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名师教学:王崧舟《长相思》教学实录与研习_第1页
语文名师教学:王崧舟《长相思》教学实录与研习_第2页
语文名师教学:王崧舟《长相思》教学实录与研习_第3页
语文名师教学:王崧舟《长相思》教学实录与研习_第4页
语文名师教学:王崧舟《长相思》教学实录与研习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5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语文名师教学:王崧舟《长相思》教学实录与研习教学实录一、借助注释,读懂词意师:同学们,在王安石的眼中,乡愁是那一片吹绿了家乡的徐徐春风,而到了张籍的笔下,乡愁又成了那一封写了又拆,拆了又写的家书。那么,在纳兰性德的眼中,乡愁又是什么呢?请大家打开课本,自由朗读《长相思》这首词。注意,要仔仔细细地读上四遍,读前两遍的时候,注意词中的生字和多音字,争取把它们念得字正腔圆;读后两遍的时候,争取把它念通顺,注意词句内部的停顿。自由读《长相思》,开始。(学生自由读)师(出示《长相思》):谁来读一读《长相思》?其他同学注意听这首词中的一个生字和一个多音字,听他有没有念错。(学生诵读)师:读得字正腔圆,真好!“风一更”这个“更”字是个多音字。“聒碎乡心”的“聒”是个生字,她都念准了。来,我们一起读一读“风一更,雪一更,聒碎乡心梦不成”。(学生齐读)师:真好,谁再来读一读《长相思》?其他同学听,特别注意听词句的中间,她是怎么停顿的,读得是不是有板有眼,听清楚了吗?好,开始。(学生诵读)师:你们有没有注意到这位同学在读“身向榆关那畔行”的时候,哪个地方停顿了一下?生:他在“身向榆关”的后面停顿了。师:你有没有注意到她在读“夜深千帐灯”的时候,哪个地方又停顿了一下?生:他在“夜深”后面停顿了一下。师:你们都听出来了吗?对!这叫读得有板有眼。我们一起读这两句词——身向榆关那畔行,夜深千帐灯。预备,起。(学生齐读)师:同学们,读古代的诗词,我们不但要把它读正确,读得有节奏,而且要尽可能读出它的味道来。其实这还不够,我们还要读出内心的感受和感觉来。我们现在反反复复已经读了很多遍了,我想问一下同学们,这首词带给你怎样的感觉?用一个字或词形容你内心最真切的感觉。生:思念家乡的感觉。生:千辛万苦的感觉。师:还有不一样的感觉吗?生:词人所处的地方和家乡很不一样。师:来,我们把这种感觉再读出来。(学生齐读)师:老师跟你们一起读。我读一句,你们读后面一句,我们配合着朗读,来感受这一份思念之情,这一份艰辛之苦,好吗?准备,开始。(师生共读)师:真好,现在反过来,你们先读,我后读,我们再来用心体会词人的思念与牵挂。(师生共读)师:孩子们,刚才你们说这首词给你的第一感觉是思念、是牵挂、是艰辛,我就很奇怪,这种感觉你是怎么产生的?这首词的哪些字眼、哪些地方会带给你这种感觉?现在请大家静静地默读《长相思》,把那些带给你这种感觉的地方标上记号。如果有必要,还可以在旁边标上批注。(学生默读)师:我发现每个孩子都在细细地品读,而且都在用心地圈点,收获到底如何,现在我提两个问题考考大家。第一个问题,你们说作者的身在哪里?生:作者的身在前往山海关外的途中。师:谁还有不同的看法?身在哪儿?生:从“山一程”中,感觉到他的身可能在山上。师:那是怎样的山?用一个词来形容一下。生:是非常高、陡峭的山,雪花乱舞的山。师:非常高的山上,在崇山峻岭上。那么“水一程”呢?他的身还可能在哪?生:可能在船上。师:孩子们想象一下,当作者的“身”在船上的时候,那江面上的水,你看上去是怎样的水?生:波涛汹涌的水。师:是的,那么“夜深千帐灯”呢?他的身又可能在哪?生:可能在营帐里面。师:营帐里面,请站着。孩子们,这里站着八位同学,作者的身在哪儿?如果把这八位同学看作作者的身经过的八个点,连在一起谁能用一个词形容?生:跋山涉水。生:南征北战。生:翻山越岭。师:是的,这就是纳兰性德的身,身体的身。他的身经过了崇山峻岭,经过了大河小船,他的身在烈日之下,在月光之下,在风雨之中。他经过了山海关外,经过了军营的帐篷,他还经过了许许多多的地方,这就是作者的身,身在何方?一句话:“纳兰,身在征途”。师:一个身在征途之人,有多少艰辛啊,跋山涉水,翻山越岭,这就是词人所处的心境和环境。谁再来读读这首词,把身在征途的艰辛读出来。(生读)师:是啊,一道道的山,一程程的水,多少艰辛,多少苦难,那就是词人的身所经历所感受的。下面我提第二个问题:纳兰性德的心在哪儿?生:他的心在故乡。师:用这首词中的一个词说,纳兰性德的心在哪?生齐答“故园”,师板书“心系故园”。师:身在征途,心却在故园,把它连起来,你有什么新的发现,新的体会?生:我发现纳兰性德既想保家卫国,但又很想念自己的家人。师:你的理解更深了一层。生:我还觉得纳兰性德不管在什么地方,心里总是有家乡的。师:好一个“不管在什么地方,心总是在家乡”!生:他虽然远离家乡,可是仍然思念着家乡。师:一个远离,一个思念,同学们,就是这种感受,这种感情,这种心灵的回响,我们一起带着这种感觉再来读一读《长相思》。先各自读,试着把作者身和心分离的那种感受、那种心情读出来,各自读,放开声音读,按自己的节奏读,可以轻轻地读。(学生自由诵读)二、展开想象,读出词情师:孩子们,请闭上眼睛,让我们一起随着纳兰性德,走进他的生活,走进他的世界,随着老师的朗读,你的眼前仿佛出现怎样的画面和情景?(教师范读)师:孩子们,睁开眼睛,你仿佛看到了什么,听到了什么,你仿佛处在一个怎样的世界里面?生:我看见了士兵们翻山越岭到山海关,外面风雪交加,士兵们躺在帐篷里翻来覆去怎么也睡不着,在思念他们的故乡。师:你走进去了。生:我看见了纳兰性德思念家乡,睡不着的情景。师:你看到了作者辗转反侧的画面。生:我看见了纳兰性德走出营帐,望着天上皎洁的明月,他思乡的情绪也更浓了。师:你看到了纳兰性德抬头仰视的画面。生:我还看到了北风呼啸,纳兰在他的帐篷里面听到这种声音,睡都睡不好,他在想,在他的故乡都是很宁静的,没有这种嘈杂的声音。师:你们看到了跋山涉水的画面,你们看到了辗转反侧的画面,你们看到了抬头仰望的画面。但是,同学们,在纳兰性德的心中,在纳兰性德的记忆里面,在他的家乡,在他的故园,又应该是怎样的画面,怎样的情景呢?展开你的想象,把你在作者的家乡,在作者的故园看到的画面写下来。(学生写作)师(边巡视边说):也许,那是一个风和日丽的早晨,纳兰性德带着儿子来到郊外,正是春风习习,放飞自我最好的时光。于是,你的眼前就出现了这样的画面……也许啊,那是一个月光皎洁的晚上,纳兰和妻子孩子们围坐在一起,举头望明月,低头吃月饼,于是你的眼前又出现了这样的画面……也许,那是在一片茂盛的林子里,纳兰和朋友们骑着马,有说有笑,突然听到一声清脆的“啪”,战马就飞一样地奔驰而去,于是你的眼前又出现了这样的画面。放飞你想象的翅膀,把你心目中的画面用文字描绘出来。(学生写作)师:好,孩子们,请放下你手中的笔,让我们一起回到作者的家乡,走到纳兰性德的故园去看看,在他的家乡有着怎样的画面和情景?生:我看见了纳兰性德的家乡鸟语花香,纳兰性德的家人在庭院中聊天;小孩子们在巷口玩耍嬉戏;牧童赶着牛羊去吃草;姑娘们坐在家门口绣着花;放学归来的孩童们放下书包,趁着风,放起了风筝;还有的用花朵编成了花环戴在头上,家乡一片生机勃勃的景象。师:好一幅生机勃勃的乡村乐居图啊!生:我看见了晚上月光皎洁,星星一闪一闪的,他的亲人坐在窗前望着那圆圆的月亮,鸟儿不再叽叽喳喳地叫,微风阵阵,花儿合上那美丽的花瓣,亲人是多么希望纳兰性德能回到家乡与他们团聚啊!师:一个多么宁静、安逸、美好的夜晚啊!生:我看到了他的妻子正绣着锦缎,孩子们在门外的草地里玩耍,一会儿捉蝴蝶,一会儿逮蚂蚱,汉子们正挑着一桶水回家做饭,做好饭后一家人围坐在一起喝酒、聊天。师:天伦之乐,其乐融融,多美好的生活。但是现在,此时此刻,这样的画面全都破碎了,这样的情景全破碎了。谁再来读《长相思》?在这里,没有鸟语花香,没有亲人的絮絮关切,这里有的只是——让一名学生读《长相思》。师:在这里,没有皎洁的月光,没有在皎洁的月光下和妻子相偎依在一起的那份温暖、那份幸福,在这里有的只是——让一名学生再读《长相思》。师:听得出,你是在用自己的心读。在这里没有郊外的踏青,没有和孩子在一起的捉迷藏,没有杨柳依依,没有芳草青青,这里有的只是——师生齐读《长相思》。师:长相思啊长相思!山一程,水一程,程程都是长相思!风一更,雪一更,更更唤醒长相思。孩子们,闭上眼睛,想象画面,进入诗人那个身和心分离的世界,我们再一起读《长相思》。三、互文印证,读透词心师:读到现在为止,我们已经非常真切地感受到了作者身在征途,心系故园的那一颗破碎的心。读到现在为止,你有什么问题想问一问纳兰性德?生:纳兰,你路过的山和水是不是特别的多?师:好,你担忧着他的安危是吗?你还有问题想问一问纳兰吗?生:你在帐篷里睡觉时,有多冷呢?师:好一个知冷知热的孩子,他在关心纳兰的温暖,还有吗?生:纳兰性德,既然你这么思念家乡,那你为什么还要去从军呢?师:问得好!再来问。生:纳兰性德,如果你想回家,就应该早点用心打仗,为什么不用心打仗?仗打不好,你还会死在途中。师:是啊!你身在征途,就一门心思去干你的事业,为什么对自己的故园又要牵肠挂肚,辗转反侧呢?生:你既然这么思念家乡,那为什么不把你想对家人说的话写下来,让一个老乡帮你送过去呢?师:孩子们,你们可知道,这些问题纳兰性德也在问自己。就在征途中,纳兰性德还写了一首词,题目叫《菩萨蛮》,其中有这两句就是纳兰性德问自己的,谁来读一读?(课件出示“问君何事轻离别,一年能几团圆月?”学生朗读)师:问得好!孩子们,请你们再想一想,除了纳兰性德在问自己以外,还有谁要问一问纳兰性德?生:可能是跟纳兰有过交情的。师:那就是纳兰的朋友是吗?好,此时此刻你就是纳兰的朋友,你来问,好吗?咱们到一个地方问问他。看长亭外,杨柳依依,纳兰就要从军去了,这个时候,他最好的朋友在问他。生:问君何事轻离别,一年能几团圆月?师:除了他的朋友,谁还最想问一问纳兰啊?你来。生:他的老母亲。师:好,孩子,此刻你就是他的母亲,你来问问儿子。我们也到一个地方去。看,古道边,芳草萋萋。纳兰就要从军去了,只见白发苍苍、颤颤巍巍的老母亲在这样问纳兰。生:问君何事轻离别,一年能几团圆月?师:孩子,你想想,母亲在问儿子的时候这个“君”应该改成?生:儿。师:是的,你再来问问。古道边,芳草萋萋。纳兰就要从军去了,只见白发苍苍、颤颤巍巍的老母亲在这样问纳兰——生:问儿何事轻离别,一年能几团圆月?师:朋友会问,母亲会问,还有谁也想问啊?生:还有深深思念他的妻子。师:是的,纳兰的妻子当然想问啊!来,孩子,现在你就是纳兰性德的妻子,你问一问纳兰性德。我们也到一个地方去,夕阳下,秋风瑟瑟,纳兰就要从军去了,他美丽而又带着哀怨的妻子,轻轻地问着她的丈夫。生:问君何事轻离别,一年能几团圆月?师:妻子问丈夫,那个“君”字改成?生:夫。师:好,来,你再问一问。生:问夫何事轻离别,一年能几团圆月?师:是的,你们看,朋友在问,老母亲在问,妻子在问,你们可千万不要忘了,纳兰的膝下还有谁?生:还有纳兰性德的儿子。师:儿子,不错。儿子问一问,你现在是纳兰性德的儿子,你问一问,把这个“君”字改成什么?生:父。师:好!我们也到一个地方去,小桥前,雨雪霏霏,纳兰的儿子拉着父亲的手,流着眼泪问——生:问父何事轻离别,一年能几团圆月?师:到底是儿子,年纪还小,口齿不清,感受还不是很深。没事,孩子们,你们看,朋友在问,老母在问,妻子在问,还有儿子也在问。我们一起再来问一问纳兰,生齐读:问君何事轻离别,一年能几团圆月?师:孩子们,你们说什么?轻离别,你们居然说我轻离别?师:我纳兰性德真的“轻”离别?再读《长相思》,默读,你从哪儿体会到纳兰性德没有轻离别呀?师:我是纳兰性德,我想先问问我的朋友:“朋友,我是轻离别吗?”生:不是,我从“聒碎乡心梦不成,故园无此声。”中看出你不是轻离别,而是被迫。师:我是重离别呀!来,我再来问问我的老母亲。师:“请问我一次一次地从军是在轻离别吗?”生:你不是。身向榆关那畔行,夜深千帐灯。他在跋山涉水,但是心在家乡。师:把他改成你,现在我就是纳兰,儿子就在你的眼前,你再说。生:你的身在跋山涉水从军,但是你的心还在家乡。师:是的,你怎么看出来我的心就在你的身上呢?生:聒碎乡心梦不成,故园无此声。师:是啊,谢谢老母。理解我这一份无奈的心绪。来,我想再问我的妻子,我是轻离别吗?生:不是。师:怎么说?生:聒碎乡心梦不成。师:那么亲爱的妻子,你知道此时此刻我最想的是谁吗?生:是亲人。师:就是你啊,我再问一问我那调皮的还不懂事的儿子,为父是轻离别吗?生:不是。师:怎么说?生:身向榆关那畔行,夜深千帐灯。师:你懂了什么,儿子?生:你的身虽然是在外面,但是你的心在这里。师:你知道我的心在哪里吗?生:我这里。师:对,我的心就在你身上。你看我的儿子长大了,懂事了,是不是?其实啊,纳兰有个特殊的身份,他是大内高手,所以他责任在肩,重任在身,当皇帝有令的时候,他不得不随从,然而,他心中永远装着他的故园,装着他的家乡,牵挂着他的亲人,于是在为国和思乡之间他的心就是永远那样纠结,那样难受。来,我们一起怀着这样的感受,再读纳兰的《长相思》。(生齐读)师:是的,看,山一程,水一程,程程都是——(生齐说“长相思”)风一更,雪一更,更更唤醒——(生齐说“长相思”)。爱故园,爱祖国,字字化作——(生齐说“长相思”)。师(背景音乐响起):下课!研习当下中小学语文阅读教育研究与实践,基本上聚焦在“教什么”和“怎么教”这两个层面,“为何教”这一层面被堂而皇之地放逐。为什么会出现这样一种怪异的现象呢?道理很简单,实利主义者认为就是应试,无需他想;科学主义者认为是发展语文核心素养,亦无需他想。于是,在功利执念的驱使下,语文阅读教育见分不见人,见技不见美,逐渐失去了教育的温度与美感。持“语文核心素养发展”观者,虽会触及美,但要么象征性地零碎落实,要么机器人般地条块落实。至于核心素养积淀、发展了之后还要干什么,似未多想。也有些老师想了,不就是“更好地听说读写”嘛!可“听说读写”之后呢?“走向语用,解决生活问题啊!”于是重新回到了致用层面,致美、致在的维度依然是缺失的。王崧舟老师的《长相思》课例,以其深入浅出而又境界高迥的探索,恰好完成了对上述偏执、肤浅观念的反拨。他以生气郁勃的实践,清晰地回答了语文阅读教育的价值取向:追求致用、致美、致在的浑然统一。一、致用:内外同构,虚实相生致用的价值取向,从古到今,从中到西,一直都很强劲,当下尤盛。以科学的名义,聚焦人文要素和语文要素进行教学,培养学生的语用能力;或者与生活问题的解决相勾连,强调情境任务创设——如为一本书设计腰封,为某人撰写颁奖词,写一封信给某同学,劝其振作……诸如此类,均是致用价值取向的体现。至于指向提分,将情韵丰富的文本肢解成得分点的简单粗暴式教学,则是致用观走向异化的体现。事实上,无论指向应试,还是指向生活,都是在强调外在之用。忽视情意素养发展的内在之用,离虚实相生之境渐行渐远,无论握着怎样前沿的理论,对语文阅读教育来说,都是一种伤害。当下不少学生对语文教师无感,对语文学科无趣,不是已经为虚实失衡的致用观敲起警钟了吗?那么,健康而富有魅力的致用观是什么样的呢?王崧舟老师《长相思》课例给我们的启示是:注意“实用与虚用”“专用与泛用”“小用与大用”的统一。“实用与虚用”的统一,强调的是知情意素养的协调发展。知素养属于“实用”范畴,情意素养属于“虚用”范畴,二者结合才会内外同构,培育出“完整的人”。拿《长相思》来说,让学生知晓“夜深千帐灯”属于静态描写,“风一更,雪一更”等属于动态描写,落实单元语文要素就属于“实用”,教学生读对字音(如对“更”“聒”等字正音),读出节奏——关注到学生在“身向榆关”后面停顿了一下,在“夜深”后面又停顿了一下,读懂意思——身在何处,心在何方,读出印象与感觉——思乡、睡不好,将单篇教学目标完成也属于“实用”。但王老师并未止步于此,而是引导学生向文本更深处掘进——重点是抓住“碎”字读出词情,借助纳兰性德《菩萨蛮》中的词句“问君何事轻离别,一年能几团圆月”读透《长相思》的词心,已然触及了文字背后的言语智慧、言语人格,这显然属于“虚用”的范畴。至于流淌在对话中的平等意识、赏识意识、求真意识,则属于隐秘而深邃的“身教”,关涉学生灵魂的陶养,更是虚用,所以教学的灵性、温度一下子凸显出来了。“专用与泛用”的统一,强调的是在心身和谐、陶养成人的教育宗旨之下实现语文之用与他科之用的统一。比如,将“听说读写”能力的养成,语文核心素养的发展视为“专用”,其他能力和素养的养成则属于“泛用”。专用体现语文阅读教育的深度,泛用体现语文阅读教育的广度,二者结合,语文阅读教育自会散发无穷的魅力。王老师教学中以语文学科为体,以音乐、绘画、历史等学科为用——如以《琵琶语》为背景音乐,引导学生想象纳兰性德的故园景象;用“作者的身在哪里”,激发学生想象“身在山上、船上、风雪交加的路途上”的情景;点出纳兰性德是大内侍卫的身份,强调其重任在身,便自然而巧妙地实现了“专用与泛用”的统一。“小用与大用”的统一,强调的是个体发展之用,与他人发展以及社会、民族、国家发展之用的统一。如果将课程目标、单元目标、单篇目标规定的语文知识落实,作为个体发展“小用”的话,那么着眼于学生拥有了知识、能力、素养后“对他人、对社会、对国家”的用,还有对传统文化的发展之用便是大用。遗憾的是,当下不少语文老师基本上停留在“小用”的层面,因此文本解读时基本上只停留在言语内容层和言语形式层,不会向言语气韵层开掘,引导学生感受作者的言语情趣、言语人格、言语韵味。在这种功利性的语境中,王老师能有意识地让学生感受纳兰性德身心分离的矛盾,乡心破碎的苦痛,以及对责任、使命的担当,让我们切实感受到他教在当下,心系未来的高远境界。不过,王老师并未引导学生进一步思辨:纳兰性德此次跟随康熙皇帝去山海关那边到底所为何事?作为一品带刀侍卫,时刻伴随皇帝左右,本是至高的荣耀,为什么他的词作中还流露出无尽的忧伤、迷惘,乃至无法言传的苦痛?康熙皇帝封他为一品带刀侍卫,为什么没有让纳兰性德从军(教者将“随皇帝出行”定位为“从军”不妥)?如果沿着这些问题知人论世,深挖文本,学生不可能只围绕家国情怀展开想象。有学者指出:纳兰性德的父亲纳兰明珠,已经做到了一品大员(清代文官最高品级),对满汉文化的交流、缓和满汉民族矛盾、消除割据势力、抵御沙俄侵扰等方面均起到积极作用。但是,他的影响力已让康熙皇帝有所警惕。将纳兰性德带在自己身边,实际上有扣押“人质”的意味。以纳兰性德的敏感与智慧,他不可能没有觉察到康熙的用心——历史也确实如此:纳兰性德去世后三年,其父明珠被革职查抄。纳兰性德觉察到,伴君如伴虎的恐惧便难以消释,加之个性的压抑,现实的进退两难,怎能不怀念故园的温馨与祥和?从这个角度就不难理解,他为什么将风声、雪声比作刀子,绞碎了乡心与美梦了。基于这样的理解,学生的体验与想象,应该不会出现同质化、单薄化的现象。二、致美:生命融合,活在别处语文阅读教育要想步入虚实相生、诗意栖居之境,还应坚定“致美”的价值追求。如果说致用更多地强调主体外在生活需求的满足,特别关注科学性、实用性,致美则更强调主体内在生活需求的满足,特别关注阅读教育的情感性和超越性。那么,语文阅读教育如何实现致美的价值追求呢?王老师的做法是:首先,注意感性与理性的相乘。不仅要让学生认知到“词情”“词心”,更要让学生通过生命融合体验到。“身在何处”“心在何处”的寻觅;想象“故园是怎样的画面”;抓住“碎”字的入情诵读;借助词句“问君何事轻离别,一年能几团圆月”展开的心灵对话,无一不是紧扣文本的深度体验与想象。既有感性的“教学肉身”,又有理性的“教学灵魂”,难怪听课教师情不自禁产生了神奇的高峰体验——分明看到了孩子们把自己的心贴到了词的脸颊上,真的体会到了这个作品中特殊的温度。不过,王老师“故园温馨融融”之结论,在内涵上还可深入辨正。历史上的纳兰明珠与纳兰性德,真可谓父慈子孝,感情深厚。徐乾学在《纳兰君墓志铭》中提及太傅纳兰明珠身体抱恙时,纳兰“日侍左右,衣不解带”;父亲明珠在痛失爱子时也每每“望舍必哭”。“康熙十三年,纳兰娶夫人卢氏,卢氏为两广总督卢兴祖女。”结婚三年后,“卢氏以产后患病,于五月三十日卒,性德哀甚,悼亡之吟不少,知己之恨尤深”。那么,词中的“故园”意象到底是表现对父子关爱时光的怀念?还是对夫妻恩爱时光的怀念?抑或兼而有之,因心绪悲蹙将故园作为整体的精神寄托呢?毕竟,彼时爱妻已经去世,他所怀念的故园一定不会是当下与爱妻温暖相依的故园。其次,注意熟悉与陌生的相乘。教学对话,学生过于熟悉,美感很难产生;反之,过于陌生,美感也很难产生。让学生感到既熟悉又陌生,既陌生又熟悉,教学美感便会自然产生。诗歌教学,抓住直抒胸臆词,抓住重要意象体悟情感,这是学生所熟悉的,但王老师抓住地点的不断转换,让学生体味前路迢迢的伤感就是陌生的;让学生思考作者身在何处,心在何处的提问,学生是熟悉的,但是让学生体味心身分离的抒情结构,还有理想故园的温馨谐和却在现实风雪的聒噪中走向破碎,这种审美的引导又是陌生的。熟悉与陌生完美相乘,这让王老师的课一步一景,美不胜收。最后,致美境界的达成,还需注意教学节奏的缓急有致。相对而言,读准字音、读出节奏、读出感觉的环节,教学节奏是比较快的,但是读出词情、读透词心环节,教学节奏一下子就缓下来了。这在保证真实学习,深度学习的同时,也让教学充满了美感。三、致在:我他相乘,走向创造令人钦敬的是,在致用与致美相统一的基础上,王老师的语文阅读教育还彰显了致在的价值追求:强调主体在实现内外需求过程中的精神创造,特别关注具身性与创造性。中国语文教育发展经历了知识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