐定,出所作《正气堂寿燕序》读之,伤文虎之不偕,不觉失声而哭。先生又去,三十年登堂拜母之客,一朝尽矣!嗟乎!先生名思陵孝廉,二十有二年饥寒流落,关系晦明,夫复何憾?而先生曾谓人曰:“吾一入长安,则竹桥、剡中之路岂可复过?”先生不以竹桥、剡中易长安者,则欲与吾兄弟共此饥寒流落。斯言历然,宁可销磨?皇天后土,既属无情,后死之痛,顾影弥深。先生其必凄怆于我词也夫!(节选自黄宗羲《祭万悔庵文》)材料二:浙东门风之盛,莫过万氏。履安名泰,一称悔庵,生有异禀,美风仪,进止不失尺寸。举丙子孝廉,乱后遂隐居不仕,文行为天下模楷。李杲堂论其风格,比之东汉郭有道①黄征君②云。(节选自《今世说·卷五》)材料三:先生之病,始于南安。有毛汧者,先生之同年生也,染疫将死,同舟皆欲弃之,先生为之收载,亲其药裹,汧得生而先生病矣,即此一事之奇,亦人之所不可及者。(节选自黄宗羲《万悔庵先生墓志铭》)【注】①郭有道:东汉太学生领袖,“介休三贤”之一。②黄征君:东汉著名贤士、隐士黄宪。10.材料中画波浪线部分有三处需断句,请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答案标号涂黑。(3分)吾二三年间A所历之B苦C缕现D于前E泫然累F欷相对G庶几H可以I忘矣11.下列对材料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非先生过我”与“复众人之所过”《<老子>四章》)两句中的“过”意思相同。B.“盖在壬申之岁也”与“能克终者盖寡”(《谏太宗十思疏》)两句中“盖”意思相同。C.“斯言历然”与“请事斯语矣”(《<论语>十二章》)两句中的“斯”意思相同。D.“举丙子孝廉”与“举酒属客”(《赤璧赋》)两句中的“举”意思不同。12.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黄宗羲与万泰友情深厚,虽历经风波祸患,仍常相聚以慰心苦,万泰病逝,黄宗羲深感悲痛。B.东林、复社纷争时,黄宗羲虽居偏远,却仍有不少宾客来访;但丧乱后,唯万泰来访,二人情谊更显珍贵。

C.李杲堂将万泰和郭有道、黄征君相提并论,说明万泰深受读书人爱戴,在其心中地位崇高。D.万泰曾因救助染疫的同年毛汧而染病,其高尚品德令人敬佩,但黄宗羲对此却感到遗憾。13.把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分)(1)岂知风波之民,即此一日之累欷相对者,天亦不欲以假之乎!(4分)(2)履安名泰,一称悔庵,生有异禀,美风仪,进止不失尺寸。(4分)14.万泰出身浙东名门,却为何二十多年过着饥寒漂泊的生活?请结合前两则材料简要分析。(3分)(四)阅读IV(本题共2小题,9分)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15~16题。浣溪沙·游蕲水清泉寺①苏轼游蕲水清泉寺。寺临兰溪,溪水西流。山下兰芽短浸溪,松间沙路净无泥,潇潇暮雨子规啼。谁道人生无再少?门前流水尚能西!休将白发唱黄鸡②。【注】①本词为苏轼因“乌台诗案”被贬任黄州两年后游距黄州不远的蕲水清泉寺时所作。②黄鸡:白居易有诗句称“黄鸡催晓”,有年华易逝之意。15.下列对这首词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词的上阕写景,“兰芽”“松间”衬托出蕲水清泉寺清幽脱俗的特点。B.词的下阕议论,以反诘引出,即景取喻,表达人生感悟,启人心智。C.词的末句“白发唱黄鸡”运用拟人手法,生动表明了诗人的生活态度。D.本词写景偏于白描、与《念奴娇·赤壁怀古》的写景风格有所不同。16.清代陈廷焯评东坡此词“愈悲郁,愈豪放”,请结合全词简要分析。(6分)(五)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6分)17.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6分)(1)贾谊《过秦论》中“

”两句与毛泽东的“星星之火,可以燎原”语义相似,写出了陈涉起义的影响之大。(2)阮籍诗云“人生若尘露,天道邈悠悠”,感慨宇宙永恒,人生短暂。张若虚《春江花月夜》中“

”两句却翻出新意,个体生命虽然短暂但人类却是永恒的。(3)“暗香”在宋代诗词中经常出现,或指花的香味,或指女子身上散发的香气,如“

”。二、语言文字运用(20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8~22题。

材料一:问:①?黄茜:多巴胺是一种神经递质。人体内多巴胺大量释放时,人们会产生快乐的感觉,因而它也被称为“快乐荷尔蒙”。“多巴胺穿搭”就是人们通过穿着绚丽多彩的服装,调动正面情绪,从而创造积极力量的穿搭方式。问:“多巴胺穿搭”高饱和的明媚色彩似乎与中国传统审美并不一致,这是不是一种纯粹的“舶来品”潮流呢?黄茜:“多巴胺穿搭”以高明度的淡黄、粉红、天蓝、灰白为主,中国传统色则有杏仁黄、淡绯、蝶翅蓝、银鱼白等作为呼应。唐代服饰就有极强的色彩感,颜色以鲜艳明丽为主。在各个朝代的审美选择中,艳丽色彩也从未缺席过。可以说“多巴胺穿搭”②。中国古代的“多巴胺穿搭”不是对色彩的跳脱堆沏,而是对个人性格和社会地位的含畜表达。贾宝玉登场时,穿“一件二色金百谍穿花大红箭袖,外罩石青起花八团倭缎排穗褂……”大红与石青叠穿,既是光彩夺目的青春少年,又是③。透过唐三彩立俑鲜艳的色彩,我们便能一窥盛唐的富丽磅礴。色彩与文化是高度关联的,如果没有文化作底色,审美当桥梁,繁多的色彩只能让眼花缭乱。材料二:中国传统色彩的命名折射出深厚的文化意蕴。“东方既白”是天空蓝蒙蒙透点白的颜色,“海天霞”是海上霞光之淡红。与诗歌中的意象相似,色彩的名称可以理解为传达色彩观念的意象。依据我们在讨论传统色彩名称时,头脑中浮现的物像、画面或者情境、体验,可以大致将之分为特征意象、情景意象、感觉意象。特征意象是由名称而联想到某种事物表象的色彩。比如藕色、橙色等易使人想到莲藕和甜橙的外观,墨黑和苔绿使人极易联系到书画的墨汁和无人小径。情景意象是由色彩名称而生的联想超出了事物本身的特征,产生了一种朦胧意境或氛围,具有更为强烈的文化气息的色彩。由桃红联想到粉红的桃花时它是特征意象,若进而想到桃花盛开的春天则可归入情景意象。随着“画面”朦胧程度的增加,使情景想象会转变成一种笼统的心理体验,这类色彩被称之为感觉意象。色彩名称易于产生大小、厚薄、深浅、明暗、冷暖等。其意象多属感觉意象。例如“肥”作肥大解,白色有扩张感,肥白更强调了这扩张感。这类色彩还有老紫、退红、窈蓝等。18.下列词语与材料二中加点的“海天霞”得名方式最接近的一项是(3分)A.大步走

B.慢慢说

C.好孩子

D.胭脂红19.请在材料一中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0个字。(6分)20.材料二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有三处语病,请进行修改,使语言表达准确流畅,逻辑严密。可少量增删词语,但不得改变原意。(3分)21.材料一中画横线部分有多处错别字,请找出两处并加以改正。(4分)22.两则材料中都出现了丰富的色彩,请你写出带有多巴胺色彩的诗句并结合材料二分析它的颜色带给你怎样的联想。(4分)三、写作(60分)

23.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一位作家曾说过:“种一棵树最好的时间是十年前,其次就是现在。”作为青年,以上材料引发了你怎样的联想和思考?请写一篇文章。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参考答案一、阅读(70分)1.D(3分)

2.C(3分)

3.C(3分)

4.(4分)①解读对象既要“入乎其内”,又要“出乎其外”,坚持以作品为本体、为核心、为“属地”。②批评家要有丰富的学识,懂得多种文体的艺术规律。③批评家的思维不能局限于作品,要关注广阔的社会人生。(或“能跳出作品中的有形时空,进入文本中蕴含的无形境界”)④在批评实践中要保持客观、公正的立场。(评分建议:每点1分,满分4分,意思对即可。如有其他答案,只要言之成理可酌情赋分。)5.(6分)①在内容情感上,《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上片赞扬了在京口建立霸业的孙权和率军北伐气吞胡虏的刘裕,表示要像他们一样金戈铁马,为国立功。下片借讽刺刘义隆来表明自己坚决主张抗金但反对冒进误国的立场和态度;②在风格和艺术特点上,全词豪迈悲凉。运用情景交融、对比、衬托的手法,尤其是多用典故,增强了作品的说服力和意境美。用词严谨,一字千金;③辛弃疾追思往事,不胜身世之感,有壮志难酬之悲。这也是其“英雄词”的共通表现。因人生经历不同,其“豪放”跟苏轼之“豪放”有明显不同;④辛弃疾援用古事近事影射现实,展现出了当时的社会背景状况,尖锐地提醒南宋统治者吸取前人和自己的历史教训;⑤《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是豪放词和怀古词的经典代表作,具备一般豪放词和怀古词的情感内容特点。(评分建议:每点2分,答出三点6分,意思对即可。如有其他答案,只要言之成理,可酌情赋分。)6.B(3分)

7.D(3分)

8.(4分)这“最恰当的态度”指对待玄妙、无中生有、神秘、无缘无故的生命应该顺其自然、从容坦然、积极豁达、自由达观。

(评分建议:满分4分。意思对即可。只要言之成理,可酌情赋分。)9.(6分)①相同。都是借景物描写表达作者的内心以及对生命的思考与感悟;②《我与地坛(节选)》第五段以温馨的笔调描摹细微的生命搏动,表明废弃的园子因为有了它们而变得充满生机,并处处以其生机焕发出无穷的创造力。这其实是对生命的感悟,蜂儿,蚂蚁,瓢虫,等等,都是作者标榜的美好。一切都如此灵动,丝丝生机跃然纸上。这也是作者在特定的人生背景下对生命,对生活,对一切的畅想,对一切的深思,真实地记录下了作者那片枯萎干涸的心田重新滋润和复苏的过程;③本文第三段描述的是作者回忆的生命之初看到的简单,但印象深刻景象,表现了一个初生的生命对世界萌生着欲望,表达了对生命的降临充满着欢欣之情。(评分建议:每点2分,满分6分。只要言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