整套电子课件:知识产权法(兰州商学院)_第1页
整套电子课件:知识产权法(兰州商学院)_第2页
整套电子课件:知识产权法(兰州商学院)_第3页
整套电子课件:知识产权法(兰州商学院)_第4页
整套电子课件:知识产权法(兰州商学院)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307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知识产权法学》

2第一编总论3

第一章知识产权总论4

一、知识产权的概念

(一)关于知识产权的定义方法,主要有“列举主义”和“概括主义”两种。

“列举主义”的方法,通过系统地列举所保护的权项,即划定权利体系范围来明确知识产权的概念。

“概括主义”的方法,通过对保护对象的概括抽象描述,即简要说明这一权利的“属加种差”来给出知识产权的定义。知识产权的概念的外延界定,采取列举式可能难以包容其全部范围,而采取简要的概括方法较为适宜。5

(二)知识产权的概念知识产权是人们对于自己的智力活动创造的成果和经营管理活动中的标记、信誉依法享有的权利。6

(三)知识产权的概念特征:

1、知识产权是区别于传统所有权的另类权利;

2、知识产权不等于智力创造成果权;

3、知识产权是法定之权。

7

(四)知识产权与无形财产权、信息产权这三类用语描述了非物质财产领域权利范畴的变化,鉴于相关国际公约、国内立法的规定与我国法学界的约定,我们可以继续沿用“知识产权”的概念,但不要拘泥于传统权利体系的狭隘理解。8

二、知识产权的性质

(一)

知识产权的私权本质

《知识产权协定》在其序言中宣示“知识产权为私权”,以私权名义强调了知识财产私有的法律形式。“知识产权为私权”是近代社会法律革命与制度变迁的结果。“知识产权为私权”在制度层面上为私人提供了获取财产的新方式。9

(二)知识产权的人权定义

《世界人权宣言》以及其他主要国际人权公约都赋予了知识产权及相关权利的人权意义。它包括两个方面的内容,首先是创造者对自己的智力创造成果所享有的权利,其次是社会公众分享智力创造活动所带来利益的权利;这两项权利联系在一起,都是国际社会承认的基本人权。

10

不同的历史时期不同法律文件,以不同的立法取向对知识产权的人权蕴意做出了说明。进入二十世纪以后,以《联合国宪章》为开端制定了一系列国际性、地区性人权宪章,使人权成为国际法的调整对象之一,知识产权的相关问题由此具有了国际人权意义。私权与人权在本质上是统一的。11

三、知识产权的基本特征

(一)专有性第一,独占性,即知识产权为权利人所独占,权利人垄断这种专有权利并受到严格保护,没有法律规定或未经权利人许可,任何人不得使用权利人的知识产品。第二,排他性,即对同一项知识产品,不允许有两个或两个以上同一属性的知识产权并存。12

(二)地域性知识产权作为一种专有权在空间上的效力并不是无限的,而要受到地域的限制,即具有严格的领土性,其效力只限于本国境内。13

(三)知识产权的时间性:知识产权仅在法律规定的期限内受到保护,一旦超过法律规定的有效期限,这一权利就自行消灭,相关知识产品即成为整个社会的共同财富,为全人类所共同使用。

14

四、知识产权的保护对象

(一)知识产权的对象,是指人们在科学、技术、文化等知识形态领域中所创造的精神产品,即知识产品。(二)知识产品的类别(1)创造性成果(包括作品及其传播媒介、工业技术)

;(2)经营性标记;(3)经营性资信。

15

(三)知识产品的基本特点

1、创造性。创造性是知识产品取得法律保护的条件,就某类具体的知识产品来说,其创造性程度的要求各不相同。一般来说,专利发明所要求的创造性最高,它必须是该项技术领域中先进的科学技术成就,它所体现的技术思想、技术方案必须使某一领域的技术发生质的飞跃。著作权作品所要求的创造性次之,它要求作品必须是作者创造性劳动的成果,但任何作品只要是独立构思和创作的,不问其思想内容是否与他人作品相同或类似,均可取得独立的著作权。而商标所要求的创造性仅达到易于区别的程度即可,即商标应当具有显著特征,便于识别。

16

2、非物质性。非物质性是知识产品区别于有形财产所有权客体的主要特征。所谓非物质性,即是知识产品的存在不具有一定的形态(如固态、液态、气态等),不占有一定的空间。人们对它的“占有”不是一种实在和具体的控制,而表现为认识和利用。

3、公开性。知识产品必须向社会公示、公布,使公众知悉。技术秘密例外。

17

五、知识产权制度的体系

(一)从体系范围而言,知识产权有广义、狭义之分狭义的知识产权制度,即传统意义上的知识产权法,包括著作权(含邻接权)、专利权、商标权三个主要组成部分。分为两个类别:文学产权和工业产权。广义的知识产权制度包括著作权、邻接权、商标权、商号权、商业秘密权、产地标记权、专利权、集成电路布图设计权等各种权利。18

(二)知识产权制度体系由下列权利构成:1、文学产权。在立法文件中文学产权指称著作权以及邻接权,广义的著作权包括邻接权。

2、工业产权。根据《巴黎公约》及其相关公约的规定,工业产权范畴主要指专利权(含外观设计权)、商标权、商号权、地理标志权、反不正当竞争权。

3、知识财产专有权。主要有以下三种:一是植物新品种权;二是集成电路布图设计权;三是商业秘密权。以上权利即是创造性成果权与经营性标记权。

4、商誉权。

5、信用权。

6、商品化(形象)权。以上即是经营性资信权。

19六、知识产权制度的民法定位(一)知识产权法的地位,是指它在整个法律体系中所处的地位,即它是否作为一个独立的法律部门或是归类于何种法律地位。(二)从世界范围看,关于知识产权制度的立法体例,主要有以下三种做法:(1)编入民法典(2)单行立法(3)编纂专门法典20

(三)我国民法典是否接纳知识产权制度我们主张知识产权“入典”,在民法典做一般规定,但同时保留民事特别法的体例。其理由是:(1)知识产权是私权(2)知识产权是受民法典保护的权利(3)知识产权已在我国民事基本法中做出原则性规定(4)WIPO认为,在民法典中就知识产权问题做出一般规定是可以的,也是有益的。21复习思考题1.

简述知识产权的范围。2.

论述知识产权的概念与特征。3.

简述知识产权客体非物质性特点。4.

简述知识产权主体特征。5.

简述知识产权法律体系。6.

论述知识产权法的地位。

2/12/202522

第二编著作权

2/12/202523第二章

著作权法律制度概述

2/12/202524第一节著作权的概念及演变

一、著作权的概念著作权,是指作者或其他著作权人依法对文学、艺术和科学作品所享有的各项专有权利的总称。我国《著作权法》规定版权与著作权系同一语。二、著作权概念的演变版权→作者权→著作权2/12/202525第二节著作权制度的产生与发展

一、著作权制度的起源“无传播即无权利”。著作权法律制度随传播技术的应用与发展而产生并进一步发展。二、西方诸国著作权法律制度的沿革

英国于1709年颁布的《安娜女王法令》首开世界著作权成文法之先河。法国于1791年和1793年颁布了两个法令,确立了作者对其作品享有的权利。在这两个先驱国家的影响下形成了英美国家的“版权”法系和欧洲大陆的“作者权”法系。这两种法系在漫长的发展过程中取长补短,呈现处逐渐靠拢的趋势。2/12/202526第三节我国近现代著作权制度的发展与变革

一、我国近现代著作权法律制度

我国历史上第一部著作权法是1910年清朝政府颁布的《大清著作权律》。

二、建国后著作权制度的发展

1986年《民法通则》第94条和第118条对保护著作权做了直接规定。

1990年颁布了新中国第一部《著作权法》。

2001年全国人大常委会通过了《关于修改<著作权法>的决定》对著作权法做了比较全面的修订。2/12/202527第三章

著作权客体

2/12/202528第一节作品

一、作品的概念与构成要件作品,是指文学、文艺和科学领域内,具有独创性并能以某种有形形式复制的智力创造成果。作品受著作权保护的条件:

(1)须为智力成果。(2)独创性,即作品属于作者自己的创作,完全不是或基本不是从另一作品抄袭来的。

(3)须可复制。2/12/202529二、受著作权保护的作品类别1.文字作品。2.口述作品。3.音乐、戏剧、曲艺、舞蹈、杂技艺术作品。4.美术、建筑作品。5.摄影作品。6.电影作品及以类似摄制电影的方法创作的作品。7.工程设计图、产品设计图、地图、示意图等图形作品和模型作品。8.计算机软件。9.法律、行政法规规定的作品。2/12/202530三、著作权客体的排除领域1.依法禁止出版、传播的作品。2.法律、法规及官方文件。3.时事新闻。4.历法、通用数表、通用表格和公式。2/12/202531第二节民间文学艺术作品的法律保护一、民间文学艺术作品的概念和特征二、国际保护民间文学表现形式的法律制度三、我国对民间文学艺术作品的保护2/12/202532第三节计算机软件的法律保护一、计算机软件的保护方式二、计算机软件的概念和保护条件三、计算机软件著作权的归属四、计算机软件著作权的内容和期限五、计算机软件的登记管理六、侵犯计算机软件著作权的行为及其法律责任2/12/202533第四章

著作权主体

2/12/202534第一节著作权主体的概念一、著作权主体的概念和种类(一)著作权人著作权主体,也称著作权人,是指依法对文学、艺术和科学作品享有著作权的人。(二)著作权主体的范围著作权的主体范围包括自然人、法人和其它组织。另外在特定情况下国家也是著作权的主体(三)外国人外国人包括其他国家国民和无国籍人,他们在中国也是著作权的主体,根据中国的法律对其作品享有著作权。2/12/202535

(四)著作权主体的分类原始主体与继受主体1.原始主体,是指在作品创作完成后,直接根据法律的规定或者合同的约定对文学、艺术和科学作品享有著作权的人。2.继受主体,是指通过受让、继承、受赠或法律规定的其他方式取得全部或一部分著作权的人。继受主体享有的著作权是从原始著作权主体那里取得的。3.原始主体与继受主体之间的区别在于:(1)原始主体的资格基于创作行为或法律规定直接产生,而继受主体成为著作权的主体以他人原有著作权的合法存在为条件。(2)原始主体可能享有完整的著作权,著作权的继受主体则只能取得著作财产权的部分或全部。2/12/202536

完整的著作权主体与部分的著作权主体1.完整的著作权主体,是指拥有作品中的全部财产权及全部人身权利的主体。2.部分的著作权主体,是指仅拥有作品中的部分人身权利或部分财产权利的主体。内国主体与外国主体内国主体与外国主体的划分是以著作权人所具有的国籍为标准而划分的。内国主体包括中国公民、法人或其他组织,外国主体包括外国人和无国籍人。2/12/202537

二、作者(一)构成要件创作作品的人是作者,为他人创作进行组织、提供咨询意见、物质条件或其他服务的人不能认为是作者。创作是直接产生文学、艺术和科学作品的智力活动。(二)法人作者由法人或者其他组织主持,代表法人或者其他组织意志创作,并由法人或者其他组织承担责任的作品,法人或其他组织视为作者。(三)作者身份的推定如无相反证明,在作品上署名的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组织是作者。2/12/202538第二节著作权原始归属

一、基本原则(一)作者原则著作权属于作者是著作权归属的基本原则。(二)其他原则

1.投资原则,该原则是一个重要的补充标准,它意味着在判定权利去向时起决定作用的因素是投资,而不是智力创作。

2.合意原则,根据该原则,著作权的归属完全取决于当事人之间的事先约定。

2/12/202539

二、演绎作品

1.演绎作品,是指改编、翻译、注释、整理已有作品而产生的作品。

2.演绎他人受著作权保护的作品时,应尊重原作品的著作权。

3.演绎作品的著作权归演绎作者,但演绎作者仅对演绎部分享有著作权,并不得阻止他人对原作品的再次演绎。

4.第三人使用演绎作品,必须征得原作作者和演绎作品作者的双重同意。2/12/202540

三、合作作品合作作品是“两人以上合作创作的作品”(《著作权法》第13条第1款)。(一)合作作品的构成合作作品的成立有两个前提条件,即共识和合作。共识即是指完成合作作品的作者之间有共同的合作创作的意图,也就是说合作作者之间互相了解并且自主地产生了共同完成作品的愿望。2/12/202541

合作是指各作者之间在客观上都为作品的完成作出了直接的、实质性的贡献。所谓直接、实质性的贡献是指作者必须参与作品的构思、创作过程,而且最终形成的作品也确实包含了他的智力劳动成果。对创作过程的参与不必是实际的执笔写作。2/12/202542

(二)合作作品的著作权归属合作作品的著作权由合作作者共同享有(《著作权法》第13条第1款)。根据合作作者所创作部分可否辨别出来以及各部分是否具有独立的使用价值可以将合作作品分为两类,即可分割使用和不能分割使用的合作作品。2/12/202543

对不可分割使用的合作作品而言,由于各个作者的利益被揉合在统一的作品之中,故各位作者对作品应该共同享有平等的权利,行使权利时必须取得一致意见。任何一方不得将合作作品据为己有,例如未经其他合作作者同意而将共同的作品收入个人文集。同时为了避免少数人滥用其权利,《著作权法实施条例》第9条又规定,在合作作者对著作权的行使不能协商一致时,任何一方无正当理由不得阻止他方行使除转让以外的其他权利,但是所得收益应当合理分配给所有合作作者。2/12/202544

可以分割使用的合作作品(例如由词、曲组成的歌曲)的著作权具有双重性质,作品的整体著作权归全体合作作者共同享有,作品各相对独立部分的著作权由各部分作者单独享有。各个作者单独行使自己的部分著作权时,不得侵害合作作品整体的著作权(《著作权法》第13条第2款)合作作者对著作权归属以及各项具体权利的分配与行使另有约定的,应尊重其约定。2/12/202545

四、汇编作品汇编作品是指根据特定要求选择若干作品、作品的片断或者其他材料汇集、编排而成的作品,例如辞书、教材和报刊等。当汇编的对象是作品时,由于汇编必然要复制作品整体或者其片段,应事先征得原作品著作权人的同意。汇编作品的著作权由汇编者享有。但行使著作权时,不得侵犯原作品的著作权(《著作权法》第14条)。2/12/202546

五、影视作品《著作权法》第15条第1款规定:“电影作品和以类似摄制电影的方法创作的作品的著作权由制片者享有,但编剧、导演、摄影、作词、作曲等作者享有署名权……”这表明制片者享有完整的著作权,其他自然人作者仅享有署名权。另外《著作权法》第15条第2款规定“电影作品和以类似摄制电影的方法创作的作品中的剧本、音乐等可以单独使用的作品的作者有权单独行使其著作权。”

2/12/202547

六、职务作品(一)职务作品的定义及其构成条件所谓职务作品是指“公民为完成法人或其他组织工作任务所创作的作品”(《著作权法》第16条第1款)。(二)职务作品著作权之归属根据《著作权法》第16条职务作品的著作权归属有两种模式。其一是著作权归作者享有,单位在其业务范围内享有优先使用权;其二是作者仅享有署名权,而其他权利由单位享有。2/12/202548

七、委托作品委托作品即一方当事人委托另一方当事人创作的作品。委托作品的著作权归属由当事人通过合同约定,在缺乏明确约定的情况下,著作权属于受委托创作一方(《著作权法》第17条)。2/12/202549

八、美术作品的权利主体

1.

美术作品原件所有权的转移,不视为作品著作权的转移。2.

美术作品原件的展览权由原件所有人享有。2/12/202550

九、作者身份不明的作品作者身份不明的作品系指相关当事人无法从通常途径了解到作者身份的作品。《著作权法实施条例》第13条规定:“作者身份不明的作品,由作品原件的合法持有人行使除署名权以外的著作权。”

当然,原件合法持有人的权利地位是比较脆弱的,只要作者身份一确立,一切权利便回归作者或者他的继承人(《著作权法实施条例》第13条)。2/12/202551

第五章

著作权内容

2/12/202552

第一节著作人身权一、著作人身权的概念和性质

1.著作人身权(MoralRights),在大陆法系国家通常称为作者人格权,在英美法系国家则称为精神权利,我国《著作权法》称之为作者享有的人身权。其含义均指作者基于作品创作所享有的各种与人身相联系而无直接财产内容的权利。2.著作人身权具有永久性、不可分割性和不可剥夺性的特点。2/12/202553

二、著作人身权的内容1.发表权:是指决定将作品公之于众的权利,即作者决定作品是否公之于众,何时、何地以及以何种方式公之于众的权利。2.署名权:是指表明作者身份,在作品上署名的权利。3.修改权:是指修改或者授权他人修改作品的权利。4.保护作品完整权:是指使作品不受歪曲、篡改的权利。5.收回权:是指作品在有正当理由的前提下,以赔偿使用者的经济损失为条件而收回已公开发表的作品的权利。(我国《著作权法》目前尚未对此作出规定)。

2/12/202554第二节著作财产权一、著作财产权的概念和性质1.著作财产权,又称经济权利,是指著作权人自己使用或者授权他人以一定方式使用作品而获取物质利益的权利。2.著作财产权的性质:可以转让、继承或放弃。2/12/202555

二、著作财产权的内容1.复制权:是指以印刷、复印、拓印、录音、录像、翻录、翻拍等方式将作品制成一份或者多份行为的权利。2.表演权:是指公开表演作品以及用各种手段公开播送作品的表演的权利。3.广播权:是指以无线方式公开广播或者传播作品,以有线传播或者转播的方式向公众传播广播的作品,以及通过扩音器或者其他传送符号、声音或者图像的类似工具向公众传播广播的作品的权利。4.展览权:是指公开陈列展出美术作品、摄影作品的原件或复制件的权利。2/12/202556

5.发行权:是指以出售或者赠与方式向公众提供作品的原件或者复制件的权利。6.改编权:是指在原作品的基础上,通过改变作品的表现形式,创作出具有独创性的新作品的权利。原作与改编作品的区别仅在于表现形式的差异,但二者的内容基本一致,同时原著的某些独创性特点同样会反映在改编作品中。7.翻译权:是指将作品从一种语言文字转换成另一种语言文字的权利。8.汇编权:是指将作品或者作品的片段进行选择或者编排,汇集成新作品的权利。2/12/202557

9.摄制权:是指以摄制电影或者以类似摄制电影的方法将作品固定在一定的载体上的权利。10.出租权:是指著作权人有偿许可他人临时使用电影作品和以类似摄制电影的方法创作的作品、计算机软件的权利。11.信息网络传播权:是指以有线或者无线方式向公众提供作品使公众可在其个人选定的时间和地点获得作品的权利。12.放映权:是指通过放映机、幻灯机等技术设备公开再现美术、摄影、电影和以类似摄制电影的方法创作的作品等的权利。13.应当由著作权人享有的其他权利。2/12/202558

第六章著作权的取得与期限2/12/202559

第一节著作权的取得方式一、注册取得制度注册取得,是指以登记注册作为取得著作权的条件,作品只有登记注册后方能产生著作权。著作权注册取得的原则,又称为“有手续主义”。2/12/202560

二、自动取得制度著作权自动取得,是指当作品创作完成时,作者因进行了创作而自动取得作品的著作权,不再需要履行其他任何手续。这种获得著作权的方法被称为“无手续主义”、“自动保护主义”。我国《著作权法》采取自动取得制度。2/12/202561

第二节著作权的保护期限

一、著作人身权的保护期限1.作者的署名权、修改权、保护作品完整权的保护期不受限制。2.发表权的保护期与著作财产权保护期相同。2/12/202562

二、著作财产权的保护期限1.一般作品的著作财产权保护期。(1)公民的作品著作财产权保护期为作者有生之年加死后50年;合作作品的著作财产权保护期,截止于最后死亡作者死亡后第50年的12月31日。(2)法人作品和职务作品的著作财产权保护期为50年,截止于作品首次发表后第50年的12月31日,但作品自创作完成后50年内未发表的,不再保护。2/12/202563

2.特殊作品的著作财产权保护期。下列作品的著作财产权的保护期为50年,截止于作品首次发表后第50年的12月31日:(1)电影作品和以类似摄制电影的方法创作的作品(2)摄影作品(3)匿名作品和假名作品。2/12/202564

第七章邻接权2/12/202565第一节邻接权概述一、邻接权的概念邻接权,是指与著作权有关的权利,即作品传播者所享有的专有权利。根据我国《著作权法》规定,邻接权包括出版者权、表演者权、录音录像制作者权、广播组织权。2/12/202566

二、邻接权与著作权的关系(一)邻接权与著作权关系密切,其共同点在于:

1.它们都与作品相联系。

2.它们都是法律规定的权利。

3.它们都具有严格的地域性。2/12/202567(二)邻接权与著作权的区别在于:

1.它们的主体不同。

2.它们的客体不同。

3.它们的权利内容不同。

4.它们的保护期限不同。2/12/202568第二节表演者的权利一、表演与表演者表演是对作品的一种再现,作为邻接权客体的表演与作为著作财产权之一的表演权所定义的表演有较大的区别,即这里的表演仅指现场表演,而不包含机械表演。表演者是指表演文学艺术作品的一切演员、歌唱家、演奏者、舞蹈家等。表演者是指表演作品的人,而不包括运动员、马戏演员、魔术师等人。表演者包括演员和演出单位。2/12/202569二、表演者的权利1.表明表演者身份的权利。2.保护表演形象不受歪曲的权利。3.许可他人从现场直播和公开传送其现场表演,并获得报酬的权利。4.许可他人录音录像,并获得报酬的权利。5.许可他人复制、发行录有其表演的录音、录像制品并获得报酬的权利。6.许可他人通过信息网络,向公众传播其表演,并获得报酬的权利。上述第3~6项权利的保护期为50年,截止于该表演发生后第50年的12月31日。2/12/202570第三节音像制作者的权利一、录制品和录制者录制品即指录音录像制品。录制者包括录音制作者和录像制作者,是指将声音、形象或两者的结合首次固定于物质载体上的人。二、录制者的权利

1.复制权,即复制其录制品的权利

2.发行权,即发行其录制品的复制件的权利

3.出租权,即将其录制品的复制件出租给他人使用的权利

4.网络传播权,即通过信息网络传播其录制品的权利2/12/202571第四节广播组织者的权利一、广电节目与广播者广电节目,即广播节目和电视节目。广播者是指广播电台和电视台。广播者可以通过有线或无线的方式发送其节目信号。二、广播者的权利

1.转播权;

2.录制权;

3.复制权上述权利的保护期为50年,截止于该节目首次播放后的第50年的12月31日。2/12/202572

第八章著作权的限制2/12/202573第一节合理使用一、合理使用的概念与条件1.合理使用是指在特定的条件下,法律允许他人自由使用享有著作权的作品,而不必征得权利人的许可,不向其支付报酬的合法行为。2.合理使用的条件:(1)使用的目的和性质,应是非营利性的。(2)使用的作品应当是已经发表的作品。(3)使用者所使用的部分占版权作品的数量和实质性,一般不得构成被引用作品之实质部分。(4)使用的效果不得影响版权作品的潜在市场和价值。2/12/202574

二、合理使用的情形1.为个人学习、研究或欣赏,使用他人已经发表的作品。2.为介绍、评论某一作品或者说明某一问题,在作品中适当引用他人已经发表的。3.为报道时事新闻,在报纸、期刊、广播电台、电视台等媒体中不可避免地再现或者引用已经发表的作品。(还应当包括网站)。4.报纸、期刊、广播电台、电视台等媒体刊登或者播放其他报纸、期刊、广播电台、电视台等媒体已经发表的关于政治、经济、宗教问题的时事性文章,但作者声明不许刊登、播放的除外。2/12/202575

5.报纸、期刊、广播电台、电视台等媒体刊登或者播放在公共集会上发表的讲话,作者声明不许刊登、播放的除外。6.为学校课堂教学或者科学研究,翻译或者少量复制已经发表的作品,供教学或者科学研究人员使用,但不得出版发行。7.国家机关为执行公务在合理范围内使用已经发表的作品。8.图书馆、档案馆、纪念馆、博物馆、美术馆等为陈列或者保存版本的需要,复制本馆收藏的作品。2/12/202576

9.免费表演已经发表的作品。10.对设置或者陈列在室外公共场所的艺术作品进行临摹、绘画、摄影、录像。11.将中国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组织已经发表的以汉语言文字创作的作品翻译成少数民族语言文字作品在国内出版发行。12.将已经发表的作品改成盲文出版。2/12/202577第二节法定许可一、法定许可使用制度依照著作权法规定,行为人使用他人已发表的作品,可不必征得权利人的同意,但应向其支付报酬并尊重其权利的一种法律制度。2/12/202578

二、法定许可使用的情形1.作品刊登后,除著作权人声明不得转载、摘编的以外,其他报刊可以转载,或者作为文摘、资料刊登,但应当按照规定向著作权人支付报酬。2.录音制作者使用他人已经合法录制为录音制品的音乐作品制作录音制品,可以不必征得权利人许可,但应当按照规定向其支付报酬;著作权人声明不许使用的不得使用。2/12/202579

3.广播电台、电视台播放已经出版的作品和录音制品,可以不经著作权人许可,但应当支付报酬。4.为实施9年制义务教育和国家教育规划而编写出版教科书,除作者事先声明不许使用的外,可以不经著作权人许可,在教科书中汇编已经发表的作品片段或者短小的文字作品、音乐作品或者单幅的美术作品、摄影作品,但应按照规定支付报酬,指明作者姓名、作品名称,并不得侵犯著作权人依照本法所享有的其他权利。2/12/202580

三、合理使用和法定许可的相同点1.使用者的目的均侧重于社会公共利益;2.使用作品均是他人已发表的作品;3.使用他人作品均无须征得权利人的许可。2/12/202581

四、合理使用与法定许可的区别1.主体不同。法定许可的使用者只能是录音制作者、广播电视台和报刊等,而合理使用无主体范围的限制。2.法定许可使用须向权利人支付报酬,而合理使用无须支付报酬。3.适用法定许可使用时,若权利人声明不许使用的则不得使用,而合理使用无此条件的限制。2/12/202582第三节强制许可强制许可,是指在著作权人无正当理由而拒绝与使用者达成使用作品协议情况下,使用者经向著作权行政管理部门申请并获授权而使用该作品。强制许可不必征得权利人的同意,但应向其支付报酬。2/12/202583

第九章

著作权利用

2/12/202584第一节著作权法定转移一、自然人作品著作权的继承著作权人死亡时,著作权被视同一般财产成为被继承或被遗赠的客体。被继承或遗赠的只是著作权中的财产权利,至于著作权中的署名权、修改权和保护作品完整权由作者的继承人或受遗赠人保护。二、法人作品著作权的转移著作权属于法人或者其他组织的,法人或者其他组织变更终止后,其财产权利在保护期内由承受其权利义务的法人或者其他组织享有;没有承受其权利义务的法人或者其他组织的,由国家享有。2/12/202585第二节著作权转让一、著作权转让的概念

著作权的转让,是指著作权人将其作品财产权部分或全部转移给他人所有的法律行

二、著作权转让的一般原则

有关著作权的转让活动应该适用《民法通则》以及《合同法》关于合同行为的一般规定。同时针对著作权转让的特殊规定,《著作权法》要求:

1.转让合同应该采取书面形式

2.合同中应该尽量定义清楚转让的权利,合同中没有明确的权利不发生转让

3.作品原件的转移不导致相关著作权的转移。2/12/202586三、合同主要条款

1.作品的名称

2.权利种类、地域范围

3.价金及其交付方式

4.违约责任

5.其他内容2/12/202587第三节著作权许可使用一、著作权许可使用的概念及一般规定

1.著作权许可使用,是指著作权人将其作品许可使用人以一定的方式,在一定的地域和期限内使用的法律行为。

2.著作权许可使用合同的主要条款(1)许可使用的权利种类。(2)许可使用的权利是专有使用权或者非专有使用权。(3)许可使用的范围、期间。(4)付酬标准和办法。(5)违约责任。(6)双方认为需要约定的其他内容。

2/12/202588二、具体合同1.出版合同2.表演合同3.录制合同4.播放合同2/12/202589第十章

著作权集体管理

2/12/202590第一节概述

一、著作权集体管理及其组织1.著作权集体管理,是指著作权人授权有机组织,代为集中管理著作权、邻接权的制度。2.著作权集体管理组织二、集体管理的种类1.完全管理与不完全管理2.自愿管理与强制集体管理3.垄断管理与非垄断集体管理2/12/202591第二节集体管理的权利及实践一、集体管理的权利1.会员的权利2.非会员的权利二、中国音乐著作权协会2/12/202592第十一章

著作权的法律保护

2/12/202593第一节著作权侵权行为的认定侵害著作权行为的构成1.行为违法2.损害事实3.因果关系4.主观过错4.赔礼道歉2/12/202594第二节著作权侵权行为的法律责任一、民事责任1.赔偿损失2.停止侵害3.消除影响2/12/202595

二、行政责任对于我国《著作权法》第47条规定的侵权行为,著作权行政管理机关可视其情节,分别给予没收违法所得,没收、销毁侵权复制品,处以罚款及没收主要用于制作侵权复制品的材料、工具、设备等。著作权行政管理部门可以处非法经营额3倍以下的罚款;非法经营额难以计算的,可以处10万元以下的罚款。三、刑事责任刑事责任,是指侵权行为人因其侵犯著作权的行为,触犯《刑法》,依照《刑法》而应承担的法律后果。

四、执行措施2/12/202596第三节著作权纠纷的处理一、调解二、仲裁三、诉讼2/12/202597

第三编专利权

2/12/202598第十二章

专利制度概述

2/12/202599第一节专利制度的起源与发展一、专利制度的起源

1474年3月19日威尼斯颁布了世界上第一部专利法。该法虽然比较简单,但已包括了现代专利法的基本特征和内容,因此威尼斯被认为是专利制度的发源地,威尼斯颁布的专利法被认为是现代意义上专利法的雏型。2/12/2025100

二、专利制度的发展

1.1623年英国国会通过并颁布了《垄断法规》,并于1624年开始实施。这个法规被认为是具有现代意义的世界上第一部专利法。英国专利制度的产生标志着现代专利制度步入发展阶段。2.此后,美国、法国、荷兰、奥地利、德国、日本等国相继制定和颁布了专利法。3.1883年3月20日,英国、法国、比利时、意大利、荷兰、萄葡牙和西班牙等14国在法国巴黎外交会议上签订了《保护工业产权巴黎公约》,成立了国际保护工业产权巴黎联盟。4.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专利制度趋向于国际化。《成立世界知识产权组织公约》、《专利合作条约》、《欧洲专利公约》等公约的签订,使得专利制度的国际化速度进一步加快,也促使专利制度更趋于完善。

2/12/2025101第二节中国专利制度一、近代中国专利法律思想及相关制度

1898年,在一些启蒙思想家的影响下,清政府颁布《振兴工艺给奖章程》,这一章程是改良派变法的成果之一。二、民国时期的专利制度

1912年中华民国工商部制定了《奖励工艺品暂行章程》。

1928年国民政府颁布《奖励工艺品暂行条例》。

1932年颁布《奖励工艺技术暂行条例》。

1944年国民党政府公布了中国有史以来第一部专利法。2/12/2025102

三、新中国专利制度

1984年3月12日,通过《中华人民共和国专利法》,自1985年4月1日起施行。

1978年修订了《发明奖励条例》及《自然科学奖励条例》,1985年颁布了《科学技术进步奖励条例》,并再次修订了《发明奖励条例》。2/12/2025103

四、1992年对专利法的修改五、2000年对《专利法》的修改六、2000年对《专利法》的修改2/12/2025104第三节专利制度的特征一、专利制度的概念1.专利制度是依据专利法而形成的保障发明创造人的利益,鼓励发明创造,促进发明创造成果推广应用,从而推动技术进步和经济发展的法律制度。2/12/2025105

二.专利制度的特征

(1)法律保护。以法律手段保护符合专利条件的发明创造,是专利制度的中心环节。(2)科学审查。科学审查是指对申请专利的发明创造是否符合授予专利权的条件所进行的全面审查。(3)技术公开。技术公开是指专利申请人必须以说明书等专利申请文件充分公开申请专利的发明创造,专利局也应向社会公开通报申请专利的发明创造,使社会了解申请专利的发明创造、监督专利权的授予。同时也为公众提供发明创造的信息和利用发明创造的途径。(4)国际交流。国际交流是指国与国之间,可以通过共同加入的国际公约或双边协议或依照互惠、对等的原则,进行专利技术情报的交换、专利技术的贸易或合作。2/12/2025106第四节专利制度的有关假说一、自然权利说自然权利说是在自然法学派的理论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在这一理论下,一些学者进一步将专利权认为是一种自然权利,或者说是一种天赋人权。二、报酬说这种学说认为,发明人为了完成发明创造势必要耗费大量的人力、财力,法律授予其专利权是作为对其预先支付的人力、财力,法律授予其专利是作为对其预先支付的人力、财力的一种回报。2/12/2025107

三、契约说契约说认为,专利制度实际上是一种发明人与国家或者社会之间的契约。按照这种契约,发明人以公开其最新的发明创造作为对价,来换取社会对其专利权的承认。四、发展经济说专利制度的建立,其根本目的是为了发展国家经济;专利权的授予事实上可以起到鼓励人们从事发明创造的作用,而高新技术的诞生客观上可以促进经济的发展。2/12/2025108第十三章

专利权的主体

2/12/2025109第一节概述一、专利权主体的概念1.专利权的主体即专利权人,是指依法享有专利权并承担与此相应的义务的人。2.从专利权人的自然属性来看,专利权人包括自然人和法人;从专利权人的国籍来看,专利权人包括本国人和外国人;以专利权人是否通过转让获得专利权,专利权主体包括原始主体和继受主体。

2/12/2025110

二、专利权主体与专利申请权主体1.专利权的主体与专利申请权主体不同。2.专利申请权主体是指依法享有就某项发明创造向国务院专利行政部门提出专利申请的自然人、法人或其他组织。专利申请人依法向国家提出专利申请,经审查合格后方可获得专利权从而成为专利权人。2/12/2025111

三、确定相同发明创造专利权主体的原则

1.先发明原则:是指两个以上的申请人就同样发明创造分别向国家专利行政部门申请专利,专利权授给最先完成发明创造的人的原则。2.先申请原则:是指两个以上的申请人分别就同样的发明创造申请专利,专利权授给最先申请人的原则。目前先申请原则被绝大多数国家的专利法所接受,我国同样也实行先申请原则。2/12/2025112

四、专利权的继受主体1.专利申请权和专利权可以转让、继承。2.专利权的继受主体是指通过转让、继承或者赠与方式依法获得专利权的人。3.中国单位或者个人向外国人转让专利申请权或者专利权的,必须经国务院有关主管部门批准。4.转让专利申请权或者专利权的,当事人应当订立书面合同,并向国务院专利行政部门登记,由国务院专利行政部门予以公告。专利申请权或者专利权的转让自登记之日起生效。2/12/2025113

第二节发明人、申请人与专利权人

一、发明人1.发明人是指对发明创造的实质性特点作出了创造性贡献的人。。2.特征:(1)发明人是自然人且不受民事行为能力的限制。(2)发明人是直接参加发明创造活动、对发明创造的实质性特点作出创造性贡献的人。2/12/2025114

二、申请人申请人,是指就一项发明创造向国家专利主管机关提出专利申请的人。发明人与申请人有时不一致。因为专利申请权可以通过转让、继承和法律的直接规定取得。2/12/2025115

三、专利权人详见第一节2/12/2025116

第三节专利权的归属

一、职务发明创造及其权利归属

(一)职务发明创造的概念及条件职务发明创造是指发明人或者设计人执行本单位的任务或者主要是利用本单位的物质技术条件所完成的发明创造。职务发明创造包括以下两种情况:2/12/2025117

1.执行本单位的任务所完成的发明创造。具体包括:(1)在本职工作中作出的发明创造;(2)履行本单位交付的本职工作之外的任务所完成的发明创造;(3)退职、退休或者调动工作后1年内作出的,与其在原单位承担的本职工作或者原单位分配的任务有关的发明创造。2.主要利用本单位的物质技术条件所完成的发明创造。本单位的物质技术条件是指单位的资金、设备、零部件、原材料或者不对外公开的技术资料等。2/12/2025118

(二)职务发明创造的权利归属1.职务发明专利申请权和取得的专利权归发明人或设计人所在的单位。2.利用本单位的物质技术条件所完成的发明创造,单位与发明人或者设计人订有合同,对申请专利的权利和专利权的归属作出约定的,从其约定。3.发明人和设计人享有在专利申请文件中写明自己是发明人或设计人并获得奖励和报酬的权利。2/12/2025119

二、合作完成的发明创造

1.合作完成的发明创造,是指两个以上的单位或者个人合作研究、设计所完成的发明创造。2.合作完成的发明创造,除另有协议的以外,申请专利的权利属于完成或者共同完成的单位或者个人,申请被批准后,申请的单位或者个人为专利权人。2/12/2025120

三、委托完成的发明创造1.委托完成的发明创造,是指一个单位或者个人接受其他单位或者个人委托的研究、设计任务所完成的发明创造。2.委托完成的发明创造,除另有协议的以外,申请专利的权利属于完成或者共同完成的单位或者个人;申请被批准后,申请的单位或者个人为专利权人。2/12/2025121

第四节外国人

一、外国人是指具有外国国籍的自然人和依照外国法律成立并在外国登记注册的法人。二、在中国有经常居所或者营业所的外国人,在申请取得专利权时享有与中国单位和个人完全相同的待遇,没有任何条件限制。2/12/2025122

三、在中国没有经常居所或者营业所的外国人、外国企业或者外国其他组织在中国申请专利的,依照其所属国同中国签订的协议或者共同参加的国际条约,或者依照互惠原则,依法办理。四、在中国没有经常居所或者营业所的外国人、外国企业或者外国其他组织在中国申请专利和办理其他专利事务的,应当委托国务院专利行政部门指定的专利代理机构办理。2/12/2025123第十四章

专利的种类

2/12/2025124

第一节发明一、发明的概念和特征1.发明,是指对产品、方法或者其改进所提出的新的技术方案。2.发明的特征(1)发明是一种技术方案。(2)发明是一种具体的技术方案。(3)发明必须是一种新的技术方案。(4)发明必须是一种符合法律要求的技术方案。2/12/2025125

二、发明的种类1、产品发明:指通过智力劳动创造的,能以有形形式表现的各种制成品或产品。2、方法发明:指把一种物品或者物质改变成另一种状态或另一种物品或物质所利用的手段和步骤的发明。3、改进发明:指对已有的产品发明或方法发明所作出的实质性革新的技术方案。2/12/2025126

第二节实用新型一、.实用新型的概念是指对产品的形状、构造或者其结合所提出的适于实用的新的技术方案。二、实用新型的特征1、必须是一种具有形状或者构造的产品;2、必须具有应用性技术特征,即具有实用价值,可以实施,并可以工业方法再现;3、必须具有一定的创新性,即属于一种新的技术方案,它与现有技术方案相比具有创造性。2/12/2025127

三、实用新型专利和发明专利的区别1、两者的专利性要求不同。较之发明专利而言,实用新型的创造性水平较低。2、两者的保护范围不同。获得发明专利保护的可以是产品发明、方法发明,也可以是改进发明。而实用新型专利保护的范围仅限于对产品的形状、构造或者其结合所提出的适于实用的新的技术方案。3、两者的申请审批程序不同。实用新型专利申请手续比较简便,只需初步审查,不进行实质审查。而对发明专利申请既要经初步审查,还要经过公开和实质审查方可作出授予专利权的决4、两者的保护期限不同。实用新型专利保护期限为10年,发明专利的保护期限为20年。2/12/2025128

第三节外观设计

一、外观设计,是指对产品的形状、图案或者其结合以及色彩与形状、图案的结合所作出的富有美感并适于工业应用的新设计。二、外观设计的特点1、必须是对产品的外表所作的设计。2、构成外观设计的是产品的形状、图案或者其结合以及色彩与形状、图案的结合。3、外观设计是适于工业应用的新设计。4、必须富有美感。2/12/2025129

三、外观设计专利与实用新型专利的区别1、外观设计专利保护的是产品外表的设计,不涉及产品本身的技术性能;而实用新型专利保护的范围既涉及产品的外形和外部结构,也涉及产品的内部构造。2、外观设计的目的是利用美学原理达到美感效果,而不重视技术效果;但实用新型作为一种技术方案,旨在实现一定的技术效果。3、外观设计把产品作为载体仅对其外表进行独特设计;而实用新型的创造性方案与产品本身溶为一体,体现于产品本身。4、实用新型产品必须以固定的立体形态存在;而外观设计产品既可以是立体的,也可以是平面的。2/12/2025130

四、外观设计保护制度外观设计保护制度是在产业革命使大量工业品进入市场后应运而生的。就世界范围来看,保护外观设计的法定形式有多种多样。在外观设计的保护范围方面,采用以交存的照片或图片为准的方式,而不像发明或实用新型采用文字说明方式。2/12/2025131第十章

专利权的产生

2/12/2025132第一节专利的申请

一、专利申请的原则(一)书面申请原则专利申请的书面原则,是指申请人为获得专利权所专需履行的众多法定手续都必须依法以书面形式办理。(二)先申请原则两个或两个以上的申请人分别就同样的发明创造申请专利的,专利权授予最先申请的人。2/12/2025133

(三)单一性原则

1.又称一申请一发明原则,它是指一件专利申请只能限于一项发明创造。

2.属于一个总的发明构思的两项以上的发明或者实用新型,可以作为一件申请提出。

3.用于同一类别并且成套出售或者使用的产品的两项以上的外观设计,可以作为一件申请提出。2/12/2025134(四)优先权原则

1.国际优先权:申请人自发明或者实用新型在外国第一次提出专利申请之日起十二个月内,或者自外观设计在外国第一次提出专利申请之日起六个月内,又在中国就相同主题提出专利申请的,依照该外国同中国签订的协议或者共同参加的国际条约,或者依照相互承认优先权的原则,可以享有优先权。

2.本国优先权:申请人自发明或者实用新型在中国第一次提出专利申请之日起12个月内,又向国务院专利行政部门就相同主题提出专利申请的,可以享有优先权。

3.申请人享有优先权的,优先权日视为申请日。2/12/2025135二、专利申请文件1.申请发明或实用新型专利应当提交的文件(1)请求书。(2)权利要求书。(3)说明书及其摘要。2.申请外观设计专利应当提交的文件(1)请求书。(2)图片或者照片。(3)简要说明。(4)使用外观设计的产品样品或者模型。2/12/2025136

3、专利申请的提出首先,应当核实一下该发明创造是否属于专利法的保护范围。可直接向专利局递交申请,也可委托专利代理人办理申请事宜。专利申请文件撰写完毕后,应当尽早向专利局递交。2/12/2025137

三、专利申请文件的提交、修改和撤回

1.专利申请文件的提交(1)专利申请人将专利申请文件备齐,即可向国务院专利行政部门递交。(2)申请专利的发明如果属于涉及新的生物材料,该生物材料公众不能得到,并且对该生物材料的说明不足以使所属领域的技术人员实施其发明的,还应当办理下列手续:第一,在申请日前或者最迟在申请日将该生物材料的样品提交国务院专利行政部门认可的保藏单位保藏,并在法定期限内出具有关证明;2/12/2025138

第二,在申请文件中,提供有关该生物材料特征的资料;第三,涉及生物材料样品保藏的专利申请应当在请求书和说明书中写明该生物材料的分类命名(注明拉丁文名称)、保藏该生物材料样品的单位名称、地址、保藏日期、保藏编号。(3)申请专利的发明创造涉及国家安全或者重大利益需要保密的,应依据《专利法》第4条、《专利法实施细则》第8条等有关规定办理。2/12/2025139

2.专利申请文件的修改(1)申请人可以对其专利申请文件进行修改,但对发明和实用新型专利申请文件的修改不得超出原说明书和权利要求书的范围;对外观设计专利申请文件的修改不得超出图片或照片表示的范围。2/12/2025140

(2)对发明专利申请文件的修改,应在提出实质审查请求或者在收到国务院专利行政部门发出的发明专利申请进入实质审查阶段通知书之日起的3个月内提出。对实用新型或者外观设计专利申请文件的修改,应在申请日起2个月内主动提出。2/12/2025141

3.专利申请的撤回(1)申请人可以在被授予专利权之前随时撤回其专利申请。(2)如果申请是在公开后撤回的,则该发明创造丧失新颖性,进入公有领域,任何申请人均不能获得专利。2/12/2025142

四、专利申请受理及申请日、申请号的确定1.专利申请受理通知书是专利申请受理的凭证。2.确定申请日的方法是:申请人直接向专利局或各代办处递交的专利申请,以收到日为申请日;如果申请文件是邮寄的,以申请人寄出的邮戳日为申请日。邮戳日不清晰的,除当事人能够提出证明外,以国务院专利行政部门收到日为递交日。3.一件专利申请一个专利申请号。申请人的专利号一旦确定,在专利权有效期内一直延用。2/12/2025143第二节专利审查

我国对发明专利审批采用审查制,即必须经过初步审查公开和实质审查才可授予专利权;对实用新型专利和外观设计专利的审批采用登记制,即只经过初步审查就可以授予专利权。一、发明专利的审查程序

1.初步审查。

2.早期公开:国务院专利行政部门对发明专利申请经初步审查认为符合本法要求的,自申请日(有优先权的自优先权日)起满18个月,即行公布。也可以根据申请人的请求早日公布其申请。2/12/20251443.实质审查:(1)发明专利自申请日起3年内,国务院专利行政部门可以根据申请人随时提出的请求,对其申请进行实质审查;国务院专利行政部门认为有必要的时候可以自行对专利申请进行实质审查。(2)实质审查的核心内容是发明是否具有专利性条件,即新颖性、创造性和实用性。

4.授权登记公告发明专利申请经实质审查没有发现驳回理由的,由国务院专利行政部门作出授予发明专利权的决定,并发给专利证书,同时予以登记和公告。2/12/2025145

二、实用新型专利和外观设计专利的审查程序

1、初步审查

2、授权公告实用新型专利和外观设计专利不进行实质审查。2/12/2025146

三、专利的复审与无效宣告程序

1.复审是指由专利复审委员会对当事人不服国务院专利行政部门有关处理决定的请求所进行的审查。

2.国务院专利行政部门设立专利复审委员会。专利申请人对国务院专利行政部门驳回申请的决定不服的,可以自收到通知之日起三个月内,向专利复审委员会请求复审。

3.复审请求人对专利复审委员会关于专利的复审决定不服的,可以自收到通知之日起3个月内向人民法院提起诉讼。2/12/20251474、从专利申请被公告授权之日起,任何人都可以该专利权的授予不符合专利法有关规定为由,向专利复审委员会提出宣告该专利权无效的请求。5.专利复审委员会经审查,作出宣告或维持该专利权的决定。

6.对专利复审委员会宣告专利权无效或者维持专利权的决定不服的,可以自收到通知之日起3个月内向人民法院起诉。人民法院应当通知无效宣告请求程序的对方当事人作为第三人参加诉讼。

2/12/20251487.专利权无效宣告的法律效力被宣告无效的专利权视为自始不存在。专利权无效宣告的决定,对该决定作出以前的人民法院作出并已执行的专利纠纷的判决、裁定,已经履行或者强制执行的专利侵权纠纷处理决定,专利权人签订并已履行的专利实施许可合同和专利权转让合同,不具有追溯力。但是,因专利权人的恶意给他人造成的损失,应由专利权人赔偿;如果专利权人或者专利权转让人不向被许可实施专利权人或者专利权受让人返还专利使用费或者专利权转让费明显违反公平原则时,专利权人或者专利权转让人应当向被许可实施人或专利权受让人全部或者部分返还上述使用费或转让费。宣告专利权无效,即产生一事不再理的效力。2/12/2025149第三节授予专利的条件一、专利授予的消极条件(不授予专利权的对象)(一)违反法律、社会公德或妨害公共利益的发明创造(二)科学发现(三)智力活动的规则和方法(四)疾病的诊断和治疗方法(五)动物和植物新品种(六)用原子核变换方法获得的物质(七)其他不授予专利的技术领域

2/12/2025150

二、新颖性(一)新颖性的概念新颖性,是指在申请日以前没有同样的发明或者实用新型在国内外出版物上公开发表过、在国内公开使用过或者以其他方式为公众所知,也没有同样的发明或者实用新型由他人向国务院专利行政部门提出过申请并且记载在申请日以后公布的专利申请文件中。2/12/2025151(二)判断新颖性的标准1.公开标准“公开”是指已为人们知晓,成为众所周知的东西。而判断该技术是否已经公开,主要应分析其是否存在以下方式的公开:(1)书面公开。也称出版物公开,即发明创造的内容以书面形式公开。(2)使用公开。即通过公开实施使公众能够了解和掌握该发明创造。(3)其他方式的公开。指书面公开和使用公开以外方式的公开,实践中主要指口头公开。2/12/20251522.时间标准(1)发明日标准。(2)申请时标准。(3)申请日标准。我国《专利法》采用了这种判断标准2/12/20251533.地域标准(1)绝对新颖性标准,是指在专利审查中,专利主管部门可以引用世界范围内的任何出版物或实际活动去否定一项发明的新颖性(2)相对新颖性标准,是指在专利审查中,专利主管部门只引用一国之内的出版物或实际活动来判断一项发明是否具有新颖性。(3)混合新颖性标准,是指兼顾绝对与相对新颖性的标准。即在出版物方面采用世界范围内的出版物上是否公开为标准,而在实际活动方面则在一国范围内分析是否公开使用过或以其他方式为公众所知。2/12/2025154

我国判断新颖性的标准采用绝对新颖性标准。

2/12/2025155(三)影响新颖性的抵触申请1.抵触申请是指一项申请专利的发明或者实用新型在申请日以前,已有同样的发明或者实用新型向专利局提出申请,并且记载在该发明或实用新型申请日以后公布的专利申请文件中,先申请被称为后申请的抵触申请。2.抵触申请是影响和排除新颖性的情形之一。2/12/2025156(四)不丧失新颖性的例外申请专利的发明创造在申请日以前6个月内,有下列情形之一的,不丧失新颖性:1.在中国政府主办或者承认的国际展览会上首次展出的2.在规定的学术会议或者技术会议上首次发表的3.他人未经申请人同意而泄露其内容的2/12/2025157三、创造性(一)创造性的概念1.创造性,英、美等国称为“非显而易见性”,《欧洲专利公约》的成员国多使用“创造性”或“进步性”等,我国称之为创造性。2.创造性,是指同申请日以前已有的技术相比,该发明有突出的实质性特点和显著的进步,该实用新型有实质性特点和进步。2/12/2025158(二)创造性的判断标准1.判断创造性应参照申请日以前已有技术。2.判断创造性的人应为发明创造所属技术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3.判断创造性的客观标准,发明应以“突出的实质性特点和显著进步”,实用新型应以“实质性特点和进步”为标准。2/12/2025159四、实用性(一)实用性的概念1.实用性,是指该发明或者实用新型能够制造或者使用,并且能够产生积极效果。2.实用性包括两层含义:第一,必须能够在产业中制造或使用。第二,必须能够产生积极效果。2/12/2025160(二)判断实用性的标准1.可实施性2.可再现性3.有益性2/12/2025161

第四节专利权期限和终止

一、专利权的期限

(一)确定专利权期限的依据1.保护发明创造人的利益,调动其发明创造的积极性。2.有利于技术推广应用。3.考虑保护本国科技发展和经济利益及国际保护的水平。2/12/2025162

考虑专利权不同客体的特点,根据发明创造性水平和科技发展的速度及技术的更替周期,对不同的专利给予不同的保护期限。(二)我国专利权的保护期限发明专利权的期限为20年,实用新型专利权和外观设计专利权的期限为10年,均自申请日起计算。2/12/2025163

二、专利权的终止

(一)专利权终止的概念1.专利权终止也称专利权消灭,是指专利权因保护期届满或其他原因在保护期届满前失去法律效力。2.专利权终止分正常终止和非正常终止。2/12/2025164

(二)专利权终止的原因1.保护期届满。2.没有按期缴纳年费。3.专利权人以书面声明方式放弃。2/12/2025165第十六章

专利权的内容及专利合同

2/12/2025166第一节专利权人的权利和义务一、专利权的内容(一)专有权人享有自己实施其专利技术的权利(二)专利权人有禁止他人实施其专利技术权利(三)专利权人有处分其专利权利(四)在产品或包装上注明专利标记或专利号的权利

2/12/2025167

二、专利权的效力

1.正面效力专利权人有权禁止他人未经许可为生产经营目的制造、使用、许诺销售、销售、进口其专利产品以及使用其专利方法和使用、许诺销售、销售、进口依照该专利方法直接获得的产品。

2.负面效力首先,专利权在时间上不是无限的,“发明专利权的期限为20年,实用新型专利权和外观设计专利权的期限为10年,均自申请日起计算。”其次,专利权在权利行使方面也受到诸多限制。2/12/2025168

第一,不视为侵犯专利权的使用行为(一)权利用尽后的使用、许诺销售或销售(二)先用权人的制造和使用(三)外国临时过境交通工具上的使用(四)为科学研究和实验目的的利用注意:为生产经营目的使用或者销售不知道是未经专利权人许可制造并售出的专利产品或者依照专利方法直接获得的产品,能证明其合法来源的,不承担赔偿责任。第二,专利权的强制实施许可及政府征用许可制度。2/12/2025169

三、专利权人的义务(一)缴纳专利年费(二)不得滥用专利权(三)对发明创造人给予奖励2/12/2025170

第二节专利实施许可

一、专利实施及专利实施许可

(一)专利实施1.我国《专利法》所规定的专利实施属于广义上的专利利用,即专利实施是指专利权人或经过许可的人制造、使用、许诺销售、销售、进口其专利产品,或者使用其专利方法,以及使用、销售或进口依照该专利方法直接获得的产品的行为。2/12/2025171

2.专利实施的主要方式有:(1)自行实施;(2)自愿实施许可;(3)强制实施许可;(4)推广应用许可;(5)国家征用。2/12/2025172

(二)专利实施许可1.专利实施许可也称专利许可证贸易,是指专利权人或其授权的人作为许可方,以订立专利实施许可合同的方式许可被许可方在一定范围内使用其专利,并支付使用费的一种许可贸易。2.专利实施许可的特征:(1)以专利权有效存在为前提;(2)是许可方对专利使用权的有偿转让;(3)有一定的范围限制;(4)必须签订书面的专利实施许可合同。2/12/2025173

(一)独占实施许可1.独占实施许可是指被许可方在合同约定的时间和地域范围内,独占性拥有许可方专利使用权,排斥包括许可方在内的一切人使用供方技术的一种许可。2.独占实施许可的特征:(1)在合同约定的时间和地域范围内,被许可人获得完全的专利使用权;(2)按照独占实施许可合同,专利权人暂时丧失专利使用权,即专利权人不但不能再将该专利许可他人实施,同时自己也不能够使用该发明创造专利;(3)被许可人必须向许可方支付约定的报酬。2/12/2025174

(二)排他实施许可1.排他实施许可也称为“独家实施许可”或“部分独占性许可”,是指许可方允许被许可方在约定的范围内独家实施其专利,而不再许可任何第三方在该范围内使用该专利,但许可方仍保留自己在该范围内实施该专利的权利。2.排他实施许可的特征:(1)排他实施许可的被许可方取得在合同规定范围内部分独占实施该专利的权利,但无权排斥供方自己在同一地域和同一时间内使用有关技术;(2)许可人自己仍保留实施专利的权利,并有权要求被许可方支付专利使用费。2/12/2025175

(三)普通实施许可1.普通实施许可又称为“一般实施许可”或“非独占性许可。”2.普通许可的特征:(1)被许可方在一定范围内取得专利使用权,并应按照合同约定向专利权人支付报酬。(2)许可方不仅保留自己在合同约定范围内实施专利的权利,而且仍然有权将该专利许可被许可方以外的其他任何第三人使用,从而获得经济上的利益。(3)普通实施许可是一种允许许可方多次许可他人在同一范围实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