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年级语文试题_第1页](http://file4.renrendoc.com/view14/M08/3D/09/wKhkGWerRj6AKO5XAAN82y6Np6g887.jpg)
![九年级语文试题_第2页](http://file4.renrendoc.com/view14/M08/3D/09/wKhkGWerRj6AKO5XAAN82y6Np6g8872.jpg)
![九年级语文试题_第3页](http://file4.renrendoc.com/view14/M08/3D/09/wKhkGWerRj6AKO5XAAN82y6Np6g8873.jpg)
![九年级语文试题_第4页](http://file4.renrendoc.com/view14/M08/3D/09/wKhkGWerRj6AKO5XAAN82y6Np6g8874.jpg)
![九年级语文试题_第5页](http://file4.renrendoc.com/view14/M08/3D/09/wKhkGWerRj6AKO5XAAN82y6Np6g8875.jpg)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2024年下期期末学业水平监测九年级语文试卷(总分150分。时间120分钟。)注意事项:1.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考号、考试科目用铅笔涂写在答题卡上;2.选择题选出答案后,用2B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它答案,不能答在试卷上;3.考试结束后,将答题卡交回。一、语言积累与运用(21分)阅读下面文段,完成1~5小题。在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中,让“君子文化”代表中华民族的深层精神追求,是中华文化的君子文化▲,贯穿中华民族自春秋以来的发展史。从先秦至清末,有关君子文化的描述在历代典藉中▲,在戏曲舞台和民间说唱中也俯拾即是。君子文化还▲我们的日常生活中。中国人自古就有爱玉的传统,实缘于“君子比德于玉焉,温润而泽”的观念。中国画自宋代以来多以梅兰竹菊为题材,不就是因为人们把梅兰竹菊看作“四君子”的原因吗?不仅如此,“君子一言,驷马难追”、“君子爱财,取之有道”、“君子动口不动手”、“君子成人之美”等至今活在人们口中的君子箴言,已不同程度地成为中华儿女遵循的人生信条,濡养着我们的心灵,影响着我们的价值判断,规范着我们的行为方式。追求并完善君子人格,不是可望不可即的奢望,也不是冠冕堂皇的口号,而是终身学习的课程。我们每一次崇德向善的选择正确与否,哪怕是尽绵薄之力做一点助人为乐或恤老爱亲的好事,也都是在衡量行君子之道。因此,人生在世应当是君子,要活得正直,活得豁达。对己,要知行合一,不耽于虚妄;做事,要持之以恒,不自暴自弃;待人,要真诚坦荡,不诓骗,不中伤。认定一件事,锲而不舍地做下去,即使遇到挫折,也不逃避,你会发现生活极少走投无路,更多的是柳岸花明。这样我们才能在人生长途中坚持不懈地修身,做出许许多多崇德向善的选择,如崇敬、诚信、宽容、慈悲……这样躬身践行,才堪称真君子。1.文中字词注音、书写正确的一项是(
▲
)(3分)A.温润(rùn) 奢望墨(mò)守成规自暴自弃 B.箴(zhēn)言 典藉锲(qiè)而不舍俯拾即是C.诓(kuāng)骗 遵循冠(guàn)冕堂皇走投无路 D.虚妄(wàng) 濡养恤(xù)老爱亲柳岸花明2.文中横线上依次填入的词语,最恰当的一项是(
▲
)(3分)A.会合
源源不断
不胜枚举
融入B.汇聚
源远流长
不胜枚举
融入C.会合
源远流长
屈指可数
溶入D.汇聚
源源不断
屈指可数
溶入3.文中相关语句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
)(3分)A.在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中,让“君子文化”代表中华民族的深层精神追求,是中华文化的精髓。B.中国画自宋代以来多以梅兰竹菊为题材,不就是因为人们把梅兰竹菊看作“四君子”的原因吗?C.我们每一次崇德向善的选择正确与否,哪怕是尽绵薄之力做一点助人为乐或恤老爱亲的好事,也都是在衡量行君子之道。D.君子只要认定一件事,就应该锲而不舍地做下去,即使遇到挫折,也不逃避。4.结合文段,辨析下列句子中标点符号使用不正确的一项是(
▲
)(3分)A.君子箴言,已不同程度地成为中华儿女遵循的人生信条,濡养着我们的心灵,影响着我们的价值判断,规范着我们的行为方式。B.对己,要知行合一,不耽于虚妄;做事,要持之以恒,不自暴自弃;待人,要真诚坦荡,不诓骗,不中伤。C.“君子爱财,取之有道”、“君子动口不动手”、“君子成人之美”等至今活在人们口中的君子箴言,已不同程度地成为中华儿女遵循的人生信条。D.我们在人生长途中坚持不懈地修身,做出许许多多崇德向善的选择,如崇敬、诚信、宽容、慈悲……这样躬身践行,才堪称真君子。5.对文中语句的表述,有误的一项(
▲
)(3分)A.“这样我们才能在人生长途中坚持不懈地修身,做出许许多多崇德向善的选择,”句中“这样”是代词,“选择”是名词,“人生长途”是偏正短语,“崇德向善”是并列短语。B.“追求并完善君子人格,不是可望不可即的奢望,也不是冠冕堂皇的口号,而是终身学习的课程。”这是表示转折关系的复句。C.“君子箴言,已不同程度地成为中华儿女遵循的人生信条。”的主干是“箴言成为信条”,其中“不同程度地”在句中作状语。D.“人生在世应当是君子,要活得正直、活得豁达。”我们在朗诵这句话时,语气应坚定,情感应昂扬。6.传承和创新传统文化,助力文化自信自强。下面是对传统节日“春节”文化的解读,排序最恰当的一项是(
▲
)(3分)①传统佳节里的仪式与相关习俗活动,是节日元素的重要内容。②春节是中华民族最隆重的传统佳节。③如祭祀、贴春联、挂年画、守岁、拜年等各种庆祝活动,都是表达了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追求,以及对家庭团圆、社会和谐的期盼。④进一步强化了海内外中华儿女对中华民族的文化认同,增强民族自豪感和文化自信心,使大家在共同的节日氛围中感受到同根同源的亲情与归属感。⑤而今年中国春节申遗成功,让春节成为中华文化的耀眼标识,更是见证了中华民族几千年来对传统文化的坚守与传承。A.②①④③⑤B.①②③④⑤C.②①③⑤④D.①②④⑤③7.“推进文化自信自强,铸就社会主义新辉煌。”下列关于文学、文化常识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3分)A.小说的核心是塑造生动的人物形象,其情节一般包括开端、发展、高潮和结局四个部分,情节的发展通常由人物之间的矛盾冲突推动,这些冲突决定了情节的走向。B.古人常将自己的情怀寄托于山水名胜。范仲淹作《岳阳楼记》,通过描绘洞庭湖的景色,体现自己与迁客骚人、古仁人都不同的悲喜情怀。C.艾青的诗歌从风格上看:前期,以深沉、激越、奔放的笔触诅咒黑暗,讴歌光明;后期,又一如既往地歌颂人民,礼赞光明,思考人生。《我爱着土地》中“然后我死了,连羽D.科举制度在乡、会、殿三试中连续获得第一名,被称为“连中三元”。状元、榜眼、探花,指殿试一甲前三名。8.古诗词默写。(8分)古往今来,多少仁人志士以自强不息成就非凡人生。他们用文字诠释了君子的力量。同学们整理了已学的古诗文名句来加深对“君子”内涵的理解,一起完成下表吧。内涵概括诗句梳理执着的价值追求“长风破浪会有时,(1)▲。”李白在沉郁中振起,坚定了信心和对理想的追求。(《行路难》(其一))无私的奉献精神春蚕到死丝方尽,(2)▲。(李商隐《无题》)先天下之忧而忧,(3)▲。(范仲淹《岳阳楼记》)豁达的乐观情怀刘禹锡以“(4)▲,病树前头万木春。”表达被贬回归后的旷达胸襟。(《酬乐天初逢席上见赠》)苏轼以(5)“▲,▲。”表达了对天下离人的美好祝愿和乐观旷达的胸襟。(《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忠君的弥坚之心虽遭贬谪却依旧心系百姓,彰显忠君之志:(6)“▲,▲。”(韩愈《左迁至蓝关示侄孙湘》)9.九年级(1)班开展“君子当自强,吾辈应不息”综合性学习活动,请你阅读下面的材料,完成后面的任务。(8分)材料一:①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②古之立大事者,不惟有超世之才,亦必有坚忍不拔之志。——苏轼《晁错论》③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生于忧患,死于安乐》材料二: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中华民族是历史悠久、饱经沧桑的古老民族,更是自强不息、朝气蓬勃的青春民族……新时代的中国青年,更加自信自强、富于思辨精神……”材料三:教育部办公厅于2024年11月27日发布了《关于加强中小学人工智能教育的通知》。通知强调了人工智能教育的总体要求,包括立德树人、全面发展、激发兴趣和鼓励探索以及统筹谋划和稳步推进等方面。整个通知旨在通过推进中小学人工智能教育,培养具有创新潜质的青少年,以满足未来社会发展的需要。(1)【自强内涵,我解读】结合材料一谈谈“自强不息”的内涵。(2分)▲(2)【自强人物,我选择】读了以上材料后,同学们围绕“君子以自强不息”展开讨论,有同学介绍了自己崇拜的人物事迹,其中不能证明“君子以自强不息”这一观点的一项是(
▲
)(3分)A.俞鸿儒,气体动力学家,中国科学院院士,50年如一日,潜心研究风洞技术,是“爆轰驱动高焓激波风洞技术”的理论奠基人,在他和团队的努力下,JF12高超声速复现风洞通B.港口专家张连钢,用10年建成世界上最先进的自动化码头。2013年,青岛港决定筹建全自动化码头,处在肺癌术后康复期的张连钢毅然挑起重担。在国外垄断、技术封锁的情况下,他带领团队迅速展开科研攻关,用三四年时间就完成了国外常规八到十年的建设任务,从智慧码头的“门外人”,成为智慧码头的“推门人”。C.爱国志士陈祥榕,他写下“清澈的爱,只为中国”,他也这样践行着,面对外敌的挑衅,他决不退缩,挺身而出,把敌人逼退在国境线之外。他说:“我站立的地方是中国,我用生命捍卫守候,哪怕风似刀来山如铁,祖国山河一寸不能丢。”D.巴黎奥远会网球冠军郑钦文,在决赛中,她以绝对实力零封对手,为中国夺得了网球女单金牌,创造了新的历史。她成功的背后,是无数次拼搏的身影与挥洒的汗水,还有永不言弃的信念。(3)【自强精神,我表达】(3分)根据对以上三则材料的理解,结合自己的实际,谈谈新时代中学生在“人工智能”方面应该具备怎样的自强不息精神。▲二、古代诗文阅读(共20分)(一)古诗阅读。(6分)阅读下面两首诗歌,完成10~11小题。【甲】月夜忆舍弟
【乙】秦州杂诗①(其一)杜甫
杜甫戍鼓断人行,边秋一雁声。
满目悲生事,因人作远游。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
迟回度陇怯,浩荡及关愁。有弟皆分散,无家问死生。
水落鱼龙②夜,山空鸟鼠③秋。寄书长不达,况乃未休兵。
西征问烽火,心折此淹留。【注释】①秦州:甘肃天水古称。安史之乱后,杜甫弃职携眷西行,客居秦州三个月,写下著名的《秦州杂诗二十首》。【甲】诗也写于秦州。②鱼龙:指鱼龙川,今名北河。③鸟鼠:指鸟鼠山,位于今甘肃渭源县。与“鱼龙”指代秦州境内山水。10.下列对两首诗的理解与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3分)A.【甲】诗从视觉、听觉两个感官角度描写了笼罩着悲凉气氛的边地秋夜之景,选取了一只孤雁在秋空中悲鸣的意象,与“戍鼓”相互映衬,形成了一幅荒凉而悲戚的画面。B.【乙】诗颈联对仗工整,诗人通过“鱼龙、鸟鼠”这两个地名,以及“水落”和“山空”的描绘写出了秦州一带的空旷宁静,以此衬托诗人因远游而产生的难以言状的悲苦之情。C.【甲】诗首联即突兀不平,题目是“月夜”,作者却不从月夜写起,而是首先描绘了一幅边塞秋天的图景;【乙】诗则开篇两句即言所见,蕴含了诗人对国事的忧虑和对家事的伤心。D.【甲】诗尾联点题,“寄书长不达”,照应题目中的“忆”字。【乙】诗尾联“心折”二字呼应开篇“悲”字,结构上首尾呼应。两首诗创作背景相同,请简要说说抒发了杜甫怎样的情感。(3分)▲(二)文言文阅读。(14分)阅读下列文言文,完成12~15题。甲至于负者歌于途,行者休于树,前者呼,后者应,伛偻提携,往来而不绝者,滁人游也。临溪而渔,溪深而鱼肥,酿泉为酒,泉香而酒洌,山肴野蔌,杂然而前陈者,太守宴也。宴酣之乐,非丝非竹,射者中,弈者胜,觥筹交错,起坐而喧哗者,众宾欢也。苍颜白发,颓然乎其间者,太守醉也。已而夕阳在山,人影散乱,大守归而宾客从也。树林阴翳,鸣声上下,游人去而禽鸟乐也。然而禽鸟知山林之乐,而不知人之乐;人知从太守游而乐,而不知太守之乐其乐也。醉能同其乐,醒能述以文者,太守也。太守谓谁?庐陵欧阳修也。(节选自《醉翁亭记》)乙修始在滁州,号醉翁,晚更号六一居士。天资刚劲①,见义勇为,虽机阱②在前,触发之不顾。放逐流离,至于再三,志气自若也。方贬夷陵时无以自遣因取旧案反覆观之其枉直乖错③不可胜数,于是仰天叹曰:“以荒远小邑,且如此,天下固可知。”自尔,遇事不敢忽也。学者求见,所与言,未尝及文章,惟谈吏事,谓文章止于润身④,政事可以及物。凡历数郡,不见治迹,不求声誉,宽简⑤而不扰,故所至民便⑥之。或问:“为政宽简,而事不弛废,何也?”曰:“以纵为宽,以略为简,则政事弛废,而民受其弊。吾所谓宽者,不为苛急;简者,不为繁碎耳。”(节选自《宋史.欧阳修传》)[注]
①天资刚劲:生性刚直。②机阱:陷阱。③枉直乖错:冤假错案。④润身:修身养性。⑤宽简:宽松简易。⑥便:安逸,安适。12.下列断句,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
)(3分)A.方贬夷陵时/无以自遣/因取旧案反复/观之其枉直乖错/不可胜数B.方贬夷陵时/无以自遣/因取旧案反复观之/其枉直乖错/不可胜数C.方贬夷陵时无以/自遣因取旧案/反复观之/其枉直乖错/不可胜数D.方贬夷陵时无以/自遣因取旧案/反复观之/其枉直乖错不可胜数13.下列加点字的意义和用法完全相同的一项是(
▲
)(3分)A.太守谓谁谓文章止于润身B.禽鸟知山林之乐而不知太守之乐其乐也C.而不知人之乐而事不弛废D.宴酣之乐故所至民便之14.下列对两篇选文的理解和分析有误的一项是(
▲
)(3分)A.甲文文质兼美,多用骈偶句,语言简洁流畅,富有音韵之美。B.甲文以“乐”字贯穿全文,乐中带忧,流露出作者被贬此地愁苦悲凉的心境。C.乙文欧阳修为人正直,治理有方,所到之处政绩斐然,人民生活都很安逸,因而他深受百姓喜爱。D.乙文欧阳修被贬夷陵后,他看到以前官吏渎职所致错案决心更加谨慎办案。15.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的句子。(5分)(1)伛偻提携,往来而不绝者,滁人游也。(2分)▲(2)凡历数郡,不见治迹,不求声誉,宽简而不扰,故所至民便之。(3分)▲三、现代文阅读(27分)(一)论述类文本阅读。(13分)阅读下面文字,完成16~19题。①吃苦耐劳,是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苦心人,天不负”“梅花香自苦寒来”……吃苦,是人生必经的历程,所有吃过的苦,都会变成宝贵的财富。当代青年,身处新时代,面对百年未有之大变局,要承担起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重任,不仅要肯吃苦、能吃苦,更要“自找苦吃”。②作为一种价值认知,青年人的“自找苦吃”,既表现为不安于舒适的现状,勇于自我突破;更表现为追求社会价值,在更大的舞台上施展才华,为国家、社会做出自己的贡献。中国农业大学“科技小院”的学生,不满足于课堂学习,把教室和实验室搬到乡野,把论文写在田间地头;黄文秀放弃大城市的安逸工作,到艰苦的农村去,带领群众脱贫致富,用自己的苦换来乡亲的甜。为了更远大的目标,他们主动走出“舒适圈”,把艰苦作为成长的阶梯,在更广阔的天地里建功立业。③的确,社会的发展、科技的进步,更加迫切地需要青年人的参与和担当。我们只有积极、主动地投身到时代洪流中,才能不负韶华,不负时代,不负人民,为社会做出贡献。北斗卫星团队中的青年人不受外界诱惑,自找苦吃,勇敢面对艰苦环境,承担重任,用靓丽的青春描绘科技强国的宏伟蓝图。④当然,时代不同,社会发展阶段不同,青年人面对的“苦”也不同。过去,人们更多地要忍受外在的艰苦,“劳其筋骨,饿其体肤”。如今,物质条件充裕,很少有筋骨之劳、体肤之饿,但摆在我们面前的,是更加复杂多变的现实。在面对现实不确定性的焦虑中,在探索未知而遇到的孤独中,青年人要肩负起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重任,就要承受更多精神意志上的考验与磨砺,这样才能为国家的强大做出贡献。之江实验室智能计算研究院智能超算研究中心的成员们,立足国家科技发展战略的需要,勇闯科技“无人区”,开展前沿性课题的研究,进行了上万次数据验证,终于找到了智能超算的最优解,使我国在这一领域的研究持续⑤青年“自找苦吃”的过程,正是本领提升、内心充盈的过程。青年在成长的过程中,会收获成功和喜悦,也会面临困难和压力,很可能尝到失败的苦楚。在现实生活中,有些青年人过于计较得失,甚至遇到挫折和苦难就放弃,以致走不长远。与之相反,更多青年人始终保持越是艰险越向前的勇毅,在不断战胜各种挑战中超越自我,最终苦尽甘来。⑥“自找苦吃”不是做姿态、摆样子。如果只是为吃苦而找苦,身心不修,于家国无益,这个“苦”也就吃得毫无价值。我们要结合自身实际,以突破自我、回报社会为目标,吃求知探索、深入实践之苦,才能让“自找苦吃”既有益身心,又具时代价值。⑦作为新时代的青年,让我们多当几回“热锅上的蚂蚁”,多捧几次“烫手山芋”,勇于担苦、担难、担重、担险,一步一个脚印往前走,一步一个台阶向上攀,以青春激荡民族复兴的浪潮,书写无愧于时代、无愧于历史的华彩篇章。(选自《人民日报》,有改动)16.下列对文章的理解与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3分)A.选文通过论述,告诉我们这样一个道理:吃苦,是人生必经的历程,所有的宝贵财富,都是吃过的苦换来的。B.“科技小院”的学生和黄文秀的事例体现了他们的“自找苦吃”是表现为不安于舒适的现状,勇于自我突破。C.智能超算研究中心成员的事迹诠释了“吃苦”的内涵是“劳其筋骨,饿其体肤”。D.“多当几回‘热锅上的蚂蚁’,多捧几次‘烫手山芋’”强调为民族复兴,作为新时代的青年人要勇于担起苦、难、重、险。17.请说出选文的中心论点是什么?(2分)▲18.第⑤段中下列句子运用了哪两种论证方法?有什么作用?(4分)在现实生活中,有些青年人过于计较得失,甚至遇到挫折和苦难就放弃,以致走不长远。与之相反,更多青年人始终保持越是艰险越向前的勇毅,在不断战胜各种挑战中超越自我,最终苦尽甘来。▲结合全文论述过程,简要分析第⑥段中的划线句是如何推进本文论证的。(4分)如果只是为吃苦而找苦,身心不修,于家国无益,这个“苦”也就吃得毫无价值。▲(二)文学类文本阅读。(14分)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20~23题。抉择林语堂①战争开始之时,木兰正和全家在牯岭避暑。②阿眉现在已经是十七岁的少女,在南京一所中学念书。阿通已经大学毕业,正在上海附近政府电信局的无线电台做事。这个电台能以强大的电力越过太平洋把信息发到旧金山。他请了六个礼拜的假,随家到牯岭。③听到全国广播抗战到底的消息,阿通说:“我想去从军。”④木兰喊道:“什么?”她的脸突然沉下来。⑤“妈,怎么?您不恨日本吗?”⑥木兰看着荪亚,默不作声,荪亚也一言不发。⑦阿通又问:“您不赞成?现在国家需要人人奋斗哇。”⑧但是木兰却走开了,依然没说话。又经过一个钟头,她也一句话没说。她失去了心情的平静,就犹如战争来临时普天下的父母的感觉一样。战争已经来到门前。为什么过去她没想到呢?⑨她和丈夫商量这件事。一个钟头之后,她和荪亚把阿通叫去,有话和他说。⑩她问:“你已经决定去打仗了吗?”⑪阿通回答说:“我若不去,我受教育有什么用?妈,我不了解您的意思。”⑫“你不能了解……我只是问你是不是已经决定。”⑬阿通说:“是,我已经决定。”⑭木兰心里在挣扎,她眼中流出泪来。她说:“阿通,我就只有你这么一个儿子……”说着哭起来。⑮荪亚说:“儿子,你现在还年轻,你不懂父母的心……”木兰喊道:“我宁愿自己死,不愿看见你死。我受不了。”父亲又说:“我和你妈已经商量过了。国家若需要你,你必须去。年轻的爱国志士在战场上死得光荣,可是他年迈的父母在家里活着,怎么受得了。我们并不是阻拦你。你也要为家里想一想。”⑯阿通说:“国若亡了,家还有什么用?”⑰父亲很有耐性地说:“这个我自然知道。我现在若像你那么年轻,我也要去打仗。但是我们家只有你这么一个儿子。我们已经把你大姐献给国家了。你妈和我都上了年纪,再也不能有儿子了。”⑱阿通两手很紧张地攥住椅子的两臂,他说:“爸,妈,我知道您两位老人家难过……可是我不得不去。”⑲⑳阿通在家和父母过了几天,回到上海去办公。不久,父母接到他的一封信,说无线电台的高塔都在日本第一次轰炸下毁灭了,其他一同遭受摧毁的还有图书馆、博物馆、体育馆、江湾市民活动中心的体育场。㉑中国大批援军进入吴淞地区,在上海附近长江三角洲上将要进行大规模的阵地战。战事已全面发展,范围势力将越来越广。京沪铁路沿线的城市时常遭敌机空袭,乘火车旅行已经不安全。杭州已遭轰炸数次。㉒很多上海杭州的居民四散逃难。杭州人往上海的外国租界逃,以求安全;上海居民则往内地逃,逃离日渐扩展的战事地区。㉓一天晚上,木兰他们又接到阿通的一封信:㉔父母大人尊前,敬禀者,儿已从军。念及国若不存,家有何用?若为人子者皆念父母儿女之私情,中国将如何与日本作战?祈勿悬念。不驱倭寇于东海,誓不归来。儿
阿通㉕木兰看完信愣住了。儿子已经从军,但是去何处从军?在何部队?㉖……㉗军队的歌声频频传来:山河不重光,誓不回家乡。木兰听着这歌声,心中涌起一阵强烈的情绪,是一种快乐感,一种幸福感,一种光荣感,她想那是必然无疑的。她的激动为从前所未有。这种激动,只有个人融进伟大的运动中,才会感觉得到。她感觉到一个民族,由于一个共同的爱国的热情而结合,由于逃离一个共同的敌人而跋涉万里;她更感觉到一个民族,其深厚的耐心,其雄伟的力量,就如同万里长城一样经历千年万载而不朽。这就是人类精神的胜利。再大的灾难,人的精神都能克服,能超越,由于精神的坚强弘毅,能将之改变而成为伟大荣耀,光辉万丈。(节选自《京华烟云》,有删改)20.下列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
)(3分)A.小说情节构思上欲扬先抑,刻画了木兰这一位英雄母亲真实而动人的情感变化历程,使人物形象丰满而立体.B.木兰和荪亚之所以一开始不同意阿通从军打仗,是因为他们首先是站在父母角度来考虑孩子的人身安全,这是人之常情。C.文中第㉒段用细节描写写杭州人往上海的外国租界逃的场景,也侧面反映出帝国主义国家与日本狼狈为奸的事实。D.文章以时间为顺序展开叙写,描述了一个小家庭在大背景之下的抉择与成长,展现了国难当头时国人的团结与爱国精神。21.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小说中木兰的人物形象。(4分)▲22.结合语境,赏析第⑲段句子的表达效果。(3分)木兰脸上流着眼泪,抬头看了看儿子,她说:“好,去吧!我命里是要受罪,是要伤心的。”▲2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水泥购销合同协议
- 环保水处理项目合作框架协议
- 学校食堂蔬菜采购合同
- 股份制企业的合同文书规范与管理
- 蔬菜种植合作的协议书(3篇)
- 两人合作合同
- 环保产业技术创新与应用合同
- 公司股权分配合同协议年
- 派遣合同就业协议书
- 人才委托协议
- 2025年2级注册计量师专业实务真题附答案
- 果实品质评价体系建立与应用-深度研究
- 服装厂安全生产培训
- 城市隧道工程施工质量验收规范
- 2025年湖南高速铁路职业技术学院高职单招高职单招英语2016-2024年参考题库含答案解析
- 北京市东城区2024-2025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统一检测历史试卷(含答案)
- 五 100以内的笔算加、减法2.笔算减法 第1课时 笔算减法课件2024-2025人教版一年级数学下册
- 2025年八省联考陕西高考生物试卷真题答案详解(精校打印)
- 2025脱贫攻坚工作计划
- 借款人解除合同通知书(2024年版)
- 发展新质生产力如何“因地制宜”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