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工业自动化技术操作手册TOC\o"1-2"\h\u4937第一章工业自动化概述 3154051.1工业自动化定义 38871.2工业自动化发展历程 396371.3工业自动化分类 423849第二章自动化设备及其选型 425352.1自动化设备分类 4167672.2自动化设备选型原则 5312832.3自动化设备配置 59939第三章控制系统设计 6320433.1控制系统基本原理 610673.1.1反馈原理 6135703.1.2控制策略 6258953.1.3控制器设计 641383.2控制系统设计流程 647333.2.1确定控制目标 682913.2.2分析被控对象 769783.2.3选择控制策略 7213433.2.4设计控制器 7116653.2.5系统建模与仿真 7249103.2.6系统集成与调试 7249113.3控制系统调试与优化 7105163.3.1调试内容 7281843.3.2调试方法 7120323.3.3优化策略 719871第四章传感器与执行器 8230814.1传感器原理及应用 856404.1.1传感器原理 8117524.1.2传感器分类 8296934.1.3传感器应用 8266414.2执行器原理及应用 8108984.2.1执行器原理 9291244.2.2执行器分类 9284754.2.3执行器应用 9164134.3传感器与执行器的选型 9272214.3.1功能指标 9274004.3.2工作环境 9105134.3.3可靠性 9133094.3.4兼容性 9296494.3.5成本效益 1017279第五章通信与网络技术 10215445.1工业通信网络类型 10234285.1.1有线通信网络 10123185.1.2无线通信网络 10282125.2通信协议及其应用 10195695.2.1Modbus协议 10173235.2.2OPC协议 10219815.2.3Profinet协议 11283075.3网络故障排查与维护 11209235.3.1网络连接故障 1138015.3.2网络功能故障 1162565.3.3网络安全故障 116860第六章技术应用 11206136.1基本概念 11272336.1.1定义与分类 11223746.1.2结构与组成 11239286.1.3技术参数 12115366.2编程与调试 12320766.2.1编程方法 12251456.2.2调试方法 12149756.2.3故障诊断与处理 12175936.3视觉与感知 12134026.3.1视觉系统 1292766.3.2感知技术 1269696.3.3应用场景 126534第七章自动化生产线设计 1339077.1自动化生产线概述 13196637.2自动化生产线设计原则 1396832.1符合生产需求 13235512.2高效稳定 13213142.3安全环保 13183892.4灵活扩展 1392052.5信息化管理 13182397.3自动化生产线调试与优化 13181327.3.1调试 1367607.3.2优化 1415521第八章安全防护与故障排除 148428.1自动化系统安全防护 14232308.1.1安全防护概述 14306678.1.2设备安全防护 1413758.1.3电气安全防护 154178.1.4信息安全防护 15256778.2常见故障分析与排除 1588638.2.1硬件故障 15119278.2.2软件故障 1520688.3故障预防与维护策略 15196818.3.1设备维护 15282508.3.2软件维护 15202868.3.3员工培训 1624024第九章节能减排与环保 16232139.1自动化技术在节能减排中的应用 16299429.1.1概述 1650449.1.2自动化技术在生产过程中的应用 16201859.1.3自动化技术在设备维护中的应用 16303929.2环保型自动化设备的选用 16217349.2.1概述 16214859.2.2环保型自动化设备的选择原则 16310579.2.3环保型自动化设备的选用方法 1751599.3自动化系统节能优化 1728949.3.1概述 17217129.3.2自动化系统节能优化措施 1765549.3.3自动化系统节能优化实施策略 177359第十章项目管理与实施 171598710.1自动化项目实施流程 171455610.1.1项目启动 171849710.1.2需求分析 18170210.1.3设计与开发 18318510.1.4系统集成与调试 182561710.1.5系统部署与培训 182415510.1.6项目收尾 183056910.2项目管理与团队协作 181284410.2.1项目管理方法 182228610.2.2团队协作 182972410.2.3项目风险管理 18621110.3项目验收与后期维护 18781610.3.1项目验收 181778310.3.2后期维护 19第一章工业自动化概述1.1工业自动化定义工业自动化是指运用计算机技术、通信技术、控制技术和传感技术等,对生产过程进行实时监测、自动调节和控制,以实现生产过程的高效、稳定和优化运行。工业自动化技术旨在降低人力成本,提高生产效率,减少资源浪费,保障产品质量,推动制造业的转型升级。1.2工业自动化发展历程工业自动化的发展历程可以分为以下几个阶段:(1)人工控制阶段:在20世纪初期,生产过程完全依赖于人工操作,生产效率低下,产品质量不稳定。(2)单机自动化阶段:20世纪50年代,电子技术和自动化设备的出现,单机自动化逐渐应用于生产过程,提高了生产效率。(3)系统集成阶段:20世纪80年代,计算机技术和网络技术的快速发展,使得工业自动化进入了系统集成阶段。此阶段实现了生产过程的自动化、智能化和联网化。(4)智能制造阶段:21世纪初,大数据、云计算、物联网等技术的应用,工业自动化迈向了智能制造阶段。智能制造注重生产过程的智能化、网络化和绿色化。1.3工业自动化分类根据应用领域和技术的不同,工业自动化可以分为以下几类:(1)生产线自动化:包括装配线、包装线、检测线等自动化生产线,主要应用于制造业。(2)过程控制自动化:涉及化工、石油、制药等行业的生产过程,通过自动控制系统实现生产过程的稳定和优化。(3)应用:包括工业、服务等,应用于焊接、搬运、喷涂等场合。(4)信息化自动化:通过计算机技术和网络技术,实现生产数据的采集、处理和分析,为企业提供决策支持。(5)智能制造:以大数据、云计算、物联网等技术为基础,实现生产过程的智能化和绿色化。(6)安全生产自动化:通过自动化设备和技术,保障生产过程中的安全,降低风险。(7)节能减排自动化:通过自动化技术,实现生产过程中的节能减排,降低环境污染。第二章自动化设备及其选型2.1自动化设备分类自动化设备根据功能和用途的不同,可以分为以下几类:(1)传感器类:包括温度传感器、压力传感器、位置传感器等,主要用于监测生产过程中的各种参数。(2)执行器类:包括电磁阀、气缸、电机等,用于实现对生产过程的控制。(3)控制器类:如PLC、PAC、嵌入式系统等,用于对生产过程进行实时控制。(4)传动设备类:包括齿轮、链条、皮带等,用于实现生产过程中的运动传递。(5)检测设备类:包括光谱仪、色谱仪、质谱仪等,用于对生产过程中的产品质量进行检测。(6):包括工业和服务,用于实现生产过程的自动化操作。(7)信息化设备:包括工业以太网、无线通信模块等,用于实现生产过程的网络通信。2.2自动化设备选型原则自动化设备选型应遵循以下原则:(1)可靠性:设备应具备高度的可靠性,保证生产过程的稳定运行。(2)安全性:设备应符合相关安全标准,保证生产过程中的人员安全和设备安全。(3)适应性:设备应具备较强的适应性,满足不同生产环境和工艺需求。(4)灵活性:设备应具备一定的灵活性,便于调整和优化生产过程。(5)经济性:设备选型应充分考虑投资成本和运行成本,实现经济效益最大化。(6)兼容性:设备应具备良好的兼容性,便于与其他系统进行集成。2.3自动化设备配置自动化设备配置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硬件配置:根据生产需求和设备功能,选择合适的硬件设备,包括传感器、执行器、控制器等。(2)软件配置:根据生产过程和设备特点,选择合适的软件系统,如PLC编程软件、HMI组态软件等。(3)网络配置:根据生产现场的网络需求,选择合适的网络设备,如交换机、路由器等。(4)安全配置:根据生产安全要求,配置相应的安全设备,如安全栅、隔离器等。(5)辅助设备配置:根据生产过程中可能出现的特殊情况,配置相应的辅助设备,如报警器、指示灯等。(6)售后服务与支持:选择具备良好售后服务的设备供应商,保证设备在使用过程中得到及时的技术支持。第三章控制系统设计3.1控制系统基本原理控制系统是工业自动化技术的核心组成部分,其主要功能是通过对被控对象进行实时监测、调节与控制,实现生产过程的自动化和高效运行。控制系统基本原理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3.1.1反馈原理反馈原理是控制系统设计的基础。它通过将被控对象的输出信号与期望值进行比较,得到误差信号,进而对系统进行调整,使输出信号逐渐接近期望值。反馈原理分为正反馈和负反馈两种,其中负反馈在工业自动化控制系统中应用较为广泛。3.1.2控制策略控制策略是控制系统实现预期功能的关键。常见的控制策略包括比例(P)、积分(I)、微分(D)控制以及PID控制。根据被控对象的特点和控制目标,选择合适的控制策略,可以有效地提高系统的稳定性和准确性。3.1.3控制器设计控制器是控制系统的核心部件,其主要任务是实现对被控对象的控制。控制器设计包括模拟控制器和数字控制器两种类型。模拟控制器通过模拟电路实现控制功能,而数字控制器则采用数字信号处理技术实现。控制器设计需要考虑控制策略、参数调整、系统功能等因素。3.2控制系统设计流程控制系统设计流程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步骤:3.2.1确定控制目标明确控制系统需要实现的功能指标,如稳定性、准确性、快速性等。3.2.2分析被控对象分析被控对象的动态特性和静态特性,为控制器设计提供依据。3.2.3选择控制策略根据控制目标和被控对象的特点,选择合适的控制策略。3.2.4设计控制器根据所选控制策略,设计相应的控制器。3.2.5系统建模与仿真建立控制系统的数学模型,通过仿真验证控制策略和控制器设计的合理性。3.2.6系统集成与调试将控制器与被控对象、传感器等硬件设备集成,进行实际运行调试。3.3控制系统调试与优化控制系统调试与优化是保证系统稳定、可靠运行的关键环节。3.3.1调试内容控制系统调试主要包括以下内容:(1)参数调整:根据实际运行情况,调整控制器参数,使系统达到预期功能。(2)功能测试:通过实验验证控制系统的稳定性、准确性、快速性等功能指标。(3)故障排查:发觉并解决系统运行过程中出现的问题。3.3.2调试方法控制系统调试方法主要有以下几种:(1)逐级调试:从底层硬件设备开始,逐步向上进行调试。(2)分模块调试:将控制系统分为若干模块,分别进行调试。(3)在线调试:在系统运行过程中,实时监测功能指标,调整参数。3.3.3优化策略控制系统优化策略主要包括以下几种:(1)控制策略优化:根据实际运行情况,调整控制策略,提高系统功能。(2)控制器参数优化:通过优化控制器参数,使系统达到最佳功能。(3)系统结构优化:对控制系统结构进行调整,提高系统稳定性和可靠性。通过以上调试与优化措施,可以使控制系统在实际运行过程中达到预期功能,保证生产过程的自动化和高效运行。第四章传感器与执行器4.1传感器原理及应用4.1.1传感器原理传感器是一种将物理量转换为电信号的装置,它是自动检测系统的关键组成部分。传感器的原理主要基于物理、化学或生物效应,如电阻变化、电容变化、电压变化、频率变化等。传感器的基本组成包括敏感元件、转换元件、信号处理和输出接口等。4.1.2传感器分类传感器根据测量对象的不同,可以分为温度传感器、压力传感器、流量传感器、湿度传感器、位移传感器、速度传感器等。以下简要介绍几种常见传感器的原理及应用:(1)温度传感器:利用热敏电阻、热电偶等元件将温度变化转换为电信号,广泛应用于工业生产、家电、医疗等领域。(2)压力传感器:利用压电效应、应变片等元件将压力变化转换为电信号,用于测量气体、液体等介质的压力。(3)流量传感器:利用电磁感应、超声波等原理测量流体流速,进而计算流量,应用于石油、化工、水处理等行业。4.1.3传感器应用传感器在工业自动化领域的应用十分广泛,以下列举几个典型应用场景:(1)生产线监测:利用传感器对生产线上的温度、压力、流量等参数进行实时监测,保证生产过程稳定。(2)设备故障诊断:通过传感器检测设备运行状态,发觉潜在故障,提前预警。(3)环境监测:利用传感器对工厂、实验室等环境中的温度、湿度、有害气体等进行监测,保障人员安全和设备正常运行。4.2执行器原理及应用4.2.1执行器原理执行器是自动控制系统中的一种输出装置,它将控制信号转换为机械动作,驱动被控对象完成预定任务。执行器的原理主要基于电磁、液压、气压等效应。4.2.2执行器分类执行器根据驱动方式的不同,可分为电动执行器、气动执行器、液压执行器等。以下简要介绍几种常见执行器的原理及应用:(1)电动执行器:利用电动机驱动,具有结构简单、控制精度高、响应速度快等优点,广泛应用于工业自动化领域。(2)气动执行器:利用压缩空气为动力,具有结构紧凑、输出力大、维护方便等优点,适用于高温、高压、腐蚀性环境。(3)液压执行器:利用液压油为工作介质,具有输出力大、速度可调、精度高等特点,广泛应用于重载、高精度场合。4.2.3执行器应用执行器在工业自动化领域的应用如下:(1)自动控制:通过执行器实现对生产线的自动控制,如调节阀门开度、驱动电机转速等。(2)机械手:利用执行器驱动机械手实现自动搬运、装配等操作。(3)伺服系统:利用执行器实现高精度位置控制,如数控机床、等。4.3传感器与执行器的选型传感器与执行器的选型是工业自动化系统设计的重要环节,以下为选型原则:4.3.1功能指标根据实际应用需求,选择具有合适精度、响应速度、输出力等功能指标的传感器和执行器。4.3.2工作环境考虑工作环境的温度、湿度、腐蚀性、电磁干扰等因素,选择适应能力强的传感器和执行器。4.3.3可靠性选择具有高可靠性、长寿命的传感器和执行器,以保证系统的稳定运行。4.3.4兼容性考虑传感器和执行器与控制系统、其他设备之间的兼容性,保证系统正常运行。4.3.5成本效益在满足功能、可靠性、兼容性等要求的前提下,选择成本效益较高的传感器和执行器。,第五章通信与网络技术5.1工业通信网络类型工业通信网络是工业自动化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其类型主要包括有线通信网络和无线通信网络。5.1.1有线通信网络有线通信网络主要包括以太网、现场总线等。以太网是一种广泛应用的有线通信网络,具有较高的传输速率和稳定性。现场总线是一种用于设备间通信的网络,具有较低的传输速率,但抗干扰能力强,适用于工业现场。5.1.2无线通信网络无线通信网络主要包括WiFi、蓝牙、ZigBee等。WiFi具有较高的传输速率,适用于工厂内部或园区内的数据传输。蓝牙和ZigBee传输速率较低,但功耗较小,适用于短距离、低功耗的设备通信。5.2通信协议及其应用通信协议是通信过程中遵循的规则和标准,以下介绍几种常见的通信协议及其应用。5.2.1Modbus协议Modbus协议是一种串行通信协议,广泛应用于工业自动化领域。它支持多种传输介质,如串行线、以太网等。Modbus协议具有良好的稳定性和可扩展性,适用于各种规模的控制系统。5.2.2OPC协议OPC(ObjectLinkingandEmbeddingforProcessControl)协议是一种用于工业自动化系统的数据交换标准。它基于微软的COM/DCOM技术,具有良好的跨平台性和可扩展性。OPC协议广泛应用于工业控制系统、SCADA系统等。5.2.3Profinet协议Profinet协议是一种基于以太网的工业通信协议,适用于分布式控制系统。它支持实时通信、运动控制等功能,具有较高的传输速率和稳定性。Profinet协议广泛应用于自动化生产线、控制等领域。5.3网络故障排查与维护网络故障排查与维护是保证工业自动化系统正常运行的关键环节。以下介绍几种常见的网络故障及其排查方法。5.3.1网络连接故障网络连接故障表现为设备无法正常通信。排查方法包括检查网络设备(如交换机、路由器)的配置是否正确,检查网络线缆是否连通,检查设备IP地址是否冲突等。5.3.2网络功能故障网络功能故障表现为通信速率下降、数据传输不稳定等。排查方法包括检查网络带宽是否足够,检查网络设备是否过载,检查通信协议是否匹配等。5.3.3网络安全故障网络安全故障表现为数据泄露、设备被攻击等。排查方法包括检查网络设备的防火墙配置,检查系统漏洞,检查网络访问权限等。通过对工业通信网络类型的了解,通信协议的应用以及网络故障排查与维护方法的掌握,可以更好地保障工业自动化系统的稳定运行。在实际应用中,应根据具体情况选择合适的网络类型和通信协议,加强网络维护与管理,保证系统安全、高效地运行。第六章技术应用6.1基本概念6.1.1定义与分类是一种能够执行复杂任务、具有一定自主性和智能性的机械装置。根据应用领域和功能特点,可分为工业、服务、特殊等。本章主要讨论工业自动化领域中的技术。6.1.2结构与组成通常由机械结构、驱动系统、控制系统和感知系统四部分组成。机械结构主要包括机身、关节、末端执行器等;驱动系统负责驱动机械结构运动;控制系统负责处理信号、控制行为;感知系统则负责获取外部环境信息。6.1.3技术参数技术参数包括负载能力、运动范围、精度、速度等。这些参数决定了适用的工作场景和任务类型。6.2编程与调试6.2.1编程方法编程主要有示教编程、图形编程、文本编程和离线编程等。示教编程适用于简单任务,通过手动操作,记录运动轨迹和参数;图形编程和文本编程适用于复杂任务,通过编写程序代码实现运动;离线编程则是在计算机上模拟运动,程序代码。6.2.2调试方法调试主要包括硬件调试和软件调试。硬件调试涉及驱动系统、控制系统等硬件设备的检查和调试;软件调试则关注程序代码的正确性和稳定性。调试过程中,需注意安全防护,避免误操作造成。6.2.3故障诊断与处理运行过程中可能出现的故障主要包括硬件故障、软件故障和外部环境因素。针对不同故障类型,采用相应的诊断和处理方法,保证正常运行。6.3视觉与感知6.3.1视觉系统视觉系统主要由摄像头、图像处理模块和视觉算法组成。摄像头负责采集图像,图像处理模块对图像进行预处理,视觉算法用于识别目标物体、定位和导航等。6.3.2感知技术感知技术包括深度学习、计算机视觉、传感器技术等。深度学习算法可训练识别复杂场景中的物体;计算机视觉技术用于图像处理和三维重建;传感器技术则包括激光雷达、超声波传感器等,用于获取环境信息。6.3.3应用场景视觉与感知技术在工业自动化领域的应用场景包括:自动识别和定位物体、自动导航、视觉检测、智能监控等。这些技术的应用,提高了生产效率,降低了人工成本,提升了产品质量。第七章自动化生产线设计7.1自动化生产线概述自动化生产线是现代工业生产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它通过自动化设备和控制系统,实现生产过程的自动化。自动化生产线具有较高的生产效率、稳定的产品质量和较低的人力成本,广泛应用于各种制造业中。其主要组成部分包括自动化设备、控制系统、传感器、执行器等。7.2自动化生产线设计原则在设计自动化生产线时,以下原则是必须遵循的:2.1符合生产需求设计自动化生产线时,首先要保证生产线满足生产任务的需求。根据产品生产工艺、生产规模、生产节拍等因素,合理确定生产线的配置、设备选型和控制系统。2.2高效稳定在保证生产需求的前提下,提高生产线的效率,降低生产线的故障率。通过选用高功能设备、优化生产流程、强化设备维护等措施,保证生产线的稳定运行。2.3安全环保在设计自动化生产线时,要充分考虑生产过程中的安全问题,保证设备、操作人员的安全。同时注重环保,降低生产过程中的污染排放。2.4灵活扩展为适应市场需求的变化,自动化生产线应具备一定的灵活性和扩展性。在设备选型、控制系统设计等方面,要预留一定的扩展空间。2.5信息化管理采用信息化管理手段,实现生产线的实时监控、数据分析、故障诊断等功能,提高生产线的管理水平。7.3自动化生产线调试与优化7.3.1调试调试是自动化生产线投入使用前的重要环节,其主要任务包括:(1)设备调试:检查设备是否按照设计要求正常运行,调整设备参数,保证设备功能达到最佳状态。(2)控制系统调试:验证控制系统的功能,调整控制参数,保证控制系统稳定可靠。(3)传感器和执行器调试:检查传感器和执行器的响应速度和精度,调整参数,保证其正常工作。(4)整线调试:将所有设备、控制系统、传感器和执行器整合在一起,进行整体调试,保证生产线运行平稳。7.3.2优化在自动化生产线运行过程中,不断进行优化是提高生产效率、降低成本的关键。以下是一些常见的优化措施:(1)设备优化:根据生产任务的变化,调整设备参数,提高设备功能。(2)控制系统优化:通过改进控制算法、调整控制参数,提高控制系统的功能。(3)生产流程优化:分析生产过程中的瓶颈,调整工艺流程,提高生产效率。(4)人力资源管理优化:合理配置人力资源,提高员工技能,降低人力成本。(5)维护管理优化:加强设备维护,提高设备运行稳定性,降低故障率。通过以上调试与优化措施,可以使自动化生产线在实际生产中发挥更高的效能,为企业创造更大的价值。第八章安全防护与故障排除8.1自动化系统安全防护8.1.1安全防护概述自动化系统在提高生产效率、降低劳动强度的同时安全问题亦不容忽视。本节主要介绍自动化系统的安全防护措施,以保证生产安全和人员安全。8.1.2设备安全防护(1)防护装置:对运动部件、高温区域、高压区域等危险部位设置防护装置,如防护罩、防护栏等。(2)限位开关:在运动部件的极限位置设置限位开关,防止设备超出规定范围。(3)紧急停止按钮:在设备操作区域设置紧急停止按钮,以便在紧急情况下迅速切断电源。8.1.3电气安全防护(1)绝缘保护:对电气设备进行绝缘处理,防止漏电。(2)接地保护:将电气设备的金属外壳接地,降低触电风险。(3)漏电保护器:在电源线路中安装漏电保护器,实时监测线路漏电情况。8.1.4信息安全防护(1)权限管理:设置用户权限,限制对关键信息的访问和操作。(2)数据加密:对重要数据进行加密处理,防止数据泄露。(3)防病毒软件:安装防病毒软件,防止病毒入侵自动化系统。8.2常见故障分析与排除8.2.1硬件故障(1)传感器故障:检查传感器连接是否正常,如有异常,及时更换传感器。(2)执行器故障:检查执行器连接是否正常,如有异常,及时更换执行器。(3)电源故障:检查电源线路,保证电源稳定供应。8.2.2软件故障(1)程序错误:检查程序代码,排除逻辑错误。(2)通信故障:检查通信线路,保证设备间通信正常。(3)操作系统故障:检查操作系统,排除系统错误。8.3故障预防与维护策略8.3.1设备维护(1)定期检查:对设备进行定期检查,及时发觉潜在隐患。(2)润滑保养:对运动部件进行润滑保养,降低磨损。(3)更换部件:根据设备使用年限和磨损情况,及时更换磨损严重的部件。8.3.2软件维护(1)程序优化:对程序进行优化,提高运行效率。(2)数据备份:定期备份重要数据,防止数据丢失。(3)系统更新:及时更新操作系统和软件,保证系统安全稳定运行。8.3.3员工培训(1)操作培训:对操作人员进行系统操作培训,提高操作熟练度。(2)安全培训:对操作人员进行安全知识培训,提高安全意识。(3)技能提升:鼓励员工参加相关技能培训,提升整体技术水平。第九章节能减排与环保9.1自动化技术在节能减排中的应用9.1.1概述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能源消耗和环境污染问题日益突出。自动化技术在节能减排方面具有重要作用,能够有效提高生产效率,降低能源消耗和排放。本章主要介绍自动化技术在节能减排中的应用。9.1.2自动化技术在生产过程中的应用(1)自动化控制系统:通过实时监测生产过程中的各项参数,实现生产过程的优化,降低能源消耗。(2)变频调速技术:根据生产需求,自动调整电机转速,降低能耗。(3)智能优化算法:通过大数据分析和人工智能技术,优化生产过程,提高生产效率,降低能源消耗。9.1.3自动化技术在设备维护中的应用(1)预测性维护:通过实时监测设备运行状态,预测设备故障,降低停机时间,提高设备运行效率。(2)能源管理系统:对设备的能源消耗进行实时监测和管理,降低能源浪费。9.2环保型自动化设备的选用9.2.1概述环保型自动化设备是指在设计和制造过程中,充分考虑环保要求,降低污染排放,提高资源利用率的设备。选用环保型自动化设备是实现节能减排的重要手段。9.2.2环保型自动化设备的选择原则(1)设备功能:选用具有较高功能、稳定性和可靠性的设备,以满足生产需求。(2)节能减排:选用具有较低能耗和排放的设备,降低生产过程中的能源消耗和环境污染。(3)资源利用:选用具有较高资源利用率的设备,减少废弃物产生。(4)维护保养:选用易于维护保养的设备,降低运行成本。9.2.3环保型自动化设备的选用方法(1)了解设备制造商的环保理念和技术水平。(2)对设备进行全面的功能评估,包括能耗、排放、可靠性等方面。(3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制造业承揽加工合同范本解析
- 销售合同范本:房地产买卖合同
- 房地产项目材料供应合同
- 幼儿园教师招聘合同范本
- 公务用建筑设施维修保养合同样本
- Module 3 Leisure time Unit 6 Healthy diet Reading 教学设计 2024-2025学年沪教牛津版英语九年级上册
- 短期租赁合同简易范本
- 天津市大学生实习劳动合同范本
- 企业保密及竞业限制合同范本
- 6梯形的面积 教学设计-2024-2025学年人教版数学五年级上册
- 粤港澳宜居城市建设协同发展策略
- 动物防疫服务投标方案(技术方案)
- 2024年新课标全国Ⅰ卷语文高考真题试卷(含答案)
- 2022-2023学年广州市六年级下学期数学期末考试试卷及答案解析
- 2024中国AI应用开发者生态调研报告-易观分析
- -中国传统节日之春节习俗介绍主题班会14
- 2024年辽宁医药职业学院单招职业适应性测试题库含答案
- 2024上海市长宁区高三二模作文“成长的必经之路:责任与选择”审题立意及范文
- 诺如病毒应急演练汇报
- 医院检验科实验室生物安全程序文件SOP
- 生物质颗粒厂建设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