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农田水利工程技术指南_第1页
三农田水利工程技术指南_第2页
三农田水利工程技术指南_第3页
三农田水利工程技术指南_第4页
三农田水利工程技术指南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4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三农田水利工程技术指南TOC\o"1-2"\h\u11926第一章概述 3241611.1三农田水利工程技术概述 323911.2三农田水利工程技术发展趋势 313344第二章工程规划与设计 4247562.1工程规划原则与方法 411182.1.1工程规划原则 4196152.1.2工程规划方法 430192.2工程设计要点 4126542.2.1工程设计基本要求 4220822.2.2工程设计要点 5104922.3工程设计软件应用 596912.3.1常用工程设计软件 5261212.3.2设计软件应用要点 532594第三章水源工程 5275023.1水源选择与评价 5283863.2水源工程设计与施工 6322883.3水源保护与管理 628872第四章输水工程 7123114.1输水工程类型及特点 77744.2输水工程设计 850074.3输水工程施工与验收 821029第五章排水工程 9248995.1排水工程类型及功能 9166355.1.1排水工程类型 9290725.1.2排水工程功能 9194005.2排水工程设计 9101495.2.1排水工程设计原则 923505.2.2排水工程设计内容 9100205.3排水工程施工与管理 10245125.3.1排水工程施工 10122595.3.2排水工程管理 1032067第六章灌溉工程 1063256.1灌溉工程类型及特点 10176316.1.1灌溉工程类型 10269666.1.2灌溉工程特点 11214426.2灌溉工程设计 11217536.2.1设计原则 11307356.2.2设计内容 1187156.3灌溉工程施工与运行管理 1151336.3.1施工准备 11125696.3.2施工方法 11306976.3.3运行管理 119229第七章防洪工程 12201187.1防洪工程类型及功能 12286917.1.1防洪工程类型 12241967.1.2防洪工程功能 12143107.2防洪工程设计 1295507.2.1设计原则 12310697.2.2设计内容 13198517.3防洪工程施工与管理 13123877.3.1施工准备 13144337.3.2施工过程 13252917.3.3管理与维护 1424723第八章水土保持工程 14254968.1水土保持工程类型及作用 14192328.1.1类型 14209148.1.2作用 1465718.2水土保持工程设计 14136048.2.1设计原则 14136308.2.2设计内容 15305428.3水土保持工程施工与监测 15317968.3.1施工 1555588.3.2监测 1529760第九章工程建设与施工管理 15113619.1工程建设程序与要求 15189319.1.1工程建设程序 1671209.1.2工程建设要求 16289759.2施工组织与管理 16287019.2.1施工组织 1657329.2.2施工管理 1766039.3工程质量与安全监督 17201129.3.1工程质量管理 17200369.3.2安全监督 179297第十章工程运行与维护 172178810.1工程运行管理 172114210.1.1运行管理原则 172881410.1.2运行管理内容 171680410.1.3运行管理措施 181710910.2工程维护与养护 181678910.2.1维护与养护原则 182439510.2.2维护与养护内容 18549810.2.3维护与养护措施 182801510.3工程信息化管理 181554610.3.1信息化管理原则 181364110.3.2信息化管理内容 18524010.3.3信息化管理措施 19第一章概述1.1三农田水利工程技术概述三农田水利工程技术是指在农田水利建设过程中,运用现代科学技术,对农田水利基础设施进行规划、设计、施工和维护的一整套技术体系。其主要目的是保障农田水利基础设施的安全、稳定和高效运行,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促进农业可持续发展。三农田水利工程技术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水源工程:包括水库、塘坝、引水渠道、蓄水设施等,旨在合理调配和利用水资源,满足农田灌溉和生态环境需求。(2)灌溉工程:包括灌溉渠道、田间灌水系统、灌溉设施等,以提高灌溉效率,降低灌溉成本,实现农业节水。(3)排水工程:包括排水渠道、田间排水系统、排水设施等,以降低农田地下水位,防止土壤盐碱化,保障农作物生长。(4)水土保持工程:包括梯田、坡改梯、土地改良、植被恢复等,以保持水土,改善生态环境。(5)农业生态环境保护工程:包括湿地保护、生态渠道、生态景观等,以维护农田生态平衡,保障农业可持续发展。1.2三农田水利工程技术发展趋势我国农业现代化进程的加快,三农田水利工程技术呈现出以下发展趋势:(1)技术创新:为适应农业生产和生态环境的需求,三农田水利工程技术将不断进行创新,提高技术含量,实现高效、环保、智能的农田水利建设。(2)集成化发展:将多种农田水利工程技术进行集成,实现水源、灌溉、排水、水土保持等工程的协同发展,提高农田水利基础设施的整体效益。(3)智能化建设: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如物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等,对农田水利设施进行智能化管理,实现自动化监控、预测预警、决策支持等功能。(4)生态优先:在农田水利工程建设中,注重生态环境保护,采用生态友好型技术,实现水资源利用与生态环境保护的协调发展。(5)区域特色:根据不同地区的水资源条件、地形地貌、农业生产特点等,发展具有区域特色的农田水利工程技术,满足当地农业生产需求。通过以上发展趋势,我国三农田水利工程技术将更好地服务于农业现代化建设,为我国农业可持续发展提供有力保障。第二章工程规划与设计2.1工程规划原则与方法2.1.1工程规划原则(1)可持续发展原则:农田水利工程技术指南要求工程规划应充分考虑资源、环境、经济、社会等因素的可持续发展,保证工程长期稳定运行。(2)综合效益原则:在规划过程中,要注重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的协调,实现水资源的高效利用。(3)科学合理原则:工程规划应遵循科学、合理、实用的原则,保证工程安全、可靠、经济。(4)因地制宜原则:根据地形、地质、水资源条件等因素,合理选择工程类型和规模。2.1.2工程规划方法(1)调查分析:对项目区的自然条件、社会经济状况、水资源状况等进行详细调查和分析。(2)需求分析:根据项目区的农业生产需求、生态环境需求、经济社会发展需求等,确定工程规模和建设内容。(3)方案比选:根据调查分析结果,提出多个工程方案,进行技术、经济、环境等方面的比选。(4)规划编制:在方案比选的基础上,编制工程规划报告,明确工程目标、任务、布局、投资估算等内容。2.2工程设计要点2.2.1工程设计基本要求(1)符合国家标准和行业规范:工程设计应符合国家有关法律法规、标准和行业规范的要求。(2)技术先进、经济合理:采用先进的技术和工艺,降低工程成本,提高投资效益。(3)安全可靠:保证工程结构安全、运行稳定,降低风险。2.2.2工程设计要点(1)工程布局:根据规划报告,合理布置工程设施,保证工程功能完善、运行高效。(2)工程设计参数:依据相关规范和标准,确定工程设计参数,如流量、水位、压力等。(3)工程结构设计:根据工程特点和地质条件,选择合适的结构形式和施工方案。(4)施工组织设计:编制施工组织设计,明确施工顺序、施工方法、施工进度等。(5)环境保护与治理:充分考虑工程对环境的影响,采取有效措施进行环境保护和治理。2.3工程设计软件应用2.3.1常用工程设计软件(1)AutoCAD:用于绘制工程图纸,进行平面设计和三维建模。(2)Revit:用于建筑信息模型(BIM)设计,实现工程信息的集成管理。(3)理正设计软件:用于水利工程、道路工程、桥梁工程等专业设计。(4)ANSYS:用于工程结构分析,计算结构强度、稳定性等。2.3.2设计软件应用要点(1)熟练掌握软件操作:工程设计人员应熟练掌握相关设计软件的操作,提高设计效率。(2)合理运用设计软件:根据工程特点,选择合适的软件进行设计,保证设计质量。(3)数据共享与协同:利用设计软件实现数据共享和协同工作,提高设计准确性。(4)不断更新软件版本:关注软件更新动态,及时升级软件版本,提高设计水平。第三章水源工程3.1水源选择与评价水源选择是农田水利工程技术中的首要环节,其直接关系到工程的可行性和效益。在进行水源选择时,应综合考虑以下因素:(1)水源类型:根据当地自然条件,合理选择地表水、地下水或其他水源。(2)水源分布:分析水源在空间和时间上的分布规律,确定水源的可靠性和可利用性。(3)水源质量:对水源的水质进行检测,保证其满足农田灌溉和居民生活的水质要求。(4)水源开发条件:考虑水源的开发难度、投资成本和维护管理费用等因素。水源评价是对水源质量、水量、水位等指标的定量评估。评价方法包括现场调查、水质监测、水量计算和水位预测等。根据评价结果,确定水源的开发利用方案。3.2水源工程设计与施工水源工程设计应根据水源类型、水源条件、工程规模和灌溉需求等因素进行。以下为水源工程设计的主要内容:(1)水源工程布局:合理规划水源工程的位置、规模和结构,保证水源的充分利用。(2)水源工程结构设计:根据水源类型和工程规模,设计相应的取水、输水、蓄水等建筑物。(3)水源工程配套设施:包括水源保护设施、水质监测设施、供电设施等。(4)水源工程施工方案:根据工程特点和现场条件,制定合理的施工方案,保证工程质量和进度。水源工程施工应遵循以下原则:(1)保证工程安全:施工过程中,要重视工程安全,防止安全的发生。(2)提高施工质量:严格控制施工质量,保证工程使用寿命。(3)节约资源:合理利用资源,减少资源浪费。(4)保护环境:采取措施,减少施工对环境的影响。3.3水源保护与管理水源保护是保障农田水利工程技术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措施。以下为水源保护的主要内容:(1)水源保护区划分:根据水源类型、地理位置和环境保护要求,合理划分水源保护区。(2)水源保护区管理:制定严格的保护区管理制度,加强保护区内的环境保护和治理。(3)水源污染防治:采取工程措施和非工程措施,防治水源污染。(4)水源保护宣传与教育:加强水源保护宣传,提高公众的水源保护意识。水源管理是对水源工程运行、维护和利用的全过程管理。以下为水源管理的主要内容:(1)水源工程运行管理:建立健全运行管理制度,保证工程正常运行。(2)水源工程维护管理:定期对水源工程进行检测、维修,保证工程安全。(3)水源利用管理:合理调配水源,优化水资源配置,提高水源利用效率。(4)水源信息管理:建立健全水源信息管理系统,为水源工程建设和运行提供数据支持。第四章输水工程4.1输水工程类型及特点输水工程是农田水利工程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其主要任务是将水源地的水输送至农田或水库等用水地点。根据输水方式的不同,输水工程可分为以下几种类型:(1)明渠输水:明渠输水是指通过明渠将水源地的水输送至目的地。明渠输水的特点是施工简单、投资较低,但输水过程中水头损失较大,且易受地形地貌、气候等自然条件的影响。(2)管道输水:管道输水是指通过管道将水源地的水输送至目的地。管道输水的特点是输水效率高、水头损失小,但施工复杂、投资较高。(3)涵洞输水:涵洞输水是指通过涵洞将水源地的水输送至目的地。涵洞输水的特点是适应地形能力强、施工简单,但输水能力较小,适用于小型农田水利工程建设。(4)渡槽输水:渡槽输水是指通过渡槽将水源地的水输送至目的地。渡槽输水的特点是适应地形能力强、输水能力大,但施工难度较大、投资较高。4.2输水工程设计输水工程设计应遵循以下原则:(1)根据水源地与用水地点的地形地貌、地质条件、气候特点等因素,合理选择输水方式。(2)在满足输水要求的前提下,力求降低工程投资,提高输水效率。(3)保证输水工程的安全、稳定运行,降低运行维护成本。(4)充分考虑环境保护,减少对周边生态环境的影响。输水工程设计主要包括以下内容:(1)输水线路设计:根据地形地貌、地质条件、气候特点等因素,确定输水线路的走向、长度、坡度等参数。(2)输水建筑物设计:包括明渠、管道、涵洞、渡槽等输水建筑物的结构设计、材料选择、施工方案等。(3)输水系统设计:包括水源地取水设施、输水管道、阀门井、检查井等设施的设计。(4)电气及自动化控制系统设计:包括电源系统、控制系统、监测系统等的设计。4.3输水工程施工与验收输水工程施工应遵循以下程序:(1)施工准备:包括施工现场的勘察、施工方案的制定、施工图纸的审查等。(2)施工组织:包括施工队伍的组建、施工设备的配置、施工材料的采购等。(3)施工实施:按照施工方案和施工图纸,进行输水工程的土建、管道安装、设备安装等施工。(4)施工验收:施工完成后,进行工程验收,包括土建工程验收、管道安装验收、设备安装验收等。输水工程验收应满足以下要求:(1)输水工程各项指标达到设计要求。(2)输水工程安全、稳定运行。(3)输水工程满足环境保护要求。(4)施工资料齐全、真实、有效。通过以上施工与验收环节,保证输水工程的顺利进行,为农田水利工程建设提供有力保障。第五章排水工程5.1排水工程类型及功能5.1.1排水工程类型排水工程主要包括地表排水和地下排水两大类型。地表排水主要包括明渠排水、暗管排水、排水沟等;地下排水主要包括渗井排水、渗渠排水、垂直排水等。5.1.2排水工程功能排水工程的主要功能包括以下几点:(1)排除农田积水,降低地下水位,防止土壤盐碱化。(2)改善农田生态环境,提高土地利用率。(3)保障农业生产安全,减少洪涝灾害损失。(4)促进农业可持续发展,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5.2排水工程设计5.2.1排水工程设计原则排水工程设计应遵循以下原则:(1)保证排水系统畅通,降低农田积水风险。(2)充分利用地形地貌,降低工程投资。(3)保护生态环境,减少对自然环境的破坏。(4)考虑排水与灌溉的有机结合,提高水资源利用效率。5.2.2排水工程设计内容排水工程设计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排水区域划分:根据地形地貌、土壤性质、农作物布局等因素,合理划分排水区域。(2)排水系统布局:根据排水区域划分,设计排水系统,包括排水渠道、排水管道、排水设施等。(3)排水设施设计:包括排水井、排水沟、渗井、渗渠等设施的设计。(4)排水工程结构设计:根据工程规模和地质条件,进行排水工程结构设计。5.3排水工程施工与管理5.3.1排水工程施工排水工程施工应按照以下步骤进行:(1)施工准备:包括施工图纸、施工方案、施工材料等准备工作。(2)施工方法:根据排水工程类型和地形地貌,选择合适的施工方法。(3)施工工艺:按照施工方案,进行排水工程的施工工艺操作。(4)施工质量控制:加强施工现场管理,保证施工质量。5.3.2排水工程管理排水工程管理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建立健全排水工程管理制度:包括施工管理、质量监督、安全生产等方面。(2)加强排水工程运行维护:定期检查排水设施,发觉问题及时处理。(3)提高排水工程管理水平:采用先进的管理手段,提高排水工程管理效率。(4)推广排水工程新技术:积极引进和推广排水工程新技术,提高排水工程效益。第六章灌溉工程6.1灌溉工程类型及特点6.1.1灌溉工程类型灌溉工程主要包括渠道灌溉、喷灌、滴灌和微灌等类型。(1)渠道灌溉:通过渠道将水源输送到农田,以满足作物生长所需的水分。渠道灌溉适用于大面积农田的灌溉。(2)喷灌:利用喷头将水源喷洒到农田,使水以雾状形式均匀地分布在作物上。喷灌适用于各种作物,尤其适用于蔬菜、水果等经济作物。(3)滴灌:通过管道将水源输送到作物根部附近,使水分以点滴形式直接供给作物。滴灌具有节水、节肥、减少病虫害等优点,适用于果园、蔬菜、花卉等作物。(4)微灌:类似于滴灌,但水流量更小,适用于珍贵植物、幼苗等。6.1.2灌溉工程特点(1)节水:灌溉工程可减少水资源浪费,提高水资源利用效率。(2)节能:灌溉工程可降低农业能耗,减轻农民负担。(3)调节土壤水分:灌溉工程可调节土壤水分,为作物生长创造良好条件。(4)减少病虫害:灌溉工程可降低病虫害发生率,提高作物产量和品质。6.2灌溉工程设计6.2.1设计原则(1)根据作物需求、水源条件、地形地貌等因素,合理确定灌溉方式。(2)保证灌溉工程安全、可靠、经济、适用。(3)充分考虑水源保护和生态环境。(4)与其他农业技术措施相结合,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6.2.2设计内容(1)灌溉水源:选择水源类型、确定水源规模。(2)灌溉方式:确定灌溉方式、设计灌溉系统。(3)管道设计:计算管道直径、长度、流量、水头损失等。(4)设备选型:选择合适的泵、阀门、喷头等设备。(5)土建工程:设计渠道、水池、泵房等土建工程。6.3灌溉工程施工与运行管理6.3.1施工准备(1)编制施工组织设计,明确施工任务、施工顺序、施工方法等。(2)准备施工材料、设备、人员等。(3)开展施工前技术培训,提高施工队伍素质。(4)做好施工场地平整、排水、防护等措施。6.3.2施工方法(1)采用分段施工、平行施工等方法,提高施工效率。(2)严格遵循施工规范,保证施工质量。(3)加强施工安全管理,预防安全。6.3.3运行管理(1)制定灌溉工程运行管理制度,明确运行管理责任。(2)定期检查灌溉设施,保证设施正常运行。(3)做好水源保护,防止污染。(4)加强灌溉水管理,合理调配水资源。(5)及时处理灌溉过程中出现的问题,保证灌溉效果。第七章防洪工程7.1防洪工程类型及功能7.1.1防洪工程类型防洪工程主要包括以下几种类型:(1)河道整治工程:通过疏浚、拓宽、裁弯取直等手段,调整河道形态,提高河道行洪能力。(2)堤防工程:在河道两侧修筑堤防,用以阻挡洪水,保护两岸农田和居民区。(3)水库工程:通过建设水库,调节洪水,减轻洪水对下游地区的影响。(4)分洪工程:在洪水泛滥时,将部分洪水引入其他河道或湖泊,以减轻主河道压力。(5)排水工程:通过建设排水渠道、泵站等设施,排除农田积水,降低洪水灾害风险。7.1.2防洪工程功能(1)防止洪水泛滥:通过堤防、水库等工程措施,防止洪水漫溢,保护两岸农田和居民区。(2)减轻洪水灾害:通过分洪、排水等工程措施,降低洪水对下游地区的影响。(3)改善生态环境:通过河道整治、水库建设等工程,改善河流生态环境,维护生物多样性。(4)提高水资源利用率:通过水库调节,合理分配水资源,提高水资源利用率。7.2防洪工程设计7.2.1设计原则(1)安全可靠:保证工程设施在洪水期间能够正常运行,保障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2)经济合理:在满足防洪要求的前提下,力求降低工程投资,提高经济效益。(3)系统协调:充分考虑工程与周边环境、生态、交通等关系的协调性,实现可持续发展。(4)灵活适应:根据洪水特性、地形地貌、气候条件等因素,设计具有灵活适应性的防洪工程。7.2.2设计内容(1)洪水计算:根据历史洪水资料和流域特性,计算设计洪水标准和洪水流量。(2)工程布局:根据洪水计算结果,确定工程类型、规模和布局。(3)结构设计:根据工程类型和规模,进行结构设计,包括堤防、水库、分洪设施等。(4)施工方案:制定合理的施工方案,保证工程质量和进度。(5)管理维护:制定工程管理维护方案,保障工程长期稳定运行。7.3防洪工程施工与管理7.3.1施工准备(1)工程招投标:按照国家法律法规,进行工程招投标,选择具备相应资质的施工单位。(2)施工图纸及技术规范:审查施工图纸,明确技术规范,为施工提供依据。(3)施工队伍及设备:组建专业施工队伍,配置合适的施工设备。(4)施工场地:合理规划施工场地,保证施工顺利进行。7.3.2施工过程(1)施工进度:按照施工方案,合理安排施工进度,保证工程按期完成。(2)施工质量:加强施工过程质量控制,保证工程设施安全可靠。(3)施工安全:加强施工现场安全管理,预防安全的发生。(4)环境保护:采取有效措施,减少施工过程中对环境的影响。7.3.3管理与维护(1)工程验收:工程完成后,进行验收,保证工程质量符合设计要求。(2)运行管理:建立健全运行管理制度,保证工程长期稳定运行。(3)维护保养:定期对工程设施进行检查、维护,保证工程设施正常运行。(4)应急预案:制定应急预案,应对可能出现的洪水灾害。第八章水土保持工程8.1水土保持工程类型及作用8.1.1类型水土保持工程主要包括以下几种类型:(1)坡面防护工程:主要包括梯田、梯地、梯壁、护坡等,用于减缓坡面水流速度,防止水土流失。(2)沟道治理工程:主要包括沟头防护、沟底防护、沟坡防护等,用于防止沟道侵蚀和泥石流等灾害。(3)水源保护工程:包括水源涵养林、水源保护区、水源地保护工程等,用于保护和改善水源水质。(4)水土保持林草措施:包括退耕还林、退牧还草、人工种草等,用于提高植被覆盖率,增强土壤的抗侵蚀能力。8.1.2作用水土保持工程具有以下作用:(1)减缓水流速度,降低水土流失程度。(2)改善土壤结构,提高土壤肥力。(3)保护水源,减少水质污染。(4)提高植被覆盖率,增强生态环境稳定性。(5)减少自然灾害,保障农业生产安全。8.2水土保持工程设计8.2.1设计原则水土保持工程设计应遵循以下原则:(1)因地制宜,合理布局。(2)综合考虑,系统治理。(3)经济适用,安全可靠。(4)与农业生产相结合,提高综合效益。8.2.2设计内容水土保持工程设计主要包括以下内容:(1)地形地貌分析:分析项目区地形地貌特点,确定工程布局。(2)土壤侵蚀分析:分析土壤侵蚀类型、程度和分布,确定防护措施。(3)水资源分析:分析水资源分布、水质状况和开发利用情况,确定水源保护措施。(4)植被状况分析:分析植被类型、分布和生长状况,确定植被恢复措施。(5)工程设计:根据地形地貌、土壤侵蚀、水资源和植被状况,设计相应的防护工程和植被恢复措施。8.3水土保持工程施工与监测8.3.1施工水土保持工程施工应遵循以下要求:(1)严格按照设计要求施工,保证工程质量。(2)施工过程中,应保护生态环境,减少对周边环境的影响。(3)施工材料应符合国家标准,保证工程安全。(4)加强施工管理,保证施工进度和施工安全。8.3.2监测水土保持工程监测主要包括以下内容:(1)工程实施效果监测:监测工程实施后水土流失程度、植被覆盖率和土壤肥力等指标的变化。(2)生态环境监测:监测工程对周边生态环境的影响,如水源水质、植被状况等。(3)工程安全监测:监测工程安全隐患,如滑坡、泥石流等。(4)工程运行维护监测:监测工程运行状况,保证工程正常运行。通过以上监测内容,为水土保持工程的管理和改进提供科学依据。第九章工程建设与施工管理9.1工程建设程序与要求9.1.1工程建设程序农田水利工程建设应遵循以下程序:(1)项目建议书:根据区域农田水利需求,提出项目建议书,明确工程目标、规模、布局和预期效益。(2)可行性研究:对项目建议书进行可行性研究,分析项目的技术可行性、经济合理性、生态环境影响等方面。(3)初步设计:根据可行性研究报告,编制初步设计文件,明确工程建设的总体布局、主要建筑物、施工方法等。(4)施工图设计:根据初步设计文件,编制施工图设计,详细阐述工程建设的具体施工要求。(5)施工招标:按照国家有关规定,进行施工招标,选择具有相应资质的施工单位。(6)施工许可:取得施工许可证,保证工程建设合法合规。(7)施工:按照施工图设计文件,进行工程建设。(8)验收:工程完工后,组织验收,保证工程质量符合要求。9.1.2工程建设要求(1)符合国家法律法规:工程建设应遵循国家相关法律法规,保证工程建设的合法性。(2)技术规范:工程建设应遵循相关技术规范,保证工程质量和安全。(3)生态环境保护:工程建设应充分考虑生态环境保护,采取有效措施减轻对生态环境的影响。(4)投资控制:工程建设应合理控制投资,保证项目经济效益。(5)施工安全:工程建设过程中,应加强安全管理,保证施工人员安全。9.2施工组织与管理9.2.1施工组织(1)建立健全施工组织机构:明确项目经理、项目副经理、技术人员等职责,保证施工组织有序进行。(2)编制施工组织设计:明确施工方法、施工进度、施工工艺等,为施工提供技术指导。(3)施工人员培训:加强施工人员培训,提高施工技能和安全意识。(4)施工材料管理:保证施工材料符合质量要求,加强材料储存、运输和使用的管理。9.2.2施工管理(1)进度管理:按照施工组织设计,合理安排施工进度,保证工程按时完成。(2)质量管理:加强施工过程质量控制,保证工程质量符合要求。(3)安全管理:建立健全安全管理制度,加强施工现场安全管理,预防安全。(4)合同管理:严格执行合同条款,保证合同履行顺利。9.3工程质量与安全监督9.3.1工程质量管理(1)质量标准:明确工程质量标准,保证工程建设符合相关规范要求。(2)质量检测:加强对施工过程的质量检测,保证施工质量。(3)质量整改:对质量问题及时进行整改,保证工程质量得到保障。9.3.2安全监督(1)安全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