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秋战国时期的政治经济文化-经济发展与变法运动(解析版)_第1页
春秋战国时期的政治经济文化-经济发展与变法运动(解析版)_第2页
春秋战国时期的政治经济文化-经济发展与变法运动(解析版)_第3页
春秋战国时期的政治经济文化-经济发展与变法运动(解析版)_第4页
春秋战国时期的政治经济文化-经济发展与变法运动(解析版)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2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第02讲春秋战国时期的政治经济文化核心考点02经济发展与变法运动1.(2022·湖北荆州高二上期末·2)商鞅徙木立信,张居正强调“悬法于众”,坚持“刑赏予夺,秉持公道”,使得“九围之人,兢兢辑志;慢肆之吏,凛凛奉法”。这反映了两者()A.成就霸业的理想B.依法立信的思想C.富国强兵的理念D.救亡图存的信念【答案】B【解析】根据材料“商鞅徙木立信”“悬法于众”,可知商鞅变法和张居正改革都注重树立法律的权威,以便改革措施得到有效的执行,故选B项;张居正改革的目的在于挽救明朝中后期的统治危机,排除A项;张居正的改革理念主要立足于挽救统治危机,排除C项;商鞅变法和张居正改革时期中国没有列强侵略,不存在救亡图存的问题吧,排除D项。2.(2022.1·云南学业水平·2)春秋战国时期,我国农业耕作方式发生了革命性的进步,最明显的是()A.出现了曲辕犁B.使用二牛一人的耕作方法C.开始刀耕火种D.铁农具和牛耕的使用推广【答案】D3.(2022·湖北省黄冈市高二上期末·2)大约从夏朝开始,中国进入青铜时代。商朝的青铜铸造工艺水平相当高。西周时期,青铜礼器反映出中国古代社会礼制的发展与完善。而到了战国时期,这种青铜制造业却逐渐衰落,这一变化的根本原因是()A.工艺传承缺失B.生产力的发展C.手工业发展滞后D.铜矿资源枯绝【答案】B【解析】据材料“而到了战国时期,这种青铜制造业却逐渐衰落”,可知战国时期青铜铸造业逐渐衰落,这是因为春秋战国时期铁器出现,生产力得到了提高,故选B项;周代实行世卿世禄制,青铜铸造技术世代传承,工艺传承缺失不符合史实,排除A项;周代“工商食官”,青铜器造型精美,手工业发展比较先进,排除C项;春秋战国时期铜矿资源还没有得到开发,因此不存在枯竭的情况,排除D项。4.(2022·湖北省武汉市青山区高二上期末·1)春秋时期,各诸侯国还存在以村社为单位统计土地和人口的现象。战国后期,各国实行以家户为单位的户籍制度,以其作为国家社区管理的主要办法。导致该变化的原因是()A.宗法血缘关系的强化B.战国后期铁犁牛耕逐步推广C.专制皇权向基层延伸D.统治者意在遏制土地的兼并【答案】B【解析】据材料“各诸侯国还存在以村社为单位统计土地和人口的现象。战国后期,各国实行以家户为单位的户籍制度”结合所学可知,战国时期铁犁牛耕的推广,极大的提高了生产力,以家庭为单位经营农业的形式逐渐推广,各国相应的实行以家户为单位的户籍制度,故选B项;据所学,春秋战国时期,宗法血缘关系弱化,排除A项;据所学,专制皇权在秦朝才开始建立,排除C项;据材料“各国实行以家户为单位的户籍制度,以其作为国家社区管理的主要办法”结合所学可知,这种变化意在加强国家对社区的管理和税收,排除D项。5.(2022·山东省临沂市高二上期末·1)商鞅在变法中提出了“废除世卿世禄制,建立论功行赏的赐爵制”“重农抑商,奖励耕织”等措施,这有利于()A.强化对基层社会的管理B.推动新的社会阶层出现C.阻断旧贵族的上升通道D.促进分封制和井田制的瓦解【答案】B【解析】结合所学知识,商鞅废除世卿世禄,打破了血缘对政治的垄断,形成了依靠军功加官进爵的“新贵族”,实施重农抑商政策,推动农业发展,推动了地主阶级的壮大,故选B项;结合所学知识,商鞅变法是通过实施县制和什五连坐加强对基层社会的管理,排除A项;结合所学知识,商鞅实施军功授爵,有军功的人可以授予爵位,旧贵族也可以通过军功获取爵位,没有阻断旧贵族上升通道,排除C项;结合所学知识,商鞅变法实施土地私有,加速了井田制的瓦解,重农抑商不能直接瓦解井田制,排除D项。1.(2022·河北承德一模·1)1953年,河北兴隆副将沟出土了大量战国晚期时燕国铸造铁农具的铁范,其中镰范上铸有“右廪(地方官府粮仓)”。在距铁范出土处约1.5公里处的古洞沟发现冶铁遗址1处,并在遗址附近发现了2处采矿井。这些考古发现可以用来说明战国晚期()A.官府垄断手工制造B.铁制农具普遍使用C.社会经济加快发展D.大土地所有制盛行【答案】C【解析】本题考查先秦社会经济,考查学生获取和解读材料信息、运用所学知识分析历史现象的能力。兴隆副将沟发掘出铸造铁农具的铁范、冶铁遗址、采矿井,反映了战国晚期农业和手工业生产技术的提高,表明此时社会经济加快发展,故选C项;该考古发现呈现了官营手工业发展状况,但无法据此判定私营手工业不存在,故排除A项;该考古发现仅限于燕国旧地,“普遍使用”表述绝对,故排除B项;该考古资料与当时土地制度不存在直接关联,故排除D项。2.(2022·河南省高考联盟高三12月联考·2)春秋时期的货币铸造地点,主要集中在晋国和东周王畿所在之地;战国中期以后,货币铸造的范围向东延伸到滨海的齐国境内,向南到达江淮间的荆楚,向北到达燕赵长城以南。这表明()战国主要货币图A.区域经济发展较快B.全国市场初步形成C.民族交融进程加速D.各国货币单一流通【答案】A【解析】由材料“货币铸造的范围向东延伸到滨海的齐国境内,向南到达江淮间的荆楚,向北到达燕赵长城以南”可知货币的铸造和使用范围不断扩大,货币作为商品经济发展的必然产物,表明区域经济的较快发展,故选A项;春秋战国时期处于分裂状态,并未形成统一的国家和市场,排除B项;春秋战国时期的兼并战争加速了民族交融,且春秋战国时期货币并不统一无法体现出民族交融,排除C项;由图可知各国货币存在相互流通的现象,排除D项。3.(2022·湖南省名校高三12月联考·1)春秋战国时期兴起了一些区域性的或全国性的经济都会,如定陶因交通发达被推为“天下之中”,邯郸“北通燕、涿,南有郑、卫”,雒邑“东贾齐、鲁,南贾梁、楚”。这些现象反映的本质是()A.分封制的瓦解促进了经济发展B.生产技术进步推动了商业发展C.诸侯争霸兼并推动了商业发展D.各国的重农抑商政策遭到失败【答案】B【解析】根据唯物史观可知,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春秋战国时期,铁犁牛耕等生产技术进步推动了生产力的发展,为商业发展提供基础,故选B项;伴随着宗法分封制瓦解,奴隶主贵族实力衰弱,新兴地主力量增强,推行有利于经济发展的措施,但这并非是本质,本质问题从生产力角度考虑,排除A项;诸侯争霸兼并战争不利于统一市场的发育,故阻碍了商业发展,排除C项;战国时期商鞅变法推行重农抑商政策,故重农抑商政策失败的说法错误,排除D项。4.(2022·湖北省荆州六县市高三12月质检考试·1)近代考古发现,陕西陇县边家庄秦墓、湖南常德楚墓及长沙楚墓等遗址,出土的铁器大都是春秋晚期的遗物,计有铁块、铁条、铁削、铁铧、铁铲、钢剑及铁鼎、铁带钩、铁环等铁制农具,日用生活品及武器。这说明春秋晚期()A.冶铁技术有了明显进步B.民营冶铁业进一步发展C.粮食产量得到显著提高D.铁制农具已被普遍使用【答案】A【解析】根据材料“出土的铁器大都是春秋晚期的遗物,计有铁块、铁条、铁削、铁铧、铁铲、钢剑及铁鼎、铁带钩、铁环等铁制农具,日用生活品及武器”可知,在近代一些墓葬中出土了多种春秋晚期的铁质用具,包含农具、日用品及武器,体现了冶铁技术的进步,故选A项;据材料“出土的铁器大都是春秋晚期的遗物”可知,在陕西、湖南等近代墓葬中出土类型多样的铁器,但未说明铁器来源于官营还是私营,故无法判断民营冶铁的情况,排除B项;据材料“计有铁块、铁条、铁削、铁铧、铁铲、钢剑及铁鼎、铁带钩、铁环等铁制农具,日用生活品及武器”可知,出土的铁器中包括农具、日用及武器,未体现生产工具的进步对粮食生产的作用,无法判断粮食产量,排除C项;材料中仅是在陕西、湖南的墓葬中发现了铁农具,其余地区无法判断铁农具的使用情况,故普遍一词有误,排除D项。5.(2022·广东省高三上期中考试·2)表1是先秦至汉盐价变化表,据此表可知()表1齐国、秦国汉文帝汉武帝东汉100钱/石120—150钱/石300—1100钱/石400—8000钱/石A.国家控制经济的力度增强B.秦汉时期的通货膨胀严重C.汉代的经济逐渐恢复发展D.秦汉人口有较大规模增加【答案】A【解析】齐国、秦国、汉文帝时期,由于实行开放的盐铁政策,所以盐价相对比较低;汉武帝实行盐铁专营政策后,盐的价格有了较大的增长,增加了国家的赋税收入,即盐价变化的原因是国家控制经济的力度增强,故选A项。6.(2022·重庆市高三第三次质量检测·1)有学者指出,“华夏国家是依靠封建制而形成的国家形态……但是,随着封建制赖以存在的宗法制日渐败坏,中国必须再次寻找制度建构的道路,重新踏上制度建构的征程。”这里“重新建构”是指()A.从贵族政治到官僚政治B.从强调礼治到重视法治C.从无序管理到有序管理D.从地方自治到中央集权【答案】A【解析】根据材料“随着封建制赖以存在的宗法制日渐败坏,中国必须再次寻找制度建构的道路”,可知在分封制和宗法制被破坏后,春秋战国时期开始探索实行郡县制,郡县长官由中央任免,标志着官僚政治最终取代了贵族政治,故选A项。7.(2022·湖北新高考重点中学高三联考·2)公元前536年郑国在执政子产主持下“铸刑书”,向全社会公布,此举遭到晋国贤臣叔向的坚决反对,其理由是平民知道法律后就会弃礼从法,不再畏惧贵族,不合先王礼制。而二十年多年后晋国也向社会公布了成文法。由此可推知,各国颁布法律()A.是平民反对贵族斗争的结果B.符合新兴地主阶级的利益和要求C.消除了郑、晋国的社会矛盾D.标志着中国古代法律体系的形成【答案】B【解析】题干所述现象是在春秋时期,当时新兴地主阶级刚刚崛起,需要通过法律来肯定新兴地主阶级的地位和利益要求,晋国叔向的反对并没有成功,反而之后晋国也颁布了成文法,说明这顺应了当时地主阶级当权的需要,故选B项;春秋时期各国颁布法律并不能代表平民的利益,而是代表新兴统治者的需求,所以不能说是平民反对贵族斗争的结果,排除A项;法律颁布不能消除郑国和晋国的社会矛盾,但有助于维护社会稳定,排除C项;中国古代法律体系的形成应该是在秦汉时期,而不是春秋时期,排除D项。8.(2022·广东省六校高三第二次联考·1)《诗经》中“孝”有祭祀先祖、善事父母两种含义。自春秋以来,孝的“善事父母”之义逐渐取代“祭祀先祖”之义成为孝的主流含义。导致这一变化的主要原因是()A.宗法血缘观念逐渐淡化B.儒家思想的影响力提升C.农业经营方式发生变化D.人文主义思想开始形成【答案】C【解析】春秋以来,随着生产力的发展,以家庭为单位的小农经济应运而生,这种小型家庭的独立倾向为父母与子女的亲密接触提供了更多私密空间,小型家庭的生产模式也更为强调父养子大和子养父老的相互责任,故选C项;中国古代宗法血缘观念的影响一直存在,排除A项;春秋时期,孔子开创的儒学不适应时代的需要,影响力有限,排除B项;人文主义强调以人为本,西周“敬德保民”就已蕴涵了人文思想,“开始”说法错误,排除D项。9.(2022·重庆南开中学一模·1)春秋时期管仲在《侈靡》篇中提出“俭则伤事”,“兴时化若何?莫善于侈靡善而末事起。不侈,本事不得立。”据此可知,管仲主张()A.推行重农抑商的政策B.戒奢从简与民休息C.调整消费以刺激生产D.发展经济称霸诸侯【答案】C【解析】据材料“俭则伤事”可知,节俭会对生产产生不利影响,因此管仲主张发展侈靡消费以刺激生产,故选C项;重农抑商政策始于战国时期的李悝变法和商鞅变法,与春秋时间不符,排除A项;据材料“莫善于侈靡善……”可知管仲主张发展侈靡消费而非戒奢从简,排除B项;据材料“不侈,本事不得立”可知,管仲的主要主张是通过侈靡消费刺激农业生产的发展,而非称霸诸侯,排除D项。10.(2021·江西景德镇三模·25)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