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外科学传播文献述评_第1页
国外科学传播文献述评_第2页
国外科学传播文献述评_第3页
国外科学传播文献述评_第4页
国外科学传播文献述评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5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外科学传播文献述评

2012年我国发生了多起关于PX化工项目选址问题的争论,甚至个别地方发生了群众抗议。

这场关于环保的争议实际上折射出目前科学决策中公众的缺位,如何提升公众科学素养、提

高公众在科学决策中的参与程度已经成为科学传播研究与实践的关键问题。

我们国家目前对科学传播的研究比较少,因此充分吸取国外先进经验就显得尤为重要。为

此,我们选取了国际上科学传播方面的权威专业期刊ScienceCommunication和Public

UnderstandingofScience,系统地介绍了最新研究成果,并基于这些成果结合中国国情提

出针对性的对策建议,以期提高我国的科学传播水平。

一主要研究发现

(一)充分发挥媒介作用,促进公众科学素养提高

20世纪是一个大众传媒的时代,大众传媒已经成为人们生活的一部分。而科学传播的基本

任务是向公众传播和分享科学技术知识。因此大众传媒与科学传播的结合引起了国外学者的

广泛关注。英国关于公众理解科学具有标志性的报告《公众理解科学》和《科学与社会》

就指出了科学工作者与媒体工作者合作的重要性与媒体报道科学知识的必要性。

1.媒体需要及时、准确、与时俱进地呈现科学知识

科学知识在传媒的呈现与知识的生产具有不同步性。SebastianLinke研究了生物社会学在

德国媒体报道的情况。分析显示学术讨论与德国媒体的报道在时间上有不同步性,当科学界

激烈讨论生物社会学时,媒体几乎没有这方面的报道,而当争论尘埃落定的时候,媒体开始

呈现这方面的信息,其原因是这方面的科学报道受到文化背景的约束(包括学术与社会的)

科学知识在媒体呈现的内容也不一定能得到科学家的认可。StephenJ.Farnsworth和

S.RobertLichter通过调查气候科学家对媒体所报道气候变化方面内容准确性的评价,发

现科学家对媒体报道的气象科学内容的评价与研究中所采用的正面评价的标准、媒体所报道

的气象科学内容的数量以及他们对气候变暖的严重程度的预期有关随着科技进步,科学

知识在媒介的呈现还表现出了一些与以往迥异的特点。ValerieL.Hanson讨论了从宏观世

界到微观世界,再到纳米世界科学隐喻(ScientificMetaphor)视角的变化,认为纳米世

界的表述迥异于微观世界,而关于纳米的科学传播依赖于运用计算机生成图像以表现纳米世

界。知识从生产者,到传播者,再到公众的过程也并不是非常流畅。DeborahBlackman等

人研究了知识在科学家、传播者、学习知识的组织之间的传播,提出了知识“黏性”

(Knowledge“Stickiness”,描述阻碍知识传播的量)的概念,并认为知识的特征与环境

是影响“黏性”的因素”。

2.发挥电视媒介的优势提升科学传播效果

电视作为视听融合的大众媒介,是科学传播的有效途径,2010年,第八次中国公民科学素

养调查结果显示我国公民应用电视作为科技信息的获取渠道的占87.5%。因此从多方面加

强电视媒介的科学传播效果,对提高我国公众科学素养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国外文献对电

视媒介的科学传播进行了多方面的研究,阐释了其在经济、文化等方面的发现。Barbara

L.Ley等人采用内容分析法和文本分析法研究了美国电视剧一一犯罪现场调查(Crime

SceneInvestigation,CSI),发现CSI对DNA测试的描述在激发公众对司法科学

(ForensicScience)>基因工程兴趣的同时,也会使公众对DNA技术持过高的期望而阻碍

其对DNA技术的正确理解GraceReid研究了公众对英国文献电视片(Drama-

documentary)If…CloningCouldCureUs看法,认为文献电视片对提高公众的理解科学

的程度有贡献,是一种采用公众能理解的方式传播科学的有效手段MarkusLehmkuhl等

人通过分析比较欧洲11国的电视节目后,发现公共电视市场格局的分隔、倾向于呈现更多

科学节目的中型商业电视台的存在、商业收入对公众服务电视台的压力(如广告)是造成欧

洲国家电视台在呈现科学节目上有显著差异的三个因素7

3.纸质媒介应客观全面的报道科学事实

报纸等纸质媒体是我国公民获取科技信息的传统渠道。EricJensen研究了治疗性克隆引发

的科学争论,结果显示患者病痛的叙述会被认为有人情味而具有新闻价值,因此支持治疗性

克隆的观点在争论中占有优势地位,BenjaminE.J.Cooper等人研究了英国报纸中的饮食

建议,发现英国报纸中错误的饮食建议广泛存在,并可能导致公众对食品健康产生错误概念

DavidGruber和JacobA.Dickerson通过实证研究分析了配有功能磁共振图像的科学

文章,发现配有图片的文章并没有表现出更强的科学说服力⑶。DarrickT.Evensen和

ChristopherE.Clarke分析了美国报纸关于西尼罗流感和禽流感的报道中包含的效能信息

(EfficacyInformation,指对公众应对风险的效能有影响的信息),研究显示学者低估了

纸质媒体中效能信息的量级与方式,RuthWoods等人调查了122份英国报纸使用宗教隐

喻的情况,发现这些报纸把宗教作为隐喻来源以贬低科学所引发的气候变化,具体方式包括

把科学比喻为非理性的宗教信仰以及把气候变化看作科学的罪过。

BlankaGroboljsek和FrancMali研究了斯洛文尼亚报纸关于纳米技术报道,发现报道还

处于一个比较初级的阶段,这些报道不仅数量较少、分布零碎,而且只注重与对纳米技术正

面影响的报道和对纳米的科学解释'。AndreDonk等人对德国报纸进行了标准化内容分

析,发现德国媒体通过突出纳米科技积极正面的作用及避免谈论负面影响的手段,把读者的

注意力引向纳米科技研究与发展工

4.互联网并不能消除科学传播的社会要素

互联网是目前发展最快、最有潜力的大众传媒。第八次全国公众科学素养调查显示公民利用

互联网渠道获取科技信息的比例明显提高,互联网的科学传播潜力巨大。而国外关于运用网

络进行科学传播以及其规律的研究相对较少,某种程度上忽视了网络这一最具活力的媒介。

StephenBocking研究了欧洲、加拿大的鞋鱼水产业知识从欧洲向加拿大流动的情况,发现

媒体在传播科学知识时所具有的选择性的作用,这表明新技术并不能消除社会因素对知识传

播的影响,网络在带来便捷的同时,也可能成为知识的传播带来某些阻碍。Ricardo

B.Duque等人访谈了337名智利科学家,评估了互联网在合作研究中的影响,结果发现互联

网使科学家更具交流性,同时也意味着研究者会在研究中遇到更多问题「

5.媒体需要全面而公正地呈现争论中各方观点

媒体中经常呈现不同利益方对科学事件的争论。DanielW.Harrington等人研究了大众传媒

所呈现的食物过敏的风险,结果显示(风险的)倡导者与受影响的公众主导了社会上有关食

物过敏的讨论,而科学家只是忙于研究过敏的原因,在受影响公众的指责下,对食物过敏讨

论的意见开始变得一边倒,正确决策的前提是弄清楚社会针对争议问题的不同观点。

TommasoVenturini基于行为者网络理论(Actor-NetworkTheory,是一种认为社会每个结

点都是一个主体,一个可以行动的行动者,并构成一种互相依存的网络的理论),认为可以

运用可视化的争议网络(Controversy-website)来清晰呈现社会争论□

(-)积极促进公众参与科学决策

公众参与科学决策是公众理解科学的更高层次。但是公众对自身参与科学决策的理解还显得

陈旧、肤浅。JulieBarnett等人通过访谈的方式研究了公众对自身参与科学决策的理解,

发现公众认知中,公众参与科学决策的必要性没有得到公众的普遍认同,只是被理解为一种

提供信息、解决担忧的工具性活动,JohnC.Besley通过开放式问卷与访谈的方式研究了

公众参与科学决策在公民中的形象和概念,发现公众对政府决策者咨询他们的方式持负面态

度(包括公布信息与获取信息),而在公众心中自己参与的普遍形象就是专家报告会”。

已有的研究显示,在很多场合公众参与科学决策还只停留在形式,公众参与的积极性不高。

PriyaKurian,JeanetteWright等人研究了新西兰环境风险管理局对公众参与的回应内

容,发现该机构持一种实证的、技术的世界观,而忽略公众提出的关于风险管理、伦理、生

态-经济-文化等方面的问题,造成这种情况的原因之一是组织结构缺陷。作者建议通过协调

标准、规范、价值观和知识确来保公众参与的组织空间存在AnneM.Dijkstra等人采用

实证研究的方法研究了公众参与科学的情况,发现当公众有机会参与科学决策时,他们不一

定会参与,影响公众参与的主要因素包括公众的信息需求与其所具有的相关知识o

故事的形式在促进公众理解科学,激发公众讨论的方面具有较好的效果,但也需要理清其牵

涉的伦理问题。MichaelF.Dahlstrom和ShirleyS.Ho认为科学传播者在介绍科学政策的

背景时,如果能厘清以下三个伦理方面的问题,故事将会成为科学政策决策传播的有效手

段。它们包括:故事的潜在目的是什么,使受众理解还是说服受众;故事中科学叙述的准确

程度应该是怎么样的;应不应该使用故事丁AnaDelgado等人分析了三篇科幻小说

(Neuromancer,ThePlayerofGames,Kethalli')中虚构的先进技术引发伦理问题的情

节,认为科幻小说能够有效地引起公众对新技术及其伦理问题的讨论2。

公众可以参与科学决策,科学问题的争议也会影响公众自己的决策。DamienW.Mather等人

通过实地的选择性模拟实验(FieldChoice-modelingExperiment)和访谈的方式研究了公

众购买转基因食物的实际行为,发现当消费者的决策与社会争议问题(例如转基因食物)联

系在一起的时候,实际购买决策与调查中做出的选择往往存在比较显著差异。也就是说消费

者在做购物决策的时候会受到社会舆论压力的影响,,0

(三)引导公众参与科学研究能缓和对立

发展科学技术的最终目标是服务于人类,因此科学技术的发展要以人为本,科学技术的决策

需要公众的广泛参与。目前公众参与科学研究已经成为世界各主要发达国家科学传播的重要

趋势。MarioVeen等人分析了肠病药物"前期会议"(UpstreamEngagement,指研发新产

品前研发者与使用者的交流会议)的案例,发现并不是参与者本身的意图形成了会议的议程

而是研发者提问时间接传达的信息*RichardWatermeyer通过对84名医学研究者在网上

进行了半开放式(PartiallyOpen-ended)调查,发现公众参与科技研究的两个主要影响分

别是其对研究者、研究过程的影响及其对研究者形象、声望的影响儿DianneNicol等人

在奥地利全国范围内进行了电话调查,分析了公众参与生物样本库时所具有的心理,结果显

示公众可以分为比较明显的三种类型:第一种是持互利的心理;第二种是具有社会责任心;

第三种则没有明显的归属%SusanaBiro通过对墨西哥天文台主任与公众的信件研究后,

认为明确公众已拥有的知识、意图、态度,能有效理解公众科学知识的接受过程和确定不同

公众对科学的兴趣所在“。

(四)公众与科学家“对话”能加强相互信任

知识的不对称不意味着地位的不平等,只有公众与科学家平等的交流,才能更好地传播科

学,使公众增进对科学和科学家的信任。TheodoreE.Zorn等人调查了科学家与外行在人类

生物科技议题上对话前后公众态度的变化,发现对话能使外行(非科学家)对科学家的态度

更加积极,科学家与公众对人类生物学的态度会趋于一致。因此作者认为加强科学家与公众

的对话能缓解公众与科学家之间的冲突,使对争议问题讨论的氛围更趋于缓和”。Mei-Fang

Fan调查了台湾客家城镇垃圾处理中心选址问题的争论,发现争论往往是由公众背景知识的

缺失以及程序上的不公平造成的,因此建议加强相关利益人之间的对话,以避免争论完全被

政府和专家所主导一。NathanielKendal1-Taylor通过一系列开放式文化模式(Cultural

Models)访谈证实了这样一个假设,即公众对儿童心理健康问题的认知大大迥异于科学家对

此主题的解释,而出现差异的一个原因是公众理解儿童心理健康的方式也会影响公众对科学

实践的理解。因此作者建议在科学家与公众“对话”时要考虑公众对具体科学研究背景的认

知,AnneM.Dijkstr和JanM.Gutteling通过建立8个关于生物工程和基因工程的专题

讨论小组(FocusGroupDiscussions)来分析不同角色公众的相同点与不同点,并由此发

现公众群体对传播方式的偏好与他们特定的身份有关,但对所有群体的研究显示了透明性和

公开性是增加公众信任不可或缺的传播元素”。

科学家与公众的对话有时是通过非正式的科学教育团体展开的,但这类团体的组织并不严

密。JohnH.Falk等人通过开放式访谈调查了非正式科学教育(InformalScience

Education)组织,结果发现非正式科学教育团体并没有构成一个联系紧密的共同体,虽然

成员之间有合作与交流,但对共同关心的问题并没有建立广泛而活跃的联系,

(五)理清科学与文化的关系可以提高科学传播效果

科学技术作为整个社会大系统的一部分,与社会大系统中其他子系统密切相关,尤其是与文

化密切相关。先进文化与先进科学可以说是一对挛生子,相依相存、相辅相成。

1.宗教不一定是科学传播的阻碍

科学从诞生之初就与宗教有着激烈争论。外国学者从科学与宗教关系的角度进行了科学传播

的研究。L.J.Zigerell通过实证研究发现导致圣经教条者(BiblicalLiteralism)科学知

识较少的因素包括人口学因素(性别、种族)与不同的教育背景,因而可以通过培养圣经教

条者对科学的兴趣以减弱他们在认知上科学与宗教的冲突,来增加他们的科学知识3

MichaelS.Evans访谈了62位受访者(包括宗教和非宗教人士),访谈结果表明,对待一

项有益处的科学研究,非宗教人士与宗教人士并没有表现出什么不同。这是由于两者具有相

同的文化工具(CulturalTools,文化工具论是把文化看作人的工具)。因此,通过科学传

播强调相同的文化资源(CulturalResources)会比直接将宗教置于科学的对立面有更好的

效果"。

2.科学传播应注意社会文化语境

科学是一种社会活动,科学的运行必然与社会文化具有千丝万缕的联系。Deborah

R.Bassett.Hanson研究了纳米工程研究者谈论纳米科技时的言语代码(SpeechCode),发

现由于文化对科技的定位在于为社会带来利益,因而研究者并不愿意谈论他们研究的伦理问

题,AnnaLydiaSvalastog调查了基因科学争论中的神话(这里的神话被定义为一种包

括上帝和英雄的叙事体,被学者视为理解民众文化和宗教的关键)以及神话作为分析公众看

法工具的应用以后认为将对神话的理解代入语境,注重其过程与互动会极大地增强了其分析

公众态度的效果1。

3.科学传播可以借助艺术

科学与艺术既对立又统一,两者的发展可以相互借鉴、融合、促进。MeganK.Halpern通过

参与式观察的方法研究了科学与艺术之间的合作心。CarlosVogt在理论上探讨了科学文化

(ScientificCulture),认为参与者、制度、表现、社会态度是组成科学文化的元素,并

通过传播的公开程度与方向将科学文化分为呈螺旋形演进的四个维度:科学的生产、交流,

科学的教授,科学教育,科学出版,。MeganK.Halpern通过参与式观察研究了科学家与艺

术家合作创作的表演,发现科学家与艺术家运用边界物(BoundaryObjects,也译作边界对

象,指是划分不同范畴的界限,也是沟通不同范畴的对象)使合作顺利进行,边界物的类型

包括已存在的、借用的、创造的"。

(六)引导公众构建科学家真实形象

传统科普希望塑造和传播科学的神圣形象,附带为科学家预设了一种高洁、超凡的形象,但

实际上这与公众构建的科技的形象与科学家形象相去甚远。

1.公众对科学技术的认知与社会背景密切相关

公众、政府、科学家对科学技术的认知有很大不同,影响公众对科学技术认知的不仅仅是科

技本身,还包括其社会背景。NidhiGupta研究了关于公众对技术接受的心理影响因素,发

现潜在风险、对应用者的信任、可预期的利益、关于新技术的知识是主要的影响因素,还发

现公众对新技术的争议主要集中于原子能、转基因、信息通信等领域「VincenzoPavone

等人通过小组讨论、问卷调查的方式研究了公众对监控安保技术(Surveillance-oriented

SecurityTechnologies)的看法,结果显示,公众并不单纯的从技术本身看待监控,还会

考虑与之相关的制度与社会背景,同时会考虑技术带来的安全和隐私的问题%

2.构建“真实”的科学家形象

多年模式化的宣传使得科学家的形象“定格”,异于常人,俨然理想与圣洁的化身。Isabel

Ruiz-Mallen和MariaTeresaEscalas调查了西班牙加泰罗尼亚地区儿童对科学家形象的

构建,发现他们科学家形象的认知往往比较陈旧,而且与真实情况不符,解决的途径在于加

强科学教育并鼓励儿童与年轻科学家互动交流,以使儿童信任科学家,并对科学产生兴趣

YuriT.Yamamoto通过案例研究的方法研究了科学家信誉的构建,发现对科学共同的价

值观和看法是公众构建科学家信誉的主要影响因素。因此作者建议通过政策的合作决策来培

养公众和科学家的共同价值观和观点,以重构公众对科学家的信任感,O

(七)正确定义科学,有助于公众理解科学

科学的呈现依赖于对科学术语的界定,不妥当的定义会对调查和科研资助产生困扰。Sylvia

Baker研究了2008年的一个英国的普通公众调查,认为调查得出的超过半数英国民众并不

相信进化论的结论并不可靠,调查使用的对进化观点的选项设置并不清晰及对科学与进化的

定义失误是不可靠的两个来源、LeiPei等人调查了六个国家(Austria,France,

Germany,theNetherlands,SwitzerlandandtheUK)的公共组织对合成生物学的投资情

况。发现六个国家对合成生物学的资助情况差别很大。除了英国为这些机构提供了完备的基

金项目外,其他国家的相关资助都存在困难,这些困难部分缘于合成生物学并不十分明晰的

定义、

二政策建议

笔者在评述外国文献的基础上,从媒体引导、促进参与、加强对话三个方面给出了加强我国

科学传播效果、提高公众科学素养的建议与对策。

(-)引导媒体正确报道科学

科学传播的重要中介是大众传媒,公众接触科学知识、提高科学素养的重要渠道也是大众传

媒。因此提高我国公众科学素养的重要途径就是加强大众传媒的科学传播效果。

1.媒体报道科学时不应忽略其负面影响

引导媒体在报道科学发现、技术发展的时候,不可有意忽略科学技术进展引起的负面问题与

潜在风险。全面的报道科学事实可以让公众真正的理解科学,也是公众参与科学决策前提条

件。因此我们建议中国记协新闻培训中心定期组织针对科技记者、编辑的关于公众理解科学

的讲座,使媒体工作者了解公众全面掌握科学进展的收益与风险的重要意义。

2.媒体对科学技术不可言过其实

引导媒体客观真实地报道科学技术的应用,不可为增加新闻吸引力而夸大科学技术的作用

(例如DNA测试),对科学技术言过其实的报道所产生的影响与伪科学无异。因此建议各省

市宣传部加强审核人员科学知识的培训,提高审核人员的科学素养,加强对科学报道是否客

观真实的审核,对于报道不实科学信息的媒体可在权威媒体中予以公示。

(二)促进公众参与科学决策

不断涌现的科学事件(PX项目选址)表现我国目前对公众参与科学决策的忽视,这使得公

众对科学以及科学家的信任感持续降低。为使科学造福公众,需要公众参与科学决策。因此

我们建议从制度、方式、方法的角度促进公众参与科学决策。

1.建立公众参与科学决策保障机制

保障公众参与科学决策的机制比科学进步更重要。只有在制度上保证公众参与科学决策才能

真正做到科学决策民主化。我们建议中国科协及其下属单位应与媒体进行合作,两者共同加

强有关公众参与科学决策必要性与意义的宣传。项目所在的县、区政府应要求各项目(如

PX项目选址)的总工程师(或科学家)在媒体公开阐述项目的利弊与科学背景知识。政府

建立相应制度,保证公众能真正参与到决策中。

2.积极回应公众的担忧与疑问

积极回应公众的担忧与疑问是消除公众参与科学决策在公众认知中形式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