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业财务审计作业指导书_第1页
企业财务审计作业指导书_第2页
企业财务审计作业指导书_第3页
企业财务审计作业指导书_第4页
企业财务审计作业指导书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7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企业财务审计作业指导书TOC\o"1-2"\h\u23260第一章审计准备工作 4200941.1审计计划的制定 4113641.1.1确定审计目标 4149111.1.2分析审计风险 4256561.1.3制定审计策略 4197431.1.4确定审计步骤 4311371.1.5制定审计时间表 4111131.2审计团队的组建与培训 4269711.2.1组建审计团队 425821.2.2明确团队成员职责 5232641.2.3培训审计团队 5182991.2.4建立激励机制 5156021.3审计程序的制定 5251271.3.1审计程序的设计 5315941.3.2审计程序的实施 520331.3.3审计程序的调整 5165391.3.4审计程序的监督与评价 51615第二章企业财务报表审计 517452.1资产负债表审计 5282532.1.1审计目标 588792.1.2审计内容 646832.1.3审计方法 6300622.2利润表审计 6284252.2.1审计目标 6118702.2.2审计内容 6277432.2.3审计方法 6320142.3现金流量表审计 7283822.3.1审计目标 7250902.3.2审计内容 7210722.3.3审计方法 7312092.4所有者权益变动表审计 7226602.4.1审计目标 7163012.4.2审计内容 7142582.4.3审计方法 825556第三章企业内部控制审计 832753.1内部控制制度的审查 830763.1.1审查内部控制制度的设计 8228903.1.2审查内部控制制度的执行 891433.2内部控制有效性的评价 8128743.2.1评价内部控制制度的合理性 8284973.2.2评价内部控制制度的执行效果 9108593.3内部控制缺陷的识别与报告 9238723.3.1识别内部控制缺陷 9103103.3.2报告内部控制缺陷 9114753.4内部控制改进建议 9321953.4.1完善内部控制制度 92173.4.2强化内部控制执行 1084053.4.3建立内部控制监督与检查机制 10256893.4.4提高员工内部控制意识 104571第四章存货审计 10148084.1存货盘点方法 1097944.2存货计价与减值测试 1046234.3存货内部控制审计 11248264.4存货信息披露的审查 113318第五章应收账款审计 1140205.1应收账款余额的审查 11165355.2应收账款账龄分析 12233085.3应收账款内部控制审计 12151075.4坏账准备的审查 1210507第六章投资审计 1285396.1长短期投资的审查 13278106.1.1审查目的与范围 13153206.1.2审查内容与方法 1346196.2投资收益的确认与计量 13325466.2.1审查目的与范围 13305216.2.2审查内容与方法 13259966.3投资内部控制审计 1363326.3.1审查目的与范围 13160986.3.2审查内容与方法 1378716.4投资信息披露的审查 1450996.4.1审查目的与范围 1448806.4.2审查内容与方法 1425301第七章固定资产审计 1441797.1固定资产购置与折旧审查 14256357.1.1审计目的 14316877.1.2审计内容 14173597.1.3审计方法 1598057.2固定资产减值测试 15227217.2.1审计目的 15221607.2.2审计内容 15299037.2.3审计方法 1534547.3固定资产内部控制审计 15311967.3.1审计目的 1580497.3.2审计内容 1512367.3.3审计方法 16204097.4固定资产信息披露的审查 16178087.4.1审计目的 16187927.4.2审计内容 1648507.4.3审计方法 1626513第八章应付账款审计 1611998.1应付账款余额的审查 16267888.1.1审计目标 16167418.1.2审计内容 16224508.1.3审计方法 1787178.2应付账款账期分析 1736848.2.1审计目标 17198668.2.2审计内容 1740868.2.3审计方法 17253068.3应付账款内部控制审计 1737058.3.1审计目标 1720888.3.2审计内容 17105338.3.3审计方法 17207418.4应付账款信息披露的审查 18230578.4.1审计目标 1864888.4.2审计内容 18304498.4.3审计方法 1819399第九章现金审计 1811679.1现金收支的审查 18296449.1.1审查目的 18233059.1.2审查内容 18167479.1.3审查方法 18187269.2现金内部控制审计 1950559.2.1审计目的 1959579.2.2审计内容 1922249.2.3审计方法 1937519.3现金舞弊风险的识别与防范 19172949.3.1风险识别 1941329.3.2防范措施 19269919.4现金信息披露的审查 19239599.4.1审查目的 1924239.4.2审查内容 1949859.4.3审查方法 206269第十章审计报告与后续工作 203187710.1审计报告的撰写 20886510.1.1审计报告的基本要求 203056110.1.2审计报告的结构与撰写步骤 201096310.2审计结论的沟通与反馈 20988210.2.1审计结论的沟通对象 211212510.2.2审计结论的沟通方式 21959210.2.3审计结论的反馈与整改 211738810.3审计后续工作的安排 21421010.3.1审计后续工作内容 212986810.3.2审计后续工作的实施 212618910.4审计档案的管理与保存 2187910.4.1审计档案的基本要求 211207410.4.2审计档案的整理与归档 212227310.4.3审计档案的保存与借阅 22第一章审计准备工作1.1审计计划的制定审计计划是审计工作的基础,为保证审计工作的顺利进行,审计计划的制定。以下是审计计划的制定流程:1.1.1确定审计目标审计计划应首先明确审计目标,包括审计对象的范围、审计内容、审计期限等,以保证审计工作有的放矢。1.1.2分析审计风险在审计计划中,审计人员需要对审计对象的财务状况、内部控制等方面进行分析,识别可能存在的风险点,为审计工作的开展提供依据。1.1.3制定审计策略根据审计目标和审计风险,审计人员需制定相应的审计策略,包括审计方法、审计程序、审计资源分配等。1.1.4确定审计步骤审计计划中应明确审计步骤,包括审计前调查、审计实施、审计报告编制等,以保证审计工作的有序进行。1.1.5制定审计时间表审计计划中需制定审计时间表,明确各阶段审计工作的开始和结束时间,以及关键时间节点。1.2审计团队的组建与培训1.2.1组建审计团队审计团队应由具备相关专业知识和经验的审计人员组成,团队成员应具备良好的职业素养和团队协作能力。1.2.2明确团队成员职责在审计团队组建过程中,应明确各团队成员的职责,保证审计工作分工明确,提高审计效率。1.2.3培训审计团队为提高审计团队的整体素质,应对团队成员进行专业培训,包括审计法律法规、审计方法、审计程序等方面的知识。1.2.4建立激励机制为激发审计团队成员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可建立相应的激励机制,如绩效奖金、职业晋升等。1.3审计程序的制定审计程序的制定是审计准备工作的重要环节,以下是审计程序的制定内容:1.3.1审计程序的设计审计程序应根据审计目标和审计策略,结合审计对象的实际情况进行设计,保证审计程序的合理性和有效性。1.3.2审计程序的实施审计程序的实施应按照审计计划和时间表进行,审计人员需严格按照审计程序执行,保证审计工作的质量。1.3.3审计程序的调整在审计过程中,如发觉审计程序存在不足,审计人员应及时调整审计程序,以保证审计工作的顺利进行。1.3.4审计程序的监督与评价审计程序的监督与评价是保证审计工作质量的关键环节,审计人员应定期对审计程序进行监督和评价,及时发觉问题并加以改进。第二章企业财务报表审计2.1资产负债表审计2.1.1审计目标资产负债表审计的主要目标是验证资产负债表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合规性,保证企业资产、负债及所有者权益的准确性,为财务报表使用者提供可靠的信息。2.1.2审计内容(1)检查资产负债表的编制是否符合企业会计准则和相关规定;(2)核对资产负债表中的各项数据与会计账簿、凭证等原始资料的一致性;(3)关注资产负债表中的重大变化,分析变化原因;(4)对资产负债表中的重点项目进行详细审查,如货币资金、应收账款、存货、固定资产等;(5)评估企业资产减值准备的合理性;(6)审查企业的负债和所有者权益结构,分析企业的财务状况。2.1.3审计方法(1)查阅企业会计凭证、账簿等相关资料;(2)进行实地调查,了解企业资产、负债及所有者权益的实际情况;(3)采用分析程序,分析资产负债表中的异常情况;(4)运用专业判断,评价企业资产负债表的真实性和合规性。2.2利润表审计2.2.1审计目标利润表审计的主要目标是验证利润表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合规性,保证企业收入、费用及利润的准确性,为财务报表使用者提供可靠的信息。2.2.2审计内容(1)检查利润表的编制是否符合企业会计准则和相关规定;(2)核对利润表中的各项数据与会计账簿、凭证等原始资料的一致性;(3)关注利润表中的重大变化,分析变化原因;(4)对利润表中的重点项目进行详细审查,如营业收入、营业成本、营业利润等;(5)审查企业的费用支出,评估费用核算的准确性;(6)分析企业的盈利能力,评价企业的经营成果。2.2.3审计方法(1)查阅企业会计凭证、账簿等相关资料;(2)进行实地调查,了解企业收入、费用及利润的实际情况;(3)采用分析程序,分析利润表中的异常情况;(4)运用专业判断,评价企业利润表的真实性和合规性。2.3现金流量表审计2.3.1审计目标现金流量表审计的主要目标是验证现金流量表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合规性,保证企业现金流入、流出及净流量的准确性,为财务报表使用者提供可靠的信息。2.3.2审计内容(1)检查现金流量表的编制是否符合企业会计准则和相关规定;(2)核对现金流量表中的各项数据与会计账簿、凭证等原始资料的一致性;(3)关注现金流量表中的重大变化,分析变化原因;(4)对现金流量表中的重点项目进行详细审查,如经营活动现金流量、投资活动现金流量等;(5)审查企业的现金管理情况,评估现金流的稳定性;(6)分析企业的融资活动,评价企业的融资能力。2.3.3审计方法(1)查阅企业会计凭证、账簿等相关资料;(2)进行实地调查,了解企业现金流入、流出及净流量的实际情况;(3)采用分析程序,分析现金流量表中的异常情况;(4)运用专业判断,评价企业现金流量表的真实性和合规性。2.4所有者权益变动表审计2.4.1审计目标所有者权益变动表审计的主要目标是验证所有者权益变动表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合规性,保证企业所有者权益的准确性,为财务报表使用者提供可靠的信息。2.4.2审计内容(1)检查所有者权益变动表的编制是否符合企业会计准则和相关规定;(2)核对所有者权益变动表中的各项数据与会计账簿、凭证等原始资料的一致性;(3)关注所有者权益变动表中的重大变化,分析变化原因;(4)对所有者权益变动表中的重点项目进行详细审查,如资本公积、盈余公积、未分配利润等;(5)审查企业的利润分配政策,评估利润分配的合理性;(6)分析企业的股权结构,评价企业的股权稳定性。2.4.3审计方法(1)查阅企业会计凭证、账簿等相关资料;(2)进行实地调查,了解企业所有者权益变动的实际情况;(3)采用分析程序,分析所有者权益变动表中的异常情况;(4)运用专业判断,评价企业所有者权益变动表的真实性和合规性。第三章企业内部控制审计3.1内部控制制度的审查内部控制制度的审查是保证企业内部控制体系完整、合规的重要环节。具体审查内容如下:3.1.1审查内部控制制度的设计审计人员应关注内部控制制度的设计是否符合国家法律法规、行业标准和企业管理要求。重点审查以下方面:(1)内部控制制度的完整性:是否涵盖了企业各项业务和管理活动;(2)内部控制制度的合理性:是否符合企业实际情况,能否有效防范风险;(3)内部控制制度的适应性:是否能适应企业发展战略和外部环境变化。3.1.2审查内部控制制度的执行审计人员应关注内部控制制度的执行情况,重点审查以下方面:(1)内部控制制度的传达与培训:企业是否对全体员工进行内部控制制度的传达和培训;(2)内部控制制度的执行力度:企业是否严格按照内部控制制度执行各项业务;(3)内部控制制度的监督与检查:企业是否建立内部控制制度的监督与检查机制。3.2内部控制有效性的评价内部控制有效性的评价是对企业内部控制体系运行效果的评估。审计人员应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评价:3.2.1评价内部控制制度的合理性审计人员应评价内部控制制度是否能有效防范风险,降低企业损失。重点评价以下方面:(1)内部控制制度是否能覆盖企业全部业务和管理活动;(2)内部控制制度是否能及时发觉和纠正潜在风险;(3)内部控制制度是否能适应企业发展战略和外部环境变化。3.2.2评价内部控制制度的执行效果审计人员应评价内部控制制度的执行效果,重点评价以下方面:(1)内部控制制度是否得到有效执行;(2)内部控制制度是否能及时发觉和纠正违规行为;(3)内部控制制度是否能为企业创造价值。3.3内部控制缺陷的识别与报告审计人员在内部控制审计过程中,应关注内部控制缺陷的识别与报告。具体内容如下:3.3.1识别内部控制缺陷审计人员应通过以下途径识别内部控制缺陷:(1)查阅企业内部控制相关文件;(2)实地调查企业内部控制制度的执行情况;(3)与企业管理层、相关部门进行沟通。3.3.2报告内部控制缺陷审计人员发觉内部控制缺陷后,应及时向企业高层报告,并提出改进建议。报告内容应包括:(1)内部控制缺陷的描述;(2)内部控制缺陷可能带来的风险;(3)改进建议。3.4内部控制改进建议审计人员应根据内部控制审计过程中发觉的问题,提出以下改进建议:3.4.1完善内部控制制度审计人员应建议企业对内部控制制度进行修订和完善,保证内部控制体系完整、合规。3.4.2强化内部控制执行审计人员应建议企业加强内部控制制度的执行力度,保证各项业务严格按照内部控制制度执行。3.4.3建立内部控制监督与检查机制审计人员应建议企业建立健全内部控制监督与检查机制,保证内部控制制度的执行效果。3.4.4提高员工内部控制意识审计人员应建议企业加强对员工的内部控制培训,提高员工对内部控制的认识和执行力。第四章存货审计4.1存货盘点方法存货盘点是企业财务审计的重要环节,旨在保证存货数量的准确性。存货盘点方法主要包括实地盘点法、抽样盘点法、循环盘点法等。实地盘点法是指审计人员亲自到存货存放地点,对照存货清单逐一清点存货数量。此方法优点是准确性高,但缺点是耗时较长,对审计人员的数量和素质要求较高。抽样盘点法是指审计人员根据存货的特点和风险,选取一定比例的存货进行盘点。此方法在一定程度上减少了工作量,但需注意样本的代表性,以保证盘点结果的准确性。循环盘点法是指将存货分为若干个部分,定期对每个部分进行盘点。此方法有助于及时发觉存货问题,但需保证循环盘点计划的合理性和执行力度。4.2存货计价与减值测试存货计价是指审计人员对存货的价值进行评估,以确定存货的账面价值。存货计价方法主要包括成本法、市场法等。成本法是指以存货的采购成本、加工成本和销售成本为基础,计算存货的账面价值。此方法较为简单,但需关注存货的跌价准备。市场法是指以市场上类似存货的交易价格为基础,计算存货的账面价值。此方法较为客观,但需关注市场价格的波动。减值测试是指审计人员评估存货是否存在减值迹象,并对减值金额进行计算。减值测试主要包括比较存货账面价值与可回收金额,若账面价值大于可回收金额,则需计提减值准备。4.3存货内部控制审计存货内部控制审计旨在评估企业存货内部控制的有效性,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存货采购与验收控制:审计人员需关注企业是否有严格的采购计划和审批流程,以及验收制度是否完善。(2)存货库存管理控制:审计人员需评估企业库存管理制度的合理性,如库存上限、下限的设定,以及库存预警机制等。(3)存货领用与销售控制:审计人员需关注企业领用和销售存货的审批流程,以及相关单据的完整性。(4)存货盘点与会计处理控制:审计人员需检查企业盘点计划的合理性,以及盘点结果的会计处理是否准确。4.4存货信息披露的审查存货信息披露的审查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存货账面价值的准确性:审计人员需关注企业存货账面价值是否准确,包括存货的计价方法和减值测试。(2)存货披露的完整性:审计人员需检查企业是否在财务报表中充分披露存货相关信息,如存货的分类、数量、金额等。(3)存货披露的合规性:审计人员需关注企业存货披露是否符合相关会计准则和法规要求。(4)存货披露的可理解性:审计人员需评估企业存货披露是否清晰易懂,便于报表使用者理解存货的实际情况。第五章应收账款审计5.1应收账款余额的审查应收账款余额的审查是企业财务审计的重要组成部分。审计人员应首先获取企业的应收账款明细账,对其余额进行逐项核对,保证账务记录的真实性、准确性和完整性。具体审查内容包括:(1)核对应收账款余额与总账、明细账的一致性;(2)检查应收账款的发生、收回、核销等业务是否合规,是否存在虚构业务、虚增应收账款的情况;(3)关注应收账款中的异常金额,对大额应收账款进行重点审查,了解其形成原因及回收情况;(4)检查应收账款是否按照规定的会计政策进行核算,如坏账准备的计提等。5.2应收账款账龄分析审计人员应对企业的应收账款进行账龄分析,以了解应收账款的回收情况。具体分析内容包括:(1)按照账龄区间划分,计算各区间应收账款金额及占比;(2)分析不同账龄区间应收账款的回收情况,关注长期未收回的应收账款;(3)结合企业实际情况,评估应收账款的回收风险,为企业管理层提供决策依据。5.3应收账款内部控制审计审计人员应关注企业应收账款的内部控制情况,以保证应收账款的真实性和合规性。具体审计内容包括:(1)了解企业应收账款内部控制制度,评估其有效性;(2)检查企业应收账款管理流程,关注审批、核算、回收等环节的内部控制措施;(3)测试企业应收账款内部控制制度在实际业务中的执行情况;(4)针对内部控制存在的不足,提出改进意见和建议。5.4坏账准备的审查审计人员应关注企业坏账准备的计提和核算情况,以评估企业应收账款的风险。具体审查内容包括:(1)检查企业坏账准备计提政策是否符合企业会计准则和相关法规要求;(2)核对坏账准备的计提金额是否准确,关注计提比例、计提范围等方面;(3)审查坏账准备的核算是否合规,关注坏账准备的转回、核销等业务;(4)评估企业坏账准备是否能够真实反映应收账款的风险状况。第六章投资审计6.1长短期投资的审查6.1.1审查目的与范围审计人员应对企业的长短期投资进行审查,以评估企业投资决策的合理性、投资活动的合规性及投资效益。审查范围包括但不限于长期股权投资、长期债权投资、短期投资等。6.1.2审查内容与方法(1)审查投资决策程序,包括投资项目的审批、可行性研究、风险评估等;(2)审查投资合同、协议,关注投资金额、投资期限、投资收益分配等关键条款;(3)审查投资资金来源,保证投资资金符合企业财务策略和资金安排;(4)审查投资收益的确认与计量,保证投资收益的真实性、合规性;(5)审查投资项目的进度,关注项目实施过程中可能出现的风险;(6)采用抽样、分析、询问等方法,对投资活动进行实质性审查。6.2投资收益的确认与计量6.2.1审查目的与范围审计人员应对企业投资收益的确认与计量进行审查,以保证投资收益的真实性、合规性。审查范围包括投资收益的计算、确认、分配等。6.2.2审查内容与方法(1)审查投资收益的计算方法,保证投资收益的计算符合企业会计政策;(2)审查投资收益的确认时间,保证投资收益在投资收益实现时及时确认;(3)审查投资收益的分配政策,关注分配比例、分配程序的合规性;(4)通过查阅投资合同、协议、财务报表等资料,对投资收益进行实质性审查;(5)采用分析、询问等方法,对投资收益的变动情况进行审查。6.3投资内部控制审计6.3.1审查目的与范围审计人员应对企业投资内部控制进行审查,以评估投资内部控制的健全性、有效性。审查范围包括投资决策、投资资金管理、投资项目管理等。6.3.2审查内容与方法(1)审查投资决策程序,关注决策层、执行层、监督层的职责划分;(2)审查投资资金管理,保证投资资金来源合规、使用合理;(3)审查投资项目管理,关注项目实施过程中的风险控制;(4)审查投资内部控制制度的建立与执行情况;(5)采用抽样、分析、询问等方法,对投资内部控制进行实质性审查。6.4投资信息披露的审查6.4.1审查目的与范围审计人员应对企业投资信息披露的完整性、真实性、及时性进行审查,以保证投资信息披露符合相关法律法规要求。审查范围包括投资决策、投资收益、投资风险等方面的信息披露。6.4.2审查内容与方法(1)审查投资决策信息披露,关注投资决策的背景、目的、金额等;(2)审查投资收益信息披露,保证投资收益的确认、计量、分配等信息真实、完整;(3)审查投资风险信息披露,关注投资风险识别、评估、控制等方面的信息;(4)审查投资信息披露的及时性,保证投资信息在重大事项发生后及时披露;(5)通过查阅企业财务报表、公告、投资合同等资料,对投资信息披露进行实质性审查;(6)采用分析、询问等方法,对投资信息披露的完整性、真实性进行审查。第七章固定资产审计7.1固定资产购置与折旧审查7.1.1审计目的审查企业固定资产购置与折旧的真实性、合规性和效益性,保证固定资产的购置、使用和处置符合企业发展战略和财务管理规定。7.1.2审计内容(1)固定资产购置的审批程序、合同签订、资产验收等环节的合规性;(2)固定资产购置资金的来源、支付方式、资金使用的合规性;(3)固定资产折旧方法的选取、折旧年限、残值率的合理性;(4)固定资产折旧的计算、核算和披露的准确性。7.1.3审计方法(1)查阅固定资产购置的相关文件,包括审批文件、合同、发票等;(2)实地查看固定资产的购置、使用和保养情况;(3)对固定资产折旧的计算和核算进行抽样检查;(4)分析固定资产折旧政策对企业财务状况的影响。7.2固定资产减值测试7.2.1审计目的评估企业固定资产是否存在减值风险,保证固定资产减值测试的真实性和准确性。7.2.2审计内容(1)固定资产减值测试的依据、方法和程序的合规性;(2)固定资产减值损失的计算、核算和披露的准确性;(3)固定资产减值测试结论的合理性。7.2.3审计方法(1)查阅固定资产减值测试的相关文件,包括测试报告、评估报告等;(2)分析固定资产减值测试的方法和依据;(3)对固定资产减值损失的计算和核算进行抽样检查;(4)评估固定资产减值测试结论的合理性。7.3固定资产内部控制审计7.3.1审计目的评价企业固定资产内部控制的健全性、有效性和合规性,促进固定资产管理水平的提升。7.3.2审计内容(1)固定资产内部控制制度的建立和执行情况;(2)固定资产购置、使用、保养、处置等环节的内部控制措施;(3)固定资产内部控制关键岗位的设置和职责分工;(4)固定资产内部控制的监督与评价机制。7.3.3审计方法(1)查阅固定资产内部控制的相关文件,包括制度、流程、岗位职责等;(2)实地查看固定资产的内部控制执行情况;(3)对固定资产内部控制关键岗位进行访谈;(4)分析固定资产内部控制的有效性和合规性。7.4固定资产信息披露的审查7.4.1审计目的保证企业固定资产信息披露的真实性、准确性和完整性,提高企业财务报告的可信度。7.4.2审计内容(1)固定资产信息披露的完整性,包括购置、使用、折旧、减值等方面;(2)固定资产信息披露的准确性,包括金额、折旧方法、减值损失等;(3)固定资产信息披露的真实性,保证与企业实际经营情况相符;(4)固定资产信息披露的及时性,是否符合相关法规要求。7.4.3审计方法(1)查阅企业财务报告、年度报告等披露文件;(2)分析固定资产信息披露的内容和格式;(3)对固定资产信息披露的及时性进行评估;(4)结合其他审计内容,评价固定资产信息披露的合规性。第八章应付账款审计8.1应付账款余额的审查8.1.1审计目标应付账款余额的审查旨在核实企业应付账款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合规性,保证财务报表中应付账款项目的准确性。8.1.2审计内容(1)审查应付账款余额的构成,包括采购原材料、商品、服务等的应付账款;(2)检查应付账款的入账依据,如合同、发票、验收单等;(3)核对应付账款余额与供应商对账单,保证账务一致性;(4)关注长期未付账款,分析原因,防止虚增应付账款。8.1.3审计方法(1)查阅应付账款相关凭证、合同、发票等资料;(2)采用抽样审计方法,对重要应付账款进行详细审查;(3)与供应商进行对账,确认应付账款余额的真实性。8.2应付账款账期分析8.2.1审计目标应付账款账期分析的目的是了解企业应付账款的支付周期,评估企业的信用政策和偿债能力。8.2.2审计内容(1)分析应付账款的账期分布,了解企业的支付周期;(2)对比企业信用政策,评估其实际执行情况;(3)关注账期较长的应付账款,分析原因,防止坏账风险。8.2.3审计方法(1)查阅应付账款相关凭证,了解账期分布;(2)结合企业信用政策,分析实际执行情况;(3)对账期较长的应付账款进行重点关注,必要时进行实地调查。8.3应付账款内部控制审计8.3.1审计目标应付账款内部控制审计旨在评价企业应付账款内部控制的有效性,保证应付账款的真实、合规。8.3.2审计内容(1)审查应付账款内部控制制度,包括授权、审批、核对等环节;(2)评估内部控制措施的实施情况,如定期对账、审批流程等;(3)关注内部控制缺陷,提出改进建议。8.3.3审计方法(1)查阅应付账款内部控制制度及相关文件;(2)采用询问、观察、测试等方法,了解内部控制措施的实施情况;(3)分析内部控制缺陷,提出改进建议。8.4应付账款信息披露的审查8.4.1审计目标应付账款信息披露的审查旨在评价企业财务报表中应付账款信息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合规性。8.4.2审计内容(1)审查应付账款在财务报表中的列报,包括金额、账期等;(2)分析应付账款信息披露的充分性,如是否披露了账期较长的应付账款、坏账准备等;(3)检查应付账款信息披露的合规性,如是否符合会计准则和相关法规要求。8.4.3审计方法(1)查阅应付账款相关凭证、财务报表等资料;(2)分析应付账款信息披露的充分性和合规性;(3)结合企业实际情况,提出改进意见。第九章现金审计9.1现金收支的审查9.1.1审查目的现金收支审查的主要目的是验证企业现金收支的真实性、合规性和有效性,保证现金流量表的准确性和完整性。9.1.2审查内容(1)审查现金收支的原始凭证,包括现金收入、现金支出、银行存款等;(2)核对现金收支凭证与会计账簿的记录,保证账务处理正确;(3)关注现金收支的异常情况,如大额现金收支、频繁的现金收支等;(4)审查现金收支的合规性,包括现金收支制度、现金管理等方面的规定。9.1.3审查方法(1)查阅相关文件和资料,了解企业的现金收支管理制度;(2)抽取部分现金收支凭证进行核对;(3)对现金收支的异常情况进行调查和分析;(4)与企业相关人员访谈,了解现金收支的实际情况。9.2现金内部控制审计9.2.1审计目的现金内部控制审计旨在评价企业现金内部控制的有效性,揭示潜在的风险,保证现金资产的安全。9.2.2审计内容(1)审查现金内部控制制度,包括现金收支、现金保管、现金盘点等方面的规定;(2)评估现金内部控制措施的实施情况,如现金收支审批、现金盘点等;(3)分析现金内部控制存在的不足,提出改进建议;(4)检查现金内部控制制度的执行情况,评价现金内部控制的有效性。9.2.3审计方法(1)查阅相关文件和资料,了解企业的现金内部控制制度;(2)对现金内部控制措施的实施情况进行测试;(3)评估现金内部控制制度的合理性;(4)与企业相关人员访谈,了解现金内部控制实施情况。9.3现金舞弊风险的识别与防范9.3.1风险识别现金舞弊风险主要包括:现金收支不真实、现金资产流失、现金内部控制不完善等。9.3.2防范措施(1)建立健全现金内部控制制度,规范现金收支流程;(2)加强现金盘点,保证现金资产的安全;(3)对现金收支进行实时监控,防范异常情况;(4)提高财务人员的职业道德和业务素质,降低舞弊风险。9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