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三农村环境保护与生态修复指南TOC\o"1-2"\h\u25522第一章农村环境保护概述 3314351.1 3122091.1.1环境保护的定义与内涵 34771.1.2环境保护的重要性 3231531.1.3农村环境保护取得的成绩 3159591.1.4农村环境保护面临的挑战 4309591.1.5政策法规不断完善 4186181.1.6科技创新推动农村环境保护 48511.1.7农村环境保护与社会发展相结合 470521.1.8公众参与农村环境保护 426881第二章农村环境保护法律法规与政策 4132371.1.9法律法规体系概述 466691.1.10宪法规定 4134661.1.11环境保护法 5228841.1.12土地管理法 5138621.1.13水污染防治法 513231.1.14固体废物污染环境防治法 5215511.1.15政策扶持 5120621.1.16激励机制 545561.1.17法律责任 6279051.1.18处罚措施 630875第三章农村环境监测与评估 6187691.1.19环境监测方法 6233101.1.20环境监测设备 6160991.1.21评估指标 767061.1.22评估方法 7158881.1.23监测与评估前期准备 747431.1.24环境监测与评估实施 7288251.1.25环境监测与评估后期管理 712529第四章农村生态环境保护与修复 8228971.1.26政策法规保障 8306581.1.27生态环境保护工程 861571.1.28生态环境保护宣传教育 8157171.1.29生态修复技术 848361.1.30生态修复技术应用 8310421.1.31项目规划与设计 9110791.1.32项目实施与监管 9227291.1.33项目后期管理与维护 927843第五章农村水资源保护与治理 9260541.1.34水资源保护的总体目标 9318991.1.35水资源保护的具体策略 942071.1.36农业面源污染治理技术 10292261.1.37农村生活污染治理技术 10170991.1.38工业污染治理技术 10182091.1.39水资源合理利用 1041931.1.40水资源节约 1018184第六章农村大气环境保护 11277291.1.41自然源 11244221.1.42人为源 11249031.1.43源头减排 11323741.1.44过程控制 11250581.1.45末端治理 11236491.1.46监测网络建设 12157551.1.47监测数据分析 12110801.1.48评估与预警 1225809第七章农村固废处理与资源化利用 12196251.1.49概述 12168281.1.50固废处理技术分类 12242901.1.51固废处理技术应用 12193921.1.52概述 13194291.1.53资源化利用途径分类 13317921.1.54资源化利用途径应用 1326381.1.55政策背景 13121321.1.56政策内容 1332031.1.57政策实施 148174第八章农村噪声污染防治 14300911.1.58概述 14216451.1.59主要噪声污染源 14106691.1.60政策法规制定与实施 14242661.1.61源头控制 14166791.1.62传播途径控制 15305601.1.63末端治理 15218801.1.64噪声环境监测 15119861.1.65噪声环境评估 159744第九章农村生态环境保护与经济发展 15235271.1.66生态环境保护与经济发展的内在联系 15141751.1.67生态环境保护对经济发展的影响 16324891.1.68经济发展对生态环境保护的影响 16265351.1.69绿色经济发展的内涵 16183811.1.70绿色经济发展模式的主要内容 1638251.1.71加强生态环境保护立法和执法 1678581.1.72优化财政支出结构 17112861.1.73加强生态环境保护宣传教育 17187861.1.74建立生态环境监测预警体系 17283581.1.75加强国际合作与交流 1723984第十章农村环境保护宣传教育与培训 17120031.1.76明确宣传教育目标 17286451.1.77制定宣传教育方案 1791431.1.78实施宣传教育措施 1796431.1.79培训内容 184541.1.80培训方法 18227871.1.81评估指标 1872461.1.82评估方法 18第一章农村环境保护概述1.11.1.1环境保护的定义与内涵环境保护是指人类在生活和生产活动中,采取各种措施保护自然资源,防止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以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一种社会行为。环境保护涵盖水、土、空气、生物多样性等多个方面,旨在维护地球生态系统的平衡与稳定。1.1.2环境保护的重要性(1)维护生态平衡:环境保护有助于维护地球生态系统的平衡,保障生物多样性,防止物种灭绝,为人类提供丰富的自然资源。(2)保障人类生存与发展:良好的生态环境是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基础。环境保护有利于提高人们的生活质量,促进经济可持续发展。(3)防范环境风险:环境保护可以减少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带来的风险,降低自然灾害的发生概率,保障人民群众的生命财产安全。(4)促进国际合作:环境保护是全球性的议题,加强环境保护有利于推动国际交流与合作,共同应对全球环境问题。第二节农村环境保护现状分析1.1.3农村环境保护取得的成绩(1)农村环境质量逐步改善:我国农村环境保护工作取得了显著成效,农村环境质量逐步改善。(2)农村环境保护政策不断完善:加大了对农村环境保护的政策支持力度,制定了一系列农村环境保护的政策法规。(3)农村环境保护意识不断提高:广大农民群众的环境保护意识不断提高,积极参与农村环境保护工作。1.1.4农村环境保护面临的挑战(1)农村环境污染问题突出:农村环境污染问题较为严重,主要包括水体污染、土壤污染和大气污染等。(2)农村生态环境脆弱:农村生态环境基础薄弱,抗风险能力较低,容易受到自然和人为因素的影响。(3)农村环境保护设施不完善:农村环境保护设施建设滞后,难以满足农村环境保护的需求。第三节农村环境保护发展趋势1.1.5政策法规不断完善国家对环境保护的重视程度不断提高,农村环境保护政策法规将不断完善,为农村环境保护提供有力的制度保障。1.1.6科技创新推动农村环境保护科技创新将在农村环境保护领域发挥重要作用,新型环保技术、环保产品将在农村得到广泛应用,提高农村环境保护水平。1.1.7农村环境保护与社会发展相结合农村环境保护将与社会发展相结合,推动农村产业结构调整,促进绿色产业发展,实现农村环境保护与经济社会的协调发展。1.1.8公众参与农村环境保护公众参与将成为农村环境保护的重要途径,农民群众将积极参与农村环境保护工作,共同维护农村生态环境。第二章农村环境保护法律法规与政策第一节相关法律法规介绍1.1.9法律法规体系概述我国农村环境保护法律法规体系主要包括宪法、环境保护法、土地管理法、水污染防治法、固体废物污染环境防治法等相关法律,以及一系列与之配套的行政法规、部门规章和地方性法规。1.1.10宪法规定我国宪法明确规定:“国家保障自然资源的合理利用,保护珍贵的生物多样性,防治污染和其他公害,保障人民生活环境。”这一规定为农村环境保护提供了最高法律依据。1.1.11环境保护法《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明确了环境保护的基本原则、制度和措施,对农村环境保护进行了专门规定,要求各级采取有效措施,保护和改善农村生态环境。1.1.12土地管理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管理法》规定了土地的合理利用和保护,对农村土地资源进行了严格管理,保证农村生态环境的可持续发展。1.1.13水污染防治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水污染防治法》明确了水污染防治的基本原则和制度,对农村水环境污染防治进行了专门规定,保障农村水环境安全。1.1.14固体废物污染环境防治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固体废物污染环境防治法》规定了固体废物污染防治的基本原则、制度和措施,对农村固体废物污染环境防治进行了详细规定。第二节政策扶持与激励机制1.1.15政策扶持(1)财政支持政策:国家通过财政补贴、转移支付等方式,支持农村环境保护和生态修复。(2)投资政策:鼓励和引导社会资本参与农村环境保护和生态修复项目。(3)税收优惠政策:对从事农村环境保护和生态修复的企业和个人,给予税收减免等优惠政策。1.1.16激励机制(1)表彰奖励:对在农村环境保护和生态修复工作中取得显著成绩的单位和个人,给予表彰奖励。(2)绿色信贷:鼓励金融机构为从事农村环境保护和生态修复的企业和个人提供绿色信贷。(3)生态补偿:对在农村环境保护和生态修复中作出贡献的单位和个人,给予生态补偿。第三节法律责任与处罚措施1.1.17法律责任(1)行政责任:对违反农村环境保护法律法规的行为,依法给予行政处罚。(2)刑事责任:对严重破坏农村生态环境,构成犯罪的行为,依法追究刑事责任。(3)民事责任:对因违法行为造成农村生态环境损害的,依法承担民事责任。1.1.18处罚措施(1)罚款:对违反农村环境保护法律法规的行为,依法给予罚款。(2)吊销许可证:对严重违法的企业,依法吊销其许可证。(3)强制停业:对严重违法的企业,依法强制停业。(4)限制从业:对严重违法的个人,依法限制其在一定期限内从事相关业务。(5)追究刑事责任:对构成犯罪的行为,依法追究刑事责任。第三章农村环境监测与评估第一节环境监测方法与设备1.1.19环境监测方法(1)水质监测方法:采用化学分析、生物监测、遥感技术等多种手段,对地表水、地下水及土壤中的水质进行监测。(2)土壤监测方法:通过土壤采样、实验室分析、野外调查等方法,对土壤中的重金属、有机污染物、微生物等进行监测。(3)大气监测方法:利用气象观测、空气质量监测站、无人机等手段,对大气中的污染物、颗粒物、气体成分等进行监测。(4)噪声监测方法:采用声级计、噪声监测仪等设备,对农村环境中的噪声进行监测。1.1.20环境监测设备(1)水质监测设备:水质分析仪、离子色谱仪、原子吸收光谱仪等。(2)土壤监测设备:土壤采样器、土壤分析仪器、红外光谱仪等。(3)大气监测设备:空气采样器、颗粒物监测仪、气体分析仪等。(4)噪声监测设备:声级计、噪声监测仪、噪声地图软件等。第二节环境质量评估体系1.1.21评估指标(1)水质指标:化学需氧量、生化需氧量、氨氮、总磷、总氮等。(2)土壤指标:重金属含量、有机污染物含量、微生物种类及数量等。(3)大气指标:颗粒物、二氧化硫、氮氧化物、一氧化碳等。(4)噪声指标:等效声级、最大声级、夜间噪声等。1.1.22评估方法(1)单项评估:针对某一指标进行评估,如水质指数、土壤污染指数等。(2)综合评估:将多个指标进行综合分析,采用加权法、指数法等计算综合环境质量指数。(3)模型评估:运用数学模型、地理信息系统等技术,对环境质量进行模拟预测。第三节环境监测与评估流程1.1.23监测与评估前期准备(1)制定监测与评估计划:明确监测目标、监测指标、监测方法、评估方法等。(2)建立监测网络:整合各类环境监测设备,形成全面、高效的环境监测体系。(3)培训监测人员:提高监测人员的业务素质,保证监测数据的准确性。1.1.24环境监测与评估实施(1)数据收集:按照监测计划,对各类环境指标进行现场监测和数据采集。(2)数据处理:对监测数据进行整理、清洗、校验,保证数据质量。(3)评估分析:运用评估方法,对环境质量进行评估。(4)结果发布:将评估结果向社会公布,提高公众对农村环境保护的认识。1.1.25环境监测与评估后期管理(1)持续监测:对农村环境进行长期、系统的监测,掌握环境质量变化趋势。(2)改进措施:根据评估结果,制定针对性的环境保护措施,改善农村环境质量。(3)监测与评估监督:对监测与评估工作进行监督,保证评估结果的真实性、客观性。第四章农村生态环境保护与修复第一节生态环境保护措施1.1.26政策法规保障(1)制定和完善农村生态环境保护法规体系,明确各级及相关部门的生态环境保护职责。(2)加大执法力度,严厉打击各类生态环境违法行为,保证法律法规的有效实施。1.1.27生态环境保护工程(1)治理农村水体污染,实施农村污水处理设施建设和改造,提高污水处理能力。(2)推进农村生活垃圾处理,提高农村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3)治理农村面源污染,推广农业清洁生产技术,减少化肥、农药使用量。(4)保护农村生态环境敏感区,合理规划农村土地资源,防止生态环境破坏。1.1.28生态环境保护宣传教育(1)加强农村生态环境保护宣传教育,提高农民环保意识。(2)开展生态环境保护培训,提升农民生态环境保护技能。(3)利用新媒体、传统媒体等多种渠道,宣传生态环境保护政策和法律法规。第二节生态修复技术与应用1.1.29生态修复技术(1)生态修复工程技术:包括植被恢复、土地改良、湿地保护等。(2)生态修复生物技术:包括微生物修复、植物修复、动物修复等。(3)生态修复物理技术:包括土壤改良、水体净化、景观重建等。1.1.30生态修复技术应用(1)农村水体生态修复:采用人工湿地、微生物处理等技术,提高水体自净能力。(2)农村土地生态修复:采取土地改良、植被恢复等措施,改善土壤结构和肥力。(3)农村生态环境综合修复:结合多种生态修复技术,实现农村生态环境的整体改善。第三节生态修复项目实施与管理1.1.31项目规划与设计(1)明确生态修复项目目标,保证项目实施的科学性和有效性。(2)编制生态修复项目实施方案,包括项目内容、技术路线、投资预算等。(3)依据相关法规,办理生态修复项目审批手续。1.1.32项目实施与监管(1)建立项目实施管理制度,明确项目实施的责任主体和责任人员。(2)对项目实施过程进行全程监控,保证项目按照设计方案顺利进行。(3)定期对项目实施效果进行评估,及时调整项目实施方案。1.1.33项目后期管理与维护(1)建立生态修复项目后期管理机制,保证项目长期稳定运行。(2)加强项目后期维护,对设施设备进行定期检查和维修。(3)持续开展生态环境保护宣传教育,提高农民对生态修复项目的认知和参与度。第五章农村水资源保护与治理第一节水资源保护策略1.1.34水资源保护的总体目标农村水资源保护旨在保证水资源的可持续利用,维护水资源的自然属性,保障农村居民的生活用水安全,以及农业、生态用水的合理需求。具体目标包括:提高水资源利用效率,减少水资源浪费;防治水污染,改善水质;保护和修复水生态系统,维护生物多样性。1.1.35水资源保护的具体策略(1)制定严格的用水定额和标准,提高用水效率。通过技术改造、设备更新等手段,降低农业、农村生活用水消耗。(2)加强水源地保护,设立水源保护区,禁止在水源保护区内从事污染水源的活动。(3)实施农业产业结构调整,推广节水灌溉技术,降低农业用水量。(4)推广农村生活污水处理技术,提高农村生活污水的处理率。(5)加强水资源监测和管理,建立健全水资源信息管理系统。(6)强化水资源执法,严厉打击非法取水、污染水资源的行为。第二节水污染治理技术1.1.36农业面源污染治理技术(1)推广生态农业技术,减少化肥、农药使用量。(2)建设生态沟渠、湿地等,拦截和降解农业面源污染物。(3)采用生物技术、物理技术等方法,治理农业废弃物。1.1.37农村生活污染治理技术(1)推广农村生活污水集中处理技术,提高污水处理率。(2)采用生物滤池、人工湿地等技术,降低生活污水中的污染物浓度。(3)加强农村垃圾处理,推广垃圾分类、资源化利用。1.1.38工业污染治理技术(1)严格执行环保法规,保证企业达标排放。(2)采用先进的生产工艺和设备,减少污染物排放。(3)加强企业内部污染治理设施建设,提高治理效果。第三节水资源合理利用与节约1.1.39水资源合理利用(1)优化水资源配置,保证生活、农业、生态用水的合理需求。(2)推广节水型农业技术,提高农业用水效率。(3)加强城乡供水设施建设,提高供水保障能力。1.1.40水资源节约(1)强化水资源节约意识,倡导绿色生活方式。(2)推广节水型生活用水器具,降低生活用水消耗。(3)加强水资源循环利用,推广中水回用技术。(4)加强水资源宣传教育,提高农村居民的水资源节约意识。第六章农村大气环境保护第一节大气污染源分析1.1.41自然源农村大气污染的自然源主要包括土壤扬尘、植物花粉、微生物排放等。这些自然源对大气环境质量的影响较小,但在特定条件下,如干旱、风沙等,可能导致空气质量恶化。1.1.42人为源(1)农业生产活动:农业生产过程中产生的废气、粉尘和农药挥发等,如施肥、喷洒农药、焚烧秸秆等。(2)工业污染:农村小规模工业企业排放的废气、粉尘等,对大气环境质量产生一定影响。(3)交通运输:农村地区交通运输工具排放的尾气,如汽车、摩托车等,对大气环境质量产生负面影响。(4)生活污染:农村居民生活燃烧生物质燃料、燃放烟花爆竹等,产生大量废气和粉尘。第二节大气污染防治措施1.1.43源头减排(1)优化农业生产方式,减少化肥、农药使用,推广生物农药和有机肥料。(2)加强工业污染治理,提高污染排放标准,淘汰落后产能。(3)推广清洁能源,减少生物质燃料燃烧,提高能源利用效率。1.1.44过程控制(1)加强农村大气污染监测,及时发觉和处理污染事件。(2)制定大气污染防治规划,明确防治目标和措施。(3)建立健全大气污染应急预案,提高应对突发污染事件的能力。1.1.45末端治理(1)强化大气污染末端治理设施建设,如脱硫、脱硝、除尘等。(2)推广绿化造林,增加植被覆盖率,提高大气环境自净能力。(3)加强农村大气污染宣传教育,提高农民环保意识。第三节大气环境监测与评估1.1.46监测网络建设(1)完善农村大气环境监测网络,提高监测覆盖面。(2)增加监测点位,保证监测数据的代表性和准确性。(3)加强监测设备更新和维护,提高监测能力。1.1.47监测数据分析(1)建立大气污染数据库,对监测数据进行分析和评估。(2)分析污染源与大气环境质量的关系,为防治工作提供科学依据。(3)定期发布大气环境质量报告,提高公众环保意识。1.1.48评估与预警(1)制定大气环境质量评估方法,对农村大气环境质量进行定期评估。(2)建立大气污染预警系统,及时发觉和处理污染问题。(3)制定大气污染应急预案,保证大气环境安全。第七章农村固废处理与资源化利用第一节固废处理技术1.1.49概述农村固体废物(固废)处理是农村环境保护与生态修复的重要组成部分。农村经济的发展和农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农村固废产量逐年增加,对环境造成了较大压力。固废处理技术的研究与应用,有助于减轻环境负担,提高资源利用效率。1.1.50固废处理技术分类(1)填埋技术:将固废填埋于指定地点,通过自然降解、稳定化处理,减少对环境的影响。(2)堆肥技术:将有机固废进行堆肥处理,转化为有机肥料,实现资源化利用。(3)焚烧技术:将固废进行焚烧处理,减少体积,同时回收能量。(4)物理处理技术:通过物理方法对固废进行分选、破碎、脱水等处理,为后续资源化利用创造条件。(5)化学处理技术:利用化学方法对固废进行处理,降低其对环境的危害。1.1.51固废处理技术应用(1)农村生活垃圾处理:采用填埋、焚烧、堆肥等技术进行综合处理。(2)农村农作物废弃物处理:利用堆肥、焚烧等技术,将农作物废弃物转化为有机肥料或生物质能源。(3)农村工业固废处理:根据固废性质,采用物理、化学处理方法,实现资源化利用。第二节资源化利用途径1.1.52概述农村固废资源化利用是指将固废转化为有用资源,实现经济效益和环境效益的双赢。农村固废资源化利用途径多样,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1.53资源化利用途径分类(1)原料利用:将固废作为原料,生产新型建筑材料、化工产品等。(2)能源利用:将固废转化为生物质能源,如生物质燃料、生物质发电等。(3)土地利用:将固废用于土地改良、土壤修复等。(4)农业利用:将固废转化为有机肥料,提高土壤肥力。(5)回收利用:对固废中的有价金属、塑料等资源进行回收利用。1.1.54资源化利用途径应用(1)生活垃圾资源化利用:通过分选、回收、焚烧等方式,将生活垃圾中的有用资源进行回收利用。(2)农作物废弃物资源化利用:将农作物废弃物转化为有机肥料、生物质能源等。(3)工业固废资源化利用:根据固废性质,采用相应的技术手段,实现资源化利用。第三节固废处理与资源化利用政策1.1.55政策背景我国高度重视农村固废处理与资源化利用工作,制定了一系列政策法规,以推动农村固废处理与资源化利用的健康发展。1.1.56政策内容(1)法律法规:如《固体废物污染环境防治法》、《循环经济促进法》等,对农村固废处理与资源化利用进行了明确规定。(2)政策措施:包括农村固废处理设施建设、技术支持、资金投入、税收优惠等。(3)政策引导:通过设立试点、推广典型、宣传引导等方式,推动农村固废处理与资源化利用工作。1.1.57政策实施(1)加强组织领导:各级要高度重视农村固废处理与资源化利用工作,明确责任分工,形成工作合力。(2)完善政策体系:制定具体实施办法,明确政策目标、任务、措施等。(3)落实政策保障:加大资金投入,完善技术支持体系,保证政策顺利实施。(4)加强宣传培训:提高农民环保意识,加强政策宣传和培训,推动农村固废处理与资源化利用工作的深入开展。第八章农村噪声污染防治第一节噪声污染源分析1.1.58概述农村噪声污染主要来源于农业生产、农村生活、交通运输以及工业生产等方面。了解噪声污染源,有助于我们采取有效措施进行防治。1.1.59主要噪声污染源(1)农业生产噪声:主要包括农机具作业、农产品加工等产生的噪声。(2)农村生活噪声:主要包括家庭生活、娱乐活动、集市贸易等产生的噪声。(3)交通运输噪声:主要包括农村道路、铁路、水路等交通运输工具产生的噪声。(4)工业生产噪声:主要包括农村小型企业、作坊等产生的噪声。第二节噪声污染防治措施1.1.60政策法规制定与实施(1)制定相关噪声污染防治法规,明确农村噪声污染防治的责任主体和具体措施。(2)加强执法力度,对违反噪声污染防治法规的行为进行查处。1.1.61源头控制(1)优化农业生产布局,减少农机具作业对周边环境的影响。(2)推广使用低噪声的农机具和农产品加工设备。(3)对农村交通运输工具进行噪声限制,鼓励使用绿色交通工具。(4)加强农村小型企业、作坊的噪声污染防治,限制其噪声排放。1.1.62传播途径控制(1)建立噪声防护屏障,降低噪声传播。(2)优化农村道路、铁路、水路等交通运输布局,减少噪声对周边环境的影响。(3)对农村居民区进行合理规划,减少噪声污染对居民生活的影响。1.1.63末端治理(1)采用噪声降低技术,对噪声污染源进行治理。(2)加强噪声监测,及时发觉和解决噪声污染问题。第三节噪声环境监测与评估1.1.64噪声环境监测(1)建立农村噪声环境监测体系,定期对农村噪声污染进行监测。(2)采用先进的噪声监测设备,提高监测数据的准确性和可靠性。(3)加强监测人员培训,提高监测能力。1.1.65噪声环境评估(1)制定噪声环境评估标准,对农村噪声污染进行评估。(2)建立噪声污染数据库,为评估提供数据支持。(3)结合噪声污染源分析,对农村噪声环境进行综合评估。(4)根据评估结果,制定针对性的噪声污染防治措施,持续改善农村噪声环境。第九章农村生态环境保护与经济发展第一节生态环境保护与经济发展的关系1.1.66生态环境保护与经济发展的内在联系农村生态环境保护与经济发展之间存在着密切的内在联系。生态环境是经济发展的基础,离开了良好的生态环境,经济发展将难以持续。同时经济发展又是生态环境保护的重要保障,经济不断发展,才能为生态环境保护提供充足的物质和资金支持。1.1.67生态环境保护对经济发展的影响(1)生态环境改善有利于提高农业生产效益。良好的生态环境有助于提高土地、水资源和生物资源的利用效率,降低农业生产成本,提高农业产值。(2)生态环境保护有助于优化产业结构。通过限制高污染、高耗能产业的发展,引导农村产业向绿色、低碳、循环方向发展,实现产业结构的优化。(3)生态环境保护有助于提高农村居民生活质量。改善生态环境,有利于提高农村居民的生活环境,保障农村居民的健康权益。1.1.68经济发展对生态环境保护的影响(1)经济发展有助于提高生态环境保护水平。经济发展,农村居民收入水平提高,对生态环境保护的意识逐渐增强,也有更多资金用于生态环境保护。(2)经济发展有助于技术创新。技术创新是推动生态环境保护的重要手段,经济发展为技术创新提供了资金和人才支持。第二节绿色经济发展模式1.1.69绿色经济发展的内涵绿色经济发展是指在保护生态环境的前提下,实现经济可持续发展的一种发展模式。它强调在发展经济的过程中,要充分考虑生态环境的承载能力,实现经济增长与生态环境保护的协调发展。1.1.70绿色经济发展模式的主要内容(1)产业结构调整。发展绿色产业,限制高污染、高耗能产业,优化产业结构。(2)生产方式转变。推广清洁生产技术,降低生产过程中的污染排放。(3)消费模式转型。引导农村居民形成绿色消费观念,减少对环境的破坏。(4)政策引导。制定有利于绿色经济发展的政策,引导企业、居民和社会积极参与生态环境保护。第三节生态环境保护与经济协调发展策略1.1.71加强生态环境保护立法和执法(1)完善生态环境保护法律法规体系,提高法律法规的执行力度。(2)加大生态环境违法行为查处力度,严厉打击破坏生态环境的违法行为。1.1.72优化财政支出结构(1)增加生态环境保护投入,保证生态环境保护资金需求。(2)制定有利于绿色经济发展的税收政策,引导企业转向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车位抵押借款合同模板
- 详细装修合同范本
- 个体工商户共同投资开店合同协议
- 合同编号土地使用权及开发权转让协议
- 商业综合体停车库管理合同
- 4《地球 我们的家园》第二课时 教学设计-2023-2024学年道德与法治六年级下册统编版
- 供应链管理合同目录
- 建筑工程项目居间服务合同模板
- 技术开发合同(三)
- Module 5 Unit 1 Will you take your ball tomorrow(教学设计)-2023-2024学年外研版(一起)英语三年级下册
- 巴黎欧莱雅中国员工手册
- 货币的起源发展演变和货币的面值课件
- 建筑业10项新技术概述
- 急性肾挫裂伤护理查房课件
- 脑出血个案护理计划
- 幼儿园优质公开课:小班音乐《两只小小鸭》原版有声动态课件
- 小学劳动与技术二年级下册-06-制印版课件
- 湿地环境生态工程
- 初中男生心理健康教育讲座课件
- 快手申诉文本
- 现金调拨系统操作手册教学课件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