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高效三农田节水灌溉作业指导书TOC\o"1-2"\h\u1016第一章总论 3269801.1三农田节水灌溉的意义与目的 3116361.1.1意义 3175331.1.2目的 3217981.1.3技术创新 3254871.1.4政策支持 4292141.1.5区域发展 426690第二章节水灌溉系统设计 4293921.1.6规划原则 4217351.1.7规划内容 439181.1.8设备选型原则 5195221.1.9设备选型与配置 5262101.1.10灌溉水量计算 594041.1.11灌溉水量分配 51133第三章灌溉水源管理 646901.1.12水源调查 6107961.1.13水源评价 611991.1.14水源保护 668801.1.15水源治理 78481.1.16水源调配原则 7134121.1.17水源调配措施 724494第四章灌溉制度与方法 8269281.1.18灌溉制度的概念 855601.1.19灌溉制度的制定原则 8131621.1.20灌溉制度的制定方法 8136061.1.21灌溉方法分类 844561.1.22灌溉方法选择原则 9170101.1.23灌溉方法选择实例 9244001.1.24灌溉周期的概念 9134271.1.25灌溉周期的确定方法 9160631.1.26灌溉强度的概念 971501.1.27灌溉强度的确定方法 91178第五章灌溉设备安装与调试 10114201.1.28准备工作 1098471.1.29管道铺设 10234111.1.30管道检查 10113301.1.31喷头选型 1092771.1.32喷头安装 1041011.1.33喷头调试 11227081.1.34控制系统选型 1112801.1.35控制系统安装 11117161.1.36控制系统调试 1110354第六章灌溉管理 118101第七章节水灌溉技术 13291281.1.37技术概述 13194241.1.38渗灌系统组成 1394731.1.39渗灌技术要点 1362841.1.40技术概述 13249791.1.41滴灌系统组成 14312871.1.42滴灌技术要点 14309941.1.43技术概述 14302991.1.44微喷灌系统组成 14216021.1.45微喷灌技术要点 1411864第八章灌溉自动化控制系统 1490301.1.46设计原则 14243811.1.47系统构成 15126721.1.48设计要点 15258401.1.49安装流程 15219881.1.50调试流程 158791.1.51运行管理 16212561.1.52维护保养 1639041.1.53故障处理 1632380第九章节水灌溉效益分析 1657131.1.54概述 16273041.1.55灌溉成本分析 16299021.1.56产量及产值分析 16288741.1.57经济效益评价 17239971.1.58概述 1791241.1.59提高农业生产力 17238991.1.60促进农村劳动力转移 17145561.1.61促进农村产业结构调整 17193511.1.62概述 1797581.1.63减少水资源消耗 1759101.1.64减轻土壤盐碱化 18226471.1.65保护生态环境 1821925第十章节水灌溉推广与应用 18244681.1.66政策引导 18115351.1.67技术培训与推广 18296241.1.68示范引领 18326731.1.69市场运作 18134821.1.70案例一:某地区农田节水灌溉技术应用 18250701.1.71案例二:某地区蔬菜基地节水灌溉技术应用 19125351.1.72培训内容 19193411.1.73培训方式 19421.1.74宣传手段 19第一章总论1.1三农田节水灌溉的意义与目的1.1.1意义我国农业现代化进程的推进,水资源短缺问题日益突出,农业用水效率低下已成为制约农业发展的瓶颈。三农田节水灌溉作为一种高效的农业用水方式,对于缓解水资源压力、提高农业用水效率具有重要意义。其主要意义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提高水资源利用效率:通过三农田节水灌溉,可以降低农业用水量,提高水资源利用效率,为我国农业可持续发展提供有力保障。(2)促进农业结构调整:三农田节水灌溉有助于优化农业产业结构,提高农产品产量和质量,推动农业向现代化、高效化方向发展。(3)改善生态环境:实施三农田节水灌溉,有利于减少农业面源污染,改善生态环境,保障农业生态安全。(4)提高农民收入:通过提高农业用水效率,降低农业生产成本,三农田节水灌溉有助于提高农民收入,促进农村经济发展。1.1.2目的(1)提高农业用水效率:三农田节水灌溉旨在通过科学合理的灌溉制度、先进的灌溉技术和设备,降低农业用水量,提高用水效率。(2)保障粮食安全:通过提高农业用水效率,保证粮食生产稳定,为国家粮食安全提供有力保障。(3)促进农业可持续发展:通过三农田节水灌溉,推动农业向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方向发展,实现农业可持续发展。第二节三农田节水灌溉的发展趋势1.1.3技术创新科技的不断进步,三农田节水灌溉技术不断创新,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灌溉设备创新:研发高效、节能、环保的灌溉设备,提高灌溉水利用率。(2)灌溉制度创新:根据作物需水规律和土壤水分状况,制定合理的灌溉制度,减少无效灌溉。(3)信息技术的应用:利用遥感、物联网、大数据等技术,实现灌溉信息的实时监测和精准调控。1.1.4政策支持国家在政策层面加大对三农田节水灌溉的支持力度,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加大财政投入:提高农业节水灌溉项目的投资力度,鼓励社会资本参与节水灌溉工程建设。(2)完善法规政策:制定和完善相关法规政策,保障三农田节水灌溉的顺利实施。(3)推广先进技术:鼓励各地推广先进的节水灌溉技术,提高农业用水效率。1.1.5区域发展三农田节水灌溉在不同地区的发展趋势如下:(1)旱作区:加大节水灌溉技术研发力度,推广滴灌、喷灌等节水灌溉技术,提高旱作区农业用水效率。(2)水稻区:优化水稻灌溉制度,推广水稻节水灌溉技术,减少水稻生产中的水资源浪费。(3)城郊农业:结合城市绿化、生态建设等需求,发展高效节水灌溉,提高城郊农业用水效率。第二章节水灌溉系统设计第一节灌溉系统规划与布局1.1.6规划原则(1)遵循高效、节水的原则,充分考虑当地水资源状况、作物需水量、土壤特性等因素,实现灌溉系统的科学布局。(2)结合农田地形、地貌、土壤类型、水源条件等,合理划分灌溉区域,保证灌溉系统的高效运行。(3)注重生态环境保护和可持续发展,减少对地下水资源的过度开发。1.1.7规划内容(1)确定灌溉水源:根据当地水资源状况,选择合适的水源,包括地表水、地下水、再生水等。(2)确定灌溉区域:根据农田地形、地貌、土壤类型等,合理划分灌溉区域,保证灌溉均匀。(3)确定灌溉方式:根据作物需水量、土壤特性等因素,选择合适的灌溉方式,如滴灌、喷灌、微灌等。(4)设计灌溉系统:包括水源工程、输水管道、灌溉设施等,保证灌溉系统的稳定运行。(5)确定灌溉制度:根据作物生长周期、需水量等,制定合理的灌溉制度。第二节灌溉设备选型与配置1.1.8设备选型原则(1)选择功能稳定、质量可靠的灌溉设备,保证系统长期稳定运行。(2)选择符合国家标准的设备,保证产品质量和安全性。(3)考虑设备的经济性,合理控制投资成本。1.1.9设备选型与配置(1)水源设备:选择合适的泵、阀门等水源设备,以满足灌溉系统的水源需求。(2)输水管道:根据灌溉区域的大小和地形,选择合适的管道材质和规格,保证输水效率。(3)灌溉设施:根据灌溉方式,选择滴灌、喷灌、微灌等灌溉设备,包括喷头、滴头、控制器等。(4)自动控制系统:根据灌溉制度,选择合适的自动控制系统,实现灌溉的自动化管理。第三节灌溉水量的计算与分配1.1.10灌溉水量计算(1)根据作物需水量、土壤特性、灌溉制度等因素,计算灌溉水量。(2)考虑蒸发、渗漏等因素,计算实际灌溉水量。(3)结合当地水资源状况,计算可利用灌溉水量。1.1.11灌溉水量分配(1)根据灌溉区域划分,合理分配灌溉水量。(2)考虑作物生长周期,制定灌溉计划,保证灌溉均匀。(3)结合水源条件,优化灌溉水量分配,提高水资源利用率。第三章灌溉水源管理第一节水源调查与评价1.1.12水源调查(1)水源调查的目的为保证农田灌溉用水的合理利用,提高灌溉效率,必须对灌溉水源进行全面、详细的调查。水源调查旨在掌握水源的分布、数量、质量及开发利用现状,为水源保护与治理提供依据。(2)水源调查的内容(1)地表水源:调查河流、湖泊、水库、渠道等地表水源的地理位置、流域面积、径流量、水质、水位等。(2)地下水源:调查地下水资源的分布、水位、水质、开采程度等。(3)降水:调查降水量的时空分布、降水频率等。1.1.13水源评价(1)水源评价的目的水源评价是对水源的质量、数量、开发利用潜力等进行综合评估,为合理利用和保护水源提供科学依据。(2)水源评价的内容(1)水源质量评价:根据水源的水质标准,对水源进行质量评价,确定其是否符合农田灌溉要求。(2)水源数量评价:根据水源的分布、径流量、降水等因素,评估水源的数量是否满足灌溉需求。(3)水源开发利用潜力评价:分析水源的开采潜力,预测未来水源的开发利用趋势。第二节水源保护与治理1.1.14水源保护(1)制定水源保护规划:根据水源调查与评价结果,制定水源保护规划,明保证护目标、任务和措施。(2)加强水源监测:建立水源监测体系,定期对水源质量、数量、开发利用情况进行监测,及时发觉和处理问题。(3)推行清洁生产:加强农业生产过程中的环境保护,减少农药、化肥等对水源的污染。(4)水源保护区划分:依据水源质量、数量、开发利用潜力等因素,合理划分水源保护区,实行分区管理。1.1.15水源治理(1)治理措施(1)地表水源治理:加强河流、湖泊、水库、渠道等地表水源的治理,保持水源的清洁、畅通。(2)地下水源治理:合理开发地下水资源,防止过度开采,保持地下水位的稳定。(3)降水治理:加强降水资源的收集、利用,提高降水利用率。(2)治理工程(1)水源保护工程:建设水源保护区,实施绿化、美化、防护等工程。(2)水源治理工程:实施河流整治、湖泊疏浚、渠道衬砌等工程,提高水源的利用效率。第三节水源合理调配1.1.16水源调配原则(1)保证生态用水:在水源调配过程中,充分考虑生态用水需求,保障生态系统的稳定。(2)优化配置:根据水源分布、质量、数量等因素,合理配置水源,提高灌溉效率。(3)公平合理:遵循公平原则,合理调配水源,保障各地灌溉需求。1.1.17水源调配措施(1)制定水源调配方案:根据灌溉需求、水源状况等因素,制定水源调配方案。(2)建立水源调配机制:建立健全水源调配机制,保证水源调配的有序进行。(3)信息化管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实现水源调配的信息化、智能化。(4)宣传教育:加强水源调配的宣传,提高农民的水资源意识,引导农民合理利用水源。、第四章灌溉制度与方法第一节灌溉制度制定1.1.18灌溉制度的概念灌溉制度是指在一定时期内,根据作物需水规律、土壤水分状况、气象条件和水源条件等因素,合理安排灌溉时间和灌溉量的一种灌溉管理方法。制定合理的灌溉制度是保证作物正常生长、提高产量和节约水资源的重要措施。1.1.19灌溉制度的制定原则(1)充分利用自然降水,合理调配灌溉水源,保证作物生长的水分需求。(2)根据作物需水规律和土壤水分状况,合理安排灌溉时间和灌溉量。(3)结合农业技术措施,提高灌溉水的利用效率。(4)适应气候变化和水源条件,保证灌溉制度的可持续性。1.1.20灌溉制度的制定方法(1)收集相关资料:包括作物需水规律、土壤水分状况、气象条件、水源条件等。(2)分析作物需水规律:根据作物类型、生长阶段和土壤水分状况,确定灌溉制度的基线。(3)确定灌溉制度:根据分析结果,制定灌溉制度,包括灌溉时间、灌溉量、灌溉方式等。(4)调整和完善:根据实际情况,不断调整和完善灌溉制度,以适应气候变化和水源条件。第二节灌溉方法选择1.1.21灌溉方法分类(1)地面灌溉:包括畦灌、沟灌、漫灌等。(2)喷灌:包括固定式喷灌、移动式喷灌、半固定式喷灌等。(3)滴灌:包括滴灌、微喷灌等。(4)喷雾灌溉:适用于设施农业和果园等。1.1.22灌溉方法选择原则(1)根据作物类型和生长阶段:选择适合作物需水规律的灌溉方法。(2)考虑水源条件:根据水源类型、水源量、水源分布等因素,选择合适的灌溉方法。(3)结合地形地貌:考虑地形地貌对灌溉方法的影响,选择适应性强的灌溉方法。(4)注重节水:优先选择节水型灌溉方法,提高灌溉水的利用效率。1.1.23灌溉方法选择实例(1)对于大田作物,如小麦、玉米等,可选择地面灌溉方法。(2)对于蔬菜、水果等经济作物,可选择喷灌或滴灌方法。(3)对于设施农业和果园,可选择喷雾灌溉方法。第三节灌溉周期与灌溉强度1.1.24灌溉周期的概念灌溉周期是指在一定时期内,完成一次灌溉所需的时间。灌溉周期的确定,对于合理分配水源、保证作物生长的水分需求具有重要意义。1.1.25灌溉周期的确定方法(1)根据作物需水规律:分析作物不同生长阶段的需水情况,确定灌溉周期。(2)考虑土壤水分状况:根据土壤水分状况,确定灌溉周期。(3)结合气象条件:根据气象条件,如降水、蒸发等,调整灌溉周期。1.1.26灌溉强度的概念灌溉强度是指单位时间内灌溉水量的多少。合理确定灌溉强度,有利于提高灌溉水的利用效率和减轻土壤侵蚀。1.1.27灌溉强度的确定方法(1)根据作物需水规律:分析作物不同生长阶段的需水情况,确定灌溉强度。(2)考虑土壤性质:根据土壤类型和土壤水分状况,确定灌溉强度。(3)结合水源条件:根据水源类型和水源量,确定灌溉强度。(4)考虑灌溉方法:根据所选灌溉方法,确定适宜的灌溉强度。第五章灌溉设备安装与调试第一节管道安装1.1.28准备工作在管道安装前,应充分做好以下准备工作:(1)检查管道材料,保证其符合相关标准要求;(2)核实设计图纸,了解管道布局及管径要求;(3)准备施工工具及设备,包括挖掘机、管道焊接设备等;(4)对施工人员进行技术培训,保证其熟悉安装流程。1.1.29管道铺设(1)按照设计图纸,挖掘管道沟槽,保证沟槽宽度、深度满足管道铺设要求;(2)将管道按照设计顺序铺设至沟槽内,注意管道接口处的对接质量;(3)对管道进行焊接或连接,保证接口严密;(4)铺设完毕后,对管道进行回填,回填土应夯实,避免管道受损。1.1.30管道检查管道安装完成后,应进行以下检查:(1)检查管道接口是否严密,无泄漏现象;(2)检查管道铺设是否按照设计要求,无变形、破损等情况;(3)检查管道支架固定是否牢固。第二节喷头安装与调试1.1.31喷头选型根据灌溉作物、土壤类型及灌溉要求,选择合适的喷头。喷头选型应考虑以下因素:(1)喷头流量:根据作物需水量确定喷头流量;(2)喷头射程:保证喷头射程覆盖灌溉区域;(3)喷头雾化效果:提高灌溉均匀度。1.1.32喷头安装(1)按照设计图纸,确定喷头安装位置;(2)将喷头安装至支架上,保证喷头与支架连接牢固;(3)调整喷头角度,使其满足灌溉要求。1.1.33喷头调试(1)检查喷头是否正常工作,无堵塞现象;(2)调整喷头流量,使其符合设计要求;(3)观察喷头雾化效果,保证灌溉均匀度。第三节控制系统安装与调试1.1.34控制系统选型根据灌溉设备规模、自动化程度及投资预算,选择合适的控制系统。控制系统选型应考虑以下因素:(1)控制器功能:保证控制器具备灌溉设备所需的控制功能;(2)传感器类型:根据灌溉需求选择合适的传感器;(3)通信方式:选择有线或无线通信方式,保证控制系统稳定运行。1.1.35控制系统安装(1)按照设计图纸,确定控制器、传感器等设备安装位置;(2)将控制器、传感器等设备安装至相应位置,保证连接牢固;(3)布设通信线路,保证通信畅通。1.1.36控制系统调试(1)检查控制器、传感器等设备是否正常工作;(2)调整控制器参数,使其符合灌溉要求;(3)观察系统运行状态,保证控制系统稳定可靠。第六章灌溉管理第一节灌溉计划制定灌溉计划的制定是高效三农田节水灌溉作业的核心环节,旨在合理利用水资源,提高灌溉效率。以下是灌溉计划制定的具体步骤:(1)水资源调查与评估:对农田所在区域的水资源进行全面的调查与评估,包括地表水、地下水资源的分布、水质状况以及可供灌溉的水量。(2)土壤与作物需水特性分析:根据土壤类型、作物种类及其需水规律,分析农田的水分需求,确定灌溉制度的合理参数。(3)灌溉制度设计:根据土壤、作物和水资源条件,设计适合的灌溉制度,包括灌溉次数、灌溉周期、灌溉量等。(4)灌溉时间安排:结合气象预报和农田实际情况,合理安排灌溉时间,避免无效灌溉和水资源浪费。(5)灌溉计划编制:将上述内容整合,编制详细的灌溉计划,包括灌溉日期、时间、灌溉量、灌溉方式等。(6)计划审批与调整:灌溉计划需经相关部门审批,并根据实际情况进行适时调整,保证灌溉计划的可行性和有效性。第二节灌溉过程监控灌溉过程的监控是保证灌溉计划实施到位的重要措施,以下是灌溉过程监控的主要内容:(1)灌溉设备检查:定期检查灌溉系统设备,包括水源、输水管道、喷头等,保证设备运行正常。(2)灌溉水量监测:通过安装流量计等设备,实时监测灌溉过程中的水量,保证灌溉量符合计划要求。(3)土壤水分监测:利用土壤水分仪等工具,监测土壤水分状况,及时调整灌溉时间和量。(4)作物生长状况观察:定期观察作物的生长状况,如叶色、生长速度等,以评估灌溉效果。(5)异常情况处理:发觉灌溉过程中的异常情况,如管道破裂、喷头堵塞等,应立即采取措施处理。(6)数据记录与分析:记录灌溉过程中的各项数据,如灌溉时间、水量、土壤水分等,进行数据分析,为后续灌溉计划调整提供依据。第三节灌溉效果评价灌溉效果评价是对灌溉计划实施效果的全面评估,以下是灌溉效果评价的主要内容:(1)灌溉效率计算:计算灌溉过程中的水分利用效率,包括灌溉水利用率和作物水分生产效率。(2)作物产量分析:分析灌溉对作物产量的影响,评估灌溉计划的合理性。(3)土壤水分状况评价:评估灌溉后土壤水分状况,保证土壤水分适宜作物生长。(4)环境影响分析:评估灌溉对土壤、水资源等环境因素的影响,保证灌溉活动的可持续性。(5)灌溉效益评估:从经济角度分析灌溉效益,包括投资回报率、成本效益等。(6)评价结果反馈:将评价结果反馈至灌溉计划制定环节,为下一周期的灌溉计划调整提供依据。第七章节水灌溉技术第一节渗灌技术1.1.37技术概述渗灌技术是一种利用土壤毛细管作用,将灌溉水直接输送到作物根部的节水灌溉方法。该技术具有节水、节能、减少土壤侵蚀和改善土壤结构等优点。1.1.38渗灌系统组成(1)水源:包括地表水、地下水、雨水等。(2)输水管道:用于将水输送到田间。(3)渗水管道:铺设在土壤中,用于将水渗透到作物根部。(4)控制系统:包括阀门、流量计等,用于调节水源和灌溉水量。1.1.39渗灌技术要点(1)选择合适的水源和水质,保证灌溉水质符合农作物生长需求。(2)合理设计输水管道和渗水管道,降低管道阻力,提高输水效率。(3)根据土壤性质、作物需水规律和气候条件,制定合理的灌溉制度。(4)定期检查和维护渗灌系统,保证系统正常运行。第二节滴灌技术1.1.40技术概述滴灌技术是一种将灌溉水通过管道输送到作物根部,以点滴形式供应水分的节水灌溉方法。该技术具有节水、节能、减少土壤侵蚀、提高作物产量和品质等优点。1.1.41滴灌系统组成(1)水源:包括地表水、地下水、雨水等。(2)输水管道:用于将水输送到田间。(3)滴头:安装在管道末端,用于将水滴入土壤。(4)控制系统:包括阀门、流量计等,用于调节水源和灌溉水量。1.1.42滴灌技术要点(1)选择合适的水源和水质,保证灌溉水质符合农作物生长需求。(2)合理设计输水管道和滴头布局,降低管道阻力,提高输水效率。(3)根据土壤性质、作物需水规律和气候条件,制定合理的灌溉制度。(4)定期检查和维护滴灌系统,保证系统正常运行。第三节微喷灌技术1.1.43技术概述微喷灌技术是一种将灌溉水以微小的水滴形式均匀喷洒到作物表面的节水灌溉方法。该技术具有节水、节能、减少土壤侵蚀、提高作物产量和品质等优点。1.1.44微喷灌系统组成(1)水源:包括地表水、地下水、雨水等。(2)输水管道:用于将水输送到田间。(3)喷头:安装在管道上,用于将水喷洒到作物表面。(4)控制系统:包括阀门、流量计等,用于调节水源和灌溉水量。1.1.45微喷灌技术要点(1)选择合适的水源和水质,保证灌溉水质符合农作物生长需求。(2)合理设计输水管道和喷头布局,降低管道阻力,提高输水效率。(3)根据土壤性质、作物需水规律和气候条件,制定合理的灌溉制度。(4)定期检查和维护微喷灌系统,保证系统正常运行。第八章灌溉自动化控制系统第一节自动控制系统设计1.1.46设计原则灌溉自动化控制系统的设计应遵循以下原则:(1)符合国家相关法律法规和技术规范,保证系统安全、可靠、经济、环保。(2)充分考虑农田灌溉的需求,实现灌溉自动化、智能化,提高灌溉效率。(3)注重系统集成,实现各子系统的互联互通,提高系统整体功能。(4)选用成熟、稳定的设备和技术,保证系统长期稳定运行。1.1.47系统构成灌溉自动化控制系统主要由以下几部分构成:(1)信息采集与监测子系统:负责实时监测农田土壤湿度、气象数据等,为决策提供依据。(2)控制指令子系统:根据监测数据灌溉控制指令,实现自动化灌溉。(3)执行子系统:包括灌溉设备、阀门等,根据控制指令实现灌溉作业。(4)数据传输与通信子系统:实现各子系统之间的数据传输和通信。(5)中心控制系统:负责整个系统的运行监控、数据存储、分析与处理。1.1.48设计要点(1)保证系统具有良好的兼容性和扩展性,以满足未来技术升级和功能拓展的需求。(2)优化系统结构,降低系统复杂度,提高系统运行可靠性。(3)采用先进的算法和模型,提高系统控制精度和响应速度。(4)保障系统信息安全,防止数据泄露和恶意攻击。第二节自动控制系统安装与调试1.1.49安装流程(1)根据设计图纸,合理规划设备布局,保证设备安装位置准确。(2)铺设电缆、管道等,连接各设备,保证线路畅通。(3)安装传感器、控制器等,调整设备参数,满足系统设计要求。(4)安装中心控制系统,配置软件,实现各子系统的集成。1.1.50调试流程(1)对传感器、控制器等进行调试,保证设备正常工作。(2)进行系统联动调试,检查各子系统之间的协同工作情况。(3)进行实际灌溉作业调试,验证系统控制效果。(4)根据调试结果,优化系统参数,提高系统功能。第三节自动控制系统运行维护1.1.51运行管理(1)定期检查系统设备,保证设备正常运行。(2)监控系统运行数据,分析系统功能,发觉异常及时处理。(3)定期更新系统软件,提高系统安全性、稳定性。(4)建立完善的运行管理制度,保证系统长期稳定运行。1.1.52维护保养(1)定期清洁传感器、控制器等设备,保证设备灵敏度。(2)定期检查电缆、管道等,排除故障隐患。(3)对系统设备进行定期维护,保证设备功能。(4)建立设备维护档案,记录设备维护情况。1.1.53故障处理(1)建立故障处理流程,保证故障及时处理。(2)对故障原因进行分析,制定预防措施,避免类似故障发生。(3)建立故障处理数据库,为故障处理提供参考。(4)定期培训运维人员,提高故障处理能力。第九章节水灌溉效益分析第一节经济效益分析1.1.54概述节水灌溉技术的应用,对于提高农业用水效率、降低农业生产成本具有重要意义。本节将对高效三农田节水灌溉的经济效益进行分析,主要包括灌溉成本、产量及产值的变化。1.1.55灌溉成本分析(1)节水灌溉技术的应用降低了灌溉用水量,从而减少了水资源的消耗,降低了灌溉成本。(2)节水灌溉设备的投入和维护成本相对较高,但长期来看,由于水资源的节约,这部分成本可以得到一定程度的弥补。1.1.56产量及产值分析(1)节水灌溉技术的应用提高了灌溉效率,使农田水分得到合理利用,有利于作物的生长,从而提高产量。(2)产量提高的同时农产品质量得到保障,有利于提升农产品市场竞争力,增加产值。1.1.57经济效益评价通过对灌溉成本和产量及产值的分析,可以得出高效三农田节水灌溉技术的经济效益显著,有利于提高农业产值和农民收益。第二节社会效益分析1.1.58概述高效三农田节水灌溉技术的推广,对社会效益的提升具有重要意义。本节将从以下几个方面分析其社会效益。1.1.59提高农业生产力(1)节水灌溉技术的应用,提高了农业用水效率,有利于充分发挥农田生产力。(2)产量提高,有利于保障粮食安全,维护国家粮食安全稳定。1.1.60促进农村劳动力转移(1)节水灌溉技术的推广,降低了农业劳动力需求,有利于农村劳动力向第二、三产业转移。(2)促进农村劳动力转移,提高农村居民收入,改善生活水平。1.1.61促进农村产业结构调整(1)节水灌溉技术的应用,有利于调整农业产业结构,发展高效农业。(2)促进农业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培训老师不提供
- 寒假安全知识教育
- 江苏省南通市海马安13校2024-2025学年八年级下学期3月月考生物学试题(含答案)
- CRRT在ICU的应用及护理
- 开票人员培训
- 培训基地答辩
- 墙板灌浆知识培训课件
- 中药饮片工作规范
- 《GBT 40417-2021电子特气 六氟丁二烯》全新解读
- 引用童话故事的数学知识
- 《自然资源听证规定》(2020年修正)
- 妇幼保健院母婴康复(月子)中心项目建议书写作模板
- 发电机的负荷试验(单机)
- 译林版九年级上册英语单词默写打印版
- 合成氨工艺及设计计算
- 风荷载作用下的内力和位移计算
- 部编版五年级下册道德与法治课件第5课 建立良好的公共秩序
- 563a dxflex流式细胞仪临床应用手册
- 沟槽管件尺寸对照表
- 【水文计算表】水文计算(带图)
- JGJ_T488-2020木结构现场检测技术标准(高清-最新版)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