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雀东南飞(并序)人教版高二必修 教学设计_第1页
孔雀东南飞(并序)人教版高二必修 教学设计_第2页
孔雀东南飞(并序)人教版高二必修 教学设计_第3页
孔雀东南飞(并序)人教版高二必修 教学设计_第4页
孔雀东南飞(并序)人教版高二必修 教学设计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44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孔雀东南飞(并序)(人教版高二必修)

教案教学设计

孔雀东南飞(并序)(人教版高二必修)教案教学设

计I■篇一」

教学目的

1.认识汉乐府民歌主要继承了《诗经》的现实主义传统;两汉及魏晋南北朝是

古代诗歌发展史上重要阶段。认识本诗在文学史上的重要地位。

2,学习本诗通过人物对话及在尖锐的矛盾冲突和曲折的情节发展中塑造人物的

特点。

3.学习本诗的铺陈、比、兴手法。

教学设想

本诗是一首叙事诗,具有相对完整的情节,诗中人物的对话极富个性,拟采取

分角色朗读的方法揣摩人物心理、分析人物形象,进而理解全诗主旨,

第一课时

教学要点

1.简介乐府诗,简介本诗在文学史上的重要地位。

2.初读全诗,把握全诗情节。

教学过程

一、导入。

谁记得,《木兰诗》选自何处?

提示:北朝民歌6

师:单元知识短文指出:“两汉及南北朝是古代诗歌发展史上的重要阶段”,

古乐府民歌是文学史上的珍品,《孔雀东南飞》与《木兰诗》齐名,与之并誉为

“乐府双璧”。《孔雀东南飞》,这是迄今保存下来的最早的一首长篇叙事诗。叙

事诗有相对完整的情节,有具体的人物形象。(板书课题)

什么叫乐府呢?乐府诗是指一种合乐的古诗,因传自乐府官署而得名。乐府原

为汉武帝刘彻设置的音乐机关,专事制作乐章并采集整理各地民间俗乐和歌辞,分

别用于朝廷典礼和宴会上演唱「这些乐章、歌辞,后来就叫“乐府诗”,成为继

《诗经》、《楚辞》而起的一种新诗体°历魏晋南北朝至隋唐,乐府诗的范围逐渐

扩大,一些虽未合乐而袭用古乐府旧题或摹仿乐府体裁的作品,也统称为乐府。

二、初读。

1.圈画出读不准的字,不理解的词及古今异义的词。

2.找出文中的十九个“相”字。(只作上记号,备用)

3,标出全诗各自然段序号,

4.对照小序及书下注释读懂全诗。

三、把握情节。

1.你能用一句话概括本诗故事发生的时间、地点、人物及起因、经过、结果

吗?

例:东汉末期建安年间庐江府小官焦仲卿之妻被焦母休后拒婚不嫁与仲卿双双

殉情。

2.本诗共有33个自然段,具有相对完整的故事情节,请按开端一发展一再发

展一高潮一结局理清全诗情节c

学生讨论,教师归纳:

第⑴段-(2)段开端

第(3)段-(12)段发展

第(13)段-(22)段再发展

第(23)段-(32)段高潮、结局

(33)段尾声

(此时学生如未将第1自然段单独列出,教师不必强加,待到最后研读时再解

决第1自然段的起兴问题。)

3.师:请为每部分(包括每部分内的层次)拟一小标题。

生甲:“兰芝自诉”一“兰芝遣归”一“兰芝拒婚”一“兰芝殉情”一“合葬

化鸟”

生乙:我补充一些小层次的标题:

兰芝自诉

合葬化鸟

生丙:我拟的标题是:自诉;乞母、遣归、辞母、泣别;拒媒、逼嫁;死别、

殉情;化鸟

四、朗读全诗(教师大声带读,学生跟读)。

注意读准:箜篌、襦、箴蕤、蹑、玳瑁、誓(愆)便(pidn)

言、否(pi)泰、鹄、幡、驶、赍、处

五、同桌互译。

教师译前提示一:正确正确“公姥”(偏指“姥”)、“作息”(偏指

“作”)、“父兄”(偏指“兄”)、“父母”(偏指母)、“弟兄”(偏指

“兄)”等偏义复词。揣摩的窍门是根据句意、文意理解偏指义。

提示二,注意有些词的古今意义差别。如,“自由”,今义为“自由自在”,

古义为“自作主张”;“可怜”,今义为“值得同情”,古义却可作“可爱”讲;

“却”今为转折连词,古义却有“退”,“回头”义;“要”今义为“需要、要

求”,古义却可作“约定”讲;“适”今义为“适合”,古义“有“刚才”义;

“劳劳”今不用,古义作“怅惘若失”讲;“奄奄”今义作“气息将绝”讲,古义

却可作“暗沉沉”讲。

教师巡答疑。

六、作业:

课后整理本诗中“相”、“谢”、“见”、“迎”、“自”、"适”的用

法。

第二课时

教学要点

1.学习本诗所用的铺陈、比兴表现的手法。

2,了解本诗现实主义与浪漫主义相结合的创作方法。

3.分析人物形象,学习本诗塑造人物的手段。

4.辨析词义。

教学过程

一、复习交流。

让学生将自己整理的难字多义辩析在全班进行交流。

例:“相”字的用法。(见表)

二、研读一,分析人物形象。

教师设问,学生讨论、发言。

1.兰芝是不愿离开焦仲卿的,为什么她要自求遣归?

生甲:因为她感到与焦母实在合不来,“三日断五匹,大人故嫌迟,”“君家

妇难为",所以不如回去。

生乙:我认为还有一层意思,即兰芝从焦母的故意挑剔中,感到了遣归之势已

无可逆转,因此不卑不亢地自己先提出来。

2.兰芝是不愿离开仲卿的,为什么在离别前还要“严妆”一番呢?

生:这表现了兰芝有大家闺秀的风度,她是严妆来的,因而也要严妆走,这表

明她遇事十分沉着、冷静、镇定自若。

3.兰芝遣归是焦母逼迫的,为什么兰芝在离别前还要向焦母告别?

生甲:她不卑不亢。

生乙:她最后要再说几句,把面子要回来。

生丙:她有礼有节。

小结:这表明兰芝从小受过很好的教养,有礼有节,举止得体。

4.兰芝是忠于爱情的,为什么最后还是允婚了,这岂不破坏了兰芝的形象?

生甲:兰芝殉情之意早己决定,允婚是假,殉情是真。

生乙:如不允婚,就会被其兄纠缠不清,说不定还会锁起来,后面的殉情反而

难了。

生丙:如果兰芝不允婚,就没有后面太守家准备迎亲的一节,便达不到抬高兰

芝身价,加强悲剧气氛的效果,

5.仲卿与兰芝相比,有哪些同异处?

同一同样忠于爱情,同是封建礼教的逆者;异一在洞察世情上,焦不如刘聪

慧,在反抗封建礼教上焦不如刘坚决。

6.焦母是一个什么样的人物?

生:她是一个反面人物,在诗中,她是封建旧礼教的代表人物。她极端蛮横无

理,独断专行Q她无视焦刘的爱情,折磨兰芝,威逼利诱仲卿。是一个摧残青年,

摧残爱情的封建家长。

7.你是怎样认识这众多各别的人物的?

生甲:通过故事情节发展及人物间的矛盾冲突,人物形象逐渐鲜明。如刘兰

芝,第一部分只知道她是个聪明要强的人“便可白公姥,及时用遣归“,到第二部

分通过她严妆、辞行才觉得她这个人不简单,在焦母前不掉一滴泪,而且语言绵中

带针。读到允婚一节,真还觉得她“坚持不住了”,后来看到她“举身赴清池”才

更体会到她的坚贞。

生乙:诗中人物的对话也特精彩,焦母的专横:“汝岂得自由”、“小子无所

畏”多有个性特点。还有焦仲卿,先是个脓包,去求母亲:“儿己薄禄相”、“伏

惟启阿母”,这些对话也很有特色。

三、研读二,理解鉴赏。

1.在“兰芝自诉”、“着装遣归”、“太守迎娶”等情节中,用了什么表现手

法?这些语句改为概括性的语句好不好?

提示:在“自诉”时,兰芝说了“十三、十四、十五”等句,在“着装遣归”

一节中,写了“着我绣夹裙,事事四五通”及足下、头上、腰、耳、指、口、步态

等。“太守迎亲”一节也有大量的铺陈。如果将这些文字概括成“从小受教养,多

才多艺,”、“着意穿与戴,美丽世无双”,“四处买珍奇,迎亲准备忙”等句,

简则简矣,神韵皆无了。

2.文中用了哪些比喻?本体、喻体有哪些相似点?

提示:写兰芝美,用“削葱根”喻手的白、嫩、尖;用“含朱丹”喻嘴的红

润Q写他们对爱情忠贞,用“磐石”喻仲卿的坚定,用“蒲苇”喻兰芝的柔韧。

3.第一课时中我们分了段,现在大家想想,第1自然段与第2自然段合在一起

好不好?为什么?

提示:合在一起不合适,第1段从孔雀失偶徘徊眷恋写起,这就是《诗经》中

常用的“兴”,托物起兴。第1段可独立为“序曲”。

4.本诗是以现实生活中的人和事来表现现实生活本质的,主要用了现实主义创

作手法,为什么在尾声中又写了“化鸟”一节呢?这岂不破坏了全诗的统一风

格?

提示:最后一节“化鸟”表现了人们对幸福生活的向往,对封建制度的抗议和

嘲弄,与全诗的主旨,歌颂忠贞不渝爱情及对压迫的反抗精神是一致的。这一节充

满浪漫主义的色彩。在诗歌创作中,现实主义、浪漫主义两大传统有时是兼而存之

的。

四、自由朗读。

五、作业:

1.完成书后三、五题。

2.课外分析刘兄形象,找出与焦母的同异处。

工在练笔本上改写原诗(取一节也中)为短剧。

附:板书设计

孔雀东南飞(并序)(人教版高二必修)教案教学设

计「篇二」

教学设想:

阅读,意味着在人与人之间确立了一种对话和交流的关系。阅读,是思维碰撞

和心灵交流的动态过程。

教师,只是课堂阅读活动的组织者,学生阅读的促进者和对话者之一。教师不

能以自己的阅读代替学生的阅读,不能以自己的情感体验代替学生的情感认知,而

要强化并尊重学生在阅读过程中的个性体验,引导并促进学生在阅读中积极主动地

去发现、建构意义,甚至去创造意义。

基于这样的阅读理念,我安排一节课让学生自由读课文,只字不提作者、背

景、评价等相关材料。紧接着安排一节课让学生讨论,目的就是不想让现成的或教

师的结论左右学生的思维。我想听一听学生原汁原味的情感认知。下面,就是讨论

课的情形。

同学们,上节课我们读了《孔雀东南飞》,大家对《孔雀东南飞》是不是有了

点模模糊糊、朦朦胧胧的印象网?

生:是。(异口同声)

师:好。那我们这节课就来猜一猜、说一说《孔雀东南飞》。

生:“猜一猜”?(有同学疑虑地说)

师;嗯。请问刘兰芝为什么要离开焦仲卿?

生:老师,您说得不对。不是刘兰芝“要”离开焦仲卿,而是被焦仲卿的母亲

逼迫,被他们家赶出了家门°请注意是“逼迫"。(我的'话音刚落,一女生就抢

着说)

师:好。那么请问焦仲卿的母亲为什么要“逼迫”她呢?

生;她看她不爽!(一个瘦高个子的男生说着。“不爽”引得同学们一阵大

笑。)

师;为什么看她“不爽”?大家一起来猜一猜。

生:因为刘兰芝任性。

师:从哪儿看出来的?

生:她婆婆说她是“此妇无礼节,举动自专由。”

师:还有别的原因吗?大家抓紧时间猜一猜。

生:因为刘兰芝与焦仲卿“门不当,户不对”。

师:有根据吗?

生;刘兰芝是“生小出野里,本自无教训”,焦仲卿是“汝是大家子,仕宦于

台阁”。

师:还有吗?

生;因为因为刘兰芝没有生孩子。(一个女生低着头,红着脸,小声地说。)

生:对。(不少同学附和着)

师:为什么没生孩子就逼她走呢?(我紧逼一句。许多同学陷入了沉思,保持

着沉默Q)

生:老年人都想抱孙子。(一个大胆的男生说)

师:这是事实。那么我们从封建伦理道德来看呢?

生:“不孝有三,无后为大。”

师;什么意思?

生:“无后”是大不孝,因为“无后”就是断香火,就是断子绝孙。所以焦仲

卿的母亲就找借口“逼”她走c

师:有一定的道理。还有吗?(我想继续挖掘)

生:有。我认为是嫉妒心理。(一个胖乎乎的男生说)

师:谁嫉妒谁啊?

生;焦仲卿的妈嫉妒刘兰芝。

师:啊?怎么说?

生:因为刘兰芝长得漂亮,又聪明能干,焦仲卿非常爱她。他妈担心刘兰芝会

取代自己在家庭中的地位,还担心儿子会疏远她。

师:好。你分析的角度较新。还有吗?(沉默一阵之后,我总结道)刚才大家

从不同的角度,推测了焦仲卿的母亲逼迫刘兰芝的种种原因,既有伦理方面的,又

有心理方面的,我认为大家猜得不错。下面,请同学们说一说。

首先,请女同学说一说“这个婆婆怎么样?"

生:不好。(异口同声)

生:夹石。(方言词,意即蛮不讲理。)

师;为什么?

生:她横挑鼻子,竖挑眼C

生:鸡蛋里挑骨头,生找毛病。

生:她虐待刘兰芝。

师:“虐待”从何说起?

生:刘兰芝“鸡鸣入机织,夜夜不得息。”这不是虐待是什么?

生:她棒打猖鸯散。

(女同学义愤填膺地声讨着。)

师:面对这样的婆婆,我们怎么办?

生:不理她。(性格直爽的女生说)

师:行吗?

生;不行。

师:为什么?

生:因为那时女子在家庭里没有地位。

师:那么“婆婆”不是很有地位吗?

生:婆婆年轻时也没地位,可她现在有了。噢,对了。这就叫做“多年的媳妇

熬成婆”Q看来,刘兰芝也只有慢慢地“熬”了。

师:好了。现在请男同学说一说“这个妈妈怎么样?"

生:好!(我的话音刚落,男生就异口同声地说)

师:要拆散自己婚姻的妈妈还是好妈妈吗?

生;是。

师:为什么?

生:她虽然逼迫刘兰芝,但也是为着这个家,还是为她儿子好。

师:我们的男同学真是好样的,这么热爱自己的妈妈,真是世上只有妈妈好。

你们的妈妈没有白养你们,她们听了一定很高兴。

生:还好样的?爱,那也要看怎么个爱。对的,我们要爱。不对的,我们也不

能爱。(一个女生听了我的评论,生气地说)

师:唉!真是“隔层肚皮隔层山”啦!女同学说婆婆不好。男同学说妈妈好。

那么请问男同学如何解决婆媳矛盾?

生:先和母亲好好地谈谈,尽量做好母亲的思想工作。

师:做不通怎么办?

生;分家。单过。(一男生干脆地说)

师:其他男同学同意吗?

生:不同意。

师:为什么?

生:母亲把我们养这么大,容易吗?我们不能娶了媳妇忘了娘。

生;不分。那就和他离婚!(一个女生坚定地说,其他女生附和着。)

师:唉!到了这种程度,你看这日子还怎么过?(大笑)俗话说“清官难断家

务事”.“难断”是因为公说公有理,婆说婆有理。你不让我,我不让你,僵持不

下,结果必然是两败俱伤。如果人与人之间多一点沟通,多一点理解,多一点尊

重,那么生活就会变得和谐幸福。同学们,你们会成为焦仲卿吗?

生:不会。

师:你们会成为刘兰芝吗?

生:不会。

师:那我就放心了。我衷心地祝愿你们将来爱情幸福,生活美满!

生:热烈鼓掌。(我看到了他们的脸上洋溢着娇羞的幸福。)

孔雀东南飞(并序)(人教版高二必修)教案教学设

计「篇三」

教学目的

1、学习文学常识,了解汉乐府在中国文学史上的地位。

2、分析归纳,掌握几个常用古今字、偏义复词,以及“相”、“迎”

(“谢”“见”)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

3、分析人物形象,掌握叙事诗通过人物塑造表达主题的特点。

4、评析人物,了解封建家长制和封建礼摧毁青年男女的爱情的罪恶。

教学重点

1、掌握几个常用古今词、偏义复词的意义和用法6

2、分析人物,了解封建家长制和封建礼教对青年男女爱情的摧残。

教学难点

1、掌握几个常用古今词的意义和用法。

2、理解封建家长制和封建礼教在摧残青年男女爱情上的罪恶。

教学设想

1、与本文内容类似的女子被弃、青年男女有爱情却不能终成眷属的故事,在

民间流传较广的有梁祝、《氓》、《钗头凤》等。利用这些故事引入,有利于学生

理解故事主题。

2、由于文章较长,不宜堂上串讲,但文中注释比较详细,学生可自行疏通字

词并理解课文内容,所以只须适当对情节进行疏理。

3、由于课文细节较多,会对人物分析造成一定困难,因此,计划播放配图配

乐的FLASH影片后再分组讨论,最后得出人物性格。

4、考虑到封建家长制与封建礼制对人们美好情感的摧残影响深远,文学、文

化价值高,所以课后练习主要围绕对相关事例的了解与分析布置任务。

教学时数:两课时

教学工具:多媒体电脑、挂画

第一课时

一、教学重点

1、了解乐府诗的一般特点及文学地位。

2、通读全文,疏通文章脉络。

3、掌握几个常用古今字、偏义复词的意义和用法。

二、教学难点

掌握几个常用古今字以及文中“相”、“迎”在不同语境下的意义和用法。

三、教学过程:

(一)新课导入

当今时代,人人倡导自由恋爱,爱情男女来来去去,离离合合都无人干涉。但

大家是否知道,自由的恋爱方式脱胎于漫长黑暗的封建时代,当中有多少有情人付

出了高至生命的代价?

压迫与抗争,一个贯穿数千年的爱情主题,在梁山伯与祝英台身上出现过,在

陆游与唐琬的爱情故事里演绎过,在宝玉黛玉肩上仍承载着6到底是什么促成了一

个又一个凄美爱情故事的诞生?今天,让我们跟随一对五彩孔雀,走进焦仲卿与刘

兰芝的爱情故事里看个清楚。

(二)了解汉乐府的相关文学常识

回顾本单元学过的《〈诗经〉两首》和《离骚》的现实主义和浪漫主义特色,

引出汉乐府诗在古典诗歌乃至中国文学史上的地位9

明确:

乐府:原指西汉武帝刘彻始设的专管音乐的官署,兼及创作、收集民间歌谣,

以供朝廷制礼作乐之用。

乐府诗:中国古代官署(乐府)中配乐演唱的诗歌。

汉乐府:主要反映广大人民的生活和爱情的乐府诗歌,以五言为主,句式灵

活,语言流畅,继承发展了《诗经》的现实主义传统和《楚辞》的浪漫主义精神。

主要保存在郭茂倩的《乐府诗集》中。《孔雀东南飞》和《木兰辞》并称“乐府双

璧”,是古乐府民歌的代表。

(三)分角色朗读,理清文章脉络

1、在学生预习的基础上提示注意注释中的几个重点字词的读音和意义Q

2、学生分角色朗读全文,根据情节划分课文层次。

明确:

课文按情节内容可划分为六部分:

托物起兴

兰芝被遣

夫妻誓别

兰芝抗婚

双双殉情

告诫后人

(四)小结;文言知识积累

1、归纳文中出现的偏义复词(作息、公姥、父兄、父母、弟兄)

2、归纳文中古今词的意义(可怜、守节、自由、教训、驱使、区区、来信、

处分、便利、逢迎、纷纭、交通、多谢、共事)

3、归纳文中“相”“迎”(“谢”“见”)在不同语句中的意义和用法。

(五)布置作业

1、找出文中的通假字、词类活用和运用了特殊句式的句子。

2、在己划分五大部分内再细切层次,进一步理清故事发展的线索。

四、板书设计

孔雀东南飞(汉乐府民歌)

乐府汉乐府“乐府双璧”

现实主义浪漫主义

全文层次:托物起兴

兰芝被遣

夫妻誓别

兰芝抗婚

双双殉情

告诫后人

第二课时

一、教学重点

分析人物形象,理解封建家长制与封建礼制摧残青年男女爱情的罪恶。

二、教学过程

(一)明确作业第三题的答案,固巩前课

明确,

对各部分内容进行更进一步的层次划分后,全文的发展线索可归纳为:

托物“孔雀”起兴一兰芝自请回家一仲卿为妻求情一焦母怒而不许一兰芝辞别

婆、姑一夫妻路口分手一兰芝回家见母一阿兄逼妹改嫁一兰芝、仲卿相约同死一两

人双双殉情一合葬化鸟双飞

(二)品读细了,分析人物性格

1、欣赏配图朗读的FLASH影片,提醒学生注意其中的细节,在文中找出相应

的细节描写的句子。着重提示学生注意文中对仲卿“黄泉共为友”的决心的不同表

达,注意不同表达出现的情景C

明确;

文中表达仲卿“黄泉共为友”的决心的地方共六处:

①向焦母求情时,仲卿表示与兰芝永不分离的决心:“结发同枕席,黄泉共为

友」

②在焦母的压力下一“遣去慎莫留!”仲卿则表示了他坚定的信念:“今若遣

此妇,终老不复娶!”

③在焦母的淫威下,仲卿仍未改变初衷,对幸福生活还存一线希望;“不久当

归还,还必相迎取。”

④在送别兰芝的途中,仲卿还是信誓旦旦:“不久当还归,誓天不相负!”

⑤在得知兰芝改嫁的消息后,一线希望已绝,他毅然表示:“吾独向黄泉!”

⑥兰芝已死,活着又有什么意义?于是他一“自挂东南枝。”

汉武帝时,“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儒家的伦理纲常逐渐占据了统治地位,

并发展到了相当完备严密的程度。在婚姻制度方面就规定有“七出”、“天下无不

是之父母”等等清规戒律◊这正是焦、刘悲剧的根本原因。

面对儒家所规定的封建家长制度、封建礼教,在焦母的淫威下,焦仲卿敢于站

在兰芝一边,表明与兰芝“结发同枕席,黄泉共为友”的坚决态度,实在是难能可

贵的。

2、根据仲卿言行分析其形象。用同样的方法分析刘兰芝的形象。

明确;

焦仲卿形象:忠于爱情,对幸福生活热烈追求,对封建礼教、封建家长专制充

满叛逆精神。

刘兰芝形象:聪明、善良、爱劳动、重感情,忠于爱情的人。面对封建家长制

的专横和凶残,她无所畏惧°(她是我国古典文学作品中光辉的妇女形象之一Q)

3、小结

明确:

通过塑造人物形象来表达主题,是汉乐府的特点之一。而以人物形象的准确分

析,又来源于对人物言语、故事细节的品读.因此,细读作品是准确分析的基础。

(三)课堂小结

汉乐府诗歌具有很强的叙述性,汉乐府塑造的丰富多彩的人物形象,都体现为

他们在诗歌中别具一格的言行°所以,必须加强细读作品的能力。

具体地,本文以丰富的情节塑造了焦仲卿和刘兰芝两个文学史长廊上的光辉形

象,表现了封建时代,爱情青年男女面对封建家长制和封建家长制而无畏无惧地坚

持自己追求的精神Q

(四)布置作业

1、细读课文,体味人物性格。

2、课外再查找两至三个同反映青年男女反抗封建压迫的故事,收集两句名人

对相关问题所作评价的评语。

三、板书设计

孔雀东南飞(汉乐府民歌)

全文线索:

托物“孔雀”起兴一兰芝自请回家一仲卿为妻求情一焦母怒而不许一兰芝辞别

婆、姑一夫妻路口分手一兰芝回家见母一阿兄逼妹改嫁一兰芝、仲卿相约同死一两

人双双殉情一合葬化鸟双飞

焦仲聊性格(“黄泉共为友”)

刘兰芝性格

孔雀东南飞(并序)(人教版高二必修)教案教学设

计「篇四」

【教学设想】

《孔雀东南飞》是中国文史上的“乐府双璧”之一,多年来一直为高中教材的

保留篇目,2004年新教材又再次编入。本课例打破常规教法,尝试“灵活运用

各种手段和方法,创设课堂情境,提高学生的创新意识和综合素质”新教法,取得

了良好的效果。

在实际教学中,四个课时安排如下六大板块内容一新课导入、基础落实、研

究探讨、拓展延伸、总结收束、作业交流。

【教学过程及步骤】

一、新课导入

上课前,先播放歌曲《孔雀东南飞》MTV:

一个人不妨多有几许惆怅

只要不再有这出悲剧

一个人不妨多有几回犹豫

只要不再有这出悲剧

莫让那悲剧又重演

那悲剧又重演

眼前温柔的灵魂

岂不是梦中的倩影

为什么无可奈何

只当她是窗外一朵浪漫的云

几千年来的故事

竟不曾唤醒犹豫的你

为什么无可奈何

孔雀东南飞

五里一徘徊

刚才播放的是包美圣的歌曲《孔雀东南飞》,曲调缠绵俳恻,令我们为之伤

感。那么,这对恩爱夫妻一焦仲卿、刘兰芝一缘何分手呢?

问题一提出,学生马上来了激情,议论纷纷。

(好开头是成功的一半,接下来,在营造良好气氛的基础上,学生的情感较为

投入,理解也较为深刻,思想在不时的碰撞中有智慧的火花出现,为这个课走向成

功奠定了扎实的基础。)

二、基础落实

1、通假字。

2、文言实词。

3、词类活用。

4、古今异义。

5、文言句式。

三、研究探讨

(“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是新时期的教学模式,要求既加深学生对课

文的理解,又发掘学生的思维能力,增强学生的批判意识。)

1、人物分析:(主要由学生讨论完成,教师不作具体分析)

人物形象之------刘兰芝;

有沉鱼落雁闭月羞花之貌

温柔、贤淑、勤劳

自尊、自信、自重、有礼、有节、有度、有情、有义、有心

忠贞而有反抗精神

人物形象之二一焦仲卿:

温情、软弱

愚孝

忠贞

人物形象之三一焦母:

专横跋扈

2、刘兰芝才、德、貌“三全齐美”,焦母出于什么心理而一意地要休掉这个

难得的媳妇?(以下是学生讨论的结果)

无子说(俗话说:“不孝有三,无后为大”)

更年期说

恋子说(焦母与仲卿相依为命,兰芝的到来,使氏母子的感情依恋大不如前)

妒忌说(兰芝太优秀了,做婆婆的与之相比,大为逊色)

讨厌说(兰芝是焦父在世时作主娶进门的,焦母一直不喜欢)

煎熬说(有道是“堂上交椅轮流坐,十年媳妇熬成婆”,但兰芝却不服焦母

,,管教,,)

隔阂说(焦母在家很孤单,而兰芝不理解,只知劳作,婆媳间缺少沟通)

无行说(在焦母眼里,女子无才便是德)

第三者说(县令与太守公子均看上了兰芝,故对焦母施加压力)

另娶说(焦母喜欢东家贤女罗敷,并与之达成某种默契,故需休掉兰芝)

能干说(焦母担心儿子过于软弱,家里的大权会落到能干的兰芝手里)

门第说(焦母为仲卿前程计,想休掉无背景的兰芝,娶个门第高的小姐)

美色说(焦母担心儿子沉溺于兰芝的美色,胸无大志,耽误了仕途)

3、如何理解刘、焦之死?

刘、焦之死在当时有必然性。因为他们面临的抉择只有两种可能:或向焦母、

刘兄屈服,违背自己的爱情誓约;或者以一死来维护两人的爱情誓约。刘、焦不可

能随心所欲地选择第三个可能°因为他们所处的社会条件并不是他们自己选定的,

而是既定的、从过去承继下来的。文U、焦之死,固然有外来的压力,但也有其内存

的原因。这原因就是他们自身的思想也不能摆脱当时占统治地们的封建意识形态。

《礼记•本命》中记载:“妇有七去:不顺父母去,无子去,淫去,有恶疾

去,多言去,窃盗去。”由是观之,焦母迫害兰芝用的是第一条。

《礼记》中还规定:“子甚宜其妻,父母不悦,出。”焦母压制焦仲卿用的就

是孝顺这一条。刘兰芝回娘家后,也遭到家长的威压。

可以说,焦仲卿彻头彻尾就没有反抗过,而刘兰芝虽说有反抗,但不是太明

显。

两人最终的双双殉情只能说是可爱的、可贵的,但不明智,其精神可嘉,做法

不足取。

4、两家的合葬有没有现实可能?

有可能:从焦家。

没有可能:。

四、拓展延伸

1、假如刘兰芝不沿着课文叙述的路子走,还有他法吗?

2、和焦刘爱情悲剧极为相似的陆(游)唐(琬)却没有走上自杀徇情的道

路,这是为什么?

五、总结收束

这首首叙事长诗震撼我们心灵的,是一个简单、普通但也更伟大、更普遍的东

西,即对人的生命的伟大关怀,小序中的“时人伤之”的话便体现了作者记叙这件

悲剧故事的原初动机。这种对人的生命的伟大关怀恰恰是对于文学艺术最为重要的

东西。

为了强化《孔雀东南飞》中焦刘悲剧的震撼力,也使这一课文留给学生更深刻

的印象,在结束全文前播放了另外一首流行歌曲一屠洪江的《孔雀东南飞》:

孔雀东南飞

飞到天涯去不回

千般恋爱万种柔情相思成灰

心碎的时候

秋声格外让人悲

天若不尽人意

我愿生死相随

大江上下残照斜阳万物低垂

情深的时候

哪种离别不伤悲

这次痴心赴水何时何地相会

我愿有情人共饮一江水

红尘外柔情内有没有断肠的泪

但求真心以对今生何惧何悔

这首荡气回肠、感人肺腑的歌曲,满含激愤,深深地震撼了学生的心灵,使他

们久久地沉浸在这千古悲音中,难以释怀。

六、作业交流

全文结束之后,布置学生选取文中最感兴趣或最有心得的一点,写一篇研究性

小论文Q

孔雀东南飞(并序)(人教版高二必修)教案教学设

计「篇五」

第一课时

教学重点初步读懂全诗,理清脉络,掌握故事情节。

教学难点几个文言词语的理解和掌握。

教学过程

导语

(由复习《诗经》和《离骚》开始)我们学习过了《诗经》三首和《离骚》的

节选,在这两课的学习中,我们了解到我国古典诗歌的起源和发展;《诗经》的四

言体、楚辞的骚体;《诗经》开创了诗歌的现实主义传统,屈原的骚体诗开创了诗

歌的浪漫主义传统。那么,诗歌发展到汉魏晋时期又有怎样的变化呢?今天,我们

来学习《孔雀东南飞》一诗,来了解这一问题。

了解有关文学常识

引导学生读课后有关“汉乐府”的资料,了解有关汉乐府的常识。

朗读诗文,整体感知

引导学生读预习提示;

1本诗大概叙述了一个什么故事?

2学习本诗的侧重点应是什么?

3读本诗你将最关注什么?

诵读全诗,把握故事情节:

1教师范读,学生给生字注音:了解故事梗概:把自己认为精彩的或难懂的句

子划下来。

2学生朗读,学生自由读或请学生分角色朗读

3学生复述故事梗概,注意复述的要点:故事发生的时间、地点、起因、经

过、结果。

4请学生结合课后练习一,理清此诗的情节。

学生概括的标题不必拘泥于教参的答案,如果学生有更好的概括则选用学生的

概括。

文言常识积累

1归纳本诗出现的“偏义复词”:①便可白公姥:意义偏“姥”②昼夜勤作

息:意义偏“作”③我有亲父母:意义偏“母”④逼迫有弟兄:意义偏“兄”6

2归纳整理本诗出现的“古今异义”①可怜体无比:古义,可爱;今义,值得

同情;②汝岂得自由:古义,自作主张;今义,没有束缚;③本自无教训:古义,

教养;今义,失败的经验;④处分适兄意:古义,处理;今义,处罚;⑤便可作婚

姻:古义,结为亲家:今义,结为夫妻;⑥叶叶相交通:古义,交接;今义,与运

输有关°

3归纳本诗出现的“谢”、“柑”、“见”、“迎”的一词多义

布置作业

1熟读课文,分组改编成课本剧,分角色演出。(主人公的语言尽量用原文)

2分析诗中的人物形象。

3思考此诗的思想内容。

板书设计

width=171bgColor=#ffffff>

孔雀东南飞(并用)

汉乐府民歌

最早的长篇叙事诗

故事情节;

托物起兴

兰芝被遣

夫妻誓别

兰芝抗婚

双双殉情

告诫后人

第二课时

教学重点本诗的艺术特色和思想内容

教学难点对人物性格特点的把握

教学过程

课本剧表演

1请同学分组表演课本剧《孔雀东南飞》(如时间有限,可分别表演不同的片

段)

2讨论评析同学的表演(注意从文中的人物语言分析人物的性格)

主人公的形象特征感知

刘兰芝、焦仲卿忠于爱情,具有叛逆精神,请结合具体诗句,感知他们的个性

特征Q

可让学生找出能够触动他们的诗句,读给大家,然后做简要的分析6只要学生

言之成理就可。

诗歌的艺术特色感知

通过学生对他们所喜欢的诗句的诵读,体会诗句的民歌气息和抒情意味。

延伸阅读

阅读几首汉乐府诗,体会汉乐府的艺术特色。可以在学生诵读完后,师生共同

总结汉乐府诗歌的艺术特色。

教案点评:

从《诗经》、《离骚》至《孔雀东南飞》,从四言体、骚体至汉乐府,整个单

元的学习都定位在了解我国古典诗歌的起源发展及特点上。因而教学《孔雀东南

飞》一诗,亦将重点放在了解汉乐府常识及本诗的故事情节,把握人物性格特点及

本诗的艺术特色上。

孔雀东南飞(并序)(人教版高二必修)教案教学设

计I■篇六」

许晓梅

第一课时

教学要点

整体感知课文,把握情节和人物要点,从语言角度初步鉴赏古诗词的语言艺

术Q

教学步骤

一、导入:

初中我们学习过南北朝时期的乐府民歌《木兰诗》。今天我们学习被称为“乐

府双璧”

的另一篇乐府民歌,同时它又是我国最早的一部长篇叙事诗《孔雀东南飞》。

二、关于“乐府”

“乐府”,是汉武帝时设立的一个官署。它的职责是采集民间歌谣或文人的诗

来配乐。

以备朝廷祭祀或宴会时演奏之用。它搜集整理的诗歌,后世就叫“乐府诗”,

或简称“乐府”。

它是继《诗经》、《楚辞》而起的一种新诗体。

关于“焦、刘殉情”故事的传说。汉末建安年间,才貌双全的刘兰芝和庐江小

吏焦仲卿真诚相爱。但刘兰芝却为婆母不容,婆母百般刁难她,没有办法,刘兰芝

只有自请回娘家。夫妻二人双双“誓死不相负”。兰芝回到娘家后,不久,县令替

他的儿子求婚,焦仲卿闻听此事,二人生人作死别,在兰芝成婚那天,兰芝毅然投

井而死,仲卿也自缢身亡。两人变成了一对鸳鸯相对而鸣。这个美好的传说演化成

了我国最早的一部长篇叙事诗C

三、学生整体把握文意,提问:

1、阅读后,概括诗歌的情节。(开端是故事的开始,交代故事的人物及事件

的起因Q

为故事展开做铺垫.发展是故事的深入,发展反映着客观事物的运动规律,同

时更是人物命运的.形成展现。高潮,是故事的最激烈最精彩的部分,人物的命运

在这里得到充分的展示,结局是事物的结果展示。概括故事情节的关键是理清故事

的思路,焦、刘感情是故事发展思路的主要因素。)

起点:孔雀东南飞,五时一徘徊。

第一部分,开端,是兰芝对仲卿的诉述。一开始就提出了问题,展开了矛盾。

兰芝和仲卿爱情深厚,本应白头偕老,但婆婆不容,一定逼他们离异。

第二部分:民展,写兰芝被遣回家,仲卿与兰芝告别,发誓耍接兰芝回来。

第三部分:发展,写兰芝与仲卿的离情别绪,二人分手之际,依依不舍。

第四部分;高潮,写兰芝与仲卿双双殉情。

第五部分:结局,表达了诗人强烈的愿望。

2、为情节各部分拟定标题。

提示:五字句。能概括内容,注意人物特点;把握精要,用得体的语言去表

达。

明确:起点(首两句)

第一部分;开端,兰芝被遣。第二部分;发展,夫妻誓别。

第三部分:发展,兰芝抗婚。第四部分:高潮,双双殉情。

第五部分:尾声,告诫后人。

3、概括故事主题。

提示;(1)文章写了怎样的故事°(2)人物的情感是怎样的。(3)这个故

事具有怎样的社会意义。明确:故事以时间为顺序,以刘兰芝、焦仲卿的爱情和封

建家长制的迫害为矛盾冲突的线索,也可以说按刘兰芝和焦仲卿的别离、抗婚、殉

情的悲剧发展为线索来叙述,褐露了封建礼教破坏青年男女幸福生活的罪恶,歌颂

了刘兰芝和焦仲卿的忠贞爱情和反抗精神.

4、分章节有感情地诵读诗歌,深入领会文意。

孔雀东南飞(并序)(人教版高二必修)教案教学设

计「篇七」

欧阳宇

[教学目标]A、把握这首诗故事情节的发展过程,通过人物对话分析理解

男女

主人公的真挚感情6

B、从诗歌的写作时代和作品反映的时代把握作品的深刻思想内容。

理解作品的浪漫主义色彩°

C、熟悉汉乐府的文学常识与《孔雀东南飞》在中国文学史上的地

位,背诵默写诗歌中的名句。

D、掌握文中出现频率较高的几个文言实词

[教学重点]疏通文义,把握故事发展过程,分析人物感情;

掌握文中的‘“偏义复词”和“谢”“相”“见”“迎”的一词多义。

识记有关文学常识,背诵有关名句。

[教学难点]教学目标B

[教学安排]两课时

第一课时

一、导语

由该课文的教学目标和学习重点导人新课。

二、简介有关文学常识

1、乐府和乐府诗:概念略。举例:《上邪》《战城南》

2、汉代乐府与南北朝乐府

3、“乐府双璧”:汉乐府《孔雀东南飞》和北朝乐府《木兰辞》

4、《孔雀东南飞》:是我国古代文学史上最早的一首长篇叙事诗,也是我国

古代最优秀的民间叙事诗。选自南朝徐陵所编《玉台新咏》。

三、结合小序简介本文故事情节

开头小序,交代了故事发生的时间、地点、人物以及成诗的经过。故事发生在

汉代末年的建安年间,是以真人真事为基础创作的。

四、导读全诗,把握情节和人物

课文较长,重点引读,理清情节线索,鉴赏人物对话。

故事梗概:

东汉建安年间,才貌双全的刘兰芝和庐江小吏焦仲卿真诚用爱。可婆婆焦母因

种种原因对兰芝百般刁难,兰芝毅然请归,仲卿向母求情无效,夫妻只得话别,双

双“誓天不相负”。

兰芝回到娘家,慕名求婚者接踵而来,先是县令替子求婚,后是太守谴丞为

媒。兰芝因与仲卿有约,断然拒绝。然而其兄恶言相向,兰芝不得己应允太守家婚

事。仲卿闻变赶来,夫妻约定“在天愿作比翼鸟,在地愿为连理枝”。兰芝出嫁的

喜庆之日,刘焦二人双双命赴黄泉,成千古绝唱。

故事结尾与其它中国民间文学几成千篇一律,充满浪漫主义的理想色彩:两人

合葬,林中化鸟。(其它如《梁祝》中的“化蝶”、牛郎织女的“七夕相会”)

五、要求学生结合课文注解通读一遍

解决下列问题;

1、基本解决翻译问题;

2、理清故事脉络和矛盾冲突的变化和激化;

3、注意人物对话的特点和人物形象的塑造。

六、教学后记

第二课时

一、结合课后练习--理清故事结构

开头两句:托物起兴,引出故事。

第一部分:兰芝被遣(2~5自然段)一故事的开端

第二部分;夫妻誓别(6~12自然段)一故事的发展

第三部分:兰芝抗婚(13^21自然段)一故事的发展

第四部分:双双殉情(22~31自然段)一故事的高潮

第五部分:告诫后人(32自然段)一故事的尾声

本诗以时间为顺序,以刘兰芝、焦仲卿的爱情和封建家长制的迫害为矛盾冲突

的线索,也可以说按刘兰芝和焦仲卿的别离、抗婚、殉情的悲剧发展线索来叙述,

揭露了封建礼教破坏青年男女幸福生活的罪恶,歌颂了刘兰芝、焦仲卿的忠贞爱情

和反抗精神。

二、人物形象和对话

本文成功地塑造了刘兰芝、焦仲卿的艺术形象,除了他们的悲剧行为外,对话

在表现典型性格方面起了决定性的作用。

1、刘兰芝:坚强、持重,不为威逼所屈,也不为荣华所动。

“十三能十六诵诗书”一知书达礼

“受母钱帛多,不堪母驱使"一不卑不亢

“处分适兄意,那得任自专”一外柔内刚

2、焦仲卿:忠于爱情,忍辱负重,但胆小怕事.

“今若遣此妇,终老不复取”一坚贞不逾

“故作不良计,勿复怨鬼神”一叛逆精神

3、焦母:反面形象,是封建家长制的代言人,是封建礼教摧残青年的典型;

她既极端的蛮横无理,又一味的独断专行。对焦刘的婚姻强行拆散,对儿子软硬兼

施。(对话鉴赏略)

4、刘兄;反面形象,是封建家长制和封建礼教摧残青年的帮凶。此人性行暴

戾,趋炎附势,尖酸刻薄,冷酷无情。(对话鉴赏略)

三、文章的表现手法

1、人物对话的个性化;(见二)

2、铺陈排比的手法:

3、起兴和尾声

四、本文出现的“偏义复词”

便可自公姥:意义偏“姥”

昼夜勤作息:意义偏“作”

我有亲父母;意义偏“母”

逼迫兼兄弟:意义偏"兄"

五、本文出现的古今异义词

共事二三年:共同生活(一起工作)

可怜体无比;可爱(值得同情)

汝岂得自由:自作主张(没有约束)

本自无教训:教养(失败的经验)

处分适兄意;处理(处罚)

便可作婚姻:结为亲家(结为夫妻)

叶叶相交通:交接(与运输有关的)

六、归纳“谢”“相”“见”“迎”的一词多义

参见有关资料与练习。

七、作业布置:

1、背诵课文精彩语段;

2、课后练习二三题;

3、《知识与能力训练》

八、教学后记

孔雀东南飞(并序)(人教版高二必修)教案教学设

计「篇八」

教学目的

一、学习叙事诗通过塑造人物形象来表现主题思想。

二、/解封建家长制度和封建礼教摧残青年男女幸福生活的罪恶。

三、了解偏义复词、古今字的特点,掌握“相”、“迎”在不同语境里的用

法Q

教学设想

一、本文语言接近口语,而且注释较详,学生易读懂词句。同时全诗篇幅较

长,不宜在课堂内串讲。因此,教学本文可从语境入手,分析人物形象,揭示主题

思想;以“预习提示”为突破口,组织课堂教学。

二、本文故事情节在民间广为流传,被改编成戏剧、电影等多种艺术形式,影

响深广。在教学本文时,有条件的学校可利用电教手段,或阅读有关资料,以加深

对课文的理解。

教学时数2教时

第一教时

教学重点

初步读懂全诗,理清脉络,掌握故事情节。

教学过程

一、布置课前预习。

1.利用工具书和注释,扫除诗中文字障碍。

2.读“单元知识和训练”中“语言和语境”部分°明确:

①联系上下文理解语句的含义。

②对上下文内容要形成整体认识。

③结合与作品相关的时代背景作深入理解。

二、引导学生读“预习提示”。

1,补充介绍;

“乐府”本是汉武帝时设立的音乐机构。它的职责是采集民间歌谣或文人的诗

来配乐,以备朝廷之用。它所搜集整理的诗歌,后世就叫“乐府诗”或简称“乐

府”6

《玉台新咏》由南朝陈朝徐陵编选,是《诗经》、《楚辞》之后最早的一部古

诗总集。

2.学生默读“预习提示”,思考问题。

①从表达方式的角度看诗歌的发展,《孔雀东南飞》与《诗经》、《涉江》有

什么不同?(《诗经》、《涉江》是抒情诗,《孔雀东南飞》是叙事诗。)

②本诗的主题思想是什么?(见“预习提示”)作者怎样来表达主题思想的?

(通过塑造焦仲卿、刘兰芝的人物形象)作品主要从哪些方面来刻画人物形象的?

(曲折的故事情节,个性化的人物对话。)

叙事诗和抒情诗的主要区别在于;抒情诗,作者直接借景(或物)抒情。叙事

诗借助于故事情节塑造的人物形象,来抒发作者的思想感情,表现诗歌的主题思

想6让我们循着叙事诗这条表达主题的线索,来读这一首长篇叙事诗。古诗也常常

寓抒情于叙事。

三、释词。学生在阅读本诗时,对以下三类词理解容易产生歧义。教师需要加

以点拨、归纳,使学生能举一反三。

1.古今异义。

学生完成“思考和练习”题四,教师点拨。

明确:这类词古义和今义大相径庭。如果把古义和今义混淆起来,就会产生歧

义6

2.一词多义。

①学生借助工具书完成“思考和练习”题五。

②教师点拨、归纳。

③指导学生除“思考和练习”题五外,再从课文中找出带有“相”字的句子,

然后给予注音、释义、归类。

这一类词在不同的语言环境里读音、词义各不相同。我们可从分析语言环境入

手,确定词义和读音。

3,偏义复词。

两个意义相关或相反的词,连起来当作一个单词使用,实际上只取其中一个词

的意义,另一个词只作陪衬。

举例。

四、理解全诗的故事情节,进而掌握结构。

1.依照故事情节发展的线索,将全诗分成5部分,并给各部分拟一个小标

题。

第1部分(1-2段)兰芝自诉开端揭示矛盾

第2部分(3T2段)遭遣盟誓发展推进矛盾

第3部分(13-22段)被迫改嫁继续发展继续推进矛盾

第4部分(24-32段)双双殉情高潮矛盾进入顶峰

第5部分(33段)鸳鸯和鸣结局解决矛盾

标题能概括内容即可,不必强求一律。

2.在分析情节发展的基础上,让学生复述全诗内容。

要求:抓住主要情节进行复述,避免拖沓。

3.概括内容,要求用最简知的话来介绍情节。

明确:诗歌前面的“序”是全诗内容最概括、最简洁的介绍。(教师结合

“序”进行讲解)

五、以设疑、析疑、释疑的方式,分析课文内容,使学生了解汉乐府常用的表

现手法:赋、比、兴。

L本诗开头两句(第1段)游离开情节之外,是否可以删去?为什么?

明确:不能删。这是民歌习用的起兴手法。它为全诗制造一种徘徊顾恋的情

调,又有提摄全篇、引出下文的作用。

2.①第2段从13岁说到17岁,一一道来,是否太烦琐?它与情节的发展有什

么关系?

明确;不烦琐。这是一种铺陈手法,称为“赋”0

这里写得简练而有层次,意在强调兰芝从小聪明能干,多才多艺,很有教养,

为下文兰芝被逐作铺垫,以激起读者的同情。

②要求学生从诗中再找出使用铺陈手法的文字。

明确:第13段是第2内容的重复,都是强调兰芝从小聪明,很有教养,但转

换了叙述的角度,使文章显得错落有致。

第9段写兰芝临别“严妆”又用了一段铺陈,意在表现兰芝被逐离开焦家前沉

着、冷静、镇定自若的性格。既突出了“精妙世无双”,又为下文太守的儿子求婚

作了有力的铺垫。

③第2段从时间上(13岁-17岁)作了纵的铺陈,第9段则从妆束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