质量管理与控制指南_第1页
质量管理与控制指南_第2页
质量管理与控制指南_第3页
质量管理与控制指南_第4页
质量管理与控制指南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6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质量管理与控制指南TOC\o"1-2"\h\u13934第一章质量管理基础 359871.1质量管理概述 3126061.1.1质量概念 3302541.1.2质量管理发展历程 3219631.1.3质量管理内涵 3148111.1.4质量管理任务 367591.1.5以顾客为中心 4210521.1.6领导作用 4243791.1.7全员参与 461351.1.8过程方法 459011.1.9系统管理 411821.1.10持续改进 418921.1.11基于事实的决策 4145501.1.12互利的供应商关系 525251第二章质量策划 510367第三章质量保证 7215171.1.13定义与内涵 7177131.1.14质量保证的目的 753251.1.15质量保证的原则 73971.1.16质量保证体系的概念 767861.1.17质量保证体系的核心内容 772201.1.18质量保证体系的建立与实施 8130191.1.19质量策划 8223731.1.20质量控制 8156741.1.21质量保证 8108921.1.22质量改进 831375第四章质量控制 895471.1.23质量控制的定义 9278321.1.24质量控制的目的是 9142741.1.25质量控制的原则 9189831.1.26全面质量管理(TQM) 9292151.1.27六西格玛管理 9285911.1.28ISO质量管理体系 976231.1.29供应商质量管理 9188391.1.30过程流程图 10257401.1.31控制图 10139291.1.32散点图 1078881.1.33直方图 10146151.1.34因果图 10264991.1.35失效模式及效应分析(FMEA) 1015721第五章质量改进 1019811第六章质量成本管理 1222691.1.36质量成本的定义与分类 12294161.1.37质量成本管理的意义 128481.1.38质量成本计算 12150261.1.39质量成本分析 1377241.1.40质量成本控制的原则 13195951.1.41质量成本控制措施 135629第七章质量风险管理 13243611.1.42质量风险管理的定义 13270211.1.43质量风险管理的目的 14218491.1.44质量风险管理的原则 14314801.1.45质量风险识别 14289951.1.46质量风险评估 14128931.1.47预防措施 15140361.1.48监测与预警 15304811.1.49应急处理 1578411.1.50质量风险沟通与报告 1515239第八章质量检验 1512161.1.51质量检验的定义 16310441.1.52质量检验的作用 16233891.1.53质量检验的分类 1696191.1.54观察法 16100151.1.55测量法 16114881.1.56试验法 16152601.1.57统计分析法 16127681.1.58检验计划的制定 1682881.1.59检验实施 17304411.1.60检验结果评价 1729141.1.61检验报告 1719245第九章质量信息系统 179801.1.62质量信息系统的定义与作用 17252741.1.63质量信息系统的构成 1763151.1.64质量信息收集 18305581.1.65质量信息处理 18123851.1.66质量信息分析 18168781.1.67质量信息报告 1825527第十章质量管理与企业文化 1857571.1.68质量管理的内涵 1890821.1.69企业文化的内涵 198971.1.70质量管理与企业文化的关系 19106611.1.71企业文化建设的意义 1948641.1.72企业文化建设的内容 19307981.1.73企业文化建设的方法 1915871.1.74企业核心竞争力的内涵 20320671.1.75质量管理对企业核心竞争力的影响 20264421.1.76质量管理与企业核心竞争力的互动关系 20第一章质量管理基础1.1质量管理概述1.1.1质量概念质量是产品或服务满足规定或潜在需求的能力。它是衡量产品或服务质量优劣的重要指标,涉及产品或服务的特性、功能、可靠性、安全性、经济性等多个方面。质量管理作为一种系统性的活动,旨在保证产品或服务达到预定的质量要求。1.1.2质量管理发展历程质量管理的发展经历了三个阶段:质量检验阶段、统计质量控制阶段和全面质量管理阶段。(1)质量检验阶段:20世纪初,质量检验作为一项独立的工作开始出现。其主要任务是通过对产品或服务的检查,判断其是否符合质量要求。(2)统计质量控制阶段:20世纪30年代,美国统计学家休哈特提出统计质量控制理论。该理论主张运用统计学方法对生产过程进行监控,以减少产品质量波动。(3)全面质量管理阶段:20世纪50年代,美国质量管理专家戴明提出全面质量管理(TotalQualityManagement,TQM)理念。TQM强调企业全体员工共同参与质量管理,通过不断改进和优化,提高产品或服务的质量。1.1.3质量管理内涵质量管理是指在产品或服务的设计、生产、检验、销售及售后服务等全过程中,通过制定质量方针、目标,实施质量策划、质量控制、质量保证和质量改进等活动,以保证产品或服务满足规定或潜在需求的一种管理活动。1.1.4质量管理任务(1)制定质量方针和目标:明确企业质量管理的基本原则和追求的质量水平。(2)质量策划:根据质量目标,制定具体的产品或服务质量计划。(3)质量控制:对产品或服务的生产、检验等环节进行实时监控,保证产品或服务符合质量要求。(4)质量保证:通过制定和实施质量管理体系,为产品或服务的质量提供信心。(5)质量改进:不断优化产品或服务的设计、生产、检验等环节,提高质量水平。第二节质量管理原则1.1.5以顾客为中心以顾客为中心是质量管理的核心原则。企业应充分了解顾客的需求和期望,将顾客满意度作为衡量质量的重要指标。通过提供优质的产品或服务,满足顾客需求,实现企业可持续发展。1.1.6领导作用领导作用是质量管理的关键因素。企业领导者应树立正确的质量管理观念,制定明确的质量方针和目标,为员工提供必要的资源和支持,保证质量管理工作的顺利进行。1.1.7全员参与全员参与是质量管理的基础。企业全体员工应共同关注产品质量,积极参与质量管理活动,提高自身的质量意识,形成共同的质量价值观。1.1.8过程方法过程方法是将产品或服务的生产、检验等环节视为一个整体,通过分析、优化和控制过程,提高质量水平。企业应关注过程的有效性和效率,保证产品或服务质量。1.1.9系统管理系统管理是指将质量管理体系作为一个系统,通过制定和实施质量管理体系文件,实现质量管理目标。企业应注重体系文件的完整性、适用性和可操作性。1.1.10持续改进持续改进是质量管理的基本要求。企业应不断优化产品或服务的设计、生产、检验等环节,提高质量水平,满足顾客需求。1.1.11基于事实的决策基于事实的决策是质量管理的重要原则。企业应收集和分析质量数据,以客观、真实的数据为依据,制定和调整质量管理策略。1.1.12互利的供应商关系互利的供应商关系是质量管理的外部条件。企业应与供应商建立长期、稳定的合作关系,共同提高产品或服务的质量水平。第二章质量策划第一节质量策划概述质量策划是质量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其核心在于确定组织为实现质量目标所需的资源和活动。质量策划的目的是保证产品、服务或过程满足既定的质量要求,同时提高顾客满意度和组织绩效。质量策划涉及以下关键要素:(1)明确目标:明确组织质量管理的总体目标和具体目标,为后续策划提供方向。(2)资源分配:根据质量目标,合理分配人力、物力、财力等资源,保证资源的有效利用。(3)过程设计:设计产品、服务或过程的流程,保证每个环节都能满足质量要求。(4)风险管理:识别潜在的风险因素,制定相应的预防措施,降低质量风险。(5)持续改进:通过不断评估和改进质量策划,提高质量管理水平和组织绩效。第二节质量目标设定质量目标的设定是质量策划的基础,它为组织提供了明确的质量追求方向。以下是设定质量目标时应遵循的原则:(1)符合性:质量目标应与组织的战略目标、顾客需求和相关法律法规相一致。(2)可测量性:质量目标应具有可测量性,以便于对质量成果进行评估和监控。(3)挑战性:质量目标应具有一定的挑战性,激励组织成员不断追求卓越。(4)可行性:质量目标应在组织现有资源和能力范围内,保证目标的可实现性。(5)分解性:质量目标应能够分解为具体的子目标和行动措施,便于实施和监控。在设定质量目标时,还需注意以下几点:目标层次:质量目标应分为短期和长期目标,形成明确的目标层次结构。责任分配:明确各级管理人员和员工在实现质量目标中的责任和义务。持续改进:质量目标应具有动态性,组织内外部环境的变化而不断调整。第三节质量计划编制质量计划是质量策划的核心成果,它详细描述了实现质量目标所需的资源和活动。以下是质量计划编制的关键步骤:(1)确定质量目标:根据组织的质量目标和具体项目要求,明确质量计划的目标。(2)资源分析:分析项目所需的人力、物力、财力等资源,保证资源的充足和合理配置。(3)过程设计:设计产品、服务或过程的流程,明确每个环节的质量要求和标准。(4)风险评估:识别项目过程中可能出现的质量风险,制定相应的预防措施。(5)制定计划:根据资源分析和风险评估,制定具体的质量计划,包括活动内容、时间表、责任分配等。(6)审批发布:质量计划编制完成后,需经过相关管理人员的审批,并正式发布实施。在质量计划编制过程中,还需注意以下几点:灵活性:质量计划应具有一定的灵活性,以适应项目过程中的变化和调整。沟通协作:加强项目团队成员之间的沟通与协作,保证质量计划的顺利实施。监控改进:建立质量监控机制,定期评估质量计划的执行情况,及时进行调整和改进。第三章质量保证第一节质量保证概述1.1.13定义与内涵质量保证(QualityAssurance,QA)是指为了保证产品、服务或过程满足既定质量要求而采取的系统活动和措施。质量保证旨在通过对产品、服务或过程的策划、实施、监控和改进,以满足顾客需求,提高顾客满意度。1.1.14质量保证的目的(1)保证产品、服务或过程符合规定的要求;(2)降低质量风险,预防质量问题的发生;(3)提高产品、服务或过程的质量水平,增强市场竞争力;(4)满足顾客需求,提高顾客满意度。1.1.15质量保证的原则(1)预防为主:在产品、服务或过程的设计、生产、销售等环节,提前采取预防措施,降低质量风险;(2)全过程控制:对产品、服务或过程的各个环节进行严格监控,保证质量目标的实现;(3)持续改进:通过不断优化产品、服务或过程,提高质量水平;(4)数据驱动:依据数据分析,制定合理的质量目标和措施。第二节质量保证体系1.1.16质量保证体系的概念质量保证体系是指为实现质量目标,将组织结构、职责、程序、过程和资源等要素有机结合在一起的一种系统。质量保证体系包括质量策划、质量控制、质量保证和质量改进等环节。1.1.17质量保证体系的核心内容(1)质量方针与目标:明确组织质量追求的方向和目标;(2)组织结构:明确各部门、各岗位的职责和权限;(3)质量策划:对产品、服务或过程进行系统策划,保证质量目标的实现;(4)质量控制:对产品、服务或过程进行实时监控,保证质量符合规定要求;(5)质量保证:对产品、服务或过程进行系统评估,提供质量合格的证据;(6)质量改进:通过不断优化产品、服务或过程,提高质量水平。1.1.18质量保证体系的建立与实施(1)制定质量方针与目标;(2)设立质量管理部门,明确各部门、各岗位的职责和权限;(3)制定质量控制程序和作业指导书;(4)开展质量培训,提高员工质量意识;(5)实施质量监控,定期进行质量检查;(6)进行质量改进,不断提高质量水平。第三节质量保证措施1.1.19质量策划(1)产品策划:根据市场需求和顾客要求,确定产品规格、功能、外观等;(2)过程策划:分析生产过程,确定关键工序、关键参数和关键岗位;(3)质量目标策划:根据产品策划和过程策划,制定合理的质量目标。1.1.20质量控制(1)原材料控制:对原材料进行检验,保证原材料质量合格;(2)生产过程控制:对生产过程进行实时监控,保证生产过程稳定;(3)产品检验:对产品进行检验,保证产品符合规定要求。1.1.21质量保证(1)内部审核:对质量管理体系进行定期审核,保证体系有效运行;(2)供应商审核:对供应商进行审核,保证供应商提供的产品质量合格;(3)客户满意度调查:定期进行客户满意度调查,了解顾客需求,改进产品质量。1.1.22质量改进(1)建立质量改进机制:设立质量改进小组,定期开展质量改进活动;(2)采用质量改进工具:运用质量管理七工具、六西格玛等方法,进行质量改进;(3)持续改进:根据质量改进成果,不断完善质量管理体系。第四章质量控制第一节质量控制概述1.1.23质量控制的定义质量控制是指在产品或服务的设计、生产、检验、包装、储存、运输等各个环节中,通过对质量的监控、分析和改进,保证产品或服务达到预定的质量要求,满足顾客需求的一系列活动。1.1.24质量控制的目的是(1)保证产品或服务质量符合标准要求;(2)降低不良品率,提高生产效率;(3)增强企业竞争力,提高顾客满意度;(4)优化资源配置,降低成本。1.1.25质量控制的原则(1)预防原则:在产品或服务的设计、生产等环节,提前识别和控制潜在的质量问题;(2)全面原则:涉及产品或服务的全生命周期,包括设计、生产、检验、包装、储存、运输等;(3)系统原则:将质量控制活动作为一个系统,实现各个环节的协同和优化;(4)持续改进原则:通过不断改进质量控制活动,提高产品或服务质量。第二节质量控制方法1.1.26全面质量管理(TQM)全面质量管理是一种以顾客为中心,追求卓越的管理方法。它强调企业全体员工参与,通过不断改进和优化企业流程,提高产品或服务质量。1.1.27六西格玛管理六西格玛管理是一种以数据为基础,追求零缺陷的质量管理方法。它通过减少过程变异和缺陷,提高产品或服务的稳定性和可靠性。1.1.28ISO质量管理体系ISO质量管理体系是一种国际通行的质量管理体系标准。它要求企业建立一套完整的质量管理体系,保证产品或服务质量符合国际标准。1.1.29供应商质量管理供应商质量管理是指企业通过对供应商的质量要求、评价和监控,保证供应商提供的产品或服务符合质量要求。第三节质量控制工具1.1.30过程流程图过程流程图是一种用于描述产品或服务生产过程中各个步骤的图形工具。通过分析流程图,可以发觉潜在的质量问题和改进机会。1.1.31控制图控制图是一种用于监控过程变异和判断过程是否受控的统计工具。它可以帮助企业及时发觉异常,采取相应的改进措施。1.1.32散点图散点图是一种用于分析两个变量之间关系的图形工具。通过散点图,可以判断两个变量之间是否存在相关关系,从而指导质量改进。1.1.33直方图直方图是一种用于展示数据分布情况的图形工具。通过直方图,可以了解数据的分布特征,发觉异常数据,指导质量改进。1.1.34因果图因果图是一种用于分析问题根本原因的图形工具。它通过将问题分解为多个层次,找出影响问题的各种因素,从而指导质量改进。1.1.35失效模式及效应分析(FMEA)失效模式及效应分析是一种用于识别和评估潜在失效模式及其对产品质量影响的方法。通过FMEA,企业可以提前识别潜在的质量问题,采取相应的预防措施。第五章质量改进第一节质量改进概述质量改进是指通过系统性的方法和工具,对产品和服务的质量进行持续提升的过程。质量改进的核心目标是满足顾客需求,提高企业竞争力,实现可持续发展。质量改进涉及企业各个层面,包括产品设计、生产过程、供应链管理、售后服务等环节。质量改进的内涵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持续性:质量改进是一个持续不断的过程,企业需要不断地对产品和服务的质量进行评估和改进。(2)全员参与:质量改进需要企业全体员工的共同参与,发挥团队协作的优势,形成质量共识。(3)数据驱动:质量改进依赖于数据分析,通过对数据的收集、整理和分析,找出质量问题,制定改进措施。(4)系统性:质量改进需要综合考虑企业各个方面的因素,形成一套完整的质量管理体系。第二节质量改进方法质量改进方法包括以下几种:(1)PDCA循环:PDCA循环是一种常用的质量改进方法,包括计划(Plan)、执行(Do)、检查(Check)和处理(Act)四个阶段。通过不断循环,实现质量的持续提升。(2)DMC方法:DMC是六西格玛管理中的一种方法,包括定义(Define)、测量(Measure)、分析(Analyze)、改进(Improve)和控制(Control)五个阶段。该方法以数据为基础,对质量问题进行深入分析,实现质量改进。(3)根本原因分析:根本原因分析是一种找出问题根本原因的方法,通过鱼骨图、5Why等工具,对问题进行层层剖析,找出关键因素。(4)流程优化:流程优化是通过优化企业内部流程,提高工作效率和质量的方法。常用的流程优化工具有关键流程图、价值流分析等。第三节质量改进工具质量改进工具包括以下几种:(1)查检表:查检表是一种用于收集和记录数据的工具,可以帮助企业发觉质量问题,制定改进措施。(2)鱼骨图:鱼骨图是一种用于分析问题根本原因的工具,通过绘制鱼骨图,将问题分解为多个层次,找出关键因素。(3)5Why:5Why是一种通过连续提问“为什么”来找出问题根本原因的方法。该方法有助于深入分析问题,找到解决方案。(4)散点图:散点图是一种用于表示两个变量之间关系的图表。通过散点图,可以分析变量之间的关系,找出潜在的质量问题。(5)控制图:控制图是一种用于监控过程稳定性的工具。通过控制图,可以及时发觉异常波动,采取措施进行调整。(6)FMEA:FMEA(FailureModeandEffectsAnalysis)是一种用于分析潜在失效模式及其影响的方法。通过FMEA,可以提前识别和预防质量问题。(7)价值流分析:价值流分析是一种用于优化企业内部流程的工具。通过价值流分析,可以找出流程中的浪费环节,实现流程优化。(8)标杆分析:标杆分析是一种通过与行业优秀企业对比,找出差距和改进方向的方法。通过标杆分析,可以借鉴他人的成功经验,提升自身质量水平。第六章质量成本管理第一节质量成本概述1.1.36质量成本的定义与分类质量成本是指在产品或服务的设计、生产、销售及售后服务过程中,为满足顾客需求、提高产品或服务质量而发生的各种费用。质量成本可分为以下四类:(1)预防成本:为防止产品或服务出现质量问题而发生的费用,如质量策划、过程控制、质量培训等。(2)鉴定成本:为检测和评估产品或服务是否符合质量要求而发生的费用,如质量检验、试验、认证等。(3)内部故障成本:因产品或服务在生产过程中出现质量问题而导致的损失,如废品、返工、停工等。(4)外部故障成本:因产品或服务在交付顾客后出现质量问题而导致的损失,如退货、维修、赔偿等。1.1.37质量成本管理的意义质量成本管理是企业提高产品质量、降低成本、增强竞争力的有效手段。通过对质量成本的核算、分析、控制,企业可以找出质量问题,制定改进措施,提高产品和服务质量,降低运营成本。第二节质量成本计算与分析1.1.38质量成本计算质量成本的核算方法主要有以下几种:(1)直接法:根据实际发生的质量费用,按质量成本分类进行核算。(2)间接法:通过分析企业各项费用,将与质量相关的费用归入质量成本。(3)比例法:按照产品或服务的销售额、产值等指标,计算质量成本占比例。1.1.39质量成本分析(1)质量成本构成分析:分析质量成本的四个组成部分,找出主要问题所在。(2)质量成本趋势分析:对质量成本进行时间序列分析,了解其变化趋势。(3)质量成本与销售额、利润等经济指标的关系分析:评估质量成本对企业经济效益的影响。第三节质量成本控制1.1.40质量成本控制的原则(1)全面控制:对质量成本进行全过程、全方位的控制。(2)重点控制:针对质量成本中的主要问题,制定相应的控制措施。(3)动态控制:根据质量成本变化情况,及时调整控制策略。(4)经济效益原则:在保证质量的前提下,力求降低质量成本。1.1.41质量成本控制措施(1)强化质量意识:提高员工对质量的认识,使其在工作中注重质量成本控制。(2)优化产品设计:在设计阶段充分考虑质量成本,降低生产成本。(3)完善过程控制:加强生产过程的质量监控,减少内部故障成本。(4)提高检测能力:加强质量检验,保证产品或服务符合质量要求。(5)加强售后服务:及时解决外部故障,降低外部故障成本。(6)持续改进:通过质量改进活动,降低质量成本,提高企业竞争力。第七章质量风险管理第一节质量风险管理概述1.1.42质量风险管理的定义质量风险管理是指在产品或服务的设计、生产、供应及使用过程中,识别、评估、控制和管理质量风险的一系列方法和措施。质量风险管理旨在保证产品或服务的质量满足规定要求,降低质量风险对企业及用户的影响。1.1.43质量风险管理的目的(1)提高产品或服务的质量水平,满足顾客需求。(2)降低质量风险对企业及用户的影响,保障企业和用户的利益。(3)提升企业质量管理水平和市场竞争力。(4)优化资源配置,提高生产效率。1.1.44质量风险管理的原则(1)预防为主:在产品或服务的设计、生产、供应及使用过程中,采取预防措施,降低质量风险发生的可能性。(2)全面参与:企业全体员工共同参与质量风险管理,形成全员质量意识。(3)持续改进:不断优化质量风险管理策略,提高质量风险管理效果。第二节质量风险识别与评估1.1.45质量风险识别质量风险识别是指通过一系列方法和工具,发觉可能导致产品或服务质量问题的各种因素。质量风险识别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收集信息:收集与产品或服务相关的质量数据、市场反馈、用户需求等信息。(2)分析原因:分析可能导致质量问题的原因,如设计缺陷、生产工艺问题、原材料质量等。(3)确定风险因素:根据分析结果,确定可能影响质量的风险因素。1.1.46质量风险评估质量风险评估是指对已识别的质量风险进行量化或定性分析,以确定风险的概率和影响程度。质量风险评估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风险概率分析:评估质量风险发生的可能性,如偶然发生、经常发生等。(2)风险影响分析:评估质量风险发生后对企业及用户的影响程度,如轻微影响、重大影响等。(3)风险等级划分:根据风险概率和影响程度,将质量风险划分为不同等级,以便制定应对策略。第三节质量风险应对策略1.1.47预防措施预防措施是指在质量风险发生之前,采取一系列措施降低风险发生的可能性。预防措施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设计优化:优化产品或服务的设计,消除潜在的质量风险。(2)生产过程控制:加强生产过程的质量控制,保证生产过程稳定。(3)原材料采购管理:严格原材料采购流程,保证原材料质量。1.1.48监测与预警监测与预警是指在质量风险发生过程中,及时发觉并采取措施,降低风险对企业及用户的影响。监测与预警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设立监测指标:设立反映质量状况的监测指标,如生产过程中的不良品率、顾客投诉率等。(2)定期监测:定期收集监测数据,分析质量状况。(3)预警机制:建立预警机制,对可能发生的质量风险进行预警。1.1.49应急处理应急处理是指在质量风险发生后,迅速采取措施,降低风险对企业及用户的影响。应急处理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确定应急处理流程:明确应急处理的步骤和方法。(2)建立应急队伍:组建专业的应急处理队伍,提高应急处理能力。(3)应急预案:制定应急预案,保证在发生质量风险时能够迅速响应。1.1.50质量风险沟通与报告质量风险沟通与报告是指在企业内部和外部,及时传递质量风险信息,提高质量管理水平。质量风险沟通与报告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内部沟通:加强企业内部各部门之间的沟通,保证质量风险信息畅通。(2)外部沟通:与供应商、顾客等外部单位保持良好沟通,共同应对质量风险。(3)报告制度:建立质量风险报告制度,及时报告质量风险信息。第八章质量检验第一节质量检验概述1.1.51质量检验的定义质量检验是指在产品形成过程中,通过对产品或服务进行观察、测量、试验等手段,对其质量特性进行评价、判定和监控的过程。质量检验旨在保证产品或服务满足规定的要求,提高用户满意度。1.1.52质量检验的作用(1)保证产品或服务质量符合标准要求;(2)预防不合格产品流入市场,降低质量风险;(3)指导生产过程改进,提高产品质量;(4)为用户和消费者提供质量保证。1.1.53质量检验的分类(1)按检验性质分:分为破坏性检验和非破坏性检验;(2)按检验时机分:分为生产过程检验、成品检验和验收检验;(3)按检验范围分:分为全面检验和抽样检验。第二节质量检验方法1.1.54观察法观察法是通过对产品或服务的外部特征、结构、功能等进行观察,以判断其质量是否符合要求的方法。观察法适用于外观质量检验、结构检验等。1.1.55测量法测量法是利用测量工具和仪器,对产品或服务的尺寸、形状、重量等物理量进行测量,以判定其质量是否符合要求的方法。测量法适用于尺寸精度、形状精度等检验。1.1.56试验法试验法是通过模拟实际使用条件,对产品或服务进行各种试验,以判断其质量是否符合要求的方法。试验法适用于功能检验、可靠性检验等。1.1.57统计分析法统计分析法是通过对质量数据进行分析,找出质量变异的原因,从而指导生产过程改进的方法。统计分析法适用于过程控制、质量改进等。第三节质量检验流程1.1.58检验计划的制定(1)确定检验对象和范围;(2)确定检验项目和方法;(3)制定检验计划,明确检验流程和责任。1.1.59检验实施(1)按照检验计划进行检验;(2)做好检验记录,保存相关证据;(3)对不合格品进行标识、隔离和处理。1.1.60检验结果评价(1)对检验结果进行统计分析;(2)判断产品或服务质量是否符合要求;(3)对不合格品进行跟踪处理。1.1.61检验报告(1)编制检验报告,包括检验结果、评价结论等;(2)提交检验报告,报告相关部门和领导;(3)按照规定要求归档保存检验报告。第九章质量信息系统第一节质量信息系统概述1.1.62质量信息系统的定义与作用质量信息系统(QualityInformationSystem,QIS)是指在企业内部,通过现代信息技术手段,对质量相关信息进行收集、处理、分析、传递和利用的系统。质量信息系统的作用在于为质量管理与控制提供及时、准确的信息支持,从而保证企业产品质量满足规定要求,提高产品质量水平。1.1.63质量信息系统的构成(1)数据采集模块:负责收集生产、检验、试验等过程中的质量数据。(2)数据处理模块:对采集到的质量数据进行清洗、整理、分类和存储。(3)数据分析模块:运用统计学、概率论等方法对质量数据进行挖掘和分析。(4)数据报告模块:将分析结果以图表、报告等形式展示,为决策者提供依据。(5)数据传递模块:实现质量信息在各部门之间的共享与传递。第二节质量信息收集与处理1.1.64质量信息收集(1)收集原则:全面、准确、及时、可靠。(2)收集内容:包括生产过程、检验过程、试验过程、售后服务等环节的质量数据。(3)收集方式:人工采集、自动采集、在线监测等。1.1.65质量信息处理(1)数据清洗:去除重复、错误、无关的数据。(2)数据整理:按照一定的规则对数据进行分类、排序、编码等。(3)数据存储:将处理后的数据存储在数据库中,便于查询和分析。(4)数据转换:将不同格式、类型的数据转换为统一的格式,便于分析。第三节质量信息分析与报告1.1.66质量信息分析(1)质量趋势分析:通过历史数据,分析产品质量的变化趋势。(2)质量分布分析:对产品质量进行分布统计,了解产品质量的稳定性。(3)质量原因分析:找出影响产品质量的主要因素,为改进提供依据。(4)质量改进效果分析:评估质量改进措施的有效性。1.1.67质量信息报告(1)报告形式:图表、文字、PPT等。(2)报告内容:包括质量分析结果、改进措施、实施效果等。(3)报告对象:企业高层管理者、质量管理部门、生产部门等。(4)报告周期:根据实际需求,可定期或不定期进行报告。通过质量信息系统的有效运行,企业可以实时掌握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